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年银监局对地方融资平台的监管要点解读
《银监会关于加强2012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的要点简括
3月中旬,中国银监会发布《银监会关于加强2012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12】12号,下称《指导意见》),现对其要点简括如下。
一、意见出台背景
截至2011年9月末,全国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10468家,平台贷款余额9.1万亿元,未来三年内有35%的平台贷款到期,2012年平台贷款迎来首轮偿债高峰,为着眼当下及近10万亿元的平台贷款探索风险缓释路径、最终化解风险,是为上述《指导意见》的出台背景。
二、总体原则
《指导意见》总体原则:各银行原则上不得新增融资平台贷款;对平台贷款监管依旧秉持“政策不变、深化整改、审慎退出、重在增信”的方针。
三、严控新增融资平台贷款
(一)融资平台信贷“三分类”调结构:
根据《指导意见》,银行应在平台贷款原有的“名单制”管理基础上,对融资平台按照“支持类”、“维持类”和“压缩类”三种情况进行信贷分类。将从“压缩类”平台中减少的贷款额度用于投向“支持类”平台,以在融资平台总量不增加的情况下实
款期限,一次性修订贷款合同,使贷款期限符合项目建成要求;
四是对于自身现金流不能100%覆盖贷款本息,但项目能够吸引社会资金投资的融资平台,在现有贷款余额不增加的前提下,通过资产重组、合并、转让或引入新投资者、项目出售等市场化处置方案,引进资金用于还贷。
五是对于自身现金流不能100%覆盖贷款本息,且工程项目不宜吸引社会资金投资的融资平台,银行只收不贷,并要求地方政府将贷款纳入财政预算,分期清收贷款,不得展期。
五、退出监测机制
《指导意见》要求,融资平台退出必须严格遵循“牵头行发起—贷款行(总行)审批—三方签字—退出承诺—监管(局)备案”五项程序;与此同时,必须符合公司治理健全、资产负债率在70%以下、现金流100%覆盖贷款本息、存量贷款已整改合格、无违约记录等5项条件。
第二篇:重庆银监局2011年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
特急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重庆监管局办公室文件 渝银监办发〔2011〕83号
关于转发切实做好2011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
风险监管工作有关文件的通知
万州、涪陵、黔江银监分局,各政策性银行重庆市分行、各国有商业银行重庆市分行、各股份制商业银行重庆分行、邮政储蓄银行重庆分行、重庆银行、重庆三峡银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各城市商业银行重庆分行、各外资银行重庆分行、各信托公司、昆仑金融租赁公司、重庆化医财务公司、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重庆市银行业协会:
现将《中国银监会关于切实做好2011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工作的通知》(银监发〔2011〕34号)转发给你们,并结合实际,提出如下贯彻意见,请一并遵照执行。
一、加强台账及信息系统管理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在监管部门提供的全口径平台公司名单基础上,分别建立平台类客户和整改为一般公司类客户的“名单制”信息管理系统,并确保各类名单的有关要素正确无误。特别是平台类名单、现金流分类结果、分类处置结果等必须与监管部门的认定结果保持一致。前期在平台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要素有误的,应在二季度报送前修正,确保6月末的手工报表与系统报表的各项数据要素完全一致。从第二季度起,我局将季度报告(含报表)与信息系统报送质量进行考核(相关考核办法另行下发),凡是出现重大差错的,要追究有关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二、严格管控新发放平台公司贷款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严格按照银监发〔2011〕34号文件要求,严控新发放平台贷款。对于政府背景的公司、以财政性资金作为主要还款来源(包括预算资金、土地出让、补贴收入等)、从事公益性项目建设的公司,凡是不在平台贷款名单(整改为一般公司类和平台类)内的平台公司(包括平台公司的关联公司等),需要新增贷款的,必须先行测算现金流并报监管部门审查,纳入监管部门(全口径)平台名单后,按照商业化贷款原则或平台贷款管理“三贷三不贷”的要求开展授信业务。否则一律不得新增贷款,凡是擅自新发放贷款的将予以严厉处罚。
三、重新审定平台分类结果
按照银监发〔2011〕34号文件的要求,对于所有平台公司,要按照客户贷款余额最大作为牵头行负责的原则,逐户对现金流测算和分类处置进行重新认定,并由属地监管部门审定。对于不符合三项退出原则(全覆盖、定性一致、三方签字)的,应当重新归入平台名单管理。各牵头银行应将重新认定情况(见附件2),于6月15日底前报送属地监管部门和各自上级管理部门。各银监分局和直管监管办事处于6月20日报送至银监局现场检查一处,银监局于6月30日前报送银监会并反馈各级监管部门及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于现金流测算标准、重新审定流程等,我局拟于5月中旬举办培训会再次予以明确,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根据银监发〔2011〕34号文件的要求,凡是机关法人和事业法人一律视为平台管理,对于前期从平台名单中退出的机关事业平台,我们将于4月底重新归入平台名单管理,其分类处置统一调整为仍按平台处理,请各银行业机构及时调整。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平台公司的现金流覆盖情况、分类处置情况进行动态调整的,应严格按照渝银监办发〔2011〕48号文有关流程办理。对于符合退出条件需要退出平台类的,除了落实“全覆盖”原则、“定性一致”原则外,还应补充“三方签字”,即由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所有债权银行及平台公司三方共同签署同意退出按商业化运作的协议(三方协议格式见附件3),由牵头银行填报调整申报表,报经属地监管部门审查,退出的最终结果以重庆市银行业协会名单查询为准。
四、开展抵质押担保管理的规范清理
根据银监发〔2011〕34号文的要求,各银行业机构应对所有平台贷款的抵押担保状况进行一次深入的自查清理,重点是对以前办理的以规划土地储备等合法性、有效性不足的抵质押担保手续进行全面清理。凡是在国土登记机关不予受理抵押登记的,一律视为无效担保,需要采取措施制定整改方案,追加合法有效抵质押品,彻底消除违规担保的风险隐患。同时,各银行业机构在押品管理清查中,必须对抵押品(特别是土地)实物的实地查验、权证取得及登记手续的真实合法性进行多维度核实,并承担审查责任。各机构清理结果及整改方案应于5月底前报送重庆银监局对应的非现场监管部门,并抄送现场检查一处。
五、加强存量平台贷款整改
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存量贷款整改事项尚未按期全面落实。因此,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加大整改工作的推进,加强整改落实的考核和问责,监管部门也将整改落实进度情况作为监管评级等的参考,必要时进行通报。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未按照约定时限整改的,必须暂停对该客户(包括整改为一般公司类的客户)新增贷款,一律不得办理退出平台管理,对于整改确实存在较大困难(涉及有关手续等),应当与政府部门加强沟通,采取有效办法予以纠正和弥补。同时,根据银监会的最新要求,对于平台贷款“整贷整还”的整改工作提前到5月底前完成。
各级监管部门、各银行金融机构要切实提高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管理的认识,严格执行银监发〔2011〕34号文件、渝银监发〔2011〕48号文件以及上述补充规定,根据实际,认真研究,统筹安排,按照时间进度要求切实贯彻落实到位。对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请及时反馈。
附件:
1、《中国银监会关于切实做好2011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工作的通知》(银监发〔2011〕34号)
2、重庆银行业平台公司现金流(处置)分类重新认定表
3、关于××区(县)××公司整改为一般公司类客户的三方协议(模板)
二○一一年四月二十九日
第三篇:银监会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范文)
附件
关于2012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 风险监管政策有关问题的说明
根据2012年2月20日、21日在深圳召开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工作会议”精神,现将2012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政策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指导思想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政策不变、深化整改、审慎退出、重在增信”。
“政策不变”是指自2009年融资平台贷款清理规范工作开始以来的所有政策都不变。“逐包打开、逐笔核对、重新评估、整改保全”的十六字方针不变;“全覆盖、基本覆盖、半覆盖、无覆盖”的风险定性四分类方法不变;“降旧控新”的总体目标不变;融资平台按仍按平台管理类和退出类划分的要求不变,其中凡称融资平台的包括仍为平台和退出的平台两类,仍为平台的亦称监管类平台,退出的平台也称监测类平台。
“深化整改”是指着力抓好三项整改工作:一是深化名单制管理。要求各银行把融资平台名单在原有风险定性四分类的基础上,将融资平台再按“支持类”、“维持类”和“压 缩类”三种情形进行管理,并以此作为信贷审批的依据,分类结果由银行自主决定。二是细化信贷条件。进一步细化融资平台贷款的信贷条件,对新增贷款的投向与条件提出更加具体要求。三是强化退后管理。将退出类平台纳入信贷分类,并加强退后监测。
“审慎退出”是指要求银行严格落实融资平台退出的有关条件和程序,加强对退出后融资平台的持续管理,责成不符合审慎退出条件的融资平台重新纳入平台管理,坚决杜绝随意退出、盲目退出、为增贷而退出的现象。
“重在增信”是指融资平台要通过增加资本、增加抵质押、置换无效担保、签订补差协议、将政府承诺还款的部分债务纳入当期财政预算等方式提高自身的信用水平,增强自身的还款能力。
二、工作目标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的工作目标是缓释风险。一是控制总量风险。各银行原则上在今年信贷计划中不得安排新增融资平台贷款规模。二是缓释存量风险。各银行要分类处置存量贷款。三是消除到期风险。各银行要加强对今年到期贷款风险的监控,防止到期违约风险事件的发生。四是防止断链风险。各银行要重点避免出现在建工程资金链断裂的情况。
三、工作任务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的工作任务是降旧控新。一是总量减少。各银行原则上不得新增融资平台贷款,重点是控制监管类平台的贷款总量,确保其贷款余额不上升;对于按照商业化运作的监测类平台,要跟踪监测其贷款总量变化和使用情况;对于保障性住房等公益性项目,允许新增贷款,但是必须纳入监管类管理。二是存量下降。今年仍按平台类管理的融资平台贷款余额原则上只降不升。三是有保有压。各银行要根据信贷三分类结果,将从“压缩类”平台中减少的贷款额度用于投向“支持类”平台,以在融资平台贷款总量不增的情况下实现贷款结构调整。
四、工作路径
(一)控新。一是各银行在今年的信贷计划中,原则上不得安排融资平台贷款增量。二是各地区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当地政府可承受债务规模上限。三是所有“维持类”融资平台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年初水平。对于维持类平台,各银行可以新发放贷款,允许收回再贷,但是贷款余额不得增加。四是不得向“压缩类”融资平台发放任何形式的贷款。各银行对于“压缩类”平台要做到“只收不贷”。
(二)降旧。按照五种情形分类缓释融资平台的存量贷款风险,其中退出类融资平台仅适用前三种情形,仍按平台管理的适用五种情形。一是及时收贷。对于现金流全覆盖、项目已经完工达产且已经形成现金流收入的融资平台,要封 闭现金流,对回笼款进行专户管理,按照原来的约定及时清收贷款。二是收回再贷。对于现金流全覆盖、项目已建成但还没有产生足够现金流偿还贷款本息(没有经济建成)的融资平台,可以在原有贷款额度内进行再融资。再融资具体包括发行股票、债券、短融、中融、中票、引资、贷款等方式。对于以贷款形式实施再融资的,贷款总量不得超过原有贷款额度。三是据实定贷。对于现金流全覆盖、项目已经确定工期但因有不可抗拒的因素导致不能如期完工,但贷款已经到期的融资平台,要一次性修改贷款合同,根据实际工期重新确定贷款期限。四是引资还贷。对于现金流不能够全覆盖,项目能够吸引社会资金投资的平台,在现有贷款余额不增加的前提下,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引入新投资者、项目出售等方式,引进资金用于还贷。五是只收不贷。对于现金流不能够全覆盖,工程项目不宜吸引社会资金投资的平台,银行只能只收不贷,并要求地方政府将贷款纳入预算。
五、工作方法
(一)信贷分类管理。各银行结合自身信贷经营的实际情况,按照“支持类”、“维持类”,“压缩类”分类标准,自主决定所有融资平台客户的信贷分类结果。其中,“支持类”是指符合融资平台的新增贷款条件和银行的信贷政策及风险偏好,可以增加贷款的平台;“维持类”指不完全满足融资平台的新增贷款条件,但未超越银行风险容忍度,可以为保 项目完工进行再融资但贷款余额不超过年初水平的平台;“压缩类”指既不符合融资平台新增贷款条件和银行信贷政策,又超越银行风险容忍度,贷款余额不得增加且不得以任何形式新发放贷款的平台。
(二)到期贷款风险监控。到期贷款主要是指今年到期的贷款。各银行要按月把全年融资平台到期贷款建台帐、做统计,逐户调查今年到期贷款的还款来源,并与平台共同制定还款方案,还款方案于2012年4月末前报送各银监局。各银监局负责监督和信息汇总,按季将还款方案的落实情况报告银监会。
(三)补充押品。各银行要持续提升抵质押品质量,及时置换财政担保和公益性资产等不合规抵质押品,积极防范因资产价格下跌而导致的融资平台贷款抵质押品质价下行风险。
六、工作要求
(一)严格信贷管理。一是明确贷款投向。仍按平台管理类新增贷款的投向为:符合《公路法》的收费公路;经国务院审批或核准的且资本金已到位的项目;土地储备和保障性住房;农发行支持且符合中央政策要求的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进度达到60%以上且现金流达到全覆盖的在建项目。二是严格新增条件。仍按平台管理类的新增贷款必须满足五个前提条件:公司治理完善;现金流全覆盖;抵押担保符合现 行规定且存量贷款已在抵押担保、贷款期限、还款方式等方面整改合格;借款人资产负债率低于80%;平台存量贷款中需要财政偿还的部分已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管理并已落实预算资金来源。仍按平台管理类平台的任何一笔新增贷款必须同时符合有关投向和条件的规定,两者缺一不可。
对于以下情形,各银行不得新发放融资平台贷款:一是信贷分类结果为“压缩类”的;二是借款人为异地平台的;三是所在地区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达到或超出限额的;四是地方政府以直接或间接形式提供担保承诺的;五是以学校、医院、公园等公益性资产作为抵质押品的;六是以无合法土地使用权证的土地预期出让收入承诺作为质押的;七是存量贷款担保抵押、贷款合同等方面整改不到位的;八是资产负债率和现金流覆盖率不符合规定要求的。
(二)规范平台退出。一是规范退出程序。融资平台退出必须严格遵循“牵头行发起—贷款行(总行)审批—三方签字—退出承诺—监管(局)备案”五项程序。银监局只负责退出平台备案登记,不负责退出平台审批。二是规范退出条件。退出必须同时符合公司治理健全、资产负债率在70%以下、现金流100%覆盖贷款本息、存量贷款已整改合格、无违约记录等五项条件。三是加强退后管理。五项条件之一低于监管要求和违背退出承诺的要重新纳入平台管理;平台退出后不再享受平台管理类贷款的相关优惠信贷政策,新增贷 款必须符合产业政策、信贷政策和一般公司贷款条件,实行“谁贷款,谁承担风险”的责任追究机制;各银行对退出类平台不得再发放保障性住房和其他公益性项目的贷款。
(三)规范报表统计。一是平台风险分类统计。各银监局应继续做好协调工作,确保每个融资平台只有一个定性结果(“全覆盖、基本覆盖、半覆盖、无覆盖”),并根据既定要求按季报送。二是平台信贷分类统计。各银行应对融资平台按“支持类、维持类、压缩类”进行信贷分类,并于2012年4月将分类结果上报银监会。三是融资平台贷款到期偿还及违约情况统计。各银行、各银监局应建立融资平台今年贷款到期情况的台账统计制度,按月统计融资平台贷款的到期时间、金额、偿债资金来源等情况,并按季报送银监会。
(四)规范数据填报流程。融资平台报表数据填报要遵循以下五项程序:第一步,各银监局、分局负责填报融资平台基本信息,包括资产负债、风险定性、退出情况等,并报送银监会统计部;第二步,银监会统计部将融资平台基本信息表发给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由各银行据表填报贷款数据,并报送各银行法人机构主监管员审查;第三步,在主监管员明确审查无误后,银监会统计部对所有融资平台贷款数据进行汇总;第四步,银监会统计部将汇总完毕的数据反馈给相关银监局。
(五)规范现场检查。现场检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银 行自查,由银行内审部门组织检查。第二类是银监局、银监分局的现场检查。按照属地原则,上下半年各进行一次。上半年检查对象为2011年末“退出类”贷款余额最大的一户,下半年检查对象为2012年上半年融资平台新增贷款最多的一户。
第四篇:地方融资平台发展历程
地方融资平台发展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规定,地方各级政府预算按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第二十八条规定,除法律和国务院文件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也就是说,目前法律不允许地方政府举债。因此,地方政府财力不足时,就通过组建各类地方融资平台筹集所需资金。地方融资平台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地方融资平台雏形期(1980年代初-1994年):地方政府首先通过集资贷款建桥修路的模式,开地方融资先河;广东省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在上世纪80年代初推行了“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这类政府借钱发展当地基建的模式是融资平台的前身;1988年交通部下发了《贷款修建高等级公路和大型公路桥梁、隧道收取车辆通行费规定》进一步规范了此类贷款,该模式也逐步在全国推开。
融资平台初创期(1994年-1997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真正开端始于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中央和地方政府开始“分灶吃饭”;尽管此阶段政府融资的目的主要局限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且铺开的范围不大,但在基建项目上积累的经验为后期政府融资平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融资平台推广期(1997年-2008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政府重操积极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法宝,地方融资平台迅速推广;地方政府为了安排配合中央政府的资金,同时又受到《预算法》对地方政府发债的限制,地方政府开始更多地依赖融资平台。
融资平台爆发期(2008年-现在):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政策和对地方举债发展的鼓励,导致地方融资平台的井喷式发展;四万亿刺激计划要求地方上拿出至少同等数量的投资刺激方案,使本来就热衷于搞基建的地方政府如鱼得水,公路、铁路、机场、电厂、旧城改造、地铁等一窝蜂上马。
第五篇:广东银监局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自查工作有关问题答疑
关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清查工作安排
(征求意见稿)的反馈意见汇总
根据《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清查工作的通知》(银监办发„2010‟244号)等有关部署和要求,为进一步组织做好我局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清查整改工作,特制定了辖内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清查工作安排,并广泛征求各相关监管处室、银监分局、银行业机构的意见和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汇总如下:
一、统计口径及名单确认方面的问题(国开行、广发行、兴业银行,中山银监分局)
(一)各银行业机构对政府融资平台定义的理解不同,导致对平台的统计口径不一,希望银监局能确定平台客户名单并下发各行。
答:目前,四部委的实施细则正在制定之中,将会在近期下发,其中对融资平台的定义会有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二)本次要求8月份报送的平台公司贷款余额中对“地方政府未核实认定”的情况是否纳入到统计口径当中;
答:应纳入。
(三)本次明确对已整改或保全为公司类贷款纳入到统计口径当中,与6月末各行上报的统计范围及方式不同,数据前后无法匹配,无可比性;建议在汇总报表时,对已整改或保全公司类贷款的余额不纳入本次8月末报送口径范围;
答:可以纳入。8月份后作为整改工作成效的一部分,主要体现银行所做的工作和努力。
(四)对平台公司以存单、国债或保证金等低风险业务担保的贷款是否要纳入平台公司统计余额当中;
答:应纳入,不影响余额的统计。
二、关于异地贷款的统计(建行、广发行)
(一)对异地贷款是否仅要求当地分支机构进行统计,而不需要当地分支机构向当地银监局报送异地贷款统计数据;
答:需要告知当地银监局(分局),否则数据不统一,向政府汇报时数据不一致,难以代位维权。
(二)对异地贷款的定义为“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行及其分支机构在其注册行政区域以外地区发放的贷款余额”,按此定义,只要是在分支机构注册地以外的贷款均属于异地贷款,如杭州分行在除杭州市以外浙江其他地方的贷款均为异地贷款,但由于广发行在广东省外所设臵的分行均为一级分行,是否对于异地贷款的判断,省外分行如杭州分行是以浙江省为判断标准,而广东省内分行如广州分行则以地市为标准?
答:主要是为了维护银行权益。关键在于能够落实到当地银监和同业协会代位维权的口径中。如一笔广州分行贷款至佛山三水市,于广东局,不为异地贷款,于佛山分局就是异地贷款。如不填报,当地银监和协会无从知道。
(三)考虑到还款主体因素,是否异地贷款统计由借款主体
所在银行分支机构代为汇总统计上报所属银监局(分局),贷款发放所在地银行分支机构无需统计报当地监管部门。
答:理解是对的。委托借款人所在地分支机构代为填报(在当地无分支机构的,通过监管部门转达当地银监分局代为填报),外地的贷款发放机构不再填报。
三、关于分析定性(国开行、中行、建行、广发行、佛山银监分局、江门银监分局、珠海银监分局、惠州银监分局)
(一)“自身”现金流具体如何定义和区分?具体范围包括哪些?对贷款项下对应项目产生的现金流算不算“自身”现金流?对某些借款主体依靠投资、融资行为产生的现金流算不算“自身”现金流?对某些已纳入到预算内财政资金,财政定义拨付款项的资金算不算“自身”现金流?“自身”现金流是否包括按照收支两条线原则,自身经营获得的各项收入上缴财政、再由财政返还的情况?第二还款来源能否作为考虑因素?土地储备中心的自身现金流如何定义,拍卖的土地款能否作为自身现金流?
答:贷款项下对应项目产生的现金流算自身现金流;某些借款主体依靠投资、融资行为产生的现金流算自身现金流;按照收支两条线原则,自身经营获得的各项收入上缴财政、再由财政返还的情况算自身现金流;土地储备中心拍卖的土地款也作为自身现金流。
(二)对现金流覆盖情况的判断,是将借款人产生现金流与
单一银行贷款还是与所有银行的贷款进行比较?风险敞口是现金流覆盖平台贷款全额还是当年应归还贷款数额?
答:是要与所有银行的贷款进行比较;风险敞口是要覆盖平台贷款全额。
四、关于统一会谈(中行、湛江银监分局)
(一)“平台贷款余额最大的债权行”中“贷款余额”是指某一户余额,还是指同一地区平台贷款合计数。
答:是指同一地区平台贷款合计数。
(二)统一会谈中,银监部门的职责?
答:统一会谈主要有当地银行业协会(公会)统一组织安排,平台贷款余额最大和次大的债权行作为组长具体实施,银监部门只是负责督促并及时掌握情况。
五、关于数据分解(建行、江门银监分局)
此次清查是否以从银监会获得的数据为准开展工作,清查了解差异和原因后,是否仍以银监会数据为准统计上报?
答:银监会的数据都是来自于各银行业机构总行截至6月末的平台贷款数据,此次清查需要了解该数据与之前各行报送银监局(分局)数据之间的差异及原因,从而确保9月初报送总行和银监部门的8月末的数据一致。(由于9月初报送的是8月末的数据,而此次分解的数据是6月末的,所以二者不一定一致)
六、关于建立台账(江门银监分局、湛江银监分局、珠海银监分局)
(一)台账的起点时间、数额(6月末还是8月末的数)
(二)台账的延续管理要求,如台账记录的更新、核对频率
(三)台账的格式要求
答:目前先做数据分解、对账、汇总上报工作,台账的建立可按照表1格式先做准备。有关详细要求有待下一步再明确。
七、其他问题
(一)清查过程中遇到问题,各金融机构应与银监局那个部门进行联系沟通?(兴业银行)
答:广州地区的银行业机构与对应监管处室联系,其他各地的金融机构与当地银监分局联系。
(二)因为农发行仍使用手工报表,现行统计口径是到万元,报表数据取值是否可以只取到小数点而不是小数点后两位?贷款合同期限是否需要将全部贷款余额按剩余贷款期限分解到不同期限项下?(农发行)
答:填报说明是银监会的统一要求。是要按剩余期限分解。
(三)《征求意见稿》第三点“工作步聚”的第四条“现场检查”中“检查要求:准确贷款分类……拨备”,请就风险分类与“分析定性”中的四类贷款的联系关系下发指引意见。(佛山银监分局)
答:下阶段银监会会有更明确的现场检查要求。
(四)关于农信社的数据清查问题(江门银监分局)1.建议明确农信社的数据分解、核数、对账路径(因为农信
社没有总行)。
答:农信社数据报送方式系一条线报送,因此不存在数据差异问题,故农信社不需要等待分解数据,应直接采用所辖农合机构上报省联社的6月末数据进行四方对账即可,如有其他疑问可向合作处征询。
2.辖区农信社存在购买异地信贷资产情况,如何适用“借款人属地原则”?如A地农信社出售信贷资产给B地农信社,这时A地农信社该平台公司贷款余额已为0,无须上报。但按“借款人属地原则”,B地农信社也无须上报。这种情况如何处理?
答:这是属于异地贷款。B农信社可通过省联社或银监部门委托A联社代为上报。
3.建议明确银监内部对农信社异地贷款对账、差异协调问题。
答:具体可征询合作处。
4.《征求意见稿》第5页中第3点,“9月10前,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按要求将数据报送至银监会对应监管部门……”,是否要求辖区各农信联社将数据报送至银监会对应监管部门。
答:只需广东省联社报银监会。
(五)关于与政府的对账(肇庆银监分局)
1.对账以何种形式确认?是否需政府在对账单上签章? 2.具体要求政府哪些部门代表政府进行对账?如政府办公室、财政部门、人大?
3.如政府不肯盖章的,如何处理?是否由银监分局决定是否属政府融资平台?
答:对账以银行为主,由银行以适当的方式来进行。
(六)对“8月末后拟分类处臵情况”(广发行)1.首先应明确整改为公司类贷款、保全分离为公司类贷款是否仍属于平台公司贷款?从本质上看,既然已认同为公司类贷款,应不属于平台公司贷款,应不纳入平台公司贷款余额;
答:现在是,整改后就不是,主要体现银行的工作成效。2.如对整改为公司类贷款、保全分离为公司类贷款仍视同于平台公司贷款,是否表9四个类型的余额、及表7的合计余额与表1“贷款合计情况”项下的“贷款余额”是否存在核对校验关系。
答:表1和表7的合计额=表9四个类型的余额合计。
(七)平台公司的层级(广发行)
1.对于“副省级”的省会城市设立的平台公司纳入省级还是市级平台公司?
答:市级。广州作为市级。
2.“计划单列市”平台公司本次规定为归入省级平台公司,计划单列市的区是否纳入市级平台公司?
答:是的。
(八)表一明细表中的平台业务种类土地储备中心类要求填报贷款余额,其余如交通运输类、开发区、园区类等填报内容是
余额还是识别是与否?
同样,表一“自身现金流是否能还款”是要求填报余额还是识别是与否?如果按借款人为单位识别是与否的话,那在“8月末后拟分类处臵情况”中关于“保全分离为公司类贷款”这一类型(即部分具备现金还款能力)平台公司如何反映?(广发行)
答:“平台业务种类”要求填报贷款余额。“自身现金流是否能还款”应填“是”与“否”。“保全分离为公司类贷款”要求为余额。
(九)工作安排中提及“对是否属融资平台有争议的,可报由银监局(分局)决定”,多家分局表示难以定夺。(佛山银监发分局、茂名银监分局、惠州银监分局)
答:根据银监会7月27日会议的要求,对于各银行认定不一的,最后由所在地银监部门认定,在此过程中银监可征询相关各方意见。
(十)关于表格的设臵(阳江银监分局)
1.建议在表1增加一栏”在建项目情况”,二级菜单为“项目
1、项目
2、项目3……”,三级菜单为“注册资本、已到位资本、贷款余额”。
2.表3,贷款担保估值,合计项应不包含信用贷款余额,建议将信用贷款下臵到合计下,改为:附:信用贷款。表8同理。
3.要评估地方政府的偿债压力,掌握贷款剩余期限应比合同期限更有价值.建议在表3及表8增加剩余期限。
答:表格设臵是银监会统一定的,我们会向银监会反映。
(十一)关于对应的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的问题(广发行)要求报送的对应贷款损失准备金除按逐笔计提的准备金(如后三类贷款)外,对正常、关注类按组合计提的准备金算不算,还有为达到150%拨备覆盖率专项计提的特别准备算不算,这一特别准备目前无法分解到每一具体项目。
答:附表填报要求只需要填报贷款准备总额,不需要分解到每一项目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