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政治前沿论坛论文
课程名称: 中学政治前沿论坛 论文题目: 高中政治课堂中的“有效教学” 任课教师: 陈向义 班 级: 法政学院政教102班 姓 名: 王 鹤 学 号: 10040229 成 绩 :
2013年7月26日
高中政治课堂中的“有效教学”
思想政治教育102班 王鹤
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的进行,教师们一改过去传统的“一言堂”方式,而是以“合作学习”、“小组探究”、“模拟实践”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课堂变得越来越精彩。但这样“热热闹闹”的课堂教学,其教学实效如何?是否如我们所预期那样有效呢?
我们一直讲有效教学,有效课堂,但是什么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高中思想政治课堂要实现有效教学,这就要求每一位政治教师都要按照新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和培养目标,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案,使教学过程和环节都达到最优化,使每个学生都能全面而又有个性地发展。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引领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感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在我们学习到的案例中或者出去听到的课堂中,我发现尽管许多教师都试图使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气氛,但实际效果实在寥寥,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状况呢?据我分析应该有如下原因:
1.重形式轻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认为只要采用“辩论、小品、讨论”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去授课,就能吸引学生,就是有效率的教学了。甚至有些教师把“自主、合作、探究”作为一种固定的教学程序,每节课都按照这个程序去做,不根据实际去追求表面的热闹的课堂教学,虽然气氛很活跃,但一节课下来,学生收获甚少,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及辩证的思维。
2.重表演轻生成。
表现在“常态课”和“公开课”的差异上。在准备公开课的时候,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会非常重视新课程教学方式的探索,会拿出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设计教学方案,并常把探究活动作为课的亮点甚至高潮。但是,在常态课上,老师们照样按老路走。有的老师说:“新的学习方式,理念挺好,但脱离实际,不可行,公开课上上可以,常态课那就不必了。”两种课堂教学的差距过大,不能不说有些公开课的课堂教学有表演之嫌,“作秀”之感。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和问题:多课前预设的互动、少课堂生成的互动。不少公开课和常态课就是顺着教师课前预设的互动一步一步走下来,提问按照事先的设计进行。学生就像应声虫,对教师的提问应一声“是”或“对”,教师一呼,学生百应。教师死守着自己的教案思路和预设的互动,对课堂教学中随时随处都可能发生“意外”视而不见、不予理睬,就很难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形成冲击,更碰撞不出新思维的火花,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学生得不到发展,在新课程改革中也是没有生命力的。
3.重自主轻指导
经过新课改的洗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课堂也由此焕发出灿烂的光彩,然而,重新审视,冷静思考,却又发现时下的课堂充满诸多不和谐的音符,出现过分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忽视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在一些教师眼里,“讲”成了说教式、满堂灌、一言堂等教学模式的代名词,成了公开课、经验交流中的忌讳。课堂上,教师刻意回避“讲”,唯恐被扣上“填鸭式”和“注入式”的帽子,于是,在实际教学中一部分教师,就让班长、课代表或探究小组长带领大家辩论,自己却退到幕后,不参与、不引导。既不对开始之前的情境进行创设,也不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适时介入或在活动完后进行整合小结,整节课完全交给学生自主活动。既浪费时间,学生也得不到明确的知识,更无法实现能力、价值的提升了。
发现问题容易,但如何解决问题就比较困难了,每个人的看法各异,就我而言,我认为首先要提倡多样化教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式是新课程中提倡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它的许多优势是传统的讲授法无法比拟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有效教学只有采用这些教学方式。事实上,每种教学方式各有长处和短处,运用得好都会发挥其他教学方式不能代替的特殊功效,运用不好都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探究式学习能启发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运用不好,也可能使课堂讨论变得杂乱无章;讲授法运用得好,也可以生动地向学生传达大量的有用信息;运用不好的话,授课会很沉闷,让人昏昏欲睡。因此,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师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互相促进、取长补短,从而提高课堂实效性。
需要注意的是在新课程背景下讲授法的运用,讲授法并不是“说教式、满堂灌”的代名词,“讲”可分为积极的讲和“消极的讲”,“积极的讲”是学生积极主动,经教师的讲解点拨而感到豁然开朗,课堂流程简洁高效;“消极的讲”是学生消极被动地听,听了无动于衷。实现“积极的讲”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时把握时机,讲在“点子”上。而这种课堂效果往往是其它学习方式所无法达到的。
其次,要把握指导的“适时介入”。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将会变得盲目,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随时都会有新思想和新问题生成,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和解决,往往会阻碍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比如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时,若教师介入探究的时间过早,学生还没有充分地展开自主探究教师就介入进来,往往会使学生丧失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机会,反之,如果教师介入过迟,往往又会使学生处于盲目探究。再如,如果教师对学生不敢放手,介入太多,就会剥夺学生探究的机会。反之,如果教师过于放手,指导不到位,不充分,也常常会导致探究活动偏离目标和方向,或使学生不知所措,从而降低探究效率。
第三,要给学生留点时间与空间。我们无法要求学生一节课45分钟注意力都在高效运转,要真正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让学生在听过,看过、讨论过后有一个消化、吸收、理解的过程。在实践中,我认为在课堂结束前,要适当留些时间与空间给学生,让学生及时回顾,总结,提升。
第四,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有效性还有赖于课堂教学资源的精心选择。课堂教学资源的选择要生活化。对于授课的资源,一定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社会实际相结合,要因地、因时、因人而选择,以实际情况,能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为好。
要完成以上改变,这就对政治教师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主阵地。要实现“减负增效”,教师必须立足于改革课堂教学,坚决摒弃那种主要由教师增加教学时间的投入来提高学生成绩的低效方法以及“课内损失课外补”的教学行为,探索以“轻负高效”为标准的课堂教学行为。因此,优化课堂教学首先要课前精心备课。一方面,教师要认真研读政治教学的新课标,领会其主要思想,从整体上了解教材的特点,把握教材的体系结构,掌握教材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且紧紧围绕这些进行教学设计。另一方面,教师备课时要做到充分把握学情,即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尤其是个别差异。通过分析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分组,在分组中要特意安排接受能力比较好的同学,增强每个学生的合作意识。课堂上要真正能做到“一切为了学生”,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其次,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有效教学实质上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法,适合所学的教学方法,精心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方法,适时点拨,让学生学得扎实,用得自如。我们认为只有那种基于学生的教学才是我们应有的观念,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第三,精心设计提问,注重答疑。在常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反复做题、反复练习,甚至是过度练习来获取知识,虽然也能产生一定的成效,但这种学习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有效性”。真正的有效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探究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并以所学的知识、原理为工具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它要求学生在向老师“拿来”的过程中自己要有所“生成”。因此,教师首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选择习题,坚决抵制“多多益善”“做比不做好”“多做比少做好”等错误观念,注重学生的起点,发掘学生的潜能,严格依据学情因材施教。其次,要精讲练习。对于课堂教学中练习的评讲,我们不需要面面俱到地讲解与分析,而应该抓重点进行精要点评。对于学生一知半解的内容要适时地引导,努力培养学生勤思考、能表达和敢质疑的能力。再次,要重视课后的答疑环节。对于练习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评,解决大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理解相关知识点。但是,对于那些明知自己不懂却不问,或者知道自己不懂却不好意思问的学生,就需要教师善于观察,加强个别辅导,使练习充分发挥练应有的效用,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此外,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注重培养师生情感。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要求教师坚持正确的学生观,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比如心中装有学生,充分了解学生。在提问环节中,教师如果能够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有针对性地要求或者鼓励“某某同学,请你谈一下自己的看法”,而不是漫无目的地提问。这样不仅使被提问者受到鼓舞,而且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情感距离,融洽了师生关系,进而为有效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为只有学生充分参与了,课堂学习才谈得上真正的有效和高效。此外,教师应该关心爱护学生,并对学生寄予希望。尤其是对于一些个性较强的学生,要在众人面前给足他面子,多肯定,多鼓励,多引导课,把说服教育放在课下进行,以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服务于课堂教学。记住: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课堂学校有效甚至高效的前提,因为只有在这样的情感氛围中学习者才能真正进入到学习的情境中,才能发展智能,才能得以进步。
第二篇:信息前沿论文
课号:***** 作者:***** 学号:******* 专业:***** 写作时间:2011-11-25
信息技术发展前沿讲座论文
微电子技术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作者:**** 摘要:论述了微电子技术所引发的社会信息化对社会的生产力、新技术的产生、经济、增长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的巨大影响;阐述了我国发展微电子技术的重要性,并对发展我国微电子技术及其产业提出了的见解。
关键词:微电子技术;社会信息化;重要性。
微电子技术是一门使电子器件或电子设备微小化的技术,其中心内容就是集成电路和计算机,而其实质则是精细或超精细的微加工技术。60年代初,随着集成电路的出现和推广应用,微电子技术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兴技术,从此开创了微电子技术发展进步和广泛深入应用的新纪元。它的兴起和获得急速发展深刻的反映了社会生产和科学计数的迫切需求。展望21世纪,微电子技术仍将非常活跃,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所以对它的社会影响及发展预测已收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
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概况
现代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它以核心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空间通讯技术的逐步走向成熟为标志。70年代以来至今为第二阶段,它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新兴技术群引起了当代技术的巨大变革为标志。具体体现为微型电脑广泛应用于生产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微电子技术使人类由工业经济时代逐步转向知识经济时代。纵观40年左右为电子计时的发展历程,正是由于社会生产的急需和其本身所具有的持续发展的潜力这两个因素不断相互推进的结果。集成电路技术仍将是21世纪上半叶科技竞争的焦点,微电子产业和技术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二、微电子技术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随着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联网,信息改变着传统社会的所有一切:时间、空间、数量、规模、环境等等。同时,科技技术的进步。使人类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人工世界。用现代科技元器件所组装的世界。因此我们只有适合这个不断进化的世界,才能够生存和进步。而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是持续发展的关键。
微电子技术是高科技和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成为当前新经济时代的基础产业。它在国民经济、国防建设以及信息化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它正在深刻地改变社会的形态、军事技术、国防、新技术产生方式、经济增长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
1.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
在工业社会中,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是靠资源投入的方式来实现的,而工业化加工资源的方式是一种高消耗、高污染的实现方式,这种方式必然会引起自燃资源的日益枯竭,工业污染的加剧、环境退化的失控。而微电子技术引发的社会信息化,则为各国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技术可能。数据表明,现在世界上GNP 的65%与微电子 技术有关,发达国家或者正走向发达行列的国家,经济增长有这样一条规律:电子工业产值增长率是 GNP 增长率的3倍,微电子产业增长率又是电子工业增长率的5倍。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以平均每年8%左右的增长率稳定快速增长,其中电子信息业以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近3倍的速度增长,高达21% 左右,而支撑中国电子信息产快速发展的基石则是微电子技术。一般认为,1元的半导体产值,支撑着7-10 元的电子工业发展,支撑着100-300元的国民经济发展。
2.对新技术的产生的影响
微电子技术是现代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基础。微电子与其他学科的结合诞生了新技术和产业增长点。微电子技术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它可以低成本、大批量地生产出具有高可靠性和高精度的微电子结构模块。这种技术一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便会诞生出一系列崭新的学科和重大的经济增长点。作为与微电子技术成功结合的典型例子便是MEMS微电子机械系统或称微机电系统)技术和生物芯片等。前者是微电子技术与机械、光学等领域结合而诞生的,后者则是与生物工程技 术结合的产物。
3.对信息技术的影响
微电子技术是现代通信与信息业的硬件基础。到2010年,每芯片最多包含100 亿个元件(理论上的物理极限是每芯片1000亿个元件),信息存储量达到 16G/S,是现在的60余倍。这将极大地提高信息处理、存取的速度,同时,也对信息高速交换、宽带传输提出了新的要求。据专家预测,到2010年,以硅片为基础材料的微电子产业的总值将达到3000亿美元;而以微电子技术为支撑发展起来的信息产业的产值将达3000亿美元。届时,信息产业将超过传统的汽车、石油和钢铁等工业,而跃居为世界第一大产业。
4.对人类社会时代的影响
由于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生活已经从工业经济时代转变为知识经济时代、从读写为主的时代转变为视听为主的时代,即虚拟时代、数字时代。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通过“语音、文字”来获取的信息资源量占全部信息比重越来越小,现在只占15%;图像与文字、语音一样成为人类获取、利用信息资源的手段,目前占人类获取总信息量的80%以上。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细加工技术的发展,图像语音传感技术已涉足军事、医疗、工业、国防、影视等领域。虚拟本身是人类中介系统的革命。而语言符号系统的发明是人类第一次中介系统的革命,它创造了人类思维空间和符号空间。但虚拟则是在思维空间中发生的革命,它在思维空间中又创造出了虚拟空间、数字空间、视听空间和网络世界,使不可能的可能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为一种真实性,导致了人类文明的长足进步与发展。
5.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科学技术革命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的智能革命,因为思维是智能的源泉,科技竞争实质上是人类智力与智力的竞争。思维方式是一定时代人们的理性认识方式,是按一定结构、方法和程序把思维诸要素结合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思维运行样式。而科学技术革命则孕育着新的 3 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又根源于实践方式的变革,这些都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紧密相 联。在大机器生产为主的工业社会,思维主体以人脑为主,思维客体受思维主体及社会关系的影响;而微电子技术革命则给现代实践方式带来深刻的影响。人类社会已进入以知识密集 型、技术密集型生产为主的历史阶段,思维主体以人脑为主发展到以人—机系统为主;思维客体由现实性为主进入到虚拟为主,从而实现思维方式由现实性转换到虚拟性思维。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的快速传递,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在网上随意交流,每天可以接受到大量的不同种类、不同文化特质和民族风格新信息,大大加快了人们在思维方式上的融合、变革和更新,促进人们的思维方式从静态转向动态,从局域性转向全局性,从封闭性转为开放性,从单向性转为多向性。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地展开思维活动,促进跳跃性、联想性、创新性的思维网络的形式,共享人类的文明和社会的进步。
6.对教育方式的影响
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给现代教育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表现在:第一,教育投资的重心将由物质资源转向信息资源。工业社会中,教育投资的重心主要是物质资源如校舍、桌椅、粉笔等的投入。在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社会中,投资的重心也将转变为信息的开发上;第二,以微电子技术支撑的互联网络应用于教育,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方式,使异地授课,网上学习成为可能;第三,利用互联网实现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使无法进入学校读书的人获得必要知识成为可能。
7.对管理方式的影响
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是科学技术和管理的进步,可以说管理、科学和技术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三大支柱。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将管理提到重要地位。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则促进了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办公室自动化管理系统应运而生,大大提高了管理的自动化程度、管理效率和管理的信息量。
8.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生活方式是指除生产以外的人们日常活动的表现形式,说明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是怎样生活的,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微电子技术支撑着电子计算机和通信现代化的发展,支撑着消费类电子产品,诸如音像系统(VCD、CVD),数字音像系统(DVD)和数字高清晰度电视(DTV)以及家用电脑和多媒体通信产品等全面进入居民生活,从而促使人类走进信息化社会。由于信息化建立了一个规模庞大、四通八达的网络通讯系统,从而信息作为最有效、最有价值的资源,改变了传统的生活式。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强化了人与物的关系、淡化了人际关系。计算机、录音机和电视机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电话、网络技术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当然生活方式也影响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给新的生活用品、家具等产品的研究带来动力,促进微电子产品的快速升级换代。
三、我国发展微电子技术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尚未完成工业化任务,却又面临信息化的挑战。因此利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 内在逻辑关系,使它们实现互动发展,是我国加速信息化进程,实现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一条捷径。这就是说,利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工业化发展的真正出路。主要表现在:首先,信息化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转换和升级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不甚合理,地区经济发展不够协调,城镇化水平较低等。而发展信息化对于改变我国的产业结构则有巨大影响。一方面信息产业本身提高了产业内部结构的技术集约度;另一方面信息产业的带动作用可以使其他高级产业迅速发展。第二,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是传统产业面向国际竞争的前提。我国已加入WTO,各个产业直接面对国内竞争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国内化的双重挑战。而我国信息化的发展会直接导致传统产业的竞争力的提高。第三,信息化有利于改变我国长期以来在工业化过程中粗放型的增长方式,真正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当代中国,先实现农业和工业现代化的道路已不可取。因为离开网络的发展,离开信息技术,不可能有真正的农业现代化,更不可能有工业的现代化。因此只有以信息化带动和促进工业化,才能更有效地发展我国的工业和农业的现代化,也有利于信息化本身的推进。微电子技术是现代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基础,是我国现代化的‘粮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巨大经济效益。所以在!世纪,自主发展微电子技术,尤其是加速发展我国自己知识产权的微电子产业已迫在眉睫。
总之,人类的文明,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无不是科技进步与创新的结果。科技、经济、国防和社会发展对微电子技术的需求是没有止境的。在国际高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高性能集成芯片技术已成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一种标志,它对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国家战略中,微电子技术已具有了与粮食、能源一样重要的战略性地位。有人比喻,现代经济起飞的发动机是计算机,而燃料是集成电路,谁拥有微电子技术优势,谁就掌握 21世纪的主动权。这也是推动我国工业化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吴光宗,戴桂康编。《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当代社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8。2.赵保经编。《微电子技术与新技术革命》国防工业出版社,1985。汤姆福雷斯特编。《微电子技术革命》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6。徐小田编。《快速发展的中国集成电路市场与产业》世界电子元器件,2001。
第三篇:电气工程前沿论文
智能电网,就是电网的智能化,也被称为“电网2.0”,它是建立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先进的设备技术、先进的控制方法以及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的应用,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其主要特征包括自愈、激励和包括用户、抵御攻击、提供满足21世纪用户需求的电能质量、容许各种不同发电形式的接入、启动电力市场以及资产的优化高效运行。以双向数字科技创建的输电网络,用来传送电力。它可以侦测电力供应者的电力供应状况,与一般家庭用户的电力使用状况,来调整家电用品的耗电量,以此达到节约能源,降低损耗,增强电网可靠性的目的。智能电网雏型是20世纪产生的,由一些中心发电机向大量用户传输电能的电网的简单升级。在传统电网的基础上,电能的传输拓扑网络更加优化以满足更大范围的各种用电状况,如在用电量低的时段给电池充电,然后在高峰时反过来给电网提供电能。
智能电网包含了一个智能型电表基础建设,用于记录系统所有电能的流动。通过智能电表,它会随时监测电力使用的状况。智能电网包括超导传输线以减少电能的传输损耗,还具有集成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的能力。当电能便宜时,消费者可以开启某些家用电器,如洗碗机,工厂可以启动在任何时间段都可以进行的生产过程。在电能需求的高峰期,它可以关闭一些非必要的用电器来降低需求。其他的智能电网发展方向包括电网之故障侦测、判断、自动试送电等。智能电网之最基础建设在于电网上的设备由人工在地监测,进化到遥测、遥控,再进化到自动判断调整控制。并且具备一下优点,坚强、自愈、兼容、经济、集成、优化。
“十二五”规划中已经提到“建设智能电网”,后来科技部又发布《智能电网重大科技产业化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这正说明国家对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视与决心。从电厂的设备更新引进可以看出发电侧对智能电网建设的支持,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和送电工区以及变电站的调整体现了输配电侧在智能电网建设上的支持。而新兴起的充电站之行则体现了智能电网在推动新能源使用中的作用。
但是普通民众对智能电网的认知程度不高。一是因为电网公司提出建设智能电网没几年,公众接触较少,二是相关部门和企业媒体并没有针对普通大众进行宣传介绍。三是这几年智能电网随发展迅猛,但基本上还都是在一些输变电等一些老百姓并不熟悉的方面进行的,而“有插座即可上网”“智能调控家电”等直接改变普通人生活的情景还尚未进入寻常百姓家。
虽然认识不足,但已经有所了解智能电网的大众还是渴望更好地用电服务的,很多人还是希望供电企业提供更多的用电信息,以方便他们对自己的用电进行调整。
在对居民生活方面,智能电网能够为人们带来更便捷的用电服务。远程遥控装置可以实现对空调、热水器等智能家电的实时控制,也可以提供电网,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的四网合体服务,具有代表性的智能电能表也能实现自动抄表和自动转账交费等功能。随着智能电网的系统升级,产品推新,各个家庭中每时每刻的用电量和用电负荷分布及运行状态也都将尽收眼底。这些功能要借助于电力光纤,再配合着多功能插座和智能交互终端,今后就能达到更高的服务水平,远程控制家中电路开关情况,以实现提前煮饭、提前开好空调,甚至提前烧好洗澡水。
在提升社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上,电力的智能化应用,全面提升从发电、输配电到用电设施的整体效率,促进电力用户节能降耗。同时,通过实施电力光纤到户等智能电网工程,将使电网与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等有机融合,依托丰富的电网网络资源,构建开放式的公共网络服务平台,大幅度减少重复建设和投资,实现社会资源的综合利用与节约。
智能电网的建设是与物联网分不开的。物联网应用于智能电网是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其将有效整合通信基础设施资源和电力系统基础设施资源,提高电力系统信息化水平,改善电力系统现有基础设施利用效率,为电网发、输、变、配、用电等环节提供重要技术支撑。这需要电力、物联网、通信、自动化等多个学科共同支撑,所以我们华电人应该努力加强对智能电网知识的宣传,使更多的人更全面的了解智能电网,改善大众的用电方式,更要认真学好专业知识,在以后的工作中为智能电网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第四篇:专业前沿论文
海洋生物制药现状及展望
王珍婷
(生物制药一班生命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
摘要:海洋生物中活性物质丰富,新发现的萜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海藻、珊瑚、海绵以及一些海洋真菌等海洋生物中,主要以单萜、倍半萜、二萜、三萜结构型式存在;而糖苷类化合物在海藻、海绵、海参、海星等海洋生物中发现大部分以糖苷脂、甾体糖苷、萜类糖苷型式存在„
关键词:海洋生物萜类化合物糖苷类生物活性基因海藻
Marine biological pharmaceutical status and prospect
Wangzhenting
(The 1th class of Biopharmaceuticals,College of Life Science,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150080)
Abstract: Marine biological activity in material is rich, new discovery of terpenoids widely distributed YuHaiZao, coral, sponge and some Marine fungi such as Marine organism, mainly monoterpenes, sesquiterpenes terpene, two terpene, terpene structure forms of existence;And glycosidase-catalysed compounds in seaweed, sponges, sea cucumber, starfish etc Marine organism to find that most rkatsiteli fat, steroidal glycosidase, terpenoids glycosidase form...Keywords: Marine organismterpenoidglycosidebioactivityGeneseaweed 正文:
海洋未被利用的有效面积约为陆地的5一10倍, 海洋生物中99%的物种尚未被利用。现代研究表明, 许多海洋生物都含有结构新颖的各种活性物质。近年来, 随着海洋开发步伐的加快和现代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 从海洋生物中发现活性天然产物, 并将其开发成新型药物得到了研究人员的普遍重视【1】。海洋生物制药已成为一个崭新的领域, 显示出广阔的研究和市场前景。
海洋是生命之源,由于海洋环境的特殊性,具有高压、低营养、低温(特别是深海)、无光照以及局部高温、高盐等生命极限环境,海洋生物适应了海洋独特的生活环境,必然造就了海洋生物具有独特的代谢途径和遗传背景,必定也会有新的、在许多陆地生物中未曾发现过的新结构类型和特殊生物活性的化合物。
目前已有10000多种新型结构的化合物被发现, 其中200多种已申请专利, 主要包括枯类、聚醚类、皂贰类、生物硫、多糖、小分子多肤、核酸及蛋白质等, 主要药理作用包括抗肿瘤、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抗艾滋病、抗菌、抗病毒、延缓衰老及免疫调节功能等。现已开发的海洋药物【2】【3】已在治疗癌症、艾滋病、心脑血管病、早老年痴呆症等一些至今仍困扰人类的疾病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萜类物质是一类天然的烃类物质,其分子中具有异戊二烯(C5H8)的基本单位。故凡由异戊二烯衍生的化合物,其分子式符合(C5H8)n通式的均称萜类化合物(terpenoids)或异戊二烯类化合物(isopenoids)。但有些情况下,在分子合成过程中由于正碳离子引起的甲基迁移或碳架重排以及烷基化、降解等原因,分子的某一片断会不完全遵照异戊二烯规律产生出一些变形碳架,它们仍属于萜类化合物。海洋生物中萜类化合物主要以单萜、倍半萜、二萜、二倍半萜为主,三萜和四萜种类和数量都较少,且大部分以糖苷形式存在。萜类化合物是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分布于海藻、珊瑚、海绵、软体动物等海洋生物中,具有细胞毒性、抗肿瘤活性、杀菌止痛等活性作用。
单萜
2005年M.G.Knott等人【4】对从红藻Plocamium corallorhiza中分离得到的三种多卤代单萜化合物plocoralides A-C(1~3)【5】【6】进行了活性研究,发现化合物Plocaralides B,C对食管癌细胞WHCOI具有中等强度的细胞毒作用,这些化合物具有卤素取代基。
倍半萜
从海泥来源的真菌Emericella variecolor GF10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两个新型的倍半萜化合物6-epi-ophiobolin G和6-epi-ophiobolin N,化合物在1~3μM浓度时能使神经癌细胞Neuro 2A凋亡,同时伴随细胞萎缩和染色体聚集【7】。这一类ophiobolins是天然的三环或四环的倍半萜化合物,对线虫、真菌、细菌以及肿瘤细胞有着普遍的抑制活性。
糖苷的分类有多种方法,按照在生物体内是原生的还是次生的可将其分为原生糖苷和次生糖苷(从原生糖苷中脱掉一个以上的苷称为次生苷或次级苷);按照糖苷中含有的单糖基的个数可将糖苷分为单糖苷、双糖苷、三糖苷等;按照糖苷的某些特殊化学性质或生理活性可将糖苷分为皂苷、强心苷等;按照苷元化学结构类型可分为黄酮糖苷、蒽醌糖苷、生物碱糖苷、三萜糖苷等,海洋类的糖苷大部分是按照此特点分类的,主要包括鞘脂类糖苷、甾体糖苷、萜类糖苷和大环内酯糖苷等,在很多海洋生物如海藻、珊瑚、海参、海绵等中均发现有糖苷类化合物存在。已有的研究表明海洋糖苷类成分大都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炎、抗菌、增强免疫力等生物活性。抗白血病和艾氏癌药物阿糖胞苷Ara-C(D-arabinosyl cytosine)、抗病毒药物的AraA)具有体外抗肿瘤活性
【12】。从蓝藻肠形链丝藻H.enteromorphoide中得到一种特殊的细胞毒性多肽, 它对多种癌细胞系有较强的抑制作用【13】。蓝藻属胶须藻R.f irma 含有一种胶须藻素(Rivularin D3), 即为多溴双吲哚化合物, 具有抗炎活性。鱼腥藻中含有心脏活性的环状多肽(Puwainaphycin C)【14】。从小头颤藻O.aculissima中分离出大环内酯类化合物, 即Acutiphycin,具有细胞毒作用和抗肿瘤活性, 体外试验当剂量大于50 Lg/ kg 时具有抗肿瘤作用。蓝藻phormid ium 的甲醇提取物, 亦具有明显的抗淋巴细胞白血病作用, 剂量大于12.5 Lg/ kg时, 亦不产生慢性中毒反应, 剂量达10 Lg/ kg时, 对Ehrlich 腹水瘤有明显作用【15】。目前, 螺旋藻多糖具有潜在的生理活性, 能显著地增强免疫功能与抑制肿瘤细胞作用【16】【17】。
海洋生物制药产业化, 应当坚持“ 务实、高效”的原则, 一方面通过政府政策鼓励和宏观管理, 增加在海洋生物技术尤其是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方面的投人另一方面在大学、研究所和企业间建立密切联系, 发挥各自在人力、智力、财力上的优势, 协调合作, 重点发展几个社会效益高、市场前景广阔的项目。最终形成在基础研究方面不断取得进展,并将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反过来支持和促进基础研究这一良性循环的局面。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海洋药物的研究, 改变了以往单纯从海洋生物中提取活性物质制药的模式,解决了海洋药物开发中规模化和合理化的矛盾, 使生物技术制药进人一个新的时代, 为海洋科
学和制药产业的发展以及人类可持续地开发海洋资源。
参考文献:
【1】关美君, 林文翰, 丁源海洋药物一二十一世纪中国药学研究的新热点中国海洋药物,2001.20(1)
【2】李光友, 刘发义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与开发海洋开发与管理,1998.15(2)
【3】罗素兰, 张本, 长孙东亭等海洋药物研究新进展及其开发战略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1(4)
【4】M.G.Knott, H.Mkwananzi, C.E.Arendse, et al.Plocoralides A-C,polyhalogenated monoterpenes from the marine alga.Plocamium corallorhiza Phytochemistry, 2005, 66: 1108.【5】Stierle D.B., Wing R.M., Sims J.J.Polyhalogenated cyclic monoterpenes from the red alga.Plocamium of Antarctica Tetrahedron, 1979, 35: 2855.【6】M.D.Higgs, D.J.Vanderah,D.J.Faulkner.Polyhalogenated monoterpenes from Plocamium cartilagineum from the British coast.Tetrahedron, 1977,33: 2775.【7】M.Kladi, C.Vagias, G.Furnari, et al.Cytotoxic cuparene sesquiterpenes from Laurencia microcladia.Tetrahedron Lett., 2005, 46:5723.【8】Long K H , Wu Z D.Marine Natural Products Chemistry [M].BeiJing : Marine PublishingCompany, 1984, 1: 127.【9】海洋:药物研发新领域,2004.12.14
【10】Koclm F.E.et al.J Nat Pr od 1992, 55(6):613.【11】Car ter D.C.et al.Jor g Chem 1984, 49: 236-241.【12】Kobaya shi J.et al.T etr ahedr on Let t, 1986,27: 5755.【13】Gerwick W.H.et al.Experientia, 1989, 45:115~210.【14】Mocte R.E.J Am Chem Soc, 1989, 111: 6128~6232.【15】Mundt S.et al.Die Pharmape, 1988, 12(43):809~815
【16】Yonshak A.et al.Physit ogia Plantaram1996, 97(1): 175.【17】11 Mat hew B.et al.Nat rition and Cancer 1995,24(2): 197.
第五篇:中德纳米技术及纳米标准化前沿论坛
中德纳米技术及纳米标准化
前沿论坛
The German-China Bi-lateral Forum on Frontier of Nanotechnology and Nanostandardization
Tentative Program
开幕式:飞云楼学术报告厅 报告会:图书馆四楼学术报告厅
Friday 4 September Full day Arrival of delegates at Tsuiying Hotel, Lanzhou University
Saturday 5 September 9:00 Opening Ceremony Chair LI, Fashen
9:05-9:20
Welcome President of Lanzhou University(TBC)Address Representative of Gansu from the Province,Director of Sino-German Center local(TBC)agencies Consul of Germany Embassey to China(TBC)9:20-9:30 Introduction of the meeting background, introduction of delegates
Chairs ZHU, Xing, Peking University;Thomas Schimmel, TU Karlsruhe 9:30-9:50 Group Photo Tea break
Session 1: Chair: XUE, Qikun, Tsinghua Keynote University
presentation 9:50-10:35 L1.Thomas Schimmel, TU Karlsruhe: Atomic-Scale Transistors Perspectives for Quantum Electronics at Room Temperature
Session 2: Chair: Horst Hahn, Research Present status Center Karlsruhe of nanotechnology 10:35-11:15 L2.XIE, Sishen, Institute of Physics, CAS:
Nanotechnology research in China
11:15-12:00 L3.Paul Weiss, California NanoSystems Institute and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 Biochemistry, UCLA:
Eyes of the 21st Century: Precise and Hierarchical Control of
Chemical Functionality from the Wafer Scale Down to Single Molecules and Supramolecular Complexes
12:00-13:30 Lunch
Session 3: Chair: Paul Weiss, UCLA
novel nanomaterials 13:30-14:00
L4.Horst Hahn,Forschungszentrum Karlsruhe, Institute for Nanotechnology: Electronically tuneable nanomaterials
14:00-14:25
L5.JIANG, Lei, Institute of
Chemistry, CAS:
Bio-Inspired, Smart, Multiscale Interfacial Materials
14:25-14:55
L6.Victor Ivanov, Russian
Corporation of Nanotechnologies: Properties and Structure Features of Submicron Zirconia and Ceria Solid Electrolytes Prepared from Weakly Agglomerated Nanopowders
14:55-15:20
L7.ZHANG, Jin, College of
Chemistry, Peking University: Growing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with Controlled Structures
15:20-15:45
L8.LI, Jiangong, Lanzhou
University:
Size, shape, dispersit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anoparticles
15:45-16:00 Tea break
Session 4: Chair: WANG, Zhaozhong,nanomagnetisLaboratoire de Photonique et de m
Nanostructures, CNRS
16:00-16:25
L9.LI, Fashen, Lanzhou
University:
High frequency magnetic properties of FeCuNbSiB nanocrystalline ribbons manipulated by in-plane anisotropy 16:25-16:55 L10.Rainer Birringer, Universität des Saarlandes: Magnetic nanoparticles in different media: effects and impact
16:55-17:20 L11.CHENG, Zhaohua, Institute of Physics, CAS: Manipulation of magnetic anisotropy in nanodots and nanowires
17:20-17:45 L12.XUE, Desheng, Lanzhou University:
Study of Nanomagnetism of Nonmagnetic Oxides
17:45-18:15 L13.DING, Jun,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Multi-functional magnetic nanostructures via chemical routes 18:30-20:00 Welcome reception
Sunday 6 September Session 5: Chair: Rainer Birringer, nanodevices Universität des Saarlandes
8:30-9:00 L14.XUE, Qikun, Tsinghua University:
Probing Spins and Magnetic Coupling at Single Atom/Molecule Level
9:00-9:30 L15.Harald Bosse, PTB: Dimensional Nanometrology at the PTB: general approach and specific examples
9:30-9:55 L16.GAO, Hongjun, Institute of Physics, CAS:
Constructing of Molecular Systems and Controlling of Physical Properties at a Single Molecular Level
9:55-10:20 L17.CHI, Lifeng, Westfälische Wilhelms-Universität, Münster: Surface Nanopatterning from bottom up: Concepts and Perspectives
10:20-10:35 Tea break
Session 6:
Chair: DING, Jun, National
nanofabrication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10:35-11:05
L18.WANG, Zhaozhong,Laboratoire de Photonique et de Nanostructures, CNRS: Energy Eigenfunction in cleaved In(Ga)As/GaAs Quantum Dot
11:05-11:30
L19.HAN, Xiufeng, Institute of
Physics, CAS:
Nanoring Magnetic Tunnel Junction and its applications on nanoring MRAM
11:30-11:55
L20.HUANG, Yanyi, Peking
University:
A chip-to-chip nanoliter microfluidic dispenser
11:55-12:20
L21.JIANG Chao
National Center for Nano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High Performance
Pentacene-based Organic Thin-film Transistors Utilizing Interface-chemistry Controlling
12:20-13:30 Lunch
Session 7: Chair: ZHU, Xing, Peking nanostandardiUniversity
zation I-Policy 13:30-14:00
L22.Norbert Fabricius,Forschungszentrum Karlsruhe: Nanotechnology standardization for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products and systems
14:00-14:25
L23.WANG, Limin, Institute of
Metallurgical Information and Standard:
Outlook on Nanomaterial Standardization
14:25-14:50
L24.SHEN, Dianhong & WANG,Xiaoping, National Center for Nano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s activity in 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f nanotechnology
14:50-15:15
L25.GAO, Sitian,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trology:
The traceability and accuracy in the nanometer measurement 15:15-15:30 Tea break
Session 8: Chair: Harald Bosse, PTB
nanostandardization II-measurements 15:30-16:00 L26.Matthias Voetz, Bayer Technology Services GmbH: Nano-, Surfaceanalytics and Nanoaerosol measurement at the Bayer Technology Services
16:00-16:25 L27.CHEN, Chunying, National Center for Nano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andardization of Measure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techniques for Carbon Nanotubes
16:25-16:50 L28.XU, Haiyan, Institute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oxidized water-soluble carbon nanotubes and their immunological properties
Monday 7 September Session 9: Chair: GAO, Hongjun, Institute of nano-optics Physics
8:30-9:00 L29.Alfred Meixner, Tübingen University:
Tip-enhanced spectroscopic imaging far beyond the diffraction limit
9:00-9:25 L30.ZHU, Xing, Peking University:
Planar Plasmonic Focusing and Trapping on Nanostructures
9:25-9:55 L31.Ulrich Fischer, Westfälische Wilhelms-Universität Münster: A metal coated tetrahedral tip a s a plasmonic antenna for tip enhanced spectroscopy
9:55-10:10 Tea break Session 10: Chair: Horst Hahn,technical Forschungszentrum Karlsruhe, applications Institute for Nanotechnology
10:10-10:35
L32.WANG, Qingkang,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Nano optic functional structure
and its application LED and solar cell
10:35-11:00
L33.ZHU, Meifang, Donghua
University:
Controllable structure of nanofibrous biomaterials via electrospinning
11:00-11:25
L34.ZOU, Dechun, College of
Chemistry, Peking University: Wire-Shaped Flexible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11:25-11:50
L35.ZHANG, Zhong, National
Center for Nano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cro-scale Composite Cables Constructed with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11:50-13:30 Lunch
Session 11: Chair: Norbert Fabricius, nanostandardiForschungszentrum Karlsruhe
zation III-reference materials 13:30-14:00
L36.Werner Bergholz, Jacobs
University:
QMStandardization Projects and Liaison Needs of ISO-Technical Committees 14:55-15:20 L39.GE, Guanglu, National Center for Nano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andardization for semiconductor nanoparticles(quantum dots)15:20-15:35 Session 12: Closing ceremony 15:35-17:00 Lab Tour 17:00-18:00 Tea break Chairs: Thomas Schimmel & LI,Fashen Future collaboration: round table discussion Local organizing committee Lanzhou University : MOE Key Lab of Megnetism & Magnetic Materials Labs of Nanomaterial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s 18:30-20:00 Banqu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