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乳腺癌PICC置管化疗堵管关的预防及处理3
乳腺癌PICC置管化疗堵管关的预防及处理
【摘要】 目的 分析探讨对乳腺癌PICC置管化疗患者实施PICC堵管预防及处理措施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接收PICC置管化疗的乳腺癌患者120例,按照随即数字表法随即分为实验组(n=60)和对照组(n=60),对实验组患者实施PICC管堵管预防性护理,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PICC管堵管的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PICC管堵管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乳腺癌PICC置管化疗患者采取的堵管的预防及处理的护理措施能有效地减少堵管发生率,能够改善护理工作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乳腺癌:PICC置管化疗;堵管预防
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eal catheter PICC)是经引导针引导,有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将硅胶管置入,并将其顶端位于上腔静脉内或锁骨下静脉内的一种导管置入技术【1】,为患者提供一条无痛的、安全的输液通道,在乳腺癌化疗中被广泛应用。但也可能引发静脉炎、穿刺点感染、导管堵塞等问题,在这些问题中,发生到导管堵塞的可能性最大【4】,本研究旨在研究实施PICC管堵管预防性护理的应用效果。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间在我院接收接受PICC置管化疗的乳腺癌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确诊,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即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其中实验组患者年龄38.1~38.2岁,平均(38.1~68.2岁,平均(52.2±6.3)岁;对照组患者年龄37.8~69.1岁,平均(51.9±6.9)岁;实验组置管时间4~6个月,平均(8.2±2.1)个月,对照组置管时间为6~10个月,平均(8.5±2.3)个月;实验组患者病程平均(2.5±0.9)年,对照组患者病程平均(2.4±0.8)年。且两组患者所用药物均为多西他赛、环磷酰
胺及表(比)柔比星等药物;两组患者的年龄、置管时间、病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研究方法
1.2.1对照组护理方法
采用常规的PICC置管化疗的护理方法:置管前全面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与静脉血管条件。置管后,24~48小时内及时更换敷料,以后每周更换1--2次;输液前后对PICC管进行正压封管,治疗间歇期每隔7日冲管一次并更换一次敷料及肝素帽,肝素帽可能被污染、被破坏时或有有血液残留时要更换肝素帽。1.2.2实验组护理方法
在采用常规的PICC置管化疗护理的基础上实施PICC管堵塞的预防性护理。①置管前应该选择静脉瓣少的静脉,如贵要静脉。②置管后,在输液完毕或者没有输液治疗时,对PICC导管进行脉冲式SASH封管法,即在患者每天进行输液前,先用10~20mL生理盐水(S)脉冲式冲洗导管,然后治疗用药(A),在输液结束后又用10~20mL生理盐水对导管进行脉冲式冲洗,对有瓣膜脱落的导管再用2mL100U/mL的肝素盐水正压封管。③在输液过程中,应用输液泵,以准确控制输液速度,维持导管输液流畅,因其有报警系统,护理人员可以及时处理各种因素促发的导管堵塞。④输液前护理人员要严格按照药物配伍要求配制各种药物,防止药物混合后形成药物微粒导致导管堵塞。⑤一般情况下不从导管抽血化验或者注入全血,如需利用导管抽血或注入全血应在操作完毕用20ml生理盐水注射器冲管,以免血液在导管内凝固导致堵塞。⑥输入高浓度溶质药物时,先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至洁净通畅,还可以采取低浓度间接输入法。⑦在向患者输入脂肪乳剂时,要将脂肪乳剂和氨基酸溶液混合后降低浓度再输入,输液期间,输液完毕需用20ml生理盐水注射器冲管,冲掉沉积在导管壁的脂肪乳剂以防堵管。⑧输液时间超过24h,每隔8小时冲管一次,以防堵管。
1.2.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PICC管堵塞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满
[5]
满意,一般,不满意四个级别。以导管完全堵住,不能从导管内抽出回血,也不能推注液体作为判断堵管的标准。1.2.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定量资料使用x±s表示,使用t检验、x2检验等行统计分析。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PICC导管阻塞发生率的比较
实验组发生导管阻塞的有5例,发生率为8.3%,对照组发生导管阻塞的有13例,发生率为21.7%,两组导管阻塞发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实验组和对照组PICC导管阻塞发生率的比较 组别 发生导管阻未发生导管阻
X2
P 塞例数(%)塞例数(%)
实验组(n=60)对照组(n=60)2.2两组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三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选择非常满意的频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详见表3。
组别 实验组 对照组 Z值 P值 4.讨论
乳腺癌在我国的发病率仅次于子宫颈癌,占全身各类恶性肿瘤的7%~10%,而且近年来有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乳腺癌的治疗方法有手术、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和生物治疗等,化疗是改善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6]。PICC置管化疗具有诸多优点,能够减少患者的疼痛,保护患者的血管,减少许多并发症的发生,所以PICC置管在乳腺癌的化疗中应用得越来越多[7]。n 60 60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非常满意
满意
不满意 0(0%)5(8.3%)
13(21.7%)47(79.3%)
5(8.3%)
55(91.7%)
4.183
0.041
一般 3(5.0%)
45(75.0%)12(20.0%)
25(41.7%)22(36.7%)8(13.3%)
-5754 0.000
我科自2012年来乳腺癌病人化疗时均采用PICC置管。使用过程中发现PICC导管发生堵塞是相对容易发生的一个问题,发生堵塞后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治疗计划,而且还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8]。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护理工作者对PICC置管堵管的问题进行了很多深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取得了很多的成果[9]。导致堵管发生的原因也有很多:输入浓度较高的药物时,由于操作不当,导致药物在导管内形成药物微粒堵塞导管;病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导致血流缓慢,形成纤维蛋白鞘导致导管堵塞;导管对血管内膜的摩擦、损伤导致血栓性静脉炎的形成,从而导致导管堵塞;护理工作人员冲管和封管的方法不正确,没有做到脉冲冲管和正压封管,导致导管的堵塞;导管接头出现松动、脱落没有及时发现,从而导致导管堵塞;患者在肢体不能活动、没有家属陪同或者熟睡状态下不良的体位使导管发生扭曲导致导管堵塞[10, 11]。我们针对这些可能造成PICC导管堵塞的问题,找出相应的预防导管堵塞的护理策略,降低导管堵塞的发生率。
在本研究中实验组的PICC导管堵塞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这是因为实验组所采用了PICC导管堵塞预防性护理,置管前选择静脉瓣少的静脉降低了导管摩擦和损伤血管形成血栓性静脉炎导致PICC导管堵塞的可能性;护理工作人员在进行封管时,严格采用了脉冲式SASH封管法,确保了正压封管,从而降低了因护理工作人员封管方法不正确而导致的PICC导管阻塞;在输液过程中应用输液泵,能够让护理人员及时发现导管不通畅的情况,尽可能减少PICC导管堵塞的问题;护理工作人员严格根据药物配伍要求配制药物,减少了药物微粒导致导管阻塞的情况;在输入高浓度药物和脂肪乳剂的情况下,采取了相应的方法减少了堵塞发生的可能。在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时,实验组患者选择非常满意的频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选择不满意的频率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采取PICC导管阻塞预防性措施可以减少患者因更换导管所承受的疼痛,让患者的治疗计划顺利进行,而且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从而使患者对我们的护理工作更加满意。
综上所述,对接受PICC置管化疗的乳腺癌患者采取的预防堵管处理措施效果显著,能够降低PICC导管发生堵塞的频率,而且能够改善护理工作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Sharp, R., et al., The patient experience of a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 a qualitative descriptive study.Contemp Nurse, 2014: p.5066-5091.[2].Caparas, J., J.P.Hu and H.S.Hung, Does a novel method of PICC insertion improve safety? Nursing, 2014.44(5): p.65-7.[3].Iacovino, J.R., Breast cancer micrometastasis.J Insur Med, 2014.44(1): p.72.[4].甘国芹, PICC置管后的并发症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临床医药实践, 2010(02): 第111-112页.[5].田爱萍, 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护士进修杂志, 2013(13): 第1230-1231页.[6].Gemignani, M.L., PET imaging and breast cancer.Oncology(Williston Park), 2014.28(5): p.430, 432, 434.[7].Rugo, H.S., Hormone therapy in premenopausal women with early-stage breast cancer.N Engl J Med, 2014.371(2): p.175-6.[8].金跃玲, PICC置管堵管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现代医院, 2014(03): 第84-86页.[9].徐芮, 钟丽晖与顾红, 新生儿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的堵管原因分析及护理.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4(02): 第317-318页.[10].喻燕敏, PICC置管致静脉血栓原因分析.护理学杂志, 2011(05): 第60-61页.[11].靳文静, 朱秋红与李敏, 白血病患者PICC置管堵管原因及预防分析.中国医药导刊, 2011(02): 第340页.
第二篇:PICC置管技术
【麻醉超声】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技术及操作规范
2015-11-17
【麻醉超声】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技术及操作规范(转肿瘤、透析、护理等)
中国超声医学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于20世纪80年代应用于临床,90年代后期在我国开始使用,现在很大程度上已被广大医护人员和患者认可,其极细的高生物相容性导管由肘前静脉穿刺插入至上腔静脉进行轮流治疗,提供可靠的静脉通路,可以代替中心静脉置管而无中心静脉置管的诸多并发症。穿刺成功的首要条件是理想的置管静脉,对于局部血管状况好的患者可以采用肉眼观察和触摸估计的方法评估血管后置管,而对于水肿、肥胖、反复化疗以及由于长期输液等患者而言,常规方法的穿刺成功率低,如何提高穿刺置管的成功率是临床面临的一个新课题。超声引导下PICC其可以直观地显示血管的解剖结构,具有实时引导、全程可见、缩短穿刺时间、减少并发症等优势,不仅能减轻穿刺患者的痛苦,同时为护理人员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输液途径,做到“心中有数”,避免了医疗资源的浪费。特别地:在超声引导下运用MST技术完成PICC置管,将置管部位从肘窝上移到上臂,减少了肢体活动对导管的摩擦和牵拉,减少了导管受牵拉在血管内移动对血管壁的刺激,从而减少血管相关性感染的并发症,减轻了过去在肘部弯曲部位置管时患者的不适感,对长期的导管固定非常有利。一、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的起源
超声引导下的PICC穿刺的使用最早是在1997年华盛顿医学中心,由一个从事危重护理的护士Claudette Boudreaus完成的,这个护士是最早的PICC小组成员。她从协助医生做颈内静脉穿刺得到经验,能够在超声引导下对摸不到的血管进行穿刺。她成功地对病人肘窝以上的贵要静脉进行PICC穿刺置入。从1999年到2001年,大约有10个护士在华盛顿医院中心接受了这些技术的专业培训。在此期间,床旁置入PICC的成功率为65%~91%。在过去的10年中,有很多的医学研究表明,使用微插管鞘技术和超声引导能极大地提高PICC置管的成功率。
不是所有的血管都能插管,超声引导是最好的方法,不能盲插。全世界每年都要置入7亿根导管,美国占30%,全部是在血管超声引导下插管;其他国家占70%,有4.9亿是盲插。
目前在美国使用超声和微插管鞘技术进行上臂PICC置管,这一技术方法成为各个医院中专业护士置入专管的“金标准”。
二、超声下PICC置管静脉的选择 静脉可分为深浅两类,深静脉多走行于深筋膜的深面并与同名动脉相伴,也称为并行静脉;浅静脉走行于皮下组织,一般称为皮下静脉(见图1)。由于上肢静脉行程较下肢短,右侧较左侧短,浅静脉表浅易寻,因此多选择右上肢浅静脉穿刺置管,经腋静脉到达上腔静脉。PICC一般选择肘部的肘前浅静脉置管,首选贵要静脉,其次为肘正中静脉或头静脉,对于无法经肘部静脉置管的患者,颈外静脉、腋静脉及下肢的股静脉、大隐静脉、腘静脉也可作为PICC的置管途径。超声引导下PICC应首选贵要静脉,因贵要静脉位于肘前,操作范围较大,适合超声人员作实时监测,同时贵要静脉入路是中心静脉置管创伤最小、并发症最少的方法,可以明显降低气胸、血胸、空气栓塞以及神经损伤等的发生率。
三、血管超声的超声仪器条件
1.用于肢体静脉检查的超声仪器应具备以下特征:极高的空间分辨率,超声频率在5M`~15MHz;较高的灰阶分辨率(具有灰阶分辨率256级的彩色图像);具有检测低速静脉血流信号多普勒功能,有助于判断动静脉血流频谱;具有彩色多普勒或能量多普勒功能,有助于确定小静脉及显示血流。
2.探头类型及频率:上肢静脉比较表浅,应使用7.5M~10MHz的线阵探头,更高频率的探头有时效果更好。下肢静脉一般使用5M~7MHz线阵探头(锁骨下静脉,肢体粗大者,位置深在静脉需使用3.5MHz的凸阵探头)。
3.预设条件:选用仪器内设的静脉检查条件可迅速进入合适的检查状态,检查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静脉和目的随时调节。
4.专门用于PICC置管的超声导引系统:简单的二维黑白血管超声加上特殊的导引系统,标识一目了然,而且仪器便于移动,方便下病房,方便护士操作,也便于护士掌握,价格相对便宜,在临床上能很好地帮助完成PICC置管操作。超声引导系统可根据不同血管深度自动计算进针角度,可以显示出血管尺寸和深度。对照靶向血管和屏幕上血管尺寸直径图,肉眼能很直观地判断血管的直径数值及大约能插入的导管。
超声仪的探头上,有电源开关、调节图像对比度的操作按键、可以调节探查深度的“cm”按扭。最小图像深度可以设置为1.5cm,最大图像深度可以设置为6cm,这可以根据血管的深度进行调节。另外还有图像定格和储存按钮,一个人操作时可以在无菌区域内控制。探头小不但有操作按键,还有导针装置。按导针系统的角度进针可以直接进入靶向血管,比如血管距皮肤深度为1cm,选择1cm的导针架,穿刺针刺入后的交后正好在1cm深的血管的中点;比如血管距皮肤深度为2cm,选择2cm的导针架,穿刺针按导针架的角度刺入后的交点正好在2cm深的血管的中点,使用导针系统可以一针见血,准确率高。
四、静脉超声检查时患者体位 静脉超声检查时,检查室内和患者应保持足够温度,防止外周血管收缩而导致静脉变细,以致超声检查困难。上肢超声检查通常取仰卧位,上肢呈外展和外旋姿势,掌心向上,外展角度与躯干呈60~90度,充分暴露上肢(上肢浅静脉系统位置表浅,多位于皮下,一定要注
意轻压探头,否则静脉会被压瘪而不能探及)。下肢取头高脚低位,有严重呼吸困难者也可取半卧位。
五、静脉超声观察的内容 观察内容包括:静脉变异、内膜、管腔内回声等情况;静脉管腔内是否有自发性血流信号及血流充盈情况;压迫试验、挤压远端肢体试验和乏氏试验可观察静脉内有无血栓、静脉瓣功能等。
六、正常静脉的超声表现
1.灰阶超声:正常四肢静脉有以下四个超声特点。①静脉壁菲薄;②内膜平整光滑;③管腔内血流无回声,高分辨率超声仪器可显示流动的红细胞而呈弱回声;④可压缩性,探头加压可使管腔消失。
2.彩色多普勒:正常四肢静脉显示单一方向的回心血流信号且充盈整个管腔,浅表静脉或小静脉可无自发性血流,但挤压远端肢体时,管腔内可出现血流信号。当使用一定的外在压力后静脉管腔消失,血流信号亦随之消失。
3.脉冲多普勒:正常四肢静脉具有五个多普勒特征,即自发性、期相性、乏氏试验、挤压远端肢体试验血流信号增强及单向回心血流。
七、超声下PICC置管静脉的评估及穿刺点的确定 1 血管评估
穿刺时评估血管的范围不可过小,在肘窝上2横指扫查血管,沿血管走行扫查血管的深度、走行方向和分叉位置;测量血管直径是否够容纳所选择导管;观察血管周围的结构,尤其是伴行动脉的情况,有无血管变异,如有动脉伴行或血管畸形等情况,则应避开;血管内有无血栓,确定血管是否通畅等。2 穿刺点的确定
选择穿刺点要避开静脉瓣,避开分支静脉,从汇总的较粗静脉穿刺,避开血管内的不良因素。大部分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都是在肘窝以上上臂的贵要静脉处进行穿刺,上臂的贵要静脉更容易定位,而且走行比较好,它避开了中间分支静脉和贵要静脉的连接点,这个区域的血管比肘窝处的血管粗,需要置入的导管长度会短一些。另外,这个位置血流量更大,不容易造成血管壁的损伤。同时,这个位置肢体活动对导管的摩擦和牵拉比较少,从而减少了导管在血管内移动对血管壁的刺激,从而降低了血管相关性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减轻了过去在肘部弯曲部位置管时患者的不适感,同时对长期的导管固定非常有利。
八、改良的塞丁格穿刺技术
经皮穿刺插入导管的方法是由瑞典一位名叫塞丁格的放射科医师发明的。塞丁格穿刺技术也称微插管鞘技术(MST),它常应用于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如何把塞丁格穿刺技术灵活运用到PICC置管中,从而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呢?塞丁格穿刺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运用方法有三种:
1.“盲塞法”;2.超声引导下“间接法”;3.超声引导下“直视法”。㈠盲塞法
“盲塞法”是指在肉眼的观察下或手触摸下(不借助任何仪器),用改良的塞丁格技术穿刺血管置入PICC的方法。“盲塞法”的适应证 1.血管细,但肉眼能看见或隐约可见。
2.用传统的14G或16G的穿刺针穿刺无把握。
3.血管资源有限,仅1根,一旦穿刺失败,无法置管,影响治疗。4.无超声设备,病人血管条件差,治疗需要PICC置管。5.躁动、不配合的病人。
目前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这项技术还没有普及,遇到血管很细的病人,用“盲塞法”会增加PICC置管成功率。如果一旦穿刺失败,因针头较细,它对血管的破坏和组织的损伤要小得多。不会影响血管的使用,可以重新穿刺。
㈡超声引导下“间接法”
用血管超声仪探查好可以置管的静脉,然后按照血管的走向做好标记,脱离超声屏幕,采用MST微插管鞘穿刺技术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置入PICC导管,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超声引导下“间接法”。超声引导下“间接法”的适应证 1.血管细、差、肉眼看不见。
2.无法用传统的14G或16G的穿刺针穿刺置管。3.无自己独立的置管B超,又不具备应用条件。4.躁动、不配合,超声引导下“直视法”失败者。㈢超声引导下“直视法”
在血管超声引导下直视穿刺置入PICC导管,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超声引导下“直视法”。
超声引导下“直视法”的适应证
1.水肿患者:由于疾病所造成的水肿,导致不能进行静脉治疗。⑴继发性重度营养不良合并低蛋白血症造成的全身水肿; ⑵晚期肾病性水肿; ⑶甲状腺功能低下;
⑷药物过敏性全身皮损及水肿(属相对适应证)。
2.单纯性肥胖患者:患者BMI>28,因肥胖而造成肘部静脉触摸不到。
3.长期间断化疗或需要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由于反复化疗治疗或静脉输液治疗,患者的浅表静脉受损,呈条索状,不能继续使用。如晚期肿瘤患者、病毒性脑膜炎患者、长期营养支持者。4.传统PICC置管失败者。
5.患者要求肘以上置管,提高生活质量。
“直视法”和“间接法”混合应用有相互增效的功能。在为血管的条件差、传统盲穿置管比较困难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做PICC置管时,可以看到病人血管直径通常在1.34mm左右,超声引导下置管时,我们观看的是血管的横断面。“直视法”穿刺,采用的是垂直于血管的穿刺方法,也就是说如果病人血管直径为1.34mm粗时,针头在血管内的最长距离应小于1.34mm,穿刺成功后,遇到躁动不配合的病人上肢一扭动,针头极易从直径1.34mm左右的血管内脱出,造成导丝送入困难,置管失败。遇到这类病人置管失败后,可以尝试采用“间接法”,用血管超声仪探查好可以置管的静脉后,按照血管的走行画出标线,然后脱离超声屏幕,用20G或21G的套管针头与皮肤以15度的角度穿刺,见回血后,放平角度,把套管送入血管3~4cm,由于套管在血管内的长度比“直视法”针头在血管内的长度增加了20多倍,大大提高了它的稳定性,这类病人上肢扭动时就不易使套管脱出血管外,因此提高了这类病人PICC置管的成功率。㈣先进的PICC置入方法
直视法的改进,用MST微插管鞘穿刺技术在血管超声引导穿刺上臂置入PICC导管,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PICC置入方法。
MST的应用提高了PICC置管的成功率,减少了组织损伤,尤其是在第一针穿刺不成功时,它的优势和效果更加明显和突出。
九、超声引导下用MST技术PICC置管的优势 1.引导穿刺 超声引导下PICC穿刺可直观地显示血管位置和解剖结构,增加穿刺的精确性,具有实时引导、全程可见、穿刺时间短、穿刺成功率高等优势。
2.引导PICC管位置 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推荐PICC尖端的理想位置在上腔静脉,当导管不放在上腔静脉时,导管功能障碍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将增加。超声能准确定位并引导导管至正确的位置,通过压闭同侧的颈内静脉以及必要的头位辅助,即可引导PICC管达到上腔静脉。对于异位的导管,超声能实时观察导管的位置,并引导操作者及时、直观地纠正异位,降低导管异位导致的堵塞、静脉血栓、血栓性静脉炎,延长导管留置的时间、避免射线对患者及操作者的辐射。款来头端的定位系统还可以和心电图相连,能及时判断导管是否进入心脏。
3.穿刺后评估 超声可以评估PICC置管后的血管并发症如静脉血栓、血栓性静脉炎等,对于评估导管的留置时间、导管的拔管时间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4.上臂置管 超声引导可实现上臂穿刺置管,和传统的PICC置管比较,它的穿刺部位发生了改变,由肘下移到上臂,减少了肢体活动对导管的摩擦和牵拉,避免了静脉炎的发生,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在超声引导下在上臂穿刺置管的500多例,无1例静脉炎的发生,减少血管相关性感染的并发症。
5.解决了血管条件差患者的难题 肿瘤病人随着化疗次数、置管次数的增多,很多患者双臂肘窝都没有可触摸或者可视的血管,血管条件越来越差。用传统的PICC穿刺作用比较粗的套管针(14G或16G)盲穿越来越困难。而使用床旁血管超声和微插管鞘技术就可以解决这个难题。总之,使用超声引导PICC置管的成功率主要取决于操作者的经验和患者的血管状况,超声具有实时动态的特点,可以超声引导下准确的将穿刺针送入血管腔,大大提高了一次性穿刺置管的成功率。但这和操作者的经验有很大的关系,需要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和手眼协调的培训,而且要有实践的过程。来源:即时超声整理
第三篇:PICC置管同意书
巨鹿县医院内三科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入知情同意书
床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 患者因病情治疗的需要,拟行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前需病人及家属了解导管的适应症、优点及穿刺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情况: 一 适应症 病人外周静脉穿刺有困难,难以维持1周以上输液者。静脉输入一些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化疗药、大剂量补钾、肠外营养等。
二 优点 病人活动方便,可保证基本正常的日常生活,活动自如,利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保护外周静脉,减少因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3 创伤小,感染机会少,可长期保留在血管内。
4可避免刺激性药物对外周静脉的损伤,减少静脉炎和渗液造成的组织损伤的发生。
三 并发症 少数病人因个体差异、血管变异,可能出现穿刺失败。少数病人可发生导管异位、脱落、脱出、断裂、血栓栓塞,个别病人不能耐受置入的导管而致治疗中途拔管等情况发生。少数病人可发生局部不适、皮疹、出血、血肿、血管损伤、感染甚至溃疡。4 少数病人因术中精神紧张而发生心脏血管意外、异物刺激导致心律失常、静脉炎、血栓形成,部分病人可发生其他周边组织损伤,如:血、气胸等。
上述情况出现,医生会积极采取救治措施,多数经治疗可恢复,极少出现生命危险甚至死亡。
四 导管费用
此项费用根据医保有关规定报销。
请患者或家属了解以上情况,确认同意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入,并接受由此可能带来的风险,签字后生效。
患者或家属:
与患者关系:
家属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
****年**月**日
第四篇:PICC置管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PICC置管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并使其顶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内的深静脉导管植入术。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如下:
(一)导管堵塞 1.原因
(1)未按时冲管或冲管方法不当。(2)输注特殊药物如:乳剂、甘露醇、化疗药物、使用配伍禁忌药物致药物沉淀阻塞导管。(3)采血后未及时冲管。
(4)输液速度过慢、导管扭曲、打折、接头松动、脱落(5)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
2.预防
(1)保持PICC导管的通畅,避免扭曲、打折,穿刺及送管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血管壁,减少血栓形成。
(2)穿刺点外露导管妥善固定以“S”型,在置管后,记录每个患者的导管置入长度,在每次换药和冲管过程中,仔细观察现有长度是否与置入长度相符。(3)正确的冲管方法是置管成功后立即用20ML注射器抽吸10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等,输注粘稠度较高的液体及血制品后,要用生理盐水把导管完全冲干净。
(4)输液完毕时应及时封管,以生理盐水行脉冲式推注冲管,使用输液接头正压封管。(使用中冲管3次/日 间歇期1次/周有特殊情况及时处理)3.处理方法
(1)先仔细检查导管外露部分有无打折、扭曲及长度。
(2)若为血栓形成阻塞导管,可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先抽回血,若遇有阻力不见回血,切不可用暴力、导丝或冲管来清除凝块,以免使导管损伤、破裂或造成栓塞,可用负压方式进行再通,反复数次,见回血后抽3~5ml血,使导管畅通。如三次溶栓不成功,可考虑拔管。
(二)静脉炎,穿刺点感染 1.原因
以肘正中静脉置管与头静脉置管出现静脉炎最为明显大多数患者在置管后2~3天内出现静脉炎,少数患者在置管后l5天左右出现。临床表现主要是沿穿刺点向上出现局部红肿。PICC 置管后静脉炎与穿刺点感染的发生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1)护理操作、病人体质、免疫力等个体差异。
(2)对导管材质过敏,被穿刺静脉小,导管型号大或材料过硬。
(3)置管初期术肢剧烈运动导致导管与血管壁产生机械摩擦、感染等。(4)置管后血液流速减慢,血栓形成。
(5)导管、药物在血管内造成异物刺激,加之病人紧张致使血管收缩痉挛,造成上肢肿痛、疼痛而发生静脉炎。
(6)敷料不透气,穿刺部位皮肤潮湿。(7)病人机体抵抗力下降等。2.预防(1)置管前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和型号匹配的导管,首选肘正中静脉,其次是贵要静脉(静脉瓣少,血管粗)。
(2)血管最好选择右侧路径,因左侧路径较长、弯曲,插管时难度较大而且容易损伤血管
内膜:导管的型号应于血管的大小相适宜。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置管前严格消毒局部皮肤,置管后定期换药(4—7天1次),及时检查创口情况,保持穿刺点周围皮肤清洁。穿刺时送管动作轻柔、被穿刺肢体制动,可减少对血管的机械性刺激,以免损伤血管内膜;穿刺完毕后以无菌透明贴固定,便于观察穿刺点,及早发现静脉炎。
(4)根据病人情况,及时更换敷贴,特别是当病人出汗较多时,更换时采用适当的敷贴,消毒范围大于l2cm。透明贴不粘或被污染时应及时更换。3.处理方法
静脉炎通常发生于穿刺后48~72小时,一但发生应给予对症处理。(1)局部用50%硫酸镁溶液湿敷,每日2次,每次20min。(2)置管后如发现穿刺点出现红肿、疼痛和(或)局部出现脓性分泌物,应按伤口感染处理。(3)如出现发热、寒战等症状。应考虑是否并发感染性败血症,应严密观察。
(4)若为机械损伤、药物刺激导致的静脉炎,一般可通过热敷、远红外线照射(每日3次,每次30min)、抬高患侧手臂、外用消炎止痛膏、限制患肢过多活动及调整输入液体的浓度等处理。
(5)若为血栓性静脉炎,可给予热敷或同血栓堵塞导管处理方法。
(6)情况严重者及时拔除PICC管。
(三)穿刺点渗血、水肿 1.原因
(1)穿刺针过粗而置入导管过细;(2)病人凝血功能异常;(3)局部反复穿刺。2.预防
(1)病人血管情况好,穿刺针应与导管相适应;剧烈频繁咳嗽时可用手指按压在穿刺点,防止因静脉压增高而渗血;置管前常规检查凝血功能,穿刺后按压穿刺点2~3min,凝血机制较差者按压的时间应增至5-lOmin,制动30min,24h内限制插管侧上肢过度活动,或加压敷料固定24h,必要时停服抗凝剂,给予止血剂。3.处理方法
(1)在穿刺点加盖无菌纱布,再透明敷贴固定后指压穿刺点5~lOmin或局部给予冰袋或沙袋压迫止血,以促进血液凝固。嘱忠者在咳嗽、咯痰或入厕时按压穿刺部位,防止压力过大血液渗出。
(2)穿刺部位皮肤潮湿多汗,创口易于出现渗出物,可酌情增加换药次数,能有效的抑制渗出物的出现。
(四)导管漂移或脱出 1.原因
(1)导管固定不牢固,更换贴膜时方法不正确。(2)过度牵拉导管,主要是由于病人肢体频繁活动。
(3)患者缺乏自我保护导管方面的知识。2.预防
(1)指导病人休息与活动,穿刺侧肢体勿频繁活动,妥善固定导管。
(2)定期检查导管,记录好外留导管的位置与长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3)更换贴膜时手法轻稳、正确,顺着导管方向从下往上揭去贴膜,以免将导管拔出。3.处理方法(1)导管漂移时,拍胸片找出漂移的位置,使导管移至正常位置,若无不适感可继续使用。
(2)导管外脱时,严格无菌操作从里向外碘伏消毒脱出的导管,嘱病人手臂外展900,然后将外脱的导管送到“0”点。
(五)静脉血栓 1.原因
(1)导管因素:留置导管尖端对静脉壁的刺激,导管直径过粗,头端置入位置过浅,留置时间过长。
(2)疾病和用药因素:肿瘤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化疗药物引起血管壁硬化和血管内皮损伤。
(3)老年病人血细胞老化,变形能力差,聚集性强,易促进血液凝固和血栓形成。
2.预防
置管前测量臂围,排除既往静脉血栓史;尽可能选择细的导管;避免长时间压迫置管侧肢体,以免致血液缓流而发生静脉血栓。3.处理方法
立即停止输液,通过血管彩超确认,根据血栓程度、静脉受累情况、症状严重程度决定处理措施。(1)拔管。
(2)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10-14天,抬高患肢20-300。(3)患肢制动,避免按摩。
(4)观察患肢肿胀情况,同时观察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及桡动脉搏动。
(5)避免在患肢输液和静脉注射,严密观察有无肺栓塞症状。
(6)抗凝、溶栓治疗。
第五篇:PICC置管并发症及其处理进展 2
PICC置管并发症及其预防处理
摘要
目前关于PICC置管的并发症主要有穿刺点渗血,静脉炎,皮炎,导管堵塞,导管脱出,导管移位,导管感染,导管断裂,血栓形成等。主要的预防和解决措施主要是选择合适的血管及部位,使用某些药物后正确封管,定期换药和封管,正确的封管方式,进行健康教育和活动指导,循证护理等。
关键词
PICC;并发症;处理
引言:
目的:阐述PICC置管的并发症类型,提出如何处理相应的并发症状和如何预防这类型的并发症。
PICC也称作为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多适用于病程长、合并多种疾病及长期需输液治疗的患者[1]。由于其操作简单、创伤小、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已广泛用于肿瘤化疗患者和长期需要输液患者。
尽管PICC优点很多,但临床上也出现了一些与管道相关的安全问题,如:导管堵塞、感染、静脉炎、导管脱出、导管断裂等,可直接导致PICC终止使用,甚至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留管时间,2010—2013年,很多研究论文,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使得并发症的发生率下降,也及时发现问题并很好的解决问题。提高了患者导管的使用期限,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1、并发症
1.1 机械性静脉炎
1.1.1 原因分析:PICC术后机械性静脉炎,属无菌性炎症,是由于导管对血管壁的摩擦、撞击作用,造成血管的痉挛和血管内膜的损伤,激惹静脉壁发生的静脉炎症反应,血液凝固作用增高、血液黏稠度增加所致[2]。其发生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导管型号与血管大小不相宜。导管刺激血管内膜;选择的导管材料过硬,组织相容性差;导管外壁粘附了手套上的滑石粉;血管条件太差,如外周血管已输注过化疗药物;置管侧手臂负重过重或活动过度等。发生时间为术后2—30d,多数发生在术后1周内;所有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患者置管静脉都不同程度出现红、肿、热、痛、条索状改变,臂围增粗。
1.1.2 预防与处理措 预防:穿刺时应选择合适的静脉,护士应该做好健康宣教工作,提倡早期置管,避免放、化疗所致静脉损伤后再行置管[3]。
处理:①停止该处输液,抬高穿刺侧肢体以利于血液回流。②局部用50%硫酸镁溶液湿敷,3次/d,30 min/次。局部疼痛者,用2%利多卡因100 nag+50%硫酸镁10 IIll+地塞米松5 mg湿敷,3次/d。③对I度PICC机械性静脉炎者给予多磺酸粘多糖软膏外涂,对Ⅱ、Ⅲ度PICC机械性静脉炎者可外涂湿润烧伤膏或多磺酸粘多糖软膏并配合局部用50%硫酸镁湿热敷,以促进水肿的吸收,改善血液循环。④指导病人进行穿刺侧肢体适当活动,如手指的屈伸锻炼和腕关节的活动,以促进肢体的血液回流[4]。
1.2导管堵塞
临床中PICC堵管通常有血栓性堵管和非血栓性堵管两种[5],药物性堵管属于非血栓性堵管,也是最难处理的一种堵管,通常发生该类堵管后均需拔出PICC,该方法不但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还需要再次进行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
1.2.1 药物性性堵管
原因分析:盐酸伊立替康为酸性药物,而5-氟尿嘧啶属于碱性药物,二者同时输入在特定的条件下会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类沉淀[6]。
预防:管内瓣膜损坏的患者建议其使用正压接头替代肝素帽,或改用肝素钠盐水溶液封管。嘱咐患者若发现导管及肝素帽内有血液返流,及时到医院冲管。
处理:该导管有再次被疏通的可能性,其中盐酸伊立替康的辅料为乳酸和甘露醇,5-氟尿嘧啶的辅料为NaOH和依地酸二钠,经过综合考虑,最终确定采用NaHCO,溶液进行疏通,即尝试用NaHCO,与生成物中的cl一进行反应,使之生成更易溶于水的NaC1,最终使生成的难溶盐分解掉。
1.2.2 一般性堵管
原因分析:主要原因有未按时封管,封管技术不正确,封管液选择不当,输血、血浆、脂肪乳剂等可使导管堵塞的可能性增加,导管弯曲、曲折或长期不输液,导管长期留置于血管中对血管内皮细胞存在机械性的刺激,患者的血液呈高凝 状态,患者胸腔内压力改变如剧烈咳嗽等[7]。
预防:加强导管维护知识的相关培训,掌握正确的维护方法。对护理人员进行PICC维护的相关知识培训,要求人人掌握并严格执行。采用脉冲式封管法(SAS),即在输液前先用20 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洗导管(s),再接治疗用药(A),输液结束后用20 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洗导管并正压封管(s)。输液治疗时每周需进行导管维护,更换肝素帽,冲管1次,可减少导管堵塞,延长导管保留时间。正压可来福接头拔针时可产生正压,为防止血液回流,一定使可来福接头的白色矽质帽自动弹回原位。置管患者最好使用正压接头,以保证管腔内正压,减少了血液回流[8]。
处理:发生导管堵塞,先摄X线片排除导管异位、扭曲、折叠等相关因素后,切忌用力推注,以防血栓脱落导致其他脏器的栓塞。应及时查找原因,以采取相应的处理对策[9]。为避免导管损坏不可暴力冲管。另外也可以采取堵管溶栓的办 法令导管通畅[10]。
1.3穿刺点渗血
原因分析:局部渗血为最常见的并发症,多发生在穿刺后24 h之内,主要发生于穿刺部位活动过度和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包括血小板减少及凝血功能异常,特别是肝癌,或者其他器官的癌症发生肝转移的患者常伴有凝血机制异常,穿刺时角度大,穿刺的技巧掌握不佳,穿刺时血管损伤,穿刺后未有效压迫止血,穿刺后肢体过度活动,穿刺针粗细不合适等[11][12]。
预防:医护人员应该严密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水肿的表现,触摸患者的穿刺点有无疼痛、硬结。
处理:穿刺前应该准确选择与患者血管相适应的导管和穿刺针;检查患者的血小板数量及凝血功能,如有异常要避免置管或及时通知医生;掌握正确的穿刺技巧,选择好穿刺部位后,扎止血带,常规消毒,当导管进入患者肩部时,让其头部转向穿刺侧,下颌靠向肩部以防止导管进入颈内静脉。当导管送入预定长度,拔出插管鞘时,应该迅速在局部按压止血,按压的时间根据患者的凝血情况而定,有出血倾向者应压迫穿刺点≥10min,24h内限制插管侧上肢过度活动。如果置管1~2 d有少量渗血视为正常现象,需要及时更换敷料。
1.4 PICC导管针眼处的炎性反应
原因分析: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生物机体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复杂的防御反应。基本病理变化包括变质、渗出和增生。在炎症过程一般病变的早期以变质和渗出为主,病变的后期以增生为主.依其病程经过分为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两类[13]。:临床表现:(1)局部表现。针眼处周围出现红、肿及不同程度的压痛,或伴有脓性分泌物。(2)全身表现。高热、寒战、发汗、白细胞计数增高等表现即为导管相关性败血症[14]。
预防与处理::(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2)规范更换贴膜流程;(3)穿刺点如有渗血及时更换敷料,置管24 h内在穿刺点上方置无菌小纱布或明胶海绵吸收渗血,用透明敷贴妥善固定;(4)更换贴膜时选择吸收分泌物的粘贴伤口敷料(海纯)贴于穿刺针眼,有助于使穿刺点保持干燥,防止、控制炎性反应的发展同时促进 炎性修复;(5)每周l一2次更换导管贴膜,消毒范围要大于贴膜范围并严格消毒皮肤及导管;(6)连续有效记录《PICC导管维护记录本》,记录更换敷料时间、穿刺针眼、贴膜内皮肤等情况;(7)如贴膜松动、卷曲、潮湿、污染、脱落或危及导管时,需即时更换,防导管脱出及感染的发生;(8)加强营养提高抵抗力,并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1.5、P1CC管道断裂所引起的漏液
原因分析:导管堵塞是PICC置管并发症中发生率最高的,因处理堵管而引起导管漏液是主要原因之一[15]。溶栓或冲管时注射器用力过度导致导管内部局部压力增大而导管断裂。
预防:(1)封管方法正确保持正压、液体小量快速、用力匀速封管;(2)避免高压注射泵推注造影剂、输血、抽血等丽引起导管破损;(3)避免输液时肘部弯曲使液体对局部导管压力增大,随着导管使用时间的延长丽增加导管破损的几率;(4)避免置管肢体剧烈运动、肘关节频繁屈曲、负重超出3 kg等以防因过度牵拉导管而引起导管的断裂[16]。
处理:当发生导管破裂漏液时,输注生理盐水由远心端向近心端(由体外导管向体内导管)循序排查漏液位置,在无菌操作下离破裂点0.5—1 cm处剪断远端的导管,重新接上连接器和肝素帽或正压接头,固定导管并记录导管的长度。但要保证导管前端在上腔静脉的位置,确保导管的正常使用。
1.6导管脱出
原因分析:导致导管脱出的原因主要有[ 17]:患者缺乏自我维护意识,频繁活动患侧手臂、过度牵拉导致导管部分脱出;敷贴固定不正确,导致导管固 定不牢固,而引起导管部分脱出;患者出汗多,敷贴失去黏性,未及时进行正确处理,导致导管随患者身体活动而部分滑出体外。
预防:留在体外的导管应呈倒“L”型固定,导管接头处不打折、扭曲,并加用白色固定翼,防止导管自由进出体内;避免高压注射、暴力冲管;加强健康宣教,增强患者防范意识;相关护理人员加强业务培训,增强工作责任心[18]。
处理:一旦发现导管脱移或漂出,应根据情况处理。加强导管固定,注意并记录导管在体外的刻度;敷料潮湿要及时更换(从远心端向近心断方向揭掉);置管侧手臂不要提重物[19]。用弹力网状绷带加固保护PICC,有很好的效果[20]。1.7导管移位
原因分析:PICC导管移位是指在置管过程中,导管前端未进入中心静脉,误进入颈内静脉或滞留在外周静脉,或置管后因患者肢体频繁活动,使导管漂浮到颈内静脉。常移位至奇静脉、胸廓内静脉、胸外侧静脉、右心房或右心室[21]。国外文献报道导管移位发生率为4%~38%,国内移位发生率为3.7%-6.7%。导管移位不仅造成患者疼痛不适而且还会发生一些特殊的危险,如椎体旁积液、房颤等[22],这致使导管失去临床应用价值和导管自身价值。
预防:(1)正确掌握置管肢体血管解剖位置。在患者条件允许时,最好选择右侧路径,因左侧较长且弯啮,插管时难度大,容易损伤血管内膜。其次,选择头臂静脉,它由同侧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合成。头静脉特点前粗后细,且进入无名静脉时角度较小,高低起伏,静脉瓣多,易造成导管反折。锁骨下静脉自第l肋外侧缘续于腋静脉。上腔静脉是在右侧第l胸肋结合处后方由左、右两侧的头臂静脉汇合而成,至第3胸肋关节下缘处注入右心房峄[23]。(2)穿刺术后健康宣教避免移位。文献报道置管上肢外展后伸完全可以将导管末端牵拉至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会合处,进而移位至颈静脉[24]。因此护士在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时,应嘱患者置管肢体避免频繁活动,不做外展、高举等动作;患肢负重也不超过日常生活负重量;防止便秘;及时治疗慢性咳嗽避免上腔静脉压力增大,造成导管自发性移位[25]。
处理:PICC导管移位后复位措施:按照PICC导管置管的方法及要求进行复位,也可借助B超监视下进行复位。复位过程:(1)将换药室清理干净,紫外线消毒30min;(2)将置管肢体消毒半径为10 cm;(3)取下正压接头,连接20“生理盐水注射器;(4)揭去固定贴膜,用碘酒消毒、酒精脱碘进行3次导管以及皮肤的消毒;(5)将导管缓缓拔出至左锁骨下静脉内1/3处,或拔至移位的长度;(6)2人合作,配合者在脉j申1次的同时,操作者送1次导管,直到送至上腔静脉长度为止;(7)脉冲20ral生理盐水,如患者颈部、心前区无不适感给予固定导管;(8)拍胸片确定导管前端位置;(9)嘱患者遵医嘱口服抗生素。严密监测体温变化。如复位不能达到正确的位置,则应拔除移位导管重新选择静脉(或另侧肢体)进行置管[26]。
1.8导管感染
原因分析:治疗后白细胞降低,抵抗力差。容易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患者出院以后导管维护质量缺乏有效、连续的监管,更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本组患者发生的导管感染都为局部感染。表现为穿刺点周围出现红肿、硬结、疼痛,严重者渗液、流脓。预防: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置管前严格消毒局部皮肤和留在体外的导管,置管后定期换药(每4—7日一次),及时检杳创口情况,保持穿刺点周围皮肤清洁。根据患者情况,及时更换敷贴。患者出汗较多时,更换时采用适当的敷贴方法:先用一块2cm x 2cm无菌小方纱覆盖针眼,再用透明敷料覆盖,使其既不直接按触针眼又易于观察,可有效预防感染[27]。
处理:管留置期间,如出现局部感染,取局部分泌物培养,用2%碘酊湿敷,配合局部理疗。如出现寒颤、高热,排除其它感染源后,抽取血培养,及时拔管并作导管尖端细菌培养,遵医嘱选用敏感抗生素,作好观察记录[28]。
1.9血栓形成
原因分析:形成血栓的原因主要与血管壁受损或血液高凝状态、炎性反应、血流速度减慢等病理因素密切相关。肿瘤患者蛋白s水平、蛋白c水平、抗凝血酶原下降或缺乏,降低了抗凝活性[29]而形成了血栓。通过肘部静脉行PICC穿刺,血管内留置导管,可导致穿刺肢血流缓慢,同时在穿刺和送管过程中,可使静脉内膜不同程度受损,从而导致静脉血栓形成 导管的材料、导管直径也与血栓形成相关[30]。
预防:置管后嘱患者置管侧肢体适度活动.避免过度外展、旋转运动,防止血管内壁机械性刺激[31]。在输液或睡眠时,避免长时问压迫置管侧肢体,致血液流动缓慢;如置管侧肢体出现肿胀、疼痛等不适感觉时应及时报告。以便及时处理:因患者入睡后血流速度较慢可诱发血栓形成,可嘱患者晚睡前喝一杯温开水,可起到稀释血液的作用,从而预防血栓形成。如血栓形成,应抬高患肢20一300,促进静脉血液回流;患肢制动,以免栓子脱落引起肺栓塞;禁忌在患肢输液和静 脉注射;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胸痛、呼吸困难和咯血等肺栓塞症状;不可用力冲管,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
处理:发现液体速度变慢时,及时用负压溶栓并抽出液体,切勿用力将液体推入血管,以免造成栓子脱落进入体内,导致重要脏器栓塞。
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休息7~14 d,抬高患肢20。~30。(高于心脏水平)以促进血
液回流,注意患肢保暖,温度保持25℃左右,不得按摩或做剧烈运动,防止一切使静脉压增高的因素,以免栓子脱落[32],引起肺栓塞。
2、讨论
PICC置管技术在各地已广泛开展,置管患者带管出院后的导管维护效果直接影响到PICC的使用寿命,乃至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开设PICC护理门诊,建立一个专业的护理网络是非常有必要的。而PICC门诊的坐诊护士需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敏锐的观察力及娴熟的专科技能,熟悉各种品牌的中心静脉导管,对于各厂家的PICC导管的优缺点、维护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要了如指掌。通过对患者及时、有效的护理指导与全程的质量监控,降低出院PICC带管患者的导管并发症、延长导管使用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我觉得对PICC置管患者做好健康教育,是降低PICC带管患者的导管并发症的一个重要环节!
置管前患者关注程度最高的问题包括:PICC对身体有无妨碍、PICC的优缺 点、PICC对血管有无损伤。置管后患者关注程度最高的问题包括:PICC怎样妥善保护、PICC长期留置对身体有无影响、PICC患者的运动方式。出院后患者关注程度最高的问题包括:日常导管的护理、日常保护措施、生活注意事项。根据上述调查结果[33],采取了针对性的健康宣教,主要向患者及患者家属介绍置管 前、置管中、置管后及出院后的各种自我护理方法,如日常导管的护理、日常保护措施、生活注意事项等,并详细介绍自我护理的具体措施。对于不能理解者,还可采用现场示范的方法进行培训,使患者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通过这种针对性的健康宣教方法,观察组患者对置管相关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且其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统健康宣教能明显促进患者对置管相关健康知识的了解,并能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3、参考文献
1、王增英,焦月新,彭金莲,等.老年长期住院患者PICC非正常拔管原因分析与对策[J].广东医学,2010;31(8):1000~1002
2、范爱飞、李九群、丁小容、贾宏、吴清香;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年5月第29卷第5期
3.中国医药导刊2013年 第 15 卷 第 2 期(总第112期)
4、邱惠玉、曾雪梅、丁少冰、傅海霞;PICC应用于化疗患者过程所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年5月第29卷第5期
5、赵秋菲,张东琳,刘洋,等.1例经PICC输注伊曲康唑未发生堵管 的护理.全科护理,2010,8(3):691.
6、刘雪融朱秋明 PICC药物堵管的原因分析及疏通方法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年5月第28卷第15期
7、肿瘤患者化疗中PICC常见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李平2012年11月21日第28卷第33期
8、徐义凤.PICC导管堵塞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护理实践与 研究,2009,6(18):57—5 8_
9、白血病患者PICC堵塞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朱凌 侯雪琴 李红娟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年11月28日第27卷第33期
10、吴冬冰,张丙忠,陈岱佳,等.PICC带管出院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22):97~98
11、宋葵,戴雪松.PICC在肿瘤患者应用中的护理问题与对策.中华护 理杂志,2007,42(8):742.
12、沈少萍.PICC置管常见护理问题分析与对策.中国厂矿医学,2005,18(3):271.、解敏君,陈芳,邢晓菡.PICC致心血管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和对 策.护理学报,2010,17(3):71-72.
14、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年第17卷33期杨明玉綦菊萍王媛梅丽娜范维赵丹王景佳王林徐静
15、陈茜,炅明珑,朱丽.1例PICC拔管时体内断管患者的护理.护理学报,2010,17(14):62-63.
16、李艳红,张海英,陈小琼,等.PICC导管断裂的处理及预防.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2):1109一lllO.
17、陈萍,吴桂梅,黄和平.PICC 导管部分脱出原因分析与护 理对策[ 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7,27(1):111-112.18、艳红。张海英.陈小琼,等.PICC导管断裂的处理及预防(J).中华护理杂志,2008.12(43):1109一1110.
19、国家护理学杂志 2012.6第31卷第6期
20、刘莉.彭敏。周晓琼.巧用弹力网状绷带加固保护HCC置管与静脉留置针.护士进修杂志,2009,24(7):583.
21、姚远兵.王卓,胡晋红.输液性静脉炎的研究现状.药学服务与 研究,2006,6(3):226-229.
22、Rose A.Oneology nming aecreta.Elsevier Science Health,2001: 117.129.
23、乇岩,乙苏北,康娜,等.1例P1CC导管2次异位的护理.护理 研究,2008,22(14):1292.
24、张秋艳.PICC置臀过袢中导管异位的预防.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4):55-56.
25、肖彩琼,李秋梅.范仃英,等.P1CC置管两种封管液对预防静 脉m栓的财比研究.伞科护理.2007,5(4):I.2.
26、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年第17卷33期杨明玉綦菊萍王媛梅丽娜范维赵丹王景佳王林徐静
27、李黎,任敏,崔晋予.PICC置管期间并发症的护理干预.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24(4):38—39.
28、护士进修杂志2010年11月第25卷第21期 葛利越 叶海瑛 李娟
29、袁会平.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在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河北医药,2009;31(22):3159~3160.30、医药医学杂志 2012年5月下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
31、Anthony W,Allen MD,Jocelyn I,et a1.Venous throm bosis associ ated with the placement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eathetem[J]. Joumalof Vascular and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2000,11(4):1309—1314.
32、天方,张振香.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研究[J].护士进修 杂志,2005。19(2)z165—166.
33、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年l0月21日第28卷第30期 郭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