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基层人民法院网络舆情应
对机制建设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网络舆情是社会的“晴雨表”,只有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畅通民意诉求表达渠道,才能从长远和根本上解决问题、引导舆论。因此,人民法院如何有效应对网
络舆情,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导向,确保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职能,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树立人民法官和人民法院的良好形象,已经成为当前人民法院亟待解
决的问题之一。笔者结合近年在基层人民法院从事政工宣传工作的经历,从网络舆情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出发,探究新媒体时代下基层人民法院网络舆情的来源及
在应对网络舆情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完善基层人民法院应对网络舆情提出一些粗略的对策和建议。
一、网络舆情的基本内涵
首先了解一下网络舆情的概念,郑金鹏学者认为:网络舆情是指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
向的集合。当舆情产生聚集时就可以向舆论转化, 因而舆情是一个比舆论包含内容更宽泛的概念, 对舆情的管控就是要使舆情不转化为舆论或转化为良性舆论。
其次,了解一下网络舆情的表现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推陈出新,网友以QQ群、微信、个人微博、手机短信、新闻评论等网络交互手段,迅速使网络
舆情成为我国社会舆论的一个崭新的舆论场。
二、基层法院在应对网络舆情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纵观近年我国基层法院在应对网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我们不难发现,目前,我国基层法院应对网络舆情还处于探索阶段,无经验可循,总的说来,基层法院应对网络舆情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思想上不重视。
涉法网络舆情是新生事物,一些基层法院的领导和法官干警对新生事物认识不够到位,重视程度也相应缺乏,认识不清,总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由于基层法院法官干警年龄偏大、审判业务多等原因,缺乏舆情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秉公办案,不会招致非议,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没有及时转变
观念加以适应,结果引发案外舆情;对于出现的负面网络舆情采取回避态度,互相推诿,“踢皮球”,认为网络上的言语片面、偏激等,对网络舆情认识不清,采取
片面的态度。
(二)处理速度不迅速。
基层法院在网络出现涉法舆情时,缺乏应对经验,未作及时引导回帖的居多,只做不说,主动放弃话语权,在面对媒体的提问时,怕引火烧身,就会用“不了解情况”“无可奉告”等说辞进行搪塞,普遍存在躲避、隐瞒的心理,使不明真相的大众在网上高度关注,引发媒体和
公众的猜测和质疑,导致出现舆情危机。在采取措施应对中,作简单删帖处理的居多,作正面引导回帖的少之又少。在处理流程上,汇报程序多,反应时间长,延误
时机,难以在第一时间进行有效的处理。
(三)推进司法公开的范围、力度还有待提高。
网络受众之所以听信网络上发布的各种片面、不实、夸大的信息,主要原因是执法公开力度不够、信息传递不顺畅。(四)相关设备、人员短缺。
由于缺乏资金,一些基层法院没有相应的网络舆情监测装备和软件,缺少专业化的网评队伍,缺少网络舆情监控人员,有的很多都是兼职的,缺乏足够的时间应对网络舆情工作,也缺乏相关的网络舆情监控以及对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的基本技能。(五)缺乏法律上、制度上的保障。
我国先后出台了《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出入信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对保护网络秩序、遏制网络犯罪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诸如一些网络媒体对涉法案件的不实报道或网民对法院和法院干警恶意发表的不当言
论等还未造成犯罪的民事侵权行为,我国缺乏相关的法律规制和惩罚措施,导致我国基层法院在处置负面网络舆情的问题上缺乏法律上的保障。
三、完善基层法院应对网络舆情的解决措施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中,互联网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如何应
对网络舆情、正确引导舆论导向,理顺社情民意,确保基层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职能,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已经成为当前基层人民法院亟待解决的问题。笔
者认为,基层法院应对网络舆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观念,回应社会关切。
基层法院必须树立“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各基层法院负责人或“一把手”亲自“披挂上阵”,全面带动法官干警应对网络舆情的积极性,以开放的态度面对网络舆
情,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用良好的服务赢得民心,赢得口碑,逐步提升社会对公正、廉洁、高效、文明司法的认同度、满意度
与支持度,避免产生对立情绪,引发社会事端。
(二)态度诚恳,善于因势利导。
流言止于公开透明,公开事实真相是制止流言,扭转舆情危机的有效路径。任何压制负面舆情的速度都比不过信息的扩散速度。只有以更开放的心态和胸怀,在戒“堵”宣“疏”的理念指导下,管理但不压制,沟通但不放任,才能更
有效地降低负面舆论的影响,同时也解疑释惑、化解矛盾。
(三)建立机制,完善处理流程。
应对网络舆情,仅凭一己之力是无法妥善处置的。各基层法院既要和上级法院合作,建立相互通报系统,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合力,多进行交流,不断积累经验。同时在内部要建立应急处置机制,进一步完善处理流程,这
样,一旦发生网络事件,就能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并根据情况运用多种手段进行处理,尽力消除炒作空间,杜绝流言散发传播,及时化解各种负面影响。
(四)公开透明,防范舆情发生。
受众之所以对审判过程及判决结果产生各种怀疑,很多时候源于信息不畅。人民法院必须加大司法公开力度,通过网站、微博、微信、短信平台、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及时通报法院的重要决策、重要活动和重大案件,切实保障网民特别是案件当事人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加强法院
网站和微博建设,多发布关系民生的法律知识和典型案例等,并通过投票、问卷等技术手段,掌握网民需求,主动设置议题,加强舆论引导能力。要增强敏感度,对
社会关注度比较高的案件和当事人情绪比较激动的案件要做好风险评估工作,随时做好舆论应对准备。
(五)科技投入,完善舆情监测。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增加资金投入,改善网络舆情监测装备,积极引进一批智能型软件。鉴于基层法院案多人少的情况,可根据实际情况成立网络信息中心,配备1~2名网络舆
情监控人员,运用网络技术手段进行实时监控;建立网评小组,平时大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有重大突发网络舆情出现时,进行集中整合,商讨对策进行应对。这
样不仅解决基层法院应对网络舆情时人少的问题,也能够在短时间内调动和整合内部力量,形成联动,产生危机应对的合力。
(六)加强人员,优化管理团队。
基层人民法院必须建立一支具有法律专业背景、掌握新闻传播规律和网络技术的网络管理团队,提高管理能力和舆情引导能力。发挥“意见领袖”作用,响应民意,情系民情,给网民答疑解惑,促进官民沟通,引领网络舆情的正方向。因此,应积极鼓励法学专家、思想政治工作者等成为意见领袖,利用其
社会威望和社会地位,使公众对其发言的权威性信服,引导公众舆论趋向理性化。
(七)强化制度,形成规范管理。
我国对有关网络的立法滞后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是极不相适应的,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担任对网络舆论进行引导的重任。立法机关要尽快制定互联网管理法律,通过立法对网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管控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只有这样,才能为基层法院对网络舆情的监管提供法律上、制度上的保障,实现对网络舆论的有效监管。对在网络上发布虚假案件信
息、编造法官干警虚假违法事实的,诋毁法官干警名誉造成恶劣影响的,给予网络信息发布者视情节予以惩戒,情节严重的直至追究刑事责任,切实加强法官职业保
护,从而规范网络行为,引导网络舆论监督权利正确行使。
总之,在网络迅猛发展的今天,应对网络舆情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基层人民法院只有顺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积极应对网络舆论,不断提高网络舆论引导水平,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新需求、新期待,推动法院工作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