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考

时间:2019-05-14 23:25: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思考》。

第一篇:浅谈思考

浅谈提高基层民警素质的几点思考

基层民警是基层执法工作的主体,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公安机关的整体形象,关系到基层战斗力的强弱和职能作用的发挥。特别是在当前全面推进公安机关“三基”工程建设的形势下,如何提升基层民警综合素质,更显得尤为重要。

一、基层民警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上级各部门在提高基层民警素质方面下了许多工夫,出台了很多制度和措施,也耗费了不少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基层民警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与以往相比有了明显的提升。但从总体效果上看,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一是政治思想意识不够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不够牢。有些民警工作积极性不高,“等、靠”思想严重,工作消极,缺乏竞争、创新、开拓的主动精神,不能适应当前日趋复杂的安全形势对民警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还有个别民警脑子里还充满着各种个人功利主义,特权思想严重,高高在上,不愿意做群众的工作。

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不够强。一些民警公仆意识不强,职业道德缺乏,“冷、硬、横、推”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对前来办事的群众不能保持高度的热情,态度

恶劣,缺乏耐心,不能做到真正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三是有些民警的专业素质不高。由于缺乏科学的系统的业务培训,加之有些民警自觉性较差,平时不注意学习法律知识,导致遇到问题时不能正确有效地处理,遇到群众不理解、不服从执法意见时,处理方法简单,服务意识淡薄,从而引起群众的不满。

四是纪律作风素质不够强。个别民警纪律观念淡薄,作风散慢上班迟到、早退、脱岗、溜岗,警容不整,言行不检点,违反“五条禁令”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

五是心理和身体素质不够强,遇到问题不能够实事求是。一些民警遇事不冷静,只凭老经验、老方法做事情,不客观地看待事物,工作脱离实际,严重影响了警民关系。

二、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

一是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少民警自制力不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经受不住一些不健康因素的影响,在各种社会不良因素和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冲击下,放松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没有牢固树立宗旨观念、服务意识和爱岗敬业精神,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从而导致个人素质不高,难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形势和业务工作的需要。

二是个别基层领导对加强队伍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存在着“重业务、轻管理”的思想。模糊地认为业务工作是硬指标,政治工作是软指标,在思想上自觉不自觉地缺乏抓队伍思想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所以政治工作虽然在开展,但效果不太理想。

三是业务学习走过场,业务培训针对性不强。由于基层单位学习制度不够规范,加之工作性质的原因,变数较大,系统学习的时间较少。另外上级相关部门在组织业务学习时,缺乏相应的调查研究,对基层民警的弱项了解不够,难以制定出行之有效和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大锅饭式的培训模式依然存在,培训较果不明显。

四是落实各项队伍建设和业务管理的制度和措施不够严格、不到位。在管理中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但都只停留在文件上,没有落实到位,还有奖惩机制不健全,常常是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在队伍的监督制约方面,不能严格地兑现奖惩,少数民警认为有机可乘,从而违纪违规。

五是由于缺乏经常性的心理行为训练,加之基层民警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远离家庭,远离机关,长期从事高负荷、高节奏、高对抗、高风险的工作,时间长了,导致有的民警有许多说不清的不适应,情绪抑郁,缺乏自信,对前途感到失望,对自己的现状缺乏改变的信心和决心;有的民警精神紧张、恐惧焦虑;有的民警对工作缺乏热情,情绪消极;有 的民警因长期养成的不良的职业习惯,导致家庭或社会关系紧张,有的民警情绪不稳定,冲动、易怒等。

三、提高基层民警素质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政治教育,树立宗旨观念。“政治是统帅,是灵魂,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民警的业务素质固然要过硬,但政治方向更不能偏,面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呈多元化的复杂形势,对民警的思想政治教育非但不能可有可无,反而更应加强。特别是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绝大多数人都在努力追求现实的物质利益,在这种价值取向的影响下,基层民警很容易将自身辛苦又清苦的处境与社会上部分先富起来的人进行对比,从而因强烈的反差导致价值观的动摇和心理的不平衡。另外,警察是一种高危险的职业,随时都可能有流血、有牺牲;如果没有较强的政治素质和较高的思想境界,就很难承受这种压力。因此要加强对全体民警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打牢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若针对性教育不及时,有的民警可能经不起诱惑,把握不住方向,容易犯错误。要通过学习教育,使全体民警牢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精髓,牢固树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基层公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加强素质培训,打造交流学习的平台。要倡导“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新理念,努力营造“以勤奋学习

为乐,以知识更新为荣”的良好学习氛围。要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规定:接受教育培训既是每位基层公安民警的合法权利,又是必须履行的义务。通过对教育培训的法制化,不断增强基层公安民警自主学习和互相学习的自觉性。按照 “优秀民警加强培训,年轻民警经常培训,紧缺人才抓紧培训”的要求,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需求,根据基层人民警察队伍的整体要求、结构变化以及个体岗位变换和职务变化,科学、合理地进行教育培训,增强教育培训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注重实际工作能力和警察技能的培训,坚持学以致用、学用一致、用其所长的原则,注重把培训与使用统一起来,确保受训者能把通过培训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工作实际,以提高基层民警履行岗位职责的适应能力,使其真正成为明法律、善破案、会管理的综合性人才。要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学习方法,适时邀请专家学者,为基层民警进行专题授课,有计划、分批派送民警外出学习培训和考察,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长见识,丰富学识。同时,要保证民警的继续教育时间、经费和场所,加大对公安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搞好民警图书室、阅览室等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满足民警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要,以提高基层民警的综合素质。

(三)建立健全基层教育训练机制,做到突出重点,有的放矢。要进一步完善基层教育培训管理办法,有针对性拟

制操作性较强的培训制度及规定。在加强对基层一线的调研的基层上,了解工作实践,掌握基层民警的所思所想,找准基层工作最需要解决的思想、法律、技能等问题,特别是基层民警的弱项,从而结合实际确定培训的中心内容。做到年有方案、月有计划、周有安排,时间、科目、标准、要求细致具体。从实战需要出发,明确培训模式,统一培训时间,克服以往的应付性和随意性,从长计议,合理安排。(四)完善用人机制,提高用人标准。在用人上,要鼓励竞争,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人事管理制度和任人唯贤的用人标准,大力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教育好风气,真正把民警公认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向上级部门推荐、输送,做到唯才是举,用人所长,人尽其才,充分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克服所谓“能者多劳”,会干、肯干的埋头干,待遇多不了。不会干、不肯干的闲着看,待遇少不了的现象。督促民警重视培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杜绝学与不学、学多学少、早学晚学都一样的心态。

(五)强化监督机制,实施跟踪管理。要加强对民警的执法监督,加大督查考核的力度,防止在执法活动中滥用权力,让民警感到执法工作的压力,有危机感,才能依法严格谨慎地处理好每一起违法行为,从根本上保证和提高执法工作质量,自觉将一切执法活动臵于各种形式的监督之下。同

时加大现场督察力度,警务督察部门要不定期下到各基层单位,检查“五条禁令”的落实情况,不折不扣、毫不松懈地抓“五条禁令”的贯彻执行,从源头上防范违反“五条禁令”行为的发生。同时采取手机短信“温馨提示”等办法督促各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加强教育,立足防范,进一步加强对民警的提醒提示,教育民警杜绝侥幸心理,增强遵守“五条禁令”的自律性和自觉性。特别在枪支和车辆的使用管理上,要严格审批手续,提高审批权限,强化责任意识。坚持“谁审批、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首问责任制,防微杜渐,将事故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

(六)加强心理行为训练,克服民警心理障碍。公安民警的个性心理是否健康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警察的工作表现及工作效率,影响到公安机关的整体战斗力。民警存在心理问题,首先会损害民警身心健康,影响民警养成健康、乐观的性格,处世能力降低,处不好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其次是不能正确处理工作、学习、生活的矛盾,分析、认识、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降低;三是工作中极易因偶然因素发生违规、违纪问题。民警中存在的不少违法违纪现象,如执法办案中的刑讯逼供、粗暴执法、滥用枪支警械以等问题都不同程度地与心理障碍有关。要紧紧围绕警务实战要求,以心理训练为重点,通过科学的心理训练,努力锤炼广大民警忠诚果敢、坚毅沉稳、不屈不挠、乐

观豁达的心理品质。

总之,提高基层民警素质是一项现实的、紧迫的工作,又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我们要通过各种不同途径和手段,加大教育训练的力度,紧紧围绕“人民公安为人民”这个主题,牢固树立执法为民思想,加大各项投入,全面提高基层民警的综合素质。

第二篇:几点思考[范文]

管理中的七大浪费

大家都知道著名的精益生产七大浪费(TIMWOOD),而事实上,如果管理工作不到位,也会造成极大的浪费!接下来将逐一列举这7种浪费情况,管理中出现这7个问题中的3个,你就该好好反省了。

1、管理工作——“等”

在管理工作中,等待的浪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等待上级的指示:上级不安排工作下级就坐等,上级不指示下级就不执行,上级不询问下级就不汇报,上级不检查下级就拖着办。多干事情多吃亏,出了问题怎么办?听从指示没有错,再大责任可分担。很多工作是在多次检查和催办下才完成的,造成极大的浪费。

等待下级的汇报:任务虽已布置,但是没有检查、监督。不主动深入调查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只是被动地听下级汇报,不做核实就做决定或者向上级汇报,出了问题,责任还可以往下级身上推。

等待对方的回复:我已与对方联系过,什么时候得到回复我无法决定,延误工作的责任应该由对方负责,我只能等。追究责任也不怕,我某月某日把这份文件送给对方,这里记录得很清楚,对方不回复我能怎么办?你还是和对方联系一下吧,以免耽误工作。

等待生产现场的联系:职能部门不主动去为现场提供服务,而是坐等现场的联系,有时还很不耐烦,认为多等一会有什么了不起,却没有设身处地去为现场着想,严重地影响了生产现场问题的及时解决。

这些“等待”在工作中是大量存在的,主要是中层管理人员缺乏责任心和主动精神,不愿意承担责任。对于这种浪费,我们认为,根据不同企业的文化氛围,如果不能用Y理论激励员工去消除等待的浪费,就需要用X理论去加强管理,例如对于较重要的工作,可以用5W1H来进行计划分解,然后进行控制、检查和考核。实际上,X和Y理论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X+Y相辅相成也许更好一些。

2、管理无序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古语说明了秩序的重要性。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流程,工作中容易产生混乱,这是众所周知的。但如果有令不行、有章不循,按个人意愿行事造成的无序浪费,更是非常糟糕的事。

职责不清造成的无序:由于制度、管理等方面的原因,造成某项工作好像两个部门都管,却纠缠不休,整天扯皮,使原来的有序反而变成无序,造成极大浪费。某个部门某个人,当看到一项工作比较紧急,如果不做就会影响到公司利益时,进行了补位。这时就出现了一种怪现象:那么,今后这项工作就由你们来做吧,责任部门反而放任不管了,这也是一种无序。

业务能力低下造成的无序:素质低下、能力不能满足工作需要,都会造成了工作的无序。应该承担某项工作的部门和人员,因能力不够而导致工作混乱无序;当出现部门和人员变更时,工作交接不力,协作不到位,原来形成的工作流程经常被推翻,人为增加了从“无序”恢复到“有序”的时间。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应该是一个规范化的高手,能把复杂无序的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简单化,从而使普通员工可以完成原本无法完成的工作。

有章不循造成的无序:随心所欲,把公司的规章制度当成他人的守则,没有自律,不以身作则,不按制度进行管理考核,造成无章无序的管理,影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部门的整体工作效率和质量。这种人为造成的无序危害更大。

业务流程的无序:直线职能制的纵向部门设置,对横向的业务流程严重割裂,各部门大多考虑一项工作在本部门能否得到认真贯彻,而很少考虑如何协助相关部门顺利实施。通常考虑以本部门为中心,而较少以工作为中心,不是部门支持流程,而是要求流程围绕部门转,从而导致流程的混乱,工作无法顺利完成,需要反复协调,加大管理成本。我曾查阅过几家公司的各项管理规定,发现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公司的各项规定很少按照横向业务流程的顺序来编写,大多数是按照纵向部门来编写,两个部门间如何交接则语焉不详,实施时就会造成无序。

这些无序出现的频次多了,就会造成企业的管理混乱。管理者应该分析造成无序的原因,努力抓住主要矛盾,思考在这种的无序状态中,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使无序变为相对有序,从而整合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率。这是中高层管理者应该注意和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

3、协调不力企业丧失凝聚力

所谓协调,就是指组织中的一切要素、工作或活动要和谐地配合,以便于组织的整体目标能够顺利实现。有了良好的协调,就会出现1+1>2的协同效应。因此法约尔把协调视为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而如果在管理工作中协调不力,就会造成工作停滞等方面的浪费。

工作进程的协调不力:由两个部门共同承担的工作出现问题,双方都不主动联系,还需要第三个部门协调,工作进度当然会受到影响。某些工作应由哪个部门负责没有明确界定,处于部门间的断层,相互间的工作缺乏协作精神和交流意识,彼此都在观望,认为应该由对方部门负责,结果工作没人管,原来的小问题也被拖成了大问题。

上级指示的贯彻协调不力:对上级的工作指示及相关会议布置的工作没有传达,即使传达了却没有进行有效的协调来组织落实,形成口号接力,工作在本部门出现停滞,没有得到有效地贯彻,形成工作盲区。

信息传递的协调不力:信息流转到某个部门出现了停滞,使应该得到这些信息的相关部门掌握不到,难以有效地开展工作。信息没有分类汇总,停滞在分散之中;信息没有得到充分分析、核实和利用,依旧停滞在原始状态之中;信息不准确,造成生产盲目、物资供应混乱、计划的频繁调整、没有效益的加班及库存的增加。更有甚者,把信息视为本部门或个人私有,有意不再传递,则影响更大。

业务流程的协调不力:绝大多数的管理活动,不是一个部门所能独立完成的,需要两个以上部门相互配合,按横向的业务流程来完成。但是由于纵向部门设置对业务流程的割裂,会形成一些断点,如果不能及时搞好协调,业务流程就不能顺利运行,会造成后续流程停滞,形成损失,即使想方设法绕过去,也造成效率降低,还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协调不力是管理工作中最大的浪费之一,它使整个组织不能形成凝聚力,缺乏团队意识、协调精神,导致工作效率的低下。

4、生产经营要素闲置

我们把管理工作中的库存浪费称之为“闲置”。机构重叠,职能重叠—形成人浮于事,使生产经营要素不能得到有效利用,造成了闲置的浪费。

固定资产的闲置:过于乐观地估计了市场形势和低估了生产潜力,热衷于扩大规模,容易导致固定资产的闲置,厂房、生产设备等因开工不足而导致浪费,使公司的成本升高,利润降低,竞争力下降。这种浪费最容易出现在高层领导身上,因为他们要把组织做大,创造政绩,因此即使有可行性分析,也充斥着乐观的估计,甚至领导者有意识地夸大预期效果。

职能的闲置或重叠:公司在进行组织设计时为某些部门设置了一些职能,但在实际工作中,该职能却没有发挥作用,造成了部门职能的闲置,而且对公司的相关工作产生了影响。两个部门承担了类似的工作,职责有部分交叉重叠,好像谁都可以负责,其实是谁都不负责。错时互相推诿,取得了成绩又相互争功,易导致工作中互相牵制,影响组织效率。

工作程序复杂化形成的重叠:在某些情况下,对于一些不重要的任务,上级其实只承担签字的职能,但如果没有上级的签字或认可,则业务就无法进行,会出现等待和停滞等浪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浪费?上级如果担心失去权力,则下级就会事事请示,长久下去,组织就会逐渐僵化,失去活力。这是每一个层级的管理者都可能犯的错误。唯有敢于授权,才能简化流程,提高效率。

人员的闲置:人多好办事,都强调本部门工作的重要性,增加人员,三个人干两个人的工作。由于工作量不饱和,帕金森定律就发生作用了:为了避免上级“人浮于事”的批评,就开始制造出额外的工作,例如总务部增加一个文员,为了填满她的工作时间,就会以公司或者部门的名义通知其它部门,请提交××计划、总结和报表,于是就制造出了额外的工作,形成了一连串的连锁浪费。而该文员有工作可做了,而且达到了“细化管理”的效果。

信息的闲置:笔者在曾经服务过的一家企业发现,公司内外充斥着大量的信息和原始数据,本应当从中汲取有用的信息,但管理层未经过汇总、分析等处理,进行放大输出;所以有些公司在信息闲置方面的浪费是极其惊人的,需要从根本上进行变革,从信息的有目的搜集开始,经汇总、分析、存档、再输出的全过程中,找出不准确、不及时的浪费,并进行根除。

扁平化管理、业务流程再造、组织再造、过程管理等方法,都是工作流程化、规范化、职责化的有效措施,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减少闲置的浪费。但是,更重要的是思想不能闲置,流水不腐,如果能不断地用新的管理思想去冲击旧的思维,自然会采取有效的对策去消除因闲置而发生的浪费。

5、应付

顾名思义,应付就是工作虽然干了,但是不主动、不认真,敷衍了事,不追求最好的结果,从而缺乏实际效果,是责任心不强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浪费在工作中是经常见到的。

应付基础工作:在体系管理中,许多应该日常进行的工作没有认真去做,不重视日常规范管理,缺乏踏实的基础工作,稽核前突击表面工作,以应付检查,实际效果可想而知。为什么国内的ISO9000质量体系资格证书的含金量越来越低?因为许多企业都可以把来人摆平,即使出现问题也会与管理者代表内部交流,末次会议上只会开出几个一般不符合项,整改后自然获得通过。应付一下也能过,那么认真干什么。

应付检查:公司布置的工作,没有按计划要求去完成,只做一些表面文章,去应付公司的检查。人们常说:干没干是态度问题,干得好不好是水平问题,其中的含义是非常值得玩味的。如果检查工作的人员也应付,或者碍于情面不予指出,就会形成空对空。应付导致前松后紧:在涉及系统性和流程性工作时,如果前面不认真,则将对后续工作产生较大的影响,例如交货期确认不准确、不及时,就会导致生产制造系统出现额外加班等多种浪费。

应付造成虎头蛇尾:在工作中没有计划与自查,做事只做前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后面的就忘做了甚至不做了。工作缺乏主动,让做什么事,只是应付了事,而不是自己严格要求要做得更好。这些都对工作产生极大的危害。

应付的浪费主要是由责任心不强和素质低下等造成的,它实际上是工作中的失职,这种浪费对组织的损害是隐性的,将逐步侵蚀组织的肌体,是一种慢性毒药。对这种司空见惯的浪费现象,决不能麻木不仁,听之任之,而应该建立健全以绩效为中心的监督考核机制,以减少浪费。

6、“低效”反复发生 低效的含义包括:

工作的低效率或者无效率:相对于管理工作的高效率而言,低效率造成的隐性浪费是非常大的;原来只要一个人承担的工作,需要两个以上人员来完成;应该按计划完成的任务反复拖期。

错误的工作是一种负效率:没有一次把事情做好就是最大的浪费,应该正确完成的工作被做错,会出现返工、重做、纠正等浪费,甚至影响到整体。如果是高效率地完成了错误的工作,则损失更大。更可怕的是,这种错误在某种程度上是被允许的,会被以各种各样的原因、理由来掩盖住,从而反复发生,造成类似的浪费。

我们允许的是创造性的失误,而不允许反复发生低级的错误。低效率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管理者的低素质:学习能力的不足,危机意识的淡化,造成许多人员的素质满足不了工作的需求。在每个组织中,人员的素质肯定参差不齐,抱怨是没有用的,更不能把责任推到普通员工的身上,只有低素质的管理者,而没有绝对低素质的员工。高素质的管理者能够通过培训指导,用人所长,人尽其才,有效地带领员工完成任务。一头狮子带领一群羊和一只羊带领的一群狮子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应该从中高层管理者身上寻找原因,而不能把责任简单地推诿给下级。

方法不当:人员安排不得当,会导致低效率,计划安排不合理,工作难以按期完成;顺序安排有问题,会造成主次不分,重点工作无人做„„

固步自封的僵化思想:过去的成功经验、过去行之有效的方法,会使某些“成功”人沾沾自喜,沉湎于过去的辉煌之中,从而不思进取,不继续提高自己,使用原有的一套来面对千变万化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不仅导致了低效率,甚至会拖累整个组织的前进脚步,成为整个组织前进的绊脚石。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才有可能解决新问题。

7、管理无“理”可依

管理成本是企业成本构成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即各职能部门在生产、供应、设计、品质、财务、营销等过程中产生的费用成本。管理必须依“理”行事,来控制成本,减少浪费,否则就会受到惩罚。“理”在企业管理中具体指“目标、指标、预算、计划”,但是,如果“理”本身存在问题,则危害更大。

目标指标不合理:管理是要有“理”可依,但前提是“理”是正确的。如果“理”本身出现了问题,或者我们理解错了,那么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就像解一道数学题,如果已知条件不完全甚至是错误的,即使运算过程再精彩,也推导不出正确的结果。

计划编制无依据:公司下达了目标指标,却不知道怎样分解,靠“拍脑子”和想当然去制定预算和计划,缺乏可执行性。对于非量化的工作,不进行细化,不具备可操作性。短期计划没有围绕中长期计划进行编制,两者之间出现脱节和背离,没考虑连续性。计划编制拖拖拉拉,事态紧急才下发,忽视了及时性。对于这种计划,如果不进行修改和调整,甚至推倒重来,将带来极大的危害。

计划执行不严肃:上级没通知我,我不知道计划的内容,所以无法执行;实际情况变化过快,使计划无法执行;由于前道环节工作没有及时完成,致使计划无法完成;公司制订的目标、指标由于执行有困难而不予落实,按照自己想象的内容去执行;接到计划后根本不看,计划的内容是什么都不知道,或者简单看一下就扔在一边,根本谈不到执行。

计划检查不认真:反正计划考核由公司统一进行,日常我就不用再进行检查了。计划出现了偏差,要么是计划报高了,要么是计划漏编了,肯定是有原因的,何必追究呢。完成得差不多就行了,逐项落实多费事啊。

计划考核不到位:由于无法了解和掌握计划的进度和完成情况及存在问题,而难以实施考核。即使发现了问题,也不检讨反省,客观地分析存在差异的原因,而是一味强调理由,推卸责任,逃避考核。发现问题后,措施不到位,致使下期的计划中又没有体现或纠正,导致问题长期存在。都在一个公司工作,低头不见抬头见,何必得罪那个人,轻描淡写来几句,可保下回我没事儿。

投入产出不匹配:目标指标虽然完成了,但是成本是否过高?投资回报率是多少?已经知道要得不偿失,但因为已经向总公司提交了计划,而硬着头皮干到底,不愿意承认失败,使企业继续遭受损失和形成新的浪费。

这些问题在日常管理中是经常存在的,但是又是难以度量的,它不象出现废品那样直观,因此而形成的管理成本的隐性浪费经常被忽视,甚至被视之为理所当然,难以形成消除浪费的动力。

管理工作中的“七种浪费”,要比丰田生产方式所指出的生产现场中的“七种浪费”严重得多,但是解决起来也困难得多。因为生产现场中的浪费大多数可以量化,然而管理工作大多为软性指标,具有较大的弹性,要想进行量化和细化相对困难;而且大家司空见惯,即使上级要求,也是紧一阵后松一阵,容易形成反复,而如果不能对管理工作中的浪费形成共识,活动是很难持续有效地长期开展的。因此,我们必须对消除浪费活动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要有清醒的认识。从消除点滴的管理浪费做起,向着彻底消除浪费的目标一步一步地走下去。

第三篇:思考是什么

思考是什么

摘要: 在现代科技的浪潮中,人类越来越强烈地从其消费欲望来理解自身,使得几乎所有人类活动都变成了谋生的需求。从某种程度来说,人被放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成为了社会大机器上可以被取代的小零件”,只专注于眼前的目标,无暇也无兴趣去完整的思考生活。如何提高人们对思考的认识,使人认识到思考的力量,从而摆脱现代社会思想匮乏的现状的问题迎面而来。本文旨在从这一点出发,以汉娜·阿伦特的思考理论为基础,以寻求提高对思考的认识程度。

关键词:思考,汉娜·阿伦特,认识

时至今日,高速的科技进步与经济进程证明了人的超越能力,“人类不会永远束缚在地球上”,“人造机器可以代替我们思考和说话”。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浪潮中,人类大大加快了生产和消费的步伐,也越来越强烈地从其消费欲望来理解自身。也就是说,在这样一个消费者社会,人越来越倾向于把自己看做动物物种,几乎所有人类活动变成一种生活的技艺,其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生活必需品和提供物质富足。在某种程度上,人被拉平到一个共同的标尺上来。生活在一个消费者社会里变得越轻而易举,人们也难以意识到生活的空虚,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考虑人的境况,回到人类精神生活的世界中,由内去体悟人的存在和发展,寻求无思想的时代特征的精神出口。思考不像科学能带来知识;思考不能产生实用的智慧;思考无法解开宇宙的谜题;思考也不能直接赋予我们行动的力量。思考和知识的重要区分在于知识关注的是真理,而思考指向的是对意义的索求。在此意义上,思考活动的唯一目的,就在于打开心智的眼睛。

一、思考是每个人始终存在的能力

“在哲学侍奉着神学的基督宗教传统中,思考成为沉思,而沉思终止于默观。默观是一种灵魂充满欣喜的状态,心智不再向外延伸寻找真理,而是以直觉静待未来。”①在此传统中,沉思生活比积极生活更具有价值。沉思生活是安静的,专注于找寻“上帝的视景”,笛卡尔也将他那证明上帝存在的论述定名为《沉思录》。正因为思考被认为是沉思生活的这一传统,它隐藏于深处而不易察觉,以至于人们认为思考仅仅只是哲学家或职业思想家的特权。思考是人类生命中一项自然的需要,并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每一个人都拥有的机能。人从生命诞生之日起,就拥有某些与生俱来的能力。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而言,思考可以说是人类自我实现的一种需要。虽然我们不能确切地指出思考的需要最初被人感觉到的时刻,但是语言的存在,历史的记录,以及许多作者不详的神话,都给了我们做这个假设的基础,即思考的需要是人类在地球上出现的那一刻就发生的。人类思考的需要是理所当然的活动,应属于自生自发的范畴,它的目的是在活动本身,且不在世界上留下任何实质的成果。在某种意义上,思考和完全的存在是同一件事,一个人总是带着这种思考的能力而存在于世界之中,这暗示着思考要不停地重新开始,它是一个伴随着生命的活动。

尽管我们认为思考是每个人始终存在的能力,但是无能思考的现象随时可能发生在每一个人的身上—科学家、学者、其他心理行业的专家亦不例外。不思考的人像梦游者,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想逃避与自我的交流,也就是说有可能放弃这一能力。无思想的生命也是一种 可能,只是那样的生命因为不能发展出它真正的本质,不只是无意义,它根本不能充分地存活。思考伴随着生命,是生命非物质的本质;生命既然是一个过程,它的本质也就只能存在于思考过程中,而不在任何稳固的结果或特定的思想中。

二、判断:思考在表象世界的公开

思考是一个艰难的事业,它所面对的难题在于与表象世界的抽离。阿伦特认为人“活着,意味着活在世界上”,而这里有两个世界的理论,即真正的存在和纯粹的显现。思考这一不

可见的、无声的心智活动应该得到显现,从而在世界上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最充分的生活是要实现自己的显现,从而在这个世界上得到照管世界、欣赏世界和享受世界的乐趣。因此,生活意味着活在一个显现的世界中,世界在思考中得到显现。

思考是人类拥有的一种特殊而神秘的能力,呈现“不可见性”,在某种程度上甚至看作是一种从世界向自我的“逃避”。这种不可见性不呈现给视觉,但仍给人以强烈的印象。我们通常称之为思考的东西,是在思想的酝酿过程中,使“特殊事物成为去感性化的事物”,并且以有意识地回避日常生活的直接利益为前提。思考的特殊困境在于思考和常识之间的内在冲突。在阿伦特看来,思考是“反常”的,不仅仅是因为思考打断日常事务和生存所必需的所有活动,也因为思考颠倒所有的普通关系。在我们的世界中,也许思考和行动之间的对立是最基本和分明的对立。这种对立的必然存在需要一种缓解和消融,我们对表象世界中的各种问题需要做出判断,而一切公正裁定的前提则依赖于我们的思考。

我们在无形的“思考之风”中得以对表象世界中的事务进行必要的判断,使思考呈现在思考之后的事物中。阿伦特从康德的判断力出发,认为判断“永远关怀着个别与就在眼前的事物”。判断与思考是紧密相连的,它作为“思考解放效用的副产品,实现着思考,使它显 象在表象世界里。”思考不能决定意志,意志不是理性的奴隶,思考也不能代替判断。思考在三种精神活动当中是最基础的,不在于思考提供了意志和判断的一般法则,而在于思考作为把对象从直接的给定性中抽离出来的活动,为意愿和判断准备了活动的对象。思想尽管不是实用的,但是它可以具有实践性。

三、苏格拉底:一个思考者的典范

阿伦特指出,很少有人可以告诉我们:是什么使我们思考,几乎也没有人去描述和审视他们的思考活动。因此,她决定为我们寻找一个思考的典范,“这个人的思考活动并不是让自己成为一个哲学家,他只是市民中的市民,除了市民应该享有的权利与义务之外,他不做多余的事情,也不多做索求。”这个思考者的范例就是苏格拉底。阿伦特所说的苏格拉底不是柏拉图和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而是日常生活中的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式的对话常常在于推论什么是正义和美之类的概念。这些人们一张口谈论就会触及到的日常生活中的概念,经由苏格拉底推动着这些论证,但是当理论转了一圈之后,常常由他提议再重新开始,而最后的结果是我们仍然不能把这些概念讲述清楚。一般都认为苏格拉底相信美德是可教的,他也确实相信,虽然对于正义、勇敢、节制及其他美德,我们无法得到确切的定义与固定的价值去指导其行为,但是对这些美德的讨论与思考中,可以使我们不断地接近这些美好的理念,也就是说,可以使我们变得更正义、更勇敢和更有节制。

苏格拉底曾用了三个比喻来形容他自己,这些比喻也许更能阐明其理念。他称自己是牛虻和助产士,而在柏拉图的叙述中,也有人称苏格拉底为电鳗,一种通过接触可以使人麻痹和麻木的鱼。苏格拉底认为这样的比喻是非常合适的,如果他的听众知道“电鳗是以自己的麻痹而造成其他人的麻痹,并不是因为知道答案而使他人困惑。事实上,我是把自己所感觉到的困惑传染给其他人。”苏格拉底认为他并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教给他人,他是“不能生育”的,就像希腊的助产士一样,己经超过了生育的年龄。不同于其他的职业哲学家,苏格拉底只是去审察他人是否和自己有着一样的困惑,而且这也和找出谜题的答案或向他人证明的行动是截然不同的。在此意义上,只有思考这一活动才可以教授于他人。

让我们简短地来考察这三个比喻。首先,苏格拉底像一只牛虻,他知道怎样刺激那些“沉睡着渡过自己的余生”的市民。苏格拉底就是去唤醒他们,让他们去思考和审察自我。因为在他看来,未经审察的生活是不充分的,也是不值得一过的。其次,苏格拉底是一个助产士。希腊的助产士有着专门的知识,可以看出孩子是否适合出生,还是仅仅只是一个必须清除的“未受精卵”。而苏格拉底就是厘清人们的“意见”,也就是清除那些未经审察的、会阻碍思考的前判断,帮助他们除去那些不好的意见,但却不是给予他们真理。再者,苏格拉底知道

我们无法获得真正的知识,但是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仍然坚守着自己的困惑,就像电鳗一样麻痹那些和他接触的人。也许在我们看来,电鳗似乎和牛虻的意义相对立,因为电鳗是去麻痹人,而牛虻是去唤醒人。从外部看来似乎是麻痹的状态,当从人类事务的普遍法则看来却是最高级的状态。尽管有关思考经验的文献相对缺乏,但是对于思考的描述是一直存在的。对苏格拉底而言,他非常清楚这一事实,即思考处理的是无形之物,而是思考本身也是无形的。思考就像风一样,我们在可见世界中难以窥见它,但是却可以感受到它的到来。

苏格拉底的一生,直到死去的那一刻,都无所作为,只是将自己置身于风中,在这思考的气流里,维持着他的位置。他并不是作为一个哲学家而思考,而是刺激人们去思考,对什么样的生活值得一过的问题进行着思考。日常生活是思考发生的重要场域,我们在日常生活 中可以追问正义、智慧和美等概念,在不断地追问和思考中接近美好善,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

参考文献

[1]汉娜·鄂兰著,苏有贞译.心智生命:思想、判断与行动的关联[M].台北县:国立编译馆,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7;

[2]阿洛伊斯·普林茨著,焦洱译.爱这个世界汉娜·阿伦特传[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17;

[3]HannahArendt.Thinking and Moral Considerations: A Lecture [J].Social Research 51(l):7-37.

第四篇:如何思考

报告的刚刚开始,我被周先生的这么多身份吸引,一个教育家、一个政界人士、一个商人、一个思考者……一个人在一个领域出色也许是上天宠爱他,给他这方面独特的才华,但是在很多领域都能游刃有余,我不禁思索。

周先生是个思考者。

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人,为各型各色忙碌奔波,又有多少人想过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亦或过怎样的人生?这就是思考。我们所谓的理想,不就是思考这个问题而得出的答案吗?但是有多少人会去思考。

我常常在思考我的人生、我的理想、我的一切。只能说单纯思考只是像小孩子伴家家酒一样,没有实际意义。要想让思考变得有意义,还要如何去思考。这是我体会最深、得益最多的一个转变。以前觉得我会思考,现在觉得我只是一个孩子,天马行空。如何去思考,就像你如何走到目的地一样。人生

人生对于每一个人说来沉重,但细细想来,不知不觉的也就走在人生的路上,从来到这个世界上起。不管怎样,我们来了,不可逆转。有人境遇坎坷,有人一帆风顺;有人悲观消极,有人乐观热情。人对人生的态度,这是决定人生是否精彩的关键。你可以不去思考你想要怎样的人生,就注定这一生你要行尸走肉的活着,更悲惨的是人没思想,还不知道自己是没思想,只是行走人世间,跟动物世界里的不会思考的动物一样。鲁迅笔下的阿Q虽然用精神上的满足来欺骗自己,但是他能在精神上有理想的人生,把自己想成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可是有的人却连自己想成为什么人都不知道,这更可悲。

但是阿Q注定是一个悲剧,因为他不知道人生真正的意义。他思考过自己的人生,思考过自己想要有钱、体面,想要别人尊重他甚至听从他吩咐。可是他的死只是从世界上消失了一个人,再无其他。他不知道人生的价值,如何去思考这人生。只是一味模仿,一味看着表层物质享受,而没有想到真正的人生,真正的人。如何去怎样怎样,就是一条路,一条通往任何方向的路,不管是天路、水路还是陆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这句话,至少在我这是辩证的,也对也不对。也是看人如何去思考了,人生个不同。平凡人有平凡人的云淡风轻、潇洒快乐,英雄有英雄的远大抱负和雄才大略。但是只要你有自己对人生的定义,只要是合乎道德的、合乎情理的、不触犯法律的,只要你去为自己想要的人生去思考如何到达,去用智慧争取,那就是一个成功的人生。成功

成功是个抽象的定义,无法用多少物质来衡量,无法用心情来描述,没有阈值。什么是成功,是别人对你的评价?是自己对自己的肯定?也许当别人对你的评价和自己对自己的肯定都一致时,这才是真正成功的标准吧。

我毫不掩饰自己对物质的喜爱,我也羡慕有钱有权的人,但是拥有过多的物质不是成功。我更想知道他们是如何拥有这么多财富,找到这把钥匙更重要。首先我们要了解自己,自己的能力、自己的资本、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自己的喜好。。。然后找一个正确的、适合自己的方向,其余的就是努力,不断的努力、坚持、挑战自己。

别人说你成功了是客观的评价你,自己在心里说自己的成功是主观的肯定自己。在我眼里,成功的前提就是“尽人事,听天命”,既要自己尽心尽力,又要看机遇,不过分的难为自己。文化

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自由的年代,在忽略掉国家的各型各色政策的前提下,我们可以自由的选择何种文化,至少在思想上。我们抱怨中国现下文化道德流失,抱怨中国教育体制太死板。。。提高国民素质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就像爱国一样是责任。民族文化生生不息也是每个中国人该有的责任,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历史,沉淀了不同色彩的文化,是属于

每个民族自己的烙印,就像肤色一样。

坦白讲,我不喜欢中国式的官腔官调、不喜欢中国人的奉承,还吃过教训。适应就是最好的,达尔文的“适者生存”是生物界的真理。文化在封建时代就是少数人主导的,在当今更多是大多数人接受的。作为一个中国人,首先要对自己国家的文化有认同感,就像承认自己是中国人一样,然后再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于外来文化,去伪存真。

其实,一个人接受的文化决定他如何思考,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跟他周围的文化氛围密切相关,这就是潜移默化。文化高度跟思想深度有密切联系。幸福

去年网络上流行一句话叫:“你幸福吗?”“我不姓福,我姓X”,一语双关。我们幸福不起来,因为理想跟这现实碰撞的太激烈,不是火花,而是火灾。别人嘲笑我们在学校里,不懂社会的复杂,不谙世事。我们自己也深知在学校只是短暂的简单快乐,有学校的庇护,我们还可以色无忌惮的说幸福,但是一旦换个环境呢?

真正的幸福就是有一颗幸福的心,强大而随遇而安。不管在哪,不管缺少什么,都想着去解决而不是去抱怨不幸福,就是幸福的人。幸福是种感觉,不是别人眼里你幸福你就幸福,是自己心里幸福就是幸福。满足自己的心吧,你就会幸福。金钱与机遇

“我想有个很好的机会,赚好多好多钱”、“我想有好多好多钱”。前者叫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机遇这个东西可遇不可求,有自己的精心准备,也有运气。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遇到机遇抓住它,好好珍惜。自己通过劳动的钱财,是自己的骄傲。

现在的社会,有很多不好的现象。很多人为了钱,诈骗、犯罪、出卖自己的身体、出卖尊严。一个人之所以称之为人,是因为有道德。出卖了道德,换得了钱财。钱是人发明的,却没注明是给人用的。

凭真本事赚钱,心安理得。爱

越来越发现,我们患了“爱无能”这种病。大爱的高度太高,多多行善吧。社会安定就是国家对我们的爱,让我们在一个安定的环境下享受生活,所以我们要回馈国家的爱。家庭是个小的集体,父母对子女的爱各有各的方式,我们也要报答父母的爱。很多人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自己的追求和父母的期望不一致。不得不说,有很多父母对子女的爱有些狭隘,但是为人父母心是我们当子女所不能体会的,父母和子女需要多交流多沟通。

在中国,爱情更多是两个家庭的事。父母更多是考虑子女成家后的经济基础,而对于两个人的精神在乎不多。这样的爱就没有了意义。也许是从替子女以后考虑出发,可是父母在乎子女的内心感受吗?也许子女也需要让自己的父母放心自己选择的爱情是有价值的,父母才会放心。一份真正值得的爱是相互促进的,两个人不能互相成长,这份毁灭式的爱也不能称之为爱了。爱需要相互信任,相互给予安全感。

如何让你的爱有价值?就是不要爱的自私。给别人需要的爱,而不是给别人束缚的爱。爱一个人就是要站在他的角度替他想,而不是用自己的眼光和思想把他限制在狭小的空间。不管他的选择有多不合你的心意,在积极向上的基础上,尊重并理解。给一个人自由是最大的爱。

年轻人的梦总是五彩斑斓的,但有时被教育太多,反而畏手畏脚。家长总教育我,不要想些不着边际的事,安安稳稳的就好。可是年轻人的心总是不安分的,不安分是好的,有梦想是好的。但是我们更应该去思考如何实现人生追求。没有固定的模式告诉你怎样实现人生追求,没有现成的公式让你套用就可以成功。

我们迷茫、不安。接踵而来的毕业、就业、爱情、婚姻、家庭。。。好像构成整个人生。可是为何像芸芸众生一样,你的追求你的人生就这么一点呢?梦想呢?爱好呢?找到你的灵魂吧。是一个真正人的灵魂,你依旧爱你的父母和亲人、爱你的爱人、爱这个社会、爱这个世界。如何去找到这个平衡点,需要好好思考,好好的生活。

人生就是有好奇心,不断尝试、不断努力、不断调整、不断坚持、不断思考。我知道我需要的人生,我是个平凡的人,但是我做不平凡的自己。

生活的理想,是为理想的生活。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增加思考的深度和敏锐度。周先生的讲座唤醒了我略略麻木的内心,任世界风云变幻,我有我追求。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不要没追求,但也不要盲目的追求。理智的思考,让智慧的曙光照亮你整个人生。

第五篇:英语教学几点思考

英语教学几点思考

吴昌铭

历时两月的听课活动暂告结束,即将进入交流、总结、提高阶段。在这两月中,由于课时冲突,教学任务繁重,老师们只能“找时机”听课,因而无法跟踪听课,又由于所听课型多样,所以很难对具体被听对象的教学风格及教学效果作准确评价。总的说来,所有被听教师的教学都能做到教学目的明确、教学步骤清楚;都重视教学双边活动,基本达到教学目的。其中不乏值得推广的优质课,当然,有些老师在具体步骤的处理方法上,还存在值得斟酌之处。仅凭短短的十几堂课来进行思考和下结论是不够的,所以本文所谈及的种种现象与思考是基于近几年来外部大环境对本校的影响,以及近几年来本校在英语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及教学改革等方面所经过历程,结合本人八年来在校内外所听的不同教学阶段的各种观摩课、专题教学课、汇报课、随堂听课和应聘教师试教课以及教师间的说课等方面,谈谈本人对近几年来教学改革思潮的认识和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至于具体教学中不同课型的教学方法以及我们教学中所存在问题,容第二阶段交流、总结后另行讨论。

一、英语教学方法研究的现状及其影响

1.英语教学方法名目繁多。就名称而言,有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认知法、情景法、整体动作反应法、沉默法、暗示法、自然教学法、机械反应法、顾问辅导法、信息认知法、自觉对比法、自觉实践法、六步听写法、四步连读法、简笔画情景教学法、结构情景交际教学法、情意情景结构规则功能十字教学法、复习介绍操作练习巩固五步教学法、释放教学法、密集式全浸入教学法、张思忠“适当集中、反复循环、阅读原著、因材施教”十六字教学法、交际法、折衷法等等,都对英语教学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2.巨大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英语教学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校也不例外。传统的语法翻译法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国外一些新的教学方法被介绍引进过来,如听说法、视听法等等,大开了英语教师的眼界,也给英语教学带来了春风,注入了活力。广大英语教学工作者,包括本校领导和英语教师,积极投身到英语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和实践之中,英语教学的面貌为之一新。

3.存在问题。但是毋庸忽视的是,不少英语教师也反映,在为改革开放以来英语教学面临的大好形势感到欢欣鼓舞的同时,又感到无所适从。一开始是听说法,接着又是意念法、功能法、交际法„„,总是围着被不断介绍到国内的外国新的教学法“团团转”,致使英语教学法的研究和实践,在某种程度上陷入了一些误区。具体表现为“世界观”方面多,“方法论”方面少。即重视理论研究多,单纯介绍国外英语教学法理论的多;探索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科学运用的少;挖掘其理论意义的多,探索实际操作的少。在教学实践中,囫囵吞枣机械照搬简单移植验证的多,消化吸收结合实际扬弃创新的少;导致英语教学广种薄收、费时低效,此外忽视英语教学的特殊性、阶段性和目标的多元性等等。

4.对本校的影响。改革是必需的,因循守旧,不搞创新就不可能有发展和进步。无可否认,一方面,教师们对新事物的接受有快有慢,还有人对新的教学要求和新的教学方法持怀疑态度;另一方面,又存在对传统教学方法持完全否定、对新的各种教法完全照搬的态度。前者在教学原则上表现为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以讲代练,而不是以练

代讲;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侧重方面体现为重知识的积累,而且往往是语法规则和条文的积累。这种忽视语言的工具性,不重视口笔头相结合的结果是导致学生死专语法,口头不能言,笔头不能写。后者表现为机械照搬,不分具体课型的教学目的,把什么课都当作口语课来上,轻视必要的知识归纳和总结,不作必要的句型结构分析,尤其是复杂结构的分析,也不重视阅读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作者思想倾向分析、文学批评鉴赏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这种过分强调表演的“活动课”,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加上准备不充分,其表演质量往往是低层次的,因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了学习者语言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所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英语的教学进程,为了使英语教学的改革走出误区并进一步深入下去,真正收到实效,有必要对几年来的英语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作认真分析和反思,从而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4.应有的态度。对于纷至沓来的种种思潮,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既不完全照搬又不完全否定,而是博采众长。尤其要注意分辨那些并不成熟只求“广告效应”类型的所谓新方法。尤其应重视知识积累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强调在知识积累过程中培养能力,尽量做到口笔头相结合,同时在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注重实际运用,并巩固知识。其实,对于不同阶段的能力侧重问题,英语教育前辈们早有共识,就是“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可见,采用什么类型的教学方法,要以不同教学阶段的不同课型、不同的教学目的为依据,还要结合具体班级学生的实际。

总之,无论什么教学法,其理论实质无外乎是重学得(learning)还是重习得(acquisition)两个方面的问题。笔者以为,在非英语的环境中学习英语,关键在前者(learning),同时,又要最大限度地给学习者习得(acquisition)得机会,所以,组织经过充分准备的学生活动(表演课)乃至课堂上的机械模仿和简单重复都是值得提倡的。

二、折衷法与我们的反思

当我们有些人把“表演课”之外的教学法统统斥之为“落后”的传统教学法,还在“表演”中沉溺,不能自拔的时候,国外英语教学领域又推出了一个“新的”教学方法----折衷法。其实,它一点也不新!我们一直都在实施中!

由于各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都不能包打天下,近年来国内外英语教学领域对各种英语教学法流派采取折衷的态度,取长弃短,优化配置,把一对对相互矛盾的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于是产生了所谓新的方法即“折衷法”或“新教授法”,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向。与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交际法等相比,它的特点是折衷:

1、母语问题。实行既利用又控制的原则,既不象语法翻译法那样完全依靠母语,也不象直接法,听说法那样绝对排斥母语,而利用理解、比较、对比等积极作用,排除其不利于思维的习惯、语感等消极干扰;

2、语言学习和运用问题。既注重语言交际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又加强语言的知识性学习和训练;

3、口语和书面语问题。听说读写是教学目的,也是教学手段,相辅相成,应阶段侧重,目标侧重,综合训练,而不象某些教学法那样或过分强调听说、或过分侧重读写;

4、整体与局部关系。注重句单位教学为主,词单位教学、课文中心教学以及语音、词汇、语法各单项教学为辅,不走极端;

5、内容和形式、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重视形式和结构,更重视内容和功能,不象听说法那样只重视形式与结构,而忽视内容和功能。强调培养学习者能力要兼顾语言形式、结构及语言表达的内容与功能,即不仅要知道怎么说(how),更要了解说什么(what)才更合适,更得体(decentness)。教学内容务必在真实的有情景的连贯语言中出现,而语言的形式、内容和功能又必须与学生的知识结构相适应,从而增长知识结构;

6、方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归纳法和演绎法折衷使用,既可在归纳中演绎,又可在演绎 之后再归纳;

7、师生关系问题。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既学会又会学,既活学活练又活用;

8、语法和翻译。不走极端,而是从实际出发,根据需要,恰切使用,既不谈语法翻 译“色变”,也不脱离实际津津乐道于语法、翻译。

三、张思忠教学法及我们的思考

张思忠为华中师大一附中有40年教改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其教学法也称16字教学法,其内容是“适当集中,反复循环,阅读原著,因材施教 ”。其程序为:在短时间内,通过适当的集中方式把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教给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技能方面,对学生进行有一定难度的训练,重视用反复循环的各种有意记忆方式及时强化。在学习者集中记忆大量词汇和基本掌握了较多语法项目的基础上,通过课文教学、阅读原著等活动,消化、巩固前期识记的语言知识项目。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采用分组复式教学,发展和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智力和能力,防止和克服学生心理上的失败定势,建立心理优势。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集中识词,口语突破,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具有初步的听说能力,掌握基本句型。第二阶段结合课文提高阅读能力,全面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实际也体现了“听说领先,读写跟上” 的教学原则。在实施过程中,这两个阶段可交替进行,每个阶段又分若干小段,每小段侧重点又有所不 同。是将语言知识技能化的学习过程和在语言交际中学习语言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有效教学方法。是近十几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实验和推广的两大教学方法之一(另一法是交际法)。是经实践检验能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与交际法等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以全面的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为指导思想,科学地处理因材施教、非智力因素、巩固提 高等问题;

2、兼收并蓄,博采各英语教学法之长。如从直接法中吸取“语言实践”精华,认为口语教学是英语教学 的基础;从听说法中吸取句型和句型操练的方法,但又排除了单纯从语法结构出发,过分机械重复训练的倾向;依照功能法交际性原则,把语言重点从语言知识转到语言实践上来,发展了认知法中要让学生充分发挥积极 性和主动性的观点;注意吸收视听法中的情景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尽力为学生提供和创造语言交际环境;突 出了翻译法中重视阅读能力培养的长处,提出了阅读原著的主张;

3、异于交际法体系,但不悖交际性原则,主张教法为教材服务。其创立的 强化集中——阅读原著——分群复式教学体系,完全不同于交际法的理解——

表达——综合体系。但其目的仍是“为交际”,该法虽不主张听说领先,但强调“四会”要求,主张起始年级侧重口语训练,高年级阅读原著时,不放弃口语训练。其“强化语音、集中识词”是为了使学生更早更快地进入交际活动;

4、正确处理教语言与教交际的关系。即坚持教语言(就是坚持语音、语法、词汇、听、说、读、写的教 学),在教语言本身的同时教语言使用,也就是教交际;

5、既教浅层文化、更教深层文化。首先集中解决语音、语法、词汇基本问

题(浅层文化),为学习有文 化内容的材料开路,随之即进入阅读原著以及有内容的口头和笔头表达能力的强化训练(深层文化)。

对比各种教学方法,笔者认为“折衷法”比较切合实际,但是“折衷”不是“妥协”,更不是“折扣”,其精髓在于“集众家之长”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把握好各种关系的尺度,充分发挥和利用现有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而不是充分发挥其短处。至于“张思忠”教学法,实施有一定的难度,但很有推广价值,可以在起始年级个别班级先作试验,成功后推广。

四、新课标与教学指标问题

新课标对中小学各个教学阶段的内容目标和能力目标有很具体的量化规定。我认为要提高本校英语教学水平,必须严格对照新课标要求,对本校的英语教学的知识目标内容进行量化管理。如小学阶段的英语歌曲、英语单词的数量要求;中学阶段的基本词汇、基本句型要求等,必须有数量上的硬指标规定。在此基础上谈能力的培养才有实际意义。因为没有知识作为载体,能力的培养将成为空谈。另外,各个教学阶段都有制约其英语水平发展的颈瓶问题,如小学低年级阶段的语音关、开口关,初中阶段的简单句型的熟练程度,高中阶段的复杂句型以及读写等。而词汇量多寡,历来是影响英语学习者英语水平发展的关键因素,这是任何教学阶段都要及其重视的问题。

下载浅谈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思考

    别人的成功你不能复制 - 写给刚上大学的妹妹作者: 李一帆 亲爱的妹妹王淇, 不要怪我倚老卖老。虽然只比你大七岁,但在我眼中,你永远是那个长不大的娃。不幸的是,这七岁的优势在我......

    换向思考

    没有公告每学期刚开学时都会出现一种现象,就是家长来和老师说要给孩子换床,换座位,我们老师觉得非常为难。在家长的心里,自己的宝宝是最心疼的,总想把最好的座位,最好的床位给自己......

    思考作文汇总[精选合集]

    精选思考作文汇总六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以下......

    法官如何思考

    法学院2010级 法学二班 朱凌云 学号:201000040129 重视法治原则下的法官的能动性 1——评《法官如何思考》 法官从事审判活动是这一职业的终极目的,审判包含两个过程:一、审理;......

    企业文化思考

    企业文化思考之一一、成在经营,败在管理:好的经营模式能成就一个企业,这在于企业策划方式的决策,坏的管理方式能败落一个企业,这在于企业高层领导的思路。所以成在经营,败在管理。......

    关于思考作文范文合集

    关于思考作文三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

    关于思考作文(汇编)

    关于思考作文汇编7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

    思考中医

    思考中医 近百年的中国,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其结果是中国的文化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文化被西方现代科学文化所取代。在科学的副作用日益显现的今日,人们开始呼吁保护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