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形势下药事管理思索
新形势下我院药品管理分析
随着医改的深入,药品零差率即将实施,医院下一步的发展乃至生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新形势下医院的生存是指医院最大的一块收入砍掉后,在各方面保障和补贴可能不会完全到位的情况下,医院如何开源节流,减少成本,提高效率,保持医院向上发展的动力;新形势下医院药学的发展是指合理用药的提升,药学服务的提升,让药学人员成为医院服务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包袱。
医改近期的核心是破除以药养医,建立医疗机构成本自我约束机制,让药品成为医院的成本中心,三医联动,发挥医保控费的作用。最大的变化是改革招标采购机制,调动医疗机构主动降低价格的积极性,允许公立医院单独或者组团采购,建立医院与生产企业直接交易的网上平台。核心就是摸索下放价格谈判权利,调动医院控制药费的积极性的新型药价管控模式,实际上就是把整治药价虚高的责任交给了医院,压给了医院的管理者。新的招标采购模式可供借鉴的有:上海GPO模式,广州重庆的网上药交所模式。但采购招标这方面的政策性太强,留给医院的空间很少,盈利的可能是带量采购的价格与医保支付价的差价可以作为医院的盈利,这方面有待发改委、卫计委、医保、药监、物价等多部门协调。
通过对其他医院药品智能一体化管理平台(HLI)、院内物资采购供应管理平台(SPD)的学习,我们学习了先进的院内物流管理经验,也认识到我们存在的差距,现阶段我院的药品供应、管理、使用存在以下问题:
1、采购计划不规范,时效性不强,与现有库存、实际消耗、预期消耗结合度不高;
2、供货商众多,供应时间、配送标准不统一;
3、配送效率低,配送滞后,难以及时满足临床需求,增加了医院库存压力;
4、药库库房管理、运营成本过大,管理要求与实际建设不配套;
5、医院药品信息化管理落后,药品采购、配送、开具、用药指导、合理用药各个环节信息指导性不强。
在目前的基础上,药剂科在院领导的支持下,结合医院药品管理的变革方向,在草药房零库存、药品的扫码入出库、药品直送、库存的管控等方面做了实验性的摸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我们首家实现了包括门诊草药房在内的全院饮片零库存管理,以每月消耗做为支付依据,已经顺畅运转了5个月,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我们取消了中药饮片库房,提高了饮片的周转效率,确保了饮片的质量,进而提升了医院资金效率。存在的不足:发票录入滞后,现有管理平台不支持随货通行录入,导致饮片的批号管理滞后,无法实现信息化管理。
2、库存管控渐见成效,连续8个月药剂科库存控制在10天左右。存在不足:信息化支持力度不够,领药计划指导性不强,库存、消耗量、预期消耗的结合度不够,精细化库存管控存在缺陷。
3、构建了药品管理平台,实现了扫码入出库、药品直送药房,提高了效率。存在不足:药品管理平台已经落后目前形势,需要引进新的药品管理平台,实现药品信息的多种录入模式,为新的药品管理模式提供信息支持。
4、药品的合理使用管控逐渐增加重视度,已经开始开展中成药、中药饮片的处方点评。存在不足:管控手段落后,单兵作战情况明显,全院的合理用药没有统一、完善的信息平台支持。
医院的药品管理必须跟上医改推进的步伐,成为医院蓬勃发展的动力,我院的药品管理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联合其他医院,认真判读政策,探索GPO新模式,医院集中精力做好医疗相关事务,专心致志提高医疗服务。
2、构建新的药品管理平台,探索符合管理规定的新的配送模式,实现信息化的支持,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3、推进药品直送,实现各部门的直送,增加配送频次,实现配送规范化、标准化,推动配送公司集约化。
4、抓好库存控制这条主线,全面提升医院药品管理水平,通过构建新采购平台、增加直送频次等手段实现药库无库存,全院合计库存进一步压低至一周左右,提高资金流转效率,减低运营成本。
5、建设安全用药防火墙和处方预点评系统,全力提升医院合理用药水平,协助医院做好控制药占比工作。
6、改善现有药学服务模式,通过用药指导单的形式增加个体化的用药指导,优化门诊服务流程。
医改形势日新月异,药剂科的工作也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通过我们的努力和医院的支持实现药剂科药品调剂工作的信息化、自动化;通过个体化的用药指导拉近病人、提升满意度;通过精确的、全覆盖的处方点评实现合理用药的推进;通过调剂一线临床药师的培养新模式的探索实现每一位药师业务水平的提高,自我价值与医院发展的完美结合。为推动药剂科的发展,为医院的发展提供助力,药剂科近期开展如下工作:
1、优化调剂流程,推动一站式服务,推进“送汤药上门”工作,提升病人取药感受。
2、配合“一卡通”的使用,探索血液净化病人取药新模式,实现血液净化中心门诊病人药品直送,血液净化门诊病人药品管理病房化。
3、配合推进医技科室检查一站式服务,实现医技科室检查药品的直送、直管。
4、配合医院引进自动发药设备,实现药品调剂自动化,提高调剂准确率。
5、探索门诊病人实行自动摆药模式,自动摆药机、单剂量包装、用药指导三者相结合,既实现个体化用药交代,又实现了病人用药的准确化,减少浪费。
6、配合处方预点评系统和安全用药防火墙,增设处方审核岗位,增加用药合理性的审核,确保药品信息系统的更新和维护。
7、依托HIS系统,探索用药指导单的使用,提高用药指导水平。
8、推动门诊药师的处方点评工作,尤其是中成药、中药饮片的点评,按时公示,药师、医师团结协作共同提高医院合理用药。
9、试点调剂一线临床药师的培养新模式,巩固呼吸组、肿瘤组两个药师组的业务学习开展,推动抗感染组、内分泌组、中药饮片组的学习小组的成立,选拔1名成绩优异人员脱产培训临床药师。
新的医改形势下,医院的药学发展面临着挑战和机遇,药剂科将在医院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团结一致,群策群力,全力以赴,紧跟医改步伐,为医院的蓬勃发展贡献每一份力量。
第二篇:驾校新形势管理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驾培行业
不经意间,很多城市中一下子冒出了为数众多的驾校,几乎每天都可以从不同的媒体上看到这些驾校所作的广告。机动车驾驶作为一种生活技能已逐渐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驾培市场主体多层次出现的新形势下,许多驾校未老先衰的症状也已出现,如:运营良好的,收支持平的,入不敷出的,各占一定比例。驾校在这种新经营形势面前将如何生存和发展?概括地说,目前的情况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
挑战一:
1.微利时代的挑战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和各种要素的影响,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高科技产业,产品的利润无一例外都在下降,一夜暴富的行业和项目已不复存在。无论哪个行业,只要利润空间稍大,就必然会导致大量资本迅速进入,致使挑战显现,利润空间缩小,整个经济已进入微利时代,驾培行业亦是如此。
驾培行业曾经连续几年排在生物制药、通信技术、房地产等行业之后,被列为十大暴利行业之一。而今天,驾校在油料、广告促销、配套服务、员工工资等各项成本大幅上升的情况下,获利空间日趋缩小。驾校经营者必须把经营思路调整到整体、持久的综合效益上来,对经营中的各个环节、细节、时段精打细算,聚沙成塔,方能赢得利润。
3.精打细算降成本
微利时代的特征是薄利,为此驾校就要精打细算,核算成本,以各种措施使成本降低,实现利润最大化。在驾校经营成本中最能直接体现的就是油料成本。因此,驾校在部分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驾驶模拟器及电动教练车等先进的教学设备来达到降低成本的效果。同时也能很大程度的减少尾气污染物的排放。这些效果难以用金钱来衡量,但对环境的保护是实实在在的。挑战二:
1.市场竞争的挑战 昨天的驾培市场是垄断和暴利,今天的驾培市场是放开、充分、残酷的竞争。2004年安徽省共有驾校86家,其中国有、集体经济类型驾校占总数的90%以上。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的颁布实施,驾校行政许可不再有前置立项审批,许可程序大大简化,致使大量资金纷纷涌入驾培市场,驾培企业出现井喷式增长。截止2010年底,安徽省驾校已经增加至188所,而且主体的经济体制也呈现多样性,国有、集体、私营和股份制等经济类型的驾校各占一定比例。驾校经济类型的多样化,必然带来市场竞争的多样化。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驾校就应该挖掘和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009年中国社会调查所在成都进行了驾培行业万人大调查,针对驾照持有人员、在校学员的调查结果显示,74.54%的被访者表示选择驾校最看重培训质量,64.58%的被访者认为服务态度最为重要。与此同时,67.63%的被访者认为当前驾校最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于提高培训质量,61.8%认为驾校应改善服务态度。因此,驾校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2.培训质量的竞争力
教练员作为指导学习驾驶技能的启 蒙老师,是推动驾驶员素质教育的实践者。因此驾校在培养培训质量竞争力时应该将提升教练员的素质放在首位。驾校要定期对教练员进行培训,加强教练员的素质教育;平时通过对教练员的教学业绩、教学质量、不良记录等方面考评考核,加强对教练员的监管;对教练员在日常教学中出现的违规行为要及时进行纠正;时常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教练员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要转变教学观念,在确保驾驶学员掌握操作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其社会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安全行车知识和技术、心理素质和应急处置能力、驾驶道德等方面的教育。
3.服务质量的竞争力
服务质量是驾培行业市场竞争新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也是各驾校今后长期立足的根本。在服务承诺方面,要建立便捷的投诉及意见反馈机制,奉行诚实守信、热情周到、耐心细致的服务理念;在教学形式方面,可以推行“学员自选教练”、学时制教学,采用网上预约、电话预约、短信预约等形式,方便学员学习;在服务设施方面,积极改善学员住宿、就餐等生活条件,设立课余文化活动场所,丰富学员业余文化生活,设立学员休息室和训练场地风雨棚,改善学员学车环境。随着驾培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许多驾校校长感觉业务越来越难做,认为驾校的黄金时期已经结束。其实不然,驾培行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关健是看你怎么做,能否在困难中寻求出路,在挑战中把握机遇!
另外,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想用学车给自己“充电”的学生也越来越多。每年,学生学习驾驶培训的占总报名人数的30%以上。此外,在经济萧条的大环境中,部分发达省市的大中小企业纷纷裁员,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返乡,进入驾校想学得一技之长,增加自己的就业几率。这些因素使得驾校生源逆势而上,不降反增,驾培行业迎来了第二个黄金时期。面对黄金期的到来,驾校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准备。
4.加强品牌建设 实施口碑营销策略
驾校要树立“质量、特色、品牌、发展”的观念,与文明创建相结合,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驾校形象。努力让每一个学员都对驾校满意,形成驾校的正面口碑,做到“三有三无”,即有话必说,就是驾校给予学员的承诺,应悉数告知;有问必答,就是驾校对学员的疑问必须给出合适的答复;有求必应,就是驾校对学员的要求需及时回应。无缺点,意指驾校应尽量杜绝工作中的瑕疵,追求完美;无延迟,意指不能因为是驾校方面的原因造成服务的拖延或推迟;无烦恼,意指提倡快乐教学、轻松驾驶,让学员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
5.加快设施建设 完善办学条件
驾校要按照交通部颁新国标标准完善办学条件,扩建规模,调整布局,建设封闭式训练场地,设置齐全的场内训练科目,配备先进的电子倒桩仪、智能模拟器和电化教学设备。没有能力扩建规模的驾校,也应按照自身的需求,对原有教学场地进行改造,硬化驾驶教练场,增设场内道路驾驶训练路线,添置教学磁板、多媒体教学系统等设施设备,更换老旧的教学车辆等。
6.健全考核制度 明确奖惩措施
驾校应明确岗位职责,增强驾校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提高工作效益和服务水平,完善激励和竞争机制,全面实现优胜劣汰,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增强紧迫感;建立教练员监督机制,健全考核制度,特别是教练员存在吃、拿、卡、要,对于存在酒后教学、索取学员财物等严重违规行为的教练员,要严厉查处。发现一例,严处一例。做一个让学员放心选择学车的驾校。
7.实施精细化管理
有些驾校虽然经过十多二十年,甚至二十多年的发展,具备了相当的经营实力,达到了一定的经营规模,然而,这几年来却不尽如人意,存在着教学设备陈旧、道路训练科目设置不全、教练员管理混乱、服务质量差等问题,有的甚至出现了年年亏损,入不敷出的局面。这些驾校必须转变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实施精细化管理,从小事入手,对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做到处处有人管,事事有检查,时时有计划,人人有总结,杜绝管理上的漏洞,消除管理上的盲点,提高管理效能。
此致。
信宜市汇通驾校:陈安
2015.12.28
第三篇:制造业安全管理思索论文
安全目视化管理内容分析
(1)人员的安全目视化管理。人员的安全目视化包括着装统一化、劳保规范化。在此基础上企业按照不同的岗位、工种对企业内部员工进行辨识,通过佩戴胸牌、臂章、安全帽、工服标识、颜色等加以区别,具有一定的心理作用,使人产生荣誉感和责任心等,同时有利于日常安全生产的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例如,通过胸牌管理人员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每一个岗位人员是否持证上岗,证件是否在有效期限内,所从事的工种是否在许可的范围内;通过佩戴不同的臂章区分表现优劣是否有违章记录等,并制定与之相应的奖罚制度从而起到奖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激励作用。
(2)工器具、设备设施、工艺的安全目视化管理。工器具、设备设施和工艺的安全目视化管理经常会被很多企业忽视却是至关重要的,据国家安监总局对于一段时间内事故发生因素的统计,由于工器具、设备设施及工艺因素所导致的安全生产事故占事故发生率的40%以上,因此确保企业工器具、设备设施和工艺的安全良好是保证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工器具、设备设施和工艺的安全目视化对于其安全管理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工器具、设备设施建立台帐、粘贴标识标签(包括名称、检验情况、保管人、安全使用注意事项)、配套设备维修保养记录等措施确保工器具、设备设施的维护保养落实到人头上,规范其维修保养、合理使用从而确保持续安全可靠,同时对于特殊设备可以通过警示、警告标识等提操作人员的注意力和防范意识从而规避风险,对于部分的器材如:灭火器、消防栓,可以通过图示的方法使使用者一目了然,对于工艺的划分一般情况下是通过不同的管道、阀门颜色标识区分管道内不同的介质,同时用管路上的箭头表示介质流向或阀门的开关避免误操作。
(3)作业生产现场安全目视化管理。按照相关要求企业所有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操作规程等都应该以有效的方式公布于众,可以通过悬挂标识标牌的形式使企业员工一目了然,在此基础上企业单位为了实现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还应该做到以下一些方面:确保作业场所整齐有序消除物品混放和误置,必须有完善而准确的信息显示,如半成品区、产品待检区、合格产品区、废品区、包括标志线、标志牌和标志色,采用视觉符号,规范摆放各类物品;悬挂横幅标语、“安全通道”、“严禁烟火”等各类警示标识、车间平面布置图、消防器材平面布置图等营造明晰规范的安全生产氛围。
本单位应采取的目视化管理模式
结合本单位的现状和相关的要求,我单位的安全目视化管理要求统一、简约、鲜明、实用、严格。统一:消除五花八门的杂乱现象,安全目视化的实施不是信马游缰的凭空想象,首先是要遵守相关部门颁布的规范要求,其次协调统筹考虑技术、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加以实施。例如按照要求机械制造加工类企业全体人员工作服颜色即藏蓝色。简约:即各种视觉显示信号应易懂,一目了然,同样的标识标牌的颜色、标识图案也必须遵循有关的规范标准,例如“小心触电”、“严禁烟火”等都有规定的图案和颜色要求。对于没有统一标准的“平面布置图”、“工艺流程图”等要按照适宜的颜色加以区分。鲜明:所有的标识标牌都应悬挂和安装在显明的位置,使作业场所的相关人员抬头就可以看到、看得清。例如车床的操作规程可以制作成展架的形式立于车床操作人员的正前方。实用:不讲花架子,讲求实效,结合作业场所的实际,科学合理的设置布置标识标牌警示标识。尤其不能使场所显得到处都是标牌,五花八门的颜色,这样不但起不到作用反而有可能使场所内感到不适。严格:安全目视化是一种“看得见的管理”,这就要求每一个参与者一看到相关的标识标牌就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不能做什么,违章违规会受到怎样的处理,有错必究奖罚分明。
应用效果分析
安全目视化实施前单位人员着装劳保等依旧采用油区红色工服,劳保没有统一的标准;制度标牌杂乱且留于形式;区域隔离、安全警示不全且不符合相关规范标准;各类设备管理及操作不完善;安全目视化处于起步状态急待规范和完善。随着安全目视化研究改造的逐步完成,厂区面貌焕然一新,全员的安全意识进一步提高,工器具设备管理更加规范合理,损耗明显减少,违章作业行为得到有效控制,各项安全制度能够得到很好的贯彻和落实,安全目视化管理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总结和推广
通过实际应用证明安全目视化的实施对于企业的安全管理确实起到了良好的实际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安全目视化管理没有统一的标准规范,各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安全目视化实施办法,另外安全目视化的实施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管理,需要根据发展的需要和具体的变化适时调整,例如:在安全目视化实施过程中单位又新购置了一台叉车,这样设备管理方面的内容就应该有所变化增加相应的管理制度、操作规程等必要的标识标牌;通过此次安全目视化管理研究的实施,我们总结了机械加工类企业安全目视化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这也是项目研究的另一个成果,为后续的优化改进以及类似企业的推广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安全目视化管理研究进而可以推广到企业的各个方面例如:(1)生产管理:生产任务与完成情况的图表化;(2)与质量管理相结合,及时处理质量异常情况;(3)安全警示:安全事故、安全隐患公示化。
第四篇:浅谈新形势消防救援队伍管理
浅谈新形势消防救援队伍管理
随着消防救援队伍改革的不断深入,消防人员身份改变,消防救援职能不断拓展,消防救援队伍踏上新的征程,同时队伍中许多矛盾也将不断凸显,不稳定因素和突发性苗头愈发增加,管理难度不断加大,消防救援队伍管理面临诸多考验和挑战。
内外部出现诸多因素,队伍管理面临新挑战。
(一)内部因素挑战复杂。一是理想信念缺失。近年来,随着队伍新鲜血液的注入,90后、00后逐渐成为队伍主流,这些人群大多生活条件优越,经受了一定的教育,“尚物”主义严重,缺乏信仰,入党目的不纯,不崇尚荣誉,崇尚金钱,事事以自我为中心,过分计较个人得失,纪律观念差,没有正确的事业观、家庭观,挣多少花多少,不为家庭考虑,不为父母考虑,不为将来考虑,缺乏责任感。二是不稳定因素增多。90后是抱着电脑长大的,00后是抱着手机长大的,成长过程网络始终伴随,网络中许多不健康的东西和自由主义思想也始终伴随着他们,同时各种聊天交友软件泛滥,除了熟知的微信、qq外还有遇见、陌陌、脸脸、易信、来往、米聊、友加等等数不胜数,部分软件插入黄色内容及博彩软件,个别软件甚至很难看出是聊天软件,彻底管控容易造成人员流失、部分管控无法起到作用,只要每次用完立即删除,几乎无法发现使用痕迹和支付痕迹。三是思想波动大。许多消防员初始目的就是为了转业回家,如果不能转业回家讲面临两地分居,造成前途迷茫,心存顾虑,普遍存在等待观望甚至“混日子”的思想。政府专职队员因工作机制无法顾家,一旦结婚,稍有家庭矛盾,即产生不稳定因素,同时工资待遇不高,一旦背负房贷,家属一人顾家,难以维持生计,流失率高,特别是许多多年培养的队员,因家庭压力不得不离开队伍,造成大量人才流失。
(二)外界因素挑战严峻
。一是执法工作亟待规范。随着改革深入,特别是《关于深化消防执法改革的意见》出台以后,消防执法工作将接受地方监督,特别是在当前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除了面临群众监督和地方监察部门监督,还将面临法制部门的监察,甚至处罚未执行都可能面临纪委的质问,支队“两个规定”又要杜绝了许多问题,但消防执法人员缺乏基本法及地方法律法规知识,执法工作将面临重大挑战。二是财务工作亟待对接。财务工作即将对接地方,随着大队预算不算增加,财务工作事务不断增多,但大队财务人员缺乏专业知识,与地方财务标准存在较大差距,即使中介机构帮助检查整改,但日常问题难以处理,财务工作压力不断加大。三是业务能力亟待加强。改革以来,加强了训练项目的训练强度,但训练仅限于单兵和小范围战术,支队党委出台了“一企一档”“防消联勤”等一系列措施加强灭火战术及熟悉演练,但消防站将绝大部分精力集中在训练科目,消防站主官将精力放在“精兵”,忽略面临问题的“精策”甚至面临杂草火灾不知周围危险源和面临危险源如何处置。面临迫在眉睫的“大应急”和“国家队”除了“精兵”还缺乏“精策”。
面临诸多考验,支队党委强化党组织建设、开展“纪律作风强化月”、推广应用“装备管理系统”、修订“两个规定”、完善“一企一档”让基层“沉心凝神”,也为新形势下基层队伍管理提供了思路和要求。
“传承”与“创新”结合,推进队伍管理正规化
(一)加强党建引领,建强“思想”堡垒。完善组织建设和组织程序,强化党组织统领作用,发挥党员引领作用,认真学习党组织工作方法,坚定党员信仰,引领队员思想,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带动队伍凝聚正气、焕发活力,建立健全荣誉机制,激发荣誉观,重塑比、学、赶、超的“铁军”正气。
(二)把握疏堵结合,建强“归属”堡垒。学习推广手机检查程序,定期检查信用记录,严格检查队员手机支付、财务信用等刚性支付,禁止队员间借钱,家庭需要一律逐级反映借钱;健全内部娱乐设施,建好开放电教室,常态开放,将一个人的“手机游戏”变为多人的“电脑游戏”,开放个人思想“孤僻地带”,让一人玩,变成大家玩,把握思想脉搏,加之正确引导,让个人融入队伍。
(三)引进走出学习,建强“能力”堡垒。加强与地方交流学习,打破以往思维模式,学习先进经验,开拓创新,尽快适应当前新形势、新要求。同时,加大对专业岗位人员的培养力度,定期邀请法律、财务、体能训练等专业人员授课,提高指战员专业知识。大队内部每日开展开放式交流学习,提高各岗位人员业务能力。
(四)监督奖惩体系,建强“监督”堡垒。将周清查工作做深做实,出台量化积分考评制度,将周清查列入个人绩效考核、评优评先量化积分班级评比。建立问题整改台账,落实问题整改时间,整改责任人及整改措施。有效发挥周清查监督指导作用。引进第三方财务机构和法律机构,定期对财务和执法工作按照地方标准进行检查,查缺补漏弥补不足,加快对接进度。
(五)优抚优待体系,建强“关爱”堡垒。落实各项优抚优待政策,在重要节日、重大安保期间慰问困难指战员家属,定期组织家属座谈会,提高指战员家属对消防工作的支持,解决指战员后顾之忧;待条件成熟,成立工会,协调解决指战员家庭、子女入学、医保报销等问题;针对日益繁重的执勤压力和长期不断的安保任务,结合现有营区资源,积极开展文娱活动,每周组织两次观影活动,每周组织一次班级k歌、篮球、足球对抗赛,节假日组织会餐,进一步缓解指战员压力,营造栓心留人的环境。
第五篇:对公共事业管理毕业生就业问题及思索
对公共事业管理毕业生就业问题及思索
公共事业管理起源于20世纪早期的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普遍掀起了对公共事务研究的热潮,并在大学开设专业教育。如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已成为许多国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当前,在我国社会管理体制从“大政府,小社会”向“小政府,大社会”的转变过程中,许多社会事务将由公共管理组织来完成,社会对公共事务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日益显现。1996年,东北大学娄成武教授和云南大学崔运武教授,在对西方国家公共管理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改革现实、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提出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要求。为顺应我国公共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满足社会对公共事务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1998年,教育部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该专业就业取向是第三部门,也就是非营利组织。在我国,非营利组织主要包括各类事业单位、公益性民间组织等。十多年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蓬勃发展,但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不理想,这与我国公共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对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的理论构想相左。因此,摆脱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实现理论与现实需求的平衡,发挥人才专业优势,推进我国公共管理体制改革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困境分析
分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之成因,有必要从专业设置背景及专业教育存在问题入手:
(一)专业教育与非营利组织发展不平衡
自1999年云南大学和东北大学首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来,全国各高校亦纷纷开设该专业。目前专业办学规模、发展速度超越公共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和公共事业发展速度是毕业生遭遇就业困境的根本原因。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受社会欢迎甚至成为“抢手货”,而在我国却“无人问津”,究其原因是西方国家的非营利组织较为完善,而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尚未充分发展。
1.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缓慢非营利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在我国社会结构由二元格局向三元格局转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载体,起到承接原来由政府承担的具体的执行性和事务性职能的作用,而且能够为市场经济提供有效的、不可或缺的社会服务。也就是说,非营利组织凭借其独特的职能优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和市场失灵,并且在沟通政府与社会之间起到中介桥梁作用。[1]然而,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步伐缓慢,严重影响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就业。首先,政府角色“越位”、“错位”。政府包办了本应交给社会管理、以市场模式运作的公共事业管理,制约了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客观上造成专业人才无“用武之地”。其次,我国正处于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关键时期,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处于机构精简阶段,甚至不少单位实行“只出不进”政策。即使有用人需求,单位也实行“凡进必考”的原则,高门槛的准入限制以及较少的需求量,使得供大于求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公共事业管理体制与人才实际需求脱节造成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再次,从我国民间组
织的情况来看,由于目前政府与第三部门之间关系定位尚未明确,我国的民间组织大都官方色彩浓厚,缺乏自身应有的独立性、自主性。在人员构成方面,在绝大多数自上而下的非营利组织中,基本工作人员几乎都来自政府部门,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来自政府部门的离退休人员;在相当多自下而上的非营利组织中,定员和编制极为有限,几乎没有固定的人才渠道,主要依靠志愿者开展活动。[2]上述三种情形,是阻碍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瓶颈。
2.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发展迅速1999年秋季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两所高校在全国率先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大学生。随之,2000年,全国有57所高校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大学生,2001年招院校是132所,2002年是180所院校,2003年是220所,2004年发展到300多所院校1,[3]它们广泛分布于农林、医学、科技、师范、财经、综合等各类院校。对于这一新专业的招生,教育部原本打算由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两校通过四年的专业建设,取得经验后再向全国推广,但由于各高校自主办学,特别是教育部对各省属高校难以控制,因而出现各高校争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势头,并一发不可收拾。[4]虽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是在教育“产品”的“销售”问题未能妥善解决的情况下过快过多地培养专业人才,无疑造成了人才的巨大浪费。由此可见,公共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导致未能出现预期的、繁荣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需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供给”大批专业人才与公共事业管理领域人才“需求”不足的现实形成矛盾,而目前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的过快发展则加剧了这一矛盾。
(二)专业教育就业定位模糊
目前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就业定位不清晰、专业特色不明显,导致人才专业显示度低、缺乏不可替代性,严重影响了专业社会认可度。在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目录中对其专业培养目标作了明确的要求:“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由于公共事业涉及领域广泛,导致许多高校专业目标不明确,对学科内涵和学科属性存在模糊认识。有些高校开设专业课程喜欢全面开花,尽可能涵盖所有专业领域课程;有些高校则比较注重专业平台课程,忽视方向性、特色课程的建设;而有些高校则反之。专业教育导向决定了人才素质的培养,前者训练出来的学生似乎什么都学,什么都懂,仿佛任何地方都能就业,所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才会被社会普遍认为是“万金油”专业,因此,在现实就业中必然时常碰壁。专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低影响了人才“供给”的质量,无法满足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促使大量专业人员未能实现专业初创时的预期目标,无法顺利地进入公共事业管理领域就业。从就业市场对公共事业管理毕业生的要求上看,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既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熟悉公共部门的组织机构和运作程序,能够对行政管理和公共事务管理的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应用型人才。然而,目前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普遍薄弱。
(三)毕业生实践能力薄弱
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中普通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是毕业生实践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由于对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造成实践教学目标
模糊不清,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深入开展和有效运作;实践教学内容设置狭窄,主要集中在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落后,专业实验室落后,实习基地利用率不高;专业教师普遍没有参加过基层的专业实践锻炼,缺乏实践经验,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缺乏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等。目前多数高校尚未制定专门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和标准,且多采用以理论考试成绩为主的考核评价体系,加上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严重抑制了师生开展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为适应我国公共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需要的、由国外引入并正在蓬勃发展的新兴专业。尽管目前陷入了人才就业困境,但我们并不能就此否定它的价值与存在的必要性,而应以发展促进矛盾的解决。
二、解决公共事业管理毕业生就业困境的路径分析
解决公共事业管理毕业生就业困境,实现理论与实际需求的平衡的首要任务是推进公共管理体制改革,此外还要提升专业社会认可度以及加强实践促进就业等。
(一)推进公共管理体制改革
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来说,其良好的就业环境需要有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
1.促进公民社会成熟,推动公共事业社会化强大的公民社会是非营利组织生存的土壤。促进公民社会的成熟,实现政府、社会与市场有效的分工合作,可以为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5]因此,应当大力推动我国公共事业社会化。公共事业管理的社会化,即所谓的“社会事业社会办”,也就是打破国家包办公共事业的单一体制,鼓励多方投资、融资,推动全社会兴办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实现公共事业多元化。在成熟、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事业机构,往往倾向于建立多元化的事业投资与经营补偿制度。这不仅能够实现事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投资方式的多样化,进一步增强事业组织和公共服务组织自我补偿能力,而且有利于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公共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推进各项公共事业的发展。一旦形成这样的局面,不仅能够为社会增加就业岗位,扭转专业人才供大于求的局面,而且能够让其学以致用,不断地推动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的发展。
2.预测专业人才需求,规范指导专业建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属于新办专业,在当前我国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办学规模过大、发展速度过快既不利于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又可能会带来人才的浪费。为此,教育部有必要展开专业人才需求预测,进而确定专业培养规模和布点,并对现有专业布点进行调整,同时为各高校招生提供决策参考,有必要针对各高校的专业建设开展切实有效的规范与指导,推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健康发展。
(二)提升专业社会认可度
选择合理的就业方向定位,坚持在“本色”的基础上突出“特色”是提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社会认可度的关键。第一,由于公共事业管理涉及面广,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学科基础、师资力量、办学优势,整合各方面的力量,选择合理的专
业就业方向定位。第二,加强专业相关理论研究,明确专业基本规范,围绕专业基本课程建设开展对专业平台课程的研究,在课程开设上达成共识。第三,通过多渠道、多形式优化师资队伍。为了保证专业平台课程与专业方向性课程的开设,师资队伍中既需要有具备公共管理学科背景的教师,又需要有在公共事业管理特定领域有专门研究的教师。第四,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坚持在专业“本色”的基础上突出“特色”。即以公共事业管理为核心,实现专业平台课程与特色方向课程的有机配置和整合。
(三)加强实践促进就业
改善各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中普通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必须以实践促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应用型人才。其一,围绕各高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其二,建立包括实验教学、实习教学、实践活动三块教学体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避免流于形式。其三,依据相关课程群建设专业实验室,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从而打造专业实践教学平台。根据专业方向建设实习基地,建立互惠互利的伙伴关系以满足学生实践需求。其四,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提高教师实践水平。如采取多重激励手段鼓励教师进修、到公共部门挂职锻炼等,建立适应专业实践教学需求的能力结构;聘请一批学识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领导干部担任专业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其五,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改善以理论考察为主的评价制度,调动师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