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企业偷漏税手段及其防范措施(全文5篇)

时间:2019-05-14 22:32: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论企业偷漏税手段及其防范措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论企业偷漏税手段及其防范措施》。

第一篇:试论企业偷漏税手段及其防范措施

试论企业偷漏税手段及其防范措施

业:

级:

号:

名:

指导教师:

[摘要]税收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公共权力,按照法律所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强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特定分配方式。它体现了国家与纳税人在征收、纳税的利益分配上的一种特殊关系,是一定社会制度下的一种特定分配关系。税收收入是国家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马克思指出:“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然而,部分企业认为税收是一种负担,所以,经常会借助会计账簿、发票、税目漏洞等方法偷税、漏税。本文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相关建议,认为针对企业偷漏税的种种成因,国家则应该出台一些政策,如加强税法宣传,提高纳税意识等。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企业偷税现象泛滥的现状,维护国家的利益。

[关键词]企业;偷漏税;手段;防范

税收是保障我国权益的重要标准,同国家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高质量的税收标准能够厘清国家同企业间的分配关系,保证企业间竞争的公平性,展示国家的主权。企业为我国税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企业却将税收视为一种负担,缩减了自身的经济收益,所以经常发生偷税、漏税情况。

一、企业偷税的主要手段(一)在生产费用核算方面造假

1.将不属于产品成本负担的费用支出,例入成本项目,这样违反了成本费用开支范围,从而减少利润,达到了少交税的目的

2.将应由福利费用开支的费用例入成本项目。这样违反费用开支范围,加大成本,减少了利润,达到少交税的目的。

3.将费用开支标准任意提高,如缩短固定资产使用年限,或扩大提取折旧的固定资产范围来提高折旧率,这样加大了折旧额,增大了产品成本,减少了利润,减缓了所得税。

(二)利用税率进行偷漏税

税率指的是税额同课税对象间的比例关系,是衡量课税的方法。其反映着税收负担的深度,是建设税制的核心环节。税率的形式及高低运用体现着我国的经济法规及税收标准,在经济税收中发挥杠杆的功能。但是,企业也正通过此种方法,来逃避税率,具体形式如下:

1.运营税率不同的各类产品,借助隐瞒税收部门的方法,以最低税率上缴税款;

2.将小规模纳税人及一般纳税人的界限进行混淆,从而实现偷税、漏税的目的;

3.将营业税与增值税的身份混淆在一起,进而降低纳税的比率。

(三)在商品购销方面造假

1.商家通过与厂家的联销方式,采取商品平销售、,甚至亏销等方法销售商品,然后从厂家取得“返利”。而商家对商品返利部分销售不作收入,对现金等其他方式返利部分不作进项税额转出,使的增值税长期留抵。

2.将购进固定资产,将用于非应税项目免税项目、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等,变换品名、项目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计提进项税额,偷逃税款。

3.人为视销项定进项,进销平衡,少缴或或不缴税款。根据当月计提销项税额的多少,而后决定进项税额的多少。若当月销项税额过多,就采取未付款提前抵扣或非法取得进项票等手段,平衡进销税额,减少当期应纳税款。

(四)利用成本计算方法虚增成本,隐匿利润透漏税

对发出的材料企业可按规定用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等多种方式,每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且计算方法一经确定年度内不得随意改变,如果要改变需经有关部门批准,有的企业在计算成本时故意改变成本计算方法多计或少计销售成本虚转成本,以隐匿利润,或在使用加权平均发计算成本时,故意少计数量使加权平均单位 成本虚增,虚转成本隐匿利润,达到偷漏税的目的。

(五)通过发票等初始凭据实施偷税、漏税

初始凭据指的是经办者或者企业在发生经济往来时获取、填制的,用于记录业务情况的会计凭证,企业经常通过发票、收据等进行偷税、漏税行为。具体方法如下:

1.代开、转让发票。企业法人为了自身利益或者企业利益,让有关企业的发票管理者、个体商户等私自转让、代开发票,从而实现偷漏税的目的; 2.跨地域应用发票。伴随着目前市场经济逐步扩张,业务覆盖的范围越来越

大,商品流通区域逐步扩张,异地运营商增多,发票跨地域的情况屡见不鲜。企业经常通过跨区发放、异地购票等方法来偷税漏税;

3.冒领发票。因为当前我国管理发票的标准仍存在漏洞,缺少相应的发票保管、领取、上缴等标准,那么,就为企业提供了可乘之机,部分企业谎称发票丢失,隐瞒、冒领发票,从而达成偷税、漏税的目的;

4.发票“大头小尾”。这种方法由形式来看是正当方法,开据的发票一式多份,其中一份交由顾客,一份留存备案。但是在发票的头填入巨大数额,而在存根所填写的数额较小,所以,留存的存根就隐瞒了销售的真实金额,实现了偷税、漏税的情况;

5.借助其他发票替代正规发票。该方法经常通过打白条的方法替代正规的发票、收据等,从而达成偷税、漏税的目的。

(六)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

纳税申报是依法纳税的前提,纳税人必须在法定时间内办理纳税申报,如实报送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以及税务机关要求的其它纳税资料。行为人往往通过对生产规模、盈亏情况、收入状况等内容作虚假申报,来达到偷税的目的。

二、对其企业偷漏税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纳税意识淡漠

商业一般纳税人之所以偷逃税款的手段变换无穷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赢利。但是纳税是每个企业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义务,这种义务是靠企业自觉去履行的,而实际上我国公民整体自觉纳税意识较差,于是出现了一些拒税、抗税、无理取闹,蓄意殴打税务干部的反常现象。

(二)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存在经济“脐带”关系

地方政府从自身利益出发,有干预税收执法的动机。于是,任意变通税法的执行,扩大减免范围,造成税收大量的流失。同时,地方政府又向企业乱收费,形成税费不分,给企业增加沉重负担,是有些企业雪上加霜,形成恶性循环。

(三)从社会角度看,税收环境不够理想

从历史上看,中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国家,广大人民对苛捐杂税深恶痛绝。从现状看,有的地方政府忽视了税务部门的特殊性,以行政手段代替执法手段,干预税收执法。在许多人的思想中“放水养鱼”政策和以税收为代价

换取经济增长的观念根深蒂固。再加上当今社会风气不正,有的纳税人素质不高,认为只要能挣到钱,不管是偷税还是其他途径获得,就会被誉为“能人”,所以这些都给虚假申报偷税者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对偷漏税的防范对策

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权向人民强制征收,而非基于自由意志的契约行为。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税收偷漏,不仅仅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而且还侵蚀了税基,加重了合法纳税人的负担,破坏了税收的公平性原则,妨碍企业间的公平竞争,干扰经济资源。如偷税泛滥的话,会使用国家无力发展各种建设,导致社会停滞不前,为了防止偷漏税,列出了一下对策:

(一)加强执法

当前,很多企业偷漏税行为明显,但罚款数额甚微。偷逃税属于一种违法行为,对违法行为予以强硬的法律约束,不仅可以有效制止违法犯罪,还可以使合法行为得到鼓励和发展。这主要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立法问题,另一方面是执行中所存在的问题。因此:

1.应该树立起税法不容侵犯的绝对权威,必须进一步强化税务机关打击偷漏税活动的执法权。2.要实现纳税公开。

(二)简化税制,采取轻税重罚原则

有必要加重对偷税抗税者的经济处罚和刑事处罚。在这方面,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实行轻税重罚的成功做法值得借鉴。例如,美国对个人偷税的罚金,最高达10万美元。并可判处5年监禁。在我国加重税务处罚,是有效制止偷漏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相适应税收秩序的客观需要。

(三)加强税法宣传,提高纳税意识

凡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依法注册登记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有生产、经营活动及所形成的所得都应按规定依法纳税。主要方法有:一是加强税法宣传教育,把税法纳入普法教育的内容,不仅在全体公民中进行学习教育,而且将其作为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及财会人员任职的条件之一;二是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种新闻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使税法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使每个公民都意识到税收对社会,对自身的重要性,强化全民族的纳税意识,逐步树立依法纳税

光荣,偷漏税可耻的社会新风尚,培养公民依法纳税的自觉性。

(四)合理运用纳税评估通用分析指标

对收入类评估分析指标。例如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这一指标超出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少记收入和多列成本等问题,运用其他指标进一步分析。

对成本类评估分析指标。用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这一指标分析单位产品当期耗用原材料与当期产出的产成品成本比率,判断纳税人是否存在帐外销售问题、是否错误使用存货计价方法等问题。如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这一指标超出预警范围,就可能出现帐外销售等问题。

利润类评估分析指标。如果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其他业务利润变动率这两项指标若与预警值比相差较大,可能存在多结转成本或不计、少计收入问题。

结论税收课征容易引起人们对税收之抗拒力,甚至故意违法偷漏税。所以,自由税收以来,即有偷漏抗税行为,此乃古今中外皆然的事。我们利用政治、法律经济、行政等各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做好与税收欺诈违法犯罪长期斗争的思想准备,努力将偷漏税行为降到最小限度。

文献 1.刘剑文编《税法学》,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

第二篇:商贸企业偷税手段及防范措施

商贸企业偷税手段及防范措施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利,依照法律规定,对经济组织和个人无偿征收实物或货币的一种经济活动和强制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因而,无偿性和强制性是国家税收的主要特征。但由于我国现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国家法制尚不健全,人们的税收法制观念还比较单薄,诚信纳税的意识还远没有得到树立,各种偷逃税现象还大量存在,税收流失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其中商贸企业是全国税收中所占比例极大的一块,所以加强商贸企业税收管理是重中之重。

一、商贸企业现状

目前,xx县商贸企业零申报、负申报、低税负现象极为普遍,零负申报企业2012年xx户,占比xx%、2013年xx户,占比xx%、2014年xx户,占比xx%。以xx县某矿山企业为例,该企业产品销售价格400元/吨,年产量大约在10万吨,销售收入(不含税)3400万元,销项税额580万元,经测算,该矿山企业进项税额占收入的1%左右,增值税税负在16%左右,该企业应缴纳增值税约540万元,生产成本80元/吨左右,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为650万元,应缴纳资源税80万元,还需缴纳房地产税、土地使用税等,共计缴纳税款大约1500万元,占年收入3400万元的44%,加之矿山企业许多实际支出无法取得有效票据,例如购买矿区时实际支付补偿款、赞助款等,导致税收负担过高,如此看来,企业实际利润的50%将无偿贡献给国家税收,为此有些商贸企业为追求更高的利润采取不法手段不缴或少缴税款。针对商贸企业整体税收情况,国家税务总局、省局、市局多次下发文件对商贸企业,尤其是“两头在外”的商贸企业开展税收专项检查,其中重要因素之一是大多商业企业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偷税现象。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遏制这种不良势头的蔓延, 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思考、探索及完善。

二、商业企业偷税手段分析

在强大经济利益的驱使下,xx县管辖内的 一些商贸企业绞尽脑汁去偷税漏税,偷税形式的多样化、手段的恶劣化、程度的严重化日益突出,分析其各种偷税手段从而对症下药,尽量减少税收的流失是及其有意义的。纵观xx县商贸企业偷税的手段,大致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一)利润相互转移,逃避缴纳税款

商贸企业为了逃避高额的税收,在不同地区成立多个商贸企业,将货物在多个商贸企业之间进行货物的虚假流转,形成一系列完整、且环环相扣的交易链条,看似正常的交易,其实背后真正的目的是达到偷逃国家税款。

如xx县某矿山企业将货物以每吨80元的价格卖给了xxx市某公司,xx市某公司又以每吨200元的价格卖给了xx省某公司,同时开具运输发票110元/吨,xx省某公司又以每吨280元的价格卖给了xx省某公司,同时开具运输发票110元/吨,xx省某公司又以每吨340元的价格卖给了终端客户,同时开具运输发票110元/吨,流转环节的商贸企业通过多列支人员工资等费用后,少缴纳企业所得税,同时少缴纳资源税100万元,少缴纳企业所得税650万元。

(二)利用发票偷税

商贸企业通过购买虚假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抵扣税款,为了“证明”其货物真实的交易行为,又会购买货物运输发票,这样即能抵扣税款增加成本,同时还会给税务检查人员制造假象,获得高额利润,达到瞒天过海的目的,大多商贸企业不惜铤而走险,进行偷税漏税的不法活动。

(三)虚增成本、减少利润

1.从材料方面做文章,把一些不能计入该产品成本的项目罗列进生产成本。其中以转移材料运杂费加大成本,自治设备用料计入生产成本、变更原材料计价方法、认为提高成本差异率,增加材料成本的差异、材料计划价格偏离实际成本最为典型。同时也有账单还没有到材料先入库的情况,也就是材料假入库。

2.扩大产品工资成本。工资作为计入产品成本的一个基本项目,自然被部分商贸企业利用起来进行偷税漏税,其具体表现为:扩大工资总额,多提福利费用;发放奖金不通过“应付工资科目”,直接列入费用;虚报职工人数和滥发加班津贴等。

三、偷逃税款的原因

商贸企业的偷税漏税行为无非就是为了赢利,这和纳税人的社会责任意识还有其法律意识,以及国家的征税水平、法制水平和稽查打击偷税漏税的程度息息相关。全面分析商贸企业偷税漏税的原因,从根本上杜绝偷税现象,是我国税收部门迫在眉睫的工作。

(一)商贸企业的多变性、隐蔽性,使税务机关难以对其申报纳税进行有效监控。商贸企业的经营品种多样、方式灵活。有定点经营,有流动经营,也有季节经营;有专业经营,也有业余经营;有自主经营,有挂靠经营,也有承包经营;有委托代销商品,有直运商品销售,有小门店大仓库、也有零售批发;有以物易物、以货抵债、以物投资,有转账结算,也有先进交易。这些都给税收征管带来很大难度。

(二)从税务部门看,一是税源管理缺乏必要的刚性。对税源管理人员的日常考核多着重表面工作,而对其真正的工作质量未能更好地考核,如申报准确率方面。这就使得税源责任人每天围着电脑转,只着重诸如办证、催报催缴、发票缴销等日常性工作,而对于深入企业真正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却淡然处之。二是税务局稽查力量毕竟有限,稽查覆盖面不高,使得部分偷税企业抱有侥幸心理,“查出来是你的,查不出来是我的”。这些都关系到企业对申报真假性的认识态度,助长了企业进行虚假申报的念头,给偷逃税行为造成了一定的可乘之机。

(三)从社会角度看,税收环境不够理想。政府忽视了税务部门作为行政执法部门的特殊性,以行政手段代替执法手段,干预税收执法。“放水养鱼”政策和以税收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观念根深蒂固。对于税法的教育不够健全,使得依法纳税、自觉纳税没有深入人心,纳税人的自觉意识不强,这也加重了纳税人偷税漏税的机会主义心理。

四、预防措施建议

(一)制定严密的规章制度。制定一套细致严密“步步设防”的规章制度,使人“不敢偷”。

(二)加强纳税评估和稽查力度。通过审核费用结算方式,对商贸企业向供货方收取的与销售数量、销售额挂钩的各种返还收入,要求企业按平肖返利行为的有关规定冲减当期增值税进项税额。同时推行税控装置,对商贸企业的销售返利实施有效监控。并加强账簿登记管理,督促商贸企业建立健全财务会计核算,如实、准确、逐笔记录商品购、销、存情况。

(三)加强部门协作,围堵“账外账”。目前,“账外账”行为在商贸企业中表现得较为普遍和突出。因其技术性和隐蔽性强,给税收征管监控带来困难。加上其涉及面广、问题多,仅靠国税机关单兵作战又显得力不从心。需要加强政府和国税、地税、工商、银行、统计、公安等部门的综合治理与协作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把关。采用科技手段,建立信息通报系统,实行相关信息共享,实时或定期交流相关情况,为各部门全方位多角度地掌握了解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等方面的情况,提供准确祥实的数据资料,以便各职能管理部门加强对商贸企业的管理,堵塞“账外账”行为的发生。

(四)加大税收宣传和打击力度。面对日益复杂的税收外部环境,以及社会发展和进步要求,要充分利用宣传媒体,并结合具体工作实际,全方位、多渠道、深入持久地开展税收法规宣传,将“纳税光荣、偷税可耻”这一道德范畴的理念上升到“纳税是义务,偷税是违法”这一法律范畴的理念。各地税务检查人员如何真正做到对商贸企业进行税务稽查,防止被查对象的上下游企业线索断链,从而真正达到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的目的。为了遏制商贸企业日益猖獗的偷漏税行为,国家应从全国“一盘棋”进行安排部署专项行动,秉着不查实、不查明、绝不放手的态度,从而真正使以身试法者望而生畏,做到惩处一个、震慑一批、教育一片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商贸企业偷税漏税泛滥的现状,为纳税人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税务》总第232期 [2]李兰英.偷逃税行为的违法与犯罪 [3]杨德松.偷税与反偷税博弈

第三篇:解读房地产建筑业偷漏税的几种手段

解读房地产建筑业偷漏税的几种手段

笔者根据多年的稽查经验,从当前房地产和建筑行业专项检查中发现的几种常见的偷税手段,对房地产和建筑行业纳税现状进行简要剖析,并谈谈一些建议和对策。

一、稽查中发现的几种常见的偷税手段和方法:

(一)利用种种手段不计或少计营业收入减少利润。现在税务稽查主要是针对帐面的检查,只要帐面没有问题,那么就很难发现其他的问题。一些不法开发商利用这一点在帐面上大做文章。1.帐面上少计收入,开发一片小区 在没有全部销售完毕的过程中,在帐面少记载几十,甚至上百套,以此减少营业收入或另作一本帐形成帐外帐以此达到少缴、不缴营业税目的。2.个别企业将预收的售房款收入 不按规定向购房人开具发票,隐瞒收入;或者将部分收入核算混入其他往来账户偷逃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还有企业将预收房款等挂在往来账面上,使缴纳的税款变成往来流动资金,偷逃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

(二)临时性的零散税源偷逃税疑点大,稽查困难。

临时性建筑施工一般规模较小,施工地点较为隐蔽,纳税意识相对薄弱。税务机关受人员、精力限制,加之征管手段落后等原因,难以掌握纳税人具体动态,不能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税收征管,容易造成国家税款的大量流失。1.散布于农村大量的临时性建筑施工,因建筑双方素质较低,工程没有清楚准确的预算内容,工程往往只包工不包料。根据营业税有关规定,建筑营业税计税依据应包括工程所有的原材料及其它物资和动力的价款在内,即直接费用、管理费用、计划利润和税金。上述临时性建筑现状不但给税务机关依法征收税款造成困难,也给稽查部门的检查工作带来很大不便。2.检查发现,目前建筑市场管理混乱,一部分不具备施工资质或施工资质等级较低的私营经济建筑企业、个体建筑户、包工队为承揽建筑工程,纷纷采取分包、转包、挂名、挂靠、承包经营等不同的经营方式挂靠在施工资质较高的企业或向其借用施工资质。施工企业向这些建筑队、挂靠队收取一定数额的“管理费”后,放任自流。而这些包工头法制观念较差,纳税观念淡薄,千方百计偷逃税款。

(三)有些实行所得税定率征收的房地产业建筑业企业,为了达到少缴企业所得税的目的,采用种种手法减小账面收入,或者不设帐更有甚者拒不提供账簿资料,造成少报、少缴税款,或采用多转成本、虚报财务费用、白条下账等方法偷企业所得税。有些企业帐簿记载内容不全,甲方供给材料部分漏税严重。当前各建筑公司下挂的施工队、项目部很多,部分项目部没有按规定做账,通过对部分甲方单位调查发现,甲方供给材料大部分施工企业不在自己的帐中反映,而施工合同又没有明确甲方供给材料情况,有的施工队不给提供合同,需要大量的外调工作,给稽查实施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

二、针对以上现状,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供大家参考:

(一)切实加强对偷逃税违法行为打击力度,及时、有力的打击偷逃税行为。对房地产、建筑业企业最有的方法就是加大稽查力度。国家税务部门一定要加大对房地产涉税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大案例公告曝光力度,罚款有时对它们起不到很大的警示作用,这个时候就要对那些屡教不改的企业进行曝光,将其偷税劣迹毫不手软地公示于众,使其是声誉扫地,促使其痛改前非。

(二)加强房地产企业财务监督。1.严格要求房地产企业规范建账建制,聘请有资格的会计人员,对财务管理混乱,账证保管不善的,责令限期改正;蓄意违规核算的,必须给予严厉处罚。2.对账制健全、能够准确核算其收入和成本的,搞好核实征收;对账制不健全的,不能够准确核算其收入和成本,一律从高核定企业所得税征收率,使其税负高于同等情况下的核实征收企业,打消其通过做假账偷税的幻想,促其依法规范财务管理。

(三)强化部门协作,落实好综合治税。1.确实执行好综合治税机制。紧紧依靠各级政府支持,定期向各级政府汇报房地产及建筑企业税收征管情况,积极寻求社会各部门支持。2.发挥协税护税作用,利用协税护税组织摸清建筑业税源,发现和举报税收违法线索,堵塞建筑业税收征管中的漏洞。同时,针对有些临时建筑行为、小规模建筑行为中包工不包料问题,可尝试赋予建设单位代扣代缴税款义务。

(四)多组织专项检查工作交流活动,从组织协调、稽查实施、检查技巧、政策把握、稽查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经验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专项检查工作质量。

第四篇:企业防范措施

(一)资阳市巨祥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应认真分析本次事故原因,总结教训,牢固树立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严格遵守和执行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落实安全生产保障义务,认真检查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和重视,进一步增强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资阳市巨祥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加强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在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设施、设备及其四周,设置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严格执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三)资阳市雁江区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应加强对乡镇在建工程的监督和管理,严格执行建设领域行政许可规定,从严查处建设非法施工,加强在建工程的安全检查,及时督促施工单位整改和消除事故隐患,确保安全生产。

第五篇:论我国涉外企业避税手段及防范措施

论我国涉外企业避税手段及防范措施

【摘要】避税是指商品生产经营者(即纳税义务人)在税收法规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对其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的安排及管理,达到规避或减轻税务负担的目的。随着我国对外经济交流的扩大,外资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有目共睹,但涉外企业的避税行为及带来的各种问题日益严重。避税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利益驱动”则是其直接动因。税收政策和税收管理的缺陷及疏漏则是造成避税行为的最主要原因。目前,加强对涉外企业的反避税工作及研究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本文针对涉外企业的避税问题,分析了涉外企业的主要避税手段,并提出防范措施。

【关键词】涉外企业避税防范引言

目前,在我国存在着这样一个奇怪现象: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和私营企业利润都在增长,惟有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利润在下降。涉外企业在我国享受各种优惠政策,理应赢利,但事实却恰好相反。据全国涉外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发布的结果,2003和2004,外资企业亏损面分别为47.07%和44.73%。若按照经营常规,发现亏损就应停止投资或改变经营方向,但许多外资企业投资热情却越来越高。相关资料表明,近年来我国每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均超过500亿美元,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国之一。许多外资企业似乎乐此不疲,专作“赔本买卖”,越“亏损”越增大投资。亏损不仅没有把这些外资企业逼上绝路,很多企业甚至活得十分潇洒。对此,有的国税局的官员直言不讳:“这些亏损里面,大部分属于非正常亏损。”跨国公司正是通过“亏损”把利润转移出去,以达到避税的目的。

从涉外企业避税的经济影响来看,避税在减轻外商税收负担的同时也必然导致国家税收收入的流失与减少,进而影响国家的宏观调控力度和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同时,其避税行为破坏税收公平,造成内外资纳税人之间的不公平竞争,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侵犯中方投资者的利益,降低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此外,跨国纳税人的国际避税会造成国际资本流通秩序的混乱,对我国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产生不利影响。

国际避税虽然是全球现象,但我国涉外企业的避税问题,特别更突出些。例如,利用转让定价转税利润一般是从高税区流向低税区,我国的税负较国际水平低,经济特区更低,涉外企业的利润却逆向转移。这说明我国反避税工作还很薄弱,涉外企业即使将利润转向高税区仍能有利可图。可见,加强对涉外企业的反避税工作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避税的概念与性质

1.1 避税的概念

避税包括国内避税和国际避税,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纳税主体躲避的是否是跨国、跨境纳税义务”。在广义上,较为一致的看法是,避税是指纳税义务人为减轻或免除税负所采取的一切正当和不正当的行为。一般进一步将其区分为正当避税与不正当避税,其中正当避税也称合法避税或顺法避税,也即通常所指的“节税”概念,是指纳税人依据税法规定所作出的符合税法宗旨的,旨在减轻纳税义务的各种行为。不正当避税是指行为并不违反法律的形式规定,行为人利用的是税法的漏洞,策划法律所未预定的行为方式,以达到与通常行为方式同样的经济效果,因此又称为违法避税或逆法避税。狭义的避税,则指不正当避税,目前国际组织大部分持此观点。持此观点的一般将避税和节税、逃税截然分开。本文所说避税,为狭义的避税。

涉外企业避税,是指外国投资者利用涉外企业这一中国法人或非法人组织的外在形式采取的合法或者至少是非违法的手段来逃避中国税收,具有国内避税和跨国转移税收即国际避

税的双重特点。其避税行为与国家的课税意图和税收导向相违背, 造成了国家立法意图的落空,影响了税收优惠的政策效果。

1.2 避税的性质

关于避税的性质,理论界存在三种观点,即合法性行为,违法性行为和脱法性行为。认为避税是合法的学者,其理由是避税是私法上适法有效的行为,具有合法性;认为避税是违法的学者,其理由是避税虽然形式上合法,但是实质上违反了税法的宗旨,应定性为违法行为,并在法律上予以规制;第三种观点则认为避税既非合法行为,也非违法行为,而是一种脱法行为,即行为虽抵触法律的目的,但在法律上无法加以适用。笔者同意第三种观点。避税是纳税人利用私法自治、契约自由原则对于法律形式的形成可能性,在欠缺合理的理由的情况下,而选择与经济交易的常规形式相异的法律形式,达成与通常交易形式同一的经济结果,同时因规避了对应于通常使用的法律形式的课税要件,实现减轻或排除税收负担的行为。这种行为具备形式的合法性,实质违法性,故具有合法与违法的边界性。它脱离并溢出了税法的文义规定,无法的到法律的直接适用。涉外企业避税的主要手段

涉外企业避税的方法较为隐蔽和巧妙,形式多样,涉及范围广。从近几年的涉外税收征管实践上看,涉外企业避税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3.1 利用“转移定价”避税

转移定价是指集团内的关联企业之间,为了确保集团利益的最大化,在集团内部人为地控制定价,包括产品价格、贷款利息、无形资产转让价格、劳务费用等等。这主要是反映在母公司能够用低于成本的价格,将商品销往低税区的子公司,或者高于市场价格从子公司购进商品。这样做的结果,使高税区的母公司利润减少而亏损,低税区的子公司则盈利颇巨,从而实现总体避税。这种转让定价避税方式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即已存在,但至今仍是方兴未艾,这也是涉外企业最常用的避税手段,其通过转移定价逃避纳税,大体上占避税总金额的60%以上。

3.2 利用“资本弱化”避税

资本弱化是指涉外企业对其外国子公司的融资主要以提供贷款而非股权投资的方式。我国税法规定,对企业支付的利息,一般允许作为费用抵扣,而支付的股息则不得扣除,需计入应税所得总额中去。故而许多涉外企业采用了资本弱化的作法,即子公司向母公司或境外银行大量借贷,加大借入资金比例,扩大债务与产权的比率,增加成本列支,从而向母公司支付的是巨额利息,而不是股息,这样子公司支付的贷款利息便可以在计算其纳税所得是作为费用扣除,减少账面盈利;而如果向母公司支付的是股息,则股息只能在其税后利润中支付。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调查,目前外商投资中国的资金中,60%以上是借贷资金,自有资金比例并不高。这种资本弱化避税的手法大大降低了资本最低回报率,成为企业利用财务杠杆增加利润的手段。

3.3 利用“避税港”避税

“避税港”,又称国际避税地,是指为跨国投资者取得所得或财产提供免税和低税待遇的国家或地区。涉外企业通过在避税地,如维尔京群岛、西萨摩亚、开曼群岛等国家或地区设立基地公司,再通过其与中国子公司的商业、财务运作,帮助子公司将销售设备、收取费用所获得的利润从设在我国的合资公司那里转入基地公司,逃避高纳税。或将在避税地设立的公司作为国际贸易中转地,实现“低进高出”,也就是从中国子公司以低价买进产品,然后加高价格卖到目的地同一企业下的销售公司,从而使大部分利润被留在了避税地。

3.4 利用“税收优惠”避税

我国税法规定对生产性涉外企业实行“两免三减”,并规定外商投资企业可享受连续

5年向后结转亏损的税收优惠。一些涉外企业便通过会计方法的选择,人为地调整利润来逃避国家税收。为追求更多的利润,部分涉外企业在优惠期满后,或更换厂名或搬迁厂址,或将其主要车间划出把一个旧厂变成几个新厂,而产品品种及其销售渠道等均未改变,却要求再次获得“两免三减”的税收优惠。

3.5 利用“国际税收协定”避税

我国同许多国家所签定的税收协定中,对建筑工地、建筑、装配或安装工程,大多以连续超过6个月的为“常设机构”,只有构成“常设机构”的才征收所得税。因此,涉外企业将一个工程项目人为地分成若干小项目,把每一个小项目均当成一个个独立的项目签定合同,极力地将提供劳务的时间控制在六个月以内,从而规避这部分所得税。

此外,我国税法规定居民纳税义务人负无限纳税义务,非居民纳税义务人负有限纳税义务,一些外商便通过少报居住时间,或利用我国地区之间缺少联系,在我国不同地区之间流动居住,使其成为非居民纳税义务人,达到其仅负有限纳税义务的目的。

3.6 利用“电子商务”避税

目前全球已有50%多的企业先后进行电子商务活动。电子商务活动具有交易无国籍无地域性、交易人员隐蔽性、交易电子货币化、交易场所虚拟化、交易信息载体数字化和无形化、交易商品来源模糊性等特征,而这些特征使得国际税收中传统的居民定义、常设机构、属地管辖权等概念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约束,无法准确区分销售货物、提供劳务或是转让特许权。因而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既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世界各国政府当局提出国际反避税的新课题。

4.涉外企业避税问题的防范措施

2009年前,国家税务总局先后下发了国税发(1998)59号文、国税发(2004)143号文和国税发(2004)118号文,以三个文件来进行外资企业的反避税调查和调整,对外资企业的部分不合法行为进行了规范,但是这三个法规存在很多漏洞和执行上的模糊问题。2009年1月,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国税发(2009)2号文——《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以此代替上述三个文件,进行更加科学和更有执行力的反避税调整。

针对目前涉外企业常用的避税手法,我国的防范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条。

4.1 不断完善税收立法

税法是税收征纳双方共同遵守的法律规范,进一步完善税收立法是减少和防范避税行为的前提。完善税收立法主要从3个方面着手:

第一,要完善流转税的立法。一方面增值税应当从“生产型”转为“消费型”,扩大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另一方面要从避免重复征税、税负、失衡等方面加强立法,真正做到公平税负、平等竞争。

第二,要统一企业所得税。我国应当按照国民待遇的原则将所得税政策予以统一,建立新的企业所得税法。这样既可以从根本上杜绝企业选择不同的所得税政策避税,又能为企业之间公平税负、平等竞争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三,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涉外税法,正确确定税收优惠。税收优惠应既有利于吸引外资目标的实现,又不会影响我国的利益。

4.2 加强反避税立法

完善反避税立法是防范和打击避税的根本措施,也是国际上反避税的通常做法。针对外商投资企业偷税、逃税、避税的严重情况,国家应尽快出台和完善相应的反避税法规和政策,强化涉外税收管理。反避税立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关联企业的定义以及关联企业之间的法律关系必须明确。

第二,国家应当制定避免转让定价的法律措施。

第三,明确规定涉外税收的检查范围和处罚标准。

第四,进一步明确外商企业的纳税报告义务和明晰纳税申报项目及其内容。

第五,防止国际间的避税, 除了单边制订反避税法规和加强税务行政管理外,还必须采取双边或多边的措施。

4.3 强化税收征管

加强涉外税收的征收管理,是反避税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要重视涉外税收管理的综合治理。一是要建立严密的税收监控和信息网络,随时掌握和了解外商企业的基本情况和纳税动态,以及相关的国际商品价格信息、外商个人收入水平及外商、外籍工作人员跨地区经营活动资料和住宅迁移等等信息;二是要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管理监督,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对外商的牵制机制,同时要加强企业外部各管理部门的合作以及对外商的管理,加大对非法避税的打击力度;三是要充分依靠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部门等组成协税护税网络,保证涉外税收的贯彻实施。

第二,将纳税人报告义务的规定系统化和规范化。在规定纳税人报告义务的前提下,应采取措施使纳税人承担报告义务。

第三,密切各经济部门的横向联系,互相支持,通力合作,共同做好反避税工作。纳税人转移收入和利润情况复杂,涉及面广,反超税工作只靠税务部门是难以防范的。

第四,提高税务人员的素质。我国涉外税收起步较晚,缺乏经验,提高征管人员素质十分必要。

第五,加强涉外税务审计工作。涉外税务审计是反避税的有力武器。我们应当吸取外国反避税的经验,重视对跨国公司的审计工作。通过建立高质量的审计队伍,及时查出使用不恰当的申报和不正确的账务处理等避税行为,以维护国家的正常税收,维护国家权益。

4.4 加强国际间的税收协作

我国已与许多国家签订了税收协定,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建立和参加与协定国家间的税收合作。一是签订反避税的国际税收协定。为了减少和消除国际避税行为的发生,应切实加强国际协调和合作,与有关国家之间签订双边或多边反避税的国际税收协定。二是交换税收情报。国际之间交换税收情报,有利于相关国家及时了解、掌握跨国纳税人的纳税和避税情报,并为我国及时采取反避税行动提供信息保证。

5.结语

外商投资企业避税不仅造成我国税款的大量流失,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而且破坏了内外资企业平等竞争的秩序,违反了税收公平原则,同时还造成中国投资环境不良的假象,影响了我国对外经贸的声誉。因此,必须加大反避税工作力度,加强反避税立法,强化国际税收征管,逐步建立严密的监控体系,确保我国的经济权益和经济秩序得到维护和稳定。

【参考文献】

1.曾露,跨国公司国际避税的主要手段及法律规制,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2.李长林,论涉外企业的避税及其防范,许昌师专学报,第17卷第4期

3.张银霞、葛秀明,如何加强涉外企业反避税管理,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23卷第5期

4.李一军,涉外避税税制研究,财经纵横,2007年1月

5.余筱兰,试论我国三资企业避税之手段及对策,财税纵横,2009年第7期

6.帅姝,外商投资企业避税及其防范对策——解读国税发(2009)2号文,消费导刊·财会纵横,2009年8月

7.李建明、刘霞,外资企业避税招数及其危害,企业改革与管理,2008年第1期

下载试论企业偷漏税手段及其防范措施(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论企业偷漏税手段及其防范措施(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财务造假的手段剖析及防范措施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 财务造假的手段剖析及防范措施 姓 名: 刘莎 学 号: *** 学习中心: 北京同方学习中心 专 业: 会计学 指导教师: 谢子光 二〇 16 年 1 月 毕......

    土地增值税偷漏税情况调研

    土地增值税偷漏税情况调研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计税收入确认过程中的偷漏税问题表现 1、隐瞒收入,如低于市场价格销售给内部高管、关联企业的董事、内部职工等。 2、收取款项......

    企业拆迁维权手段漫谈

    企业拆迁维权手段漫谈 北京市**拆迁项目,在09年轰轰烈烈开始了,至2011年住宅基本拆迁完毕,开始和企业谈判了。我们的委托人系拆迁范围内比较大的做铝合金加工的企业。在此经营......

    28个手段减少企业所得税

    有以下28个手段减少企业所得税: 01、工资薪金社保 A、 在操作上首先要符合税法上规定的形式的要件; B、 签定虚拟用工合同每月申报个税即可;不一定要交纳社保(具体人数自己掌握)......

    企业风险防范措施分析讲解

    “风险无处不在,风险无时不有”,这说明了风险的客观性即只要存在经营就会存在风险;“风险会带来灾难,风险与利润并存”,这说明风险与生产及发展的相关性。结合笔者在施工企业多年......

    企业留住人才的有效手段

    企业留住人才的几种有效手段21世纪,人才已成为社会第一资源。企业出于发展的目的,对人才的激争已到了白热化阶段,如何留住人才对企业来说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甚至决定企业生死存......

    节流是企业赢利的手段

    节流是企业赢利的手段随着市场经济在不断的调节,市场商品的密度越来越高,各企业对“运营成本”的课题也越来越重视,最大限度的寻找成本动因,是企业永不停止的脚步。商品经济的市......

    企业安全管理的手段是什么

    一是要以坚持强化现场管理为基础 一个企业是否安全,首先表现在生产现场,现场管理是安全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员工在企业生产过程中不仅要同自然环境和机械设备等作斗争,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