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正确引导有攀比心理的孩子?
如何正确引导有攀比心理的孩子?
现在家庭生活水平都好了起来,所以就有了攀比心理,父母要正确引导,要帮助他们克服不良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这样才会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
应教育孩子集中精力搞好学习。要通过教育,使孩子明白自己是一名学生,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引导孩子在学习、劳动、品德方面与同学展开竞赛,而不是在穿着上盲目攀比。即使家庭条件允许买名牌衣服,也要讲究穿着的环境,上学时以穿校服和其他朴素大方的服饰最为适宜,这样就不会让孩子在穿着上产生优越感,而能与其他同学平等相处。
攀比也是很正常的心态,说实在的,我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都有攀比心,包括我们成人。有时候这种心态的存在可以促使人去努力,比如努力多挣钱、努力考一个好学校、努力获得奖项等等。人前进的动力,不就是为了得到好的生活和得到他人的尊重吗?攀比其实是很正常的一种心态,关键是如何把握。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争取该争取的,没有什么可非议的。
家长要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端正消费行为,以身立教。孩子对美的认识往往受父母的影响,甚至将父母的穿着打扮作为效仿的对象。如果妈妈说:“女儿穿这件红色衣服真漂亮!”那么孩子就认为穿这件衣服很美,天天穿着不肯换。如果父母的审美情趣低下,以新奇时髦、穿金戴银、穿名牌服饰为美,那么孩子当然就会无师自通,上行下效了。? 孩子追求名牌效应的心理,除受社会上高消费的影响外,也与有些家长自身的审美观、消费观有关。他们认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给孩子买高档衣服,甚至买金项链、金手镯,这是应该的,甚至以此炫耀自家的身份、地位或富有,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有的父母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在别的孩子面前“不掉价”。殊不知,这些家长的行为对孩子是一种误导。
第二篇:正确引导“单亲家庭”孩子心理
正确引导“单亲家庭”孩子心理 随着离婚率的增加,很多孩子都陷入了没有妈妈或者没有爸爸的生活,这类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健康成长呢?单亲家庭的孩子应该如何正确教育呢?
对于生活在单亲家庭环境中的孩子,如何运用正确的教育和亲切的关怀,来弥补孩子心灵的创伤,使孩子能健康成长极为重要。
1.给孩子充分的爱抚
有些家庭解体后,抚养孩子的一方拒绝另一方来看望孩子。有些父母还告诉孩子:“是你爸爸不要你了,他走了。”或“是你妈妈不要你了,她走了。”这些做法不但剥夺了另一方对孩子的探视权以致爱的权利,而且在孩子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有位母亲离婚后把自己的仇恨转嫁给孩子,从小教育女儿,男人不是好东西,离他们远点。结果这个女孩从小到大不敢和男性接触,恨男人,厌恶男人,最后导致性变态。母亲自私的感情,毁掉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父母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负起对孩子的责任,让孩子在爱抚中健康成长。要让孩子明白,父母虽然离婚了,但并不改变对他的爱。无论父亲或母亲是否和他生活在一起,都不意味着要甩掉他,不爱他。
2.不要让孩子成为父母竞争的牺牲品
有些父母离婚后都想要孩子,于是,双方争着满足孩子的种种要求,以讨孩子的欢心。有的父母相反,谁都认为孩子是负担。无论是哪种,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有的孩子学会了控制父母,利用父亲的力量去控制母亲,利用母亲的力量去控制父亲,变得自私、虚伪、爱说谎。父母在离婚后,仍应注意对孩子教育的一致性、一贯性。并用挚诚的爱心赢得孩子的尊敬与回报,而不应让孩子成为彼此竞争的牺牲品。
3.不要让孩子充当丈夫或妻子替代角色
离婚后的父母,往往感情上孤独、寂寞,容易把孩子作为精神上的寄托,把自己全部的精力和爱倾注在孩子的身上,同时也希望孩子能陪伴自己,慰藉自己。这样做的结果,使孩子养成对父母不健康的依赖性,无法独立。父母对孩子的感情依赖也越来越重,使孩子感到精神压力,这种精神压力超越了孩子能力所承担的程度,扮演了替代爸爸、妈妈的角色,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有害的。
有一个男孩,自幼父母离婚,和母亲一起生活。他和母亲盖一条被子,母亲在儿子身上得到了慰藉,儿子也习惯在母亲的怀抱中进入梦乡。母子在睡前总是爱抚一番才入睡,这在孩子幼年是无妨的。但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终于有一天,和母亲发生了性关系。事后,这位男孩由于忍受不了心理压力,导致神经错乱。母亲畸形的感情替代,给孩子带来了终身痛苦。
夫妻离婚后,应和其他朋友一起出去散散心,参加一些社交活动,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不要因此影响了孩子独立生活、健康向上的个性品质。
4.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父母离婚,孩子往往心情不好,不喜欢社交。父母应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根据他们的年龄,送进托儿所、幼儿园或学校,让他们和伙伴们在一起游戏、学习,使他们变得心情舒畅、开朗、活泼。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如让孩子去学乐器、唱歌、绘画等。孩子有了兴趣爱好,精神生活充实了,也会尽早从父母离婚所造成的阴影中走出来。
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
父母们一定要意识到,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成长将起到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一定要注意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
第一、家庭成员之间应相互关心,相互尊重。老人要体谅小辈,小辈要孝敬老人。婆媳不和是常见的家庭矛盾,需要双方多多努力,相互谅解,夫妻俩更要相亲相爱,同心同德。
第二、父母之间要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冲突,吵吵闹闹,甚至打架。这样会让孩子受到惊吓,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第三、民主是良好的家庭气氛中不可缺少的要素。重要的决定,应该由全体家庭成员,包括孩子,一起协商后作出,尤其是父母与子女之间,若建立了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家庭气氛。
第四、要力求使家庭的气氛保持一种轻松的状态。若家庭气氛太沉闷、太压抑,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是不利的。如父母在外面有什么不顺心、不愉快,不应该将它带回家里来,更不应该将它朝孩子发泄。父母对孩子学习方面的压力也不要太大。孩子放学回来,作父母的也要和孩子一起聊聊天,活动活动,看看电视,这样看起来好像耽误了时间,实际上调剂了生活,活跃了气氛,终究是得大于失的。
最后,父母们应注意加强自身修养,注意提高文化修养和素质。一个人文化修养好,有较丰富的内涵,才会有文明的举止,高雅的爱好等。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容易成为一个有修养、讲文明的人。
总之,为了孩子健康的成长,应努力营造一个温馨、祥和、文明的家庭气氛。强行止哭为什么不利于儿童心理发育
孩子摔倒,可能摔得很疼,但妈妈硬要孩子不哭,这很难做到。不哭并不是坚强的表现,自己爬起来才是最重要、最坚强的表现。妈妈可以让孩子尽情地哭,但不要太在乎他的哭声和眼泪,这是孩子自己的事。你可以体贴地用语言来安慰他,但不要代替他去解决难题,要让孩子自己想出办法,发掘自身的力量,不然的话,他就会对别人产生依赖心理,而疏忽对自己能力的培养,也就无法成熟起来,到了那时候,他就真的成了一个只会哭泣的孩子。强行止哭不利于儿童心理发育。偶尔在父母“高压政策”下,孩子会停止哭,父母还以为此法奏效。殊不知,这样做对孩子的心理发育将带来不良影响。哭也是一种心理素质教育。由于孩子语言发育尚未成熟,不会使用合适的语言来表达,通常通过哭,将不满、忧郁情绪表达、发泄出来,否则,这些不良情绪长期积压在心中,就可能以异常的心理或行为表现出来,例如,脾气变得暴躁,甚至出现打人、骂人等攻击性行为,与小伙伴很难相处、不合群等。
第三篇:怎样消除孩子攀比心理
怎样消除孩子攀比心理
有人从吃、穿、用、玩四个方面诠释了现代中学生的攀比和奢侈,出手阔绰,动辄上千元。在现实生活中,这绝非夸张。
有一次坐地铁,看见两个孩子,每人手里拿着一款诺基亚的高端手机,正在那里对比,看看谁的手机功能多、谁的耗电时间长,还把自己的电池卸下来看是否能装到对方的手机上。有一个电池可以同时装在两款手机上,而另一个却不行,于是那个同学就露出了胜利的微笑。
看到这里我不禁感慨万分。我能认出其中那款较高档的手机,还是因为同事刚刚托人在深圳买了一个,而他不在北京买却托人在深圳买的原因就是嫌这款手机在北京买太贵,这样他可以省掉将近两千块钱。一个差价都有两千块钱的手机,可想而知它有多贵,现在就这么成了孩子手中用来攀比的玩物。
有位家长和我沟通说,孩子最近开始偷家里的钱,还撒谎。后来被家长发现,问及原因,竟然是为了买名牌衣服,怕家长不给,所以只好偷。
追求名牌、追求前卫是当代学生的“半成熟心理”的表象,是其缘于对社会、对外界的模仿。再加上潜滋暗长的虚荣心,为了吸引周围人注意,就会在衣着、新潮电子用品方面与同学PK,你玩酷的,我超酷,我酷毙!
孩子之所以这么喜欢攀比手机、攀比衣服、攀比吃喝,其实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因为不自信,所以更在意外在的东西。
孩子既可以通过这些外在的条件“证明”自己,又不需要自己付出多少努力,因为这些东西都有父母为他们准备好了。
一些在年轻时吃过苦的家长现在发财了,于是“再也不想让孩子像自己那样受苦了”,所以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尤其是金钱物质上的要求。
还有一些家长虽然自己很简朴,省吃俭用,却倾尽全力满足孩子。我就曾经亲眼看见一个母亲,自己穿得不说寒酸至少也可以说是过于朴素吧,领着孩子买鞋,进了阿迪达斯店。孩子看上一双一千多块钱的鞋,售货员介绍说这款鞋功能怎么怎么多,孩子就喜欢上了。我以为妈妈不会同意,没想到她连犹豫的意思都没有,很平淡地说:“那就买这双吧。”从她的态度和孩子的神情来看,这样的鞋应该不止买过一双了。
家长自身的虚荣与攀比行为也在影响着孩子,再加上精神上的娇宠与物质上的保障,无形中助长了孩子攀比的行为。可见始作俑者的家长自然难辞其咎了。
我们经常抱怨孩子不懂得节约、好攀比,那孩子要“面子”的心理到底是从哪来的呢?是不是家长一点一点培养起来的呢?要想让孩子不爱慕虚荣,不跟同学比吃比穿,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也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就是要多肯定和鼓励孩子,从各个方面入手,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孩子自信了,攀比的内容就会从外在转向内在。
第二,必要时跟孩子讲一讲家长的工作是怎样的、如何赚到每个月的收入、每月的收入有多少。让孩子清楚家里的经济状况,学会体谅父母、懂得珍惜父母的劳动,从而在自己的花销上量力而行。
第三,也可以让孩子帮忙做家庭理财,安排每个月的家庭支出,这样既培养了孩子做事的条理性,又可以让孩子约束自己。
第四,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孩子把关注点放在学习上,多跟同学比较物质以外的东西。
第五,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从而珍惜自己的所得。对于孩子的要求不要马上给予,而是让孩子体会到渴望的滋味后再提供给他。因为来之不易,孩子才会懂得珍惜。
最后,我还想提个小小的建议,也是我的一点见解。有时候,适当满足孩子小小的自尊心,为孩子保留一份面子也是必要的,因为这样可以保护孩子暂时不因为外在的东西不如别人而变得自卑,然后再引导孩子将注意力回归到内在上来也不迟。
第四篇: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
有人说,攀比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攀比能激发个人奋斗的潜力,给人带来向上的动力;另一方面,攀比也让个人活的很累,让自己的心理失去平衡。因为后者的攀比只是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比,拿自己的弱项对抗别人的强项,那么结果自然可想而知。有位哲人说过,与他人比是懦夫的行为,与自己不才是真正的英雄。所以,把眼光放在自己的身心上,生活一定会多一份快乐与满足。
攀得高摔得重
生活的差别无处不在,于是人们在差别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了攀比的心理,而盲目攀比却让人们习惯性地将自己所做的贡献和所得的报酬与别人进行比较。如果这两者之间的比值大致相等,那么彼此就会有公平感;如果某一方的所得大于另一方,那么另一方就会产生心理失衡。某政府官员看到与自己同级别的其他官员用车比自己高级、住房比自己宽敞,自己甚至还不如一些级别和职务比自己低的人,心里就会感到很不平衡,于是换车建房也不足为奇了。其原因主要四心理上的诱惑导致的。
攀比心理与不满足心理犹如一胞姐妹,相伴而生。攀比是不满足的前提和诱因,在没有原则、没有节制地比安逸、比富有、比阔气中,致使心理失衡,越发不满足。有的人则为自己呢个在这些错误的攀比中出人头地、占据上风而无限度的追求个人名利,进而驱使自己不断走向腐化堕落的深渊。
某机关的公务员小季,过着安分守纪的平静生活。有一天,他接到一位高中国学的聚会电话,于是他带着久别重逢的喜悦前往赴会。昔日的老同学经商有道,住着豪宅,开着名车,一副成功者的派头。小李从返机关上班后,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整天唉声叹气,逢人便述说心中的烦恼。
“这小子,考试老不及格,凭什么有那么多钱?”他说。
“我们的薪水谁然无法和富豪相比,但不也够花了吗?”他的同事安慰说。“够花?我的薪水一辈子也买不起一辆奔驰跑车。小季心疼得跳了起来。“我们是坐办公室的,有钱我也犯不着买车。”他的同事看得很开。小季却终日郁郁寡欢,后来终于得了重病,卧床不起。
攀比是一把刺向自己心灵深处的利剑,对人对己毫无利益,伤害到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攀比是人性最普遍的一面。说到篇痹,人们自然会想到女人,因为女人对事物的敏感是更胜一筹的,她们对此的表现就是攀比。
巧姐在别人眼中是名副其实的“女强人”,做事干练果断,为人豪爽直率。团结在她周围的一些男同事无不称赞她办事干净利落,因而她也和他们一起称兄道弟。可是突然有一天,她无意间听到其中一位同事说:“巧姐什么都好,就是缺少了些女人味,你看人家阿美温柔婉静,一看就是个好老婆„„”巧姐的心里很难过。虽然她平时是别人口中的女强人,但她希望在别人眼中也是水一样的女人。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她尽量让自己变得有“女人味”,走路时“婀娜多姿”,说话时“柔声柔气”。可是她这样矫揉造作反而在别人眼里显得不伦不类,让人感觉怪怪的。“女人味”变成“怪人味”,巧姐心里更加委屈,整日郁郁寡欢,工作业绩也一落千丈。
其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是“女强人”也罢,做一个原始的自己才是最好的。巧姐看不得别人的“女人味”强过自己,所以才会导致自己拥有“怪人味”,让人觉得虚假、做作和不真实。巧姐在听到同事说她没有女人味时心里很不舒服,当她把那种不舒服转化为行动时,就从潜意识发展为攀比。这种攀比往往会因为不被别人认同而给自己的心理带来一种不小的冲击。如果内心的承受力强,冲击不会侵入影响生活;如果内心承受力弱,冲击就会乘虚而入吗,影响个人生活。所以,生活中认清自己尤为重要,不要让盲目的攀比变成一把利剑刺痛自己。
为什么要“比”
有一首歌谣这样唱道:人家骑马咱骑驴,走路遇见个挑担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人活着就会经常跟别人比,跟比尔·盖茨比,跟乔丹、姚明比,条件能力相差太远,看着人家发财也不会眼红。人们一般还是跟周围那些觉得不如自己的,可现在过的比自己强的人比,这么一比,就来火了,郁闷了。
人往往就是这样,很多烦恼都是因觉得不知周围的人而徒生出来的。其实世上本无事,实事庸人自扰之。别人固然有不如你的地方,但不是处处不如你,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存的空间。他在他熟知的领域里超过你,并不能说明你就是技不如人,只能代表你不了解某一方面的知识,说明他在某些方面还是比你强,想明白了这些后也就没有心结了。如果你还是想不开,那就跟那些不如你的人比比,不妨做一回鲁迅笔下的阿Q。
人世间没有永远的赢家,也没有绝对的输家。如自然界中,长青之树无花,艳丽之花无果。所谓梅须欠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寸香。人各有其长,各有其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要学会俯视,长往下比一比,生活必定会充满安逸。
化妆品行业里很少有人会不知道李箐和李礼这两个名字,这两朵姊妹花自1995年以来一直效力于法意公司,而这家公司先后作为纪梵希、范思哲、幽兰、安娜苏等国际知名化妆品品牌的中国地区总代理,曾在进口化妆品市场中独霸一方。李菁和李礼的名字也总是一起出现,一个是市场部总监,一个是销售部总监,她们曾为这些品牌在中国的推广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两个女孩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可任何美好事物的背后都不像表面那样光鲜。
刚出道时的李菁一身学生气,提着满满一箱化妆品的样品去拜访北京各大百货商场的化妆经理,曾不分青红皂白的骂出门去:“外语系毕业的大学生,不去外企大公司,跑到这儿来买什么化妆品?你不掉价儿„„”李礼的运气也好不到哪儿去,为了帮公司争取到优惠的合作条件,她曾在烈日炎炎下的马路上做了6个小时,才把主事的人——商场业务主管等回来。
李菁和李礼是幸运的,至少她们选择了一项自己热爱的职业并为之努力。“你不知道刚开始是有多苦。”李菁说,“我们根本没有休息日,白天盯销售,晚上盘库存。常常是商场一开门就冲进去,晚上关门后才出来。整日和销售员一起站着,做促销,搞活动。我们之说以和坚持下来,就是因为从来没有把自己摆的很高。只有努力从底层做起的人才能稳扎稳打,能上能下。”无法想象这些漂亮的女孩在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没有空调、暖气,没有卫生间的简陋库房里工作,成箱的货品都是自己在一级级台阶搬上搬下的。那是她们真的很委屈,但还是咬牙坚持下来了。
其实,她们对成功的定义就是要“开心”,要“感觉好”。每当有不顺心的事,就安慰自己一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烦闷也就一笑而散了。有一个因为自己没有没有一双完整的漂亮的鞋子而苦恼的女孩,当她为自己有漏洞的鞋而闷闷不乐时,忽然有一天她看见了那个拄着拐杖要饭的没有脚的男孩,她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富有,又是多么的可悲。富有是因为她有一双脚,而可悲的则是因为他不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不懂得欣赏自己的拥有。
学会俯视吧,只有这样,你才能满足,才会懂得珍惜现有的幸福。
要比就和自己比
生活中有些人羡慕那些明星、名人,羡慕他们天天淹没在鲜花和掌声中,名利双收,以为世间苦痛皆与他们无缘。
其实走进明星、名人的生活,他们同样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著名导演谢晋的儿子智力残疾;美国前任总统里根曾几度风光,晚年却备受不孝逆子的敲诈、虐待;戴安娜如果没有魂断天涯,又有几人知道她与查尔斯王子那场“经典爱情”竟是如此糟糕„„
俗话说,人生失意无南北,宫殿里也会悲恸,瓦屋里同样也会有笑声。只是,平时生活中无论是别人展示的,还是我们关注的,总是风光的一面、得意的一面,这就像女人的脸,出门的时候个个都描眉画眼、涂脂抹粉、光艳亮丽,这全都是给别人看的。回到家后,女人们一个个就都素面朝天了,这就难怪有的男人感叹:“老婆还是别人的好。”于是,站在城里,向往城外,而一旦走出围墙,就会发现生活其实都是一样的,有许多我们一直很在意的东西,在别人看来,可能就根本不值一提。
所以,不要把你的生命浪费在和别人对比上,应该跟自己的心灵赛跑。那些老拿自己和别人攀比的人,他们心灵的空间挤满了太多的负累,从而无法欣赏自己真正拥有的东西。
其实我们对自己不苛求,又怎么知道别人一定比自己好呢?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令人羡慕的东西,也有自己感到缺憾的东西,没有一个人能拥有世界的全部,重要的在于自己的内心感觉。那些心态平和的人也许生活中物质的享受并不比别人好,只是他能接受自己,觉得自己好而已。
所以,要懂得欣赏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活得随心所欲。你能改变什么让自己感到愉快,那就做一些改变,不过,如果改变了以后会让自己不愉快的话,那么不管有多少人要你去做,也不应该盲从去做。还有,即使你已经知道改变以后会很好,但自己却无力改变的话,也不应该勉强去做,原谅自己、欣赏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那些让自己觉得不满意的地方,就很容易的忽略过去了。毕竟,上帝使我们拥有不同的肤色、不同的个性,就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所以要接受自己所谓不完美的地方,没有必要勉强自己变得完美。
那些总是抱怨自己不幸的人,不要用沉重的欲望迷惑自己,不要总是看到你还不曾拥有的东西,而要静下心来,放下心灵的负担,仔细品味你已拥有的一切。学会欣赏自己的每一次成功、每一份拥有,你就不难发现,自己竟会有那么多值得别人羡慕的地方,幸福之神早已在向你频频招手了。
所以,我们要用“和自己赛跑,不要和别人比较”的生活态度来面对生活。如果我们愿意放下身价,观摩别人表现杰出的地方,虚心向他们请教,而不管他是谁,就能从他的表现看出成功的端倪,那么收获最多的其实是自己。
消除攀比
攀比使得一部分人的心里自始至终处于一种极度不安的焦躁、矛盾和激愤之中,使他们牢骚满腹、不思进取,工作中得过且过、心思不专。更有甚者会铤而走险、玩火烧身,走上了危险的钢丝绳。因此,我们必须要走出攀比的心理误区。对此,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会比较
攀比心理源于比较方式的不当,缘于比较“参照物”的选择失误。搞腐败的那些地方官员和企业领导,他们所选择“参照物”自然是那些风流倜傥的有钱人,自认为能力、才华不比他们差,而收获却比他们少,这是多么不公平啊!其实,只要我们多想一想那些普通劳动者,我们的心里又怎么会有这样多的焦灼、急躁与失落,甚至是愤愤不平呢?面对着众多普通人,我们的心灵必然会多一份平静、豁达,甚至多一份愧疚。还有什么不平衡可言呢?
2.心底无私
攀比心理导致人生创伤,而心底无私则是治愈攀比心理的良药。在当今社会种种诱惑特别是金钱诱惑面前,一些人目眩头晕,忘记了做人的起码标准和为人的基本守则,在心理平衡的过程中,向腐败、堕落的目标迈进。在他们身上缺少的是圣洁的信念、奋斗的理想,缺少的是世界观、人生观的持续刻苦的改造,不能够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能够达到一种高尚的人格的修炼。
3.倾诉
倾诉法也叫发泄法,即将自己的心理痛苦向他人倾诉。倾诉法是近年来医学心理比较提倡的一种治疗心理失衡的方法。受挫后如果把失望焦虑的情绪封锁在心里,会凝聚成一种失控力,它可能摧毁侧肌体的正常机能,导致体内毒素的滋生。适度倾诉,可以将失控力随着语言的倾诉逐步转化出去。倾诉作为一种健康防卫,既无副作用,效果也较好。如果倾诉对象具有较高的学识修养和实践经验,将会给失衡者的心理适当抚慰,使他们鼓起奋进的勇气,在一番倾谈之后轻松快乐许多。
4.目标法
攀比干扰了原有的生活,扰乱敢原有的目标。重新寻找一个方向,确立一个符合自己的新目标,这就是目标法。目标的确立,需要分析思考,这是一个将消极心理转向理智思索的过程。目标一旦确立,犹如在心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人就会生出调节和支配自己新行动的信念和意志,去努力进行能达到目标的行动。目标的确立,标志着人已经开始了下一步争取新的成功的历程。目标法既可以抑制和阻止人们不符合目标的心理和行动,又可以激发和推动我们去从事达到目标所必需的行动,从而让我们鼓起迎头赶上的勇气。
因此,要想以健康的心态生活,首先要学会平衡你的心态,放弃无谓的攀比。
第五篇:如何引导孩子的攀比心理
如何引导孩子的攀比心理
开学了,中小学校园里,不少同学正在叽叽喳喳地互“晒”出游成果,无形间也刮起了虚荣攀比之风。如今,很多孩子不比成绩好坏,而是比谁的爸爸厉害、谁的书包高档、谁家的车子豪华……这一现象引起了学校的注意,据了解不少中小学正尝试一些新举措,淡化校园虚荣攀比之风。
攀比之风刮进中小学
当读六年级的芊芊想和同学们说说寒假里全家去香港旅游的感受时,身边同学的出国游让她开不了口。“我爸妈带我去了日本看雪”、“我去了欧洲十国游”……芊芊说,班里很多同学寒假都会出国见世面,有的参加出国游学,有的和父母一起到国外游玩。“同学们都去国外旅游了,就我仅去了香港。”女儿的抱怨,让芊芊妈很苦恼。
丫丫就读于一知名民办初中,身边同学大多家境不错。有一次放学时,丫丫爸把车停在了学校正门旁边。见到爸爸的车后,丫丫迅速小跑起来,一下钻进车里就要求爸爸快点离开。丫丫爸一脸纳闷,“着什么急呢?”“你的QQ车档次太低,同学都笑我是QQ妹,下次停远一点。”丫丫很正式地跟爸爸说。
孩子爱攀比,父母有责任
“孩子本身物质概念不强,攀比习性大多受父母影响。”某小学班主任陆甜乐老师说,他观察过个别爱攀比的学生,其实背后多是受父母的影响。因为这些父母谈话比较物质化,喜欢在孩子面前谈论车子、房子、名牌衣服之类的。
某小学的洋洋妈认为,孩子就是我们的影子,说孩子物质,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经常有意无意间给孩子灌输物质概念,“你给我好好读书,长大了给我买好车别墅”、“你们班长的老爸是老板,家里有好几套房呢”、“张三今天一身名牌,得花好几千吧”……
学生从一张白纸到爱慕虚荣,该反思的是整个社会。网友“双宝爸”认为,如今从网络上的“炫富女”“高富帅”,到父母之间的虚荣攀比,虚荣心泛滥,一些“炫富”的反面典型,甚至成为未成年人争相模仿的“牛人”。
将虚荣心转换为进取心
虚荣心和攀比心,这个孩子成长中无法绕过的问题,老师们又会如何引导呢?一名中学老师介绍,攀比风气在中学校园里比较普遍,比如有的家长喜欢把好车开到学校校门旁,有些低端车就停得远远的;有些家境好的学生穿戴名牌,看不起家境普通的学生。
为此,一些学校在孩子吃、穿方面尽量标准化,比如,学校要求学生统一穿校服,每个住校生的伙食是一样的,学生不能带手机、MP3进学校,不提倡学生使用名牌书包、自行车等。出于安全和避免攀比的考虑,家长开车接送孩子的,不能将车开到学校正门旁。
广西南宁师范大学附小副校长曾东玲说,过去郊游时,她发现不少同学都喜欢带很多零食,一大包的零食开封后,吃不完就扔进垃圾桶。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他们学校主张学生郊游“带合适的零食”,把过去“看谁带的多”的比较,转换为现在的“看谁不浪费”。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把攀比转换为学习动力。”广西南宁天桃实验学校小学部副校长覃鸿认为,他们发现学生攀比时,一般会找学生交流,让孩子明白自己是一名学生,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引导孩子在学习、劳动、品德方面与同学展开竞赛,而不是在物质上盲目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