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跨国公司技术控制战略背景下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探讨[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4 22:06: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跨国公司技术控制战略背景下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探讨[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跨国公司技术控制战略背景下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探讨[范文模版]》。

第一篇:关于跨国公司技术控制战略背景下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探讨[范文模版]

关于跨国公司技术控制战略背景下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探讨1

黄 华2

(广东行政学院经济管理学系,广东广州,510053)

[摘 要]外商投资企业与其在华建立研发机构的巨大悬殊性,及其在华研发机构控股化、独资化运作模式决定了外资企业研发机构不可能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有力助手。其对华实施的“研发链分工” 和“技术标准”战略,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为此,政府应该积极转变角色,并充分发挥采购制度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努力创造一个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而企业也应该抛弃照搬他人技术的行为,积极引导员工加强内部管理,开展创新活动,形成自己的创新性技术。

[关键词]跨国公司;技术控制战略;自主创新

The discussion that our country implements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strategy under the strategic background about trans-corporation's technology Control

Huang Hua(The economic management depatment of Guangdong Administrative Institute ,Guangdong Guangzhou 510053,China)

Abstract:The enormous differences between reign-investment enterprise and ite’s researching and developing organization which has been set up in China, and the controlling interest and the sole ownership operation pattern had decided the researching and developing organization of foreign capital enterprise is impossible to be the powerful assistant which benefits our coun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Both “the researching and developing chain division of labor” and “the technical standard” strategies it implements to China, had decided our country must walk road of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Therefore, the government should positively transform the role, and fully display promoter action which purchase system to the technical innovation, make great efforts to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of encouraging innovations.And enterprises also should abandon the behavior of imitating others' technology , lead the staff to strengthen internal management actively, launch the innovative activity, and form one's own innovative technology.Keyword: Trans-corporation;Technology controls strategy;Independent innovation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科技革命突飞猛进,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技术开发周期日趋缩短,技术因素在经济放在持续增长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因此,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把经济发展的重点研究、开发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上。当前,国际市场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技术水平的竞争。谁掌握了技术的制高点,在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确立了有利的竞争地位;而技术水平落后的企业则迟早要遭到市场的排挤和淘汰。随着经济、科技全球化的加强,在华外商投资企业成立的研发机构和中心不断增多,为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条件。这个后发优势如何理解?如何实施?是有迥然不同的认识。

一、正确认识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的利弊,其技术控制战略决定我国的 后发优势在于自主创新

12.本文属于管理经济学领域的参会论文

.黄华,1980——,男,汉族,湖南株州人,广东行政学院经济管理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经济管理方面的研究。有一种看法是: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凭借其资金、设备、技术、管理等优势,对中国科研机构和本土技术开发形成一定的压力,使我们在争夺市场和争夺人才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但从长远和全局来看,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弥补了中国的研发资金缺口,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中国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有利于竞争人才市场的形成,是一个正和、“双赢”的博弈。同时,跨国公司R&D机构落户中国,对于我国的创新体系、创新水平等具有较大的溢出效应。由此认定,中国已经成为外资企业的研发重地,是我国科技后发优势的依托。这种看法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一)外商投资企业与其在华建立研发机构的巨大悬殊性,决定外资企业研发机构不可能成为我国科技后发优势的依托

在跨国公司R&D全球化趋势的滚滚浪潮中,中国也正经受着巨大的冲击。近10年来,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际大型跨国公司为了争夺中国这个新兴大市场,展开了激烈的角逐。为了在竞争中保持优势,获得更大的利益,跨国公司纷纷加强其在中国R&D投入,竟相建立了R&D机构。从1994年北京邮电大学北方电讯研究开发中心开始,跨国公司在华设立R&D机构逐年增多,自1997年形成在华投资R&D的热潮以来,研发机构增加速度明显加快。

有关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R&D机构的数量,目前还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据中国科技统计网公布的数据,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格局是:

第一、比重偏低。外商投资企业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和中心总计约400余家,但外资企业从1998年的32.4万多家,2003年是46.5万多家,研发机构占外商投资企业的万分之八左右。仅2003年全国新批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就达4.1万多家。在美国,由企业完成的研究与开发项目占全国的70%以上,工业企业内从事研究与开发工作的科学家与工程师,占全国的70%左右;也就是说,美国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主要集中在工业企业中,工业企业是研究与开发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执行者,同时也是开发成果的主要占有者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但外商投资企业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和中心与其母国相比,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不可相比,这就决定了我国不可能依靠外商投资企业实现科技自主开发的后发优势。

第二、区位集中。其地理分布大致是北京、海、广东各占1/4,有1/4散落全国各地,又以江苏等沿海省份为主。2003年底,北京有外资研发中心293家;上海有107家;广东有100多家(包括采购中心),其中深圳拥有跨国公司研发中心26家;江苏有58家各类外资研发中心。这充分说明跨国公司是瞄准市场开发的也不可能依靠外商投资企业实现科技自主开发的后发优势。

第三、起伏波动。跨国公司在华成立R&D机构时起时伏(见下图)。这说明跨国公司设立R&D机构是盯往中国市场波动的短线而非长线安排,也说明不可能依靠外商投资企业实现科技自主开发的后发优势。

由此可见,中国在外资企业研发战略上总体地位的低端性,不可能成为我国科技后发优势的依托,而且还带来两个方面的后果,一是逆向技术扩散效应。外资企业研发机构的区位选择是我国专业技术程度较高的地区,这一布局给中国科技专业人对提供了高报酬的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因外资企业研发机构的磁吸作用,导致重点大学和科研机构新一轮人才流失和人才结构失衡。例如我国每年培养的软件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有5万人,其中进外企或出国的占50%,国有企业流出的软件人员有44.7%流向外商或合资企业,有20.5%去国外深造。在中国知识产权体系不完备的情况下,逆向技术扩散还可能是中国的部分保密技术泄露或转移到外资企业研发机构。这种逆向技术扩散效应近期还会愈演愈烈。据2004年10月国家科技部发布的消息,“在我国以各种形式设立的外资研发中心已经超过600家,北京市累计设立外资研发中心已近200家,这些研发机构主要集中在高技术领域,其中IT领域的外资研发机构就有100多家,北京已经成为了跨国ICT企业设立研究开发机构的首选之地”。政府还 2 将继续鼓励这样的机构进入北京市,在北京市政府《关于振兴北京现代制造业的意见》中就有这样的措施:“进一步吸引著名跨国公司来京建立地区总部、研发基地和采购中心”,在税收优惠政策上也对这类机构更加宽松。跨国公司在京设立研发机构,使政府意识到研发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和提升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性,是政府研发政策出台的诱因。但是外资在京设立研发机构也直接造成研发资源的流失,使得原本就创新不足的中资机构更加缺乏创新人才。由于外资的高薪和良好的工作环境,研发人员积极向这些外资机构流动,并且,流走的大部分是已经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和有经验的优秀人才。如果不采取相对的制约措施,盲目的鼓励必将导致科研资源从源头流失。二是溢出效应失效。任何跨国公司抓紧实施研发全球化战略,其动机是以支撑其海外市场的开发,并充分利用海外科技资源服务于跨国公司的全球竞争。这些研发机构只可能满足于跨国公司依靠技术和技术标准优势抢占市场,赢得先机,而利用跨国公司R&D机构落户中国,对我国的创新体系、创新水平等带来较大的溢出效应是值得怀疑的。外资通过资助项目与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大学等进行合作。合同往往是外方提供的范本,一般有关研发成果权属的约定都归出资方所有,即使约定了“共同享有知识产权”的,也会伴有出资方“独家使用”、“优先使用”等条款,而实际上,在市场化能力上,出资方企业与我方的研究机构简直就是天壤之别,约定外企与我方共有,实质意义很小,实际上也很少有在外方企业实施研发成果后我方作为共有权人去主张获酬权的。这样的条款仅体现了形式上的公平。如此看来,我们的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在这些项目上充当的就是外资企业的研发部门。当然我们还有其他收获,比如获得了很可观的资助经费,带动了研发人员的培养,提高了研发水平等等,但是当知识产权不属于我们的时候,这一切都偏离了我们的战略目标。

(二)外商投资企业在华研发机构控股化、独资化运作模式,决定外资企业研发机构是我国科技后发优势的制度性屏障

有一种很流行的“科技大同”愿景误导国人,典型的说教是:“对于技术和经济上的追赶型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而言,通过国际化的研发项目、高技术产品国际贸易和外国研发性投资,有助于在本国建立良好的研发环境和研发机制,同时获得国外研发的成果和经验。在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背景下,这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其中的新兴工业国,充分利用产业研发全球化有助于提高国内产业研发水平。加入跨国公司的中国研发网络,对获取跨国公司的核心能力,近距离学习管理经验和管理技巧,学习技术创新管理、合作管理能力方面的诀窍都有重要意义。因为这些知识是很难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来获取的,只有通过知识基础上的紧密合作,特别是通过战略技术联盟,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其研发网络,才有可能获得这些专门知识。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研发机构,为中国这些创新型组织近距离的学习提供了机会,意义不小。”

从外商投资企业目前的技术差即:独资企业的技术先进程度高于合资企业,合资企业中外资控股企业的技术水平明显高于非控股的企业,就明显看出跨国公司最关心的问题是技术控制和技术保密,因为技术优势是跨国公司的生命线。因此,这种“意义不小”溢出效应是无法支撑我国走向科技强国的。所谓的技术溢出效应是指,外商研发机构通过与国内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国内企业之间的各种联系,对国内研发活动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产生的积极影响。因此,在华外企研发投资的溢出效应,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实现:一是跨国公司的示范和国内企业的直接模仿;二是通过与跨国公司建立合资、合作研发关系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间接传播。而外商投资企业在华研发机构控股化、独资化运作模式的趋势,从制度上取得了在华技术控制的战略制高点,在最大程度上封死技术向中国企业扩散的渠道。

以昆山市为例,截至2003年9月底,昆山实有外商投資企是2502户,投资总额183亿美元,其中独资企业2102户,占到其中的84%以上,投資总额165亿美元。再以商务部消息为例,2005年头两个月,机电产品外商独资企业进出口额达507.5亿美元,增长近三 3 成,占全国机电产品进出额比重从去年同期的49.7%,上升到53.4%,比例不断扩大。从全局上看,在过去14年间,中国外商投资利润汇出额高达2279亿美元。有人认为这体现了我国作为全球供应链中的重要一环,与国际经济联系正日趋紧密。但是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这也意味着中国作为全球供应链中的重要一环,与国际经济联系正日趋紧密,是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的最后装配工作的环节,是处于价值链分配上的绝对劣势。例如,占据中国无线通讯60%以上市、生产基地设在天津的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其产品的核心部分(集成电路板)和主要部件来自母公司和其他海外生产基地,占全部利润的95%,中方只负责完成最后的装配,只有全部利润的5%。这种技术、知识密集型和利润富集型产业在我国却变成了劳动密集型和低利润型。台湾宏基电脑施振荣先生的微笑曲线揭示了其中的秘密,所以,随着在华外企R&D机构运作模式控股化、独资化倾向的加强,从根本上减少或杜绝了跨国公司先进技术的溢出效应,这就基本否定了“溢出效应”理论的现实存在性。

(三)跨国公司在华的“研发链分工” 和“技术标准”战略,决定了中国必须坚苦卓绝的走自主创新之路

首先,跨国公司在华的“研发链分工” 战略可从一组数据反映出来,2000年,所有外资企业研发费用总支出67.9亿元,其中基础研究费用0.8亿元,应用研究费用7.4亿元,而试验发展活动费用59.8亿元。这组数据说明在华外资企业研发机构以辅助研究机构类型居多,除部分研发机构兼有创新型研究开发外,绝大多数研发活动都只以中国市场为目标,只从事适应型、专用技术型、实验型产品推广活动,即研发活动的目标定位在产品的中国化。外资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密集程度为什么会居前列,就是因为中国市场发展的特殊性---汉化开发。目前,一汽丰田有限公司的研发产品主要还是来自于日本,一汽没有太多的发言权。这种情况国际上很普遍,是规律。比如巴西,外资大举进入该国的汽车工业后,外资不但自己不在巴西设立研发机构,还通过并购和控股方式裁减了巴西国内原有的研发机构。但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没必要也没有实力去和发达国家一争高下。根据一些研究,即使是买专利,成本一般只要这项专利技术研发成本的三分之一,而且引进的必然是有商业价值的技术,可以避免自主研发所可能遭遇的99%的失败。所以,不必杞人忧天的担心在华外资企业采用“研发链分工”战略。发展中国家以引进技术为主来取得技术创新,成本会远低于发达国家自己发明技术的成本,取得新技术发明专利的数量虽然比发达国家少,但是技术创新的速度却可以比发达国家快得多。

研发活动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从一个国家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来看,其决定性作用的是耗巨资且风险大的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研发实力的关键,基础研究不雄厚的国家或企业,根本不具有真正的研发实力。一般而言,外商独资企业的研发机构有基础研究的制度安排,但是,当把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企业的股权结构与其研发活动联系起来进行观察时,尚无资料反映外商独资企业的研发机构从事基础研究开发活动的。

这意味着在华外资企业采用“研发链分工”战略控制中国企业,即基础性和原创性研究放在跨国公司的母国进行,而在华外资企业的研发机构主要是满足市场开发与占有的需要。战略目标是使跨国公司自己处于产业链的上游,通过详细具体的研发分工实现对核心技术的垄断和控制,使中国国内企业处于产业链下游的被奴役的“段位”。

其次,跨国公司在华的“技术标准” 战略也可以从两组数据反映出来,第一组是专利数量。主要通过在华外资企业和跨国公司进行的国外的专利申请受理数量由1999年的24269件上升到2002年的47087件;授权数量由1999年的8044件上升到2002年的20296件,占全国的近1/5。这种状况足以证明在华外资企业对技术控制的力度。第二组是专利结构。2002年中国人拥有的授权专利以实用新型为主,所占比重达到一半以上,而发明专利比重仅为授权专利总数的5%;相反在外国人拥有的授权专利中,发明专利所占比重达到77%,绝对数约 4 为中国人所拥有发明专利的三倍,而实用新型专利仅2%。这种状况足以证明在华外资企业对技术控制上的主导地位。

这两组数据在现实的市场竞争中体现为技术标准。技术标准是建立在专利优势基础之上的知识产权。一个产品的国际标准形成一般包含着许多个专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技术标准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技术标准以其“透明、开放、公平、协商一致和适用”的特性,正在演化为推动产业技术和专利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应用的重要工具,成为产业竞争的前沿。从国际竞争的过程和结果来看,谁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或者谁的技术成为标准,谁就掌握了市场主动权。正所谓: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技术,一流企业卖专利,超一流企业卖标准。例如,我国DVD机的产量如今已占世界市场的90%,但DVD生产企业并没有掌握该产品的技术标准,国外企业从2003年1月开始向中国DVD生产企业征收专利费:出口一台DVD机交纳21.3美元的专利费,占出厂价的20%;国内销售一台交专利费12美元。

我国技术标准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标准总体水平偏低,严重制约了我国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在ISO/IEC现有的16700多项标准中,截至到2002年以我国为主起草或采纳我国标准的国际标准仅为13项,2002年科技部启动“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专项后对国际标准研制工作进行了重点投入,并取得成效,由标准专项的支持的29项国际标准中已有7项被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和IEC(国际电工委员会)颁布为国际标准,6项得到ITU(国际电信同盟)批准颁布,但其数量仍然过少,使得中国这个拥有世界上最大消费者群体的发展中大国在国际产业竞争的前沿却不具备与之相衬的发言权和主动权。

二、跨国公司技术控制战略背景下,我国实行自主创新的对策思考

上面的分析说明在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对我国实施的技术控制战略,使得我国要在新世纪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要走自主创新之路,实施自主创新战略迫在眉睫。但是,长期来对自创科技的忽视,对教育的重视不够,目前我们要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困难重重。这主要来自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的原因。政府应该积极转变角色,通过战略调整把自己无所不管的职能定位转向专职于公共服务方向上,努力创造一个鼓励创新、爱护创新人才、保护创新成果的良好环境。而企业也应该抛弃短视的照搬照抄他人成果的行为,积极引导员工开展创新活动,在引进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不断改进,不断突破,形成自己的专利和创造性成果。具体来讲:

(一)政府要转变职能,调整战略,为自主创新搭建良好平台 1.明确政府职能,深化体制改革,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技术创新只有在较好的政策环境中才能显现作用,恰当的政策可以为技术创新提供制度保证。而良好的政策需要政府职能的准确定位,因此要深化体制改革,使无所不管的政府转变到公共服务职能上来。这样才能使政府专注于教育、技术创新、社保等公共产品的提供上。所以,政府行政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能要定位于执行法律和政策、协调政府部门与企业的关系,并为企业提供各种指导、咨询服务,还应鼓励和支持、帮助企业的民间组织的活动,并同这些组织,特别是一些非营利性组织建立联系,以便掌握和了解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情况。其次是要尽快在金融、信贷、税收政策等方面制定扶持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的专项法规。因为立法是保障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重要手段,通过立法形式减少企业的市场和创造风险,维护企业技术创新的利益,可以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2.加大R&D投入,调整投资结构,确保自主创新的资金需要 据统计,自从1995年以来,我国R&D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持续增长,从1995年0.60%上升到2002年的1.23%,R&D经费总支出额达到1287.6亿元。虽然增长较快,但GERD/GDP仍低于发达国家甚至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且投资结构不够合理,主要是对基础研究的支出额过低,仅占GERD的6%。针对这一问题,中央政府应增加R&D投入,通过政府财政资金的合理配置和引导,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增加全社会科技投入,争取 5 2020年达到2.5%。同时,调整R&D投资结构,加大对基础研究和环境、健康、国家安全等公益性、战略性研究的支持。这就需要政府的公共财政改革要把支持科技创新放在首位,确保自主创新的资金需要

3.开发人力资源,加强队伍建设,为自主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国家综合国力的核心说到底是人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关键是要造就一支科技创新队伍。从科技人才总量看,2002年,中国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达到322.2万人,R&D全时人员为103.5万人年,居世界第二位,其中科学家与工程师为81万人年。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科技人才的相对数量偏少,而且质量偏低,尤其缺乏科技拔尖人才和战略科学家。此外,科技人才队伍的结构性矛盾造成了人才严重短缺和人才大量浪费并存的现象,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也未能充分发挥。所以,政府首先要根据不同类型研究工作特点,依照人才成长规律,加强人才培养。例如,为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提供相对稳定的支持,鼓励他们开展探索性研究;将国家科技计划的实施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通过国家重大项目带动,为优秀科技人才提供施展才干的舞台;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人才竞争,努力引进国际一流科技人才。其次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包括完善社会保障机制,鼓励人才流动;通过科技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多种方式为各类人才特别是那些“小人物”的创新活动提供公平的机会;改革科技评价与奖励制度,规范科学技术评价活动,减少或避免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的倾向,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第三是宣传科学思想、普及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让公众和学生理解科学、热爱科学,破除一贯的官本位思想。

4.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保护自主创新者的权利

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就是要通过在国家层面上形成目标一致、相互协调的政策法规,合理确定科技成果及知识产权的归属,切实保护知识产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依法规范科技人员在创新活动中应当享有的权利和义务,鼓励我国企业、研究机构、高校和个人积极从事创造发明活动,提高知识产权的形成能力和保护能力,大幅度提高我国企业和公民拥有的专利数量和质量。同时,合理控制对国计民生具有重大影响的国外专利技术垄断,促进技术应用,并灵活运用WTO知识产权协定等国际协议的“例外”条款,最大限度地保护我国企业和国家利益。充分利用我国广阔的市场优势和日益增强的竞争实力,积极参与新的国际规则的制订。

此外,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权,我们还需要鼓励以专利为基础建立技术标准体系和计量标准体系,制定特殊专利许可规则。建立政府和企业之间在技术标准领域的协调机制,在一些具有我国本土市场优势或已经取得掌握核心技术的重点领域,加快自有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

5.完善政府采购目标,促进技术创新取向的政府采购制度的建立 政府采购是指政府或其代理人作为消费者为其本身消费,而不是为商业转售所进行的采购行为。在技术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已远远超出了其它要素投入的贡献的今天,技术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所以政府采购资金最终主要来源于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的社会收益远大于私人收益, 这会导致创新动力不足,也就决定了政府采购必须给技术创新必要的补偿。因此,西方政府已经将采购政策重点转向刺激技术的发展和新兴产业的成长方面。例如美国每年政府采购量高达几千亿美元,对高新技术产品定价比国外高10-100倍,日本汽车和电子工业的发展政府采购立下过汗马功劳,印度软件业的蓬勃发展与政府规定在安全、军事、国防等诸多部门必须采用国产软件这一采购政策紧密相关。可是,我国迅猛增长的政府采购规模(1998年,全国实行政府采购的金额为31亿元,2001年为653亿元,2004年达到2000亿元。)其主要目标是节约资金、抑制腐败、建立国内国际贸易秩序、规范企业依法建设,应该说这些都与当前经济生活有紧密的联系,是相当出色的,但是,我们认为,仅局限于市场秩序问题是不够的,在政府采购法法和政府采购政策的制定上,还应当体现国 6 家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原则。这对我们这样一个技术市场狭小、产品性能规格低下、技术创新风险大的后发国家更加重要,只有加强政府采购对技术创新的市场拉动作用、导向作用、分担风险作用和法律保护作用,才能大大减少影响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因素,从而有效地推动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

(二)企业应加强技术源的培育,并从机构、人才、资金、机制、企业文化等方面规范内部管理,形成一个自主创新的微观机制

1.企业要建立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紧密合作机制 没有稳定的技术来源,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活动势必昙花一现,是不可能持续健康发展的。企业的开展技术创新的创新源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以及技术开发中心。企业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紧密沟通渠道,使他们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扩大产学研的有效联合。这样只要企业深化当前管理体制的改革,积极寻求科研机构、大学与其进行合作研究,就能解决企业长期人才匮乏的问题,提升其技术创新的潜力。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引进要从以发展生产能力为主向以提高创新能力为主,从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为主向以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为主,以购买生产线和设备为主向以购买设计制造技术为主转变,因为这是提高我国企业自主创新水平的关键。

2.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的组织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体系是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保证 有效的管理制度的改革可以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并通过创新工作的开展有效地支持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建立与技术创新工作相适应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要有扎实的企业管理特别是企业的质量、成本、现场、营销管理等与之配套。要使技术创新能持久下去,必须在内部机制上进行创新,要围绕加快创新这一主线,制订创新规划和实施计划,改革内部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强化创新力量、健全创新网络、优化激励机制,挖掘创新潜力。此外,还要建立适合于企业要素整合的技术创新的组织体系,来保证技术要素与其他生产要求有效整合,开发机构与生产、销售等部门的信息能够有效交流。

3.充分发挥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的作用,使对技术创新的激励制度化 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到首次商业化应用的完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的行为方式和动力模型对于创新工作的效率具有关键性的作用。然而,动力模型和行为方式都是建立在制度基础之上的,这些要素在传统的企业运营机制当中是难以形成的,只有实施制度创新,建立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和相应的工作体系,才能为技术创新奠定最重要的、持续的创新能力和动力。为此,我们必须改变单一依赖优惠政策激励创新的观念,把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把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作为企业走出困境、发展壮大的关键措施。此外,在企业内部,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创新建立一些奖励制度,对于创新人员应加强激励。通过完善企业内部分配制度,给予人力资本所有者一部分企业剩余所有权,使其地位有实质性的提高,推进知识产权的营运,让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企业分配,通过实施技术股、管理股,充分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管理者的积极性。通过实施认股权制度对现行薪酬制度激励弱化进行矫正,达到提供长期激励机制、增强公司凝聚力、强化创新意识的目的。

4.大力培养职业企业家,强化企业家的创新精神

企业家是自主创新活动的主要倡导者、决策和组织者,担当创新的重任。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基本判别是经济运行主体不同,前者由政府官员推动,后者由企业家推动,正是这种判别造成了两者在资源利用上的不同和技术进步水平上的差异。企业领导是“官员经理”,必然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使创新主体空缺,大批职业企业家兴起之日,就是技术创新繁荣之时。因而,要积极通过加快企业家队伍的年轻化、专业化进程,加强对企业家的教育,要通过培育企业家精神,造就一大批职业企业家,增加企业家追求技术创新的责任心、自觉性,提高其对国内外新产品、新技术的了解、把握能力和技术创新的水平。

5.塑造利于自主创新的企业文化

良好的企业文化既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一种动力,又是实现创新目标的一个重要保证条件。因为作为企业共同基础的价值观念和这种价值观念下所形成的行为规范,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其中特别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使全体员工有充沛的创新精神,而这恰恰是增强企业活力的重要源泉。不过正如熊彼特所指出的一样,创新本身就包含有渐进创新的含义,“新组合必须从某些旧组合中获得必要的生产手段”,“因此新组合的实现只是意味着对经济体系中的现有生产手段作不同的使用”。所以,企业文化体现渐进创新的思想应当成为日常理念的东西,在科技型企业中尤其需要建立渐进创新的企业文化。此外,一个公司的成败取决于其适应变化的能力,这意味着速度就是一切,新经济中的现代企业已没有决策大小的问题,只有速度快慢的问题,所以企业还应建立充分体现创新精神的速度文化和创新文化。

参考文献:

[1]《跨国公司在中国--赢家和输家》,英国经济学家情报社(EIU),1997。[2]刘小川、王庆华:《经济全球化的政府采购》,经济出版社,2001。[3]张平:《知识产权保护的忧患》,《新华文摘》,总第335期,2005年11月。[4]郭昌欣:《新形势下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思考》,科技日报,2005年6月8日。[5]段瑞春:《我国企业创新战略与政策环境若干思考》,中国科技产业,2002年03月。[6]《R&D拥抱中国:跨国公司在华R%D的研究》,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主持编撰,2002年5月。[7]王洛林:《2000年中国外商投资报告--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第二篇: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知识产权战略构想

随着经济的知识化与全球化,知识产权成为国家及地区或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基础已是不争的事实。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发达国家依仗自身的科技优势,不断提高知识产权水平,并且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纳入WTO体系,将知识产权与国际贸易挂钩,借此构筑和维护本国的国际竞争优势。我国的知识产权战略和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近年来,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而在企业发展和国际贸易上受制于人,造成了重大损失,甚至影响相关行业、地区甚至国家经济发展的现象已不鲜见。为此,有识之士早就提出,要尽快实施我国的知识产权战略,以应对知识产权制度国际化和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不断提高带来的挑战,同时也顺应国际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趋势。然而,目前国内从法律、技术和贸易争端等角度研究知识产权的著述已有不少,从微观角度研究企业知识产权具体的运作方式和策略的论著也有一些,但从宏观角度对知识产权战略本身的作系统研究的文章却为数不多。笔者试图通过本文对知识产权战略本身进行研究,并在分析国际知识产权发展趋势和借鉴国外知识产权战略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的知识产权战略基本思路作一些初步的探讨,以期能对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行业知识产权建设和企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形势和问题,从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化趋势、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优势和实践价值等视角阐述了实施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其次,对知识产权战略作出理性考察,从理论层面分析了知识产权战略的内涵、特征,并探讨构建知识产权战略的基本框架,剖析知识产权战略在全球科技、经济竞争背景下的运作方式和作用机制。再次,对国外知识产权战略的成功经验进行梳理,系统介绍日、美知识产权战略的历史背景、战略思路和具体计划,探讨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应该坚持的原则和基本思路,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建议。

第三篇:我国中小企业要实施五大创新战略

我国中小企业要实施五大创新战略

第一个创新是体制创新。改革是所有问题的突破点,激活企业主体,经济才会充满活力和动力。中小企业发展到今现在遇到天花板效应,需要进入一个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大胆引进战略投资者,搞广泛的战略合作,是激活中小企业发展敢于抱团搞股份制,这是自我体制的创新,通过股份制大家合法入股,把企业建立规范的一个法人治理

十八届三中全会讲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过去计划经济年代当做科研单位,现在看社会上所有接纳转化成果的最终的载体是企业,三中全会的进步是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主体要实现两个创新,一个是自我创新,自己研发专利形成品牌。二个是协同创新,产学研相结合搞协同创新,善于借助与科研的外力拉动企业实现科技创新,产学研合作一体化共赢发展。

第三个创新是管理创新。企业是管理的主体,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靠管理创新企业才能实现飞跃和跨越,管理的创新要把握形势占领前沿,要打造三种管理新模式,实现管理体制创新,从根本上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一是信息化的智能管理,企业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搞信息化的智能管理,21世纪是互联网世纪,新时代是大数据时代,中国是宽带中国,经济是智能经济,企业应抓住这个脉搏,在信息化网络化管理上强化智能管理的水平。第二代互联网革命开始了,第二代互联网革命有三个制高点,第一是云计算带来大数据时代,第二是物联网助推智能物流,第三就是无线网络,实现全民网民化,网上工作、学习、生活、恋爱。所以我们应该抓住互联网第二次革命,把我们的管理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第二是实现人性化的文化管理,打造企业文化,内塑企业精神外塑企业形象,通过企业;内方,业才能做大做强。

第四个创新是品牌创新。打造品牌效应,品牌消费已经成为一个主导消费,引导企业注重产品研发、最终获得品牌效应。打造品牌是一个漫长历史过程,加大宣传占领市

1、高端研发技术,2、生产高端产品,3、打造高端品牌,4、瞄准高端人群,6、获得高端效益。中国贫富差距很大,我们的购买力在高端人群手里,调动他们的消费欲望才能获得高端效益。带来幸福和感觉,低端企业做产品高端企业做品牌。低端企业卖产品高端企业

50%的精力搞生产,50%的精力搞营销,用市场开两手都要硬企业才能真正发展起来。以前,政府搞企业好产品没能买上好价格,企业今后要增强市场意识,创新自民营经济比重太低,应该补上这块短板,民营刚刚51.3%。浙江是91.3%。我省纵向和过去比我们有进步和南方比我们差距很大,所以要增强这方面的紧迫感,第二是现代服务业是短板,我们一产大大而不强,二产大大而欠优,三产现代服务业,发展完比重低,贡献率差。黑龙江的服务业刚刚达到40%。广东60%。美国是第一经济强国,他的服务业达到73.1%,发展的差距就差在产业结构上。差在服务业这块短板上。第三个的短板是新能源,以煤、木、油为主的能源结构太老比重太大,我们一季度经济下滑就是煤、油下滑。要大力发展声能、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氢能、海洋能等新能源,用新能源革命改变黑龙江发展。第四是市场开放这个短板,不注重市场开放,好东西买不上好价。这四个短板就决定了这个木桶的成水量,木桶成水量是最短的那块板决定的,黑龙江要加快经济发展必须把四块短板补齐,补长短板做长板,才能打造经济升级版。黑龙江应注重营销模式创新,加大电子商务的发展,再过几年80后和90后成为社会消费主体,他们的消费理念是网购,网上购物是幸福、是享受、是疯狂,今后绿色食品、生活用品包括家具、汽车都可以网购,电子商务会成为流通业第三次革命()。消费业态的变化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注重电子商务线上搞网购,线下搞店铺式线上线下互动,做大我们企业的营销新模式,以上五个创新是中小企业面对新形势应该做出的新选择,把

第四篇:技术战略与创新

论企业技术战略与创新-------格力集团技术和创新在实现可持续成功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两者都必须作为经营战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加以考虑。

在处理一些问题时,公司可能采取不同的战略方法,当然这取决于公司所能获得的资源和所处的竞争环境。但是,不管什么情况下,采用结构化的方法制定一个充分考虑技术和创新的经营战略都是必要的。

技术创新战略是一个系统而开放的体系,它由三种基本类型的战略构成,即模仿创新、自主创新、合作创新。模仿创新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模仿与跟进,针对性强,效果明显,可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自主创新以其鲜明的个性奠定了在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一是核心技术上的自主突破,二是关键技术的率先开发,三是新市场的领先开拓;合作创新亦成联合创新,其特征表现为:第一、共生经济是合作创新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第二、合作创新的形式多种多样。第三、合作创新各方须遵循收益分摊与风险分摊相对称的原则。

企业的技术战略及研发战略必须服从企业的总战略及其所含的技术战略。如:企业采用早进入市场的战略,比之晚进入市场的战略需要更高水平的新技术,需要在应用研究方面花更大的力量。早进入市场的战略需要加强基础研究或定向的基础研究。而且企业对新产品、新行业非常敏感,并且反映强烈。因为他们认为新产品、新行业能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企业应该抓住这些机会。.注重应用开发,注重模仿。在竞争对手开发出新产品以后,由于跟进的需要,他们会马上进行模仿,以不放过可能的市场机会。而且,新的市场机会到来时,企业需

要马上进入,所以他们的技术创新更侧重于商品化产品最近的应用开发,而不是注重基础。

技术创新战略在知识经济时代已显示了它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格力集团就是牢牢把握住了这一救命稻草,从一个小企业发展成为现在在世界都有名的格力集团。

格力公司在1992年,格力电器创建时只有一条落后了10年的生产线,不足两万台的年生产能力。要想在市场上立足发展,格力意识到必须依靠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使格力在工艺、质量上赶上或超过国内甚至世界上最好的品牌,以技术创新战略形成后来者居上的竞争优势。技术创新是指变革事物本身即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改变生产或加工物体的方法即过程创新也称工艺创新,将过程 创新就是指产品的生产技术的变革。格力集团选择从渐进创新开始,从质量上入手,格力人深信:没有疲软的市场,只有疲软的产品;没有不挣钱的行业,只有不挣钱的企业,只要开发出消费者喜爱的产品,就可以创造出局部的卖方市场。

为了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格力每年拿出3000—5000万元资金投入到新产品的研制开发上。格力进行产品创新,每年都有10多个新产品投放市场。公司创建六年,开发出六大系列130多个的空调产品,拥有68项专利。格力率先推出并一度热销的“小霸王”电扇、“空调王”和“冷静王”空调,一年后市场才出现类似的产品,技术创新使格力成为空调领域的工业巨人。

家电业在中国已成为竞争最为激烈的行业,到目前为止也是最为成熟的行业之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涌现了一批优秀品牌的空调企业,如格力、海尔、美的、科龙、格兰仕、奥克斯、志高等。在这些名品牌当中,其中市场领导者是

格力,其市场占有率8年稳居市场第一,成功的品牌背后有许多值得关注和研究的东西。

格力人认为:越是供大于求的产品,对产品创新提出的要求越大。格力成功对企业进行了发展战略定位,企业发展的好与坏取决于其核心能力。这里先说一下格力电器拥有技术研发人员5000多人,400多个国际一流实验室,在国内外拥有技术专利超过8000项,其中发明专利2000多项以及9项“国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是中国空调企业中拥有技术专利最多的企业。例如在研发格力“双级变频压缩机”技术时,该技术先后投入1600余万元,经由20多位工程师的不懈探索,凭借300余次标准试验反复验证之后,最终研发成功。该技术属国际首创,能够为空调提供更强大的“心脏”,可以在不增加能耗的前提下,大大提高制冷量、制热量和能效比。严冬季节,制热量可提升40%以上;酷暑季节,制冷量能够提升35%以上。董明珠把这样的成绩归功于“创新”。“一个没有创新的企业是没有灵魂的企业,要想作为一个有灵魂的企业,就必须要拥有创新的技术”。正是得益于准确定位,自主创新,格力电器自1995年起连续18年居中国空调行业销量首位,自2005年起连续8年位居全球销量第一。专业化是格力最突出的经营特色,也是格力实现技术创新、抢占市场制高点的关键所在。技术创新是多种“需要”刺激的结果,源自技术创新系统内外的各种刺激信息,包括企业内部的职能部门之间,企业与用户、供应商、上下游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甚至是国外的创新机构的信息和知识的交流。“思消费者之所思,想消费者之所想”,这一原则始终贯穿于格力的技术创新理念里,消费者需要能效高、噪音低、更冷、更静、还省电的空调,于是,1992年格力研制了“空调王”,立即引起轰动。

综合分析一下格力的发展,1992年,格力是一个年产量不足两万台的年生产能力,随后,总经理紧抓技术创新不放,就在1992年开始着手研制技能的分体机“空调王”。1993年格力人在2万台的流水线上生产了12万台空调。接下来,格力人开始研制世界上噪声最小的空调。1996年成功研制出了“冷静王”。接着又研制世界上最便宜的空调。在国际市场上格力空调价位达到与日本产品基本持平。朱江洪第一次去美国,看到可口可乐公司自动售货机颜色艳丽,便产生了制造带画面空调机的想法。灯箱柜式空调机研发出来,非常受市场欢迎。2002年又研发出变频空调,2002 年才刚刚投入市场的最新变频技术,与普通直流变频技术相比,具有效率高、控制电机运行平稳、噪音低等优点,在目前的空调节能技术领域最为环保节能,能效比也比较高。目前只有日本松下、三菱、大金等少数公司掌握了该变频技术。2003年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离心式冷水机组。2005年推出大型离心式冷水机组,2008年成功推出“世界首台”高效离心式冷水机组。2010年在德国柏林电子展举行的“2010 中国家用电器创新奖”颁奖典礼上,格力电器(000651)的U 系列超薄变频空调荣获了“家用电器技术创新”大奖,再次展现“中国创造”魅力,受到了全球家电行业的一致推崇。2012年创新出一种以格力为代表的股份制销售公司自建渠道模式。

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不断地激发与产生创造性思想,并将这些创造性思想付诸实现。任何一个成功的技术创新总是从创造性思维开始,逐步形成一个创新方案。不论是产品创新,不论是工艺创新,都需有创造性思想。为了适应经营环境的变化,调整生产组织与管理组织,也需有创造性思想。创造性是科学技术进步和推进各项工作不可缺少的源泉,创造性是做好各方面工作的普遍要求。在技术创新工作的各个阶段,都离不开人们的创造性。做好一项

技术创新,需要自始至终地发挥人们的创造性。开发人们的创造力必须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要敢于对现状(包括思想、技术、方案等)抱怀疑和批判的态度,有了这种思想和态度才会去冲破根深蒂固的旧观念。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还需有良好的环境才能把蕴藏在广大科技人员和职工中的巨大创造能力发挥出来,实际上,存在着很多阻碍创造力发挥的因素。因此,技术创新可以说是企业培育竞争能力、飞速发展的最有效的途径。在技术创新中,企业必须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这还需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企业应该明白自己是整个技术创新活动过程中的投资主体,并在投资过程中不断调整投资结构,增大投资规模,改变投资方式和拓展投资渠道,以此来改善目前投资总量严重不足的现状。企业还可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宏观指导下,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市场竞争的格局来自主选择适合本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并进行该项目的筹资、投资。只有这种投资自主权才能使企业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负盈亏,才能积极稳妥地实施从产品开发到商业化的一系列技术创新活动,才会真正以主人公的态度对技术创新负责。

2、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风险主体。技术创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技术创新者必须承担诸如创新失败、创新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等风险。因而,企业要成为创新的风险主体,只有使企业与技术创新的/风险0挂钩,企业才会有压力,才会把压力转变为动力,真正做好技术创新。否则,不仅不会搞好技术创新,而且会使企业的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变得毫无意义。

3、企业是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直接面对市场的是企业,只有企业最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企业会比较合理地根据目前的技术信息和市场状况,来决定技术是否立刻更新,搞什么样的技术创新项目来生产市场上所需求的新产品,以及如何才能顺利实现该项技术创新。此外,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会大大

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想方设法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自己能不断地进行持续创新创造最有利的条件。4.企业是技术创新的利益分配主体。在发达国家,技术创新更多表现为企业行为,企业不追求技术创新,就没有生存空间。相应地,技术创新能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更重要的是企业成了技术创新活动的利益分配主体。如此以来,企业就有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压力。在我国,目前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是:国企没有成为利益分配主体,利益分配不明确;要激活国企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就必须使国企成为技术创新的利益分配主体。

5、企业是技术创新的研究与开发主体。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优、缺点,以委托方式让科研机构代为从事技术创新。但是,大中型企业就必须依靠在资源投入能力、研发能力、营销能力、产出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建立企业科技研究开发中心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研究开发主体。

第五篇: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内容摘要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中,在贯彻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方面,我国通过大胆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加快了我国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升级。并且相当一部分产业,企业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在国内外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国内相对饱和的市场已不再满足它们的需求。“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是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世界经济结构加快重组的新形势,因为只有实施“走出去”战略才能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发展开放经济。

关键词:对外投资国际竞争力国内市场 战略实施

一.发现问题:

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背景

㈠. 国际背景分析

从国际上看,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已形成了以知识为基础,以金融活动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以跨国公司为依托的新格局。到1998年为止,全球只有六万多家的跨国公司,它们在国外的五十多万个分支机构,总共占全球产值的25%。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和世界经济发生了影响深远的重大变化。一是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格局重新“洗牌”,所有的国家都感受到了由此而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巨大压力。各国政府不得不重新估量自己在新的世界大格局中的地位,认真思考如何在一个更加开放、更加相互依存、更加市场化的世界中生存发展。各国政府面临着一个共同的课题:调整发展战略,变革体制,夺取新的战略主动权。二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短缺经济的结束引发传统产业出现了普遍的过剩,开拓国内外市场,调整经济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随着入世谈判的进展,中国开放的大门进一步加快了开启的速度。国界对国际竞争的屏蔽作用越来越小,国内企业不仅面临着发展空间受到挤压的危险,还面临着丧失本土生存空间的可能。同时,就业的压力、资源保障以及生态环境的制约比以往更为严重地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跨国公司在当今全球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则都在提醒着我国企业应打开国门,做出去投资。

㈡. 国内背景分析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中,在贯彻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方面,我国通过大胆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加快了我国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升级。并且相当一部分产业,企业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在国内外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国内相对饱和的市场已不再满足它们的需求。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来,我国在国际收支和外汇储备方面有较大盈余,为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基本保证。过去的20年我国对外开放更多的是倚重“引进来”战略,通过实施“引进来”战略,获得了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资金和管理经验,加快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从中我们学到了相关的知识,积累了经验,为我国迈向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

一. 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

㈠. 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对外投资是我国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需

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已进入了以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为特征的新时期。对于轻纺、家电等产业的进口替代,这类产业中的许多企业及其产品在激烈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竞争中不断成长壮大,规模扩大,实力也增强了。因此,在国内市场相对饱和的情况下,政府有必要引导和推动这类产业和企业面向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增强自身的能力。

㈡. 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对外投资是企业充分利用国外资源的需要

㈢.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但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许多资源面临着需求量日益增长的进口压力。如果仅单纯依赖一般进口贸易,则易受到国际初级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而主动出击,走出国门,进行资源开发型投资,将可以使我们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主权。在利用国外技术方面亦如此,可以通过在发达国家设立开发中心,及时掌握最新科技动向并开发出适应国际市场趋势的高新技术产品。

㈣. 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对外投资是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走境外加工贸易之路是企业国际化经营,进而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必经之路。我国目前已有一些颇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如海尔,也以这种方式“走出去”,开始其漫长的国际化,跨国化的征程。自从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上国内外企业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国际市场上也必将有国内外企业的竞争,只有在国际竞争中不断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提高国际市场的占有率才是国内企业顺应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正确战略选择。

㈤. 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对外投资是企业扩大出口,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的需要。

对于一些在国内市场达到相对饱和的企业来说,在国外投资办厂,是使其持续经营的一个重要策略。一味的扩大出口,其实在国际市场上的生存空间是有限,也难以长久地占领已有的市场并扩大市场份额。在国外投资办厂,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带动国内产品和原材料的出口。由于境外加工贸易的内在特征,利用得好,就有可能成为我国扩大出口贸易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㈤.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对外投资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中国企业跨国投资可以对东道国经济发展做出相应贡献。因为中国企业投资,向东道国输入资本和先进的技术,能够增强其国内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并且可以增加当地就业和税收。另外,中国企业也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更丰富的产品。联合国贸易发会议指出:跨国公司投资在东道国每获得1美元利润,就会给东道国带来3美元的流入以弥补。因此,企业对外投资能对世界经济增长做出贡献。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还可以增加两国的贸易来往,促进文化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感情,进而加强两国间的关系。

三.实施“走出去”的可行性

㈠.中国是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可享有诸多投资方面上的优惠

中国加入WTO以来,外贸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根据WTO的贸易自由化基本原则,所有世贸组织成员将限制和取消关税壁垒,取消歧视待遇,提高本国市场准入程度。境外投资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我国企业跨国投资,使得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地域不断扩大,市场不断扩大,所参与国际竞争也将得到比之前更

公平的待遇。

㈡.过剩生产能力及贸易保护要求国内发展相对成熟的产业“走出去”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在轻工、机电等在国内竞争非常激烈,利润微薄,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而通过出口扩大市场常常遇到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因此,对这类企业完全可通过“走出去”的方式转移部分过剩的生产能力。目前,中国已被联合国评为新兴的海外投资国。有数家公司被联合国列入来自发展中国家最大的50家跨国公司行列。中国,有一批优秀企业,如海尔集团、上海广电、格兰仕、森达等,都已不同程度地走向跨国经营。

重温江泽民主席于1998年在中共十五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在积极扩大出口的同时,要有领导有步骤地组织和支持一批有实力有优势的国有企业走出去,到国外,主要是到非洲、中亚、中东、中欧、南美等地投资办厂。从事境外加工贸易,扩大出口,实现成熟产业的国际转移。”可以进一步坚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决心,为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开拓国际市场,促进产业升级,培育中国本土跨国公司具有重要意义。

㈢. 充足外汇储备和人民币汇率升值进一步促进中国企业“走出去” 我国企业能大量对外投资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国家的足够的外汇储备。近年来,我国外贸连年顺差,年吸收的外汇超过美国,居全球第一。外贸顺差和外资的流入使我国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并出现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这不仅为中国企业大量进行海外投资提供了资源基础,同时也解决了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好手段。

外汇储备的不断增长不仅使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有了资金保证,同时不断增长的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又顺差使得人民币汇率不断出现升值的预期和压力使得我国在汇率政策上面面临严峻两难境地。在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情况下,国外资产变得相对便宜,则可进一步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尤其是海外并购的发展,日本1985年日元升值后的表现就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㈣. 政策性金融支持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一项难度很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关方面密切配合。目前,我国公司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比。在资产规模,资金实力,创新实力等方面还存在先天不足,企业往往没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很难“走出去”。为此200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进出口银行联合下发《关于对国家鼓励的境外投资重点项目给予信贷支持有关问题的通知》为国内企业对外投资提供了信贷支持,有效地鼓励和促进了企业“走出去”,取得了良好结果。一是专门开办境外加工贸易贷款,海外投资贷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贷款等业务品种,利用出口信贷等条件优惠的政策性资金支持我国企业“走出去”,帮助一部分企业解决了“走出去”所需德 资金问题。二是把对外援助与“走出去”结合起来,利用我国政府对外优惠贷款支持国内企业在受援助国投资建厂,承包工程,合作开发资源,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开辟了渠道,扩大了市场。三是根据双边经贸关系发展的需要,对某些国家提供了条件优惠的出口买方信贷业务,有力地推动了国内企业“走出去”的项目的实施。

四、实例分析——海尔与TCL海外投资战略模式的比较

海尔实行国际化战略延续的是著名品牌战略的思路,根据这个思路选择的是“先难后易”的国际化途径,集中精力攻发达国家的市场,先在发达国家创牌子,然后再以高屋建瓴之势在发展中国家销售产品。与之相反,TCL集团把越南作为推进国际市场的第一站,企业经营管理之全过程、全方位都由TCL自身主导,越南市场具有投资不大、运作成本低、风险小等特点,同时像越南这样一

个人口规模、经济形态的国家,极有可能是在今后的国际化进程中所要面对的主流目标市场。

企业选择“先难后易”思路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后,通过与强手竞争,容易提升自己的技艺水平,积累发达国家的市场经验,如果能在国际市场上占到一定的市场份额,其销售业绩会相当客观。企业选择“先后难”战略首先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也具有明显的优势。例如,本地竞争对手弱,其他的跨国公司在本了也未必具有竞争优势,投入少,风险也比较小。空间在跨国经营时采用何种战略,一般取决于公司的实力和目标。

总之,对外投资对促进,带动出口贸易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是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虽然目前还不具备进行大规模对外投资的能力,但今后的一段时间内,以境外加工贸易及资源型对外投资作为重点是切实可行的选择。“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是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世界经济结构加快重组的新形势,因为只有实施“走出去”战略才能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发展开放经济。

参考文献:

[1] 李亚: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路径选择,企业活力,2006年第7期

[2] 袁靖波 刘明霞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路径和模式探索,企业活力,2006年第9期

[3] 霍庆生 赵乾峰: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几点思考,商场现代化,2006年3月总第461期

下载关于跨国公司技术控制战略背景下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探讨[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跨国公司技术控制战略背景下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探讨[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我国大学出版社如何实施数字化战略

    浅析我国大学出版社如何实施数字化战略 (来源:中部印刷网) 数字出版是出版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也是出版业的一次深层次变革,不仅扩展了出版业的内容、延伸了出版业的形式,而且......

    我国目前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情况

    我国目前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情况 机电工程学院1130810220张兰霜 为实施可持续发张战略,我国采取了诸多措施。 第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二,坚持计划生育的基......

    如何理解自主创新战略是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事实上,这是继2006年年初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后,中国......

    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精选五篇)

    专题九: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角度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热点12010年1月11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胡锦涛首先向获得......

    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性

    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性 1."走出去"是发展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必由之路 2."走出去"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条件 3."走出去"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条件 4."......

    我国企业商标战略的实施

    谈我国企业商标战略的实施企业商标战略,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商标确定企业主要的及长远的目标任务和为实现这些目标任务所采取的商标运用方面的主要行动。企业商标战略,是......

    新背景下期刊战略转型研究

    新背景下传统期刊战略转型的思考——基于H期刊企业战略的SWOT分析杨学明1摘要:利用SWOT方法对H期刊进行优势、劣势、威胁、机会分析,提出传统期刊战略转型的思路是充分利用自......

    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专题

    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热点材料1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 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9个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