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正确看待中学生的攀比心理
如何正确看待中学生的攀比心理
我们同学们生活的学校是一个小社会,它必然也会受到大社会的影响。我们所要探讨的攀比现象更是如此。攀比现象在各个班级在我们每一个同学的身上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严重有碍现代中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攀比是一种很不好的风气,它不是比学习、比勤奋、比文化素质,比团结友爱,而是变着法儿比吃、比穿、比打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不良的攀比之风似乎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令人担忧。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有必要对此现象有所了解。攀比现象主要有五种表现形式一是比吃喝,二是比穿戴,三是比时髦,四是比排场,五是比玩乐。攀比现象的表现形式还有很多,还有一种更为荒唐的攀比---吃安眠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心理学认为人的任何一个行为都有一定的心理基础,攀比也是如此。而比是人近乎本能的活动,人是在不断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也是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不断前进的。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比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时刻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但怎样使这种比指向积极的方面,避免其中的负面影响,这是我们每一位同学必须思考和弄清的问题。中学生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身体迅速发展,对身边的新生事物天生好奇,由于思维能力的缺欠,往往作出错误的选择。若不加以正确引导,虚荣心会逐渐膨胀,心理产生价值偏移,必然导致缺少理性的盲目攀比。
心理学认为,中学阶段是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过程实质上是个体反映社会现实的过程。在形成和完善的过程中就得与社会与人广泛接触。大量好的和不好信息就会源源不断地输入同学们的大脑,而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学生往往缺少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能力,而好奇成为第一需要。社会上的攀比之风必然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社会上很多明星的作秀成为学生攀比的榜样。于是有的同学将头发染成花的,有的同学好好的牛仔裤挖几个窟窿。所以从众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是导致中学生相互攀比的重要原因之一。
攀比现象对中学生有很多危害,比如生活攀比会增加父母的经济负担,衣着攀比会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而盲目攀比则会影响健康、荒废学业。那么中学生应有怎样的消费观念呢?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要把握好四个字:“适度消费”。该花的钱,父母不会吝啬;可花可不花的钱,不妨适当节制,把钱花到“刀刃”上;不该花的钱,要坚决不花。把握住这样的原则,就能远离攀比,杜绝不正当消费。
首先是不要盲目攀比。要正确地认识自己也要正确地看待别人,不要受表面现象影响。比较是人获得自我认识的重要方式,然而比较要得法,知己又知彼才能知道是否具有可比性。知己知彼后,心理失衡现象就会大大减低,也就不会产生那些心神不宁、无所适从的感觉。保持平常心。生活中保持一颗平常心是非常重要的,要时刻清醒地认识自己、控制自己,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虽然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只要下定决心去做,就一定能够成功。以平常心对待一切,还自己一片宁静。从实际出发。要培养自己的务实精神,以“实事求是”为精神准则,没有务实精神,考虑问题从现实出发,不要跟着感觉走,目标要实际,做一个真正务实的人。学会思考。遇到事情首先要仔细思考,不要盲目地跟着感觉走或者随大流。看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
二是树立正确的服饰观念。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服饰观念,使自己的形象更加符合一名中学生。中学生都是消费者,应当树立勤俭、节约、朴素的作风,不能增加家长的负担,所以不能与社会青年一样追求时髦,而应以中低档服装为选购对象。服装款式有较明显的区别。女生不宜穿透露性强的服装,不穿超短裙。以“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为原则,不着奇装异服。不染发,男生不蓄长发。不穿带有多种装饰物或非常艳丽花俏的服装,免得课堂上分散周围同学的注意力。集体活动要穿校服。中学生的主要的任务是学习,而不是打扮。不要盲目地追随潮流,在日新月异的时代里,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三是树立适度消费的观念。适度,就是要适家庭经济条件之度,花钱要考虑到家庭的承受能力,不顾家庭生活条件而追求超前消费是不应该的。父母辛苦工作抚育孩子本已不易,怎么能以自己可花可不花的消费要求加重他们的负担呢?比如身体发育需要的营养饮食,培育智力需要的有益书刊,符合中学生身份的衣物,该买的就买。而时髦地去穿、去吃、去玩,互相攀比花父母辛苦挣来的钱,是很不合情理的。这种消费行为的出发点是攀比,而不是实际需要。这样比来比去,除了造成极大的浪费之外,还会有更多的危害。这样的实例屡见不鲜的。中学生的消费,几乎百分之百来自家庭的供给,父母辛勤劳动赚来的钱我们能够忍心去浪费吗? 四是要防止盲目消费。盲目消费表现在不管有无好处,有无必要,是否适合自己,而一味地追时髦,赶潮流。只要人家说声:“现在就兴这个”或“这东西国际正流行”,就非要人有我有不可,中学生应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接受科学的消费咨询,多思考消费的目的和效果,防止盲目消费。
五是要抵制不利于健康的消费。有资料表明,有个城市对中学生作了一项调查,吸烟的占35%,饮酒的占38%,会打麻将的占70%。此外,还有同学进营业性歌舞厅、玩游戏机赌博,这都是不良的消费行为。中学生应在修身、立志、促学、健体上下功夫,这样才是一个正派而有风采的青少年。有关专家指出: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商品种类的极大丰富,使人们生活多姿多彩的同时,也使消费活动复杂化。中学生成为消费大潮中一群特殊的消费者。你们虽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却又具有了一定的消费观和消费行为。有调查研究表明,在普通的工薪家庭中,每月在孩子身上的消费约占家庭总支出的一半左右。同时,一些中学生的超前消费行为也让家长难以招架。这些虽然是一部分人的行为,但影响很坏,而且反映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位中学生去认真的深思。
六是消费分为生存性消费、享受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三个层次。在衣食不愁的基础上,中学生的消费要投向发展的层面。例如,订购有益的书刊,学习电脑,参加促进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不管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节俭的美德不能丢。
七是要在积极的攀比中不断超越自我。首先要解决的是“敢比”的问题。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要鼓励自己敢于同比自己高、比自己强、比自己先进的人比。在攀比中超越自我。其次要解决的是“会比”的问题。“怎么比”常常困扰着不少学生,总是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比,就会形成自卑心理;总是拿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比,就会形成自负心理。因此,要在积极的攀比中超越自我、认识自我、认识他人,以健康的心态,积极地去攀比,从而少走弯路。
同学们,让我们每个人都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努力,刹住校园内的攀比之风,让攀比之风远离校园。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让勤俭节约,力争上游之风成为校园的主流。有效克服因感性比较产生的盲目攀比,倡导理性比较所形成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的健康心理模式。
第二篇: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
有人说,攀比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攀比能激发个人奋斗的潜力,给人带来向上的动力;另一方面,攀比也让个人活的很累,让自己的心理失去平衡。因为后者的攀比只是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比,拿自己的弱项对抗别人的强项,那么结果自然可想而知。有位哲人说过,与他人比是懦夫的行为,与自己不才是真正的英雄。所以,把眼光放在自己的身心上,生活一定会多一份快乐与满足。
攀得高摔得重
生活的差别无处不在,于是人们在差别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了攀比的心理,而盲目攀比却让人们习惯性地将自己所做的贡献和所得的报酬与别人进行比较。如果这两者之间的比值大致相等,那么彼此就会有公平感;如果某一方的所得大于另一方,那么另一方就会产生心理失衡。某政府官员看到与自己同级别的其他官员用车比自己高级、住房比自己宽敞,自己甚至还不如一些级别和职务比自己低的人,心里就会感到很不平衡,于是换车建房也不足为奇了。其原因主要四心理上的诱惑导致的。
攀比心理与不满足心理犹如一胞姐妹,相伴而生。攀比是不满足的前提和诱因,在没有原则、没有节制地比安逸、比富有、比阔气中,致使心理失衡,越发不满足。有的人则为自己呢个在这些错误的攀比中出人头地、占据上风而无限度的追求个人名利,进而驱使自己不断走向腐化堕落的深渊。
某机关的公务员小季,过着安分守纪的平静生活。有一天,他接到一位高中国学的聚会电话,于是他带着久别重逢的喜悦前往赴会。昔日的老同学经商有道,住着豪宅,开着名车,一副成功者的派头。小李从返机关上班后,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整天唉声叹气,逢人便述说心中的烦恼。
“这小子,考试老不及格,凭什么有那么多钱?”他说。
“我们的薪水谁然无法和富豪相比,但不也够花了吗?”他的同事安慰说。“够花?我的薪水一辈子也买不起一辆奔驰跑车。小季心疼得跳了起来。“我们是坐办公室的,有钱我也犯不着买车。”他的同事看得很开。小季却终日郁郁寡欢,后来终于得了重病,卧床不起。
攀比是一把刺向自己心灵深处的利剑,对人对己毫无利益,伤害到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攀比是人性最普遍的一面。说到篇痹,人们自然会想到女人,因为女人对事物的敏感是更胜一筹的,她们对此的表现就是攀比。
巧姐在别人眼中是名副其实的“女强人”,做事干练果断,为人豪爽直率。团结在她周围的一些男同事无不称赞她办事干净利落,因而她也和他们一起称兄道弟。可是突然有一天,她无意间听到其中一位同事说:“巧姐什么都好,就是缺少了些女人味,你看人家阿美温柔婉静,一看就是个好老婆„„”巧姐的心里很难过。虽然她平时是别人口中的女强人,但她希望在别人眼中也是水一样的女人。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她尽量让自己变得有“女人味”,走路时“婀娜多姿”,说话时“柔声柔气”。可是她这样矫揉造作反而在别人眼里显得不伦不类,让人感觉怪怪的。“女人味”变成“怪人味”,巧姐心里更加委屈,整日郁郁寡欢,工作业绩也一落千丈。
其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是“女强人”也罢,做一个原始的自己才是最好的。巧姐看不得别人的“女人味”强过自己,所以才会导致自己拥有“怪人味”,让人觉得虚假、做作和不真实。巧姐在听到同事说她没有女人味时心里很不舒服,当她把那种不舒服转化为行动时,就从潜意识发展为攀比。这种攀比往往会因为不被别人认同而给自己的心理带来一种不小的冲击。如果内心的承受力强,冲击不会侵入影响生活;如果内心承受力弱,冲击就会乘虚而入吗,影响个人生活。所以,生活中认清自己尤为重要,不要让盲目的攀比变成一把利剑刺痛自己。
为什么要“比”
有一首歌谣这样唱道:人家骑马咱骑驴,走路遇见个挑担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人活着就会经常跟别人比,跟比尔·盖茨比,跟乔丹、姚明比,条件能力相差太远,看着人家发财也不会眼红。人们一般还是跟周围那些觉得不如自己的,可现在过的比自己强的人比,这么一比,就来火了,郁闷了。
人往往就是这样,很多烦恼都是因觉得不知周围的人而徒生出来的。其实世上本无事,实事庸人自扰之。别人固然有不如你的地方,但不是处处不如你,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存的空间。他在他熟知的领域里超过你,并不能说明你就是技不如人,只能代表你不了解某一方面的知识,说明他在某些方面还是比你强,想明白了这些后也就没有心结了。如果你还是想不开,那就跟那些不如你的人比比,不妨做一回鲁迅笔下的阿Q。
人世间没有永远的赢家,也没有绝对的输家。如自然界中,长青之树无花,艳丽之花无果。所谓梅须欠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寸香。人各有其长,各有其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要学会俯视,长往下比一比,生活必定会充满安逸。
化妆品行业里很少有人会不知道李箐和李礼这两个名字,这两朵姊妹花自1995年以来一直效力于法意公司,而这家公司先后作为纪梵希、范思哲、幽兰、安娜苏等国际知名化妆品品牌的中国地区总代理,曾在进口化妆品市场中独霸一方。李菁和李礼的名字也总是一起出现,一个是市场部总监,一个是销售部总监,她们曾为这些品牌在中国的推广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两个女孩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可任何美好事物的背后都不像表面那样光鲜。
刚出道时的李菁一身学生气,提着满满一箱化妆品的样品去拜访北京各大百货商场的化妆经理,曾不分青红皂白的骂出门去:“外语系毕业的大学生,不去外企大公司,跑到这儿来买什么化妆品?你不掉价儿„„”李礼的运气也好不到哪儿去,为了帮公司争取到优惠的合作条件,她曾在烈日炎炎下的马路上做了6个小时,才把主事的人——商场业务主管等回来。
李菁和李礼是幸运的,至少她们选择了一项自己热爱的职业并为之努力。“你不知道刚开始是有多苦。”李菁说,“我们根本没有休息日,白天盯销售,晚上盘库存。常常是商场一开门就冲进去,晚上关门后才出来。整日和销售员一起站着,做促销,搞活动。我们之说以和坚持下来,就是因为从来没有把自己摆的很高。只有努力从底层做起的人才能稳扎稳打,能上能下。”无法想象这些漂亮的女孩在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没有空调、暖气,没有卫生间的简陋库房里工作,成箱的货品都是自己在一级级台阶搬上搬下的。那是她们真的很委屈,但还是咬牙坚持下来了。
其实,她们对成功的定义就是要“开心”,要“感觉好”。每当有不顺心的事,就安慰自己一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烦闷也就一笑而散了。有一个因为自己没有没有一双完整的漂亮的鞋子而苦恼的女孩,当她为自己有漏洞的鞋而闷闷不乐时,忽然有一天她看见了那个拄着拐杖要饭的没有脚的男孩,她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富有,又是多么的可悲。富有是因为她有一双脚,而可悲的则是因为他不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不懂得欣赏自己的拥有。
学会俯视吧,只有这样,你才能满足,才会懂得珍惜现有的幸福。
要比就和自己比
生活中有些人羡慕那些明星、名人,羡慕他们天天淹没在鲜花和掌声中,名利双收,以为世间苦痛皆与他们无缘。
其实走进明星、名人的生活,他们同样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著名导演谢晋的儿子智力残疾;美国前任总统里根曾几度风光,晚年却备受不孝逆子的敲诈、虐待;戴安娜如果没有魂断天涯,又有几人知道她与查尔斯王子那场“经典爱情”竟是如此糟糕„„
俗话说,人生失意无南北,宫殿里也会悲恸,瓦屋里同样也会有笑声。只是,平时生活中无论是别人展示的,还是我们关注的,总是风光的一面、得意的一面,这就像女人的脸,出门的时候个个都描眉画眼、涂脂抹粉、光艳亮丽,这全都是给别人看的。回到家后,女人们一个个就都素面朝天了,这就难怪有的男人感叹:“老婆还是别人的好。”于是,站在城里,向往城外,而一旦走出围墙,就会发现生活其实都是一样的,有许多我们一直很在意的东西,在别人看来,可能就根本不值一提。
所以,不要把你的生命浪费在和别人对比上,应该跟自己的心灵赛跑。那些老拿自己和别人攀比的人,他们心灵的空间挤满了太多的负累,从而无法欣赏自己真正拥有的东西。
其实我们对自己不苛求,又怎么知道别人一定比自己好呢?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令人羡慕的东西,也有自己感到缺憾的东西,没有一个人能拥有世界的全部,重要的在于自己的内心感觉。那些心态平和的人也许生活中物质的享受并不比别人好,只是他能接受自己,觉得自己好而已。
所以,要懂得欣赏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活得随心所欲。你能改变什么让自己感到愉快,那就做一些改变,不过,如果改变了以后会让自己不愉快的话,那么不管有多少人要你去做,也不应该盲从去做。还有,即使你已经知道改变以后会很好,但自己却无力改变的话,也不应该勉强去做,原谅自己、欣赏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那些让自己觉得不满意的地方,就很容易的忽略过去了。毕竟,上帝使我们拥有不同的肤色、不同的个性,就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所以要接受自己所谓不完美的地方,没有必要勉强自己变得完美。
那些总是抱怨自己不幸的人,不要用沉重的欲望迷惑自己,不要总是看到你还不曾拥有的东西,而要静下心来,放下心灵的负担,仔细品味你已拥有的一切。学会欣赏自己的每一次成功、每一份拥有,你就不难发现,自己竟会有那么多值得别人羡慕的地方,幸福之神早已在向你频频招手了。
所以,我们要用“和自己赛跑,不要和别人比较”的生活态度来面对生活。如果我们愿意放下身价,观摩别人表现杰出的地方,虚心向他们请教,而不管他是谁,就能从他的表现看出成功的端倪,那么收获最多的其实是自己。
消除攀比
攀比使得一部分人的心里自始至终处于一种极度不安的焦躁、矛盾和激愤之中,使他们牢骚满腹、不思进取,工作中得过且过、心思不专。更有甚者会铤而走险、玩火烧身,走上了危险的钢丝绳。因此,我们必须要走出攀比的心理误区。对此,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会比较
攀比心理源于比较方式的不当,缘于比较“参照物”的选择失误。搞腐败的那些地方官员和企业领导,他们所选择“参照物”自然是那些风流倜傥的有钱人,自认为能力、才华不比他们差,而收获却比他们少,这是多么不公平啊!其实,只要我们多想一想那些普通劳动者,我们的心里又怎么会有这样多的焦灼、急躁与失落,甚至是愤愤不平呢?面对着众多普通人,我们的心灵必然会多一份平静、豁达,甚至多一份愧疚。还有什么不平衡可言呢?
2.心底无私
攀比心理导致人生创伤,而心底无私则是治愈攀比心理的良药。在当今社会种种诱惑特别是金钱诱惑面前,一些人目眩头晕,忘记了做人的起码标准和为人的基本守则,在心理平衡的过程中,向腐败、堕落的目标迈进。在他们身上缺少的是圣洁的信念、奋斗的理想,缺少的是世界观、人生观的持续刻苦的改造,不能够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能够达到一种高尚的人格的修炼。
3.倾诉
倾诉法也叫发泄法,即将自己的心理痛苦向他人倾诉。倾诉法是近年来医学心理比较提倡的一种治疗心理失衡的方法。受挫后如果把失望焦虑的情绪封锁在心里,会凝聚成一种失控力,它可能摧毁侧肌体的正常机能,导致体内毒素的滋生。适度倾诉,可以将失控力随着语言的倾诉逐步转化出去。倾诉作为一种健康防卫,既无副作用,效果也较好。如果倾诉对象具有较高的学识修养和实践经验,将会给失衡者的心理适当抚慰,使他们鼓起奋进的勇气,在一番倾谈之后轻松快乐许多。
4.目标法
攀比干扰了原有的生活,扰乱敢原有的目标。重新寻找一个方向,确立一个符合自己的新目标,这就是目标法。目标的确立,需要分析思考,这是一个将消极心理转向理智思索的过程。目标一旦确立,犹如在心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人就会生出调节和支配自己新行动的信念和意志,去努力进行能达到目标的行动。目标的确立,标志着人已经开始了下一步争取新的成功的历程。目标法既可以抑制和阻止人们不符合目标的心理和行动,又可以激发和推动我们去从事达到目标所必需的行动,从而让我们鼓起迎头赶上的勇气。
因此,要想以健康的心态生活,首先要学会平衡你的心态,放弃无谓的攀比。
第三篇:中学生攀比心理的论文
中学生攀比心理的论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的飞速进步,中学生面对的诱惑已经不仅仅来自社会,虚拟的网络,大量的信息冲击,对于生理以及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判断力不足的中学生而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学生之间不再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行为表现以及来自教师的表扬等作为自身修养的主要标准,而开始将来自同学之间的羡慕作为自身优越于他人的主要标准。而对于一些难以支付自身需求的学生,就在攀比心理的驱动下,产生了较大的异化行为。
一、中学生攀比的行为表现及成因分析
1、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学生消费观念扭曲。
中学生往往缺少这种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能力,好奇心占据了主导地位。因而学生的心理会或多或少受到各种攀比之风的影响。
2、学校中良好教育的缺失。
出现学生攀比成风的现象,学校也有着一定的责任,主要在于缺乏足够正确的教育和引导。由于年龄还小,学生在我认识不够,还足以具有足够的认知,不管这些东西对自己成长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可能的话甚至比同伴还好。另外,一些客观的原因存在也是使得攀比心理一浪高过一浪的因素。
3、父母消费观念的影响,导致不适宜的行为产生。父母自身的消费观念也会对中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当前我国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于孩子的喜爱已经超过了正常的范围。有些家长会放纵孩子的行为,孩子说什么就给什么,结果渐渐促成了学生之间攀比心理的养成,例如孩子们比谁的父母钱多,开的车子高档。不良的风气甚至导致一些家庭贫苦的孩子不让自己“丢脸”,不愿意让自己的父母到学校中去。
二、中学生盲目攀比的正确引导
1、家长正确的榜样示范
俗话:“近朱则赤,近墨则黑。”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尤为重要,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可磨灭。因此,家长要端正自己的行为,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因此家长应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从而避免出现攀比消费心理的情形。
2、教师的正确指导
教师需认识到,自己学生是这个群体在学校这个环境中接触最多的人,自己的一言,一行,接人待物方面的神志透露出了自己的观念,学生很自然地将老师作为崇拜模仿的对象,所以教师当以奋发向上,勤俭节约的言行去引导学生。
3、良好心态的养成,在积极的攀比中不断超越自我。在充分了解认识自己的基础上,鼓励中学生同比自己高,比自己强,比自己先进的人比。采用榜样树立来激励学生,在攀比中超越自我。然后要解决的是“比什么,怎么比”的问题,如果总是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长处比,便会形成自卑心理;但若总拿自己长处与别人短处比,就会形成狂妄自大、自负的心理。因此,应当在积极的攀比中超越自我。认识自我和他人,以健康的心态去攀比,从而少走弯路。
中学生攀比现象,引起了家庭的关注,对于学生已经造成不良影响的现象,同时更会在学校的指导下,获得来自家长、社会等各方面的支持,对学生进行健康的审美教导,对消费观念以及消费行为实施端正,对其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
第四篇:中学生攀比心理的成因及解决策略
摘 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在带来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也助长了学生的攀比心理,在中学生群体中最为明显。在攀比心理的作用下,中学生的价值导向发生偏离,价值判断存在偏颇,不利于其健康发展。因此,做好中学生攀比心理的正确引导成为中学基础教育的重要一环。本文以中学生攀比心理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成因的基础上提出对应的解决策略,以期实现对中学生的正确价值引导。
关键词:中学生;攀比心理;成因研究;对策分析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及科技的突飞猛进,中学生面对的诱惑已经从社会层面扩展到虚拟网络层面,此外中学阶段学生心智的不成熟、情绪的不稳定逐渐使其成为攀比心理的高发群体。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偏离正常轨道,攀比心理不断滋生的背后是令人担忧的中学教育与民族发展。当攀比心理膨胀到一定程度,往往会激发中学生的犯罪欲,在危害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同时不利于社会稳定。因此,做好中学生攀比心理成因分析并制订可行的解决策略成为中学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中学生攀比心理的成因分析
1.不良的社会环境扭曲中学生的消费观
不良的社会环境对中学生攀比心理的助长往往是直接而深刻的,一方面中学生狂热的追星热潮使得其过度效仿明星,不断膨胀的物欲需求使得中学生陷入消费误区;另一方面不良的社会风气带动中学生不良的跟风热潮,不健康信息及场所的客观存在加剧了中学生攀比心理的滋生。不良社会环境使得中学生很难有效抵制不良风气的侵蚀,从而造成消费观念的扭曲畸变。
2.学校正确教育引导的缺失助长攀比性
学校在学生攀比心理纠正引导中的失职主要表现为教育引导的不到位。中学生年龄较小,对事物的认识还停留在表层,其认知与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足需要学校做好心理的辅导与教育。学校从本质上说承担着比家庭更为重要的引导责任,但是我国大部分学校在学生攀比心理引导纠正方面努力不够,使得学生的攀比心理更趋严重。学校对学生消费心理引导方面的不足也使得学生在不良的社会风气刺激下滋生攀比心理。
3.家长榜样示范不足强化既定攀比心理
计划生育的开展使得我国独生子女的比例大幅提升,造成家长对孩子的过分宠爱,对孩子的任何需求家长都最大限度满足,其中不乏孩子的无理需求。此外,部分家长错误的消费观念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学生,中学生受家长消费观念的影响养成了追求物质享受,过度挥霍金钱的消费趋向。
二、中学生攀比心理的解决策略分析
1.努力净化既有社会环境,以文明校园建设消除攀比心理
要想真正实现中学生攀比心理的消除,必须从校园环境、社会环境的净化开始。一方面加强社会消费心理与消费观念的宣传教育,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不良消费心理的危害性,在全社会形成文明消费、理性消费的消费风气与趋向。以大环境的优化消除中学生的攀比心理,从而引导其科学理性消费,自觉规范消费行为。另一方面要做好校园环境的净化,通过开展健康积极的校园活动,尤其是开展消费方面的知识讲座、消费案例的真实模拟等,让中学生认识到攀比心理的危害,从而自觉与攀比心理作斗争。
2.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加强对中学生攀比心理的关注
我国大部分中学校园对学生攀比心理的忽视、消费心理教育的缺失助长了中学生的攀比心理。因此,学校一方面要注意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引导作用,鼓励教师通过鲜活的教学案例增强学生对攀比心理危害性的认识,使其在教师的引导启示下做出正确的消费判断。另一方面要开设心理教育专项课程,对以攀比心理为代表的一系列错误心理进行教育引导,制订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3.家长以身作则进行榜样示范,最大限度发挥家庭引导作用
家庭与家长对中学生消费心理的影响最为深远。通过家长的榜样示范,孩子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自觉养成正确的消费习惯,自觉规避不良的消费趋向与消费行为。此外,家长要承担起孩子成长成才的陪伴职责,从繁忙的日常工作与应酬中抽出时间回归家庭,给予孩子最基本的呵护与关怀。通过家庭角色的重新建构,真正发挥自己的教育指导作用,引导孩子自觉同错误的攀比心理作斗争。
第五篇:大学生攀比心理
浅谈大学生攀比消费心理
目前,我国校园贷套牢大学生变得越来越严重,在前一段时间河南郑州某大学的一名在校大学生欠债百万跳楼事件更是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谁又能想到还在大学阶段的学生债务居然能高达百万元。一起接着一起因为网络贷款导致大学生走向极端的案例接连发生。很多人把矛头都指向了乱象丛生的“校园网贷”。可是,没有市场,就没有买卖!使这个怪诞的网贷市场“蓬勃发展”的动力——大学生的攀比心理!
大学生消费攀比在高校中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攀比之风现象风起云涌,好像不争个上下死不休的架势。物质的攀比,无节制的消费,这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比如很多大学生买东西并不是基于要用而是要跟人家比、赶潮流;买名牌的东西并不是基于其品质而选却是由于它的名气可以显摆自己的地位,比阔气、比有钱。在他们的眼里攀比视乎成为了他们买东西的主要动机,于是乎在他们的观念里就形成了“穿的一定要有名牌,多不多放一边”,崇尚潮流、名牌的潜规则等等一些不健康的消费。消费白领化是现今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消费的最生动描述。
促进经济健康的、良性的循环发展,我们鼓励人们消费,拉动内需,本是无可厚非。但如果没有正确引导,以不正确的消费观念为主导,不量力而行、不节制、不理智的超前消费导致盲目、泛滥消费,其造成的一连串后果也是不可低估的。特别是现今很多大学生被盲目攀比的不健康消费心理引导,对大学生、家人及社会造成了莫大的影响。
我们深知大学生盲目攀比消费的危害性,但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的呢,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来拯救深陷其中的大学生,预防深陷盲目攀比消费的泥潭中更显的重要。
首当其冲的一个原因就是具有咱们中国特色的“中国家庭式溺爱教育管教模式”,家庭溺爱成为大学生消费攀比的助推器。其次商家为了争夺市场广泛地利用负面的宣传,误导大学生消费,为自己创利,也是致使大学生盲目攀比消费的诱因之一。最后大学生不同消费层次群体的不良导向作用,也是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形成盲目攀比消费心理的诱因。
总而言之,大学生攀比消费心理所造成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必须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再者也应该看到造成大学生攀比消费的原因也是复杂的、综合的,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才能提出客观的、符合实际需要的建议,对最终解决大学生攀比消费心理起到有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