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的攀比
幼儿园里的攀比
一家幼儿园的活动区内。浩浩、轩轩和强强用拼插玩具建了一座蝴蝶形状的立交桥。浩浩挑了一辆最漂亮的车说:“这辆是我爸爸的帕萨特。”轩轩一看不干了:“不行,这是我爸爸的„奥迪‟。”强强更不甘示弱:“我爸爸开的是„ 宝马 ‟,比你们的都棒!… …
调查:幼儿园90%的孩子爱攀比
有研究者曾对青岛市3所幼儿园进行了调查,发现攀比是小朋友比较常见的行为,且攀比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增加趋势。90%的小班幼儿的家长反映尚未发现孩子有攀比心理,而90%的大、中班幼儿的家长则反映自己的孩子经常与其他小朋友攀比。其中,中班孩子会更多的攀比服装、玩具、零食等,大班的孩子则会比较谁家的车好、谁家的房子大等。
很多家长察觉到孩子的攀比心理后,非常焦虑,担心孩子就此养成虚荣、嫉妒的习惯等,这种顾虑可以理解,但也没必要把事情看得这么严重。这个年龄的孩子之所以喜欢攀比,有时候是受外部成长环境影响的,也受制于特定年龄心理发展规律的。只要消除了外部的负面影响,并进行一定的引导,一般来说是可以矫正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喜欢攀比未必没有任何积极的意义,关键看家长如何因势利导。
揭秘:孩子爱攀比的4个秘密
幼儿攀比的动机并不“可怕”,家长不必“谈攀比色变”。一般来说,孩子喜欢攀比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
对家长“横向比较”行为的模仿
很多家长不仅自身就存在喜欢跟人攀比的习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也喜欢拿孩子跟其他孩子比较,整天被比来比去的孩子,又生活在喜欢攀比的父母的影响之下,难免会认为“攀比”就是生活的常态,进而不自觉地去跟别人攀比。
天生的好胜心驱使
幼儿园的孩子,正处在好胜心较强的年龄,凡事喜欢争第一,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见谁有了好吃的好玩的,从而产生攀比之心也在情理之中。
渴望得到更多的关注
孩子总是渴望得到关注的,但由于他们的社会性还没有充分展开,吸引关注的手段往往还比较幼稚,攀比便是他们常常借助的手段之一,他们往往以为,只要我哪方面比别人好,老师和小朋友就可能关注到我。
内心缺乏力量和自信
那些对自身能力和自我价值缺乏自信的孩子,往往就很容易借助外在的“强大”,从而来追求在同伴和老师面前的尊严感,攀比自然成为他用以“压倒”其他人的方式。
应对:随机对孩子攀比进行引导
孩子攀比并不可怕,家长的科学应对是关键。孩子出于攀比心理向家长提出买什么东西的要求时,便是家长随机教育的契机,教育的重点可以放在让孩子明白:
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由外在的东西决定的
从薇薇家回来的路上,俊俊嘟嘟哝哝地说:“妈妈,薇薇家的房子多漂亮,咱们家的房子差远了。”
“我们家的房子不是也很舒服吗?小区还有你喜欢的运动场。”
“可是那么小,我都不好意思请小朋友到我们家里来!”
“妈妈带你去过坤坤家,他家的房子还不如咱们家大,你不是也玩得挺开心的吗?”
“那是因为坤坤是我的好朋友!”
“是呀,坤坤住小房子,你还是一样喜欢他。辉辉家住的是别墅,比薇薇家的房子还大,你都不去。”
“辉辉动不动就讲粗话,还爱打人!”
“你看,坤坤人好,住再小的房子,你都喜欢跟他玩,辉辉不讨人喜欢,住那么大的房子,你都不愿意跟他玩。重要的还是小朋友本身是不是可爱,而不是房子住的大不大,只要我们俊俊是个很棒的孩子,住的房子再小,也是大家喜欢的好孩子哦!”
攀比的内容应该是凭自己努力赢得的结果,而不是从爸爸妈妈那里获取的东西
甜甜一放学回家,就对妈妈说:“给我买个向小诺那样的卷笔刀,可以用手摇的!”因为家里已经有一个用的很顺手的卷笔刀了,妈妈就问:“你不是已经有一个卷笔刀了吗?”
“可是不如小诺那个酷。”
“更酷的卷笔刀能给你带来什么好处?”
“可以让我比过他。”
“你画画很漂亮,跑步能得第一,妈妈都为你骄傲呢,这两方面都是你努力的结果,卷笔刀是爸爸妈妈给买的,不是你自己的本领,比过别人也没有什么光彩的。”
攀比本领也要尊重自身的实际,纵向的“攀比”是更值得鼓励的行为
妈妈去接牛牛放学的时候,发现牛牛很不开心,原来是跳绳老是比不过妞妞,很沮丧。“妞妞比我小,跳得还比我好,如果连她都跳不过,太丢人了!”牛牛难过地说。
“牛牛真是个积极进取的孩子,妈妈很欣赏你这一点。可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方面,也有不擅长的方面。妞妞跳绳好,唱歌不一定好,牛牛跳绳不如妞妞,可是唱歌比妞妞好啊。对于不擅长的方面,我们可以努力去改进,但不能期望值太高。我们没必要去拿自己的短处跟别人的长处比,就像没必要拿自己的长处跟别人的短处比一样。”
“……”牛牛若有所思。
妈妈趁机继续说道:“对于比本领,妈妈有一个更好的建议,那就是我们不跟别人比,但可以跟自己比,今天的自己跟昨天的自己比,只要每天有一点进步,就是最棒的哦!
父母必读2个关键提示
家长自身做好示范
家长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巨大,不妨首先反思一下自身是否存在攀比行为,包括自己跟别人攀比和拿自家孩子跟别人家孩子攀比的行为。如果存在这种倾向,就要果断祛除这种“感染”源,如果无法消除自身的示范作用,则孩子将很难彻底放弃攀比行为,因为每个家庭出来的孩子,都会打着那个家庭的烙印。
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对于那些为了获取关注和尊严而去攀比的孩子,在日常教养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给孩子无条件的爱,爱他本来的样子,让孩子感觉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多多放手让孩子做想做的事,让孩子在不断积累做事经验的过程中增强对自身能力的信心,以此帮孩子集聚内心的力量。一个内心强大的孩子,不会轻易被外部的关注所左右,更不会执着于外求尊严,自然就很难产生攀比的想法了。
第二篇:“攀比”演讲词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要演讲的主题是“攀比”
人们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这个日新月异,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里,人们往往都向往发展,追求高级,“往高处走”,这当然是不可避免的!
整个世界就是在不断竞争,比较,攀登中向前发展的.但是当竞争和攀比的潮流与风气影响,感染着各层次的人们时,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做法.大家都似乎懂得只有不断竞争,攀比才会进步,才不至于被淘汰,遭遗弃的道理.但是也有人进入“误区”,错误地理解了竞争和攀比!
有的同学爱攀比金钱和物质.他们常把眼光停留在金钱,衣服,日用品上,甚至比各自的家底;然而有的同学却把攀比看作是友益的竞争.在学业,功课上;在体育竞赛上乃至同学间团结,班级间先进等方面互不相让,积极争上游!恰恰这两种攀比的性质是截然不同的!
爱攀比金钱的同学往往是自小生长在富裕的家庭环境中的,一切都追求高档,奢侈豪华和气派.久而久之,形成了虚荣心理,以为无论什么都要胜过他人,但是他们从来不想想他所得到的一切并非是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得来的,而是伸手向父母要来的.但是大多数父母的财富也是靠自己的努力,辛勤劳动后才获得的!可是是这些同学并不理解幸福,富裕的物质生活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那些敢于比学业,比进步的同学才真正有志气,有才能!他们懂得只有靠自己的努力,用自己的汗水来获得成绩,赢得荣誉,走向成功!
面对这两种不同的攀比动机,攀比结果,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 怎样从攀比中振奋自己的精神 怎样通过竞争使自己的学业进步,身心健康,朋友更多呢 我想,每一位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都会有正确的选择!我也相信,靠我们学生之间的相互督促,相互帮助,才会把那些不正确的,追求荣誉,虚荣,奢侈的攀比逐渐转化为积极,正确的友好竞争.比学业,比进步,比团结,比贡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未来的现实社会,才能为我们的祖国,为社会做出一番贡献!
让我们手挽手一起抵制社会上的攀比,迎接友好的“攀比”吧!
第三篇:学生攀比
论学生攀比心理
学生攀比的特点是复制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括:
(一)在相互攀比的学生中,低龄阶段的学生的攀比意识要弱于高龄阶段的学生。原因在于,低龄阶段的学生由于年级较低,自我意识尚未完全形成,对事物缺乏自己的认识。因而,低龄阶段的学生的攀比意识要低一些。相对而言,高龄阶段的学生的攀比意识要高得多。随着年龄与知识的增长,高龄阶段的学生业已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且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要强,故高龄阶段的学生的攀比意识要高一些。
(二)就攀比的内容看,学生的攀比日益多元化。过去的学生只关心自己的学习成绩、学习状况,相对而言,现如今的学生攀比内容可谓相当丰富。从物质攀比,到精神攀比,再到身体外貌的攀比,学生的攀比占据了他们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三)就参与攀比的人数而言,学生攀比的情况大大增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人们的购买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各类商品迅速面向市场,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四)就攀比的目的来看,学生的攀比多是为了进行自我炫耀。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快速发展期,他们喜欢进行自我炫耀以张扬自我个性。他们互相攀比个人所有物、家庭条件以及自身的知识、能力等,以满足自己的高自尊。
(五)学生的攀比易受同辈群体及权威的影响,表现为对同辈群体的从众行为以及对权威的顺从行为。学生购买奢侈品,往往是因为看到同学中的大部分都拥有,如果自己没有的话,会显得落伍与格格不入。当代学生多容易受到明星、富豪等奢侈品的常态使用者及大众传媒的影响。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学生随时能够接收全球的流行信息,而出现跟风、追随的局面。
(六)学生的攀比容易受到社会情境的影响。学生的攀比行为经常会受到社会情境的左右,一种竞争的情境能激发他们攀比的欲望,而缺乏竞争的社会情境则不易促使他们互相进行攀比。
(七)学生的攀比朝着信息化方面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及高新技术的发展,手机、电脑等信息化工具已经占据了学生的生活,计算机与网络成了学生最常讨论的问题之一。如讨论打通电脑游戏的进度、手机的功能、电脑的配置、网络信息容量等问题都成了学生攀比的内容。
(八)在精神文化领域,学生对通俗文化、快餐文化、时尚文化的关注度要高,却对政治文化、学术文化等严肃文化不太关注。
三、学生攀比中存在的问题
在任何社会,以及每位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相互攀比的心理。关键是看,学生们攀比的“是什么”以及“该怎么”攀比。
理性的攀比就是要比别人的长处,比自身不同发展阶段的进步及所取得的成绩,比动力、比信息、比志气,比精神的富足与安定,它追求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在理性的攀比下,学生会看到自己的不足、汲取别人的长处与经验,从而超越自己、超越他人,加快社会化的进程,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盲目攀比则是与人比吃、穿、住等外在物质条件,学生容易陶醉于自身外在的优势及浮华。在这种盲目攀比的支配之下,学生会变得虚荣,形成贪图享乐的思想,分散了学习注意力,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迷失了前进的方向,不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长。
现代学生多沉溺于盲目攀比之中,他们不与人比学习成绩、不比自身能力、这为孩子的攀比提供了行为榜样和心理基础。
4、家长的期望。家长的攀比心理常常通过自身的期望传递给孩子,如果家长持有一种积极的攀比心理,他们会引导孩子与其他学生比成绩、比能力、比品德,去追求进步;如果家长持有消极的攀比心理,他们注意的焦点就会转移到内在修养之外,孩子也会更多的与人比面子、比物质,这种期望心理支配下的攀比极有可能变味与走样。
(三)学校层面
1、校园氛围。校园氛围主要指的是校园的风气与班级的风气,它们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好的校风的影响下,学生之间会形成比学习、比生活、比品德的良好风气;在不良的校风的影响下,学生之间就会比物质条件、比金钱开销等不良风气。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织单位,每个学生都是班级的一部分,班风对学生的影响更直接、更有效、更深刻。共同进步、分享经验是良好班风的体现,不良的班风则会对学生造成错误的引导,使他们沉溺于物质享乐中,最终迷失了前进的方向。
2、学校的教育导向。学校的教育导向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师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激励措施,它是学校有意识的行为,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学校教育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学生的品德发展,歪曲了学生攀比的方向,导致了学生的不良攀比。
(四)社会层面
1、物质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满足,这为学生的盲目攀比创造了物质条件。
2、消费结构的转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发生了改变。在消费方面,子辈在家庭开支中的比重上升,甚至有些家庭的开支大部分投入在孩子身上。
3、社会生活的变化。我国社会正经历着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的快速发展与转换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的价值观、思想观、消费观及自我发展观的改变,学生的攀比正是众多社会观念作用的结果。一些庸俗的、落后的、腐朽的观念正侵蚀着学生的价值观。我国社会正流行着物质攀比的现象,导致学生中出现了与学术文化不和谐的现象。只要社会中存在着物质攀比的现象,不良的攀比就会在学生中存在与滋长。
五、学生攀比心理的引导
“攀比”如同一柄双刃剑,它在一定程度内能够激励人的创造力和赶超的决心,可一旦超越了临界点,就可能使人走上盲目或个人经济条件失衡的状态,就可能对人格产生破坏作用。而且,作为学生也必须遵循适度消费的原则。这样做有利于维护学生的主体需求。然而学生中间普遍存在的攀比现象是无法完全禁止的,关键在于如何对此加以引导。
(一)个人层面
1、正视自身的条件。多数时候,我们看到的往往比我们拥有的要少,也就是说,我们真正拥有的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学生要时刻保持一种知足的心态,珍惜拥有的生活。
第四篇:学生攀比
社会生活迅猛发展,物质世界日益丰富,各种竞争不可避免,许多学生特别是即将成人的高中学生,由于幼稚和虚荣,一味地追求绝对的完美与盲目向上的愿望,总是想方设法让自己比别人好,比别人强。所新闻报道,某地一名高二学生为了迎接老师的家访,以满足个人强烈的虚荣心,想让收入平平的家长租所毫宅,遭到了家长的无奈拒绝,他却认为家长丢了自己的脸,竟愤然离家出走。这不能不让人深思、痛心。这也折射出学生交往中所存在的一种越来越严重的问题——盲目攀比。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只要你稍事留心,便会发现此类现象无处无时不在,从比吃、穿名牌,到比手机,以至于网络消费,甚至比谁能交到更多的异性朋友,比谁的家中住别墅、开名车、去国外旅游„„
记得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赛斯廷格曾说过:每个人天考都有自我评价的需要,由于在自我评价过程中缺少客观的评价标准,人们往往习惯于通过社会比较来自我定位,以便从中确定自身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对比较对象的选择多种多样,而比较方式也各不相同。经过观察与思考,笔者认为呈现以下三种形态:向上比较,向下比较,相似比较。由于比较对象的不同,将直接产生不同的比较结果,客观全面地科学比较,可鼓舞人向上,激励人奋进,对人产生积极的作用;而盲目攀比显然无此积极作用,相反却滋长了人的虚荣心,给人带来心理压力,并进而产生一些恶习。
从心理学研究的角度分析,比较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是人类近乎本能的一种社会活动,且广泛存在于所有的社会群体与社会活动之中。俗语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此处的美是一种比较,也包含着完美、优秀、胜人一筹、卓尔不群,所以人人都有一种追求美好,积极向上的愿望,总渴求并努力使自己比别人好,比别人强,这无可非议,那么,如何科学客观地与人比较?关键在于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把握好与他人比较的分寸,否则,会受到盲目比较的严重危害。
那么,盲目攀比究竟有什么危害呢?对此众所周知,但各持一端,我将其归纳如下几点:第一,助长虚荣心,使自我价值物质化,驱动学生焦虑感,使其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与政党的生活中。第二,在盲目攀比中一直处于“落后”与“追赶”地位的劣势同学,这种攀比会给他们带来巨大心理压力,他们在无法“胜出”的情况下,选择回避,游离于群体之外。第三,个别人为了满足强烈的虚荣心,可能会不择手段,不顾法律道德的约束去获取钱物,甚至引发犯罪。高中生盲目攀比现象的产生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竞争意识无处不在,物质需求不能满足,子女较少,惟我独尊。许多学生为此喜欢争强好胜,认为别人有的,自己凭什么没有。
(二)高中生处于成长阶段,生理特别是心理发育还不成熟,不能理性地把握与别人比什么,怎样比才是自己真正的追求。
(三)社会、家庭、学校的影响,外界不正确的消费理念,无疑也助长了学生盲目攀比的心理。
明白了盲目攀比的危害与成因,我们应如何尽快走出盲目攀比的思想误区呢?
首先,要认清危害,坚定信心。盲目攀比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不仅害己,也会害人,所以必须努力加以控制并从根本上戒除。
其次,要加强个人心理修养,学会自我约束。要有一颗平常心,知足常乐,懈追求,平凡而不平庸。应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还是一名消费者,自己的消费无权凌驾在家庭之上,对家庭收入,父母的劳动要有清晰的认识,要学会量入为出,不盲目与他人攀比,即使家庭经济条件优越,也应杜绝奢侈浪费,养成节俭美德,俭以美德,以俭为美,注重精神追求。
第三,尊重社会差异,形成独立人格。贫富差异是目前社会上的一种真实存在,但贫富并不能注定一个人的贵贱尊卑。只有尊重社会差异与生活的多样性,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既不因家庭富有而飞扬跋扈,也不因父母贫穷而自卑自弃,要自尊自强,相信在未来社会的竞争平台上,只有靠自己的不懈努力才能赢得一席之地。
第四,寻找最伟大的幸福。人们都渴望幸福,但权威的研究表明,当人们的财富积聚达到一定数量时,人的幸福感与财富几乎毫无关系。人生的最终追求并非是最大化的财富,而是伟大的幸福。个性使人各具特色,各有优势,我们不必与他人盲目攀比,只有发挥自己的巨大潜力,做出最大贡献,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我们才能寻找到自己人生最伟大的幸福。
第五篇: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
有人说,攀比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攀比能激发个人奋斗的潜力,给人带来向上的动力;另一方面,攀比也让个人活的很累,让自己的心理失去平衡。因为后者的攀比只是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比,拿自己的弱项对抗别人的强项,那么结果自然可想而知。有位哲人说过,与他人比是懦夫的行为,与自己不才是真正的英雄。所以,把眼光放在自己的身心上,生活一定会多一份快乐与满足。
攀得高摔得重
生活的差别无处不在,于是人们在差别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了攀比的心理,而盲目攀比却让人们习惯性地将自己所做的贡献和所得的报酬与别人进行比较。如果这两者之间的比值大致相等,那么彼此就会有公平感;如果某一方的所得大于另一方,那么另一方就会产生心理失衡。某政府官员看到与自己同级别的其他官员用车比自己高级、住房比自己宽敞,自己甚至还不如一些级别和职务比自己低的人,心里就会感到很不平衡,于是换车建房也不足为奇了。其原因主要四心理上的诱惑导致的。
攀比心理与不满足心理犹如一胞姐妹,相伴而生。攀比是不满足的前提和诱因,在没有原则、没有节制地比安逸、比富有、比阔气中,致使心理失衡,越发不满足。有的人则为自己呢个在这些错误的攀比中出人头地、占据上风而无限度的追求个人名利,进而驱使自己不断走向腐化堕落的深渊。
某机关的公务员小季,过着安分守纪的平静生活。有一天,他接到一位高中国学的聚会电话,于是他带着久别重逢的喜悦前往赴会。昔日的老同学经商有道,住着豪宅,开着名车,一副成功者的派头。小李从返机关上班后,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整天唉声叹气,逢人便述说心中的烦恼。
“这小子,考试老不及格,凭什么有那么多钱?”他说。
“我们的薪水谁然无法和富豪相比,但不也够花了吗?”他的同事安慰说。“够花?我的薪水一辈子也买不起一辆奔驰跑车。小季心疼得跳了起来。“我们是坐办公室的,有钱我也犯不着买车。”他的同事看得很开。小季却终日郁郁寡欢,后来终于得了重病,卧床不起。
攀比是一把刺向自己心灵深处的利剑,对人对己毫无利益,伤害到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攀比是人性最普遍的一面。说到篇痹,人们自然会想到女人,因为女人对事物的敏感是更胜一筹的,她们对此的表现就是攀比。
巧姐在别人眼中是名副其实的“女强人”,做事干练果断,为人豪爽直率。团结在她周围的一些男同事无不称赞她办事干净利落,因而她也和他们一起称兄道弟。可是突然有一天,她无意间听到其中一位同事说:“巧姐什么都好,就是缺少了些女人味,你看人家阿美温柔婉静,一看就是个好老婆„„”巧姐的心里很难过。虽然她平时是别人口中的女强人,但她希望在别人眼中也是水一样的女人。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她尽量让自己变得有“女人味”,走路时“婀娜多姿”,说话时“柔声柔气”。可是她这样矫揉造作反而在别人眼里显得不伦不类,让人感觉怪怪的。“女人味”变成“怪人味”,巧姐心里更加委屈,整日郁郁寡欢,工作业绩也一落千丈。
其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是“女强人”也罢,做一个原始的自己才是最好的。巧姐看不得别人的“女人味”强过自己,所以才会导致自己拥有“怪人味”,让人觉得虚假、做作和不真实。巧姐在听到同事说她没有女人味时心里很不舒服,当她把那种不舒服转化为行动时,就从潜意识发展为攀比。这种攀比往往会因为不被别人认同而给自己的心理带来一种不小的冲击。如果内心的承受力强,冲击不会侵入影响生活;如果内心承受力弱,冲击就会乘虚而入吗,影响个人生活。所以,生活中认清自己尤为重要,不要让盲目的攀比变成一把利剑刺痛自己。
为什么要“比”
有一首歌谣这样唱道:人家骑马咱骑驴,走路遇见个挑担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人活着就会经常跟别人比,跟比尔·盖茨比,跟乔丹、姚明比,条件能力相差太远,看着人家发财也不会眼红。人们一般还是跟周围那些觉得不如自己的,可现在过的比自己强的人比,这么一比,就来火了,郁闷了。
人往往就是这样,很多烦恼都是因觉得不知周围的人而徒生出来的。其实世上本无事,实事庸人自扰之。别人固然有不如你的地方,但不是处处不如你,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存的空间。他在他熟知的领域里超过你,并不能说明你就是技不如人,只能代表你不了解某一方面的知识,说明他在某些方面还是比你强,想明白了这些后也就没有心结了。如果你还是想不开,那就跟那些不如你的人比比,不妨做一回鲁迅笔下的阿Q。
人世间没有永远的赢家,也没有绝对的输家。如自然界中,长青之树无花,艳丽之花无果。所谓梅须欠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寸香。人各有其长,各有其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要学会俯视,长往下比一比,生活必定会充满安逸。
化妆品行业里很少有人会不知道李箐和李礼这两个名字,这两朵姊妹花自1995年以来一直效力于法意公司,而这家公司先后作为纪梵希、范思哲、幽兰、安娜苏等国际知名化妆品品牌的中国地区总代理,曾在进口化妆品市场中独霸一方。李菁和李礼的名字也总是一起出现,一个是市场部总监,一个是销售部总监,她们曾为这些品牌在中国的推广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两个女孩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可任何美好事物的背后都不像表面那样光鲜。
刚出道时的李菁一身学生气,提着满满一箱化妆品的样品去拜访北京各大百货商场的化妆经理,曾不分青红皂白的骂出门去:“外语系毕业的大学生,不去外企大公司,跑到这儿来买什么化妆品?你不掉价儿„„”李礼的运气也好不到哪儿去,为了帮公司争取到优惠的合作条件,她曾在烈日炎炎下的马路上做了6个小时,才把主事的人——商场业务主管等回来。
李菁和李礼是幸运的,至少她们选择了一项自己热爱的职业并为之努力。“你不知道刚开始是有多苦。”李菁说,“我们根本没有休息日,白天盯销售,晚上盘库存。常常是商场一开门就冲进去,晚上关门后才出来。整日和销售员一起站着,做促销,搞活动。我们之说以和坚持下来,就是因为从来没有把自己摆的很高。只有努力从底层做起的人才能稳扎稳打,能上能下。”无法想象这些漂亮的女孩在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没有空调、暖气,没有卫生间的简陋库房里工作,成箱的货品都是自己在一级级台阶搬上搬下的。那是她们真的很委屈,但还是咬牙坚持下来了。
其实,她们对成功的定义就是要“开心”,要“感觉好”。每当有不顺心的事,就安慰自己一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烦闷也就一笑而散了。有一个因为自己没有没有一双完整的漂亮的鞋子而苦恼的女孩,当她为自己有漏洞的鞋而闷闷不乐时,忽然有一天她看见了那个拄着拐杖要饭的没有脚的男孩,她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富有,又是多么的可悲。富有是因为她有一双脚,而可悲的则是因为他不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不懂得欣赏自己的拥有。
学会俯视吧,只有这样,你才能满足,才会懂得珍惜现有的幸福。
要比就和自己比
生活中有些人羡慕那些明星、名人,羡慕他们天天淹没在鲜花和掌声中,名利双收,以为世间苦痛皆与他们无缘。
其实走进明星、名人的生活,他们同样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著名导演谢晋的儿子智力残疾;美国前任总统里根曾几度风光,晚年却备受不孝逆子的敲诈、虐待;戴安娜如果没有魂断天涯,又有几人知道她与查尔斯王子那场“经典爱情”竟是如此糟糕„„
俗话说,人生失意无南北,宫殿里也会悲恸,瓦屋里同样也会有笑声。只是,平时生活中无论是别人展示的,还是我们关注的,总是风光的一面、得意的一面,这就像女人的脸,出门的时候个个都描眉画眼、涂脂抹粉、光艳亮丽,这全都是给别人看的。回到家后,女人们一个个就都素面朝天了,这就难怪有的男人感叹:“老婆还是别人的好。”于是,站在城里,向往城外,而一旦走出围墙,就会发现生活其实都是一样的,有许多我们一直很在意的东西,在别人看来,可能就根本不值一提。
所以,不要把你的生命浪费在和别人对比上,应该跟自己的心灵赛跑。那些老拿自己和别人攀比的人,他们心灵的空间挤满了太多的负累,从而无法欣赏自己真正拥有的东西。
其实我们对自己不苛求,又怎么知道别人一定比自己好呢?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令人羡慕的东西,也有自己感到缺憾的东西,没有一个人能拥有世界的全部,重要的在于自己的内心感觉。那些心态平和的人也许生活中物质的享受并不比别人好,只是他能接受自己,觉得自己好而已。
所以,要懂得欣赏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活得随心所欲。你能改变什么让自己感到愉快,那就做一些改变,不过,如果改变了以后会让自己不愉快的话,那么不管有多少人要你去做,也不应该盲从去做。还有,即使你已经知道改变以后会很好,但自己却无力改变的话,也不应该勉强去做,原谅自己、欣赏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那些让自己觉得不满意的地方,就很容易的忽略过去了。毕竟,上帝使我们拥有不同的肤色、不同的个性,就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所以要接受自己所谓不完美的地方,没有必要勉强自己变得完美。
那些总是抱怨自己不幸的人,不要用沉重的欲望迷惑自己,不要总是看到你还不曾拥有的东西,而要静下心来,放下心灵的负担,仔细品味你已拥有的一切。学会欣赏自己的每一次成功、每一份拥有,你就不难发现,自己竟会有那么多值得别人羡慕的地方,幸福之神早已在向你频频招手了。
所以,我们要用“和自己赛跑,不要和别人比较”的生活态度来面对生活。如果我们愿意放下身价,观摩别人表现杰出的地方,虚心向他们请教,而不管他是谁,就能从他的表现看出成功的端倪,那么收获最多的其实是自己。
消除攀比
攀比使得一部分人的心里自始至终处于一种极度不安的焦躁、矛盾和激愤之中,使他们牢骚满腹、不思进取,工作中得过且过、心思不专。更有甚者会铤而走险、玩火烧身,走上了危险的钢丝绳。因此,我们必须要走出攀比的心理误区。对此,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会比较
攀比心理源于比较方式的不当,缘于比较“参照物”的选择失误。搞腐败的那些地方官员和企业领导,他们所选择“参照物”自然是那些风流倜傥的有钱人,自认为能力、才华不比他们差,而收获却比他们少,这是多么不公平啊!其实,只要我们多想一想那些普通劳动者,我们的心里又怎么会有这样多的焦灼、急躁与失落,甚至是愤愤不平呢?面对着众多普通人,我们的心灵必然会多一份平静、豁达,甚至多一份愧疚。还有什么不平衡可言呢?
2.心底无私
攀比心理导致人生创伤,而心底无私则是治愈攀比心理的良药。在当今社会种种诱惑特别是金钱诱惑面前,一些人目眩头晕,忘记了做人的起码标准和为人的基本守则,在心理平衡的过程中,向腐败、堕落的目标迈进。在他们身上缺少的是圣洁的信念、奋斗的理想,缺少的是世界观、人生观的持续刻苦的改造,不能够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能够达到一种高尚的人格的修炼。
3.倾诉
倾诉法也叫发泄法,即将自己的心理痛苦向他人倾诉。倾诉法是近年来医学心理比较提倡的一种治疗心理失衡的方法。受挫后如果把失望焦虑的情绪封锁在心里,会凝聚成一种失控力,它可能摧毁侧肌体的正常机能,导致体内毒素的滋生。适度倾诉,可以将失控力随着语言的倾诉逐步转化出去。倾诉作为一种健康防卫,既无副作用,效果也较好。如果倾诉对象具有较高的学识修养和实践经验,将会给失衡者的心理适当抚慰,使他们鼓起奋进的勇气,在一番倾谈之后轻松快乐许多。
4.目标法
攀比干扰了原有的生活,扰乱敢原有的目标。重新寻找一个方向,确立一个符合自己的新目标,这就是目标法。目标的确立,需要分析思考,这是一个将消极心理转向理智思索的过程。目标一旦确立,犹如在心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人就会生出调节和支配自己新行动的信念和意志,去努力进行能达到目标的行动。目标的确立,标志着人已经开始了下一步争取新的成功的历程。目标法既可以抑制和阻止人们不符合目标的心理和行动,又可以激发和推动我们去从事达到目标所必需的行动,从而让我们鼓起迎头赶上的勇气。
因此,要想以健康的心态生活,首先要学会平衡你的心态,放弃无谓的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