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NASTRAN在消除低频噪声峰值中的应用
NASTRAN在消除低频噪声峰值中的应用
作者:广州汽车集团张利明许妮周建文
摘要:某款样车在加速噪声测试过程中,发动机转速在4800rpm 附近时出现了明显峰值。本文针对该噪声峰值进行了研究:采用NASTRAN 求解器分别进行了悬置点的动刚度分析,车身噪声传递函数分析以及对单频率点的直接频响分析,找出了噪声峰值出现的原因。通过对车身结构的优化,降低了该频率点处的车身噪声敏感度,进而达到了控制车内噪声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动刚度,噪声传递函数,直接频响分析,优化前言
随着人们对车品质要求的日益提高,车内噪声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汽车噪声、振动及因其而引发的车辆乘坐舒适性已经成为是衡量汽车好坏的重要指标,也是用户敏感度最高的一项性能指标。因此,控制车内噪声水平已成为各汽车制造公司提高产品竞争力的一项关键手段。
在整车开发中,要求车身各支撑点对激励有较低的灵敏度,即激励引起的振动和噪声响应值低,这就需要车身连接点的导纳足够低,必须满足一定的动刚度要求;车身结构噪声传递函数(以下简称为NTF)是重要的车身结构特性,对NTF 的优化可以从车身结构上找出解决振动噪声问题的方法,有效地改善车身的声学特性,达到降低车内噪声的目的;频率响应分析是用来计算结构在稳态振动激励下响应的方法,直接频响分析是根据外载荷频率求解耦合的运动方程,计算离散激励频率结构响应,采用频响分析可快速找到引起车身结构共振的原因。
本文首先介绍了动刚度分析,NTF 分析及直接频响分析的原理,并通过项目实例介绍了基于动刚度分析,NTF 分析及直接频响分析的车身NTF 优化流程和方法。动刚度、NTF 及直接频响分析的介绍
2.1 动刚度介绍
动刚度是指结构在特定动态激扰下抵抗变形的能力,用结构的固有频率来衡量;在汽车开发设计过程中,动刚度是衡量结构抵抗预定动态激扰能力的指标。当发动机悬置点及悬架与车身连接点满足典型的动刚度范围时方可进行下一步的整车NVH 分析。
目标加速度导纳曲线的函数表达式:
其中,I 为安装点的加速度响应,在单位力作用下也为加速度导纳响应;k 为接附点动刚度。
2.2 NTF 介绍
NTF 是指输入激励载荷与输出噪声之间的对应函数关系,用于评价结构对振动发声的灵敏度特性。NTF 分析通常是在动力总成、悬架系统、排气系统等与车身接附点施加单位动载荷,输出为驾驶员右耳侧位置声压,并将其转换为声压级(参考声压为2e-5Pa)。NTF 可表示为:
{p}=[H(p/ f)]{ f }
式中:{p}表示目标位置的声压,H(p/ f)表示从激励源到目标位置声压响应的声振传递函数,{ f }表示施加在输入位置的激励力,一般为单位动载荷。
由公式(2)可以看出,降低NTF 可有效控制车内的噪声水平,工程上对NTF 的一般要求为:主方向单位激励的响应低于55dB,次方向单位激励的响应低于60dB。
NTF 分析过程中,将车身结构视为一个弹性体,车身板件的振动会通过临近的空气压迫驾驶舱内的空气,使之产生不同的声压,而驾驶舱声压的变化又会激励车身壁板的振动,使驾驶舱成为结构-声腔流体相互作用的耦合系统,该耦合系统的控制方程如下:
式中:[Mss]、[Css]和[Kss]分别为车身结构的质量矩阵,阻尼矩阵和刚度矩阵,{u}为结构位移向量,[Mff]、[Cff] 和[Kff]分别为声腔的声学质量矩阵,声学阻尼矩阵和声学刚度矩阵,{p} 为空腔声压向量,{Fr} 为广义力向量,[S]是由声学广义力{Fr}向量得到的结构-声腔流体耦合矩阵,ρ0为空气密度,c0是声波在声腔流体中的传播速度。
2.3 直接频率响应法原理
在直接频率响应分析中,通过用复数代数揭发求解一系列耦合的矩阵方程,计算离散激励频率结构响应。对间歇激励下有阻尼强迫振动,运动方程为
其中,M 为总体刚度矩阵,B 为总体阻尼矩阵,K 为总体刚度矩阵,u(ω)为复位移向 量,P(ω)为复激励力向量。
如果考虑阻尼或外载有相位角,则此表达式代表复系数方程系统。利用复数算法,对于每一个输入激励频率的运动方程,可以像静力问题类似地求解。分析实例
图1 为某款样车的加速噪声测试曲线,出现了3 个主要的峰值,分别处于1300rpm、3600rpm和4800rpm 转速附近,对照2 阶加速噪声测试曲线,发现在4800rpm 转速附近的峰值基本是由2 阶成分组成,因此首先应当关注从悬置点的激励到车身结构的传递路径。
图1 加速噪声测试曲线声腔模型示意图
图2 为该款样车在三档加速过程中发动机悬置点主被动端振动测试结果,可以清楚得看出每个悬置点被动侧在4500rpm 至4800rpm 阶段(2 阶)均存在明显振动峰值,说明发动机悬置被动侧在150~160Hz 之间存在共振。
图2 三档加速发动机悬置点主被动端振动测试结果(2 阶)
针对该情况,本文采用悬置点动刚度分析与噪声传递函数(NTF)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来确定车身结构设计的薄弱点。用于悬置点动刚度分析的模型由白车身、前副车架和风挡玻璃组成。在发动机悬置点上分别施加单点单向单位载荷,并在同一点输出加速度导纳,计算结果如图3 所示。
图3 悬置点动刚度
通过对悬置点的动刚度分析,可以比较清晰地找到每个悬置点在考察频域范围内的局部响应峰值:左、右、后悬置在162Hz 附近均存在共振峰值,(由于内饰件质量和阻尼的影响,白车身模态一般会高于对应的内饰车身的模态)其中左悬置峰值最明显。本文选取左悬置点作为激励点,通过研究左悬置点到驾驶员内耳位置的NTF 特性,来评判车身结构的NVH 性能。NTF 分析采用的是内饰车身模型和声腔模型,内饰车身模型即在白车身模型的基础上通过集中质量和非结构质量来添加内饰件的车身模型;声腔模型则全部采用四面体建模,乘员舱与座椅表面采用共节点耦合。在左悬置点XYZ 三个方向分布施加单位动载荷激励,输出驾驶员内耳位置声压,并将其转换为声压级,计算结果如图4,可以看出左悬置在160Hz 附近存在较大的噪声灵敏度。
图4 左悬置到驾驶员内耳位置的NTF 为找出引起局部峰值的原因,采用白车身带前副车架的模型在左悬置点沿Z 方向对单频率点(162Hz)施加的单位动载荷,得到直接频响分析结果,发动机左悬置点区域在单位动载荷的激励下应变能云图如图5 所示,由计算结果可知前副车架左侧梁弯曲共振是该峰值存在的主要原因。
图5 左悬置点Z向162Hz直接频响
针对前副车架左侧梁采取了一系列改进措施,对优化后的结构模型再次采用Nastran 求解器进行动刚度分析和NTF 分析,其计算结果如图6 和图7 所示,左悬置点在162Hz 位置的动态刚度得到了显著提高,左悬置点到到驾驶员内耳位置的NTF 曲线峰值(160Hz 位置处)也由59dB 降低至55dB,已经满足工程上的要求,优化方案效果明显。
图6 优化前后发动机左悬置点动刚度对比
图7 优化前后左悬置点到驾驶员内耳位置的NTF 对比 结论
本文采用NASTRAN 求解器分别进行了悬置点的动刚度分析,车身噪声传递函数分析以及对单频率点的直接频响分析快速找到了引起共振的原因,并通过优化提高了左悬置点的局部动刚度,也使左悬置160Hz 附近的NTF 峰值得到明显降低,满足了工程上低于55dB 的要求,提升了整车的NVH 性能。
参考文献
[1] 周建文,庞剑等编.NTF 分析在车内结构噪声问题整改中的应用[J].汽车技术.2009(12)[2] 庞剑,谌刚等编.《汽车噪声与振动》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3] Nastran 2005 帮助手册(end)
第二篇:双因素理论在消除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中的应用
双因素理论在解决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中的应用
职业学校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面临巨大的困难与挑战,教师也不同程度地出现职业倦怠现象,严重地制约了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管理者,关注和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激励教师提高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满意度对于提高学校办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有关名词解释
(一)激励理论:
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的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从组织行为学角度讲,激励机制是指通过一系列理性化的制度,表现出的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发生作用的过程、方式和关系。
自20世纪以来,国外的很多专家和学者从心理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不同角度对激励问题做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激励理论。如需要层次理论、X理论和Y理论、双因素理论、认知评价理论、目标设置理论等等,激励理论对于教师激励机制的建构有多方面的启示。教师激励的建构,应着眼于教师工作的特性、多样需求及长远发展,依托于教师的工作压力,着手于有效的外部刺激,最终指向教师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
本文仅就“双因素理论”在消除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中的有效应用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二)“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在《工作的激励》一书中首次提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有两个独创性观点。首先,该理论说明了员工对工作的满意感和不满意感不是单一连续的两个极端,当中至少包含了两种状态,没有不满意与没有满意。“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而“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其次,它强调有些因素能够引起职工对工作的满意感,赫兹伯格称之为“激励因素”。而另一些因素则只能防止不满意感的产生,赫兹伯格称之为“保健因素”。这两种因素是彼此独立的,并且以不同方式影响人们的工作行为。
保健因素——即环境、条件等外部因素,如薪金、安全、工作条件、监督、公司的政策和行政管理者与下属之间关系的性质、附加福利等,所以该因素又称外部因素。这类因素具有能满足职工的物质需要,预防职工产生不满情绪,维护工作现状的作用。
激励因素——是工作本身的内部因素,如成就、公认、提升、工作本身、个人发展、责任等,这些因素是以工作为中心的,由于工作本身的挑战性和发展性,能满足职工的精神需要,对人的行为动机起积极推动作用,所以也称内部因素。双因素理论从满足需要的角度研究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并首次提出了明晰的激励因素,给学校的教师管理工作深刻的启示。
二.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影响及原因分析
(一)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1.常感精疲力竭。认为教育教学毫无意义,自己的工作毫无价值,认为自己如何努力,结果都令人失望。由此,工作投入明显降低,工作动力日益缺乏,工作热情日益丧失,轻则放弃努力,重则畏惧上班。
2.自卑敢、失败感增加,自我评价降低。认为自己不是教育的主流,从事职业教育工作低人一等,对学校发展、对职业前景和个人前途失去信心。
3.现实中,由于职业学校招生困难,且职业学校学生呈现“四多”,即家庭经济困难生多、学习成绩差生多、违纪学生多,单亲家庭及问题学生多。因此,教师们认为学生素质太差、太愚笨,自己的工作难以产生效果,因此拒绝接受学生,有时将自己与学生对立起来,师生关系紧张,不愿面对学生、不愿进课堂。
4.情绪易激动,行为显失常。常常出现不合理的暴躁情绪,养成不好的行为习惯甚至是不良的嗜好,有时还会出现攻击性行为。
(二)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
1.教师个体负面情感增加,出现一定的生理、心理问题,严重危害教师身心健康。典型表现是对工作日益不满、情绪日感压抑和无聊,甚至出现抑郁。
2.教师流失越发突出。一是在学校内部一流教师向其他岗位流动,二是从职业学校调离至其他教育部门或彻底离开教育行业。
3.制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由于对学生缺乏爱心,工作投入和参与减少,教师工作士气低落,无心也无力于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受到影响。
(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1.学生方面因素。职业学校学生中学习困难者居多,品行缺陷者居多,坏行为习惯者居多,饱受批评冷眼者居多,家庭经济困难者居多。生源质量下降,学生素质不高,学生来源复杂,要求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学生的养成教育,纠正学生的各种不良行为,从而大大增加了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给教师带来了难以排解的长期压力。因为对一些教师而言,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远比其它工作更易让他感觉到疲倦。
2.教师职业的因素。教师是属于一个比较孤立、封闭的群体,从事的是一种比较单调的工作,与社会的联系较少,参与管理与决策的机会也很少。另外,教师的职业回报总是有一个起伏的过程,很多教师看不到这一点,从而产生了消极的情感体验。
3.教师考核评价体系的问题。现行学校教师考核评价体系虽然经过多次修改,但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如现存的对教师工作检查过于繁多,容易引起教师的反感;现行的听评课方式给教师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相对单一,加大了教师的心理负担。
4.学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学校民主管理还需进一步落到实处,广大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的机会仍然缺乏,许多教师都认为自己“只有干活的权利,没有参与管理的权利"。
5.教师发展空间的制约。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大多数教师都有寻求自我发展和接受继续教育的需求。而现实中,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学校为教师提供的专业发展条件和继续教育机会还不能满足教师的发展要求。
6.职业学校教师的经济社会地位有待提高。近年来,由于受到生源的制约,职业学校教师的经济收入呈现增长缓慢、停滞不前甚至是减少的状况,在社会中处于中下水平。另外,职业教育被边缘化的现实,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声望和社会认可度不高等原因也是引起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
7.职业学校生存压力。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受到社会的轻视,适龄人口的自然减少等因素,中职学校生源日益萎缩,中职学校日益面临生存的巨大压力,给中职学校工作人员特别是教师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挫折感。
三.“双因素”理论在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中的应用
(一)重视保健因素,满足教师的生存等基本需要
根据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具有能满足职工的物质需要,预防职工产生不满情绪,维护工作现状的作用。因此,在学校的教师管理中要防止和消除教师的不满和懈怠,就要在保健因素方面下功夫,为教师解决实际问题,努力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使教师安居乐业,献身职业教育。身价值,献身教育。
但当前,职业学校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面临巨大的困难与挑战,职业安全需要成为职业学校教师生存需要中的主导需要。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既要关心教师的生活问题,更要关心教师的职业保障问题,要在提高办学质量、拓展学校生存与发展空间上多下功夫。只有为教师解除了后顾之忧,使之具有充分的职业安全感,教师才能踏踏实实地工作,义无反顾地为职教事业做贡献。此外,学校的政策、工作环境和条件等,对教师来说均是保健因素,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有不满意感,影响工作情绪。对此,学校制定各项政策要尽量公平合理,要不断改善教师工作环境,让教师充分体验到公平的满足和环境的舒适,从而愉快地工作,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关心教师工作与生活,营造和谐的工作范围。一是小处着手,关心教师生活。如为解决教师反映的第四节课后吃凉饭菜的问题,学校党务责成相关科室专人负责与食堂沟通,每天安排一人进行跟踪调查,使该问题迅速得到了较为圆满的解决。根据学校多址办学的实际,学校调整班车时间与路线,除常规班车外加开8:30的晚班车,方便教师上下班。二是要理解和支持教师工作,注意减轻教师的工作负荷。比如,对于中职学生基础差、难管理的实际,学校实行小班化设置,减轻教师教学工作难度。
2.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创新教师考核评价制度,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一是改革教师薪酬发放方法,实行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根据能者多劳、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专职教师绩效工资的发放打破职称界限,即基础性绩效工资不分职称、只根据科类标准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按照专职教师听评课成绩及考核情况发放,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搭建更多与教师沟通、交流的平台。为了及时了解教职工的所思所想,充分发挥全校教职工在学校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学校制定《学校领导班子密切联系群众制度》。学校党务通过实行校领导接待日预告办法、设立校长信箱、公布校领导个人邮箱,在校园网开辟校园论坛等途径,让教师畅谈所思所想,得到宣泄、获得理解、受到关怀,实现教师与学校领导心灵上的零距离交流,从而解除教师的工作懈怠。
4.努力拓展学校生存和发展空间,增强教师的工作安全感。学校实行多元化办学,与**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服装艺术学校等河北、四川、内蒙古等省、自治区的同类学校开展合作办学,使学校办学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学校与**学院等高等院校进行专业对口升学,与**大学合作开办大专学历教育,使学校办学结构进一步优化。学校充分利用先进的实训基地,强化与企业、学校的联合,把实训基地建成具有区域、行业和专业影响力的,集学校教学、学生技能训练、专业师资培养和社会人员上岗、在岗、转岗和再就业培训等功能于一身的培训基地。目前这一工作已经取得初步成果,学校与**总公司、**职业学院、**职业学校等企业、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为行业企业和各类学校提供培训服务。学校还与**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影视技术培训学校,合作开展影视技术人才培训。
(二)充分利用激励因素,满足教师的精神需要
双因素理论认为,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中心的,由于工作本身的挑战性和发展性,能满足职工的精神需要,对人的行为动机起积极推动作用。当这种激励因素满足时,人的积极性才能得到较大程度的激发。因此,在学校的管理中要调动教师积极性,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管理者的眼睛就不能只盯在保健因素上,还必须充分运用激励因素。
为了实现学校提高办学质量、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学校管理者在注重保健因素的同时,更要善于利用激励因素满足教师的精神需要,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发挥教师潜能和才智。
1.严把入口关,从源头上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学校在招聘教师时,除注重考察学历、学识与专业能力外,还特别重视应聘者的教师职业认同感,选择那些把教师职业当成事业,有着强烈的教师职业倾向、热爱教师职业,愿意应对教师职业的挑战的人。
2.注重教师的培养,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个人成长。为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教师提供更大的专业发展空间,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设良好条件,学校强化在职培训,实施教师成长计划,投入100万元用于为教师国内外学习、培训与进修提供资金资助。制定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办法,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教师企业实践进行资助,鼓励教师通过在企业实际工作环境中按照具体的工作岗位、工作流程逐一轮流进行操作,并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有效地结合情境发现和解决问题,真正实现与企业“零距离”结合,锻炼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操作水平,使教师成为既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又能精通实践操作,具有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满足教师专业发展与个人成长的需要。
3.改善学校管理,提高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学校各项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以教师为本”实行民主管理,强化学校管理的人性化色彩,为教师提供更多机会参与学校管理与决策,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动力,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与责任感。学校每学期定期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学校学年、学期工作要点等有关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事项、重大决策;充分利用全校教师的智慧,听取意见和建议,根据需要召开不同层面、不同对象的座谈会,如举行为“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座谈会,绩效工资改革教师座谈会,教师生涯发展规划中青年教师座谈会,后备干部选拨任用座谈会等。
4.构建具有活力的评价机制。学校邀请校外专家对专职教师进行逐一听课,课后专家与教师面对面讨论与交流,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与指导。专家听评课活动对于启发教师思维,提高教学水平,调动教师积极性、创造性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有效地构建起了公平、公开、公正的教师考核机制。
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不仅影响教师自身身心健康,而且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学业进步,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职业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消除这一难题,提高教师工作满意度,激励广大教师提高工作积极性,从而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健康、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永刚.中职教师职业倦怠情况分析与对策[J]
.职教探索,2010年3月.2.裴利芳,王燕妮.工作倦怠的因素分析与研究发展综述[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9月.3.李江霞.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理论对我国的启示[J]
.教育科学,2003年2月.
第三篇:在实际应用中
A1、在实际应用中,统计的含义是指统计工作、统计资料与统计学。
2、构成总体总体,必须同时具备同质性、大量性与差异性。
3、要了解某工业企业的文化水平,则总体单位是的每一位职工。4下列属于品质标志的是文化程度。
5、统计工作的基础是统计调查。
6、统计的认识过程是定性认识到定量认识再到定量认识与定性认识相结合。
7、一个总体可以有多个指标
8、某职工月工资为1800员,工资是数量指标
9、统计工作与统计学的关系是统计时间与统计理论
10、对某市工业企业职工的收入情况进行研究,总体是该市全部工业企业的全部职工。
11、统计调查搜集的主要是原始资料,所谓原始资料是指
1.统计调查搜集的主要是原始资料,所谓原始资料是指向调查单位搜集的尚待汇总整理的个体资料 2.统计调查所搜集的资料包括原始资料和次级资料两种,原始资料与次级资料关系是次级资料是从原始资料过渡来的
3.统计调查有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之分,它们划分的标志是是否对所有组成总体的单位进行逐一调查
4.全面调查是对构成调查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逐一的调查,因此,下述调查中属于全面调查的是对全国的人口进行普查
5.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统计调查可分为连续调查和不连续调查。下述调 查中属于连续调查的是按旬上报钢铁生产量
6.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的关系是二者有时是一致的
7.对某省饮食业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是该省饮食业的所有从业人员
8对某省饮食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调查单位是该省饮食业的每一位从业人员
9.我国的统计报表目前大多是全面统计报表
10.统计报表报送周期不同,报表所反映的指标项目有不同的详细程度。一般,周期越短,则报告的指标项目越少
11.对1990年6月30日24时的全国人口进行逐一调查,这是普查
12.抽样调查与典型调查都是非全面调查,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选取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
13.通过调查鞍钢、武钢等几个大钢铁基地,了解我国钢铁生产的基本状况。这种调查方式是重点调查
14.统计调查可以分为统计报表制度和专门调查,划分的根据是调查的组织方式
15.如果调查对象是全部工业企业,则调查单位是每一工业企业
16.典型调查是从被调查对象中按照调查目的有意识地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
17.全面统计报表是一种报告法的调查方法
18.下列属于专门调查的是普查
19.调查时间是指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
20.在统计分析中,需要已婚人口数和未婚人口数指标,则相应的调查标志是婚姻状况
21.下列属一次性调查的是全国实有耕地面积
22.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
23.区别重点调查与典型调查的标志是 确定调查单位的标准不同
24.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都是非全面调查,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选取的单位方式不同
25.调查对象是指所要调查的总体
26.某市工业企业2006年生产经营成果年报呈报时间规定在2007年1月31日,则调查期限一个月
27.重点调查中重点单位是指标志总量在总体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单位
28.在生产过程中,对产品的质量检查和控制应该采用抽样调查
29.调查期限是指进行调查登记工作开始到结束的时间
30.下列资料属于原始记录的是个人生产记录
31.人户访问的优点之一是易于进行质量控制和调查较为复杂的项目
32.街头拦截面访的缺点之一是搜集的数据对总体的代表性不强
33.对某市自行车进行普查,调查对象该市所有自行车
34.对某市自行车进行普查,调查单位是该市每一辆自行车
35.对某市自行车进行普查,报告单位是该市每一个拥有自行车的人
36.为了了解职工的业余生活,某市统计局欲对该市职工2006年8月15日至21
日一周的时间安排进行调查。此项调查宜采用抽样调查
37.某市统计局欲对该市职工2006年8月15日至21日一周的时间安排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是该市全部职工
38.某市统计局欲对该市职工2006年8月15日至21日一周的时间安排进行调查。要求此项调查在9月底完成。调查时间是8月15日至21日
1.统计分组是统计资料整理中常用的统计方法,它能够区分 D.总体中性质相异的单位
2.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确定 D.分组标志和分组界限
3..按照反映事物属性差异的品质标志进行分组称为按品质标志分组。下述分组中属于这一类的是 B.在校学生按性别分组
4.按数量标志分组的关键是确定 D.组距
5.全国总人龄分为5组,这种分组方法属于 A.简单口按年分组
6对某校学生分别按年级和年龄分组,由此习惯成的分组体系是平行分组体系 8组距数列中的上限一般是指本组变量的最大值
9组距和组数是组距数列中的一对基本要素,当变量的全距一定时,組距和组数有相反的关系 10等距数列和异据数列是組距数列的两种形式,其中等距数列是指各组組距相等的数列。11用离散变量作分组标志时,相邻组的上下限应间断
12某企业职工月工资收入最高者为4260,最低者为2700,据此分为六个组,形成闭口式等距数列,则组距为260 13在组距数列中,对各组的上限与下限进行简单平均,得到的是组中值
14在组距数列中,用组中值代表组内变量值的一般水平,是因为不可能得到组平均数
15在分组时,如遇到某单位的标志值刚好等于相邻两组上下限数值时,一般是将此值归入作为上限的那一组
16将企业按资产总额分组,使用的分组形式为组距式分组 17企业按资产总额分组只能使用组距式分组
18某连续变量数列,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200,又知其邻组的组中值为170,则末组组中值为230 19统计整理主要是整理原始调查资料
20简单分组与复合分组的主要区别在于各自采用分组标志个数不同 21分配数列包含连个组成要素,既分组和次数
22划分组限时相邻组的上下限如重叠,则预上限相等的标识值计入下一组 23在分配数列中,频数是指各组单位数
24将某地区30各商店按零售额多少分组而编制的分配数列其变量值时各组的零售额 25比较法审查是主要审查数据之间有无矛盾
26静态数列也称时点数列,是反映同一时间条件下总听内部的数量分布
B、1统计学中常用的基本概念有总体、总体单位、标志、变量、指标。2作为统计信息管理机构,统计部门的职能有信息、咨询、监督。3统计的工作过程一般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4总体的基本特征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
5统计设计阶段的结果有统计报表制度、统计调查方案、统计分类目录、统计指标体系6当前我国统计的任务是同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经行统计调查、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提供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
7统计分析阶段的任务包括分析和评价所掌握的统计资料、认识事物的本事和规律性、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科学的预测。
8在全国人口普查中每一个人是总体单位、全部男性人口数是统计指标、人口的平均年龄是统计指标。
1.非全面调查是仅对一部分调查单位进行调查的调查种类,下列各项中属于非全
面调查的有A.重点调查 B.抽祥调查C.典型调查
2.制定一个周密的统计调查方案,应包括的内容有 A.确定调查目的 B.确定调查对象E.确定调查项目
3.全面统计报表是一种A.全面调查方法 B.报告法调查C.经常性调查方法
4.通过调查鞍钢、首钢、宝钢等几个大钢铁基地来了解我国钢铁的基本状况,这
种调查属于B.重点调查E.非全面调查
5.重点调查是一种B.非全面调查C.就重点单位进行的调查D.可用于经常性调查也可用于一次性调查的调查方法E.能够大致反映总体基本情况的调查方法
6.重点调查的实施条件是 C.重点单位的标志值在总体中占绝大比重D.调查曰的不要求掌握全面数据,只须r解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调查少数重点单位能满足需要
7.抽样调查的特点包括 A.是一种非全面调查 B.按照随机原则抽选调查单位C.根据样本的资料推断总体的数值
8.统计调查按组织方式的不同可分为 B.专门调查E.统计报表
9.统计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有 A.确定调查目的 B.确定调查时间和期限 C.确定调在单位和调查对象和报告单位 D.确定调查项日和调查表E.确定调查的组织计划
10.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CATI)的优势有 A.能够建立良好的跳问模式 B.能够当场对数据进行审核 D.支持程序问卷的再使用
11.在全国_[业企业普查中全国每一个工业企业是调查单位C.全国每一个工业企业是报告单位 E.每个工业企业的职T人数是变量
12.在工业企业设备调查中 B.T业企业的所有设备是调查对象C.每台设备是调查单位
E.每个工业企业是报告单位
13.下列统汁调查属于非全面调查的有 B.重点调查C.典型调查 D.抽样调查
14.下列哪种调查方式属于面谈访问 D.人户调查 E.街上拦截访问
15.原始记录必须具备的特点是 B.最初性 D.直接性
16.统计台账的特点是A.按时间的顺序对统计资料进行登记B.是一种账册D.随着时间的进程不断循序地汇总或积累资料
C、1统计,是指对某一现象有关的数据的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的活动。(对)2统计学是先于统计工作而发展起来的。(错)
3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对)4品质标志是不能用数值表示的。(对)
5总体的同质性和总体单位的变异性是进行统计核算的条件(对)6标志的具体表现是在标志名称之后所表明的属性。(错)7对有限总体只能进行全面调查。(错)
8总体的同质性是指总体中的各个单位在所标志上都相同(错)9有限总体是指总体中的单位数量是有限的。(对)
10某工业企业作为总体单位是时,该企业的工业增加值是数量标志,若该企业作为总体,则企业的工业增加值是统计指标。(对)
11总体与总体单位,标志与指标的划分都具有相对性。(对)
1.全面调查是对调查对象的各方面都进行调查。【答案】×
2.我国的人口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因此,它是一种经常性调查方式。【答案】×
3.在统计调查中,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有时是一致的。【答案】√
4.调查时间是指开始调查工作的时间【答案】×
5.普查可以得到全面、详细的资料,但花费较大。【答案】√
6.各种调查方式的结合运用,会造成重复劳动,因此不应提倡 【答案】×
7.要想通过非全面调查来取得全面资科,应选用典型调查方法。【答案】×
8.在统计调查中,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是不一致的。【答案】×
9.统计报表是按国家有关法规颁布的,是必须履行的义务。故各级领导部门需要统计资料时,都可以通过颁布统计报表来收集。【答案】×
1O.普查可以取得被研究事物总体的全面情况,且不需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答案】×
11.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中最有科学根据的方式方法,因此,它适用于完成任何调查任务。【答案】×
12.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是根据调查结果所取得的资料是否全面来划分的。【答案】×
第三章1.统计分组是统计资料整理中常用的统计方法,它能够区分 D.总体中性质相异的单位
2.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确定 D.分组标志和分组界限
3..按照反映事物属性差异的品质标志进行分组称为按品质标志分组。下述分组中
属于这一类的是 B.在校学生按性别分组 4.按数量标志分组的关键是确定 D.组距
5.全国总人口按年龄分为5组,这种分组方法属于 A.简单分组
第四章
1.统计指标反映的是()。
A.总体现象的数量特征
C.个体现象的数量特征
【答案】A
2.总量指标()。
B.总体现象的社会特征
D.个体现象的社会特征
A.能从无限总体中计算出来
B.数值大小与总体的范围无关
C.与数学中的绝对数是一个概念
D.反映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某种经济现象的总规模或总水平
【答案】D
3.质量指标的表现形式是()。
A.绝对数 B.绝对数和相对数
C:绝对数和平均数 D.相对数和平均数
【答案】D
4.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可分为()。
A.预计指标和终期指标 B.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
C.基期指标和报告期指标 D.先行指标和滞后指标
【答案】B
5.统计指标体系是由()。
A.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组成的整体
B.若干个相互矛盾的指标组成的整体
C.若干个相互联系的数量指标组成的整体
D.若干个相互限制的数量指标组成的整体
【答案】A
第四篇: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消除学生的烦恼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消除学生的烦恼
顺天中学——张志具
当一个人步入青春期后,随着思维独立意识和自我觉醒的意识发展,开始把自己当成被观察的对象,开始了自我审视和评价,希望自己有“自知之明”。但是,他们由于此时的认知发展水平和自我认识能力还不够完善,所以对很多事物和现象还不能进行全面、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这样会给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带来无尽的烦恼和苦闷,严重的还可能引发孤独、抑郁等消极情绪。因此,我认为初中生应学会正确对待这种成长的烦恼,及时消除烦恼,才能让自己健康成长。
针对初中生的烦恼,结合本人所担任的科目,我提几点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正常交往,学会相处,学会沟通
男女同学正常交往,既有利于集体建设,又有利于扩大交往范围,增进对异性的了解,发展同学间的友情。人是集体的人,脱离了集体的人是难以想象的。在学校这个集体当中,学生首先要在班集体中学会交往,学会相处。同学之间有缘相遇在一个班级共同学习,继而发展为友谊,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帮助,形成合作伙伴。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学生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在讨论中得以交往和沟通,在反复的训练中,学生的交往能力不断加强,交往的胆怯心理也逐渐得以克服。
父母、教师是我们的生活指导者,他们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当我们遇到困难和烦恼时,在自己又无法解决的情况下,我们何不向父母与教师求援呢?因此,我把学生与教师、父母的沟通情况当作一项作业,要求学生每星期上交一篇沟通心得。刚开始学生感到这是一项任务,却又必须完成,以后就逐渐形 成了习惯,很多烦恼就在与教师、父母的交往中烟消云散。
二、正确认识青春期的各种变化
青春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阶段,是人的生命历程中最具华彩的时候,是青少年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是童年向成年过渡的时期,也是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人的身体和心理将发生明显的变化。身体方面的性机能发育成熟,身体外形急剧变化,体内机能迅速健全。心理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三大心理过渡:第一,从依赖性向独立性过渡;第二从“自我朦胧”向“自知之明”过渡;第三,从幼雅向成熟过渡。
面对这一时期的身体和心理变化,应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些变化是正常的。我们只要懂得一些心理卫生常识,特别是《生物》课本有关青春期生理卫生的知识,学习掌握一些心理调节的方法,还可以通过召开青春期生理、心理卫生知识专题讲座,从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坦然接受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减少心理上的混乱与恐慌,以积极的心态去接纳这些变化,学生就能顺利度过青春期。
三、学会控制情绪
青春期学生情感浓烈,热情奔放,情绪的两极性表现得十分突出。他们情绪多变,经常出现莫名其妙的烦恼、焦虑,是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针对这些不良情绪,可以通过理智调控法,注意力转移法,幽默化解法,目标转移法等进行有效调控。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是很重要的。要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调整自己:第一,对自己的期望目标适当,不过分苛求;第二,对他人的期望不要过高;第三,不要自找烦恼而要自得其乐;第四,要笑口常开。另外,还要学会合理渲泄情绪,手段要正确,分寸要恰当。
四、树立远大理想,努力提高学习能力
理想是生命的源泉,心灵的灯塔。当今不少初中生的学习成绩差得令人担忧,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的学习缺乏目的性,对人生的理想不明确,是在父母的要求下去上学的,由此而导致了不少学生厌学、弃学。
针对这种现象,教师作为学生的启蒙人之一,首先应让学生树立起自己的理想之帆;家庭教育更为重要,父母应正确引导子女确立学习动机。教师与父母的指导与帮助,对学生的教育只能起到外因的作用,而学生个人认识能力的提高才是内因。所以,作为《思想品德》科任教师,是学生思想指导的关键,应该与班主任联合起来,通过教学引导和主题班会的开展,促使学生树立人生理想。当学生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的,确定了人生理想,他们就会不懈努力,就会通过各种方法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通过勤奋而努力提高成绩,不断充实自己。
每个人在青春期的心理发展历程中,都要不同程度地经历一段“成长的烦恼”。当这些烦恼和苦闷出现时,我们应敞开自己的心灵世界,多与学生以及其父母交流与沟通。真诚的交流与沟通可以加深彼此的了解,分享欢乐,调节情绪,排解烦恼,从而让学生的花季雨季充满欢声笑语,充满欢乐。
第五篇:GIS在林业中应用
GIS在林业中的应用
摘要: 在概述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概念、功能、应用领域的基础上, 对GIS 在林业中多方面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 并对GIS 在林业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指出地理信息系统在林业上应用研究的重要性。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林业;应用现状;前景
背景:林业具有用地广阔、生产周期长, 其所涉及的森林系统结构复杂, 森林资源附于地表等特点。而85%以上的森林管理决策与其空间位置有关, 采用传统方法制定管理决策, 缺乏直观性和决策过程的可视化, 给经营管理带来许多困难。而GIS能快速准确地获取多种组合形式的林业资源统计数据, 清晰直观地表现数据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趋势, 实现数据可视化以及空间地理分析与实际应用的集成。以满足森林资源管理和领导决策的需求, 进而可以利用GIS对林业资源质和量的变化进行动态监测与规划;解决林业上长期以来经营粗放、信息技术落后的问题, 促进林业的经营管理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1.地理信息系统简介
GIS 是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的缩写,即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是介于信息科学、空间科学和地球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与新技术学科,对空间信息的管理与分析是它的优势所在,它是一种兼容、存储、管理、分析、显示与应用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是分析和处理海量数据的通用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是以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空间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管理、操作、模拟、分析和显示,并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而建立起来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是空间数据的管理系统,是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综合体,其主要有以下特征:①空间定位特征:②多维结构特征③明显的时序特征
地理信息系统大致可以分为 3 大类:①专题信息系统.它是具有优先目标和专业特点的地理信息系统,如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矿产资源信息系统,水土流失信息系统等.②区域信息系统,主要以区域综合研究和全面的信息服务为目标,按区域范围大小可有不同的规模,如加拿大国家地理信息系统、中国黄河流域信息系统等.③地理信息系统工具库,它是一组有图形图像数字化、存储管理、查询检索、分析运算和多种输出等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功能的软件包.地理信息系统的任务,就是对地球表层人文经济、自然资源及 环境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与管理. 2.森林资源信息管理
用GIS 的数字地形模型(DTM), 地面模型, 坡位、坡面模型可表现资源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 利用栅格数据的融合, 再分类和矢量图的叠加, 区域和邻边分析等操作,产生各种地图显示和地理信息, 用于分析林分、树种、林种、蓄积等因子的空间分布。使用这些技术, 研究各树种在一定范围内的空间分布现状与形式, 根据不同地理位置、立地条件、林种、树种、交通状况对现有资源实行全面规划, 优化结构, 确定空间利用能力, 提高森林的商品 价值。各地、各林业局、各林场森林面积, 森林蓄积, 森林类型, 林种分布, 树种结构, 林龄结构及变动情况等, 过去只能从森林资源档案数据库中了解情况,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做到图上动态管理和监测, 从而可以做到更真实、更直观地把握森林资源的状况及变化。3.森林分类经营管理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 可以做到以林班、林场、林业局、地区及全省为单位的森林分类经营管理, 能够做到分类更为科学、更为客观, 为各级领导及林业管理部门、生产部门提供可操作的森林分类经营方案及科学依据。4.天然林保护工程管理及封山育林
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两类三划分”必须要落实到可操作的地块, 并可进行动态管理。只有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才能真正做到科学经营管理, 否则很难将天然林保护工程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封育区域的确定涉及一些地理地貌和社会经济及人为活动等因素。GIS 的分析设计可兼顾多种要素, 采用DTM和森林分布图及专题图叠加, 区划出合理且更易实施的封育区域。
5.森林限额采伐管理
借助于GIS , 制定详细的采伐计划, 确定有关采伐的目的、地点、树种、林种、面积、蓄积、采伐方式和更新措施。制定采伐计划安排, 制作采伐图表和更新设计。应用地理信息系统, 可以清楚地把握各地、各林业局及林场,乃至各林班、小班的森林资源状况, 下达森林采伐限额指标可做到有的放矢。同时, 可以确定各小班的森林经营及采伐方式, 实现以小班为单位的动态经营管理。6.森林结构调整 用缓冲分析方法进行河岸防护林, 自然保护区, 林区防火隔离带等公益林的规划, 确定防护林的比例和相应的分布范围。根据森林资源分布状况和自然、社会经济分布特点以及社会经济需求进行空间属性分析可以确定不同林种的布局。一方面根据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利用地形地貌、立地条件分布特点林木生长各个阶段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特点利用GIS 和相关的技术确定合理的龄组结构;另一方面指定相应的森林时序结构的调整方案并落实到具体的山头地块, 在大力造林、绿化、消灭荒山的同时, 按照龄组法调整龄组结构, 加速林木成熟, 使各龄组比重逐步趋向合理, 充分发挥林地的生产潜力。7.抚育间伐、速生丰产林培育及更新造林管理
利用GIS 强大的数据库和模型库功能, 检索提取符合抚育间伐的小班, 制作抚育间伐图并进行GIS的空间地理信息和林分状况数据结合, 依据模型提供林分状况数据如生产力、蓄积等值区划和相关数据,据此可按林分生产力进行基地建设。GIS可通过分析提供森林立地类型图表, 宜林地数据图表, 适生优势树种和林种资料, 运用坡位、坡面分析,按坡度、坡向划分的地貌类型结合立地类型选择造林树种和规划林种, 指导科学造林。8.林业用地信息管理
林业土地变化包括林地类型和林地面积两方面。GIS借助于地面调查或遥感图像数据, 实现了地籍管理, 将资源变化情况落实到山头地块, 并利用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可及时对森林资源时空序列、空间分布规律和动态变化过程做出反映, 为科学地监测林地资源的变化、林地增减原因、掌握征占林地的用途和林地资源消长提供了依据。我省林业用地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119 % , 可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至今为止, 林业用地的管理还较为粗放。利用地
理信息系统, 可以做到有效地管理林业部;习的土地资源,实现对林业用地的权属、利用情况及开发前景动态管理。
9.森林病虫鼠害监测、控制、森林防火监测及动态管理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 可以实现对森林病害、虫害、鼠害发生规律、分布状况及控制程度动态监测及跟踪管理,能够克服工作的盲卧险和被动性, 做到心中有数, 防治工作及时。可通过建立应用地理信息系统, 对省、地、县森林防火系统进行动态监测和管理。国家林业局林业规划院于90年代就研制出了“林火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目前, 我省森林防火办也着手构建全省森林防火GIS 系统。该系统的
建立, 必将会大大提高我省的森林防火现代化管理水平,并产生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0.林权管理 权属分国家、集体、个人三种形式, 不同权属的森林实行“谁管谁有”的原则, 大部分权属明确, 产权清晰,界线分明, 标志明显, 山林权与实地、图面相符, 少数地方界线难以确定, 可用邻边分析暂定未定界区域。从而减少或避免各种林权纠纷。
应用前景:
一方面,GIS在林业学科中的应用促进了学科的知识创新和理论深化研究, 促成了各学科间的相互联系, 极大地推动了林业系统科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发展。另外, 随着新分支学科的建立, GIS应用越来越广泛。如有的学者提出利用GIS建立植物转基因飘流状况的国家和省级地理信息系统。另一方面,各学科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反过来又需要GIS的不断完善, 并为GIS提供实验基地。如为了便于更科学合理地管理某一区域的自然资源, 就需解决GIS同GPS、RS以及与专家决策支持系统的耦合问题, 这将促进GIS技术的不断完善。GIS、RS和GPS的集成(“3S”的集成)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3S”的集成是一种利用各自的技术特点快速准确地提供所需信息的技术。基本是RS 提供最新的图像信息, GPS提供精确的位置信息, GIS为图像的存储、处理、分析及应用提供技术手段。“3S”的应用可为林业生产管理和决策者快速地提供精确的信息。森林是农业的生态屏障, 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我国森林生态功能较弱, 林业生产技术总体水平较低, 对林业生产调控能力差, 再加上林业生产的高风险性、区域性, GIS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提高林业生产的调控能力, 实现林业现代化和因地、因时的科学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林业生态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 对这一系统的监测、模拟和科学管理等复杂问题应用传统的GIS是很难解决的, 因为这些问题需要大量的知识与经验, GIS与专家系统结合而成的智能GIS, 并利用神经网络模型将成为解决这些复杂问题的重要途径, 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已得到了重视。另外, 随着网络GIS、虚拟GIS、开发式GIS、真3维和时空4 维数据结构等这些GIS技术研究成果的推出和不断完善, 林业作为GIS技术使用大户, 必然会受到深远的影响。
结束语:进入90 年代以来, GIS 正朝着分布式的、开放的、网络化的、大众化的、全球性的GIS 发展,被人们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当前, 我国已经提出了建设 数字林业 的概念, 是否建立和使用了先进的林业地理信息系统, 正在成为衡量当地林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 3S 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极大地促进了林业资源经营、管理、利用的信息化、网络化、数量化和模型化进程。目前, GIS 在我国林业上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国内从事林业GIS 研究的人数不多;GIS 在林业上还主要应用在建立数据库、数据库查询、空间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和成果显示输出等几个方面。在林业GIS 基础数据库建设、林业通用GIS技术模块、林业行业数据标准和林业GIS 海量数据支持等方面报道较少, 这需要广大的林业工作者共同努力, 促进我国林业GIS 事业的快速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