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结课论文5则范文

时间:2019-05-14 23:48: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共政策结课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共政策结课论文》。

第一篇:公共政策结课论文

从公共政策分析角度探讨“上有政策,下有

对策”的治理思路

摘要

当前我国公共政策领域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典型案例就是反腐败工作多次实施仍无法抑制地方政府腐败现象的层叠出现。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着严重的腐败问题,其主要原因在反腐机制上。针对这典型问题的对策制定,我国政府需要从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完善执行机制、强化执行监督、落实执行责任、加强执行伦理等方面努力推进来解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难题。

关键词: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反腐机制;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尤其是进入“新常态”这一新时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因地方政府执行的重要性愈显突出而成为公共政策执行顺利实现公共目标的一个重要阻碍性因素。因而,我们要积极对其认真研讨分析,加强研究,提出行之有效的治理对策。

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

就我国而言,进入新时代的发展以来,我国政府所承受的反腐败压力愈来愈大。腐败之势愈演愈烈,政府的治腐任务就愈重。当下最为突出的是地方政府的腐败现象较为典型。

通常意义上讲,地方政府机构是从属于中央政府机构之下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官员自身素质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它关系到反腐机制的有效性。尽管上级政府已经积极制定并行动起来反腐倡廉,但是仍是会有腐败现象不断呈现出来,即不断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最新的现象呈现如下:

(一)沁水县苏庄乡西古堆村原支部书记丁念俊失职案。

2006年,丁念俊在市、县关工委开展的“扶贫助学两只羊”工程中,将该村符合条件的28户上报,并领取56只扶贫羊。在发放扶贫羊过程中,丁擅自决定将部分村民未领取的46只羊交给承包户保本放养至今。2015年5月19日,经苏庄乡党委研究,决定给予丁念俊留党察看二年处分。

(二)沁水县郑庄镇郑庄村原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赵国政失职案。2008年8月,赵国政在未召开会议的情况下,个人擅自决定修建黄板纸厂居民住宅楼;在修建过程中,赵利用职务之便,承揽住宅楼附属工程,并通过河南鸿辰建筑公司账户支出工程款111612元。同时,赵对住宅楼房屋修建把关不严,监督不力,致使住宅楼完工后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给集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4万元。2015年5月21日,经郑庄镇党委会议研究,并报请沁水县纪委常委会议同意,决定给予赵国政开除党籍处分。

(三)沁水县土沃乡台亭村原支部书记吴拴虎失职、违反财经纪律案。2006年至2007年,该村在修建境内“村村通”水泥路时,吴擅自决定给包工队虚结工程款52万余元,其中超付工程款6万余元,剩余46万余元记入施工方往来账。2015年5月25日,经土沃乡党委会议研究,并报请沁水县纪委常委会议同意,决定给予吴拴虎开除党籍处分。[1]

尽管我国早已制定相关的反腐机制,并且积极采取反腐行动,尤其是习总书记上台执政之后,更是加强了反腐倡廉的执行措施。然而,依旧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腐败现象。有鉴于此,在已有的反腐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将从公共政策角度来探析其成因以及相关解决对策。

二、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反腐机制问题分析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着严重的腐败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反腐机制上,主要表现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反腐机制不健全,形式化严重,事后控制和内部单向监督具有低效性,以及激励机制和文化机制的乏力和低效等。为此要针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认真分析、研究。

(一)缺少相关的反腐机制

我国当下许多政策从制定、执行到评估根本就没有涉及反腐败的内容。政策的执行者往往会把精力集中于如何解决社会性的重大社会问题上,更多的是追求经济、社会效益和社会公平,尽管政策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有所考虑到,但是它一般并不包含如何对执行中的腐败问题进行控制的内容。政策执行者讲求怎样把合法化的政策有效地执行下去,实现政策的社会目标,从我国的现实状况来看,执行者所注重的还只是效果而非效率,执行成本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作为政策伴生物的腐败就难以被列入正式的执行程序中了。政策评估的内容主要是政策执行的社会效果,鲜有把腐败列入评估内容者。由此可见,我国政策执行中的腐败,很多情况下在整个政策过程中缺少必要的控制机制。

(二)我国公共行政执行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行政执行体制很不完善、不健全,主要体现在行政执行监督机制的缺失和公众参与机制的不完善,对行政执行的效果缺乏明确的考核机制,导致在执行反腐措施的过程中出现行为偏差,同时,这些偏差行为未得到及时的制止与纠正,最终成为行政执行中的障碍。此外,公众参与制度的形式与建设也存在不少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政治参与制度的匮乏,使得公民参政缺乏制度的保障,未能及时对官员执政行为进行较为有效的监督。如:听证制度、公开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监督制度等还不够健全,从而导致行政执行中存在暗箱操作现象,进而腐败行为悄悄进行着,隐藏着较为严重的危害国家政府安全的隐患。

(三)政府制度执行不够透明

公民对政府行政执行的监督是以行政公开为前提的,出除了涉及党和国家的机密之外,其余的行政执行活动都必须依据法律程序和规章制度,在一定的范围内公布于大众,使得各种行政执行活动广泛置于公众的关注和监督之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从而开展有效的监督,克服政府决策不规范、公众参与程度较低的情况。建立和完善决策听证制、社会公示制等制度,积极开拓社会监督的渠道和方式,加强社会监督方面的立法,使社会监督法制化。[2]

(四)政策宣传的力度不够

政策执行的对象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所以,无论是中央的还是地方的政府机构在制定并实施相关政策措施前,要及时做好政策宣传工作以及政策的解释工作。使得公民比较清楚地了解政府政策的目的,进而可以有助于加强对其实施行为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预防腐败行为的出现,降低政府官员活动的腐败率。所以说,政府政策的宣传力度有待于增强,这样也有利于阻止腐败现象的出现。

三、行之有效的对策探索

要破除行政执行障碍,提高行政执行功效,才能使得在公共政策执行中解决反腐机制上存在的这些问题,本文将提出以下几个基本的治理策略:

(一)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提高反腐机制的质量 从本质上来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作为政策执行者的地方 政府基于利益得失等综合因素的考量而与作为政策制定者的中央政府进行的一种博弈过程。这就需要处理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首先,要有效维护中央权威。维护中央权威不容质疑,没有中央权威的政治基础,地方治理将是一盘散沙。中央政策需要地方一以贯之,不能搞地方分离主义,中央政令畅通无阻,才能有效治理全国,这是中央政治权威的基础。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民族众多、地域广阔、发展不均衡的国家,特别需要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维护中央的强有力统一领导,保证政令畅通,才能有力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事业的纵深发展,实现各地区均衡发展的目标,才能使地方政府上行下效坚持上级政策的指导思想,防止腐败思想的滋生。其次,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职能关系。针对目前政策执行实践中央和地方职责同构所带来的推诿扯皮等现象,就必须理顺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职能关系。要在完善法制框架的范围内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权力和职能,尽量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使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以便最大程度减少职责同构的弊病。加强对地方政府行为的法律规范化,严惩腐败行为。再次,中央政府制定好合理、规范、完善的反腐机制。政府要推进反腐机制的科学性、民主性,切实提高其质量,制定配套的政策措施,营造有利于行政执行的有力环境。同时,在制定相关政策策略时要避免仓促行事以及草率出台,否则,不仅是政策质量不高,而且也会造成政策执行困难,降低政府机构在公民心中的信任度。

(二)强化政策执行的监督

只有强有力的监督,才能使得公共政策得到有效的执行。因此,首先要建立和完善监督体系。要继续加强党内监督、强化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增强政府内部的监督、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形成职权清晰、上下结合、内外互动、彼此互补、协调共济的监督网络体系。其中特别要指出的是,政策执行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故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尤为重要,要有效调动各社会团体、舆论媒体以及公民的力量,充相对独立的监督机制,监督的效力就很难发挥。政策执行是运用公共权力的过程,而公共权力是一柄双刃剑,既可以实现公共利益,也有可能以权谋私。因此,在政策执行时,要建立专门的相对独立的执行监督机构,以便对执行过程进行全程监督。这个执行机构是嵌入于政府机构决策——执行——监督权力运行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另起炉灶的标新立异之举。做到以上几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出现率。

同时,史密斯的过程模型和麦克拉夫林的互动调适模型向我们展示了政策执行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画面,他们的理论可同样用于腐败控制的研究,它给我们的基本启示是:要在政策环境、执行机构和目标群体之间的互动和调适的过程中寻求遏制腐败的途径和方法。[3]

(三)走专业化、部门化的反腐道路

只有结合不同部门、不同环节的具体情况,才能研究出具有部门和环节特征的反腐策略,才能对症下药,解决具体的腐败问题,确定不同监督主体的监督范围和重点,建立针对监督主体的责任机制,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政策执行中的反腐行为的形式化和无效化。加强政策执行中对腐败的预控机制,在腐败发生前针对腐败发生的可能性和规律性,制定预防办法降低腐败的发生率。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同时实施反腐败方案。建立高效率的反馈机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高反腐机制的有效性,进而逐步减少腐败现象呈现的次数。

(四)提高政策执行者的素质

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政策执行的效果,提高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可以说是解决政策执行阻滞的重要条件。通过思想教育、业务培训、理论学习、多重监督,,不断更新政策执行者的观念, 提高其政治业务素质、职业道德修养、政策执行水平和实际工作经验, 使他们正确理解政策的精神实质,尤其是要加强对基层政府官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避免曲解政策, 在执行过程中使政策“走样”、“变形”。具体来说, 提高政策执行者的素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政治素质, 表现为具有良好的自律精神, 遵从法律规定、维护社会正义的坚定性和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要有民主作风,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善于听取基层群众的要求, 密切联系群众。要有求实的工作态度, 尊重科学与事实, 能够一切从实际出发, 力求达到准确地执行政策。要有明确的整体观念、纪律观念和法治观念, 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 避免执行者从自身或局部利益出发人为地、故意地截留政策, 或者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二是业务素质, 表现为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政策的能力, 具备较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政策执行者在其执行政策的具体过程中, 一般具有对于政策的初始解释权, 这就给政策执行者留下了较多的机会去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涉及到执政能力的问题, 应该从执行能力高度看待政策执行者的业务素质。从而,这一措施能够减少,乃至清除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政策梗阻。

(五)解决相关政策的本身问题

公共政策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行为准则,必须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但是现实中存在着如下的问题:首先,政策缺乏合理的目标。一项公共政策必须具有明确而且合理的目标才会具有可行性。但是现实中有些政策明显地脱离实际,制定的目标很难以实现;第二,政策缺乏明晰性。现实中有些政策不明确,模棱两可,执行起来就自然十分困难;第三,政策缺乏配套性。一项公共政策要得到有效地执行,必须具有 配套性,不管是政策内部子系统之间的配套,还是政策与政策之间的配套。但是现实中,有些领导是为了政策而制定政策,把政策给孤

立了起来,结果是它得不到有效地执行。[4] 因此,我国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策略时,要考虑到其全面性、可行性等,为政策的实施效果埋下伏笔,有效地预防、制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一政策梗阻的出现。

四、总结

众所周知,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出台都有其优与劣势之分,就会在公共政策对象当中引起不同的反应,引起不同的争论。所有这些都明显地阻碍了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正如陈庆云教授所言:“政策对象是直接大范围内的政策利益得失者。公共政策对他们的作用,以及他们对公共政策的反作用同时存在。政策实施能否获得预期的效果,要看政策执行者和政策对象互动作用关系而定。”[5] 所以,从公共政策角度分析来看,有效抑制、防治“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一政策梗阻的方法就是——要及时分析清楚每一项政策所对应的执行者以及对象的问题,加强对政策执行者的监督,及时解决相关的问题。最终实现政策执行的目标。同时,也要加强对政策执行者的行政伦理教育,树立现代行政伦理理念能有效规范和约束政策执行者的自利行为,为遏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http://jjsx.china.com.cn/lm1958/2015/315395.htm太行日报 [2] 薛瑞汉.地方政府执行力: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 [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3).[3] 仲艳君.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与对策[D].2009,06.[4] 丁煌.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与政策执行的有效性[J].公共行政, 2002,(3)(58—63).[5]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6年(241).[6] 李育林.公共政策执行“中梗阻”产生的上行原因及破解之策[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4,11:(4).[7] 郭钰,王卓.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的梗阻分析及解决路径的探索[J].现代商业,2014.[8]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中国人民出版社 , 2003.[9] 王春英.论我国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云南行政学院学, 2005(5).[10] 中共中央政治局.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2008-2012年工作规划[R].2008.

第二篇:公共政策学论文

对计划生育的延伸—“二胎”政策的认识

魏华倩 1217422012 12劳动与社会保障

一.问题情境:

起初计划生育建立是有原因的。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的长期性战略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我国实施了调控人口发展的战略。计划生育政策也有很大的影响力,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我国累计少生4亿多人,大大减轻了人口过快增长对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十八界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单独两孩政策【2】。到底是好是坏,还是一种政策的缓解?据有关资料分析,一个国家的总和生育率在2.1的水平,才能达到世代更替水平,也就是育龄妇女平均生育2.1个子女才能在其长大后替代父母的数量,维持既有人口数量不变。但从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获悉,目前中国人口的总和生育率仅在1.2左右,远远低于人口世代更替水平。

二.问题界定:十八界三中全会《决定》民生问题

(一)本段编辑计划生育取得的成就: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一轮改革大幕,绘就了“五位一体”改革的壮丽图景,其中明确指出在民生方面,新时期计划生育工作中生育政策作出调整。《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计划生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我国人口出生率由1970年的3.34%下降到2012年的1.21%,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70的2.58%下降到2012年的0.495%,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妇女总和生育率由1970年的5.8下降到2012年的1.5-1.6,达到了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1970年我国出生人口2739万人,净增2321万人,2012年出生人口1635万人,净增669万人。实行计划生育40多年来,我国累计少生4亿多人,大大减轻了人口过快增长对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如果当初不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现在我国人口恐怕要达到17亿~18亿,人均耕地、粮食、森林、淡水资源、能源等将比目前降低20%以上,不仅资源环境难以承载发展的需要,经济社会发展也不可能达到现在的水平。【3】

(二)本段编辑如何完善生育政策---“两孩”政策的调整的原因:

我国计划生育的成功实践,使世界70亿人口日推迟了5年,为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人口与发展问题作出了表率,在国际人口与发展领域的影响力显著增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理解和支持。我国探索的计划生育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新路子,使贫困人口大大减少。在国际社会树立了负责任人口大国的良好形象。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40年来计划生育的巨大成就,才为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必要条件。【3】 要知道,一个政策有利有弊,我关注到这样一个社会现状,女权主义越来越盛行,这要追溯到民国时期了,民国时期的妇女开始参与社会工作【6】,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职位也越来越难以超越,导致白领错失了生育的最佳时期,一般女性25~28这样的生育年龄是最理想的,有这样一批人她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物质方面的理想,不想生孩子,以致出现“丁克”家族,所谓丁克就是不愿意生小孩的群体。数据也表明生育率降低,有一个猜想,就是以后会女性生育零增长,出现人口固定的情况,即人口不在增长,这样的一个猜想是有可能实现的,如果两孩政策不实施的话或者国家不放松计划生育政策的话。独生子女婚后,如果双方父母分开居住,不利于子女的探望,造成空巢现象。而且四个老人一个孙子,怎么分都不公平。现在老龄化的人越来越突出,国家政策出台。第一代计生政策生的人都已经三十多了,再迟几年都接近四十了,高龄产妇有危险。现在,80,90后很多顶着经济压力都不愿意生。再过个二十年后老龄化更加明显,我觉得现在实行二胎政策确实势在必得。我觉得其实放开第二胎的话,可以用年龄或间隔来分批进行,有计划地,例如隔5年后才有资格生第二胎!如果提前生的一律当超生,全部款照罚!生得多是上一辈的恶性循环,要由我们这一代去承担,但我们只有一个独生子女的得到的优惠并不是很多!那有什么优越性?条件不够吸引!买房可以有补助那还差不多!其次,中国解决人口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同时取消户籍制度和计划生育,充分地保护人的生育权。城乡二元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民进城,致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缓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总是势在必然的,农业人口必然大量转变为城市人口,这样会加大人们抚养小孩的成本,出生率自然就会降下来了。取消现行的户籍制度,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刺激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业发展,促进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就自然降低了社会的人口数量,并能达到人口的优化。这样也不需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了,能充分地保护人的生育权。

(三)本段编辑单独两孩政策实施方法:

1.全国不设统一时间表

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全国不设统一时间表,将由各省(区、市)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时间。但各地启动实施的时间不宜间隔太长。符合政策条件的按程序申请再生育。如果夫妻二人的户口不在同一省(区、市),只要任何一方户口所在地允许单独夫妇生育两个孩子,就可在那里申请再生育。

2.出生人口不会短期内大量增长

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后,会不会出现符合条件的夫妇扎堆生育,导致短期内出生人口大幅增长?数据表明,从全国来看,符合单独两孩再生育条件的夫妇总量不是很大,再加上单独两孩政策不设同一时间表,各地启动实施政策会有时间差,因此,短期内不会出现出生人口大幅增长的问题。但符合单独两孩再生育条件人数较多的地区要注意防止上述问题。可以采取倡导合理生育间隔、优先安排年龄较大的单独夫妇再生育、做好再生育审批等,防止出生堆积。

从专业角度来看,11月20日,从北京市人口计生委向媒体公布的书面材料中了解到,全市符合条件的“单独”家庭,六到七成想生育第二个子女,按照这个生育意愿,北京户籍人口的总和生育率,可升至1.3左右。在此之前,北京户籍人口已连续18年保持“1”左右的低生育率。也就是说,北京户籍女性在育龄期间,平均每人只生一个孩子。由此看来,总和生育率并非如之前一些专家担心的那样出现大幅增加。【5】据人口学理论分析,一个国家的总和生育率在2.1的水平,才能达到世代更替水平,也就是育龄妇女平均生育2.1个子女才能在其长大后替代父母的数量,维持既有人口数量不变。但从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获悉,目前中国人口的总和生育率仅在1.2左右,远远低于人口世代更替水平。

3.不会对基本公共服务带来大的压力

我国粮食安全以及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规划,均是以2020年总人口14.3亿人、2033年前后总人口峰值15亿左右作为基数制定的。据预测,政策调整后,全国每年出生人口不会有大的增加,2020年总人口数将明显低于14.3亿,峰值总人口数也将大大低于15亿。另外,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后,近几年出生人口会有所增加,但仅相当于2000年前后的出生人口规模。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后不会对粮食安全以及卫生、教育、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带来大的压力。

4.调整政策不等于放松计划生育

针对为什么现阶段不能实施普遍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问题,王培安表示,大量研究论证认为,短期内会引起出生人口大幅波动,出现较严重的出生堆积,给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带来很大的压力。长期来看,将形成周期性出生人口波动,人口峰值推迟到来,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当前,我国人口过多的基本国情没有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压力将长期存在,计划生育政策必须长期坚持。【1】

5.公职人员最受益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除了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外,原则上所有的公职人员不得生育二胎,如违法生育,革除公职是坚决执行的一项处理措施。“一般公民超生所承担的最大处罚就是缴纳罚款,除此之外不用承担任何责任,但是公职人员不光要接受经济处罚,还要接受行政处罚。”11月21日,已弃官从商多年的陈向东说,6年前他辞掉了某部委副主任的职位,原因就是妻子怀上了第二个孩子。“如果我不辞职,结果也是被双开(开除公职和党籍)。”他说。陈向东坦言,他的第一个孩子是女孩儿,但他非常想再要一个男孩儿,在经过B超确认第二胎为男孩儿后,他向单位提出了辞职。“我妻子是独生女,如果按照现在的政策,我就不用放弃公职了,但是,妻子今年已是41岁。”他说。面对政策放开后的机会,年龄问题确实成了不得不面临的尴尬。据了解,1979年,中国开始施行独生子女政策,目前,第一批独生子女已经35岁,显然已经进入了高危妊娠行列。“之前确实盼着放开政策,但如今,又犹豫了。”今年36岁的公职人员樊适表示,各方的压力都太大,工资上涨的速度终将赶不上养孩子的成本,奶粉、医疗、入托、择校、买房等各方面的费用都在突飞猛涨,因此在面对新政时多了一份纠结。【4】

三.小结

关于计划生育政策,我觉得应该持之有道,坚持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同时,也要不断根据时势不断调整进行,就像两孩政策,实施这项政策的考虑一定是多方面的。实施一开始的考虑可能是因为女权主义,也有可能是男权主义。研究表明,中国的光棍变得越来越多,不得不引进外资了,随着时代的步伐,也更加现代化了。但是我们也支持国产,通过不断的调整生育政策,“两孩”政策的施行无疑是为了更多的生产国货,本国的女孩子供本国的男光棍们选择。我不免有一种担心,希望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女孩子为了物质生活的需要转而发展IQ,促进自身发展,人的现代化,我们目前处在全球化、后现代化的时期,不免也要用新兴思想来思考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的女博士,越来越多的大龄黄金剩女,足以让男同胞们为女性让路,我想说一句,赶紧适可而止吧。社会不断在发展,有的只是改革,没有革命,所以小改小闹,但是一项政策的出台一定有不一样的视野。据我分析,房地产的盛宴也间接导致了这一场变革,人口惯性的影响,大多数买房的对象是我们90-93年代的父辈,注意到他们的兄弟姐妹很多,一个人一个家庭。等到他们老去,我们成为父母辈的时候,房地产定会衰落,到时候好多空房子当然需要这些“二胎”们来照顾生意,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有依据的猜测。把房地产作文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营命脉,肯定是有问题的。最后,“两孩”政策我持短期肯定态度,是政策的缓解,还希望大改大闹。

参考文献

【1】 王培安、记者甘贝贝.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答记者问-单独两孩政策如何实施.健康报.2013.第9491期今日8版:1-2 【2】 新华社.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新看点.健康报.2013.第9491期:1-2 【3】 叶龙杰、本报评论员.充分肯定计划生育的巨大成就.健康报.2013.第9491期:1-2 【4】 晓晴.“单独二胎”催生数百万消费人群 婴幼产品公司直陈长期利好.21世纪经济报道.2013.第2122期:10-11 【5】 李迎生、卫小将.社会政策与社会建设---兼谈社会政策的新近趋势的启示.社会工作.2013.第10期:23-24 【6】 吕红平.民国时期的妇女社会工作.社会工作.2013.第10期:55-56 PS:学期课堂经典

发展包括三个内容即主动输入、被动、现代性。资源、劳动力等的主动输入,受国际环境的影响,中国迫切的通过此阶段的和平年代达到发展经济的效果。社会的发展包括三部分:交往活动、制度规范、精神文化,这是层次递进的关系。任何人之间有一种关系纽带,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公平并非绝对平均是有一定限制的差异,这句话很微妙~先富带后富里体现出等级观念,这让我想到了明清小说的课上一则神话故事,这么说的,女娲在造人的时候,一开始一个一个的捏造,后来也觉得太慢了,决定流水线生产,但是每个人也要有所不同,所以她就用木棍把泥水从河里甩出来,这样就有不一样的人,一个一个捏造的就是等级高,流水线生产等级低。而外国造人是把女人的一根肋骨拿出来幻化成一个男人,从底子里男女是一体的,崇尚自由的,但是不免有点重口味。新全球化时代变化:人类中心、工具理性、效率、人的同质性、后工业与工业、文明对野蛮、矛盾、张力、控制方式(非技术)实体性人才文化等、精神文化主客体结构的关系,主体对客体支配控制来实现目标、人的差异主体之间的交往价值理性。后现代性、精神思维方式、主体间性(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个性但缺乏规范尺度。现代性:同质(一样),后现代:人的差异即女权、族权主义。美国罪感文化:原罪,日本:耻感文化,武士精神。

第三篇:公共政策 论文

公共性视野下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班级 姓名

指导教师

摘要:公共政策天生的“公共性”和大众传媒本质的“公共性”,使两者有了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大众传媒既受到公共政策的规范约束,同时大众媒体的影响力又渗透到公共政策制定、决策和实施的全过程,影响的方式也悄然发生变化。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两者之间存在良性互动关系。本文从大众传媒和公共政策的内涵入手,分析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四个过程的影响,并提出改进大众传媒参与公共政策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大众传媒;公共政策;公共性视野;良性互动;作用和影响

一、公共政策天生的“公共性”和大众传媒本质的“公共性”,使两者有了

密不可分的关联性。

(一)天生的“公共性”

“公共性”是公共政策运行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公共政策目标的正确取向。公共政策基于公共利益而非私人利益,并且是面向社会公众的特质,突出强调“公共性”。只有承认并坚持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政策制定者才能明确公共政策的利益指向,合理协调各方利益。

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是其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基础,政策的合法性源于公众的认同,有效性源于公众的参与。只有坚持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才能保证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并促进政策决策民主化、科学化,促进政策得到顺利、有效的贯彻执行。

(二)本质的“公共性”

公共性是大众媒体的本质属性。尽管大众传媒拥有自己的经营目标和宣传目标,但其活动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公共性和公益性的制约,与单纯的营利企业不同。这种公共性的依据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信息生产者和提供者,在满足社会的普遍信息需求方面起着一种公共服务的作用;第二,大众传媒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道德具有广泛而强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涉及普遍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共生活。

二、大众传播与大众传媒的内涵界定

(一)大众传媒的概念界定与社会功能

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是传播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指的是信息传播上专门收集、复制及传播信息的机构,一般专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及新兴的网络媒体。

大众传媒是连接传播者与受众、实现沟通与交流的中介和纽带。现在,大众传媒已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并促使社会问题转化为公共政策问题。

大众传媒具有如下社会功能:

1.传递信息的功能。在社会中,把发生的能够引起人们关注的事情告知社会大众,协助

人们认识复杂的环境事物,使人们能够充分的获得信息。

2.协调和管理的功能。推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反映社会舆论,以促进社会机制的运行。

3.教育功能。大众传媒可以教育社会成员,传播文化知识、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

4.娱乐功能。摆脱工作和生活烦扰的娱乐,附带起教育和社会化的功能。

(二)公共政策的概念界定及其与大众传媒的关系。

公共政策是20世纪中叶之后由西方国家首先提出的概念,是指政府为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而制定的行为规范,其本质体现了政府对全社会公共利益所作的权威性分配,目标是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媒介化社会,人们被媒介信息所包围,对信息媒介的依赖度越来越高。大众传媒作为信息传播和公众舆论的载体,能够为公众的社会化发展提供许多便利条件,同时也为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供有力保障。

三、作用与反作用:难以割舍的关联 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集中表现为:作为公共政策的新闻政策之于大众传媒的规范、大众传媒之于公共政策的影响。

(一)新闻政策规范大众传媒的运作空间

传媒作为一种资源,国家可以利用它的多种功能为之服务。在信息时代,“谁掌握着社会通讯的使用、保持和传递的方法,谁就掌握着控制社会的权力,社会的稳定取决于通讯

渠道的完整和完善”[1]。这正是世界各国普遍重视传媒控制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所有的控制手段中,政策控制是十分重要的一种形式,尤其是在新闻法尚未出台或新闻法规尚未完善的国家和地区,新闻政策在整个管理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从宏观政策研究角度讲,新闻政策是政党和政府治党治国的一系列规则方略在新闻传播领域的体现,是宏观传播政策的“子政策”。作为政党、政府对所属新闻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态度和策略、管理和调控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手段,新闻政策具体体现在有关新闻报道、新闻传播、新闻媒介管理与经营等活动的一系列行为准则和规范中[2]。

一般来讲,包括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及信息网络服务业在内的大众传媒业,是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传媒具有意识形态和商品“双重属性”。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新闻媒体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具有通过传播的内容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及社会舆论的特点。大多数国家认定新闻传媒是“社会公器”的一种,负有特殊的社会责任。拉扎斯菲尔德认为,“大众媒介是一种可为善服务,也可为恶服务的强大工具。而总的来说,如果不加以适当控制,它为恶服务的可能性更大”[3]。这是新闻传媒业要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国家政策和公共道德制约的一个重要原因。

商品属性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传媒作为市场主体,具有通过传播销售新闻信息产品,以广告的形式转售由新闻信息内容吸引的注意力,发展相关产业的经营等多种方式以实现一定经济利益的属性。新闻传媒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双重功能”,即“喉舌”功能和经济功能。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新闻传媒始终负有正确舆论引导和政策宣传功能;同时,新闻传媒能为经济发展提供信息服务、促进经济发展,自身也创造经济效益。

四、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过程的作用和影响

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过程的作用和影响主要体现在输入过程、转换过程、形成过程和输出过程这四个过程中。

(一)输入过程:大众传媒促使“问题”进入政策议程。在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中,大多数新闻工作者都要先对新闻价值进行选择,再进行新闻报道。新闻媒体对现实世界有选择的报道有助于公共政策问题的提出。在一些情况下,大众传媒在推动公共决策的改革和完善中,甚至能够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因为它所提供的真相可能是决策机构通过常规的政府机构渠道不可能了解到的,或者是由于某些政府机构和部门欺上瞒下等原因造成信息流失致使决策层同样难以了解到的。

(二)转换过程:大众传媒反映社会公众利益。大众传媒有助于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制订。大众传媒作为一种连接公众与公共决策系统的桥梁,可以帮助很多无法直接与决策系统接触的公众来公开表达自己诉求,使基层老百姓关注的政策问题能够直接上达。大众传媒传递信息的直接性和及时性有助于分散的公众切实参与到公共政策的过程中来。因此,大众传媒的突出作用就在于增强了公共利益表达的效能,真实地反映了公众的利益。

(三)形成过程:大众传媒提升政策制定水准。

1.破除政府与媒体、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公共政策制定者们获取的信息常常是不完备的。大众传媒通常握有社会问题的第一手或现场资料,可以为政府机关制定公共政策提供信息支持,破除其与媒体、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制定出更加符合社情民意、更加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

2.弥补政府人员的有限理性。政府官员在制定公共政策问题时,面对的是纷繁复杂、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他们在同一时间里思考许多事情的能力是有限理性的。因此,在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决策者必须借助媒体,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大众媒体常常通过专家采访、群众来信、新闻评论等方式给各级政府献言献策,提供建议与参考,以破除其理性之有限。

(四)输出过程:大众传媒开展政策宣传和舆论监督。

任何公共政策都要对社会现实产生作用,公共政策的执行是整个政策体系中最关键的一环,是检验和落实政策的关键,是将政策转化为现实的唯一途径。理论必须用于指导实践,如果没有政策的执行,再好的政策方案也不可能得到实现。一项公共政策从字面上的决议变成公众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实践行为需要经历广泛的深入宣传和发动过程,这些都离不开大众传媒的支持。

五、关于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的探索与思考

大众传媒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局限与对策我国的大众传媒尽管对公共政策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但在现实操作过程中,大众传媒特别是地方传媒在公共政策过程中能发挥的功能实际上有很大的局限。

(一)大众传媒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局限。

1.大众传媒受到市场冲击而失客观。从实践上看,市场因素已经对我国传媒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在传媒实现产业运作后,资源消耗主要依靠广告收入得到补偿,传播内容和方式便受到广告活动的影响和制约。但是,对广告的依赖强化了大众传媒对收视率的追求,同时也使广告投入及节目更趋都市化、功利化,致使公众无法判断报道的真实性和全面性。

2.内在机制的缺乏使传媒受到限制。在现阶段,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健全的市场机制尚未建立,完善的新闻立法也尚未出台,因此由各个新闻单位构成的新闻网络存在不稳定性和一定程度的无序性,出于对利益的追求,导致了一些有偿新闻的出现。

3.传媒可能影响公共决策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实际上,决策独立权与媒体参与权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性。决策公正是行政合法性的生命,决策者的独立程度决定着决策者与法律的接近程度,决策的反馈和评估都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而媒体采访报道需要相对公开的条件,发表的见解会形成公开的舆论导向,影响受众对事实的判断。媒体的任何不适当的介入,任何有倾向性的报道评论,都有可能给决策者给受众造成先入为主的偏见,从而影响正常的公共政策过程的进行。客观报道是行政独立和媒体报道两者之间的基本的平衡点。

六、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的良性互动关系

公共新闻政策对大众传媒的运作起到了规范约束的作用纵观我国公共新闻政策的演变,我们可以发现,新闻节目的政策职能从“严格控制”为基调的政治职能逐步过渡到“适度宽松”的综合管制职能;从单纯的政策职能逐步过渡到政治、经济、文化多管齐下的职能格局。具体来说,中国新闻公共政策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完全控制主导所有的新闻传媒活动,而在市场经济时代,政治敏感不强的非新闻类节目直接干预行为较少。同时,公共新闻政策的内容也由行政命令为主,转变为提供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样化的政策服务目标。这样,公共新闻政策显示了严格控制到逐步松懈,从被动命令到主动服务的发展趋势。但鉴于大众传媒的特殊性,公共新闻政策对大众传媒运作的规范约束作用始终存在的。

七、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国家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政府制定公共政策,并通过公共政策管理社会、服务民众。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有着与生俱来的联系。大众传媒作为信息的集约者、传播者和沟通者,增加了公众了解政府政策、参与政府决策、表达自身利益的机会,对政府的行政作为加以监督,保证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合法化、民主化及科学化;同时,大众传媒又是国家进行政治社会化、塑造自身形象和增进政府合法性的重要舞台,国家利用这一公共空间加强与社会民众的交流,可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

作为“第四权力”的大众传媒,是沟通政府与公众的有效桥梁, 三者之间良性互动关系的营建是确保这一桥梁畅通无阻的有效保障。随着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政府的公共决策能力将得到明显的提高,而大众传媒一定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大众传媒与政策议程的这种良性关系的构建,必将大大提高我国公共行政的透明度和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极大地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向前发展。

[1]维纳.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2]郎劲松.中国新闻政策体系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3]拉扎斯菲尔德,罗伯特·莫顿.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第四篇:最新公共政策论文

“三农”问题的剖析与政策及其几点建议 教育学院 运动训练101班级 刘伟 学号6201410019 上课时间周日晚9 10 11 节

摘要: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近几年来,随着农业、农村形势持续好转,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2009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审时度势,果断出台一揽子计划,及时采取加强“三农”的重大举措。

关键词: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政策;建议

Abstract: The so-called “three rural” issue refers to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on these issues.In recent years, with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continued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to achieve sound and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maintain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providing important support,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In 2009, in response to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and maintain steady and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State Council, the overall situation into consideration, decisively put the package in a timely manner to strengthen the “three rural” a major step.Keywords: Country;Agriculture;Farmer;“Three rural issue”;Policy;Suggestion

一、浅析“三农”问题

(一)农业问题

主要突出表现在农业产业化方面的问题。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其脆弱地位并没有根本改变,增长曲线始终处于波动之中。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而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产—购—销一体化的体制不顺畅是现代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某些政策倾向和外部环境对农民的利益造成损害时,农民就会采用减少投入、甚至撂荒的方式表示不满,由此导致减产。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当前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

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从现在看来,目前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二)农村问题

关于农村问题所涉及得面实在是太宽了,包括农业和农民问题也都属于该范畴,因此它所存在的问题也是诸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发展,从04年至08年的五个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了解决的方针及措施。从环境保护层面上,明确了加强水利、林业、草木建设,促进生态修复,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从基础政权层面上,明确了发展基层民主,深化改革乡镇机构改革,完善政务、村务的公开,实现基层群众自治;从收入分配层面上,明确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农民收入;从社会保障层面上,明确了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和生活保障制度;等等还有许多问题及其对策。

(三)农民问题

关于农民的问题也比较多,最突出的也就是农民的文化素质问题和农民增收问题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所带来的一些问题。

农民的文化素质通常是指其所具备的文化知识水平,反映农民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程度和掌握文化知识量的多少、质的高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民文化素质状况,一般是用全体

农民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平均年限——文化程度指数来衡量。从目前国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来看,我国农村中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4.8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大专以

[1]上只有0.5%。“农村劳动力人口受教育程度实际上下降了。”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副司长方

言坦言,她上世纪90年代去基层考察时,当时村干部中有不少是农业院校毕业的。而现在,全国70多万个行政村中,大部分村干部是初中文化程度,甚至还有文盲、半文盲。

对于农民增收问题,农民的收入滞后于经济增长,具体表现在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差距拉大、速度缓慢的特征。在现阶段,农民是否能够增收,增收的速度和质量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而且关系到大多数农民的情绪,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威信和执政党地位问题。“天下可忧在民穷,天下可畏在民怨。”农民增收问题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个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正因为农民增收难,才使得大量年轻劳动力进城务工,也就带来许多的农民工问题。

所谓新生代农民工也就是现时的流动新力军,以“蚁簇”的形式活跃于城市各行各业。80后出生的农民工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分界线,他们最大的区别是比他们的父辈的文化水平提高了许多,在思想上有了质的转化,着重追求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他们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这个群体在社会中的边缘化地位,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合理社会地位,保护本该属于自己的权利,例如拖欠农民工工资事件等。[4] [3][2]

二、国家关于“三农”的一系列惠农政策

09年4月份,在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出现异常波动的情况下,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研究部署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8项政策措施。10月份,在秋冬这种关键时节,国务院常务会议又研究部署了做好秋冬种工作的15项政策措施,旨在为来年农业稳定发展打牢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稳定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全面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着力提高单产水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增加重要、短缺、优质农产品供给,稳定生猪、棉花等产业发展。启动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大力推动粮棉油大宗作物区域化布局、园艺产品集约化生产、畜牧水产规模化养殖。

(二)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农民增收。

一是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出台了中小企业稳定就业岗位、吸纳农民工就业的扶持政策,大规模开展技能培训,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增公益性就业岗位尽量多地使用农民工,同时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二是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通过提高最低收购价、增加临时收储等相关的托市政策,保持了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支持农产品加工和龙头企业发展,减免流通费用,完善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利益分配机制,切实让农民从价格上升、产品增值中得到更多实惠;三是大力拓展农村非农产业就业增收渠道。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壮大县域经济,促进乡镇企业健康发展,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四是进一步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三)增加“三农”投入,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中央财政安排“三农”投入7253亿元,增加1373亿元,增长21.8%,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达到1168.7亿元。重点是:大规模开展土地整治,推进田、水、路、林综合治理,建设高标准农田。大力支持加快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进度,强化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以及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对重点产区和集散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升级改造,支持粮食仓储和现代物流设施建设,推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以办好“水电路气房”五件实事为抓手,全面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调整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规划,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增加农村沼气用户,积极推进农村公路改扩建工程,扩大游牧民定居工程和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农业基础设施及农村民生工程投入达到2567亿元。

(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改善农村民生。

国家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作为国家新增投资安排的优先领域,调整规划部署,加快实施进度。中央财政支持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支出达2723.2亿元。在320个县(市)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出台重点针对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提高农村低保的标准和补助水平。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补助资金197.3亿元,提高扶贫标准,对4007万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

二、解决三农的几点惠农建议

(一)牢固树立起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想

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破除城乡分割的发展观,在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树立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观念,把城市和工业的振兴,把农村、农业的繁荣和农民生活的改善,放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循环中和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中加以通盘考虑。要消除城乡间生产要素难以有效流动的障碍,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二)实现我国农村三大战略转型

确定中国今后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不能仅仅满足于表层的物质需求,而要着眼于解决更带根本性的深层次问题。战略目标应是实现以下三大战略转型:

一是农业产业的战略转型。中国农业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从传统农业产业向现代农业产业转型。

二是农村社会的战略转型。一家一户的细小规模经营,贫弱的经济和不便的交通,阻碍着农村向现代社会形态的转变。

三是农民身份的战略转型。[5]

(三)推行以农民参与为主旨的工业化路线

推行以消化农民为主旨的工业化路线,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必须改变策略,把以城市利益为导向的工业化路线改为城乡联动、有大量农民参与的工业化路线。在法律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规制下,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创业办厂,既可以在乡村办,也可以到城市办,取消各种歧视性的准入限制。在用工政策上,鼓励农民到工业部门就业,既可以离土不离乡,也可以离土又离乡,最终改变农民的职业身份。

参考文献:

[1]余永德.农村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李水山.新形势下农民教育中的焦点问题[J ].农业科技管理,2002 ,(4):4915.[6]辛淑荣,吴建军,李忠德等.农民素质与农业现代化[J ].农业现

代化研究,1998 ,19 ,(2):65-68.[6]

第五篇:公共政策学论文

我国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公共政策解决措施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下降,给社会带来的就业压力日趋严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应如何解决这一严峻的社会问题成为今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和责任。因此就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 从公共政策角度出发, 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as China's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rate of decline, brings to the society employment pressure day by day serious,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difficult has become an issue of universal concern in today's society.How our country should solve the serious social problems become the future social development important tasks and responsibilities.Thus th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situation, analyzed the reason and on this ba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policy,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olving measures.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公共政策 问题 解决措施

正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层面的不断拓展与深化,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导致教育规模迅速膨胀,待就业的大学生数量与日俱增,给社会带来的就业压力日趋严重。大学生的就业难的问题在近几年来已逐渐成为整个社会所关注的焦点。如何做好高校毕业生

就业工作必将成为各个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当前大学生毕业的就业形势:

据调察,就新疆而言,2011年底,7.5万名实名登记的2009年前未就业大学生依靠政府,通过多种渠道顺利就业;年初,自治区明确力争今年7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85%的目标。尽管各项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和扶持力度都超过往年,但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总会有一些学生面临就业难的难题。是继续观望,还是及时放低身段?是按图索骥非本专业不就业,还是勇于跨学科就业?是坚守城市辛苦营业,还是到基层去大展身手?政府应对大学毕业生如何成功实现就业、社会实习和见习岗位能给大学生就业什么帮助、大学生实习基地的发展状况、及未毕业大学生该如何面对未来的就业等话题进行探讨,因此能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帮助。

二、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

第一,大学生就业专业与实际学习的专业不对口。由于大学生刚刚步入社会,对就业方面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对择业的盲目性也或多或少的影响着专业与社会实际的不对口。因此导致许多大学生不能马上适应社会需要,存在就业难的问题。

第二,对工资的期望值过高。就学生及家长的主观愿望而言,虽然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但家长与大学生个人仍然始终对毕业后的就业抱着高期望值。当这种高期望值与现实中的就业岗位或机会存在落差时,大学生就可能陷入难以就业的处境。因此,愿望与现实之间的反差构成了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第三,对于一份硬工作的需要。很多大学生都向往“铁饭碗”的工作,希望自己能及一个好的工作单位或企业,工作稳定,收入较高。但是现实往往是残酷的,社会现状并不能满足所有毕业生的愿望,因此导致很多大学生就业出现困难。

三、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公共政策解决措施:

在分析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知道大学生就业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涉及到社会、学校和学生等各个方面,必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部署,高度重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社会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局面。下面就将从公共政策角度方面来阐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公共政策措施:

(一)、政府应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消除政策壁垒,破除政策性障碍。现在影响和制约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各地、特别是中心城市的进入壁垒或地方保护主义政策。消除壁垒,破除障碍势在必行;(2)、拓宽渠道,创造宽松的就业环境,千方百计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政府要鼓励用人单位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新增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应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为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应服务;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到基层、到乡镇、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最大限度地给毕业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就业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毕业生的聪

明才智,给毕业生提供一个建功立业的舞台。真正形成人尽其才、人尽其用、自由流动、自主创业的良性宏观运行机制;(3)、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发挥市场在毕业生就业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培育和完善市场,让市场在就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只创造条件,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公平、竞争、择优、统一有序的就业制度、就业机制、就业信息体系和服务体系,积极推动和促进毕业生就业;(4)、建立培训机制,增强毕业生的择业竞争力。近年来,毕业后暂时未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呈增多的趋势, 国家对此应给予足够重视,弄清楚暂时待业的原因,分门别作采取不同的措施。建议建立培训机制,进一步培训那些真正想工作但因专业和能力问题暂时无法就业的毕业生,进一步激活毕业生就业市场,创造就业岗位,增强毕业生的择业竞争力;

(5)、制定政策,解除特殊群体的后顾之忧。对那些思维活跃、富有开拓创新意识的毕业生群体,要给予大力支持,对自主创业者,国家要制定一套相应的办法,为创业者营造宽松的社会舆论环境,利用完善的机制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潜力,让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对那些暂时未找到工作而家境比较困难的毕业生要给予多方面关照, 在延长毕业生找工作就业时间两年之内,允许待业大学生自由选择将本人户口和人事档案保留在高校或生源所在地,免收服务费用,符合社保条件的特殊困难毕业生,要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做到应保尽保,在一定限度内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二)、不断优化我国的教育结构;

大力优化教育结构,大力发展应用性教育和技能型教育。对教学

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而导致就业率达不到50%的学校和专业要减少招生计划,甚至停止招生。在教学计划上,重点进行基础和综合教育,重视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应逐步将教育方式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高校较大的专业设置和招生自主权,使高校能够根据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情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大力发展应用型教育和技能型教育,并且要在政策上鼓励民间资本投资这类教育上。

(三)、合理发展经济,正确调整产业结构;

解决就业最终要靠经济的增长, 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俗话说的好,经济繁荣就业易,经济繁荣靠人才。只有快速、合理的发展经济,才能更好,更稳的从今就业。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成长阶段, 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将为就业提供巨大的空间。

据调查,目前,第三产业必然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就业比重将从现在30%上升到50%左右, 发达国家已达到70%以上。现代化的第三产业是以知识和高科技为支持的, 其中的金融保险业、法律、审计、财会、投资、心理、出国留学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业,各类经纪人和中介机构,文化教育业等服务产业的发展,要求其从业人员半数以上是取得大学学历或大学学历以上的人员,第三产业成了吸收就业的主要领域。

此外,非公有制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兴起对高层人才需求旺盛成为就业的重要增长点,中小企业是就业的主要载体,随着国企改革的逐渐完成,也将使国企大规模储备人才。当前,全球经济大调整,需

要大批的高级技术工人, 即具有高级技能、较高知识水平和较高收入的蓝领,这是人才全球化的一种趋势。努力争取将全球有限的就业岗位更多地配置到中国来,中国有望成为世界制造业重要基地,到时无论是服务业还是制造业,都向莘莘学子们展示了广阔的就业前景。总结:

在这个21世纪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个人认为,在国家制度和市场机制上做到尽量完善的同时,我们大学生也应该端正自己的就业观念、不断的完善自我把自己锻炼成一个全方面发展的人才,这样才能根本性的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才能真正的适应这个社会,解除这一严峻的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人民网;新疆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网

2、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及对策研究[D]张举福建师范大学 2002年

3、《关于我国就业问题的理性思考》孙续功

4、《就业问题的公共政策思考》董克用

5、《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就业与管理体制创新研究》郎建华2009

下载公共政策结课论文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共政策结课论文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共政策学论文

    2010————2011学年第2学期课程名称:公共政策学专业: 公共事业管理姓名:赵伟倩任课教师:王永桂年级:09公管 学号:20903031085成绩:公共政策合法性视角下对城管的思考“城管来啦!”......

    经济法结课论文

    经济法学结课论文 学院:经贸学院 专业:工商管理 学号:1124130 班级:11241 姓名:贾茹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有限公司与股份公司相比,由于其具有设立门槛低、组......

    报关结课论文

    浅谈报关员记分考核 桂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英语07-2班 记分考核是海关对报关员实行岗位考核的一种教育和管理措施,对于无法区分责任主体是报关员还是其他单位或个人的,海......

    工程地质结课论文(★)

    《工程地质学》期末课程论文 学号11160271 编写姓名 冉晨路专业班级土木1103 所属学院 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 提交日期 2013年4月30日 泥石流成因与防治 姓名:冉晨路 学号:111......

    纳米技术结课论文

    “纳米技术”结课论文 ——纳米技术在医学方面的应用 以前提起“纳米”这个词语,只知道是一个长度单位,对其了解甚微,而随着近几年纳米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感觉“纳米......

    纳米技术结课论文

    纳米技术 学院 : 姓名 :学号 : 指导教师: 论文特色: 本论文详细的介绍了关于碳纳米管技术的各种制备方法,以及一些新的制备碳纳米管的思路,体现了这种新型材料的优缺点。 摘要: 概......

    大学语文结课论文

    红楼梦读后感 ——论宝黛的爱情悲剧 红楼一梦醉千年,木石情缘终难留。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若是只有那阆苑仙葩陪得上美玉无瑕,又如何生的金玉巧弄良缘话。 宝黛的......

    民俗学结课论文

    《博弈论基础》 课程结课论文 学生姓名: 张文 学 号: 120203111 班 级: 工业工程121 学 院: 经济管理学院 论文题目:从《茶馆》看老北京民俗变化 1 清朝末年,由于八旗子弟在无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