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输血科血标本接收及处理标准操作程序
血标本接收及处理标准操作程序
1、目的:
保证血液标本信息的正确性,血液标本的标签与申请单内容的一致性。
2、适用范围:
所有送往配发血室的血液标本。
3、适用对象及要求:
3.1所有本室从事本工作的工作人员均应熟知并遵守本SOP。3.2本SOP的改动,可由任一使用本SOP的工作人员提出,并报经下述人员批准签字:室负责人、科主任。
4、程序:
4.1由临床支持中心送来的血液标本,必须要有专人负责接收,履行严格地交接手续。
4.2收取血标本时,要与临床支持中心送标本者共同核对申请单、血液标本与瑞美检验系统里患者姓名、年龄、性别、病区、床号、住院号、ID号,血型等信息是否一致。
4.3接收血液标本须检查有无漏、损、缺号,未贴条形码,血液标本条形码信息与申请单信息是否一致。
4.4检查血液标本量是否充足,有无溶血、乳糜,确定血标本是否符合质量要求,核对无误方可在瑞美检验系统中进行签收。
4.5在瑞美检验系统中查询患者信息,了解以往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等项目检查情况。
4.6将所有血液标本离心备用,并进行血型复检、不规则抗体筛查。4.7不同申请内容、不同日期的血液标本用后应分别放置。4.8血液标本配血有效期为3天,如一旦用于了配血,则有效期缩短为1天。
4.9病人血标本及献血员的血标本,均置4℃冰箱保存7天。4.10储存备查期过后,所有高压消毒处理后,作为医疗垃圾处理,以免污染环境,但须进行严格地交接登记手续。
第二篇:输血科标本管理制度
输血科标本管理制度
(采集、送检、接收登记、储存、无害化处理)目的
有效地指导血型和交叉配血鉴定标本的采集、接收及保存,使标本中的待测成分不受影响,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可靠。标本适用的检验范围
适用于ABO血型和交叉配血标本的采集、接收及处理。3 职责
3.1 标本由临床医护人员采集,门诊病人标本由检验科人员采集。因此,必须使临床医护人员明确血型和交叉配血鉴定标本采集的要求及注意事项:检验人员有义务向患者解释标本采集中的相关问题和向临床提供检验此项目标本采集的类型,保存条件,注意事项及临床意义等。
3.2 血型和交叉配血鉴定标本的运送应由患者亲自或医护人员承担。
3.3 血型和交叉配血鉴定检验后血液标本由检验人员或检验科卫生员按相关程序进行处理。工作程序
4.1 患者准备
血型和交叉配血鉴定标本由临床医护人员采集。为了保证正确的标本采集,医护人员应根据血液检验项目的目的,口头和书面指导患者检查前的注意事项。4.2 对项目申请者的指导
申请者必须对患者讲清楚血型和交叉配血鉴定的目的,血样不能溶血。
4.3 申请单的填写
血型和交叉配血鉴定申请单的填写时,必须注意:①临床医生:应完整填写申请单各项内容,字迹必须清楚,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申请序号、标本类型、临床诊断或主要症状、采集标本的时间、申请检查的实验项目及特殊说明。②临床医护人员:必须根据检验申请单所填写的检验项目,做好患者准备和标本采集。③检验人员:必须在收到临床医生书面的检验申请单时,才可接收标本进行检验。④检验申请单及检验结果记录:至少保存两年。
4.4 血型和交叉配血鉴定标本的容器
采集血样使用一次性加抗凝剂的真空试管(EDTA-K2抗凝剂)2ml。送检血样上标本容器应用标签,并注明病人的姓名、科别、床号、采集标本的日期和时间及惟一标识。4.5 血样的采集方法
一般情况下,由临床医护人员采取患者静脉血液。4.6 血液标本的运送
4.6.1 门诊患者的血液标本由检验科人员采集收取运送,住院患者由临床医护人员进行运送。
4.6.2住院患者血型和交叉配血鉴定标本送到综合医技楼临检室。
4.6.3 血液必须保证运送过程中的安全,防止打碎。破碎后应立即对环境进行消毒处理。本
4.7 血液标本的保存
血液标本采集后,如不能当天送检,必须采取保存措施。可放到4℃环境中,第二天送检。千万不要放入0℃以下环境冷藏,否则造成溶血。
4.8 血液标本的合格与接收
4.8.1实验室接收合格血液标本的标准
实验申请单(化验报告单)应清楚填写下列内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别、床号、住院号、申请序号、标本类型、临床诊断或主要症状、采集标本时间、实验室接收时间及申请检查的实验项目。
血液标本容器标签填写内容应与实验申请单的内容完全一致。
血液标本量不能少于2.0ml。
4.8.2实验室拒收标本的标准
实验申请单(化验报告单)填写的内容需与标本标签填写内容完全一致,否则拒收。
实验申请单(化验报告单)与标本标签应填写清晰,易于辨认和识别,否则拒收。
标本溶血,标本少于2.0ml者,拒收。
实验申请单(化验报告单)和标本容器受标本玷污者,拒收。
4.9 血型和交叉配血鉴定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输血:输血前必须检查血型和交叉配血,从人群中选择相同血型和交叉配血的供血者血液,进行交叉配血完全相合才能输血。
用血型血清学方法诊断母婴ABO血型和交叉配血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
器官移植。受者与供者必须在ABO血型和交叉配血相符时,才能进行器官移植。
4.10 血型和交叉配血急诊报告方案
接收急诊标本后,要离心分离血浆及血球,做ABO血型正、反鉴定。在无特殊疑难血型时,接到标本后40分钟报告鉴定结果。
4.11 血型和交叉配血标本鉴定后的保存 血型和交叉配血鉴定后标本存放在2℃~8℃冰箱保存2周。
4.12 血型和交叉配血鉴定后标本的处理
4.12.1 鉴定后的血型和交叉配血标本,超过保存有效时间后,由卫生员送医院垃圾处理站统一处理。
4.12.2 经血型和交叉配血鉴定标本污染的各种废弃物:经卫生员统一收集并送医院垃圾处理站处理。
第三篇:输血科标本管理制度
输血科标本管理制度
1、临床科室必须派医护人员送标本,家属及其他非医务人员不得送标本。
2、标本送到输血科后由送标本人在标本登记本上登记,内容包括:病人姓名、科室、床号、住院号、抽血人、抽血时间、送血时间、送标本人签名。
3、输血科接收标本时,必须核查标本与输血申请单上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是否一致,核查无误后接收人签名,若有疑问,立即通知临床科室,标签空白的标本立即退回临床。
4、标本拒收准则:
(a)由非护士(病人或其家属、护工等)送达的标本。(b)试管上未标明病人姓名、床号、住院号。
(c)交叉配血申请单上未注明病人的血型(病人刚入院未做血型除外)
(d)交叉配血申请单上未标明血液制品的种类或数量。(e)保存期超过输血前三天的标本不能用于交叉配血。(f)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标本溶血(溶血性贫血除外)。(g)申请单上无医生签名。
5、输血科接收标本后根据用血日期将标本编号,并将标本按急诊、治疗、手术备用、预约四类分类存放,分别处理。
6、实验前必须观察标本有无溶血、长菌等异常现象,标本有异常立即通知临床重新抽血。
7、必须是三天以内的标本方可用于配血。当天的标本配血后放入当天的标本架的相应位置,以前的标本还回原标本架的相应位置。
8、所以标本(病人和献血员)置2~6℃冰箱内的标本盒内保存,发血后的标本保留七天方可丢弃,废弃标本卫生员作消毒处理。
第四篇:输血科标本采集制度
输血科标本采集制度
一、严格遵守执行标本的采集、保存、登记、送检等流程,有效防止标本发生差错。依据标本采集流程对住院患者和门诊患者的标本进行采集,并明确相关责任。患者住院号等信息具有唯一性。
二、确定输血后,医护人员应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门诊号)、科别(病房/门急诊)、床号、血型和诊断,核对无误后方可采集血样。采集血样时禁止直接从输液管或正在输液的一侧肢体采集血液。
三、进行血型(或新生儿溶血试验)检测时,血液标本采集应使用黄色真空试管,标签上注有“血型”字样,内有EDTA抗凝剂。采集血样约3ml后,应颠倒混匀数次,以使血液充分抗凝。
四、进行备血,计划用血以及紧急用血时,血液标本采集应使用粉红色真空试管,标签上注有“交叉配血”字样,内有EDTA抗凝剂。采集血样约3ml后,应颠倒混匀数次,以使血液充分抗凝。
五、血液采集后,应将试管条码在微机上录入,并用圆珠笔将患者姓名,科别,住院号,床号等信息书写在试管标签上。
六、输血患者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不得同时使用一个血液标本。紧急输血患者采集血样时医护人员要两人核对相关信息,并在病程记录上双签名。
七、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受血者血样和临床输血申请单在输血前一天(紧急输血除外)送交输血科,血型标本需经交接方核对标签和微机信息一致后方可接受,否则拒接接收;备血标本需交接双方核对无误后再临床输血申请单双签名,并记录接收时间。
八、临床急救时,在对急救患者建立输液通道的同时,抽取两试管血液,一管留做输血前检测,另一管(粉红色“交叉配血”试管)须经微机条码录入并在标签上注明患者信息后连同申请单,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送输血科备血,确保大出血时输血治疗的及时和安全;患者抢救后,要对具体程序进行规范。
第五篇:临床标本的接收和管理标准操作程序
5-1-5临床标本的接收和管理标准操作程序
I.目的:标本的质量是检验结果准确性与有效性的基础,为使标本的采集、管理受控,特制订本程序。
II.范围:适用于实验室的临床标本。III.规程:
1.职责:实验室现有工作人员须知本程序,相应工作岗位人员负责落实。2.工作程序:
2.1 标本接收:检验人员接收标本时首先应注意核对检验单:科别、姓名号、联号,发现错误需要更改时,应由原申请人员更改或征得同意后更改。2.2 标本的唯一性标识:确立样品的唯一性标识,要有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明确的规定和标本,不可自作主张,以确保样本在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不同阶段不发生混淆。2.3 标本的采集、运送、保存见相应项目的临床标本收集程序。2.4 检查合格后在标本登记本上登记。2.5 所有标本均可能具有传染性,须严格遵守医院有关院内感染及医用垃圾的管理和处理规定,工作人员须注意保持并随时检查容器的完整和无标本外泄发生,并做好记录。
2.6 拒收标本的条件:标本管联号与申请单不一致;标本严重溶血或脂血;标本采集时间过长超过检测时间;样品变质。2.7 不能及时处理的标本,接受标本后,不能立即进行检测的标本,在规定时间内分离血清,冰箱保存。
2.8 检测前标本处理时,工作人员须仔细核对标本与标本资料记录的一致性,准确无误时,方可进行处理。
2.9 废弃样本经确认后均应视为有传染性,保持容器完整,置于废弃标本处,按有关规定消毒处理。
5-1-6实验室记录管理标准操作规程
I.目的:保证试验资料的原始性、真实性、可靠性,便于回顾。
II.范围:检验过程产生的数据资料,诸如病人信息资料、样本资料、检测数据、检验结果等。III.规程:
1.职责:检测人员对记录负责,室负责人对管理措施的落实和监督负责。2.工作程序
2.1 试验记录分为三个部分:
3.1.1 检测前的记录:病人信息资料、样本资料的书面记录。3.1.2 检测过程中的实验记录。3.1.3 检测结果的电子记录。3.2 记录方法:
3.2.1 接受标本记录:以书面形势记录病人信息、样本信息、是否保存,同时对样本做标识,记录人签名。
3.3 书面记录保存:
3.3.1 填写书面记录,字迹清晰。如有涂改,在涂改处应有涂改人签名,不得在记录本上进行无关书写,保持记录本清洁、完整。
3.3.2 检测过程中的实验记录:在专用实验记录簿上记载,不同实验区的记录簿不得混用。试剂贮存区应记录检测所用的试剂盒情况(名称、批号、数量)和自配试剂记录;标本制备区记录检测标本数及在本区内进行的技术操作过程。
3.3.3 实验记录须妥善保存,涉及医疗纠纷及特殊情况外,本室无义务提供给他人借阅或复印。
3.4 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工作时,应按照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程序文件认真负责的完成工作。同时及时、完整填写各项实验室工作记录册,每项记录册由专人负责保管、存档,保存期2年。
3.4.1 《标本接收记录册》由工作人员在接收标本时按《标本接收程序》完成。
3.4.2 《标本贮存记录册》由工作人员在接收标本分类保存时按《标本贮存程序》完成记录。3.4.3 《试剂入库记录册》由室主任指定专人负责接收试剂,将试剂的批号、接收时间、数量的项目记录在册。
3.4.4 《试剂配置记录册》由各项实验的试剂配置人,在配置试剂时按记录册的要求填写。3.4.5 各项《仪器使用记录册》由操作人员在操作仪器后按记录册要求填写。
3.4.6 各项《仪器保养维修记录册》由操作人员在仪器维修和保养后按记录册要求填写。3.4.7 各区《温度、湿度记录册》由每天各区的工作人员在开始工作前完成。3.4.8 各区《冰箱温度记录册》由各区工作人员在开始工作前完成。
3.4.9 在《消毒液配置记录册》由室主任指定的专人定期即时配置消毒液后登记。4.4.10 《抱怨处理记录册》由处理抱怨的实验室负责人或实验室的质量负责人在处理抱怨时按《抱怨处理程序》登记。
4.4.11 《实验室日常管理记录册》由实验室主任指定专人在每天工作结束时,详细了解各项工作情况,并按记录册的要求登记。
4.4.12 《加样枪校准记录册》由实验室主任指定专人对加样枪校准后,详细记录。4.4.13 《污染物处理记录册》由实验室清洁人员在完成污染物处理后记录。4.4.14 《失控记录册》由实验室质量负责人在发生和解决失控时详细记录。
4.4.15 《室内质量控制记录册》由各项实验操作人员在完成实验时将实验数据详细记录。4.4.16 《标本拒收记录册》由工作人员在拒收标本时按《标本处理程序》完成。4.4.17 各区《清洁、消毒记录册》由各区工作人员在消毒后处理。
4.4.18 《标本处理记录册》由工作人员在处理标本时按《标本处理程序》完成。4.4.19 《标本上机记录册》由工作人员在上机扩增时完成。4.4.20 《标本检测结果记录册》由工作人员实验完毕后记录。
5.此标准操作变更程序:如果本操作程序使用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其存在问题,则应向科室负责人提出,科室负责人则召集所有与本程序有关的人员讨论,以决定是否需要变更本程序。
5-1-7实验室废弃物处理程序
I.目的:为保证检验质量,防止交叉感染,防止废弃物对实验室和社会环境造成污染,规范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理工作。II.范围:实验室的所有废弃物。III.规程: 1.程序:
实验室各区的废弃物分日常废弃物(如纸张)和生物污染废弃物(如吸头、离心管),分不同途径进行处理,日常废弃物应置于黑色垃圾袋内,按日常废弃物处置方法处置;有潜在传染性的样品及其他医用废弃品(如吸头、扩增完毕的反应管等)应视为生物污染物品,应置于盛有10%次氯酸钠的废物缸内,然后放入黄色垃圾袋内(并贴有明显的标识),统一交由本科的专人负责,由专职人员送医院垃圾站按医院规定统一处理,具体步骤如下: 1.1 每天实验前,在各区废物缸内均加入半缸10%次氯酸钠,实验中将吸头、子弹头丢入 废液缸中浸泡。
1.2 实验结束后将由10%次氯酸钠浸泡过的实验垃圾转入密闭垃圾袋中,由卫生人员(10%次氯酸钠浸泡后方可收集)送医院垃圾站统一处理,每天更换废液缸的10%次氯酸钠。1.3 临床标本(血清、血浆),手套、帽子、口罩、扩增后产物及一次性使用物品等实验材料,实验完毕后密封包装由卫生人员送医院垃圾站统一处理。扩增后的反应管严禁在实验室内打开。
1.4 检查操作台面和设备内是否有遗漏吸头,试管等。如有,捡起置于10%次氯酸钠溶液废液缸内,并立即用1%次氯酸钠对可能污染区域擦拭2~3遍,再用75%酒精擦拭1遍。1.5 实验区域的所有垃圾袋以黄色为标志,各区域垃圾在实验区缓冲间内封口,贴上生物标记,实验完毕后移出各实验区域,在公共走廊内移交卫生处理人员,并做好记录。
2.此标准操作变更程序:如果本操作程序使用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其存在问题,则应向科室负责人提出,科室负责人则召集所有与本程序有关的人员讨论,以决定是否需要变更本程序。
5-1-8实验室生物防护程序
I.目的:对各种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预防实验室中存在的污染源对实验室、实验人员和环境的污染。
II.范围:适用于实验室全体工作人员。III.规程:
1.职责:实验室全体工作人员必须遵守生物防护措施,以确保实验室的安全运作。2.工作程序:
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应知晓在实验工作中存在的污染途径和防护措施。2.1感染途径:
2.1.1 直接接种:工作中偶然的针刺、破碎玻璃划伤直接引起传染。
2.1.2 皮肤、粘膜接触:临床标本中的感染源通过破损皮肤、粘膜接触造成感染。2.2 预防措施
2.2.1 来自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等标本都认为是具有传染性,标本采集、运送过程中,应保持容器完好,无泄漏,完成检测后及时处理。
2.2.2 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必须穿工作服及工作鞋,都应戴上一次性口罩、帽子、手套,离开实验室要换下工作服及工作鞋。
2.2.3 实验过程中若有血清等生物污染物溅到皮肤上时,立即用肥皂、自来水彻底清洗干净。2.2.4 在实验过程中,病人标本或试剂不慎眼内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后,再用清水冲洗。标本接收区及制备区应备有生理盐水。
2.2.5 实验过程中再使用针具等锐器时,尽量小心防止受伤。若被锐器刺破时,应立即脱下手套,尽量挤压伤处,使血流出,然后用碘酒、75%酒精消毒,必要时进行预防补救措施。2.2.6 在实验过程中端正人标本(血液、体液)外漏或实验台面被血清等生物污染物污染后,应立即用10%次氯酸钠消毒,再用75%酒精擦净消毒。
2.2.7 实验完毕离开时,应脱下所有该实验区个人防护装备。离开实验室要洗手,洗手是最重要的自我保护措施。
3.实验室内禁止抽烟、吃东西。
4.实验室工作人员流动必须按照《人员流动程序》来进行。5.实验室清洁、消毒按照《实验室清洁程序》。
6.实验室生物污染物按照《实验室生物污染物处理程序》。
7.此措施变更程序:如果本措施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其存在问题,则应向科室负责人提出,科室负责人则召集所有与本程序有关的人员讨论,以决定是否需要变更本程序。
5-1-9实验室应急处理程序 I.目的:为避免因仪器设备发生故障和试剂盒发生质量问题而影响到临床检测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特制定本程序。
II.范围:可能影响到检测报告发出的仪器设备和试剂等。III.规程:
1.职责:及时发现并报告仪器设备和试剂盒的异常情况是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职责。
2.对于潜在着一定的可能影响检测质量的不确定因素,一旦发生,作为对应措施,实验室应有一套相应的应急处理程序,室负责人有责任组织并直接监督本程序的实施。3.工作程序:
3.1室负责人接到仪器设备故障的报警后,立即现场确认异常情况的性质和故障程度并及时排除。
3.2仪器设备故障本室不能解决的,应及时通知有关设备维修人员或供应商,具体程序见仪器设备管理程序,对于发生故障的仪器设备,及时维修的同时,采取以下处理办法。
3.2.1 有满足使用要求的替用设备的,启用替用设备。
3.2.2 可借用其他部门仪器设备时,核实该设备的使用状态良好后可借用。
3.2.3 替用、借用或备用设备的使用在满足质量要求的同时,必须同时满足实验室管理措施(特别是防污染)的要求。
3.3 试剂盒质量发生问题(如试剂变质等),经核实后,及时通知供货商更换另一批次试剂,或借同级医院同一厂家的试剂,使用前需先作质量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3.4 仪器设备故障或试剂质量问题不能得到解决,预期将会影响到检测报告的及时发出,可将标本送至其他实验室检查如已影响到报告的及时发出,应向病人或相关病区公告,取得病人和医生的谅解。
3.5 影响到检测报告发出的情况,应在应急处理登记表作记录。
3.6 如遇到停电应急,实验仪应配备UPS断电保护措施以保存数据,同时立即通知医院尽快恢复供电。
3.7在实验过程中,病人标本或试剂不慎溅入眼内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再用清水冲洗。
3.8此标准操作程序变更:如果本操作程序使用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其存在问题,则应向科室负责人提出,科室负责人则召集所有与本程序有关的人员讨论,以决定是否需要变更本程序。
4-13成人静脉穿刺标准操作规程
I.目的:建立成人静脉穿刺标准操作规程确保静脉穿刺操作的正确性和规范性。II.范围:适用于成人静脉穿刺。III.规程:
静脉穿刺是实验室试验获取血液样本的主要技术和方法。1.静脉穿刺前准备
a)准备好穿刺用托盘,内应包括所有采血用具(手套,止血带,注射器,针头等)b)确认受试者名单。
c)所有的样本收集管要贴上标签
d)确保受试者以舒服的姿势躺着或坐着,并使手臂的腹面向上。e)洗手
f)在受试者的穿刺位以上8~12厘米处紧紧的系上止血带,但不能太紧以免受试者不舒服。止血带的捆绑时间不应超过1~2分钟。
g)选择合适的血管:当轻压或轻拍时能感觉到其回弹的静脉即为合适的血管。最常用的选择部位是血管丰富并且血管贴近皮肤表层的肘前区域。
h)选择适用的穿刺方法。静脉穿刺通常有三种方法:真空管采血法,注射器法,头皮针法。i)收集所需的器具。
j)带上手套并注意常规防护。
k)用酒精棉球涂抹将要进行穿刺的部位,从中心以同心圆方式向外周涂抹,如果手臂不够干净者则需要重新擦拭。
l)穿刺部位晾干约30~60秒。m)在洁净后不要触摸穿刺部位。Z.静脉穿刺法
2.1真空采血法 真空采血管内具真空环境,当针及血管连接后,能将血液从静脉吸入采血管内。
a.刺穿某一已经选定的静脉。
b.使针与手臂成约15度角,迅速的使其方向与血管一致。c.针口斜面保持向上,迅速平稳的将针刺入血管。d.固定针头,使其不移动。
e.当第一支管采满后,换上附加的管。
f.如果没有血进入采血管内,则慢慢的退针,直至几乎离开皮肤。此时,重新确认血管的位置,并缓慢往血管方向送针。
g.如果再次穿刺不成功或者受试人觉到过分疼痛,则中止抽血而尝试改换穿刺部位。h.退针前先把真空管拔出。i.解开止血带。j.退针。
k.用纱布轻压抽血的部位,或要求受试人自行轻压3到5分钟。手臂需举至高于心脏水平位置以调控血流。
l.迅速把针放回专用容器。
m.在穿刺部位的纱布上贴上胶布。2.2注射器法
注射器是一个包括活塞和针筒的器具。当活塞往外抽时则产生吸力。当针插入血管后,产生的吸力能将血收入针筒内。a.穿刺某一已选定的静脉
b.试针与手臂成约15度角,迅速使其与血管方向一致。c.若观察到扣回倒血现象,指示针已经准确的刺入血管。d.固定针具确保针头不移动。
e.平缓的回抽注射器以抽取所需体积血液。f.解开止血带。
g.退针。待针头离开人体后,轻轻的把注射器往上拉动,防止血液从针头滴下。
h.用纱布轻压抽血部位,或要求受试者自行轻压3~5分钟,手臂需举至高于心脏水平位置以控制血流。
i.将血液样本完全转移到指定的管内。j.迅速把针放入利器专用容器
k.在穿刺部位的纱布上贴上胶布。2.3头皮针法
头皮针法是一种从小血管采血,或为婴儿和幼儿采血的常用方法。用头皮针采血最方便的部位是手部静脉。a.在手背选择最大的合适静脉。b.用食指与拇指固定该血管
c.一起挤压食指与拇指之间形似蝴蝶状的静脉两翼,使其倾斜,以便能使针处于合理的位置。d.使针与手臂成约10~15度角,迅速使其与血管方向一致。e.平稳迅速的刺针
f.若观察到回血现象,指示针已经准确的刺入血管,轻轻的往前推针,使针刺入血管内更深的部位。
g.固定针头,如有必要,用一手抽针,一手固定针筒。h.当抽取足够的样本后,解开止血带
i.退针。待针头离开人体后,轻轻的把注射器往上拉动,防止血液从针头滴下。j.用纱布轻压抽血部位,或要求受试者自行轻压3~5分钟,手臂需举至高于心脏水平位置以控制血流。
k.将血液样本完全转移到指定的管内。l.迅速把针放入利器专用容器
m..在穿刺部位的纱布上贴上胶布。IV.参考依据:暂无。V.生物样本清单(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