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自媒体时代网络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与应对(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4 22:39: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文]自媒体时代网络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与应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文]自媒体时代网络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与应对》。

第一篇:[论文]自媒体时代网络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与应对

[论文]自媒体时代网络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与应对

摘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虚假新闻的传播不仅会影响民众的生活,同时也给新闻的社会公信力带来了严重的冲击。虚假新闻伴随新闻的产生而产生,应该说虚假新闻的产生与网络自媒体的发展并没有直接的决定作用,但由于网络自媒体的发展却给新闻真实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现代新闻传播领域,传统的平面、广播媒体依旧占据主流,而新兴网络媒体,所谓“自媒体”,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并影响,甚至深刻地改变着新闻的传播行为,使新闻的真实性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关键词:微博 虚假新闻 成因 新闻真实

一自媒体时代

自媒体: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微博也是其一种重要方式。

二自媒体时代网络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

一种传播媒介要普及到5000万人,广播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互联网用了4年,而微博仅用了14个月。微博以其平民化、操作简单化的特点,吸引了大批网民的关注,成为了时下越来越多网民娱乐和交流的重要工具。截止至2010年10月,中国微博服务的访问用户规模已达到12521.7万人,用户渗透率达到36.9%。微博作为自媒体发展的典型代表,可以说对传统新闻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但也为虚假新闻的传播留下了隐患。2011年《新闻记者》杂志中评选的“2010年十大假新闻”中,微博新闻也位列其中,微博首次被列入被打假行列。

自新闻产生之时,虚假新闻也就伴随产生了。虚假新闻与互联网,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随着互联网影响力的日益增强,虚假新闻的产生和传播有了新的特点。

(一)发布新闻主体多元化,商业网站和个人进入新闻发布领域,网络把关弱化。

在这个网络信息时代,网络便利、快捷的特点,也促使新闻发布主体产生了变化。商业网站和大众开始进入新闻发布领域,发布新闻已经不再是媒体的“特权”。大多商业网站并没有专业的编辑记者,为了追求眼球经济,获得点击率和关注度,争夺广告获得利益。在发布和转载新闻时,只注重了新闻本身的影响力,而没有去辨别它的真伪及他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网站的这种行为也在推动促进虚假新闻的传播,成为虚假新闻传播的帮凶。

在透明化的网络时代,个人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的受众,公众通过网络表达观点、抒发情感,也成了新闻的发布者,每个人都可能是新闻现场的“第一发言人”。

但是网民素质不一,多数网民都没有受过新闻报道方面的专业培养,也没有系统的新闻传播理念,其发布的新闻的真实性及客观性据无法保证。受传播形式和个人的素质影响,多数网民不能客观的、完整的“直播”或者“转播”新闻,发布和转载信息时往往会有很强的个人倾向性的表现,重视第一感受,对接收的消息缺乏理性的分析。受从众心理影响,网民严重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就可能将一些“不确定”的信息传递出去,而充当了虚假新闻的二传手。

近期受日本核泄漏影响,自3月16日起,在我国许多城市掀起了一阵“抢盐风暴”,一时间普通的食盐成了紧俏货,有些地区盐竟然脱销,出现了“盐荒”。一箱普通的食盐,在某些地区的售价竟从几十元飙升至几百元。民众抢购食盐的理由大致有两个,一是认为食用加碘食盐防辐射;二是怕日本核辐射污染海水,威胁海盐的生产。短短几天之内,食用加碘食盐防辐射,海盐污染的信息通过网络等传播渠道传遍大江南北。当网友接受这样的信息时,并没有深入分析:使用加碘食盐真的防辐射吗?我国的海盐产量到底有多少?而是匆匆地投入到了抢盐大军里。对此,卫生部门第一时间就辟了谣,表示吃盐不防辐射。目前我国原盐年产量约6800万吨,其中井矿盐产量约4000万吨,而加碘食盐需求每年仅为800万吨左右。二)互联网强大的媒介融合功能和传播能力。

自媒体,一方面弥补了传统媒介的不足,但也为促进虚假新闻的传播留下了隐患。登录微博首页可以发现,微博以140个字符左右的文字为更新内容,同时还可以有图片、音乐、表情视频等链接。网友可以将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行诸文字,可以通过手机与电脑上传至网络,与网友共享。

而网络新闻的信息来源复杂,既有来自传统平面及广播电视中的报道,也有网络之间的相互转载,以及网站自己采写发布的新闻。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但有时也缺少了必要的求证环节。

2010年12月6日《中国新闻周刊》官方微博报道称:“金庸,1924年3月22日出生,因中脑炎合并胼胝体积水于2010年12月6日19点07分,在香港尖沙咀圣玛利亚医院去世。”报道甫出,香港明报发言人立即表示,“该传闻为假消息。”事实上,香港并没有一家名为圣玛利亚的医院,名字相似的圣玛丽医院位于湾仔。

金庸去世的谣言最早在百度贴吧以“求证帖”出现,后被网友转发至人人网和微博中。几经转载,就从当初的求证,变身成了新闻。从谣言到新闻,网络碎片化的语言使新闻真实性受到到了极大的考验,也显示出网络强大的媒介融合能力。

不同于以往传统媒体传播的传受分明,并且以中心点呈放射状传播,边际性递减的特点,微博等网络自媒体是多向传播,具有多中心点,接力传播边际效应递增的特点,每个博主拥有的一定数量粉丝,每一个转发和评论都可能成为新的时间传播“源点” 和中心,将进一步放大事件影响,引发更多网民的参与和围观。微博以140个字符左右的文字为更新内容,而且这些内容往往是零碎的,片段的。网络用户无法全部实名认证,也无法在网友发布信息的第一时间内去确认消息的真实性,网友所发表的某些具有争议和传播价值的信息往往会产生滚雪球效应,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网友关注,迅速传播,一个简单的新闻事件短时间之内上升成为一个公共事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促进了一些虚假新闻的传播。

(三)媒体参与造假、传假。

2009年国内两家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和《青岛早报》分别刊登了题为《深海围“鲨”》《猎“鲨”行动》等有关我国舰艇编队索马里护航情况的稿件。经查实,两家报纸的相关报道都是由同一名社会自由撰稿人编造杜撰,内容严重失实。报道刊出后,又经网络传播,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在此事件中,表面看来会提升这两家媒体的“认识度”,由于消息的刊登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该媒体的受众,使其“认知度”提高,但是具体而言.最终调查结果该新闻媒体提供的是虚假新闻,造成了不良的影响,那么就算是认知度的提高也是公众的负面认知。除此之外,报道虚假新闻破坏了媒体的形象.而且也得不到公众的赞美与支持,种种的因素都会降低该媒体的美誉度。【1】

在金庸去世假新闻被证实的当天深夜,《中国新闻周刊》副总编辑、新媒体总编辑刘新宇在新浪微博上承认“编辑未作任何核实草率转发”。

新媒体时代,信息源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媒体为了制造卖点,吸引受众,获得点击率。在选择新闻时,一味追求时效性和点击率,对新闻只是单纯地复制,而不去核实、求证便发稿,更有一些媒体,在复制的同时擅自“放大”,添油加醋。

更有一些新闻记者没有亲自去采访而是凭材料,凭“猜想”写新闻,这样的新闻就毫无真实性与客观性可言。

三网络虚假新闻的应对策略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虚假新闻的泛滥,已经使新闻渐渐地失去了“生命”。我们不得不去审视虚假新闻的究竟伤害了谁!

虚假新闻的泛滥,严重影响新闻的社会公信力。2009年9月,皮尤调查中心针对美国新闻媒介公信力的调查报告显示,从1985年至2009年美国媒介的公信力逐渐下降。1985年55%的美国民众认为新闻真实准确,34%的公众认为新闻失实。;而到了2009年,相信新闻真实准确的公众比例将到了29%,而认为新闻报道经常失实的公众比例高达63%,同时,60%的公众认为新闻媒体有政治偏见,认为新闻媒体独立于权威个人和团体的公众只占20%。【2】新闻失去了真实,就不再是新闻,就只是故事,故事不会得到社会的信任。新闻没有真实,这是新闻的耻辱。保证新闻真实,莫让新闻无公信可言。

虚假新闻如猛虎般吞噬着新闻的“生命”,如何遏制虚假新闻,是需要全社会共同探讨的事!

(一)建立媒体新闻审查制度,和新闻监测预警机制。

作为新闻的主要发布单位,新闻媒体应加强自身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审稿制度和新闻监测预警机制。重视审核新闻源的可靠性,对新闻信息进行多方面采集、核查,在技术上加强对假新闻的识别能力。

同时还要强化监督,建立奖惩制度,重视新闻真实。

网络媒体如微博在发布新闻时,最好署名,写上电讯头,还可以附加新闻源的网络链 接。

(二)新闻从业人员应提高自身的专业修养和道德建设。

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新闻采写能力,尊重新闻,不制假,不传假,坚持新闻真实。新闻从业人员应该认识到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要有社会责任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坚守职业理想,恪守新闻道德,对社会负责,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三)网友需理性分析,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和道德素养,不信谣,不传谣。

网络行为属于公民的个人行为,为了阻止虚假新闻的制造和传播,这就对公民的个人道德有了较高的要求。面对网络上的公共舆论空间不要滥用言论自由,每个人应该对自己所公布、传播的信息负责,网民应提高自身媒介素养,成为负责人的传播者,对网络信息平台发布的新闻不能盲听盲从,面对没有事实根据或不确切的信息,应该不随便转发和评论。每一个网民既有可能是虚假信息的传播者,也可能是阻止虚假信息传播的主力军。网民应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及道德自律,谨防成为谣言传播的助推者。

(四)主流媒体应担当起引导舆论的责任。

在现代新闻传播领域,传统的平面、广播媒体依旧占据主流,主流媒体应发挥自身的优势,及时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压缩虚假消息传播的空间。传统媒体应该规范自己媒体网络发布的流程,做好新闻的把关人,坚持新闻的真实性,不做假,不盲传。并及时关注网络新闻的传播,及时发现纠正虚假不实报道,引导受众理性思考,减少虚假新闻的传播。

(五)政府相关部门应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

对于网络新闻的管理,我国法律还存在很多盲区。但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也有 “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的处罚措施;2005年制定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实行网络实名制认证,韩国在2001年开始实行网络实名制,这对于我国网络的新闻监督也是值得借鉴的经验。2009年3月24日,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关于采取切实措施制止虚假新闻报道的通知》等都是确保在网络传播环境下,用法规来封杀造假者,确保有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作者系:齐齐哈尔大学教育与传媒学院)

第二篇:试论自媒体时代工商部门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试论自媒体时代工商部门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前言】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网上舆情呈现周期越来越短、燃点越来越低、规模越来越大、互动越来越强的趋势,如不加以正确的引导,极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爆发。工商部门作为肩负着市场监管和维权重任的国家机关,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在网络舆情的引导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探讨的是,在自媒体时代,工商部门如何正确应对网络舆情。

【关键词】自媒体 网络舆情 监测 应对

【正文】近两年来,随着微博、微信在国内的迅速发展,网络媒体已经全面进入了自媒体时代,使普通民众也获得了“广而告之”的话语权,对现实社会生活产生了直接影响。微博、微信等载体有效地突破了某些信息屏障,能赶在传统媒体报道和政府新闻发布之前,第一时间发布大量第一手的信息,成为冲击力最强的舆论载体,增大了信息把关的难度。而有线载体(互联网)和无线终端(手机)的结合,还支持了现场拍摄图片、视频上传,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信息传播手段。自媒体时代网上舆情呈现出周期越来越短、燃点越来越低、规模越来越大、互动越来越强的趋势。工商部门因承担着“整治无照经营、监管食品安全、维权消费者权益、打击非法传销”等与企业的发展和群众生活关系十分密切的重大责任,往往成为媒体和公众的“聚焦点”。近年全国多地接连爆出的苏丹红、瘦肉精、三聚氰胺、地沟油、假蜂胶、毒血旺、滥用食品添加剂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工商部门被推到了事件的风口浪尖,损害了工商部门在部分群众心中的形象。因此,如何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对于工商部门顺利开展工作,维护良好形象,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何为网络舆情

(一)网络舆情的含义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它特别强调两点:一是新闻事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主要通过互联网首发或传播,二是表达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公众主要是网民。不论所持何种观点,舆情是民意集合的反映。民意是形成舆情的始源,没有民意,就没有舆情;而舆情所要反映的民意,是那些对执政者决策行为能够产生影响的“民意”,而非民意的全部。

(二)网络舆情的形成 网络舆情形成一般由网民关注的议题发展过来。议题发展为舆情,通常具备以下几个因素:首先,事件本身往往具有突发性与公共性的特点。比如成都公交车燃烧事件,在上下班的高峰期,一辆公交车突然燃烧,现场惨不忍睹,该事件已经超出了社会新闻。其次,网络传播具有匿名性、去中心化、交互性等特点,尤其在自媒体时代,网络活动的用户之间的“互动和分享”更加方便和频繁,这些网络传播本身的特点造成了热门话题的高跟帖率、高转载率,从而导致了议题迅速扩展为网络舆情;第三,各级党委政府的处理不当,会激化舆情,最典型的是湖北石首市骚乱,警方对于青年厨师涂远高的非正常死亡未能给出令家属和公众信服的答案,在新闻发布会上语焉不详,这样的暧昧态度激怒了网民,从而引爆网络,最后舆情扩大到骚乱这样的群体性事件。

(三)网络舆情的特点

1、具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影响大的特点。网络传播具有无限性,具有强影响力的公共事件一旦发生,网友就会很快将自己所看到的记录下来,然后通过手机短信、手机上网、论坛发帖,网络聊天等形式传播出去。如7.23动车追尾事件,网络比媒体更早的发布了消息。事故发生13分钟后,乘客@羊圈圈羊发出第一条求助微博,转发突破十万,两小时后该名网友获救,而事故发生两小时后,才有了官方的声音。这一事件中,网民所爆发出的力量充分证明了,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随时随地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制造者、传播者、评论者。无法忽略的是,自媒体时代传者与受者的身份比较模糊,这种特点就造成了网络传播的传受同时性,同时也加速了网络传播。在官方消息不确切、语焉不详的情况下,更促使网民传播自己的揣测。

2、具有易变性和非稳定性的特点。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网友的发言往往带有明显的感性化和情绪化,甚至有些人把互联网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片面认识等等,都会利用网络得以宣泄,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7.23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发生后24小时,铁道部因为回应不及时,信息不公开,对于网名所关注的“事故原因,为何过早停止搜救急于通车,是否有掩埋车体,是否有掩盖事故真相”等等疑问,通通没有给出正面回应,而使得网上舆论呈现了一边倒的“质疑铁道部”,甚至有网友开始质疑中国的高铁项目。又如郭美美微博炫富事件,引发的对中国红十字会的质疑。舆情作为公共情绪,它既有感情又有思想,具有很大的易变性和非稳定性。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社会,工商部门更应该掌握舆论的“制高点”,起到“灯塔”导航作用。

二、网络舆情对工商部门的影响

纵观近年来引起较高关注与较多热议的涉及工商部门的舆情信息,大多集中在食品安全、消费纠纷、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以及涉及工商部门的履职尽责情况、队伍建设状况乃至工商干部个人信息等都是群众关注的重点,且以负面事件居多。食品安全类的如“三鹿奶粉”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等引发的网络舆情;消保维权类的如关于达芬奇家具涉嫌造假事件、家乐福、沃尔玛等大型超市删改标签的网上舆情等;公务行为类的如海南省海口市工商局公布农夫山泉总砷含量超标而引发的“砒霜门”事件,湖南省凤凰县沱江工商所因职工办喜事发通知停止办公引发的网民热议;个体行为类的如沈阳“最牛工商局长”大闹报社等。这些负面的网络舆情削弱了工商部门公信力,损害了工商部门形象,增加了工商部门处置压力,可见,网络舆情对工商部门的影响力日益增大。

三、工商部门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一)改变心态正确对待网络舆情。

1、开放地面对网络舆情。“政府应该以开放的视野来推动网络民主的发展,以开放和兼容的心态来面对网络。”现在,高层领导亲自上网了解民意已经成为风尚。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一种“公开的内参”。“群众感觉”很大程度上来自具有直接性、草根性、广泛性的网络舆情。因此,作为了解社情民意的一个途径,作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的一个通道,工商部门应该以开放的胸怀面对网络舆情。

2、冷静地分析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因其自身特点而与传统媒体相比呈现了更多的负面的舆情,但其中大部分网络舆论是合理的,代表着民众的诉求,作为行政机关听惯了传统媒体的正面报道,不能一听到个别“负面声音”就要围追堵截,应该冷静地去分析和处置。要和网络建立良性互动,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谣言止于真相。如前段时间的“会理县领导漂浮门”事件在网上引发了网民的PS狂潮,但事件发生后会理县政府没有采取躲、吵、封、抓、告等下策,而是第一时间接受天府早报等媒体采访,及时做出正面回应,并在政府网站上发表致歉声明,贴出了PS前的原图,赢得了网民的认可,非但化解了危机,而且借机推介会理旅游。

3、理性地应对网络舆情。重视网络舆情并不就是要一味迎合。毕竟网络舆情往往带着网民个人和一时的感情色彩,容易呈现两极化,极端地赞成或者极端地反对。在中国,2.21亿网民毕竟只占13亿人口的17%。在网上积极发言的网友,也不能代表全体网民,实际上网民中还存在相当一部分只看不说的“沉默者”。所以既要认真听取网民的意见,也要理性冷静地分析。

(二)建立工商部门网络舆情监测网络

建立工商部门网络舆情监测网络的主要目的是对涉及工商部门的网络信息进行随时的动态监控,准确把握发展内容、导向、发展趋势,在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及时反馈到向有关部门。网络舆情监测可以分两种: 一是日常监测。就内部而言,要把网络舆情监测作为日常工作来做,及时了解网络舆情的动态和方向,设置专兼职的网络舆情监控人员,对已经知晓的集中反映舆情的网站、知名的论坛社区、公众人物的博客定期实施人工排查,同时利用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主动收集涉及工商工作的信息,以期全面了解工商的网络舆情。就外部而言,要建立与媒体、网站及其他政府部门的互通机制,实现与媒体、网站、宣传、公安、信访等部门的信息共享、互通和协作,及时获取涉及工商部门的网络舆情信息,同时及时通报重大的网络舆情。

二是特殊时期的重点监测,如涉及到重大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重大消费纠纷、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商人员违法违纪违章行为和效能作风问题等重大突发事件的特殊时期。因为此类事件,通常突发性强,发展趋势难以预测,影响力大,给决策者考虑的时间短暂,如不及时掌握最新信息,做出判断,采取妥善措施,造成的后果将会很严重。必须更加快速准确监测舆情动态,为判断舆情的影响力和发展趋势,采取网络舆情快速反应措施争取最佳时机,尽早对舆情的发展进行引导和控制。

(三)工商部门网络舆情应对措施

一是坚持正面引导。在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与影响力都是不可估计、无法预料的,必须坚持正面疏通和引导。一方面要重视门户网站、官方微博、相关联网站、地方论坛等一系列网上平台的建设,发布、搜集、整理与整合与工商工作相关的网络舆情,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加大公开力度,及时发布部门的各类文件、工作动态、消费警示、典型案例等信息,搭建部门与群众网上沟通的桥梁。另一方面工商部门应培养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熟知工商法律法规且具有一定网络操作水平的工商干部作为“意见领袖”,做好网络信息发布、网帖回复处理工作,并且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网上主题宣传,在网络上塑造工商部门的正面形象。

二是规范管理,及时反馈。建立网络舆情管理反馈机制。明确工作目标,对涉及职责范围的咨询、投诉、意见和建议,设置明确的回复办结时限。规范工作流程,严把信息发布关,建立网络信息发布审核制度与逐级上报制度,明确受理、转交、反馈等工作流程的具体安排,填写流程表,做到每个过程都有人记录、负责。及时向网民传递关注及关心,并传达工商部门的处理进程及结果。坚持不断播报原则,实时向网友反馈事件进展,播报过程尽量使用网友较为认可接受的网络语言,切忌使用官方语言,要站在网友的角度去发言,以取得网友的信任。

三是注重沟通、加强互动。要依托媒体、网站、社会机构以及其他政府部门的力量,建立舆情应对合作机制,建立多触角、多平台的舆情监测防控网络。一是建立与媒体的共享机制,如温岭日报、台州日报、台州广播电视台等,依托媒体的采编力量及信息渠道,拓宽网络舆情接收渠道;二是建立与网站的联络机制,如温岭虎山论坛、台州十九楼等,在当地人气较高的网站或论坛设立兼职舆情信息员,实现对工商网络舆情的时实监控,及时处置负面报道,网络上的言论具有可删除的特点。传统媒体报道发出来以后就撤不掉了,但网站可以撤掉。即使不便删除,也可以改变位置。从首页撤到不醒目的位置,以降低点击率和浏览量。值得注意的是在处理时负面报道时尽量避免强删打压等粗暴做法,这些做法虽然短期内见效最快,但长期来说负面效应更大。在此基础上,可导入策划理念,随时关注媒体和群众关注的焦点话题,结合工商部门日常工作,及时策划相关活动,或提供相关素材,这样既密切了与媒体的关系,又宣传了工商部门工作,取得了群众的信任,树立工商部门良好正面形象的目的。尽可能地掌握发表负面报道的动机,以便制订有效对策。如台州市工商局开展的“工商开放日”、小记者走进12315等都是值得借鉴的活动。

张莉

第三篇: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特点及其负面影响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特点及其负面影响

丁曼文 14090401 【关键词】:舆情、网络舆情、博客、特点、负面影响

【摘 要】:

随着我国新时期网络的普及和网民的急剧增长,网络媒体深刻影响到我国政 治、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如今,网络舆情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人包括政府高层 的关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执政水平,需要一个和谐的网络环境,需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研究。

网络舆情研究是一个新兴的、也是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网络舆情是在网络空 间内,公众对公共事务尤其是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意见、情绪以及态度的 总和。网络舆情的存在空间主要有电子公告板、即时通讯、电子邮件及新闻组、博客、维基等。辨证地看待网络舆情是研究者和政府部门应有的一个基本 态度,既要看到网络舆情中非理性的一面,也要注意网络舆情也具有瞭望、监视 作用。在博客、微博盛行的自媒体时代,分析网络舆情特点是认识网络舆情的最 基本层面。在看到网络带给我们的更开放的草根舆论大环境的同时,其负面影响 也不容忽视。

网络舆情定义

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媒体的兴起使得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 化,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也使得舆情传播渠道更加多样化,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 情的主要载体之一。

舆情是公众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问题特别是热点问题的情绪、意见和态度的总和。由于网络传播快捷、信息多元、传播方式互动,与传统媒体 具有很大的不同。在网络媒体中,公众既是信息的浏览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发布 者。公众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也可以通过网络发出信息。

网络舆情常常包含着来自不同社会层次的公众的声音,这种声音包含着他们 不同的利益诉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意见和呼声。网络作为传播公众言 论的载体,其传达的信息正是网络舆情内容之一。笔者认为,网络舆情是在网络 空间内,公众对公共事务尤其是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意见、情绪以及态度 的总和。

网络舆情的存在空间

互联网因其开放性成为公众发表和交流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态度和意见的重要 场所。据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调查报告显示,互联网信息渠道的代表性应 用——网络新闻和搜索引擎的网民使用比例已达 76.3%。即时通讯和电子邮件的 使用率也比较高,7 成(69.8%)的网民都使用即时通信功能,超过一半(55.4%)的网民使用电子邮件。

舆情经常发生在民意表达最为集中、舆情传播最为畅通的“场所”。为了提 高搜索网络舆情的效率,我们有必要熟悉这些“场所”。从目前来看,网络舆情的 存在空间主要有以下几处:

1、电子公告板(BBS);

2、即时通讯(IM);

3、电子 邮件(Email)及新闻组(News group);

4、博客(Blog)、维基(Wiki); 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舆情来源的广泛性

网络的开放和便捷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愿意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想法。据统

计,我国家庭上网计算机数量为 7800 万台,5040 万手机网民。目前 2.1 亿网民中 使用搜索引擎的比例是 72.4%,即已有 1.52 亿人从搜索引擎获益,半年净增加 3086 万人。位列网络应用中网络音乐、即时通信、网络影视和网络新闻之后的第五位,高于电子邮件

[1]。互联网中存在各种性质的网站,国内的、国外的;政府网站、企业网站以及个人网站等。从舆情来源来看,舆情既出自于以上各类网站。此外,网络舆情还可能来自于 Blog、BBS 社区以及 QQ 群等。特别是当突发事件发生时,25 如果诸如政府官方网站的主流信息来源没有及时发布消息,出于自身安全和财产 安全的需要,公众就会通过 BBS、新闻组等其他的信息来源寻求信息。2.网络舆情主体的匿名性 加里·马克思提出,现实社会中个人身份识别的七大要素:合法姓名、有效住 址、可追踪的假名、不可追踪的假名、行为方式、社会属性(比如性别、年龄、信仰、职业等)以及身份识别物

[2]。在网络空间中,这七个方面都可以达到不同

程度的隐匿,使网络用户具有不同程度的隐匿性。因此,网络舆情主体具有相应 的匿名性。

在网络这个“意见自由市场”中,网络舆情主体的匿名性为网民提供了一个 宣泄情绪的绝佳空间。对于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从正常渠道获取消息、排解情 绪的人来说,网络不失为一种获取信息、宣泄自己的渠道。从另一方面来看,网 络的匿名性有可能导致最原始人性的暴露,在网络中暴露出人的不理性的一面。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部分。其中,本 我即原我,它按快乐原则行事,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 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由于舆情主体个体的客观经历、知识的差异,他们理 解信息也会出现差别,对同一信息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特别是在危机发生初期,公众往往运用他独特的经验,以自己的背景来弥补信息的多义性和不明性,因而 形成意见多元化的情形。

3.网络舆情传播的个性化与群体性并存

网络的匿名性和网络把关的弱化使得公众毫无掩饰的表达其内心真实想法,毫不保留的展现自我,同时,网民的个性化言论也使得网络舆情内容呈现个性化 状态。法国心理学家勒庞(Gustave Le Bo)认为,“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并且只 有在这些条件下,一群人会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它非常不同于组成这一群体的 个人所共有的特点。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 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 [3] 4.网络舆情的突发性

网络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最大特征就是网络舆情传播的即时性。网络媒体 的开放性使得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公众都可以成为“新闻人”,网络传播的全时性、高效性、交互性令网络舆情的爆发成为可能。哪里有突发事件发生,其所在地的26 人可以轻易的将关于事件的文字、图片甚至视频发到网络中,这比起专业的传媒 机构发布信息的速度可能更及时,更迅速。在 2005 年伦敦爆炸发生后不久,照片共享站点和博客网站已经开始跟踪报道 整个恐怖袭击。这些文字图片甚至在专业新闻机构赶到现场之前就已经刊发了。据统计,在爆炸发生 8 小时后,雅虎的子站—Flickr.com 网站上的现场图片已经超 过了 300 张

[4]。网络的即时性使得全世界的人在同一时间关注同一事件,尤其是

在发生重大突发事件之时,很容易聚集众多反应,激起强烈的公众舆情。5.网络舆情产生巨大的群体压力

网络传播模式从传统的单向直线式变成交叉网络式,信息“把关人”的作用 大大削弱甚至完全消解,当信息在网上自由流动和吸引众多受众主动参与时,能 产生巨大的冲击性。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

网络是把锋利的“双刃剑”。它在为我们提供了便捷的信息下情上达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人们注意到,网络舆情在受到政府和各界越来越多的 注意力和重视的同时,还夹杂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首先,不良信息产生虚假“舆情”。

突发事件发生时,由于传统媒体的信息真空,公众往往在网络上寻求相关信 息,如此,则易导致谣言滋生和情绪型舆情蔓延。

在 BBS 论坛、Blog 里,由于网络把关弱化,网民的自主性强,网络信息可能 由人为操控,使得信息向不良趋势发展。同时,网络的匿名性也给信息制假者提 供了基地,他们可以匿名参与讨论,而较少考虑到要对发表言论后产生的后果承 担责任,因此可能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放纵自己的行为,这些虚假言论损 害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度和公信力。

其次,网络无政府主义行为:网络暴力和网络恶搞。

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网民并无经济学意义上的成本约束,再加上网络伦

理的缺乏约束,“网络暴民”和“匿名专制”产生也顺理成章。

如今越来越普及的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网站的实名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由匿名性带来的弊端。但由于网络的特殊性,如何判断网络谣言、暴力、人身污蔑、网络色情等不良信息,如何确定所造成的后果都没有明确的指向,也没有相对明确的取证规定,为互联网管理带来一定难度。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http://

第四篇:试论自媒体时代应对舆论安全挑战的策略

试论自媒体时代应对舆论安全挑战的策略

中共临西县委宣传部 卞新龙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发展迅猛,随之而来的网络舆论发展也十分迅速,截至2008年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以22.6%的比例首次超过21.9%的全球平均水平。同时,我国网民数达到2.98亿,宽带网民数达到2.7亿,国家CN域名数达1357.2万,三项指标继续稳居世界排名第一。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6 月30 日,中国的网民达到4.85 亿,互联网普及率超过36%。另外,相对于在线互联网的快速增长,中国无线互联网的增幅也相当惊人。CNNIC报告调查数据显示,随着运营商的重视和手机硬件成本的不断降低,仅2008年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较2007年翻了一番还多,达到1.17亿。手机上网已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网络接入方式,并悄然流行起来。

一、互联网的发展不可避免的把我们带入了自媒体时代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博客、论坛等的出现,传播进入了一个具有多重意义的“自媒体”时代。自媒体时代是指以个人传播为主的媒介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这种媒介基础凭借其交互性、自主性的特征,使得新闻自由度显著提高,传媒生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自媒体又不限于个人微博、个人日志、个人主页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托管平台是美国的Facebook和Twitter,中国的Qzone和Weibo。自媒体是以数字科技为基点的新媒体,以自主化、私人化和平民化为特点,一般民众可以运用它收发新闻,加上自己的感受,与匿名在网络中的众人分享。因此,博客、播客、网络社区、论坛、BBS、E-mail等网络媒介形式,都属于自媒体。自媒体正在和传统媒体争夺受众和市场,且影响力还在不断扩大。互联网的发展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格局,它所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即时性、互动性、信息容量大等特点为网民表达观点、传播信息提供了一个方便而快捷的平台。网络传播的便捷性,特别是社交应用平台强大的互动功能加剧了信息传播的扩散与渗透,非理性的声音也应运而生,在很多时候推动了群体性事件的发展。制造谣言,混淆视听,进而产生传播加速度,使群体性事件恶性发展。尽管我国网民总数达到4.85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6.2%,但网络的发声者身份构成具有复杂性,在同一事件中网民的立场与观点有差异,且很多时候不能判断未发声者的真实想法,所以网上民意是否真实、全面、客观,还需具体考量。同时,在群体性事件中理性的丧失很可能产生“网络暴力”,进而引发蝴蝶效应,群体性事件朝着规模更大、危害更加严重的方向发生变异,这点不容小觑。

近些年来,有不少网民关注度高的事件在互联网上发生、发展,并且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仅2011年的“郭美美引爆慈善危机”、“ 四川会理县官员悬浮照”、“ 李阳的“疯狂家暴”等都在网络上引发广泛的传播和热议。对于一些敏感事件网络点击率居高不下、不断上升。

对于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我们应该理性的看待,网络是一个相对自由的平台,在互联网上的舆论方向,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民意的导向,但是由于互联网门槛低、发表言论自由、网民结构较为复杂等,网络“民意”又带有一定的偏激性,往往出现“网络暴力”现象。网络暴力是借助网络的虚拟空间用语言文字对人进行讨伐与攻击。这些恶语相向的文字,往往是一定规模数量的网民们,因网络上发布的一些违背公共道德和传统价值观念以及触及人类道德底线的事件所发的言论。这些语言文字刻薄、恶毒甚至残忍,已经超出了对于这些事件正常的评论范围,不但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恶意诋毁,更将这种讨伐从虚拟网络转移到现实社会中。这些评论与做法,不但严重地影响了事件当事人的精神状态,更破坏了当事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秩序,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有些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在网上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失实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甚至在网上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侵犯其隐私权;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行动和言论侵扰,致使其人身权利受损等等。网络暴力巨大的杀伤力,是来自于成千上万的参与口诛笔伐的网民。他们在数量规模上形成了一定的强势,而他们一致的立场与观点则因这种强势更显其权威。这种“权威”往往引导网民把对时间的看法引向歧途,对当事人和社会舆论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二、采取积极的措施对网络“自媒体”疏导和应对

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1月23日下午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如何有效进行网络舆情疏导和应对?在长期的监测和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提出了一些概念,如“新意见阶层”、“大众麦克风时代”、黄金四小时媒体、地方论坛是听取民意的最短路径、培养体制内“意见领袖”等。根据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加强互联网舆情引导最值得推广的有以下几点:

首先,尊重网络民意,采取积极的方式应对,不躲闪、不回避

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一些社会矛盾在全国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被局部激化,形成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网络舆情事件,网民对重要的突发事件和社会事务积极踊跃地发表意见,形成了多轮大规模的网络舆论有些是真实的意见表达,有些则是带有一定的炒作意味。

当今社会已进入“人人是记者”时代。几亿的网民正在迅速成为新兴的舆论压力来源,对众多社会热点问题表达着关切与诉求。网民力量日渐强大,作为具有舆论能量的“新意见阶层”,正在形成一个具有现实影响力的“压力集团”。面对政府施政缺失和司法不公,一些网民能深明大义、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仗义执言,经常能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因此,尊重网络民意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从“捂盖子”向敢于面对转变。当前网络已经成为我国民意的最重要反映渠道,虽然网络民意与真实民意存在着差距,但只要善于甄别,就不难找到其中有价值的信息,尊重网络民意无疑是政府决策的一个有效的参考依据。在互联网时代,完全的信息封锁是很难实现的。采取封堵的措施往往适得其反,使一些时间反而越传越广,猜测越来越多,应克服传统封堵扼杀网络信息的心理,转变旧有的思维方式,以积极的姿态直面网络民意,这才是最为理性的选择。

第二、善待、规范网络媒体,创造良好的舆论监督环境

网络已经成为我国当今民意表达最汹涌的场所。要正视网络的力量,不能完全按照网络“民意”办事,但是也不要把网络媒体妖魔化,要用理性、科学的态度进行鉴别,择其善者而从之。从而实现政府和网民的良性互动,这既是政府“善治”的要求,也是网络时代的要求。

互联网是政府与网民互动的重要平台。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等只能是单向传输,很难实现互动,互联网成为官民互动的最佳平台。对待网络媒体,关键在于善待、善用、善管。要充分掌握网络媒体的特质,不能单纯把自己的语言和信息不加区分地强加于这种新兴媒体,提高与网络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做到因势利导,促进公共空间内的有效沟通,建构不同社会阶层间理性宽容的对话机制。适度的网络言论自由和舆论监督是社会的“减压阀”。近年来一些网络群体性事件呈矛盾激化态势,有些地方甚至出现暴力犯罪。防止郁积的民怨走向暴力表达关键是让民意有个正常的表达渠道和权益救济渠道。互联网已成为反映民意的重要渠道,网络舆论本身可以扮演社会减压阀的作用。当前面临着一对矛盾:一方面社会大转型过程中所积累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网络时代的来临迫使这些社会问题大量急速地被公开。网络的自由言论中,相当一部分属于源于善意目的的政策建议;即使是批评意见,也完全可以起到社会减压阀的作用。地方政府应充分重视网络舆论所起的社会减压阀作用,放下身段,适度开放言论自由、打开舆论监督的空间,以网络舆论促良治。第三、完善信息公开,以积极的姿态应对网络媒体

2008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胡锦涛和温家宝分别与网民在线交流,肯定了网络作为公众参政议政的渠道平台作用,体现了中央高层领导人对网络民主政治的期待。

1、重视政府信息公开,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网络化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前所未有。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公众最急切了解全面信息和事情真相,要想控制谣言的产生和蔓延,那么事实真像的传播必须更加迅速,谣言止于智者、谣言止于公开。广东、云南等地设立的“网络发言人”制度,以更加积极开放的态度对待网络舆情,这无疑是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

2、对于网络舆论要加强引导和监管。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对网络舆论进行积极合理的引导与及时纠偏,不仅能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也是政府“善治”的重要表现。改变传统的“我讲你听”、单向灌输的工作方式,淡化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身份界限;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策略,努力掌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加强新闻网站和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增强政府正面引导舆论能力;培养舆论引导专门人才,提高公众的信任度,提高政府网络舆论应对能力。

三、有效的利用传统媒体,应对自媒体的挑战

传统媒体仍然有着其固有的优势地位。首先是公信力强。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12城市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调查报告》和《中国5小城市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调查报告》显示,网民最信任的还是电视、广播和报纸,而信任程度最低的则是网络上的新闻。其次,传统媒体具有不可替代性优势。这种不可替代性优势,除了便捷直观、真实可信等固有优势之外,高水平的专业新闻编辑写作队伍,也是众多“草根”级“自媒体”短时间内无法企及的。传统媒体非常专业的新闻采编队伍和严格的新闻操作流程,在内容的采集、归类、分析上,都超越了个人表达为主的自媒体。面对众多新生竞争者,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更需要提高职业道德和写作水平。在职业道德方面,要加强新闻记者的自身修养,提高新闻记者的素质内涵;要抓住新闻价值的五要素,报道客观真实的好新闻。同时,更专业和更深刻的写作,是传统媒体记者必须应对的挑战,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和分析性报道,要在内容上比网络更深刻,而且更具前瞻性。在自媒体喧嚣的环境下,面对突发事件和重大事件,传统报业比一般的自媒体更具有准确性、真实性和权威性——传统报媒有着严格的内部审核机制,有众多“把关人”对新闻内容进行审核、为新闻后果担责。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新媒体环境中,当发生重大新闻事件时,仍然只有付梓的稿件才会被多次作为权威消息转发,而且其背后报纸媒体的品牌可信度、权威度越高,转发率越大。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随着媒体竞争的日趋激烈,真实客观性被少数新闻记者淡忘,他们为了吸引读者眼球、争夺受众数量,凭空捏造一些虚假新闻或夸大新闻的真实性。传统主流媒体尽管有报道失实的现象出现,但从整体上看,还是坚守了新闻真实性。而自媒体的匿名特性使其事实与谣言混杂,情绪渲泄与蜚短流长俱下,视辱骂、恐吓为战斗,把肉麻、血腥当有趣。其实,在信息爆炸时代,人们沉没在浩瀚的资讯海洋中,因而对真实信息的渴求更加迫切。有着严格的外部监管和自我约束的传统主流媒体,只有继承、发扬公信力和权威性的光荣传统,才能继续得到人们的信任。

做好深度报道,掌握信息主动权和解释权

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自媒体兴起后,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很大程度上为明辨是非提供了可能。但它或许会绑架所谓的网络民意,来干扰真相的呈现。报纸、广播、电视通讯社等传统主流媒体是专门的新闻机构,专业新闻工作者是一种职业身份,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新闻事件背后传达的深层次意义——即对真实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解释,这就需要传统主流媒体做好深度报道,对新闻事件的研究要直指本质、直达“心脏”。

利用自媒体等新渠道

网络自媒体对大众传播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首先,自媒体带来了传播方式的革新。自媒体作为一个“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的系统,它填补了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传播空间。其自身的传播特质直接决定了其强大的威慑力。从新闻源上来说,自媒体将新闻源由专业新闻从业人员和事实接触者,拓展到每一个接触并记录事实的受众。多人多视角对同一事件的采写,避免了单个专业记者在采写新闻时的个人偏好和价值趋向,有效地保障了客观、真实、全面地还原真相。从新闻写作上来说,各种自媒体形式以其主体的多元性实现了新闻写作内容、样式、风格的多样化、个性化。从新闻发布上来说,博客新闻以超越“把关人”的自由、自主的即时发布为特点,在这种新闻发布模式下,人人都可成为个性化的把关人。其次,自媒体带来传播技术的进步。作为网络自媒体信息传播方式的即时论坛、博客、播客等技术平台的开发与应用,使得大众媒介传播在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作了更加广泛的延伸。无论报纸、电视,还是广播的信息,通过各种自媒体技术平台,都可实现传播的速度更快、传播的途径更多、传播的范围更广、传播频率更高、传播的形式更加多样化。

第五篇:媒体及网络舆情应对讲座暨新闻写作培训主持词

媒体及网络舆情应对讲座暨新闻写作培训主持词

尊敬的XXX、XXX:

大家下午好!

为适应高速发展的网络信息化时代,提高舆情危机应对与处置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维护社会舆论和网络环境的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学院新闻信息写作质量,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信息员伍。我院特举办媒体及网络舆情应对讲座暨新闻写作培训班。

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XXX同志在百忙之中为我们授课。首先请允许我代表XXXX单位,对XXX同志莅临我院指导表示衷心的感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XXX同志!

参加此次讲座活动的有: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同志基本情况介绍

今天的讲座培训分为两个议程:

一、媒体及网络舆情应对讲座;

二、新闻写作培训。

下面进行第一项议程媒体及网络舆情应对讲座,※ ※ ※ ※ ※ ※ 下面进行第二项议程新闻写作培训。

※ ※ ※ ※ ※ ※ 感谢XXX同志给我们作了内容丰富、生动精彩的讲座,系统地讲解了当前媒体及网络舆论总体态势、网络舆情易发领域及热点成因、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对和处置突发网络舆情策略等等,为我们明确了目标、理清了思路、找到了方法。XXX同志的讲座深入浅出、旁征博引,融学术性、实用性、指导性于一体,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符合我院的实际,使我们受益匪浅。

希望大家不断学习,深刻领会。切实做好舆情应对工作,加强互联网舆情的汇总分析,进一步提高科学应对舆情的能力;同时,要充分发挥新闻宣传工作、宣传政策、报道典型、引导舆论、促进发展的功能。紧紧围绕XXX创“XXXX”的奋斗目标,积极宣传XX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果、新经验,唱响主旋律,为XX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向XXX同志的精彩报告致以感谢!

下载[论文]自媒体时代网络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与应对(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文]自媒体时代网络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与应对(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