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献

时间:2019-05-14 22:51: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献》。

第一篇: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献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献

习近平

《 人民日报 》(2009年10月9日 02 版)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是在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充分肯定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胡锦涛总书记在全会讲话中,就切实贯彻好全会精神、做好当前各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决定》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分析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认真总结我们党执政60年来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提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重要举措,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作出战略部署,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献。

一、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党的建设的战略考虑和《决定》的起草过程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在这个时候召开的中央全会以什么为主题,是一个需要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认真考虑和全面把握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研究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

第一,实现党的十七大描绘的宏伟蓝图,要求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党的十七大描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明确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就推进党的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总体部署的贯彻落实作出一系列决策,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新的成效。同时我们认为,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处在一个矛盾凸显期,发展中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当前,国内外形势的新发展,改革发展稳定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迫切需要我们党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进一步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更好地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第二,应对国际形势的挑战和风险,特别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仍占优势,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有所增多,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严重冲击,给我国经济发展也带来较大困难。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完成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要求进一步把党建设好,更好地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第三,巩固和扩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要求进一步采取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有效举措。根据党的十七大部署,我们党从去年9月开始分三批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目前第一批已经结束,第二批已经基本告一段落,第三批于今年9月初启动、到明年2月基本结束。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创造了许多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经验新举措。我们要巩固和扩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更好地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在党的建设之中,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推动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抓紧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求进一步加大党的建设的工作力度。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在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中成长进步,党的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当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同时,党的干部队伍构成发生很大变化,干部队伍思想、素质、能力出现许多新情况,不少年轻干部缺少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和重大政治风浪考验,干部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更重要的是,目前党内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决定》从理想信念、民主集中制、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6个方面作了归纳。这些问题虽然不是党的队伍的主流,但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我们党是一个拥有370多万个基层组织、7500多万名党员的大党,建设好这样一个大党任务十分艰巨。党内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客观存在,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们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出现什么问题就抓紧解决,不能放任不管。如果存在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就难以贯彻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难以顺利实现。

总之,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要求我们党更好地负起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责任,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对党的建设一些重大问题进行集中研究和再部署,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改革开放30年来,每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届内都安排一次中央全会讨论党的建设问题。1983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1990年3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1994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2001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2004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党的十七大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总体部署,也需要召开一次中央全会就贯彻落实工作作出安排。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起草工作,是在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进行的。今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文件起草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作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文件起草过程中需要深入思考和重点研究的问题,对起草工作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多次召开会议,讨论审议《决定》稿,提出了许多指导性意见和重要修改意见。《决定》在形成过程中,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广泛集中全党智慧,不断凝聚全党共识,体现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要求。文件起草工作开始时,中央就下发通知,向各地区各部门征求对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研究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的意见,并组织18个中央部门和单位开展专题调研,形成25份专题调研报告。同时,文件起草组到12个省区进行专题调研,广泛听取地方各级干部、基层党员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文件起草过程中,充分研究和吸收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决定》稿形成后,中央再次将《决定》稿下发到全党一定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据统计征求意见人数共2995人。胡锦涛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党中央对各方面意见高度重视,要求文件起草组逐条研究吸收,对《决定》稿进行充实、修改和提高。全会通过的这个《决定》提出的重要观点和主要举措,来自各级党组织的探索实践、来自全党的集思广益,来自方方面面的意见,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和群众基础。

二、关于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以来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

以新中国成立为标志,我们党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开始向一个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执政党转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从一个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执政党,开始向对外开放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执政党转变。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我们党执政以后党的建设比没有执政时党的建设面临的情况要复杂得多,在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建设比在封闭半封闭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党的建设面临的情况也要复杂得多。60年来,我们党根据自身历史方位和中心任务的变化,围绕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走过的历程波澜壮阔、很不寻常,积累的经验承前启后、十分丰富。对60年党的建设的成功经验进行系统总结,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对于提高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工作水平是很有必要、非常重要的。基于这样的考虑,《决定》从6个方面对我们党执政以来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进行了总结。

(一)关于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这条经验,反映了思想理论建设对于我们这个有7500多万名党员的执政党所具有的重要性,揭示了我们党注重从思想上建设党,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立党、兴党的政治优势。回顾历史,正是靠这一政治优势,才能够在旧中国无产阶级人数很少、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绝大多数、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社会里,建设起一支团结统一、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以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在理论上不断取得新成果,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60年来,我们党坚持把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党员和干部教育的中心内容,注重把对党员的经常性教育和适时的集中教育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尤其在党和国家处于历史转折时期、事业发展处于新的起点、前进道路上遇到大的困难、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国内外敌对势力借机制造思想混乱的时候,我们党更加注重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教育干部,起到了统一全党思想、凝聚全党力量的重要作用。60年的实践证明,坚持以思想理论建设为根本建设,坚持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就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正确的前进方向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就能不断开创新局面。

(二)关于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条经验,反映了党的建设必须服从服务于党的历史任务这一根本指导原则,揭示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之间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推进革命、建设、改革最根本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党的建设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60年来,我们党坚持运用这个法宝,始终把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同对主观世界的改造结合起来,既紧紧围绕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推进党的建设,又通过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来推进伟大事业。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密切结合民主改革、恢复国民经济等中心任务加强自身建设,使党组织的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我们党依靠党的领导的坚强有力,依靠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迅速恢复和发展了经济,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56年党的八大以后,我们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其间成功与挫折交替,正确与失误交织,从总体上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既开创和不断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又开创和不断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60年的实践证明,党的建设必须按照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尤其是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来展开,朝着党的建设总目标来加强,着力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抓住了这一条,党的建设就抓住了根本,党就会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国家的发展就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三)关于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这条经验,反映了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的引领和主导作用,揭示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关系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生死存亡这一历史真理。最近20年世界上一些执政多年的大党、老党丧失执政地位特别是一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人亡政息的惨痛教训表明:一个政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一个政党的先进性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奋斗目标和远大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根本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是民主集中制,这些主要方面集中体现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60年来,我们党把这些根本要求贯穿于党的全部执政活动中,体现在党组织和党员的行动上,代表人民执政、依靠人民执政,保持和发展了党的先进性。这是我们党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执政成就的根本原因。60年的实践证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党要经受住这些考验,承担起人民和历史赋予的重大使命,必须切实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拒腐防变能力,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坚持这样做,我们党就能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四)关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条经验,反映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必须始终践行的根本政治要求,揭示了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执政之基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思想。我们党在中国执政,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党在全国执政60年来,尽管经历过这样那样的曲折,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没有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马克思主义根本观点,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引导全体人民满腔热情地投身到建设祖国的美好未来和自己的幸福生活中去。这使我们党既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赢得了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的强大动力,又使我们党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夺取胜利的无穷智慧。60年的实践证明,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血脉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党的成败也在人民。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久经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如果党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群众的支持,从根本上失去先进性,以致最终失去执政资格。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组织动员全党同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始终不渝地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只要我们始终不渝地坚持这个根本政治立场,把这个政治立场一以贯之地落实和体现到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中去,我们党就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就无往而不胜。

(五)关于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这条经验,反映了我们党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的治党治国之道,揭示了我们党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永不脱离群众和具有蓬勃活力的根本奥秘之所在。改革创新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必由之路。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历史任务,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研究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使党的建设不断适应党的事业的发展要求。从开创和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到确立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五位一体”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从提出和不断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到提出和不断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从实行差额选举、党务公开等扩大党内民主的举措,到确立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理念;从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到实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民主推荐和民主评议干部等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党的建设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60年的实践证明,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创新精神提高和完善自己,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没有止境,党的建设的改革创新也没有止境。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就要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谱写新的理论篇章,既发扬革命传统、又创造新鲜经验,既善于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党的建设中的难题、又善于用创新的思路探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途径,努力做到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特别要创新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做到以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切实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六)关于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这条经验,反映了我们党管党治党的根本方针,揭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唯有从严治党才能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规律性认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由党的性质、党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的,因而是我们党的一贯要求和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巩固政权和发展经济的需要,从1950年5月开始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整风,克服党政机关中存在的官僚主义、居功自傲情绪和“革命到头”思想。从1951年到1954年进行的整党,对党员开展了在执政情况下怎样做合格共产党员的教育,清理了党员队伍中的不纯分子和消极落后分子。我们党的八大从加强思想教育、健全制度、加强监督等方面提出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我们党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作为党的建设的根本方针认真加以实施。从1983年开始,用三年半时间对党的作风和组织进行整顿,此后还在全党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开展了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在全国农村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在全党开展了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目前正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些从严管党、从严治党的举措,对于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60年的实践证明,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坚持从严管党、从严治党,必须严格按照党章办事,按党的制度和规定办事;必须对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必须在党内生活中讲党性,讲原则,弘扬正气,反对歪风;必须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坚持在纪律面前人人平等。特别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不懈开展反腐败斗争,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不断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总起来说,《决定》总结的6条基本经验,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全国执政后加强自身建设的丰富实践,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体现和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我们党极为宝贵的财富,必须倍加重视、倍加珍惜,必须作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长期坚持。善于总结经验,是我们党发扬成绩、纠正错误、提高自己的科学领导方法,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六大总结了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个坚持”的基本经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总结了我们党50多年来执政的6条主要经验,党的十七大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来“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对于我们党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已经产生而且还将长期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相信,全面把握、充分运用《决定》总结的6条基本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建设就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是党的十七大之后召开的专门研究党的建设的中央全会,全会文件内容应该主要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总体部署上下功夫。党的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的部署很全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很多,党的建设涉及的党和国家工作领域也很多,全会文件不可能也不需要面面俱到地研究党的建设全部内容,而应重点研究解决当前党的建设中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紧迫性的重大问题,研究解决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这样的考虑,《决定》写了八部分内容,分两大板块。第一、第二部分为第一板块,是文件的总论,主要论述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总结和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全国执政条件下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提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第三部分至第八部分为第二板块,是文件的分论,从6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主要任务和要求。

(一)关于总体要求

《决定》提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总体部署,按照党章要求,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着眼于增强全党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以上这个总体要求,提纲挈领、要言不烦,覆盖了党的建设各方面工作,从根本上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对这个总体要求,应当深刻理解、全面把握,尤其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把握好“四个着眼于”的党建着力点。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党的十七大主题的重要内容。《决定》提出,党的建设要“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就是要求党的建设要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大的主题,为实现党的十七大确定的目标任务提供坚强保证。《决定》提出党的建设要“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就是要求党的建设要始终把握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条主线不动摇;“着眼于增强全党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就是要求党的建设要着力激发和增强全党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而奋斗的政治热情和内在动力;“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是要求党的建设要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这“四个着眼于”,点明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着力点,体现了党的建设同党领导的事业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第二,把握好“五位一体”的党建总体布局。党的十七大确立了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五位一体”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决定》重申了这个总体布局。在这个总体布局中,党的思想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为党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供思想基础;党的组织建设为党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供组织保证;党的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关系党的形象和肌体健康,既为党的建设提供纪律和作风保障,又反映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的成效;党的制度建设为党内生活提供运行机制,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实施这个总体布局,要求我们在部署党的建设工作时要着眼全局,统筹兼顾党的各方面建设,使之相互配套、相互促进,既突出重点、又整体推进,从总体上提高党的建设工作水平。

第三,把握好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新要求。《决定》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个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这是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归根到底是要准确把握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在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上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最根本的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指导党的建设,深入研究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认真总结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新鲜经验,不断推进党建理论创新。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最根本的是严格遵循执政党建设规律进行制度建设,不断增强党内生活和党的建设制度的严密性和科学性,既要有实体性制度又要有程序性制度,既要明确规定应该怎么办又要明确规定违反规定怎么处理,减少制度执行的自由裁量空间,推进党的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最根本的是既要继承和发展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党的建设成功方法,又要积极探索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包括探索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探索运用现代管理学、组织学、心理学等现代科学方法,借鉴外国执政党建设的有益做法,不断提高党建工作水平。

第四,把握好党的建设总目标。《决定》提出,“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个总目标,鲜明而集中地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思想路线、工作作风和精神风貌,符合我们党的党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党的建设各方面工作,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总目标,都要聚焦于这个总目标,都要为实现这个总目标而奋斗。

(二)关于主要任务

《决定》在把握党的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总体部署的基础上,按照突出重点、不面面俱到的原则,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提出了6个方面的任务。

第一,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的重要任务。建设学习型政党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任务。《决定》围绕这个任务,突出强调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以此为抓手带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决定》重点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这4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第二,提出了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任务。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根本,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广泛凝聚全党意愿和主张,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决定》重点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维护党的集中统一这5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第三,提出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任务。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是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关键;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全面贯彻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坚持五湖四海,拓宽视野选拔干部,广辟途径培养干部,满腔热情爱护干部,严格要求管理干部,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决定》重点从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年轻干部,健全干部管理机制这5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第四,提出了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的重要任务。党的基层组织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抓基层、打基础,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着力扩大覆盖面、增强生机活力。《决定》重点从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这5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第五,提出了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重要任务。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总结这些年的实践经验,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必须多管齐下,以思想教育、完善制度、集中整顿、严肃纪律为抓手,下大气力解决作风方面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等突出问题,这样才能切实抓出明显成效。《决定》重点从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以坚强党性保证党的作风建设这5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第六,提出了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重要任务。坚决反对腐败是我们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必须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抓紧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更有效地预防腐败,不断取得反腐败斗争新成效。《决定》重点从加强廉洁从政教育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这4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四、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新要求新举措

《决定》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当前和长远相结合、全面推进和突出重点相结合、科学性和实效性相结合,在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思想理论上、政策取向上、工作部署上提出了不少新要求新举措。这里列举30条重要的新要求新举措。

(一)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要求新举措。强调做到三个“准确把握”和一个“及时总结”(即: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准确把握改革发展实际,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围绕“四大问题”(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增强理论说服力和感召力,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提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党员领导干部要作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表率的新要求新举措。强调认真总结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功经验,形成有利于学习研究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策导向、舆论导向、用人导向和体制机制。中央委员和省部级领导干部要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著作,切实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

(三)提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党员、干部要模范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要求新举措。强调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党员、干部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自觉划清“四个重大是非界限”,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保持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

(四)提出在全党营造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提高全党学习能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新要求新举措。强调加强对全党学习的指导和服务,加强理论宣讲队伍建设,完善和落实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把理论素养、学习能力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重要依据,使各级党组织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各级领导班子成为学习型领导班子。

(五)提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新要求新举措。强调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以明确权责为重点完善地方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健全部门党组(党委)工作机制,健全党对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领导的体制机制。

(六)提出推进党务公开、畅通党内信息上下互通渠道的新要求新举措。强调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办好党报党刊和党建网站,建立健全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党员定期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等制度。鼓励和保护党员讲真话、讲心里话,营造党内民主讨论、民主监督环境。

(七)提出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的新要求新举措。强调改善党代表大会代表结构,提高基层一线代表比例,增强代表广泛性;扩大党代表大会代表对提名推荐候选人的参与,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建立各级党代表大会代表提案制度;落实和完善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

(八)提出完善党内选举办法的新要求新举措。强调改进和规范选举程序和投票方式,改进候选人介绍办法。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党的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妨碍选举人依照规定自主行使选举权。严格控制选任制领导干部任期内职务变动。

(九)提出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的新要求新举措。强调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推行和完善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加强党委决策咨询工作,发挥咨询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社会听证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落实重大决策报告制度,健全决策失误纠错改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健全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和专项督查制度、纪律保障机制。

(十)提出选拔任用干部要坚持德才兼备、把德放在首要位置的新要求新举措。强调从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等方面完善干部德的评价标准,注重从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关键时刻表现、对待个人名利等方面考察干部的德,使选拔出来的干部组织放心、群众满意,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

(十一)提出扩大选人用人民主、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的新要求新举措。强调正确分析和运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结果,增强科学性和真实性;鼓励多渠道推荐干部,广开举贤荐能之路,拓宽党政干部选拔来源;健全干部考察制度,完善考察标准,落实领导干部任用延伸考察办法,增强考察准确性;完善差额选拔干部办法,推行差额推荐、考察、酝酿。

(十二)提出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和干部选拔任用责任追究制度的新要求新举措。强调匡正选人用人风气,坚决整治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等问题。

(十三)提出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的新要求新举措。强调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能力培养,优化领导班子配备,选好配强党政正职领导干部,着力抓好县委书记队伍建设。建立领导班子定期务虚制度,加强对本地区本部门重大问题研究。

(十四)提出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年轻干部的新要求新举措。强调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大力选拔经过艰苦复杂环境磨练、重大斗争考验、实践证明优秀、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合理使用各年龄段干部,切实解决领导干部任职年龄层层递减问题。

(十五)提出健全干部管理机制、加强干部队伍宏观管理的新要求新举措。强调推进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制定符合企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办法。加大重要部门、关键岗位、东中西部地区干部交流力度,疏通党政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干部交流渠道。加大治懒治庸力度,健全干部退出机制,切实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问题。严格按照领导职数配备干部,切实解决违反规定超职数配备干部问题。

(十六)提出建立健全干部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实行干部职级与待遇挂钩的新要求新举措。强调对长期在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干部、长期担任县乡党政领导职务的干部实行工资福利倾斜政策。

(十七)提出在以地域、单位为主设置基层党组织的基础上,探索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的新要求新举措。强调推广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产业链、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相对集中点建立党组织的做法,抓紧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立党组织,加大在中介机构、协会、学会以及各类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力度。

(十八)提出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长效机制的新要求新举措。强调改进发展党员工作,做好党员服务工作,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健全党内表彰制度,加强对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的关怀帮扶。建立基层党员轮训制度。鼓励党员带头参与志愿服务,推广党员承诺制等做法,探索建立党员在居住地发挥作用机制。

(十九)提出拓宽农村基层干部来源、选拔优秀党员担任村党组织书记的新要求新举措。强调推进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鼓励转业退伍军人到乡、村工作,及时调整软弱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加强乡镇党委书记队伍建设。加大从农村、社区优秀基层干部中考录公务员力度,切实解决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基本报酬和社会保障问题。

(二十)提出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新要求新举措。强调建立全国党员信息库,健全城乡一体、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党组织配合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制度。实行城乡基层党组织一方为主、接续培养、两地考察、相互衔接的优秀农民工入党办法。加强城乡基层党建资源整合,普遍推行机关、企业、社区党组织同农村党组织结对帮扶等做法。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建立稳定规范的基层组织工作经费保障制度。2010年底基本完成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一体化建设任务。

(二十一)提出健全联系群众制度、创新联系群众方式的新要求新举措。强调机关工作要重心下移,基层干部要坚守一线,领导干部要定期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坚持领导干部定期下访、定期接访、及时阅处群众来信。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二十二)提出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营造求真务实良好氛围的新要求新举措。强调从领导机关做起,大力整治文风会风,提倡开短会、讲短话、讲管用的话,力戒空话套话。严格控制发文数量和范围,严格控制会议数量、经费、规模。大力清理检查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切实解决节庆剪彩过多过滥问题。改进各级领导干部活动报道。

(二十三)提出党政机关带头厉行节约、进一步控制办公经费的新要求新举措。强调严格执行财经制度和经济工作纪律,从严控制楼堂馆所建设,严禁超预算超标准装修办公用房,严禁为领导干部违反规定购买、建造住房和配置用车,严格控制出国(境)团组数量和规模。对党员干部社会交往、休闲娱乐、生活作风方面的不良现象,要及时提醒、批评、制止。

(二十四)提出坚决反对上下级和干部之间逢迎讨好、相互吹捧,坚决反对党内生活庸俗化的新要求新举措。强调完善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会制度,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建立健全通过民意调查等征求群众批评意见制度。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坚持原则、敢抓敢管,勇于揭露和纠正缺点错误,反对和克服好人主义。保护坚持党性原则的党员,不准压制批评,严禁打击报复。

(二十五)提出建立党性定期分析制度、把党性分析作为民主生活会主要内容、把作风状况作为党性分析重点内容的新要求新举措。强调加大对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作风方面突出问题的整顿力度,把作风建设情况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范围,把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干部重要依据。

(二十六)提出加强廉洁从政教育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新要求新举措。强调在全党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把廉政教育列入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完善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把住房、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情况列入报告内容。加强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公职人员管理。进一步规范离退休领导干部在企业和各类学会、协会、基金会任职行为。

(二十七)提出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的新要求新举措。强调严肃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案件,严肃查办商业贿赂案件和严重侵害群众利益案件,严肃查办群体性事件和重大责任事故背后的腐败案件。健全反腐败协调工作机制,加强查办大案要案组织协调。健全反腐倡廉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网络信息收集和处置机制。完善举报人和证人保护制度,保障被调查人合法权益,依法追究诬告陷害行为。

(二十八)提出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的新要求新举措。强调以加强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监督为重点,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都要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地方党委常委会要把廉政勤政、选人用人等方面工作作为向全委会报告的重要内容。推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廉政承诺制、行政执法责任制。健全巡视工作领导机制,选好配强巡视干部,完善巡视程序和方式,提高巡视成效。完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财政资金和重大投资项目审计。

(二十九)提出完善防治腐败体制机制、提高反腐倡廉制度化法制化水平的新要求新举措。强调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强金融监管和内控机制建设,完善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公示制和责任追究制,完善国有企业权力运行制衡机制、薪酬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反腐倡廉制度执行情况监督检查。

(三十)提出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党建工作长效机制、确保党的建设各项部署落到实处的新要求新举措。强调健全党委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职能作用。完善党建工作考核综合评价体系,加强分类指导、统筹协调、监督检查,建设高素质党务工作队伍。加强党建工作调查研究,推进党建理论创新。

《决定》提出的新要求新举措,是多年来党的建设实践经验的新总结,反映了我们党在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的新认识,体现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要求。

五、关于加强对党的建设的领导,贯彻落实好《决定》提出的工作部署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制定一个好的文件不容易,把文件精神贯彻落实好更不容易。贯彻落实好《决定》精神,既要有良好的作风来保障,更要有过硬的措施来保障。

第一,各级党委要从国际国内形势和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贯彻落实《决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是全党的重大政治责任。中央要求各级党委要抓好全会文件的学习,深刻领会精神。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按照《决定》的要求扎扎实实做好党的建设各项工作。

第二,各级党委要从实际出发,认真制定贯彻落实《决定》的具体措施,作出工作部署,明确领导责任,做好各自工作。对《决定》明确提出的新的要求和举措,要抓紧研究制定实施办法,切实贯彻落实;对《决定》提出的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的方向性要求,要抓紧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早日提出工作方案。省、市、县党委主要领导同志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及时了解和解决《决定》贯彻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取得经验,用以指导面上的工作。

第三,各级党委要以贯彻落实《决定》为契机、为动力,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党建工作长效机制,确保党的建设各项部署落到实处、落到基层。对中央以往作出的党建工作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要继续抓紧抓好,不断抓出成效。要健全党委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格局。要充分发挥各级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的职能作用,及时总结交流经验,就重大问题组织深入研究、作出部署,不断增强党建工作的整体效应。各级党委要增强“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理念,自觉履行管党责任,切实做到责任明确、措施到位、领导有力。党委书记要切实履行抓党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善于通过抓党的建设来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各级党委要重视党务工作队伍特别是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努力造就思想、作风、能力都过硬的高素质党务工作队伍。建设一支高素质党务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基本保证。近年来,一些地方、单位特别是基层党务队伍后继乏人,加强队伍建设尤为紧迫。中央强调,要拓宽选人途径、创新培养思路、完善工作机制,选拔优秀人才进入党务工作队伍。要高度重视加强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热情支持他们的工作,真情关心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第二篇: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献

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献

程端秋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头等政治任务。深刻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我认为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把握:

一、充分认识《决定》的重大意义。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对全面深化改革从总体要求、基本原则、重大举措等方面进行了顶层设计、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和新的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献。如果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华大地改革开放的历史序幕,35年来我们谱写了中国改革开放鸿篇巨制的上篇,那么,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始,我们将继续谱写中国改革开放灿烂篇章的下篇,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充分领会《决定》的主要特点

一是主题全面。这次会议确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二是主线清晰。《决定》提出“6个紧紧围绕”,分别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建这6个领域的改革主线,反映各个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三是重点明确。《决定》的定位是全面深化改革。与此同时,坚持问题导向原则,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发挥其对其他领域改革的“火车头”牵引作用。四是力度空前。《决定》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改革决心和勇气,体现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有胆有识、敢于碰硬、勇于担当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伟大气魄。五是行动扎实。《决定》的落实是有保证的,体现在:一是组织落实,二是时间落实。体现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抓工作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

三、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1、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

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

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2、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原则。

全会科学总结了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也是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所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二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四是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四、正确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和总部署

1、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决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

从《决定》内容看,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有15项:(1)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2)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3)加快转变政府职能;(4)深化财税体制改革;(5)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6)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7)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8)推进法治中国建设;(9)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10)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11)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12)创新社会治理体制;(13)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14)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15)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3、全面深化改革的总部署。

《决定》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方面作出了“六位一体” 的改革总体部署,即“六个紧紧围绕”:(1)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2)要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3)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4)要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5)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6)要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五、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决定》的十大主要亮点 亮点1 市场的作用从“基础”变为“决定”。

《决定》明确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从“基础”到“决定”,2个字的改变,意义十分重大,是《决定》最大亮点和重大理论创新。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质”的提升,是思想解放的重大突破,也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引领其他领域改革的基本方针。一是这一论断抓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二是这一论断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和路线图。三是这一论断抓住了我国现实经济问题的根本。

亮点2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决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决定》的亮点之一,丰富了我国现代化的内涵。过去我们说,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角度提出的。而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从制度层面提出的现代化目标。这样,发展的目标与制度的目标就衔接起来了。

亮点3

清晰界定政府职能和作用。

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绝不是否定或弱化政府作用。在现代经济中,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同样重要,没有市场或没有政府,经济发展都会孤掌难鸣。就资源配置而言,政府是引导和影响资源配置,而不是直接配置资源。《决定》清晰界定了政府职能和作用,可以概括为5项职能,即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

亮点4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经济都是重要组成部分。

《决定》指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并强调了“两个毫不动摇”。一是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二是在保护产权、使用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法律保护、市场监管、依法监管等各方面,强调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公平、公正、统一等关键词。三是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也就是既要发展国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也要鼓励发展非公有制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亮点5 为财税改革确定了新基调。

《决定》明确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将财税改革与国家治理紧密相连。这一论述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此前有关财税改革的常规认知。

一是《决定》关于财税体制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的提法令人耳目一新。二是《决定》把财税改革与政府、市场关系的改革紧密相连。三是《决定》就政府间财政关系问题,提出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亮点6 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全会强调,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一是“顶层设计”的份量前所未有。二是不再只摸着石头过河,体现了我党在对改革开放规律性的认识和把握上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和新境界。

亮点7 打破二元结构,让城乡发展一体化。

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亮点8 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

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

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无论是赋予农民财产权,还是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解决土地权属问题是关键。要进一步明确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也就是要进一步确权和赋权,赋予农民对土地的财产权,在此基础上,建立土地相关权益的流转或交易市场。

亮点9 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

全会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就必须让集体土地入市。要实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城市国有建设用地“同地同价同权”,要素市场平等化,才能真正的流转。未来应该确权发证,明确农民的权益,在此基础上建设产权交易市场,开启农村沉睡的资本。

亮点10 专设机构统筹改革,彰显中央改革决心。

全会公报提到,“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可以说,这是新时期中国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牵头人”。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对改革的高度重视,也表明了中央的改革决心。

除了上述重大创新举措和亮点外,还有中央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提出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提出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等诸多新举措和新亮点。

第三篇:做好新形势下河南档案工作的纲领性指导文献

做好新形势下河南档案工作的纲领性指导文献

最近,河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这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献,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档案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巨大支持。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实施意见》将有助于我省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从而使档案工作在服务党委政府工作大局、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需求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实施意见》出台的背景

《实施意见》出台的直接背景是2014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下发后,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要求省档案局提出实施意见。省档案局领导分头赴基层专题调研,先后组织召开了豫北、豫南、豫中省辖市、直管县(市)档案局长座谈会,在全省档案系统集中开展了学习文件、查找差距、积极整改专题活动,同时采取网络问询、专家咨询等多种形式,对我省档案工作情况进行梳理,进一步明确了做好新形势下档案事业的发展思路、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成立了实施意见文稿起草小组,经反复讨论和十余次修改文稿,并征求28个省辖市、直管县(市)档案局及有关专家意见后,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实施意见》(代拟稿)正式上报省委。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将代拟文稿送有关部门征求意见,完成文稿修改后,于2015年2月22日正式印发了《实施意见》。

从深层次上讲,《实施意见》是近几年我省档案工作实践的产物。近几年,我省档案工作先后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确立并实施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 “两个翻一番”、“一个翻两番” 的河南档案工作发展目标;适应全面深化改革,完善档案工作领导体制,强化档案行政管理职能和队伍建设,推进档案治理机制创新;按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加大依法治档力度;大力实施“三大战略”,进一步健全“三个体系”;以贯彻国家发改委、国家档案局印发的《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规划》为抓手,加强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舍建设;以档案工作走向现代化为根本要求,积极推进数字档案馆(室)建设,开展档案工作服务智慧城市建设;将档案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强化基层档案工作;开展重大活动档案收集等。这就迫切需要省委、省政府下发一个文件,全面系统地阐述开展这些活动的要求和经验,明确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的任务和责任。

《实施意见》的出台是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和档案工作法律法规及业务技术规范的需要。近几年,党和国家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档案工作方针、政策和档案工作法律法规及业务技术规范,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实施意见》将这些要求具体化,充实到文件内容中,有利于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和档案工作法律法规及业务技术规范在工作中的贯彻执行。《实施意见》的主要精神

《实施意见》共19条,在全面贯彻落实中办、国办《意见》要求的基础上,针对我省档案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档案工作管理体制有待完善,投入保障不足,档案基础设施落后,科学安全管护能力较弱,技术手段较为陈旧,档案资源结构不合理,干部队伍整体素质需要提高等,提出了针对性、操作性很强的具体措施和要求。

2.1 健全完善档案工作领导体制和机制。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档案工作领导体制大体经历了“党委分管”、“政府分管”、“党委政府共同管理”三个阶段,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还存在有待完善的诸多问题,为此,《实施意见》第一条规定:“坚持并不断完善党委和政府领导、档案部门归口负责、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档案工作体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健全和落实领导档案工作制度,为档案部门依法管理档案事务提供条件。”《实施意见》第十六条要求“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指定专人分管档案工作,切实把档案工作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本部门本单位事业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纳入目标管理考核的内容”; 要求“定期听取档案部门工作汇报,定期督促检查,及时研究并协调解决档案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为档案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保障” ;要求“各省辖市、各县(市、区)在组织编制‘十三五’规划时,要把档案事业发展作为专项进行规划”。这些规定,对档案工作体制中的各方面主体作了明确规定,对各个主体的角色和应负的责任作了明确定位。

2.2 强化行政管理职能和队伍建设。由于我省各级档案部门多数为当地党委、政府直属事业单位,面对当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干部职工思想不稳定,存在后顾之忧。为进一步强化档案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稳定档案干部队伍,推进依法治档,《实施意见》第一条要求:“县级以上行政区域依法设置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履行档案行政执法主体职责,工作人员实行公务员管理或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各级档案部门要全面正确履行行政管理和保管利用职责,强化档案行政执法、监督指导、资源建设、信息化建设、抢救与保护等职能。”针对我省档案干部队伍数量不足,结构单一,复合型人才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需要提高的问题,《实施意见》第十八条强调“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坚持人才兴档,为档案部门配备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把档案干部培训、交流、使用列入干部培养和选拔任用统一规划,统筹安排,为档案干部学习培训、下基层挂职锻炼、交流任职等创造条件,不断提高档案干部队伍素质”。同时,强调“建立科学的引才育才机制,引进和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积极运用远程教育等现代教育方式,开展档案干部继续教育,切实加强档案干部专业、岗位、技能培训,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纪律严的高素质档案干部队伍”。

2.3 完善档案事业发展法制保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实施意见》全面贯彻“决定”的精神,从五个方面对档案法制建设提出了要求:一是在档案立法上,“要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时修订地方性档案法规,制定档案工作规范和标准,争取5年内基本形成涵盖档案工作主要领域的地方档案管理制度体系”。二是在档案行政执法上,“要建立综合检查与专项检查、整改复查与专项督查相结合的工作制度,强化档案行政执法监督,推进档案法律法规深入实施”。三是在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上,要求“建立监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档案等部门查处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协调机制,严肃查处档案违法违纪案件”。四是在化解矛盾纠纷上,要求“建立档案行政调解工作机制,化解档案事务中的矛盾纠纷”。五是在档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上,要求“加强档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优化执法力量配置,提高执法能力、增强执法效果”。

2.4 推进档案治理机制创新。在重申中办、国办《意见》有关精神的同时,强调要“积极探索档案学会承接档案专业培训、档案鉴定、价值评估、业务咨询、档案科技推广等业务性职能的新途径”。“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档案事务,鼓励并规范建立民间档案馆。”“积极稳妥推广政府购买档案事务服务,对档案整理、数字化、修复、编研、展览、安全保卫等事务性工作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服务。”“加强对档案中介服务的监督管理,省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积极支持、规范、指导档案中介机构、专业机构参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等档案事务。”这些要求与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完全一致。

2.5 加强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建设。档案馆库是档案保管保护的基础条件,是我们从事档案工作的基本载体。由于各种原因,我省有相当数量的国家综合档案馆不达标,库容严重饱和,成为影响档案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据国家发改委、国家档案局核定,我省有115个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为了尽快改变基层档案馆设施落后的状况,“十二五”期间,国家设立专项资金补助中西部地区县级档案馆建设。我省115个不达标的县级档案馆,有55个已列入国家发改委、国家档案局印发的《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规划》,可以得到中央投资支持,其余60个不达标的县级档案馆只有靠我们自己建馆。同时,还有9个省辖市档案馆没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只能靠自己建馆。为此,《实施意见》第四条明确了县级以上党委和政府在建设本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方面责无旁贷的主体责任,强调“县级以上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履行本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建设主体责任”,要求“把国家综合档案馆建设作为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及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提出“尽快消除‘危房馆’,2016年消除‘无库馆’,2020年前,把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全部建成面积达标、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安全保密、服务便捷、节能环保的档案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中心、政府公开信息查阅中心、电子文件备份中心”的目标,对于加快各级档案馆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建设符合标准的新型公共档案馆必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为规范档案馆舍的使用、管理,《实施意见》第四条要求:“档案馆及其设施应专建专用,任何单位和组织不得挤占挪用,已挤占挪用的应协调搬出退回或为档案馆安排更为合适的地方。”

2.6 强化档案室建设。档案室是档案工作的基础,是国家档案不断补充的源泉。近几年我省各级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档案工作取得长足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个别单位档案人员兼职多、流动快,档案未能实现集中统一保管,归档文件收集不够齐全、整理不够规范,库房设施设备等硬件条件不足,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单位现代化建设未能同步发展。针对这些问题,《实施意见》第五条明确提出了加强档案室建设的任务和要求:“各级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要按照集中统一管理原则,加强档案管理工作,配备档案专用库房、档案阅览用房和档案办公用房,配备防火、防盗、防潮、防高温和数字档案室建设所必需的设施设备,配备适应工作需要的专兼职档案工作人员,确保档案完整收集、规范整理、安全保管、有效利用,按规定向同级国家档案馆移交档案。”同时,还要求“村、社区及其区域内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要设立档案室或指定专人负责档案工作,收集保管本单位档案并提供利用”。

2.7 进一步加强档案资源建设。加强档案资源建设,是实现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实施意见》站在历史发展和国家信息资源建设的高度,把档案资源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在全面贯彻中办、国办《意见》有关要求的同时,针对我省存在的档案资源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对档案资源建设作出一系列新的制度安排。

一是在档案资源总量、结构上,《实施意见》第七条明确“到2020年,全省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总量要比2012年翻一番,民生档案达到馆藏总量的60%以上”的目标。这是基于2013年初我省确立的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河南档案工作主要目标提出的(其中档案资源建设目标是:到2020年全省各级综合档案馆馆藏总量比2012年翻一番,民生档案达到馆藏的60%左右,实现档案资源体系对民生、对社会的“全覆盖”)。这一规定有利于推动各级档案馆馆藏总量的增加、质量的提高、结构的优化。

二是在收集归档方面,根据国家档案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重大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办法》,《实施意见》第六条提出了“要严格执行重点建设项目、重大科研项目档案专项验收制度,凡未经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专项验收的项目,不得通过整体验收”; 根据国家档案局8、9、10号令,提出了“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应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将档案馆收集范围内的纸质档案(包括数字化副本)和原生电子档案移交进馆。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要采取有效措施,征集散存在国外境外和民间珍贵档案”的新要求。

三是在整合档案信息资源方面,根据《全国档案馆设置原则和布局方案》,《实施意见》第八条提出了“要科学设置并严格审批建立同级专业档案馆,明确规定档案接收范围,防止重复建设和资源分散。县(市、区)一般只设一个综合档案馆,不设部门(专业)档案馆。省直单位设立部门(专业)档案馆,须经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论证许可。有条件的国家综合档案馆要通过整合档案目录、档案信息、档案实体和设置分馆等形式,整合本级其他专业档案馆的档案资源” 的要求。

2.8 进一步加强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实施意见》在全面贯彻中办、国办《意见》中有关加强档案资源开发利用要求的同时,提出了一系列新措施。

一是在创新服务形式上,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六条的规定,《实施意见》第九条强调“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有关单位要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及时主动向同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报送政府公开信息”,为档案馆提供已公开政府信息创造条件。同时,还要求“要大胆探索,开展远程利用,大力推广‘就地查询、跨馆出证’服务”。

二是在档案资源开发上,根据我省的实践,《实施意见》第十条提出了“各档案馆(室)要积极探索档案资源开发新模式,努力让馆(室)藏档案信息活起来,逐步实现档案编研工作转型;要围绕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做好档案资政服务;积极举办档案展览、陈列、讲座、报告会,深化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增强教育效果;挖掘珍贵档案的历史和现实价值,开发档案文化产品,提升档案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新要求。

三是在加快推进档案资源共享方面,《实施意见》第十二条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共享为目标,统筹协调,充分利用党政内网、党员远程教育网等已有的信息传输网络和平台,积极推进城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支持档案馆(室)把可公开的各类档案、信息上传网络,开展远程利用。”

2.9 进一步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必然趋势。《实施意见》从河南实际出发,提出了四个全新要求。

一是加快推进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数字档案馆(室)是现代化的、升级版的档案馆(室)。建设数字档案馆(室),是档案工作现代化的方向,是档案信息化的重点,必须坚定不移、全力以赴、持续不断地向前推进。《实施意见》第十一条要求“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把数字档案馆(室)建设列入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从人力、财力、物力上统筹安排,实施项目带动”;强调“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统筹规划,切实加强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和推广应用”;要求档案馆(室)要按照“存量数字化”的思路大力开展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按照“增量电子化”的思路,积极进行原生电子文件的归档接收工作;实现 “到2020年,省档案馆、省辖市档案馆、县(市、区)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比例分别达到60%、60%、50%以上,原生电子档案接收工作全面开展”的目标。这一目标也是基于2013年初我省确立的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河南档案工作主要目标提出的(其中档案信息化建设目标是:到2020年全省各级综合档案馆纸质档案数字化的数量比2012年翻两番,电子档案接收工作全面开展,数字档案馆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是加快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档案信息数据库是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工具。数据库的建设规模、信息量大小和使用频率已经成为衡量档案信息化水平的重要尺度。《实施意见》第十二条对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一方面,“要加快建设全省档案信息目录检索中心和分布式数据库,搭建全省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另一方面,要求“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要尽快建成档案目录数据库、重要档案全文数据库、民生档案数据库和多媒体档案数据库”。

三是加强档案网站建设。档案网站建设是档案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档案宣传、开发利用、文化建设等各项档案业务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省在档案网站建设上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取得很大成绩。在认真总结我省档案网站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实施意见》第十二条要求“加强档案网站建设,突出档案信息发布、政务信息公开、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档案文化传播等功能,使各级档案信息网站成为全省传统历史文化传承、创新、展示和公共服务门户之一”。

四是积极服务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的各行各业之中的基于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如何建设智慧档案,服务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工作,需要我们大胆探索,积极试点,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所突破。《实施意见》第十三条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方面,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将智慧档案作为智慧城市规划、建设和评估的内容,统筹安排推进,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区域档案大数据平台”,另一方面,要求“各级档案部门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档案管理形态和服务智慧城市有机统一的智慧档案”。

2.10 确保档案安全。确保档案安全,是做好档案工作必须守住的底线。《实施意见》就此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要确保档案实体和信息安全。《实施意见》第十四条强调“建立健全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档案安全防范体系”。重点从档案安全工作机制、重要档案备份、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安全管理与保护、档案安全保密管理和档案安全应急管理,以及省档案馆后库和各级电子文件备份中心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要求,确保档案实体和信息安全。二要完善档案安全监管机制。《实施意见》第十五条强调“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强化档案安全监管,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定期对档案馆(室)安全保密工作进行执法检查,发现隐患及时督促整改,严防发生档案安全保密事故和责任事故”。根据我省实际,“要继续开展档案馆安全风险评估,推进档案安全建设”。要求“各地各单位要加大档案安全保密检查力度,发现隐患及时督促整改”。对发生档案安全事故的,依法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2.11 加大档案事业投入力度。针对基层档案部门经费严重不足,正常工作难以开展,档案安全保管难以保障的问题,《实施意见》第十七条要求“要完善档案事业投入机制,按照部门预算编制和管理有关规定,科学合理核定档案工作经费”,将档案资料征集、抢救保护、安全保密、数字化、现代化管理、提供利用、编纂、陈列展览、设备购置和维护等10个方面的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强调“馆藏档案的安全保护、日常维护费用不低于国家规定标准”。为我们编制预算,争取经费提供重要依据,确保档案事业投入有规可循、有章可依。

2.12 加强档案宣传工作。《实施意见》第十七条要求“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加强档案宣传工作,同时,要求“充分挖掘档案资源的现实和历史价值,设计宣传主题,创新宣传形式”,为档案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强大舆论支持。《实施意见》的特点

3.1 体现了中央精神与河南实际的有机统一,具有鲜明的河南特色。《实施意见》既吃透中央要求,充分体现中办、国办《意见》精神,把握精神实质,又着眼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立足河南档案工作的现实基础,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提出了许多具有鲜明河南特色的政策举措。

3.2 问题导向。《实施意见》对照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面梳理我省档案工作的差距,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立足可能的条件和工作基础,内容充实丰富,既有总的认识,又较为全面梳理河南档案工作各个领域的目标任务、要求和措施,做到了目标明确、要求具体、层次分明、责任落实。

3.3 注重可操作性。《实施意见》各个部分主要按照对党委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国家综合档案馆、各部门各单位的层次分别提出要求,责任主体明确。全篇有8 处对各级党委政府明确提出要求,分别体现在第一、第二、第四、第六、第九、第十二、第十三、第十七条;对“各地各部门各单位”提出要求的共有5处,分别体现在第十一、第十四、第十五、第十六、第十八条;对“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提出要求的有1处,体现在第一条;对“各级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 提出要求的有1处,体现在第五条;对“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提出要求的有1处,体现在第六条;对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有关单位提出要求的有1处,体现在第九条;对监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提出要求的有1处,体现在第二条。通过这些明确的责任要求,将党委政府、各个方面的力量聚合在一起,区分责任,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我省档案事业全面发展。

3.4 政策依据性较强。《实施意见》是历来省委和省政府关于档案工作的文件中对各级领导提出要求最多、最全、最具体的一个文件,也是对各地各部门各单位提出要求最多的一个文件,为各级领导、各部门各单位如何重视、支持档案工作指明了路径和办法,为档案部门反映问题,寻求支持提供依据;《实施意见》各个部分的具体任务要求与保障措施相配套,为档案部门开展工作争取经费保障,提供了具体政策依据。

《实施意见》的出台,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档案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巨大支持,凝聚了全省档案部门学习贯彻中办、国办《意见》的重要成果,措施具体、保障到位,增强了全省档案干部干事创业、攻坚克难的信心,为河南档案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第四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党建党委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一次民主、团结、务实的会议。

这次四中全会在时机上有一系列的巧合。今年是农历甲申年,是毛主席批示在当年的重庆《新华日报》上全文发表郭沫若同志的《甲申三百年祭》60周年,也是毛主席为悼念张思德同志逝世而撰写的《为人民服务》发表60周年。同时,今年也是我们党执掌新中国政权55周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里,召开专门研究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中央全会,并作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是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的。这表明,我们党牢记《甲申三百年祭》揭示的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王朝后因骄傲自满而遭败亡的历史教训,牢记毛主席关于“进京赶考”和“两个务必”的伟大教导,牢记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这篇伟大著作中阐明的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记我们党肩负的重任和使命,抓住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抓住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围绕进一步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从执政理念到执政方略,从执政体制到执政方式,从执政骨干到执政基础,从执政本领到执政素质,进行全面的加强和改进,抓住了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关键,抓住了治国理政的根本,体现了我们党审时度势、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执政为民、造福人民的责任意识。这次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一定能够起到统一全党思想、凝聚全党力量、推动全党工作的作用,一定能够指导全党走出一条在新形势下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推进党的建设的新路子。

四中全会《决定》的起草工作,是从去年12月中旬开始的。起草工作自始至终是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胡锦涛同志直接领导下进行的。《决定》在形成过程中,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中央在文件起草工作开始阶段,就自上而下地征求各方面对全会议题的意见和建议,并分片召开31个省区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当面听取意见。《决定》征求意见稿形成后,又征求了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党内老同志,各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中央还第一次把全会文件稿征求意见的范围扩大到党的十六大代表。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文件稿进行了认真修改。《决定》的形成过程,既集中了全党智慧,也吸收了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体现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要求。

《决定》共九个部分,开头三部分是总论,分别阐明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总结了55年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第四至第八部分,分别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第九部分强调要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会认为,《决定》立意高远、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内容丰富,论述深刻、措施有力,通篇贯穿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满了改革精神,反映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按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治国理政的思路和方略,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全面总结党的执政经验、指导全党担当起执政兴国历史使命的纲领性文件,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求真务实、锐意创新的文件。

一、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决定》站在时代和战略的高度,着重从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从当前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等方面,阐述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正确应对面临的严峻挑战、顺利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55年来,我们党依靠全国各族人民,把一个四分五裂、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正在蓬勃发展的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执政成就。我们党在实践中锻炼得更加成熟、更加坚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形势发生新的深刻变化,国内现代化建设任务更为繁重,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从国际来看,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天下并不太平,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有所增加。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从国内来看,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有利的体制环境。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生产力和科技、教育的整体水平还不高,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还很大,农村贫困人口、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贫困居民还为数不少。特别是随着我国进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关键时期,我们既面临“黄金发展期”,又面临“矛盾凸显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保持稳定的任务更为艰巨,这就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第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苏联、东欧国家的共产党丧失政权的惨痛教训给我们党的深刻启示。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上一批大党老党相继失去政权。当时的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却在一夜之间国家解体、政权垮台;当年的苏共是一个拥有88年历史、1500万名党员的大党,却被解散。苏联、东欧国家的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尽管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很重要的一条是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执政体制僵化,执政能力衰退,执政成绩不能令人民满意,严重脱离了人民群众。《决定》中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精辟论断,深刻汲取了包括苏联、东欧国家的共产党在内的外国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意在促使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警醒起来,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和执政意识,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第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迫切要求。四中全会《决定》对党的执政能力作了一个科学界定,阐明了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这是在科学分析了党执政的现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来的。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重视从各方面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依靠全党共同努力,有力地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党的执政能力同党所担负的重任和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决定》对此作了分析。

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是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一个是不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所谓“不适应”,正如《决定》所指出的,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既有思想观念和执政理念的不适应,也有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不适应,还有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等方面的不适应。这主要表现在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本领不大,以及一些党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一些党员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等等。所谓“不符合”,就是一些党员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等问题比较突出,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还比较严重,等等。这两方面的问题都直接影响党的执政成效。“不适应”是从本领方面影响执政成效;“不符合”是从作风方面影响执政成效。我们党强调解决“不适应”,就是要增强全党同志对新的历史方位和执政使命的适应力;强调解决“不符合”,就是要帮助全党同志增强对长期执政条件下各种消极腐败因素的免疫力。

二、关于55年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

《决定》总结和阐述了党执政的六条主要经验。这就是:第一,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第二,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第三,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第四,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第五,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第六,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这六条经验,从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的角度,阐明了我们党要始终做到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一要有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二要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三要有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四要有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五要有科学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六要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这六条主要经验强调,我们党在执政实践中,对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既要坚持又要完善;在推进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时既要加快又要全面;在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时既要为民造福又要清正廉洁;在治国理政中既要为人民执政又要靠人民执政;在党的自身建设上既要抓住重点又要全面推进。《决定》总结的这六条主要经验,突出了把握执政规律、提高执政能力、完善执政方略、改进执政方式、巩固执政基础、完成执政使命等重大问题,坚持和发展了十六大提出的基本经验。《决定》强调,这六条主要经验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必须在实践中长期坚持并继续丰富和完善。

三、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学习领会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最重要的是全面把握“五个以”。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这“五个以”,是55年来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实践的理论概括,体现了继承性和时代性的要求。没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会失去正确方向,搞得不好甚至连执政地位都会丢掉。没有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就失去了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也无法实现我们的执政目的。没有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党就失去了执政的骨干力量,就无法完成我们的执政任务和执政使命。没有完善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党的执政效率就无法提高。没有充满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党的执政任务和执政目标就无法落实到基层。因此,这“五个以”每一条都很重要,哪一条都不可偏废。

学习领会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深刻认识这一目标是从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的角度来进行概括的。其中,党要“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是从我们党为谁执政的角度所作的概括;党要“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是从我们党怎样执政、靠什么执政的角度所作的概括;党要“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从我们党要始终保持先进性、坚定性、纯洁性的角度所作的概括。我们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决定》中关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重要提法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尊重和运用科学规律,发扬民主,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这些提法和概念,我们党过去都提过,但是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与执政联系起来,并且作为执政党建设的目标之一鲜明地提出来,这还是第一次。科学执政,就是党要按照科学的思想、理论和科学的制度、方法来执政,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立在更加自觉地运用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民主执政,就是党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依法执政,就是党要紧紧抓住制度建设这个更具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重要环节,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学习领会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五项主要任务,首先要把握这五项任务就是五大能力,即: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这五项任务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以及国家主权和安全等各个方面。这表明,我们党对执政能力建设的思考和部署是全方位的,是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综合起来考虑的,是覆盖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总揽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两个方面的。此外还要把握,《决定》中提出的这五项主要任务,是对党的总体执政能力的要求。而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五种执政能力,主要是对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提出的要求,侧重点在于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应当具备什么样的执政素质和本领。这两方面的要求是相辅相成的,应当把它们统一起来加以思考,贯通起来加以落实。五大能力也好,五种能力也好,实质上就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必须坚持不懈地解决好的重大课题: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是贯彻落实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必然要求;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必然要求。

四、关于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十六大报告提出,必须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决定》据此提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是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特别是要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决定》强调,要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

《决定》着重对全党如何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提出了要求。包括:既要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又要准确把握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适时提出和有效贯彻应对的方针政策,防止大起大落,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既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推动建立统筹发展的有效体制机制,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注重在指导方针和政策措施上加强薄弱环节,又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推进。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始终站在时代前列领导和谋划改革,又要注意把握好改革措施出台的时机和节奏。在掌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方面,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注重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做到既立足于国内需求又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既充分用好内资又有效利用外资,既依靠和开发国内人力资源又借助和引进国外智力。《决定》对我们党提高领导经济工作水平的这一系列新要求,把握了规律性,充满了辩证法。按照这样的要求去做,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就会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就能够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四中全会《决定》针对我国改革仍处在攻坚阶段、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的特点,针对现阶段各方面利益关系非常复杂,引发经济波动、社会动荡的因素较多的难点,突出强调要提高领导艺术,妥善处理关系经济体制改革全局的六个重大关系:

一是要正确处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关系。公有制是国家引导、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很多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一定要着眼于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做到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的“两个毫不动摇”,使两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是要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在现阶段,在继续坚持效率优先的同时,要注重兼顾社会公平。党和国家一方面要继续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另一方面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三是要正确处理好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宏观调控能力直接反映党的执政能力,体现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既要针对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又要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健康运行。

四是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由于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如果我们思想上不清醒,工作上不注意,是很容易搞散的。这些年,我们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了国家的集中统一,这是完全必要的。但在维护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同时,应当更好地发挥地方的积极性,这就要合理划分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权限和职责,做到权责一致、上下一心,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五是要正确处理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改革的关系。要把握改革越向纵深推进,配套性越强、社会风险越大的特点,统筹推进各方面的改革,努力实现宏观经济改革与微观经济改革相协调、经济领域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相协调、城市改革和农村改革相协调、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相协调,使各项改革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六是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着眼于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结合起来,力求既在关键环节上实现突破,又充分考虑社会环境和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坚持以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在社会稳定中推动改革发展。

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关键在于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不断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职责定位,即: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营造良好环境。同时,还明确了政府管理经济工作的行为原则,即:集中精力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决定》还明确规定,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重大方针政策、工作总体部署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要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而经常性工作由政府及其部门按照职责权限决策和管理。这个规定,既着眼于理顺党政关系,又着眼于形成党政合力;既进一步克服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又积极推动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

五、关于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

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为贯彻这一战略思想,《决定》提出,要不断提高我们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决定》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其精神实质可以概括为“四个一”:即要实现“一个执政本质”,这就是领导、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一个根本要求”,这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明确“一个重要途径”,这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要完善“一个执政方式”,这就是坚持依法执政。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决定》强调,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全面做好党的宗教工作,做好侨务工作,做好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其他社会阶层人士工作。要巩固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及一切热爱中华民族的人们的大团结。要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基层政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坚持和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保证基层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为积极推进依法治国,《决定》明确提出,要把依法执政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提高依法执政水平。我们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很大程度上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坚持依法执政,就要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要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坚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要督促、支持和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在法治的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提高司法队伍素质,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和保障,为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提供法制保障。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决定》从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一些具体的改革举措。比如,在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方面,提出了健全有关重大问题决策前同民主党派协商的制度;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纠错改正机制;有组织地广泛联系专家学者、建立多种形式的决策咨询机制和信息支持系统。这些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制度创新,对于进一步推进党和国家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具有重要作用。

在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方面,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加强和改进对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依法实行质询制、问责制和罢免制;加强对各级纪律检查机关的领导,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支持和保证人大、政府专门机关、司法机关依法履行监督职能;支持和保证政协依照章程开展民主监督。同时还要加强社会监督,保障公民的检举权、控告权、申诉权等。《决定》总结实践经验,贯彻改革精神,强调通过拓宽和健全监督渠道,把权力运行置于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之中,就是以实际行动体现邓小平同志关于共产党执政必须接受监督的重要思想,使我们党始终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真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防止和克服滥用权力、以权谋私,防止形成既得利益集团,真正跳出“历史兴亡周期率”。

在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方面,《决定》提出了规范党政机构设置,完善党委常委会的组成结构,适当扩大党政领导成员交叉任职,减少领导职数,切实解决分工重叠问题,撤并党委和政府职能相同或相近的工作部门;规范各类领导小组和协调机构,一般不设实体性办事机构;加强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研究,继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等。这些重大改革举措,对于我们党进一步优化执政体制、健全执政方式、完善执政方略、实现执政使命,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六、关于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决定》根据十六大的要求,就这个问题作出了部署。

一是要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积极推动理论武装和理论创新工作,不断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着力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决定》强调,要着力抓好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队伍建设和鼓励理论创新的社会环境建设,特别是要重视培养中青年理论人才,鼓励他们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发挥思想库作用。

二是要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决定》强调,要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高国际影响力。《决定》还要求,加强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抓紧制定文化发展纲要和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三是要坚持宣传舆论工作的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增强舆论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决定》强调,要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引导新闻媒体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正面宣传为主和积极开展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和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加强互联网管理体制和网上宣传队伍建设,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

四是要不断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优先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决定》强调,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民族传统美德,倡导基本道德规范;坚持鼓励先进和照顾多数、统一思想和尊重差异、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统一,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问题;把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切实抓好青少年教育结合起来,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各负其责又密切配合的青少年教育网络;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深化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教育和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推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推动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

七、关于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要使社会更加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四中全会《决定》据此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很重要的新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的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这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体现了我们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归根到底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时期的要求。去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000美元,正在向人均3000美元的新目标跨越。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在这个关键的发展时期,如果政策把握得当,就能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反之,就会出现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导致各种社会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经济社会发展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决定》强调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着眼于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着眼于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从而争取实现前一种发展结果,避免后一种发展结果。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我们党提出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其着眼点就是要从政策上促进、从制度上保证整个社会的创造活力。《决定》按照十六大的要求,提出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决破除各种障碍,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充分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又要鼓励和支持其他社会阶层人员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既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先富群体的发展活力,又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要在全社会努力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这是很有现实针对性的。鼓励创造,才有活力和效率;扶贫济困,才有安定与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新时期以来,我国社会在充满发展活力、各方面群众生活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我们党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并正在采取各种措施积极解决这个问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调节。《决定》强调,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这就要善于从政策取向上抓准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与不同阶层的具体利益的结合点,正确反映并妥善处理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反对和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同时,要增强妥善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本领,善于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进一步健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和社会利益协调机制,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此外,还要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四个多样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社会管理形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和方法,越来越紧迫地提到我们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决定》提出,要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同时,《决定》还针对社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对基层党组织、城乡基层自治组织、社团和行业等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进行了定位。要求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发挥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发挥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发挥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其着眼点就是要加快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和政府对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稳定有序的社会。社会稳定既是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而且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决定》提出,要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责任制,积极探索预防和解决社会矛盾的新路子。一方面,要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使人民群众的意见能够充分表达出来,以便能够依法及时合理地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另一方面,要针对各种因素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还要有效发挥司法机关惩治犯罪、化解矛盾和维护稳定的职能作用,加强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要靠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决定》强调,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现在,有相当一批新进入领导班子的干部不善于做群众工作,有些担任领导工作多年的干部,群众观点也有所淡漠,很少深入到群众中去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党的群众工作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受到削弱,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受到影响,群众对此反映强烈。这种状况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我们党无论在执政前还是执政后,密切联系群众都是我们最大的政治优势,而脱离群众都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危险。《决定》提出,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宣传教育,积极研究并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改进群众工作,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以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以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工作重点,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凝聚和激励群众共同前进。

八、关于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国际联系日益广泛。《决定》强调,我们党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领导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作出贡献,就必须正确应对国际局势,妥善处理国际事务和国际关系,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决定》提出加强党在这方面的能力建设,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是着眼于内政和外交的相互联系来思考和对待执政能力建设的。关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领会。

第一,要提高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进行战略思维的水平。《决定》强调要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科学把握世界的深刻变化及其特点,做到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内外兼顾、趋利避害;善于从国际形势和国际条件的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方向,用好发展机遇,创造发展条件,掌握发展全局。

第二,要掌握处理国际事务的主动权。《决定》强调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永远不称霸,坚持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伸张正义,支持公道,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恐怖主义;正确处理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的关系,主动参与多边外交活动,积极在联合国等重要国际组织中发挥作用;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互利合作。

第三,要不断提高同国际社会交往的本领。《决定》强调要全面认识和把握国际因素对我国的影响,坚持以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的方针和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精神处理国际事务;加快熟悉和善于运用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积极参与有关国际事务和国际规则的磋商和制定;妥善回应国际社会对我国情况的关注,进一步推动形成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

第四,要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决定》强调要始终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针对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的新情况,抓紧构建维护国家安全的科学、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确保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和信息安全。

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建设一支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确保国防安全,是党执政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是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面临的崭新课题。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党肩负的神圣使命。这些问题都很重要,都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然涉及的重要问题。但这些问题又无法完全纳入到五个方面的执政能力中去,所以,《决定》第八部分末尾,在阐明了五个方面的执政能力之后,采取空一行加以间隔的形式,分别对这些重要问题作了论述,表明了我们党的原则立场和任务要求。总起来说,就是我们党在治国理政中,要始终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香港、澳门事务,坚决反对和阻止外国干涉势力插手两岸事务,坚决反对和遏止“台独”分裂势力,坚决粉碎一切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的图谋,坚定不移地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九、关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执政能力建设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连接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搞好党的建设。《决定》强调,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紧密联系治国理政的实践,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的各方面建设成效最终都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上来。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理论武装工作结合起来。《决定》强调,要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继续进行大规模干部培训,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增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同建设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结合起来。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能不能不断培养出优秀的领导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政党、这个国家的兴衰存亡。我们党要完成执政兴国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和党管人才的原则,坚持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三支队伍一起抓,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来,使我们党真正成为优秀人才密集的执政党。《决定》就此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强调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适当扩大差额推荐和差额选举的范围和比例,严格控制选任制领导干部任期内的职务变动。强调抓紧制定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标准,完善职务和职级相结合的制度,实行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度,健全公务员制度等,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强调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特别是要培养选拔胜任重要岗位的年轻干部,有计划地组织和安排干部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和基层一线经受锻炼和考验,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领导工作的能力。强调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领导集体。要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完善并严格执行党委内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坚决反对和防止个人独断专行,反对好人主义、自由主义。强调优化领导班子素质结构,形成合理的年龄梯次配备。重视县(市)党政领导班子建设。强调减少地方党委副书记职数,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充分发挥集体领导作用。《决定》还特别强调,要逐步加大党委、政府、人大、政协之间的干部交流,优化人大、政协领导班子的结构,这有利于改变党委、政府工作是“一线”,人大、政协工作是“二线”的片面认识,真正把各级人大、政协领导班子建设成为精干、高效的领导集体。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同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结合起来。我们党是由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成的统一整体。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党执政的基础。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已经和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给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来了许多新课题、新要求。为此,《决定》强调要根据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调整组织设置,改进工作方式,创新活动内容,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使党的基层组织真正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要加大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力度,探索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方法和途径。要切实加强党员队伍建设。重点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中发展党员,同时做好在其他社会阶层先进分子中发展党员工作,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同不断增强党的团结和活力结合起来。《决定》强调,要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逐步推进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使党员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要营造党内不同意见平等讨论的环境。要建立健全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的制度,建立党的代表大会代表提案制度,积极探索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建立代表提议的处理和回复机制,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直接选举的范围等。这些重大改革举措,吸取了来自基层、来自实践的新鲜经验,体现了改革精神和时代精神。《决定》还强调,要加强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坚持“四个服从”的原则,坚决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维护中央权威,严肃党的纪律,保证政令畅通。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同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结合起来。《决定》强调,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决反对脱离群众、以权谋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坚决反对骄傲自满、铺张浪费。《决定》还特别强调,从中央做起改革会议制度,大力精简会议、文件和简报,切实改进文风。严格规范和控制各种检查、评比、达标活动。健全领导干部联系基层、联系群众制度,领导干部搞调查研究,要注重实效,轻车简从。

《决定》强调,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越是长期执政,反腐倡廉的任务越艰巨,越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越要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要求各级党委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要抓紧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以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以查处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滥用权力、谋取私利的违法违纪案件为重点,严厉惩处腐败分子。加强廉政法制建设,真正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保证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决定》还强调各级党组织要督促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经受住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期执政的考验。这次全会作出的关于给田凤山开除党籍处分的决定,进一步体现了我们党严厉惩处一切腐败分子的坚强决心。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执政兴国的历史重任,必须加强全党的团结,加强党同人民的团结,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我们一定要牢记邓小平同志关于“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的教导;牢记江泽民同志最近在给中央政治局的信中关于“我们要坚持理想、坚定信念,抓住机遇、埋头苦干”的教导,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认真落实四中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扎实工作,开拓进取,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党的团结和党同人民的团结,不断战胜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这样,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军队就一定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中华民族就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

第五篇: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定稿)

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9月23日《在中国~全国人民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端正党风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关键在于制度。把党的作风建设与制度建设有机地统一起来,注重从制度建设高度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这是对党的忠诚。把党的作风建设与制度建设有机地统一起来,注重从制度建设高度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这既是对党的建设长期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又是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作业建设的自觉探索。面对新世纪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解决制度建设与作风建设相统一这一历史性课题,把改革和完善党的各项制度押运到党风建设的关键位置。

一、以制度建设保证和促进作风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60年前的延安整风运动,开党的制度建设与作风建设相统一之先河。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党的历史上“左”右倾错误及其严重危害的基础上,领导全党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整风运动。这次整风运动,不仅注重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和思想解放,理清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宗派主义的思想根源,而且注重从党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干部制度方面研究问题,总结主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宗派主义的制度根源,从而有力地保证和促进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优良作风在全党的形成。正是这样一种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的高度统一,合全党面貌焕然一新,生机勃勃地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仍然十分注重党的作风建设。针对党成为执政党之后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他反复告诫全党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时刻保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在1962年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指出:“不论党内党外,都要有充分的民主生活,就是说,要认真实行民主集中制。”(《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291页)他认为,只有切实实行民主集中制,才能在党内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才能调动党内外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以健全的制度确保优良的作风,可以说是从延安整风到执政初期我们党在党风建设的探索中的一条重要经验。

>50年代后期直至“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党在作风建设方面出现严重问题,关键也是由于制度方面出了漏洞。“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同志对党的作风建设的总结,特别注重于制度层面。他深刻指出,党内存僚主义等等不良风气,以至使党的优良传统破坏殆尽,“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邓小平文逊第2卷第333页)因此,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和切产推进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革履,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轮换制度,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不坚决改革现行制度中的弊端,过去出现过的一些严重问题今后有可能重新出现。邓小平高度重视制度改革对党的作风建设的作用,可以说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开辟了新的境界。

>在新历史条件下,江泽民同志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同志的注重制度建设的思想。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他指出,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包括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必须进一步改善党的领导制度和工作机制,充分发展党内民主,从制度上保证民主集中制的正确执行。他特别强调:“要通过加强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制和监督机制。关键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保证他们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今年5月31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重要讲话中,再一次精辟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即立足于经常性工作,又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一科学论断,是我们党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指针。

二、党风建设的任务和现状警示我们,关键在于制度

>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核心问题是要进一步解决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确保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围绕两大历史性课题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贯彻落实十五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

>“八个坚持,八个反对”,都是解决党的作风问题的,但是无论哪一个方面,都要以制度建设作为基础和保障。要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作风在全党蔚然成风,除了要切实加强全党的理论学习,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提高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回答现实问题、指导新的实践的水平和能力外,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建立和完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和各项工作制度,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注重实践、与时俱进获得制度保障,合因循守旧、不思进娶照抄照搬、本本主义受到制度制约。否则,某些制度和体制中的惰性和漏洞,就有可能阻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创新离不开制度创新,不从那些不合时宜的体制和制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不切实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制度创新,理论创新也很难有大的突破。要使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成为各级领导干部自党遵循的准则,除了要在党内经常进行党的宗旨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教育外,关键在于建立健全一整套有利于促进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保持清正廉洁的权力动作制度。权力运作制度不合理、不规范,存在漏洞,就会直接诱发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以权谋私等不正之风。党风建设的关键环节??发展党内民主,维护党的团结和纪律,也直接包含着制度建设因素,也需要从制度层面加以改进和加强。只有进一步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进一

步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和工作机制,从制度上保证民主集中制的正确执行,才能在党内形成又有民主又有集中、又有自由又有纪律的生活活动局面,才能有效地抑制和防止独断专行、软弱涣散、自由主义、任人唯亲等不正之风的滋生。总之,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内在地包含着制度建设因素,亟需把制度建设提到关键位置上来。

>党的作风方面存在的种种突出问题,也迫切要求在作风建设中高度重视和加强制度建设。客观地讲,许多作风方面的问题,都是与某些制度、体制上的弊端密切相关的。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滋长,一些领导干部不是把功夫下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上,而是因循守旧、不思进娶照抄照搬、得过且过,这固然与理论素养和精神状态有关,但是归根到底,是由于在领导干部选拔、评价、考核过程中、民主、竞争机制还不到位,现行的干部人事制度对那些平庸者缺乏应有的制约力,可以说,这是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作风蔓延的一个根本原因。有的地方和部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弄虚作假、虚报浮夸严重,这也与现行干部选任制度的弊端有关。在一些地方和部门,选任领导干部的民主程序形同虚设,甚至根本不讲民主规则和程序,欠民群众对干部的评价很难贯彻到干部选任过程中去,这样,就容易导致干部只对上负责,而不对人民负责的问题。还有一些地方和部门,一些领导干部搞家长作风和自由主义,独断专行、软弱涣散问题较突出,这也与民主集中制的领导体制不健全、缺乏健全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的以权谋私、贪图享乐等为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现象,就更需要从制度和体制方面寻找原因,推动制约和监督的权力必将滋生~,就对的权力绝对地滋生~。以上分析警示我们,党风方面存在的种种突出问题,归根到底是与制度和体制上的问题相联系的,党风建设的关键是制度建设。

三、切实加强党和国家各项制度建设,从根本上保证和促进党的优良作风发扬光大

>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要积极推进政治体制,加强党的制度建设,这是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具有根本意义和全局意义的重大问题。在“5.31”重要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再次强调,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些重要思想,深刻指明了以制度建设促进党风建设的方向。

>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征途上,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仅表现为在理论原则上确认人民群众在民主政治中的主体地位,而且表现为以健全的政治运行机制确保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原则包括:(1)民主原则。即人民群众按照民主程序对从事政治和社会管理理的人员进行选择和监督。(2)社会原则。即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要同社会进步发展保持一致,为社会进步发展服务。(3)公开原则。即增强政治生活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严格防止公共权力被少数人滥用。(4)程序原则。即遵循选举、协商、讨论、监督、罢免的程序,使政治运行进入科学民主程序。(5)法制原则。即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上述原则的实际贯彻,也就是党和国家制度建设的实际推进,必将有力地提高党和国家的政治文明水平,从根本上保证和促进党的优良作用的形成和发展。

>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发展党内民主、充分发挥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是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党内民主,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和发展党内民主生活,确保广大党员民主意愿和民主权利的实现;二是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实施党对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领导,确保广大人民群众民主意愿和民主权利的实现。这两个层面是相成、有机统一的。发展党内民主,归根到底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高度统一。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优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只有通过切实有效的党内民主建设,才能有力地促进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自觉地、始终如一地保持党的优良作风。

>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一是深化干部选任制度改革,努力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完善以公开、公平、竞争、择优为原则的干部选任制度,这是推进党风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制度和体制改革,真正把人民群众的意愿贯彻到干部的选任过程中,以健全的制度和体制实现“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二是深化组织领导制度改革,完善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的民主集中制制度,这是推进党风建设的重要保证。要通过制度和体制改革,严格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切实发展党内民主,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根本上反对和防止独断专行、软弱涣散、自由主义、任人唯亲现象。三是深化权力运作制度改革,大力发展人民民主,这是推进党风建设的重要任务。通过制度和体制改革,使人民群众的意志在权力运行中真正发挥作用,从而把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置于严格有效的监督之下,保证他们正确运用权力,清正廉洁,执政为民。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既积极稳妥而又坚定不移地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制度和体制的改革,我们党就一定能够卓有成效地完成时代赋予的两大历史性课题,经受住任何挑战和考验而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下载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干部作风建设(精选)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干部作风建设 党员干部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成败。近几年来,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大多数干部的作风是好的或比较好的。但......

    七一讲话,推进伟大事业的纲领性文献

    推进伟大事业的纲领性文献 一论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当前,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开创青年工作新局面的纲领性文献

    开创青年工作新局面的纲领性文献 ——论学习胡锦涛同志五四重要讲话 ——论学习胡锦涛同志五四重要讲话 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 90 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 发表......

    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最终定稿)

    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 我国目前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但我们共产党人必须居安思危,保持清醒头脑,切实加强新时期的群众工作,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一、当......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领导干部作风建设

    加强和改进领导干部作风建设 论 文 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和世界观的外在表现。党的作风问题的实质是党性问题,党性决定作风,作风反映党性。重视作风建设,历来是我们党的一个很大......

    如何改进和加强新形势下警察公共关系建设

    如何改进和加强新形势下警察公共关系建设 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塑造新时期警察良好形象,是“二十公”会议确定的一项重要内容,几年来,各级公安机关为改善警察公共关系采取了一系列......

    改进新形势下干部队伍作风建设

    改进新形势下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改进新形势下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努力实现领导干部作风的进一步转变,这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的党的建设的......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军队思想作风建设

    我党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 —一谈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军队思想作风建设 今年是“十二五”时期的开局之年,也是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关键之年。完成今年的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