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监会紧急解包还原6万亿地方融资平台“黑箱”

时间:2019-05-14 22:14: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银监会紧急解包还原6万亿地方融资平台“黑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银监会紧急解包还原6万亿地方融资平台“黑箱”》。

第一篇:银监会紧急解包还原6万亿地方融资平台“黑箱”

银监会紧急解包还原6万亿地方融资平台“黑箱”

【财新网】(记者 冯哲3月16日发自北京)地方融资平台令人惊悚的风险敞口正在水落石出。

据监管部门统计,截至2009年底,各级政府融资平台债务余额已达6万亿元左右,这比2009年5月底央行统计的5万亿元已经又上一个台阶。调查表明,其中80%为项目贷款,且绝大部分是2009年突然出现的。

一些地方政府依托政府融资平台等方式过度举债已接近极限,地方政府性债务率已高达94%。这和国际上一般控制在80%-120%的标准相比,风险似乎尚在可控之中,但个别县市债务率已经超过400%。

现在的悬念是,5万多亿元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将有多少变成不良贷款?这得从融资平台的独特运作机制解剖入手。

融资平台公司在日常运转过程中,一方面由公司统一从银行获得贷款,另一方面则将筹集到的资金再转借、转投到各个具体项目或下属公司。这种机制实际与银监会当年发出禁令的国家开发银行“打捆贷款”的做法一脉相承。

解铃还需系铃人,银监会现在做的就是把这些“打捆贷款”解包还原、逐个排查、锁定现金流,预计6月底结束。根据监管部门统计,6万亿元负债中93%属于银行贷款。

在近期召开的一次监管内部会议上,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强调:“各银行要借助当前地方政府对自身债务进行清理的契机,对原有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逐笔打开梳理,按项目开展重新评审和严密的风险排查。”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被要求在2010年6月末前完成“解包还原”、重新立据、锁定现金流等整改工作。

按照银监会要求,对于具有稳定充足的现金流和第一还款来源、经济可持续、抵押品完备且手续齐全的贷款,可按商业化原则继续予以信贷支持;对于缺乏第一还款来源、现金流不足的贷款,应积极落实第二还款来源,确保还款有保障。对于涉及两家以上银行的地方融资平台公司贷款,可以风险敞口较大者为主,组织债权行管理小组或修改为银团贷款的模式予以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银监会要求,以地方财政担保的贷款应尽可能在本届政府任期内保全资产。对不符合相关规定投向产能过剩行业、违规挪用或资金闲置的贷款,要下决心采取多种措施尽早回收。

一位监管人士介绍说,有些平台公司的“项目包”打开后,发现部分项目一无资本金,二无现金流,三来无法落实担保。

不过,一位地方银监局中层坦承,“最后结果还要看在政策框架下,融资平台和银行之间的博弈。”他表示,手续和流程方面,银行在贷款之前就已经基本完备,具体到资金使用方向的追查,还要看融资平台能够披露到什么层面。

一位银行内部人士则表示,这些整改要求执行难度非常大,很多融资平台隶属当地国资委,而银行今后还需要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银行需要权衡利弊。”他对此很是无奈,银行现在积

极营销的正是带有国资背景的客户。

为加强此次排查清收力度,监管层就“解包还原”给银行提出了明确的监管要求,即对存在项目不合规、合同手续不齐全等瑕疵的贷款,要及时采取有效的资产保全和补救措施。

“短期内,通过检查以暴露风险为主。长期来看,要解决融资平台问题还需要重新梳理地方财政、融资平台、银行在地方融资过程中各自的角色。”一位银监会官员表示。

“最终解决之道,还是应将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纳入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统一管理,设立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控制比例。”一位发改委官员的看法代表了官、产、学界的共识。■

(详见3月15日出版的2010年第11期《新世纪》周刊报道“融资平台求解”)

第二篇:央行银监会整肃地方融资平台

央行银监会整肃地方融资平台

网易财经2月3日报道 从支持到整肃,短短一年不到的时间,央行和银监会对地方融资平台的态度发生了急转弯。

为防止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成为新一轮 中国银行(行情 股吧)业不良资产的“定时炸弹”,中国银监会已把地方融资平台风险列为今年银行业三大风险之首,要求金融机构在最迟6月末打开地方融资平台“资产包”,进行项目还原清理评估。同时,严格控制地方融资平台新增贷款,对违规贷款进行责任追究!

所谓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是指各级地方政府成立的以融资为主要经营目的的公司,包括不同类型的城市建设投资、城建开发、城建资产公司。是政府给予划拨土地、股权、归费等资产,包装出一个从资产和现金流上可以达到融资标准的公司,以实现融资目的,把资金运用于市政建设、公共事业等项目。

地方融资平台的数量和融资规模在刚刚过去的一年急剧膨胀,官方估计目前已经达到3千多个,也有统计数据称全国四级政府融资平台超过8000家。

由于融资途径主要靠银行贷款,在去年全国9.59万亿元的新增贷款中,投向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占高达40%,总量近3.8万亿元。目前,地方融资平台的全部贷款余额已达到惊人的6万亿元。

“地方融资平台主要以政府所拥有的土地作质押进行融资,靠综合收费能力而非项目自身的收费能力偿还债务。因此,可能造成地方融资平台还款能力欠缺、银行产生不良资产等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央行2010年工作会议指出,要合理评估和有效防范地方融资平台信用风险。

三大风险之首

“银监会今年要求银行业重点防范三大风险,地方融资平台风险排在案件风险和房地产贷款风险前面,排第一位。”某直辖市银监局纪委书记告诉网易财经。

据他透露,2009年年末,全国32个省长和直辖市市长的办公桌上,都收到了一份央行和银监会直接发送的地方融资平台信贷数据监测报告。央行和银监会提醒地方政府注意地方融资平台大量举债造成的地方负债风险和间接可能导致的财政风险。

据该银监局纪委书记透露,通过全国信贷登记系统监测,去年年末全国各级政府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在6万亿左右,其中有80%是项目贷款。综合监测下来,一些地方性融资平台的负债率达到94%,有的地方甚至高达400%,而国际上平均为80%-120%。“现在,每个城市都是大建设工地,每个城市都拉大自己的城市建设范围,建地铁、高铁(高铁民航争夺战)、机场、广场、马路、污水处理场、垃圾处理场,这些资金大量来自地方投融资平台。” 在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尹中卿看来,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许多地方政府通过建立投融资平台向银行贷款搞投资,刺激和拉动经济。

他指出,现在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70%以上都分布在地级市和县,要么是以政府所拥有的土地进行质押,要么是以综合收费能力来保证还款。仅刚刚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预计市县两级投融资平产生了5万亿以上的债务。

乱象由来

地方融资平台爆炸式增长可以看作是中国经济政策演变的缩影。

2009年年初,面对全球经济衰退的严重形势,中国提出“保八”增长目标,随后出台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央行和银监会也在去年3月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拓宽中央政府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融资渠道”。

此文一出,地方政府热情空前高涨,着急放贷的银行也全力支持,各地名目繁多的地方融资平台呈几何级增长。不仅仅是在传统的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土地储备、国资经营等领域,各级政府成立了融资平台,有的还发展到第三产业,如文化等领域。

组建地方融资平台的各级政府从省级到地县市,甚至到乡镇。南京市六合区和重庆市的情况颇为典型。

南京市六合区政府去年6月上旬向区内下发《关于切实加强政府融资平台体系建设的通知》,要求辖区内的相关单位积极行动,建设政府融资平台以拓宽融资渠道。

文件计划通过整合国有资产、财政注资等方式,在六合区打造六个不同职能定位的政府融资平台:分别负责重大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项目融资、城乡交通建设项目融资以及市政基础设施、区域供水等建设项目融资任务等。除了给每个融资平台确定不同的职能定位外,六合区政府还给每个平台公司规定了几亿到十几亿不等的贷款融资目标。

重庆省级地方融资平台组建被称为“重庆模式”。从2002年末开始,重庆市将全市各类分散的政府资源全面整合,组建了水务控股、城投公司等八大政府建设性投资集团,12个融资平台净资产为1390亿,这些公司成立后开始向银行大量借贷。重庆市的做法不仅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认可,更被世界银行称为“重庆国有投资集团模式”。一时间,各地方政府纷纷效法,甚至由分管领导亲自带队前往重庆“取经”然后再打造此类投融资平台。

大量投向这些平台银行贷款,导致了重庆信贷余额激增。仅去年前三季度,重庆市各项贷款余额8671亿元,同比增长49.2%,贷款增速连续9个月居全国第一位。仅以其中四成流向地方融资平台计算,重庆市各级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总量就超过3200亿。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最新数据显示,重庆去年全年地方财政收入才首破千亿,仅为1165.7亿元。

投向政府融资平台的信贷通常具有以下共性:期限中长期,利率下浮,信用贷款为主,政府出具承诺函保证还款,投资项目一般盈利不佳甚至没有盈利。

银行也在其中推波助澜。一位股份制银行信贷部负责人告诉网易财经,在去年激烈竞争的信贷投放浪潮中,尽管财务状况高度不透明,但带有地方信用保障政府融资平台成为各家银行疯抢的对象,大大放宽了审贷标准。不少中小银行,在省级融资平台和大项目上竞争不过四大行,将放款延伸至县市一级地方融资平台,而且出于竞争原因,利率还会下浮。

“经常还出现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本来申请贷款5个亿,银行说干脆给你10个亿,授信先给你,你慢慢用。” 该负责人说,由于银行难以把握地方政府的总体负债和财政担保承诺情况,不少贷款存在“多头融资、多头授信”的格局,贷款追踪管理非常混乱。

地方债务信贷化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尹中卿一针见血地指出,地方融资平台最大的风险,在于把地方政府基础建设和公共事业产生的债务信贷化。

长期把财政支出建立在赤字财政基础上,尤其是政府信用做担保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投资到没有自偿能力和收益的建设项目上,这样的投资会给未来政府留下了沉重的债务负担。

“一旦债务出现问题,地方政府就会把负担甩给中央政府,导致银行产生大量不良贷款。” 他不无忧虑地表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分析认为,应该看到地方投融资平台的村庄尤其合理性,通过大规模融资推动城市,化建设,为中国应对危机和扩大内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无论是从微观的风险管理还是从整个经济运行的角度看,地方投融资平台的融资行为存在明显的风险。”他表示,去年经济刺激下宽松的信贷投放环境,必然会鼓励一些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的地方政府对信贷资金的低效滥用。投资的风险十分容易转移到中央财政或者商业银行体系。

他表示,地方投融资平台的融资状况很不透明,有的地方政府自身也并不清楚不同层次政府的投融资平台的负债和担保状况。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目前主要依靠的并没有真正法律效力的财政担保等形式。据了解,发改委和财政部近期已经明令禁止地方以财政收入为地方融资平台做担保。融资平台总体上负债率都相当高,资本金普遍欠缺且偿债能力低下,责任主体十分模糊,如果出现偿还问题,商业银行实际上难以进行顺利的追溯。

巴曙松进一步分析表示,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获得大量的资金,在不少地方呈现出一些新的风险行为。首先,因为许多地方政府主要依靠土地收入等来偿还这些地方投融资平台的负债,容易对房地产泡沫形成显著的推动作用。其次,在具体的项目选择和决策上,地方政府替代企业,成为主要的决策者。这些投资不可避免地出现过于超前的基础设施投资、或者贷款流向国家禁止的产能过剩行业。

“地方政府通过投融资平台进行大规模的借贷,还直接制约了宏观货币政策的调整空间,使得明后年的信贷投放的调整空间极大降低。”他说,因为2009年启动的一系列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不可能在明年或者后年因为信贷紧缩而使其成为“半拉子工程”,这样就在客观上倒逼明后年的信贷投放依然保持在相对的高速增长水平。

银监会三条整肃令

地方融资平台的膨胀好像一个潜藏决堤风险的大水坝。1月1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国务院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提出,“尽快制定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的措施,防范潜在财政风险。”

央行2010年工作会议明确,要合理评估和有效防范地方融资平台信用风险,加强贷款用途管理,防止变相使用银行贷款作为项目资本金;引导信贷资金主要用于在建、续建项目,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的贷款投放。

在1月26日银监会召开2010年第一次经济金融形势分析通报会上,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也重点提出金融机构要“全面评估和有效防范地方融资平台风险,加强贷款跟踪检查。”

上述某直辖市银监局纪委书记向网易财经表示,银监会最新下发的文件,对评估和清查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做出三条规定。

第一,在6月末以前,所有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必须打开项目“资产包”,解包还原,银行进行专项摸底清查。

各地银监局已经要求银行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进行逐笔梳理,审查资本金、现金流、项目投资收益、自偿能力等。缺担保的贷款,必须补齐;没有现金流的项目,重新设置抵押品;达不到贷款条件的项目,停贷或者收回;部分银行的大额集中授信,重新做银团贷款。坚决禁止地方融资平台多个项目打捆集中申请贷款。

上海银行一位高管向网易财经证实,各家银行目前都在方融资平台的工作摸底清查。“现在的关键先要地方融资平台公司把„包‟打开,银行先弄清楚其中真实财务状况,才能决定是留还是走。” 据网易财经从上海银行同业公会得到的反馈,在该会组织专项座谈中,为摸清地方融资平台的“家底”,一些银行提出希望上海市政府公布各区的财政收入状况。

第二,严格控制地方融资平台新增贷款。

民生银行(行情 股吧)一位内部人士告诉网易财经,现在银监会要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项目贷款,新合同一律停签。曾经签过的合同,经过重新审查后,优先保证在建、续建项目。

“比如去年我和你签了10个亿的贷款协议,去年放了7个亿,剩下的3个亿今年继续放贷没有太大问题,但你说要再签10个亿就不可能了。” 该人士说。

第三,违规贷款责令整改并严格追究责任。

上述某直辖市银监局纪委书记告诉网易财经,地方融资平台清查中,发现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在贷款过程中有失职行为,严格进行信贷责任追究。

第三篇:地方融资平台贷款6万亿 系统性风险不容忽视

地方融资平台贷款6万亿,系统性风险不容忽视

按照银监会的口径,目前各级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余额已达6万亿元左右,且大多数贷款缺乏相应的抵押和担保措施;如果严格执行加提20%的拨备要求,商业银行税前需多计提将近1万亿。如此庞大的计提压力,很有可能倒逼商业银行铤而走险。

【风险分析】地方投融资平台风险分析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确定,今年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在货币政策基调明确之后,目前各商业银行正在加紧调研以便对今年的信贷投放进行部署,而对于面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放贷款,商业银行的态度明显趋于谨慎。

所谓的政府融资平台,主要是指地方政府为了融资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所组建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公司,这些公司重点将融入的资金投入市政建设、公用事业等项目中。据初步统计,截至2009年8月,全国共有3000家以上的各级政府投融资平台,其中70%以上为县区级平台公司。截至09年5月末,全国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负债规模达到5.26万亿元,较2008年初增加了两倍左右,资金大部分来源于贷款。当前由于我国间接融资比例高于直接融资,银行在整个社会资源配臵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于是加速形成了融资结构和资产布局上非常大的潜在系统性风险。那么,蕴藏在地方投融资平台的融资运作机制本身的巨大系统风险,是银行必须关注的。

一、风险产生原因在于过度举债

最新的渣打银行研究发现,未来地方政府的税收和土地财政,可能无法保证融资公司债务的偿付。但是,未来的债务到期后的担保承诺兑付,将是各地政府无法摆脱的法律责任。

以城投融资平台进行的举债,多数为中长期债务,包括中长期贷款和中长期债券。由于政府的债务担保不进入预算约束、不受对外公开监督,那么对于不少任期有限的地方行政首脑而言,只要能隐蔽性的借到钱来花,5年10年后的债务偿还,基本上将和现在的行政领导班子毫无关系。一纸担保,往往就将是一张提早过期的空头支票。

这一问题,不在于说财政部或者某些部门明确提出,各地行政部门对城投融资机构的债务担保被判无效,而是事实上,众多担保因为是超出地方财政担保能力的担保,实际效力为无效。而银行对这类政府担保函证的依赖,也正是超发的贷款在“文书层面”上保证符合风险控制的必须工具。地方政府和银行之间,很可能只是各取所需。为了防止投资拉动的经济走向过热,今年新的投资建设项目基本不予兴建,也就是说在投资领域中止了财政刺激,这对城投债务风险的进一步扩大,会起到较好的作用。不过,去年以来城投融资平台积累的风险,恐怕远大于一般统计的想象能力。仅仅是以中止财政刺激,恐怕难以挽救未来的债务危机。

首先,针对新增的城投负债,由于这些平台运作的封闭与不透明,未来新增负债是否能够因为中止财政刺激而减少,其实很难断言。对于既有的负债融资的使用,其实基本上也没有约束和审查机制。如果用隐性债务黑洞来形容地方政府对城投负债的担保责任,并不为过。要想解决这些城投融资平台的隐性失控问题,只有把这些平台公司等同于政府行政机构,来进行财务预算和投资活动公开,并接受各种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公共监督审查。因为有公共财政进行担保的投资工具,实际上等同于政府的连带附属公司。地方城投融资平台的债务危机,就等同于一场公共危机。

其次,对于已经预期到的债务风险,当前有必要进行地毯式的检查清理。所谓任期内的责任易于清理、所以便于规范,也就是说不能等到换届之后,成为一盘糊涂账,让未来的纳税人买单。当然,不少人认为,最后中央政府自然会为银行或者地方政府买单。但是,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最终都是用纳税人的税贡。目前的债务金融市场比较像美国次贷危机前的情况,究竟都去了哪里,是否带来了效益,没有多少人清楚根底。事实上是,一部分作了无效投资,投入产出为零,还有第二部分是进入了金融行业的利息和服务手续费,这些在早先已经成为“盈利”,被业内分掉了。

二、地方投融资平台系统风险分析

第一,在具体的项目选择和决策上,地方政府替代企业成为主要的决策者,这些投资将因此不可避免地造成或加剧部分产业的产能过剩。从目前一些地方新建在建工程和项目看,低附加值的建筑用钢材、建材和焦炭等原本已过剩的产能投资和生产增速出现加快之势。

第二,地方投融资平台的融资状况很不透明,商业银行在与地方政府的互动中处于相对弱势,银行针对这些投融资平台投放信贷的风险管理难以真正落实,而目前主要依靠的往往是并没有真正法律效力的财政担保等,贷款资金实际上完全脱离借款人监控,如果出现偿还问题,商业银行实际上很难顺利追溯。

第三,投融资平台未能形成多元融资渠道,风险集中度高。目前其融资主要依靠银行信贷,不仅长期贷款多,而且短期债务比例也很高,在高信贷成本压力下,投融资平台为维持资金链已经背负了沉重压力。第四,投融资平台建设重点多为基础设施,投资大回收慢,结构性风险突出。在负债率偏高的情况下,资金链很容易断裂,为维持运转,融资平台不得不采取措施借钱还钱,这导致风险进一步放大。

第五,高杠杆率的融资安排风险大。种种加高杠杆率的融资安排,事实上都是建立在中国经济会迅速转好的假设之上的。一旦形势逆转,财政收入下降,土地收益不能实现,很容易引发地方财政风险。

第六,不少投融资平台管理混乱,并没有严格的风控制度,行政干预严重。在目前的管理架构中,融资平台经常通过资源打包向银行贷款,但贷款投向却经常被变更。一旦缺乏后续资金就再次臵入不同资产续借贷款。虽然搭建了公司形式,但资产管理随意现象屡见不鲜。

【风险策略】面对地方投融资平台风险不能一刀切

众所周知,目前一些地方财政较为困难,承压能力较为脆弱。在现行的制度体系下,一旦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爆发,会在拖累地方财政的同时,危及金融机构。尤其是风险急剧爆发之后,还很有可能会传递到中央级财政。“地方借钱,中央埋单”的现象,人们并不陌生。如此,地方融资平台的信贷风险,或将演绎出更深刻的矛盾。

既然相关风险在扩大,那么针对地方融资平台的防控也就显得非常必要。趁着此时情况还未恶化,及早清理规范,当不至于使得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继续积累——真要风险到了失控地步,则连亡羊补牢的机会都难得到了。地方政府不合理的融资盛宴,确实已经到了该散席的时候。现在的问题是,这个“席”又该如何去“散”。

从现实情况看,针对地方融资平台用力太猛的治理,或会出现两难局面。一方面,地方融资平台的现实问题摆在这里,不正视不行,不拿出措施不行;另一方面,金融机构的收紧动作真要收得过急过猛,正如有政府官员所担忧的,恐怕会让一些地方政府面临工程断尾的巨大压力。还有一种可能性在于,过猛的治理,还可能提前“引爆”风险,促使隐性风险迅速显现。

现在,很多地方政府官员很着急,金融危机期间为保经济增长上马的那么多项目,一旦其中不少“断炊”,问题是严重的。其实,该着急的也不仅仅是部分地方官员,如果不少项目因为地方融资平台被放上“烤架”而受伤,半拉子工程造成的大量损失,又岂止是地方财政的压力问题。

面对两难情形,一个理性的判断,是规范地方融资平台不能“一刀切”。也就是说,在摸清各种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家底基础之上,区分不同的融资平台,区别风险程度,分类进行规范。如果不加区分,治病心情急切,用药过猛,难免会有一个用药副作用太大的问题。国家发改委财金司司长徐林近来也曾撰文表示,要避免将地方投融资平台的融资风险不合理放大的倾向和做法。他认为,地方投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需要警惕,但要注意防止“矫枉过正”。他谈的是一个相同的道理——问题要重视,要有措施应对,但不能一下子用力太猛,否则,就可能“矫枉过正”。说到底,地方政府的大量借壳融资行为,绝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现实政经生态下的产物。如果进一步观察,会发现在地方融资平台之困的背后,是地方经济发展模式之困,是相关财税制度之困,是中央与地方之间财权与事权不相匹配之困。在金融危机爆发、未来形势又不明朗的时候,地方政府为保增长,情急之下上马的不少项目,带有浓厚的特定阶段色彩。当相关项目因为地方融资平台遭遇金融机构的紧缩政策而“断尾”,其实还可能引发保未来经济增长与防范地方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的平衡问题。

总体而言,重视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是重要的,及时拿出应对措施也很必要,但还只是外科医生在试图缓解皮肤表层的疼痛,内在的病情并未得到有效治疗。欲避免地方财政落入不必要的陷阱当中,须在规范地方融资平台与地方财政之间关系的同时,在梳理盘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家底,并确定治理的轻重缓急之外,还需要在厘清地方政府责任、完善分税制度改革,以及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等方面发力,从更深一层次上查找和解决问题的核心矛盾。

【风险支招】针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建议

总的来说,这种系统性风险控制需要建立健全合理的管理体系来实现。政府投融资平台如何发展,需要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探讨。如何既规范地方投融资平台,又促使其健康可持续发展;既有效发挥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积极融资作用,又防控投融资平台的银行贷款风险;既保持地方投融资平台的融资功能,又带动全社会尤其是民间投资的需求,则是银行在防范风险的同时要落实的工作。

第一,促进投融资平台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规范中做大做强。首先要针对目前投融资平台量多分散,尤其是区县投融资平台资产规模小、资本金到位不足、项目投资缺乏总体计划、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融资效率的提高的现状,银行可以按照项目类别、政府财力、信用等级、盈利能力、盈利周期等进行深度调研和整合规划,尽可能投放资金于已形成以设区市为代表的出资人,使之职责清晰、治理结构完善、规模较大、运作规范、核心竞争力较强的投融资平台。其次针对投融资平台资本金不足突出问题,银行可以联合其他金融机构和相关政府部门通过增加平台财政预算、发行债券、发行基金、资产证券化等现代融资手段来壮大平台资本金实力,同时有效降低银行融资风险。再次银行要参与对投融资平台的融资项目进行梳理、甄别、规划,除保证中央项目配套资金融资外,对地方项目的融资要按照国家发展“十大”振兴规划要求,坚决限制对“六大”产能过剩行业项目的融资,使融资平台项目符合国家产业发展和宏观调控方向指引。第四对投融资平台提取风险拨备,做好各种资产减值准备和因系统性风险带来的损失。

第二,协助推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融资行为的市场化,加快融资的证券化步伐。走市场化道路是投融资平台保持融资规范有序、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以市场化分散贷款融资风险,以市场化找到融资定价机制,以市场化界定地方政府的最优经济边界,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而融资的证券化恰恰是最好的选择。这对银行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它能从资产证券化中提高核心资本充足率,从而提高银行的资金营运能力。

第三,银行应当推进更为审慎的风险管理举措,把投融资平台贷款纳入规范轨道。首先要把好政府投融资平台贷款审批关。落实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讲话精神,规范地方政府及其平台公司的举债和担保承诺行为,切实加强融资平台和项目贷款风险管控。同时利用征信系统监测政府融资平台的信贷活动情况,对项目信贷资金的用款过程予以监督。再次建立银行间的信息沟通机制,以贷款五级分类为依据,建立投融资平台信用等级评价机制,打通借款人与银行之间、银行与银行之间、银行与政府之间信息沟通渠道,实现对信贷资金的适时监测,从而最大程度地解决信息不透明不对称。

第四,平台贷款要尽量采取银团贷款方式,降低单家银行的贷款额度,避免贷款集中度风险,通过不同参贷银行从不同渠道获得更多贷款信息,同时也提高贷款议价能力。

第五,对平台贷款项目加强贷后跟踪管理,防止贷款的挪用,保证土地及固定资产等抵押质押品的完整性,保证贷款承诺的有效性,监测抵押资产的价值波动变化,及时对偿还能力做出分析,重点跟踪不同时期的负债状况和偿债能力,调整和防范银行机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中的风险。

第四篇:银监会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范文)

附件

关于2012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 风险监管政策有关问题的说明

根据2012年2月20日、21日在深圳召开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工作会议”精神,现将2012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政策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指导思想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政策不变、深化整改、审慎退出、重在增信”。

“政策不变”是指自2009年融资平台贷款清理规范工作开始以来的所有政策都不变。“逐包打开、逐笔核对、重新评估、整改保全”的十六字方针不变;“全覆盖、基本覆盖、半覆盖、无覆盖”的风险定性四分类方法不变;“降旧控新”的总体目标不变;融资平台按仍按平台管理类和退出类划分的要求不变,其中凡称融资平台的包括仍为平台和退出的平台两类,仍为平台的亦称监管类平台,退出的平台也称监测类平台。

“深化整改”是指着力抓好三项整改工作:一是深化名单制管理。要求各银行把融资平台名单在原有风险定性四分类的基础上,将融资平台再按“支持类”、“维持类”和“压 缩类”三种情形进行管理,并以此作为信贷审批的依据,分类结果由银行自主决定。二是细化信贷条件。进一步细化融资平台贷款的信贷条件,对新增贷款的投向与条件提出更加具体要求。三是强化退后管理。将退出类平台纳入信贷分类,并加强退后监测。

“审慎退出”是指要求银行严格落实融资平台退出的有关条件和程序,加强对退出后融资平台的持续管理,责成不符合审慎退出条件的融资平台重新纳入平台管理,坚决杜绝随意退出、盲目退出、为增贷而退出的现象。

“重在增信”是指融资平台要通过增加资本、增加抵质押、置换无效担保、签订补差协议、将政府承诺还款的部分债务纳入当期财政预算等方式提高自身的信用水平,增强自身的还款能力。

二、工作目标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的工作目标是缓释风险。一是控制总量风险。各银行原则上在今年信贷计划中不得安排新增融资平台贷款规模。二是缓释存量风险。各银行要分类处置存量贷款。三是消除到期风险。各银行要加强对今年到期贷款风险的监控,防止到期违约风险事件的发生。四是防止断链风险。各银行要重点避免出现在建工程资金链断裂的情况。

三、工作任务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的工作任务是降旧控新。一是总量减少。各银行原则上不得新增融资平台贷款,重点是控制监管类平台的贷款总量,确保其贷款余额不上升;对于按照商业化运作的监测类平台,要跟踪监测其贷款总量变化和使用情况;对于保障性住房等公益性项目,允许新增贷款,但是必须纳入监管类管理。二是存量下降。今年仍按平台类管理的融资平台贷款余额原则上只降不升。三是有保有压。各银行要根据信贷三分类结果,将从“压缩类”平台中减少的贷款额度用于投向“支持类”平台,以在融资平台贷款总量不增的情况下实现贷款结构调整。

四、工作路径

(一)控新。一是各银行在今年的信贷计划中,原则上不得安排融资平台贷款增量。二是各地区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当地政府可承受债务规模上限。三是所有“维持类”融资平台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年初水平。对于维持类平台,各银行可以新发放贷款,允许收回再贷,但是贷款余额不得增加。四是不得向“压缩类”融资平台发放任何形式的贷款。各银行对于“压缩类”平台要做到“只收不贷”。

(二)降旧。按照五种情形分类缓释融资平台的存量贷款风险,其中退出类融资平台仅适用前三种情形,仍按平台管理的适用五种情形。一是及时收贷。对于现金流全覆盖、项目已经完工达产且已经形成现金流收入的融资平台,要封 闭现金流,对回笼款进行专户管理,按照原来的约定及时清收贷款。二是收回再贷。对于现金流全覆盖、项目已建成但还没有产生足够现金流偿还贷款本息(没有经济建成)的融资平台,可以在原有贷款额度内进行再融资。再融资具体包括发行股票、债券、短融、中融、中票、引资、贷款等方式。对于以贷款形式实施再融资的,贷款总量不得超过原有贷款额度。三是据实定贷。对于现金流全覆盖、项目已经确定工期但因有不可抗拒的因素导致不能如期完工,但贷款已经到期的融资平台,要一次性修改贷款合同,根据实际工期重新确定贷款期限。四是引资还贷。对于现金流不能够全覆盖,项目能够吸引社会资金投资的平台,在现有贷款余额不增加的前提下,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引入新投资者、项目出售等方式,引进资金用于还贷。五是只收不贷。对于现金流不能够全覆盖,工程项目不宜吸引社会资金投资的平台,银行只能只收不贷,并要求地方政府将贷款纳入预算。

五、工作方法

(一)信贷分类管理。各银行结合自身信贷经营的实际情况,按照“支持类”、“维持类”,“压缩类”分类标准,自主决定所有融资平台客户的信贷分类结果。其中,“支持类”是指符合融资平台的新增贷款条件和银行的信贷政策及风险偏好,可以增加贷款的平台;“维持类”指不完全满足融资平台的新增贷款条件,但未超越银行风险容忍度,可以为保 项目完工进行再融资但贷款余额不超过年初水平的平台;“压缩类”指既不符合融资平台新增贷款条件和银行信贷政策,又超越银行风险容忍度,贷款余额不得增加且不得以任何形式新发放贷款的平台。

(二)到期贷款风险监控。到期贷款主要是指今年到期的贷款。各银行要按月把全年融资平台到期贷款建台帐、做统计,逐户调查今年到期贷款的还款来源,并与平台共同制定还款方案,还款方案于2012年4月末前报送各银监局。各银监局负责监督和信息汇总,按季将还款方案的落实情况报告银监会。

(三)补充押品。各银行要持续提升抵质押品质量,及时置换财政担保和公益性资产等不合规抵质押品,积极防范因资产价格下跌而导致的融资平台贷款抵质押品质价下行风险。

六、工作要求

(一)严格信贷管理。一是明确贷款投向。仍按平台管理类新增贷款的投向为:符合《公路法》的收费公路;经国务院审批或核准的且资本金已到位的项目;土地储备和保障性住房;农发行支持且符合中央政策要求的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进度达到60%以上且现金流达到全覆盖的在建项目。二是严格新增条件。仍按平台管理类的新增贷款必须满足五个前提条件:公司治理完善;现金流全覆盖;抵押担保符合现 行规定且存量贷款已在抵押担保、贷款期限、还款方式等方面整改合格;借款人资产负债率低于80%;平台存量贷款中需要财政偿还的部分已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管理并已落实预算资金来源。仍按平台管理类平台的任何一笔新增贷款必须同时符合有关投向和条件的规定,两者缺一不可。

对于以下情形,各银行不得新发放融资平台贷款:一是信贷分类结果为“压缩类”的;二是借款人为异地平台的;三是所在地区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达到或超出限额的;四是地方政府以直接或间接形式提供担保承诺的;五是以学校、医院、公园等公益性资产作为抵质押品的;六是以无合法土地使用权证的土地预期出让收入承诺作为质押的;七是存量贷款担保抵押、贷款合同等方面整改不到位的;八是资产负债率和现金流覆盖率不符合规定要求的。

(二)规范平台退出。一是规范退出程序。融资平台退出必须严格遵循“牵头行发起—贷款行(总行)审批—三方签字—退出承诺—监管(局)备案”五项程序。银监局只负责退出平台备案登记,不负责退出平台审批。二是规范退出条件。退出必须同时符合公司治理健全、资产负债率在70%以下、现金流100%覆盖贷款本息、存量贷款已整改合格、无违约记录等五项条件。三是加强退后管理。五项条件之一低于监管要求和违背退出承诺的要重新纳入平台管理;平台退出后不再享受平台管理类贷款的相关优惠信贷政策,新增贷 款必须符合产业政策、信贷政策和一般公司贷款条件,实行“谁贷款,谁承担风险”的责任追究机制;各银行对退出类平台不得再发放保障性住房和其他公益性项目的贷款。

(三)规范报表统计。一是平台风险分类统计。各银监局应继续做好协调工作,确保每个融资平台只有一个定性结果(“全覆盖、基本覆盖、半覆盖、无覆盖”),并根据既定要求按季报送。二是平台信贷分类统计。各银行应对融资平台按“支持类、维持类、压缩类”进行信贷分类,并于2012年4月将分类结果上报银监会。三是融资平台贷款到期偿还及违约情况统计。各银行、各银监局应建立融资平台今年贷款到期情况的台账统计制度,按月统计融资平台贷款的到期时间、金额、偿债资金来源等情况,并按季报送银监会。

(四)规范数据填报流程。融资平台报表数据填报要遵循以下五项程序:第一步,各银监局、分局负责填报融资平台基本信息,包括资产负债、风险定性、退出情况等,并报送银监会统计部;第二步,银监会统计部将融资平台基本信息表发给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由各银行据表填报贷款数据,并报送各银行法人机构主监管员审查;第三步,在主监管员明确审查无误后,银监会统计部对所有融资平台贷款数据进行汇总;第四步,银监会统计部将汇总完毕的数据反馈给相关银监局。

(五)规范现场检查。现场检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银 行自查,由银行内审部门组织检查。第二类是银监局、银监分局的现场检查。按照属地原则,上下半年各进行一次。上半年检查对象为2011年末“退出类”贷款余额最大的一户,下半年检查对象为2012年上半年融资平台新增贷款最多的一户。

第五篇:地方融资平台发展历程

地方融资平台发展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规定,地方各级政府预算按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第二十八条规定,除法律和国务院文件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也就是说,目前法律不允许地方政府举债。因此,地方政府财力不足时,就通过组建各类地方融资平台筹集所需资金。地方融资平台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地方融资平台雏形期(1980年代初-1994年):地方政府首先通过集资贷款建桥修路的模式,开地方融资先河;广东省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在上世纪80年代初推行了“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这类政府借钱发展当地基建的模式是融资平台的前身;1988年交通部下发了《贷款修建高等级公路和大型公路桥梁、隧道收取车辆通行费规定》进一步规范了此类贷款,该模式也逐步在全国推开。

融资平台初创期(1994年-1997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真正开端始于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中央和地方政府开始“分灶吃饭”;尽管此阶段政府融资的目的主要局限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且铺开的范围不大,但在基建项目上积累的经验为后期政府融资平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融资平台推广期(1997年-2008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政府重操积极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法宝,地方融资平台迅速推广;地方政府为了安排配合中央政府的资金,同时又受到《预算法》对地方政府发债的限制,地方政府开始更多地依赖融资平台。

融资平台爆发期(2008年-现在):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政策和对地方举债发展的鼓励,导致地方融资平台的井喷式发展;四万亿刺激计划要求地方上拿出至少同等数量的投资刺激方案,使本来就热衷于搞基建的地方政府如鱼得水,公路、铁路、机场、电厂、旧城改造、地铁等一窝蜂上马。

下载银监会紧急解包还原6万亿地方融资平台“黑箱”word格式文档
下载银监会紧急解包还原6万亿地方融资平台“黑箱”.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银监会和财政部正分头化解地方融资平台风险(全文5篇)

    银监会和财政部正分头化解地方融资平台风险 地方融资平台令人惊悚的风险敞口正在水落石出。 据监管部门统计,截至2009年底,各级政府融资平台债务余额已达6万亿元左右,这比2009......

    地方融资平台苦寻出路

    中央政策调控层层加码 地方融资平台苦寻出路 2010年6月21日 10点20分 来源:华夏时报 [下一页] 第 页 地方融资平台正成为中央调控的“靶心”。 6月10日,......

    银监会研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有条件展期

    银监会研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有条件展期 据媒体报道,国内银行获准对地方政府贷款进行滚转,将到期日延后四年。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目前银监会研究有条件允许地方政府融资......

    银监会2012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工作会议强调

    银监会2012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工作会议强调深化整改 缓释风险推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清理规范工作近日,中国银监会召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工作会议,......

    银监会频提融资平台风险 银行[五篇材料]

    银监会频提融资平台风险 银行“变脸 www.xiexiebang.com 2010-2-4 9:01:51 曾春,聂伟柱 每日经济新闻 大双底之后反弹格局初步形成,弱市中凸显领涨先锋 逆市而上,聚焦周赚33.9......

    新预算法对于地方融资平台的影响

    新预算法对于地方融资平台业务的影响要 一、政府债务与平台公司债务分离 规定: 1、明确区分政府债务和企业债务。“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融资平台公司不得新增政府债......

    地方融资平台和企业债政策梳理

    地方融资平台&企业债政策梳理 来源:华宝证券 分析师:胡立刚 1.摘要:近年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企业债相关风险以及发行政策日益受到市场的关注,截止2013年9月30日,共有8762个地方......

    重庆银监局2011年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

    特急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重庆监管局办公室文件 渝银监办发〔2011〕83号 关于转发切实做好2011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 风险监管工作有关文件的通知 万州、涪陵、黔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