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劳务派遣企业风险防范措施研究
我国劳务派遣企业风险防范措施研究
[摘要]目前研究劳务派遣问题的学者大多关注的是相关法律问题,本文根据劳务派遣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我国劳务派遣企业的发展现状及风险进行分析,试图提出劳务派遣企业降低、防范风险的相关对策建议,以提高劳务派遣企业的各种风险承受能力。
[关键词]劳务派遣
风险
派遣员工
一、引言
劳务派遣又称之为劳动力派遣,是用人单位与派遣单位通过协商并签订派遣协议,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然后向用人单位派出员工,使其在用人单位的工作场所内劳动,接受用人单位的指挥监督,以完成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的一种特殊的用工方式。
我国劳务派遣行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从上海市对外服务有限公司成立开始,劳务派遣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全国各个省市。由于相关法律的缺位和规范制度的不健全,目前中国的劳务派遣企业虽然发展速度惊人,质量却难以保证,这无疑给劳务派遣企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风险和障碍,因此,规范劳务派遣企业的发展,尽快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提高派遣企业自身的规避风险能力,是劳务派遣企业得以良好发展的前提。
二、当前我国劳务派遣企业存在的风险分析
1.发展潜力大,行业规范不足
劳务派遣是我国劳务经济的一个新商机,发展现状可以概括为快速发展、潜力巨大、无序竞争和缺乏规范。目前我国采用劳务派遣型工作安排的行业主要是服务业、制造业和建筑业,如电信、银行、医院、邮政、家政、电力、铁路运输等。我国现阶段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务派遣是安置这些剩余劳动力的比较好的一种方式,所以政策方面也会对劳务派遣持支持的态度,引导劳务派遣行业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劳务派遣行业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还没有充分进入政府政策的视野。在缺乏规范的情况下,劳务派遣在运作中暴露出如经营地位和经营资质等很多问题。
2.对用人单位风险评估不完善,派遣员工过程存在潜在风险
根据劳务派遣服务的过程,劳务派遣企业的业务分成三大部分:服务协议签订前、服务执行过程中、服务终止。总体看,劳务派遣企业的运营风险伴随着劳务派遣服务的始终。而在派遣服务协议签订前的用人单位评估过程是非常重要的,这一步骤孕育的潜在风险也最多最致命。如果不对用人单位进行综合实力评估就与其签订派遣协议或评估不专业,都有可能对以后的合作埋下隐患。就目前来看,大多劳务派遣企业的实力不足,为了争取更多的业绩而随意将员工派遣至企业工作,增大了劳务派遣企业的风险。
3.劳务派遣企业自身实力不足,派遣员工管理缺乏经验
目前新《劳动合同法》对于劳务派遣企业设定的门槛是非常低的,只要50万元的资金就可以到工商局注册,这使得大量低门槛进入的劳务派遣公司资金运营缺乏弹性,加上自身各方面的实力都不能满足现代企业规范管理的要求,而大型的劳务外包业务因工资周转问题一般都需要强劲的资金做后盾,因此,许多劳务派遣公司因实力不足面临着巨大的资金短缺危机。
4.法律法规方面对于劳务派遣企业的制约因素
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专门规范劳务派遣行业的相关法律,但是2008年新《劳动合同法》用了一章的篇幅从行业准入、市场秩序、三方关系、派遣员工权益等诸多方面对劳务派遣企业进行了严格的规范。总结起来,其制约因素大概包括几个方面:(1)劳动法关于派遣企业的两年以上的劳动合同,使得派遣企业必须要与派遣员工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而劳务工离职率高的特点又使这种稳定关系难以维系,两方面的原因限制了劳务派遣企业用工灵活的需求,而且也会加大企业对于人力成本投入的风险。(2)缺乏法律引导和正确的监督机制。市场上存在许多非法经营的劳务派遣企业,很多派遣员工在受到一些不良企业的迫害和欺骗后对派遣企业失去了信心,使得劳务派遣这个新生事物被蒙上了灰暗的外衣,社会形象被玷污,给劳务派遣企业进一步拓展业务,向高端人才领域发展制造了障碍。
三、劳务派遣企业防范风险的相关建议和措施
1.增强实力,提高劳务派遣企业风险承受能力
劳务派遣企业的主要“产品”就是人员派出服务以及派遣员工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从风险的角度来看,劳务派遣服务存在的价值就是为用人单位转移或承担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解决大量的劳动争议问题,其主要的经营风险在于经济风险和法律风险两类,经济风险包括人才使用和管理的成本、社会保险费用的缴纳以及企业本身的经营成本等,法律风险主要指的是劳动关系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违规、工伤事故等风险。因此,劳务派遣企业作为一个专门为用人单位承担其用人风险的机构,企业本身首先必须具备高度的防范风险的意识和消化各种风险的能力,一方面要为企业注入更多的资金,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为企业应对各种经济风险做好准备;另一方面,企业要充分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提高化解法律风险的能力。最后,企业要对用人单位的资质进行严格全面的评估,对用人单位的偿付能力、工作环境、管理特征等进行全面审查,从而为后续的服务执行提供保证,避免企业承担不必要的风险。
2.完善信息管理体系,建立三方协商机制
面对劳务派遣企业内部管理过程中的风险,解决的关键在于聘用具备专业处理人才派遣业务能力的员工,同时完善企业信息管理体系,将派遣员工的管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因此,在自身的管理上,由于多行业、跨区域派遣,目前多数专业的大型劳务派遣机构的组织结构管理上多应用“行业+职能”式的矩阵式结构,以保证同一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对不同企业客户派遣员工管理工作的高效衔接和配合。同时,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方法强调信息技术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以及劳务派遣信息平台是劳务派遣企业防范经济风险的有效技术工具。劳务派遣企业要构建包含劳务派遣企业、用人单位、派遣员工三方的信息平台,建立三方协商机制,与用人单位进行实时的信息交换,掌握其经营动态和用人需求,以促进对用人单位经营状况的了解以及双方的合作;
3.发挥企业党、工会组织在派遣员工管理中的作用
目前大多数劳务派遣企业的党、工会组织(有些派遣企业甚至并未成立工会)并没有在员工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工会也没有在众多的劳动争议处理案件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根据《工会法》,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人数只要超过25人以上就应当建立基层工会组织,以保障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虽然派遣员工就业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就业,属非正规就业,但他们和其他劳动者一样,依法享有参加工会组织、参与工会活动的权利。此外,党和工会组织参与员工管理可以有效地降低派遣员工合法权益遭到用人单位侵犯时的风险,作为“劳动关系协调员”,工会能够切实地站在劳动者的角度,积极地与用人单位工会共同协调劳资三方关系和解决各种劳动争议问题,同时也为派遣企业规避法律风险提供了良好的解决办法。
4.健全劳务派遣法律制度,规范派遣行业准入机制
一些发达国家劳务派遣行业的经验表明,如果不对劳务派遣企业加以规范和适当的限制,劳务派遣企业的无序发展会使得更多的企业陷入恶性竞争,派遣企业面临的风险也会加剧,并很快会扰乱整个劳动力市场的秩序。因此,随着劳务派遣行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快速发展,政府应尽快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劳务派遣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实行行政许可审批和年审制度,严格规范派遣服务协议,必要时实行相应的经济或法律制裁,以实现劳务派遣市场的良好有序发展。
四、结束语
劳务派遣作为一种非典型的劳动雇佣模式在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普遍,劳务派遣对于缓解我国当前劳动力市场上的“民工荒”问题、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以及解决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均能起到积极作用,另外,随着知识型经济的深入发展,劳务派遣业务也必将逐渐向各个层次的就业领域拓展。因此,妥善处理好派遣企业、用人单位和派遣员工的三方关系,提高派遣企业化解市场风险的能力,对于劳务派遣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就劳务派遣企业而言,更要注重预先防范和规避风险,积极完善三方沟通机制,保护派遣员工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自身化解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谢增毅:美国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制及对我国立法的启示――兼评我国《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J].比较法研究, 2007,(06)
[2] 刘泽瀚李敏:劳务派遣中用人单位的法律风险防范[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6)
[3] 张晓锁:劳务派遣用工形式亟待规范[J].中国工运, 2010,(01):43-44
[4] 吴建荣:劳务派遣的发展、分析及建议[J].就业与保障, 2010,(07):30-31
第二篇:企业在劳务派遣中的风险研究
企业在劳务派遣中的风险研究
——从用工单位角度分析企业在劳务派遣中的风险
摘要:劳务派遣现象由来已久,是就业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随着劳务派遣在各行业中使用的频率升高,同时也加大了企业在劳务派遣运营中的风险性。笔者经过走访调查和对法律法规的研读等研究方法对劳务派遣中的风险进行了研究,发现派遣中的风险大都是在派遣机构、被派遣劳动者、及用工单位这三种主体、三重关系的相互运作中产生,本文从用工单位出发,阐述了用工单位与各主体之间因劳务派遣而产生的风险可能性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希望本文的研究对劳务派遣中的用工单位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用工单位
劳务派遣
派遣机构
被派遣劳动者
风险分析
风险控制策略
劳务派遣是一种非典型的就业方式,在我国,亦是一种新型用工方式,是企业用工的补充形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计划经济时代跨入市场经济时代,各行各业蓬勃发展,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和配置日趋灵活多元,劳务派遣用工因其用工形式灵活、富有弹性、管理成本小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临时性、辅助性或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劳务派遣企业应运而生。这一新的用工形式,使得派遣机构和用工单位各得其利,但由于法律法规在劳务派遣中并不是很健全,以及企业自身的不足,企业在劳务派遣中面临的风险也日益突出。
一、劳务派遣概述
(一)劳务派遣含义
劳务派遣是指劳务派遣单位与接受单位签订劳务派遣协议,由劳务派遣单位招用雇员并派遣该劳动者到接受单位工作,劳动者和劳务派遣机构从中获得收入的经济活动[1]。
劳务派遣机构负责被派遣劳动者的招聘、甄选、考核、录用,将其派遣到用工单位,对其支付工资、提供福利、缴纳社保、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形式上的雇主。
派遣劳动者受接受单位指挥监督,为接受单位提供劳动,接受单位是劳动者实际劳动给付对象,即用工单位,其在派遣活动中面临的风险亦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对象。
(二)劳务派遣性质及特征
通过描述劳务派遣现象,可以将劳务派遣定性为一种组合劳动关系。在劳务派遣中,存在着三种主体和三重关系。三种主体是劳务派遣机构、用工单位和被派遣劳动者;三重关系是劳务派遣机构与被派遣劳动者的关系,劳务派遣机构与用工单位的关系和用工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的关系。
劳务派遣的本质特征是雇用和使用相分离。劳务派遣机构与被派遣劳动者依法订立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即雇主是劳务派遣机构,雇员是将被派遣的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后,劳务派遣机构将被派遣劳动者派遣到用工单位,被派遣劳动者在用工单位的组织和管理下从事劳动。
(三)劳务派遣风险
所谓的劳务派遣风险,是指某一时期内和客观条件约束下,劳务派遣的三方(派遣机构、用工单位、被派遣人员)以及社会层面,因劳务派遣的实际效用偏离原有预期,需要对此承担相当程度损失的可能性[2]。
企业在劳务派遣中的风险的典型案例:2009年10月,某劳务派遣公司将何某派遣至一家商业银行,并在派遣合同中约定:如银行终止与何某的用工关系,劳务公司与何某的劳动关系即告终止。
试用期后,何某正式上岗。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繁忙,需要经常加班,但却被告知这是义务加班的,因商业银行的工资总额是固定,银行不可能支付加班费的。何某在坚持了6个月后,基于工作压力大,何某自己的身体状况也不好,加上没有加班费;且何某发现与自己同一岗位的其他员工(银行编制内的正式员工),其月工资比自己高2000元。何某对此十分气愤,自己做的工作一样多,凭什么自己就要比别人少2000元工资,认为银行违反了同工同酬的规定,且银行要求自己加班却不支付加班费,违反了劳动法的要求;于是何某向银行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并要求银行解决。商业银行却发函给劳务公司,明确表示终止与何某用工关系。劳务公司马上与何某取得联系,要求何某根据约定终止劳动关系,并前往办理退工手续。协商无果后,何某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将劳务派遣公司及商业银行一起告上仲裁庭,要求两单位承担连带责任。
从以上案例中可以看出,由于用工单位过于追求自身利益,没有遵守同工同酬的劳动规定,导致劳动者提起仲裁,从而使用工单位承担不小的法律责任。
二、用工单位在劳务派遣中的风险分析
(一)来自与派遣机构之间的风险分析
1、未审查派遣机构资质,易造成事实劳动关系的风险
在选择合作的派遣机构时,如果劳务服务公司没有合法的资质,或是经营能力欠缺,将导致派遣劳动者与派遣机构因主体不适而无效,将导致派遣劳动者与用工单位的事实劳动关系,从而承担事实劳动关系的合同义务。
2、未审查派遣机构与被派遣劳动者是否签订劳动合同的风险
劳务派遣机构是形式劳动关系的主体之一,其职责有为被派遣劳动者支付工资、提供福利待遇、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行驶和履行与劳动者订立以劳务派遣形式用工的劳动合同及其权利义务,用工单位接受被派遣劳动者时,未审查相关手续是否齐全,亦会产生事实劳动关系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工单位还将承担支付双倍工资以及超过一年与劳动者形成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关系的风险[3]。
3、未与派遣机构之间签订明确权利义务补充协议的风险
在合作过程中,应明确约定工伤事故、劳动纠纷如何处理,费用如何分担。尤其是应当约定,派遣员工工伤事故用工伤保险支付后的不足费用,双方采取何种比例的费用分担模式[4]。在没有明确约定的情况下,问题产生时,避免派遣机构推诿责任,易形成推诿不清、连带责任风险。
4、代发工资和代缴社保的风险
劳务派遣机构与被派遣劳动者之间是劳动关系,向员工支付工资和缴纳社保是其法定义务。在实务中,有的劳务派遣机构常常强调“代发工资”、“代缴社会保险金”。为防范劳务派遣机构规避风险和推卸责任,应在劳务派遣合同中明确约定用工单位只是负责代发,实际上还是由劳务派遣机构支付的,从而规避由此带来的不利风险。
(二)来自与被派遣劳动者之间的风险分析
1、与单位合同工同岗同工不同酬的风险
在同类岗位同类工种工作时,被派遣员工与单位合同工要享有相同报酬,其中包括相关加班费、福利等。在企业用工中,被派遣员工与用工单位劳动合同制员工虽然同岗同工,薪酬却区别对待,这样就容易产生被派遣劳动者在工作中的诸多争议,从而加大了企业在劳务派遣中的风险。以上文中的案例为例,用工单位为自身利益而牺牲了被派遣员工的正当利益,最终也导致了用工单位承担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2、再次将派遣员工转移指派至其他用人单位工作的风险
被派遣劳动者与派遣机构是劳动合同关系,派遣机构是雇主,用工单位是接受劳动者单位,在用工单位组织和管理被派遣劳动者时,用工单位无权利将被派遣劳动者转移或指派去其他用人单位工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此类问题产生的纠纷比较多,特别在不固定工作岗位的情况下,特别容易将被派遣劳动者派遣至其他合作单位。
3、被派遣员工工伤的风险
在劳务派遣中,用工单位是被派遣劳动者劳动实际给付的单位,生活和工作在用工单位,甚至工资、福利、社保等都是由用工单位代发、代缴,由此可能造成被派遣劳动者对用工主体的不明确,当被派遣劳动者发生工伤时,第一时间会选择用工单位处理,同时用工单位有义务按照国家劳动标准,提供相应的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当此类问题发生时,若不与派遣机构约定其责任分担比例或是没有明确说明处理方式,会发生相互推脱处理。
(三)来自用工单位自身在劳务派遣过程中的风险分析
1、未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风险
劳务派遣工因使用成本相对较低、用工方式比较灵活等优点条件下,在现代企业中越来越普遍的存在,大部分企业也乐意享受“不负主要责任”的此类用工模式,从而忽略了在用工过程中,也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维护被派遣劳动者法律赋予的一切权益。特别在有关劳动保护、安全卫生标准、劳动作业条件方面应予以重视。
2、未经上岗培训,未明确告知被派遣劳动者工作职责及相关要求的风险
经派遣机构派遣劳动者至用人单位,用人单位未经工作岗位实际情况给予岗前培训,未明确告知其所承担岗位的工作要求等,会造成资源浪费、人力使用不顺、各种工伤风险等。
3、规章制度冲突的法律风险
实际用工单位与劳务派遣服务机构的规章制度不一致,让被派遣劳动者无所适从。从实际上看,派遣机构为了规范劳动者的工作行为,有权利制定规章制度,劳动者有义务遵守执行;实际用人单位为了生产经营能够正常有序进行,制定规范派遣劳动者的规章制度,也无可厚非,一旦两家制度发生冲突,该如何处理?
三、用工单位在劳务派遣中的风险控制策略
(一)从派遣机构方面进行风险控制
1、审查派遣机构资质,考查经营管理能力及服务水平
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依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设立,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人民币200万元,有与开展业务相适应的固定的经营场所和设施,有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劳务派遣管理制度,应当依法申请行政许可,依法办理公司登记[5]。同时,也要考察派遣机构的经营管理能力及服务水平,从业人员素质,行业背景及其资源储备情况等,选择与优质派遣机构合作,在合作中减少用工单位的用工风险。
2、检查派遣机构与被派遣劳动者的劳动合同,合同期限应大于派遣期限
在接受派遣员工时,用工单位应当检查派遣机构与劳动者之间签订的劳动合同,检查其合同期限是否大于派遣期限,避免在日后的用工环境下,造成用工单位事实劳动关系的情形。
3、劳务派遣协议应细致具体,明确责任分担
用工单位应特别注意在劳务派遣协议中约定双方关联行为的程序和责任分担。比如,调岗调薪的授权管理,退回、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时的相关权利义务等,在履行协议过程中,本着互相协调、及时沟通的方式处理相关事宜,避免因一时或双方的疏漏导致额外法律风险的出现。
4、与派遣机构明确规范“代发工资、代缴社保”协议
在实际派遣过程中,用工单位代替派遣机构代发被派遣劳动者的工资,代缴纳社会保险金,派遣机构以此规避法律风险和责任承担,在此类问题上,用工单位必须与派遣机构协议明确约定,实际工资由派遣机构支付,用工单位只是负责代理而已。
(二)从被派遣劳动者方面进行风险控制
1、切实做到同岗同工同酬
被派遣员工与单位合同工在同类岗位上应享受同等报酬和福利待遇。按照《劳动法》相关规定,如果被派遣员工延长工作时间,应向其支付加班费;同时,其所在岗位其他员工享有的绩效奖金和相关福利待遇也有权享有。
2、与派遣机构及被派遣劳动者详细约定其违规退回的情形
用人单位应与派遣机构详细约定被派遣员工的违规退回之相关情形,避免被派遣员工在派遣期间若因工作无法胜任或多次犯错,用人单位尴尬处理的局面。
3、因工作无法进行,不另行指派至其他单位工作
用人单位只是被派遣员工劳动给付的单位,而非派遣员工实际上的雇主,当工作无法进行时,用人单位可依据派遣协议对派遣员工进行退回或解除处理,无权对被派遣员工进行再指派工作。
4、正确看待员工工伤之情形
在上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因工外出受到伤害或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等特殊情况,应在派遣协议中明确约定工伤事故处理机制和责任承担原则、在相互协调的基础上正确看待和处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三)从自身方面进行风险控制
1、认真执行国家劳动法律法规,遵守用工义务和责任,维护被派遣劳动者一切权益
作为实际用工单位,在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使用派遣员工[6],在对被派遣员工进行管理时,严格遵守《劳动合同法》以及相关劳务派遣的法律法规,维护被派遣员工的一切权益,同时也要及时向派遣机构支付派遣费用。自身应履行:执行国家劳动标准,提供相应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告知被派遣员工其工作要求和劳动报酬;支付加班费和提供相关福利待遇等。
2、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岗位培训,满足岗位能力需求
根据工作岗位实际需要,用工单位应组织在岗的被派遣员工进行必要的培训,以提高其综合素质,保证其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适应满足工作岗位的要求[7]。
3、明确规范派遣员工的规章制度及上传下达
一般来说,法律没有强制用工单位一定要和被派遣劳动者签订书面协议,但从实务操作的角度而言,用工单位为了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最好通过书面协议对双方的权利义务、应遵守的规章制度进行明确约定,并组织进行学习和及时上传下达。此外,为了保护用工单位的正当权益,用工单位也可以依法与被派遣劳动者签订培训协议、保密协议、竞业限制协议等。
目前我国劳务派遣正处于起步和发展的阶段,劳务派遣形式下的弹性用工一方面有效缓解了劳动力市场的“用工荒”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法律法规和政策滞后、管理经验欠缺等现实原因,以及企业自身对劳动法律法规、自我规范意识的轻视,导致企业在劳务派遣中依然存在风险。妥善处理好用工单位、派遣企业和劳动者的三方关系,提高企业化解劳务派遣风险的能力,对企业以及劳务派遣市场的健康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注释:
(1)推诿:指推卸责任、推辞,即缺乏责任心,对事具有消极表现。
(2)尴尬:通常是说人遇到的一种处境,让人感觉很难为情,无所适从。在心理学上,意味着自身或见到他人,在某种场合下,被逼迫到窘境,发生了无法预料的情况,而体现出的不知所措,造成问题逃避,发怒以及沉默等行为。
参考文献:
(1)
安鸿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3版-北京:中国劳动社保保障出版社,2014
(2)
柯冉:BY公司劳务派遣风险处置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8
(3)
《劳动合同法》2008年1月1日
(4)
龙继寿:劳务派遣用工的风险及防范[J].四川劳动保障.2011年05期
(5)
赵淑丹:我国人力资源派遣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6)
朱磊:劳务派遣用工亟须加强规范[N].法制日报.2008年
(7)
李齐放,刘红珍:企业以劳务派遣形式用工的风险及其应对[J].人力资源管理.2011年07期
第三篇:企业劳务派遣用工中的风险及防范研究
企业劳务派遣用工中的风险及防范研究
摘要: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后,劳务派遣被广泛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中,甚至成为一些用工单位常态的用工形式。文章在分析使用劳务派遣人员时可能存在的风险基础上,提出一些相关防范措施,以期降低用工单位的损失,促进该行业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劳动合同;劳务派遣;风险;防范
劳务派遣,是指劳务派遣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务派遣协议,将劳动者派遣至用工单位从事约定的生产劳动。劳务派遣的最大特点是劳动力的雇佣和使用相分离,被派遣的劳动者不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而是与派遣单位存在劳动关系,被派遣至用工单位,形成“有关系没劳动,有劳动没关系”的特殊形式。
一、风险和弊端
用人单位在享受劳务派遣员工带来的诸多方便、利益的同时,也必须面对一些其与生俱有的风险,即弊端。人工费的增加
对于劳务派遣单位来说,《劳动合同法》规定注册资本必须达到50万元,并且规定了派遣单位应当与劳动者“签订二年以上期限的劳动合同”、“劳动者无工作期间每月支付最低工资”、“合同期满支付补偿”等刚性条款,劳务派遣单位势必会把这些压力转曾给用人单位,造成用人单位人工费成倍增加。工伤赔偿纠纷
新劳动合同法颁布后,纳入工伤等级标准的范围扩大,提高了赔偿基数,增大了企业承担的工伤赔偿数额。劳务工一旦发生重大工伤事故后或者产生群体性劳动争议,派遣单位在无力承担巨额赔偿的情况下,用人单位需要承担不可避免的赔偿责任和有可能产生的连带责任。企业信息安全的风险
劳务派遣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向对方透露一定的企业相关信息是必然的,薪酬信息、员工信息、企业文化建设、相关的企业制度、企业经营理念、市场调查结果与市场需求及发展趋势分析、甚至产品技术及相关创新等等,都有可能向对方透漏,其中的保密信息如果有所泄露则给企业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同工不同酬挫伤劳务工的工作积极性
由于劳务派遣大多属于短期行为,用工单位大多不将劳动工视作本企业员工,因而许多福利待遇与其无缘,对个人长久发展有利的各种继续教育培训也不会提供,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劳动工的工作积极性,导致劳动工的实际工作业绩与当初的设想相差较大。劳务派遣单位不规范,存在混业经营风险
《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单位的经营地位已明确,但目前还没有相关的行政部门对其经营资质进行审批管理,以致造成该行业盲目发展的局面。非法的劳务派遣公司派遣劳务工到用工单位,就可能与用工单位形成事实劳动关系,在劳务派遣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必然会牵连到用人单位,使用工单位存在负连带责任的风险。对内部员工发生冲击的风险
企业在使用劳务派遣员工时,企业原来的职责分配、管理流程、汇报关系、组织架构、员工职业发展规划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企业内部员工和外部人才的平衡问题如果没有妥善解决,片面忽视企业内部员工的作用,部分从业员工可能面临转岗或失业的危险,员工容易产生各种顾虑和猜疑,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情绪,挫伤员工工作积极性,企业内员工的流动率可能升高。
二、对策研究
企业要真正安全、有效实施劳务派遣,做到对劳务派遣人员的灵活管理和运用,需要在实际运作中注意以下几点:选择合适的劳务派遣公司
为了避免出现只收费(中介劳务费)而管理跟不上的情况,用人单位必须选择一个有实力,操作规范的派遣机构。其次对派遣公司的整体能力进行评估,综合考虑企业战略、员工特点、成本实力、企业文化等多种因素,并且还要选择适宜的派遣模式,在法规框架内三方切实履行好人才派遣的各项职能,努力达到人才派遣的目的。聘请专业律师签订派遣协议,明确双方责任、权利和义务
对于可能涉及到的各种赔偿责任,应该在劳务派遣协议中予以明确约定,签订派遣合同要做到“责权明晰”。与劳务工签订保密协议或竞业禁止协议
用人单位可以与涉密岗位的劳务工签订保密协议以及规定竞业禁止协议。若要签订竞业禁止协议的,劳务工合法离开用人单位后,用人单位应给予劳务工相应的经济补偿,给予经济补偿的应保留相应书面证据,竞业禁止经济补偿的给付要和给予因劳动合同终止或解除而支付的经济补偿在有关手续上要进行区分,如签订的保密协议中要写明劳务派遣用工关系、给予的经济补偿要写明“代派遣单位支付”等。构建劳务派遣的预警机制
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可以及时发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风险,主动采取措施规避风险。在风险的应对上,要从系统上入手,从源头抓起,全过程管理,如:劳务派遣的观念与企业文化的冲突要及时评估,防止劳务派遣工一直游离于企业文化之外,加强过程控制,及时反馈信息。
第四篇:我国企业财务风险与防范措施研究(最终版)
我国企业财务风险与防范措施研究
[摘要]企业财务风险是指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从而使企业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企业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财务风险的存在,无疑会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对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及其防范措施进行探讨,以期降低风险、提高效益就显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财务风险;风险防范;防范措施
目录
一、绪论...........................................................1
二、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现状及问题...................................1 1.在筹资方面,资金结构不合理..................................2 2.在投资方面,投资决策随意性大................................2 3.在资金营运方面,企业存货比重较大............................2 4.收益分配政策方面,股利分配政策无章可循......................3
三、我国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3 1.企业的理财活动无法适应外部变化的经济环境....................3 2.内部财务监控机制不健全......................................4 3.企业理财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缺乏风险意识......................4
四、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策略.....................................4 1.对财务管理环境进行全面分析..................................4 2.建立有效的风险处理机制,增强抗险能力........................5 3.建设财务风险制度文化,增强风险防范意识......................5 4.完善风险管理机构,健全内部控制制度..........................6 参考文献...........................................................6
一、绪论
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而风险客观存在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特别是企业的财务活动更是充满着风险。只有深入研究企业财务风险的生成和传导的机理,才能更深刻的认识企业财务风险的本质,以便加强对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提高企业财务活动的运作效益。
从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出发,一般将企业风险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就是指由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其主要来自生产成本、生产技术、销售价格、市场需求、外部环境的变化等各个方面。企业经营的财务成果与其财务目标相偏离的状况就是企业的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使企业不能实现预期的企业财务收益,从而产生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
企业的财务风险又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财务风险包括了企业在进行财务活动过程中的融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收回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等。狭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举债筹资时所产生的风险,因此又称为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与筹资有关的风险,尤其是指在筹资活动中利用财务杠杆可能导致企业股权资本所有者收益下降的风险,甚至可能导致企业破产的风险。本文所研究的企业财务风险界定为广义的企业财务风险。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企业存在财务风险是难免的,关键是如何了解风险的起因,加强防范,使自身处于不败之地。因此,对财务风险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其防范进行研究,以期降低风险、提高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现状及问题
在企业财务活动中,一般分为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营运和收益分配四个方面。相应的,财务风险也就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营运风险、收益分配风险。具体来说,我国企业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筹资方面,资金结构不合理
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够发达,企业筹资手段不够丰富。长期以来企业对资本市场的了解还比较匮乏,对资本市场的运转、资本市场的理论缺乏研究,在筹资时较少考虑资本结构和财务风险等,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资金结构中负债资金比例过高,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与高负债形成的风险相比,或有负债形成的风险更具隐蔽性,对企业的潜在风险也更大。典型表现是企业的乱担保。部分企业对外担保数额大,期限长,甚至未经同意和审批,董事、经理擅自以公司名义为他人担保等,给企业带来较大的风险。大部分企业对担保疏于管理,也不按照制度规范在表外披露,如果担保对象一旦无法偿债,担保企业的或有负债就转化成负债,突如其来的债务负担很可能导致企业资金紧张甚至资不抵债,诱发企业的财务风险。2.在投资方面,投资决策随意性大
在企业中,不顾自身的能力和发展目标,热衷干铺新摊子,盲目投资,造成严重损失的例子比比皆是。企业在进行任何一项投资之前,都应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只有在综合考虑各项因素的基础上,当投资项目所产生的净现金流量为正时才是可行的。盲目追求外延式扩张及所谓多样化经营,未经深入调查研究便乱上投资项目,走向破产也就不足为怪了。由丁投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决策失误及盲目投资导致一些企业产生巨额投资损失。3.在资金营运方面,企业存货比重较大
目前我国企业流动资产中,存货所占比重相对较大,且很多表现为超储积压存货。存货流动性差,一方面占用了企业大量资金,另一方面企业必须为保管这些存货支付大量的保管费用,导致企业费用上升利润下降。长期库存存货,企业还要承担市价下跌所产生的存货跌价损失及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由此产生财务风险。在应收账款管理中,企业普遍存在只注重销售业绩忽视应收账款的控制状况。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同时,由于企业在赊销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盲目赊销,造成应收账款失控,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账。资产长期被债务人无偿占用,严重影响企 2 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例如传统企业积压库存厉害,导致现金流紧缺,最终走向衰亡。
4.收益分配政策方面,股利分配政策无章可循
股利分配方法的选择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状况的判断和企业的声誉,从而影响企业资金的来源,也可能影响企业潜在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如果企业的利润分配政策缺乏控制制度,不结合企业的实现情况,不进行科学的分配决策,必将影响企业的财务结构,从而形成间接的财务风险。与国际上广泛采用的股利政策相比,中国企业较少分配现金股利,代之以配股或送红股的分配方法,这一方面有意无意间助长了证券市场上的投机气氛,另一方面无助于投资者形成正确的投资理念。不仅如此,中国企业股利政策的制定也往往无章可循,股利分配方案常常朝令夕改,令投资者无所适从。尤其是我国国有企业占据领域太多,私人企业发展受很大限制。
三、我国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企业存在财务风险是难免的,关键是必须了解风险的起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使自身处于不败之地。我国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很多,既有企业外部的因素,也有企业内部因素。总体来看,我国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企业的理财活动无法适应外部变化的经济环境
企业财务活动是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下,并受这些环境的制约,包括国民经济整体的形势及行业景气度,国家信贷以及外汇等政策的调整、银行利率及汇率的波动、通货膨胀程度等等。企业理财环境的变化莫测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因为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其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预见和难以改变的,这必然影响到企业的财务活动,比如利率的变动必然会产生利率风险,包括支付的利息过多的风险和不能履行偿债义务的风险;而中国企业大多财务管理基础薄弱,缺乏市场观念和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及应变能力,面对外部环境不利变化不能进行科学的预见,反应滞后,措施不力,财务风险必然产生。2.内部财务监控机制不健全
内部财务监控是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相当独特的系统,为使其更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企业不仅应该设置独立的组织机构,更重要的是要根据本企业的特点,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系统的、强有力的内部财务监控制度,才能保证企业内部财务监控系统的高效运行。而中国企业大多没有建立内部财务监控机制。即使有,其财务监督制度执行也不严格,特别是有的企业管理与监督合二为一,缺乏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对财经纪律置若罔闻,难以进行有效的约束,财务风险极易发生。3.企业理财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缺乏风险意识
任何系统的运行,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条件,高素质的理财人员,更是企业不可多得的财富。就目前的情况看,中国企业的理财人员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和受专业教育的程度限制,其综合素质和业务素质都有待提高,他们的理财观念和理财方法,特别是职业道德和职业判断能力,还不能在更大程度上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不达要求的企业定会被淘汰。
四、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策略
企业的财务风险显而易见,如何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化解财务风险,以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重点。本文认为,针对我国企业的现状,防范企业财务风险,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1.对财务管理环境进行全面分析
防范和控制风险的关键在于如何发现和识别外部环境中存在的各类风险。实践表明,通过对财务管理外部环境及其变化进行详细的分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风险的应变能力。要对外部环境做出准确分析.首先必须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系统,以便及时反映外部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变化情况(如国际市场上主要原料价格的变动,各种货币间的利率变化情况等),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其次.要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明确财务风险管理的主体,使风险控制机构切实做好 4 风险的分析和处理工作。再次。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目前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普遍素质偏低。缺乏相关的经济和金融知识,导致其对环境中的各类风险因素变动反应不够及时,从而错过了风险控制的最佳时机,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针对这一情况,企业财务部门应选拔具有一定分析能力和预测能力的人员进行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以便能够及时掌握外部环境中的各种变化,降低企业财务风险。此外,还要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通过制度完善来保障财务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行。2.建立有效的风险处理机制,增强抗险能力
为了有效防范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企业必须从长远利益着眼,建立和健全企业财务风险防御机制。增强企业的生存能力。
(1)建立健全企业风险分散机制
可以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及时分散和化解企业财务风险。在突出主业的前提条件下可以结合自身的人力、财力与技术研制和开发能力,适度涉足多元化经营和多元化投资。
(2)建立健全风险规避机制
企业对超出风险承受度的风险,通过放弃或者停止与该风险相关的业务活动以避免和减轻损失的策略。企业要防范财务风险,一定要采取一种或者多种混合的方式来减低财务风险甚至避免财务风险。一定要量身定做,根据自身需求也可以自创一种属于自己风格的财务防范机制。
3.建设财务风险制度文化,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企业财务风险的高效管理得益于企业上下一心的全员参与和制度支撑。只有在文化层面上加强企业员工的财务风险意识,打破传统的风险自我无关和自我分割管理的思想,建立起全面整体的风险观,在工作中处处时时评估和发现风险,自发的协调和实现团队化风险控制,把风险管理的观念和行动落实到每个人的身上。同时,管理层应致力于调查和规划本企业的风险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控制和文化引导双管齐下,努力提升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要使财务管理人员明白,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4.完善风险管理机构,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要求企业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组织机构对风险实施及时有效的管理,只有把企业的财务风险实现组织化运作,才能实现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真正的规模运行。企业可以单独设立一个财务风险管理处并配备相应的人员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分析、监控,以便及时发现及化解风险。另外,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弱化本身就是高风险的表现,因此,首先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实现科学决策、科学管理,形成完整的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其次要建立监督控制机制,特别要加强授权批准,会计监督、预算管理和内部审计。再次是财务和会计应该分设,单位分管领导分开,分别设置管理中心,各行其责。最后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作用,搞好内部控制的评审和风险估计。综上所述,企业外部和内部环境不论怎么改变,我们都要可以与之适应,不适应就是被淘汰。只有建立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文化,以企业家的风险管理精神为指导配合高层管理人员对风险管理文化的执行和组织结构的灵活应变,辅之现代化的风险监控系统,将财务风险管理融人全体职员的意识,渗透到员工的日常经营活动中,才能形成对企业全局的财务风险抵御的盾牌,才能长期减少或规避企业的财务风险损失。
参考文献
[1] 韩建勋、张善轩、王忠.企业会计准则[M].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1)[2] 吕晶.企业会计手册[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1)[3] 吕晶、孙浩进.金融理论与教学[M].《金融理论与教学》编辑部,2005(1)[4] 杨延绩.企业技术开发(学术版)[M].湖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企业技术开发》杂志社,2007(1)[5] 余睿武、唐祥忠、刘云.基于MM理论和VaR模型的财务杠杆风险管理[J]国外建材科技,2005(3)[6] 唐久芳、吴璟玲.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控制研究[N]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5(3)[7] 杜英斌.从MM资本结构理论看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和对策[N]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5)[8] 郭焕俊、孙丽英.浅谈企业财务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J]商业研究,2000年(4)[9] 王晋汾.浅议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改善[J]煤炭经济研究,2006(9)[10]陈奇光.论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特征及对策[J]科技资讯,2006(3)[11]李延明、杨振勇.关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J]山东社会科学,2002(2)[12]傅亚平.风险管理影响企业价值的内在机理[J]财经科学,2006(12)[13]Lisa K.Meulbroek,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 for the Firm: A Senior Manager’s Guide[R],Harvard Business School,Working Paper,2002.(1)[14]R.M.Stulz,Rethinking Finance,1996.(6)[15]Froot,K.A.,D.S.Scharfstein and J.C.Stein,A Framework for RiskManagement[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4.(4)
risk
Management[R],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7
第五篇: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成因及防范措施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成因及防范措施研究
【摘要】随着金融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国内银行业的突飞猛进,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已经不能满足银行发展的需要。想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必须引进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我国银行面临一个高速发展和转型的关键时期,重视操作风险就是重视银行在金融大环境下生存的根本。
【关键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风险管理;控制
随着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有效管理操作风险、减少损
失成为金融界最为关注的问题。因此,如何正确认识操作风险,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吸取管理失败的教训,建立科学有效的 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水平成为我国银行亟待
解决的问题。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特征
20世纪9O年代以后,操作风险问题越来越突出,我国银行
业操作风险的严重性令人担忧。从有关部门的统计结果可以看
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存在以下九大特征:
(1)从操作风险事件被揭示的频率看,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2)贷款业务是操作风险事件发生的主要业务线。
(3)从损失类型看,内部欺诈及其导致的操作风险损失比重
最大。
(4)人员因素在操作风险的引发因素中占最大比重。
(5)从操作风险涉案人员的职务层次看,呈现职务日渐升高的倾向。
(6)从操作风险发生的银行等级结构看,主要集中于基层分
支机构。
(7)从风险持续的时间跨度看,对国内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的管理水平不容乐观。
(8)从发生的商业银行看,操作风险的发生频率与银行规模
呈正相关。
(9)从操作风险事件的作案手段看,高科技手段值得警惕。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成因
从国内的现状来看,造成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越来越突出的原因主要是各家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上普遍存在诸多缺
陷,这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操作风险管理文化落后:风险管理文化是一种融合现
代商业银行经营思想、风险管理理念与风险管理环境等要素于
一体的文化,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风 险有怎样的认识,就会有怎样的风险管理文化。
2.2 操作风险管理部门缺失:健全的风险管理框架是实现
全面风险管理的前提。风险管理框架存在缺陷会使得严密的内
控体系出现漏洞,出现风险损失在所难免。从目前的情况看,国 内银行业在操作风险管理框架上的缺陷表现在:缺乏专门的操
作风险管理部门和基层分支机构风险管理职能缺失。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对策
针对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对银行的 操作风险控制应采取以下防范策略;
3.1 营造良好的风险控制环境。操作风险控制环境的营
造应从组织文化建设开始,使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人员提高控 制意识,统一控制观念;使组织之间的控制活动协调一致,控制 人员的责、权、利关系明确,使商业银行从内部到外部形成整体 的控制程序。
3.2 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为了有效地控制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从提高管理效率的角度出发还应该建立、健全风险 评估机制,使商业银行的风险评估形成制度化。
3.3 加强内部控制,建立操作风险预警系统。内部控制制 度是有针对性的管理操作风险的有力工具,有效且能保证严格 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
3.4 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商业银行应按决策系统、执行系
统、监督反馈系统相互制衡的原则设置银行的组织结构,选用合 理的组织管理形式。
3.5 提高业务及管理人员素质。目前国外商业银行职员
中本科学历以上人员的比例已经超过8O,而我国商业银行的 这一比例与国外相比还相差甚远。因此,提高业务及管理人员 素质是降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一个重要途径。
3.6 加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以
后面l临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建立两级代理、四权分离的现代公司 组织机构,通过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不断完善商业银行的公 司治理结构、委托代理结构、股东治理结构和经理人制度。
3.7 加强技术装备,提高操作技术水平。随着计算机在商
业银行的普及应用,互联网络、电子监控系统、巧系统、货币检验 技术等现代化的技术与管理手段相继在商业银行的营运活动中 得以广泛应用,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8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主 要来源于人为因素,需要通过完善和加强法律、法规来加以控 制。因此,加强法制建设是降低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重要 途径。
防范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对策是多方面的,以上只是其中的一些主要策略,只要商业银行的决策层和管理层能够从以上 这些策略人手积极开展操作风险控制,加大稽核审计的力度,充 分发挥银行内部规避风险的潜能,并以此为基础向相关的方面 扩展控制,就会逐步提高控制效率,实现不断降低操作风险的目 的,从而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
参考文献
[1] 郭睿.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M].华东师范大 学,2008
C23 刘正良,刘厚俊.新巴塞尔协议下的操作风险与我国银行 业改革[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O2)
[3] 樊欣,杨晓光.从媒体报道看我国商业银行业操作风险状 况[J].管理评论,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