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要求与评价

时间:2019-05-14 01:37: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要求与评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要求与评价》。

第一篇: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要求与评价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第×号:

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要求与评估

(征求意见稿第三稿)

目 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总则.......................................3 风险管理基础与环境.........................4 风险管理目标与工具.........................9 保险风险管理..............................13 市场风险管理..............................17 信用风险管理..............................20 操作风险管理..............................22 战略风险管理..............................25 声誉风险管理..............................25 流动性风险管理............................26

第十一章 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评估......................26 第十二章 附则......................................29 附 件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评估表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本规则旨在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管理提出监管要求,规范监管机构对保险公司风险管理能力的评估,并确定保险公司控制风险最低资本的计量标准。

第二条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由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组成。

固有风险是指保险公司业务经营活动中客观存在的偿付能力相关风险。固有风险由量化风险和难以量化风险组成。量化风险包括保险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难以量化风险包括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控制风险是指因保险公司内部管理和控制不完善或无效,导致固有风险未被及时识别和控制的偿付能力相关风险。

第三条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保监会”)根据保险公司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水平综合确定公司的偿付能力风险状况。控制风险及可量化的固有风险通过最低资本进行计量,难以量化的固有风险通过风险综合评级进行评估。

中国保监会定期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进行评估,确定保险公司控制风险水平及相应的最低资本。

第四条 中国保监会根据保险公司的发展阶段、业务规模、风险特征等,将保险公司分为I类保险公司和II类保险公司,分别提出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要求。第五条 满足下列任意两个标准的保险公司为I类保险公司:

(一)公司成立超过5年;

(二)财产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最近会计年度规模保费超过50亿元或总资产超过200亿元,人身保险公司最近会计年度规模保费超过200亿元或总资产超过300亿元。规模保费是指保险公司按照保险合同约定,向投保人收取的保费;

(三)省级分支机构数量超过15家。

不满足上述条件的保险公司及外资保险公司分公司为II类保险公司。中国保监会可根据监管需要调整保险公司所属类别。

第六条

保险公司应当根据本规则要求,结合自身业务和风险特征,构建偿付能力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固有风险的管理,提高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能力。

第二章 风险管理基础与环境

第七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良好的偿付能力风险管理基础和环境,包括偿付能力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管理制度、考核机制等。

第八条

董事会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管理体系的完整性和有效性承担最终责任。具体职责包括:

(一)决定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和风险偏好;

(二)审批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政策;

(三)持续关注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状况;

(四)监督管理层对偿付能力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审批绩效考核体系中风险管理相关指标的权重;

(五)审批公司偿付能力报告;

(六)其他相关事项。

第九条 保险公司应当在董事会下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在董事会的授权下履行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职责,具体职责包括:

(一)审议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规划、策略;

(二)审议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及职责;

(三)评估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项的风险,持续关注公司面临的各类风险及其管理状况;

(四)评估偿付能力风险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

(五)审议重大偿付能力风险事件解决方案;

(六)董事会安排的其他事项。

第十条 满足下列条件的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下属的保险子公司,可以不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

(一)保险集团(控股)公司对风险管理采取集中管理模式,在集团层面统筹管理;

(二)保险集团(控股)公司在集团层面设臵了风险管理委员会;

(三)集团层面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对保险子公司的风险管理实质上能够满足本规则要求。

第十一条 没有设臵董事会的外资保险公司分公司,应由高级管理层履行董事会的风险管理职责并承担相应责任。

第十二条 II类保险公司可以不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未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的,由审计委员会履行相应职责。

第十三条

风险管理委员会主任应当由具有风险管理经验的董事担任。

第十四条

保险公司高级管理层负责组织实施偿付能力风险管理工作,履行以下职责:

(一)执行偿付能力风险管理战略,贯彻落实风险偏好要求;

(二)制定并组织执行偿付能力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

(三)制定并组织实施资本规划和资本配臵方案;

(四)组织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高级管理层应当至少每年向风险管理委员会汇报一次公司偿付能力风险水平以及风险管理状况。

第十五条

保险公司应当指定一名高级管理人员作为首席风险官负责风险管理工作,并将任命情况报告中国保监会。

首席风险官不得同时负责与风险管理有利益冲突的工作。首席风险官应当参加或列席风险管理委员会,了解公司的重大决策、重大风险、重大事件、重要系统及重要业务流程,参与各项决策的风险评估及审批。

第十六条 I类保险公司应当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配备至少8名具有风险管理、财会、精算、投资、法律或相关专业背景的风险管理人员,且至少5人应具有3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

II类保险公司可以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未设立独立风险管理部门的,应指定适当的部门牵头负责风险管理工作,该部门至少应有两名具有3年以上风险管理、财会、精算、投资、法律或相关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

第十七条

保险公司原则上应当至少在省级分支机构设立风险管理部门或风险管理岗。分支机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人的任命、考核、薪酬由总公司统一管理。

第十八条 保险公司应当明确由风险管理部门牵头风险管理工作,并明确风险管理、销售、承保、财会、精算、投资等部门的职责分工,各相关部门应当积极配合。

第十九条 保险公司内部审计部门每年至少应当检查、评估一次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和运行效果,监督风险管理政策的执行情况,并向董事会报告。

第二十条

与偿付能力风险管理体系运行或偿付能力风险管理事项相关的重大分歧或事项应当提交风险管理委员会解决。第二十一条

保险公司应当制定完善的偿付能力风险管理制度,明确风险管理战略、风险偏好、风险管理组织架构、风险管理机制等事项,以及对保险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要求,并至少每年对偿付能力风险管理制度进行审阅和必要的更新。偿付能力风险管理制度清单和更新记录应留档备查。

第二十二条 保险公司应当在偿付能力风险管理制度中明确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考核评价方法,将风险管理制度健全性和遵循有效性纳入对部门及高级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体系,增强各级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责任。其中,I类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制度健全性、遵循有效性相关指标的权重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在产品销售、产品管理等业务部门及分管该部门的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考核指标中,风险管理制度健全性、遵循有效性相关指标的权重不应低于20%;

(二)在财会、投资、精算等职能部门及分管该部门的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考核指标中,风险管理制度健全性、遵循有效性相关指标的权重不应低于30%;

(三)在风险管理部门及分管该部门的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考核指标中,风险管理制度健全性、遵循有效性相关指标的权重不应低于60%;

(四)其他与风险管理有关的职能部门及分管该部门的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考核指标中,风险管理制度健全性、遵循有效性相关指标的权重不应低于15%。

保险公司应当以本规则第十一章所规定的偿付能力风险管理的监管评分,作为风险管理制度健全性和遵循有效性的重要衡量指标。

II类保险公司可根据本条原则,并结合公司自身管理实际情况设臵风险指标考核权重,但不得为零。

第二十三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风险管理培训制度,至少符合以下要求:

(一)首席风险官和风险管理部门各负责人每年至少参加一次由中国保监会组织或认可的风险管理相关培训;

(二)保险公司每年至少组织一次针对各级分支机构、各职能部门的偿付能力风险管理培训。

第三章 风险管理目标与工具

第二十四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偿付能力风险偏好体系,明确公司在实现其战略目标过程中愿意并能够承担的风险水平,确定风险管理目标,运用各类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将风险管理要求嵌入公司经营管理流程中。

第二十五条

保险公司应当制定偿付能力风险偏好管理政策,明确风险偏好管理机制,包括:

(一)结合公司的业务发展战略和当前的风险状况,制定风险偏好,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各类风险的风险容忍度和风险限额,并经董事会批准;

(二)公司应当建立并不断完善风险偏好传导机制,确保将风险偏好体系融入公司经营决策中;

(三)公司应当建立超限额处臵机制,并及时监控和报告风险容忍度和风险限额的执行情况;

(四)公司应每年对风险偏好进行评估和必要的更新,更新后的风险偏好应经过董事会的批准。

第二十六条

保险公司应当运用合适的风险管理工具,管理各类固有风险。风险管理工具包括但不限于:

(一)全面预算;

(二)资产负债管理;

(三)资本规划与配臵;

(四)经济资本计量;

(五)压力测试;

(六)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第二十七条

保险公司风险管理部门(岗位)应当对业务规划和全面预算进行独立的风险评估,确保其符合公司既定风险偏好。业务规划和全面预算在提交董事会审批之前,需经首席风险官签批。

第二十八条

保险公司制定业务规划与全面预算时,应当结合压力测试结果,分析不利情景下公司面临的重要风险 及其影响,并相应调整业务规划与全面预算,相关分析底稿和调整方案应留档备查。

第二十九条

保险公司应当将偿付能力风险管理目标嵌入资产负债管理流程中,在资产负债管理计划、决策中考虑偿付能力因素。

第三十条

保险公司应当健全资产负债管理机制,建立资产负债管理重大事项审议制度,确保资产和负债的互动在风险偏好约束之下。

第三十一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资本管理体系,根据公司未来发展战略,每年制定三年滚动资本规划,并报中国保监会。

第三十二条 I类人身保险公司应当在偿付能力监管框架下,结合自身业务模式、风险特征和风险偏好,使用经济资本等工具,辅助评估公司资本充足状况。

II类人身保险公司可根据公司实际需要,选择是否使用经济资本等计量工具。

第三十三条 保险公司应当根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第×号:压力测试》,建立压力测试制度,明确压力测试的管理架构、职责分工、步骤、方法和结果的应用。

第三十四条 保险公司应当根据压力测试结果,分析偿付能力风险点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分析结果和采取的管理措施应留档备查。

第三十五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满足自身风险管理要求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至少应当实现以下功能:

(一)与业务、财务等相关系统对接,实现风险管理相关源数据的采集、加工,关键风险指标的计算、存储、查询、导出;

(二)以关键风险指标为基础,满足对保险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风险状况列示、分析和预警;

(三)支持在系统中进行压力测试;

(四)风险管理报表与报告的生成和传递,并留档备查;

(五)风险管理信息在各级分支机构、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汇总和共享,并能够按照不同访问权限区分风险信息列示的内容。

第三十六条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应当符合时效性、准确性、一致性和完整性的要求。

第三十七条

保险公司应当定期评估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性,并根据风险管理以及内部控制的变化做适当的调整。

第三十八条 鼓励保险公司聘请符合资质的外部信用评级机构进行信用评级,并将评级结果公开披露。

第三十九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偿付能力风险应急管理机制,明确重大突发风险事件的定义和分类、应急管理组织架构、应急预案内容、应急预案启动触发点、应急处臵方法和措施、应急预案责任人以及应急事件报告等。保险公司应当对有必要进行应急演练的风险和处臵环节,定期开展应急 演练,根据演练中发现的问题改善相关制度,并将演练情况和总结留档备查。

第四章 保险风险管理

第四十条 本规则所称保险风险,是指由于死亡率、疾病率、赔付率、退保率等假设的实际经验与预期发生不利偏离而造成损失的风险。

第四十一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保险风险管理的工作程序和流程,指定相关部门负责保险风险管理工作,明确风险管理、财会、精算、产品、核保、理赔、再保险等相关部门(岗位)的职责分工。

第四十二条

产险公司和寿险公司应当从产品开发、核保核赔、产品管理、准备金评估、再保险管理等环节管理保险风险,包括但不限于:

(一)制定各环节的保险风险管理制度;

(二)确定保险风险容忍度和风险限额;

(三)定期监测和计量保险风险;

(四)明确各环节责任人和审批流程。

再保险公司应当基于风险分类,对保险风险进行管理。对于各类风险,应确定相关风险限额,制定风险管理制度,并明确定价、核保理赔、准备金评估、风险管理等环节的责任人和审批流程。第四十三条 产险公司和寿险公司应当建立有效的产品开发管理制度,设计开发恰当的保险责任,合理定价,控制保险风险。

(一)应当在对消费者需求等方面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对新产品开发进行可行性分析;

(二)应当在经验分析和合理预期的基础上,科学设定精算假设,综合考虑市场竞争的因素,对新产品进行合理定价;

(三)应当对新产品开发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风险控制措施;

(四)应当评估自身新产品的管理能力。

产险公司和寿险公司应当形成产品开发和定价报告,并由相关负责人审批。

第四十四条 再保险公司应当建立有效的合约管理制度,设计恰当的再保险合约及条款,合理定价,控制保险风险。

(一)应当在市场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对再保险安排和合约条款进行分析;

(二)应当在经验分析和合理预期的基础上,科学设定精算假设,综合考虑市场竞争的因素,对再保险合约进行合理定价;

(三)应当对单个再保险合约和再保险合约聚积等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风险控制措施;

(四)应当制定公司层面、险种层面、合约层面的保险风险敞口,对再保险合约风险进行管理。

第四十五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有效的核保核赔制度,控制保险风险。

(一)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中国保监会《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基本准则》及有关规定,建立核保制度;

(二)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中国保监会《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基本准则》及有关规定,建立核赔制度,加强对未决赔案的管理,准确评估未决赔款准备金。

第四十六条 产险公司和寿险公司应当在产品管理环节加强在售产品管理,包括:

(一)对当期规模保费占比在5%以上的在售产品的销售情况、现金流、资本占用、利润等进行评估。对上市两年以内的新产品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评估,对上市超过两年的产品至少每年进行一次评估;

(二)对规模保费占比在5%以上的在售产品,财产保险公司应当至少每年对其保费充足性进行评估,人身保险公司应当至少每年对其死亡率、疾病率、费用率、退保率等重要指标进行评估;

(三)根据最新的经验数据,进行保险风险经验分析和趋势研究,作为调整和改进产品定价的基础。

产险公司和寿险公司应当根据评估情况,及时调整公司的产品结构,控制保险风险。第四十七条 再保险公司应当加强有效再保险合约管理,包括:

(一)每季度对主要再保险合约的现金流、资本占用、利润等进行评估;

(二)至少每年度对主要再保险合约的保费充足性进行评估;

(三)根据评估结果对再保险风险敞口进行调整,控制保险风险。

第四十八条 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中国保监会有关规定,建立准备金评估程序和方法,准确评估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未决赔款准备金,并定期进行准备金充足性检验。

第四十九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有效的再保险管理制度,控制自留风险,包括:

(一)明确再保险管理流程、再保险限额及审批权限等内容;

(二)明确各险种最大自留额标准,对超过最大自留额标准的险种,应当及时进行再保险安排;

(三)科学、合理安排巨灾再保险,建立巨灾累积风险管理评估机制,至少每年对公司巨灾累积风险数据、再保险安排效果进行一次评估,形成书面评估报告并留档备查。

再保险公司应当按上述标准,建立有效的转分保管理制度。

第五十条 保险公司应当根据产品特点制定适当的定性和定量的保险风险监测标准,明确保险风险监测指标,建立 保险风险监测报告机制。保险风险常规监测和内部报告至少每半年应向高级管理层报告一次。

第五章 市场风险管理

第五十一条

本规则所称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利率、汇率、权益价格和商品价格等的不利变动而遭受非预期损失的风险。

第五十二条

市场风险包括利率风险、权益价格风险、房地产价格风险、境外资产价格风险和汇率风险。

第五十三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完善的市场风险管理制度,包括:

(一)制定市场风险管理政策,与公司的业务性质、规模和风险特征相适应,与总体业务发展战略、资本实力和能够承担的总体风险水平相一致;

(二)建立市场风险限额管理制度,根据业务复杂程度及特性,确定限额种类和层级。保险公司应当为每类资产设定风险限额,并明确限额设定、调整、超限审批处理等方法;

(三)制定市场风险内部控制流程,明确有关决策的审批、授权流程,确保重大投资和资产负债匹配等重大事项经过适当的审批程序;

(四)根据不同投资资产和负债的特点,采用情景分析、在险价值和压力测试等方法准确计量、持续监测公司面临的市场风险;

(五)制定各类市场风险事件定性和定量的监测标准,建立市场风险监测报告机制,市场风险常规监测至少应每月向高级管理层报告一次;

(六)通过有效的资产负债管理等方法,适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对公司面临的市场风险进行统筹管理。

第五十四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市场风险管理的工作流程,明确风险管理、财会、精算、投资等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

第五十五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利率风险管理制度,包括:

(一)分析公司受利率风险影响的资产和负债类别;

(二)定期采用久期、凸性、剩余期限等工具,综合运用情景分析、在险价值和压力测试等方法分析有关资产负债的利率敏感性和利率风险状况;

(三)定期对宏观经济状况和货币政策进行分析,在公司既定的利率风险限额内,根据缺口状况,使用利率风险管理工具,有效管理利率风险。

第五十六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权益价格风险管理制度,包括:

(一)建立权益资产投资决策程序,重大投资项目应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履行必要的审批程序;

(二)定期对宏观经济状况进行分析,及时跟踪影响市场整体和权益资产的有关信息,分析权益资产可能的价格波动对公司的影响;

(三)保险公司应当运用风险暴露、在险价值、波动率、敏感性指标等工具对权益价格风险进行计量,及时分析、监控和处臵权益价格风险;

(四)权益资产组合应在单项资产、行业、地区分布等方面实现分散化管理,采用定量分析指标,及时分析、监控集中度风险;

(五)定期对子公司、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中的权益风险进行评估。

第五十七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房地产价格风险管理制度,包括:

(一)建立房地产投资决策程序,重大投资决策应履行恰当的审批程序;

(二)及时跟踪分析房地产所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宏观政策等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通过压力测试等方法合理评估房地产价格风险;

(三)合理控制房地产投资的规模及集中度,有效降低房地产价格风险。

第五十八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境外资产价格风险管理制度,包括:

(一)建立境外资产投资决策程序,重大投资项目应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履行必要的审批程序;

(二)按国家、地区对境外资产进行管理和监测;

(三)对全球宏观经济、政治、军事等重大事件进行持续关注,对有关国家和地区的主权评级持续跟踪,分析对境外资产所在国家和地区经济和市场可能的影响;

(四)结合自身风险偏好,综合评估境外资产价格风险的大小,并根据需要选取合适的风险管理工具及方式,如套期保值等进行风险对冲。

第五十九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汇率风险管理制度,包括:

(一)分币种进行分析、监测和管理;

(二)采用外汇风险暴露分析等方法,评估汇率变动对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和净资产的影响;

(三)根据汇率风险的大小及特性,选取合适的工具进行汇率风险的对冲。

第六章 信用风险管理

第六十条 本规则所称信用风险,是指由于交易对手不能履行或不能按时履行其合同义务,或者信用状况的不利变动,导致公司遭受非预期损失的风险。

第六十一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至少包括:

(一)内部信用评级制度;

(二)信用风险限额管理制度;

(三)交易对手管理制度;

(四)信用风险内部管理报告制度;

(五)信用风险应急方案。

第六十二条 保险公司应当在信用风险集中的部门设立信用风险管理岗,履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相关职责。

第六十三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内部信用评级制度体系,规范内部信用评级的方法和流程以及外部信用评级的运用,合理使用信用评级结果。

第六十四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信用风险限额管理制度。公司根据总体风险偏好和业务特征,确定信用风险的总体限额,并明确限额设定、调整、超限审批等管理要求。

第六十五条

保险公司应当在设定总体限额基础上,采用恰当的方法对限额进行细分,包括但不限于:

(一)根据交易对手、发行方、担保机构等设定各级信用限额;

(二)根据不同国家、地区设定各级信用限额;

(三)根据行业分布设定各级信用限额。

第六十六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投资交易对手的资信管理制度,至少包括:

(一)建立交易对手库,跟踪交易对手的资信状况,定期更新交易对手库,与库外的交易对手进行交易应经首席风险官审批;

(二)明确各交易对手的授信额度;

(三)I类保险公司应估算违约率、违约损失率等风险参数,及时计提资产减值;II类保险公司应根据有关信息,及时计提资产减值;

(四)分析并更新交易对手及相关投资资产的内部评级和外部评级结果。

第六十七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再保险交易对手的资信管理制度,至少包括:

(一)确定再保险交易对手的选择标准和方法;

(二)建立再保险交易对手的资信预警机制,对再保险人的资信风险进行动态跟踪和管理;

(三)建立再保险人应收款项的管理、催收制度,及时计提资产减值;

(四)对境外再保险交易对手的额外要求。

第六十八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应收保费的管理制度,明确应收保费管理的职责分工、催收管理、监督检查、考核评价等内容。

第六十九条

保险公司应当在识别、计量和监控信用风险基础上,建立公司内部的信用风险管理报告机制。风险管理牵头部门至少每半年向高级管理层报告一次信用风险管理情况。

第七章 操作风险管理

第七十条 本规则所称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的内部操作流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 的风险,包括法律及监管合规风险(但不包括战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第七十一条

保险公司应当对操作风险进行分类管理,可以按损失事件、业务条线、风险成因、损失形态和后果严重程度等进行分类。

第七十二条

保险公司应当制定操作风险管理制度。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应当与公司的业务性质、规模、复杂程度和风险特征相适应,主要内容包括:

(一)操作风险的定义和表现;

(二)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权限和责任;

(三)操作风险的管理方法与程序;

(四)操作风险内部报告机制,包括报告的责任、路径、频率,以及对各部门的其他具体要求。

第七十三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操作风险管理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流程,明确风险管理牵头部门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

第七十四条 保险公司应当加强操作风险的识别与分析:

(一)应对可能出现操作风险的业务流程、人员、系统和外部事件等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例如销售误导、理赔欺诈、投资误操作、财务披露错误、洗钱、信息安全、系统故障等方面的操作风险;

(二)应从风险影响程度、发生频率与控制效率等方面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

(三)在新业务、新产品上线,流程和体系有重大变化时,应及时开展针对性的操作风险识别与评估。

第七十五条 保险公司应当加强操作风险的管理与防范:

(一)完善销售、承保、理赔、再保险、资金运用、财务管理、案件管理等各业务条线的内部操作流程,在全面管理的基础上,对公司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实施重点控制;

(二)建立有效的业务管理、财务管理、资金运用、风险管理等相关信息系统,将内部控制流程嵌入到信息系统中,定期对信息系统的适用性、安全性及可靠性进行评估并不断完善;

(三)加强对总公司和分支机构人员的管理,通过适当的职责分离、授权和层级审批等机制,形成合理制约和有效监督,并建立定期轮岗制度和培训制度;

(四)建立操作风险损失事件库,根据不同分类维度对损失事件进行分析,制定操作风险管理机制的改进方案;

(五)风险管理牵头部门应协调操作风险相关管理部门建立、应用和维护关键风险指标库,监测可能造成损失的各项风险,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相关部门应定期将监测结果反馈风险管理责任部门,进行整体分析与评估;

(六)每年至少对操作风险的管理状况和效果进行一次自评估,识别操作风险管控中存在的问题,并持续改进。第七十六条 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中国保监会《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第×号:信息披露》及有关规定的要求,真实、完整的披露有关信息。

第七十七条 风险管理牵头部门应当至少每半年向高级管理层报告一次操作风险的识别、分析、管理和防范情况。

第八章 战略风险管理

第七十八条

本规则所称战略风险,是指由于战略制定和实施的流程无效或经营环境的变化,而导致战略与市场环境和公司能力不匹配的风险。

第七十九条 保险公司应当根据中国保监会有关规定,建立战略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和工作程序,在充分考虑公司的市场环境、风险偏好、资本状况等因素的基础上,制定战略规划。战略规划中应包括对战略风险的分析。

第八十条 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牵头部门应当参与战略规划制定,并对规划方案进行独立性的风险评估。

第八十一条 风险管理牵头部门应当至少每半年向高级管理层报告一次战略风险的管理和防范情况。

第九章 声誉风险管理

第八十二条 本规则所称声誉风险,是指由于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或外部事件等原因导致利益相关方对保险公司负面评价,从而造成损失的风险。第八十三条 保险公司应当根据中国保监会有关规定,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建立声誉风险管理工作机制。

第八十四条 保险公司应当加强对偿付能力信息披露的管理,防范和及时处臵可能由此引发的声誉风险。

第八十五条 保险公司应当加强对声誉风险的监测、分析和处臵,及时防范声誉风险引发其他风险。

第八十六条 风险管理牵头部门应当至少每半年向高级管理层报告一次声誉风险的管理和防范情况。

第十章 流动性风险管理

第八十七条 本规则所称流动性风险,是指保险公司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及时以合理成本获得充足资金以支付到期债务或履行其他支付义务的风险。

第八十八条 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中国保监会《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第×号:流动性风险》及有关规定的要求,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建立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机制,有效防范流动性风险。

第八十九条 风险管理牵头部门应当至少每季度向高级管理层报告一次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和防范情况。

第十一章 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评估 第九十条 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评估是指中国保监会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的管理能力进行评估,确定保险公司的控制风险水平的监管行为。

第九十一条 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评估包括以下内容:

(一)偿付能力风险管理的制度健全性,即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风险管理基础、环境、目标和工具等是否科学、全面、合规;

(二)偿付能力风险管理的遵循有效性,即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风险管理制度、机制是否得到持续的、有效的实施。

第九十二条 各项风险管理要求的制度健全性和遵循有效性的评估结果分为“完全符合”“大部分符合”“部分符合”和“不符合”四类。中国保监会根据四类评估结果给予监管评分。

第九十三条 中国保监会应当每年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进行一次评估,于4月至10月之间组织实施。评估结束后一年之内,若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发生重大变化,中国保监会可以进行重新评估。

第九十四条 中国保监会自行或委托保监局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进行评估,必要时可以委托独立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

第九十五条 中国保监会可以根据需要采用材料调阅、现场查验、问卷调查、质询谈话、穿行测试等方式,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进行评估。第九十六条 中国保监会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进行评估时,涉及到分支机构风险管理能力的,应当抽取必要数量的分支机构进行符合性测试。

第九十七条 中国保监会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进行评估,必要时应对保险公司集中核算、委托投资、信息技术服务、销售、理赔等外包业务的受托方进行延伸评估,根据延伸评估的结果综合确定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

第九十八条 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评估采用百分制,评估标准见附件。

第九十九条 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评估结束后,中国保监会向保险公司通报评估结果。

第一百条 保险公司应当根据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评估结果和量化风险最低资本计算控制风险最低资本,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为控制风险最低资本;

为量化风险最低资本总和;

Q为风险因子,Q=-0.005S+0.4,S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评估的得分。

第一百零一条 根据评估结果,中国保监会可以要求保险公司对偿付能力风险管理中的重大缺陷进行整改,整改无效的可采取监管措施。

第十二章 附则

第一百零二条 外资保险公司分公司适用本规则,其风险管理职能由总公司或境外其他机构履行的,适用本规则第九十七条的延伸评估原则,公司应当提供相关证据。

第一百零三条 经营保险业务的保险集团公司适用本规则。

第一百零四条 本规则由中国保监会负责解释和修订。第一百零五条

本规则自201×年×月×日起施行。

第二篇: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了加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维护被保险人利益,促进保险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保险公司,是指依法设立的经营商业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和外国保险公司分公司。

本规定所称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是指保险公司偿还债务的能力。

第三条

保险公司应当具有与其风险和业务规模相适应的资本,确保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___%。

偿付能力充足率即资本充足率,是指保险公司的实际资本与最低资本的比率。

第四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偿付能力管理制度,强化资本约束,保证公司偿付能力充足。

保险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对本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负责。外国保险公司分公司的管理层对本公司的偿付能力管理负责。保险公司和外国保险公司分公司应当指定一名高级管理人员负责公司偿付能力管理的具体事务。

第五条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保监会)建立以风险为基础的动态偿付能力监管标准和监管机制,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和监督检查,并依法采取监管措施。

第二章

偿付能力评估

第六条

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中国保监会制定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定期进行偿付能力评估,计算最低资本和实际资本,进行动态偿付能力测试。

保险公司应当以风险为基础评估偿付能力。

第七条

保险公司的最低资本,是指保险公司为应对资产风险、承保风险等风险对偿付能力的不利影响,依据中国保监会的规定而应当具有的资本数额。

第八条

保险公司的实际资本,是指认可资产与认可负债的差额。

认可资产是保险公司在评估偿付能力时依据中国保监会的规定所确认的资产。认可资产适用列举法。

认可负债是保险公司在评估偿付能力时依据中国保监会的规定所确认的负债。

第九条

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中国保监会的规定进行动态偿付能力测试,对未来规定时间内不同情形下的偿付能力趋势进行预测和评价。

第十条

在中国境内设有多家分公司的外国保险公司应当合并评估境内所有分支机构的整体偿付能力。

第三章

偿付能力报告

第十一条

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中国保监会制定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及有关规定编制和报送偿付能力报告,确保报告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合规。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包括报告、季度报告和临时报告。

第十二条

保险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对偿付能力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合规性负责。

第十三条

保险公司应当于每个会计结束后,按照中国保监会的规定,报送董事会批准的经审计的偿付能力报告。

第十四条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

(一)董事会和管理层声明;

(二)外部机构独立意见;

(三)基本信息;

(四)管理层的讨论与分析;

(五)内部风险管理说明;

(六)最低资本;

(七)实际资本;

(八)动态偿付能力测试。

第十五条

保险公司应当于每季度结束后,按照中国保监会的规定报送季度偿付能力报告。

第十六条

保险公司在定期报告日之外的任何时点出现偿付能力不足的,保险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应当在发现之日起___个工作日内向中国保监会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公司的偿付能力。

第十七条

保险公司发生下列对偿付能力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事项的,应当自该事项发生之日起___个工作日内向中国保监会报告:

(一)重大投资损失;

(二)重大赔付、大规模退保或者遭遇重大诉讼;

(三)子公司和合营企业出现财务危机或者被金融监管机构接管;

(四)外国保险公司分公司的总公司由于偿付能力问题受到行政处罚、被实施强制监管措施或者申请破产保护;

(五)母公司出现财务危机或者被金融监管机构接管;

(六)重大资产遭司法机关冻结或者受到其他行政机关的重大行政处罚;

(七)对偿付能力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其他事项。

第十八条

在中国境内有多家分公司的外国保险公司应当指定一家在华分公司作为主报告机构,负责履行本规定的报告责任。

第十九条

保险公司投资设立的境外保险公司向当地保险监管机构报送按当地监管规则编制的偿付能力报告的,应当同时将该报告报送中国保监会。

第二十条

中国保监会可以根据监管需要,调整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的报送频率。

第二十一条

保险公司应当根据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国保监会的规定,公开披露偿付能力状况。

第四章

偿付能力管理

第二十二条

保险公司的综合风险管理,影响公司偿付能力的因素都应当纳入公司的内部偿付能力管理体系。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体系包括:

(一)资产管理;

(二)负债管理;

(三)资产负债匹配管理;

(四)资本管理。

第二十三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有效的资产管理制度和机制,重点从以下方面识别、防范和化解集中度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等资产风险:

(一)加强对承保、再保、赔付、投资、融资等环节的资金流动的监控;

(二)建立有效的资金运用管理机制,根据自身投资业务性质和内部组织架构,建立决策、操作、托管、考核相互分离和相互牵制的投资管理体制;

(三)加强对子公司、合营企业及联营企业的股权管理、风险管理和内部关联交易管理,监测集团内部风险转移和传递情况;

(四)加强对固定资产等实物资产的管理,建立有效的资产隔离和授权制度;

(五)建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和机制,加强对债权投资、应收分保准备金等信用风险较集中的资产的管理。

第二十四条

保险公司应当重点从以下方面识别、防范和化解承保风险、担保风险、融资风险等各类负债风险:

(一)明确定价、销售、核保、核赔、再保等关键控制环节的控制程序,降低承保风险;

(二)建立和完善准备金负债评估制度,确保准备金负债评估的准确性和充足性;

(三)建立融资管理制度和机制,明确融资环节的风险控制程序;

(四)严格保险业务以外的担保程序,遵循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国保监会的有关规定,根据被担保对象的资信及偿债能力,采取谨慎的风险控制措施,及时跟踪监督。

第二十五条

保险公司应当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建立资产负债管理制度和机制,及时识别、防范和化解资产负债在期限、利率、币种等方面的不匹配风险及其他风险。

第二十六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健全资本管理制度,持续完善公司治理,及时识别、防范和化解公司的治理风险和操作风险。

第二十七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资本约束机制,在制定发展战略、经营规划、设计产品、资金运用等时考虑对偿付能力的影响。

第二十八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与其发展战略和经营规划相适应的资本补充机制,通过融资和提高盈利能力保持公司偿付能力充足。

第二十九条

偿付能力充足率不高于___%的保险公司,应当以下述两者的低者作为利润分配的基础:

(一)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确定的可分配利润;

(二)根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确定的剩余综合收益。

第三十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董事会和管理层负责的偿付能力管理机制,明确相关机构和人员在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管理、资本管理中的职责、权限以及偿付能力管理的程序和具体措施。

第三十一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偿付能力管理培训制度,对公司偿付能力管理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定期进行偿付能力管理及合规培训。

第三十二条

保险公司管理层应当定期对偿付能力管理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和改进,并向董事会或者股东(大)会报告。

第五章

偿付能力监督

第三十三条

中国保监会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督检查采取现场监管与非现场监管相结合的方式。

第三十四条

中国保监会对保险公司报送的偿付能力报告进行审查。

中国保监会可以委托中介机构对保险公司报送的偿付能力报告及相关信息实施审查。

第三十五条

中国保监会在每季度结束后,根据保险公司报送的偿付能力报告和其他资料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进行分析。

第三十六条

中国保监会定期或者不定期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的下列内容实施现场检查:

(一)偿付能力管理的合规性和有效性;

(二)偿付能力评估的合规性和真实性;

(三)对中国保监会监管措施的执行情况;

(四)中国保监会认为需要检查的其他方面。

第三十七条

中国保监会根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状况将保险公司分为下列三类,实施分类监管:

(一)不足类公司,指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___%的保险公司;

(二)充足I类公司,指偿付能力充足率在___%到___%之间的保险公司;

(三)充足II类公司,指偿付能力充足率高于___%的保险公司。

中国保监会不将保险公司的动态偿付能力测试结果作为实施监管措施的依据。

第三十八条

对于不足类公司,中国保监会应当区分不同情形,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监管措施:

(一)责令增加资本金或者限制向股东分红;

(二)限制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水平和在职消费水平;

(三)限制商业性广告;

(四)限制增设分支机构、限制业务范围、责令停止开展新业务、责令转让保险业务或者责令办理分出业务;

(五)责令拍卖资产或者限制固定资产购置;

(六)限制资金运用渠道;

(七)调整负责人及有关管理人员;

(八)接管;

(九)中国保监会认为必要的其他监管措施。

第三十九条

中国保监会可以要求充足I类公司提交和实施预防偿付能力不足的计划。

第四十条

充足I类公司和充足II类公司存在重大偿付能力风险的,中国保监会可以要求其进行整改或者采取必要的监管措施。

第四十一条

对于未按本规定建立和执行偿付能力管理制度的保险公司,中国保监会可以要求其进行整改,情节严重的,可以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并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第四十二条

中国保监会对外国保险公司在境内分支机构的偿付能力实施合并评估,偿付能力监管措施适用境内所有分支机构。

第四十三条

中国保监会派出机构根据保监会授权,在偿付能力监管中履行以下职责:

(一)对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内部风险管理的合规性和有效性实施监督检查;

(二)对保险公司分支机构财务信息等偿付能力监管的基础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实施监督检查;

(三)防范和化解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市场行为风险,防止重大的市场行为风险转化为偿付能力风险;

(四)执行中国保监会对保险公司采取的监管措施,确保监管措施在分支机构层面得到严格执行;

(五)识别、监测、防范和化解辖区内的重大偿付能力风险;

(六)中国保监会授予的其他偿付能力监管职责。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四条

保险集团的偿付能力监管适用本规定;法律、行政法规或者中国保监会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第四十五条

本规定由中国保监会负责解释和修订。

第四十六条

本规定自___年___月___日起施行。《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保监会令〔___〕___号)同时废止。

第三篇: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

【发布单位】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文号】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8年第1号 【发布日期】2008-07-10 【生效日期】2008-09-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8年第1号)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已经2008年6月30日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办公会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9月1日起施行。

主席 吴定富

二○○八年七月十日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维护被保险人利益,促进保险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保险公司,是指依法设立的经营商业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和外国保险公司分公司。

本规定所称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是指保险公司偿还债务的能力。

第三条 保险公司应当具有与其风险和业务规模相适应的资本,确保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

偿付能力充足率即资本充足率,是指保险公司的实际资本与最低资本的比率。

第四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偿付能力管理制度,强化资本约束,保证公司偿付能力充足。

保险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对本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负责。外国保险公司分公司的管理层对本公司的偿付能力管理负责。保险公司和外国保险公司分公司应当指定一名高级管理人员负责公司偿付能力管理的具体事务。

第五条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保监会)建立以风险为基础的动态偿付能力监管标准和监管机制,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和监督检查,并依法采取监管措施。

第二章 偿付能力评估

第六条 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中国保监会制定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定期进行偿付能力评估,计算最低资本和实际资本,进行动态偿付能力测试。

保险公司应当以风险为基础评估偿付能力。

第七条 保险公司的最低资本,是指保险公司为应对资产风险、承保风险等风险对偿付能力的不利影响,依据中国保监会的规定而应当具有的资本数额。

第八条 保险公司的实际资本,是指认可资产与认可负债的差额。

认可资产是保险公司在评估偿付能力时依据中国保监会的规定所确认的资产。认可资产适用列举法。

认可负债是保险公司在评估偿付能力时依据中国保监会的规定所确认的负债。

第九条 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中国保监会的规定进行动态偿付能力测试,对未来规定时间内不同情形下的偿付能力趋势进行预测和评价。

第十条 在中国境内设有多家分公司的外国保险公司应当合并评估境内所有分支机构的整体偿付能力。

第三章 偿付能力报告

第十一条 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中国保监会制定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及有关规定编制和报送偿付能力报告,确保报告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合规。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包括报告、季度报告和临时报告。

第十二条 保险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对偿付能力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合规性负责。

第十三条 保险公司应当于每个会计结束后,按照中国保监会的规定,报送董事会批准的经审计的偿付能力报告。

第十四条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

(一)董事会和管理层声明;

(二)外部机构独立意见;

(三)基本信息;

(四)管理层的讨论与分析;

(五)内部风险管理说明;

(六)最低资本;

(七)实际资本;

(八)动态偿付能力测试。

第十五条 保险公司应当于每季度结束后,按照中国保监会的规定报送季度偿付能力报告。

第十六条 保险公司在定期报告日之外的任何时点出现偿付能力不足的,保险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应当在发现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中国保监会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公司的偿付能力。

第十七条 保险公司发生下列对偿付能力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事项的,应当自该事项发生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中国保监会报告:

(一)重大投资损失;

(二)重大赔付、大规模退保或者遭遇重大诉讼;

(三)子公司和合营企业出现财务危机或者被金融监管机构接管;

(四)外国保险公司分公司的总公司由于偿付能力问题受到行政处罚、被实施强制监管措施或者申请破产保护;

(五)母公司出现财务危机或者被金融监管机构接管;

(六)重大资产遭司法机关冻结或者受到其他行政机关的重大行政处罚;

(七)对偿付能力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其他事项。

第十八条 在中国境内有多家分公司的外国保险公司应当指定一家在华分公司作为主报告机构,负责履行本规定的报告责任。

第十九条 保险公司投资设立的境外保险公司向当地保险监管机构报送按当地监管规则编制的偿付能力报告的,应当同时将该报告报送中国保监会。

第二十条 中国保监会可以根据监管需要,调整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的报送频率。

第二十一条 保险公司应当根据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国保监会的规定,公开披露偿付能力状况。

第四章 偿付能力管理

第二十二条 保险公司的综合风险管理,影响公司偿付能力的因素都应当纳入公司的内部偿付能力管理体系。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体系包括:

(一)资产管理;

(二)负债管理;

(三)资产负债匹配管理;

(四)资本管理。

第二十三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有效的资产管理制度和机制,重点从以下方面识别、防范和化解集中度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等资产风险:

(一)加强对承保、再保、赔付、投资、融资等环节的资金流动的监控;

(二)建立有效的资金运用管理机制,根据自身投资业务性质和内部组织架构,建立决策、操作、托管、考核相互分离和相互牵制的投资管理体制;

(三)加强对子公司、合营企业及联营企业的股权管理、风险管理和内部关联交易管理,监测集团内部风险转移和传递情况;

(四)加强对固定资产等实物资产的管理,建立有效的资产隔离和授权制度;

(五)建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和机制,加强对债权投资、应收分保准备金等信用风险较集中的资产的管理。

第二十四条 保险公司应当重点从以下方面识别、防范和化解承保风险、担保风险、融资风险等各类负债风险:

(一)明确定价、销售、核保、核赔、再保等关键控制环节的控制程序,降低承保风险;

(二)建立和完善准备金负债评估制度,确保准备金负债评估的准确性和充足性;

(三)建立融资管理制度和机制,明确融资环节的风险控制程序;

(四)严格保险业务以外的担保程序,遵循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国保监会的有关规定,根据被担保对象的资信及偿债能力,采取谨慎的风险控制措施,及时跟踪监督。

第二十五条 保险公司应当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建立资产负债管理制度和机制,及时识别、防范和化解资产负债在期限、利率、币种等方面的不匹配风险及其他风险。

第二十六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健全资本管理制度,持续完善公司治理,及时识别、防范和化解公司的治理风险和操作风险。

第二十七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资本约束机制,在制定发展战略、经营规划、设计产品、资金运用等时考虑对偿付能力的影响。

第二十八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与其发展战略和经营规划相适应的资本补充机制,通过融资和提高盈利能力保持公司偿付能力充足。

第二十九条 偿付能力充足率不高于150%的保险公司,应当以下述两者的低者作为利润分配的基础:

(一)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确定的可分配利润;

(二)根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确定的剩余综合收益。

第三十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董事会和管理层负责的偿付能力管理机制,明确相关机构和人员在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管理、资本管理中的职责、权限以及偿付能力管理的程序和具体措施。

第三十一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偿付能力管理培训制度,对公司偿付能力管理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定期进行偿付能力管理及合规培训。

第三十二条 保险公司管理层应当定期对偿付能力管理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和改进,并向董事会或者股东(大)会报告。

第五章 偿付能力监督

第三十三条 中国保监会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督检查采取现场监管与非现场监管相结合的方式。

第三十四条 中国保监会对保险公司报送的偿付能力报告进行审查。

中国保监会可以委托中介机构对保险公司报送的偿付能力报告及相关信息实施审查。

第三十五条 中国保监会在每季度结束后,根据保险公司报送的偿付能力报告和其他资料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进行分析。

第三十六条 中国保监会定期或者不定期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的下列内容实施现场检查:

(一)偿付能力管理的合规性和有效性;

(二)偿付能力评估的合规性和真实性;

(三)对中国保监会监管措施的执行情况;

(四)中国保监会认为需要检查的其他方面。

第三十七条 中国保监会根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状况将保险公司分为下列三类,实施分类监管:

(一)不足类公司,指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00%的保险公司;

(二)充足I类公司,指偿付能力充足率在100%到150%之间的保险公司;

(三)充足II类公司,指偿付能力充足率高于150%的保险公司。

中国保监会不将保险公司的动态偿付能力测试结果作为实施监管措施的依据。

第三十八条 对于不足类公司,中国保监会应当区分不同情形,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监管措施:

(一)责令增加资本金或者限制向股东分红;

(二)限制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水平和在职消费水平;

(三)限制商业性广告;

(四)限制增设分支机构、限制业务范围、责令停止开展新业务、责令转让保险业务或者责令办理分出业务;

(五)责令拍卖资产或者限制固定资产购置;

(六)限制资金运用渠道;

(七)调整负责人及有关管理人员;

(八)接管;

(九)中国保监会认为必要的其他监管措施。

第三十九条 中国保监会可以要求充足I类公司提交和实施预防偿付能力不足的计划。

第四十条 充足I类公司和充足II类公司存在重大偿付能力风险的,中国保监会可以要求其进行整改或者采取必要的监管措施。

第四十一条 对于未按本规定建立和执行偿付能力管理制度的保险公司,中国保监会可以要求其进行整改,情节严重的,可以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并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第四十二条 中国保监会对外国保险公司在境内分支机构的偿付能力实施合并评估,偿付能力监管措施适用境内所有分支机构。

第四十三条 中国保监会派出机构根据保监会授权,在偿付能力监管中履行以下职责:

(一)对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内部风险管理的合规性和有效性实施监督检查;

(二)对保险公司分支机构财务信息等偿付能力监管的基础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实施监督检查;

(三)防范和化解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市场行为风险,防止重大的市场行为风险转化为偿付能力风险;

(四)执行中国保监会对保险公司采取的监管措施,确保监管措施在分支机构层面得到严格执行;

(五)识别、监测、防范和化解辖区内的重大偿付能力风险;

(六)中国保监会授予的其他偿付能力监管职责。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四条 保险集团的偿付能力监管适用本规定;法律、行政法规或者中国保监会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第四十五条 本规定由中国保监会负责解释和修订。

第四十六条 本规定自2008年9月1日起施行。《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保监会令〔2003〕1号)同时废止。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风险管理评价制度

风险管理评价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一、实施风险管理评价的目标及意义

为了全面、及时、准确识别判断**的风险状况和发展趋势,采取切实有效的风险控制与处臵措施,依据中国银监会《农村信用社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制定本办法。

二、评价的基本原则

风险管理的评价坚持风险合规管理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原则;定性因素与定量因素相结合、定性考核为主的原则。

第二章 风险管理评价的项目及主要考核内容

风险管理评价的项目包括资本充足状况、资产质量状况、管理状况、盈利状况、流动性状况及其他因素六大项内容。

一、资本充足状况

(一)定量指标 1.资本充足率 2.核心资本充足率

(二)定性因素

1、***资本的构成和质量

2、整体财务状况及其对资本的影响;

3、资产质量及其对资本的影响;

4、通过其他渠道增加资本的能力,包括股东提供支持的意愿和实际注入资本的情况;

5、对资本和资本充足率的管理。

二、资产质量状况

(一)定量指标

1、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资产率

2、正常贷款迁徙率

3、次级类贷款迁徙率

4、可疑类贷款迁徙率

5、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授信集中度

6、全部关联度

7、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

(二)定性因素

1、不良贷款和其他不良资产的变动趋势及其对***整体资产质量状况的影响;

2、贷款行业集中度以及对***资产质量状况的影响;

3、关联交易程度以及对资产质量状况的影响;

4、信用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及其有效性;

5、贷款风险分类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

6、保证贷款和抵(质)押贷款及其管理状况;

7、贷款以外其他资产风险管理状况。

三、管理状况

(一)法人治理状况

1、法人治理的基本结构;

2、法人治理的决策机制;

3、法人治理的执行机制;

4、法人治理的监督机制;

5、法人治理的激励约束机制;

(二)内部控制状况

1、内部控制环境;

2、风险识别与评估;

3、内部控制措施;

4、信息交流与反馈;

5、监督评价与纠正。

(三)大要案件的特别规定

评价期内发生大要案件的,评价案件形成及处理情况。

四、盈利状况

(一)定量指标

1、资产利润率;

2、资本利润率;

3、成本收入比率;

4、风险资产利润率;

(二)定性因素

1、成本费用和收入状况以及盈利水平和趋势;

2、盈利的质量,以及盈利对业务发展与资产损失准备提取的影响;

3、会计核算和财务预决算体系,财务管理的健全性和有效性。

五、流动性状况

(一)定量指标

1、流动性比例;

2、核心负债依存度;

3、流动性缺口率;

4、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

5、(人民币、外币合并)存贷款比例;

(二)定性因素

1、资金来源与运用的构成、变化趋势和均衡性;

2、资产负债管理政策和资金头寸的调配情况;

3、流动性管理情况;

4、以主动负债形式满足流动性需求的能力;

5、管理层有效识别、监测和调控***头寸的能力。

六、其他因素

1、市场风险状况

2、经营的外部环境

3、前十名法人和自然人持股股东情况

4、目前的客户群体和市场份额情况

5、***及其关联方是否有被国家机关行政调查、法律诉讼、法律制裁的情况

6、新闻媒体对***的报道

其他因素主要是指对风险状况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其他事项。其他因素在评价得分中不设定分值,风险管理的评价要对其他因素的各项内容进行参考并适当对评价结果进行调整。

第三章 合规风险管理评价指标的

评定级别、分值设定及评分标准

一、合规风险管理评价指标设定的总体说明

以下列评价项目确定各单项和综合评价的分值,以此评判**的风险管理水平。根据各不同时期风险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形成综合的或某一单项(某一具体内容)的风险管理评价报告。

综合评价和单项(管理状况除外)评价均采取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算术加权结果,定量指标权重设定为60%,定性指标权重设定为40%;评级级别均以一级、二级、三级、四A级、四B级、五A级、五B级、六A级、六B级和六C级表示(共10个级别),数字越大表明级别越低,级别越低表示风险管理水平越低,风险程度越高。

综合评价以五个单项评价项目评级结果的加权汇总得分为综合评价得分,资本充足状况权重为25%、资产质量状况权重25%、管理状况权重25%、盈利状况权重15%、流动性状况权重10%。单项评价以实际得分定级。

级别确定:

90分(含90分)——100分为一级; 75分(含75分)——90分为二级; 60分(含60分)——75分为三级; 53分(含53分)——60分为四A级; 45分(含45分)——53分为四B级; 37分(含37分)——45分为五A级; 30分(含30分)——37分为五B级; 20分(含20分)——30分为六A级; 10分(含10分)——20分为六B级; 10分以下为六C级。

二、评价指标及评分标准

本评级体系中所有的定量指标评分,均按照区间值均匀分布计算。

(一)资本充足状况(占综合评价权重25%)

1、定量指标(60分)

(1)资本充足率(30分)10%以上:30分; 8%至10%:18分至30分; 6%至8%:15分至18分; 4%至6%:6分至15分 ; 0%至4%:0分至6分 0%以下:0分

(2)核心资本充足率(30分)6%以上:30分;

4%至6%:18分至30分 ; 2%至4%:15分至18分; 1%至2%:6分至15分; 0%至1%:0分至6分;

0%以下:0分。

评分标准: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中只要有一个指标低于监管要求的(资本充足率8%、核心资本充足率4%),其综合评价结果不应高于三级;在一个完整评价周期内,上述两项指标中只要有一项低于监管要求且呈下降趋势的,其综合评价结果不应高于四B级。

2、定性指标(40分)

(1)资本的构成和质量(6分)

评价资本构成的规范性、市场价值及稳定性。重点关注核心资本在资本构成中的比重,资本足额到位和资本抽逃状况;关注附属资本构成的稳定性与增长性,充分考虑***的债务性资本(监管机构确认的***以对外承担债务形式持有的资本),包括其价值变动情况和规范性状况;充分考虑资本构成要素存在不稳定性对**承受风险能力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充分关注资本不实及不规范的问题。

评分标准:①核心资本在资本中的比重越高,资本构成越稳定,评分应越高;②在分析核心资本构成的稳定性时,存在资本未足额到位或资本抽逃等问题,不得分;③在分析附属资本构成的稳定性与增长性时,增长性越好,市场价值越大,评分应越高。④资本构成要素存在不稳定性对***承受风险能力可能造成不利影响的,得分应在3分以下;⑤资本不实、不规范的,得分应在3分以下。

(2)整体财务状况及其对资本的影响(6分)

评价财务状况对资本的影响,重点考虑盈利状况,税后利润可供资本积累的能力,提取盈余公积的比例,判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力度。

评分标准:①好的盈利状况能增强或保持***的竞争能力,利于扩充资本,评分应越高;②财务状况不佳(出现亏损)并可能对***资本充足状况形成不良影响的,得分应低于3分;③累

计亏损严重以致净资产出现负数的,不得分;④检查证实***存在虚盈实亏情况的,不得分。

(3)资产质量及其对资本的影响(6分)

评价***资产负债变化的趋势和方向,表外项目的业务种类,以及对资本的(潜在)影响,资产的内在价值与风险状况、预计的损失程度和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情况及其对***资本构成的影响。

评分标准:①不良资产呈现恶化趋势,并可能对***资本构成不利影响的,得分应低于3分;②计提贷款损失准备不足的,得分应不高于3分,不足程度越高,得分越低;③对贷款以外资产计提了减值准备的,得分可增加1分。

(4)通过其他渠道增加资本的能力,包括股东提供支持的意愿和实际注入资本的情况(8分)

评价筹集核心资本,保持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符合监管要求的能力;在资本不足时,是否可以从多种渠道及时、规范增加核心资本(包括股东增加注资)的可能性。

评分标准:① 股东承诺并能够实现承诺将资本充足率保持在8%以上,或者通过其他方法将资本充足率保持在8%以上,并且能够充分抵御风险的,得满分;② 当资本充足率不足8%,虽然形成增资决议但还没有实施增加资本的,得分不能超过3分;③当资本充足率不足8%,未能形成决议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得分应低于2分。

(5)对资本和资本充足率的管理(14分)

评价资本的管理政策、理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资本管理意识、资本管理水平。重点分析制定和实施资本规划的情况,包括规划制定的程序和依据、规划实施的有效性与规范性。缺乏明确的资本管理政策,没有建立资本约束机制的,得分低于5分;存在历年亏损挂账或资本充足率未达到监管要求的,不按规定要求进行利润分配的,不得分;分红派息操作不规范的,得分低于6

分。

评分标准:

① 是否建立完善的资本管理制度,是否根据理事会审定的风险承受能力确定资本充足率达标规划和管理目标,并制定合理有效实施计划。(3分)

② 是否建立健全一整套程序,用于评估与风险状况相适应的资本总体水平,并制定保持资本水平的战略;是否制定了全面的框架,用以识别、计量、监测和管理所有的风险,系统客观地评估这些风险和分配相应的资本;是否按照监管规定为所承担的市场风险提前充足的资本。(3分)

③ 是否定期评估其资本充足率水平,并以此调整业务经营,约束资本扩张;是否定期检查资本监测评估程序;是否定期向理事会报告资本规划实施的情况,确保资本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3分)

④ 利润分配政策是否稳健、合理。盈利的留存比率是否适当,并能够及时按资本管理规划补充资本金。(3分)

⑤ 分红派息操作程序的合规性。(2分)

(二)资产质量状况(占综合评价权重25%)

1、定量指标(60分)

(1)不良贷款率/不良资产率(18分)。此项指标采用孰低法计值,即评级得分取两项指标得分中较低一个分值。

① 不良贷款率: 3%以下:18分;

5%至3%: 16.2分至18分;

8%至5%:13.5分至16.2分; 10%至8%:9分至13.5分; 20%至10%:0分至9分; 20%以上:0分。② 不良资产率:

2%以下:18分 ;

4%至2%:16.2分至18分; 6%至4%:13.5分至16.2分; 9%至6%:9分至13.5分; 16%至9%:0分至9分; 16%以上:0分。

(2)正常贷款迁徙率(6分)

低于行业平均值50%以上(含):6分; 低于行业平均值50%以内:4.5分——6分; 等于行业平均值:4.5分;

高于行业平均值100%以内(含):0分——4.5分; 高于行业平均值100%以上:0分。(3)次级类贷款迁徙率(3分)低于行业平均值50%以上(含):3分; 低于行业平均值50%以内:2.25分——3分; 等于行业平均值:2.25分;

高于行业平均值100%以内(含):0分——2.25分; 高于行业平均值100%以上:0分。(4)可疑类贷款迁徙率(3分)低于行业平均值50%以上(含):3分; 低于行业平均值50%以内:2.25分——3分; 等于行业平均值:2.25分;

高于行业平均值100%以内(含):0分——2.25分; 高于行业平均值100%以上:0分。

(5)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授信集中度(6分)。此项指标采用孰低法计值,即评级得分取两项指标得分中较低一个分值。

① 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 10%(含)以下:6分;

15%(含)至10%:3.6分——6分; 25%(含)至15%:2.7分——3.6分; 40%(含)至25%:0.6分至2.7分; 50%(含)至40%以上:0分——0.6分; 50%以上:0分。②授信集中度: 100%(含)以下:6分;

200%(含)至100%:4.5分——6分; 300%(含)至200%:3分——4.5分; 400%(含)至300%:1.2分——3分; 500%(含)至400%:0分——1.2分; 500%以上:0分。(6)全部关联度(6分)10%(含)以下:6分;

50%(含)至10%:3.6分——6分; 70%(含)至50%:1.8分——3.6分; 90%(含)至70%:0.6分——1.8分; 100%(含)至90%:0分至0.6分; 100%以上:0分。

注:资本净额为负数,此项指标以零分计算。

(7)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18分)。此项指标采用孰低法计值,即评级得分取两项指标得分中较低一个分值。

120%(含)以上:18分;

100%(含)至120%:13.5分——18分; 70%(含)至100%:10.8分——13.5分; 50%(含)至70%:7.2分——10.8分; 30%(含)至50%:3.6分——7.2分; 10%(含)至30%:0.9分——3.6分;

0%(含)至10%:0分——0.9分; 0%以下:0分

2、定性因素(40分)(1)不良贷款和其他不良资产的变动趋势及其对整体资产安全状况的影响(5分)

评价不良贷款总量和不良贷款率及其变化趋势,分析不良贷款余额的升降原因。

评分标准:①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降”的,得满分;②不良贷款余额不变或余额上升,不良贷款率下降的,得分不高于3分;③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升”的,不得分;评价过程中,可视不良贷款变动的具体原因调节评分结果。

(2)贷款行业集中度以及对资产质量状况的影响(5分)评价贷款行业集中程度,分析贷款集中行业的风险状况,包括行业当前整体状况,国家对该行业的政策和指导意见,行业的发展趋势预测及依据,以及风险状况对资产质量状况的影响。

评分标准:继续对宏观调控政策中予以限制的行业和项目给予支持和新投入资金的不得分。关注已经暴露出较高风险的行业贷款的集中度对资产质量的影响程度,通过评分调节起到警示作用。

(3)关联交易程度以及对资产质量状况的影响(4分)评价关联自然人、法人之间发生的转移资源或义务行为,重点评价对关联企业法人和内部人(包括***的理事、高级管理人员和有权决定或参与授信和资产转移的其他人员以及上述人员的近亲属和所办的经济实体)的授信和授信资产的质量(主要是贷款),对***整体资产质量状况的影响。

评分标准:

①是否建立关联交易管理制度,包括关联交易的审批程序、风险控制、内部审计监督和处罚等;凡没有建立关联交易管理制度的不得分;

②每年是否向股东代表大会就关联交易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及交易情况特别是对关联企业法人和内部人授信和贷款情况做出专门报告。凡对关联交易情况,特别是对关联企业法人和内部人授信和贷款情况不予以适当披露的不得分;

③关联交易资产质量,特别是关联企业法人和内部人授信和贷款质量情况。关联交易中,特别是对关联企业法人和内部人交易中是否存在优于非关联方同类交易条件的情况,或存在向关联企业法人和内部人发放无担保、抵押贷款的情况。凡存在关联交易,特别是关联企业法人和内部人交易优于非关联同类交易条件的或存在向关联企业法人和内部人发放无担保、抵押贷款的不得分。

(4)信用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及其有效性对资产质量状况的影响(8分)

评价信贷决策程序和制度的完整性、科学性、有效性,包括贷款“三查”制度、审贷分离的审查和审核程序和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分类后的持续管理等能否有效遏制不良贷款的发生。主要通过不良贷款增量的原因分析判断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主要包括:

①是否建立授信尽职调查制度及执行效果评价。是否有效识别集团客户贷款集中风险及关联客户授信风险。(2分);

②是否建立严格、独立的贷款(授信)审查制度并严格执行。(1分);

③是否成立授信审批委员会并依据规定的程序进行贷款(授信)决策,委员会成员能否不受干扰地独立发表决策意见。(1分);

④ 是否建立贷后检查制度并严格执行。(1分)

⑤ 是否存在违规发放贷款(包括违反有关规定向关系人发放贷款)或逆程序发放贷款的行为。(1分)

⑥ 是否建立贷款责任制并严格考核。(1分)

⑦贷款档案是否完整规范。(1分)

评分标准:未建立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和贷后检查制度的,得分应低于3分;存在违规贷款或逆程序发放贷款行为的,应视具体情况酌情扣减得分,情节严重并造成重大损失的,不得分。

(5)贷款风险分类制度的完善和有效执行情况(8分)评价贷款风险分类制度的制定情况;专业人员的配备情况;分类标准操作的一致性、准确性、动态监控及适时调整;与贷款风险分类相配套的信息系统建设情况,管理层对贷款风险分类信息获取的及时性,分析报告的准确性;资产保全制度的建立情况;不良贷款的及时核销,贷款损失准备提取的制度安排是否符合监管部门的有关规定等。

主要包括:

①是否根据《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指引》制定分类的具体标准以及风险分类的内部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包括贷款分类的操作、认定和审核等工作程序和工作标准;分类工作是否全面涵盖各项授信业务。(1分)

②分类工作是否严格执行了有关监管规定以及内部管理规定;是否配备了经严格培训的专业人员从事分类工作;分类标准在操作过程中是否保持一致;风险分类结果是否准确,分类的偏离度是否在可接受的范围。(2分)

③是否对各类贷款的风险变化情况进行适时监控 并及时调整贷款质量类别;风险分类工作是否定期接受检查监督,分类中存在的问题能否被技术发现和纠正。(2分)

④是否建立了与分类工作相配套的信息系统,保证管理层能够及时获知有关贷款分类的重要信息;是否按照监管要求及时报送贷款分类数据和相关分析报告。(1分)

⑤是否建立了有效的资产保全制度,对不良贷款是否采取了相应的保全措施,实施效果如何;是否建立了完善的不良资产清收制度,清收效果如何;是否按监管机构的规定及时核销不良贷

款,是否存在对已符合核销条件的不良贷款长期挂帐的情况(1分)

⑥具备按照监管机构的有关规定足额提前贷款损失准备的制度安排情况(1分)

评分标准:未建立贷款风险分类制度或风险分类制度存在明显缺陷,分类结果严重失实的,分类持续性差的,不得分。

(6)保证贷款和抵质押贷款及其管理状况(5分)评价保证贷款和抵质押贷款的管理规定,包括合法性、有效性等;对保证人履行义务执行情况的评价;对抵质押品流动性的考察评价、处臵合法性的评价等。

主要包括:

①是否制定了保证贷款和抵质押贷款的管理规定,是否对保证人资格、保证责任和保证合同、抵质押品、抵质押权和抵质押率、抵质押品的登记与评估、抵质押期限、抵质押品的取得、保管和处臵做了明确的规定。(1分)

② 是否严格执行了上述规定,并确保保证贷款和抵质押贷款的合法性和有效性(1分)

③ 发放的保证贷款、其保证人是否能切实履行保证义务,不存在因过度为第三方担保而超出其自身清偿能力的情况(1分)

④抵质押品的流动性是否强,是否可随时交易以偿还贷款,其市场价值是否相对稳定不会对资产安全状况带来不良影响。(1分)

⑤ 抵质押品是否已经超过规定的处臵时间,处臵是否合理合法。(1分)

评分标准:抵质押物取得、管理、处臵制度有缺陷的,得分不得高于2分;执行抵质押物管理制度不力,核算不规范的,得分不高于3分;处臵抵质押物措施不力,检查发现存在违法违规的,不得分。

(7)贷款以外其他资产的风险管理状况(5分)

评价对贷款以外的其他资产,特别是信用风险资产和表外项目风险管理政策、程序和措施的建立情况及实施效果;贷款以外其他资产风险分类制度的制定情况及实施效果;对造成资产损失的责任人的责任追究制度的建立情况。

主要包括:

①对贷款以外的其他资产,特别是信用风险资产和表外项目是否建立了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和措施,实施效果如何。(2分)

② 是否建立了贷款以外其他资产的风险分类制度,制度是否完善,实施效果如何。(2分)

③ 对造成其他资产损失的违法违规违纪人员是否追究责任。(1分)

评分标准:

未建立贷款以外其他资产风险管理制度的,不得分;在非信贷资产以外的购臵、管理、处臵、核算等环节存在违法、违规的,不得分。

(三)管理状况(占综合评价权重25%)

1、法人治理状况(50分)(1)基本结构(10分)

主要评价以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为主体的治理结构,及其活动的规范性、持续性;各个治理主体是否明确了各自的工作职责,制定了完备规范的议事规则。

①是否构建了以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为主体的治理结构。治理主体活动的规范性、持续性(5分)

评分标准:组织机构健全,会议与活动开展规范,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得满分;组织机构相对健全,活动不尽规范,决议事项与内容存在失误,得分不超过3分;机构不健全,活动不规范,存在决议违法违规,并产生消极后果的,不得分。

②各个治理主体是否明确了各自的工作职责,是否制定了完

备的议事规则。(5分)

评分标准:工作职责清晰、议事规则完备,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的,得满分;工作职责不够清晰、议事不够规范、作用发挥不明显的,不得超过3分;工作职责不清、议事与活动不规范、没有发挥作用甚至审议与决议的事项存在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的,不得分。

(2)决策机制(10分)

①股东资格是否符合有关规定;股东是否履行义务并享有权力;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决策的合规性和有效性;出台的制度和办法能否遵循公平原则;是否存在少部分股东损害大多数股东权益、职工股东侵蚀非职工股东权益的情况;是否存在少数股东占用***资产行为,以及关联交易对***的影响。(3分)

②股东代表大会能否按照章程的规定有效发挥其职能。股东代表大会代表的产生、议事内容、议事规则和表决程序是否规范,执行情况如何。决议的事项和内容是否合法有效。(2分)

③ 理事的选任是否符合规定。推举的程序是否符合规定;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否有效;理事是否具备履行职责所必需的专业素质;是否能够做到勤勉诚信;有无失职渎职行为。(2分)

④理事会的结构是否合理。理事会及其下设的委员会能否按照章程和规定,履行职责并发挥决策和监督作用;理事会是否制定了***的发展战略及发展规划;理事会是否具备足够的控制力、调度力和风险管理能力。是否建立了向股东代表大会的定期报告制度。(3分)

评分标准: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决议的事项均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发挥职能作用较好,得满分;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决议和决策有缺陷并造成消极后果的,低于5分。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决议的事项、存在违反现行法规、政策或造成消极后果的,不得分。

(3)执行机制(10分)

①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决议和授权事项能否得到有效贯彻落实;股东代表、理事、高级管理层的日常联系与相互决策传导机制是否畅通、高效。(2分)

②高级管理层的任职资格是否符合监管机构规定;高级管理人员的能力是否适应业务发展、市场变化、业务创新和服务。(3分)

③高级管理层是否按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制定的战略规划开展工作;高级管理层工作的实效性;是否存在“内部人控制”的情况;是否建立并落实了高级管理层向理(监)事会的定期报告制度。(3分)

④高级管理层是否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职责分工是否合理适当;经营上是否稳健并能及时识别和管理风险。(2分)

评分标准:高级管理层能够及时、有效、全面的贯彻落实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决议,主动提出可行方案,很好的履职尽责的,得满分;高级管理层未能有效贯彻、落实股东代表大会和理事会决议,履职尽责不力、内部管理不严、缺乏团队精神的,不高于5分;未建立或不执行向理(监)事会的定期报告制度,存在“内部人控制”和违规经营的,不得分或酌情给分。

(4)监督机制(10分)

①监事的选任是否符合规定。监事会成员是否具备履行职责所必需的专业素质;是否勤勉尽职;是否发挥监督作用。(2分)

②监事会的结构合理性;监督检查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3分)

③监事会及其领导下的职能部门按照章程的规定履行职责并发挥监督作用的情况。指导稽核部门、内审、纪检、合规等部门工作情况;监督稽核审计、计划的制定和完成情况;建立并执行监事会向股东大会定期报告的制度。(3分)

④监督理事和高级管理层履职情况。是否监督或参与离任审计、履职评价工作,进行过书面评价并提交报告、质询意见等;

是否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问责与质询;是否对监事进行自我监督与评价。(2分)

评分标准:

监事会能够及时、有效、全面贯彻落实股东代表大会的决议,制度健全,定期规范开展监督活动,全面落实监事会职责,很好履职尽责,没有违法违规问题的,得满分;监事会未能有效贯彻落实股东代表大会决议,履职尽责不力,内部监督不到位,不高于5分;有违法违规行为的,不得分。

(5)激励预约束机制(10分)

①是否建立薪酬与***效益和个人业绩相联系的激励机制,制定的激励政策及其制定程序是否合理(2分)

②是否建立长、中短期结合、重点是本届任期内的激励机制(2分)

③是否建立公正、公开、透明的理(监)事、高级管理层成员绩效评价的标准、程序和办法(2分)

④是否严格执行银监会颁布的《农村信用社信息披露指引》(2分)

⑤建立的激励与约束机构的有效性(2分)

评分标准:激励与约束机制健全,相应的制度建设完备,贯彻落实好,内外部满意程度高,发挥了积极作用的,得满分;激励与约束机制正在建立,相应的制度建设还不完备,贯彻落实仍有部分缺陷的,不高于5分;激励与约束机制没有建立,相应的制度也不完备,或有相应制度但落实不到位,作用不明显的,在3分以下酌情评分,问题严重的不得分。

2、内部控制状况(50分)(1)内部控制环境(10分)①良好的治理机制(3分)

②分工合理、职责明确、报告关系清晰的组织结构(2分)③内部控制文化(3分)

④员工职业操守和诚信意识(2分)

评分标准:制度健全、内控清晰、分工合理、责任明确、操作规范、反馈及时、信息通畅、应对有效,没有出现违规、违纪和任何风险隐患的,不低于8分;职责不清,任务不明、信息不畅、应对无力、隐患未除,造成消极或不良影响的,不高于3分;出现违纪、违规甚至违法和重大损失的,不得分。

(2)风险识别与评估(10分)①风险识别与评估的全面性(3分)②风险识别与评估的手段与技术(4分)

③风险控制制度、技术和方法的及时更新(3分)评分标准:

风险识别与评估制度、职责、岗位明确,手段和技术完善并充分运用,且在实践中得到不断更新完善,取得很好效果的,不低于8分;风险识别与评估制度、职责、岗位不明确、具体,手段和技术不尽完善,未能充分使用和不断更新完善,效果不佳的,不高于5分;风险识别与评估职责、岗位、制度不落实,没有手段和技术,也不按照要求进行评估风险,没有效果的,不得分或酌情给分。

(3)内部控制措施(10分)

①全面、系统的政策、制度和程序(3分)

②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的职责分离、相互制约措施(3分)③各种会计账表、统计信息真实完整的控制措施(2分)④各种应急制度及法律风险控制措施(2分)

评分标准:各项业务政策、制度和程序健全完善,各部门、岗位及各级机构之间的职责分离、相互制约,措施具体明确,会计账表、统计信息真实完整,应急制度及法律风险控制有效,不低于8分;各项业务政策、制度和程序尚有不足,各部门、各岗位、各级机构之间的职责分离、相互制约措施不够健全,会计账表、统计信息真实性有待提高,应急制度及法律风险控制不完善 的,不高于5分;各项业务政策、制度和程序明显有缺陷,各部门、岗位及各级机构之间的职责分离、相互制约措施不健全,会计账表、统计信息失真,应急制度及法律风险控制有缺陷,不得分或酌情给分。

(4)信息交流与反馈(10分)

①信息共享、信息交流与信息反馈机制(3分)

②贯穿各级机构、覆盖各个业务领域的业务操作和管理信息系统(4分)

③信息的真实可靠性(3分)

评分标准:信息共享、信息交流与信息反馈机制健全,各个业务领域的业务操作和管理信息系统运转通畅,作用明显,信息真实可靠,不低于8分;信息共享、信息交流与信息反馈机制还有一定缺陷,各个业务领域的业务操作和管理信息系统运转不够通畅,发挥作用一般,信息真实可靠,不高于5分;信息共享、信息交流与信息反馈机制极不健全,各个业务领域的业务操作和管理信息系统运转不通畅,缺乏效果,信息失真且不可靠的,不得分或酌情给分。

(5)监督评价与纠正(10分)①内部控制的评价和后评价机制(4分)②内部控制的监督机制(3分)③内部控制的纠正机制(3分)

评分标准:内部控制的评价和后评价机制健全,内部控制的监督机制完善,内部控制的纠正机制有效,不低于8分;内部控制的评价和后评价机制尚不健全,内部控制的监督机制有缺陷,内部控制的纠正机制不完善,不高于5分;内部控制的评价和后评价机制缺乏,内部控制的监督机制薄弱,内部控制的纠正机制没有建立,不得分或酌情给分。

3、大要案件的评分特别规定

凡发生百万元以上案件,内部控制状况不得分;凡

发生500万元以上案件,内部控制状况不得分,法人治理状况得分不得超过25分;凡发生千万元以上案件,内部控制状况和法人治理状况均不得分。

(四)盈利状况(占综合评价的权重为15%)

1、定量指标(60分)(1)资产利润率(18分)1%(含)以上: 18分

0.75%(含)至1%: 13.5分——18分 0.6%(含)至0.75%:9.9分——13.5分 0.45%(含)至0.6%:8.1分——9.9分 0.3%(含)至0.45%:6.3分——8.1分 0.15%(含)至0.3%:2.7分——6.3分 0%(含)至0.15%: 0分——2.7分 0%以下: 0分(2)资本利润率(12分)

20%(含)以上: 12分 15%(含)至20%: 7.5分至12分 11%(含)至15%: 6.25分至7.5分 8%(含)至11%: 4.58分——6.25分 5%(含)至8%: 2.92分至4.58分 3%(含)至5%: 1.25分至2.92分 0%(含)至3% 0分——1.25分 0%以下: 0分(3)成本收入比率(12分)

40%(含)以下: 12分 45%(含)至40%: 10.8分至12分50%(含)至45%: 9分至10.8分55%(含)至50% 6.6分——9分 60%(含)至55%: 4.2分至6.6分

70%(含)至60%: 1.8分至4.2分 80%(含)至70%: 0分至1.8分 80%以上: 0分(4)风险资产利润率(12分)

1.8%(含)以上: 12分 1.35%(含)至1.8%: 10.8分至12分 0.9%(含)至1.35%: 9分至10.8分 0.6%(含)至0.9%: 6.6分至9分 0.3%(含)至0.6%: 4.2分至6.6分 0.15%(含)至0.3%: 1.8分至4.2分 0%(含)至0.15%: 0分至1.8分 0%以下: 0分

2、定性因素(40分)

(1)成本费用和收入状况以及盈利水平和趋势(15分)①成本费用和收入状况及趋势(6分)②盈利水平(5分)③利润分配政策(4分)

评分标准:成本费用和收入状况及趋势良好,体现持续良性发展,盈利水平高于同业平均水平,利润分配政策合规、合理,操作规范,得满分;成本费用和收入状况及趋势较好,体现持续良性发展,盈利水平与同业平均水平相近,利润分配政策合规、合理,操作基本规范,不低于10分;成本费用和收入状况及趋势没有变化,尚未体现持续良性发展,盈利水平低于同业平均水平,利润分配政策合规、合理,操作不尽规范,不高于8分。

(2)盈利的质量以及盈利对业务发展与资产损失准备提取的影响(15分)。

①资产质量(5分)。

评分标准:资产风险分类审慎、客观、准确,偏离度极低,不低于4分;资产风险分类审慎性、客观性、准确性存在不同程

度缺陷,偏离度居同业平均水平,不高于3分;资产风险分类审慎性、客观性、准确性差,偏离度高于同业平均水平,不得分或酌情给分。

②贷款呆帐准备金和其他资产减值准备的充足程度。主要分析贷款损失准备金及其他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情况。(5分)

③是否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核算应收未收利息;是否足额提前应付未付利息。(5分)

评分标准:主要分析应收未收利息、应付未付利息、未来的贷款损失准备金和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对盈利状况的影响。

(3)会计核算和财务预决算体系,财务管理的健全性和有效性。(10分)

①有关利润的会计核算信息是否真实,是否存在违规核算财务收支的行为,人为操纵利润的情况是否严重(3分)

②是否建立健全的预决算体系;是否建立必要的财务管理制度;制度的执行情况(5分)

③是否开发和运用包括财务核算、成本管理、业绩评价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能否提供管理会计信息;能否运用经济资本进行财务核算和资本分配(2分)

评分标准:主要从财务管理制度入手,分析财务管理水平、财务管理能力及对盈利水平产生的影响。在财务管理中弄虚作假或由于财务管理问题造成盈利状况严重不实的,不得分。

(五)流动性状况(占综合评价权重的10%)

1、定量指标(60分)(1)流动性比例(18分)

35%(含)以上: 18分

30%(含)至35%: 16.2分至18分 25%(含)至30%: 10.8分至16.2分 20%(含)至25%: 7.2分至10.8分 15%(含)至20%: 3.6分至7.2分

10%(含)至15%: 0分至3.6分 10%(含)以下:0分 2.核心负债依存度(15分)75%(含)以上:15分

60%(含)至75%: 13.5分至15分 45%(含)至60%: 11.25分至13.5分 35%(含)至45%: 6.75分至11.25分 25%(含)至35%: 2.25分至6.75分 20%(含)至25%: 0分至2.25分 20%(含)以下: 0分 3.流动性缺口率(9分)0(含)以上:9分

-10%(含)至0: 8.1分至9分 -15%(含)至-10%: 6.75分至8.1分 -18%(含)至-15%: 4.05分至6.75分 -21%(含)至-18%: 1.35分至4.05分 -25%(含)至-21%: 0分至1.35分 -25%(含)以下: 0分 4.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9分)

5%(含)以上: 9分

4%(含)至5%: 8.1分至9分 2%(含)至4%: 6.75分至8.1分 1.5%(含)至2%: 4.05分至6.75分 1%(含)至1.5%: 2.25分至4.05分 0.5%(含)至1%: 0.9分至2.25分 0至(含)0.5%: 0分至0.9分 0以下: 0分 5.(人民币、外币合并)存贷款比例(9分)60%(含)以下: 9分

75%65%: 6.3分至9分 80%(含)至75%: 4.05分至6.3分 85%(含)至80%: 2.25分至4.05分 90%(含)至85%: 0.9分至2.25分 95%(含)至90%: 0分至0.9分 95%(含)以上: 0分

2、定性因素(40分)

(1)资金来源与运用的构成、变化趋势和均衡性(5分)①是否以储蓄存款和企业活期存款等比较稳定的存款作为其主要资金来源,而不是依赖存款大户、发行大额存单和从货币市场拆入短期资金等不稳定的资金来源(2分);

②存款余额是否始终保持上升趋势,没有大的波动(2分); ③存款与贷款余额保持均衡增长,符合审慎监管要求(1分); 评分标准:存贷款波动较大的,低于3分。

(2)资产负债管理措施和资金头寸的调配情况(5分)①资产负债的期限是否匹配;(2分)

②是否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资产负债管理政策,以确保维持适当的优质流动资产组合用于应付紧急情况的需要;(2分)

③是否有适当的债务组合及与主要资金提供者建立了稳健持久的关系,以维持稳定的资金来源。对大额资金提供者是否有持续的稳定性评估制度。(1分)

评分标准:期限匹配合理有效,资产负债管理规范,资金的筹集与融通及组合科学合理,不低于3分;期限匹配不尽合理,资产负债管理不尽规范,资金的筹集与融通及组合管理不合理,不高于2分;期限匹配不合理,也无效,资产负债管理不规范且没有改变,资金的筹集与融通及组合管理措施缺乏,不得分。

(3)流动性的管理情况(20分)

①是否设立流动性管理岗位,专门负责流动性管理;(4分)②对流动性需求预测,是否利用各种技术方法对流动性需求

进行准确地测算;(4分)

③是否在预测需求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流动性管理政策,设计多种方案(包括主动负债、转换资产、出售资产等),从中选择最优流动性管理方案。判断在流动性管理方面有无综合调控能力;(4分)

④是否有明确的流动性管理职责,包括流动性管理的权限、职责与汇报制度等;是否建立流动性的监测、预警机制;是否制定流动性应急预案,以确保在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有足够的流动性资产应付风险。预案是否至少每年更新一次。(4分)

⑤是否对流动性管理情况定期进行独立的检查,以确保流动性管理策略和程序的稳健、准确和合理。(4分)。

评分标准:流动性管理政策明确且得到实施,流动性管理职责明确,有专门的负责流动性管理的人员和岗位,持续进行流动性需求的预测,日常管理到位,独立开展专门检查,确保流动性管理有效,不低于16分;制定了流动性管理政策,流动性管理职责基本明确,进行了流动性需求的预测,能够按照政策开展日常的流动性管理和独立的流动性检查,流动性管理基本保证了资产与负债组合的相对合理,不低于12分;流动性管理政策未能得到有效的落实,流动性管理职责不明确,工作质量不高,没有开展流动性需求的预测,独立检查没有落实,日常管理存在问题,效果不好的,不高于6分。

(4)以主动负债形式满足流动性需求的能力(5分)评分标准:

流动性不足时,能够通过同业拆入、证券回购、向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从金融市场借入资金等方式满足流动性需求的得分较高,反之,应酌情给分;同时要关注同业拆借业务状况、拆借利率水平等因素。

(5)管理层有效监测和调控头寸的能力(5分)①管理层是否能够及时获得关于本机构头寸状况的信息,对

头寸状况是否有清楚的认识;(2分)

评分标准:管理层能够及时获得头寸状况、对头寸状况认识清楚的,不低于2分,不能完全达到上述要求的酌情给分。

②管理层是否对本级机构资金需求变动情况进行分析并及时做出决策(3分)

评分标准:管理层能够对本级机构资金需求变动情况进行及时分析并做出决策的得满分,其他情况酌情给分。

三、综合评价结果

综合评价结果是按照单项评价各项定量定性指标确定分值的相应权重取得的,满分是100分。在单项评价项目中的第六项 “其他因素”不设定分值,但是要结合到综合评价的结果中来,可以以“+”、“-”符号来标识综合评价结果的趋势。综合评价结果是反映***风险管理状况的重要指标,并以此做为实现***稳健经营、持续发展的决策依据。

第四章 风险管理评价工作规程

为保证能够及时、有效、准确的掌握**风险状况,有效判断**风险管理能力,从而针对性的提出风险管理要求、采取风险化解措施,拟定立以下风险管理评价规程。

***风险管理的评价由风险合规与法律事务部组织实施,对***理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各职能部门均应根据各自职能配合风险合规与法律事务部做好风险管理工作。

一、风险合规与法律事务部风险管理评价的工作规程 一是负责对风险管理评价结果进行汇总;二是以适当的方式公布风险管理评价结果;三是按开展风险管理评价工作并以适当的方式予以公布;四是根据风险管理评价的主要内容形成风险管理评价报告,制定中长期风险管理的升级达标规划,并向风险管理委员会报告风险管理评价工作;五是积累风险管理评价的

历史数据,做好同期和基期的对比分析工作,关注并分析风险状况的发展趋势;六是做好风险管理评价的档案管理工作。

二、其他有关部室有关风险管理评价工作的工作规程

1、业务发展部。一是做好涉及信贷风险管理各方面内容的内控制度建设、操作流程规范工作;二是做好中间业务、负债业务内控制度建设、操作流程规范工作;三是负责对内控制度、操作流程的执行情况进行风险评价并提出完善意见;

2、人力资源部。应对法人治理状况方面的制度建设的合法性、有效性、执行情况等内容,做好风险管理和控制工作,具体包括:

基本结构方面: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为主体的治理结构构建情况;各治理主体工作职责的明确情况;议事规则的完备规范情况。

决策机制方面:股东资格的取得合法合规情况;股东代表大会对章程的遵守及其职能的发挥情况;股东代表大会议事内容、议事规则和表决程序的规范及执行情况;决议事项及内容的合法性等。理事推举程序的合法合规性;理事会结构的合理性理事会及其下设委员会按照章程和相关规定的履职情况,决策和监督职能的发挥;理事会对**发展战略及发展规划的制定情况;对理事会控制力、调度力和风险管理能力的评价;对理事会向股东代表大会定期报告制度建立及执行情况的监督等。

执行机制方面: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的决议和授权事项贯彻执行情况;股东代表大会、理事、高级管理层的日常联系与相互决策传导机制的效率及通畅情况;高级管理层的任职资格合规性审查;高级管理层能力鉴定;高级管理层对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制定的战略及发展规划的执行情况;高级管理层开展工作的实效性;是否存在“内部人控制”情况;高级管理层向理(监)事会定期报告情况;高级管理层的团队精神;职责分工的合理配臵;经营的稳健性及识别和管理风险的能力。

激励与约束机制方面:薪酬与***效益和个人业绩相联系的激励机制建立情况及其有效性、制定程序的合理性;激励机制的建立是否坚持了长、中、短期相结合,以本期为重点的原则;对理(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绩效评价的标准、程序和办法的建立情况。

3、财务计划部。应着重对涉及资本充足状况、盈利能力指标、流动性状况等进行风险管控。研究制定财务计划管理工作的制度、办法及相关的操作流程并对其合法合规性负责,关注涉及财务计划管理工作的制度、办法和操作流程的执行情况并及时进行修改完善,对涉及会计核算全过程的操作流程予以规范,做好操作风险的防控工作。

4、稽核监察部。主要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合法性、制度的有效性、执行力进行监督;对涉及业务经营全过程的各类操作风险进行重点监控并提出稽核审计意见;

5、安全保卫部。负责对***安全保卫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风险进行识别并提出化解和处臵风险的意见。

6、电子银行部。要着重对核心业务系统、支付结算系统、惠农资金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系统运行中的风险进行识别与监测并提出化解和处臵风险的意见及建议,根据银监会《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息化建设风险管理指引》中的内容做好风险管理和评价工作。

其他各部室均应依据各部室职能在涉及本部室工作职责的事项从制度、办法、操作流程制定的合理性、合法性、合规性、有效性角度出发制定相应的制度、办法和操作流程;对上述制度、办法、操作流程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并予以完善;对制度、办法、操作流程缺失或新业务开办无相关制度、办法、流程约束的应以制度优先的原则,及时出台制度、办法和操作流程。

第五章 风险管理评价的其他工作事项

为保证风险管理评价工作顺利推进与实施,以实现系统内风险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实现全程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全员风险管理的目标,在明确风险管理评价内容、标准、工作规程的基础上,应辅助出台以下风险管理措施:

1、按照部门工作职责分工,整理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业务经营管理操作风险点控制手册

根据各职能部室的工作职责,制定包括: 制度建设系统风险点与防控措施; 存款业务风险点与防控措施; 信贷业务风险点与防控措施; 票据业务风险点与防控措施;

银行卡业务风险点与防控措施中间业务风险点与防控措施; 资产负债业务风险点与防控措施; 会计业务风险点与防控措施; 出纳业务风险点与防控措施; 财务核算风险点与防控措施;

重要空白凭证和有价单证管理风险点与防控措施; 计算机应用与管理风险点与防控措施; 机构人员管理风险点与防控措施 安全保卫风险点与防控措施; 制度保障系统风险点与防控措施;

2、制定各类风险、突发性事件防范的应急预案

主要包括财务类、信贷管理类、信息系统管理及维护类、支付风险类等。

第六章 附 则

一、本办法由***负责解释

二、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第五篇: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措施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措施

一、危险源识别的原则

1、合法性原则

2、实效性原则

3、有效范围内原则

4、方法的科学性原则

5、适宜性原则

6、预防性原则

7、输出型原则

8、真实性原则

9、危险源识别的使用范围

二、危险源识别范围应覆盖公司矿山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具体包括:

1、所有的生产、经营过程。

2、新建、扩建、改建生产设施,采用新工艺的实施及管理中的预先危害因素识别。

3、在用设备或运行系统的危害因素识别。

4、退役、报废的系统或有害废弃物质的危害因素识别。

5、化学危险品危害因素的识别。

6、工作人员进入作业场所各种危害因素的识别。

7、外部提供产品,服务中的危害因素识别。

三、危险源单位分类

1、按时间分为:过去、现在、未来三种状态。

2、按严重程度分类:正常、异常、紧急情况。

四、按照危害类型分类:

1、机械危害、物理危害、生物性危害、人机工程危害、化学危害、行为危害。

五、危险源识别的步为:

1、调查确定危险源。通过调查、了解、收集过去经验及事故情况,结合现场检查、判断等办法来确定危险源并进行分类。

识别危险转化条件。

2、进行危险分级。危险分级是确定危险程度,提出应重点控制的危险源。危险源等级可分为以下四级:

A级(重大危险源),可能造成多人伤亡或引发火灾、爆炸、造成设备、厂房设施毁灭性破坏,或虽事故程度不太严重,但事故频率高,经常造成人员伤亡和影响生产者。

B级,可能造成一人死亡或虽未死亡但全部丧失劳动力(终身致残重伤)的伤害,或造成生产中一个班以上者。

C级,可能造成人员局部丧失劳动力(愈后不能从事原岗位工作的重伤)的伤害,或造成局部停产一个班以上者。

D级,可能造成人员微伤、轻伤、或伤愈后能在原岗位工作的一般性重伤的伤害,并未造成生产中断。

制定危险预防措施。从人、物、环境、管理等方面可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危险源风险评价管理规定

危险源划分的依据,是根据引发事故“四要素”为依据。即: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缺陷、环境条件。

危险源风险评价级别确定的规定。

A级由总公司确定,并对B级进行审查批准。B级由分公司确定,并对C级进行审查批准。C级由分公司车间确定,并对D级进行审查批准。D级由分公司车间班组长确定,并开会讨论后上报车间审查批准。

危险源评价管理程序。

由班组按工种和作业内容进行讨论确定本班组危险源。危险源确定后进行分级,并由班组讨论控制措施,汇总上报车间。

车间蒋所属班组上报危险源汇总后,召开技术人员、班组长、老给人参加的研讨会,对班组确定的危险源、控制措施、责任人是否妥当,进行认真研讨后上报公司。

由公司主管安全生产的副经理主持,召集有关部门、有关人员对公司危险源进行综合讨论确定后,并研究具体危险源管理办法上报公司。

总公司副总经理主持、召集有关部室人员对分公司上报的危险源进行综合讨论,评价确定重大危险源,并对制定具体管理办法,上报安委会。

危险管理分工

A级---由总公司副经理负责,相关职能科室检查,安全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分公司由经理负责,车间主任负责管理,班组长负责日常管理。

B级---由分公司副经理负责,相关职能科室检查,安全科监督管理,车间主任负责管理,班组长负责日常管理。

C、---由车间副主任负责,车间安全组及队长、班组长负责检查,安全组负责监督管理,班组长负责日常管理。

D级---由班组长负责,岗位工人负责检查,兼职安全员负责监督管理。

危险源管理责任制

总公司主管副总经理的职责

组织领导开展全公司矿山系统的危险源分级控制管理,检查危险源管理办法级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

督促分公司或职能部室对A级危险源进行检测,并对所查出的隐患实施整改措施,同时,了解全公司A级危险源的分布状态及存在重大缺陷状况。

审阅和批示有关单位报送的危险源隐患汇总表,并督促或组织对其及时进行整改。

对全公司A级危险源漏定或失控及由此而引发的死亡及以上事故承担责任。

分公司经理、副经理的职责

负责组织本单位开展危险源分级控制措施管理,督促车间和科室落实危险源管理办法及控制措施。

对本单位A级、B级、C级危险源进行严格检查。督促车间及检查部门对A、b、C级危险源进行严格检查。审阅并批示安全科报送的危险源汇总表,督促或组织车间和科室及时进行整改。对本单位无力解决的隐患,应及时上报公司,并检查落实临时措施加以控制。

对本单位A、B级危险源漏定或失控及由此引发的事故负责。

车间正、副主任的职责

负责组织本车间开展危险源分级控制管理,落实危险源管理办法与有关措施。

对本单位A、B、C级危险源进行检查,并了解本车间危险源的分布和存在的重大缺陷。

督促车间职能组及所属班组对危险源进行认真检查。及时审查并批示班组保送的危险源隐患整改材料。对新上报的隐患及时组织整改。车间无力整改的隐患,应及时向经理及安全科报告,并对整改的隐患进行有效地临时控制措施。

对本单位A、B、C级危险源漏定或失控而导致的死亡事故承担负责。

班组长的职责

负责本班组的危险源控制管理,熟悉各级危险源控制的内容,督促各单位人员对各级危险源进行检查。

对本班组查出的隐患当班整改完毕,确定无力整改的应及时上报车间,同时立即采取措施有效的临时性措施。

对本班组内危险源进行认真检查,对隐患整改或信息反馈方面出现的失误及由此引发的各类事故责任。

岗位操作人员的职责

必须熟悉本岗位有关危险源的检查控制措施内容,当班检查控制情况,严禁弄虚作假。

发现隐患隐患立即上报班组,并协助整改,对不能及时整改的隐患,则应采取临时有效措施,避免事故发生。

对因本人在危险源检查、信息反馈、隐患整改、采取临时措施等方面延误或弄虚作假,造成危险源失控而发生的事故承担责任。

下载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要求与评价word格式文档
下载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要求与评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水利工程施工风险管理与评价论文

    摘要:水利工程中由于对施工风险缺乏认识而造成工程严重事故的情况屡见不鲜,研究水利工程中快速施工风险的管理与评价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水利工程的施工特点,深入研究快速......

    风险管理与授信审批岗位任职要求

    风险管理与授信审批岗位 风险管理部风险管理岗 岗位职责 1、负责公司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研究与制订,建立健全公司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体系,并组织实施; 2、负责公司风险......

    环境健康风险评价与管理高级研修班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2014年高级研修项目计划” “环境健康风险评估与管理高级研修班” 总结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为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法》,提高国......

    财务管理与风险管理

    致力于企业管理实践、专注于财务技术开发及应用! 财务管理与风险管理 课程大纲 第一讲 财务报表分析 第一节 财务报表分析概述 第二节 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 第三节 财务......

    风险与风险管理内部资料

    风险与风险管理资料 内 部 资 料 1.1 风险与风险管理 第一章 风险管理基础 学习目的: 1.1.1掌握风险的含义,风险与收益、损失的关系。 1.1.2理解风险管理对商业银行经营的重......

    企业战略与风险管理

    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战略就是指在正确理解和把握企业现有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企业任务和总体战略,分析现有企业文化的差距,提出并建立企业文化的目标模式。 《文化与组织......

    第一章风险与风险管理(范文大全)

    第一章风险与风险管理 1、一般认为,风险的构成要素包括 2、在风险的构成要素中,促使某一特定风险事故发生,或增加其发生的可能性或扩大其损失程度的原因或条件成为 3、因冰雹使......

    合规风险管理政策要求

    合规风险管理政策第一条合规是指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与法律、监管法规、行业规则及公司规章制度规定相一致。 第二条 公司在开展业务时坚持高标准,切实履行“诚信为本、客户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