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0002 心胸外科临床药师介入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对比分析
心胸外科临床药师介入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对比分析
徐航,葛卫红(南京大学附属南京鼓楼医院,210008)
摘要: 目的 了解心胸外科临床药师参与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对比分析临床药师对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干预作用。方法 收集临床药师参与前2008年7~12月手术病历188份, 参与后2009年7月~2009年12月手术病历210份, 分析用药合理性。结果 临床药师参与心胸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后, 其选药、用药时机、用法、剂量、用药方式趋于合理, 用药时间大幅缩短。但仍存在选药广谱、用药疗程偏长、剂量偏大、不必要的联合用药等问题。结论 临床药师参与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监督作用仍需加强。关键词: 临床药师;抗菌药物;外科围手术期;合理性;对比分析
合理用药特别是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问题之一,而我国抗生素预防性应用的不合理用药情况最为严峻。有些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已经高达71.8%-77.01% [1],其中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几乎达到了100%[2,3]。因此,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干预是临床药师必须关注的工作重点。我院心胸外科临床药师对普胸手术的围手术期预防用抗生素进行干预,现将干预情况做一分析,为临床药师开展药学服务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心胸外科2008年7月-12月及药师干预后2009年7月-12月食管、贲门及肺部切除手术患者病历。2008年7月-12月手术患者病历188例, 男117例,女71例,年龄24~75 岁,平均年龄58.3岁。其中食管61例,贲门49例,肺部78例;住院时间最长30d , 最短11d。2009年7月-11月手术患者病历共计210例,男113例, 女97例, 年龄26-78岁,平均年龄56.8岁。其中食管79例,贲门48例,肺部83例;住院时间最长25d,最短10d。
1.2方法
1.2.1 比较两组患者住院天数、使用抗菌药物天数、住院总费用、药品费用、抗菌药物费用等相关数据,计算其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
1.2.2 依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4](以下简称《原则》)和2009年第38号《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5](以下简称38号文)等进行围 1 手术期抗菌药物用药合理性分析。
2.结果
2.1 住院天数、使用抗菌药物天数、住院总费用、药品费用、抗菌药物费用见表1
表 1 2008-07~2008-12 住院天数 最大值 最小值平均值 18.7 10.3 46428.53 13763.28 3746.12 16.6
5.3
40856.72 10826.75 876.56 11 3 30891.62 2723.55
389.81
28131.21 1842.59
114.60 30 17 64231.23 24759.52 6753.59 25
68026.03 21746.33 6122.28 使用抗菌药物天数 住院总费
用
药品费
抗菌药
2009-07~2009-12 住院
使用
住院总费
用
药品费
抗菌药
用(元)物费用
(元)
天数 抗菌
药物天数
用(元)物费用
(元)(元)(元)
2.2 药师干预前后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情况见表2
表 2 2008-07~2008-12 不合理例数
占总例数比例(%)
药物选择 术前给药时间 给药方式 术后持续时间 给药剂量 187 171 62 188 102
99.47 90.96 32.98 100 48.57
32 16 188 36
2009-07~2009-12 不合理例数
占总例数比例(%)38.57 15.24 7.62 100 17.14 3.讨论
3.1药物选择
胸外科因患者手术切口大、手术持续时间较长, 多属易污染手术, 故多选用广谱抗菌药物预防术后感染。我院2008年以头孢哌酮/舒巴坦作为首选的频率高, 且多与喹诺酮类及抗厌氧菌类药物如奥硝唑联合用药。根据38号文,该类手术可能发生感染的菌群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应为一、二代头孢菌素,考虑到手术时间长亦可选用头孢曲松。药师通过病区授课、个别交流等方式干预后,规范了抗菌药物的品种选择,大大降低了治疗成本、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减少细菌耐药和二重感染的机率,为今后抗感染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2术前给药时间
2007年胸外科围手术患者多在手术后当天开始输入抗菌药物,持续到出院。药师干预后,均改为在麻醉诱导期静脉滴入抗菌药物,即在术前30min 由手术室操作滴入,以保证在发生细菌污染之前血清及组织中的药物已达到有效浓度。围手术期预防感染术前0.5-2h 和麻醉开始时给药的患者, 2008年7月-12月有90.96 %不合理,2009年07月-2009年12月临床药师干预后为15.24 % , 由绝大部分不合理转变为大部分合理。
3.3 给药方式
在《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指南》中指出:应在手术室给药,应静脉给药,30min内滴完,不宜放在大瓶液体内慢慢滴入。在临床药师的监督下, 一般的抗菌药现均加入到0.9 %生理盐水或5 %的葡萄糖注射液100mL 中,0.5-1h 滴完, 改变了加在250-500mL 液体里的做法。因为浓度太低不能形成有效的峰浓度, 达不到抗菌效果。
3.4术后持续时间
2008年7 月-12月术后用药多持续到出院日,最长者17d ,平均10.3天,现缩短至平均5.3天。大量临床对比研究证明, 手术后继续用药数次甚至数天并不能使感染率进一步降低,,反而浪费了资源,增加了诱导细菌产生耐药性和引起菌群失调的机会[6,7]。手术之前已发生感染者(如创伤),手术后24h 内用药数次可能有益,但也无需连续多日用药。
3.5 给药剂量
临床药师在工作中发现临床医生有随意加大药物剂量的习惯, 故根据药品说明书中的规定剂量, 向医生提出建议, 如头孢呋辛作为预防用药, 用量为1.5g , bid , 即可达到目的,改变了以往每天9g 超剂量用法。
3.6 术中加用
38号文中提到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可给予第二剂。由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半衰期一般不超过1.5h(头孢曲松除外), 为保证药物在血清及组织中的有效浓度,减少感染的发生率,而胸外科手术一般均超过3小时,临床药师建议可在术中加用一剂。
3.7 关于左氧氟沙星
国家要求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38号文中指出应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通过临床药师的努力,原先该病区常用左氧氟沙星作为预防用药的现象已的到有效控制,由原先的118份病历减少至42份,但仍未杜绝。
3.8 住院费用
2008年07月-2008年12月较2009年7月-12月,平均降低5517.56 元/ 人,其中抗菌药物下降2869.56元/人。
4.结论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用药范围过广、时间过长、起点过高一直是困扰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老问题且带有普遍性[8,9]。临床药师通过培训等途径,给医生讲清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目标是适时提供血和组织中有效的抗生素浓度,充分覆盖手术造成的高危污染期。此时手术部位流出的血液和组织液有强大的杀菌活性,能把造成污染的细菌杀灭于立足未稳之际(定植以前)。现胸外科均改为在麻醉诱导期静脉滴入抗菌药物,且执行状况良好。其次,β-内酰胺类药物给药间隔改变,使该类药物的使用更趋于符合药物动力学要求。抗菌药物的用药时间大幅度缩短,溶媒选用更为得当,既保证了疗效, 又节约了患者费用。
总之,通过临床药师的努力, 我院临床药师取得了院质量考评委员会、院感染委员会及管理部门的肯定和支持, 通过采取查房、病例讨论、手术前后监督、会诊、4 课时培训、与医生一起制定治疗方案、定期将不合理用药反馈整改等各项措施,使我院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逐步符合规范, 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有了明显提高。但也应看到一些原有的用药习惯、患者的依从性、临床医师对手术成功率的担心和对可能出现医疗纠纷的无奈等等是影响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障碍。健全临床药师制度、提升临床药师本身素质以及加强临床药师下临床的广度和深度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志清.国内抗菌药物应用现状及实施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干预的可行性与难点[J ].中国药房, 2004, 15(12): 708-710.[2] 侯金玲,等.甲状腺、乳腺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调查分析[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6, 26(9): 1132-1132.[3] 田洁,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调查分析[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8, 28(14): 1195-1198.[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 2004 ]285号.[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医发[ 2009 ]38号.[6] 刁继红,廉美香.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现状及管理对策[J ].中国药业,2009,18(10):72-73.[7] 许恒忠.我院外科系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评价[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8,8(2):94-96.[8]杨君, 王芮.我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J ].中国药师, 2004 , 7(2): 1141-1142.[9]张宗久.加强药事与临床药物监管, 促进药物合理应用 [J].1中国药房, 2005 , 16(9): 644-645.作者简介:徐航,女,学士,主管药师.研究方向:临床药学.Tel:***.E-mail:xiaochongzi78@sina.com
第二篇: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分析
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分析
2014年4月点评我院10个临床科室(普外科、骨一科、肝胆神经心胸外科、泌尿外科、耳鼻喉科、眼科、妇科、骨二科、创伤烧伤科、产科)共48例外科手术,其中Ⅰ类切口手术29例,Ⅱ类切口手术19例,预防用抗菌药物分析如下:
一、预防用药整体情况
在点评的48例手术中,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有40例,使用率为83.3%。
表1.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合理率及预防率情况
切口类型 I Ⅱ 例数 29 19
合理例数 0
合理率(%)
27.59 0
预防用药例数 19
预防使用率(%)
72.41 100.00
72.41%的Ⅰ类切口手术病人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未使用抗菌药物的有8例,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过高,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规定(30%)有很大距离。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Ⅰ类切口一般不主张预防用药,除非手术时间长(超过2小时)、范围大、有异物(心脏起搏器、关节置换)植入、手术涉及重要器官或属于高危人群(年龄大于70岁、糖尿病控制不佳、恶性肿瘤放化疗中、免疫缺陷或营养不良等)。
抗菌药物联用情况:一联使用抗菌药物33例,占82.5%;二联使用抗菌药物7例,占17.5%。没有抽查到三联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
表2.围手术期预防联用抗菌药物情况
切口类型 I
Ⅱ 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例数 19
一联使用例数 17
一联使用率(%)55.17 89.47
二联使用例数 2
二联使用率(%)17.24 10.53
手术术前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时间合理有14例,占30%;用药疗程合理有5例,占12.5%;用药疗程在48h-5天有20例,占50%;用药时间5-10天有15例,占37.5%。《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指南》也有相应的规定,术前0.5-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长时间的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不但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产生耐药菌株,引起微生态絮乱,而且加重了病人的经济负担,在抽查的48例病历中,预防用药最短1次,最长10天,平均用药时间为5.4天。我院2014年4月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不合理情况见表3。
表3.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不合理情况
切口类型
无指征预防用药
品种选择不合理
用药时机不合理
使用疗程不合理
药品用法用量不适宜
Ⅰ 例数 比例(%)44.83 / / 41.38 16 84.21 44.83 13 68.42 58.62 18 94.74 34.48 3 15.79 Ⅱ 例数 比例(%)
二、各临床科室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
各临床科室均存在的严重问题是无指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和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疗程较长。
2014年4月各临床科室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见表4统计结果。
表4.各临床科室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
手术科室
例数 用药
防用药
不合理
不合理
不合理
例数
比例(%)预防
无指征预
品种选择
用药时机
使用疗程
不合理
不合理普外科 骨一科 肝胆神经心胸外科 泌尿外科 耳鼻喉科 眼科 妇科 骨二科 创烧烧伤科 产科 5 5 5 5 5 5 5 5 3 5 2 5 5 5 4 1 5 5 3 5
0 4 0 0 2 0 2 4 1 0 4 2 5 4 0 5 0 1 5 2 5 3 4 1 5 2 1 2 4 4 5 4 0 5 5 1 5 5 5 5 4 1 5 5 3 5
40.00 100.00 100.00 100.00 80.00 2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三、各临床科室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存在的问题
(一)普外科
1.无指征二联预防用药:
59105(双侧腹股沟斜疝)使用注射用头孢硫脒和奥硝唑注射液。2.预防用药时机不合理:
59105未在术前0.5~2小时给药。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
3.预防使用疗程不合理:
60195(混合痔)、59105(双侧腹股沟斜疝)预防用药时间均为7天。《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
(二)骨一科
1.无指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60884(右腘窝囊肿切除)、58060(内固定取出术)、60600(内固定取出术)、60680(内固定取出术)均为清洁切口手术,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2.预防使用疗程不合理:
58322(左髋人工骨头置换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时间为10天。《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
3.预防用药剂量不合理:
58322(左髋人工骨头置换术)选用注射用头孢硫脒预防感染,用量为4g不合理,《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手术预防抗菌药物应用单次常用剂量,正确的用法是成人一次2g,一日2-4次(说明书)。
(三)肝胆神经心胸外科 1.预防用药品种选择不合理: 60581、62281均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术后均用硫酸依替米星预防感染。《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肝胆系统手术应选用第二代头孢菌素预防感染,有反复感染史者科选用头孢曲松或头孢哌酮或头孢哌酮/舒巴坦。2.预防用药时机不合理: 60581、62281、62061、59885、61436(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均未在术前0.5~2小时给药。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接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预防用药疗程不合理: 60581、62281、62061、59885(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预防用药时间依次为4天、5天、3天、4天。
(四)泌尿外科
1.预防用药品种选择不合理:
①59755(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使用左氧氟沙星片预防感染; ②59044(左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59809(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使用氟氯西林预防感染。
③61643(尿道口新生物切除术)、59538(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双侧睾丸附睾切除术)选用用头孢西丁预防感染。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泌尿外科手术预防感染选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环丙沙星。
2.预防用药时机不合理: 59755、61643、59538均未在术前0.5~2小时给药。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接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
3.预防使用疗程均较长,最短5天,最长10天,平均8天,《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4.预防用药用量不合理:
①61643(尿道口新生物切除术)、59538(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双侧睾丸附睾切除术)头孢西丁的用量为3g不合理,《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I类切口手术预防抗菌药物应用单次常用剂量,正确的用法是成人常用量为1~2g/次(说明书)。
(五)耳鼻喉科
1.无指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61729(右腮腺肿瘤切除+面神经解剖)、59567(右颌下腺切除)均属于清洁手术,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2.预防用药品种选择不合理:
①60910(支持喉镜下行声带息肉摘除术)选用了头孢西丁预防感染。②61656(右鼻前庭囊肿摘除术)选用氟氯西林预防感染。3.预防用药时机不合理: 61729、59567、60910、61656均未在术前0.5~2小时给药。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接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
4.预防使用疗程均较长,均在5天以上。5.预防用药用法用量不合理:
61729(右腮腺肿瘤切除+面神经解剖)、59567(右颌下腺切除)头孢西丁用量为4g不合理,《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手术预防抗菌药物应用单次常用剂量,正确的用法是成人1~2g,每6~8小时一次(说明书)。
(六)眼科
在抽查的5份病历中,有1例预防用药不合理:62459(双眼上睑内翻倒睫矫正术)未在术前0.5~2小时给药。
(七)妇科
1.预防用药品种选择不合理:
抽查的5分病历均使用氟氯西林+奥硝唑二联用药预防感染。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妇科手术使用第一、二代头孢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预防感染,涉及阴道时可加用甲硝唑。
2.预防用药时机不合理: 抽取的5份病例均未在术前0.5~2小时给药。
3.预防使用疗程均较长,最短5天,最长8天,平均6.4天。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八)骨二科
1.无指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60690(左肱骨骨折术后内固定取出术)、61569(右胸锁关节内固定取出术)、60848(右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取出术)、62593(右胫骨骨折髓内钉内固定取出术)均属于清洁手术,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2.预防使用疗程不合理: 60586预防使用时间7天。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
3.预防用药用法用量不合理:
60586(右股骨头坏死人工全髋置换术)头孢替安的用量为2g不合理,《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手术预防抗菌药物应用单次常用剂量,正确的用法是成人一日0.5~2g,分2~4次(说明书)。
(九)创伤烧伤整形科 1.无指征预防用抗菌药物:
61431(右侧腹股沟斜疝无张力修补术)为清洁切口手术,原则上不预防用药。
2.预防用药时机不合理:
61651未在术前0.5~2小时给药。3.预防使用疗程不合理: 59841预防使用药时间3天。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
(十)产科
1.预防用药品种选择不合理: 61073、59999、59214、59588、59698均为剖宫产手术,均使用氟氯西林预防感染。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剖宫产手术应使用第一代头孢菌素预防感染。
2.预防用药时机不合理: 61073、59999未在断脐后给药。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剖宫产手术应在结扎脐带后给药。
3.预防使用疗程不合理:
抽查的5份病历预防用药时间均为5天。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
药剂科
2014-5-12
第三篇:外科围手术期抗菌的药物预防应用规范
外科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与规范
1.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目的
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主要是为了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发生在切口、手术深部器官和腔隙的感染。
应保证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2.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范围 2.1清洁手术
2.1.1清洁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主要应加强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
2.1.2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应用抗菌药物:
(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超过3小时)、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会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
(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年龄大于70岁。(5)糖尿病控制不佳。(6)恶性肿瘤放、化疗中。(7)免疫缺陷或营养不良。2.2清洁-污染手术、污染手术
清洁-污染手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用药,污染手术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2.3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
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开引流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于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3.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3.1 种类:应选用杀菌剂,不宜选用抑菌剂。
3.2 剂量:应给足剂量,静脉快速滴入;药物溶媒量100~150ml(成人)为宜,不宜用大量液体长时间慢速滴入。
3.3 给药时间:应在切皮前0.5-2小时(参考抗菌药物的达峰时间和半衰期)给药,剖宫产术应在结扎脐带后给药。3.4给药地点:手术室
4.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选药依据 4.1针对手术部位正常菌群的成员
4.2既往该部位感染细菌的种类及其抗菌药物耐药性。4.3参考抗菌药物药效及药代动力学参数。
4.4对具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应参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中“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见附件)选用抗菌药物。5.各类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基本原则如下:
5.1颈部外科(含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腹外疝手术、一般骨科手术、剖宫产手术(给药时间应在结扎脐带后)应选用第一代头孢菌素。
5.2周围血管外科手术、胃十二指肠手术、心脏大血管手术:应选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5.3颅脑手术、胸外科手术(食管、肺)、应用人工植入物的骨科手术(骨折内固定术、脊柱融合术、关节置换术):应选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5.4经口咽部粘膜切口的大手术:应选用第一代头孢菌素,可加用甲硝 2
唑。
5.5阑尾手术:应选用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噻肟;可加用甲硝唑。5.6结、直肠手术:应选用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可加用甲硝唑。
5.7肝胆系统手术:应选用第二代头孢菌素,有反复感染史者可选头孢曲松或头孢哌酮或头孢哌酮/舒巴坦
5.8泌尿外科手术:应选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环丙沙星。5.9妇科手术:应选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涉及阴道时可加用甲硝唑。.应重点加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 6.1 Ⅰ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确需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物选择、用药起始与持续时间。
6.2 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为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6.3 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单次使用剂量:
头孢唑啉 1-2g;头孢呋辛 1.5g; 头孢曲松 1-2g;甲硝唑 0.5g。
6.4 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选用氨曲南预防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必要时可联合使用。
6.5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高的医疗机构,如进行人工材料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人工关节置换等),也可选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预防手术部位感染。6.6 必须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6.7患者若需预防使用抗生素,需申请,科室主任同意后才能使用。7.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操作流程 7.1 择期手术
7.1.1主管医生手术前一日开临时医嘱(注明术前0.5小时用),填写术中临时医嘱单并打印,由病房领药。
7.1.2需做皮试者由病房护士完成,并在病历上记录皮试结果。7.1.3手术当日病房护士将药品和已打印的术中临时医嘱单交付手术室接病人人员。由手术室护士在手术开始前0.5小时(或麻醉诱导期)执行医嘱,同时在术中临时医嘱单执行栏记录执行时间并签名。7.1.4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可追加一次剂量(根据药物半衰期)。各科应根据本科手术特点或预计手术时间,提前将第二剂量抗菌药物提交手术室备用(操作程序同上)。若术中未用,手术结束后随病人带回病房。7.2急诊手术
7.2.1急诊手术术前用药由病区医生开临时医嘱,由病房领药。7.2.2需做皮试者由病房做皮试,紧急情况可由手术室做皮试。7.2.3各病区可根据本科特点,必要时保持一定数量术前常规应用的抗菌药物,或建立急诊病人领药绿色通道。7.2.4其余程序与择期手术同。7.3剖宫产手术
7.3.1为了避免胎儿接受抗菌药物,剖宫产手术应在钳夹脐带或断脐后给药。
7.3.2其余程序同外科手术。8.术后预防用药原则
8.1术后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宜选择与术前相同的药物。
8.2 I类切口术后用药时间应不超过24小时,必要时可延长至48小时,II类切口与I类切口相同,III类切口可根据实际情况应用3-7天。
9.术后治疗性用药
术后如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属治疗性用药,应及时采集标本送细菌学检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药物进行治疗。
注:病程记录中应注明所使用的抗菌药物目的如:“预防”或“治疗”,不能笼统的写成“对症”或“抗炎”。下面内容为赠送的工作总结范文,不需要的朋友下载后可以编辑删除!!工作总结怎么写:医院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一年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在一年里,我在院领导、科室领导及同事们的关心与帮助下圆满的完成了各项工作,在思想觉悟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本的工作总结主要有以下几项:
1、工作质量成绩、效益和贡献。在开展工作之前做好个人工作计划,有主次的先后及时的完成各项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工作效率高,同时在工作中学习了很多东西,也锻炼了自己,经过不懈的努力,使工作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开创了工作的新局面,为医院及部门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思想政治表现、品德素质修养及职业道德。能够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医学教,育网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以病人中心”的临床服务理念,发扬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立足本职岗位,踏踏实实做好医疗服务工作。向各位局领导以及全体教职工进行述职,请予批评指正。
一、工作目标完成情况
我校一年来,秉承“质量是生命,师德是灵魂,公平是民心,安全是保障”的教育理念,以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标准化学校 6
建设为突破口,以“让教育接地气,创建新学校”为学校发展目标,团结一心,攻坚克难,大打翻身仗,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效益实现了“质”的飞越。
在全体教职工的努力下,我们基本完成了《XX年目标管理责任状》中的德育管理、教学管理、两基、师训、标准化学校建设、特色学校建设、艺体卫、财务管理、捐资助学、组织工作、信访监督、工会及团队、行风建设、安全、政务等xx项工作任务。
3、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和具体工作。能严格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刻苦严谨,视病人为上帝,始终把他们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能及时准确的完成病历、病程录的书写,对一些常见疾病能独立诊断、治疗。较好的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遇到问题能在查阅相关书籍仍不能解决的情况下,虚心的向上级医生请教,自觉的做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从而提高了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主要亮点
1、确定和生成了“让教育接地气,创建新学校”的学校发展
目标。让教育接“地气”,创建“新”学校,是指教育必须遵循规律,脚踏实地,摒弃功利思想,拆掉空中楼阁,不折腾。努力让学校教育贴着“地面”,接受地中之气。更多的关注学校教育与师生愿望、诉求、发展的最佳契合点,使教育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丰润土壤,根植于新中国教育的优秀经验,根植
于中国的国情,根植于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全体师生在学校教育中真正快乐成长、幸福成长、茁壮成长,创建一个全“新”的学校。
2、在标准化学校建设工作中,全校上下戮力同心,攻坚克难,目前,已经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并被评为市级先进,推荐省级先进。我们正在积极准备,迎接近期到来的省教育督导室的复检。在九月二十一日是的检查验收中,验收组的袁主任用感动、惊奇来形容他的心情,给予我校有内涵、有特色、有发展的高度评价,当场决定推荐我校为省级先进学校。
3、德育工作我们重点抓住“诵弟子规 孝行天下”德育主题
教育活动,开展“孝道”教育,传递“正能量”。“一周一行”已经成为我校的一个传统,一大特色。学生为父母长辈洗脚洗头、端茶倒水,做家务等,使孩子们从小就懂得感恩,并带动父母及全社会孝敬自己的父母长辈,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学校收到家长反馈信息四百余件。我们编写了《诵弟子规 做小孝星》校本教材,已经投入使用。学校自编了“孝亲操”,得到市督导室领导的首肯。(述职报告)我们把感恩教育延伸到了校外,全校师生长期照顾无儿无女的抗美援朝老军人卢爷卢、卢奶奶,定期看望,送去生活用品,全体男教师为其捆玉米秸秆等,老人给学校送来了锦旗。主题读书活动成果显著,我校吴彥川同学被选为我县唯一一名优秀学生进京领奖。学校设立朵朵爱心基金,全体师生每年募捐一次,用于救助校内外的弱势群体。
4、努力构建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主的“构建自主学习的高效课堂”教改活动,一年来,举行了上下学期各两个月的教改展示课活动,天天展示,天天评课,使我们的教改取得了可喜欢的成果。曹红军的快乐课堂、王玉荣的自信课堂、周杰的高效课堂、宋永亮的激情课堂已经形成了鲜明教学风格。教学管理上,我们强化“规范”这一主旨,越是常规的工作,我们越是强制规范。学校实行查课制度,一年来,仅我参与的查课就进行了五次。
4、工作态度和勤奋敬业方面。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够正确认真的对待每一项工作,工作投入,热心为大家服务,认真遵守劳动纪律,保证按时出勤,出勤率高,全年没有请假现象,有效利用工作时间,坚守岗位,需要加班完成工作按时加班加点,保证工作能按时完成。总结一年的工作,尽管有了一定的进步和成绩,但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比如有创造性的工作思路还不是很多,个别工作做的还不够完善,这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在新的一年里,我将认真学习各项政策规章制度,努力使思想觉悟和工作效率全面进入一个新水平,为医院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医生的天职就是治病,这些基本工作我这么多年来一直在进步,虽然质变还是没有发生,不过相信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我就会迎来自己的质变和升华。我在不断的提升我的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我相信只要我做到了这一切,我就会迎来一个美好的未来!
第四篇:0096 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黎碧云
(福建省厦门市第二医院药学部 361026)
摘要 目的:了解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以促进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采取随机抽样,对2009普外、泌尿外科、胸外科、妇产科等手术科室198份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率为98.98%,平均用药时间3.50天,术后联合用药率为35.35%,术后用药<48h为45.46%。结论:我院手术科室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没有严格执行临床指导原则,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此问题,应继续加大力度对临床进行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的宣传,召开课题研讨,加强沟通协调,通过行政干预,促进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更加合理,减少或避免抗菌药物的各种不良反应及耐药性的产生,以达到安全、有效的目的。
关键词: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用药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2009我院出院病例198例。
1.2 调查方法:以随机抽取的方法抽取198份病例进行检查、登记并进行统计,检查统计项目包括科室、性别、年龄、手术名称及持续时间、手术种类(切口类型)、术前及术后用药情况(具体的品种:药物选择、剂量、频次、溶媒选择、给药途径、用药时间、是否联合用药和更换药物等)。结果
2.1 病例基本情况
按科室分布计:普外49例、泌尿外科12例、胸外科26例、骨科27例,妇产科63例,耳鼻喉科16例,神经外科5例,按手术种类计,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78例,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120例;按性别计,男90例,女108例;按年龄计,<14岁11例,≥14岁且≤70岁185例,>70岁2例,平均年龄33.5岁,最大78岁,最小1.5岁。平均住院时间13.2天/人。
2.2 抗菌药物品种选择
2.2.1 I类切口手术有预防指征共33例
其中手术时间手术>3h的1例;年龄>70岁2例;涉及重要器官5例;有异体植入物:骨科17例+普外8例。2.2.2 药物选择的适宜性
①选择药物超出“相关管理规定” :预防用药首选β-内酰胺+酶抑制制(哌
/ 4
拉西林舒巴坦9例、美洛西林舒巴坦2例、替卡西林钠克拉维酸钾5例、头孢哌酮舒巴坦1例)17例;无过敏史选择克林霉素2例;对头孢过敏患者,首选阿奇霉素1例。
②药物选择起点高:选择头孢呋辛7例、头孢美唑4例,预防厌氧菌首选替硝唑、奥硝唑共7例。2.2.3 联合用药
在198例手术中,术后联合用药有70例(预防厌氧菌选择替硝唑、奥硝唑有7例),联合用药率为35.35%。2.2.4 更换药物
①更换抗菌药物有1例,并且无理由说明。②术前、术后用药不一致4例。2.3抗菌药物的使用
(1)单次剂量:没有发现不正确(2)给药频次: 没有发现不正确(3)溶剂选择:没有发现不正确(4)给药途径不当:没有发现不正确 2.4抗菌药物使用时机及使用时间
(1)用药时间
①术前:未在术前2h内给药16例;急诊手术5例;术前2-0.5h给药177例,合格率为89.39%。
②术中:手术>3h,术中未追加1例。
③术后:不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38号文件”(术后用药时间>48h),用药时间过长:本次抽查中I类切口手术78例,围手术期平均用药时间3.35天,其中术后未用2例,最长的用药时间为14天。II类切口手术118例,围手术期平均用药时间为3.59天,其中用药时间最短的为1.5天,最长的为11天。
(2)出院带药情况:无感染指征出院带药2例。2.5其他
(1)术后切口感染:198例手术中无一例术后切口感染,感染率为0%。(2)超过围手术期病原菌检测情况:无1例做病原菌检测。讨论与分析
3.1过分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198例中Ⅰ类切口手术78例(有33例Ⅰ类切口手术存在高危因素,有用抗
/ 4
生素指征),Ⅱ类切口手术120例,可是本次检查只有2例术后没有使用抗生素,其他均使用抗生素,围手术预防用药率为98.98%,临床科室对滥用抗生素危害认识不足,过分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感染。3.2抗菌药物应用指征掌握不严、疗程过长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指出:Ⅰ类清洁手术时间<2h,术前用药1次即可,除了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消化道、呼吸道与女性生殖道手术);存在术后感染的高危因素(高龄、营养不良、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等);一旦感染后果严重的手术(颅脑、心脏大血管、门脉高压症手术等);有异物植入的手术(人工关节、心脏瓣膜置换、血管移植术等)或术前已经发生细菌污染(如开放创伤)时,可再用一次或数次到24h,特殊情况可以延长到48h,Ⅱ类切口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h,必要时延长到48h[1]。
然而本次检查发现:术后预防用药时间偏长,Ⅰ类切口平均用药3.35天/人,Ⅱ类切口平均用药3.59天/人,术后用药>48h为54.54%,超过了指导原则规定的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时间。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时间过长,主要原因是临床医师对手术感染存在忧虑。
3.3抗菌药物选用不合理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结合38号:围手术预防用药要根据手术种类的常见病原菌、切口类别和患者有无易感染等因素,按照《常见手术预防抗菌药物表》中规定的手术名称来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一般选用对G+ 杆菌作用强的,对G--杆菌兼有作用的一、二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
本次检查发现:预防用药有首选β-内酰胺+酶抑制制剂、三代头孢菌素、依替米星、阿奇霉素、替硝唑、奥硝唑等,主要表现为用药起点较高,价格昂贵,广谱。由于手术切口部位的感染主要是由G+ 杆菌引起,《常见手术预防抗菌药物表》要求使用一二代抗菌药物,部分手术可以采用头孢曲松,而三代头孢菌素是针对G-杆菌作用强的广谱抗生素;β-内酰胺+酶制剂适用于因产β-内酰胺酶而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的细菌感染,不用于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氨基糖苷类因具有肾毒性、耳毒性和神经肌肉阻滞作用,也不用于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抑制剂,一般也不推荐做围手术期用药;对于头孢菌素过敏时针对葡萄球菌、链球菌可用克林霉素,针对G-杆菌科选用氨曲南。3.3抗菌药物用药时机不当
预防用药的给药时机极为关键,因为最需要提供保护的时间是术后的最初3 h,即在细菌定植发生之前,因此抗菌药物必须在手术前给予,即术前0.5~2h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手术时间>3h,或失血量>1500ml,可术中给予第 3 / 4
2剂,以保证在整个手术期间切口部位有充分的有效浓度,使病原菌不能定植和引起感染[2]。本次检查发现:198例中术前30分钟未用抗生素有16例;手术>3h,术中未追加1例。说明还有部分医生没有意识到把握预防性给药时机的重要性。3.5联合用药
根据《指导原则》围手术期用药应以单一用药为主,对于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可以联用,但必须有明确的指征。本次检查发现:外科阑尾手术和妇科经阴道的手术多采用联合用药,主要以甲硝唑+头孢菌素类联用(预防厌氧菌选择替硝唑、奥硝唑有7例),联合预防用药率为35.35%。甲硝唑属硝基咪唑类抗菌药物,对大多数厌氧菌具有强大抗菌作用,而且目前外科感染的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菌和厌氧菌为主[3],因而该类药与抗生素联用可扩大抗感染范围和增强抗菌作用,提高疗效,其联用是合理的。
4.结论
本次调查可见我院手术科室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基本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继续加大力度对临床进行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的宣传,召开课题研讨,加强沟通协调,通过行政干预,促进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更加合理,减少或避免抗菌药物的各种不良反应及耐药性的产生,以达到安全、有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J].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3):1594-1596.[2]景莉,曾仁杰,赵晓丹.23例围手术患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调查与分析[J].中国药房,2004,15(4):228.[3]王佩,李玉珍,黄靖等.万古霉素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5,5(3):157.作者简介:黎碧云,女(1967.8-)。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主管药师,从事临床药学工作,联系电话:***,E-mail:lby670809@sohu.com.4 / 4
第五篇: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操作规范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外科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方案
1.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目的
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主要是为了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发生在切口、手术深部器官和腔隙的感染。
应保证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2.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范围 2.1清洁手术
2.1.1清洁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主要应加强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
2.1.2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应用抗菌药物:
2.1.2.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超过3小时)、污染机会增加。2.1.2.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会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
2.1.2.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
2.1.2.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2.2清洁-污染手术、污染手术
清洁-污染手术、污染手术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2.3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
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开引流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于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3.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3.1 种类:应选用杀菌剂,不宜选用抑菌剂。
3.2 剂量:应给足剂量,静脉快速滴入;药物溶媒量100~150ml(成人)为宜,不宜用大量液体长时间慢速滴入。
3.3 给药时间:应在术前0.5小时(参考抗菌药物的达峰时间和半衰期)或麻醉诱导期给药,剖宫产术应在结扎脐带后给药。3.4给药地点:手术室
4.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选药依据 4.1针对手术部位正常菌群的成员
4.2既往该部位感染细菌的种类及其抗菌药物耐药性。4.3参考抗菌药物药效及药代动力学参数。
4.4 对具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指征的,应参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中“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见附件)选用抗菌药物。
5.1各类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基本原则如下:
5.1.1颈部外科(含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腹外疝手术、一般骨科手术、剖宫产手术(给药时间应在结扎脐带后)应选用第一代头孢菌素。
5.1.2周围血管外科手术、胃十二指肠手术、心脏大血管手术:应选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5.1.3颅脑手术、胸外科手术(食管、肺)、应用人工植入物的骨科手术(骨折内固定术、脊柱融合术、关节置换术):应选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5.1.4经口咽部粘膜切口的大手术:应选用第一代头孢菌素,可加用甲硝唑。
5.1.5阑尾手术:应选用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噻肟;可加用甲硝唑。
5.1.6结、直肠手术:应选用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可加用甲硝唑。
5.1.7肝胆系统手术:应选用第二代头孢菌素,有反复感染史者可选头孢曲松或头孢哌酮或头孢哌酮/舒巴坦
5.1.8泌尿外科手术:应选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环丙沙星。5.1.9妇科手术:应选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涉及阴道时可加用甲硝唑。.应重点加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 6.1 Ⅰ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确需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物选择、用药起始与持续时间。
6.2 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为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6.3 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单次使用剂量:
头孢唑啉 1-2g;头孢拉定 1-2g;头孢呋辛 1.5g; 头孢曲松 1-2g;甲硝唑 0.5g。
6.4 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选用氨曲南预防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必要时可联合使用。
6.5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高的医疗机构,如进行人工材料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人工关节置换等),也可选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预防手术部位感染。
6.6 必须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7.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操作流程 7.1 择期手术
7.1.1主管医生手术前一日开临时医嘱(注明术前0.5小时用),填写术中临时医嘱单并打印,由病房领药。
7.1.2需做皮试者由病房护士完成,并在病历上记录皮试结果。7.1.3手术当日病房护士将药品和已打印的术中临时医嘱单交付手术室接病人人员。由手术室护士在手术室开始前0.5小时(或麻醉诱导期)执行医嘱,同时在术中临时医嘱单执行栏记录执行时间并签名。
7.1.4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可追加一次剂量。各科应根据本科手术特点或预计手术时间,提前将第二剂量抗菌药物提交手术室备用(操作程序同上)。若术中未用,手术结束后随病人带回病房。7.2急诊手术
7.2.1急诊手术术前用药由病区医生开临时医嘱,由病房领药。7.2.2需做皮试者由病房做皮试,紧急情况可由手术室做皮试。7.2.3各病区可根据本科特点,必要时保持一定数量术前常规应用的抗菌药物,或建立急诊病人领药绿色通道。7.2.4其余程序与择期手术同。7.3剖宫产手术
7.3.1为了避免胎儿接受抗菌药物,剖宫产手术应在钳夹脐带或断脐后给药。
7.3.2其余程序同外科手术。8.术后预防用药原则
8.1术后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宜选择与术前相同的药物。8.2术后用药时间应不超过48小时,最多不宜超过72小时。
9.术后治疗性用药
术后如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属治疗性用药,应及时采集标本送细菌学检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药物进行治疗。
注:病程记录中应注明所使用的抗菌药物目的如:“预防”或“治疗”,不能笼统的写成“对症”或“抗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