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特色学校的创建与学校文化的研究
特色学校的创建与学校文化的研究
创建特色学校和学校优质发展是时代的呼唤,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人的发展的需要,是教育竞争的客观要求。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潮流,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科学发展观强调第一要务是发展。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
一、特色学校与学校发展
(一)特色学校
是指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过程中和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在学校教育工作的整体或全局上形成的、具有比较稳定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风格或独特风貌,体现鲜明的学校文化特征,并培养出具有特色人才的学校。是个性化的学校,是认识和优化了个性的学校。特色学校的“特色”是一种先进的、独特的、富有时代特征和相对稳定的学校文化,凝聚在学校每一个成员身上的一种精神品质。
(二)学校发展
学校发展是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的发展来带动学生的发展,它由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学生的发展两者之和构成,以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核心,以教师的发展为支撑,以学校各方面的发展为基础(硬件、软件),学校发展的要求是质量立校、教研强校、特色兴校。学生的发展: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即全人教育,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教师的发展: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注重学习培训、岗位练兵、课题研究、创新实践,树立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教学理念。
二、学校文化的概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学校的办学特色已成为一所学校的立身之本。创建特色学校更深层的是创建特色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一流的学校做文化,一流的学校靠文化。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凝聚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才能塑造出优秀的学校品牌。
要创建特色学校,必须注重学校文化建设,所以,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才说:“学校是文化的园地,办学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铸造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
学校文化从广义上说指的是学校生活存在方式的总和,它属于一种亚文化,是学校中形成的特殊文化,体现的是社会背景下以学校为地理环境圈,由全体师生在学校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及其规章制度、行为方式、物质设施等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其本质意义在于影响和制约学校内人的发展,其最高价值在于促进学校内人的发展。它包括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三大群体,以及体现这三大群体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的物质形态。
学校文化从狭义看主要有:
1、“校园文化”说:以“校园文化”来指代“学校文化”,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学校校园环境中存在的一切文化现象;
2、“校风”说:学校文化是学校的各种规范、行为和风尚;
3、“文化艺术活动”说:学校文化指在学校中开展的各种如歌咏、舞蹈、体育比赛等文艺活动;
4、“教风”说:学校文化反映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
5、“学风”说:学校文化反映的是一个学校的学习风气和氛围等等。
本文所指的学校文化是学校师生以学校校园为重要空间,以学校精神为主要特征,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共同培育和营建,得到学校师生共同认可的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通俗地讲,学校文化可以包括两个层面:即显形的物质环境和隐形的人文精神。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不断上升,因此产生良性循环共同形成校园里的良好的育人环境,发挥不可估量的育人功能。学校文化力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学校文化的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幸福人生。”它包含这些内容:学生的幸福生活,学生的突出特长,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健康成长,学生的快乐学习等内涵。学校文化的精神:“自强不息,追求卓越”优秀只能生存,卓越才能发展。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指学校用于指导教育教学行为与管理活动的最高价值标准与原则,是每个师生为人处世的最高价值导向,也是学校的灵魂。学校文化力的要素:目标力――导向功能,控制力――规范功能,亲和力――凝聚功能,感染力――陶冶功能,创造力――创新功能。现阶段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爱国、诚信、责任、感恩、正义、合作、民主、勤奋、乐观、包容等。
学校文化只有经过系统的整合和不断的强化,才能够使学校文化建设形成“一盘棋”,使其能量得到高效发挥;才能够逐步形成学校的文化力,并不断使学校的文化力得到提升,使学校的办学理念更先进,发展思路更清晰,管理职能更分明,校本特色更彰显,社会形象更突出,促进学校整体的更好发展;才能够最终形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使学校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这就要求学校重视良好的学校文化建设,把学校文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学校建设与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渗透到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等方面,使学校文化成为推动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力量。学校的学校文化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三、学校文化的建设
(一)通过物质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育人物质环境。
我们要千方百计筹措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育人的校园环境。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重新规划,一改过去那种“等、靠、要”的传统思维模式,一方面力争各级政府部门的拨款,另一方面,通过贷款,开源节流等形式积极自行筹款。为了缓解资金紧张的局面,还可以采取以料抵工的形式进行解决。从学校所在地的地形地势的特点、区域特点、教育特色、时代特色,吸纳中外文化的精华,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校文化风格。自然景观建设达到美化、绿化、亮化、净化的要求,校园人文景观的创设,充分利用历史悠久的石碑、经典的古训、牌坊、开国元勋雕像、中外科学家塑像、精美的雕饰、特色性的标志牌、人本化的警示语显示了浓烈的人文氛围。通过集思广益,设计出了以“立体绿化”为特色的整体美和局部美相结合的极富层次的园林式校园景观。
学校建立健全校园特色网站、广播站、文化宣传栏,开办校内报刊等形式的各类文化阵地。文化阵地与社区、社会文化团体密切联系,拓展学校文化阵地,丰富学校文化内容。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现代化资源,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微机室等各种功能教室,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让学生充分感受学校给自己创设的浓烈的文化氛围和优雅的学习环境,从而能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自觉汲取多方面的信息,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
(二)在环境建设中,注重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
一所品牌学校,除了其硬件,更重要的是其所体现的独特的教育理念、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历史积淀和独树一帜的学校文化。只有这样的学校,才会有感召力,才会有生命力和竞争力。优化学校发展环境,不断充实学校教育内涵,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形象,精心打造叫得响的品牌学校,全面提升学校的竞争力,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越式发展。
一中处处蕴涵深厚的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其精髓还体现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活动中。浓缩为学风、教风、校风,校园精神文化集中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的“三风”建设上。“三风”建设包括学校的管理理念、价值观念、办学思想、学校精神等,它是学校文化中精神文化的内涵,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学校的巨大的精神财富,是推动学校前进的精神力量。校风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它们是教育教学以及管理的灵魂,使教师、学生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催促着脚步、奋发拼搏。
秉承儒家教育思想的宗旨是以“人”为本、以“教育”为导向,从而达到以“德化天下”的最高境界。现在所倡导的“先成人,再成才”,德育为先的观念实际上就是体现了儒家教育思想的宗旨。
学校在办学中坚持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使人人都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由于各人之间还是有其各自的差异。要强调“因材施教”;教育者不仅要引导学生树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的观念,还认识到学思并重的重要性,还要将其所知落实于日常生活行为中,这就是我们奉行的“真知力行”。
传统儒学依据其“教育目标”与“教育理念”而在“教学方法”上,大致提供了三种模式,结合教学规律和实际情况提倡:启发式教学法、典范学习法
在学习中推崇“笃志近思”。“笃志近思”语出《论语》子张第十九,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学、笃志、切问、近思,这些是学习的方法,古人云:“博学而志不笃,则大而无成;泛问远思,则劳而无功。”
注重多种形式多层次营造学校文化氛围,使学校文化内容丰富,贴近高中学生生活。如:班级文化建设方面:每个班都悬挂相关的名人名言,标语,楼梯旁的墙上印有“静”、“轻声慢步”,不锈钢的垃圾桶上“请勿乱扔果皮纸屑”的字样。这短短的提示语便成了师生的行动、语言的准则。走廊上,张贴统一制作的安全、消防、节约标示牌等。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地文化修养。每个班都有统一制作的《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请同学们对照要求自己。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既是广大师生的行为准则,又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学校形成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性发展的生动活泼的制度环境,促进广大师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师资、干部队伍。
学校文化建设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人,一中的发展关键在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学校提升办学形象、办学水平、打造品牌学校的唯一途径,是发展学校教育优质化的重要举措。坚持依法治校,强化学校的规范管理,提高学校的教育管理水平。学校历来是家长关注的一大焦点,在跨入新世纪后,它的发展牵动学生家长的心,学校领导班子的建立要慎重,招聘教师要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考试和考察相结合,公开招考,严把进人关。对于现在的教师,学校采取竞争机制、激励机制,使各个老师潜能得到最在发挥,丝毫不会松懈。
全面启动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先导,以质量求生存活动。通过理论讲座、专业学习、师资培训、课题研究、评优课等教研活动,提高了教学质量,提升了社会声誉,使教育在当地达到领先的地位。通过培养“名师”、聘任制、业务考试等措施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采取有力措施,让教师参与一年一度的业务考试,激发教师钻研教材,努力提高教师个体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提高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注重培养教师个体授课艺术的百花齐放;注重教学过程的反思和总结,积极参加国家、省、州、县、校的课题研究、开发校本教材,通过多元化的培训渠道,努力把每一位教师都培养成为教育专家和教学能手。通过培养“名师”来带动全体教职工队伍,努力实施“名师工程战略”。努力提升学校师资队伍的素质。牢牢把握质量这条学校的生命线,形成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教风,积极倡导、身体力行建立起一种尊重理解、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干群关系,以优良的办学质量赢得社会认可。充分发挥“名师”优势,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凝聚力。
学校从软、硬件两方面真抓实干,搞好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发展,打造品牌学校,取得一定成效,促进一中的发展。今后,学校还要在这两方面作精细的长远打造,以创建学校文化氛围更浓烈,教育特色更显著的省级二类示范高中。
(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国特色学校创建与发展战略研究》――子课题组)
第二篇:创建儒雅文化特色学校
创建儒雅文化特色学校
一、创建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教育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内涵发展为目标,以品牌创建为载体,以“打造儒雅特色学校,给每个孩子播种希望”为出发点。挖掘学校传统文化,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凝聚教师力量,整合教育资源,积极构建学校特色文化,不断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办出人民群众期待的教育,办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二、诠释儒雅的内涵
所谓“儒雅”,是指学识渊博、知书达理、气度温文尔雅。“儒雅教育”就是通过以人为本的教育,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使之成为外表优雅的人。内涵博雅、谈吐文雅、举止典雅、气质高雅的人。儒雅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多元整合通的教育。“儒文化”就是通过营造儒雅环境文化、树立儒雅家长、开发儒雅环境文化、树立儒雅价值观、培训儒雅教师、培养儒雅学生、学做儒雅家长、开发儒雅课程、创建儒雅课堂等教育手段、教育内容、课程建设、学生成长等方面,构成一整套具有儒雅特色的育人体系,从而形成学校教育特色。
第三篇:特色学校创建与德育创新研究
特色学校创建与德育创新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
注重以学校特色创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利用国旗下讲话、班团活动、德育课程活动、德育实践活动与校园文化活动、队伍建设、班主任工作、团队工作、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等加大学生道德行为教育,开展德育综合实践教育。但是,由于现代社会变化加速,缺乏沟通,如师生关系的对立、父母长辈和子女之间的对立,同学之间的对立,再如教育者的道德立场和道德观念受到他们的生活时空的限制,在许多方面确实不适合或不能帮助今天的学生顺利地解决他们的道德难题。在实践中可以看到,有些道德难题对于教育者来说也是新问题,故不能依赖于过去的观念和经验,而应和学生们一道去学习,一起体验尝试解决。
因此,我们提出“特色学校创建与德育创新研究”课题,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二、实验的理论依据
实现德育的有效性,实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目标仍然是学校教育需要探索的。本课题借助“传统文化与诚信教育相结合德育模式,家庭社区德育环境与校本德育实践相结合德育模式,地方乡土文化与劳动实践活动相结合德育模式的创新研究为载体,进行教育的方式,阐述教学理念、育人思想和价值观念,使受教育者达到求真求实、学会做人、求知的一种教育方式。又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内化自己的行为,实现无痕的德育教育,达到有痕的影响。
同时在理论联系实践的研究中,探讨、创新、积累提高学校德育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以思想品德等学科课堂教学、学校各项活动和建设德育校园文化等为抓手,开展相应的德育实践研究工作,并对德育的评价进行研究,达到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目标。具体表现为:
1、通过对德育实效的内涵、特征的辨证研究,形成具有校本特点的对德育实效性的独特认识。
2、通过实践研究,逐步确立和形成一个适应新时期发展要求,符合学校德育规律,具有一定特色的,具有实效的学校德育途径方法体系。
3、在研究进程中,进一步探索德育合力工程,树立德育为首和德育就是质量的观念,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培育人文德育和促进德育人才队伍建设。
三、研究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和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指导,以学校为主体,依靠特色学校创建、一校一品,以及家长的共同努力,改进学校德育教育模式,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扩展地方文化的影响,为我校学生的成长发展创建积极的社会环境,从中探索建构一个学校、家庭、社区协同进行学生积极德育教育模式的实践途径、方法和策略,以及在理论上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学校德育教育体系提供参考,在实践上为科学、规范、有效地推进学校德育教育提供实证依据。努力协调学校和社会各界对青少年的教育,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德育网络,使社会各方面从不同角度都能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条件,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1、学生目标—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感恩、学会沟通,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的、有审美情趣的、智能发展好的、有德性的等多方面都有所发展的人。
2、教师目标—教师有专业成长水平和德育创新管理能力,丰富教师人文修养,让工作充满创新,通过实践研究,涌现一大批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优秀教师。
3、学校目标—学校有特色,形成鲜明的办学艺术,创新学校特色德育教育的模式,建设新型的书香校园。
四、研究内容:
1、研究学校特色的弘扬传统文化与诚信教育相结合德育模式-----运用学校德育模式创新提高实效性的辨证研究。把“弘扬传统文化与诚信教育相结合”,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或学生自主从本地的人才文化、人文历史、设施环境、德育基地、人文社会资源中选取感兴趣的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并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掘与利用本地区德育资源,形成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德育内容体系。
2、研究家庭社区德育环境与校本德育实践相结合德育模式。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家庭社区德育课程资源,如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些都将有利于增强学校创新德育的实效性。让学校德育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社区联系起来,直面变化着的生活,积极开发和利用身边鲜活的德育资源,充分调用家乡的各种德育要素,激活家乡家庭社区德育资源,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使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真正收到实效。
五、需要解决问题
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以及方式、方法的浅薄单一,我们的德育教育有时只停留在某个点,没有落实到行动,实效性不高。教改实践迫切要求整合多种教育因素,创新德育多途径教育模式,进行德育发展的研究。课题“特色学校创建与德育创新研究”对广大教师开展德育实效性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将为广大教师整合多种德育元素,创新德育教育模式,开展德育模式的创新与发展研究,在教育观念、理论指导、途径方法等方面提供可选择的新思路。我们开展的创新模式德育研究,主要目的是从学校和学生实际出发,努力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模式和途径,构建有效实施学校教育的模式,促进学校德育的深入有效开展,培养学生学会沟通、学会理解、学会感恩、学会关爱,更为培养道德高尚、行为文明的高素质的人才作努力。
六、研究方法
我们进行的多途径创新德育方法的实验,主要采用德育实践实验法、历史文献资料收集法、按照德育体验法模式,劳动实践、运用学校德育模式创新提高实效性的辨证研究法、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挖掘法、积极开发乡土德育资源实践创新模式、榜样教育中创新模式提高德育发展的研究法、,活动德育渗透教育法、整合元素创新模式提高德育发展的研究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等颁发的有关文件和有关德育教育理论,夯实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基础;调查、收集地域人文教育资源,从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筛选、整合,为利用本地域人文教育资源打好素材和文字基础。
2、行动研究法:按照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的要求和安排,开展开发和利用地域人文教育资源、提高德育实效的实践性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并不断调整研究思路,完善研究计划,保证课题研究指导下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推进。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分阶段总结开发地域人文教育资源、提高德育实效的具体经验,注重过程性资料的积累,逐步形成较为系统的理性认识,以获得可供应用和借鉴的操作性经验和教育理念。
4、个案研究法:对个别学生德育发展效果进行分析。
5、主题活动法等。本课题研究本着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体、整个生活之中,坚持主题活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服务生活”的原则,力求充分开发校内外德育资源,努力使“生活处处皆德育”,让德育理念服务于生活、指导生活、提升生活的质量。
七、实施步骤方法 分为四个阶段,分步实施。
第一阶段:(2014年5月——2014年7月)实验的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申请立项,做好实验有关准备工作。搞好思想发动,制定实验方案,调整配备实验教师。建立实验组织是进行实验的保证,提高认识是进行实验的思想基础。我们组织实验教师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学习教育理论,不断提高对德育重要性的认识。开展主题教育,接着,学校组织力量对课题方案进行论证。
第二阶段:(2014年8月——2014年12月)实验的初步实施阶段。主要任务是全面开展实验。联系德育活动实践基地,学习本土文化,以本地的人才文化、人文历史、设施环境、德育基地、人文社会资源中选取感兴趣的内容以此为载体,开展研究性学习,并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掘与利用本地区德育资源,形成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德育内容体系。它是在研究性学习教育理念指导下开发的一种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条件、突出地方特色、反映地方文化、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德育内容。它除了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乡土性.可开发性、人文性等特点。它置身于真实的社会生活时空中,具有可接近、可感受的特点。分年级重点进行感恩教育、关爱教育、礼仪教育、诚信教育,七年级的常规教育,八年级文明礼仪教育,九年级理想教育,这对他们以后的成长乃至一生都是至关重要的,也是他们将来成人,做一个合格公民的最起码的条件和素质。
第三阶段:(2015年1月——2015年12月)实验的深入发展阶段。主要任务是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德育工作,把德育渗透在教育、教学和各种活动之中,使德育落到实处。这一阶段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的德育教育实践活动:弘扬传统文化与诚信教育相结合,把德育系列活动,培养规范化的行为习惯;建设高品位校园文化,实现环境优化;加强校团委职能工作的力度,实现自身教育的优化;加强社区网络教育,实现育人优化;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实现德育评价的优化。落实完成汇报德育途径方法的实验与研究成果
第四阶段:(2016年1月——2016年12月)实验总结特色学校创建与德育创新研究成果阶段。一方面继续完善第三阶段的实验,另一方面验证总结、推广成熟经验,扩大实验面。再就是要撰写实验报告,进行系统总结,上报总课题组,请领导、专家评审鉴定,使之能推广应用。
八、组织分工
课题负责人(校长陈铁云):负责课题申报、策划、培训和研究活动的开展、课题的结题及交流和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活动设计:(张道雄)课题结合德育活动,设计每一个德育小主题活动实践方案,要有主题、时间、人员、活动目的、活动准备工作、活动过程、活动小结。
课题指导组(吴时兵):提供课题研究理论保障;策划组织课题培训;研究制定课题方案、计划及活动开展;课题成果的提升;指导督促专题研究等。
课题研究成员(彭锋和其他学科教师):积极学习课题理论知识,认真做好读书笔记;按时参加课题活动,活动中尽己所能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制定不同学段德育研究计划,撰写个人研究总结、报告。
资料整理组(张道雄、彭锋):课题研究过程及成果材料收集:如课题研究计划、总结;教师撰写的德育课例、德育主题案例、德育教育精品教案、典型德育课例、德育教育教学故事;课题培训、活动资料;教师读书活动情况;学生作品、活动;课题获奖情况等文字资料、多媒体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课题活动照片的拍摄、课题研究活动的记录。
九、预期成果、1.预期成果1)课题开题报告;2)论文集;3)教案集;4)校本教材;5)德育教育主题班会设计选集;6)德育模式创新主题活动方案选集;7)德育教育实践活动方案选集;8)多种因素整合的德育教育模式理论活动研究照片;9)德育有效性情况分析报告;10)课题结题报告;11)学生参加德育实践活动体会集;12)课题活动成果汇报。
十、经费保障
为了保障学校德育实践健康有序进行下去,不断提高全体教师的研究意识,扎实创新的开展德育活动,使教育真正收到实效。我们为此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1、学校成立课题领导小组,课题组人员定期与不定期的召开各种类型的研究会议,分析学校前阶段课题研究的情况、总结成绩、商量下阶段工作,及时出台有关实践措施,引领全体教师开展实践研究工作。
2、学校还利用校本课程研训以及各种学习机会,组织教师学习,如开好行政会、课题组研究会、教师培训会、经验介绍会,引导和鼓励教师积极投身实践、撰写德育教育体会、写论文,多开展征文比赛活动。
3、学校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教师到外地学习培训;邀请有关专家进行讲座。
4、每年向学校申报一次课题活动经费,我校的课题每年每个课题都有一定的活动经费保障,因此,课题组能确保课题的研究经费。(3000元)
7、课题的经费筹措及管理 :1)学校重视。学校为课题组提供必要的研究经费和活动经费,为课题组成员参加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提供保障;2)领导关心。各级领导为课题组成员参加相关学习和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政策支持。3)社会支持。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接受来自社会各届的各种支持。
第四篇:特色学校创建与德育创新研究汇报
“特色学校创建与德育创新研究”
课题进行情况汇报材料
课题名称:特色学校创建与德育创新研究 批准立项时间:2013年04月 课题负责人:xxx 所在单位:xxxxx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同仁,大家上午好!我来自xxx。下面我就学校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向大家作以下汇报。
一、课题研究的回顾
1、课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是现在的社会浮躁而功利——中国式过马路;处处存在的车外抛物现象;国庆天安门广场大量的垃圾都折射出中国公民素养的缺乏和学校公民教育的缺失。如今的学生有知识但缺少良知,普遍存在“人类文明,人文素质,公民素养”的缺失。培养合格的公民,这是教育,更是教师的责任。我们虽然只是小学教师,却承担着为社会育人,为孩子“造心”的伟大任务。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这些东西绝不是大学能够培养的,必须从小着手,未雨绸缪。因此我校提出了《特色学校创建与德育创新研究》这个课题,想通过 三年的研究和探索,来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
2、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预期目标是:培养“生活有理想、谈吐有涵养、举止有礼仪、行事有风度、心中有智慧”的五有新人。其次是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3、研究内容
研究小学生的行为习惯;研究小学生喜欢的教育方式;研究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内容、途径、方法、活动。
4、预期成果展示
预期阶段性成果以主题班会课展示、专题活动观摩、各种实践活动影像、文本资料、阶段性情况报告等形式展示。终结性成果将以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论文集、各类活动案例集等形式展示。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情况
1、建立课题组织机构、健全德育课题制度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德育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学副校长和德育主任共同组成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指导、督促德育课题的顺利开展;制定了课题研究管理制度,将教师的研究工作纳入教师年终考核体系。
2、课题研究组成员的学习情况
①加强理论学习。组织德育课题组全体成员摘要学习了“十八”大报告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了xxx“十二五”课题研究成果《整体构建小学阶段养成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文集》中的有关文章。②课题组部分成员多次参加了xx省校长协会组织的德育研讨会和培训会。专门邀请了省级专家亲临我校作现场指导,并对课题组老师和课题领导小组的成员进行培训,使我们明确了后期的工作思路。x月x号,我们又邀请了xx省特级教师、武xxx,xx实验小学xxx校长到我校作专题报告。
③进一步健全了研究课题的各级组织,通过专题讲座、集中讨论、互相交流等多种形式定期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专题培训。不定期组织部分成员到周边县市先进学校参观学习。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运作情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调查研究、确定目标(2013年04月至2014年03月)。在向总课题组提出项目申请的同时,我校就开始着手成立了课题小组。在等待审批的同时,我们也在积极地为课题研究做着准备,建立了课题档案,制定了研究方案;调查分析了在校学生现状,完成了现状调查报告;完善了实验方案,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和信息。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规范活动、形成特色(2014 年03月至2015 年06月)。从申请立项至今,我们通过问卷与访谈,调查了学生对文明的了解程度,学生做得好的方面和不文明现象,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育方式等,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开展了一系列小学生德育教育与实践系列活动:
1、充分运用德育教材,发挥课堂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学校除了认真研究将德育渗透于每一课教学中,还自编了《经典诵读》《花开的声音》《“六学”“六学”伴我成长》《小公民手册》等一系列德育校本教材。通过实践与努力,老师们的 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2013年,xxx、xxx等60多位老师的德育论文获省级奖励。2013年,在xxx省小学生经典诵读研究评比中,我校被评为“先进学校”。2014年,xxx老师被评为湖北省“十佳班主任”和“我最喜爱的班主任”。2014年,学校被xx省委宣传部、xx省全民阅读领导小组联合授予“xx省十大书香校园”光荣称号。
2、构建德育网络,增强新时代德育工作感染力
①每学期初,我校课题组都要召开关工委、德育基地负责人、校外辅导员、家长委员会代表和有关方面的人士参加的联席会议,集思广益,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良问题制定校内外德育工作计划。
②发挥校内各种宣传阵地作用。充分利用我校书韵电视台、彩色电子屏、红领巾广播站、“文明之声”、“小眼睛、大世界”、“文明显微镜”、班级黑板报、学习园地、“荣誉殿堂”的德育功能。利用电视台、电子屏、广播站及时及时向学生宣传优秀事迹、典型人事,定期出德育专题板报。每学期,为全校4000多名学生免费发放以“蓝校服”为主题的彩色版德育校报,让孩子们的优秀事迹走进千家万户,让每个家庭都充满正能量。
③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优势,寓教于训练,寓教于活动之中。在课题组的安排下,学校坚持开展 “精彩大课堂,快乐大课间、成长大舞台”三大系列活动。每周二、周四下午最后一节课,集中开展精彩大课堂活动。有乐器、手工、球类等共计72个班。每一间教室、每一块场地都成为孩子们快乐成长的舞台、展示特长的平台。每周三、周五上午第二节课 间,时长三十五分钟,全校4300多名师生同时参与活动,有竹竿舞、抖空竹、耍花棍等各具特色的文体活动,整个校园生机勃勃,充满快乐。
④充分发挥校外德育基地的作用。我校已举行过挂牌仪式的德育基地有4个,定期组织相关年级学生到不同的德育基地开展活动。每年的三月份,三年级的孩子身披“文明小卫士”红色授带来到广场,开展“小手拉大手,清洁我家园”宣传活动,我们提出的口号是“温馨的小路,我们静静走过;美丽的广场,我们细心呵护”。为“缅怀革命先烈,感恩幸福生活”,每年四月份,四年级近800名学生步行来到十里开外的烈士陵园开展磨难教育。五月份,五年级的学生参观赤壁博物馆,了解家乡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重阳节来临之际,大队辅导员组织部分少先队员赴敬老院慰问演出,为老人们送去温馨和快乐。孩子们的感恩行动,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好评。
⑤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净化校园风气、增强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我们不定期分别邀请消防大队指导员来我校作消防安全知识讲座,请派出所副所长作法制知识讲座,请交警中队作交通安全知识讲座等,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了法律、交通安全意识,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虽然我校拥有学生4300多人,校门口来往车流如织,但近年来,无一例交通事故发生。
⑥创新德育活动,共育孝雅新人。以“六学六好”为载体的公民素养教育活动,是我校结合当前学生道德素质的薄弱环节,在“以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的引领下而精心谋划的一项综合性的 “育心”工程。我们分低、中、高三段分别编写了“六学六好儿歌”,编印了“六学六好教材”,下发了“六学六好家校联系手册”,形成了孝雅教育合力。老师、家长、孩子们,将儿歌编成快板、小品、舞蹈、情景剧等形式,将“六学六好”内容演绎得淋漓尽致,学生的自律行为和规范能力有了意想不到的变化。我们还设计了“学生成长卡”,积极开展“天天夺卡、月月争星、人人文明”的“夺卡争星活动”,让获得金卡的孩子发表国旗下的讲话,使幼小的心灵播下爱的种子。每年春季,我们坚持开展“拥抱春天,绿色出行”春游活动,(出于安全考虑,现在很多学校都不敢开展这样的活动,但我们已经坚持了五年,因为在这样的活动中,一个班级的管理水平和学生的公民素养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全校四千多名师生,六十个班级在同一天出发,分别奔赴不同的地点,野餐、踏青、游戏等,尽情享受春天润泽万物的阳光。每次活动结束,孩子们都自觉地将每一片垃圾带下山,山间留下的只有孩子们的欢笑,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六学六好”内容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今年四月份,学校开展“情系山区,爱满校园”爱心捐赠活动,号召大家向云南、甘肃、四川等贫困山区捐赠物品,虽然学校规定捐赠时间只有一天,但短暂的时间内,我们共收到衣服、鞋子、书包、书籍共13000余件,重达5000多公斤。
我校孝雅教育工作已经在省内外形成影响,《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文摘周报》等分别给予报道,省内多所学校专程前来参观,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效应。
四、课题实验还存在的问题
1、课题研究缺乏指导;
2、由于课题研究还处在实验探索阶段,课题实施中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不严密甚至不够细致的地方;
3、参与研究人员自身理论功底还比较浅,因此教师中的一些经验不能很好地总结出来,一些做法和经验缺乏先进理论的引领。
4、参与研究人员思想认识不够到位,还有些工作还做得不够扎实,停留在表面。
5、小学生性格波动大,可变性快,加上社会环境对学生影响的不可控性,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反复性非常大。
五、课题研究努力方向
1、在教育过程中,社会大环境不断冲击着家庭、学校教育,如何创新德育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为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
2、德育队伍建设同样也是制约研究深入的因素,教师、家长的素质直接影响学生品行养成。如何提高教师和家长的素质也将是今后课题研究的方向。
3、积极向xx省校长协会负责课题的专家汇报课题研究情况,请专家及时给予指导。
回顾两年的实验,我们感到,在上级各部门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广大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课题的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我们的实践与探索、学习与感悟是永无止境的。我们将不断充实、不断完善理论研究的深度,采取多种途径创新德育教育,创建特色学校。
第五篇:加强学校管理 创建特色学校
加强学校管理 创建特色学校
摘 要:学校管理者要重视教师素养,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严肃校纪,搞好教育教学,创建特色学校。
关键词:教师管理;纪律管理;教育教学
学校管理必须注重以人为本,用人文精神管理学校,协调好教职员工之间的各项工作。学校管理者要重视教师管理,严格校纪,狠抓教育教学工作,创建特色学校。
一、重视教师管理,提升教师素养
教师是推动一个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学校的核心发展力,也是一个学校展现特色、赢得优势、提升综合实力的关键所在。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应重视对教师的培养,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要了解教师的生活和教学状况,承担指导教师之责,帮助教师掌握教学方法和策略,明确执教班级的目标和任务,并据此安排一切活动。在日常学校管理中应该让教师明白以下几点:
1.正确认识自我,以身作则
让教师充满自尊地了解自己在社会中所承担的重要任务,教师应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应是诚实、积极、顽强、活生生的榜样。只有这样,他的工作才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对教育对象要充满信心
教师要对学生显示出“父亲般的慈爱”,即具有严格意味的爱或恩威并用。教师在与学生相处时,赞扬及忠告、劝诫、谴责都可运用。但是,即使话语严厉,他的本意也应是为了学生好,而不是蓄意压制学生,严禁在教学中施用暴力,应该让学生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否则,如果学生不明白,或不完全相信,“他是会轻视一切纪律,存心反对纪律的。”因此,教师应该使用技巧将印象印在悟性上面,否则,我们的教鞭就不会发生效力。
3.善于掌握学生的心理,因材施教
由于许多学生在学习各门功课上能力常有显著差异,故教学一定要顺应学生天性,不应使任何一个学生的智力受到压抑,以致厌恶学习。教师应该知道一些可以使悟性变敏锐的方法,应当熟练地应用。教师如果懂得教学艺术,很容易把学生造就成人。夸美纽斯指出,一个懂得教学艺术的教师“容易把一切事物刻画在人心上”。由于人心没有限度,因此教师“可以不断书写、不断雕镂”,永无止境。他认为,教师只要教育得法,都会有收效的。
二、定好规章制度,加强纪律管理
纪律在学校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维持正常的学校秩序,纪律乃是必不可少的。“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在学校中,从上至下,无论谁都不得有任何违纪行为。维护学校纪律的办法有监督、谴责、惩罚三种。在对违纪人员处罚时,要做到既严格又温和,以利于错误行为的纠正。但一旦有了过失,则宜根据过失的轻重程度给予惩罚,包括训斥,乃至开除等,严禁在教学中使用暴力、体罚等行为。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要有科学规范、公正合理的学校规章制度来保证,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必须事先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确保学校一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制定学校规章制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科学规范性
严格遵循并做到按科学规范的制度制定程序,学校规章制度不能完全凭学校管理制定者的经验或主观意识而定,如此不但违背了制度管理的本质,更为严重的是会影响到制度执行的可操作性及制度文化的形成。
2.公正合理性
学校规章制度作为规范、约束师生行为的准则,应从科学合理的角度,以一种严谨的态度,凭借科学的管理依据才行,其形式、内容的公正合理性非常重要。不合理的制度会使被执行者产生情绪化的心态乃至逆反心理,反而会有碍管理。
3.执行的严肃性
学校所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必须严格执行,并确保其严肃性,任何人不得擅自违反破坏。作为学校规章制度的执行者及考核者,应该以客观事实说话,公正严肃、公平合理地处理问题。
作为学校管理者应监督学校各项制度和规章的执行,预防违纪现象的发生,确保学校一切工作都有条不紊;一旦发现脱离常轨之事,则需及时予以纠正。
三、搞好教育教学,建设特色学校
教育要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和年龄特征,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要按照自然规律办教育。无论是教学改革、教学原则、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内容都要从大自然中去获得,都要遵循教育规律。我们运用规律不仅是为了服从自然,而且是为了改造自然。
教学是教师工作的中心环节。在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发挥自身的优势,从教师语言、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思想、教学手段等方面形成独具个性的、符合教育规律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特色办学模式。另外,学校的办学思想、风格、学校管理、文化建设等是反映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一所学校办学经验的体现。特色教育必须符合新课改精神,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运用好当前国家扶持教育的一些新政策。凭借学校所在地的区域优势、自身经济条件、学校现有规模、教师素质结构、学生现状等因素,依据自身特点,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上形成特色。学校在创建特色教育的过程中,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把握住学校独特的办学指导思想,形成自身独特的办学模式。
学校管理中教职工是学校行政管理的主要对象,也是学校管理的主体。因此,在进行学校管理工作时要强调人文的重要性,要全心全意地依靠一线教职员工,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健全学校民主管理制度,定期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收集征求广大学校教职工的意见,畅通学校管理者和教职工之间的沟通,调动全体教职工参政、议政制度,强化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学校的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