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贫困县现状:一些地区30年贫困未改
中国贫困县现状:一些地区30年贫困未改
中国贫困县现状:一些地区30年贫困未改
摘要
自2001年起,国家开始淡化贫困县的概念,改称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且许多县市扶贫作假、不愿摘帽现象也比较严峻。
2015减贫与进展高层论坛将于16日在北京举行,届时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出席大会并发表主旨演讲,这也是自该论坛举办九年以来,中国最高领导人第一次出席并致辞。
这次论坛的高规格折射出的是中央高层减贫的决心。
自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已经去过不少贫困地区了:革命老区河北阜平县、甘肃特困地区、内蒙古民族地区,今年又去了云南和延安。今年5月底考察浙江时,提到要在既定时间打赢扶贫攻坚战,今年6月考察贵州时专门就十三五期间的扶贫工作召开座谈会。
而去年10月15日,李克强总理首次访问联合国粮农组织,分享中国减贫的体会。现任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的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曾于2013年5月去甘肃调研,带着工作队在最穷的县里,进村入户全面摸底,今年3月原班人马回访。国家领导人的一系列动作显示出:扶贫工作或成为十三五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
多穷才叫穷人?
中国越来越富,但是减贫工作却必须搞清一个问题,中国有多穷?哪里穷?怎么个穷法?而第一,多穷才算穷?
国家统计局的课题组在他们的研究报告中指出:“贫困一般是指物质生活困难,即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标准。他们缺乏某些必要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生活处于困难境地。”这是吃不饱饭。
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所说:“贫困不是单纯由于低收入造成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基本能力缺失造成的”,比如教育、医疗资源的难以获得,这是社会结构导致的一种全方位的资源缺失。
但不论对贫困做出怎样的定义,最终要有一个硬性的标准,而这个便是贫困标准线。在中国,2008年绝对贫困标准和低收入标准合一,统称扶贫标准,初步定为1067元,此后经历过多次上调。最跳跃的一次发生在2011年,扶贫标准提升至2300元(2010年不变价),比2009年提高了92%,这也是最新的扶贫标准。
围绕这条标准线展开的话题还包括,中国的贫困标准是否达到了国际标准?然而,统计常常有陷阱,更何况小编这个路人。不过听说最近世界银行将贫困线上调至每日1.9美元,中国也参考该数据进行测算,可能又会有许多分析跟进。但是正如印度前总统卡拉姆在回答印度贫困人数时所说,“印度计划委员会给我的数字是10亿人口里有3.5亿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个数字会变动。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增加这群人的脱贫能力。”
多穷才是贫困县
我国最早大规模、有组织的减贫运动始自1986年,国家级贫困县的概念也自此始。而在1986年之前,国家并没有明确的扶贫意识,更确切地说,当时全国都处在一种“扶贫”状态。在改革开始后,全国农村面临体制的大调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产品的市场化、乡镇企业的兴起等。因而有人称此阶段为体制改革推动减贫。
大多数农村富了,穷地区也就明显起来。1986年6月,国家成立了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1993年更名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同时确定贫困县的标准并核定贫困县。第一批贫困县的名单成员有273名,1994年国家启动“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这个名单扩大为592个,这份名单一直连续到2001年。
我国的扶贫工作一直在不断重点化、精准化,1994年扶贫攻坚计划中较大的一项变动则是逐步停止对东部六省(粤、闽、浙、苏、鲁、辽)的扶贫信贷资金支持,重点转向中西部。2001年更是取消了所有沿海省市的贫困县。2012年最新的贫困县名单显示,592个县市全部在中西部,其中中部省份217县,西部省份375县。西藏全境内均为贫困县,云南、贵州、陕西等也都是贫困县数目比较多的省份。
除此之外,河北省的贫困县数目也不在少数,而其中有一些就分布在京城附近,形成了所谓的环首都贫困带。据《21世纪经济报道》,到2011年,以150公里的直线距离运算,与北京接壤的河北省张家口、承德、保定三市就有25个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其中就包括河北省国家级贫困县赤城县。这个距北京距离不过200公里的地方,曾经发生过一次婚礼“接待”70多名乞丐的事情。正是所谓的,“一条马路相连,界碑内外两重天。”
贫困县的淡出
自2001年起,国家开始淡化贫困县的概念,改称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且许多县市扶贫作假、不愿摘帽现象也比较严峻。但是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单位,众多的扶贫工作都还要经由县级才能展开,所以还是不能取消。
但下一步扶贫的主战场将转向14个连片特困区。
(图片来源 大公网)
连片特困区并不是最近才提出的。早在1984年的《关于尽快改变贫苦地区面貌的通知》中,已经提到了连片贫困地区。1988年,国开发[1988]2号文件在落实国务院对于牧区专项贴息贷款的同时,在原先14个贫困片区基础上增划和调整,把全国贫困地区划分为18片。
上面两张图片有着极高的重复性,也就意味着这些地区在长达三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都一直处于贫困状态。这些地区往往自然地理相连、气候环境相似、传统产业相同、文化习俗相通、致贫因素相近,整体计划将更加有效果。(文/吴琼)
第二篇:中国贫困大学生现状
中国贫困大学生现状 △2006年全国预计需求高校毕业生1665044名,与2005的2141233名相比降幅为22.0%。而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13万人,与上年相比增幅达到22%。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82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据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家庭年收入在1 500元以下的称为特困生,年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为贫困大学生。截至2005年8月,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是1561万余人,其中贫困大学生405万人,约占学生总数的26%,西部地区高校中贫困生的比例更高。贫困大学生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一大障碍。
△通常一个普通家庭为了支持孩子读完大学所需要的费用大概在5-6万元,而一个困难家庭起码要支出大概4万元才能帮助其孩子完成学业。而贫困大学生家庭的年收入仅为3000元,4年大学的学费相当于这个家庭11年的收入。
△2006年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率为62%,低于平均就业水平。
在整体就业严峻的形势下,贫困大学生往往面临着更加突出的三个问题:
第一、经济支持,他们没有充足的资金支付寻找工作需要支出的成本,比如打印简历、购置服装、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这些在普通学生身上很容易实现的东西,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可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有可能这些费用是他们几个月的生活费的总和。因无法支付这些费用而导致的寻找工作准备上的不充分,让这些贫困大学生从一开始就和其他学生站在了不同的起跑线上。
第二、渠道和资源匮乏。不能否认的是在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尚未健全的今天,学生背后的各种社会关系对其就业常有着很大的影响。一些地方或单位领导常优先招录与自己有关系的人。这样就使得那些既无关系又无后台的贫困学生多半只能求职无门,望洋兴叹,他们和他们远在乡下劳作的父母所谓的“社会竞争力”远远落后于普通学生。
第三、心理困扰。走出乡村进入大学的贫困学生往往背负着比其他同学更重的心理负担,他们的学费可能来自于全村乡亲的资助,来自父母常年省吃俭用的劳作。他们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改变家庭贫困落后的现状。在就业和这种精神压力的双重作用下,贫困大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仇富、悲观、偏激、丧失斗志,甚至做出过激的行为,这些不但对于贫困学生及他的家庭是强烈的打击,而且对于社会也是不稳定的因素。
第三篇:有关中国贫困农村现状调查报告
小编:该篇报告是有关中国贫困农村现状调查报告范文,希看能对您有些许的帮助!
农村生活现状的调查和思考
【摘 要】:我国事农业大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关键是努力增加农民收进,关心农民疾苦,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在大力建设新农村的今天,让广大农民能够在物资和精神上双丰收。是各级党委、政府常抓不懈的中心工作,也是当前一项严重、迫切和现实的课题。故浙江师范大学彩虹实践队的同学们,在浙江,云南,广西,西-藏各省挑选比较有代表性的乡镇,进行农村生活现状的调查。
【关键词】:外出务工;新农村;政策
我国事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很多大城市开始大范围的建设。在城市建设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建筑工地、各类市场中注进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农民工。为了减少贫富差距,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也为了更好地建设中国特点社会主义中国,加快城乡兼顾发展进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公道转移,增加农民劳务工资收进具有重大意义。有关数据显示,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务工的潜伏空间巨大。因此,通过产业化带动城市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农村人口的大范围转移,增加农民务工性收进就成为现实选择。
《十一五规划》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依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动身,尊重农***愿,扎实稳步推动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进的力度,扩至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弄好乡村建设规划,勤俭和集约使用土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进步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苦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努力建设新农村,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能够安居乐业,同享经济繁华的成果。
看着好多好多建设农村发展农村的国家政策,我们不由再想,这些政策在地方到底有无被落实,有无切实地市农民受益,有无它们的不足。带着这些疑问,我们爱国主义彩虹实践队在浙江,云南,广西进行了农村生活现状的调查,被调查对象是当地的农民,小组发放问卷600份,经筛选整理回收有效问卷500份。以下是本小组根据此次问卷整理出的内容。
一、外出务工职员已成为农民收进的主要来源之一
在国家和党的政策方针的指导下,农民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它们不在在自己的乡村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是大胆的迈进了繁华的城市,在钢筋混凝土中追寻自己的梦想。在500份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百分之34的人们外出打工养家,而且这其中的一大部份人都是年轻人,这说明他们靠天吃饭的思想已发生了比较大的转变,他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往建设祖国的未来,往开辟自己的明天。另外还有近百分之21的农民通过个体经营的方式找了谋生的手段。剩下的百分之45的农民靠务农和其他办法赡养自己。是甚么刺激愈来愈多的农民兄弟外出务工呢?我们看下面一组数据:
外出务工职员月收进
外出务工职员月收进 500以下 5001000 10001500 1500以上
人数 73 127 151 149
百分比 14.60% 25.40% 30.20% 29.80%
从表中可以发现,农民工从事体力劳动的工资通常为保持在一千元左右,均匀年收进可以在7000元以上,年结余也能够到达5000元左右。对照靠家里为数未几的土地赚钱的话,确切要强很多。关键的是他们建设了城市,对国家的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自己开阔了眼界,这对以后自己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好处的。
根据调查,农民不再满足于吃住行等一些生活的所需,在教育、医疗方面也开始重视起来。所占的比例加在一起到达了百分之37,教育和文娱比例占了百分之38左右,完全到达了小康生活的其中一个标准。我们看到了农民兄弟们行将拉开崭新生活序幕的新篇章。
二、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成果表现在各个方面,我们知道,新农建设的新具体这些方面新居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我们从当选取了三个角度进行调查。
(一)农村文娱方式的调查
图表 1农村文娱方式
从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看电视和棋牌占了很大一部份,现阶段,农村中愈来愈多的农民渴看接触大山乡村外面的世界,家电下乡给了广大农村兄弟更多的福利和优惠,使得他们与外面的世界更好的联系起来。
(二)住房情况调查
现在农村的自建房依然占了农民住房的尽大多数,大约占了百分之70。但是现在的住房已在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现在富起来的农民兄弟在当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和支持下都盖起了新居舍,新居舍就是农村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勤俭型社会的要求,体现勤俭土地、材料和能源的特点。
(三)电器装备普及的调查
电器 电视机 洗衣机 冰箱 空调 电脑 生产装备
数目 441 319 210 143 81 48
由上表我我们可知,电器化已在弄村到达普及,更多的农民兄弟使用新设施受益,新设施就是要完善基础设施,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同享信息文明,这是新农村的重要硬件,所以电器化装备的普及也是农村逐步步进小康生活的重要指标之一,现在一般家庭的家用电器都应当在两种以上,农民已习惯了使用这些电器往享受生活。
二、农民素质有待进一步进步
在国家大力建设新农村的今天,我们更应当看到进步农民本身素质的重要性,根据调查,我们发现农民对国家大事还不够关注。
图表 2对国家大事和政策法规的了解程度
三、农民的希看
在对广大农民朋友的调查中这一个题目难住了好多农民朋友,他们不是很了解国家的补助等等一些政策,面对这样的题目,很多农民大叔大爷笑了,有些无奈,有些戏谑,有些激动,有些期待。很复杂的感情夹杂在这样笑脸中,我知道他们中的一些过得很苦。在经过和他们做出一些解释以后,我们整理出了这些数据。
图表 3农民希看得到国家那些帮助的调查
农民如今富起来了,心中有些梦想也有机会实现了,我们想知道他们现如今的目标都是甚么,因而,我们搜集了以下数据作为参考:
近期目标 经商 向县里发展 旅游 培养子女上学 其他
数目 50 54 18 324 83
百分比 10%
10.80%
3.60%
64.80%
16.60%
此数据显示,广大农民已意想到知识就是财富,所以更多的人选择选择供孩子读书,有这样的家长,那我们祖国的下一代的希看指日可待了!
四、总结和建议
根据此次调查的数据我们分析得到,现在农民的生活水平已明显进步,基本已到达了小康水平,国家各项政策也已落到实处。在国家各项有益农村政策下,农村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农民改变了日出而作,而落而息的农耕生活,背起行囊,走进了都市,决然地承当起了建设祖国的重任。骄阳下的建筑工地,喧闹的人力市场,拥堵的车站,他们浑厚朴实的身影随处可见。就是这样的平凡的身影,他们如今俨然成了繁华大都市的一道另类而且靓丽的风景线。他们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一个特殊利益群体,农民工进城既是劳动力市场配置的客观要求,又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定结果,农民工给农村和城市带来了双重变化。首先,进城务工无疑是他们脱贫致富的最好途径,还有他们离开了山村,可以便于其他人把剩余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更加公道的利用。另外,他们给自己的故乡带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和熟悉。他们其中的佼佼者现在已成了农业经济的带头人。另外一方面,农民工对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着直接的作用,他们只取得较少的报酬,却一直在从事着沉重而且危险的工作,正由于有了他们的默默的忘我的奉献,城市才避免陷于混乱。重要的是农民工增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对国民财富的贡献日趋明显,加速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对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城乡差距的缩小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国家关于建设新农村的提出,使得农村加速迈向小康生活。对新农村新的意义的熟悉有以下几方面:
1、生产发展 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夸大生产创新,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的全面应用。
2、生活宽裕 增进农民延续增收,各项政策切实保障农民最根本利益。
3、乡风文明 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大范围展开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努力进步广大村民素质,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繁华农村文化事业。
4、村容整洁 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学习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相干法律法规,保护四周的山山水水,弄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
5、管理民主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在全国农村深进展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布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然和民主议事制度,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理想中的乌托邦,一样具有现实版,如今的新农村,新环境里整齐地一幢幢新居舍,进到村里面映进眼帘的都是新设施,朴实的新农民手舞足蹈同庆盛世太平,这就是新农村的新风尚!
为了更好的增进新农村建设,争取使农民兄弟的生活水平再上一个档次,我们小组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建议:
1、农民增收题目,鉴戒一些先进农村的成功例子,建议国家继续大力支持农民进城务工,并且提出相应的鼓励政策。农民工进城可以带动城乡经济的共同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同时应当在乡村发展自己的特点企业,比如依山旁水的乡村,我们可以弄旅游,可以用本村比较有特点的手工艺品,美食,民族风俗和特殊节日吸引游客。农业叫发达的地区,我们鉴戒经验可以弄一些农家乐之类的服务,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享农家乐。说的就是这个。我们还可以应用科学技术,养殖和种植高价值的畜生和农作物。俗语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农民兄弟应当把自己身边的资源公道地利用起来,这里说的公道利用是在不破坏原有生态的基础上,否则换来的一时的经济繁华只能是昙花一现,这样杀鸡取卵的做法我们果断不要。
2、农民健康题目,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们不能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而疏忽了本身的健康。建议国家出台更加完善的保障农民健康的政策,让农民能吃得起药,看得起病。各个乡村诊所也应当多派有素养,有能力的医生。组织农民进行定期体检,做到早发现早医治。另外还有一点,政府不能只从利益角度动身,疏忽环境题目,从而引发村民身体健康题目。
3、农民教育题目,教育是百年大计,占全国人口百分之80以上的农村教育更是不能落下,建议国家大力支持支教,鼓励更多的老师走进乡村,走向那些偏僻地区,往为那里的孩子们带往知识和希看。组织乡村教师定期培训,进步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加强他们的专业技能。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服好务,上好课。固然对大龄农民的教育也不能落下,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建议每一个乡村在资金答应的情况下都要创办一个村图书馆,农民可以在这里进行学习,不但丰富了平常业余生活,还能增长知识,最关键的是可以应用这些知识往更好地创造财富。
4、农民素质题目,现在国家投进很大精力在建设新农村,固然硬件装备上往了,我们农村的软件也应当升升级了,首先是每一个村的村干部,建议尽可能提拔一些有能力有胆量有豪情的年轻一代担负,他们更加熟习这个时代的经济发展,对国家法规也能够灵活把握。有益于帮助和领导村民共同致富。建议村民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丰富自己的思想和知识。定期组织党的政策的学习。抛弃小农思想,紧密地团结起来,共同进步。
第四篇:中国贫困农村现状调查
本文作者:陈希文 杨四维 好范文原创投稿
农村生活现状的调查和思考
【摘 要】:我国是农业大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关键是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关心农民疾苦,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在大力建设新农村的今天,让广大农民能够在物质和精神上双丰收。是各级党委、政府常抓不懈的中心工作,也是当前一项严峻、迫切和现实的课题。故浙江师范大学彩虹实践队的同学们,在浙江,云南,广西,西藏各省挑选比较有代表性的乡镇,进行农村生活现状的调查。
【关键词】:外出务工;新农村;政策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很多大城市开始大规模的建设。在城市建设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建筑工地、各类市场中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农民工。为了减少贫富差距,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也为了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加快城乡统筹发展进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增加农民劳务工资收入具有重大意义。有关数据显示,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务工的潜在空间巨大。因此,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农村人口的大规模转移,增加农民务工性收入就成为现实选择。
《十一五规划》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努力建设新农村,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能够安居乐业,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
看着好多好多建设农村发展农村的国家政策,我们不禁再想,这些政策在地方到底有没有被落实,有没有切实地市农民受益,有没有它们的不足。带着这些疑问,我们爱国主义彩虹实践队在浙江,云南,广西进行了农村生活现状的调查,被调查对象是当地的农民,小组发放问卷600份,经筛选整理回收有效问卷500份。以下是本小组根据此次问卷整理出的内容。
一、外出务工人员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在国家和党的政策方针的指导下,农民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它们不在在自己的乡村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是大胆的迈进了繁华的城市,在钢筋混凝土中追寻自己的梦想。在500份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百分之34的人们外出打工养家,而且这其中的一大部分人都是年轻人,这说明他们靠天吃饭的思想已经发生了比较大的转变,他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建设祖国的未来,去开拓自己的明天。另外还有近百分之21的农民通过个体经营的方式找了谋生的手段。剩下的百分之45的农民靠务农和其他办法养活自己。是什么刺激越来越多的农民兄弟外出务工呢?我们看下面一组数据:
外出务工人员月收入
外出务工人员月收入 500以下 500—1000 1000—1500 1500以上
人数 73 127 151 149
百分比 14.60% 25.40% 30.20% 29.80%
从表中可以发现,农民工从事体力劳动的工资一般是保持在一千元左右,平均年收入可以在7000元以上,年结余也可以达到5000元左右。对比靠家里为数不多的土地赚钱的话,确实要强很多。关键的是他们建设了城市,对国家的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自己开阔了眼界,这对以后自己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好处的。
根据调查,农民不再满足于吃住行等一些生活的所需,在教育、医疗方面也开始重视起来。所占的比例加在一起达到了百分之37,教育和娱乐比例占了百分之38左右,完全达到了小康生活的其中一个标准。我们看到了农民兄弟们即将拉开崭新生活序幕的新篇章。
二、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成果表现在方方面面,我们知道,新农建设的新具体这些方面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我们从中选取了三个角度进行调查。
(一)农村娱乐方式的调查
图表 1农村娱乐方式
从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看电视和棋牌占了很大一部分,现阶段,农村中越来越多的农民渴望接触大山乡村外面的世界,家电下乡给了广大农村兄弟更多的福利和优惠,使得他们与外面的世界更好的联系起来。
(二)住房情况调查
现在农村的自建房仍然占了农民住房的绝大
第五篇:不可低估中国城市贫困现状
城市贫困的基本状况 识别城市贫困人口、判断城市贫困状况和确定贫困救助水平,需要依次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确定该地区贫困线是多少;然后识别该地区人口中的贫困人口数量;最后将该地区估算的贫困线与实际的救助线之间进行比较,以判断该地区贫困人口的救助状况。
(一)城市人口的统计范围 中国城市人口的范围是按照户口性质划分的,这和国际上通行的根据人口密度和生计来源等常用的社会经济标准不同,使得城乡人口的统计不能真实反映人口的社会经济结构。一些居住在农村而持有非农户口的居民被统计在城镇人口中,另外一些居住在城镇而持有农业户口的居民却被排除在城镇人口之外。比如,1999年的43000万“非农业人口”(正式城镇人口)中,37.2%(16000万)是农村居民,他们并不住在城市。而城市常住居民中38.6%(10100万)持有农业户口的人,则被认为是农业人口,虽然他们中的大多数已与农业没有任何联系。此外,农村劳动力中约有30%全职从业于非农产业,而且城市周围许多县的农村居民收入中除了很小一部分以外,均来自于非农产业。因此,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在考虑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的时候需要增加两个群体:一是长期生活并工作在城镇的流动人口,一是农村县的人口中符合通常“城镇人口”标准的人口。据此计算的中国城镇人口比例要高于官方数字36%。
(二)贫困线确定的思路 根据用途,可将贫困线分为两种:诊断性贫困线和贫困救助线。诊断性贫困线是为了确定哪些人是贫困人口,通常称之为贫困线;贫困救助线可用于确定潜在的社会救助对象和救助力度,通常称之为救助线。“诊断性贫困线”的计算涉及下列几个问题:地域覆盖范围、家庭大小及其构成的影响以及采用哪种贫困线。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地域特点各异的国家来说,地域覆盖范围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由于各地区消费结构、物价和生活水准(或人均收入)差异很大,因此,采用全国统一的贫困线可能会扭曲地区的贫困格局。尽管省级贫困线也有同样的缺陷,但比全国贫困线要可靠一些。同时,由于个人的生活水准取决于其家庭的规模和家庭成员的年龄构成,因此,贫困线的确定还需要根据家庭的规模和构成进行调整。关于在何处划定贫困线的问题,本文主张采用几条而不是一条贫困线。这是因为:第一,贫困的确定不是绝对的。第二,选定的贫困指标的测量值总是有一点的误差。计算贫困线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在“绝对”和“相对”贫困线之间做出选择。本文所谈及的贫困线均指绝对贫困线,它以基本需求这一概念为出发点。这些贫困线在省与省之间是不同的,而且大体上是随时间而变化的。
(三)城市贫困线的估算结果 估算贫困线一般需要首先估计食品贫困线,因为减贫的首要目标是为贫困阶层提供足够的营养。在食品贫困线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出人均基本的“非食品开支”,就可以得到一般贫困线,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贫困线。[!--empirenews.page--]根据1998年城镇家庭调查的数据,我们计算得到了各省及全国的食品贫困线和一般贫困线,见表。从中可以看出两个突出特征:第一,省际贫困线的差异很大。沿海省份的贫困线要高于全国平均数,内陆省份的贫困线要低于全国平均数,只有三个省份例外,这三个省份是:云南(内陆省份,其贫困线是全国平均数的102%)、辽宁和江苏(沿海省份,其贫困线分别是全国平均数的95.4%和96.5%)。这说明全国采用统一的贫困线会低估沿海省份的贫困,而夸大内陆省份的贫困,最终结果是严重歪曲各省的贫困程度。第二,食品贫困线与一般贫困线之比率差异也很大。这个比率表示根据一般贫困线定义的生活水准中食品消费所占的份额。可以看出,食品消费所占的份额高于全国平均值的省份包括人均收入很高的省份,也包括人均收入很低的省份,如广东和上海(属于前者),贵州和甘肃(属于后者)。这说明虽然食品消费所占的份额随人均收入/支出的上升而下降,但对衡量生活水准来说,以食品消费所占的份额作为依据是有缺陷的,因为包括物价、家庭规模与构成以及与生活水准没有直接关系的当地的烹饪习惯等都对食物支出产生影响。
(四)城市贫困人口的数量估计 我们分别采用人均收入和人均支出作为贫困指标测得省贫困人口人数及贫困比率。该结果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选用不同的指标(人均收入或人均支出)测量的贫困人口数差异很大。如果采用人均支出代替人均收入以识别贫困人口,全国城镇贫困人口人数从1470万增至3710万,增加2.5倍之多。这一巨大差别表明采用两个指标测量贫困人口及贫困比率是很重要的。就人均支出而言的人数高于就人均收入而言的人数表明:低收入家庭往往有存款。此外,许多这种家庭,其存款数目足以使他们的人均收入高于相关的贫困线,而人均支出低于相关的贫困线。但这并不是说这些家庭相对于他们的收入而言有大量的存款,而是说他们的人均收入比贫困线仅仅稍高一点。转换指标而使贫困人数产生巨大差别的原因可能是:按人均收入排列的家庭密集于贫困线上下,这说明城镇贫困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城市贫困的显著特征
(一)敏感性程度很高 敏感性程度很高意味着贫困线较小的移动会导致贫困比率发生很大的变化。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非贫困城镇居民,由于收入较小幅度的下降,或在非食品方面的开支加大,比如由于疾病,而陷入贫困的可能性相当大。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者相当于收入的减少,因为受影响的家庭不得不在食品或非食品方面减少开支。这一分析表明:扶贫措施不应当只注意贫困线以下的家庭而且同时也应当注意陷入贫困风险高的家庭。对于后一人群的适当政策不是提供社会援助而是增加低收入家庭应付风险的能力,比如提供大病健康保险。由于家庭人均收入较小幅度的下降而会使相当比例的城镇人口陷入贫困,这种可能性的存在要求必须重视社会安全网的建设。这一安全网要保护所有的城镇居民,而不能像过去和现在的实际做法,只保护无工作能力、无积蓄和无亲人可依靠的一小部分人口。
(二)区域差异显著 根据国际标准,从具体的数字来看,全国的城镇贫困人口总数是比较少的,贫困比率也是比较低的。将长期外来打工人员包括在城镇人口中很可能增大贫困比率,但不会大到完全推翻此结论的程度。但是,各省之间的比率相差很大。我们测算发现,比率很低的地区,除北京外,都是沿海地区,属最富裕的省份。高比率的地区都是内陆地区,除河南外,均地处西部。不过,这两个极端之间的地区是一种混合状态。某些最贫困省份的平均贫困率是4-6%,包括贵州和青海。某些较富裕的省份,如辽宁和天津,贫困比率比平均数高出不少。[!--empirenews.page--]省别贫困线的显著特点是变化的范围很大,这说明要是整个国家只有一条贫困线会扭曲城镇贫困的实际状况。同时还说明城镇扶贫的重心不同于农村地区,城镇贫困状况和地区贫富程度之间不是完全对应的。
(三)流动人口的贫困问题突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农村到城市打工的人员急剧增加,处于流动状态的人口也在不断增长。据民政部估计,1999年,我国流动人口总规模(包括农村到农村、城市到城市和农村到城市的流动人口)已超过4千万,其中与城市贫困有关的流动人口即城市到城市、农村到城市的流动人口占75%左右。随着流动人口的增长,流动人口的贫困问题日益突出,应当予以高度关注。关于流动人口的贫困问题存在如下特点: 第一,流动人口的贫困比率很高。流动人口贫困比率全国平均达到15.2%,在一些城市超过了20%,如乌鲁木齐、济南、南京、呼和浩特、银川、郑州等。第二,流动人口的平均贫困率比城镇常住人口高出50%。第三,流动人口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在多数城市,流动人口仅限于从事常住人口不愿干的工作。而且,在从事同样工作时,流动人口得到的报酬通常比常住人口低。现有城镇贫困人口收入支持体系存在的缺陷 目前的城镇人口(流动人口除外)享有防范贫困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下岗人员生活费。目前下岗人员的生活费保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负责照顾和发放本企业下岗职工生活费,但最多只发放3年;一是下岗职工仅领取低于当地最低工资的生活费,而在过去是领取基本工资。下岗人员所在企业都按照要求成立再就业服务中心,负责登记下岗工人并支付他们的生活津贴,代下岗工人缴纳社会保险费,提供再培训及帮助求职或介绍工作。从2001年开始,所有的下岗人员都直接进入失业保险,不再像以前那样,先进入下岗再就业中心,三年后找不到工作再进入失业保险。因此,尽管这项政策的保障范围最广,但其功能是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的阶段性措施,因而是临时性的,预计2003年结束,将由失业保险取代。第二道防线是失业保险。2000年底,包括“登记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在内,城市失业人口总数达到1460万,相对应的“职工”(正式雇员)以及“登记失业人员”总数为1.185亿,由此计算的城市失业率为12.3%。目前失业保险主要覆盖正式雇用人员(“职工”),虽然缴费人数从1998年的7930万增加到2000年底的1.0342亿,但由于不包括城镇个体经营者和在城市工作的流动人口,因此,失业保险覆盖率实际上仍然不到城市从业人员的一半(48.9%)。第三条防线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全国有668个城市和1638个县镇都实行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2000年底,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正式覆盖的城镇人口是4.58亿(人口总数的36.2%)。1999年,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几乎所有城镇人口的第一年,281万人领取了救助。其中,约25%是“三无”人员。其余75%的受助者主要是“新的城市贫困人口”,其中包括了下列曾经被排除在传统贫困救助之外的人员:下岗人员(尚未与工作单位正式脱离关系)、失业人员和退休人员。[!--empirenews.page--]上述三道防线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最后一道防线。从原则上说,这项制度是足以抵御贫困的,但事实上却难以实现上述目标。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第一,覆盖面有限,只有很小比例的城镇人口得到接受救助的认可。符合条件的城市贫困人员中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人员领取了救助费。另外,长期流动人口(在某一地方居住6个月以上)还被排除在外。在2000年的前9个月,受助人均收入低于贫困线的人数为1400万,这个数字在其他的估算中更高。根据民政部的数字,事实上只有23%的城市贫困人口得到了救助。扩大覆盖面的主要障碍是较低级别政府的可应用资金不能满足需要救助人口的需要。第二,贫困诊断工作不完善,得到确认具有接受救助资格的城镇贫困人口数被低估。地方贫困人数的数量主要靠估计,调查是零星进行的,而且调查方法和覆盖面都有较大差异。同时,由于确定贫困的市级政府要考虑财政上的压力和约束,也影响了对贫困的诊断。第三,救助的标准仍不足以预防贫困。测算发现,全国35个城市中的27个城市的救助线低于估计的贫困线。这些城市中有17个城市的救助线和估计的贫困线之间的差距大于10%,而且在一些城市,这一差距特别大,例如:青岛、深圳、乌鲁木齐和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