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集中供热管理办法(共五篇)

时间:2019-05-14 22:47: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咸阳市集中供热管理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咸阳市集中供热管理办法》。

第一篇:咸阳市集中供热管理办法

咸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咸阳市集中供热管理办法》的通知

咸政办发〔2012〕108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派出机构、直属事业机构:

《咸阳市集中供热管理办法》已经2012年5月4日市政府第六十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咸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2年7月26日

咸阳市集中供热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集中供热管理,规范供热、用热行为,维护供热、用热双方的合法权益,保障供热安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供热规划、建设、经营、管理活动和用热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集中供热是指利用热电联产、区域锅炉、工业余热、地热、地源热泵、水源热泵等通过城市规划热网直接或者经过热交换站换热后有偿为用户供热的行为。

本办法所称供用热设施,包括共用供热设施和户内用热设施。共

—1—

用供热设施包括供热热源生产设施、管网输配设施、热力站设施及其附属设施,供热计量器具和建筑物内共用管道等。户内供热设施包括终端散热设备及户内管道、管件、阀门、温度调控装置等。

本办法所称热力站管理单位是指物业管理企业等负责维护管理热力站及其以内的供热设施,并对供热单位提供的热能二次换热,将换热后的热能输送给用户的单位。

第四条 市集中供热和燃气管理办公室是全市集中供热工作的管理机构,负责中心城市规划范围内供热、用热的具体管理和对各县市供热用热的行业指导、协调工作。各县(市)人民政府及其供热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县市行政区内的供热、用热管理工作(市集中供热和燃气管理办公室和各县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集中供热管理机构”)。

发改、工信(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科技、民政、公安、审计、财政、国土资源、环保、住建、城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水利、物价、工商、质量技术监督、供电等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与供热相关的工作。

第五条 集中供热的发展和建设应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城市总体规划,纳入财政预算。同时按照“市场化运作、多元化融资、多途径供热、社会化参与”的思路,逐步放开集中供热市场,鼓励国内外投资者按照市场运作方式,依法建设集中供热设施,从事集中供热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行城镇供热特许经营制度。

集中供热建设资金采取多元化、多渠道办法解决,主要来源如下:

(一)国家债券;

(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供热分成部分);

(三)城建税;

(四)银行贷款;

(五)环境污染治理费;

(六)利用外资;

—2—

(七)合作投资;

(八)其他资金。

第六条 鼓励和扶持供热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推广先进供热、用热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加强供热信息化建设,推进供热计量,提高供热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

第七条 从事集中供热生产经营的单位(以下简称“供热单位”)应当实行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服务,提高供热质量和服务水平。

第二章 规划与建设

第八条 市集中供热管理机构应当会同规划主管部门依据城市总体规划,适时修编中心城市集中供热专项规划,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各县市集中供热专项规划应当报市集中供热和燃气管理办公室备案。

集中供热专项规划,应当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集中供热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合理配置热源、热网、热力站等基础设施,满足城市发展和单位、居民用热的需要。

集中供热专项规划经批准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按原批准程序进行审批。

第九条 集中供热管理机构应当按照集中供热专项规划,制定供热设施建设和改造的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十条 新建、改建、扩建专项供热工程以及其他建设项目涉及供热工程的,应当符合供热专项规划的要求。

市区新建、改建、扩建集中供热工程、设施,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及设计方案须经市集中供热管理机构审查同意后,方可到相关部门办理建设审批手续;市区其他建设项目,审批部门在进行项目审查时,应当书面征求市集中供热管理机构的意见,以保证已规划的热源厂、热力站、中继泵站和管线的建设用地不受影响。

—3—

集中供热工程和其它建设项目的供热设施竣工时,建设、质量技术监督等主管部门应会同集中供热管理机构,按照国家规定的技术标准对供热设施进行验收,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第十一条 在集中供热管网到达的区域,不得新建分散供热燃煤锅炉;在集中供热管网到达且具备供热能力的区域,应当取缔已建成使用的分散供热燃煤锅炉。

第十二条 拟用热的建设单位在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前,应当向集中供热管理机构提出用热申请,集中供热管理机构根据集中供热专项规划确定其供热方案。

第十三条 城市集中供用热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通过招标、投标等形式确定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

第十四条 新建建筑的供热设施应符合国家现行建筑设计规范要求,并且按照分户计量进行建设。

既有建筑的供热设施不符合国家现行建筑设计规范要求的,应由集中供热管理机构做出安排,分年度进行供热系统计量改造,实行供热计量收费。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作,各级政府应积极推动、鼓励支持,用热户应主动申请改造,供热单位应按计划组织实施。

第十五条 新建房屋供热设施的建设,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并符合国家和陕西省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

供热设施建设使用的设备、管材和计量器具,应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陕西省地方标准。有关部门应当进行标准化审查,并加强质量监督检查,但不得指定使用特定产品。

市集中供热管理机构应会同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市域内供热工程中使用的产品和技术,定期制定推广、限制、淘汰目录并予以公布。

第十六条 申请加入集中供热的,建设单位或房屋所有权人应按照有关规定缴纳供热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供热

—4—

分成部分)用于集中供热热源和管网输配设施的建设。

庭院管网和热力站由建设单位出资,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按照建设主管部门和集中供热管理机构审定的施工图及国家强制性标准组织施工,供热单位按照集中供热管理机构的授权全程参与监督。

第十七条 供热设施分户改造时,应当将实施方案报集中供热管理机构备案。

分户供热改造应当严格执行施工规范。因实施分户供热改造给用热户装饰装修造成损坏的,实施单位应当予以修复。因违反施工规范给用热户造成损失的,施工单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章 供热与用热

第十八条 实行城市供热特许经营制度。在统一管网规划、统一服务标准、统一市场准入、统一价格监管的前提下,引导和鼓励各类企业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参与集中供热设施的建设、改造和经营,取得规定范围和规定时限的特许经营权。

第十九条 参与特许经营权竞标者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依法注册的企业法人;

(二)具有相应的注册资本金和符合供热要求的供热设施、设备;

(三)具有与供热规模相适应的资金和良好的银行资信、财务状况及相应的偿债能力;

(四)具有相应的从业经历和良好的业绩;

(五)具有相应数量的技术、财务、经营等关键岗位人员;

(六)具有切实可行的经营方案;

(七)具有相应的经营管理制度;

(八)符合地方性法规、规章规定的其它条件。

第二十条 竞标者中标且没有异议的,经市、各县市人民政府批准,与同级集中供热管理机构签订特许经营合同,获得特许经营权。

—5—

特许经营合同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特许经营内容、区域、范围及有效期限;

(二)产品和服务标准;

(三)价格和收费的确定方法、标准以及调整程序;

(四)设施的权属与处置;

(五)设施维护和更新改造;

(六)安全管理;

(七)履约担保;

(八)特许经营权的终止和变更;

(九)违约责任;

(十)争议解决方式;

(十一)双方认为应该约定的其他事项。

第二十一条 已经从事供热经营的供热单位,应向集中供热管理机构提出经营申请,经审核合格后,双方签订合同,取得规定范围和规定时限的特许经营权。

第二十二条 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供热单位在履行工商、税务注册登记手续后,方可从事集中供热生产经营活动。

供热单位应当按照集中供热管理机构确定的时限和范围向用户供热,并自觉接受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供热单位需要扩大供热范围,应到集中供热管理机构以及相关部门办理审批手续。

集中供热管理机构应组织专家对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供热单位经营情况进行中期评估。评估周期一般不得低于两年,特殊情况下可以实施年度评估。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供热单位必须对检查和评估中发现的产品和服务质量问题按期、按要求整改。

第二十三条 供热单位在特许经营期间有下列情况之一的,集中供热管理机构应责令其限期整改。未在规定期限内按要求整改的,依法终止特许经营合同,取消其特许经营权,并可以实施临时接管。

(一)擅自转让、出租供热特许经营权的;

—6—

(二)擅自将所经营的财产进行处置或抵押的;

(三)因管理不善,发生重大质量、生产安全事故的;

(四)擅自停业、歇业,严重影响到社会公共利益和安全的;

(五)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四条 本市正常供热运行期为每年11月15日至次年3月15日。如遇气温出现异常低温情况,市、各县(市)人民政府可以做出提前供热或者延长供热期的决定。

第二十五条 需要用热的单位和居民,应向供热单位申请办理用热手续,散户居民应当以单元楼为单位提出申请。要求供热的居民户数达到集中供热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时,供热单位在具备供热能力的情况下不得拒供。未经供热单位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接热采暖。

第二十六条 供热单位与用热户应依法签订供热、用热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供热单位直接向终端用户供热的,应与终端用户签订供热合同;供热单位经过热力站换热后为用户供热的,应与热力站管理单位签订供热合同。同时,热力站管理单位应当就供热服务内容与用户进行约定。

供热、用热合同示范文本《城市供用热力合同》由国家住建部、工商行政管理局印发。供热、用热合同应包括用热地点、面积、供热方式、供热质量、采暖费标准及结算期限、方式、供热、用热设施的维护管理等条款。

用热户更名、增加或减少用热面积,应到供热单位办理供热、用热合同变更手续,并结清已发生的采暖费用。未及时办理变更手续而形成事实用热的,用热户应从供暖期开始缴纳供热采暖费。

第二十七条 供热单位应按照国家供热技术标准提前做好供热准备,完成供热系统的检修和调试工作。供热单位进行供热设施检修、充水试压,应当提前二日通知热力站管理单位和用户。

供热期内,在室外温度不低于-5摄氏度的情况下,居民用热户安装供热设施的卧室、起居室(厅)温度应当不低于16摄氏度,其他部位

—7—

应当符合设计规范标准要求。已安装热计量装置的,温度由用户自行调节。

非居民用热户的室内温度应当按照其功能需要,由供热、用热双方在合同中约定。

第二十八条 对用户安装有采暖设施的居室,其室内温度不达标的,供热单位应于24小时内查明原因。属于供热单位责任的,供热单位应当按照供用热合同中的约定,及时采取措施使其达到规定的温度。达不到标准或未按照规定的供热时间供热的,供热单位应当按照合同约定退还相应的供热采暖费;不属于供热单位责任的,供热单位应通知用户进行整改并积极协助,所需费用由用户承担。如不按期整改,供热单位不承担其采暖效果不好的责任。

第二十九条 供热运行期间,供热单位应按照供用热合同正常、连续、稳定、保质、安全供热,实行24小时不间断服务,加强巡视检查,发现问题或者接到投诉,应及时处理,不得拖延,不得擅自停热。因供热单位责任向热用户连续停止供热超过24小时的,供热单位应按日退还相应的供热采暖费。

向供热单位供应水、电、燃气、燃油、煤炭或者热能的单位,应当按合同保障供应,不得擅自中断。

采暖期内,市区供热单位和各县集中供热管理机构应在每月初向市集中供热管理机构报送上月集中供热基本情况统计表。

第三十条 供热单位应实行规范化服务,向社会公示服务内容、服务标准和办事程序,公开收费标准、报修电话,并及时处理用热户反映的供热问题。

第三十一条 供热单位应制定事故抢修和应急处理预案。因突发性故障停止供热的,供热单位应立即组织抢修,并在停热后两小时内及时通知热力站管理单位和用户,同时书面报告集中供热管理机构。

第三十二条 在不影响其他用热户正常采暖和共用供热设施安全运行的前提下,既有建筑室内采暖设施已经分户且供热设施保修期已

—8—

满的用热户,可以申请暂停供热。申请暂停供热的用热户应当在当年10月15日前到供热单位办理手续,缴纳热能损耗补偿费。

新建建筑在供热设施保修期内不得办理暂停供热。

第三十三条 用热户不得有下列行为,造成室内温度达不到标准的,由其自行承担责任,造成其他用热户温度达不到标准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一)擅自改动室内采暖设施,加大管网管径、增加用热管线或散热器;

(二)遮挡散热器影响供热效果;

(三)安装放水阀、循环泵;

(四)擅自调节、移动、拆除供热阀门及铅封、计量器具等;

(五)排放和取用供热设施内的热水或者蒸汽;

(六)阻碍供热单位对供热设施进行维护、管理;

(七)改变用热性质及运行方式;

(八)其他影响供热系统正常运行和其他用热户用热质量的行为。第三十四条 用热户应依法履行缴费义务,不得拖欠、拒缴。直供用户直接向供热单位缴纳用热费用;供热单位经过热力站换热后为用户供热的,用户应当向热力站管理单位缴纳用热费用。热力站管理单位应按照供热合同相关条款向供热单位缴纳用热费用。

用热户应在当年11月15日前向供热单位预缴供热采暖费;双方对缴费时间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新建住宅建筑未办理入住手续的房屋,由建设单位承担采暖费;己办理入住手续的房屋,由房屋所有权人承担采暖费。

对供热单位以书面形式催缴当年采暖费后仍不按期限缴纳的,可以对其采取限供、缓供措施。对逾期仍不缴纳的己经分户供热的用热户,可以停供,并按照供用热合同约定支付违约金。

第三十五条 各热力站必须严格执行用热计划,服从供热单位调度,同时要建立完善的生产运行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热力站的操

—9—

作和管理人员,应经过市集中供热和燃气管理办公室举办的岗位技能培训。

第三十六条 采暖费价格以及与供热、用热有关的各类收费标准,由市、各县市物价主管部门依据社会平均供热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以及社会承受能力等相关因素依法确定。市、各县市物价主管部门在确定和调整采暖费价格时,应当开展价格、成本调查,举行听证会。

供热收费逐步全面实现由按建筑面积收费向供热计量收费的过渡。按建筑面积收费的,供暖面积以房屋所有权证标明的建筑面积为准。实行供热计量收费的,按两部制热价收费办法计收。

第三十七条 供热单位应当按照物价主管部门制订的价格、标准和计费办法收取供热采暖费,并使用统一印制的专用票据。

第三十八条 市、县两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城市供热保障金,用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和其他困难居民的采暖费补贴。

第三十九条 供热管理实行供热质量保证金制度。供热质量保证金用于出现用热户室温不达标,供热单位违规收费、设施故障率超标及无故停供等情况时赔偿用热户的损失。

供热单位退出供热市场时,集中供热管理机构应当将剩余的供热质量保证金及利息返还给供热单位。

供热质量保证金的管理办法由市集中供热管理机构制定。第四十条 供热单位无法保障安全稳定供热,严重影响公共利益,经集中供热管理机构协调、督促无效的,经市及各县(市)人民政府批准,集中供热管理机构可以委托符合条件的供热单位对该供热单位的供热设施实施应急接管。接管期间,为保障正常供热服务所产生的费用,由原供热单位承担。

对供热单位的供热设施实施应急接管的,应当听取被接管单位的陈述申辩,并在供热范围内公告。当地公安机关、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物业服务企业等单位应当予以配合。

接管运营期间,接管单位应当向用热户提供安全稳定的供热服务,—10—

对接管项目的财务收支情况单独记账,独立核算,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

第四章 设施管理

第四十一条 城市集中供用热设施的维护管理,由设施产权单位或房屋产权人负责。户外供热设施和直供用户的户内共用供热设施由供热单位负责维修、管理;住宅用热户的户内用热设施由用热户维修、管理;设有热力站的,热力站及其以内的共用供热设施由热力站管理单位负责维修、管理。非供热单位的供用热设施需要更新改造的,可以委托供热单位有偿维护,更换供热设施的费用由用热户承担。

非住宅用热户的供热设施管理责任,由供热、用热双方在合同中约定。

第四十二条 供热设施系统维修、养护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对其运营管理的供热设施,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标准和规范定期检查、维修、更新改造,保证使用期内设备完好,安全正常运行。

供热单位管理人员对其管理和受委托管理的城市集中供用热设施入户巡检时,应当出示由供热单位颁发的证件,热用户应当予以配合。供热单位应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提取供热设施折旧费。

第四十三条 供热单位应加强供热设施节能减排管理,有计划地实施系统节能改造,降低污染物排放和能源消耗。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对供热单位进行考核。

第四十四条 城市住建主管部门在规划建设工程项目时,必须保证集中供热设施安全。因施工影响集中供热设施安全的,建设单位应当采取安全保护措施,经供热单位查验同意后方可施工。

第四十五条 供热设施发生突发性故障后,供热单位应当立即进行抢修。对影响抢修的其他设施,供热单位应当采取合理的应急处置和必要的现场防护措施,并及时通知有关单位。城市热网及其附属设施

—11—

发生故障需要抢修时,供热单位可以先施工,并在规定期限内到有关部门补办相关手续,公安、城建等有关部门应予以配合。

第四十六条 因住宅用热户户内供热设施发生漏水等故障,对公共安全和其他住户的利益造成严重影响时,供热单位应当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及时通知相关用热户;需要入户抢修而用热户不能及时赶到现场的,供热单位应当征得用热户或者其委托人的同意,并报请公安机关、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和物业服务企业配合入户组织抢修。

供热单位工作人员在抢修过程中因故意或者过失造成用热户财产损失的,供热单位应当承担相应赔偿责任;因用热户原因造成损失的,由用热户承担责任。

第四十七条 在共用供热设施保护范围内,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下列危害共用供热设施安全的活动:

(一)建设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堆放物料;

(二)挖坑、掘土、打桩、埋设线杆;

(三)利用供热管道和支架敷设管线、悬挂物体;

(四)排放腐蚀性液体或者污废水;

(五)爆破作业;

(六)其他损毁、损坏供热管道及附属设施的活动。

第四十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有危害城市集中供用热设施安全运行的行为,不得擅自改装、拆除、迁移城市集中供用热设施。因特殊情况确需改装、拆除、迁移的,须经集中供热管理机构同意后方可施工,因此发生的有关费用由责任方承担。

第四十九条 在共用供热设施保护范围内进行施工的,施工单位应当与供热单位商定保护措施。在施工中造成供热设施损坏的,应当及时通知供热单位修复,由施工单位承担修复费用,赔偿相应损失;给相关单位和个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第五十条 热计量仪表应当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首次强制检定合格后,方可安装使用。热计量仪表检定周期为三年,到期经重新检定

—12—

合格后,方可继续使用。供用热双方对计量发生争议时,可向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申请仲裁检定和计量调解,费用由责任方承担。对私自拆卸、改装、毁坏供热计量设施或者采取停止计量仪表供电等手段干扰热计量装置正常计量的单位和用户,供热方将按其最大日用量为计算标准追缴热费,情节严重者,供热单位有权停止供热并处以罚款。

热计量表的安装、维护、管理、更新的具体办法,由市集中供热管理机构制定。

第五十一条 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相应条款的,按照《陕西省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管理条例》的规定承担相应责任并予以相应处罚。

第五十二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五十三条 对拒绝、阻碍集中供热管理机构工作人员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五十四条 本市自行供热单位的供热采暖系统建设、供热服务质量和标准、供热设施管理可以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五十五条 本办法自2012年9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为5年。

—13—

第二篇:咸阳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办法

咸阳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办法(咸政发〔2012〕47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障城镇居民基本医疗需要,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根据中省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坚持以下原则:

(一)自愿参保,政府补助;

(二)医疗保障待遇与筹资水平相适应;

(三)重点保障住院和门诊大病医疗需求,兼顾门诊;

(四)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制度相衔接。

第三条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纳入全市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实行目标管理、公平运作、民主监督。

第四条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市级统筹。

第五条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单独运行、单独管理,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更不得平衡财政预算。

第二章 管理机构及职责

第六条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是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有关行政管理工作。第七条 市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是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经办和业务管理机构,并指导各县市区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

第八条 县市区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负责本区域内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费征收、医疗保险卡(社会保障卡)的发放、参保缴费登记和医疗待遇审核支付等工作。

第九条 街办(镇)、社区具有医疗保险管理职能,负责居民参保的宣传动员、登记收费和变更等手续,按规定时间到所在县市区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报送有关材料,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条 相关部门职责:财政部门负责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和由财政负担部分资金筹集、基金划拨工作;卫生部门负责医疗机构建设和管理,协助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执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的监督;教育部门按管辖权组织所属大中小学生及儿童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民政部门负责组织引导低保人员参保,同时配套开展医疗救助工作;残联和老龄办负责有关补贴对象身份确认、补贴政策宣传和组织参保;审计部门负责对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和管理情况进行审计等工作。

第三章 参保与缴费 第十一条 咸阳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范围:

(一)未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的18周岁以上的城镇非从业居民;

(二)新生儿、婴幼儿、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中专、技校学生;

(三)统筹区内各类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包括民办高校、独立学院、成人院校)、科研院所(以下统称高校)中接受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本专科生、全日制研究生(不含在职本专科生和研究生);

(四)统筹区内的国有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确有困难的,由市人民政府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可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五)原城镇集体企业没有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且未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工,可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六)灵活就业人员可自愿选择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七)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各类人员(上述四、五、六条涉及到的人员除外),原则上不得转入或重新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稳定就业后,应随所在单位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并退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八)其他按规定应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

第十二条 城镇居民(在校学生除外)按自然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在校学生按学年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第十三条 参保居民已缴纳次年医疗保险费,在当年12月31日前(含12月31日)转出或死亡的,由本人或其家属持相关证明,于60日内到参保所属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办理个人已缴纳的次年医疗保险费退费手续。

第十四条 参保居民内被本市以外大中专院校录取、参军或就业的学生,当年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不予退还。参保内稳定就业并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居民当年缴纳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费不予退还。

第十五条 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不得同时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后转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其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实际缴费年限可折算成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际缴费年限,具体折算办法按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转移接续办法执行。

第十六条 城镇居民首次参保时须提供以下资料:

(一)居民身份证(18周岁以下无身份证的居民提供身份证号码);

(二)低保人员本人身份证,上月由民政部门发放的领取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存折;

(三)重度残疾人本人身份证(18周岁以下无身份证的居民提供身份证号码),二级以上(含二级)《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

(四)三无人员(即同时具备无收入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三个条件,下同)本人身份证(18周岁以下无身份证的居民提供身份证号码)、社区、街办(镇)、县市区民政部门出具的证明;

(五)低收入家庭18周岁以下(含18周岁)、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居民本人身份证(18周岁以下无身份证的居民提供身份证号码)、社区、街办(镇)、县市区民政部门审核的低收入证明;

(六)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本人身份证、社区、街办(镇)、县市区民政部门审核的证明;

(七)统筹区内的大中专、技校学生,由学校统一组织,提供集体户口簿(卡)、学籍证明等相关资料;

(八)参保人员近期二寸免冠证件照片1张(三岁以下婴幼儿提供1张二寸母子或父子照片)。以上

(二)、(三)、(四)、(五)、(六)类人员参保前公示,并提供公示证明。

第十七条 城镇居民续保缴费时,需提供医疗保险卡(社会保障卡),下列人员续保缴费时还需提供以下资料:

(一)低保人员上月领取低保金发放存折;

(二)低收入家庭18周岁以下(含18周岁)、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居民本人身份证(无身份证的居民提供身份证号码),社区、街办(镇)、县市区民政部门审核的低收入证明;

(三)重度残疾人提供二级以上(含二级)《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本人身份证(无身份证的提供身份证号码);

(四)“三无”人员本人身份证,社区、街办(镇)、县市区民政部门出具的证明;

(五)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提供《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本人身份证、社区、街办(镇)、县市区民政部门审核的证明。

第十八条 新参保城镇居民参保时应填写《咸阳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登记表》,并由工作人员审核参保人员资格。

第十九条 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对符合参保条件,已缴纳医疗保险费人员印制医疗保险卡(社会保障卡),并通知参保居民领取医疗保险卡(社会保障卡)。

在校学生由学校统一按上述程序办理。第二十条 医疗保险基金来源:

(一)居民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

(二)各级财政补贴和社会捐助;

(三)基金利息收入和增值收入;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收入。第二十一条 缴费标准:

(一)城镇非从业居民(18周岁以上)个人缴费标准分为两档,由参保居民自愿选择。Ⅰ档:65元/年;Ⅱ档:160元/年。

其中,低保对象、重度残疾人(二级以上,含二级)、低收入家庭60周岁以上老人自愿选择I档的,个人缴纳5元/年;选择Ⅱ档的,个人缴纳100元/年。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和“三无”人员个人不缴费,按Ⅱ档缴费标准筹集。对低保对象、重度残疾人(二级以上,含二级)、低收入家庭60周岁以上老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和“三无”人员选择相应档次筹集标准不足部分,中央财政补助30元,省级财政补助18元、市级财政补助4.8元,县市区财政补助7.2元。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和“三无”人员经各级财政补助后不足筹集标准部分,由县市区城市医疗救助资金承担。

(二)城镇大、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少年儿童(0—18周岁)参保人员个人缴纳20元/年。其中,低保对象、低收入家庭、重度残疾(二级以上,含二级)的大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少年儿童个人缴纳10元/年。筹集标准不足部分由政府按以下标准给予补助:对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少年儿童(0—18周岁)中央财政补助5元,省级财政补助3元、市级财政补助0.8元,县市区财政补助1.2元;对中央部属高校大学生,中央财政补助10元;对省属高校大学生,中央和省级财政分别补助5元;对市属高校大学生,中央和市级财政分别补助5元。

缴费标准按医疗保险实际运行情况适时调整,相应补助标准随国家政策适时调整。第二十二条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于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金,不建个人账户。

第二十三条 财政补助资金随国家政策适时调整,由各级财政按直接划拨到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财政专户。

第二十四条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标准需要调整时,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具体方案并适时调整。

第四章 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第二十五条 城镇非从业居民(18周岁以上)按照缴费档次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险待遇。按Ⅰ档标准缴费的,享受Ⅰ档医疗保险待遇;按Ⅱ档标准缴费的,享受Ⅱ档医疗保险待遇。

参保城镇大、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少年儿童(0—18周岁)享受Ⅰ档医疗保险待遇。第二十六条 中断缴费期间和医疗保险待遇等待期内不得享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待遇。大、中专、技校学生毕业当年未就业的,医疗保险待遇期延长至当年12月底。

第二十七条 参保居民到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凭医疗保险卡(社会保障卡)结算医疗费用,在统筹区定点医疗机构未持医疗保险卡(社会保障卡)就诊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不予支付(有另行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八条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设立起付标准金和最高支付限额,起付标准金、基金支付比例、年最高支付限额等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经济社会发展和基金收支情况确定,并适时调整。

第二十九条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以上和政策规定支付范围以外的医疗费用,通过大额医疗补助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社会救助和慈善捐助等方式解决。

第三十条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统一执行《陕西省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以下简称《药品目录》)。

第三十一条 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门诊大额慢性病和门诊特殊病制度,保障参保居民的门诊就医需求。病种范围、待遇及鉴定标准按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 参保内参军或就业后随单位参加职工医疗保险的,不得重复享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待遇。第三十三条 参保居民在一个参保内,转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后又失业(领取失业金人员除外),其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断保期间,可继续享受本参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第三十四条 下列医疗费用不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

(一)应当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的;

(二)应当由第三人负担的;

(三)应当由公共卫生负担的;

(四)在境外就医的;

(五)其他不予支付的。

医疗费用依法应当由第三人负担,第三人不支付或者无法确定第三人的,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

第五章 医疗管理

第三十五条 参保城镇居民就医实行定点管理。

第三十六条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机构的资格认定。市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在资格认定基础上确定定点机构,并与之签订服务协议,明确双方责任、义务及结算办法等。第三十七条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机构,要严格遵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目录、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和支付标准,超目录范围、标准的费用不予结算。

第三十八条 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对统筹区定点医疗机构医疗费用实行“总量控制下的复合式结算办法”。具体结算办法由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在签订协议时予以明确。

第三十九条 参保居民在统筹区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实行双向转诊制度。

第四十条 定点医疗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追回不合理费用外,按协议的有关条款扣除违约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视情节轻重责令限期整改,直至取消其定点资格。直接责任者由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参保居民患病住院未临床治愈而让其出院或停药、自费的;

(二)擅自提高收费标准,增加收费项目,未按药品批零差价规定计价的;

(三)挂床住院、借证住院、分解住院、随意减免起付标准金的;

(四)将医疗保险范围外的费用纳入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

(五)以医谋私增加参保患者的医疗费用,损害参保城镇居民权益的;

(六)捏造病历,套取医疗保险基金的;

(七)以物易药、以药易药,套取医疗保险基金的;

(八)其他违反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规定的。

第四十一条 参保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有权追回已支付的统筹基金,并视情节轻重,暂停医疗保险待遇6—12个月。

(一)故意提供虚假信息,骗取参保资格或者政府补助的;

(二)将本人医疗保险卡(社会保障卡)转借他人就医的;

(三)私自伪造涂改处方、医药收据,造成统筹基金损失的;

(四)其他违反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

第四十二条 医保经办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视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故意伪造、篡改居民参保信息,使不符合条件的居民参保或者享受政府补助的;

(二)在审核、支付基本医疗保险费时,徇私舞弊,谋取私利的;

(三)玩忽职守或违反财经纪律造成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损失的;

(四)贪污、挪用医疗保险基金的;

(五)其他违法违纪行为。

第四十三条 定点机构因医务人员责任和技术造成的医疗事故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四十四条 各级财政部门应设立专项投诉奖励基金用于奖励投诉定点医疗机构违反医疗保险政策的投诉人。

第四十五条 参保居民及家属、亲友等,有权对定点医疗机构违反医疗保险政策规定的人和事进行投诉,投诉情况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或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调查核实的,按照投诉事实中违规总费用10%的比例奖励投诉人,奖励费用在奖励基金中支付。

第四十六条 定点机构监督考核参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相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七条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金执行统一的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制度、财务会计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事业经费由财政部门从预算中解决,不得从基金中提取。

第四十八条 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居民医疗保险基金收支管理,并接受人社、财政、审计等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四十九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对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管理行为进行监督并协同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医、患、管三者发生纠纷的处理。

第六章 附则

第五十条 各级政府要加强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和街办(镇)社区社会保障平台建设,确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必要的人员和经费。

第五十一条 自然灾害、突发性流行性疾病和其他突发因素造成的大范围危、重、急病人的医疗费用,由市人民政府综合协调解决。

第五十二条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可根据本办法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

第五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五年。咸阳市人民政府2007年9月29日印发的《咸阳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咸政发„2007‟75号)、咸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09年7月28日印发的《咸阳市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办法》(咸政办发„2009‟107号)同时废止。

第三篇:咸阳市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

咸阳市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共咸阳市委咸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咸字„2015‟3号)和《咸阳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咸政发„2015‟10号)精神,更好地发挥知识产权专项资金对我市知识产权事业的促进和引领作用,增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陕西省专利条例》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知识产权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是指市政府每年从市财政预算中安排用于支持我市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 专项资金管理实行项目管理,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效能”的原则,实行“公正透明、专款专用、合理安排、保证重点”的管理模式。

第四条 市科技局、市知识产权局、市财政局联合负责项目的申报、评审、公示以及项目下达、资金拨付和监督检查工作。

第二章 支持范围和方式

—1—

第五条 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资助市政府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重点产业及其他带动作用强的项目的专利申请、专利运用转化等。

第六条 专项资金的支持方式主要以事后补助和奖励为主。第七条 专项资金支持范围:

(一)专利申请资助;

(二)专利实施;

(三)专利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四)专利预警、应急与维权援助;

(五)专利人才培养与交流;

(六)专利国际交流与合作;

(七)专利示范、试点工作;

(八)专利奖励;

(九)有关专利促进与保护的其他事项。

第三章 申报条件和标准

第八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申报咸阳市知识产权专项资金资助:

(一)在我市注册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

(二)具有咸阳户籍并在我市工作、学习的个人;

—2—

(三)在我市工作并持有《咸阳市居住证》或者在我市辖区有固定居所的个人;

(四)在我市全日制大专院校学习的学生;

(五)在内地全日制大专院校学习的咸阳籍学生。第九条 专利申请资助

(一)发明专利申请资助

每件发明专利申请进入实质审查阶段后,给予1000元资助;首次申请发明专利的企业,申请进入实质审查阶段后,给予2000元资助。

申报资料:

1、咸阳市专利申请资助申请表

2、主体资格证明

3、专利受理通知书

4、专利申请费票据

5、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及进入实质阶段审查通知书

6、实质审查费票据

7、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二)发明专利申请授权资助

当年获得国内发明专利授权的,给予每件1000元资助;获得国外发明专利(PCT)授权(仅限美日欧韩,下同),给予每件5000元资助,每件资助不超过5个国家(地区)。

—3—

国内发明专利授权资助申报资料:

1、咸阳市专利申请资助申请表

2、主体资格证明

3、发明专利证书

4、年费票据

5、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国外发明专利授权资助申报资料:

1、咸阳市PCT资助申请表

2、主体资格证明

3、PCT授权证书

4、缴纳年费票据

5、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三)发明专利维持费资助

对持续缴费超过五年(含五年)的授权发明专利,给予一次性1000元年费资助。对有效状态的国外发明专利,给予一次性2000元年费资助。

申报资料:

1、咸阳市专利申请资助申请表

2、主体资格证明

3、发明专利证书

4、年费票据

—4—

5、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十条 专利人才培养与交流

宣传培训资助实行项目管理,市级培训按照《咸阳市市级机关全员大培训经费管理办法(试行)》执行。对各县市区、园区、产业联盟等组织的宣传培训活动,经备案核实的,给予资助。资助标准按照《咸阳市知识产权培训工作实施方案》执行。

申报资料:

1、咸阳市知识产权培训项目资助申请表

2、主体资格证明

3、培训活动通知、影像资料等

4、会议室租赁费、设备租赁费、讲课费等支出凭证

5、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十一条 专利示范、试点工作

对当年通过市级以上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或省级以上优势企业认定的,按照市级、省级和国家级分别奖励企业0.5万元、1万元和2万元。

申报材料:

1、咸阳市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资助申请表

2、主体资格证明

3、国家、省、市知识产权局认定文件

4、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5—

被认定为国家、省级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的示范县、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当年一次性奖励5万元、3万元。

第十二条 专利奖励

当年获得中国专利金奖、优秀奖的,分别给予每项5万元和2万元的一次性资助;获得省专利奖的,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分别给予每项1万元、0.5万元、0.2万元一次性资助。

第十三条

有关专利促进与保护的其他事项

按照国家局和省局开展企业知识产权贯标的要求,对按期完成贯标并通过验收的企业给予配套奖励2万元,对通过国家专业认证机构认证的企业给予配套奖励3万元,对高校、科研院所贯标的按照省局有关文件给予配套奖励。

第四章 申报及审批程序

第十四条 市科技局根据市委、市政府当年知识产权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提出申报要求和范围,向社会公开征集项目,商市财政局按照程序进行项目评审、公示,确定项目计划。

第十五条 市专利实施、专利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专利预警、应急与维权援助等有关专利促进与保护的其它项目,由市知识产权局根据当年工作需要提出方案安排,经事前评审程序确定,并纳入计划。

—6—

第十六条 市财政局根据市科技局确定的项目计划,按照财政资金管理有关规定向市知识产权局下达知识产权专项资金。

第十七条 凡符合上述条件的企事业和个人均可在规定时间内向县市区科技(知识产权)局进行申报。县市区科技(知识产权)局对申报资料进行初审,确保材料完整性、真实性。市知识产权局组织对各县市区上报项目进行复审,公示。对须专家评审的项目,市知识产权局按照相关规定和办法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必要时进行实地考察评价,形成评审报告。公示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对公示结果有异议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向市知识产权局申诉。

第十八条 项目复核后,市知识产权局按照专项资金项目计划资金分项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系统拨付项目单位资金。单位、个人均通过银行转账方式拨付,户名应与申请资料相符,因申请人提供信息错误导致资金无法拨付的,按自动放弃资助处理。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十九条 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知识产权局按照各自职责,对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并接受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7—

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应不定期对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抽查,对资金的整体使用情况进行绩效再评价。

市知识产权局应对资助项目进行日常跟踪管理,组织实施项目检查和绩效评价,并及时将检查和绩效评价结果报市科技局。

第二十条 项目单位和申报个人虚报、冒领、截留、挪用专项资金或者违反其他财经纪律的,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规定进行处理、处分或处罚,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申请补助的单位、个人有违规行为的,市知识产权局三年内不受理其补助申请,并将申请补助的单位及责任人、个人列入政府财政资金使用诚信黑名单,同时通报县市区财政部门和知识产权主管部门。

第二十一条 受委托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在项目和经费的评审、评估和审计过程中,存在弄虚作假、隐瞒事实、与申请补助的单位、个人串通作弊等行为并出具相关报告的,取消其对所有受知识产权专项资金补助的项目的评审、评估和审计资格,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等有关规定对相关单位和责任人进行处理。造成专项资金损失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二十二条 参与评审的专家利用评审机会以权谋私或弄虚作假的,取消其评审专家资格,并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第二十三条 专项资金管理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没有认真

—8—

履行职责,在管理和监督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规定进行处理,并报监察机关追究其行政过错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四条

第六章 附 则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9—

第四篇:2014咸阳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办法

咸政教师字„2014‟44号

咸阳市教育局

关于印发《咸阳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认定

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县市区教育局,局直各单位: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2011‟1号)、《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财政厅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陕教师[2013]3号)精神,切实做好中小学教师学分登记和认定工作,确保每位教师五年一个周期完成360学时的培训任务,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市教育局制定了《咸阳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各县市区教育局要根据《咸阳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认定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专人负责,强化过程指导,务于2014年5月10日前完成2013学分登记和审核工作,并把相关资料报市教育局进行学分认定。

201(全文公开)

咸阳市教育局

年3月11日

咸阳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认定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促进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适应新时期教师培训工作的需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2011‟1号),《陕西省教育厅 陕西省财政厅 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陕教师[2013]3号),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全市教师培训实行学分管理。学分认定对象为:全市高(职)中、义务段、幼儿园全体在职专任教师;教师进修学校、特殊教育学校、教研和电教等机构的教师;参照中小学教师管理的其他部门专业技术人员。

第三条 国培、省培及市、县教育行政部门举办或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各种形式的集中培训、远程培训、校本研修,以及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教育科研成果,实施学历提升教育,承担教师培训任务,支教,人社部门安排的公需课培训等,均纳入学分认定范围,分别按相应规定进行学分登记。

第四条 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校本研修是教师培训的主要形式。每位教师每五年一个培训周期内,须累计修满120学分(360学时)的培训课程,其中,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须修满70学分,校本研修须修满50学分。每位教师每年所修学分最低不得少于24学分,其中校本研修每必修10学分。集中培训、远程培训超出部分可计入下一,校本研修超出部分不计入下一。新任教师在试用期内须修完不少于120学时的岗前培训,培训学分从转正后计算并登记。

第二章 学分认定

第五条 教师参加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及其他形式培训的学分由各县市区教育局主管教师培训的职能科室审核确认。校本研修学分由教研部门审核,报同级教育行政部门确认,市直学校校本研修学分由市教研室审核确认。各县市区学分审核确认结果按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办公室认定。

第六条 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学分认定

1、教师每五年一个培训周期内,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累计须修满70学分,其中集中培训须最低修满30学分,在完成集中培训最低学分的基础上,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学分可以互相充抵,但不得充抵校本研修学分。

2、教师参加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各类集中培训,学完培训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经考核合格取得结业证书者,凭结业证书登记的学时认定学分,集中培训每天为8学时。

3、教师参加省级及以上集中培训,2学时计1学分;参加市级集中培训,2.5学时计1学分;参加县级培训,3学时计1学分。“阳光师训”、“名师大蓬车”等市级以上送教下乡活动,均纳入集中培训范围,按市级集中培训认定学分。

4、教师参加市级以上教育行政组织的远程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凭远程培训承办机构和市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共同颁发的结业证书认定学分,结业证书已明确学分的按结业证书上的学分直接认定,结业证书未明确学分而明确学时的,3学时认定1学分。

5、应教育行政部门或教师培训机构邀请,承担送教下乡任务,或在教师培训过程中担任主讲教师,承担示范课、观摩课教学,凭邀请函、聘书、培训讲稿等认定学分。承担省级及以上、市级、县级主讲任务的教师,由组织机构颁发证书,注明主讲学时,分别按培训学时的4倍、3倍、2倍计算学时,按集中培训学分折算办法认定学分。

6、教师在五年一个培训周期内,参加与任教学科相同或相近的高一层次学历提升教育,凭录取通知书、单科合格证、学历证书,按集中培训认定学分。学习期间,考试合格,每门课程计3学分;获得学历证书,视为完成本周期内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学分。

7、城区学校教师被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安排到农村学校全职支教,时间在一年以上的,视为完成本周期内集中培 训和远程培训学分。

8、教师承担县级及以上科研课题并结题,省级及以上、市、县课题,凭课题立项通知、结题证书及成果资料按集中培训认定学分。主持人或主要完成人的前五名分别计10学分、8学分、6学分、4学分、2学分。

9、教师在市级以上(含市级)正式刊物(不含增刊、特刊、专刊、专辑、论文集)发表的论文或在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论文大赛中获奖的论文,每篇字数在1500字以上,凭刊物原件或获奖证书原件,按集中培训认定学分。论文在省级及以上、市级刊物发表,每篇分别计5学分、3学分;论文获得省级及以上、市级一等奖分别计3学分、1学分,二等以下分别计1.5学分、0.5学分。正式出版教育教学方面的专著者,凭专著原件,每万字计4学分。

10、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须提前两周时间向市教育局报送培训计划和培训方案,经审核同意后,方可认定学分。

第七条 校本研修学分认定

1、教师每五年一个培训周期内,须修满50学分的校本研修,且每位教师每年须修满10学分,间学分互不充抵,实际超出部分不可充抵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学分。

2、校本研修根据类型和方式不同,全年设置不同的上限学分,超出部分仍按上限学分认定。

(1)专题培训。报经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由学校或片区组织的有明确主题的、全校性的教师培训活动。凭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的培训计划、培训记录及参训教师心得体会认定学分。培训半天(或4小时)认定0.25学分,全年学分认定不超过3学分。(2)校本或连片学校研修。学校或片区学校组织的集体备课、听评课、教学诊断、专题研讨等研修活动。凭活动记录、研讨发言或心得体会认定学分。活动半天(或4小时)认定0.25学分,全年学分认定不超过4学分。

(3)青年教师培养。根据学校安排,以青蓝工程、师徒结对等形式开展的青年教师培养活动。凭学校安排、学期计划、培养成果等资料认定,师徒同分。全年学分认定不超过4学分。

(4)教学展示。根据学校安排,承担校内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研究课等教学展示活动。凭学校安排、教案及其他证明材料认定。每次活动认定1学分,全年学分认定不超过4学分。

(5)自我研修。个人开展的读书、自学等活动。凭读书心得、业务学习笔记认定。全年学分认定不超过2学分。

(6)研修成果。教师针对日常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点滴问题开展的微(小)课题研究,或者个人独立完成但未在公开刊物发表的教学反思、教育教学叙事、教育随笔、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等。要求每篇字数在600字以上,凭文字成果认定。微(小)课题研究每篇认定2学分,其他每篇认定1学分,全年学分认定不超过5学分。

鉴于校本研修形式、内容的多样式和复杂性,各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创新研修形式,对以上项目设置和学分标准适当作以调整,经县市区教育局审核后,根据新设置的研修项目进行学分认定,但全年校本研修学分认定不得超过10学分。

3、各中小学校(幼儿园)每年底前将下一校本研修计划报所在县市区教研室审核,市直学校报市教研室审核;每年3月底前,各县市区将上一校本研修计划、校本研修工作总结、校本研修学分认定申请表及校本研修学分汇总表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办公室进行学分认定。

第八条 对因产假、病假等特殊原因确实无法完成当年培训学分的教师,经学校同意,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可适当免修学分,增加或免修学分的办法由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规定。

第三章 学分登记

第九条 教师学分按进行登记,当年2月1日至次年1月31日为一个学分登记。

第十条 教师学分登记分为学分登记和周期学分登记两种。

第十一条 学分登记程序

1、个人申请。教师在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期限内,按要求提供培训结业证书等学分认定材料的原件及复印件,填写学分认定申请表,向所在学校申请学分认定。申请校本研修学分,须同时提供个人专业成长计划,个人校本研修总结报告。

2、学校审查。学校由专人负责,对教师提供的学分认定材料进行认真核实,全面审查,确认无误后,在教师学分认定申请表上签署意见,整理相关证明材料,填写本校教师学分认定汇总表。同时留存学分证明材料的复印件,作为教师继续教育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3、县市区审核确认。学校以校为单位,提交教师学分认定申请表、教师学分认定汇总表及教师申请学分认定相关材料的原件及复印件,报县市区教育局或其指定的教师培训学分登记机构审核认定。县市区审核无误后在学分认定表及汇总表相应位置签署意见,加盖印章。

4、市级认定。县市区教育局提交学分认定工作总结、教师学分总体情况、教师学分认定申请表、县市区教师学分认定汇总表等相关资料,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办公室认定。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办公室在相应位置加盖学分认定专用章予以确认,作为教师周期学分认定的重要依据。

第十二条 周期学分登记程序

1、学校申报。学校根据教师学分认定申请表,对教师周期内学分进行审核,以学校为单位,向县市区教育局提交教师周期学分认定汇总表。

2、县市区审查。县市区教育局或其指定的教师培训学分登记机构逐一核实学校提供的教师周期学分,在教师周期学分认定汇总表上签暑是否准予结业的意见,报市教育局确认。

3、市级确认。市教育局对县市区提供的每位教师五年一周期培训学分完成情况进行全面审核,对达到规定要求者予以确认,并统一办理由陕西省教育厅统一监制的《陕西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合格证书》。

第四章 学分使用

第十三条 教师参加培训和完成学分情况是教师考核、评优晋级、职务评聘、骨干教师培养、名优教师申报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的必备条件之一。对没有完成累计培训任务的教师,当年不得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考核、绩效考核不能评为优秀等次,不得参加评优评先,教师资格再注册时暂缓注册。无正当理由不参加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教师,所在学校和有关单位应督促其改正,视情节给予批评教育;对在继续教育中弄虚作假、骗取学分的中小学教师,要严肃处理。在试用期内的新教师不参加岗前培训,不得转正定级。

第十四条 教师参加培训情况纳入对学校的督导评估内容。凡当年有15%以上的教师未能完成规定学分的学校,当年不得参加县级及以上各类先进单位(集体)评选,校长考核不能评为优秀并予通报批评。对在教师培训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五条 市教育局每年通报一次县市区教师培训工作开展情况及教师学分认定情况,并把其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咸政教师发[2006]81号文件同时废止。第十七条 各县市区应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第十八条 教师本周期培训时间为:2013年-2017年。2013年教师培训只认定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学分,校本研修要求的10学分可用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充抵。校本研修学分从2014年起登记认定。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咸阳市教育局负责解释,咸阳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计算标准及学分认定表见附件。

第五篇:咸阳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管理办法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有关工作部门、直属机构:

《咸阳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第51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咸阳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管理,有效地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根据《陕西省气象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人工影响天气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人工影响天气,是指为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在适当条件下通过科技手段对局部大气的物理、化学过程进行人工影响,实现增雨雪、防雹、消雨、消雾、防霜等目的的活动。

第四条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实行统一规划、分级管理,确保安全、有效应对、依靠科学、规范运作的原则。

第五条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按照作业规模和影响范围,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协调下,由气象主管机构组织实施和指导管理。

财政、公安、农业、林业、水利、民政、安全生产监督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配合气象主管机构做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第六条 政府鼓励和支持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研究,推广使用先进技术。

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及专家对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效果进行评估。各级人民政府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奖励。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领导,成立由有关部门组成的人工影响天气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同级气象主管机构。工作所需的人员应当列入地方事业编制,所需经费列入同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

第八条 作业地气象台站应及时无偿提供实施人工影响天气所需的气象探测资料、情报、预报。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和增雨防雹气象服务,为防灾减灾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信息。

农业、水利、林业等有关部门要及时无偿提供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科研所需的灾情、水文、火情等资料。

第九条 各级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要建立健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档案,做到档案完整、准确、系统,确保档案安全和有效利用。

第十条 从事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组织应当符合省级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条件,获取资质证后方可实施作业。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开展人工影响天气活动。

第十一条 从事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作业人员,经市、县气象主管机构培训,市气象主管机构考核发证后,方可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利用高射炮、火箭发射装置从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人员名单,由所在地的气象主管机构抄送当地公安机关备案。

从事人工影响天气的作业人员应该参加人身意外保险。

第十二条 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组织和个人、必须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飞行基本规则》的有关规定,在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前,由县(市、区)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统一向空域管理部门履行空域申请手续,并登记备案。

第十三条 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必须在批准的空域和作业时限内,严格按照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作业规范和操作规程进行,并接受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的指挥、管理和监督,确保作业安全。

利用飞机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由市气象主管机构报请省气象主管机构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 新增高炮、火箭作业点应由当地人民政府进行论证后提出申请,市级气象主管机构初审上报,空域管制部门审批后方可实施。

第十五条 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专用设备,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技术标准和要求。专用设备的购置、配发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审验由市气象主管机构负责。

第十六条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炮弹、火箭弹的使用管理,应严格遵守陕西省人影办《人工增雨防雹炮弹、火箭弹安全管理规定》。

运输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使用的弹药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武器装备、爆炸物品管理的法律、法规,在当地公安部门办理手续,并落实运输安全保障措施。

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现场的弹药和发射装置的安全由作业单位及组织负责。

作业期结束后,炮(箭)弹统一由县(市、区)气象主管机构集中存放于当地人武部门弹药库房,或存放于经当地公安部门验收合格的专用弹药库房,库房必须专人看管,并做好防盗、防火、防爆、防潮等工作,确保弹药安全。

严禁使用过期炮(箭)弹,过期炮(箭)弹、哑弹应在每年5月份上交省气象主管机构统一处理。

第十七条 禁止下列行为:

(一)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设备转让给非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组织或者个人;

(二)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设备用于与人工影响天气无关的活动;

(三)使用年检不合格、超过有效期或者报废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设备。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单位之间需要转让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设备的,应当报经省气象主管机构批准。

第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刑法关于危险物品肇事罪、重大责任事故罪或其他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有关气象主管机构按照管理权限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取消作业资格;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违反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规范或者操作规程的;

(二)未按照批准的空域和作业时限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

(三)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设备转让给非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单位或者个人的;

(四)未经批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单位之间转让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设备的;

(五)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设备用于与人工影响天气无关的活动的。

第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组织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造成特大安全事故的,对有关主管机构的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处理。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2009年1月2日起施行。

下载咸阳市集中供热管理办法(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咸阳市集中供热管理办法(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集中采购管理办法

    **公司郑万铁路**标项目经理部物资 设备部集中采购管理办法 一、为全面落实集团公司物资集中采购、供应的管理要求,实现强化物资采购管理,保障物资供应,降低采购成本,提升***项......

    数据集中管理办法

    数据集中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适应信息化条件下**数据集中管理与应用的需要,提高**数据管理水平,促进**数据资源的深入利用,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数据是指单位......

    热费收缴管理办法

    热费收缴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加强热费收缴管理,规范收费员行为和热费收缴流程,提高热费收缴率,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收费员要坚决秉承“维护企业形象、文明礼貌收缴、保证公司......

    资金集中支付管理办法

    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 资金集中支付管理办法(实行)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国家电网公司资金集约化管理要求,进一步加强公司本部资金集约调配能力,强化预算控制,......

    办公用品集中采购管理办法

    办公用品集中采购管理办法 为加强企业专业化,规范化管理,保证日常办公需求,控制费用支出,公司决定对所属各部门的办公用品实行集中采购,分级管理的管理办法。 一.集中采购和分级管......

    资金集中管理办法(5篇)

    资金集中管理规定(暂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整合公司资源,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组建公司资金集中管理平台,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指资金,是指公......

    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办法

    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集团资金管理,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经贸委〈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基本规范(试行)〉的通......

    物资集中采购管理办法

    中建七局第X建筑有限公司 物资集中采购管理办法 (定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全公司各单位的物资采购行为,加强对施工项目监控管理,不断降低大宗物资材料的采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