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知识分子”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应对策略分析

时间:2019-05-14 22:42: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共知识分子”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应对策略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共知识分子”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应对策略分析》。

第一篇:“公共知识分子”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应对策略分析

“公共知识分子”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应对策略

分析

【摘 要】为研究当代多元化社会思潮中影响力较大的“公共知识分子”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的消极影响,本文采用文献研究、观察和经验总结等方法,就“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演进过程和相关概念展开论述,分析新形势下该思潮传播的主要形式及其对我国青年大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并针对这些消极影响的产生原因提出应对策略。总结说明了社会、高校教育和网络监管制度等不同层面的改进对继续深入研究公共知识分子思潮、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的重要性。

【关键词】“公共知识分子”思潮;青年大学生;消极影响;应对策略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逐步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双百方针被重新提出和贯彻落实,由此产生了社会思潮多元化的现象,多元多样的社会思潮的传播为学术研讨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和良好的氛围,但其中一些如“公共知识分子思潮”这类过分强调文化多元和言论自由而忽视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地位的社会思潮,对青年大学生造成了消极影响。就目前看来,国内外有关“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研究论文和专著并不多,且现有研究大多注重从“公共知识分子”思潮本身的概念入手进行理论介绍,分析其对青年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具体解决策略的文章则更少。尽管如此,我们仍可根据专家和学者们的研究经验,结合实际分析总结“公共知识分子”思潮对青年大学生造成消极影响的原因、提出社会不同主体的应对策略、帮助青年大学生重树并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为日后研究这一课题的学者提供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演进过程及相关概念

(一)“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演进过程和涵义

“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概念及基本观点主要源于西方的知识分子理论。受历史背景的影响,20世纪初,西方知识分子理论认为现代知识分子是一个具有普遍性和超越性的、能够掌握丰富专业知识并超越个人专业领域、参与社会事物、引领社会的群体,注重其进步性;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20世纪中后叶,西方知识分子理论更强调知识分子的公共性,从而形成西方公共知识分子理论;随后通过不断宣扬,扩大社会影响力,最终发展成为西方公共知识分子思潮;20世纪90年代后,部分关于公共知识分子理论的著作在我国翻译出版,迅速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并结合我国自身的实际情况发展成了与西方公共知识分子思潮观点类似的“公共知识分子”思潮[1],就是指由西方传入的、带有明显政治倾向的、鼓吹知识分子应超越阶级地、以绝对公正的立场介入公共事物并充当公共利益“守望人”的社会思潮[2]。

(二)“公共知识分子”的涵义及特点

许纪霖认为“公共知识分子”原指“那些以独立的身份,借助知识和精神的力量,对社会表现出强烈的公共关怀,体现出一种公共良知,由社会参与意识的一群文化人”[3]。但由于我国将知识分子界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而公共知识分子思潮强调这一群体的超阶级性,不符合我国发展需要主要强调其弊端和缺陷,因此本文所述“公共知识分子”思潮侧重于说明对青年大?W生造成消极影响的一面,而对其客观积极性不做评论。在确定研究方向后,笔者认为“公共知识分子”中“公共”的本质在于“独立”和“无阶级性”,而“公共知识分子”这一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泊来词,实质是指离间知识分子与党和国家、人民关系的社会群体[4]。

根据前人研究经验可知,“公共知识分子”具有专业性、舆论引导性、独立性和批判性等四大主要特点。专业性即是说“公共知识分子”具有一定的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而舆论引导性体现在其言论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但这一影响并非出于自身的专业成就,而是其对社会重大问题进行“独特犀利”的随意点评,其迂阔之论通过网络等媒介迅速获得广泛关注。除此之外,独立性和批判性则是指这个群体以中立的态度和公正的立场标榜自身,宣称自己关心社会问题并非出于个人爱好、私欲或任何阶级利益,而是出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伦理道义的守护者”身份站在道德制高点对各种社会问题进行“理智”批判,并且这种批判带有隐喻社会万马齐喑、人民群众是沉默的羔羊、唯有自己“众醉独醒”的意味,但却往往不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甚至连应对思路都毫不提及,大众仅能从其偏颇的言论中感受其对社会、党和国家的不满。

二、新形势下“公共知识分子”思潮传播的主要形式和途径

(一)以“隐性传播”为主的传播形式

由于国内对于“公共知识分子”的相关研究较少,各类报刊杂志也提及不多,“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显性传播较少,目前大多数青年大学生对“公共知识分子”的含义并不能准确理解,有的甚至完全不知道这一词语,但这并不影响“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广泛传播。

就比如,我们也许并不知道某一思想的内涵是什么,但是我们的具体行为所反映的就是这一思想所表达的本质,而“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传播形式就是这个道理。青年大学生可能并不知道“公共知识分子”思潮是什么,但自己的日常行为却正是这一思潮的反映,然后通过言行影响他人,并且这些言行中或许并不会带有“公共知识分子”等字样,于是就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这一思潮的另一种传播形式的发展――隐性传播,而这是人们很容易忽视的传播形式,也很容易成为社会监管的盲区。

(二)以网络媒介为主的传播渠道

信息时代的发展为“公共知识分子”思潮提供了多种多样的传播途径和渠道,尽管课堂、讲座和书籍等“线下传播”能为“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传播提供一定途径,但“媒介在‘主流化’过程中尤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越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广泛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5]。

一方面,互联网为言论的自由发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公共知识分子”能借助网络媒介的力量向人们传输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由于各种网络软件和程序的评论和转发等功能齐全,当各大公众号或影响力较大的个人账号发表带有主观性的、对社会问题的见解和观点时,为“公共知识分子”提供了话题讨论的契机,使得“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传播扩大化。这就是说,网络媒介不仅以自身存在为“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传播提供平台,还在此基础上为其传播发展提供了动力,因此网络媒介是“公共知识分子”思潮传播的主渠道。

三、新形势下“公共知识分子”思潮传播对青年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一)具体表现

一方面,由于传入我国的“公共知识分子”思潮是带有明显政治倾向的,鼓吹超越阶级的独立意识形态,而“公共知识分子”们又常常以“正义的化身”自诩,对社会事件加以炒作,将矛头直指人民政府,只言制度弊端,而对现有发展只字不提,恶意丑化党和国家的形象,将人民群众置于政府的对立面。这就极大的冲击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指导地位,造成了部分被“公共知识分子”思潮洗脑的青年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指导方针开始质疑,政治立场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不坚定,甚至是缺失政治信仰,不利于知识分子形成正确的政治观。

另一方面,由于青年大学生还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发展阶段,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还不够成熟,容易被误导,就造成了如温宪华所述的“公共知识分子思潮在我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些青年学生以获取和认同这种思想观点为时尚” [6]的现象。因此,当部分“公共知识分子”们借助自己在专业领域内的公信力大肆宣扬要独立于国家意识形态时,其表面愤世嫉俗,实际彰显的一种新型的唯心主义“英雄史观”并不能被青年大学生理智地区分,反而将之视为时尚潮流,进而追求个人主义、崇拜英雄主义,不利于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7]

(二)原因分析

1.思想层面――高校教育存在问题

高校是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引导者,应起到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但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仍受到“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消极影响,因此在思考原因时,首先应从思想层面出发,发现高校教育的现存问题。

高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失衡,只注重教师的专业性而忽视对其进行素质考察,将师德师风建设流于形式,造成大学教师猥亵学生等违背社会道德的事件频发,加之网络传播扩大影响范围,导致教师群体公信力急剧下降,学生对教师的言论有抵触和逆反心理,不愿接受其思想教化,进而将对教师的否定上升到整个高等教育层面,从而否定现行教育制度,认同“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观点。

并且,无论是从学生对待思政公共课的态度还是从教师的讲课内容本身看,都存在强调学科专业性而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如此教学并不能提高青年大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相反只能培养一批专业能力强但却急功近利的“人才”,而这对“公共知识分子”来说正中下怀。

2.制度层面――网络监管存在问题

如前文所述,“公共知识分子”思潮主要通过网络媒介进行传播,这就说明我国在网络监管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才导致“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恶性传播,而笔者认为这不仅是网络监管的具体实施制度不健全的原因,还有更重要的因素在于网络监管本身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监管”顾名思义就是前期?A防监督和后期约束管理,但就实践观察发现,目前我国的网络监管更倾向于一个重大网络事件发生后进行舆论的后期管治,而没有在舆论导向还未发生明显的不良转变前就进行积极引导,缺乏前瞻意识。这就会造成“知识分子”们在网络监管部门还未及时管治前趁虚而入,根据青年大学生的猎奇心理故意制造紧张的氛围,混淆视听,等到后期无论是删帖禁言都已无法完全消除被先入为主的观念所影响的对党和国家的疑惑和不信任。

3.社会层面――自身发展存在问题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应,如果“公共知识分子”对国家和社会的污蔑毫无根据,那么必然不会引起民众共鸣,而现在其主张竟已成一种社会思潮,那就说明其内容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这个合理性并非说他们的主张正确,而是为研究者提供新的思路,在分析原因时不仅考虑思想和制度层面应对这一思潮的不足,还应从社会本身的现存问题入手,思考“公共知识分子”思潮在我国产生的根本原因。

以此为逻辑起点,不难发现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发展的确存在一定问题,比如贫富差距大、制度不完善、文化遗产失传、环境恶化……只是这些问题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道路上不可避免的,是受很多因素影响的,而非“公共知识分子”所诟病的一个政党或者一种社会制度所决定的,由此可知“公共知识分子”的诋毁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是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的错误认识。但这仍然值得我们重视,要想从根本上消除“公共知识分子”思潮,唯有从内因着手,通过不断自我反思和提高才能实现。

四、应对上述消极影响的策略

“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会消减青年大学生对“五个认同”的认同感,严重影响国家的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在从不同角度分析了这一现象的产生原因后,则需要社会各主体齐抓共管,共同应对这一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社会层面

要想从根本上避免“公共知识分子”的诟病,就首先要从解决社会自身问题着手。经济上,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刘易斯拐点”到来前,转变旧有的以吸引外资、廉价劳动力和迎合外部需求的生产导向为基础的模式,以扩大内需为抓手,调整经济结构,从而缩小城乡、区域发展的贫富差距,改善民生;政治上,完善社会制度,继续严厉反腐,清除党员干部中腐化变质的“毒瘤”,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真正做到党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进而提高党、政府和司法公信力;文化上,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和“双百”方针,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防止外来文化的“政治侵蚀”,以宽容、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其他民族文化,取精去粕,促进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提高文化自信;社会上,完善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劳动保障、人才培养、社会秩序和安全维护等基本社会制度,扩大基建投入,提供人民的“获得感”;生态上,要与经济发展保持平衡,做到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教育层面

1.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高校教师要发挥专业性作用,深入研究“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理论,了解理论的内容和影响,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其次,应让大学生了解思潮,警惕“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隐形传播,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进行本质思考,加深其“‘公共知识分子’不是独立阶级”的意识,并强调知识分子应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服务的。最后,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为大学生起好示范作用,进而提高言论的公信力,才能对大学生进行实质性的思想教化。

2.教育内容调整改进

一方面,高校应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设思政公共课,并制定策略切实提高课堂效率,防止教育内容形式化,进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另一方面,不仅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还要进行积极的舆论宣传和思想引导,提高学生的“四个自信”,加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三观。

(三)网络监管层面

结合网络监管的现存问题考虑,政府应加强网络监管力度,不仅是完善网络监管的法律法规,还应提高前瞻意识和大局意识,在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出现后第一时间就判断其舆论的发展趋势,提前做好应对“知识分子”思潮的两手准备,加强正面宣传,弘扬主旋律,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一个和谐、健康的舆论环境,但同时要注意掌握宣传的度,要考虑青年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发展阶段,防止因过度美化而造成反感情绪的现象。

五、总结

与“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类似的、有悖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社会思潮还有很多,尽管它们目前还暂时未对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造成太大影响,但我们也需时刻保持警惕,坚持“五位一体”全面发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舆论监管力度,兼顾内外因的作用,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进而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文化侵蚀,杜绝类似苏联“和平演变”的惨案,真正做到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正确看待各类思潮,促进双百方针的继续深入贯彻和落实。

【参考文献】

[1]梅荣政,周志平“公共知识分子论”.是怎样一种思潮?[J].高校理论战线,2005(2).[2]郭小路.“公共知识分子”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11-12.[3]张爱华.储德天.公共知识分子何以何能?―访华东师大历史系许纪霖教授[J].社会观察,2004(5):36-38.[4]吉方平.透过表象看实质―析“公共知识分子”论[N].解放日?螅?2004-11-15.[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24-229.[6]广东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警惕“公共知识分子”思潮[N].光明日报,2004-12-14.[7]黄冬霞.关于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几点思考[N].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54-55.

第二篇: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影响机器应对策略(精选)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影响极其策略分析

◆何

河南科技学院新科**也随之传播并趋于活跃,这些思潮正试图从指导思想、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同马克思主院

【摘要】 当今世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国内经济社会的双重转型,各种社会思义争夺主流话语权。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在多远、多变思潮的冲击下,容易发生思想困惑、信仰迷失等问题,乃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想的决心和信心产生动摇。本文将主要探讨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极其应对策略。

【关键词】 当代社会思潮;大学生;影响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西方社会的理念大量涌入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对不同社会思潮的碰撞提供了平台,国内传统的儒家学说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受到了外来社会思潮的冲击,在这种背景下,众多繁杂的社会思潮对社会公众尤其是高校大学生的影响就良莠不齐。

一、社会思潮的基本内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理论、科学发展观、中国梦成为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观点。从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历程可以发展,社会思潮手机在特定社会的特定时期形成的一种普遍价值观念,属于意识形态领域,这种意识形态基于特定的社会背景和特定的社会阶层对社会发展的诉求,社会思潮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改变意识形态也会随之不断发展演化。这种发展变化着的社会思潮发展了当时社会的普遍情况和社会民众的心理诉求,因此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众多领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并对社会公众尤其是未经世事的高校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导向作用。

二、当代多元化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影响分析

1.多元化社会思潮使少数大学生政治理想淡薄

多元化社会思潮使少数大学生政治情感淡漠,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疾苦漠不关心,对西方资本主义称羡不已,对“平等自由”世界向往有加,对日益繁荣的祖国却频频指摘。对党内腐败现象加以夸大泛化,一些人主张在政治上既不积极,也不消极,做平常人,“去政治化”正成为这些人中流行的时尚。少数大学生在入党参政问题上缺乏热情甚至消极抵触。

2.多元化社会思潮使少数大学生人生理想缺失

信念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多元化社会思潮造成极少数大学生的信仰、信心与信任危机,使其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信仰发生动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失去信心,对我们党失去信任,而信念的动摇必然导致理想的坍塌。现实生活中,少数大学生对生存意义持有怀疑,对未来茫然、对活着感到消极悲观,表现在学习工作上慵懒懈怠,缺乏学习兴趣、工作热情,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在作风纪律上稀拉散漫,安于现状,得过且过。

3.多元化社会思潮使少数大学生社会理想模糊化

当前多数大学生树立了坚定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并能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祖国命运、民族复兴联系起来。但是,受多元化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还是有少数大学生表现出对马克思主义的怀疑情绪及信仰危机,对能否实现共产主义、能否成功建设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出现了社会理想模糊和淡化的问题。有人感叹共产主义虽好,却可望不可及,甚至有人认为它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幻想。有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不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无理论自信,更无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对中国能否抓住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没有信心,甚至精神颓废、意志消沉。

三、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影响及其对应策略

十八大报告关于如何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引领思潮,启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作用:

(一)多重途径深入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目前高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理论体系的宣扬基本上是通过课堂授课,通过纸质宣传等方式。从上文可知,当代青年大学生了解社会思潮的主要途径是从日常生活,通过活动和体验来获得。单纯理论式的教化并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有必要去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渠道。通过新的方式宣扬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让高校学生真正明白社会主义是什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教会他们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去解构其他社会思潮。对青年学生的宣扬并不局限在课堂,应该采取各式各样的教育途径,通过各种教育途径的相互配合,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补充,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相衔接的多重教育方式。

(二)构建层层递推式的引领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必然要通过各种方式相叠加。社会思潮不论是什么立场,都是反映了某部分人群的利益诉求,尤其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这些都是各个文明所必然的一种客观存在。然而尊重各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更要坚持自身文化体系的主导地位与引领作用。要发挥引领社会思潮的作用,需要去分析,分析某一时期内,社会思潮的起因、内涵、目的,做好预防。各类社会思潮的涌动,反映着某一特殊群体的一定利益诉求,对社会思潮应该加以区别的对待,真理不辨不明,对于社会思潮也不用怀着谈虎色变的心态,让大众去接触思潮,通过争论、探讨、商榷。

(三)利用网络传媒来潜移默化的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网络传媒是社会思潮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是高校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经常通过微信、微博、QQ、BBS来感知世界、参与社会、分享心情。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平台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其吸引力和凝聚力。在微信、微博、QQ、BBS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不应是枯燥的说教,而应该通过微小的事物、鲜活的典型来渗透,这样更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共鸣,从而建立“微信仰”。同时,通过这些平台还可以对学生的价值取向进行控制,尽早发现存在于一些学生中的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及时进行引导,防止事态恶化。现在许多高校的院系班级都开通了微信、微博,微信、微博拉近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给大家提供了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这种平台打破了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提供了便利性,更加亲近人性,易于接受,必然成为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沃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很好的导向作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依靠网络的力量重新发扬光大,使它重新被国人所推崇。

结论

社会思潮是特定时期的意识形态,对社会公众有指导和导向作用,但是纵观中国社会的发展,不难发展诸多有心之人利用社会思潮的指引作用,不断制造不良社会思潮,对当代中国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威胁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云,朱永生.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1:79-89.[2]王易,许慎.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规律与对策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4,02:167-171.[3]张藻.当代社会思潮对打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前沿,2014,Z2:142-143.[4]张文.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信仰的影响及对策[J].红河学院学报,2014,06:96-98.

第三篇:当代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应对策略

当代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应对策略

内容提要

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近消失,面对就业却眉头紧皱。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一直遭遇“寒流”,而且一年“寒”过一年,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境,“毕业即失业”,这种离中国大学生曾经非常遥远的现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急速推进,如今已经真实地出现了。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高等教育

当代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应对策略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形成不可避免的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包括: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压力,就业制度的不完善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扭曲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以及招聘歧视的存在对毕业生就业的不良影响,而华尔街金融风暴的来袭使得原本就已很严峻的就业问题更加艰巨,与此同时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也因此而更加凸显。

一、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概况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事制度的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已完成由国家统一分配向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直到不包分配、自主择业制度的转变,建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这对毕业生的择业产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单一的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近几年,大学扩招后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既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又面临着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进行改革的考验,更面临着管理体制和就业观念上的重大转变任务。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初步形成,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每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都在逐步增加,使我国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稀缺程度逐步下降;随着各项社会改革措施的出台,使传统的毕业生就业主渠道的吸纳能力下降;目前毕业生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毕业生就业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了买方市场,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毕业生就业各个方面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面对目前全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在不同地区、不同院校、不同专业和不同性质单位之间存在着严重的需求不平衡现象,大学毕业生总体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从学历看,由于受经济体制和用人机制的影响,不同学历层次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普遍情况是毕业生学历层次越低,初次就业率也越低,尤其是高职(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一直呈现比较低迷的状态。根据劳动社会 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时期,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1800万,但“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2000万,每年将出现200万富裕劳动力。根据中国人事科技研究院《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2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以上两项数据表明: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缺乏相应的指导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金蕾莅和樊富珉曾共同完成了“高校与大学生对就业指导实践的双向反馈”的调查,据调查表明,有56.3%的学校将就业指导作为“一项日常工作”,但仍有56.9%的学生认为学校只是在“毕业前进行就业指导”,更有9.7%的学生认为学校“不提供任何指导”。而一项针对北京16所高校调查表明,有40.7%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完成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对传统的就业指导内容,如就业政策、就业信息指导、求职技巧训练等需求仍然显著;有些学生在面临职业选择时很茫然,有时甚至发生心理问题。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目标更加务实

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对理想工作是否放低了要求?据有关调查显示,整体看来毕业生的就业变得更加务实。30%的求职者认为理想的工作就是在有前途行业里谋职,15%的毕业生不要求高薪资,但强调公司要有激励员工的良好机制;要求专业对口、能学以致用以及要求薪资、福利好的毕业生分别有19%和17%;另有10%的毕业生要求在优秀的企业就职;9%的毕业生期望能在理想的城市工作,并能落户。

(四)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发生变化

随着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近两三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地区发生了变化,在大城市及东南沿海就业的人数相对减少,中小城市及中西部就业的学生在逐步增加。据复旦大学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的统计数字,2009年到外地工作的学生总是为892人,比上年增长了17%,去西部工作的人数首次达到了180人;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本科毕业生中有30%去了外地,比上年增加了18%;上海市教委透露,2010年有15%上海籍生源的毕业生到长江三角洲就业,这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北京市教委公布,“十一五”期间,北京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就业人数已由2006年的5384人增加至2011年的10012人,增幅达85.96%,西部就 业人数比例也由2006年的3.1%升至2011年的4.7%,而毕业生到郊区县就业的人数与过去相比有明显增加。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大学生就业为什么难?难道中国的大学生数量已经供大于求了吗?难道中国社会中大学生这样的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劣质资源了吗?难道中国大学的教育收益和社会效用已经降到了“白菜”的地步吗?究竟是什么使大学生成为“鸡肋”的呢?

(一)高校扩招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

从2000年开始,我国高等院校连年扩招,致使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大幅度增长。其带来巨大就业压力的因素主要有:一是扩招增加了大学生家庭的教育成本,提高了他们的就业预期。由于上大学的费用越来越高,巨大的经济投入迫使大学生和其家庭把毕业后的经济效益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一些全家举债助读的学生更迫切希望获得高薪和具有发展前途的职业。二是从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容纳能力角度看,普通高等教育过快增长造成大学生贬值现象;三是扩招导致教学班级规模扩大、教师授课任务加重、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恶化等,不同程度上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等等。这些因素,无疑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虽然我们不能把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全部归结于扩招,但它的确与扩招有很大的关系,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二)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的错位带来的就业压力

我国目前的就业矛盾既存在总量问题,也存在结构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完全脱钩,因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高校毕业生统由国家分配,根本不用考虑就业问题。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市场需求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而高校专业设置并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非常突出,从而造成供与需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某些专业过剩致使一批大学生成为失业者;另一方面,由于某些专业技术工种断档而导致技术工人严重不足。人才培养结构的严重失衡,加大了国内的就业压力。

(三)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压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态势,但同时也出现了结构不平衡等问题,以致带来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矛盾。比如持续上涨的房价,使城 市第三产业的培育、转型、增长缓慢,而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指数高达0.57,远高于第二产业的0.3。因此,当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经济、进出口、部分工业行业(汽车、钢铁)成为城市经济,乃至全国GDP增长的“核心引擎”时,关联性、内生性工作岗位却很难被经济增长带动,以致出现经济高速增长而就业岗位却增长缓慢的现象。

(四)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

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大规模的就业冲击。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直接影响到我国实体经济,从沿海波及内地。企业倒闭,农民工返乡。外资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始裁员,调整和大幅度压缩招聘进人计划。这使得本来严峻的就业问题“雪上加霜”,面临近年来最冷的寒冬。目前各大高校校园招聘企业呈减少姿态,比往年来的少来的慢,有的专业甚至无人问津,毕业生即使是想降低身价,也很无奈,因为毕竟可雇用的岗位少。

(五)用人单位的不合理要求带来的就业压力

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实加大了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就业空间的狭窄为用人单位人为地提高就业门槛提供了条件。有的用人单位设置的招聘岗位,本科大学生甚至大专生已经是足够胜任,但其往往一味地给自己树“金字招牌”,体现领导在形式上对知识的尊重,纷纷打出“招研究生”、“招名校生”等招牌。有的人为地设置性别、身高、年龄等限制条件,门槛越来越高,致使不少大学遭遇就业歧视和就业难。还有一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出现了“人才高消费”。另外,有些用人单位没有长远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为节约员工培养成本,只看重工作经验,这也给刚走出校门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六)大学毕业生的过高期望带来的就业压力

现在我们所说的就业难,很大程度上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存在明显高于社会现实的期望值,主要体现在薪酬、工作单位和工作区域等方面:一是毕业生期望的薪酬明显高于用人单位的薪酬定位;二是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的选择上,一般要求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三资”企业,对民营和中小企业不屑一顾;三是在工作区域上普遍要求到东部发达地区以及大中城市,而不愿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由于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过高,既给个人、学校和用人单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进一 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三、大学生就业难如何解决

目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甚至叫人胆寒。2011届大学生就业情况比2010届要严峻得多。据统计,2011应届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已达到660万人次,加上2010届300多万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在2011年大学生就业,涌入就业市场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已达到史无前例的千万人。多么可怕的数字,就是如此真实的出现在你我身边,不做好准备的话,于国来说,将会有更多的人失业;于大学生自身来说,将会无法养活自己,这些都可能会引起国家秩序的**和人心所向问题。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非常复杂,而且还隐含着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在当前新形势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需要政府、学校及整个社会的努力,要解决这些问题也不能是一蹴而就,只能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创新观念,完善制度和改进工作方式,不断深化改革来完成。

(一)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

要解决高校就业问题,政府要加强经济调控手段,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

在完善就业市场方面,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通过深化改革,对于那些有碍于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等要逐步的取消;各级政府要开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

政府还应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以及对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指导高校的改革,避免高校盲目的专业设置。另外,政府还应发挥自制优势,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

(二)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克服在人才问题上的各种不合时宜的观念。”这是胡锦涛同志在全国首次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所要求的。科学人才观是指导人才工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科学发展观在人才工作上的深化和拓展。在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 须深化对科学人才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用人单位要改变自己的人才观,鼓励人人都做贡献,人人竞相成才。在选人才上要合理,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不要让那些博士和硕士来装点门面,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置换冗员。用人单位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毕业生从高校毕业,缺乏实际经验,而且他们要发挥出价值也需要一个过程,对其进行培训,形成梯队。准确把握、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必须深刻理解、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以成才”、“以人为本”的观念。总之,用人单位要改变自己的人才观念,一定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三)高校要强化内部改革

高校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积极培养大学生知识和能力,培养具有不断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精神,能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以上的综合素质优秀的大学生。大学毕业生是高校产出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一所高校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生源,也影响着在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情绪,因此学校要深化自己内部改革。很多大学毕业生反映,现在很多企业单位都要求大学毕业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有动手的能力。中国的经济、社会都在快速发展,但是我们的教育基本上没有很大的变化,培养出的学生与社会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高等院校在注重理论知识培养的同时,要加强实际应用技能的锻炼,切实做到与社会需求衔接。同时,要不断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加强高校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等。

高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新专业,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

高校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理顺就业指导工作的体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充实人员与配备,充分拓展机构职能。不仅要管理就业工作,还应加强市场调研和就业工作的研究,掌握该工作的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制订和实施就业指导工作方案。就业指导机构还应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在涉及到学校调整专业结构工作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最终促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充分就业。

(四)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就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合理地就业。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根据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将大学教育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分别确定工作重点,合理安排不同阶段就业工作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让他们知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做好哪些准备。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学中去,强化学生自学成才的意识,也让学生了解所学领域的发展前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在教材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形式上,要引入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不要把就业指导课拘泥于课堂,要采用多种形式,如请一些优秀企事业人士做报告,开设模拟招聘活动,还应注意网络资源的利用,组建网上论坛,让师生可以在网上进行探讨。针对就业岗位的需要,学校在毕业学期应开展急性培训,使学生在就业前就能成为某些岗位的“熟手”。同时,还可以聘请成功人士到校作报告,使毕业生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树立“大众化的就业”的理念,走“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道路。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五)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以及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们应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革除那些陈旧的观念,使自己从那些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那些地方更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另外,大学生们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在竞争同趋激烈的时代,社会需要的是能够适应知识时代要求高素质的人才,大学生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把握时机,发挥自身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实事求是地说,大学生找个工作并不难,难的是找一个理想的工作。作为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没有必要“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也没有必要患得患失、畏缩不前或自暴自弃,要有长远的眼光,多积累社会经验,客观地看待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迎难而上,做出无愧于时代的光荣抉择。

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一定能够实现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一定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志宇:当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D].创造.2003.12 2.胡解旺: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北京,中央编译出版.2004.(2)3.田丽娟:试析人才市场中的结构性失业[J].唐都学刊.2001.(5)

第四篇:2013年大学生难就业情况分析及应对策略

2013年大学生难就业情况分析及应对策略

班级:姓名:学号:

根据某知名社会调查机构的跟踪调查,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企业用人规模缩减,2013届毕业生求职难度增加,有实习或工作经历者签约率较高。

“就业难”有九大原因:原因

一、高校扩招影响。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原因

二、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原因

三、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原因

四、高校专业设置错位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原因

五、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原因

六、学生仍然期望过高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原因

七、学生缺乏求职技巧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原因

八、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原因

九、文科教育质量低下由于教学内容,几乎不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现实,学生经过大学数年的学习之后,对于现实社会的状况仍然是十分隔膜,这也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就业。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毕业生数量日益增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越来越成为热点话题,在大学期间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有效途径。那么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在大学期间提高自身就业能力呢?

我国人口众多,由于人口膨胀,就业负荷加重。随着高校大规模的连年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毕业生人数也越来越多。据统计至2009年,我国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的人口累积达到800多万。在毕业生数量日益增多、就业难日益明显的情况下,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应提早做好就业的准备,努力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更好地就业。基于此有五方面需要注意:

一、提高规划学习的能力,提高就业能力。规划学习的能力即大学生应根据其职业发展的趋势,并结合个人发展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或方式的能力。而且,这是一项长期的活动,大学生必须懂得学什么、何时学、何处学等。要时常反思现在的知识结构是否能胜任现在或将来不久的职位。只有这样,才能懂得学习要求、控制学习过程,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灵活的适应自己所处的复杂环境,最终使学习活动达到预期目的。

二、认真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就业能力。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大学生一旦确定自己理想的职业,就会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做好积极准备。其次,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自我分析即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认识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职业分析是指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时,充分考虑职业的区域性、行业性和岗位性等特性,比如职业所在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职业岗位对求职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等。第三,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第四,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除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需具备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大学生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用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提高自我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就业能力。虽说大学是个“小社会”,学校和社会的运行规则却有很大不同。许多大学生对社会的看法趋于简单化、片面化和理想化。一些企业在挑选和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同等条件下,往往优先考虑那些曾经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而不挑选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历与生活经验。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就业前就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借助社会实践平台,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此外,还可以使他们了解到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等,有利于他们找到与自己的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适者生存,生存是为了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适应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却步。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走入社会后才能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在不影响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大胆走向社会、参与包括兼职在内的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和尽快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

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就业能力。近几年来,大学生自杀、杀人事件时有发生。这不得不敲响我们的警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关注!大学生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更是社会的顶梁柱。而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心理素质的情况,使一些人在面对困惑或逆境时,总是不知所措,影响到自己的择业选择。尤其在求职过程中,有些学生抗挫能力差,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因此,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应注意提高心理素质,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锻炼自己坚忍不拔的性格;在求职中,充分了解就业信息,沉着、冷静应对所遇到的困难,用积极的乐观心态克服一切困难。针对该问题,有五点需要做到。首先,要改革教育模式结构,增强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次,要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改变大学生就业的错误认知。再次,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时调节大学生的情绪状态。第四,要加强素质教育实践,养成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第五,要推进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

五、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提高就业能力。大学生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就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忠于职守,献身事业的乐业和敬业精神,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劳动态度,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以及在职业活动中团结协作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职业活动中,无私、正直、勤奋、诚实、守信、坚定、勇敢等优秀职业品质是人们在工作上做出成绩的必要条件。同时,良好的职业精神同时也是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所不可少的。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激烈的竞争,我们在校大学生要能结合自身实际在各方面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做到“未雨绸缪”,根据自身的兴趣和专业规划好大学生涯,在能力和心理上做好择业、就业和创业的准备。

除此五方面外,还应做到形成合理知识结构,增加就业筹码。大学生应充分认识知识结构在求职择业中的作用,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塑造自己,发展自己,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增加自己在就业时的筹码。毕业生能增强自身专

业知识的弹性和应变能力,在就业市场上往往会受到青睐。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应该是动态的、可变的,能够根据社会需要进行定向调整,以保持知识结构的弹性。现代社会要求毕业生具有相当宽广的知识面,能懂得较多的知识,能胜任多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向书本学习,一方面向实践学习,是建立合理知识结构的正确途径。在建立合理知识结构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知识调节,一方面要更新知识,防止知识老化;另一方面要增强目标性,防止与自己专业方向无关的知识比例过大,以致降低自己的专业岗位能力。

大学生在找工作前还应建立明确的职业定位。职业定位就是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与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避免就业的盲目性,降低就业失败的可能性,为个人走向职业成功提供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做好职业定位,必须做到了解自我。正确评价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个性特点、天赋能力、缺陷、性格、气质、兴趣等。对自己各方面能力进行摸底,了解自己能力的大小,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根据其他应聘者的经验、经历,选择推断未来可能的工作方向。了解职业,包括职业的工作内容、知识要求、技能要求、经验要求、性格要求、工作环境、工作角色等。仔细地分析比较自己和职业要求的差距,根据自己的特点仔细地权衡选择不同目标的利弊得失,还要根据自己的现实条件确定最终达到目标的方案。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激烈的竞争,在校大学生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在各方面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做到“未雨绸缪”,根据自身的兴趣和专业规划好大学生涯,在能力和心理上做好择业、就业和创业的准备。

第五篇:大学生常见人际关系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程名称: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2010年12月05日

《大学生常见人际关系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

每个人都希望生活能充满阳光,都希望友谊能天长地久,都希望人情能温馨美好,但生活总是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是在所难免的,我们总会发现曾经多么亲密的朋友、多么幸福的伴侣最终却分道扬镳、形同陌人。如何才能避免人际冲突的发生及人际关系的破裂,是困挠着每一个大学生的现实问题。

一、人际冲突的发生

(一)人际冲突的涵义

冲突是一种对立的状态,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关联的主体之间的紧张、不和谐、敌视,甚至争斗关系。冲突发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可能是各方的需要、利益不同,或者对问题的认识、看法不同,或者是价值观、宗教信仰不同,或者是行为方式、做事的风格不同等等。总之,当相互关联的两个个体或者多个个体之间的态度、动机、价值观、期望或实际行动不兼容时,并且这些个体同时也意识到他们之间的矛盾时,个体间的冲突就发生了。与冲突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是竞争,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希望取得胜利,但在竞争中,人们并不会主动去伤害别人,而在冲突中他们可能会这么做。在某种程度上,竞争是一场竞赛,而冲突是一场战争。

对于人际关系来说,冲突可以带来挑战,也可以带来机遇。冲突的负面功能主要表现在:由于心存芥蒂,使得双方沟通不良,情感隔膜,甚至相互诋毁,相互拆台;或者由于互不相让、恶意攻击导致双方关系破裂。但是,冲突也可以有很强的正面功能,这类似于俗话说的“不打不相识”。正面功能主要有:一方面,双方把隐藏的不满、误解公开表达出来,可以通过辩论而得以澄清、化解,从而消除隔阂,增进理解,加深关系;另一方面,双方把各自的看法及其理由摆出来,通过建设性的争论,可以形成“头脑风暴”,彼此激发新思想,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更好方案。

(二)人际冲突的类型

人际冲突有不同的层次和类型。布瑞克和凯利区分了三个层次的冲突。第一层次是特定行为上冲突。即双方对于某个具体问题存在不同意见,例如,两人一起外出度假时,对搭乘什么交通工具意见不一,一个想乘飞机,一个想乘火车。第二个层次是关系原则或角色上的冲突,即双方对于如何处理两个人的关系,在关系中各自的权利、义务有不同的理解。例如,宿舍同学可能在宿舍公共劳动怎样分工上存在分歧。在人际关系中,有些角色规范比较明确,也有一些角色规范比较模糊,如果两个人对于规则看法不同,就难免发生冲突。第三层次是个人性格与态度上的冲突。这往往牵扯到双方人格与价值观的差异,因此是比较深层次的冲突。例如,宿舍可能因为性格不和而闹矛盾:在周末,一方很喜欢找一大堆朋友来宿舍玩,另一方则喜欢单独呆在宿舍。在人际交往中,这三个层次的冲突有可能交织在一起的。行为上的分歧,可能一起关系规则上的矛盾,并进一步导致个性上的冲突。一般来说,冲突层次越深,涉及因素就越多,情感卷入程度越高,矛盾就越复杂,解决起来也越难。

冲突可能产生于客观存在的分歧,也可能根源于主观想象的矛盾。根据冲突的基础不同,研究冲突的著名学者多伊奇区分了五种类型的冲突,包括平行的冲突、错位的冲突、错误归因的冲突、潜在的冲突、虚假的冲突。

在平行的冲突中,存在客观的分歧,而且双方都准确地知觉到了这种分歧。例如,你和你的朋友在一起看电视,你很想看一个电视连续剧,你的朋友却想看足球比赛的转播,你们俩都清楚的知道双方的愿望,但是却不愿意相让。

在错位的冲突中,一方可能有一个客观的理由,而且知觉冲突的存在,但是却不直接针对真正的问题本身。例如,你觉得老师在期中考试时给你打的分数太低,心理不满,但是又不好直接去说,于是你就在课堂上故意提一些刁难他的问题。

在错误归因的冲突中,存在客观的分歧,但是双方对这种分歧并没有准确的知觉。一位同学发现宿舍里面有异味,她很讨厌这种气味。她以为是宿舍的同学没有及时洗衣服,所以见面时就警告她不要在宿舍存放脏衣服,事实上,异味来自于另一位同学喝剩的茶水。在潜在的冲突中,存在客观的分歧,但是双方对这种分歧并没有什么感觉。

在虚假的冲突中,双方有分歧,但是这种分歧并没有客观的基础。例如,你的同学召集生日聚会,你没有得到邀请,为此你很不高兴,而他也正因为你没有去参加聚会而不满。事实上,他本来打电话邀请你,因为你不在,拜托你的同学转告你,但是你的同学却忘记了这回事。这时,双方的冲突纯粹是因为误会。

(三)人际冲突的过程

冲突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而且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冲突双方的认知、情绪和关系都可能发生变化。美国学者潘迪曾经提出冲突的五阶段模式:冲突潜伏阶段、冲突知觉阶段、冲突感受阶段、冲突外显阶段、结果阶段。

在冲突潜伏阶段,可能导致双方冲突客观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也就是说,双方相互依赖,而且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难以兼容,但是,双方还没有明确意识到这种不兼容。当双方认识到他们之间的差异,而且认为不能相容时,就进入了冲突知觉阶段。当双方开始分析冲突性质时,思考应对策略,而且还出现一些情绪性的反应(如紧张不安、不舒服、愤怒等)时,就进入了冲突感觉阶段。在这个阶段,双方都需要做出选择:是回避冲突,还是公开面对冲突?只要一方将冲突公开化,就会进入冲突外显阶段,这时,双方可能发生言语上的争执、情绪上的对立,甚至行为上的对抗。在这个阶段,很容易出现冲突升级,将矛盾扩大化、情绪化。

冲突意味着人际平衡关系的破坏,经过一段时间的互动,双方关系一般会达成一个新平衡,这时就进入冲突的结果阶段。冲突的后果可能是两败俱伤,也可能是一胜一负,如果处理得当,也可能双赢。当然,能否达到双赢的效果,要取决于冲突的性质与双方管理冲突的水平。

二、人际关系的破裂

人际冲突虽然并不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裂,但如果双方不能很好地解决彼此之间面临的问题,则有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裂。

人际关系从融洽状态走向终结,通常要经历五个阶段:

1.分歧。人际关系的本质是情感的相互联系、相互卷入、相互拥有。它的基础是关系的双方必须有共同的情感。共同情感的存在,彼此的关系就存在;共同情感消失,彼此的关系就破裂。而分歧,正是共同情感消失的开端。分歧意味着人际关系双方不同点扩大,心理距离增加和彼此的接纳性下降。随之而来的是双方在知觉和理解上都朝不利于双方关系的方面倾斜,彼此都感到开始难以准确地判断对方。

2.收敛。当双方关系开始出现裂痕时,沟通量会出现下降,此时双方谈话会高度注意、高度选择,并都指向减少彼此的紧张和不一致。当然,双方关系的发展还没有足以使人们明确表示对彼此的关系不再有兴趣,情感上的拒绝水平也还较低在表面上仍试图维持关系状态良好的印象。一般而言,如果第一阶段出现的分歧没有得到顺利解决,导致双方较长时期都以收敛的方式交往,则关系会出现进一步的恶化。

3.冷漠。交往的双方开始放弃增进沟通的努力,人际关系的气氛变得冷漠。此时人们已不太愿意进行直接的谈话,而是多凭非语词方式来实现必要的沟通和协调,非词语沟通是缺乏热情的,目光是冰冷的,也没有热情的期待。许多人都将与别人的关系在这一阶段维持很长时间。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期望关系仍然朝好的方向发展,因而不愿意一下子就明确终止关系;另一个原因是考虑到自身的利益,很难一下子适应突然失去某种关系的支持。这就会促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某种关系。

4.逃避。随着关系进一步发展,人际交往的双方会尽可能地相互回避,特别是避免只有两个人在一起无所适从的窘境。关系恶化到这一阶段,人们往往感到很难判断双方的情感状态和预言对方的行为反应。许多人在婚姻关系或亲人关系达到这一状况时,都经过第三者来实现间接的沟通。在知觉和理解上,这一阶段很容易发生纯粹主观的误解。因为人们都有强烈的自我保护倾向,对许多本来正常的人际行为都会有过敏的反应。

5.终止。关系的终止可能是立即完成的,也可能拖延很久。随着彼此相互交往的隔断,或彼此利益依存关系的解脱,冷漠和逃避的关系状态会转变为关系的最后终结。经历了人际关系恶化的关系终止是相互情感卷入、连带的消失。

三、人际关系的改善

心理学家发现,认清人际冲突或分歧的本质,并学会建设性地处理分歧或冲突,可以有效地减少人际关系恶化和破裂的发生。

首先,我们必须懂得,由于每个人有其不同于任何其他人的经历,有自己独特的情感、理解和利益背景,因此,人与人之间出现不一致或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无论什么样的关系,也无论交往的双方关系有多么深刻、情感有多么融洽,都可能出现冲突。因此,我们在同任何人交往的过程中,都应对可能出现的冲突有所准备。

预计冲突是正确了解冲突,并建设性地处理冲突,避免在冲突中付出不必要的更大代价的最有效途径。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直接卷入冲突,那么在整个冲突过程中仍然保持冷静的理性是十分困难的。人是情绪化的动物,在人过于激动

人心时候,思维会受到明显的干扰,很难保持对事情的正确判断。在激情之中作出对人际关系有害乃至犯罪行为的事是经常性的。

在实际生活中,更多的人际冲突都是可以避免的。学会用移情的方式去体验别人为什么会像他所想的那样言行,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别人,避免判断的错误,也可以防止发生不恰当的体验和行为。对于已经发生了的冲突,如果处理得当,就事论事,往往不会给人际关系带来太大危害。心理学家经过研究,提出了解决冲突的有效步骤。实践证明,这些步骤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控制和消除冲突。这些步骤的具体内容是:

第一,相信一切冲突都可以理性而建设性地获得解决;

第二,客观地了解冲突的原因;

第三,具体地描述冲突;

第四,向别人核对自己有关冲突的观念是否客观;

第五,提出可能的解决冲突的办法;

第六,对提出的办法逐一进行评价,筛选出最佳的解决途径,最佳方法必须对双方都最有益;

第七,尝试使用选择出的最佳方法;

第八,评估实现最佳方案的实际效应,并按照给双方带来最大利益和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维持的原则给予修正。

在人际交往中,掌握好交往的尺度,采取积极措施进行人际关系的维护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尽量避免争论。人与人之间的争论是很正常的事。但是争论往往都以不愉快的结果而结束。事实证明,无论谁赢谁输都会很不舒服。赢者当时可能获得一种心理满足,但很快会被人际关系恶化的阴影所笼罩,一时的满足心理会变得烟消云散。输者的心理挫折感更加强烈,往往会演化为人身攻击,对于人际关系是非常有害的,争论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

第二,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会使他人的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受损,尤其是一时面子上感到难堪。有时候只要稍稍改变一些方法,变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为间接的暗示和提醒,效果会好得多,这就是所谓的“坏话好说”的艺术。

第三,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勇于承认错误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当人际关系产生障碍的时候,承认自己的错误是明智之举。虽然承认自己的错误是一种自我否定,但是,承认错误会使自己产生道德感的满足;另外,承认自己的错误是责任感的表现,对他人也具有心理感召力,在此情境中的人际僵局会因此被打破。

第四,学会批评。不到不得已时,决不要自作聪明地批评别人。但是,有时批评是不可避免的。这时学会批评的艺术是维护人际关系的重要策略。卡内基总结的批评的艺术是很值得借鉴的:批评从称赞和诚挚感谢入手;批评前先提到自己的错误;用暗示的方式提醒他人注意自己的错误;领导者应以启发而不是命令来提醒别人的错误;给别人保留面子。

一位青年人拜访年长的智者。

青年问:我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自己愉快、也能使别人快乐的人呢?

智者说:“我送你四句话,第一句是:把自己当成别人。即当你感到痛苦、忧伤的时候,就把自己当做别人,这样痛苦自然就减轻了;当你欣喜若狂时,把自己当做别人,那些狂喜也会变得平和些;第二句话是:把别人当做自己,这样就可以真正同情别人的不幸,理解别人的需要,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第三句话:把别人当成别人,要充分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能侵犯他人的核心领地;第四句话是:把自己当做自己。”

青年问道:“如何理解把自己当自己,如何将四句话统一起来?”

智者说:“用一生的时间、用心去理解。”(此段摘自网络搜索)

班级:市场营销092

姓名:赵杰

2010年12月15日

下载“公共知识分子”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应对策略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共知识分子”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应对策略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应对策略

    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应对策略 摘要:高校扩招的政策使大学生的人数飙涨,同时也对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形势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就业难早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毕业就失业”似乎也已......

    国家安全形势分析及应对策略

    国家安全形势分析及应对策略 国家安全,是指“国家的主权、领土、政治体制、人民生命财产等处于不受外部或内部威胁的状态”。由于客观和主观世界始终在发展变化之中,威胁会因......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应对策略.(共5篇)

    关于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应对策略的分析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30年,在这期间大学生备受欢迎,数量更是突飞猛进。而如今,大学生也由过去的“天之骄子”......

    大学生恋爱现象的社会学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

    大学生恋爱现象的社会学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 [日期:2011-04-27] 来源:成都体育学院作者:樊莉 [字体:大中小] 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正处在性适应过程中的当代大学生男女之间谈情说爱......

    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归因分析及应对策略论文

    【摘要】文章对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进行了归因分析,探索出相关的应对策略,希望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关键词】不良就业心理;归因分析;应对策略一、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面......

    高中生恋爱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

    高中生恋爱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 李晓琼 高中生恋爱已成为普通高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高中生正处在生理与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异性间相互吸引,情窦初开,本是他们成长的必经过程,但是......

    抄袭作业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中职数学作业异常情况分析 倪旭伟长兴职教中心313100 在职校中,学生抄袭数学作业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也是教育教学中的一个玩疾。更有甚者索性不交作业。 下面是笔者与几个同......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摘 要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众多土地有限是我国基本国情,吃饭问题在现阶段虽不是是么大问题,但由于经济发展需要建设公路、桥梁、民房等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