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攻坚克难 真抓实干 宁波保税区年度工作会议
攻坚克难
真抓实干
为全面开创保税区发展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在宁波保税区2010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马兆祥
同志们:
经党工委、管委会研究,今天我们召开全区工作会议,目的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2009年工作,部署今年的工作任务。下面,我代表党工委、管委会,讲两点意见:
一、2009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我区建区以来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全区广大干部职工在党工委、管委会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应对危机的方针政策,和衷共济,共克时艰;广大企业积极应对,锐意创新,拓市场求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实现区域经济企稳回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发展后劲稳步增强、夺取应对危机的阶段性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
2009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87.9亿元,与上年同比下降35.1%;完成财政税收21.3亿元,同比增长4.3%;完成工业产值409亿元,同比下降23.3%;完成进出口90.6亿美元,同比下降20.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2亿元,合同利用外资5176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259万美元,大市外实际内资3.3亿元。与年初计划目标对比,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好于预期,生产总值完成年计划的125.7%、财政收入完成100%、工业产值完成136.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1.5%,实际利用外资完成114%,外贸进出口完成120.9%;经济回升势头强劲,去年下半年主要经济指标与上半年环比平均增幅达到35%,其中工业产值、进出口总值环比增幅超过50%;一般贸易快速增长,全年完成一般贸易进出口22.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其中一般贸易进口14.1亿美元,同比增长126.6%;在全市外贸发展中继续保持重要地位,外贸进出口规模居全市第二,占全市总额的15%,外贸进口总值、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全市第一,分别占全市总额的25%和35%;科技产业逆势发展,中小科技企业在危机形势下表现出很强的抗风险能力,发展规模持续扩张,全年实现技工贸收入8.5亿元,税收4909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1.6%和22.7%。
取得上述成绩,极其不易,十分可贵,是广大企业在特别困难的条件下,以百倍努力、艰辛劳动、开拓创业的结果,也是全区广大干部职工攻坚克难、真抓实干的结果。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我认为,比较突出地体现在七个方面:
(一)扶持政策出台早落实快。
党工委、管委会密切关注外部危机对我区经济运行的影响,在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保增促调政策的基础上,及时出台了相应的实施意见,出台了鼓励市场发展、科技创新等一系列政策,推出了24项税费租金减免措施,帮助企业积极应对危机。各有关部门急企业之所急,在第一时间抓好落实,全年拨付企业发展扶持资金2.6亿元,减免补助资金2.4亿元,免抵退税7.9亿元,为广大企业应对危机提供了重要支持。
(二)服务举措创新多力度大。
优化企业服务、营造一流的投资经营环境,是我区过去取得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更是今后赢得发展竞争力、争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在过去一年中,我们全区各部门和广大干部职工把帮扶企业解决困难、拓展市场、促进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过去的一年是走访企业最多的一年。党工委成员、各部门各单位负责人深入企业调研、破解发展难题,走访企业300多家,解决企业生产经营遇到的问题和困难200多项。
过去的一年是创新举措最多的一年。创新监管模式,推出了集中报关、提前申报、商检“集报分送”和进口红酒快速检验检疫等新模式。创新融资渠道,帮助企业通过订单质押、仓单质押、动产抵押、股权质押和外贸企业网上融资平台,成功融资30亿元,帮助企业解决了资金困难。创新服务平台,策划举办了中国食品博览会进口红酒展、全省液晶平板产业对接会,支持了企业树立品牌、拓展市场;满足产业快速回暖对人才的需求,及时招聘员工1万多名。国税、地税、税务稽查、工商、国土、消防、供水、供电、供热、供气、电信等部门也在不同层面创新服务举措,优化办事流程,提高服务效能,改善了企业发展环境。
过去的一年是服务业绩最突出的一年。去年,我委首次获评市级文明机关“标兵单位”;管委会在全市“创建服务型机关、促进企业发展”活动中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服务企业“十佳示范集体”,被市政府记集体三等功。
(三)招商引贸抓得实效果好。
在去年比较困难的招商形势下,各部门、各单位招商成效明显,进一步稳固和扩大了区域发展的财税基础。
招商部门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面对日益激烈的招商竞争,招商一线的同志们充分发扬 “四千精神”,不怕困难、不惧挑战,大力开展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招商。全年新引进税源项目264个,当年纳税额达5287万元,超过2008年新引进项目的当年纳税额,其中合作局新引进项目当年纳税指标完成率超过200%,物流局超过150%。
非招商部门招商取得新进展。非招商部门在完成本部门招商服务的同时,积极开展招商引贸,全年引进项目101个,当年纳税1717万元,其中国土分局引进的一家税源企业当年纳税1200多万元,国税局协调国雅汽配扩大投资收益,新增纳税额4300万元。
(四)转型升级稳推进成效显。
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稳步推进。我区顺利获批宁波市液晶光电产业基地,转型升级实施方案通过专家论证;帮助奇美电子利用“家电下乡”契机拓市场,液晶光电产能稳步回升,奇美电子液晶模组产量达到4483万片,同比增长11%,创历史新高。做好项目跟踪服务。促进总投资3亿元的比亚迪半导体扩产项目成功立项,总投资2亿元的立立电子“8-12英寸抛光片及外延片”项目投产,在国内率先实现了8英寸硅片产业化;协助晶元太阳能顺利获批国家“金太阳”项目,形成50兆瓦的产能规模。
保税进口贸易基地提升发展。我区紧抓国家鼓励进口贸易的机遇,着力打造一系列保税进口专业市场,推动进口贸易大发展。龙头招商成效好,在宁波海关、国检的大力支持下,改进了通关环境,促成萍钢、宝矿、沙钢、永裕等一批行业龙头项目落户,全年专业市场新引进会员项目160个,注册资本9亿元,是上年的2倍。交易规模增幅大,红酒市场进口量50万升,占全市进口总量的41%;水果市场进口量每月突破100个标箱、十多个品种;船舶市场交易船舶13艘,交易额2亿元,全年各类市场共实现交易额357亿元,同比增长340%,纳税2.2亿元。平台建设推进快,石油交易中心、红酒展示中心和固体化工分拨中心启动建设,市场功能逐步完善。
保税物流服务转型升级。加工区物流中心开展与国际知名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增强了高端物流服务能力;保税物流园区发挥国际采购配送功能,实现国际采购配送货值1.1亿美元,同比增长3%。保税区仓储物流企业加速转型升级,5家企业被认定为3A物流企业,高新物流成为郑州期交所、大连期交所指定交割仓,浙金钢材等物流企业成功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去年下半年以来,全区仓储物流业务整体快速回暖,下半年进出仓货值环比增幅达到70%。
(五)科技创新亮点多前景好。
科技企业成长良好。去年我区科技企业在危机中抓机遇,在逆势中快发展。理工监测成为全省第二批创新型示范试点企业,并顺利在中小板上市,融资6亿多元,为下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将在智能电网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占领更多市场;威瑞泰研制的世界首套在线游离水分离系统成功试运行;拜特公司成为国家863动力电池测试中心国内唯一测试系统供应商;迈新科技成功承接全运会工程建设;博浪科技参与了多个行业标准起草,联合国外知名研究机构开发新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主动。
创新创牌成果丰硕。全年协助企业获批各级科技计划项目
36项,其中国家级8项,获得上级科技资金补助1200万元,管委会落实配套资金600多万元;有4家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2家企业被认定为市创新型试点企业,获批工程(技术)中心2个,获专利授权41件;新注册商标52件,其中国内注册44件、马德里国际注册8件。一年来,广大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新产品开发,取得了积极成效。技嘉科技研发推出智能手机、小型笔记本电脑等新产品,拓展了国际国内市场;冠硕电子加大产品研发投入,主要产品得到国际知名企业的青睐,全年产量同比增长超过30%;维科电池与中科院宁波材料所联合组建了“动力锂离子电池技术研发中心”,通过产品研发抢占了市场空白,与联想、海尔等知名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正在积极筹备上市,谋划更大发展。
(六)和谐发展措施实保障好。
节约集约发展深入推进,得到肯定。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推进,2009年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比2005年下降约18%,已达到“十一五”目标;COD排放量继续控制在“十一五”进度水平。土地资源配置更科学,通过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建立项目淘汰机制和低效土地回购机制、强化建设用地批后监管等措施,累计收回闲置、低效利用土地13公顷,新批项目平均容积率达1.23,被省国土厅评为全省节约集约用地先进典型。
维稳保障工作齐抓共管,落实到位。完善了安全生产群众监督机制和专家诊断机制,加大安全生产培训和排摸检查力度,及时排除各类安全隐患;规范劳务派遣,扎实做好社保扩面工作;完善建筑工地劳务分包制度,全区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完善三级治安巡防体系,加大监控力度,综治管理更加到位,保障了一方平安,去年我区连续第三年被评为市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
(七)队伍建设重教育强管理。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各部门、各单位和广大企业根据党工委的统一部署,扎实开展了学习实践活动,参与人数达1460余人,其中企业党员占八成。推进了政企党组织结对共建,全年新建企业党支部10个,发展企业党员和积极分子200余名。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广大干部职工对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积极开展调查研究、难题破解和整改落实工作,为解决区域发展难题作出了积极贡献,在促进区域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形成了共识,大局意识、团结协作意识、创新发展意识不断强化,整体素质和战斗力有了新提高。党工委班子成员做好表率,带头学习、带头实践;在去年班子流动大的情况下,班子成员心齐、气顺、劲足,形成了集思广益、齐心协力、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工作不脱节,抓得有成效,在去年市委组织的班子届中考核当中,我委班子得到了充分肯定。
强化机关效能建设。以“双争一营造”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第六轮文明机关创建活动,顺利通过市级文明机关考评验收。制定实施了机关效能投诉实施办法,完善了电子监察系统,开展了“群众满意基层站所”创建评比活动,强化了行政效能监督,效能意识更加深入人心。完善了内部管理,设立了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和城管行政执法大队,强化了招标管理和行政执法职能。
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试行部门负责人向纪工委报告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加强对重大决策事项贯彻落实的监督检查,深化廉政文化进机关工作,出台了机关廉政文化建设意见,深化了“日、月、年”工程,通过节假日短信提醒、举办廉政板报展评等活动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加强节约型机关建设,认真执行好上级有关规定,接待、会议、车辆等各项公务支出,全面完成削减目标。加强了重点部位、重要工作的监督,在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资金使用、招投标、政府采购、国资管理等重点领域建立和完善配套制度,实行了“公务卡”管理制度,全面推行一把手“三不直接分管”制度,出台了国有企业惩防腐败实施细则,对财政性投资500万元人民币以上建设项目开展了全过程跟踪审计,使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上了新台阶。
二、2010年区域发展形势和主要任务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全面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夯实“十二五”发展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0年,我区发展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围绕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总体目标,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改革突破、创新提升为动力,加快推进产业基地和发展平台建设,深化功能开发和市场拓展,扎实推进和谐园区建设,牢固确立竞争新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010年我区主要经济指标为:
生产总值:96亿元,同比增长9.1%;
财政收入:23亿元,同比增长8%;
工业总产值:450亿元,同比增长10%;
利用外资:合同外资6000万美元,实际外资9000万美元;
进出口贸易:102亿美元,同比增长12.5%;其中:出口39亿美元,同比增长11.7%;进口63亿美元,同比增长13%。
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同比持平。
从发展形势上看,今年将是经济形势最复杂的一年,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很多。从国际看,今年全球经济回升可能会出现波折,碳减排和碳交易壁垒将增加新的出口门槛,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尤其是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正在加剧,国际原油等资源性商品价格走高;从国内看,去年我国实现“保8”目标,但这种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持续,目前国内需求仍然有限,这些问题对我区冲击还难以预料。面对新的形势,我们要在推进“四个创新”上下足功夫:
第一,推动政府服务创新。去年的成绩主要在于我们全力以赴帮助企业解决难题,渡过难关,今年外部竞争更加激烈,要巩固提升竞争优势,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我们必须狠抓服务不放松,加大服务创新力度,尤其是要大胆开展对企业发展有利、对区域经济有利的服务创新、政策创新和制度创新,要敢于变通、善于变通,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第二,推动招商模式创新。目前各地都在抓税源、拉企业,我区市场建设和税源招商面临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工作推进难度将会越来越大,不仅新企业引进难度增加,老企业留住也更加困难,需要我们进一步创新招商模式,完善招商平台,破解当前工作中的瓶颈问题,发挥比较优势,推进招商工作。
第三,推动产业结构提升。目前我区高新技术企业规模还比较小,市场竞争力还比较弱,高端服务业占比还不高,要求我们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主导产业链条做长做全,中小科技型企业做大做强,淘汰一批缺乏竞争力的产能,使资源向优势企业倾斜,打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低碳经济示范区。
第四,推动区域功能创新。要按照利益最大化、问题最小化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区域功能整合,促进保税物流、国际采购配送、国际中转等业务更好更快发展。近年来,随着国际订单下滑,拓展国内市场成为企业的现实需求,要研究并有效解决出口加工区产品内销成本过高问题,支持企业有效拓展国内市场,为企业发展提供新优势。
2010年,要重点做好以下五方面的主要工作:
(一)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转型升级。以液晶光电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加快产业集聚和产业链拓展,不断丰富先进制造业发展内涵。
巩固提升液晶产业。实施液晶光电产业基地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推进液晶光电产业配套区建设;抓住奇美群创强强联合机遇,推进关键项目招商,做大产业基地。解决好奇美电子内销问题,抓住“家电下乡”契机拓展内销渠道,延伸产业链,将奇美电子打造成为全市标杆型企业;要加快推进产业配套本地化,扩大液晶光电产业基地的辐射带动效应。
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促进比亚迪汽车微电子项目启动建设,利用现有厂房扩大产能加快发展,帮助立立电子加快重大科技项目立项,支持其“8-12英寸硅片”项目建设,促进集成电路产业稳定持续发展。支持理工监测延伸产业链,筹建智能电网技术研究中心,规划建设智能电网产业园。支持威瑞泰、维科能源等创新型企业加速发展。
着力推动科技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创新投入,支持重点科技项目攻关,帮助企业做好(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科技项目申报工作;充分发挥科技孵化器等各类科技创新载体作用,集聚海内外创新型拔尖人才,加快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
(二)加快创建国际贸易示范区。充分发挥保税区的国际贸易功能优势,着力推进贸易便利化,建设全省全市一流的国际贸易示范区。
加快专业市场平台建设。引进专业市场运营服务商,发展网上交易、期货交易业务。加大专业市场推广力度,加快市场会员招商。加快有形市场建设,确保在浙洽会前建成创业大厦红酒展示中心。
推进贸易服务平台建设。依托海港口岸通关中心,发挥口岸部门监管创新优势、市场运营商专业优势,建设专业化国际贸易服务平台,提供安全、便捷、低廉的专业化特色服务,吸引国际贸易企业集聚。今年要启动海港通关中心扩建,完成出口加工区物流中心扩建工程,满足国际采购配送业务发展需求。
培育发展各类营运中心。主攻行业龙头企业招商,引导其依托区域功能开展采购、销售、分拨业务,设立营运中心;引导区内生产企业实施二产三产分离,设立配套营销分拨项目;引导区内有实力的商贸企业做大规模,引进和培育区域性营运中心。
(三)深化企业服务示范区建设。全区上下要牢固树立“大经贸”服务理念,不断强化服务意识,系统解决当前企业服务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健全服务工作长效机制,使我区在软环境建设上继续走在全市前列。
办好服务实事工程。扩大实施通关分类管理,探索优化审价管理,创新检验检疫服务模式,进一步优化口岸通关环境;整合各部门信息化办公平台,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企业数据报送“一站式”登录;深化人力资源广场建设,完善人力资源开发服务功能,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多层次人才需求。
创新企业服务机制。推进窗口服务管理创新,规范窗口服务行为,整合窗口资源,扩大行政审批授权,提升窗口服务的整体效能;研究完善服务联动机制,建立经贸服务联席会议制度、行政执法案件预先通报制度,积极探索港区服务联动和跨区服务联动机制;完善服务创新创优激励机制、服务质量考评机制、服务投诉渠道与处理机制,促进提高服务效能和质量。
提升政策服务水平。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积极协调市级部门出台加快保税物流发展政策体系,优化保税物流发展环境。研究完善市场发展政策服务,从财税、工商、金融保险、口岸通关、检验检疫、仓储物流等方面系统优化市场企业运营环境。围绕拓市场调结构增优势促发展的目标,制定实施2010年企业发展配套扶持政策,在市场开拓、产业升级、技术创新、节能减排、减负增效、优化服务等方面继续给予更大力度支持,对工业企业扩容升级、外贸企业做大做强、营运中心培育等,给予专项政策扶持。
(四)加快推进和谐发展示范区建设。要切实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的良性发展环境,有力地保障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深入推进集约发展。坚决把好新项目准入关,严格进行新项目落户前会审,能耗、排放指标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得批准落户;严格实施环保审批管理,落实污染项目“一票否决”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申报“金太阳”工程项目试点,推广应用新能源;鼓励重点排污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中水回用工程;引导企业调整能源结构,实施新能源照明示范应用工程,积极创建低碳经济示范区和新能源推广应用示范区。要构建更加合理的土地厂房等要素资源监管机制,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资源整合,不断巩固节约集约用地成果。
深化平安园区建设。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完善安全生产管理行政职责体系,强化安全生产制度落实督察,将执法重点从事后执法调整为事前执法预防;推进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认证工作,探索建立工业、物流行业安全生产规范,逐步贯彻到各相关企业,对事故企业实行“一票否决”,取消当年特定政策享受和评先资格,部分企业要加大安全生产人力物流投入,提高防范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化推进企业“创安”活动,力争2010年企业创安工作参建面达到98%以上,规模以上企业总合格率达到95%以上。
促进劳动关系和谐。2010年要全面完成社保扩面任务,执行好社保跨区转型等政策,加强劳务派遣管理,争取全年新增区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30家、区级和谐企业6家、市级和谐企业4家。严格规范劳动用工管理,劳动部门要组织严查,督促企业履行法规和相关义务,建立完善劳动关系群体性纠纷预警制度和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充分发挥好党工团组织在凝聚人心、营造和谐中的积极作用,不断完善劳资关系稳定长效机制。
(五)高标准推进各级干部队伍建设。在推动区域发展的各项要素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要以建强组织为基础,以提升素质为保障,以创新机制为动力,努力打造一支素质高、活力强、干劲足的干部队伍。
强化干部教育培训。干部教育培训是整个干部队伍建设的核心,要把教育培训贯穿全年干部队伍建设的始终,不断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各部门、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完善党员领导干部讲党课制度,完善网络助学模式,使学习经常化,并把学习和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组织部要抓好宣讲队伍建设,逐步推进理论教育下基层、进企业,通过强化学习,提升党组织的内在活力。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要紧扣国际经济形势、国家发展战略、全市发展大局、区域发展重点,科学安排学习内容和培训计划,组织干部系统学习,提高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创新干部激励机制。完善机构职能设置和分层分类管理机制,探索干部挂职锻炼、轮岗交流、职级分离,加快干部成长;深化干部考核机制建设,完善分级考核管理办法,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干部考评体系,将考核结果与奖罚、聘(任)用挂钩,激发干部队伍活力。
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探索廉政教育和廉政预警的多元化模式,深化廉政文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对招标投标、政府采购、工程建设、资产管理、行政审批等重点部位、重点岗位的惩防预警机制,试行重要岗位廉政风险点内控防范制度,完善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把住房、投资、配偶子女工作列入报告内容,提升反腐倡廉制度化水平。推进产权交易平台建设规范流程管理,加强国有企业管理和监督,对重大项目建设、重大资金使用要开展跟踪审计,实行全程监督,大力倡导勤政廉政之风,构筑具有区域特色的惩防工作体系。
广大企业要高度重视管理干部和职工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内部管理;坚持依法经营,保障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要及时向政府反映问题,营造政企良好关系;要高度重视党工团组织建设,注重发挥这些组织在各条战线上的先锋模范作用,为企业攻坚克难提供坚强后盾。
同志们,今年工作任务很重,大家身上担子不轻。希望广大干部职工、广大企业继续保持不畏艰难、开拓进取、创新创业的精神风貌,齐心协力、奋发图强,共创保税区今年的业绩!
第二篇:真抓实干 攻坚克难 - 重庆环境保护
真抓实干 乘势而上
努力促进我市环境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重庆市环境保护局(2010年3月5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我向大会报告环境保护工作。
一、2009年环境保护工作回顾
2009年,是重庆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更是重庆环保工作实现求突破、上台阶、大发展的一年。一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314”总体部署、国发3号文件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环境保护的决策,坚持以环境保护服务和优化经济发展,以环保“四大行动”改善环境质量,以节能减排促进结构调整,以解决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在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全面完成了环境保护各项目标任务。
一年来,我们重点做了六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大力推进总量减排,超额完成任务
一是严格实施环境准入制度,有效控制新增污染物排放量。严格执行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保“三同时”制度、环境准入、区域限批和新建项目总量指标审批制度。对2008年总量减排任务未完成的区县实施区域限批,督促整改,取得实效。
二是加强通报预警和调度督办,推进减排项目实施。出台了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预警制度,建立了市级部门总量减排协调机制,加强了督查督办和总量调度,组织开展了全市250余个减排项目的现场督查,对区县和有关单位总量减排机制不健全、减排项目进度滞后、设施运行不正常等进行预警和通报,责令限期整改,并进行督促指导。
三是强化三大措施减排,削减污染物存量。主城完成三级管网建设任务,新增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24.8万吨;积极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淘汰小煤矿300万吨、小水泥145万吨。完成211家重点企业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实现了重点污染源24小时在线监控,提高了环境执法效能。
2009年,全市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较2008年分别下降4.64%和0.81%,累计完成“十一五”总量减排任务的91.26%和96.96%。通过推进总量减排,提高了污染防治水平,增强了环境监管能力,促进了环境质量的改善,进一步优化了产业结构。
第二,全面实施四大行动,不断改善环境质量
一是不断深化蓝天行动。市级有关部门横向联手,与主城九区纵向联动,2次开展联合执法“百日行动”,挂牌督办137处污染源;制定扬尘控
制工作方案和技术规范,对扬尘污染实施远程电子监控;4次发布空气质量预警,2次实施“蓝天行动”人工增雨作业,扬尘污染控制成效显著。完成主城企业环保搬迁25户。完成538台燃煤设施清洁能源改造。远郊区县城区全部建成烟尘控制区或基本无煤区。基本建成8家机动车简易工况法检测站。完成机动车排气检测5.3万余辆,遥测6万余辆。2009年,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03天。主城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分别比2008年下降15.9%、14.0%和0.9%,二氧化硫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沙坪坝、大渡口、九龙坡等区提前40余天完成蓝天目标任务,北碚、渝北、南岸等区优良天数达到320天以上。郊区县城环境质量继续改善,万州、双桥和潼南等16个区县城镇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
二是全面推进碧水行动。2009年,市政府加大了次级河流综合整治力度,印发实施了加快推进次级河流综合整治工作的意见和考核办法,实行“部门牵头负责制”、项目推进和水质改善“双目标”考核制,建立了会议协调、项目调度和监督考核等推进机制,次级河流污染综合整治进度加快。沙坪坝筹资4亿元,用于清水溪和梁滩河污染治理。实施了饮用水源安全隐患大排查,完成全市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评估,新建农村饮水工程1.4万处。三峡库区库湾和河道1.5万个网箱养鱼全部取缔。长寿妥善解决了饮用水源隐患问题。全市建成94个城市(含小城镇)污水处理项目,建成
48座城市(含小城镇)垃圾处理项目,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79%和89%。纳入《规划(修订本)》的86个工业项目,完成45个。2009年,长江、嘉陵江和乌江重庆段水质保持稳定,各断面水质全部满足三类水质标准和水域功能要求,长江出入境断面水质均为二类。全市56个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全部满足水域功能要求。
三是深入实施绿地行动。“森林重庆”加快推进,城市、农村和长江两岸等六大森林工程同步实施,植树造林578万亩,建成城市绿地5496万平方米。主城区创建成为国家园林城市。完成石漠化治理6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632平方公里。开展了40个区县(自治县)生态质量评估。编制了《重庆市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四是扎实推进宁静行动。将机动车违章鸣号等内容纳入主城区七部门联合执法百日行动。扎实开展中考、普通高考和成人高考期间的环境噪声专项整治。45家文化娱乐场所完成噪声污染治理。全市累计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565平方公里。全市建成市级安静居住小区25个,累计建成75个。全市声环境质量持续保持稳定。
第三,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我们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作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环保事业的机遇,主动服务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大局。同时,严格环境准入,从严控制“两高一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项目,防止污染反弹。
一方面,全力为保增长大局服好务。一是建立绿色审批通道。根据项目环境影响大小和区域环境敏感程度,实行分类审批,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准入条件的建设项目加快推进,为项目落地争取时间。二是加大对重大项目的服务力度,实行专人跟踪负责制,做到早跟踪、早介入、早服务,积极为项目出谋划策,确保项目环评有序推进。三是强化帮扶力度,切实帮扶企业和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对无主观故意违反环保法律法规、初次违法行为可以免予经济处罚。
另一方面,强化环境保护的引领作用。一是积极推进规划环评,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完成三峡库区重点产业规划环评编制工作,成渝经济区战略环评取得初步成果。全市48个工业园区、18个贸易转移承接地和16个三峡移民生态工业园全部开展了规划环评工作。二是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制度。市环保局否决了10多个“两高一资”、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垫江县和忠县等区县坚持环评审批权前置,建立完善了环评、规划、施工审批、工商登记注册、核发营业执照工作协调机制,有效控制了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盲目发展,促进了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三是进一步强化了环保“三同时”管理。将建设项目的基本信息、行业区域分类、审批情况等全部纳入台帐管理,并根据检查情况对台帐适时更新,确保“三同时”制度落到实处。
第四,认真落实3号文件,统筹城乡环境保护
一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314”总体部署和国发3号文件精神,努力争取国家支持。环保部印发了支持重庆统筹城乡环境保护的意见,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环境基础能力建设等给予大力支持,并将在重庆开展更多的试点示范。市政府印发了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工作方案。市环保局先后与渝北、万盛、綦江、丰都、黔江和九龙坡等区县政府签署环保合作协议,促进上下联动,确保国发3号文件精神在环保领域落到实处。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在规划编制、综合整治、预警体系建设、管理体制与机制等四个方面取得新的进展。编制了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城乡饮用水源保护规划和农村面源污染防治规划。开展了35个村庄的环境综合整治。开展了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兴建各类农村饮水安全工程4877处,解决了221万城乡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开展了157个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整治示范,在26个区县实施了生猪养殖场发酵床零排放养殖技术。九龙坡、沙坪坝全面取缔梁滩河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完成全市土壤污染调查,开展土壤环境监管试点。建成10个生态示范村。渝北、大足等区县的生态区(县)创建工作正积极推进。
第五,强化执法和应急管理,切实维护环境安全
一是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监察、司法、工商、安监和环保等部门联合执法,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出
动环境执法人员5万余人次,检查企业23477家次,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276件。开展了百日安全督查行动,对各区县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工作进行了检查,督促区县对存在的隐患进行整改。市有关部门对酉阳县锰污染等7件环境违法案件进行了挂牌督办。
二是认真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对群众反映强烈且长期未得到解决的环境问题进行挂牌督办,实行信访积案领导包案制,有效化解了一批环境热点、难点问题。重庆12369环保举报热线全年受理群众投诉2万余件,均得到妥善处置。
三是危险废物利用处置和化学品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对358家危险废物产生重点单位和24家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加强了监督检查;深化危险废物经营许可和固体废物转移许可审批。万州、涪陵、黔江医疗废物处置设施规划布点调整方案通过国家批准。对41家污染搬迁企业开展了原址场地环境风险定性评估,对3家企业实施了定量评估,开展了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原址场地治理修复工作。
四是切实加强辐射环境监督管理。进一步强化辐射安全许可管理,对10家重点单位的放射源实现在线监控,将电磁辐射设施(设备)申报登记纳入排污申报体系,实现常态化管理。建成我市首座城市放射性废物库,全年收贮66枚废旧放射源。开展了放射源安全专项检查。完成我市伴生矿开发利用及污染现状调查和土壤放射性污染调查工作。全市辐射环境质量
保持稳定。
五是加强全过程环境应急管理。建立健全了市、区县和企业三级环境安全防范网络、应急处置和善后体系,强化了环境预案管理和应急演练,有效整合了12369投诉平台、应急指挥平台和污染源在线监控平台,环境应急指挥和现场处置能力得到加强。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与周边十省(市区)签订了共同应对区域环境污染及突发事件框架协议,形成区域环境应急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全年妥善处置34起环境污染突发事件,确保了全市环境安全。
第六,进一步夯实环保基础,提升环境管理工作水平
环境政策法制继续完善。制定了《关于上市或再融资公司环境保护核查的规定》,进一步规范上市和再融资公司的环保核查,累计核查上市公司24家。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市政府印发了排污权交易试点方案,设立了机构,开展交易试点工作,在西部地区率先成功举行首批排污权交易,首批交易金额达805万元。绿色信贷政策不断深化,环评、环保“三同时”和企业环境违法情况等环保信息纳入人行征信系统。
环境科技支撑进一步强化。新启动国家“水专项”2个项目4个课题。完成“重庆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及控制措施研究”等7个环境科研项目及“南岸迎龙镇改良人工湿地生活污水治理”等4个环保新技术示范项目。环保部批准中天环保公司建设“国家环境保护危险废物处置工程技术(重
庆)中心”。重庆市环保产业得到新的发展。
环境监测管理不断加强。开展了环境质量例行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等常规监测。加强了环境执法及污染事件应急监测、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水质加密监测等专项监测。40个区县(自治县)实现城镇空气质量日报,“三江”入境断面和主城区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实现了自动监测并实行周报。开展库区支流“水华”预警及应急巡查监测,试报了主城功能区噪声自动监测日报。
环保队伍和能力建设不断增强。环保局调整为政府组成部门,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进一步充实。全市新增人员编制319个。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重庆市环境保护督查办法》,设立了环境保护督查办公室,环保督查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环保部门参与综合决策、强化统一管理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40个区县(自治县)环境监察机构全部实行参公管理,60%以上达到国家一级标准。28个区县(自治县)环保监察机构和1个区环境监测机构升格。市环境监测中心监测能力达到400余项,跨入先进省级站行列,满足国家要求的全部监测项目。建成集应急监测、监督性监测和在线比对监测等多功能监测为一体、平战兼顾的流动实验室。市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中心和江津、永川、涪陵等七个监控分中心完成软硬件建设,实现国家、市和区县三级联网数据交换。完成环保信息化一期建设,初步实现由信息平台向工作平台的转变。
环境宣传教育和国际合作扎实推进。围绕总量减排、“四大行动”等重点工作和热点难点问题,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理念,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了环境新闻发布机制和新闻协调机制。成立了重庆环境文化促进会,推动环境文化建设和发展。国际合作交流不断加强。完成世界银行贷款二期和中日环境合作示范城市项目建设。中挪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履约能力建设、世行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能力建设、欧盟生物多样性等项目进展顺利。
二、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切实增强环保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009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各部门、各单位的参与和支持下,全市环保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认识到,环境保护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环境保护正处于艰难的负重爬坡上坎阶段,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从国际上看,发达国家过度消费模式难以为继,世界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势在必行,围绕气候变化的国际斗争异常激烈,世界范围内新一轮争夺发展制高点的竞争已经开始。从国内来看,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水平和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和优美的环境等方面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和人口增加,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更加突出,环境压力不断增加,挑战越来越大,环境保护的任务将更加艰巨。从市内来看,局部环境质量有所好转,但没有实现环境质量的整体改善。
主城区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的难度增大,次级河流整治还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特别是主城区次级河流已成为影响城市形象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市经济回升势头更加强劲,产能释放更加明显,污染物产生量会持续增加,部分减排项目推进不力,落后产能退出缓慢,减排压力有增无减。此外,潜在的环境问题不断显现。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已开始暴露,城市灰霾天气等新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年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刚刚召开的市环委会三届三次会议上,奇帆市长充分肯定了我市环保工作取得的成绩,进一步强调环境保护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是极为重要的民生问题,对我市今后一个时期环保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要求强化次级河流和主城大气污染防治,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立即启动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节能减排示范区创建等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成绩,准确把握当前的环境形势,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解决存在的突出矛盾和环境问题,更加扎实有效地抓好国家
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环境保护决策部署的落实,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把环境保护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三、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面完成“十一五”环保目标任务 2010年是完成“十一五”环境保护任务的决战年,也是谋划“十二五”环保规划的关键年。做好今年的环境保护工作,对于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圆满完成“十一五”环境保护任务,奠定“十二五”环境保护工作的良好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0年环保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环境保护与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污染减排与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环境治理与保障改善民生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以启动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工作为载体,充分发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综合作用,毫不松懈地推进总量减排、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与建设,坚决完成“十一五”环境保护目标任务,为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2010年主要工作目标:主城区空气质量满足优良天数达到300天以上,力争达到305天。其余区县(自治县)城区空气质量有所改善。长江、嘉陵江和乌江干流重庆段水质在入境满足Ⅱ类时总体满足Ⅱ类要求;全市次级河流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达到78%;主城区和区县城区公共集中式饮用
水源地水质主要指标达标率均达到100%,镇(乡)达到80%。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分别控制在55分贝和68分贝以内。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6%。辐射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全市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排0.5%,二氧化硫排放量减排1.5%,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目标任务。
按照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我们要切实履行好自身职责,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着力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举全市之力,打好总量减排攻坚战
总量减排任务是国家确定的约束性指标,是政治任务,任务完成与否,直接关系到市委、市政府的政绩考核,关系到重庆的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截至2009年,全国二氧化硫“十一五”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完成,其中,11个省提前完成二氧化硫减排任务,6个省提前完成化学需氧量减排任务,与全国相比,我们已经落后,一些区县离完成减排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因此,我们要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节能减排示范区”的要求,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作进度,举全市之力,打好总量减排的攻坚战。要通过不断完善减排机制,落实减排措施,完成减排项目,开展排污权交易,力争上半年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对完不成任务的地区,严格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实行“区域限批”。要严格产业环境准入制度,全面推进规划环评的落实,严把新上项目环评审批关,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严格执行新建项目总量指标审批制度,新增污染物排放量的项
目必须与总量减排指标替代项目同时实施、同步完成,限制发展排放强度大的产业。所有区县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必须建成投运,已建设施必须确保稳定运行;要着力推进燃煤企业和钢铁、火电、制药、化工等重点行业实施减排,完成一批工业废水治理项目;要积极推进企业结构调整、环保搬迁和产业技术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和生产工艺,关停小火电机组12万千瓦,淘汰小水泥产能120万吨。完成区县国控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加强现有火电机组等燃煤设施排污监管,确保烟气脱硫设施和在线监测系统稳定运行;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设施监管,提高城镇污水稳定达标率。
(二)增添新措施,大力实施环保四大行动
近年来,通过实施“四大行动”,取得了人民群众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实效。2010年,我们要按照既定工作方案,完善工作机制,增添工作措施,加快推进实施。
一是强力推进“蓝天行动”。进一步强化扬尘污染控制,抓好城区车辆冒装撒漏、工地扬尘污染等行为的联合执法;继续实施重点地区、路段和工地控尘状况的电子监控。完成重庆钢铁集团公司等25户企业的环保搬迁,开展主城第六批企业环保搬迁工作,启动重庆发电厂和重庆九龙电厂搬迁工程的前期工作。完成主城第二批燃煤设施的清洁能源改造。深化和规范机动车排气定期检测工作,实施简易工况法检测机动车排气和环保标
识管理。
二是深入实施“碧水行动”。2008年,国家组织对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考核,并纳入对地方党委、政府的政绩考核。从考核情况来看,有的省已提前完成任务。今年是实施《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修订本)》的目标年,而重庆列入规划的项目只完成了一半,进展滞后,若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全力推进,将难以完成规划明确的目标任务,不仅影响后续规划项目的申报,也影响到重庆重大项目的审批。因此,必须加大力度,加快《规划》项目的实施进度。其中,次级河流综合整治是难点,要以生态恢复和水质改善为目标,调整次级河流污染整治思路,进一步完善整治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责任,确保整治取得实效。凡列入《规划》的次级河流必须在年内完成污染综合整治任务。未列入规划但主城创模需要整治的次级河流今年必须启动,2011年实现水域功能达标。奇帆市长将与主城相关区政府主要领导签订责任书。不能完成任务的,将实行一票否决,所在流域停止项目环保审批,并启动问责制。加快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积极推动乡镇污水、垃圾处置设施建设。要将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不达标的建制镇列为今年整治的重点,加快推进三峡库区三级管网建设,并纳入考核。完成三峡库区142个市政直排口的整治。全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其中主城区分别达到93%和97%。扎实做好饮用水源安全保障,开展
重点饮用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估,完成农村120个建制镇饮用水源保障项目。
三是大力开展“绿地行动”。加快推进“森林重庆”建设,做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生态治理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从严控制主城“四山”开发建设,保护绿色屏障和生态湿地。继续推进渝北区和大足县等8个区县国家级生态区(县)创建工作;建成市级绿色社区20个。启动实施《三峡库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和全市物种资源详查。编制《重庆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规划》和《重庆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及行动计划》。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编制土壤污染防治规划,开展农村土壤监管试点、搬迁企业原址土壤环境风险评估和治理修复。
四是扎实推进“宁静行动”。巩固提高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新建环境噪声达标区40平方公里,创建市级安静居住小区45个。规范夜间建设施工行政审批。实施道路交通噪声整治示范项目。开展交通噪声污染整治联合执法,纠正机动车违章鸣号行为。
(三)启动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整体提升城市品质
由于历史、自然禀赋和气象等因素影响,重庆历来是污染严重的大城市,造成不宜居的印象。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有利于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有利于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进而增强城市竞争力。国家已将重庆定位为5个国家级中心城市之一,我们要
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整体提升环境保护水平,提升城市品质。今年,我们要编制并报审“创模”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成立重庆市“创模”工作领导小组和“创模”办公室,出台“创模”决定,召开“创模”动员会,制定分解创模目标任务,启动环保综合整治三年攻坚行动。创模工作任务十分艰巨,主城各区政府和市级相关部门要早行动、早安排、早部署,上下联动,共同推进。万州、涪陵、永川、江津、合川等区县要积极开展市级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活动,黔江区要加快推进国家环保模范城区创建工作;其他区县要广泛开展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活动,掀起环保示范创建“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良好格局。
(四)深化农村环境整治,推进统筹城乡环境保护
农村环境保护是环保工作的薄弱环节。我市集大城市、大农村于一体,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更加突出。重庆是全国统筹城乡环境保护试点地区,统筹城乡环保工作是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内容,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深入开展统筹城乡环境保护试点示范,推动我市统筹城乡环保工作实现新的突破。要加快实施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工作方案,抓好城乡环境保护规划、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城乡环境监测与预警能力建设和城乡环境保护体制与机制等四个方面的统筹工作,要认真用好用足中央“以奖促治”的相关支持政策,重点加强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和村庄环
境综合整治,促进农村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五)保障环境安全,维护群众环境权益
环境问题是发展问题,也是民生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满怀新的期待。目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热点问题,老百姓对环境污染反映十分强烈,一些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影响很大、教训深刻。解决环境问题,就是解决民生问题。下大力气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不仅是中央的要求,而且是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重点抓好4项工作。
一是重点开展重金属污染专项整治。去年发生的陕西凤翔、湖南武冈和云南昆明东川等12起重金属、类金属污染事件,严重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引发48起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当地社会和谐。各地要认真吸取教训,贯彻落实全国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批转的指导意见,全面排查重金属污染物排放企业及其周边区域环境隐患,确定重点防控区域、行业、企业和高风险人群,编制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依法开展重金属行业的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加大重金属污染防治力度,继续开展锰污染整治,积极预防和稳妥处理重金属污染。
二是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放射源的监督管理,按放射源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认真履行监管职责,落实好辐射安全责任制,认真执行放射源安全状况月报制度与辐射事故季报制度,确保我市辐
射环境安全。
三是强化环境应急管理。应急管理是保障环境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要进一步完善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重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预警和应急机制。做好环保部在重庆开展的应急演练,提升我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准备、响应以及联动水平。
四是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环境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身体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加大典型案件挂牌督办、责任追究和后督察力度,全面启动环境执法稽查工作,健全跨界环境执法及污染纠纷协调处理机制。继续开展群众长期投诉的环境污染积案的处理和化解工作,开展环境问题大下访、大排查、大整治,重点抓好环境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六)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提前谋划环保工作思路
“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战略机遇期。谋划好“十二五”环保工作,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推进历史性转变、探索环境保护新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在认真评估“十一五”环保规划、科学分析环境形势的基础上,深化重大专题
研究,创新发展模式,坚持科学发展,细化“十二五”环保目标、重点工程、重大改革和政策举措,认真编制“十二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
“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的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文明为引领,以创建国家级模范城市为抓手,确立“三大定位”(优化经济发展,改善民生,防范环境风险),做到“三个统筹”(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统筹,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取得“三个突破”(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融合上取得突破,在污染总量控制与主体功能区环境分类管理的平衡上取得突破,在全市“大生态、大环保”的协调机制上取得突破),实现“三个目标”(创建成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探出统筹城乡环境保护新路,基本建成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框架体系)。通过实施“十二五”环保规划,使我市城乡环境质量逐步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五个重庆”建设提供坚实的环境支撑。
四、夯实基础,完善机制,努力提升环保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环境质量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我们要不断创新机制,增添新举措,提高监管能力,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一)完善工作机制
建立完善环境保护长效工作机制,是加强环保工作的一条鲜活经验。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完善环境保护宏观决策机制。区县(自治县)政府、相关部门在制定全局性规划,做出重大决策,以及开展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建设时,要吸收环保部门参加前期工作,使环保部门及早介入、及早服务、及早指导。环保部门要积极出主意、想办法,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在经济发展中的参谋服务作用,确保重要规划、重大决策、重点项目符合环保要求。
二是完善环保工作推进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环保部门统一监管、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联合互动工作机制。完善环境保护分级管理和协作机制,加强市环保部门对区县环保部门的业务领导,建立起沟通及时、配合默契、运转有序的上下联动协调机制。
三是强化企业污染防治主体责任。进一步完善企业环保信用等级评价制度,扩大企业环境保护行为信用等级评价和公布范围,开展企业环保信用等级评价。完善排污权交易和绿色信贷管理办法,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建立健全有效的经济利益引导和刺激约束机制,更好地调动市场主体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有效地约束破坏环境的行为。
(二)加强能力建设
今年是国家确定的县级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攻坚年,基层环保执法和监测业务用房建设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各区县(自治县)要进一步加强环保工作的组织领导,继续重视环保部门机构和队伍建设,以适应日益繁重 的环保工作需要。要建立环境保护财政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增强财政对环境保护投入的保障能力。继续抓好环境监察、监测及预警、信息、应急指挥、宣传教育和农村环境监管等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全市环境监督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忠县、秀山要完成环境监察机构一级达标验收;双桥、潼南、梁平、城口、武隆、巫溪、石柱和酉阳县等8个区县(自治县)完成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二级达标验收。远郊31个区县建设功能区噪声自动站,完成11个区县监测站的标准化建设验收。强化环保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地方环境标准研究,推进环保新技术新工艺示范项目,促进科研项目切实为我市污染防治发挥作用。
(三)强化公众参与
强化公众参与,加大社会公众监督,是提高全民环境保护责任意识,推动突出环境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要加大环境宣传教育、舆论引导力度,大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及时宣传先进典型,曝光环境违法行为,引导社会公众自觉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参与全民环境保护行动,切实履行公民环境保护义务。深入推进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重大决策听证制度,听民声,顺民意,主动接受公众监督,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要充分发挥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污染治理机构等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四)提高服务水平
各区县(自治县)和行业要准确把握环境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强化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破解资源短缺难题,提高服务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环保部门要努力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增强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扎实推进思想、组织、作风、业务和制度建设,增强环保系统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进一步提高创造性开展工作和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大力倡导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以优良的作风促进各项环保工作任务的完成。
同志们,岁月不居,天道酬勤!2010年,是落实“十一五”环保规划的关键之年,我们一定要全力以赴打好决战,谋划新篇!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务实的作风,锐意进取,真抓实干,乘势而上,为探索重庆环境保护新道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宁波保税区XX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章程(样本)
宁波保税区XX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章程(样本)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公司的行为,保障公司股东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公司名称:宁波保税区XX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公司住所:宁波保税区发展大厦808室
第三条 公司由李XX投资组建。
第四条 公司依法在宁波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取得企业法人资格。公司经营期限为十年。
第五条 公司为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第六条 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第二章 经营范围
第七条 经营范围:国际贸易、转口贸易、出口加工、保税仓储、咨询服务;消防设备,纺织原料及产品、服装、工艺品、日用品、化工原料及产品、文具、装饰材料、机械设备的批发、零售、代购代销。(以工商核定为准)
第三章 注册资本及出资方式、出资时间
第八条 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0万元人民币;实收资本10万元人民币。
第九条 公司股东的出资方式和出资额、出资时间为:李XX以货币出资,为人民币10万元,占100%,在公司成立前全部到位;
第十条 股东应当足额缴纳所认缴的出资,股东缴纳出资后,必须经法定的验资机构验资并出具证明。
第四章 股东
第十一条 公司股东是公司的权力机构。
第十二条 股东行使下列职权:
(一)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
(二)选举和更换非由职工代表担任的董事、监事,决定有关董事、监事的报酬事项;
(三)审议批准董事会的报告;
(四)审议批准监事会或监事的报告;
(五)审议批准公司的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
(六)审议批准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七)对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作出决议;
(八)对发行公司债券作出决议;
(九)对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清算或者变更公司形式作出决议;
(十)修改公司章程;
第五章 董事会及法定代表人
第十三条 公司设董事会,成员三人,由股东任命产生。其中董事长一名,董事二名,董事长由董事会选举产生,为公司法定代表人。公司不设总经理。
董事会应当对所议事项的决定作成会议记录,出席会议的董事应当在会议记录上签名。董事会决议的表决,实行一人一票。董事会决议应当经半数以上的董事通过。
第十四条 董事会对股东负责,行使下列职权:
(一)提请股东决议,并向股东报告工作;
(二)执行股东的决议;
(三)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
(四)制订公司的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
(五)制订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六)制订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以及发行公司债券的方案;
(七)制订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变更公司形式的方案;
(八)决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
(九)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
第十五条 董事任期三年,任期届满,继续任命可以连任。
第六章 监事会
第十六条 公司设监事会,成员三人,其中二名由股东任命产生,一名由公司全体职工选举产生的职工代表担任,该职工代表于公司成立之日起半年内产生,报公司登记机关备案。监事任期三年,任期届满,继续任命或选举可以连任。监事会设主席一名,由监事会选举产生。
监事会应当对所议事项的决定作成会议记录,出席会议的监事应当在会议记录上签名。监事会决议应当经半数以上的监事通过。
第十七条 监事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检查公司财务;
(二)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的行为进行监督,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公司章程或者股东决议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提出罢免的建议;
(三)当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损害公司的利益时,要求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予以纠正;
(四)向股东提出提案;
(五)依照《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二条的规定,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提起诉讼;
第七章附则
第二十一条 本章程经股东签名(盖章),在公司注册后生效。章程修正须经法定代表人签名,报登记机关备案。
股东签名(盖章):
年月日
第四篇:攻坚克难 真抓实干 建设生态 休闲 智慧 幸福增城
攻坚克难 真抓实干 建设生态 休闲 智慧 幸福增城
努力建设幸福东江新区
今年,新塘镇将在行政区划顺利调整的基础上,立足新的历史起点抢抓发展机遇,围绕“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建设广州城市副中心”发展总纲,紧扣“四大一美”谋发展,真抓实干求实效,助力建设幸福东江新区。
一是借力广州东部交通枢纽中心建设,构建新塘“大交通”。充分发挥新塘地处穗莞深黄金走廊的区位优势,加快推动广州东部交通网络的形成,并全力保障地铁13号线和交通枢纽中心建设用地,建设“二横三纵”干道网,进一步完善与东莞、广州、深圳等周边地区及珠三角地区的对接,充分发挥东江流域水路资源打造立体交通,推动形成高效、低碳、便捷的“大交通”系统。
二是促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新塘“大产业”。充分利用中国—意大利服装设计港(新塘)等平台,为新塘牛仔产业成功转型升级和向外拓展市场提供优质平台;另一方面,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战略性产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是加快社会建设转型升级,构建“大管理”。
四是打造宜居宜商东江新城,营造“大生态”。以广州建设“花城、绿城、水城”为契机,强化规划引领指导,加大城市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力度,高标准抓好城乡卫生保洁,规划兴建牛仔文化公园、万田生态花园、白江公园、滨江公园等一批公园,推动公路绿化升级,建设生态、休闲、舒适、幸福新塘。
五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美丽乡村”。认真规划好塘边村、上邵村、瓜岭村美丽乡村建设,建设独具岭南特色、生态宜居的都市美丽乡村和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着力打造广州城市副中心核心区
荔城作为增城打造广州城市副中心的核心区,要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和资源禀赋,以挂绿湖为核心载体,重点突破“四大一美”,大力推动新型城市化发展。
今年重点抓好五项工作:一是着力推进挂绿新城建设。系统推动挂绿新城涉及的土地整合、拆迁安置及湖面拓宽工程等工作,确保挂绿湖以及增城大球场、增城大剧院、增城文化会议中心、增城少年宫等系列重点项目有效推进。全面升级美好绿化改造,建设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有特色的水城花城绿城,开创广州城市副中心核心区建设新局面。二是着力推动高端产业集聚发展。按照生态型、低密度的理念,全力配合一批高水平的标志性大型文化设施,不断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全面增强发展承载力。同时,集中精力推进一批“三旧”改造和土地整合项目,形成核心产业群,为建设广州城市副中心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三是着力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完成规范整治“散、小、乱”养猪场,保护城乡生态环境。完善农村建房管理,严厉打击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等各类违法行为。抓好农村“五场”
建设,落实农村环境保洁制度,推动农村环卫精细化管理。四是着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庆东温山吓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岭南特色的景观节点,创建生态宜居的魅力乡村。实施莲塘村美丽乡村深化建设,规范农家乐和商贸街的建设和管理,推动村民增收致富。建造油菜花园、樱花园及莲花池,推动形成花城格局。五是着力夯实基层基础。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继续推进“五个一”工程,健全村级规范化管理,杜绝资产权力寻租空间,稳定农村基层基础,为城市副中心建设赢得发展空间。
加快打造增江东岸经济板块
增江街将认真贯彻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推动增江街全面融入广州市城市副中心,加快打造产城融合的增江东岸经济板块。
一是以东区工业园为载体,推动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坚持发展现代工业经济,加快推进北汽项目建成投产,推动星河湾集团白酒项目等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集聚一批极具品牌效应的先进制造业。利用储备土地规划指引招商,着力发展高端商住、酒店、楼宇经济等现代服务业,推动三次产业融合互动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二是发挥项目带动效应,突破城市基础设施瓶颈。坚持“项目带动”战略,通过服务发展北汽、东湖公园综合改造、时代倾城等重大项目,策划推动一批“三旧”改造项目,全力推进交通路网、水网、电网、天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拉开城市发展框架。三是把握规范生猪养殖契机,优化城乡宜居环境。四是坚持抓基层打基础,提升社会服务管理水平。全面实施村财村账“双代管”、社账社财街代管制度,强化农村集体财务管理;不断完善出租屋管理“楼长制”,实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规范化;严格落实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制度,全面推进“五个一”工程建设。六是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机制,强化干部职工队伍教育管理,全面治理“不作为”、“乱作为”和“慵懒散”等行为,全面落实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五个一”工作,形成健全的镇村社三级纠风工作网络,增强干部职工组织纪律性,营造良好的党风政风。
建设山水田园式科教生活新区
朱村街将认真贯彻广州市委十届四次全会、增城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紧紧抓住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促进干部群众思想观念的大转变,在广州教育城建设和“四大一美”等方面真抓实干,扎实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2013年着重做好六方面的工作:一是集中精力推进广州教育城建设。在已全面完成调查摸底、固化现状及制定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方案的基础上,加快启动安置区建设和教育城起步区拆迁补偿工作,促进项目早日动工建设。二是积极培育发展一批高端产业项目。三是高标准打造花城、绿城、水城。加快推进500亩大花园建设,着力打造广汕公路绿色生态长廊,深入开展深坑河、西福河河道及沿岸环境综合整治,坚定不移有序推进规范整治“散小乱”养猪场工作,推广落实生活垃圾分类,建设宜居宜业山水田园式科教生活新区。四是全力配合推进重大交通设施建设。保障地铁21号线、北三环高快速路等重大交通设施建设,抓好朱宁公路等市域道路和桥梁升级改造,构建城市交通主骨架。五是深化美丽乡村建设,优化人居环境。围绕美丽乡村建设总体目标,全面落实规范农村建房,拆除泥砖房,完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立长效保洁制度,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规范财务管理,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产业,不断提高美丽乡村建设水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六是不断提升城乡精细化管理水平。
打造“一核三区”核心区南部板块
石滩现在纳入全市“一核三区”这个发展战略核心区的规划建设范围。石滩镇将以此为契机,按照新型城市化建设的要求,以及核心区的工作标准,服从服务广州市城市副中心和挂绿湖建设,狠抓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狠抓项目落实和执行,狠抓基层基础建设,努力打造“一核三区”核心区南部板块。
2013年,石滩镇将重点做好六项工作:一是大力推动战略性发展平台的建设。着力“一园一区一带”,也就是研发创意产业园、荔三产业带、石滩新城区这三个发展平台的建设,为未来经济发展打造载体和平台。二是大力推动产业项目的建设,今年重点推进广本研发中心项目一期收尾工程和二期、广东省技工教育示范基地项目、碧桂园豪园项目、怡翔制药有限公司项目、粤和能源有限公司(总部办公楼)项目等优质项目的建设发展,不断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做大做强经济堆头,为全市经济做更大的贡献。三是大力推动城市公共设施以及公益设施的建设,尤其要加大变电站、三甲医院、新石滩中学的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载体和功能服务。四是大力加强土地报批、收储以及三旧改造工作,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优势。五是大力推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以及社会综合管理,当前尤其要坚定不移推进散小乱养猪场的规范整治工作,确保2013年底全面完成规范整治任务。六是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建设,进一步调动全体干部职工和村社干部的积极性,落实农村普惠工程建设,促进队伍的纯洁和社会的稳定。
强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在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中,中新镇将通过宣传发动、创新政策转化、创新落实举措、考核督办等方式,对照全会提出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以及“1+13”政策文件的要求,编制形成中新镇的行动方案。对全镇土地实行用途管制,加大土地整合力度,充分利用三旧改造政策,大力遏止、清拆城乡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为中新的发展储备宝贵用地空间;加快推进霞迳村美丽乡村建设、500亩农耕花园、100亩中新花园、3.58公里西福河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和广汕路、S118线绿化升级改造、综合环境整治等项目,全面规范管理,提升城乡面貌。2013年,中新镇一是全力以赴稳增长。在市“一核三区”规划指引下,根据中新镇自然条件、禀赋资源、发展规划的实际情况,按照全镇南、中、北三区合理布局,着力推进企业的转型升级。二是倾力打造城乡宜居环境。深入推进霞迳村美丽乡村建设、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加快完成广汕公路中新段综合整治、科学规划农村建设、全面完成“散小乱”养猪场规范整治。三是千方百计改善民生。狠抓福和片扶贫项目建设,完善文化、教育、医疗、体育、道路、路灯、供水、农村污水处理、农田标准化、危房改造等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夯实农民持续增收的物质基础,组织培养新型农民;落实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五个一”工程,夯实农村基层基础,净化农村干部管理、资产管理、工程管理的生态环境,确保农村积极、稳定、和谐、有序发展。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派潭镇坚持生态发展道路,充分发挥生态优势,统筹建设生态旅游名镇和美丽乡村,发展高端生态旅游产业,扎实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建设美丽幸福派潭。重点抓好以下方面工作:
一是巩固提高扶贫开发成效,规划实施新一批名镇名村项目,扶持拖罗石斛种植基地等农村“造血”型帮扶项目建设,培育农村“一村一品”产业,确保脱贫的贫困户不返贫,形成长效脱贫机制。
二是加快白水寨国家5A级景区创建,整合牛牯嶂旅游资源,推进创建国家级地质公园。切实推动锦绣温泉酒店二期、皇马小镇、三英温泉、嘉华温泉酒店等产业项目建设。抓好石马龙百亩主题花园建设,规划建设连接花园、驿站、文化古迹、休闲景点等节点的绿道网和配套服务设施,打造“吃、住、行、游、购、娱”一体的旅游产业链,引导发展休闲旅游业。加快建设黄洞村500亩蔬菜种植基地和七境村180亩生态农业基地等都市型现代农业项目,打造龙头企业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是坚持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推进北部中心镇建设。按时全面完成规范整治“散小乱”养猪场任务,规范农家乐管理,完善丰产林退出机制,推进派潭河流域整治,切实保护派潭的青山绿水,使派潭成为增城的北部生态屏障。同时,抓紧开展温泉路、东林路建设,协调配合新派高速公路规划建设和派正公路升级改造工程;完成派潭镇垃圾综合处理站建设,提高中心镇服务功能。
建设生态休闲和谐小楼
走新型城市化发展路子,小楼镇就是要按照全市“一核三区”、“四大一美”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仙姑故里,小楼人家”两大定位,以“两点两线”为核心,发展便捷交通,培育生态产业,建设美丽乡村,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生态、休闲、和谐、幸福小楼。2013年,小楼镇将继续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生态经济。以农业和旅游为主导产业,加快小楼人家农业园区的规划建设,重点建设生态休闲农业观光、农民集约规模种植扩展、集约种植扩展、现代设施农业、水产养殖五大片区,抓好小楼特色农产品的种植、推介和销售,发展绿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
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强化城乡综合治理。在镇区功能提升上,抓紧推进镇自来水厂原址扩建、镇区支路网等民生工程建设,规划建设仙姑花园和滨江大道;在美丽乡村建设上,高标准建设西园村、九益村美丽乡村示范点;加大土地整合和储备力度,抓紧推进“三旧”改造,全面完成“散小乱”养猪场规范整治,坚决治理“两违”,实行农村畜禽规范化养殖,推行城乡垃圾分类,抓好垃圾分类示范村建设,实施城乡环境精细化、常态化管理,凸显小楼的环境优势。
全力打造生态城镇
正果镇将结合北部山区镇的“生态”优势,以打造广州东部生态名镇为目标,以建设生态文明和培育生态经济为重要抓手,加快推进大扶贫、大产业,营造大配套、大环境,注重大保障、大民生,努力实现正果的“大生态”,加快推进正果镇的新型城市化发展。
正果镇将借助扶贫开发契机,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下大力气进行特色街周边房屋征拆,腾出发展用地承接高速路通车后的发展机遇。以建设“美丽乡村”为抓手,以创建广东省卫生镇为契机,以高标准狠抓镇村环境卫生保洁的长效化、常态化、制度化管理;按照“一镇一站”的要求,加快推进正果镇垃圾压缩站和6个垃圾中转站的建
设;加强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垃圾分类收运体系,为垃圾分类在全镇全面铺开提供基础保障,以加快实现垃圾减量化处理目标。认真规划建设正果花园,大力推动正果滨江两岸园林景观改造和大环境的提升,打造四季花镇和滨江风光带。加快推进“三旧”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动旧厂房、旧村庄土地整合收储和出让,为优质项目和房地产发展提供用地。加大规范整治和查处违法用地的力度,坚定不移地完成规范整治“散小乱”生猪养殖工作,理顺农村建房,确保乡村环境洁净有序。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与广州三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认真抓好建设零农残、超有机的农业种养试验区,探索后现代生态农业的新路子;重点打造正果大冚黄秋葵及黄塘头菜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加强领导干部善政、勤政、廉政建设,树立良好的党风民风商风;狠抓农村“五个一”工程,规范村社干部管理,加强对农村集体收支预算指引,规范资产、资源工程和公共服务的管理和监督。
加快建设生态幸福永宁
今年,永宁街将迅速掀起学习贯彻落实市委全会精神的热潮,围绕主题主线,突出“大生态”的文明理念,体现“干”字抓落实。今年主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高标准抓好1000亩花卉基地、200亩主题花园建设,确保年底见成效;推进永和河“一河两岸”建设及辖区河涌景观整治;充分挖掘和利用南香山的百花古寺、莲花书院、湛子洞等名寺、名人、名山的历史文化古迹,打造具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生态大公园,提升发展魅力。
二是围绕“东江新区”发展战略,全力抓好增城开发区核心区的征拆安置工作,抓好南香山产城新区的建设,抓好慧天视讯、蒌元村、简村村、长岗村等“三旧”改造项目,以及东凌新东城城市综合体等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建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发展潜力。
三是完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广州东部交通枢纽中心规划建设,服务好穗莞深城际轨道建设;加快新新公路永宁段整治整饰工程,力求打造成康庄景观大道;加快朱宁公路永宁段等区域主干道改造工程,规划建设停车场和完善供电、供水、排水、交通标识标线等市政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发展承载力。
四是营造和谐的发展环境,全面完成规范整治“散小乱”生猪养殖场;着力抓好郭村村等美丽乡村建设;精细化抓好城乡保洁和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抓好城乡违法建设的整治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
五是精心抓好街村社三级干部队伍的学习和作风建设,大力治理“庸、懒、散”行为打造一支勤政廉政善政的团队。
六是围绕着群众的需求服务,加快健全城乡一体的民政、养老、医疗、教育、就业、住房“六大保障”体系。
开创建设美丽仙村新局面
2013年,新成立的仙村镇将以市委全会精神为领引,立足新起点,把握新机遇,紧紧围绕建设广州城市副中心和“东江新区”的目标和部署,不断优化城乡环境,提升社会管理服务水平,努力开创建设美丽幸福仙村新局面。一是着力抓好规划引领。高起点、高标准抓好仙村发展的总体规划,重点规划建设仙村“一核五区”,进一步明晰思路,凝聚共识,落实工作。二是着力做好产业培育发展。以广州市第六资源热力电厂落户和规划建设环保产业园为契机,主动对接挂绿新城和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努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和低密度生态产业区。三是着力加强城乡环境建设。
在配合做好挂绿湖工程的同时,重点做好西福河、东江的水利工程和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加快建设“三纵三横”的镇区道路网络和市政配套设施,建立覆盖城乡的垃圾分类和收运处理系统。四是着力抓好美丽乡村建设。大力规范整治“散小乱”养猪场,规范农村建房,高标准规划建设主题花园。五是着力创新社会服务管理。建立服务型政府,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平安仙村建设,推动仙村和谐稳定发展。六是着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干部管理,调动村社干部积极性,全面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五个一”工程,建设廉洁仙村。
第五篇:上下同心攻坚克难求突破 抢抓机遇真抓实干谋发展
今年以来,我市经济运行保持整体上升势头,需求拉动强劲,发展特色明显,运行质量提高,内在活力增强,实现了“双过半”的目标,其中一些主要指标呈现近年来的最好水平。从工作上看,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发展思路更加清晰二是开放举措更为有力三是创新意识更加强烈四是干部作风更加务实五是创业氛围更加浓厚六是发展态势更趋良好。
在看到好的发展势头的同时,更要保持坚定、清醒、有为的精神状态,正视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因素,充分估量可能出现的严峻形势,勇于攻坚克难,不断突破风险,争取更快更好发展。从宏观经济形势看,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不断加大,一系列政策措施开始显现成效。但也应看到,当前的供需条件特别是贷款、用地、用电、运输难和干旱影响等问题,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缓解,下半年经济工作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保持全年经济增长的形势不容乐观。
面对下一步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冷静清醒地面对客观现实,沉着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全面正确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措施,切实按照“果断有力、适时适度、区别对待、注重实效”的原则做好工作。
一、乘势而上,加快发展
一是突出重点、奋力攻坚,在又快又好发展上下功夫。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运力不足、电力紧缺、用地紧张、信贷趋紧等紧迫问题,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已经研究并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关键是要明确要求,责任到人,强力推进,确保落实。要分类指导、全面推进。过半任务完成较好的地方,要再接再厉,紧盯不放,毫不松懈地抓好各项行之有效的工作举措,力争为全市全年任务的完成多做贡献。完成过半任务较差的地方和行业、企业,要认真分析总结,找出薄弱环节,采取相应措施,对症下药迎头赶上。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在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办好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各项事业。扎实推进为民办实事项目的落实,特别是加大市区废气、粉尘和固体废弃物的整治力度,搞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认真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
二是把握大局、加快融入,在实现“五个突破”上下功夫。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战略、发展定位、发展格局、发展举措,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广泛认同。现在,关键是认真按照省委“四个专题”调研组提出的意见,加紧研究、细化、拓展和延伸,尽快实现新突破、新进展。在观念对接上,重点要大力冲破受计划经济影响的习惯思维定势,冲破受山区环境束缚的狭窄思维定势,冲破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惰性思维定势,牢固树立沿海观念,以大开放的思路、大市场的要求和大手笔的举措来抓经济、促发展。在战略对接上,重点要着眼于建设全省经济发展腹地、重要工业基地、绿色产业高地和生态旅游胜地的定位,切实把发展战略谋划好、目标任务制定好、城乡建设规划好、保障措施落实好。在产业对接上,重点要立足于现有产业基础,加强与沿海产业的联系与合作,集中力量培育壮大三个产业集群,加快改造提升具有地方鲜明特色和发展前景的产业,提升在全省的产业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市场对接上,重点要围绕打造闽西北商业中心城市的建设目标,在专业市场、会展经济、地产品市场、现代物流市场、边贸市场和出口市场的建设中加快与沿海地区的对接与共建。在交通对接上,重点要加快构建“二纵一横”的高速公路和“三横四纵”的省级干线、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和以沙溪航道为重点的水上运输通道,形成通畅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
三是落实政策、创新机制,在破解“三农”问题上下功夫。要精心组织农业生产。抓住近期旱情有所缓解的有利时机,抓紧开展夏秋农业生产,集中力量抓好抢收抢种,巩固早季农业生产成果,落实好农民增收减负政策措施,深化“钱粮丰收竞赛”活动,确保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对旱情仍在持续的部分县(市、区),有关方面要切实加强政策、信息、技术的指导和服务,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减轻灾害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