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攀比

时间:2019-05-14 23:52: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生攀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生攀比》。

第一篇:学生攀比

论学生攀比心理

学生攀比的特点是复制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括:

(一)在相互攀比的学生中,低龄阶段的学生的攀比意识要弱于高龄阶段的学生。原因在于,低龄阶段的学生由于年级较低,自我意识尚未完全形成,对事物缺乏自己的认识。因而,低龄阶段的学生的攀比意识要低一些。相对而言,高龄阶段的学生的攀比意识要高得多。随着年龄与知识的增长,高龄阶段的学生业已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且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要强,故高龄阶段的学生的攀比意识要高一些。

(二)就攀比的内容看,学生的攀比日益多元化。过去的学生只关心自己的学习成绩、学习状况,相对而言,现如今的学生攀比内容可谓相当丰富。从物质攀比,到精神攀比,再到身体外貌的攀比,学生的攀比占据了他们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三)就参与攀比的人数而言,学生攀比的情况大大增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人们的购买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各类商品迅速面向市场,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四)就攀比的目的来看,学生的攀比多是为了进行自我炫耀。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快速发展期,他们喜欢进行自我炫耀以张扬自我个性。他们互相攀比个人所有物、家庭条件以及自身的知识、能力等,以满足自己的高自尊。

(五)学生的攀比易受同辈群体及权威的影响,表现为对同辈群体的从众行为以及对权威的顺从行为。学生购买奢侈品,往往是因为看到同学中的大部分都拥有,如果自己没有的话,会显得落伍与格格不入。当代学生多容易受到明星、富豪等奢侈品的常态使用者及大众传媒的影响。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学生随时能够接收全球的流行信息,而出现跟风、追随的局面。

(六)学生的攀比容易受到社会情境的影响。学生的攀比行为经常会受到社会情境的左右,一种竞争的情境能激发他们攀比的欲望,而缺乏竞争的社会情境则不易促使他们互相进行攀比。

(七)学生的攀比朝着信息化方面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及高新技术的发展,手机、电脑等信息化工具已经占据了学生的生活,计算机与网络成了学生最常讨论的问题之一。如讨论打通电脑游戏的进度、手机的功能、电脑的配置、网络信息容量等问题都成了学生攀比的内容。

(八)在精神文化领域,学生对通俗文化、快餐文化、时尚文化的关注度要高,却对政治文化、学术文化等严肃文化不太关注。

三、学生攀比中存在的问题

在任何社会,以及每位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相互攀比的心理。关键是看,学生们攀比的“是什么”以及“该怎么”攀比。

理性的攀比就是要比别人的长处,比自身不同发展阶段的进步及所取得的成绩,比动力、比信息、比志气,比精神的富足与安定,它追求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在理性的攀比下,学生会看到自己的不足、汲取别人的长处与经验,从而超越自己、超越他人,加快社会化的进程,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盲目攀比则是与人比吃、穿、住等外在物质条件,学生容易陶醉于自身外在的优势及浮华。在这种盲目攀比的支配之下,学生会变得虚荣,形成贪图享乐的思想,分散了学习注意力,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迷失了前进的方向,不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长。

现代学生多沉溺于盲目攀比之中,他们不与人比学习成绩、不比自身能力、这为孩子的攀比提供了行为榜样和心理基础。

4、家长的期望。家长的攀比心理常常通过自身的期望传递给孩子,如果家长持有一种积极的攀比心理,他们会引导孩子与其他学生比成绩、比能力、比品德,去追求进步;如果家长持有消极的攀比心理,他们注意的焦点就会转移到内在修养之外,孩子也会更多的与人比面子、比物质,这种期望心理支配下的攀比极有可能变味与走样。

(三)学校层面

1、校园氛围。校园氛围主要指的是校园的风气与班级的风气,它们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好的校风的影响下,学生之间会形成比学习、比生活、比品德的良好风气;在不良的校风的影响下,学生之间就会比物质条件、比金钱开销等不良风气。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织单位,每个学生都是班级的一部分,班风对学生的影响更直接、更有效、更深刻。共同进步、分享经验是良好班风的体现,不良的班风则会对学生造成错误的引导,使他们沉溺于物质享乐中,最终迷失了前进的方向。

2、学校的教育导向。学校的教育导向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师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激励措施,它是学校有意识的行为,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学校教育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学生的品德发展,歪曲了学生攀比的方向,导致了学生的不良攀比。

(四)社会层面

1、物质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满足,这为学生的盲目攀比创造了物质条件。

2、消费结构的转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发生了改变。在消费方面,子辈在家庭开支中的比重上升,甚至有些家庭的开支大部分投入在孩子身上。

3、社会生活的变化。我国社会正经历着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的快速发展与转换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的价值观、思想观、消费观及自我发展观的改变,学生的攀比正是众多社会观念作用的结果。一些庸俗的、落后的、腐朽的观念正侵蚀着学生的价值观。我国社会正流行着物质攀比的现象,导致学生中出现了与学术文化不和谐的现象。只要社会中存在着物质攀比的现象,不良的攀比就会在学生中存在与滋长。

五、学生攀比心理的引导

“攀比”如同一柄双刃剑,它在一定程度内能够激励人的创造力和赶超的决心,可一旦超越了临界点,就可能使人走上盲目或个人经济条件失衡的状态,就可能对人格产生破坏作用。而且,作为学生也必须遵循适度消费的原则。这样做有利于维护学生的主体需求。然而学生中间普遍存在的攀比现象是无法完全禁止的,关键在于如何对此加以引导。

(一)个人层面

1、正视自身的条件。多数时候,我们看到的往往比我们拥有的要少,也就是说,我们真正拥有的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学生要时刻保持一种知足的心态,珍惜拥有的生活。

第二篇:学生攀比

社会生活迅猛发展,物质世界日益丰富,各种竞争不可避免,许多学生特别是即将成人的高中学生,由于幼稚和虚荣,一味地追求绝对的完美与盲目向上的愿望,总是想方设法让自己比别人好,比别人强。所新闻报道,某地一名高二学生为了迎接老师的家访,以满足个人强烈的虚荣心,想让收入平平的家长租所毫宅,遭到了家长的无奈拒绝,他却认为家长丢了自己的脸,竟愤然离家出走。这不能不让人深思、痛心。这也折射出学生交往中所存在的一种越来越严重的问题——盲目攀比。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只要你稍事留心,便会发现此类现象无处无时不在,从比吃、穿名牌,到比手机,以至于网络消费,甚至比谁能交到更多的异性朋友,比谁的家中住别墅、开名车、去国外旅游„„

记得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赛斯廷格曾说过:每个人天考都有自我评价的需要,由于在自我评价过程中缺少客观的评价标准,人们往往习惯于通过社会比较来自我定位,以便从中确定自身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对比较对象的选择多种多样,而比较方式也各不相同。经过观察与思考,笔者认为呈现以下三种形态:向上比较,向下比较,相似比较。由于比较对象的不同,将直接产生不同的比较结果,客观全面地科学比较,可鼓舞人向上,激励人奋进,对人产生积极的作用;而盲目攀比显然无此积极作用,相反却滋长了人的虚荣心,给人带来心理压力,并进而产生一些恶习。

从心理学研究的角度分析,比较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是人类近乎本能的一种社会活动,且广泛存在于所有的社会群体与社会活动之中。俗语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此处的美是一种比较,也包含着完美、优秀、胜人一筹、卓尔不群,所以人人都有一种追求美好,积极向上的愿望,总渴求并努力使自己比别人好,比别人强,这无可非议,那么,如何科学客观地与人比较?关键在于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把握好与他人比较的分寸,否则,会受到盲目比较的严重危害。

那么,盲目攀比究竟有什么危害呢?对此众所周知,但各持一端,我将其归纳如下几点:第一,助长虚荣心,使自我价值物质化,驱动学生焦虑感,使其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与政党的生活中。第二,在盲目攀比中一直处于“落后”与“追赶”地位的劣势同学,这种攀比会给他们带来巨大心理压力,他们在无法“胜出”的情况下,选择回避,游离于群体之外。第三,个别人为了满足强烈的虚荣心,可能会不择手段,不顾法律道德的约束去获取钱物,甚至引发犯罪。高中生盲目攀比现象的产生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竞争意识无处不在,物质需求不能满足,子女较少,惟我独尊。许多学生为此喜欢争强好胜,认为别人有的,自己凭什么没有。

(二)高中生处于成长阶段,生理特别是心理发育还不成熟,不能理性地把握与别人比什么,怎样比才是自己真正的追求。

(三)社会、家庭、学校的影响,外界不正确的消费理念,无疑也助长了学生盲目攀比的心理。

明白了盲目攀比的危害与成因,我们应如何尽快走出盲目攀比的思想误区呢?

首先,要认清危害,坚定信心。盲目攀比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不仅害己,也会害人,所以必须努力加以控制并从根本上戒除。

其次,要加强个人心理修养,学会自我约束。要有一颗平常心,知足常乐,懈追求,平凡而不平庸。应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还是一名消费者,自己的消费无权凌驾在家庭之上,对家庭收入,父母的劳动要有清晰的认识,要学会量入为出,不盲目与他人攀比,即使家庭经济条件优越,也应杜绝奢侈浪费,养成节俭美德,俭以美德,以俭为美,注重精神追求。

第三,尊重社会差异,形成独立人格。贫富差异是目前社会上的一种真实存在,但贫富并不能注定一个人的贵贱尊卑。只有尊重社会差异与生活的多样性,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既不因家庭富有而飞扬跋扈,也不因父母贫穷而自卑自弃,要自尊自强,相信在未来社会的竞争平台上,只有靠自己的不懈努力才能赢得一席之地。

第四,寻找最伟大的幸福。人们都渴望幸福,但权威的研究表明,当人们的财富积聚达到一定数量时,人的幸福感与财富几乎毫无关系。人生的最终追求并非是最大化的财富,而是伟大的幸福。个性使人各具特色,各有优势,我们不必与他人盲目攀比,只有发挥自己的巨大潜力,做出最大贡献,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我们才能寻找到自己人生最伟大的幸福。

第三篇:学生攀比现象论文

论正确处理学生间的攀比现象

【摘要】:小学时代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性

阶段,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塑造尤其重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其以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如今“互相攀比”已悄然成为小学生间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如何避免小学生受“攀比心理”作怪而身心扭曲的问题,以及如何正确引导小学生利用“攀比心理”发展自我已经成为现在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生 合理利用 攀比现象 处理方法

【正文】:每当久别后重新来到学校时,每个人都是以一个崭新的面貌来到学校。这时不难发现小朋友们总是三五成群的聚集在一起,有的是在炫耀自己身上的新衣服,有的是在骄傲的叙说自己丰富的假期,有的是在展示自己新买的书包,有的小朋友们静静的在听,有的小朋友悄悄的走进教室„„这一个个画面萦绕在我脑海里,让我深刻的体会到“攀比”已经无处不在,让我切身的体会到正确处理攀比的重要性。

在社会观、价值观刚刚萌生的小学,作为一位启蒙老师,我们有责任去正确引导他们找到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学生们已经萌生向别人炫耀的思想时就是攀比心理正在影响他,我们应该及时避免这种想象的继续产生以及其对周围学生造成坏得影响。攀比作业一种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不仅仅体现在物质方面,它包括这任何一个可以成为谈资的东西,例如:家庭条件、外表长相、荣誉、学习等等。影响它形成的因素也是有很多种的,比如:社会的不利影响;过分关注学生的成绩的不当学校教育;怕孩子赶不上人的不当家庭教育;学生自我认识能力不够和虚荣心、表现欲强的自身心理因素等。虽然人们总是给攀比以不好的坏印象,但是以我的观点来看,攀比不完全是不好的,里面也有合理竞争的积极因素的。但并不是代表我是同意小学生之间的攀比,小学生之间的攀比大多是一种片面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促使学生只在物质享受方面向高档看齐。当这种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产生想一种挫败感、自卑感。这种心理的存在必然会使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身心的发展受到影响。长期下去,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及扭曲了小学生的心灵,给家庭带来负担,也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这种现况急需我们解决。经过思考,我觉得应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正确处理“攀比现象”。

一、齐心协力,塑造良好环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生活是越来越好,越来越滋润了,但是这也滋生了不少奢侈之风。不少成人包括家长在内流露出了相互攀比的思想与行为,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小孩子产生多大的影响。这样一来,小孩子们的生活便受到了污染,产生了攀比心理。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改变社会整个环境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要抓住现象,分析成人攀比行为背后所需要的过硬本领和践行的劳动作为保障的事实。在这方面我们应该慢慢的尝试着让学生们去认识到并去理解这样的事实,让他们知道漂亮的背后还需要有本事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学生的心灵得到应有的洗礼。当然,我们不仅需要让学生们知道这些,更应该让家长们知道不正当的攀比所产生的危害性。正所谓“蓬生麻中,不扶则直”学生的成长环境决定了他将来会有怎么样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更能间接的影响到一生。有了父母这人生的第一个导师的正确引导,加上学校的教育,相信学生一定能都健康的成长为栋梁之才。相反,如果父母自己都没有准确的把握合理的攀比,那给学生造成的影响将会是十分巨大的。现如今学生们的观念正处在形成阶段,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可能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这就更要求我们必须以身作则,正确处理攀比。如果学生是在学校处于炫耀的一方,难免将来会犯唯我独尊,蛮横的毛病;如果是处于静静倾听的一方或者是悄悄走进教室的一方,难免他不新生羡慕更甚嫉妒,难免将来不会自卑,更深产生其他的心理扭曲„„相信每一位家长都是疼爱自己孩子的,也相信每一位家长都不远看到自己的孩子会变成被影响到的那一个人。为了让我们的呵护能正确帮助他们成长,齐心协力,共同构建抵制不正当攀比的防线是十分必要的。

二、循序善诱,指导学生正确认识攀比

攀比虽作为一个普遍现象存在着,但是人们对攀比现象的认识确实不全面的。现在的很多人都认为攀比是一个消极的现象,这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正确认识攀比,把攀比仅仅局限在所谓的物质对比上。但实际上攀比也是有合理竞争的积极因素存在着的,它还可以作用于其他积极的精神等方面。在这方面我认为,我们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尤其面对的是一群可爱无邪的小朋友们,我们需要通过一些时间活动把小学生的攀比现象从传统的片面的物质和表面现象中拯救出来。引导他们将攀比的范围扩展到比内涵、比能力等积极方面,从而达到培养合理竞争意识的目的。也就是让学生在一些具体的活动中互相对比,实现超越自我,激发个人的拼搏精神和学习热情,而不再仅仅是停留在物质等表面现象。但由于竞争有排他性等特点,正当合理的竞争也有转化为恶性竞争的可能。因此,在实践活动的设计上,应该多倾向于集体性的活动。例如:根据学生的性格差异、体力区别等条件分成不同小组,经常性的开展“优秀小组评选”活动,并将互帮互助作为其中重要的标准。以此来激励不同的学生的积极性,并引导在某方面落后的学生建立正确的攀比心理。为避免在某方面落后的学生出现破罐破摔的情况,我们应该及时关注学生心理状况的变化,多多鼓励学生,积极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并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优点。通过优点的发挥来建立自信,进而达到拥有在不足之处奋力直追的兴趣和勇气。相信这样在经常性的团体活动的熏陶下和老师的呵护下,小朋友们一定能从意识上淡薄物质条件在个人心中的地位,从而换来良好的心态和品德以及对攀比心理合理的理解。

三、纵向引申,实现自我超越

小学生在攀比的时候,往往是自已与周围的人进行对比。别人拥有的东西或者别人获得的荣誉自己也非常渴望拥有。但由于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往往受情绪控制,不能理解认得需要的满足是受一定条件限制的。对付这样的孩子,比较快速生效的办法就是实行反攀比,将自己拥有的和别人没有的进行对比。但是这种方法仅仅是权宜之计,不可长期依赖。更重要的是父母应该多带孩子出去走一走,转一转,加上父母给孩子们讲的道理,慢慢的让孩子们知道那样的攀比是不可取的。即使这样我认为不能满足小孩子们争抢好胜的欲望,当再次出项差距时,相信攀比这头怪兽依然会影响孩子们的行为。因此我认为处理这种情况的关键就在与正确的引导,将攀比对象逐渐从其他人转换成对自己的超越。要引导学生拿自己的过去和现在比,自己的今天和昨天比,这个月和上个月比,本学期和上一学期比。在比较中,孩子也会经常看到自己的进步,原来不会的汉字今天会了,原来不会的东西今天会了。在攀比的过程中不在于别人会怎么样,而在于自己今天会怎么样,明天又会怎么样。在不断的攀比过程中不断的实现自己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鼓舞人心的。我认为通过这种方法建立起来的信心是十分强大的,足以引导小学生战胜所谓攀比的坏影响,从而实现对自我的超越。

四、松弛有度,避免攀比、对比、竞争激烈

攀比虽然存在一些合理的竞争机制,但也是不可过分取之。愈演愈烈的攀比现象最终必将给孩子们的心理造成影响,难免不给孩子们的童年留下功利性的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应该松弛有度,避免攀比、对比、竞争的过分激烈。在引导学生的同时还应该教会学生们如何保持一颗“平常心”,教会学生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发现快乐,感受快乐。

以上四点就是我对如何正确处理攀比现象的理解,作为一名新入职教师的我一边在实践一边在摸索着更好的方法。总希望我的一腔热情能够换来祖国花朵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尧勇.新时期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成因与对策.2002年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研究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2] 清迎修.青少年心理教育与犯罪预防[J].民主法制建设.2003,(1).19~21 [3] 曹专

小学生高消费心理分析及对策[J].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四期,2002年 [4] 胡冰心.小学生消费“攀高”令人忧[N].人民日报,2007.6.25

第四篇:学生攀比:比什么?怎么比?

学生攀比:比什么?怎么比?

——学生攀比现象研究与对策

在中小学校园里,学生之间的攀比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学业成绩的学生,都有基于自身特点的攀比之心和攀比之行。攀比深深地渗透于学生的生活过程中,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学业和行为,透视校园攀比现象,对引导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直面学生攀比现象

从理论上讲,攀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一种心理、一种行为。然而,生活中人们对攀比的理解常常局限在负面,汉语对攀比的权威解释是:“不顾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盲目与高标准相比”。从字面学解释看,以上界定是合理的,但从文化、心理和行为上解释,对学生攀比现象的理解则应该更宽广、更全面。这里所理解的攀比,一方面是指那些盲目与别人比较,而不顾自己实际、不求长远目标、不合教育要求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包括那些有明确的进取目标,有意识的、积极的、善意的、科学的与他人比较的现象。

在校园里,学生之间的攀比现象已经成为热点问题。有的现象折射出成人世界的庸俗和丑陋,透视出青少年群体中的失落和迷茫,这些现象形成了校园生活中不和谐的音符。譬如,有的学生沉溺于物质追求,在同学之间比生活条件,看谁吃得好、看谁穿得俏、看谁花钱阔绰、看谁发型新潮;有的学生对家境津津乐道,比谁的家庭金钱多、比谁的父母权力大、比谁家的轿车档次高、比谁家的房子面积大;有的学生与明星比派头,有的学生与大款比享受。凡此种种,都表达了这样一个问题:他们所攀比的是“不该比的东西”,对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的青少年学生来说,热衷于物质与享乐的追求,必将导致品行的变异。

畸形的攀比可能导致青少年沉沦,而良性的攀比则能使人奋发,学生之间互相竞争、你追我赶、不甘示弱的现象构成了校园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譬如,在学业上,有的学生敢与“尖子生”比,为了能够超过他人,制订详细的学习计划,并脚踏实地付诸行动;在品德上,有的学生把标兵、模范作为自己做人的楷模,比做人的本领、比对集体的奉献、比各自的理想,在与同学的攀比中展示自己的特长,弥补自身的不足。从根本上讲,这一类攀比体现了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也就是现代人所追求的敢于竞争、善于竞争的心态。这种攀比是青少年积极成长的催化剂,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青少年学生的攀比主要有如下特点:

其一,频发性与广延性。学生之间的攀比几乎是无时不有,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是在比的过程中成长;攀比的内容与形式也极其多样,涉及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有纵向攀比和横向攀比,有外在攀比和内在攀比,有物质攀比和精神攀比,有积极攀比和消极攀比等。

其二,自我炫耀性。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的快速发展时期,与别人比的过程也是张扬自我的过程,对许多学生来说,在攀比中能够炫耀自己的知识、能力、人品乃至外貌特征、物质财富和人缘关系等。

其三,从众与受暗示性。许多学生,尤其是年幼的学生难以理解攀比的真谛,在与他人攀比的过程中具有较大的从众性,同时,由于缺乏明确的目标导向,攀比行为常常受外力左右,顺应他人的意志。

其四,情境性与互动性。青少年学生的攀比行为常常受情境左右,一种竞争的情境可能快速

[1]

激起他们攀比的欲望,当然攀比的行为也可能事过境迁。由于受情境的影响较大,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攀比中也就凸显出来,在人际互动中攀比。

在青少年人生发展进程中,“比”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在于“怎么比”和“比什么”。积极攀比所秉持的是一种“求上心态”,比别人的长处、比自身不同发展阶段的进步、比志气、比内在的美、比精神的富足,在这样的攀比中,青少年会不断超越自我、超越他人,加速社会化的进程,在不断进取中健康成长。消极攀比所秉持的是一种“浮躁心态”,比别人的短处、陶醉于自身的优势,比外在的浮华、比物质的富有,在这样的攀比心理支配下,青少年会沉溺于外在的追寻,丧失理想和志气,在攀比中助长物质的欲望和心理的虚荣、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因此,青少年攀比心理既需要养成、激发,也需要消解和控制,从而把攀比引向积极向上、追求内在精神的正确轨道上去。

二、学生攀比的形成机制

攀比是社会现象的一种,也是社会众多现象的综合反映。因此,可以从社会、家庭、学校、学生个人等方面对攀比现象进行归因。

我国社会正经历着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的快速发展与转型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直接导致人们的生活观、消费观、价值观以及自我发展观等方面的变化,学生之间的攀比正是众多社会现象的反映。从积极方面来看,全面竞争的社会增强了青少年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其父辈相比,这一代人显然更能适应竞争的环境,他们敢于同别人比,也善于同别人比,在比中成长,在比中进步。但是,社会生活中的不良因素也侵扰着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一代,一些庸俗的、腐朽的、落后的、丑恶的现象成了少数学生追逐的对象,我国社会中正流行一种“物质攀比病”,穿名牌、开名车、抽名烟、饮名酒、住豪宅等成了一些人生活的目标,成了相互攀比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腐蚀青少年的心灵,以致于校园生活中出现了诸如斗富比阔、羡权慕贵、傍款追星等不良的攀比现象。只要社会上流行此类现象,校园生活中就会留下它的影子,因为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个场域。

学生的攀比与家庭生活常常具有直接关联,每一个学生都来自家庭,每一个学生都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家长对学生的教养方式以及对待攀比所持的态度都是学生攀比现象的动力源。其一,家长的期望。家长的攀比心理常常通过自身的期望传递给孩子,如果家长持有一种积极的攀比心理,他们就会鼓励孩子不要满足于现状,不甘落后于他人,与同学比学习、比品德、比进步、比奉献;如果家长持有某种消极的攀比心理,就可能把自身的期望集中于孩子的内在修养和学业追求之外,譬如,有的家长希望孩子在学习上“压倒”别人,为的是将来能够做大官、挣大钱,能够给家长争面子、出人头地,这种期望心理支配下的攀比极有可能变味和走样。其二,家长的表率。攀比存在于各种人群之中,家长也不例外,绝大多数家长都归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在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中,他们也在相互攀比,而家长的攀比行为也有意无意地影响孩子,成为仿效的对象。一些家长在社会群体中勇于超越自我、超越他人、不断进取的行为无疑会对孩子产生榜样的力量;而一些家长畸形的攀比行为,如比谁的官大、比谁的钱多、比谁的车好等,也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其三,家长的态度。这里指的是对待攀比的态度也影响孩子的攀比行为。譬如,有的家长不愿与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靠诚实劳动取得成功的人比,而热衷于与那些靠歪门邪道、投机取巧获得“成功”的人比,后者成了他们追捧的对象,这将给孩子的攀比行为造成负面影响。

校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部分,学校在不同侧面、以不同形式演绎社会生活中的故事,学生攀比现象与校园生活中有意、无意的导向密切相关。其一,校风与班风。校风与班风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好的校风影响下,学生之间会形成比学习、比生活、比德行的良好风气;在不良的校风影响下,一些学生就可能形成比物质享受、比金钱消费、比权势大小等不良风气。班风是校风的一部分,是每一个学生直接面对的情境,班级同学之间的影响更直接、更具体、更有效。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是班级同学之间相互攀比的积极形式。其二,同辈群体。在青少年学生的同辈群体中,相互攀比的现象尤为突出,在这样的群体中,学生之间的联结是基于共同的生活经历、共同的志趣爱好和共同的价值定向。群体成员之间的攀比是全方位的:有学业上的攀比,以学业好的学生作为赶超对象是常见的攀比形式;有志趣上的攀比,如,比个人所崇拜的偶像,谁的偶像影响力大,谁的偶像特征明显,谁的偶像更有魅力等。其三,学校导向。前两个方面对学生的影响是基于潜移默化,而学校的导向则是有意识的行为,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师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激励措施等都能够影响学生,导致攀比行为。

社会、家庭、学校的影响最终体现在个体的心理上,就学生个人而言,攀比现象与持有什么样的心态直接对应,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心理直接影响攀比行为:

一是自信心理。充满自信的学生最喜欢与他人竞争,学习上喜欢与高于自己的人比,德行上喜欢与先进比,比的过程自然会促进自己进步。

二是自卑心理。有自卑心理的学生也喜欢与他人比,由于自己的表现在同学中处于不利位置,通常他们不愿与学业好的学生、德行先进的学生比,而喜欢与落后的学生比,以求得心理平衡。

三是补偿心理。有的学生与人攀比,其直接动机是求得心理的补偿。一个家庭经济不宽裕的学生,不一定能理解父母的疾苦,反而与人比物质享受;一个学业不良的学生,不在学业上提高自己,而与人比阔气、比交友、比网恋。这些都出于补偿心理。

四是虚荣心理。在学生的盲目攀比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虚荣心在作祟,在学习生活中,他们特别爱面子,为了维护自己的所谓“面子”,常常不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与人比不该比的东西,与人比自己无法胜任的东西。

五是功利心理。有的学生斤斤计较于物质上的攀比,是由于他们只考虑功利化需求,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功利关系,而精神的追求是虚幻的。

六是模仿心理。对于年龄幼小的学生来说,攀比常常缘于模仿,别人有的,自己一定要有,别人没有的,自己也要设法拥有。在这种心理的直接支配下,学生的攀比行为也愈演愈烈。

三、学生攀比的教育引导

根据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的理论,“比”是一种近乎本能的活动,人是在不断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比”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怎样使这种“比”指向积极的方面,避免其中的负面影响,这是一门学问,也是教育者的职责。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作为引导学生攀比的参考:

1.把攀比引向竞争意识的提升

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不顾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只是凭一时冲动或是受某种外力的支配而盲目地与别人比较,这类攀比是消极的,对学生的成长是有害的。而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旨在提高自身的知识、能力和品德,通过比较促进自身问题的改善和精神的成长,这类攀比就是积极的,是值得提倡的。

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和人们交往频率的加快,人与人之间攀比的机会愈来愈多、面也愈来愈广,攀比也愈益突破传统的“比”的内涵,正日益向培养竞争意识提升,即在引导学生积极攀比的过程中,更应该强调竞争意识的培养。所谓竞争,就是在比较的基础上相互争胜,竞争的根本目的在于超越自己,它能够激发个人的学习热情和工作效率,从而推动个人的发展。但由于竞争具有强制性、排他性、严酷性等特点,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就可能由良性竞争转化为恶性竞争。因此,在由攀比引向竞争意识的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态和良好的德性。

2.把浅表的外在攀比引向深层的内在攀比

一般来说,年龄较小的学生攀比的内容更多地集中于表面的、外在的、物质的、即时的东西,如,从比吃、穿、用到比成绩、比分数、比名次、比交友。这些都是外在的攀比,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就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随着品德修养的提高,学生攀比的内容会逐步向内在的、深层的、精神的、长久的方向发展,如比知识、比智慧、比品格、比奉献,这类攀比是教育所追求的,也是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成长的。当然,攀比现象由表及里的变化不是必然的,需要教育者设计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攀比的愿望,从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从根本上讲,把浅表的外在攀比引向深层的内在攀比就是引导学生“向上攀比”,如果一个人一味地“向下攀比”,即拿自己与“较差”者相比,就会陷于浅薄和萎缩;而“向上攀比”则是与“较好”者相比,它能够比出风格、比出水平、比出进步。正如古人所言:“高比,所以广德也;下比,所以狭行也。比于善者,自进之阶;比于恶者,自退之原也。”攀比的真谛即在于此,学校生活中之所以会出现种种不良的甚至是恶性的攀比现象,根源就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攀比的内涵,为攀比对象表面的浮华和荣耀所迷惑,而不能领略其内在的真谛,这正是教育引导所要关注的。

3.在营造攀比氛围中培植攀比兴奋点

在学校教育中,营造良好的氛围、利用攀比的积极因素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积极的攀比树立了良好的奋斗目标,能够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积极的攀比形成了一股进取的动力,能够催人奋进;积极的攀比提供了一面反思的镜子,能够让学生在比较中领悟自身的得失。因此,营造积极向上的攀比氛围是教育者的重要职责之一,从校园的物质情境建设到制度建设以及形成人际关系氛围,都应该朝着有利于激发学生知、情、意、行的方向营造,其中特别要强调的是在整体情境中培植学生攀比的兴奋点。

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与人“比”的欲望,只是有的人没有真正理解攀比的内涵,使得攀比的兴奋点发生偏移,热衷于物质的、浅层的、外在的、暂时的攀比,教育者有责任把那些偏离了的攀比兴奋点导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与此同时,要培植新的攀比兴奋点,一方面,对那些没有兴奋点的学生,应该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为他们树立比学赶超的“靶子”,使他们的生活、学习有计划、有目标;另一方面,对那些虽有兴奋点但强度不够的学生,应该进一步强化攀比的力度,使他们愿意与他人比,敢与他人比。学校有一种积极的攀比氛围,学生有各自的攀比兴奋点,形成“点”与“面”的良性互动,以“面”促“点”,以“点”带“面”,学生的精神状态就会焕然一新。

4.让学生在积极攀比中不断超越自我

攀比的目的不在于“比”,也不在于比什么,而在于通过“比”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促进自我反思,在此基础上不断超越自我。

在攀比中超越自我,首先要解决的是“敢比”问题。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要鼓励学生敢于同比自己高、比自己强、比自己先进的人比。如果对高于自己的人只是持有“仰慕”心理,而不敢同别人比,就难以超越自我。

在攀比中超越自我,其次要解决的是“会比”问题。“怎么比”常常困扰着不少学生,总是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比,就会形成自卑心理;总是拿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比,就会形成自负心理。因此,应指导学生在攀比中找到最佳的参照点,在看到自身长处与不足的基础上超越自我。

在攀比中超越自我,关键是要解决“自比”问题,即在攀比中要善于自己与自己比。要引导学生拿自己的过去与现在比,拿自己的今天与明天比。在攀比的过程中,关键不在于别人怎么样,[2]

而在于自己怎么样,即在昨天、今天、明天的背景上,找准自己最佳的坐标,在不断超越自己现有状况的基础上与自己比,在比中求进。

注:

[1]曹先擢等编:《新华词典》,商务印书馆2001年修订版,第735页

[2][汉朝]韩婴:《韩诗外传》

第五篇:如何处理学生的攀比现象

如何处理学生的攀比现象

如今,菁菁校园之中,攀比邪风劲吹,豆蔻年华之际,斗富恶习盛行。而且攀比斗富的版本,一日一个新花样,升级速度甚至堪与电脑病毒繁茂期间的商业杀毒软件相媲美。学生在物质上盲目攀比会分散精力,影响孩子的学习,由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特别是养成并助长孩子的虚荣心及奢侈浪费的生活习惯,发展下去将有害健康成长。对此现象不能任其自然,更不能盲目迁就,助其发展,我们需对其正确引导。

一、家长要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端正消费行为,以身立教。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穿着打扮,作为学生,如果过于讲究穿着、打扮,一味地追求高档、名牌效应,则不是一件好事。孩子对美的认识往往受父母的影响,甚至将父母的穿着打扮作为效仿的对象。如果父母的审美情趣低下,以新奇时髦、穿金戴银、穿名牌服饰为美,那么孩子当然就会无师自通,上行下效了。特别是有些家长受社会上高消费的影响,认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给孩子买高档衣服,甚至买金项链、金手镯,这是应该的,甚至以此炫耀自家的身份、地位或富有,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有的父母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在别的孩子面前“不掉价”。殊不知,这些家长的行为对孩子是一种误导。孩子有攀比的心理,说明孩子的内心有竞争的倾向或意识,想达到别人同样的水平或超越别人。父母就要抓住孩子这种上进心理,改变孩子攀比吃穿、消费的倾向,引导孩子在学习、才能、毅力、良好习惯方面进行攀比。

二、在学校教育中,营造良好的氛围、利用攀比的积极因素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格外希望得到尊重和重视,想通过攀比获得幸福感、自豪感,获得别人的承认。但中学生中的拜金主义之风对学生的思想成长是极为不利的。通过说教的方式显然不足以让学生折服,那么就做转换教育方式的尝试,让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并及时捕捉和利用信息作为教育载体,让被教育者能有所触动。如:班级开展活动,要求每位同学从节约点滴做起,不浪费一粒粮食,不浪费一滴水;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比家庭比学习、不比基础比进步、不比吃穿比节俭、不比名牌比朴素、不比享受比爱心;常思父母辛苦,常怀感恩之心,弘扬节俭美德,特别是设立了“节俭光荣”这一特殊奖项。

四、让学生在积极攀比中不断超越自我

在攀比中超越自我,首先要解决的是“敢比”问题。鼓励学生敢于同比自己高、比自己强、比自己先进的人比。在攀比中超越自我,其次要解决的是“会比”问题。“怎么比”常常困扰着不少学生,总是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比,就会形成自卑心理;总是拿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比,就会形成自负心理。因此,应指导学生在攀比中找到最佳的参照点,在看到自身长处与不足的基础上超越自我。积极的攀比树立了良好的奋斗目标,能够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积极的攀比形成了一股进取的动力,能够催人奋进;积极的攀比提供了一面反思的镜子,能够让学生在比较中领悟自身的得失。因此,营造积极向上的攀比氛围是教育者的重要职责之一,确保孩子在成长的途中一路无病无灾!

作者:张文军

单位:陕西商南职教中心 邮编:726301 电话:***

下载学生攀比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生攀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攀比》节目稿

    《攀比》节目稿史哲英:(走T台)最近流行古装,我也来个大褂凑凑热闹(走场)张美文:(走T台)穿上这大褂很有绅士的感觉啊!(走场)史哲英:(走T台)刚发现有人竟然跟我穿的一样!哼!那我配上个墨镜是不......

    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 有人说,攀比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攀比能激发个人奋斗的潜力,给人带来向上的动力;另一方面,攀比也让个人活的很累,让自己的心理失去平衡。因为后者的攀比只是拿自己的缺......

    “攀比”演讲词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要演讲的主题是“攀比” 人们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这个日新月异,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里,人们往往都向往发展,追求高级,"往高处......

    遇到学生互相攀比时应该怎么办

    遇到学生互相攀比时应该怎么办? (1)找爱攀比的学生谈心,做他的思想工作,向他讲清盲目攀比的害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与爱攀比的学生家长及时沟通,争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和......

    引导学生走出攀比的心理误区

    引导学生走出攀比的心理误区“小林,你带了好多吃的东西没?哇,这么多啊,你是我们班零食带得最多的。”“小丽带了80几块钱,是我们班最多的呢。哎,就是我爸爸小气,不给我钱。”这是最......

    英语演讲稿关于攀比

    关于朋友的英语演讲稿 hello,everyone. good afternoon. thank you for giving me this opportunity to talk about my top concern. im no.26, ill talk about friend.......

    幼儿园的攀比

    幼儿园里的攀比 一家幼儿园的活动区内。浩浩、轩轩和强强用拼插玩具建了一座蝴蝶形状的立交桥。浩浩挑了一辆最漂亮的车说:“这辆是我爸爸的帕萨特。”轩轩一看不干了:“不行,......

    勤俭节约,反对攀比

    勤俭节约,反对攀比 【活动主题】 勤俭节约,反对攀比 【活动准备】 1、学生收集并撰写有关勤俭节约、反对攀比的格言。 2、制作与主题相关的课件。 3、积极准备辩论赛 4. 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