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政法大学本科双语课程建设实施办法(试行)
中国政法大学本科双语课程建设实施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双语课程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双语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和各学院应当予以重点建设,在政策、经费和教学条件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
学校积极引进人才,定期安排双语教学教师出国培训,加强双语课程师资建设。
第三条 各专业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双语教学,积极开设双语课程。
学校重点建设法学、经济学、国际商务、国际政治学等专业双语教学课程,法学专业双语课程门数应当达到专业课总门数的10%以上。
第四条 双语课程是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使用英语等外语为主进行教学的课程,但外语专业使用本专业外语教学的除外。
第五条 学校鼓励开设全外语教学课程。
全外语教学课程是指教案、课堂讲授、教材讲义、课堂讨论、辅导答疑、作业、课程考核等整个教学过程全部使用外语的课程。
第六条 双语课程应当是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程。开设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规定课程之外的双语课程,应当按照新课程开设程序进行审批。
第七条 开设双语课程的教师一般应当符合如下条件:
(一)教师本人具有一年以上的国际教育背景,外语教师讲授双 语课程应当取得所开课程所属专业硕士以上学位;
(二)具有两年以上本科教学经验。
第八条 双语课程应当使用外文原版教材、影印版教材或者自编外文教材,编写外文教学大纲和外文教案,制作外文课件。
第九条 双语课程使用外语讲授课程的课时应当达到该课程课时的50%以上。
第十条 双语课程教学应当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符合教学过程的规范要求,要正确处理双语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根据学生的外语水平和实际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组织或者调整教学内容。
第十一条 双语课程考核可以采取灵活方式进行,但以外语考核的内容应当达到50%。
第十二条 学生选修双语课程的,在参加国际名校交流、评优评奖、免试推荐研究生中同等条件下排名优先。
第十三条 双语课程教学工作量计算分为两类:使用外文教材,并用外语讲授课程的课时达到该课程课时总量的50%以上的,课堂教学工作量系数为1.5;实行全外语授课的,课堂教学工作量系数为2。
第十四条 学校和各学院应当定期对双语教学课程进行评估,定期举办双语课程教学评比活动,举办研讨会或者观摩教学,加强对双语教学方法的研究与交流,不断推动双语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
第十五条 本办法由教务处负责解释。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实施。
第二篇:中国政法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
中国政法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
(制表:教务处)学生 姓名 李宛蔓 学号
2003201400 专业 班级
民商经济法学院03级九班 指导 教师 朱建庚 论文 题目
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研究
The Research on the Continental Shelf Delimitation on the East China Sea
一、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状况评述、本人是否有创新
一、选题意义
中日东海大陆架的划界问题争议由来已久,选此题有较好的现实意义。由于大陆架在经济、资源利用与军事国防安全方面的重要地位,双方在此一直存在争议,中国坚持根据自然延伸原则划分,而日本则坚持主张200海里距离的大陆架范围。对于日本单方面宣布划定与我国大陆架重叠区范围的行为和侵犯中国大陆架权利的行为,在国际法上是站不住脚的,我国也坚决反对。在这个问题上双方应当本着公平的原则通过协商解决,并且还可以参照国际法上已有的案例所确定的规则来解决。
本人一直对国际法很感兴趣,尤其是对于海洋法方面。大陆架划界问题也是一个理论上较有新意和理论深度的问题,研究成果较多。通过研究这个问题可以加深我对大陆架及其划界规则的认识与理解,从而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同时做这项研究还需要关注时事动态,这有助于我养成关心时政的良好习惯,而这将为以后从事国际公法研究提供良好的学术素质;通过研习案例能使我在实践上更深入地了解这一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这个问题,由于事关两国利益,两国研究都著述甚丰,理论甚为成熟。我主要关注了一下国内学者们的观点,并通过对中日学者的不同观点进行比较而作了简要归纳。中日两国在东海划界上的不同立场与主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双方各自主张的划界原则不同。日本主张适用等距离中间线以及距离标准;中方则主张适用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
第二,在中日是否处在共同大陆架这一问题上存在争议。中方认为,从地质构造和地形上看来,东海陆架与冲绳海槽是两个不同的单元。陆架属于稳定的大陆地壳,而海槽则属于大陆架地壳向海洋地壳过渡的构造带,这样,冲绳海槽就构成中国领土自然延伸的大陆架和日本琉球群岛岛架之间的天然分界线。日本则认为,日中两国处于共同大陆架,中国大陆的大陆架终止于琉球海沟,琉球群岛是大陆架外缘的岛链,冲绳海槽仅仅是大陆架上的一个褶皱、凹陷,在划界时并不一定是决定因素。
第三,在划界基点上立场相左。日本坚持以无人居住的小岛男女列岛和鸟岛为基点,按等距离中间线划分东海大陆架。中国则认为无人居住的小岛本身不应享有领海、专属经济区或大陆架主权权利。
第四,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存在领土主权争端。中方坚持并恪守“搁置”钓鱼岛主权争端,在东海划界时不以这些岛屿为基点。日方则认为在钓鱼岛主权上不存在争议,主张钓鱼岛在划界时应享有200 海里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权利。
三、个人创新
在准备论文的过程中,我查阅了大量关于东海大陆架划界的资料,然后对此问题做出了一些分析和研究,并进行了归纳;由于这个问题在理论上已经较为成熟,因此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去粗取精进行整合本身就是一个创新。
(二)论文主要内容及写作大纲
1、主要内容
东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成为与中国海域相邻与相向的日本国觊觎已久的目标。中、日东海油气资源之争,源于中、日大陆架界限划分之争。日本单方面主张中间线原则,是不符合国际法的精神的。中、日之间东海大陆架的划界应遵循“大陆架自然延伸”的原则,在公平原则的指导下进行。本文通过对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应该适用的正确原则,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综合考察地质、地貌因素并进一步考察钓鱼岛在其中应拥有何效力而提出解决方案。
2、写作大纲
一、东海大陆架概况及中日在此存在的争议。
1、东海为中国台湾、朝鲜半岛、日本九州岛和琉球群岛所围绕的一个边缘海,是世界上宽大陆架的海域之一。从地质上看,它为我国领土的自然延伸,理应根据自然延伸原则由我国对其资源享有主权权利。
2、日本从地质构造上看为地理不利国家,然而由于觊觎其拥有的丰富的油气资源和生物资源,日本近年来一直单方面宣称要根据中间线原则拥有200海里的大陆架,还颁布了关于日本大陆架范围的法律;在实际中也经常起对于我国春晓等油气田的开采进行各种各样的阻挠,比如经常派飞机进行不友好的骚扰行为;今年三月日本还把包括春晓、天外天等油田在内的区域划入了其“防空识别圈”,这些行为是对我国主权的严重干涉,也是不符合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在东海的大陆架划界问题上,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在自然延伸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公平原则由双方共同协商解决,由此引发争议。
二、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确立的划界规则 1、82年公约76条第1款对大陆架的定义作了规定,从其前半句话可以确定其初始规则应为自然延伸原则。
(1)自然延伸原则是最初“大陆架”之概念藉以提出的重要依据。
(2)根据自然延伸原则也较符合两国海岸线比例,较为公平,应该成为划界的重要依据。
(3)这在世界许多划界案例中也得到一再重申。
2、关于公平原则。
(1)公约83条第一款规定,海岸相向或相邻国家间大陆架的界限,“应在国际法院规约第三十八条所指国际法的基础上以协议划定,以便得到公平解决。”由此可见,公平基础之上的协商应成为解决划界问题的基本原则。
(2)国际法院关于公平原则的阐述应成为使用公平原则的方法,即:协商、公平的程序和方法并以保证公平的结果。
3、关于中间线原则。
(1)虽然76条第一款有“不到二百海里,则扩展到二百海里的距离”这一规定,但这并不能成为使用中间线原则的依据。它只是其中一种方法而并非简单机械的一种绝对方法,其适用前提是不损害相关国家的合法权益和无地理上的特殊情况存在。这在北海大陆架一案中就已经得到国际法院的确认。
(2)中日两国并非共架国,且无论从地质学还是地貌上看,冲绳海槽皆能构成中日大陆架的自然分界,而这应构成“地理上的特殊情况”。
(3)若使用中间线原则必将损害我国对东海大陆架的合法权益。
因此,中间线原则并不能优先于自然延伸原则适用。
三、关于钓鱼岛在划界中的作用
1、岛屿在划界中一般有三种情况,即被赋予全效、部分效力和不被赋予效力。在一些案例中可以看出不同的情况下岛屿被赋予的效力的不同。
2、钓鱼岛属于公约第121条第三款规定的“不能维持人类居住或其本身的经济生活的岩礁”的岛屿,不应成为划界的基点。划界应以台湾及大陆海岸线为基点。
3、另外,钓鱼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日古代的史料都可证明这一点。从地理位置上看它处于东海大陆架的边缘,并不与日本的琉球群岛构成任何“地理上、经济上、政治上的实体”。日本单方面对其的侵占是对我国领土主权的严重侵犯。
4、如果关于钓鱼岛的主权问题一时无法解决,两国政府可以考虑搁置主权,共同开发周边资源。
四、合理的解决方案
1、大陆架的划分更多地是依靠政治手段,即依靠在公平原则指导下的协商来解决。这也是取得双赢的一种有效解决方案。
2、公平原则。由于东海的宽大陆架地形,可能会使两国大陆架与专属经济区存在重叠,因此,东海大陆架划界应该依据自然延伸原则在公平协商的基础上解决。为此应该两国应该共同协商,同时考虑诸多因素,以保证方法的公正和结果的公平。
3、如果现阶段尚不能解决划界问题,还可以考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但对于共同开发的区域应当仍然保证公平,而不应有所偏颇。
(三)主要参考文献 1 赵理海.海洋法的新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2 高健军.中国与国际海洋法[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3 高健军.国际海洋法划界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 高之国.国际海洋法的理论与实践[C].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5 赵理海.海洋法问题研究[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6 朱凤岚.解读日本大陆架延伸战略[J].世界知识,2005,12:22-24.7 朱凤岚.中日东海争端及其解决的前景[J].当代亚太,2005,7:3-16.8 桐声.关于中国东海的钓鱼岛、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问题的法律分析[J].日本学刊,2003,6:69-81.9 黎兴亚.协商与公平--国际海洋划界实践的关键[J].海洋世界,2006,05:14-17.10 张东江,武伟丽.论中日东海海域划界问题及其解决[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4:35-43.11 吴辉.从国际法论中日钓鱼岛争端及其解决前景[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10(1):75-84.12 张耀光,刘锴.东海油气资源及中国、日本在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的研究[J].资源科学.2005,27(6):11-17.13 李广义.东海大陆架划界争端国际法依据辨证[J].当代法学.2005,19(3):103-110.14 高俊国,鞠光宇.中日东海划界问题的国际法分析[J].海洋法苑,2006,2:85-88.15 李慧玲.国际法视角下的中日东海大陆架之争及现实前景[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5.16 张璇.中日钓鱼岛争端与东海大陆架划界[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5.17 联合国海洋会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82.(四)研究方法、完成措施及写作进度计划
1、研究方法
(1)归纳的方法: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整理出有关观点。
(2)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中日两国在此方面所持不同立场、观点和态度分析其实质与区别。
(3)案例分析的方法:分析国际上关于大陆架划界中的一些案例,理解其中的国际法制度与知识。
2、完成措施
(1)查阅资料: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搜集有关的中英文著作、期刊;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结合自己论文特点,搜集权威有效的资料;(3)积极和老师同学交流,探讨相关问题。
3、写作进度
(1)2006年12月20日之前:撰写毕业论文的准备工作
(2)2006年12月20日-2007年3月7日:调研相关资料,撰写论文初稿
(3)2007年4月1日之前:完成毕业论文
二、指导教师对开题报告的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第三篇:浙江工业大学本科教学核心课程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浙江工业大学本科教学核心课程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 总则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和中心环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为推进学校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全面贯彻落实产出导向教育(OBE)人才培养理念和质量观,深化我校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和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改革,经研究决定开展本科教学核心课程建设工作,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 指导思想
遵循“产出导向、目标引领、重点建设、绩效为先”的原则,规划建设一批本科教学核心课程。以本科教学课程体系供给侧改革为抓手,以核心课程建设助推本科专业内涵提升和本科教学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提升。
第三条 建设目标
“十三五”期间,学校投入专项经费建设300门“本科教学核心课程”。以学生学习产出和能力培养为导向,促进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完善“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本科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一批在浙江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示范性课程。
第四条 建设内容
1.制订课程质量标准。制定并完善课程质量标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明确该课程对于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的作用与贡献,为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等提供指导和依据。
2.更新课程教学内容。更新并优化课程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确保核心课程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支撑。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与联系,能有效减少重复与脱漏。
3.建设优质课程资源。建设与课程配套的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并在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及校外在线课程教学平台进行开放共享、扩大受益面。
4.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利用校内外优质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引入研讨教学、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等多样化手段与方法,开展混合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
5.改革课程评价方式。推进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考核方式改革,及时完善课程教学,引导激励学生有效调控学习过程和达成教学目标。进一步推进大类基础核心课程教考分离,对于同一门课程实施统一命题、统一考试和统一阅卷。
6.优化基层教学团队。建设一支静心教书、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优秀教学团队,开展教学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定期开展校内外教学示范,引领推广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经验。
其他根据核心课程建设需要,由课程教学团队设定并预计完成的建设任务。
第五条 申报与立项
核心课程以基层教学组织为单位进行申报,原则上课程负责人须为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课程须由所在学院推荐报教务处,并提交相关的申报材料。
1.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由学校通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遴选、学校资助建设并管理、建设期满由学校组织校内外专家验收。
2.大类基础核心课程:根据学校本科人才培养大类划分,由大类基础课程指导委员会负责遴选、学校资助、开课学院负责管理、建设期满由学校会同开课学院组织校内外专家验收。
3.专业核心课程:根据学校总体专业规划,由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遴选、学校学院共同资助建设并管理、建设期满由学院组织校内外专家验收。
第六条 经费使用与资助额度
核心课程建设经费纳入浙江省重点高校建设计划经费及学校本科教学业务经费,专款专用,主要用于核心课程建设的业务开支(含不超过总建设经费10%的校外专家评审咨询费),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和省、校财务规章制度。
本科教学核心课程资助标准如下: 1.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和大类基础核心课程
按照每门课程不超过6万、每个课程群不超过20万的标准进行资助,建设经费由学校承担。课程立项后下拨50%,中期检查合格后再下拨50%。
2.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经费由学校学院按1:1分担,其中学校按照每门课程不超过3万、每个课程群不超过10万的标准进行资助。课程立项后下拨50%,中期检查合格后再下拨50%。
第七条 建设管理 1.项目启动
核心课程建设周期一般为两年,立项时学校、教学团队和开课学院根据申报材料签订三方建设任务书,明确建设任务和预期目标,实施项目化管理。
2.中期检查
立项建设一年后,由校院两级组织专家根据建设任务书,对核心课程建设项目进行中期检查,重点检查课程质量标准、教学方案编制和论证修改、优质课程资源建设等。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和大类基础核心课程由学校会同通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大类基础课程指导委员会组织开展,专业核心课程由学院组织开展并将结果报教务处备案。
对于达到预定建设要求的项目给予继续建设;未达到阶段性建设任务的进行整改并暂缓后续经费划拨,完成阶段性建设任务后继续建设,整改后达不到阶段性建设任务的将终止该项目并收回建设经费。
3.项目验收
建设期满,由基层教学组织向学校(院)提出验收申请。校院两级组织校内外专家根据建设任务书、以随堂听课和随机调阅教学资料(含教案)等方式,对核心课程建设项目成果进行验收,重点验收课程建设对于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的作用与贡献等内容。
所有立项建设的核心课程建设项目通过验收后,学校将授予“本科教学核心课程”称号并给予在教学业绩点计算的补贴。对于验收不通过的项目将限期整改并组织再次验收;整改后仍不能通过验收的将终止项目并收回建设经费。
第八条 其他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开始实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第四篇:中国政法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撰写格式规范
中国政法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撰写格式规范
时间:2013-06-21 14:45:08 点击:2717
一、论文的构成
本科生毕业论文由封面、题目、摘要及关键词、目录、正文(绪论、主体、结论)、参考文献、附录、致谢等几部分构成。
二、毕业论文各组成部分的内容要求
(一)封面:学校的名称位于封面上部顶端,其下为论文性质(即:本科生毕业论文),论文的题目位于封面中端,学号、姓名、学院、专业、指导教师、成绩、完成时间等分列两栏,位于封面底端,项目名需对齐。
(二)题目:题目应力求简短、明确、有概括性,直接反映毕业论文的中心内容和学科特点。题长一般不超过20个字,如有必要,可用副标题作补充。
(三)摘要:摘要要求用精炼的文字对论文的内容、观点、方法、成果和结论进行高度概括。篇幅应控制在300字以内。
(四)关键词:关键词是反映内容主题的词或词组,是从论文题名、正文或摘要中提取的能表征论文主题内容的具有实质意义的词语,关键词一般3—5个。
(五)目录:目录独立成页,应包括论文中全部章节的标题及页码,含正文章节、参考文献、附录、致谢等内容的页码。
(六)正文: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和核心部分。包括:绪论、论文主体和结论三部分,正文一般还包括附加的文献、引证、脚注。论文正文中的每一部分都应有清晰的标题,使用加粗字并用中文标号按顺序标明,标题和下面的正文应空两行。
1.绪论:一般作为第一章,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开端,应阐述论文的背景及目的、完成任务的条件,将采取的对策、手段、步骤和应达到的目标。
2.论文主体:是对研究工作的详细表述。它包括文献资料的综述,一般由标题、文字、表格或公式等部分组成。该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理论研究方法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
3.结论:是全文的思想精髓和文章价值的体现。应概括说明所进行工作的情况和价值,分析其优点和特色,指出创新所在,并应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改进方向,特别是对工作中遇到的重要问题要着重指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这部分集中反映作者的研究成果,表达作者对所研究的课题的见解和主张,结论要简单、明确,篇幅不宜过长。
(七)参考文献:是论文的最后一部分,指作者在毕业论文工作中所参考的文献,是毕业论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毕业论文的引用文献必须在文中引用处体现出来,按作者、文献名、卷册序号、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时间、章节或起止页码排列。如列出多位作者的参考文献,应按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依次排列,外国作者按其姓汉语翻译的拼音排序;同一作者的不同著作按照出版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其著作一律排在论文前面。引用在网络媒体首次发表研究成果的,必须注明网址;对于非首次发表的网络资料,必须注明其首次发表的媒体名称。
(八)附录:凡不宜收入正文中的,又有价值的内容可编入毕业论文的附录中。
(九)致谢:在文章结尾处,通常以简短的文字,对论文过程中曾给予自己指导、帮助过的老师,表示自己的谢意。
三、毕业论文的版面要求
(一)毕业论文打印用纸要求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必须上交打印稿和电子文档,并统一采用国际标准A4型(210mm×297mm)复印纸,单面打印。
(二)封面设置 字体和字号要求 学校名称:2号楷体-GB2312 论文性质:1号楷体字 论文题目:2号楷体-GB2312 副标题:4号楷体字 学号、姓名等:4号楷体字 论文编号:4号楷体字 所有项目集中,不标页码。
题目应简明、具体,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
(三)页面设置
学生毕业论文统一用A4纸纵向打印,页边距要求上下边距为2.5cm,左右边距为2.0cm。
(四)页眉、页脚设置 毕业论文需编排页码并设置页眉。
页眉:用小四号宋体,居中排列,每字间空一格。页眉内容:“中国政法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页脚:用5号宋体,居中排列,页脚内容为页码。
(五)目录、题目、摘要、关键词
论文[目录]题头用3号黑体字居中排写,隔行书写目录内容,页码位于页面下部居中位置,用罗马字母5号宋体字标示。
(六)论文题目为3号黑体字,可分一或两行居中打印,论文题目下空一行打印[摘要]二字用4号黑体字,再空一行打印内容用小四号宋体字。摘要内容下空一行打印[关键词]用4号黑体字,其后是关键词,用小4号宋体打印,每个关键词之间空两格。
(七)正文 正文按照自然段依次排列,每段起行空两格,回行顶格。字数一般在5000-8000字,用4号宋体字打印。
(八)文中图表 需在表的上方标注表号、表名、表注。
(九)标题 正文中每一部分都应有清晰的标题,并用中文标号按顺序标明。正文一级标题位于上部居中位置,用小3号加粗宋体打印。正文二级标题,位于页面左端,顶格放置,后空一格接标题内容,末尾不加标点,用4号加粗宋体字打印。第三级和第四级标题均空两格放置序数,后空一格接标题内容。第四级以下单独占行的标题顺序采用A.B.C „.和a.b.c„两层,标题均空两格放置序数,后空一格接标题内容。正文中对总项包括的分项采用⑴⑵⑶„单独序号,对分项中的小项采用①②③„的序号或数字加半括号,括号后不再加其他标点。
(十)作者签名 紧接在正文下空两行,由作者亲笔签署。
(十一)注释和引证 注释采用脚注。正文中注释用阿拉伯数字标注,标注为上标。①中文独立文献注释格式:首次引用,注明著者姓名、文献名、卷册序号、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时间、页码;再次引用同一文献来源的资料时,只需注出作者姓名、著作名和资料所在页码,如在同一页并且紧接同一资料来源的上一注释,可以用“同上”代替作者姓名、著作名,仅标明页码;转引,按上述要求标明原始资料出处,用句号结束。用“转引自”表明转引,标明载有转引文献的资料出处。②中文析出文献注释格式:引证标注内容及顺序为:作者,析出文献名,文集编者,文集题名,卷册,出版者与出版时间,版本,页码。③引用在网络媒体首次发表研究成果的,必须注明网址;对于非首次发表的网络资料,必须注明其首次发表的媒体名称。④其它来源文献注释可根据具体情况参照有关学术刊物标注。
(十二)参考文献、附录部分 参考文献
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使用过的主要参考文献。论文正文中须标识参考文献编号,按出现顺序用5号标识,置于所引内容最末句的右上角。参考文献著录的条目以小于正文的字号编排在文末。文献的著录格式:①专著: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年.②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③论文集:作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④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⑤专利文献:专利所有者.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⑥电子文献: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网址.年-月-日.文献作者3名以内的全部列出;3名以上则列出前3名,后加“等”(英文加“etc”)。
参考文献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M-专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D-学位论文,R-研究报告,S-标准,P-专利,对于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用单字母“A“标识,其他末说明的文献类型,采用单字母“Z”标识。
附录 附录名称使用小四号黑体字加粗,居中放置。另起一行空两格,使用5号宋体字标注附录序号和题名,编排样式可参照正文。
四、毕业论文的装订:毕业论文原文按以下顺序装订:
(一)封面、(二)摘要及关键词、(三)目录、(四)正文、(五)参考文献、(六)附录、(七)致谢。
第五篇:西南大学本科学生转专业实施办法(试行)
西南大学本科学生转专业实施办法(试行)
西校[2005]75号
第一条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规范本科生转专业的审批程序,根据《西南大学学生管理规定(试行)》,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学生一般应当在被录取的专业完成学业。
第三条学生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以提出校内转专业的申请。
(一)学生确有特长,转专业更能发挥其专长的;
(二)学生入学后因患某种疾病或生理缺陷(不含隐瞒既往病史入学者),经学校指定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诊断证明,校医院核准,确属不宜在原专业学习,但尚能在本校其他专业学习的;
(三)学生确有特殊困难,需转专业才能正常学习的。
第四条学生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予转专业。
(一)在文科、理科、艺术、体育和职教师资等不同科类之间跨类的;
(二)在重点本科、一般本科、应用技术本科等不同招生批次之间跨层次的;
(三)在不同校区之间跨校区的;
(四)属于保送生、定向生、预科升本科、专转本等特殊类别的;
(五)本科三年级及其以上的;
(六)公共课程考核成绩有不及格的;
(七)在校期间受过纪律处分处于影响期的;
(八)学生条件不符合申请转入专业特殊要求的;
(九)正在休学、保留学籍的;
(十)应作退学处理的;
(十一)其他经学校审核认为不适合转专业的。
第五条各专业转入转出学生的比例严格控制在以下范围。
(一)同一专业年级学生数不足100人的,转入学生数量控制在该专业年级学生数的10%以内,转出学生数量不超过该专业年级学生数的5%;
(二)同一专业年级学生数超过100人(含100人)的,转入学生数量控制在该专业年级学生数的5%以内,转出学生数量不超过该专业年级学生数的5%。
(三)各专业转入转出学生具体人数由教务处根据学校现有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提出意见,学校研究决定。
第六条除新生可在入学报到后的两周内提出调整专业的申请、学校按程序集中办理外,转专业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每年5月1日前,学生向所在学院提出书面申请,按要求填写《西南大学学生转专业申请表》,在学院教学秘书处出具课程成绩单。经学院初审符合学校转专业条件者,院长在转专业申请表上签署意见。院内转专业学生申请表、课程成绩单及相关材料整理齐备后在规定时限内报送教务处。跨学院转专业学生申请表、课程成绩单及相关材料整理齐备后转交拟转入学院。
(二)5月20日前,转入学院对申请转入学生进行考核、面试,根据考核、面试结果,由院长在转专业申请表上签署是否接收的意见,然后将申请表、课程成绩单及相关材料报送教务处。
(三)教务处收到经转出、转入学院同意并签署意见的转专业学生的相关材料后,审核合格者,院内转专业学生材料报教务处处长审批;跨学院转专业学生的相关材料报主管校长
审批。审批通过者,由教务处通知学生,学生于下学期开学前办理转专业手续后,正式成为转入专业的学生。
第七条教务处接受转专业申请表及相关材料的截止日期为每年5月30日。学校审批工作截止日期为每年的7月10日。
第八条转专业学生一般应转入低一年级学习,但已修课程相差两门以内(含两门,由转入学院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对学生已修原专业课程进行认定),经本人申请、学院考核、学校批准,可转入同一年级学习。学生应按转入的专业和年级学费标准交纳学费。
第九条学生转专业后必须按照转入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修完规定的课程和学分,如果学生在原专业已修课程的要求等同或超过转入专业,则成绩有效;凡不符合转入学院专业培养方案要求的课程及学分,可作为选修课记载成绩。
第十条申请转专业的学生必须参加其原所学专业在该学期的期末课程考核。无故旷考者,取消其转专业资格。不及格课程累计门数或学分数达到退学规定的,应予退学,如学生申请试读且被批准的,只能在原专业试读。
第十一条对采取弄虚作假等手段转专业的学生,一经查实,退回原专业,并根据情况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协同作假者,通报其单位。
第十二条各学院转专业工作应当严格按上述程序和时间要求进行。在规定时间之外,不办理转专业手续。
第十三条普通专科和高职专科学生申请转专业的,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四条本办法于2005年9月14日经校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自文件公布之日起施行。本办法由教务处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