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也说反腐
腐败的根源与反腐的方略
张传强
(2014年4月21日)
腐败,原意是食品因变质而产生臭气、刺激味和毒性物质的一种自然现象。腐败也指人的思想陈腐或行为堕落,指制度、组织、机构、措施等混乱黑暗,这里谈谈后者。“腐败”指的是运用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的行为,其行为主体、动机、方式与后果,都有较为明确的界定。腐败的实质是一种非正式的获取政治影响的过程,当某个群体感到其核心利益在正式政治体系内被忽视或被认为是非法之时,这一群体的成员就会被吸引到那些获取影响的非正式渠道中去,而这些渠道又往往以腐败的形式表现出来。
腐败在广义上说是行为主体为其特殊利益而滥用职权或偏离公共职责的权利变异现象。从狭义上说泛指国家公职人员为其特殊利益而滥用权力的权利蜕变现象。腐败,也是指国家公务人员借职务之便获取个人利益,从而使国家政治生活发生病态变化的过程。下面浅谈一下腐败的危害、根源及对策
一、腐败的危害
腐败问题是各国都存在的通病,而我国腐败现象发展迅猛的势头,既危及和破坏法律的权威性和有效实施,又破坏
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动摇着我国社会的政治基础。腐败问题已经对党,对国家和社会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腐败危害国家,同时也给伤害家人。有专家指出:“说起腐败,人们往往想到贪污,其实抢劫也是腐败的一种类型。早期资本主义列强贩卖黑奴、剥削工人、大搞全球殖民地、掠夺全世界的原材料、能源、文物,这不是腐败吗?是腐败。”在中国一些像房地产及其类似的不法商界,让多数国人的积蓄或者说血汗钱都掠夺到自己的腰包,不是腐败吗?也是。
二、腐败的根源
党务政务的监管体制不规范是腐败产生和蔓延的原因之一;亲情文化是腐败产生和蔓延的文化温床;法治监督不力是导致腐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腐败无处不在。它不只是公共官员滥用职权的问题,而是人们为了捞取任何不义之财而滥用职权(不一定是政府权力)的行为。另外还体现在人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尽职、不作为,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思想颓废、麻木不仁等,这些腐败现象常被人们忽略,其实它对社会以及对人类发展本身危害极大,具有鲜明的新型特征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辛向阳发表署名文章,当前中国的腐败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由收钱收物的“硬腐败”发展
为接受各种服务、旅游出国等“好处”的“软腐败”;由个人捞钱的“小腐败”上升为集体福利、挥霍公款的“大腐败”;由内资企业的“内资腐败”发展为外资企业参与商业贿赂的“外资腐败”;由一人出事的“单案”扩大为一揪一串的“窝案”。
文章建议,我国要尽快制定并实施财产申报制度,领导干部要报告本人、配偶及由其抚养的子女的家庭财产,包括大额现金、存款、有价证券、房产、汽车、债权债务等主要家庭财产。中央巡视组采取例行的抽查制度,如每年抽查1%-5%的领导干部的个人财产。对抽查发现的不如实申报的干部,一查到底,这种不确定性的威慑力比简单的惩罚措施更大。对于竞争上岗的领导干部,须在一定范围、一定层面上对其财产予以公开公布,对未公开、公布的财产,一经查明予以没收充公,并取消三年提名资格。具体表现:
一是群体化。一些腐败败露后,往往引发所辖地区官场的“大面积塌方”。腐败分子在政治上拉帮结派,经济上相互牵连,结成了利益同盟,呈现出明显的群体性,即“窝案”“串案”。其主要特征一是涉案人员众多;二是涉案人在政治上丧失党性原则,形成了具有紧密人身依附性质的关系网;三是在经济上互相利用,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二是高官化。据公开资料统计,2003年至2007年的5年间,共有35名副部级以上官员落马,年均7人。2009年全年落马的省部级(含副部级)高官有17人。
三是巨额化。腐败涉及的金额巨大,动辄就是上千万甚至上亿元。2009年已基本查明涉案的3l位国企企业家犯罪涉案金额累计达34亿元,人均高达l亿元;其中涉及贪污、受贿的国企企业家30人共计贪污、受贿9.3亿元,人均3109万元;涉及挪用公款的国企企业家9人,累计挪用公款12.9亿元,人均1.4亿元。
四是期权化。“权力期权化”交易的是一种“权力”,其不直接涉及钱物,因而形式和过程隐蔽,相互兑现往往是间接而不是直接的,如高薪任职、分给股权、优厚待遇等。
腐败分子进行权力操作可用“扶持企业、促进发展”为借口,即使损害国家利益也可用“改革代价”遮掩,过程隐蔽,其交易方不是在职干部,甚至可能不是其本人,对象和内容都较为隐蔽。“权力期权化”改变了腐败获利的时间和方式,为腐败分子手中的“权力资源”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变现可能。
五是潜规则化
在中国文化中有很多消极的因素是滋生腐败的条件,如“潜规则”文化在官场流行,很多行为规则不公诸于世而是如“黑市”交易,公诸于世的规则,大家又不遵守。同时,中国文化中有一种消解制度的倾向,在现实中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还有“圈子”文化,社会上流传着一句话:进了班子还要进圈子,进班子不进圈子等于没进班子,进了班子不如进圈子,进了圈子不进班子等于进了班子。入围的干部争宠,不入围的干部被剔除,这种示范效果迫使大多数干部去遵从新的游戏规则。从追求庇护到跑官买官,并按照这一游戏规则提供的激励机制来作出行为选择,使正直干部越来越难以生存。
六是国际化。有的腐败分子利用资本跨地域、跨行业、跨国境流动的机会,与地区外、行业外、境外的不法分子相勾结,共同犯罪;有的利用国际间法律的差异,国内犯罪,国外洗钱;有的以境外商人为合作对象,在为对方牟利后,在境外“交易”,赃款赃物滞存境外。一些涉案的党政干部特别是关键涉案人员一有风吹草动即随时出逃。
“裸官”问题浮出水面,暴露出以往外逃贪官贪腐时“留一手”(任职期间有意送妻儿出国,独自一人在国内),贪腐行为败露后立即逃往国外的腐败谋略。某些干部利用出国考察机会滞留不归的情况更是暴露出贪官风险意识的增长。
七是新型化。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拍卖等方面的反腐败措施比较少,导致新兴领域腐败案件频繁发生,在这些领域中,腐败呈现出金融化、虚拟化特点。
与异性直接相关的腐败现象不可轻视,中纪委研究室原副主任、中纪委北京培训中心原主任、原中央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副主任刘春锦指出:受处分的厅局级干部中,90%的落马贪官都有包养情人,甚至有多个贪官共用一个情人的现象。
八是学术化。学术腐败是90年代之后,风靡的一种社会现象,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存在严重学术诈骗行为。专家认为:要整治学术腐败,必须引入学术死刑,一有腐败,让你永世不得翻身,乱世就要用重典。
三、反腐的对策与思考
腐败现象根源于剥削阶级腐朽没落的意识形态,它与我党的性质和宗旨严重对立,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严重的破坏性。如果听任腐败现象蔓延,我们党和人民的政权就有可能被葬送。反腐败斗争是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的特殊表现形式,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腐蚀与反腐蚀、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政治斗争,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为巩固政权建设而迫切需要解决的政治任务。如何加强法治监督,标本兼治,从根本上解决腐败的问题?对策是:
(一)、加强思想教育,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是反腐的根源。
腐败是从权力者思想腐败开始的。腐败的产生首先是思想的堕落,克服腐败现象必须狠抓思想教育。这是从内因入手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基础性工作,是从主观因素上根治腐败的重要举措。当前,尤其要提高全体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1)加强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学习宣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学习中纪委关于党政干部廉洁的各项规定,不断提高发展和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努力成为带领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强领导核心。(2)加强党性修养,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注重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员的政治信仰和理论修养,以党风促民风,影响带动机关作风建设,让正气压倒邪气,使共产党员经受住金钱、物质、灯红酒绿等不良社会风气的考验,从思想上筑起坚固的反腐长堤。(3)加强道德建设,提高权力主体职业道德水平。国家的一切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权力主体只是代行权力职能,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因此,要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理想,并把它奉为职业活动的行动指南;要磨炼职业道德意志,用马列主义武装头脑,辨别善恶,分清美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要养成职业道德习惯,把道德规范变成自己高度自觉的要求,使自身权力的行使完全符合社会的要求。(4)加强法治观念,使权力的运行法治化。深入“四五”普法,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意识,依法办事,而不能以权代法,以权压法,甚至是领导者以言代法。要通过主观世界的改造,消除权力者主观腐败动机,矫正“不满足”、“攀比”、“侥幸”三个心理倾向,使权力主体对腐败行为“不愿为”。
(二)、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是反腐败的基础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如果思想防线不坚固,经不起诱惑,又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想腐败轻而易举。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可以有效地预防腐败。
加强对行政行为的监督。提高行政行为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程度。制订行政自由裁量行为的程序、规则,明确行政自由裁量的范围、制约行政自由裁量权。重大行政裁量行为必须经过咨询、听证、决定、审议、复核和监察等环节。同时,必须增加行政行为的透明度,建立健全行政公开制度,公开办事制度和规则、公开办事机构和人员、公开办事程序和方式、公开办事结果和依据。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加强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凡是设定审批权的事项,必须设定严格的审批条件、审批范围和审批程序。
完善和强化党内纪律监督。党内纪律监督是在党的上下级之间、党员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内部纪律监督机制。加强党内监督,必须进一步加强纪委对反腐倡廉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纪委的组织协调作用,加强纪律部门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党内民主,强化民主集中制,实行党内政治生活公开化、透明化。
(三)反腐败的突破口:制度的完善与创新 腐败是制度漏洞的表现,反腐败本质上就是不断完善和创新制度的过程。医治腐败的根本途径和突破口就是构建国家廉政制度。一个国家不论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采用什么样的社会制度,腐败的程度多么严重,建立国家廉政制度对于医治腐败仍具有普遍性意义。这既是人类反腐败智慧的结晶,又是最有效的反腐败措施。
当前,中国廉政制度建设的重点在于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完善党的内部运行机制、政府职能的转变。在滋生腐败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性的改革,以制度创新来根治腐败,使腐败由“低风险、高回报”转变为 “高风险、低回报”。首先,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是廉政制度建设的突破口,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结合中国廉政制度建设的实际需要,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坚持干部选拔任用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对领导干部的实绩考核和经济审计、逐步推行领导干部交流、回避制度、加强组织人事部门的自身建设等。其次,从党的内部建设来看,党需要“自我改革、自我创新、自我转型、自我建设”;从党面对的外部挑战来看,党需要“锐意进取、不断创新、主动转型、从严建设”。党内民主制度的建立、《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出台与实施,就是党为遏制腐败而构建的一种预防机制。因此,我们要完善党内外群众来信来访制度、强化党员干部的组织生活制度、健全党员领导干部的民主评议制度、完善党的举报和申诉制度等。最后,就政府职能转变而言,就是要逐步建立与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相适应的制度与机制。换言之,就是要建立、完善与创新制度,逐步实现政府由“越位”、“缺位”、“错位”到“定位”、“到位”、“正位”的转变,从计划手段、行政手段调节为主转向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调节为主,从直接控制为主转向间接控制为主。从而在源头上消除腐败滋生的土壤与温床。
(四)完备的法制是反腐的保障
为反腐败提供完备的法律依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反腐败基本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其中包含着三个基本的要素,即严密立法、严格执法和严厉制裁。要真正做到“三严”,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和大量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当前,中国反腐败的法制建设已经远远落后于反腐败实践的需要。虽然我们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预防和惩治腐败的法规、条例和规
章,但是这些法规、条例大多散见于宪法、刑法等法律之中,迄今尚未形成一部完整的反腐败法律。对此,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加强立法建设,为预防和惩治腐败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
健全法律体系,依法办事依法行政。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一是要把反腐败斗争中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通过立法程序上升为法律,借助于国家的强制力,使之具有更大的权威性和稳定性。二是要随着形势发展及时制订行为规范,供广大党员干部遵守。尤其要发挥党内法规较之国家法律更加及时、灵活、针对性强的优势,把国家法律不便做出规定的问题及时从党内法规的角度提出严格的纪律要求。这样做,既有利于监督约束党员干部行为,也有利于保护党员干部。
依法办事是靠法治反腐败的基础环节。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如果不依法办事,就容易违背人民意志,产生腐败问题。这就要求国家的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在公务活动中都必须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随着依法治国及“法治江苏”建设进程的加快,国家机关特别是行政机关的行政权力逐步法定化,依法行政越来越成为政府管理工作的一项基本准则和要求。因此,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对廉政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要确保各项法律法规,尤其是有关党风廉政建设方面法规制度的实施。有些腐败问题和不正之
风的发生,并不是没有这方面的法规制度,而是不执行或不认真执行,使这些法规制度成了一纸空文。要依靠法治反腐败,就必须保证各项法规、制度得到认真的贯彻执行。依法严肃惩治腐败。以查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滥用权力、谋取私利的腐败案件为重点,严厉惩处腐败分子;以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要通过依法严肃查处腐败案件,严厉打击腐败分子,使广大党员干部受到教育,发挥案件查处在预防和遏制腐败中的警示作用。总之,要通过严格的法治和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使腐败分子不敢贪、不能贪、不想贪。
第二篇:也说金融危机
也说金融危机
好像全世界都在议论FinancialCrisis.....其实很多信息都是网上的,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我想我也不会写下一下的感受。很多人说,西方收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其实说到底还是美国很严重吧,人均saving居然是-1%,这个对中国人来说的确是没办法接受的,又好像说英国好多人还不起贷款,露宿街头,接着说冰岛国家破产了.....消息是很多,但是呢,我所在的欧洲大陆还是比较stable的吧,至少荷兰是比较稳定,也许是因为金融业并不是主要支柱产业吧,看报纸说鹿特丹港口及其周边地区仅仅物流业就有超过6000个岗位空缺,对于一个小国家来说,貌似港口还是一片繁荣!也许中国真的不是偷着乐,港口为何如此繁荣居然跟中国有关!现在全世界都在缩减成本,中国也不例外,那么多的消费品产自中国,各大船运公司力图把运输成本降到最低,都用大船,外加超载,小的港口都不敢去了,再加上精明的荷兰人采用了电子清关制度,船在到港2个星期前就可以提前清关,大部分往欧洲大陆的船都冲到鹿特丹来了,而港口的生意早已经形成了cluster,自然带动经济的繁荣,所以没感受到金融危机过多的冲击,真的!
暑假时候在国内,只有一个感觉,国内的东西越来越贵了,而最近发现鹿特丹超市的东西还真是偏便宜了。今天的感受特别深,应该说坏小孩是个特别不会过日子的人,平时因为懒,舍不得多走10步路到隔壁便宜点的超市买东西,今天发现平时去的超市东西都没空了,跑到隔壁那家便宜点的德国超市,第一次发现原来自己真的买东西很很很不看价格!啊哈!突然想起为什么leo在法国留学的同学ge大姐说,坏小孩是不是特别娇气啊,你看她点菜都不看菜单和价格的!呵呵,估计是说坏小孩很不会过日子,不过貌似被很多很多人说过,无所谓了。只是今天去那个超市买东西,突然想到了以前在莱顿的日子,04年老去那个超市买东西,因为那个很近,也有很多我喜欢吃的巧克力,只是,今天有感触是发现好多东西超便宜,几年都没涨价的样子了,买了自己很喜欢的一种巧克力,400克,才1。79欧,几年前也是这个价.....
第三篇:也说经济危机
也说经济危机
又到了给学生讲罗斯福新政的时了,其中牵涉到的关于经济危机的问题尤令我头痛。这个问题,我思索了几十年,一向不得其解。看教科书,却越看越糊涂。以己之昏昏,怎能让人昭昭?之后,想起东坡先生跳出庐山的教诲,经过独立思考,全面审视,自以为总算理出了一点头绪,条叙于下:
封建时代,经济以小规模农业为主,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很多自由农民虽然占有生产资料,但生产分散,生产力低下,往往仅能自给自足,没有多少东西可卖,对市场的依靠度不高。至于手工业和商业,和市场的联系虽然紧密一点,但其规模也很有限。农业、手工业产品也相对简单,不需要其他多少部门的配合就能完成生产。所以,封建时代的生产就不能称为社会化大生产。
生产不足、物资贫乏,是封建经济的常态。这种经济是低水平的、没有前途的经济。
到了资本主义时代,在大资本的运作和组织下,生产由分散渐趋集中,一线生产者专务生产,不再占有生产资料(之后有所变化,比如给工人以少许股份),以出卖劳力挣取工资为生。生产力不断提高,这时的生产就不可能是自给自足的,而是为市场销售而生产,为变现利润而生产。它需要社会大众的购买,很多复杂产品(如汽车)也需要社会多个生产行业部门的合作才能生产出来,也需要发达的金融业来支撑,所以是社会化大生产。
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资本主义国家逐渐工业化,农业的地位退居其次。生产本事、效率大幅度提高,很多物资不再贫乏,形势似乎一片大好。
可是,资本主义却会因为生产过剩而发生经济危机。
教材告诉我们: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的决策权在投资者自我手中,政府不得干预(自由,是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资本家为了生存和追逐利润,容易盲目扩大生产规模,而国内外民众的购买力总是有限的(即市场容量总有饱和的时候)。当许多行业的生产远远大于消费之际,就是经济危机爆发之时。于是,生产停滞、贸易缩减、资本家破产、银行倒闭、工人失业……
失业意味着失去收入,民众收入越减少,就越没有购买力,越没有购买力,生产就越不能恢复,生产越不能恢复,民众就越没有收入,如此恶性循环……
于是,卖不掉的保质期限短的或实在剩余而廉价的东西只能忍痛毁掉(我认为那种“资本家毫无怜悯之心,为了维持商品价格而故意销毁商品”之类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那么,如何是好呢?
按照我们教材的逻辑,生产的社会化要求生产资料也应当社会化,即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这样,由政府来高瞻远瞩,通观全局,统一规划,统一制定和发布指令性生产计划,生产和销售的所有环节都由政府掌控,似乎这样就能避免那种由于资本家之间争夺市场而出现的盲目竞争,从而合理控制生产规模,避免生产过剩。这也就是所谓的计划经济。
斯大林时代的苏联和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正是这样做的。没有私有企业、没有个体经济,劳动者以全民或团体的名义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似乎应当有主人翁精神),政府大包大揽、统购统销,避免了盲目竞争。
结果如何呢?确实避免了生产过剩(顺便也消灭了私人剥削和贫富分化),但却出现了生产不足(苏联的军火除外)。市场上物资短缺,票据时代的存在就是明证。其原因,大概是忽视了人性自利的一面,公有制大锅饭的体制无法激发管理者和劳动者的进取性,导致生产效率低下(今日我国的国有企业也有同病,所以政府要对其实行股份制改革)。
在生产过程中,私有制的自由放任容易出现过剩的危机,公有制的大包大揽又容易出现不足的危机,那么,经济发展的出路似乎在管与不管之间了?问题是,管多少,不管多少?哪些该管,哪些不该管?这中间的度,实难把握!
但无论怎样,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资本主义开始收束了,社会主义开始松放了,两者都被迫发生了变革,像是在互相靠近,互相借鉴。一收一放之间,就分别有了罗斯福的“新政”和邓小平的“改革开放”。
邓小平时代,中国在经济体制方面向西方学习,不再是清一色的公有制,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又开始了。所以,此刻的中国,照样有生产过剩的可能(我们已经看到过中国菜农任由蔬菜烂在地里之类的报道),如果过剩到必须程度,谁能保证不会发生经济危机?所以,当今之世,经济危机已不再是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利。这就是我们今日不断听到“去产能”、“供给侧改革”、“防范金融风险”之类声音的原因,也是贸易战之下,我国政府要和美国谈判、并在谈判中有时也愿意作出承诺和让步的原因(我们至少也需要美国的市场)。
经济是一头怪兽,既需要驯服,更需要有让它自由奔跑的空间,这大概是当今时代大多数人的共识。另外,从理论上讲,政府经过宏观调控,让节制生产和刺激消费双管齐下,经济容易正常运行。然而,有时候过热的消费(如信贷消费)又会带来过热的生产,导致生产过剩。
经济问题真是复杂!政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担当什么主角以及此主角的作用发挥到什么程度,经济学家们并无共识。
真话刺耳,但能让人不糊涂。也许我仍在糊涂中,望有识者教我!(作者:魏忠义)
· ·
· ·
· ·
· ·
· ·
· ·
· ·
· ·
· ·
· ·
第四篇:也说节约
也说节约
眼下,“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话题讨论正浓,反思过去,我们需要做的确实很多。关掉长明不用的灯,关掉白白流淌的水;吃尽碗里最后一粒米,喝尽瓶里最后一滴水„„常言道:“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我们应该牢记警言,我们应当身体力行,比节约,不比阔气!今天你节约了吗?
第五篇:也说学雷锋
也说学雷锋
又到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今年是雷锋同志牺牲50周年,连日来,各类媒体相继深入报道了学习的活动和先进事迹。20年累计献血6万毫升,各类捐款12万元,资助180名特困生,新时代雷锋传人郭明义的事迹感人至深。
在为一桩桩先进事迹感动的同时,社会上的不和谐音符也让人感到当今社会的冷漠和无情。前不久发生的小悦悦事件、药家鑫案、彭宇案一次次刺痛着每个国人的心。是啊,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多了对名利的追求,少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多了欺骗,少了信任;多了冷漠,少了关爱。以前,雷锋是人们心目中的偶像,可是现在的现实社会中一提某人象雷锋大有嘲讽诋毁之意,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就是这人特二。过多的对金钱的追求使人们道德沦丧人心不古。有人说当今社会讲的是竞争和索取,雷锋的奉献精神早就过时了,雷锋、保尔只不过是特殊时代的产物,人们现在还是更推崇巴菲特、比尔盖茨。雷锋精神真的过时了吗,我认为恰恰相反,新时代更需要学习雷锋精神。学习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学习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学习雷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不要只停留在扶老太太过马路雨夜送大嫂回家的表面文章上,要把雷锋精神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融入到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中去,把雷锋精神当做自己的信仰,这样才能有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小悦悦的悲剧才不会重演。
雷锋精神是无私的奉献精神也是钉子精神,钻和挤的精神。雷锋生前酷爱读书学习。他的钉子精神就是钻难题和挤时间学习的精神。雷锋常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会有的。我自己也时常想利用工作之余学点东西,提高自己业务能力。但总是以忙来搪塞自己,上班忙工作,下了班家事子女、柴米油盐。可是仔细想想年近不惑,参加工作整整20年,有多少岁月被蹉跎,有多少时光被虚度。在午后惬意小睡的时候;在大骂剧情狗血却一集不落看完肥皂剧的时候;在用手机电脑和连性别都不知的所谓美女聊天的时候。大好的时光被不知不觉的浪费掉,我想这些时间满可以挤出来,利用起来,钻研业务难题,为自己学习充电。这样不仅可以成就自己的梦想,提升自己自身价值,也能更好的服务社会回报社会。
最后我想说让我们沐浴三月的春风,以实际行动投入到学雷锋活动中去。以雷锋精神激励自己,以雷锋精神鞭策,自己以雷锋精神涤荡自己,以雷锋精神净化自己。学习雷锋无私奉献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气和美好精神家园的创造者,争做新时代的活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