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偏远农村村民的法律意识问题
关于偏远农村村民的法律意识问题
摘要:法律意识,是人们心中对国家法律法规的了解和见解,包括心理,情感、态度和行为的系统化的理论,它反映了一个社会或者特定地域的人们法律认识的现实水平②。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法律意识的深度直接决定了法治过程的难度,而现代法治的标志不仅要求了解和学习法律,更重要的是民众对既定法律的一致遵行,即普遍的守法才是法治的最终标志。但是我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也是复杂多变,很多贫困山区和偏远地区农村的村民,头脑中的法律意识却显得极为薄弱。出于这种地域上的原因,很多村民的文化素质相对偏低,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封建迷信观念在脑中根深蒂固,所以对法律的认识不足,法制观念淡薄。
关键字:法律意识 ;地理环境 ;农村法治
一、地理环境对法律意识的影响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在他的著作《论法的精神》里提出:法律同政体、自然地理环境、宗教、风俗习惯等各种因素有关系,法律之间也有关系,而这些关系构成了“法的精神”。①
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虽有些夸大了自然环境对法律和政治生活的作用,错误地以自然规律来代替社会规律,但在现实中,地理环境确实是一个法律和政治发展的必要外部条件,对法律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目前在我国的偏远地区和贫困山区的农村,依然有很多村民的法律意识比较浅。这些地区的普遍特征在于:地理偏远、资源稀缺、经济落后、教育匮乏,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实施法律监督,进行科学治理的难度偏大。
地理位置的荒僻,文化教育的落后,不仅使得很多村民对法律的认识不足,即使是一些稍微了解法律法规的人,也会出于生存发展的需要,依旧选择做出有违法律的事情来,部分村庄甚至从事集体性的犯罪活动。例如近年来经常见诸报端的“涉毒村”、“诈骗村”、“造假村”等现象,就是法律意识缺失的
有力证明。
由此可见,地理环境因素,对我国农村村民法律意识的深浅,存在着实质性的影响。有不少农民认为,只要自己没有干违法犯罪的事情,法律就跟自己没有任何关系,但他们没有意识到,法律其实涉及着自己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当面对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时,他们要么选择以暴制暴,要么自认倒霉,而很少有人通过法律渠道来捍卫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偏远农村法律意识缺失的表现
2.1不重视甚至不相信法律,习惯于自己用拳头和棍棒来私下解决问题。
在一些环境恶劣,生活竞争比较激烈的地区,村民的性格也显得较为强硬,尤其在遇到冲突时,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求助法律,而是喜欢自行了结,甚至私自动用武力。有的人干脆认为,引入了法律的干涉,是自己能力不足的表现,更会使自己丢面子,所以习惯于动用关系网,私下里把问题搞定。
在遇到问题时,借助关系网“私了”,是我国历来已久的一个传统习惯,法律的作用有时反倒是被放置在了第二位甚至末位。笔者曾在绍兴丘陵山区的一处村口见到一起车祸,当伤者受伤流血躺地上时,肇事者首先的反应却不是报警和叫救护者送医,而是直接返回村内找人,寻来有关系的熟人为自己开脱责任,并试图同伤者谈判私下解决事故。此时这名村民,显然是不希望法律来介入和干涉的。
2.2依赖于法律的工具作用,却不愿自觉遵循和学习法律。
村民们在遭遇困境时,会希望法律能够帮忙直接解决他们面临的所有问题,但在平时,却不能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也不会去自主学习并遵守法
律。
这样一来,村民们就陷入了一个比较矛盾的境地,既希望法律能帮自己解决问题,但自身所知的法律常识却懂的少之又少,所以在实际运用中,常常会处于信息劣势,在争取自身权益时容易吃亏。而一旦这类情况发生,那么村民对法律的信任就会进一步降低,头脑里的法律意识也会更加薄弱,越加认为法律法规不过是几句空话,对自己的生活没有太大的帮助。
例如在征地拆迁的过程中,由于不了解拆迁补偿的政策和相应法规,也缺乏有效的申诉途径,本属于村民的补偿金被部分官员克扣削减后,受损的村民依然无法知晓具体的金额,也无从维护自身权利。
2.3基层干部法治观念不足,不能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
处于偏远地区的农村基层干部,大多数也是出自该地区本身,由于地域的限制,他们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也是不够重视、不够全面,对国家颁布的相关政策条例的研究也是一知半解,无法很好地传达给村民。法律知识的匮乏,致使村干部在面对农村中发生的较为恶劣的纠纷事件时,一时无法得出一个公平公正的有效解决方案。
也有的干部凭着手中权势,无视法律之存在,做一些以权谋私,横行乡里的勾当,不仅损害了群众的利益,还进一步降低了村民对法律的信心,不利于法律权威的树立和村民法律意识的培养。
三、影响法律意识内在因素的分析
导致偏远地区农村村民法律意识薄弱的原因有许多,但归根结底,地理环境只是一个外在的导因,由地理差异导致的生产方式和政治文化差异,才是其内在的影响因素。
3.1生产方式
在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的物资生产,主要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由此形成了特定的小农心理。偏远地区的农村和山地,往往生产的规模小、农民的生产技术差、劳动效率比较低,每天都是为了生存而被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和家务劳动所困扰,自然无心去学习法律知识。而为了在生存压力下把日子过得更好,村民个体的防范和斗争意识也会相应增强,在利益受到侵犯时,直接用暴力回击也是常见现象。
3.2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的匮乏,使得村民需要对穷山恶壤做更多的斗争和开发,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自然需要另寻出路。但若是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扶持,一些村民难免会走上歧路,做出一些违反法律的行为。所以,地方政府进一步加深政策扶持,加大力度精准扶贫,是十分有必要的。
3.3教育
偏远地区农村的文化教育和法律知识宣传教育的欠缺,会令村民从小就缺乏对法律的正确认识,在加上地域因素导致的信息闭塞,也就进一步加大了对法律法规宣传贯彻的难度。政府对山区和偏远农村教育财政支持的力度,同样是远远低于城市,而且部分地方政府对法律的宣传也显得较为形式化,缺乏通过实质性的工作来普及、宣传和推动。
四、总结
农村和山区是我国法治建设的薄弱环节,通过必要的手段克服地理障碍,加强村民的法律意识,是有序推进依法治国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必须使法律成为农民的信仰对象,成为保护其利益的根据,并最终体现在村民生活的方
方面面。
参考文献
①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11 ②翟存柱,从法律意识到法律信仰,《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 2016 , 33(11):124-127
第二篇:偏远村村民出行困难问题
偏远村村民出行困难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通畅程度不够,无法为农村提供坚实的发展平台。交通建设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先导产业,对农村市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边远村底子薄,经济基础差,交通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多种因素并存,影响和制约农村运输发展。
二是农村客运线路营运收入低、运营成本高,愿意从事农村客运经营的车主不多。虽然近年来农村公路建设加快,东岭上的路况也有了较大改善,但是路窄弯多坡度大、车辆耗油量大、轮胎磨损快、修理费高等问题依然存在。随着社会物价的不断上涨,特别是燃油价格过高,各种费用负担过重是造成农村客运经营困难、投资农村客运积极性不高的关键因素。另外,线路短、运价低、运行时间短,许多村民外出打工、求学或举家外迁,致使客流量逐渐减少,车辆实载率低,客运运力与客车实载率之间矛盾突出。
三是客流波动性大,难以实现定点、定班、定线运输。村民出行具有假日性、季节性的特点,客运运力配置与群众实际需要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客流量不稳定,平时乘客较少,经营者经营困难;节假日人员流量大,乘客较多。
四是客运市场环境差,非法从事客运营运的车辆多。目前在农村存在大量的早已退出客运市场的面的车和农用车、摩托车等,一方面,这些机动车辆技术等级低,安全性能差,从事客运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这些非法营运车辆不交纳相关税费和保险费,也不进行车辆的维护和检测,其低成本营运直接影响到合法经营者的生存和发展。
第三篇:偏远农村幼儿园存在问题讨论
就偏远农村幼儿教育存在问题的讨论
步入21世纪,人们为了追求经济的发展,放弃了好多好多值得我们深思的东西。当初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人们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得一时发展,当我们回过头时才发觉原来做错了。现在,社会中又出现了一种现象,那就是家长们以牺牲自己孩子的未来为前提,来实现家庭经济水平的提高,为什么这样说,大家应该听过留守儿童这个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很简单,是为了增加收入,可是这种方法真的好吗?很值得我们去深思。
当前,在偏远农村,家里多数为老人和留守儿童,老人教育观念不强,对孙子又过于溺爱,导致农村的幼儿教育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所以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保障留守儿童入园,是我国当前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自2015年以后,在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背景下很多地方相继办起了幼儿园。一大批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和农村小学附属幼儿班或学前班得以举办。然而,这些幼儿园(班)一般都建在交通相对便利、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难以惠及偏远农村地区。那么,该如何解决偏远农村地区幼儿园存在问题呢,以及留守儿童问题如何解决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难题。解决偏远农村幼儿园存在哪些?
一、当前农村幼儿园存在的问题:
1、办园数量和规模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
2、教学设施诸如课桌凳、电器、影像设备和室内外玩具设施设备都要求我们自己解决,无形中增加了我们的经费运行的压力。
3、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数量严重不足,素质有待提高。幼儿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教学方式落后。教师在职培训机会少,师资问题是我们自行解决,我们确实感到无能为力。
4、目前农村幼儿园教育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
5、教育观念错位、幼儿园小学化现普遍存在。农村幼儿园办学理念与幼儿家长的传统观念发生冲突。在农村幼儿家长的心目中,“学文化”才是最重要的。
6、留守儿童太多,数量太大,给幼儿教育造成问题相当严重。
二、面对上述问题,个人有几点建议
1、农村公办幼儿园规划建设要与美好乡村建设规划对接,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政府要加强新建幼儿园规划用地的协调,保证新建幼儿园项目的顺利实施。
2、加大乡镇公办幼儿园建成后的管理力度,促使其发挥最大效益。政府通过公办幼儿园建设,为群众提供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还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设施、规范教育教学管理,真正让建成的幼儿园发挥作用。
3、乡镇政府要明确专人分管,落实责任,中心小学要抽出专职人员从事幼儿教育管理工作,将幼儿教育当作是农村基础教育的重点来抓。
4、加强农村公办幼儿园园长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幼教事业的幼儿园园长和幼儿教师队伍,确保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5、加强幼儿家长的教育观念,让家长和幼儿教师处于统一战线,家长积极参与幼儿教育活动,共同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我想,通过这些措施,我们的幼儿教育事业一定会进步。一定会满足人民幼儿教育的需求。
第四篇:偏远农村小学校长的自述
东明县焦园乡辛庄希望小学位于焦园乡斜新庄村,是山东省东明县和河南省兰考县、长垣县交界区域,有“鸡鸣闻两省,一炮听三县”的说法,这里也是曾经好干部焦裕禄治理盐碱地的范畴。
这个小村西临黄河,滚滚黄河从这里开始进入山东省,斜新庄村也有着“黄河入鲁第一村”的称呼。然而,这里东面仅有一条崎岖的道路通往山东,偏于一隅,交通不便利,人流量少,所以显得闭塞、落后。因为贫穷,长期以来,学校办学条件落后,教师宿舍紧张,没有象样的食堂,教师在危房中做饭。更不用提微机室、多媒体室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了。外地老师不愿来,也留不住,以至于学校教师缺编较多,工作量大,工作压力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这个偏远的小村里,学校承载着村民们的希望。2012年,刘世雷从乡镇中心小学来到辛庄希望小学担任校长。诸多困难摆在面前,这个偏僻的滩区小学如何破茧重生?
扎根黄河边,甘做滩区教育“垫脚石”
“对自己管理的学校都没有信心,那叫别人怎么相信你?”
把自己的儿子从滩外条件较好的学校带到辛庄希望小学,刘世雷的做法让很多人都不理解。
刘世雷到任时,毫不犹豫地把正在读二年级的儿子带到辛庄希望小学就读。相对于辛庄希望小学,儿子正在就读的学校无论从硬件设施还是师资力量,都要强于辛庄希望小学,身边的亲人朋友就问他不怕影响孩子的学习成长吗。“对自己管理的学校都没有信心,那叫别人怎么相信你?”刘世雷理直气壮又满怀信心地回答。
刘世雷说,他的“理直气壮、满怀信心”并不盲目。就任校长后,刘世雷就对学校进行了实际调查了解,辛庄的人民淳朴、善良、热情,辛庄的孩子一样的活泼可爱、聪明能干,辛庄学校的教师同样的优秀,并且更有上进心,更有美好的人生追求。对此,他在全乡教师大会上作了客观的情况分析,鼓励全体教师要满怀信心,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学校的各项工作一定会大踏步前进。
在他的影响下,一些本来打算转走的学生留了下来,已经在外面读书的学生也陆续转回来了。
特色办学
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尽快提高教学质量,改变学校面貌,是摆在刘世雷面前的首要问题。
刘世雷抓住一切机会多安排学校教师外出听课学习、业务培训学习和参加各类教学竞赛,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抓住有利条件,多外派教师学习,经常性地开展手拉手活动、送教下乡活动等,争取到了名师的大力帮扶。为了青年教师的尽快成长,学校组织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由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手把手指导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
另外,刘世雷把自己的看家绝技——丰富的电脑应用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全体教师,制作课件,多媒体教学,建立学校自己的网站,实现无纸化办公,师生参加的电脑教学竞赛曾多次获省市级大奖等。使现代化的以电脑教学为特色的办学在一所偏僻的乡村学校形成一道引人注目的靓丽景象。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刘世雷的领导下,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学校各项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教师业务素质跃居全乡前列,在连续几年的教师教师考评中,学校成绩三分之二的成绩都在前五名。
改善硬件条件
改变学校落后面貌
学校硬件条件的改善,刘世雷同样没有忽视,毕竟这也是吸引学生和老师的一大因素。
2012年冬,刘世雷在大众日报上看到中国体彩开展“公益体彩,快乐操场”公益活动,便想到争取中国体彩的支持。在刘世雷和学校老师们的积极争取下,2012年冬,两个栋崭新的篮球架和两个乒乓球案屹立在并不宽敞的教学楼前,2013年春在“第一书记”的资助下为学校铺设水泥篮球场,让乡村的孩子见到篮球和乒乓球羽毛球等健身器材。为了进一步缓解学校女教师住校安全,刘世雷多方努力,终于在2014年为教师安装防盗窗防盗门等让女教师以校为家,安心教学。
2014年在第一书记的资助下计划在焦元乡辛庄村建立一座公办幼儿园,因焦元乡辛庄村周围被河南包围土地紧张,村民不愿出地皮建院,刘世雷校长多方和村民动员讲解协调,终于焦元乡辛庄幼儿园落成,并于2014年9月开始为辛庄村服务。
2014年在刘世雷校长的多方努力下菏泽新闻广播的“一本书,一份爱一个梦”暨“中山爱心书屋“成立,给学生带来精神食粮和体育用品,同时菏泽新闻广播学校做了广泛的正能量的传播。
留住人心
甘做“男保姆”
地理位置偏远,如何留住老师和学生的心,刘世雷同样做了不少工作。
辛庄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外地老师较多,每次周末都有刘世雷校长和田老师接送,全校九名教师八名住校,学生130余人,教师以校为家。刘校长鼓励教师每天下午和晚上老师们义务的为学生补课,几年来无怨无悔,学生的成绩上升明显,得到家长高度评价。
水是生命源泉,辛庄村地处黄河边缘,但每逢夏季干旱,学校唯一的一口井就无水可用。为此,刘世雷和学校的田老师亲自改装一眼水锚井,但每逢干旱水仍有异味。村里没有集市买菜和米面粮油不便,刘世雷为老师购置冰箱,为了让几名女教师安心教学刘校长又添置了洗衣机和太阳能等。
2013年学校迎来6位外地女教师,有济南的淄博的。冬天来临,刘校长到黄河边上割蒲草,动手为6位女教师编制蒲草垫御寒。
几年来刘世雷校长挖粪、修电脑、修电锅、垒墙头、缝衣服、理发——一个十足的男保姆。
一点一滴,普普通通,但年轻的刘世雷已微见白发。
如今,走进东明县辛庄希望小学,眼前展现的是开阔整洁崭新靓丽的校园,一群群活泼可爱、勤学上进的孩子和一位位爱岗敬业的教师,让我们看到了东明县辛庄希望小学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第五篇:论偏远农村法制生活
农村法制建设报告
农村一直是社会热点之地,至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换,尤其是近几年的法制建设。在本次寒假期间,我以农村法制建设为主题,对某村进行了实践调研。在之中,我了解到了不少情况,也受到了相应的启发。在部分偏远农村,我通过访谈的方式我们从村委会认识到当今农村法制的现状,通过对村民的调查也看到了进行法制建设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