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小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的现状、成因及对策(定稿)
安阳师范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
中小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的现状、成因及
对策
作
者
刘 淼
系(院)
教育科学学院
专
业 应用心理学
年
级
08 级 学
号
080701076 指导教师
杨 光 辉
日
期
2012年 5月
学生诚信承诺书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安阳师范学院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安阳师范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第 1 页
刘淼 中小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安阳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2)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小学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竞争也越趋激烈,不可避免地遇到诸多困难与挫折。调查显示,当代中小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越来越差,对其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增强中小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显得必要而迫切。中小学生自身的素质,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这些因素均影响其挫折承受能力。提高中小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就要认清挫折承受力偏弱这一现状,对中小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家庭和学校也应起到积极强化的作用,社会亦须正确引导,通过这些应对措施来增强当代中小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瞬息万变的世界。
关键词:中小学生;挫折承受能力;原因分析;应对策略 前言
1.1 问题的引出
当今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时存在着许多机遇和挑战,新的世纪为中小学生的发展和成才展现了美好的前景,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压力和挫折。中小学生处在从幼稚向成熟过渡的阶段,生理快速发展,但心理尚未成熟,认知水平较低,意志力薄弱,心理素质比较差,身心发展不平衡。中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过少的与社会接触,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得不到锻炼。这些因素使得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更容易产生挫折感。面对挫折,中小学生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心理及行为,这与中小学生挫折承受能力有着相关。良好的挫折承受能力是心理健康的素质之一,更是中小学生成长和成才的必备条件。近年来,一些关于中小学生因碰到困难和挫折便离家出走、产生心理疾病甚至轻生等不适应社会的行为在各地屡见报端,中小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纵观国内挫折承受能力的文献,对挫折承受能力现状的成因以及对策单一研究较多,而系统的研究挫折承受能力较少。在这个背景下,我将对中小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和总结,并对产生这一现状的原因进行探究,据此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1.2 挫折和挫折承受能力的含义 1.2.1 挫折的含义
人生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我们总是在学习、生活和事业中遇到这样的困难,碰到那样的“钉子”,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鲜有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这些困难、钉子和曲折指的便是挫折。在日常生活用语中,挫折的意思是困难、挫败和失意。在心理学中,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挫折包括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挫折情境,即指对人们的有动机、目的的活动造成的内外障碍或干扰的情境状态或条件,构成刺激情境的可能是人或物,也可能是各种自然、社会环境;二是挫折认知,即指对挫折情境的知觉、认识和评价;三是挫折反应,即指个体在挫折情境下所产生的烦恼、困惑、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交织而成的心理感受,即挫折感。其中,挫折认知是核心因素,挫折反应的性质及程度,主要取决于挫折认知。[1]中小学生往往都怀揣着梦想,对未来有着种种幻想和愿景,为了将其变成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但是,当这种需求并未得到满足,理想与现实产
第 2 页
生差距的时候,就会产生挫折,如果没有有效地克服挫折,可能会给中小学生带来紧张状态和失望、压抑、沮丧、忧郁、苦闷等紧张心理状态和情绪反应,心理学上称之为挫折感或挫折心理。
1.2.2 挫折承受能力的含义
所谓挫折承受能力,是指个体在遭遇挫折情境时,能否经得起打击和压力,有无摆脱和排解困境而使自己避免心理和行为失常时的一种耐受的能力。亦指个体适应挫折、抵抗和应付挫折的一种能力。“承受力”这一概念最先由美国的心理测验专家罗森茨威格提出来的,他给挫折承受能力的定义是“抵抗挫折而没有不良反应的能力”。一般来说,挫折承受能力较强的人,往往挫折反应小,挫折的时间短,挫折的消极影响小;反之,则容易在挫折面前不知所措,被挫折击倒,挫折的不良影响大而易受伤害,甚至导致心理和行为的失常。挫折承受能力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在同一情境中受到相等强度的挫折时,会有不同的反应,在能否经常受得起挫折打击上表现出明显的不同。这不仅因为各人经受挫折时的心理状态不同,对挫折的认知、评价和理解不同,还在于他们对待挫折的态度和应付挫折的行为方法的差异。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和合适的方法对待挫折、克服障碍的人,其挫折的承受能力就强,就能更好地获得对挫折的良好适应。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挫折对人产生何种性质的影响与挫折本身无关,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对挫折的承受力,而这种承受力又是个体在无数挫折的磨砺中形成的。
1.3 挫折承受能力对中小学生的意义
二十一世纪科技快速发展,经济竞争更加激烈,而科技和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的竞争。中国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然要培养适应竞争且具有竞争力的人才。面临如此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小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要需要克服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但由于中小学生正处于幼稚向成熟过渡的阶段,社会经验少,心理承受能力差,认知方式不成熟,导致一部分中小学生在面对挫折时,做出了不理智的行为。这不仅阻碍了中小学生的成才,还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对中小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的研究是很重要和必要的。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部主任萨托拉斯提出三条精神健康标准,其中一条就是“能够经受生活的挫折及时地调适自己的情绪,不仅适应环境,而且能有效地改造环境。”挫折承受能力的大小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水平。许多人的心理问题就是由于遭受挫折而又不能很好地排解和调适造成的。增强挫折承受能力,是获得对挫折的良好适应和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培养挫折承受力对精神健康有很大的意义。
近年来,教育部相继出台了多部有关加强挫折承受能力的文件: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教育部在1999年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以及在2001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都提到要培养学生的挫折承受力。
因此,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挫折承受能力,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中小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我将从中小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的现状和原因做一些基本的了解和探查,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小学生的针对性教育提供调查资料,为中小学生在生活上和学业上面对挫折时提高“耐挫力”和心理承受力提供一些参考建议;为解决中小学生异常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维护心理健康,完善人格提供有一定的帮助;为进一步的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2 中小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的现状
2.1 中小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的现状调查
2011年9月19日下午,江西九江三名年仅十岁的女学生相约跳楼,跳楼原因是跳楼死了就
第 3 页
不用写作业了;2011年11月17日,奎屯市一名初三女学生因月考成绩不理想被母亲责备,便从三楼坠下;山东济南的一名十一岁小学生因成绩问题被父母训斥,便离家出走;某中学六名中学生因早恋问题在课堂上遭到班主任的批评,集体服安眠药自杀。这类关于中小学生跳楼、喝农药、离家出走等新闻实在是屡见不鲜,不胜枚举。
来自中国心理学会第八届理事会上的消息说,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每年至少有25万人因心理问题而丧失生命,自杀成为青少年人群的头号死因。有专家推算,我国每年有28万人自杀死亡,200万人自杀未遂。专家表示, 青少年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是造成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2]2005年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最新公布了一项全国性的调查结果: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这项调查是从2004年开始启动,全国18个省市参加。专家分析,很多中小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和成绩问题造成不良情绪、心理和行为问题,更有甚者轻易地放弃了年轻的生命。[3]东北某省的调查表明:中学生中近三成的人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如厌学、单相思和离家出走等。在回答“遇到困难怎么办”时,九成多的中小学生想到的是找家长或
[4]教师,而不是自己想办法解决。
2008年末中国首份针对“90后”大学新生的调研报告在武汉大学“出炉”。关于“遇到挫折心态”的调查表明:大多数“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这份报告充分显示了当前未成年人的心理挫折承受能力偏弱,而加强他们的挫折能力已是迫在眉睫。[5]
很多新闻和调查结果都表明了这么一个现状:中小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整体偏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心理素质不佳。很多中小学生因为学习压力,成绩问题,或因一点小挫折小打击,便郁郁寡欢,一蹶不振,甚至走向不归路,了却自己花样的青春。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约有3.67亿,其能力和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2.2 中小学生面对挫折的表现
中小学生在遭遇挫折时,通常会有相关的情绪反应和行为方式表现出来,中小学生受挫的表现一般为六个方面。2.2.1 攻击
有些中小学生在遭遇挫折后,心中不快,情绪十分激愤,易激惹。一旦失去控制,就容易发生攻击行为。这种攻击反应可分为直接攻击、间接攻击和自我攻击三种。直接攻击就是直接把愤怒发泄到使自己受挫的人身上, 怒目而视、反唇相讥, 甚至拳脚相加。间接攻击就是指个人在觉察到对方不能直接攻击, 但又要发泄愤怒的情绪时, 便将其他无关的人或物作为发泄的对象, 如背后抱怨、发牢骚、摔物、向别人发泄怨气、制造破坏事件等。自我攻击就是指有些人在不能直接攻击或不知道如何攻击他人时, 转向攻击自己, 如打自己、骂自己、自残、轻生等。2.2.2 冷漠
个体在对于阻碍目标实现的对象无法打击, 又无转向的目标时, 有时还会将愤怒的情绪压抑下来,表现出无动于衷的冷漠态度, 甚至呆若木鸡, 失去常态。2.2.3 忧虑
有人遭受挫折后, 会出现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等现象, 这些现象交织在一起, 还会导致血压升高、脉搏加快、心胸发闷、头晕目眩等生理反应,吃不下饭, 睡不下觉, 犹如大病一场。2.2.4 固执
个体连续受到同样的挫折后, 可能会采取一成不变的反应方法, 尽管后来的情况有变, 或反复性行动而无任何效果, 这种已有的刻板的反应方法仍盲目出现。例如, 某大楼发生火
第 4 页
灾, 人们往往拼命地推拉上了锁的大门。其实, 越是重复这个动作, 就越可能失去逃生的机会, 这就是固执的表现。2.2.5 幻想
有的中小学生感到预定的目标难以实现, 前途渺茫, 没有精神寄托, 便逃避现实, 经常逃学, 在游戏室以及游戏中获得幻想和满足。2.2.6 自杀
有的中小学生在受到挫折后会有万念俱灰、生不如死的心理状态, 如得不到外界的及时帮助, 则可能会产生离家出走甚至轻生自杀的轻率行为。近几年来青少年的离家出走率和大学校园的自杀率逐年递增, 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关注。[6] 3 中小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现状的成因探究
从上面的案例和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中小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偏弱,构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下面将从四个方面来探究成因。3.1 中小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3.1.1 生理因素
个体的身体素质不仅能影响其挫折心理也影响他的挫折承受能力。一般来说,体弱多病的人较健康的人更容易产生挫折感和自卑感。一个身体健康、发育正常的人,一般对挫折的承受力比一个疾病缠身、有生理缺陷的人高,比如,前者不怕偶尔的饥寒交迫,可以熬夜,也可以长时间工作而不感到疲劳,心理素质也较后者强大,因而可以经受更大的挫折。这是因为挫折会引起人的情绪及生理反应,给人的心理带来压力及紧张感,对体弱多病者这会加重身体虚弱和病情,甚至发生意外,所以,身体素质好的人,也较容易提高挫折承受能力。3.1.2 心理因素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也是其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他们面临着生理与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加之紧张的学习,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是个体身体发展的鼎盛时期及性成熟时期,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生理上的成熟使青少年在心理上产生成人感,然而,由于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有限,有很多的期望和愿景不能实现,容易产生挫折感。
中小学生心理不成熟,认知水平不高,意志力薄弱。由于社会阅历浅,没有太多的社会积累和经验,知识水平低,中小学生对挫折的认识比较片面,对挫折的反应比较消极,对挫折的体验比较肤浅,而淡化挫折的能力不强。中小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可塑阶段,对周围的人和事缺乏客观、全面的认识,看问题易于片面化、绝对化,加之情绪易起伏,自我调控能力差,容易产生不合理的挫折归因。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产生对现实判断的失误,如若缺乏正确引导,行为极易被非理智力观念所支配,承受能力脆弱的一面就会表现出来,从而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所以,中小学生较易受外界影响,出现各种消极意识和心理问题,产生不良的情绪,从而丧失对远大理想持之以恒的追求,如果不能有效抵抗和摆脱挫折,挫折承受能力会越来越差,待到下次遭遇挫折时,更不能适应和抵御挫折,如此循环往复,极有可能形成习得性无助感。这对中小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有着很大的影响。3.2 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是我们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位老师,家庭不仅为中小学生提供物质基础,而对他们的心理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印记。同样中小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也深深受到了家庭因素的影响。
当今的中小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出生在中国高速发展的时代,物质生活日渐丰富,而他们的父母生活在贫苦的年代,父母都不希望孩子过着他们小时候的苦日子,因此父母都是尽可能的满足“小祖宗”和“小公主”的要求,非常宠爱,甚至到了溺爱的地步,不仅没有对孩子进行耐挫能力的培养,还唯恐孩子受到挫折。他们只要求孩子学习成绩好,第 5 页
一切事情都替孩子包办,让他们免受一切挫折,以致使孩子缺乏生活的锻炼,体验不到挫折的感受,养成依赖心理和养尊处优的不良品格,导致他们心理脆弱,适应环境能力和挫[7]折承受能力很差。
离异家庭中的孩子和因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这些孩子没有得到父母的管教,更不用说挫折承受能力的培养。另外,父母在遭遇挫折时的应对方式和他们的挫折承受能力强弱程度也影响着中小学生。有些父母的挫折承受能力本身就差,经不起打击和压力,在遭遇挫折时,表现出不良的情绪和不适当的行为,更遑论对孩子进行挫折承受能力的培养。
在当前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他们成才成功,因此,给予孩子过高的期望,同时也给孩子带来了很重的压力,若他们没有达到父母所期望的理想状态,就会招致成人的不满和诘责。中小学生面对着父母的高期望和高压力,非常容易产生挫折感,而中小学生受他们自身不成熟的心理、较低的认知水平以及薄弱的意志水平所限,又不容易抵抗这些挫折,他们的挫折承受能力就会变得越来越来越差。
这些来自家庭的不良因素非常不利于中小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一旦挫折出现在中小学生面前时,有的学生就惊恐万状,茫然无措,灰心沮丧,萎靡不振,而家庭却不能帮助他们摆脱这些打击,这对中小学生未来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3.3 学校因素的影响
中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校是教育个体接受和学习社会文化和知识的主要渠道,是造就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也是影响中小学生挫折心理和挫折承受能力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教育体制也加快了改革的步伐,加大了改革的力度,教育手段和方法不断创新,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教育思想的发展相对滞后,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没有得到完全认同。另外,目前的班级管理很大程度上要仰仗班主任一个人,在管理方式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失误,成为了中小学生很大的挫折源。[8]
基于我国是人口大国的这一国情,我国的教育体制仍然是应试教育,虽然各界呼吁实行素质教育,教育部也进行了教改,但是在升学率面前,都成了泛泛空谈和一纸空文,成绩成为了中小学生、家长和教师最重视的东西。学校教育仅仅围绕着提高学生智育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的锻炼,导致学生在面临挫折时变得不知所措。另一方面,应试教育所带来的一个负面影响就是教育者仅仅以学习成绩来评价优劣,并以此作为对学生态度的标准,缺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而使学生更容易产生了挫折心理。
教育部和社会各界近几年来一直在强调中小学生的心理卫生教育问题,要求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立心理咨询室。但在全国各地的小学和中学的实施情况仍不容乐观,很多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和咨询室形同虚设,有的学校甚至还没有心理咨询机构和咨询人员。当中小学生遭遇挫折也无处寻求相关的心理援助,更不用说对中小学生的心理挫折承受能力进行有意识的培养了。
学校同学之间的竞争大,压力也大,中小学生容易在学习中产生挫折感,但学校对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和挫折承受能力的培养较少,也不重视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挫折教育,中小学生便无法从学校寻求到应有的心理援助,这深刻的影响到了他们的挫折承受能力。3.4 社会因素的影响
我国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转型、观念转变、世事转换。社会道德整体大滑坡,社会风气变差,治安变差,这些大的背景也影响着中小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不良的教育导向和社会影响使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由社会环境所造成的挫折是指来自政治、经济、文化、舆论、宗教、社会风气、风俗习惯等方面的阻碍和干扰,一般多发生在人际关系紧张,或其它人为因素的限制而造成人们的动机
第 6 页
与目标无法实现和满足的挫折情境,如社会出现许多腐败现象,同领导关系紧张,治安状况很差,经常受到无端的迫害和不公正的待遇,冤屈得不到申诉,正义难以声张,社会现实与学生理想的分裂,心情感到压抑、不舒畅,时间一长就容易产生消极悲观厌世情绪。同时,个人生理上的缺陷,如身材矮小、相貌丑陋、身体有残疾等也常遭人讥讽挖苦。居住环境和人际交往的限制也成为影响中小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的一个因素。[9]社会的进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居住的单元化和高层化,邻里之间关系淡漠,很少交往和接触,加之目前大多是独生子女,使得中小学生很少有同他人和社会接触、交流机会。另外,因为社会竞争激烈,个人的奋斗目标难以实现,理想和现实有较大的差距等,都有可能在中小学生中造成各种挫折情绪等。提高中小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的对策
当今时代,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和挑战无时不有、无处不有,要获得成功,良好的能力和心理素质是不可或缺的,我国当代中小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普遍较差,这不仅对中小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是不利的,更对我国是否能够自强于世界之林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提高中小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中小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是极其必要和重要的。下面将从四个方面来叙述如何提高中小学生的挫折承受力。4.1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中小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
有着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他的挫折承受能力显然要优于心理素质差的学生。提高中小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首先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对于中小学生的心理教育,国家部门和学校应起到重要作用,应在中小学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心理知识的普及可以帮助学生自身建立内在的调节机制,帮助建立自我防御机制,学会合理的挫折归因,使中小学生在遭遇挫折时,能够依靠良好的自我防御机制来摆脱痛苦、减轻不安、恢复情绪稳定、达到心理平衡的适应性倾向。因此,建立良好的心理防御机制,对于积极疏导由挫折带来的不良情绪、增强挫折承受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遇到问题可以自已用合理的方式进行宣泄和疏导,增强对失败和挫折的承受能力,主动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在普遍引导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心理咨询指导中心的作用,重点做好心理上已经产生障碍的学生的工作,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走出误区。几年来一些中学的实践已经证明,普及心理知识,建立心理咨询指导中心,对于减轻学生心理压力,降低心理问题发生率等是有着重要作用。
目前不少中小学已开设健康教育课,其中也开始涉及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挫折承受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学校应建立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目前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缺少专业人员是一大问题。在近期内还很难配专业的心理医生,但教育行政部门应考虑尽快培养和培训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在上级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开设心理咨询电话热线。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前途职业指导等并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使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4.2 对中小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抗挫折教育或磨难教育)是教育者有意识地利用和设置挫折情境,通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正确认识挫折、预防挫折、正视挫折,增强对挫折承受力的教育。对中小学生实施挫折教育,教会学生正确的认识挫折,确立合理的挫折归因,从容地对待学习和生活中
第 7 页
遇到的挫折,乐观地面对人生,适应竞争激烈压力巨大的现代社会。挫折教育对挫折承受能力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要培养和增强挫折承受能力,就要对中小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实施挫折教育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进行。
4.2.1 指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加强受挫折的心理准备教育
很多的中小学生不能正确的认识到挫折,只是一味的害怕和避免挫折,这对挫折承受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利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挫折教育中,要有目的的指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要让学生明确并认同以下观点: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没有谁的人生一帆风顺,同时挫折具有两面性,它可以是人生中的阻力也可以是动力。了解挫折,才能击败挫折。
4.2.2 培养中小学生的竞争意识,创设磨练意志的教育环境,培养中小学生战胜挫折的信念教育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努力的培养中小学生的竞争意识,磨练他们的意志力,在学习中,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如果有了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力做支撑,就能不屈不挠,持之以恒,面对挫折能够。在进行挫折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经常交给学生一些只有通过克服困难才能完成的任务,以促进他们的意志品质得到进一步磨练。家长也要培养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不要再帮他们包办一切。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体验孤独感、失败感,了解生活的艰辛和未来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和艰苦朴素的优良品德。
4.2.3 加强中小学生克服挫折的务实行动教育,进行挑战挫折的能力培训
在遭遇挫折时,个体会启用自我防御机制来抵御挫折带来的紧张、焦虑及其他不良情绪,这时,教师和家长应教会中小学生尽量采用积极的和具有建设性的防御机制,采取克服挫折的务实行动,如以下四种:一是升华,变挫折为向上的动力;二是加倍努力,在措施上加大力度;三是改变策略,降低行动目标或重新选择达到目标的方法;四是补偿,以其他方面的合宜的方法,弥补某一方面的缺陷。在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指导中小学生要冷静分析原因巧用方法来挑战和战胜挫折。4.2.4 进行情境教育,加强社会实践
进行挫折教育仅靠纸上谈兵是不够的,中小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教育工作者不能只在口头上要求中小学生勇敢的面对挫折,还应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挫折情境,让他们亲身体验挫折,并独立地或在教师的帮助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让孩子学会承担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性劳动及家务劳动,自己去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克服依赖性,使他们具有强健的体魄,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并积极支持鼓励孩子们参加学校组织的军训、义务劳动、社会实践等活动,以锻炼他们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精神。还应让孩子接受一些心理考验,如人际交往中的误解、委屈、冷落,学习或竞赛中的失利等,增强心理耐受力,使他们个体人格得到健康的发展。让学生在面对真正的社会现实之前,体验一下可能遇到的种种挫折,在心理和其它方面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必要的挫折能够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增强孩子应对挫折的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在对中小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时,应遵循适度、适量、适时原则,由于个体心理的差异,挫折教育不可能在理论方法的维度上构建一个统一而精确的模式,所以强度必
[10]须要根据中小学生个体的特点来设定。施予的挫折的数量,也应根据实际情况来定,挫折教育的成效还与适时问题的准确把握密切相关。挫折教育应在多种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实施,家庭、学校和社会应相结合,缺一不可。4.3 家庭氛围和学校氛围的积极强化
环境的刺激因素,可使人的某种行为得到增强或减弱甚至消失,这就是强化,运用强化理论,可以引导受挫后行为的方向。学习刻苦努力的学生,经常要受到肯定、赞赏和鼓励等积极强化,引发他们积极的情绪体验。这部分学生在受挫后,必将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去
第 8 页
抵抗挫折,战胜脆弱。家长和老师也可以运用榜样法,即运用领袖或名人的先进事迹去教育培养青少年耐挫抗挫心理品质的。
作为家长也应营造出和睦、积极的家庭氛围,应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多学习一些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不仅要了解中小学生自身发展的共性,也要了解孩子的个别差异,采用适当的教养方式,科学合理地教育孩子。
如果处在一个良好的学校氛围,同学都积极向上,心理素质良好,这样的环境因素对中小学生的行为有着积极的引导。作为中小学生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学校教育,应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在教育管理、教学及教师素质等方面清除或减少失误,给学生正面积极的影响,培养学生正确面对挫折。4.4 减少社会负面影响,引导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人都具有社会性,都生存在社会之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中小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不仅受自身、家庭和学校因素的影响,还要受到社会方面的影响。为了减少学生产生挫折心理的机会,要尽量排除、减弱或改善社会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减少挫折源,使学生置身于健康、有利、和谐的氛围之中,引导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减少挫折源,减轻挫折心理。社会有关单位在进行身体健康宣传的同时,要大力提倡心理健康的宣传,拓宽人们的视野,引起人们的重视,使人们能够认识到挫折心理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帮助中小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挫折承受能力,重视中小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的现状和对未来的影响,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9]
参考文献
[1]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354-355.[2]张乐群.提高耐挫能力,追求成功人生[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3):69-71. [3] http://news.163.com/05/0804/17/1QB12B460001124T.html.2012年4月12访问. [4] 谷方爱.对孩子的挫折教育,刻不容缓[J].商业文化,2007,(1):147.[5] 王玲,李尚敏.浅谈未成年人挫折教育[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2):78.[6] 左小彩.青少年学生挫折生的原因及其预防和调适[J].新乡学院学报,2010,(02):208-211.[7] 唐生梅.学生耐挫能力的现状及培养[J].湖南教育,2003,(16):20. [8] 刘芳.青少年挫折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9] 束有鹏.必须重视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挫折教育[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3):64-68. [10] 张骞,熊定永.青少年挫折教育及其对策探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06):05-07.[11] 陈少珍,张旭东.青少年挫折教育的途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12).[12] 李秀丽.增强学生抵抗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J].黑河学刊,2011,(8):146.[13] 都兴芳,王庆书,周影.正确认识挫折提高挫折承受能力[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6):35-37.[14] 王泽和.挫折教育与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6,(1):10-11.[15] 宁家震.青少年挫折教育与心理承受机制的构建[J].心理天地,2006,(3):61-64.第 9 页
The Current Situation,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Frustration
Tolerance
Liu Miao(Science of Education Academy, 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Anyang, Henan 455000)
Abstract:As the age has changed,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have faced increasing pressure, fiercer competition and difficulties and discouragements inevitably.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contemporary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decreasing frustration tolerance has had great impact on their study, daily life and social adjustment.Therefore, to strengthen their frustration tolerance discouragements is obviously necessary and urgent.Their own qualities, family, schoo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are all affect their frustration tolerance discouragements.To improve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e current situation where students’ frustration tolerance is weak must be recognized.To educate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on the frustration tolerance , family and school should be actively work on strengthening this task, and society should guide the students correctly.By these methods,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frustration tolerance is supposed to be strengthened, and they will better adapt themselves to the highly competitive and rapidly changing environment.Key words: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frustration tolerance;analysis of cause;strategies
第 10 页
第二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摘要]现今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这些问题的表现方式是不同的,形成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也应是不同的,本文试从学生、教师、管理三个方面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
心理健康
表现
成因
对策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燥抑郁”的生活。据有关部门进行心理调查表明,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一、心理问题的表现
在学习方面主要是学习动机不足,很多学生在家长或老师的督促下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学习习惯不良,不能自觉独立学习。
在情绪情感方面主要是起伏不定,爱哭易恼,自我控制能力差;考试焦虑,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喜欢嫉妒,盲目骄傲,对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挑剔和贬低。
在人际关系方面,主要是不能正确处理同伴间的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如有的缺乏合作精神,不愿与他人合作,争强好胜,处处显示自己,遭到同伴反对时影响了人际关系;而有的则缺乏竞争意识,受到同伴的忽视而影响了人际关系。
在自我意识、意志品质方面主要是自我评价能力较弱,要么缺乏自信,要么孤芳自赏;有的以自我为中心,常以自己的好恶来论人、论事;有的自理能力较低,经不住一点委屈和失败,因发生冲突出走,甚至自虐、自伤,以致产生轻生念头和行为。
在行为方面主要是经常无意识地出现过失、说谎、逃学行为,甚至产生偷窃、破坏行为等。
二、成因分析
导致中中学生产生上述心理健康现状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家庭、学校、自身身心发展和社会。
1、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普遍过高,一部分学生因学习成绩落后,认为希望和理想破灭,导致精神空虚,产生过激行为或消沉等心理障碍。
2、畸形家庭(如单亲家庭、非正常组合家庭、无正常生活家庭、父母外出打工的家庭等),造成学生逐渐产生任性、自私、情绪不稳定、恐惧等心理障碍。
3、教师看重学生家长的地位、身份,或因请客送礼等引发的对学生不公正的待遇,使学生形成怨恨,甚至报复等心理障碍。
4、教师打击、挖苦、侮辱学生,有的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伤害了学生的自尊与人格,因而引发逃学、破坏行为,甚至攻击、暴力行为。
5、处在生理急骤变化且逐步趋于成熟时期的中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同伴间的友谊和感情,引起烦恼。
6、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一些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垃圾文化以及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难免乘机袭入,青少年由于世界观尚未确立,辨别能力差,一味模仿,也造成了一些非正常心理,三、对策研究
1、提高认识,增强自觉性。
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由此可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全心”教育、“全脑”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有密切的联系,正如常言所说的:浇花要浇根,育人先育心。所以为增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性,我们必须认真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
2、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提高。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有极强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使自己有平和稳定的心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工作中去。
此外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以利于正确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与疏导。
3、尊重学生。
在进行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和理解学生,不能滥用批评。特别是对破损家庭的学生应多一份理解和爱心,多进行沟通,主动接近他们,深入其内心世界,真诚关心和爱护他们。只有尊重学生,才能与之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打开师生交流的渠道,教育才能有效。
建立一种平等相处、彼此尊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对每个学生都持期望的态度,批评学生时尽可能避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态度诚恳、平静,使学生感受到批评背后的善意和友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心态。
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应该引导学生不断的了解自己,并能诚实地分析自己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注意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并纳入学校正规课程中,各年级可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特点传授心理知识和心理调节方法,进行专门的心理训练。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于一体,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学校应尽快培养和培训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心理阅览室、心理咨询电话,定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指导等,并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5、集体教育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教师应注意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因为每个学生兴趣、性格、能力都存在差异,应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提高教育的实效。在个别辅导中,可根据学生产生的不同心理问题采取当面交谈、知心话信箱、电话沟通等方式,排除学生心理障碍,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要注意全面了解学生心理的矛盾和问题,认真分析其内因和外因,以亲切的态度、民主和谐的氛围以及集体的关爱,促使其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并能有效地调节自己,正确对待和解决自己的问题。
6、学科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从本质上是情感教育、是态度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各学科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在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导入和实施等方面巧妙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例如语文课生动的文字形象,可培养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可培养学生细致、严谨和刻苦的心理品质;在音乐教学中可对学生进行审美训练;在美术教学中可真善美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在体育教学中可训练学生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耐力的考验。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自信心。
7、“预防”与“治疗”相结合
学习障碍是学生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有学习障碍的学生若不及时防治,会因厌学而发展成为问题学生。教师应及时掌握学生心态,循循善诱,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在教学中,我经常采取以下措施防范学生产生学习障碍。
①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把以往教师在教学中单向信息传递转化为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沟通、多方互动,使教学气氛活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②对学生的恐惧反应,细心研究,找出根本原因。对已有恐学症状的学生,暂时放宽要求,少让他们当众答问,多表扬少批评,从而使他们热爱学校、热爱学习。
③教师和家长紧密配合,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水平,进行说理教育,循循善诱,尽量不威胁学生,以消除其逆反心理和惶恐不安状态。
“防”胜于“治”,积极健康的心理形成重在预防。因此在治疗心理疾病时,“预防”它的发生,坚持正面教育,促使学生积极向上是当务之急。
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个同步实施的过程,将对学生高尚品质、人格和情操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其智力的发展。作为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科学实施,切实抓出成效,才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参考资料:
[1] 朱永新.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教育革新
2007(10)
[2] 韩永海 马毓秀.浅谈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革新 2007(06)[3] 卢春芝 耿文.让关爱学生心理健康 从校园环境抓起.中国农村教育2006(06)[4] 金东贤 邢淑芬 俞国良.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教育研究2008(01)
[5] 冯晔.新课程标准下心理健康在学生评价中的运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01)[6] 谈列娟.学生心理健康个案分析.教学探索2007(03)[7] 杨占苍.石家庄为百万未成年人建“心”家.中国教育报 2007/04/07 [8] 邓凡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中国教师报,2007/04/04
第三篇:中小学生阅读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中小学生阅读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当前中小学生阅读质量令人堪忧。阅读面狭窄,阅读内容单一,以教科书和教辅资料阅读为主;阅读功利性太强,为应试而阅读。缺少课外自由阅读,缺乏阅读兴趣,阅读比较随意、态度消极。因而造成了阅读质量低下。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都存在着阅读速度缓慢,阅读肤浅狭窄等短板。多数学生没有建立积极的阅读心态,缺少科学的阅读方法,更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严重地被应试教育束缚了思想,考什么就教什么,考什么就练什么,一切围绕考试转,师生陷入茫茫题海。从家庭的角度来看,应试教育也使得家长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不会积极地去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条件。
2.可供学生独立支配的时间太少
目前,我们国家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仍然偏重,可供小学生独立支配的时间相对较少,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得不到保证。
3.电视等媒体的冲击
以电视、网络为主的现代信息媒体以其传播信息的形象性、生动性、快捷性和丰富性,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获取娱乐的主要途径,这使得人们用于阅读的时间大大减少。电视、网络对青少年儿童的文本阅读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4.学生难以接触到适合自己阅读的优秀读物
受应试教育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成人提供给学生的读物多以各种作文选及各种练习册为主,深受学生喜爱的各种优秀的儿童读物很难走进学生的世界。课外阅读被视为可有可无。还有的老师甚至认为课外阅读与学习无益或者影响学习,公然反对学生课外阅读。
5.语文教学的弊端抑制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肢解、分析为主的阅读教学模式,破坏了文章的整体美;以考查抽象分析能力为主的阅读测试,影响了学生阅读的自信心。对于阅读和考试机械割裂的认识误区,使得阅读与考试成为非此即彼的矛盾体。
6.纯功利化的阅读观挫伤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一些教师把学生的阅读目的指向好词好句的积累,指向为写作服务,在布置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总是与词语的摘抄与读后感的写作联系在一起。摘抄词句和写读后感带给学生的心理压力挫伤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7.没有形成一套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完整体系
虽然有些教师和学校意识到阅读对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乃至对学生一生发展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无论是对课外阅读的指导还是对课外阅读的评价都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没有系统的理论作指导,使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大打折扣。
无论是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养来说,还是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来说,学生阅读都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第四篇:中小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及对策(精选)
中小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摘要:自信是推动人不断进取的巨大动力,自卑是人的性格缺陷。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已表现出的自卑行为,要善于早发现,及时予以消除。并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措施,培养学生自信,助其成功。
一、学生缺乏自信的表现及成因
学生缺乏自信的主要表现是自卑,自卑是人的性格缺陷,是由人的消极的、不适当的自我评价所引起的自我否定态度。学生缺乏自信的表现主要有:
1.对批评过分敏感。缺乏自信的学生往往过分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对别人的看法特别是批评意见过分敏感,并表现出一种病态的自我保护心理,总认为他人在轻视、贬低、挑剔、歧视自己,因而对别人的言行常常会做出剧烈的、神经质的非正常反应。当自卑的痛苦无法控制时,他们可能会突然爆发出攻击性行为,内心较阴暗,有报复别人的倾向。如常常无缘无故破坏公物,暗地里弄坏他人的学习工具。有时也想做件“大事”,引起别人注意,但往往弄巧成拙。
2.对竞赛反应拙劣。缺乏自信的学生对竞赛场合常常表现出拙劣、躲避和惧怕,看不到或过低估计自己的力量,对任何出头露面的事情都惧而远之,并形成自己肯定不会成功的心理定势。与外界缺乏交流,对集体活动无兴趣,与人交往不积极,生活在自我世界之中。
3.对自己自暴自弃。缺乏自信的学生由于自卑,常常表现出自暴自弃、破罐破摔行为,他们会有意识地将自己暴露在危险的情境中,并表现出对自己的残害和无所畏。对老师和同学的批评与表扬没有太大的心理反应,否定和轻视自己,对学习失去信心,过一天算一天,至于将来只能寄希望于车到山前必有路。如有的学生对自己的成绩不好归结为天生就笨,甚至产生辍学念头。
4.对别人尽力贬低。自卑的学生在自暴自弃的同时,有时为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还会表现出对别人的尽力贬低,借以使自己不会显得过低,达到一种心理平衡。
5.情绪稳定性差。缺乏自信的学生还常常表现出更多的情绪方面的症状,比如不安、焦虑、恐惧等,常伴有失眠、做恶梦、手发抖、咬指甲、神经过敏等现象。情绪易大起大落,忽冷忽热。情绪好时很自信,有骄傲的倾向,但遇到挫折时就一落千丈,全盘否定自我。
中小学生产生自卑的诱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因生理和心理缺陷而自卑
有些学生因自幼智力不足、相貌不佳、或身体有残缺、口吃等,在与正常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就会自惭形秽,如果此时再遇到同学的的讥笑、嘲弄和冷遇,则更觉无地自容,导致极度的自卑心理。
2.因经济条件欠佳而自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侵入校园。学生之间相互攀比,从衣服、学习用品到生日花销等都成为他们攀比的内容。贫困生不仅要承受学习上的压力还要承受经济上的压力,与那些家庭经济情况较好、出手阔绰的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反差。长此以往,他们渐渐不能正确面对自己,开始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甚至悲观失落,形成自卑心理。
3.因要求过高而形成自卑
一是自身的原因。部分学生对自我认识不足,定位不准,眼高手低,出现现实与目标的差距,对自我产生怀疑,逐渐产生自卑。二是家长的苛求。过分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家长往往提出超越孩子自身所能承受的要求,学生因无法完成要求而产生自卑心理。有一个学生,小学初中成绩都非常好,进入高中由于不适应环境改变、学习内容增加等原因,成绩有所下降。父母不理解孩子,对孩子冷嘲热讽,天天逼迫孩子看书学习,最后该学生认为自己智商有限,不适合学习高中课程,成绩越来越差。
4.因失败和挫折而形成自卑
一些学生比较上进,也付出过努力,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明显的进步。经过多次的失败与挫折,就会打击自己的积极性,降低自信心。由于缺乏耐心和毅力,也没有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引导,最终导致自卑感的形成。
5.因交往障碍而形成自卑
造成中学生交往障碍的原因很多:有因为单亲家庭缺乏温暖的,有父母不善于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有小孩胆小内向形成的。这些孩子交往能力差,表述困难。结果,不敢参加集体活动,不敢与人正常交往,增强信心和增加经验的机会无形中被大大减少了,久而久之,形成自卑。
6.因教师错误的教育方法而形成自卑
不少教师对学生采取以批评为主的教育方法,或用简单粗暴的惩罚代替严格要求。中学生的自我评价主要是“他律”的,主要依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形成对自我的看法。在众多人当中,教师是学生心中的“重要的人物”,有着权威的地位,因此,教师的评价就显得举足轻重。以批评或惩罚为主的教育带给学生的是消极的评价,经常性的消极评价必然导致学生消极地看待自己,从而导致自卑。
二、消除学生自卑心理的教育对策
针对以上原因,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下面谈谈笔者对这方面的一些粗浅认识。
1.列“优点单”,做“报喜者”
有些教师信奉“严师出高徒”的古训,往往揪住学生的一点错误疾言厉色,非叫他(她)当众痛哭流涕地保证痛改前非不可,老师黑着脸上课,学生白着脸听课,虽花十二分力气,但总不见有几分收获,即使天天给学生补课也无济于事。原因何在呢?问题就出在老师这样做,严重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使学生完全丧失了自信。有一位优秀班主任,她做班主任工作的一个成功经验是:每接一个新班,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发给每个学生一张本班学生名单,名字后边留有空白,请学生在空白处列出全班学生的主要优点,名曰“优点单”,名单收上来后,老师再把它们归类合并,进一步整理出每个学生的优点,然后发给学生。看着自己一大串优点,学生们笑了,成绩较差的学生尤其笑得欢,有的甚至笑出了泪水:“哈,想不到我还有这么多的优点哪!”无需多说什么,学生的自信心就会油然而生。
此外,老师无论是当着学生的面,还是当着家长的面,首先应该做个“报喜者”,将学生的优点展示出来,以维护学生的自尊,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当然,学生如果有了缺点和错误,老师也要明确地指出和批评,但一定要注意场合和策略。
2.说“悄悄话”,做“知心者”
童心是脆弱的,经不起些微伤害,一旦受到粗暴对待,就会变得自卑自馁,从而丧失自信。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避免在公开场合呵斥学生,可找适当场合单独说、悄悄说。没事时,老师应放下架子,和学生拉家常、做游戏、玩棋牌、谈学习,进行心灵沟通,寻求感情共鸣。只有你和学生说“悄悄话”,学生才会对你说“悄悄话”,才会坦露心中的秘密。只有这样,老师才能了解学生的苦恼、欢乐与好恶,教学中才能够对症下药、事半功倍;同时,学生也能体会到老师的平易、真诚与关心,以心换心,增添自信。
3.设“自选题”,做“放心者”
毋庸置疑,各班总有小部分学生很难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同学的嘲笑、组长的督促、老师的指责、家长的白眼,很容易使这些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拉远距离。事实上,由于受先天与后天、智力与非智力等客观素质的影响,要求所有学生具有相同水平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这就是有名的“普洛克斯忒斯式错误”: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名叫普洛克斯忒斯的神,他终日守在路边,强迫每个过路的人都要躺在一张特制的床上,并规定,凡是人的身体超过床的部分,均要被锯掉,而不及者则要被硬拉成与床一样长。教学中,很多教师常为如何合理地布置作业而困惑:作业质低量少吧,优生“吃不饱”;作业质高量多吧,差生“吃不了”;何况还有个中等生阶层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用设置“自选题”的办法,每次布置作业,都依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设置三种题型:⑴基础型;⑵迁移型;⑶拔高型。放心地让学生量力自选。基础型,着眼于本课或单元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迁移型,将基础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训练,难易适度;拔高型,形式灵活,有一定的难度,旨在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事实证明,“自选题 ”正如销售量很大的自选商场一样倍受学生青睐。他们认为,让其量力自选,不勉为其难,这是老师对
他们的尊重与信任。于是,少做作业的现象消失了,正确率大大提高了,学生面对难题就会充满自信。
4.评“进步奖”,当“铺路者”
颜元说过:“数子十过,莫如奖子一长。”说得是奖励的重要性。有鉴于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平时表现及工作能力适时评选“进步奖”。顾名思义,“进步奖”指对那些在原有基础上进步幅度较大的学生予以奖励。因为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他们平常很少有得奖的机会,因此,一支铅笔、一块橡皮都无疑是一分自信、一分动力。比如,课堂上,那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一旦举手,教师要首先让他们发言,并赞赏他们的勇气,肯定他们的成绩,对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都要及时把握,并以此为契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此外,一般来说,在班上当值日班长的往往是成绩好的学生,而成绩差的学生则往往是被“值日长”重点检查的对象。班务工作中,教师任用“值日长”可以采取轮流值日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的机会,并特别注重挑选那些能力较差的学生,让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之下,顺利完成做“值日长”任期内应该管理的班级纪律、文体卫生等一系列事务,然后予以奖励。事实上,当“值日长”看到在自己的管理之下,活动正常开展、教室窗明几净、纪律井然有序时,他们就会坚信:“别人能干的事,我也能干!”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上就会逐步走向成功。而当他们回首自己铺满鲜花的足迹时,就会发现,老师就是铺路者。
5.储蓄“小”成功,累积“大”自信
自信是成功的保证,自信也是建立在成功的经验之上的。每一次成功,人的大脑都有记忆。当人重新忆起往日的成功时,人又可重新获得那种成功的喜悦,从而消除自卑,充满信心。在消除孩子自卑心理时,老师和家长可以指导他建立成功档案,将每一次哪怕是非常小的成功与进步都记录下来,积少成多,每隔一段时间就拿出来看看,经常重温成功的心情,这样能使他信心百倍地去克服困难。自卑的人一般都比较敏感脆弱,经不起挫折的打击。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善于引导学生自我满足,知足常乐。在学习上,目标不要定得太高,对于后进孩子来说,与其空谈理想,不如订几个切实可行的小目标。让这些孩子适当降低追求,让大的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做到一学期、一个月、甚至一个星期都有目标可寻。目标变得小而具体,就易于实现,这样一来孩子就每时每刻都有成功感,就可更快地进步。学生获得成功,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最好的激励,有利于提高其自信心。在遇到问题时也可以自我暗示,自我激励:“我一定行!”“人家能干,我也能干!”这些方法能有效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不能一蹴而就,要循序渐进,首先要激发,这是从无到有的过程;然后要逐步增添并不断强化,这是量的积累的过程;最后要牢固地树立,这是由量变到质变飞跃的过程。这些过程贯穿于班务、教学、课内、课外等一切活动之中,要求教师和家长协调一致,并进行长期的、系统的和不懈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鼓舞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在知识的海洋和人生的旅途上乘
长风破万里浪,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
第五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对策
坝底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策略调研报告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在其人生成长、学习的路上所具备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他们将来的工作、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学校教育重要内容之一的心理健康教育,便是立足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未来成长的一种教育路径。当今少年儿童见识广,思想活跃,但也受到各方面的诱惑,承受着许多压力,他们对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有自己的看法,存在许多困惑。特别是处于坝底这个外出打工人口许多的乡镇的孩子,多数是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交流、与爷爷奶奶没法交流,这就让他们的心理健康更容易出现问题。如何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帮他们解开“心结”,这是摆在每一个老师、家长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师资方面,专业教师匮乏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构建一支合格的师资队伍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键。据调查发现,有50%的小学目前兼职的心理健康教师都没有,只有13%的学校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34%的学校有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作为山区学校,我校专业心理教师更是严重匮乏,也是我们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一大阻力。
2、教育侧重方面,德育化倾向严重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倾向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把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德育的一部分,认为只要加强德育可以达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尽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围绕“育人”这一基本目的,但两者是有区别的。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发展出现的个体性问题,较少直接涉及与社会规范相关联的社会道德规范问题。其二,把学生心理问题当成思想品德问题。由于专业教师的匮乏,我们学校只能由思想品德课的老师或班主任兼职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缺乏专业知识,这些老师往往把品德教育工作的经验应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如把学生的焦虑情绪说成是患得患失,把由于心理障碍引起的不稳定情绪看成是故意破坏课堂纪律等。
3、学生方面,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
小学生处于人生成长的起点阶段,面对学习压力和周围环境,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成绩上的竞争和父母期望值过高的双重压力下所产生的学习懒散,倦怠情绪和行为;
二、年龄阶段体现的叛逆情绪以及部分留守儿童对家长的不理解甚至恨意,如抵制父母、老师,性格孤僻、不合群、自控能力差等;
三、心理健康问题和社会环境影响下导致的道德品质方面的问题,如欺负同学,毁坏公物等。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虽然只是存在于部分小学生中,但是问题如果不得到有效解决,一方面会对存在问题的学生本身的成长和生活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另一方面,这些不良影响会波及周围同学,影响学校正常的有序的教学工作,破坏教育的本来意义。
二、造成这些状况的主要因素
1、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我校今年由于家庭原因造成的留守儿童增多,且大部分都是由婆婆、爷爷在监管,以至于出现了以下现象:一是外出打工的家长多,对孩
子的成长无法辅导,二是婆婆、爷爷文化水平不高的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力辅导,三是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心辅导,同时,婆婆、爷爷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也是不争的事实对孩子爱得过分,照顾过度,期望过高。也有少数学生父母离异,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2、小学生认知评价水平低,应对技巧差。
小学生年龄普遍偏小,因此面对父母离异,家长打骂、教师批评、考试失败等挫折事件难以正确对待,同时缺乏社会支持,特别是小学生年幼,心理尚未成熟,往往由于教师、家长的行为不当或社会不健康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心理问题。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互动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应该加强教学效果,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性公之于众,提高全社会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家喻户晓,提高社会认知度。即便是学校教育进行得再好,也摆脱不了家庭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社会认知度提高的基础上,学校、家长和社会应该加强互动,形成合力,共同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应该加强校内教育,同时向家长和社会普及心理健康教学常识,如通过家长会向家长传播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共同为小学生的健康负责。
2、完善学校心理咨询活动的工作机制
我校通过成立领导小组,以“阳光心灵、精彩人生”为主题,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心理辅导活动,采取个别指导、个人案例分析和咨询等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注重实际工作的成效。通过对于心理问题的解答,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小学生,让他们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加深了解,自觉地主动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及相应的外部行为。
3、上好心理活动课
心理健康课是为开展心理辅导而专门设计的一种课程,心理活动课应该注重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营造真诚沟通的交流氛围,二是课程应该贴近实际,形式多样。在营造氛围方面,教师应极力创造出一种融洽、和谐的氛围,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下,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使他们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与策略。心理健康课应该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真诚地和大家沟通,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从教学的角度讲,教师应该以积极认真的态度投入课堂教学,以真诚影响学生,带动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倾诉真情。
在贴近实际、形式多样上,心理活动课应该注重实效,不流于形式。一方面,辅导教师应该密切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生活情况,选择恰当的内容有针对性地精心备课,对小学生所关注的、困惑的生活方面、交往方面、认识自我方面等的心理问题进行重点辅导,为他们解疑释惑。另一方面,应该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生活实际设计活动课,并对学生进行辅导,但是课程上的教学
并非终结,“它应该贯穿学生的始终,让学生所感悟到的知识内涵应延伸到课外活动中去,从而指导具体实际行为。”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已愈来愈被人所重视。小学生处于人生成长的起步阶段,心理健康状况的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素质的高低和社会运行的有序与否,作为国家未来人才建设的关键环节,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放置于小学教育的“最前线”,为小学生的成长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