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分析

时间:2019-05-14 22:13: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分析》。

第一篇: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分析

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分析

发布时间 :2006-2-10 15:32:46 来源:纳税服务网 作者: 添加到我的收藏

保险公司实际偿付能力额度等于认可资产减去认可负债的差额。保险公司应当根据保障被保险人利益、保证偿付能力的原则,稳健经营,确保实际偿付能力额度随时不低于应具备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

我国《保险法》第九十八条规定:“保险公司应当具有与其业务规模相适应的最低偿付能力。保险公司的实际资产减去实际负债的差额不得低于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数额;低于规定数额的,应当增加资本金,补足差额。”

偿付能力充足率等于实际偿付能力额度除以最低偿付能力额度,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应大于或等于100%。对偿付能力充足率小于100%的保险公司,公司将被中国保监会列为重点监管对象,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如下监管措施:(1)对偿付能力充足率在70%以上的公司,中国保监会可以要求公司提出整改方案并限期达到最低偿付能力额度要求;逾期仍未达到要求的,可以采取要求公司增加资本,责令办理再保险、限制业务范围、限制向股东分红、限制固定资产购置、限制经营费用规模、限制增设分支机构等监管措施,直至其达到最低偿付能力额度要求;(2)对偿付能力充足率在30%到70%之间的公司,中国保监会除采取前项措施外,还可以责令其拍卖不良资产、转让保险业务、限制高级管理人员薪酬水平和在职消费水平、限制公司商业性广告、调整资金运用、停止开展新业务等监管措施;(3)对偿付能力充足率在30%以下的公司,中国保监会除采取前项措施外,可以对该保险公司依法实行接管。

(一)最低偿付能力的概念 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为其实际资产减实际负债的差额,其中,实际资产为其总资产减扣除项目后的余额。同时,对于不同保费规模的产、寿险公司,其最低偿付能力的警戒线也有所不同,要求保险公司必须具有与其业务规模相适应的最低偿付能力。

(二)最低偿付能力的标准

《保险公司管理规定》要求:(1)保险公司应当根据保护被保险人利益、保障偿付能力的原则,稳健经营,确保实际偿付能力额度任何时点不低于最低偿付能力额度。(2)保险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额度为认可资产减去认可负债的差额。认可资产和认可负债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符合中国保监会有关规定。(3)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额度标准由中国保监会规定和调整。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具体规定如下:

1.财产保险公司

财产保险公司应具备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为下述两项中数额较大的一项:(1)最近会计年度公司自留保费减营业税金及附加后1亿元人民币以下部分的18%和1亿元人民币以上部分的16%;(2)公司最近3年平均综合赔款金额7 000万元以下部分的26%和7 000万元以上部分的23%(综合赔款金额为赔款支出、未决赔款准备金提转差、分保赔款支出之和减去摊回分保赔款和追偿款收入)。经营不满三个完整会计年度的保险公司,采用上述第(1)项规定的标准。

2.人寿保险公司

人寿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额度为长期人身险业务最低偿付能力额度和短期人身险业务最低偿付能力额度之和。长期人身险业务是指保险期间超过1年的人身保险业务,长期人身险业务最低偿付能力额度为下述两项之和:(1)投资连结类产品期末寿险责任准备金的1%和其他寿险产品期末寿险责任准备金的4%(期末责任准备金为中国保监会规定的法定最低责任准备金);(2)保险期间小于3年的定期死亡保险风险保额的0.1%,保险期间为3年到5年的定期死亡保险风险保额的0.15%,保险期间超过5年的定期死亡保险和其他险种风险保额的0.3%,在统计中未对定期死亡保险区分保险期间的,统一按风险保额的0.3%计算(风险保额为有效保额减去期末责任准备金,其中有效保额是指若发生了保险合同中最大给付额的保险事故,保险公司需支付的最高金额)。

短期人身险业务是指保险期间为1年或1年以内的人身保险业务,短期人身险业务最低偿付能力额度的计算方法为:(1)最近会计年度公司自留保费减营业税金及附加后1亿元人民币以下部分的18%和1亿元人民币以上部分的16%;(2)公司最近3年平均综合赔款金额7 000万元以下部分的26%和7 000万元以上部分的23%(综合赔款金额为赔款支出、未决赔款准备金提转差、分保赔款支出之和减去摊回分保赔款和追偿款收入)。经营不满三个完整会计年度的保险公司,采用上述第(1)项规定的标准。

3.再保险公司

再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额度等于其财产保险业务和人身保险业务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之和,应分别财产保险业务和人身保险业务,按照财产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额度、人寿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额度的计算方法进行测算。

(三)对实际资产的认定

保险公司实际偿付能力额度等于认可资产减去认可负债的差额。按照我国对偿付能力的计算办法,其关键主要在于对实际资产和实际负债的认定。

1.对实际资产的认定原则 保险公司的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并由公司控制或拥有的未来经济利益。在所有的资产中,只有那些可以被保险公司任意处置的可用于履行对保单持有人义务的资产,才能被确认为认可资产。保险公司的资产认可,应符合以下三个原则:

(1)确认原则。在保险公司的资产中,那些虽然具有经济价值但不能被用来履行对保单持有人的责任,或者由于抵押权限制或其他第三方权益的缘故而不能任意处置的资产,均不能被确认为认可资产。保险监管机构对保险公司的资产采取列举法进行认可。一项资产,如果被保险监管机构明确指明为非认可资产,或者没有被明确指明为认可资产,均应确认为非认可资产。

(2)谨慎原则。对一项资产,如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其符合认可资产的定义,则应确认为非认可资产;保险公司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对资产的估价进行判断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可能的风险和损失,避免高估资产。

(3)合法原则。所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保监会规定而拥有或控制的投资资产及非投资资产,均为非认可资产。

2.实际认可资产的具体内容

(1)银行存款。银行存款一般为认可资产。其中包括存出资本保证金。存出资本保证金是保险公司按照《保险法》规定,将注册资本金或营运资金的20%,通过与商业银行签订专门的资本保证金存款协议的方式缴存的保证金。但有迹象表明以及公司预计到期不能支取的银行存款,确认为非认可资产。

(2)政府债券。政府债券为认可资产,指保险公司持有的、不带有返售协议的国债。短期国债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长期国债投资按摊余价值(面值加未摊销溢价之和或面值减未摊销折价之差)计价并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3)金融债券。金融债券指保险公司持有的由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短期金融债券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并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金融债券投资按摊余价值(面值加未摊销溢价之和或面值减未摊销折价之差)计价并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金融债券为认可资产,但违反保监会比例限制持有的部分为非认可资产。另外,中央银行票据符合认可资产的定义,应确认为认可资产,归类为金融债券。

(4)企业债券。企业债券指保险公司持有的由非金融机构企业发行的债券。短期企业债券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并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企业债券投资按摊余价值(面值加未摊销溢价之和或面值减未摊销折价之差)计价并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目前保监会批准保险公司可购买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发行、且经监管部门认可的信用评级机构评级在AA级以上的企业债券为认可资产,但违反保监会比例限制持有的部分以及保险公司在《保险法》实施前已经持有或者在《保险法》实施后违规持有的其他企业债券均为非认可资产。

(5)股权投资。股权投资指保险公司作为被投资单位的股东,以获取股利收人或资本利得为目的所进行的权益资本投资。短期股权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并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股权投资按历史成本计价并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股权投资为认可资产,但《保险法》或《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实施后违规持有的股权投资为非认可资产。

(6)证券投资基金。证券投资基金指保险公司在证券交易所市场购买的各类证券投资基金。无论公司管理层是否有意长期持有,在认可资产表中,证券投资基金均作为短期投资核算,按照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并计提跌价准备。证券投资基金为认可资产,但违反保监会比例限制持有的部分为非认可资产。

(7)保单质押贷款。保单质押贷款指保险公司按照保险合同向保单持有人提供的质押贷款余额。保单质押贷款为认可资产。(8)买入返售证券。买入返售证券指保险公司在银行间拆借市场或交易所市场以合同或协议的方式,按一定的价格买入证券,到期日再按合同或协议的价格卖出该批证券,以获取买入价和卖出价的差价收入。买入返售证券为认可资产。

(9)拆出资金。拆出资金指保险公司在《保险法》实施前对外拆出或《保险法》实施后违规拆出的资金。拆出资金为非认可资产。

(10)现金。现金为认可资产。

(11)其他投资资产。其他投资资产包括不动产投资、在证券营业部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各类存款以及其他无法归入本表独立项目的投资资产。对《保险法》实施前持有的不动产投资,以计提减值准备后的账面净额作为认可资产价值;在证券营业部的保证金存款为认可资产。

(12)融资资产风险扣减。融资资产风险扣减是保险公司因为从事证券回购交易而被用于质押的证券的价值,以及公司通过证券回购等方式融人资金购买的投资资产的风险扣减额。其“账面价值”计为零,“非认可价值”等于认可负债表中“卖出回购证券”余额的50%,“净认可价值”等于“账面价值”减去“非认可价值”。

(13)应收保费。应收保费指长期人身险业务以外的保险业务,按保险合同规定应向投保人收取而暂时未收取的保费。账龄小于1年的应收保费为认可资产,账龄等于或大于1年的应收保费为非认可资产。对账龄小于1年的应收保费,保险公司应合理预期其可收回程度,计提坏账准备。

(14)应收分保账款。应收分保账款指保险公司开展分保业务而发生的各种应收未收款项。分保应收账款以扣除合理预期的坏账准备后的金额确认为认可资产,但不得超过最高认可比例:账龄不长于3个月的,最高按账面价值的100%确认为认可资产;账龄不长于6个月的,最高按账面价值的70%确认为认可资产;账龄超过6个月但小于1年的,最高按账面价值的30%确认为认可资产;账龄等于或大于1年的,全额确认为非认可资产。

(15)应收利息。应收利息指保险公司的各类存款、债券、保单质押贷款等资产产生的应收或应计利息。如果生息的基础资产是认可资产,则相对应的应收利息也是认可资产;反之则为非认可资产。

(16)预付赔款。预付赔款指保险公司在处理各种赔案过程中按照合同约定预先支付的赔款。账龄不超过1年的预付赔款为认可资产,其余为非认可资产。

(17)存出分保准备金。存出分保准备金指分保业务中分入公司按照合同约定存出的准备金。存出分保准备金最高按账面价值的80%确认为认可资产。

(18)其他应收款。其他应收款指保险公司除应收保费、应收分保账款、应收利息以外的各种应收、暂付款项以及存出保证金。保险公司根据这些应收款项的可收回程度谨慎地计提坏账准备。外国保险公司分公司对总公司的应收款项为非认可资产。

(19)应收及预付款项小计。应收及预付款项小计等于第14项到第19项的加总数。

(20)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净值、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清理科目的余额。保险公司按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的金额确认认可资产。固定资产确认为认可资产的最高金额为资产负债表中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三项之和的50%。符合监管规定的固定资产法定评估增值是保险公司固定资产市场价值的一部分,能够用来履行对保单持有人的责任,可按照一定标准确认为认可资产。

(21)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指保险公司以提供保险服务、对外出租或管理需要为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在无形资产中,除土地使用权为认可资产外,其余均为非认可资产。如果有证据表明,土地使用权的预计可回收金额低于账面价值,则应对其计提减值准备。

(22)其他资产。其他资产指保险公司的材料物品、低值易耗品、待摊费用、递延资产、抵债物资、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以及其他无法归入本报表独立项目的各类资产。其他资产为非认可资产。

(23)独立账户资产。独立账户资产指保险公司根据投资连结保险合同的约定而设立单独进行资金运用和核算的投资账户中的资产。投资连结保险投资账户内的投资资产,有市场价格的,应以市价计价。独立账户资产为认可资产。

实际资产,也称为认可资产,是指具有清算价值或变现不会造成损失的资产。计算实际资产时的扣除项,是不具有清算价值或变现可能造成损失的资产,包括各种小型办公设备、预付费用和佣金、市价低于面值的投资等。

资产可以划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有形资产中又可以分为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无形资产中又可以分为无形资产和长期待摊费用。对不同类型的资产,其风险程度和价值评估办法也不一样。因此,在计算实际资产的扣除项时,对不同性质的资产进行不同程度的扣除。

(四)对实际负债的认定

保险公司的实际负债为总资产减除实收资本、公积金、公益金与未分配盈余后的余额。由于保险公司负债中大部分为各种责任准备金,保险公司提存保险责任准备金的目的是为了未来的赔付和给付责任,保险责任准备金提存的基础是损失或给付期望,而实际赔付和给付却是经常偏离损失和给付期望的。这就要求保险公司对其承担的风险,在发生超出正常期望的赔付和给付数额时,仍具有经济补偿能力。因此保险公司不但要求总资产足以用来抵偿负债,而且必须要求总资产应有足够的额度超过主要由保险责任准备金构成的负债。对保险公司实际负债的认定主要集中在保险公司是否足额、谨慎地提取了的各种技术准备金上。对不同技术准备金的认定要经过专门精算人员和核数师的计算审核。一般来说,保险公司历年准备金变化率的趋势与保费收入增长率的趋势是相一致的,准备金变化率波动较大则说明可能有新险种介入、险种结构调整、准备金提取办法有较大变动等,或者有其他非正常的原因。具体认定项目说明如下。

1.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指保险公司对保险期不超过1年的非寿险保单,为承担报表日后的保单责任而提取的赔款准备。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未赚保费准备金,二是保费不足准备金。未赚保费准备金是从未到期保单的自留保费中计提的尚未实现的保费收入。未赚保费准备金可以年(1/2法)、季(1/8法)、月(1/24法)和日(1/365法)为基础计提,但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发生变更,应说明原因,并披露方法变更对未赚保费准备金的影响金额。如果提取的未赚保费准备金小于预期的未来赔付(含理赔费用),则应按其差额提取保费不足准备金。

2.未决赔款准备金。未决赔款准备金指保险公司对在保单有效期内发生的未决赔款提取的赔款准备。未决赔款准备金包括已发生已报告赔款准备金和已发生未报告赔款准备金。保险公司可按照《保险公司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提取未决赔款准备金,但如果按照精算方法计算的准备金大于按照《保险公司财务制度》提取的准备金,则可取大者为报表数。

3.长期财产险责任准备金。长期财产险责任准备金指保险期在1年以上的财产保险业务的责任准备金,包括:(1)对长期工程险、再保险等按业务年度结算损益的保险业务提取的责任准备金;(2)对长期工程险等以外的,不需要按照业务年度结算损益的长期财产险业务提取的责任准备金。对其中第(1)项责任准备金,在未到结算损益年度之前,按业务年度营业收支差额提存;对第(2)项责任准备金,按精算结果提取。4.寿险责任准备金。寿险责任准备金指保险公司对寿险保单为承担未来保险责任而按规定提取的准备金。寿险责任准备金按照保监会的有关精算规定计提,其中独立账户的对应负债在本表的“独立账户负债”中反映。

5.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指保险公司对1年期以上的健康险业务为承担未来保险责任而按规定提取的准备金。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按照保监会的有关精算规定计提。

6.预收保费。预收保费指保险公司在保单责任生效前向投保人预收的保险费。

7.保户储金。保户储金指保险公司开办以储金利息作为保费收入的保险业务而收到保户缴存的储金。

8.应付保户红利。应付保户红利指保险公司已宣告但尚未支付给保单持有人的红利。

9.累计生息保单红利。累计生息保单红利指保险公司已派发的保单红利中,因为保单持有人选择保单红利留存保险公司生息而产生的本利之和。

10.应付佣金。应付佣金指保险公司应向个人代理人和保险经纪公司支付的报酬。应付佣金按期末余额列报。

11.应付手续费。应付手续费指保险公司应向保险代理机构支付的报酬。应付手续费按期末余额列报。

12.应付分保账款。应付分保账款指保险公司之间发生分保业务而产生的应付款项。

13.预收分保赔款。预收分保赔款指分保业务中分出公司按照分保合同预收的分保赔款。

14.存入分保准备金。存入分保准备金指分保业务中分出公司按照合同约定接受分入公司缴存的准备金。15.应付工资和福利费。应付工资和福利费指保险公司应付未付的职工工资和按规定提取的福利费。

16.应交税金。应交税金指保险公司应交未交的各种税金。

17.保险保障基金。保险保障基金指保险公司按规定提取的保险保障基金。

18.应付利润。应付利润指保险公司应付未付给投资者的利润。

19.卖出回购证券。卖出回购证券指保险公司在银行间拆借市场或交易所市场以合同或协议的方式,按一定的价格卖出证券,到期日再按合同或协议的价格买回该批证券,以获得卖出该批证券后所得资金的使用权。

20.其他负债。其他负债指保险公司的短期借款、长期借款、拆入资金、存入保证金、预提费用、长期应付款、货币兑换以及其他无法归入本报表独立项目的各类负债。

21.独立账户负债。独立账户负债指保险公司根据投资连结保险合同的约定而设立单独进行资金运用和核算的投资账户,保险公司应按合同的约定将与该投资账户相关的责任确认为独立账户负债。

22.或有负债。或有负债指保险公司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潜在义务,其存在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如未决诉讼、未决仲裁、债务担保、可能补交的税款等。如果预期该义务最终发生的可能性大于50%,则应确认为认可负债

第二篇: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

【发布单位】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文号】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8年第1号 【发布日期】2008-07-10 【生效日期】2008-09-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8年第1号)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已经2008年6月30日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办公会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9月1日起施行。

主席 吴定富

二○○八年七月十日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维护被保险人利益,促进保险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保险公司,是指依法设立的经营商业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和外国保险公司分公司。

本规定所称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是指保险公司偿还债务的能力。

第三条 保险公司应当具有与其风险和业务规模相适应的资本,确保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

偿付能力充足率即资本充足率,是指保险公司的实际资本与最低资本的比率。

第四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偿付能力管理制度,强化资本约束,保证公司偿付能力充足。

保险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对本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负责。外国保险公司分公司的管理层对本公司的偿付能力管理负责。保险公司和外国保险公司分公司应当指定一名高级管理人员负责公司偿付能力管理的具体事务。

第五条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保监会)建立以风险为基础的动态偿付能力监管标准和监管机制,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和监督检查,并依法采取监管措施。

第二章 偿付能力评估

第六条 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中国保监会制定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定期进行偿付能力评估,计算最低资本和实际资本,进行动态偿付能力测试。

保险公司应当以风险为基础评估偿付能力。

第七条 保险公司的最低资本,是指保险公司为应对资产风险、承保风险等风险对偿付能力的不利影响,依据中国保监会的规定而应当具有的资本数额。

第八条 保险公司的实际资本,是指认可资产与认可负债的差额。

认可资产是保险公司在评估偿付能力时依据中国保监会的规定所确认的资产。认可资产适用列举法。

认可负债是保险公司在评估偿付能力时依据中国保监会的规定所确认的负债。

第九条 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中国保监会的规定进行动态偿付能力测试,对未来规定时间内不同情形下的偿付能力趋势进行预测和评价。

第十条 在中国境内设有多家分公司的外国保险公司应当合并评估境内所有分支机构的整体偿付能力。

第三章 偿付能力报告

第十一条 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中国保监会制定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及有关规定编制和报送偿付能力报告,确保报告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合规。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包括报告、季度报告和临时报告。

第十二条 保险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对偿付能力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合规性负责。

第十三条 保险公司应当于每个会计结束后,按照中国保监会的规定,报送董事会批准的经审计的偿付能力报告。

第十四条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

(一)董事会和管理层声明;

(二)外部机构独立意见;

(三)基本信息;

(四)管理层的讨论与分析;

(五)内部风险管理说明;

(六)最低资本;

(七)实际资本;

(八)动态偿付能力测试。

第十五条 保险公司应当于每季度结束后,按照中国保监会的规定报送季度偿付能力报告。

第十六条 保险公司在定期报告日之外的任何时点出现偿付能力不足的,保险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应当在发现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中国保监会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公司的偿付能力。

第十七条 保险公司发生下列对偿付能力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事项的,应当自该事项发生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中国保监会报告:

(一)重大投资损失;

(二)重大赔付、大规模退保或者遭遇重大诉讼;

(三)子公司和合营企业出现财务危机或者被金融监管机构接管;

(四)外国保险公司分公司的总公司由于偿付能力问题受到行政处罚、被实施强制监管措施或者申请破产保护;

(五)母公司出现财务危机或者被金融监管机构接管;

(六)重大资产遭司法机关冻结或者受到其他行政机关的重大行政处罚;

(七)对偿付能力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其他事项。

第十八条 在中国境内有多家分公司的外国保险公司应当指定一家在华分公司作为主报告机构,负责履行本规定的报告责任。

第十九条 保险公司投资设立的境外保险公司向当地保险监管机构报送按当地监管规则编制的偿付能力报告的,应当同时将该报告报送中国保监会。

第二十条 中国保监会可以根据监管需要,调整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的报送频率。

第二十一条 保险公司应当根据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国保监会的规定,公开披露偿付能力状况。

第四章 偿付能力管理

第二十二条 保险公司的综合风险管理,影响公司偿付能力的因素都应当纳入公司的内部偿付能力管理体系。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体系包括:

(一)资产管理;

(二)负债管理;

(三)资产负债匹配管理;

(四)资本管理。

第二十三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有效的资产管理制度和机制,重点从以下方面识别、防范和化解集中度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等资产风险:

(一)加强对承保、再保、赔付、投资、融资等环节的资金流动的监控;

(二)建立有效的资金运用管理机制,根据自身投资业务性质和内部组织架构,建立决策、操作、托管、考核相互分离和相互牵制的投资管理体制;

(三)加强对子公司、合营企业及联营企业的股权管理、风险管理和内部关联交易管理,监测集团内部风险转移和传递情况;

(四)加强对固定资产等实物资产的管理,建立有效的资产隔离和授权制度;

(五)建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和机制,加强对债权投资、应收分保准备金等信用风险较集中的资产的管理。

第二十四条 保险公司应当重点从以下方面识别、防范和化解承保风险、担保风险、融资风险等各类负债风险:

(一)明确定价、销售、核保、核赔、再保等关键控制环节的控制程序,降低承保风险;

(二)建立和完善准备金负债评估制度,确保准备金负债评估的准确性和充足性;

(三)建立融资管理制度和机制,明确融资环节的风险控制程序;

(四)严格保险业务以外的担保程序,遵循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国保监会的有关规定,根据被担保对象的资信及偿债能力,采取谨慎的风险控制措施,及时跟踪监督。

第二十五条 保险公司应当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建立资产负债管理制度和机制,及时识别、防范和化解资产负债在期限、利率、币种等方面的不匹配风险及其他风险。

第二十六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健全资本管理制度,持续完善公司治理,及时识别、防范和化解公司的治理风险和操作风险。

第二十七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资本约束机制,在制定发展战略、经营规划、设计产品、资金运用等时考虑对偿付能力的影响。

第二十八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与其发展战略和经营规划相适应的资本补充机制,通过融资和提高盈利能力保持公司偿付能力充足。

第二十九条 偿付能力充足率不高于150%的保险公司,应当以下述两者的低者作为利润分配的基础:

(一)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确定的可分配利润;

(二)根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确定的剩余综合收益。

第三十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董事会和管理层负责的偿付能力管理机制,明确相关机构和人员在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管理、资本管理中的职责、权限以及偿付能力管理的程序和具体措施。

第三十一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偿付能力管理培训制度,对公司偿付能力管理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定期进行偿付能力管理及合规培训。

第三十二条 保险公司管理层应当定期对偿付能力管理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和改进,并向董事会或者股东(大)会报告。

第五章 偿付能力监督

第三十三条 中国保监会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督检查采取现场监管与非现场监管相结合的方式。

第三十四条 中国保监会对保险公司报送的偿付能力报告进行审查。

中国保监会可以委托中介机构对保险公司报送的偿付能力报告及相关信息实施审查。

第三十五条 中国保监会在每季度结束后,根据保险公司报送的偿付能力报告和其他资料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进行分析。

第三十六条 中国保监会定期或者不定期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的下列内容实施现场检查:

(一)偿付能力管理的合规性和有效性;

(二)偿付能力评估的合规性和真实性;

(三)对中国保监会监管措施的执行情况;

(四)中国保监会认为需要检查的其他方面。

第三十七条 中国保监会根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状况将保险公司分为下列三类,实施分类监管:

(一)不足类公司,指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00%的保险公司;

(二)充足I类公司,指偿付能力充足率在100%到150%之间的保险公司;

(三)充足II类公司,指偿付能力充足率高于150%的保险公司。

中国保监会不将保险公司的动态偿付能力测试结果作为实施监管措施的依据。

第三十八条 对于不足类公司,中国保监会应当区分不同情形,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监管措施:

(一)责令增加资本金或者限制向股东分红;

(二)限制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水平和在职消费水平;

(三)限制商业性广告;

(四)限制增设分支机构、限制业务范围、责令停止开展新业务、责令转让保险业务或者责令办理分出业务;

(五)责令拍卖资产或者限制固定资产购置;

(六)限制资金运用渠道;

(七)调整负责人及有关管理人员;

(八)接管;

(九)中国保监会认为必要的其他监管措施。

第三十九条 中国保监会可以要求充足I类公司提交和实施预防偿付能力不足的计划。

第四十条 充足I类公司和充足II类公司存在重大偿付能力风险的,中国保监会可以要求其进行整改或者采取必要的监管措施。

第四十一条 对于未按本规定建立和执行偿付能力管理制度的保险公司,中国保监会可以要求其进行整改,情节严重的,可以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并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第四十二条 中国保监会对外国保险公司在境内分支机构的偿付能力实施合并评估,偿付能力监管措施适用境内所有分支机构。

第四十三条 中国保监会派出机构根据保监会授权,在偿付能力监管中履行以下职责:

(一)对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内部风险管理的合规性和有效性实施监督检查;

(二)对保险公司分支机构财务信息等偿付能力监管的基础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实施监督检查;

(三)防范和化解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市场行为风险,防止重大的市场行为风险转化为偿付能力风险;

(四)执行中国保监会对保险公司采取的监管措施,确保监管措施在分支机构层面得到严格执行;

(五)识别、监测、防范和化解辖区内的重大偿付能力风险;

(六)中国保监会授予的其他偿付能力监管职责。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四条 保险集团的偿付能力监管适用本规定;法律、行政法规或者中国保监会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第四十五条 本规定由中国保监会负责解释和修订。

第四十六条 本规定自2008年9月1日起施行。《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保监会令〔2003〕1号)同时废止。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第X号-分类监管(征求意见稿第二稿)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第×号:分类监管(风险综合评级)

(征求意见稿第二稿)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2 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附件一附件二 评价内容.................................2 评价类别.................................5 评价方法.................................6 监管政策和措施...........................7 运行机制.................................9 附则....................................11 量化风险评价标准........................12 难以量化风险的评价标准..................13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本规则旨在规范偿付能力风险综合评级标准,明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分类监管政策和措施。

第二条

本规则适用于财产保险公司、人身保险公司(含健康险公司、养老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

第三条

本规则所称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是指保险公司依法设立的省级分支机构,包括分公司、中心支公司、支公司、营业部和营销服务部。

第四条

分类监管,即风险综合评级,是指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保监会)根据客观信息,以风险为导向,综合分析评价保险公司的量化风险和难以量化的风险,依据评价结果将其归入特定监管类属,并对不同类别的公司依法实施不同的监管政策和监管措施的行为。

第五条

中国保监会负责对保险公司法人机构进行分类监管。保监局参与保险公司法人机构分类评价,提供辖区内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相关风险信息和评价结果。

保监局负责对保险公司分支机构进行分类监管,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分类监管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章

评价内容

第六条

分类监管评价包括以下内容:

(一)对难以量化的风险进行评价,包括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二)综合量化风险(保险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难以量化风险的评价结果,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风险进行综合评级。

第七条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的内部操作流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及监管合规风险(不包括战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第八条

在分类监管中,操作风险划分为以下细类:

(一)销售、承保、再保险业务线的操作风险;

(二)理赔业务线的操作风险;

(三)资金运用业务线的操作风险;

(四)公司治理的操作风险;

(五)财务管理的操作风险;

(六)准备金管理的操作风险。

第九条

中国保监会从以下方面评估保险公司的操作风险:

(一)评估各业务线的内部控制程序和流程的有效性、合规性等;

(二)评估可能导致操作风险的人员因素,包括招聘、解雇、培训、领导能力和持续发展规划、业绩管理、薪酬等;

(三)评估可能导致操作风险的信息系统因素,包括系统设计缺陷、软件/硬件故障或不足、信息安全和数据质量等方面的风险等;

(四)评估可能导致操作风险的外部因素,包括监管政策、法律、不可抗力等。

第十条

中国保监会在评估操作风险时,还将考虑以下因素:

(一)保险公司所受到的行政处罚情况;

(二)保险公司的反洗钱、反欺诈、防范打击非法集资情况;

(三)保险公司因司法案件较多或较严重导致的案件风险。

第十一条

战略风险是指,由于战略制定和实施的流程无效或经营环境的变化,导致战略与市场环境和公司能力不匹配的风险。

第十二条 中国保监会从以下方面评估保险公司的战略风险:

(一)战略制定风险评估,评估公司战略制定的流程和战略目标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以及由于公司内部因素导致的战略制定无效的风险;

(二)战略执行风险评估,评估公司管理层实施既定战略的流程和执行力,以及存在的风险;

(三)外部因素评估,评估公司所处的经营环境、行业政策、合作伙伴等外部因素变化可能导致的战略风险。

第十三条 声誉风险是指,由于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或外部事件等原因导致利益相关方对保险公司负面评价,从而造成损失的风险。第十四条 中国保监会在评估保险公司的声誉风险时,将考虑声誉风险与其他风险关联度较强的特点,统筹考虑保险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战略风险等引发声誉风险的可能性。

第十五条 流动性风险是指,保险公司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支付到期债务或履行其他支付义务的风险。

第十六条 中国保监会从以下方面评估保险公司的流动性风险:

(一)定量监管指标评估,评估流动性覆盖率、流动比例、投资资产流动比例和综合流动比例等流动性监管指标是否达标;

(二)定性评估,评估保险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及管理能力。

第十七条 在对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流动性风险进行评价的基础上,中国保监会结合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指标,对公司偿付能力风险进行综合评级。

第三章

评价类别

第十八条 分类监管评价结果反映保险公司的资本充足状况和偿付能力综合风险。

第十九条 中国保监会按综合风险的高低将保险公司分为四类:

(一)A类公司,指偿付能力充足率达标,且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小的公司;

(二)B类公司,指偿付能力充足率达标,且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较小的公司;

(三)C类公司,指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达标,或者偿付能力充足率虽然达标,但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较大的公司;

(四)D类公司,指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达标,或者偿付能力充足率虽然达标,但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严重的公司。

第四章

评价方法

第二十条 分类监管评价采用加权平均法。其中,量化风险的权重为50%,总分为100分;难以量化风险的权重为50%,总分为100分。

第二十一条 中国保监会根据量化风险评价标准评估保险公司的量化风险,并对其评分。

第二十二条 量化风险评价标准主要考虑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包括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

量化风险评价标准见附件一。

第二十三条 保险公司难以量化风险的评价结果为各类风险评价结果的加权平均值。第二十四条 中国保监会根据难以量化风险的评价标准评估保险公司难以量化的风险,并对其评分。

第二十五条 难以量化风险的评价标准考虑以下因素:

(一)各类风险的权重;

(二)各类风险的具体评价标准和评分规则;

(三)日常监管信息。

难以量化风险的评价标准见附件二。

第二十六条 保监局参与评价保险公司的操作风险和声誉风险,负责提供辖区内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相关信息和评价结果。

第五章

监管政策和措施

第二十七条 在市场准入、产品管理、资金运用、现场检查等方面,中国保监会对A、B、C、D四类保险公司及分支机构实施不同的监管政策。

第二十八条 中国保监会进行行政许可审核时,对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等相关许可条件,将相应分类监管指标的评分结果作为审核依据之一。

第二十九条 中国保监会根据分类监管的评价结果,对保险公司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

第三十条 对A类公司,不采取特别的监管措施。第三十一条 对B类公司,可采取以下一项或多项监管措施:

(一)监管谈话;

(二)风险提示;

(三)要求公司限期整改所存在的问题;

(四)针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现场检查;

(五)要求提交和实施预防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达标的计划。

第三十二条 对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达标的C类公司,除可采取对B类公司的监管措施外,还可以根据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达标的原因采取以下一项或多项监管措施:

(一)责令增加资本金、限制向股东分红;

(二)限制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水平;

(三)限制商业性广告;

(四)限制增设分支机构;

(五)限制业务范围、责令停止接受新业务、责令转让保险业务或者责令办理分出业务;

(六)责令拍卖资产或者限制固定资产购臵;

(七)限制投资形式或比例;

(八)调整负责人及有关管理人员;

(九)向董事会、监事会或主要股东通报公司经营状况。第三十三条 对操作风险较大的C类公司,除可采取对B类公司的监管措施外,还可以针对公司存在的具体问题采取以下一项或多项监管措施:

(一)要求提交改善公司治理、内控流程、人员管理、信息系统的计划;

(二)责令停止接受新业务;

(三)限制投资形式或比例;

(四)调整负责人及有关管理人员。

第三十四条 对流动性风险较大的C类公司,除可采取对B类公司的监管措施外,还可以针对公司存在的具体问题,根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第8号:流动性风险》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监管措施。

第三十五条 对战略风险较大的C类公司,除可采取对B类公司的监管措施外,还可以针对公司存在的具体问题采取以下一项或多项监管措施:

(一)要求提交改善战略管理的计划;

(二)要求公司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公司战略;

(三)限制业务范围、责令停止接受新业务;

(四)限制增设分支机构。

第三十六条 对声誉风险较大的C类公司,除可采取对B类公司的监管措施外,还可以针对公司存在的具体问题,采取第三十二条至第三十五条规定的一项或多项监管措施。

第三十七条 对D类公司,除可采取对B、C类公司的监管措施外,还可以采取整顿、接管以及中国保监会认为必要的其他监管措施。

第六章

运行机制 第三十八条 中国保监会每季度对保险公司法人机构进行一次分类监管评价,确定其风险综合评级,并对有关保险公司采取相应监管措施。

第三十九条 每季度结束后,保险公司应当向中国保监会分类监管信息系统报送有关信息和数据,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应当向保监局报送有关信息和数据。

第四十条 中国保监会相关部门根据保险公司、保监局报送的信息和掌握的日常监管信息,根据分类监管职责分工,对保险公司的难以量化风险进行评价计分,并将评价分数、评价依据等内容报送至分类监管信息系统。分类监管系统汇总综合各方面的评分,按照统一的规则,得到保险公司的综合评价分数。

第四十一条 中国保监会偿付能力监管委员会负责对各保险公司的综合评价分数进行分析和审议,最终确定保险公司的分类监管评级。

第四十二条 中国保监会偿付能力监管委员会根据保险公司的分类监管评级,研究决定监管措施。

第四十三条 中国保监会每季度根据相关监管规定,在规定的范围内,以适当方式披露以下分类监管信息:

(一)保险行业的分类监管评级总体情况;

(二)各公司分类监管评级结果;

(三)C、D类公司的主要风险。第四十四条 如果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或财务状况在季度内发生重大变化,偿付能力监管委员会可以依照工作程序调整公司的分类结果和监管措施。

第四十五条 第四十六条

第七章

附则

本规则由中国保监会负责解释和修订。本规则自××日起施行。

附件一

量化风险评价标准

量化风险评价标准应当考虑偿付能力充足率指标值和稳定性,具体标准如下:

一、若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不达标,则量化风险评价得0分。

二、若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只有一项达标,则量化风险评价得40分。

三、若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达标,则按以下标准赋分:

(一)若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当季度达标,则量化风险评价得80分;

(二)若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连续4个季度均达标,则量化风险评价得90分;

(三)若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连续8个季度均达标,则量化风险评价得100分;

附件二

难以量化风险的评价标准

难以量化风险的评价标准由风险权重和评价标准两部分组成,具体内容如下:

一、风险权重

(一)难以量化的风险中,各类风险的权重和总分如下: 1.操作风险权重为50%,总分为100分。2.战略风险权重为10%,总分为100分。3.声誉风险权重为15%,总分为100分。4.流动性风险权重为25%,总分为100分。

(二)操作风险中,各类风险的权重和总分如下: 1.销售、承保、再保险业务线的操作风险权重为1/6,总分为100分;

2.理赔业务线的操作风险权重为1/6,总分为100分;

3.资金运用业务线的操作风险权重为1/6,总分为100分;

4.公司治理方面的操作风险权重为1/6,总分为100分; 5.财务管理方面的操作风险权重为1/6,总分为100分; 6.准备金管理方面的操作风险权重为1/6,总分为100分。

(三)操作风险的额外调整项目评价标准如下: 1.若保险公司存在较大的信息系统风险,将对公司操作风险评价结果产生影响,最多可额外扣除15分; 2.若保险公司在评估当季度受到行政处罚,将对公司操作风险评价结果产生影响,最多可额外扣除15分;

3.若保险公司存在较大的洗钱风险、欺诈风险、非法集资风险和案件风险,将对公司操作风险评价结果产生影响,最多可额外扣除15分。

(四)战略风险中,各类风险权重如下:

1.战略制定方面的风险权重为40%,总分为100分;

2.战略执行方面的风险权重为40%,总分为100分;

3.外部因素方面的风险权重为20%,总分为100分。

(五)流动性风险中,各类风险权重如下:

1.定量的监管指标结果权重为50%,总分为100分; 2.定性评估结果的权重为50%,总分为100分。

二、评价标准

各类风险的具体评价标准和评分规则由中国保监会另行制定。

第四篇:《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第13号:季度报告》实务指南(保监

【发布单位】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文号】保监发〔2007〕5号 【发布日期】2007-01-17 【生效日期】2007-01-1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第13号:季度报告》实务指南

(保监发〔2007〕5号)

各保险公司:

为便于保险公司贯彻执行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准确评估偿付能力,我会研究制定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第2号:投资资产》实务指南、《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第10号:子公司、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实务指南、《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第11号:动态偿付能力测试(人寿保险公司)》实务指南、《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第12号:报告的内容与格式》实务指南和《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第13号:季度报告》实务指南。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七年一月十七日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第13号:季度报告》实务指南

一、关于引言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第13号:季度报告》(以下简称“本规则”)在引言部分指出,本规则旨在规范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季度报告(以下简称“季度报告”)的编报,包括季度报告的编报内容、编报方法和编报格式。

(一)季度报告的性质 1.季度报告的作用

与偿付能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相比,季度报告主要有以下作用:(1)季度报告可以提供更加及时的偿付能力信息,监管部门据此能够及时监控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状况并采取必要的监管措施,有利于发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2)季度报告可以提供更多时点的偿付能力信息,能够更加详细地反映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变化轨迹,便于帮助监管部门发现重大的拐点信息,更好地预测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未来变动趋势;(3)季度报告能够更好地反映保险公司业务的周期性和季节性特征。

2.季度报告的效力

季度报告的法律效力与报告相同,即当季度报告显示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出现危机时,监管部门可以以此为依据采取监管措施。

3.季度报告信息披露的原则

季度报告的编制应遵循重要性原则,重点披露有助于理解报告期内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变化的重要信息和重大事项,而详细、全面的偿付能力信息则在报告中进行充分报告和披露。季度报告披露的内容主要包括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状况、主要的经营活动、公司风险管理的变化、重要报表项目的变化、重大事项等。

4.季度报告的技术处理特征

由于季度报告所涵盖的信息期间和报告有显著的差异,因此,季度报告和报告在技术处理上存在一些差别,例如,在编制报告时,一般应对有形资产进行全面的盘点,但在季度末公司可能不做全面的资产盘点;又如,在编报季度报告时,主要应对最近末以来的重大减值迹象进行审查,可能不需要做全面、详细的减值测试和确认;另外,由于时间的限制,季度末可能对某些不确定性事项难以获得较全面的信息,要依赖编报人员的职业判断等等。

5.第4季度报告与报告的关系

按照本规则的规定,保险公司在每年的第1季度末、第2季度末、第3季度末和第4季度末都应当编报偿付能力报告。虽然保险公司要编报报告,但报告不能替代第4季度报告,也就是说,保险公司在报送报告之前,应当先报送第4季度报告。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第4季度报告和报告的报告期间和披露内容不同。虽然两者反映的偿付能力状况的时点信息一致,但由于涵盖的期间不同,所披露的保险公司经营状况变动、偿付能力变动、内部风险管理变化等就具有不同的信息含量;二是季度报告的编报比报告更加及时,监管部门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变化的最新信息,便于及时发现风险,进行监管。

(二)本规则的适用范围

本规则不涉及将保险集团视作单一报告主体的季度报告的编报。即本规则只规范保险公司以单独财务报表为基础编报的偿付能力季度报告,将保险集团(控股)公司及其子公司视作统一经济实体的季度报告的编制,适用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保监会”)的其他相关规定。

二、关于季度报告的编报内容

本规则第3条规定季度报告应当由六部分内容组成:董事长和管理层声明、主要指标、管理层分析及预测、内部风险管理变动说明、最低资本、实际资本。

(一)董事长和管理层声明

保险公司应当在董事长和管理层声明部分披露以下信息:

1.董事长和管理层对季度报告所载内容真实、准确、完整、合规的保证和承担法律责任的承诺。保险公司应当在季度报告正文的首页载明“公司董事长和管理层保证本报告所载资料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内容真实、准确、完整、合规,并对我们的保证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但是,外国保险公司分公司在此部分只需披露管理层声明,即在季度报告正文的首页载明“公司管理层保证本报告所载资料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内容真实、准确、完整、合规,并对我们的保证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2.董事长和有关高级管理人员的签名及公司的印章。其中,有关高级管理人员是指符合中国保监会有关规定并经中国保监会核准任职资格的以下人员:

(1)总经理或具有相同职权的负责人;

(2)财务负责人,是指财务总监、首席财务官、分管财务的副总经理等行使相同职权的负责人;

(3)精算责任人,是指保险公司的总精算师或行使相同职权的负责人;

(4)合规负责人。

披露此部分信息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外国保险公司分公司只需要上述高级管理人员的签名及公司的印章,不需要董事长的签名。

(2)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上述人员委托代理人代为发表意见的,可以由代理人签名,并附书面委托合同复印件。

3.如果公司的董事长和有关高级管理人员无法保证季度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合规性或对此存在异议的,应当单独陈述其意见及理由,并签名。

(二)主要指标

保险公司应当在季度报告中披露:(1)主要经营指标的本季度数和上季度数;(2)主要偿付能力指标的本季度数、上季度数和下一季度预测数。

1.主要经营指标包括:

(1)各类保险公司均应当披露的经营指标有:

①保险业务收入,即利润表中的保险业务收入。

②净利润,即利润表中的净利润。

③基本每股收益,指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4号――每股收益》计算的基本每股收益。

④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期初股东权益+期末股东权益)÷2〕×100%。

⑤总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期初总资产+期末总资产)÷2〕×100%。

⑥净资产,即保险公司资产负债表中的净资产。

⑦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即保险公司现金流量表中的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

(2)除上述七项指标外,还有一些指标分别适用于产险公司、寿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

仅适用于产险公司的经营指标有:

①未决赔款准备金与赔款支出比=分保后未决赔款准备金÷(赔付支出-摊回赔付支出)×100%。

②综合费用率=(业务及管理费+手续费及佣金+分保费用支出+营业税金及附加-摊回分保费用)÷自留保费×100%。

③综合赔付率=(赔付支出+未决赔款准备金变动额-摊回赔付支出)÷(自留保费-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变动额)×100%。

④车险车均保费=车险新单保费收入÷新承保车辆。

⑤新单保额与新单保费比=新单保额÷新单保费。

仅适用于寿险公司(包括健康险公司)的经营指标有:

①标准保费,指寿险公司根据《关于在寿险业建立标准保费行业标准的通知》(保监发〔2004〕102号)等有关规定计算的标准保费。

②首年保费与保费收入比=(新单首年期交保费+趸交保费)÷保费收入×100%。

③内含价值,指寿险公司根据中国保监会有关规定计算的内含价值。④13个月续保率=(上年相同季度末的长期寿险有效保单在本季度末仍然有效的的保单数量÷上年相同季度末的长期寿险有效保单数量)×100%。

⑤个人营销渠道的件均保费=个人营销渠道的首年保费÷个人营销渠道的新单件数=(个人营销渠道的新单首年期交保费+个人营销渠道的趸交保费)÷个人营销渠道的新单件数。

⑥人均保费=个人营销渠道的首年标准保费÷个人营销员的平均数量。其中,首年标准保费是指寿险公司根据《关于在寿险业建立标准保费行业标准的通知》(保监发〔2004〕102号)等有关规定将首年保费折算确定的标准保费,个人营销员的平均数量=(季度初个人营销员数量+季度末个人营销员数量)÷2。

⑦营销员脱落率=报告期内离职的营销员的数量÷(期初营销员数量+报告期内招聘的营销员数量)×100%。

仅适用于再保险公司的经营指标有:

①未决赔款准备金与赔款支出比=分保后未决赔款准备金÷(赔付支出-摊回赔付支出)×100%。

②综合费用率=(业务及管理费+手续费及佣金+分保费用支出+营业税金及附加-摊回分保费用)÷自留保费×100%。

③综合赔付率=(赔付支出+未决赔款准备金变动额-摊回赔付支出)÷(自留保费-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变动额)×100%。

2.主要偿付能力指标包括:

(1)认可资产;

(2)认可负债;

(3)实际资本;

(4)最低资本(即最低偿付能力额度);

(5)偿付能力溢额;

(6)偿付能力充足率。

(三)管理层分析及预测

保险公司管理层应当在季度报告中对报告期内的经营情况、偿付能力变动和影响偿付能力的重大事项进行讨论与分析,以帮助报告使用者了解公司的经营情况和偿付能力状况。保险公司可以运用逐季比较、数据列表或其他方式对相关事项进行分析说明,以增进报告使用者的理解。讨论与分析不能只重复可以从季度报告其他部分获得的数据信息,也不能只列举可以从报表上计算出来的季度间的变动数,而应当着重披露造成公司经营情况变动或偿付能力变动的原因。管理层分析及预测包括以下内容:

1.公司基本情况和经营情况变动的说明

保险公司应当披露以下信息:

(1)基本情况的变动信息:

①主要股东的变更情况。如果报告期内持股数量居前十位的股东发生了变化,保险公司应当分别披露本季度末和上季度末按持股比例排序的前十位股东名称、持股数量和持股比例。

②董事及高管人员的变更情况。如果报告期内保险公司的董事及高管人员发生变化,应当披露新任和离任董事、高管人员的姓名和职务。

(2)主要经营情况,保险公司应当说明本季度公司的主要经营情况:

①分支机构的批筹和开业情况。如果报告期内保险公司有新批筹和开业的分支机构,应当披露新批筹和开业的分支机构的数量、经营地域、本季度取得的保费收入等情况。

②业务结构的变化。保险公司应当分别披露本季度和上季度保费收入占前三位的险种名称、保费收入、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的比例。

③销售渠道的变化。保险公司应分别披露本季度和上季度的销售渠道类型、各渠道的保费收入、各渠道的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的比例。

④投资结构的变化。保险公司应当分别披露本季度末与上季度末账面价值占所有投资资产账面价值的比例居前五位的投资资产类别和期末账面价值。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第2号:投资资产》中对投资资产的一级分类来划分投资类别,具体分为:政府债券、金融债、企业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信托资产、权益投资、贷款、其他投资资产。

⑤盈利能力分析。保险公司应当从主要产品的盈利能力、投资收益、费用等角度分析本季度的盈利情况。

⑥公司经营的季节性或周期性特征。如果保险公司的销售或赔付与季节变化明显相关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波动,则应用文字形式披露该季节性或周期性特征产生的原因、变动规律及对公司偿付能力的影响。

(3)报告期内的重大事项

①重大保险合同。重大保险合同是指保额超过公司本季度末有效保额5%或保费收入超过公司本季度总保费收入5%的单项保险合同。如果保险公司本季度签订、变更或终止了重大保险合同,应披露该合同的险种、投保人、保费收入、保额、保险期间、签署(变更或终止)时间、投保人与保险公司的关联方关系以及其他需说明的情况。

②重大再保险合同。重大再保险合同是指分入(分出)保额超过保险公司本季度末有效保额的5%或分入(分出)保费超过本季度保费收入5%的单项再保险合同。如果保险公司本季度签订、变更或终止了重大再保险合同,应披露合同的分出(分入)人、险种类型、分入(分出)保费、再保险合同类型、合同期间、与分出(分入)方的关联方关系以及其他需说明的情况。

③重大赔付事项。重大赔付事项是指赔付金额居前十位的赔付事项。其中,赔付事项是指由单个保险事件引起的所有赔案组合。例如,一次台风导致的所有赔案组合为一个赔付事项。对于再保险公司而言,赔付事项也可以理解为由单个分保合同引起的所有赔案。保险公司应该披露重大赔付事项的赔付金额、赔付原因等信息。如果保险公司对发生重大赔付事项的保险合同签订了再保险合同,还应当披露赔款的摊回情况。

④重大投资行为。重大投资行为是指保险公司本季度内对子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的投资。保险公司应披露每项投资的投资对象、投资金额、投资时间、本季度末该投资的账面价值及认可价值。

⑤重大投资损失。重大投资损失是指保险公司单项股权投资、不动产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委托投资(不包括委托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的投资损失金额超过保险公司报告期末净资产总额的5%的投资损失。如果本季度内发生了重大的投资损失,保险公司应该披露该项投资的投资对象、投资金额、损失金额、发生损失的原因、该项投资损失对偿付能力的影响等。

⑥重大融资事项。重大融资事项是指保险公司在季度内发生的增资扩股、募集次级债以及单笔融资金额超过公司报告期末净资产20%的融资活动。保险公司应披露重大融资行为的融资类型、融资金额、融资条件以及期限等信息。

⑦重大关联方交易。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来识别和判断关联方,如果保险公司在本季度内与某一关联方的累计交易金额超过保险公司报告期末净资产的10%,保险公司应披露本季度与该关联方发生的关联交易的有关信息,包括关联方名称、关联交易的内容、定价原则、交易金额、结算方式、期末未结算金额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⑧重大诉讼事项。重大诉讼事项是指本季度内诉讼标的金额居前五位的诉讼,包括已决诉讼和未决诉讼。报告期内已经判决执行的重大诉讼,保险公司应当披露诉讼对方名称、诉讼原因、诉讼起始时间、诉讼标的金额以及发生损失的金额等信息。对于偿付能力报告日存在的未决诉讼,保险公司应当披露诉讼对方名称、诉讼原因、诉讼现状、诉讼起始时间、诉讼标的金额、可能发生损失的估计金额或损失的范围等信息。如果不能合理估计损失金额,需说明不能估计损失金额的原因。

⑨担保事项。担保事项包括保险公司本季度内已履行的担保合同和尚未履行完毕的担保合同,但不包括公司经营保证保险业务引起的担保责任。保险公司应披露被担保方名称及其与本公司的关联方关系、担保事项、担保方式、担保金额、担保期限以及其他需说明的情况等信息。

⑩其他重大事项。除上述重大事项外,保险公司还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披露对公司目前或未来的偿付能力有重大影响的其他事项。

需要注意的是,保险公司没有发生某类变更或某类重大事项,也应当在季度报告中明确说明“未发生重大××事项”或“未发生××变更”,例如,若报告期内主要股东未发生变更,应当说明“主要股东未发生变更”。若以上事项在明细表中有完整的反映,则可以在此部分省略,但需在此处说明相关明细表的名称,例如“见明细表XX”。

2.与上季度偿付能力状况的对比分析

这一部分旨在分析季度间偿付能力变动情况及原因,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

(1)季度间偿付能力变动原因分析。保险公司应当对季度间偿付能力变动的原因进行分析,偿付能力变动原因包括但不限于:增资扩股,募集次级债,业务规模的扩大,经营亏损或盈利,准备金评估政策的变化,核保、核赔、再保、投资等重大经营决策的变化,监管政策的变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在分析的过程中,若能够计算出对偿付能力的影响金额的,还应说明影响金额。

(2)对变动幅度较大的项目的说明。保险公司应当说明下列项目的变动情况及其原因:

①与上一季度相比,认可资产表中变动幅度超过20%且占认可资产总额10%以上的项目;

②与上一季度相比,认可负债表中变动幅度超过20%且占认可负债总额10%以上的项目;

③与上一季度相比,综合收益表中变动幅度较大、对综合收益有重大影响的项目。

(3)审计调整说明。当报告有审计调整时,保险公司披露的报告会与第4季度报告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在公司披露次年的第2季度报告时,应将其中的上季度数据(即第1季度数据)根据上审计调整事项进行相应的调整,并应将与第1季度报告的差异(包括项目及金额的差异)在此处说明。在分析差异时,不能简单罗列相关审计调整事项,而应当着重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3.与上季度预测的偿付能力状况的对比分析

本规则第6条规定,保险公司应当预测下一季度的偿付能力。对于上一季度预测值与本季度实际值之间的差异情况,保险公司应当在季度报告中进行分析,披露以下信息:

(1)本季度偿付能力的实际值与上季度报告中对本季度偿付能力的预测值之间的差异情况。保险公司应当主要列示偿付能力充足率、偿付能力溢额、最低资本和实际资本的实际值与预测值之间的差异。如果某项指标的实际值和预测值无差异,也应当明确说明“无差异”。

(2)如果本季度偿付能力充足率、偿付能力溢额、最低资本和实际资本的实际值与上季度预测值之间的差额占实际值的比例大于或等于20%,保险公司应当在季度报告中解释出现差异的原因。

4.对下一季度偿付能力预测的说明 保险公司应当在季度报告中对下一季度的偿付能力状况进行预测,并披露以下信息:

(1)预测假设,例如,投资收益率假设、死亡率假设、疾病率假设、事故发生率假设、费用假设、退保率假设和新业务假设等;

(2)预测结果,即下一季度偿付能力的预测值。

(四)内部风险管理变动说明

内部风险管理变动说明旨在披露保险公司报告期内内部风险管理的重大变化,保险公司应当披露以下三方面的信息:

1.公司内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重大变化。

2.内部风险管理关键环节的重大变化。保险公司应当从COSO发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所提出的企业风险管理八要素角度说明公司内部风险管理关键环节的变化。COSO八要素包括: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

3.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的变化。公司可以从资产风险、承保风险、资产负债匹配风险、信用风险等方面分析公司目前面临的主要风险的变化。

(五)最低资本

最低资本,目前是指最低偿付能力额度。本规则第8条规定,保险公司应当在季度报告中披露关于最低资本的以下信息:

1.最低资本计算表,目前最低资本计算表是指《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保监会令〔2003〕1号,以下简称“1号令”)规定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计算表,保险公司应当按照1号令的规定计算和披露本季度末和上季度末的最低资本计算表。

2.最低资本明细表,是指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中规定的、与最低资本相关的明细表。最低资本明细表主要列示最低资本计算表各项目的明细信息。目前尚未规定最低资本明细表。

3.最低资本报表附注,是指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中规定应当披露的、与最低资本相关的报表附注。目前尚未规定最低资本报表附注。

(六)实际资本

本规则第10条至第11条规定,保险公司应当按照1号令、相关编报规则及其他相关规定编制和披露关于实际资本的以下信息:

1.本季度末和上季度末的实际资本表、认可资产表、认可负债表。

2.本季度和上季度的综合收益表。

3.实际资本明细表。保险公司应当在季度报告中披露的实际资本明细表包括:

(1)明细表IA-1:投资资产;

(2)明细表IA-2:政府债券;

(3)明细表IA-3:前十大金融机构的金融债;

(4)明细表IA-4:结构性存款;

(5)明细表IA-5:金融债券;

(6)明细表IA-6:次级债;

(7)明细表IA-7:企业债;

(8)明细表IA-8:资产证券化产品;

(9)明细表IA-9:基础设施投资;

(10)明细表IA-10:上市股票;

(11)明细表IA-11:证券投资基金;

(12)明细表IA-12:其他投资资产;(13)明细表IA-13:持有的境外外汇投资资产;

(14)明细表IA-14:外币投资资产;

(15)明细表IA-15:流动性管理工具;

(16)明细表EI-1:子公司、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中的保险公司;

(17)明细表EI-2:子公司、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中的商业银行;

(18)明细表EI-3:子公司、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中的证券公司;

(19)明细表EI-4:其他子公司、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

(20)明细表RP-1:应收保费的认可价值;

(21)明细表RP-3:应收分保账款的认可价值;

(22)明细表RT:责任准备金汇总;

(23)明细表PR:保费收入;

(24)明细表PR-1:寿险公司保费收入居前十位的产品;

(25)明细表PR-2:寿险公司的保费收入;

(26)明细表CB-1:产险公司各险种的赔款;

(27)明细表CB-2:寿险公司各险种的赔款、给付和退保金。

保险公司应当严格按照有关编报规则、实务指南和问题解答中的格式和要求编制实际资本明细表,不得更改明细表的格式和内容。

4.实际资本报表附注

实际资本报表附注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1)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中规定的应当披露的报表附注。保险公司应当按照编报规则的序号顺序排列各项编报规则所要求披露的报表附注。

(2)重要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说明。例如,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标准,责任准备金评估方法等。

(3)认可标准变更情况的说明,并披露对实际资本的影响数。

(4)重要的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说明。保险公司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和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的有关规定披露重要的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的相关信息。

(5)期后事项。保险公司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和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的有关规定披露期后事项的有关信息。

(6)或有事项。保险公司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和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的有关规定披露或有事项的有关信息。

(7)有助于理解和分析实际资本报表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

三、关于季度报告的编报方法

本规则第12条至第16条对季度报告的编报方法进行了规范,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下述要求编制季度报告:

(一)采用“独立观” 编制季度报告

为科学、合理地反映各保险公司在季度末的偿付能力状况,季度报告应以“独立观”(discrete view)作为编报基础,即将报告期作为一个独立的会计期间,按照与偿付能力报告相同的原则来决定报告期末的估计、递延和应计等项目,计算报告日的实际资本和最低资本,而不是将报告期作为整个的一部分,以对整个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判断来决定报告期末的估计、递延和应计等项目。保险公司编报季度报告时采用的会计政策和认可标准应当与偿付能力报告一致,但是,中国保监会另有规定的除外。

1.季度报告编制方法的理论基础

中期财务报告编制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两种:独立观和一体观。独立观是将每一中期视为一个独立的会计期间,编制中期财务报告所采用的确认与计量原则与财务报告相一致,会计估计、成本分配和应计项目的处理也与财务报告相一致。一体观是将每一中期视为会计期间的一部分,而不是独立的会计期间,中期财务报告中的会计估计、成本分配、递延和应计项目的处理必须考虑到全年将要发生的成本和费用,需要以预计活动水平为基础分配至各个中期。

偿付能力季度报告编制的理论基础采用独立观。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偿付能力报告反映保险公司在某一时点的偿付能力状况,独立观将季度视为独立的会计期间与偿付能力监管的理念一致;二是一体观较多地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估计,会降低偿付能力报告的可比性和可靠性。

2.能够体现独立观的会计确认和计量示例

(1)在季度末确认和计量资产减值时,应采用与报告一致的原则,不能以本期发生的减值将在以后季度转回为理由而不计提减值准备。

(2)保险公司应当在每季度末对责任准备金进行评估,评估方法与年末进行评估的方法相同。

(3)不均匀发生的费用的确认和计量。季度报告中对费用的预计和摊销的处理原则与报告一致,只有在年末允许预计和摊销的费用才能够在季末预计和摊销,即公司在会计内不均匀发生的费用(如大修理费用),应当在发生时予以确认和计量,不应在季度报告中预提或待摊。如固定资产的大修理费用要求在发生时作为费用,因此不允许在季度间摊销。只有那些会计末允许预提或待摊的费用,才允许在季度报告中预提或摊销。

(4)对季节性、周期性或者偶然性收入的确认和计量。公司取得的季节性、周期性或者偶然性收入,应当在发生时予以确认和计量,不应当在季度报告中预计或递延,但会计末允许预计或递延的除外(这种情况极少)。

(5)保险公司在全年应采用一致的无形资产定义和确认标准,在符合定义和确认标准之前发生的费用应费用化,之后发生的费用应确认为无形资产。编制季度报告时,不允许寄希望于在季度报告后符合无形资产的标准而在本季度将费用资本化。

(6)季度末计算和确认的外币汇兑损益,即使认为以后季度会转回,也必须在本季度报告中确认损益。

除上述六项示例外,季度报告的确认和计量也存在一些特殊处理,例如:

(1)如果租赁合同规定或有支出是在年业务量达到一定的标准时才需要支付,当规定的年业务量预计能够达到、公司没有其他可行的办法避免这项支出时,应当在规定的年业务量达到前就在季度报告中确认为此项义务。

(2)所得税的计算应按年计算、按季预缴,在报告日,保险公司会较精确计算所得税费用,而季度报告中的所得税一般有赖于对所得税的估计。因此,公司应将本季度预缴的所得税作为本季度的所得税费用。

(3)年末奖金在季度报告中的处理。在编制季度报告时,在符合下列条件时才能预计奖金:①奖金是法定义务,或过去的惯例使奖金成为一项推定义务,从而公司只能选择支付;②可以对该项义务进行可靠估计。

(二)正确划分经济业务归属的期间

保险公司应正确划分各个季度发生的经济业务,不得将本季度发生的经济业务记入以后期间,也不得将以前期间发生的业务记入本季度。正确划分不同会计期间的业务并对其进行恰当的会计处理是编制季度报告的基础。由于保险公司业务的特殊性,可能会产生某些业务在季末难以及时入账的情况,如分入业务的账单可能会延迟收到。但是为了能够合理反映公司的偿付能力状况,保险公司应将属于本季度的业务在本季度反映,确实不能在季末准确反映的业务应采用预估的方法处理。

(三)不同季度报告的会计政策应当一致

保险公司不同期间的季度报告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和认可标准。这一规定要求公司在各个季度之间不应随意变更会计政策,要保持会计政策的一贯性,以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但是,符合以下条件之一时,保险公司应当变更会计政策:

(1)法律或会计准则、保险监管规则等要求变更会计政策;

(2)这种变更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偿付能力信息。

如果公司本季度发生了会计政策变更,应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处理,并在附注中说明该项变更对公司偿付能力的影响。

(四)合理运用会计估计

季度报告的计量可以基于合理的估计,但不应当损害季度报告信息的可靠性,即在编制季度报告时,在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和重要性原则的前提下,公司可以采用合理的、简化的方法进行会计估计,但不得滥用,不得损害信息的可靠性。例如:

(1)准确计量减值准备可能是复杂的,一般成本会较高,在年末可能聘请外部专家进行评估。出于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编制季度报告时虽然可以不聘请外部专家,但公司要进行合理的估计,不得利用计提减值准备调节报表数据,也不得掩盖重大的资产减值信息。

(2)预计负债及或有负债的计量可能涉及法律专家或其他顾问人员的意见,编制报告时需要取得专家的意见。虽然季度报告可以不需要就全部的事项获得专家意见,但公司必须合理评估相应的债务水平,不得因此而故意低估公司的负债。

(3)编制偿付能力报告时,保险公司可能会对某些资产重估价,在编制报告时公司可以进行专项的评估或依赖外部专家的意见进行处理,但在编制季度报告时公司可以进行合理估计,不一定需要专项评估,但公司的估计必须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上,不得损害信息的可靠性。

(五)正确计算最低资本

保险公司计算最低资本(即最低偿付能力额度)时,“最近会计”指本次报告日之前12个月的时间段,“最近前1年”指本次报告日之前的13个月至24个月的时间段,“最近前2年”指本次报告日之前的25个月至36个月的时间段。例如,计算2007年第3季度末的最低资本时,“最近会计”指2006年第3季度末至2007年第3季度末的12个月,“最近前1年”指2005年第3季度末至2006年第3季度末的12个月,“最近前2年”指2004年第3季度末至2005年第3季度末的12个月。

四、关于季度报告的编报格式

保险公司的季度报告由封面、扉页、目录、正文和封底依次组成,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中国保监会规定的格式编制季度报告:

(1)季度报告的封面应当载明保险公司的法定中英文名称、“偿付能力报告”字样以及报告期。

(2)季度报告的扉页应当载明公司名称、法定代表人、注册地址、注册资本、经营保险业务许可证号、开业时间、经营范围、偿付能力报告联系人及其联系方式等。(3)季度报告的正文应当按照本规则第3条规定的内容顺序排列。

(4)季度报告的封面、扉页、目录和正文的格式应当在以下方面符合中国保监会的规定:

①页面排版;

②文字和数字规格;

③报表格式;

④页码编制。

(5)季度报告的纸质文本应当按照中国保监会规定的纸张规格和装订方式制作。季度报告的电子文本应当采用PDF格式,其格式要求同纸质文本。此外,保险公司还应当将季度报告中最低资本报表和实际资本报表形成EXCEL文件与PDF文件一起报送。

五、关于附则

本规则第23条规定,本规则自2007年第3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起施行。《关于报送偿付能力季度报告的通知》(保监会[2004]95号)中关于季度报告的编报内容、编报方法和编报格式的规定同时停止执行,但该通知中关于季度报告报送时间的规定依然有效。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最低生活保障分析

■ 北京情况

当月核出问题下月就要退保

北京已着手建数据库,跟踪低保家庭经济情况变化

作为民政部“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试点,今年年初,延续16年的北京市低保审核规则就做出重大调整,突破多年来仅以家庭收入申报认定低保资格的“门槛儿”,将房产、汽车、股票、保险等家庭财产状况全部纳入多部门联动动态核查范围。

目前,《北京市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关于北京市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认定的指导意见(试行)》已颁布实施,但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正在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争取在年内建立(市级)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以落实新政,确保救助资金公平使用、高效利用。

上述负责人介绍,目前,民政联合相关部门,已着手建立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的信息数据库,动态跟踪低保救助对象的家庭经济情况变化。未来一年内,有望做到对收入不稳定、成员有劳动能力或劳动条件的低保户经济状况每月核对,当月发现不符合条件,下月就能完成退保。目前,北京城市低保对象的家庭经济状况,为半年一审核,审核方式尚以低保对象自行提交收入证明材料为主。

去年下半年,北京市城市低保救助对象约6.4万户,11.8万人。目前,北京城市低保标准和低保金已提高到月人均500元,农村最低低保标准,也上调至月人均340元。本版稿件采写 新京报记者 魏铭言

原标题:低保申请家庭将逐一入户调查

昨天,国务院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应当对最低生活保障申请家庭逐一入户调查,并对收入来源不固定、成员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条件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实行城市按月、农村按季核查。

□资格审核

低保家庭收入状况定期核查

意见要求,各地应建立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加快建立跨部门、多层次、信息共享的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健全完善工作机构和信息核对平台。

经救助申请人及其家庭成员授权,公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金融、保险、工商、税务、住房公积金等部门和机构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和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对象认定工作需要,及时向民政部门提供户籍、机动车、就业、保险、住房、存款、证券、个体工商户、纳税、公积金等方面的信息。

民政部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具体的信息查询办法,并负责跨省(区、市)的信息查询工作。到“十二五”末,全国要基本建立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

意见规定,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是审核最低生活保障申请的责任主体,在村(居)民委员会协助下,应当对最低生活保障申请家庭逐一入户调查,详细核查申请材料以及各项声明事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并由调查人员和申请人签字确认。

对已经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的救助对象,要形成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水平有升有降的动态管理机制。各地要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人口、收入和财产状况定期报告制度,将不再符合条件的及时退出保障范围。对于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的“三无人员”,可每年核查一次;对于短期内收入变化不大的家庭,可每半年核查一次;对于收入来源不固定、成员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条件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原则上实行城市按月、农村按季核查。

□保障标准

低保不得高于当地最低工资

意见提出,要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认定条件。各地要健全救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综合运用基本生活费用支出法、恩格尔系数法、消费支出比例法等测算方法,动态、适时调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应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省级人民政府可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研究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相对统一的区域标准,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

□资金监管

经办者亲属享受低保应备案

意见要求,各地财政、审计、监察部门要加强对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防止挤占、挪用、套取等违纪违法现象发生。建立最低生活保障经办人员和村(居)民委员会干部近亲属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备案制度,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要对备案的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严格核查管理。

■专家解读

国家福利不能养懒汉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新政有助于建立联网的网格化管理,逐步使政策在基层得以无缝对接式的落实,保障国家福利不养懒汉。

夏学銮表示,新政提出了按月查和跨省查的检查方式,这对于管理部门及时了解低保者经济条件有无改善,是否已经脱贫不需要低保救助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这将帮助国家节约下不必要支出的资金,将其用于更需要救助的人员。

对于按月查和跨省查的检查方式,夏学銮认为,这需要各部门间逐步实现信息联网才能实现。打造这一核对平台,就需要实现类似于网格化的管理方式,将低保者的相关经济数据基本无遗漏的汇总,并加以无偏差的实时管理,以无缝对接的方式,保障低保资金的应发尽发。

不过夏学銮也强调,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经办人员和村(居)民委员会干部的个人素质也极为重要。此前,媒体曾不断曝光有相关干部或其亲属以权谋私,套取低保资金的案例。而相关工作人员审核不严,导致冒名顶替等现象也屡见不鲜。

夏学銮还提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应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提法也很及时。他介绍,国际上近年通行的规定就是“一个面包的原则”,也就是福利制度不养懒汉,基本不能出现有劳动能力者不工作却能衣食无忧的情况。例如近年来美国规定,单亲妈妈要享受生活救助资金,至少每周要工作20小时,而且享受待遇的时间不能长于5年。他表示,我国应该适度拉大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的差距。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

下载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要求与评价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第×号: 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要求与评估 (征求意见稿第三稿) 1 目 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总则......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第2号:投资资产(保监发〔2007〕4号)

    【发布单位】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文号】保监发〔2007〕4号 【发布日期】2007-01-17 【生效日期】2007-01-1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中......

    平安保险公司的客户资料分析

    平安保险公司的客户资料分析 公司背景: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平安”,“公司”,“集团”)于1988年诞生于深圳蛇口,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至今已发展......

    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企业文化分析

    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企业文化分析 中国平安是国内最早建立绩效导向文化和“竞争、激励、淘汰”机制的保险企业,具有典型的鹰文化特征,鹰一般追踪目标,扑捕目标。中国平安靠强调胜......

    保险公司价值投资分析报告

    保险公司价值投资分析报告第一部分:保险业行业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市场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80年,国内保险业务恢复,全国保费收入仅4.6亿元。2000年,全国保费收......

    国有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国有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摘 要】 人才资源是生产要素中最具能动性、 最活跃的因素 ,作为国有保险公司 ,建设一支规模宏大、 素质较高、 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充分......

    我国保险公司综合竞争力分析

    我国保险公司综合竞争力分析 2011-9-22 摘要:综合竞争力反映的是一个企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根据客观性、相关性和可得性要求,在反映保险公司竞争力的众多指标中,保费收入和保......

    保险公司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保险公司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保险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调查问卷分析报告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其特点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