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攀比心理5篇

时间:2019-05-14 23:52: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攀比心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生攀比心理》。

第一篇:大学生攀比心理

浅谈大学生攀比消费心理

目前,我国校园贷套牢大学生变得越来越严重,在前一段时间河南郑州某大学的一名在校大学生欠债百万跳楼事件更是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谁又能想到还在大学阶段的学生债务居然能高达百万元。一起接着一起因为网络贷款导致大学生走向极端的案例接连发生。很多人把矛头都指向了乱象丛生的“校园网贷”。可是,没有市场,就没有买卖!使这个怪诞的网贷市场“蓬勃发展”的动力——大学生的攀比心理!

大学生消费攀比在高校中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攀比之风现象风起云涌,好像不争个上下死不休的架势。物质的攀比,无节制的消费,这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比如很多大学生买东西并不是基于要用而是要跟人家比、赶潮流;买名牌的东西并不是基于其品质而选却是由于它的名气可以显摆自己的地位,比阔气、比有钱。在他们的眼里攀比视乎成为了他们买东西的主要动机,于是乎在他们的观念里就形成了“穿的一定要有名牌,多不多放一边”,崇尚潮流、名牌的潜规则等等一些不健康的消费。消费白领化是现今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消费的最生动描述。

促进经济健康的、良性的循环发展,我们鼓励人们消费,拉动内需,本是无可厚非。但如果没有正确引导,以不正确的消费观念为主导,不量力而行、不节制、不理智的超前消费导致盲目、泛滥消费,其造成的一连串后果也是不可低估的。特别是现今很多大学生被盲目攀比的不健康消费心理引导,对大学生、家人及社会造成了莫大的影响。

我们深知大学生盲目攀比消费的危害性,但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的呢,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来拯救深陷其中的大学生,预防深陷盲目攀比消费的泥潭中更显的重要。

首当其冲的一个原因就是具有咱们中国特色的“中国家庭式溺爱教育管教模式”,家庭溺爱成为大学生消费攀比的助推器。其次商家为了争夺市场广泛地利用负面的宣传,误导大学生消费,为自己创利,也是致使大学生盲目攀比消费的诱因之一。最后大学生不同消费层次群体的不良导向作用,也是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形成盲目攀比消费心理的诱因。

总而言之,大学生攀比消费心理所造成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必须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再者也应该看到造成大学生攀比消费的原因也是复杂的、综合的,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才能提出客观的、符合实际需要的建议,对最终解决大学生攀比消费心理起到有益的帮助。

第二篇: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

有人说,攀比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攀比能激发个人奋斗的潜力,给人带来向上的动力;另一方面,攀比也让个人活的很累,让自己的心理失去平衡。因为后者的攀比只是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比,拿自己的弱项对抗别人的强项,那么结果自然可想而知。有位哲人说过,与他人比是懦夫的行为,与自己不才是真正的英雄。所以,把眼光放在自己的身心上,生活一定会多一份快乐与满足。

攀得高摔得重

生活的差别无处不在,于是人们在差别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了攀比的心理,而盲目攀比却让人们习惯性地将自己所做的贡献和所得的报酬与别人进行比较。如果这两者之间的比值大致相等,那么彼此就会有公平感;如果某一方的所得大于另一方,那么另一方就会产生心理失衡。某政府官员看到与自己同级别的其他官员用车比自己高级、住房比自己宽敞,自己甚至还不如一些级别和职务比自己低的人,心里就会感到很不平衡,于是换车建房也不足为奇了。其原因主要四心理上的诱惑导致的。

攀比心理与不满足心理犹如一胞姐妹,相伴而生。攀比是不满足的前提和诱因,在没有原则、没有节制地比安逸、比富有、比阔气中,致使心理失衡,越发不满足。有的人则为自己呢个在这些错误的攀比中出人头地、占据上风而无限度的追求个人名利,进而驱使自己不断走向腐化堕落的深渊。

某机关的公务员小季,过着安分守纪的平静生活。有一天,他接到一位高中国学的聚会电话,于是他带着久别重逢的喜悦前往赴会。昔日的老同学经商有道,住着豪宅,开着名车,一副成功者的派头。小李从返机关上班后,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整天唉声叹气,逢人便述说心中的烦恼。

“这小子,考试老不及格,凭什么有那么多钱?”他说。

“我们的薪水谁然无法和富豪相比,但不也够花了吗?”他的同事安慰说。“够花?我的薪水一辈子也买不起一辆奔驰跑车。小季心疼得跳了起来。“我们是坐办公室的,有钱我也犯不着买车。”他的同事看得很开。小季却终日郁郁寡欢,后来终于得了重病,卧床不起。

攀比是一把刺向自己心灵深处的利剑,对人对己毫无利益,伤害到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攀比是人性最普遍的一面。说到篇痹,人们自然会想到女人,因为女人对事物的敏感是更胜一筹的,她们对此的表现就是攀比。

巧姐在别人眼中是名副其实的“女强人”,做事干练果断,为人豪爽直率。团结在她周围的一些男同事无不称赞她办事干净利落,因而她也和他们一起称兄道弟。可是突然有一天,她无意间听到其中一位同事说:“巧姐什么都好,就是缺少了些女人味,你看人家阿美温柔婉静,一看就是个好老婆„„”巧姐的心里很难过。虽然她平时是别人口中的女强人,但她希望在别人眼中也是水一样的女人。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她尽量让自己变得有“女人味”,走路时“婀娜多姿”,说话时“柔声柔气”。可是她这样矫揉造作反而在别人眼里显得不伦不类,让人感觉怪怪的。“女人味”变成“怪人味”,巧姐心里更加委屈,整日郁郁寡欢,工作业绩也一落千丈。

其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是“女强人”也罢,做一个原始的自己才是最好的。巧姐看不得别人的“女人味”强过自己,所以才会导致自己拥有“怪人味”,让人觉得虚假、做作和不真实。巧姐在听到同事说她没有女人味时心里很不舒服,当她把那种不舒服转化为行动时,就从潜意识发展为攀比。这种攀比往往会因为不被别人认同而给自己的心理带来一种不小的冲击。如果内心的承受力强,冲击不会侵入影响生活;如果内心承受力弱,冲击就会乘虚而入吗,影响个人生活。所以,生活中认清自己尤为重要,不要让盲目的攀比变成一把利剑刺痛自己。

为什么要“比”

有一首歌谣这样唱道:人家骑马咱骑驴,走路遇见个挑担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人活着就会经常跟别人比,跟比尔·盖茨比,跟乔丹、姚明比,条件能力相差太远,看着人家发财也不会眼红。人们一般还是跟周围那些觉得不如自己的,可现在过的比自己强的人比,这么一比,就来火了,郁闷了。

人往往就是这样,很多烦恼都是因觉得不知周围的人而徒生出来的。其实世上本无事,实事庸人自扰之。别人固然有不如你的地方,但不是处处不如你,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存的空间。他在他熟知的领域里超过你,并不能说明你就是技不如人,只能代表你不了解某一方面的知识,说明他在某些方面还是比你强,想明白了这些后也就没有心结了。如果你还是想不开,那就跟那些不如你的人比比,不妨做一回鲁迅笔下的阿Q。

人世间没有永远的赢家,也没有绝对的输家。如自然界中,长青之树无花,艳丽之花无果。所谓梅须欠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寸香。人各有其长,各有其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要学会俯视,长往下比一比,生活必定会充满安逸。

化妆品行业里很少有人会不知道李箐和李礼这两个名字,这两朵姊妹花自1995年以来一直效力于法意公司,而这家公司先后作为纪梵希、范思哲、幽兰、安娜苏等国际知名化妆品品牌的中国地区总代理,曾在进口化妆品市场中独霸一方。李菁和李礼的名字也总是一起出现,一个是市场部总监,一个是销售部总监,她们曾为这些品牌在中国的推广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两个女孩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可任何美好事物的背后都不像表面那样光鲜。

刚出道时的李菁一身学生气,提着满满一箱化妆品的样品去拜访北京各大百货商场的化妆经理,曾不分青红皂白的骂出门去:“外语系毕业的大学生,不去外企大公司,跑到这儿来买什么化妆品?你不掉价儿„„”李礼的运气也好不到哪儿去,为了帮公司争取到优惠的合作条件,她曾在烈日炎炎下的马路上做了6个小时,才把主事的人——商场业务主管等回来。

李菁和李礼是幸运的,至少她们选择了一项自己热爱的职业并为之努力。“你不知道刚开始是有多苦。”李菁说,“我们根本没有休息日,白天盯销售,晚上盘库存。常常是商场一开门就冲进去,晚上关门后才出来。整日和销售员一起站着,做促销,搞活动。我们之说以和坚持下来,就是因为从来没有把自己摆的很高。只有努力从底层做起的人才能稳扎稳打,能上能下。”无法想象这些漂亮的女孩在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没有空调、暖气,没有卫生间的简陋库房里工作,成箱的货品都是自己在一级级台阶搬上搬下的。那是她们真的很委屈,但还是咬牙坚持下来了。

其实,她们对成功的定义就是要“开心”,要“感觉好”。每当有不顺心的事,就安慰自己一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烦闷也就一笑而散了。有一个因为自己没有没有一双完整的漂亮的鞋子而苦恼的女孩,当她为自己有漏洞的鞋而闷闷不乐时,忽然有一天她看见了那个拄着拐杖要饭的没有脚的男孩,她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富有,又是多么的可悲。富有是因为她有一双脚,而可悲的则是因为他不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不懂得欣赏自己的拥有。

学会俯视吧,只有这样,你才能满足,才会懂得珍惜现有的幸福。

要比就和自己比

生活中有些人羡慕那些明星、名人,羡慕他们天天淹没在鲜花和掌声中,名利双收,以为世间苦痛皆与他们无缘。

其实走进明星、名人的生活,他们同样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著名导演谢晋的儿子智力残疾;美国前任总统里根曾几度风光,晚年却备受不孝逆子的敲诈、虐待;戴安娜如果没有魂断天涯,又有几人知道她与查尔斯王子那场“经典爱情”竟是如此糟糕„„

俗话说,人生失意无南北,宫殿里也会悲恸,瓦屋里同样也会有笑声。只是,平时生活中无论是别人展示的,还是我们关注的,总是风光的一面、得意的一面,这就像女人的脸,出门的时候个个都描眉画眼、涂脂抹粉、光艳亮丽,这全都是给别人看的。回到家后,女人们一个个就都素面朝天了,这就难怪有的男人感叹:“老婆还是别人的好。”于是,站在城里,向往城外,而一旦走出围墙,就会发现生活其实都是一样的,有许多我们一直很在意的东西,在别人看来,可能就根本不值一提。

所以,不要把你的生命浪费在和别人对比上,应该跟自己的心灵赛跑。那些老拿自己和别人攀比的人,他们心灵的空间挤满了太多的负累,从而无法欣赏自己真正拥有的东西。

其实我们对自己不苛求,又怎么知道别人一定比自己好呢?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令人羡慕的东西,也有自己感到缺憾的东西,没有一个人能拥有世界的全部,重要的在于自己的内心感觉。那些心态平和的人也许生活中物质的享受并不比别人好,只是他能接受自己,觉得自己好而已。

所以,要懂得欣赏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活得随心所欲。你能改变什么让自己感到愉快,那就做一些改变,不过,如果改变了以后会让自己不愉快的话,那么不管有多少人要你去做,也不应该盲从去做。还有,即使你已经知道改变以后会很好,但自己却无力改变的话,也不应该勉强去做,原谅自己、欣赏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那些让自己觉得不满意的地方,就很容易的忽略过去了。毕竟,上帝使我们拥有不同的肤色、不同的个性,就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所以要接受自己所谓不完美的地方,没有必要勉强自己变得完美。

那些总是抱怨自己不幸的人,不要用沉重的欲望迷惑自己,不要总是看到你还不曾拥有的东西,而要静下心来,放下心灵的负担,仔细品味你已拥有的一切。学会欣赏自己的每一次成功、每一份拥有,你就不难发现,自己竟会有那么多值得别人羡慕的地方,幸福之神早已在向你频频招手了。

所以,我们要用“和自己赛跑,不要和别人比较”的生活态度来面对生活。如果我们愿意放下身价,观摩别人表现杰出的地方,虚心向他们请教,而不管他是谁,就能从他的表现看出成功的端倪,那么收获最多的其实是自己。

消除攀比

攀比使得一部分人的心里自始至终处于一种极度不安的焦躁、矛盾和激愤之中,使他们牢骚满腹、不思进取,工作中得过且过、心思不专。更有甚者会铤而走险、玩火烧身,走上了危险的钢丝绳。因此,我们必须要走出攀比的心理误区。对此,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会比较

攀比心理源于比较方式的不当,缘于比较“参照物”的选择失误。搞腐败的那些地方官员和企业领导,他们所选择“参照物”自然是那些风流倜傥的有钱人,自认为能力、才华不比他们差,而收获却比他们少,这是多么不公平啊!其实,只要我们多想一想那些普通劳动者,我们的心里又怎么会有这样多的焦灼、急躁与失落,甚至是愤愤不平呢?面对着众多普通人,我们的心灵必然会多一份平静、豁达,甚至多一份愧疚。还有什么不平衡可言呢?

2.心底无私

攀比心理导致人生创伤,而心底无私则是治愈攀比心理的良药。在当今社会种种诱惑特别是金钱诱惑面前,一些人目眩头晕,忘记了做人的起码标准和为人的基本守则,在心理平衡的过程中,向腐败、堕落的目标迈进。在他们身上缺少的是圣洁的信念、奋斗的理想,缺少的是世界观、人生观的持续刻苦的改造,不能够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能够达到一种高尚的人格的修炼。

3.倾诉

倾诉法也叫发泄法,即将自己的心理痛苦向他人倾诉。倾诉法是近年来医学心理比较提倡的一种治疗心理失衡的方法。受挫后如果把失望焦虑的情绪封锁在心里,会凝聚成一种失控力,它可能摧毁侧肌体的正常机能,导致体内毒素的滋生。适度倾诉,可以将失控力随着语言的倾诉逐步转化出去。倾诉作为一种健康防卫,既无副作用,效果也较好。如果倾诉对象具有较高的学识修养和实践经验,将会给失衡者的心理适当抚慰,使他们鼓起奋进的勇气,在一番倾谈之后轻松快乐许多。

4.目标法

攀比干扰了原有的生活,扰乱敢原有的目标。重新寻找一个方向,确立一个符合自己的新目标,这就是目标法。目标的确立,需要分析思考,这是一个将消极心理转向理智思索的过程。目标一旦确立,犹如在心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人就会生出调节和支配自己新行动的信念和意志,去努力进行能达到目标的行动。目标的确立,标志着人已经开始了下一步争取新的成功的历程。目标法既可以抑制和阻止人们不符合目标的心理和行动,又可以激发和推动我们去从事达到目标所必需的行动,从而让我们鼓起迎头赶上的勇气。

因此,要想以健康的心态生活,首先要学会平衡你的心态,放弃无谓的攀比。

第三篇:浅谈幼儿攀比心理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

宁波中山艺术幼儿园 郑巧莲

一、摘要:幼儿攀比心理是幼儿成长阶段教常见的一种不健康心理。其产生主要是社会环境影响,家长的过分溺爱以及家长之间的攀比,老师对待幼儿的不公平态度等原因所导致。幼儿攀比心理的行为表现包括对玩具衣服等物质的不当追求和跟风行为。引导家长把握好对孩子的爱与溺爱的程度,家长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榜样,教师平等关爱对待每一个孩子,以及对幼儿进行适当的引导教育是消除幼儿攀比心理的主要方法。与此同时,正确看待与孩子自主意识觉醒相伴随的竞争意识和不健康攀比心理的区别,合理引导孩子的竞争意识,可以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二、关键词:幼儿 攀比心理 攀比行为 消除对策

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在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我国的贫富差距也日益悬殊,一部分人开始产生炫耀、攀比心理,并从这种攀比中得到一种优越感和自我满足感。而这些攀比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并使孩子逐渐产生攀比心理。幼儿攀比心理是指幼儿与幼儿之间产生的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吃、穿、住、行、玩具、家庭背景等方面)进行比较,从比较中得到自我满足的一种的心理。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物质生活水平、家庭条件、外表长相以及幼儿在同伴教师心目中的地位。这种心理的存在给幼儿及家庭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对幼儿攀比心理的产生原因,行为表现,消极影响,及消除对策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幼儿攀比心理产生的原因

社会环境

现在是比附之风盛行的社会,这种环境为幼儿攀比心理的形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见贤思齐”,这是一种社会思潮,其本身并无什么丑行劣迹可供人置喙。但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这种社会思潮开始改变了,变成了一种攀比,一种表达优越感和自我满足感的行为。

(一)家庭经济水平

家庭经济水平好坏是幼儿是否能与同伴攀比的前提。好的家庭经济水平是幼

儿参与攀比的经济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了,人们的经济水平也提高了,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了。家长们不再需要考虑解决温饱问题。在这种前提下出现了更高要求的物质满足和精神满足。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哪个做父母的会不疼爱自己的子女、不想让自己的子女打扮得比别人漂亮、时髦呢?一些家长本身也不愿落后于别人,孩子想要什么都尽量的满足,自然会给幼儿的攀比心理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家长的溺爱

家长们误把对孩子的溺爱当成了爱。家长们对孩子的溺爱是幼儿攀比的一个重要条件。有些家长不能正确区分爱与溺爱的界限,以为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就是爱。现在的家庭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家长对子女过份溺爱,尤其是对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不让孩子参加劳动,不为孩子参加有益活动创造条件,不对孩子的错误行径下猛药,因而养成了幼儿好逸恶劳、好高鹜远、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比吃玩、图享受的不良习惯,因其不思“一茶一饭来之不易”、不珍惜父辈的劳动成果,自然也就“视千金如粪土”,不计代价、不顾后果,为求一己之虚荣的满足,与同伴进行盲目攀比。

(三)不合理的奖励行为

奖励是对幼儿的一种心理和物质的满足。奖励是指通过一种积极的强化方式来影响幼儿行为的教育方法,意味着对幼儿的正确认识和行为的肯定或高度评价。满足幼儿合理的奖励可以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但满足不合理的奖励会使幼儿进入一种误区,使幼儿认为自己的要求是合理的。为幼儿提出更多物质的要求奠定了基础。

(四)家长的攀比心理和自卑心理

家长的攀比心理是幼儿攀比心理主要原因。很多家长自身存在着攀比心理,孩子的攀比行为的出现正是家长们攀比心理的表现。别人的孩子有什么,自己的孩子也要有什么,而且要比别人的好。别人的孩子学什么,自己的孩子也要求他学什么,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后与别人的孩子。孩子在同伴中的优越感是家长们的我满足。

家长的自卑心理,也是导致孩子攀比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家长经济不太宽裕,怕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受人欺侮,让人瞧不起,当孩子说××有什么东西 2

时,父母便迫不急待为自己的孩子买一份,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也在所不惜。

(五)幼儿天真幼稚的天性

幼儿天真幼稚的天性为攀比提供心理基础。幼儿天真无瑕,心灵纯洁,模仿能力、好奇心较强,易教易懂易模仿,是学知识学本领的时期。心理学的角度看,幼儿心理发育尚不完全,普遍争强好胜,喜欢表现自己,喜欢引人注目,不愿比别人差。由于年龄太小,他们往往不能正确、全面地评价自己、认识自己,不能分辨好恶优劣,常常缺少自信。他们认为,自己只有在某一方面高出于其他同伴,才能在同伴中找到尊严、受到尊崇。因此,这种幼稚的天性为幼儿攀比提供了心理基础,而父母错误的行为成了幼儿学习的榜样。

(六)教师错误的教育行为。

教师的错误行为也是幼儿产生攀比心理的原因之一。有些教师自身素养不高,缺乏职业道德,用区分的眼光看幼儿。对有钱家的孩子就特别照顾,对没钱家的孩子就不予理睬。幼儿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在幼儿没有得到老师好的照顾,因此给老师送礼物希望能得到老师的特殊照顾。某些老师在接受了礼物之后就容易出现区分的眼光来对待孩子。对于大方的家长,老师对待孩子的态度会比较有耐心。而那些难说话的家长,老师对他们的孩子会挑剔些。幼儿耳濡目染父母及老师的行为,从而促使或加重幼儿的攀比心理的产生。

二、幼儿攀比行为表现

对物质的追求

对物质的追求是幼儿攀比心理的主要表现之一。虽然幼儿们年龄还很小,但他们开始要求穿名牌的衣服,吃好的零食,玩好的玩具等。有些孩子每天要穿不同的漂亮衣服,还在前一天晚上就要考虑好自己第二天要穿什么;很多女孩子总觉得穿裙子漂亮,看同伴穿裙子自己也要穿;别人有六十四色的水彩笔,自己也要有;看着同伴爸爸开着名牌的汽车,自己也要坐名牌汽车。

(一)跟风行为

幼儿的跟风行为也是攀比行为中的重要表现之一。一个幼儿来幼儿园过生日买蛋糕和其它礼物,其他孩子也要在幼儿园过生日买蛋糕和礼物。人家买十寸,我就要买12寸,人家买新美心蛋糕,我也要买新美心蛋糕。出现幼儿对蛋糕的尺寸花色品牌的跟风。

三、消极影响

(一)不愿上学

当别人有什么,而自己却没有的时候,有些幼儿就出现了不愿上学的现象。他们一定要在自己也拥有同样的东西后才愿意去上学。

(二)嫉妒、盗窃行为

在同伴之间,因为互相攀比而造成的教育问题也不少。有的孩子看到别人有新式玩具,好看的书本,也想拥有。有的家长能满足孩子的要求,有的则无法满足或暂时不能满足,在对孩子不满心理失于疏导的情况下,有的孩子便心怀妒嫉,设法捣毁别人的好东西,甚至干脆将其偷来据为己有。凡此种种,虽非主流,但仍给部分幼儿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大损害,并在幼儿群体中形成了不良的价值取向,为我们的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蒙上了一层阴影。

(三)孩子的自信心在攀比中失落

直截了当地拿孩子互相比较,往往会使在攀比中“落败”一方的孩子受到诸如被家长责难、被同伴嘲弄等不公平待遇,必然会使孩子产生“处处不如人”的想法。而这种比较经常是不够合理的,比如拿己短处比人长处。于是,在家长们一次又一次的攀比过程中,孩子的自信心已经不知不觉地被逐步削弱,并最终失落了。自信心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意志品质,赏识教育之所以被广为推崇,其最重要的原因也正是它是通过赏识孩子从而强化了孩子们的自信心。

(四)自卑心理的产生

攀比本身是幼儿为表现自己的优越感,但在攀比过程中,部分幼儿得到了优越感,而部分幼儿在攀比中“落败”长期的“落败”使幼儿对自己缺乏自信,从而产生了自卑心理。

(五)学习重点的偏离

部分幼儿为了在攀比中的到自己满足,开始偏离了自己的学习重点。学习怎么穿衣服,怎么打扮自己,怎么花钱,想尽办法使自己的外表和物质享受上与同伴的不同。

长此以往,攀比心理会给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事物的发展都是由量变到一定程度而引起质变的,家长、教师如果掌握不好其攀比的程度,听之任之,久而久之,就会给幼儿的健康成长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今日的孩子 4

要求你买漂亮的书包才愿上幼儿园,明天要求买高档玩具,后天就要求买其它的东西,长此以往,当不能满足其要求时孩子就不听话了,麻烦事也就来了。

四、消除攀比心理的对策

(一)家长正确处理爱与溺爱的关系

家长们应当正确的处理好爱与溺爱的关系,不要以为什么都满足孩子就是对他的爱。溺爱表现为对非理要求予以满足。与机会的剥夺相应的是,父母往往过度地给予孩子满足,满足孩子的欲望并非是无止境的全部满足。对孩子的爱应该是在物质上适当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极大的满足。物质上满足幼儿生活所需,对与幼儿物质上的追求超出了所应满足的范围只外就不应给与满足。当他有需要时应给他正确的概念,使孩子自己明白父母爱他,但这个愿望是不可以被满足的。也许他会难过,那就抱着他让他哭一会,把负面的情绪发泄出来,他就会重新调整自己,以后遇到同类问题,他自己会明白会什么不能有这种要求。

(二)合理的奖励行为

对幼儿的奖励可分为物质奖励和非物质奖励。合理的奖励行为能促进幼儿的积极性。但不合理的奖励会成为幼儿追求物质或外表的动力。

1.奖励应当频次得当。有些家长和教师喜欢频繁使用事先许诺的奖励方式来激励幼儿,如“你不跟小朋友强东西,老师就奖你一朵小红花”,“你要是自己吃完一份饭,不浪费,妈妈就奖你一样玩具”……这种奖励的滥用容易产生“德西效应”,一是导致奖励边的微不足道,对幼儿失去原有的吸引力。二是使幼儿对奖励产生依赖心理,被奖励所左右,甚至把得到奖励看成学习的目的,产生对奖励物的关注与贪求。奖励程度得当。家长和老师对幼儿的奖励程度要得当,对幼儿的奖励程度要与幼儿的表现一致,不能过分夸大。过分夸大的奖励会使幼儿做的一点点事,要很大的奖励。觉得自己做了一件事之后自己想要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导致对奖励品的不珍惜,和不断的追求更好的奖励。

奖励形式多样化。对幼儿的奖励非了物质奖励,还有非物质的奖励。家长和教师应适当减少物质奖励,多采用精神性的奖励,因为精神奖励更容易强化幼儿的内部动机。[1] 4 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坚决拒绝。如果孩子出于攀比心理而提出不合理的要 5

求时,父母要在讲清道理之后给予回绝。如果孩子哭闹,可以采取冷处理的办法。当孩子发现哭闹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时,他就会停止哭闹。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哭闹会心软,转而同意孩子的要求,这种做法不可取,因为这样会使孩子把哭闹当作与父母“谈判”的武器,只能使孩子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三)家长树立良好榜样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家庭因素尤其是父母行为对儿童的发展起重要作用。[2]很多时候幼儿的行为是父母的镜子,幼儿有很强的学习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幼儿的心理和行为。因此家长树立良好的榜样是十分重要的。从家长杜绝攀比行为开始:父母要杜绝拿自己孩子和别人孩子比较的心理。有的父母出于疼爱孩子,生怕孩子受半点委屈,别人孩子有的,自己孩子也要有。这种做法会使孩子形成错误认识:“别人有的东西我也应该得到,”从而使孩子产生了攀比的想法。俗话说:大狗爬墙,小狗学样。这说明了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正确教导。幼儿的成长是在你的身边开始的,你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影响,因此,作为家长应从自身做起,自己不要存在着攀比别人的心理,要时刻为幼儿做表率。

(四)教师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幼儿。

教师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和行为。幼儿还没有完全掌握自我评价的全部标准,其对自己形象的认识更多地是通过成人和教师评价这面无形的镜子反射出来的。教师要公正客观地对待评价幼儿,不能因其家庭环境,家长与老师的配合程度以及幼儿相貌等因素,影响对幼儿的态度和评价。不能因家庭环境好,家长大方而夸大其优点,忽视其缺点。也不能因幼儿本身相貌差等夸大其缺点,忽视其优点。教师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幼儿。因为教师对幼儿的评价,是在向他们传递道德标准的具体信息,潜在地影响儿童获得关于自我形象的正确认识、每个幼儿个性都存在着差异,并不是爱打扮的孩子就不是好孩子,而听话、规范就是好孩子的标准。在幼儿个性特征还没有最终形成期间,要对幼儿的不良行为进行引导,而非以评价成人的标准一概而论。[3]

(五)适当的挫折教育。

适当是挫折教育对幼儿消除攀比心理也有一定的作用。通过挫折教育让幼儿知道并不是自己想要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知道没有得到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6

情;知道每样东西的获得是需要通过努力才能的到的;在幼儿抛弃某样东西后而希望的到一样更好的东西时,家长不能满足幼儿的这种要求。使幼儿知道在得到某样东西后要去珍惜。

(六)家园合作

家长与教师教育一致性受到很多研究者的关注。研究者认为,比较而言,教育

一致越强,教育的效果越好。在幼儿攀比心理的消除也如此。如果家长与教师对幼儿攀比心理的认识和教育方法标准一致,幼儿对攀比行为的认识就更清楚,更容易消除。如果两者的标准处于分歧甚至是矛盾状态,幼儿园受到好的教育,在家又受到相反的教育,那么幼儿容易在认识上产生混乱,导致幼儿行为的不一致,认知发展滞后。作为专业教育者,教师最好能主动与家长联系,促进家园在对幼儿攀比认识上达到一致,形成作用与幼儿消除攀比心理的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1]

(七)实行节约朴素的美德教育。

1.对幼儿进行节约朴素的美德教育,让幼儿学会珍惜。父母教师可以通过读书、讲故事、看电视等方式让孩子了解生活的来之不易,有些孩子由于家庭困难,吃的、穿的、用的都很差,从而引导孩子学会珍惜和感恩。

2.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孩子明确每个人拥有的东西都不一样,自己有的东西,别人不一定有,而别人有的东西,自己也不一定要有。买一件东西的标准不是因为别人有,而是看自己是否需要,如果确实需要,再贵也买,如果不需要,再便宜也不买。

3.从家长、教师自身做起,从小培养幼儿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8.正确认识与孩子自主意识觉醒相伴随的竞争意识和不健康攀比心理的区别,合理引导孩子的竞争意识,可以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比如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评优活动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及激励一些平时比较内向的孩子能大胆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

参考文献:

[1]黎春花.试论幼儿园德育中奖励策略的有效运用.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7

(7、8)。

[2] 方建华,黄显军.父母行为特征及其对幼儿的影响.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7、8)。

[3] 沈心燕,左晓静.从教师行为对幼儿的影响谈如何解读幼儿的心理.学前教育2007,09。

第四篇:关于大学生攀比心理的咨询报告

一例关于大学生攀比心理的咨询报告

摘要:本文咨询者为一位女生,目前正在上大学,因为所接触周围同学家庭,等较为富有,衣食住行生活条件较高,喜欢购买各种新产品,超前消费,而父母只是一名普通的工人,不能满足于女儿的超高消费而产生的家庭矛盾。通过女生的对话,咨询师的倾听,收集对话信息,心理反应等信息,做出诊断,确定这位女生因为“家庭满足不了她的超前消费,自己在外打工的钱也跟不上自己的消费节奏,感觉不能融入同学圈子,会被同学所看不起。”等不良心理情绪,确定问题为一般心理问题,在与女生进行沟通后,决定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循序渐进帮助,改变女生的认知模式,改变其不良情绪,经过三次咨询,女生改变了的态度,决定改变其不良心理因素,重新开始新的生活态度。关键词:一般心理问题,合理情绪疗法,女生的态度

一、背景资料: 家庭资料:

孙小姐,女,23岁,未婚,本科学历,身体状况良好,无重大疾病史,身体无残疾现象,就读于某重点大学,即将进入实习阶段,有较多空余时间,有时会外出打工赚取生活费,家庭经济情况较为困难,独生子女,母亲下岗在家,父亲从事看门人工作。家庭成长史:

女生家庭出生于城市家庭,家庭经济条件较为困难,在国企改制中父母双双下岗,母亲因为身体不太好,所以一直没有正常工作,仅偶尔打零工,父亲因为早年在工厂上班出过工伤,腿部有轻微残疾,所以仅能从事轻体力工作。女生从小因为家庭条件较为不好,所以性格要强,处处争第一,努力使自己摆脱这种生活环境。人际及周围环境特征: 行为特征:

目前精神状况良好,说话清晰条理清楚,但是提到家庭时候显得有些不耐烦,显得急躁,单手手托下巴,不停的变换坐姿。身体近期无重大异常,睡眠状况:有失眠情况发生。双方人际交往情况

日常在校情况较为正常,与同学及好友皆能和睦相处,无反应有不良异常发生。咨询前的心里测验结果: 焦虑自评量表显示轻度焦虑。

二、主诉与个人陈述

(一)主诉:近一个月来,经常感到紧张、担心、烦躁。

(二)个人陈述:

最近一个月以来,因为XX手机上市了新品,舍友与好几位同学都在第一时间购买了最新款的手机,有几个还是男朋友送的,然后每天都把手机挂在脖子上,没事就拿出来晃,没事就在我面前炫耀,说新的手机功能很好,很漂亮,每天都在讨论今天购买了什么新东西,购买了新衣服等,她们也因为这个手机而聚集在一起,逐渐的我就被排斥,其实我也非常喜欢这个,很想买,但是我也知道我家里的实际情况,不允许我这样,我平常也在拼命打工,给自己赚取生活费,但是打工的钱太少了,根本支持不了我的花费,不光是这个手机,我为了使自己融入她们,不被排斥,我努力的是使自己的衣食住行都像她们看齐包括她们一般穿衣的品牌,化妆品品牌,用的品牌,我都在买,因为我不想让她们看不起我,我也不想被人看不起,我这么努力考上了大学就是为了出人头地,我从没输过,再任何方便我也不会输给别人,我自己这么努力了,但是我的家庭却拖我后腿,我每个月要把打工的一半工资寄给家里,我凭什么因为家庭而失去我自己的生活品质的追求,我从小靠自己考上了重点大学,现在想要对自己进行提升,却发现后面的尾巴太重,拖不动,我觉得很烦恼。咨询师观察女孩的反应:

咨询师观察经过观察发现求助者孙小姐穿衣打扮新潮,身上佩戴首饰佩戴手表皆为大牌,举手言谈得体,讲话思维清晰,在谈论家庭时,语态放缓,求助者叹了口气,语调变低,并且进行了多次喝水等动作,伴有强烈的失落感,后谈论周围所接触人群时,语调变高,眉头紧锁,并且交谈中进行了多次补妆十分在意自己的形象。

三、评估与诊断: 评估:

根据求助者在与咨询师谈话中的实际表现,以及收集到的求助者各项资料以及心理测验结果,该求助者目前的状况如下:

1、精神状态:情绪失落、焦虑等。

2、生理状态:晚上睡眠状况欠佳,偶伴有失眠情况发生。

3、社会功能:社会功能基本正常。

4、引发心理问题的关键点:该来访者性格上不够自信,对于不能跟上周围所接触人群消费层次,存在不合理信念。

咨询师对求助者孙小姐心理问题的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诊断依据:

1、求助者无器质性病变。

2、该求助者主、客观世界对于外界事物的知青性统一性一致,无对社会偏激行为与语言,个性稳定,有自知力,主动求医,可排除精神病。

3、该求助者的内心世界冲突与现实学习生活处境相符,属于常形冲突,可排除神经症性问题。

4、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符合一般心理问题条件:(1):求助者是由于现实生活环境改变而产生心理的冲突,并因此而体验到情绪紧张、失落、焦虑等不良情绪;

(2):不良情绪间断地持续一个月仍不能自行化解;

(3):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4):求助者仅因为此事不良情绪并没有发生扩散而影响基本正常生活、学习;

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与精神病的典型症状,该求助者主、客观世界统一,无与周围环境不协调,无出现人格改变,无过度暴躁、无暴力倾向、无情绪有较大不协调,无身体与智力障碍,无生活不能自理,邋遢现象发生,且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举手言谈得体,有自知力,主动求医,因此可排除精神病。

2、与神经症相鉴别:根据神经症特点,有持久的内心冲突,而且内心冲突已经变形,冲突无现实和道德意义,由生活中琐碎的小事引起,而且影响了社会功能。而求助者是因为没有购买手机问题产生的内心冲突,具有现实意义属于常形冲突,因此可排除神经症。

3、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该求助者虽然有紧张、担心、烦躁等焦虑情绪,但程度较轻,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且未出现泛化,不良情绪持续时间不长。求助者的心理冲突与现实现实所发生事件直接相联系,为常形心理冲突。而非焦虑性神经症。

4、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根据严重心理问题的特点,求助者心里波动病程持续2-6个月,而且内容出现扩大化,社会功能部分受损。该求助者不良情绪间断持续一个月,且仅限于购买手机这件事,尚未出现扩大化,社会生活、学习正常。可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1、生物原因:女,23周岁,无身体疾病,躯体残疾情况。

2、社会原因:

A:社会支持——因与周围所交际人群因为消费问题出现了交际界限。

B:生活事件——因为XX新款手机上市,而求助者却因为每月要给家里寄钱而无力购买。

C:家庭事件——因为家庭因素,无法给予在消费上的支持。

3、心理原因:

A:认知——因为这款手机无力购买,从而导致交际圈发生改变,被排斥在外。B:性格——求助者性格中有不自信、过于要强、敏感的特性。

四、咨询目标

根据上述对求助者的评估以及诊断,在求助者知情同意情况下,针对求助者现实情况,确定以下咨询目标:

目标:帮助求助者改变其影响情绪以及心理状态的认知,改变其心理看法。

结果:使得来访者确立自己的生活目标,激发对人际交往新的认知态度,促进良性健康的发展。

五、制定咨询方案: 主要咨询方法:合理情绪疗法

咨询原理与理论:

1、合理情绪疗法原理: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A.Eills)创造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通过进行纯理论分析和逻辑思维辨别与解读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不合理观念,解决心里困惑与情绪上的问题。其主要理论是ABC理论。A是诱发导致心里问题的事件,B当事人对此事件的信念,C当事人对此事件的是情绪反应与行为结果。其中A、B、C的关系:A不是导致C结果的的直接原因;而当事人信念B是不合理的、不现实的信念导致情绪困扰和神经症;治疗主要过程是通过对当事人心里改变不合理的信念从而来改变当事人对此事件的情绪反应及行为结果。本案例中的A、B、C理论为:A诱发原因:XX新款手机上市,求助者因为每个月要给家里寄钱而没有经济条件购买; B信念:因为没有购买此款手机导致被所在交际圈排斥;C情绪反应:情绪失落,焦躁,伴随失眠。明确咨询权利、义务 求助者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责任

求助者需要向咨询师提供与与其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并且主动的与咨询师一起探讨、发现、研究、解决问题的途径与办法;求助者还需完与咨询师一起商定的作业,并且在下次的咨询中及时对咨询师进行反馈。

权利

求助者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培训历史与职业技能证书是否有效,且有权让咨询师给出正确的咨询程序,方法及所要达成的目标与原则,在咨询师多次咨询后达不到求助者所要求的目的,求助者有权提出中止咨询或更换咨询师,且求助者在咨询过程中对于咨询师的咨询内容,有知情权与选择权。

义务

求助者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并且不违反国家的任何法律法规,在咨询师如求助者需要更改原定求助时间需提前告知咨询师,双方重新确定新的咨询时间,如需延长咨询时间,则需在每次咨询前提前与咨询师协商,待咨询师同意后方可进行咨询时间的延长。2.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咨询师需遵守咨询的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不得作出对求助者身体、心理上的侵犯,不得泄露求助者的个人隐私,不得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及执业范围的事,不得利用自己的职业便利作出伤害求助者身体以及心理的事情。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应有豁达的胸怀,尊重与对求助者包括其年龄、性别、信仰、宗教、国籍以及求助者身体,心理、性取向等隐私问题进行保密,再有保密例外情况时,应提前告知求助者。权利

咨询师有权利在咨询过程中对于求助者的心里问题以及一些对于解决心里问题相关的个人资料进行了解与记录,咨询师有权在求助者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在遇见拒不配合的求助者时咨询师有权对求助者提出中止咨询或者转介咨询来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义务

咨询师在咨询开始前有义务向求助者展示与介绍其培训背景、咨询经历并且出具相关合法的职业技能证书,在咨询过程中应遵守咨询规定,按正式咨询前商定的咨询目标与方法进行咨询,应恪守守时原则,对于商定好的时间进行遵守,如需改变时间,需提前告知求助者并且征得求助者的同意后方可更改时间。咨询时间:

每周1次,每次60分钟。咨询过程:

心理评估及故事叙述阶段

六、心里咨询阶段

第一次:心里评估及故事叙述阶段

心里评估目的: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了解求助者基本情况,如身体、心里,家庭以及一些过去的事迹,必要时包括恋爱史等资料,并且进行资料收集,初步诊断。

咨询过程:

1、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在进入正式会谈之前,对孙小姐一些家庭基本情况进行了了解,并且进行了记录,且对孙小姐进行心理评估,告知其最近失眠症状就是其心理问题所造成的的身体反应,是心里对身体行为的干预,需要及时调整自身心态。

2、将合理情绪疗法告知孙小姐,为其讲解其咨询疗法中的ABC理论,造成这一困扰并不是因为要往家里寄钱导致XX手机没有购买,而是因为她错误的认知态度,害怕因为此而造成交际圈的隔离,失去对交际的信心以造成身体躯体化反应。

3、对于咨询后的总结作业,思考自己对于时间起因的思考,挖掘思维深处想法,并且做出记录。

第二次咨询:信念改造阶段

针对孙小姐不合理的信念做出改变,使其认知到造成失眠等情绪反应的并不是因为XX手机上市而却需要往家里寄钱买不起,而是因为她不合理的信念所造成,应当对此信念造成改善,同时反馈作业,对于深层次的原因做出思考。咨询内容节选如下:

咨询师:在上一次的会谈中,我们一起了解了,造成现在不合理的困扰包括失眠症状等结果并不是因为要寄钱给家里而造成XX手机没有购买,而其实是有一个会认为因此而造成交际圈的变化的认知。孙小姐:好像有一点这个意思。(身体前倾)

咨询师: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优秀的的交际圈,有良好的人脉,这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但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想法,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改变其不合理的想法就能是之回到正轨上来。孙小姐:那您需要我要怎么做呢?

咨询师:具体做法不是我需要您来做,苏格拉底曾经说过:“认识你自己。”每个人自己是自己问题的专家,我举个例子:你某一天穿了一件新衣服,然后你的朋友回来后没有赞美,你会因为她没有买而不理她们吗? 孙小姐:当然会,我穿的这么美丽不就是想得到赞美吗? 咨询师:嗯,那如果是她刚刚考试失利呢?

孙小姐:哦,那我还得去安慰她,不要灰心,然后在帮助她一起补课。咨询师:那还会因为她没有赞美你而不开心吗? 孙小姐:不可能啦(微笑摆手,神情放松),每个人都有暂时失利的时候。咨询师:完全正确,你看,在同一个结果上,因为您有不同的看法,造成对结果有着非常大的不同,这就是信念的影响。孙小姐:有道理。

咨询总结:在同一事件中,因为不同的观念,信念,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这就是ABC理论的概念,改变不合理的认知B,而改变躯体反应C。第三次咨询:心里修通阶段 针对孙小姐不合理的信念B,再其有一些认知改变的情况下运用合理情绪疗法进行加深巩固,帮助孙小姐认知到自己过于绝对化等不合理的信念,从而做出改变。咨询内容节选如下:

咨询师:您从小特别要强,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成绩都是名列前茅,您家里父母一定以你为荣吧。

孙小姐:是的,我从小家庭条件不是很好,我就发誓一定要改变这个状况,使得这个家庭经济有所改变,所以我非常要强,在我眼里没有第二名,只有第一,得不到第一我就非常难受,然后我就拼命学习,奖状多的数不清,每个人都非常的喜欢我,老师们喜欢我,家长们都喜欢拿我做例子,说你看看孙XX怎么样,你在看看你自己,跟别人比差远了(表情喜悦)。我一直被包围在这个荣誉感之中,我也非常感谢我的父母,在十分困难的时候仍然对我进行支持与鼓励(此处有点哽咽)。考入这个大学我是拿了全额奖学金的,当时有不少大学要我,因为这个大学给我有全额奖学金,所以选择了它,而且离家也不是非常远。

咨询师:嗯,听到您的童年经历,这是非常优秀的,刚才听到一句,在家庭非常困难的时候,您的父母也是非常支持您的,能具体说说嘛,哪些方面支持。孙小姐:(思考一会)我妈身体不是很好,但是我以前学习的时候经常陪着我熬夜,晚上为我准备夜宵,家里条件不好,但是对于我喜欢吃的,从来没有省过,他们自己舍不得吃,都留给我,至今还有2句映像非常深刻的话时刻浮现,就是:你吃吧,妈不饿和你吃吧,妈不喜欢吃。小时候的我真的以为妈妈是吃过了或者不喜欢,直到长大,才了解,这个是舍不得。爸爸,因为腿脚不好,受过伤,不能干重活,但是每次我住校需要扛东西的时候都是他一个人扛,嘴里都说,爸没事,早就好了。(抽搐…停顿…)咨询师:耐心等待….孙小姐:我现在想想,我的那些想法真的很对不起他们(哭泣)。

咨询师:每个人生来都不是完美的,承认自己的缺陷,承认不完美,心灵才会自由。

孙小姐:嗯….还有,我的朋友们都来找我了。咨询师:这是好事,是什么原因呢?

孙小姐:我的朋友们,前几天因为这款手机刚上市确实比较新奇,因为以前没见过,所以团在一起研究新手机,而我那几天因为我这个性格,已经习惯被簇拥,一下子没有适应,导致我心里发生不好的想法,其实她们并没有冷落我,是我性格过于要强,产生了不好的想法,而造成看事物角度发生了改变,经过几次咨询我改变了我的想法,发现他们并没有冷落我,然后这几天我睡眠也好了很多。咨询师:对,正是因为您这样有着绝对化的想法,导致您担心自己的交际圈子发生改变,改变这样的思想,一切也都会改变。孙小姐:嗯,我明白了,谢谢您!(舒心微笑)

七、咨询总结:

经过3次咨询,求助者对于害怕因为没有购买XX新款手机而被同学看不起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紧张,忧虑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且孙小姐咨询后心里测验结果相对于咨询前,有了很大的提升也咨询基本达到了目标。咨询师总结:

每个人都有不良情绪,有些人可以正确的引导自己,而有些不能,这就需要咨询师进行引导,在引导过程中,运用一定的方法,使来访者知道自己才是解决其心理问题的专家,懂得用合理的方法,手段,以及一些恰当的释放方法,来取代现有的不良心里因素,而不是一味的只靠咨询师。

经过一定的咨询治疗,求助者睡眠情况也得到了改善,能够直面问题,咨询目前基本实现。

参考文献:《当代大学生攀比心理分析及对策》冯程超,《合理情绪疗法对家庭矛盾中女人情绪的作用_百度文库》

第五篇:浅谈大学生攀比消费心理[小编推荐]

浅谈大学生攀比消费心理

法学0906班

张传枝

1209102605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着实地解决了广大人民群众温饱的问题,由此带来的人们的消费观念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普遍的提高,本是我们发展的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本是一个非常欢喜、乐见的大好局面。但如今的社会却充斥着各种盲目的无计划的攀比消费之风:比吃、比穿、比职位等等严重偏离了原来正常的消费观念,腐蚀着发展的结果。大学生虽说是与大众社会接触未深的一个群体,但由于其自身对于大众社会的认知能力不高、意志力不强,具有易受暗示性、易受迷惑、不太能辨明是非等等特点反而成为盲目攀比之风的重灾区,不得不引起广泛的关注。下面就仅围绕大学生盲目攀比消费心理的一些问题展开。

大学生消费攀比在高校中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攀比之风现象风起云涌,好像不争个上下死不休的架势。物质的攀比,无节制的消费,这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比如很多大学生买东西并不是基于要用而是要跟人家比、赶潮流;买名牌的东西并不是基于其品质而选却是由于它的名气可以显摆自己的地位,比阔气、比有钱。在他们的眼里攀比视乎成为了他们买东西的主要动机,于是乎在他们的观念里就形成了“穿的一定要有名牌,多不多放一边”,崇尚潮流、名牌的潜规则等等一些不健康的消费。消费白领化是现今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消费的最生动描述。

促进经济健康的、良性的循环发展,我们鼓励人们消费,拉动内需,本是无可厚非。但如果没有正确引导,以不正确的消费观念为主导,不量力而行、不节制、不理智的超前消费导致盲目、泛滥消费,其造成的一连串后果也是不可低估的。特别是现今很多大学生被盲目攀比的不健康消费心理引导,对大学生、家人及社会造成了莫大的影响。

攀比心理危害极大,大学生攀比消费给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我国的大学生70%来自于农村,家庭经济并不富裕。部分学生过分注重生活享受、追求高档消费,致使家庭难以承受。在其家里不能满足其攀比需求的时候,有部分大学生并不能真正的理解自身家庭的实际情况,由此与家里产生了隔阂、甚至矛盾,埋怨自己为什么会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继而产生一些自卑的心理。

另一部分大学生,可能比较会理解自身的家庭处境,他们理解家里的父母亲甚至同情家里人,尽量的寻求为家里的父母亲减轻负担,但却并不能正视攀比消费的心理。因此面临着双重的经济压力,只好寻求自身能力,发大把大把的时间去兼职、去打工。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部分大学生的消费问题,但却严重的荒废了大学的学业,将作为学生的本职任务倒置。学期结束,有的同学甚至数门成绩“挂科”,有时重修、补考的队伍比真正考试人数还多。专业知识不仅没有学好,更不用提抽出时间去阅读课外书籍来扩充知识。有的人考试靠作弊,有的甚至找人替考,在这样的需求驱动下有的学校居然成立了地下“枪手”党,将替考称为“接活”,有其专门的“市场价”和“潜规则”。这种消费攀比,容易形成 “不良的示范效应”,在校园中容易形成不良的校风、学风,不仅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校园人际关系,更增加了学校教育管理的难度。

最后不健康的消费攀比心理还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甚至让大学生走上犯罪道路。攀比的过程就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在攀比的驱动下,你在某个时候达到了和别人一样的水平,这时你会感到暂时的满足。然而攀比的危害就是攀比心理本身就是一个“驱动器”,蠢蠢欲动,“试比高”是其基本特征,决不允许你长期停留在一个层次。总有新的东西让你继续攀比,导致的结果是你的心理根本不太可能有处于平衡的状态;反而激励你去攀比,去摘取最高点,时时去揣测别人的心理,长期以往便会产生一种“攀比恐慌综合症”的病态心理。犯有“攀比恐慌综合症”的人,轻者会出现心慌、气短、失眠等症状,重者则可能导致心脑疾病的发生。我们深知大学生盲目攀比消费的危害性,但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的呢,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来拯救深陷其中的大学生,预防深陷盲目攀比消费的泥潭中更显的重要。

首当其冲的一个原因就是具有咱们中国特色的“中国家庭式溺爱教育管教模式”,家庭溺爱成为大学生消费攀比的助推器。在家庭的消费结构中,消费的支出也更多的是往年轻一代身上倾斜,父母对子女的爱集中在经济的一味满足,家长的对子女过分溺爱,尤其是独生子女,这种做法在客观上助长了大学生非理性的消费恶习。因此父母亲应该改变传统的错误观念,形成正确的心理和行为,合理供给子女开销,不能一味迁就,从思想上培养子女的自理自立能力。另一方面,父母亲应该对自己的孩子不健康的消费行为及时进行纠正,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其次商家为了争夺市场广泛地利用负面的宣传,误导大学生消费,为自己创利,也是致使大学生盲目攀比消费的诱因之一。大多的商家运用心理学和统计学知识,分析大学生的价值观、心理特点、爱好和经济状况;然后运用现代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和营销,利用大学生认知能力不高、易受暗示、迷惑等特点,激起他们的各种消费欲望。因此一方面政府的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于违规违法的商家的整顿、处理,规范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另外一方面必须在全社会加强倡导积极的健康的消费观,引导社会消费群体的正常消费,创造良好的社会消费环境。

最后大学生不同消费层次群体的不良导向作用,也是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形成盲目攀比消费心理的诱因。大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家庭状况千差万别,消费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虽然集到了一起,共同生活,却一般是不会改变原来的消费观念,必然导致形成消费层次差别。在正常的社会上由于消费层次的差别,都会导致不正常的、盲目的攀比消费心理,更何况是对于涉世未深、认知能力不高、辨别是非能力不强、易受暗示、迷惑的大学生来说更是一个考验。通常情况下,经济较困难的学生容易受到经济基础较好的学生的影响,个性不太强 的学生容易受到各性较强的学生的影响,不追求时尚的学生容易受到追求时尚的学生的影响。最后导致超出本来正常的消费能力,不知不觉地陷入了盲目攀比消费的泥潭中,不能自拔。因此学校首先应当将这一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再者可以通过利用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抑制物质攀比的“群体效应”。比如利用德育课堂和社会实践进行思想教育,潜移默化,在学生中开展正确对待劳动所得和感恩教育等等。

总而言之,大学生攀比消费心理所造成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必须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再者也应该看到造成大学生攀比消费的原因也是复杂的、综合的,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才能提出客观的、符合实际需要的建议,对最终解决大学生攀比消费心理起到有益的帮助。

下载大学生攀比心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生攀比心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有攀比心理整改措施

    篇一:个人整改措施 个 人 整 改 措 施 *****中心小学校长 *** (2014年9月) 按照洪江市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体安排部署,通过广泛征求意见、认真学习讨论、全面开展......

    英语作文,攀比心理(本站推荐)

    Do not keep up with Joneses Recently, a record which is created by short for Credit Lyonnais Securities Asia shows that the growth of China’s luxury-goods mark......

    浅析罪犯的攀比心理

    浅析罪犯的攀比心理 攀比,在心理学上被界定为中性略偏阴性的心理特征,即个体发现自身与参照个体发生偏差时产生负面情绪的心理过程。通俗地讲,就是个体刻意将自己的智力、能力......

    大学生恋爱消费越来越高 与攀比心理不无关系

    大学生恋爱消费越来越高 与攀比心理不无关系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0年12月07日12:05 新华社-半月谈 现在,大学生谈恋爱越来越普遍,而与甜蜜爱情相伴而生的往往是高......

    如何对待孩子的攀比心理

    如何对待孩子的攀比心理 昨天,小木凳在临睡的时候对妈妈和爸爸说:妈妈,其实我都有点嫉妒了。小家伙絮絮叨叨的接着说:她的好朋友雅琪,有自己的一间漂亮的卧室,墙上面全都画满了美......

    怎样消除孩子攀比心理

    怎样消除孩子攀比心理 有人从吃、穿、用、玩四个方面诠释了现代中学生的攀比和奢侈,出手阔绰,动辄上千元。在现实生活中,这绝非夸张。 有一次坐地铁,看见两个孩子,每人手里拿着一......

    如何引导宝宝的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并不一概都是负面情绪,它隐含着竞争和好胜的情绪,正确看待它,有时候它往往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攀比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对于年幼的宝宝来说,他们不容易控制自我情绪,......

    如何引导孩子的攀比心理

    如何引导孩子的攀比心理 开学了,中小学校园里,不少同学正在叽叽喳喳地互“晒”出游成果,无形间也刮起了虚荣攀比之风。如今,很多孩子不比成绩好坏,而是比谁的爸爸厉害、谁的书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