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时间:2019-05-14 23:41: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第一篇: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发布单位】内蒙古自治区 【发布文号】内政字〔2003〕330号 【发布日期】2003-10-17 【生效日期】2003-10-1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 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

(内政字〔2003〕330号)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大企业、事业单位:

现将《国务院 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发〔2003〕18号,以下简称《通知》),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具体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制定住房建设规划,完善住房供应体系

各地要尽快编制并及时修订完善房地产业和住房建设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根据不同收入居民家庭对住房的有效需求,合理确定高档住房、普通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的供应比例及数量,科学合理地划分当地各类住房档次和当地居民家庭收入水平界限,使最低收入家庭租购廉租住房,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中等收入和中等偏上收入家庭购买普通商品住房,高收入家庭购买中高档住房。通过住房建设规划及其市场化运作,不断加强政府和市场对房地产业发展的指导和调控,建立和完善住房供应体系。

二、加强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和管理

经济适用住房是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商品住房。为了尽快提高我区城镇居民的住房水平,各地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与管理。

(一)各地要根据本地区城镇居民的住房状况、经济能力、土地供应等因素,组织有关部门合理制定当地经济适用住房的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由各地建设(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实施管理,对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与开发建设依法实行招投标。

(二)我区经济造用住房的供应对象为城镇中等偏下与低收入家庭,并优先出售给符合条件的无房户、危房户和住房困难户。符合条件的家庭只能购买一套经济适用住房,不得多购、套购经济适用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的家庭收入标准由各地按照本地区普通商品住房平均价格与双职工家庭年平均收入状况测定。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实行申请、审批、公示制度,具体办法由各地自行制定。

(三)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标准以中小户型为主。在户型设计上可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各种户型的建筑面积标准,由各地区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居住习惯、经济状况等因素适度确定,小户型一般控制在80平方米以内,中户型一般不得超过110平方米。(四)继续采取优惠政策,切实降低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成本。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实行划拨方式供应,由旗县市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据经济适用住房年度建设计划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中优先安排,免收土地出让金。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经营中经有审批部门批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减半征收;按规定应收取服务费用的,按低限收取。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小区外基础设施建设,由政府承担。未经有审批部门批准的其它收费一律不得收取。要控制开发贷款利率,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各地可根据当地情况,制定更优惠的政策。

(五)加强经济适用住房的价格管理。经济适用住房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制定经济适用住房价格,应与当地中等偏下与低收入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以保本微利为原则。经济适用住房的价格由各地按照《国家计委、建设部关于印发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管理办法的通知》〔计价格(2002)2503号〕的有关规定,结合当地的情况据实测算,并与同一区域内的普通商品住房保持合理差价。经济适用住房的价格由当地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建设(房地产)主管部门进行审批并向社会公布,未经价格审批和公布的经济适用住房一律不得出售。各级人民政府价格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的监督检查,严格控制与审定经济适用住房的价格构成及利润率,建立收费登记制度。

(六)加强经济适用住房工程质量管理。经济适用住房要严格执行国家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积极推广应用先进、成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不断提高规划、设计、建设水平和工程质量。工程质量要符合国家现行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七)加强对集资、合作建房的管理。集资、合作建房要在符合城市规划和土地使用计划的前提下进行。停止福利分房后,集资、合作建房必须由职工全额集资,单位不得予以补贴;不允许以集资、合作建房的名义,搞变相实物分房或房地产经营。职工集资建设经济适用住房的,其建设标准、参加对象和优惠政策等,按经济适用住房的有关规定执行。集资、合作建房的产权认定按《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搞活并规范住房二级市场的意见》(内政字〔2003〕254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三、强化政府住房保障职能,尽快建立和完善廉租住房制度

建立和完善廉租住房制度,解决最低收入居民家庭的住房问题,是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区这项工作的开展还很薄弱,各级政府要切实拿出有效措施,尽快建立和完善廉租住房制度。

建立最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的资金来源应坚持财政预算安排为主,多种渠道筹措的原则,逐步形成稳定规范的住房保障资金来源。各地要结合当地财政承受能力和居民住房实际情况,合理确定保障对象和保障标准。最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原则上以发放租金补贴为主,实物配租和租金核减为辅。各地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抓紧研究制定具体廉租住房管理办法。

四、加大住房公积金归集、管理和使用力度

各地要按照《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和《通知》的要求,尽快成立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作为住房公积金的决策机构,统一行使住房公积金使用和管理的决策职能;规范调整住房公积金的管理机构,加强管理工作。

各地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住房公积金归集工作,提高归集率,依法督促有关单位按时足额缴存住房公积金。对未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旗县市区,各盟市要责成其按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缴存比例限期建立,已经实行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旗县市区,不得随意停止。

从2004年起,各地必须将财政应负担的住房公积金按时足额列入预算。同时要解决以往年度住房公积金财政负担部分的补缴问题,在保证离退休等人员足额支取住房公积金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分期分批予以补足,确保职工利益不受侵害。

各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和受委托银行要简化个人住房委托贷款手续,取消不合理收费,提高办事效率,切实改进服务工作。要提高住房公积金的使用率,对于职工购买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二级市场换购住房、集资合作建房,以及自建、翻建和大修住房,均应提供住房公积金贷款。各盟市中心及分中心、经办网点的住房公积金个贷余额应占归集余额的50%以上。

五、加快推进住房分配货币化步伐

各地要严格执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继续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意见》(内字〔2001〕314号)、《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搞活并规范住房二级市场的意见》(内政字〔2003〕254号)的有关规定,抓紧制定并报批住房补贴实施方案和落实补贴资金。已经出台补贴方案的地区,要加大住房补贴资金筹集力度,切实推动住房补贴发放工作。允许单位利用售房资金和自有资金发放职工住房补贴。各单位发放住房补贴,须经房改部门核准,严禁未经批准,擅自发放职工住房补贴。

六、完善个人住房贷款担保机制

各地要按照建设部、中国人民银行《住房置业担保管理试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对现有的住房置业信贷担保机构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对无担保能力和担保行为不规范的,要限期整改,防范和化解担保风险。自治区住房委员会办公室将会同有关部门对该项工作进行专项督查。

七、加强市场监督管理,整顿规范市场秩序

自治区建设厅要加强对房地产企业的资质管理,各地要加强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管理。要加大对各类房地产企业资质情况的检查力度,对于未取得自治区建设厅颁发的资质证书的房地产开发、评估、物业管理、房屋拆迁等企业及已取得相应资质证书但未按相应资质承揽房地产项目的,要坚决按有关规定进行清理、整改和规范。房地产开发企业要严格执行开发项目资本金制度和项目手册制度,加大政府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监管力度。要全面加强房地产开发、产权交易、物业管理市场统计工作,全面建立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依靠市场统计及统计工作现代化,建立健全各级房地产市场预警预报体系。各地要按照企业自查,旗县市区全面检查,盟市重点检查,自治区重点抽查的方式,重点查处房地产开发、交易、中介服务和物业管理中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并通过建立和完善房地产信用体系,强化社会监督,推动我区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

皖政[2004]17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发[2003]18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就促进我省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问题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房地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对于拉动投资增长,促进消费,提高居民住房水平,改善居住条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加快我省城镇化进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坚持住房市场化方向,不断完善房地产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以需求为导向,调整供应结构,满足不同收入家庭的住房需要;坚持深化改革,不断消除影响居民住房消费的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加快建立和完善全省住房保障制度;坚持加强宏观调控,努力实现房地产市场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到2020年基本实现“户均一套功能配套、宽敞舒适的住房”的目标。

二、完善住房供应政策,调整供应结构

(一)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应。优化房地产开发用地供应结构,优先满足普通商品住房建设合理发展的用地要求,合理确定普通商品住房用地在房地产开发用地供应计划中的比例。普通商品住房供不应求、房价涨幅过高的市、县,可以适当调剂增加土地供应量。土地供应过量、闲置土地过多的地区,必须限制新的土地供应。对普通商品住房建设,要调控土地供应,控制土地价格,综合考虑规划设计方案、土地价格、商品住房最高售价等因素,确定开发建设单位。

(二)加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与管理。经济适用住房是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商品住房,其供应对象实行申请、审批和公示制度,具体办法由市、县人民政府制定。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土地划拨、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承担小区外基础设施建设、控制开发贷款利率、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切实降低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成本。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套型应控制在中小套型,严格审定销售价格。各地要根据居民住房状况和收入水平的变化,合理确定经济适用住房供应量。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开发建设单位由市、县建设、房地产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通过招标方式确定。鼓励对符合保障对象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在购买商品住房时发放专项补贴,变暗补为明补。未实行经济适用住房专项补贴的市、县,不得停止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应根据居民需要,建设适量经济适用住房。

(三)规范集资、合作建房。集资、合作建房是针对无货币补贴资金的困难企业利用自有存量土地解决本单位无房职工住房问题的一项措施。对集资、合作建房要规范管理、从严审批,严禁任何单位借集资、合作建房名义,变相搞住房实物分配或房地产开发经营。集资、合作建房单位必须持存量土地使用权证书到所在市、县房改部门办理集资人员资格、建设标准、资金到位情况审查,并由房改部门跟踪监管,不得超户数、超面积建设,不得向社会销售。

(四)建立和完善廉租住房制度。各级政府要把解决城市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尽快制定、完善廉租住房管理办法,以财政预算资金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形成稳定规范的住房保障资金来源;结合地方财力、职工收入、住房特困居民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保障水平。对纳入廉租住房保障的对象,实行发放租金补贴为主、实物配租和租金核减为辅。

(五)规范发展房屋租赁业务。鼓励居民出租自有闲置房屋,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

专门用于租赁的商品住房、出租空置商品房。各地要建立以房地产管理部门牵头,税务、工商、公安等部门参加的房屋租赁协调机构,对有关房屋租赁事项实行联合审批,统一收费。积极发展房屋租赁置换储备机构,为出租和承租住房提供中介服务。市、县人民政府应根据当地房屋租赁市场情况,制定并定期公布出租房屋的阶段性市场指导租金,作为税费征管的依据。

三、努力提高住宅建设水平,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

(一)坚持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积极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规模适当、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的现代化住宅小区。鼓励以房地产开发带动危旧房改造,加快旧城区成街成片改造,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配套,严格控制零星建设。对较大规模的住宅小区和危旧住房改造项目,市、县政府应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

(二)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质量施工。对规划、设计、施工和监理等单位,要通过招标等方式确定,不得搞行业与地区垄断。新的住宅小区建设要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和住宅内部功能设计,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提高住宅综合质量,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

(三)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各地要积极营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支持有资信和品牌优势的房地产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和重组等形式,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制定和完善住宅产业经济、技术政策,鼓励企业研发和推广先进适用的建筑成套技术、产品和材料,推动住宅产业技术进步。完善住宅性能认定、住宅产品认证和淘汰制度,保证住宅质量。

四、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落实各项房改政策

(一)加快现有公有住房清理出售,严格房改纪律。各地要结合国有资产清理、企业改制和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对尚未出售的公有住房进行清理。除危房、有历史保护价值的住房和政府作为廉租房源的住房外,现有公有住房应全部向现住户或职工出售。对租住两套以上公有住房的现住户,可以向产权单位申请购买,超面积部分按市场价计算;对非成套住房,在保证居住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出售;对权属有争议的公有住房,由现房屋管理单位出具书面具结保证后,向职工出售,售房款暂由售房单位管理,待房屋确权后再明确归属。要严格执行停止住房实物分配的相关政策,禁止任何单位以任何方式新建或购买住房分配给职工。按房改政策购买现有公有住房、享受无房户住房补贴、参加集资与合作建房三种住房分配方式,职工不能重复享受。

(二)落实资金,兑现住房补贴。要进一步加大资金筹措力度,理顺现有资金渠道,落实住房补贴资金政策。对直管公房和财政负担单位公房出售的净收入,要按照收支两条线管理的有关规定,统筹用于发放住房补贴。已购公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上市交易时,按规定上交财政和返还单位的相当于土地出让金的价款,以及单位公房出售收入必须专项用于发放住房补贴。企业使用售房款发放住房补贴,不足部分按规定审批后可以计入企业成本(费用)。改制企业在资产清算时应安排资金兑现职工住房补贴,有售房款的应首先保证职工住房补贴;企业可用处置自有闲置土地所得收益发放住房补贴。财政负担单位的住房补贴按《关于进一步落实住房补贴资金加快住房分配货币化的通知》(皖房组字[2000)13号)规定列支,不足部分由财政根据财力分安排,有条件的地方应尽快安排,按月补贴要列入职工工资。各地可根据当地住房价格、居民家庭收入等情况的变化,适时调整住房补贴标准,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三)加强住房公积金归集和管理。全面实施住房公积金制度,加大住房公积金归集的执法力度,依法督促单位按时足额为职工缴存住房公积金。凡用人单位招聘职工,必须承担缴存住房公积金的义务,切实维护职工权益。大力发展住房公积金委托贷款业务,放宽贷款条件,扩大贷款范围,简化贷款手续,提高贷款使用效率,降低担保、评估、抵押登记、保

险、公证等费用,取消不合理收费,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五、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激活房地产市场

(一)调整有关收费政策。从2004年4月1日起,调整物业管理专项维修资金归集比例,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住宅小区内的非住宅用房按销售价格的1.5%收取物业管理专项维修资金(高层仍按原标准执行)。要尽快完善制度.加大归集力度。提高资金使用率,严禁将物业管理专项维修资金挪作他用。

(二)搞活住房二级市场。要积极鼓励居民换购住房,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或原公房出售合同另有约定外.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擅自设置上市交易限制条件。各地可适当降低已购公有住房上市出售土地收益缴纳标准;以房改成本价购买的公有住房上市出售时,原产权单位原则上不再参与所得收益分配。要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开展置业担保、房屋收购、置换业务的中介机构和企业的发展。同时,要建立健全房地产中介服务市场规则.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

(三)加快房地产交易中心建设。努力提高服务水平,使房地产交易中心成为办理政策咨询、档案查询、合同签订、房地产测绘、交易、信贷、抵押等方面业务的交汇中心,切实方便群众。

六、加强市场监管,整顿规范市场秩序

(一)强化用地管理。对经营性房地产开发项目,必须采取招标拍卖挂牌方式供应土地,并将企业资质等级与信誉作为确定土地受让者的条件之一,提高透明度,杜绝明招暗定、明挂暗定现象。土地出让后规划设计条件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需依法报批。未经批准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的,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重新组织拍卖。

(二)加强房地产开发建设管理。从2004年4月1日起,省辖市新设立房地产开发企业,注册资本必须达到800万元,其中货币资本不低于500万元。房地产开发用地在出让或划拨前,市、县人民政府规划和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要对项目性质、规模和开发期限、城市规划设计条件、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建设要求、基础设施建成后的产权界定、项目补偿、安置要求等提出意见,作为土地使用权出让或划拨的依据之一。要加快建立房地产开发项目资本金制度,资本金占项目总投资比例不得低于20%,高档商品房项目可适当提高,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要会同金融机构联合做好资本金监管工作。房地产开发项目必须经过竣工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其中2万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小区或组团必须经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组织综合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市、县人民政府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综合制定有关规划、建设、房屋权属等具体管理办法,进一步强化城市规划区内集体土地上的建房管理。

(三)规范商品房销售管理。从2004年4月1日起,房地产开发企业预售商品房时,除达到《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48号)规定的条件外,在形象进度上还要完成一层施工。商品房预(销)售合同,须约定套内建筑面积发生误差的解决方式。要规范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行为,实行明码标价,禁止价外收费。禁止向房地产开发企业乱收费、乱摊派行为。

(四)加快房地产信用建设。全面建立房地产企业和执业从业人员信用档案系统,实行房地产企业信誉等级评定制度和不良行为公示制度,强化社会监督。

七、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

(一)发挥计划引导作用。市、县人民政府要编制并及时修订完善房地产业和住房建设发展中长期规划,加强对房地产业的指导。要组织有关部门编制房地产开发中长期计划、计划,确定住宅建设与房地产业发展目标和任务;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计划、城市总体规划、房地产开发中长期计划、计划及房地产市场供求状况等,编制房地产开发用地计划,合理确定房地产开发用地供应总量、布局和结构,并及时向社会公开发布。要

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调控作用,在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中,要合理确定各类房地产用地的布局和比例,优先落实经济适用住房、普通商品住房、危旧房改造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拆迁安置用房建设项目,合理配置市政配套设施。

(二)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预警预报系统。各级建设、房地产管理、计划和统计部门要加强对房地产开发统计工作的监督指导;建立和完善存量房地产交易、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等方面的统计调查制度,满足国民经济核算需要。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与预警预报系统,增强房地产市场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引导理性投资和消费。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预警预报体系中需要政府承担的费用,由各地财政结合信息化系统和电子政务建设一并落实。

(三)加强协调领导。各级政府要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切实加强协调和领导,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市、县人民政府应成立房地产业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及时研究解决当地房地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设、规划、房地产管理、计划、国土资源、财政、税务、物价、金融、工商、公安、统计等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明确职责,按照简化、归并、规范、公开的原则,建立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审批制度。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本通知精神,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有关具体实施办法,促进我省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二○○四年三月八日

第三篇: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做好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做好

2004年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

内政发〔2004〕88号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各旗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各有关委、办、厅、局: 现将《国务院关于做好2004年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4〕21号)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贯彻意见,请一并遵照执行。

一、全面落实取消和减免涉农税收的各项政策,进一步减轻农牧民负担

自2004年起,除烟叶外,全面取消其他农业特产品的农业特产税。根据税费改革的总体要求,将自治区人民政府原定的“十五”期间暂缓征收牧业税的政策,改为从2004年起全面取消牧业税。2004年,农业税税率降低3个百分点,农业税附加随正税同步降低,国有农场农业税税率同时降低3个百分点。自治区人民政府原则确定在三年内全部取消农业税,2004年在锡林郭勒盟进行全部免征农业税的试点工作。

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总体要求,周密安排,精心组织,规范操作,确保减免农牧业税政策落实到农户。中央和自治区财政对各地取消农业特产税、牧业税以及降低农业税税率3个百分点减少的收入通过专项转移支付给予补助。2004年已经征收的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牧业税,以及多收取的农业税,要在2004年底以前退还给纳税人。降低农业税税率试点工作,应按自治区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稳步进行,各地不能盲目攀比。自治区确定的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地区和自主决定免征农业税的地区,要抓紧制定配套改革方案,积极探索和积累经验;其他降低农业税税率的地区,要如实核定农民应缴税额,并得到农民认可。要注意做好政策解释工作,避免毗邻地区因负担不均衡引发新的矛盾。

二、加快推进苏木乡镇机构、农村牧区义务教育体制和县乡财政体制三项改革(一)全面开展苏木乡镇机构改革。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牧区税费改革新形势的要求,科学合理界定苏木乡镇职能。改革后苏木乡镇党政机构主要职能是:维护农村牧区社会稳定,负责农村牧区社会管理、公共事务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发展农村牧区社会公益事业。根据新的职能界定,重新调整苏木乡镇机构设置,重新核定苏木乡镇行政编制,积极进行苏木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大力整合苏木乡镇站、所。一些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设立的站所,已不适应变化了的农村牧区形势需要,该撤并的撤并,该转为企业的要转为企业。苏木乡镇一律不得新设事业单位。

规范上级派驻苏木乡镇的机构。派驻苏木乡镇的公安派出所、法庭、工商行政管理所、地方税务所等机构的人员编制和经费的核拔由派出单位负责。派驻机构的设置要从实际出发,不受一乡一所的限制。旗县(市、区)主管部门可根据经济区域的划分、辖区的规模和业务量的大小设置中心所。积极稳妥地精简分流人员。在第一步农村牧区税费改革试点的基础上,苏木乡镇行政事业编制要进一步精简。自治区对苏木乡镇行政和事业编制实行总量控制和管理,编制一经核定,五年内不得突破。苏木乡镇行政和事业编制总量的调整,由旗县机构编制部门报上一级机构编制部门审核,自治区机构编制部门审批。分流人员不能简单地推向社会,要探索多种安置分流人员的方式。坚决清退机关、事业单位超编、借调、临时聘用人员。

根据税费改革后嘎查村级组织工作职能发生的变化,其管理人员要进一步精简,一般控制在3~5人,提倡嘎查村干部交叉任职或兼职。

自治区和盟市任何部门都不得干预苏木乡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要把苏木乡镇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列为对旗县(市、区)和苏木乡镇主要领导干部的考核内容,对不按规定设置机构、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超编制招聘人员的,要严肃处理。

(二)积极推进农村牧区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继续巩固和完善“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牧区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强化旗县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工作的统筹管理。各地区要在今年内全部完成撤消苏木乡镇教育管理机构的工作。大力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依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和教师聘用制度,自治区要认真核定各旗县(市、区)农村牧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做好农村牧区中小学教职工定岗、定员和超编人员分流工作,坚决清退不合格教师。加快推进农村牧区中小学布局调整,结合“两基”攻坚目标和危房改造工程,统筹规划学校布局,避免先建后撤,浪费资源。有条件的边远地区要积极推行寄宿制办学。

改革经费管理办法。在“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的基础上,确保农村牧区义务教育投入不低于改革前水平,并逐年有所增加。教育经费实行部门预算管理,教师工资由旗县级财政统一发放。

(三)继续进行苏木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和嘎查村财务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推行“乡财县管”的苏木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和“村财民理乡代管”的嘎查村财务管理制度。在坚持苏木乡镇预算管理权不变、资金使用权不变和财务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以苏木乡镇为独立核算主体由旗县财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

“村财民理乡代管”是在村级资金权属不变、村级财务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将村级收入统一由苏木乡镇财政或相关机构代管,统一实行预决算,村级支出实行报账制度。坚持实行村级财务公开,接受村民、村民理财小组和审计部门的监督。各旗县应当继续按照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办法核定村级三项财政资金,并及时足额拨付到位,不得挤占挪用,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

三、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五项涉农政策,巩固农牧民减负成果,维护农牧民的合法权益(一)探索和完善清理化解乡村债务的具体办法。按照“制止新债、摸清底数、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步化解”的要求,认真开展乡村债务清理工作。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分阶段化解乡村债务的目标和步骤,选择部分苏木乡镇进行试点。要切实加强乡村两级财政、财务和资产的管理,坚决制止通过苏木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举债和担保贷款。兴办乡村公益事业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不准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未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任何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对苏木乡镇部署下达各种达标工程。严格禁止发生新的不良债务。

(二)理顺和完善农村牧区社会公共事业和集体公益事业投入保障机制。支持农村牧区社会公共事业建设,进一步调整政府支出结构,重点向农村牧区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倾斜,新增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支出主要用于农村牧区。支持嘎查村集体公益事业建设,村级集体公益事业建设要严格按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制度执行。完善村级“一事一议”内容、程序和方法,按照“群众自愿、群众受益”的原则,根据有关政策规定筹资筹劳,不准固定变相筹资筹劳,不准强行以资代劳。允许和鼓励农牧民自愿投工投劳,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自己办事。

(三)加强和完善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牧区五保户、伤残人员供养、救济救助、优待抚恤、医疗救助等制度。加快农村牧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逐步改善农村牧区卫生条件,完善农村牧区卫生防疫体系。搞好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尽快建立农村牧区贫困农牧民医疗救助制度,加快农村牧区公益事业发展。

(四)进一步完善农村牧区土地和草牧场承包制度。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承包合同条例》、《内蒙古自治区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在法定承包期内,不得收回、调整承包土地和草牧场,不得违背农牧民意愿强行流转承包土地和草牧场。保持农村土地和牧区草牧场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妥善处理当前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切实保护农牧民的合法权益。

(五)健全和完善涉农涉牧收费和价格制度。各类涉农涉牧经营服务性收费,必须坚持谁受益谁负担和自愿互利的原则,政府和有关部门不得利用行政权力强行服务、强制收费。清理并逐步取消不合理的涉农涉牧收费。今后,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规定依法审批收费项目,任何部门不得出台无法律、法规依据的收费项目。继续开展农牧民负担专项治理工作,重点整治农村牧区教育、订阅报刊、用水用电、道路修建、计划生育、农牧民建房、农牧民经商务工等方面的乱收费。

四、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确保深化农村牧区税费改革试点工作顺利进行 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强化对农村牧区税费改革的组织领导工作,明确由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各有关部门从全局出发,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积极支持,主动配合,搞好改革。要配备责任心强、熟悉税费改革的同志从事农村牧区税费改革工作,进一步加强各级农村牧区税费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力量。

深化农村牧区税费改革的核心是减轻农牧民负担,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三项配套改革。自治区编办、教育厅、农牧业厅、地税局、财政厅等部门要分别牵头,会同自治区税费改革办公室抓紧研究制定苏木乡镇机构改革、农村牧区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县乡财政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及相关政策,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审定。2004年年底以前完成各项配套改革方案,2005年上半年在全区全面推开改革工作。各盟市、旗县也要摸清情况,抓紧部署,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提出深化农村牧区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关键研究三项配套改革,改革的目标可以适当超前,改革的步骤和方法要稳妥。自治区要建立必要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对改革力度较大、行动较快、工作扎实的地区,通过转移支付等途径给予支持和奖励。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宣传媒介,认真做好深化农村牧区税费改革试点的宣传工作,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统一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做好精简分流人员的思想工作,促使他们转变思想观念、消除疑虑,积极参与改革、妥善化解各种矛盾,保证改革工作平稳运行。新闻宣传部门要注意宣传税费改革的政策措施,宣传改革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好典型,为改革试点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要继续强化农村牧区税费改革的监督检查工作。自治区继续从有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督察组,指导和监督农村牧区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督察组要加大对改革的指导和检查力度,每年至少组织两次督察。采取多种监督检查方式,建立健全群众信访及违法违纪案件查处和责任追究制度。要加强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使用,规范分配行为,确保乡村政权组织正常运转和农村牧区义务教育经费的正常需要。

自治区深化农村牧区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另文下发。2004年10月中旬,自治区人民政府将专门召开会议,对此项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

二○○四年九月二十四日

第四篇: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强对市场需求的分类调控,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约束、经济杠杆的作用来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引导楼市健康、稳定发展。

建立中央与地方在房地产市场利益分享上的补偿机制,通过产业、区域政策及相应的税收、信贷、利率手段,激励地方政府参与房地产市场的调控。

加大对住房制度的改革,健全市场体系。深化住房制度改革。

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土地竞争机制,使土地出让、融资、开发、市场准入、销售和社区服务等整个经营过程科学有序地进行。

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调控作用,合理确定各类住房用地的布局和比例,建立透明的价格机制,使销售操作更规范,信息渠道更通畅。

制定和完善食品生产和流通过程的有关标准,建立和健全食品安全管理的专门机构,促进管理的规范化和长期化。

三、加强对剧毒农药的管理,堵住食品安全问题的源头。

四、加强对行业协会的建设和治理,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加大向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偏远山区的支持力度。

二、主要措施:

第一,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首先要从法律上、制度上、体制上努力营造一个维护权利公平的制度环境。其次,要高度重视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再次,要努力建立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利益协调机制。

第二,要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环境治理保护。

第三,要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第四要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

第五,要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社区建设,健全社会组织,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安全生产,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

第六,要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加强法制教育,严肃财经法纪。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游客反宰意识。利用政府网、报纸和其他方式向游客提供反宰注意事项,向游客发布被反复投诉的商家名单,在各景区、消费场所张贴投诉举报电话和网络联系方式

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广大领导干部,工作人员,人民群众的。。素质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法律),做到有法可依,对……进行严厉的制裁和处罚,严重者追究刑事责任。

二是大力发展生产,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

三是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农超对接”,畅通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和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制度,把握好国家储备吞吐调控时机,搞好进出口调节,增强市场调控能力。

四是加强价格监管,维护市场秩序。特别要强化价格执法,严肃查处恶意炒作、串通涨价、哄抬价格等不法行为。

五是完善补贴制度,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绝不能让物价上涨影响低收入群众的正常生活。

(二)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继续增加政府用于改善和扩大消费的支出,增加对城镇低收入居民和农民的补贴。继续实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

加强农村和中小城市商贸流通、文化体育、旅游、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促进文化消费、旅游消费和养老消费。推动农村商业连锁经营和统一配送,优化城镇商业网点布局,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购物、地理信息等新型服务业态。

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专项治理行动。

(三)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支持优势产区生产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产品。

大力发展畜牧业、渔业、林业。切实抓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

继续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业、创收能力,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大兴水利,全面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小型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以及山洪地质灾害防治。

完善排灌设施,发展节水灌溉,加固河流堤防,搞好清瘀疏浚,消除水库隐患,扩大防洪库容。通过几年努力,全面提高防汛抗旱、防灾减灾能力。

大力推进农村土地开发整理,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快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加强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为农民建设美好家园。

加大“三农”投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

继续增加对农民的生产补贴,新增补贴重点向主产区、重点品种、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倾斜。

增加中央财政对粮食、油料、生猪调出大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扩大奖励补助规模和范围。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涉农信贷投放,确保涉农贷款增量占比不低于上年。

加大政策性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覆盖耕地、林地、草原等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

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实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大幅增加奖补资金规模。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年底前,在全国普遍建立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

解决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

(四)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改造提升制造业。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重点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技术工艺系统集成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推动重点行业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和配套政策。

二是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建设高性能宽带信息网,大力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

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加快形成生产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是着力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加快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尽快实现鼓励类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与工业基本同价。

四是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积极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传统能源清洁利用,加强智能电网建设,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统筹发展、加快构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坚持陆海统筹,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落实各项区域发展规划。坚持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认真落实西部大开发新十年的政策措施和促进西藏、新疆等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各项举措。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遵循城市发展规律,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科学规划,严格管理。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因地制宜,分步推进,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对暂不具备落户条件的农民工,要解决好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赁、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要充分尊重农民在进城和留乡问题上的自主选择权,切实保护农民承包地、宅基地等合法权益。城镇化要同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这是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

加强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继续实施重点节能工程。大力开展工业节能,推广节能技术,运用节能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投入,积极推进新建建筑节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低碳城市试点。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

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和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制度。加快城镇污水管网、垃圾处理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推广污水处理回用。启动燃煤电厂脱硝工作,深化颗粒物污染防治。加强海洋污染治理。

加快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地区重金属污染治理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控制农村面源污染。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巩固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成果,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推进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

完善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加快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应急等体制建设。

(五)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科技、教育和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必须始终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公办民办并举,增加学前教育资源,抓紧解决“入园难”问题。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公共资源配置重点向农村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

以流入地政府和公办学校为主,切实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支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做好“双语”教学工作。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教育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注重引导和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实践创新能力。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引导高中阶段学校和高等学校办出特色,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

支持特殊教育发展。落实和完善国家助学制度,无论哪个教育阶段,都要确保每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全面加强人才工作。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加快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加大人才开发投入,推进重大人才工程。深化选人用人制度改革,努力营造平等公开、竞争择优的制度和社会环境,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提升重大集成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推动建立企业主导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鼓励企业共同出资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共担风险、共享成果,对符合国家战略方向的项目,政府要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开放共享。激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广大科技人员以多种形式与企业合作。保持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坚定不移地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提升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保护、管理能力,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六)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

经济越发展,越要重视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要适应我国劳动力结构特点,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和创新型科技企业,努力满足不同层次的就业需求。

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鼓励自主创业。

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快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全国互联互通。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这既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当前的紧迫工作。今年重点采取三方面措施:一是着力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众的基本收入。

稳步提高职工最低工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

二是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合理调整税率结构,切实减轻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

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加强对收入过高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三是大力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加快建立收入分配监测系统。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尽快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努力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40%的县。推进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解决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障的历史遗留问题,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

积极推进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制度。完善城乡低保制度。继续多渠道增加社会保障基金。将孤儿养育、教育和残疾孤儿康复等纳入财政保障范围。继续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推进社会保障管理信息化。发挥商业保险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快健全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长效机制,重点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切实稳定房地产市场价格,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

一是进一步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今年要再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共1000万套,改造农村危房150万户。

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中央财政预算拟安排补助资金1030亿元,比上年增加265亿元。各级政府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大幅度增加投入。

抓紧建立保障性住房使用、运营、退出等管理制度,提高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保证符合条件的家庭受益。

二是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制定并向社会公布住房建设计划,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中,单列保障性住房用地,做到应保尽保。

重点增加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严格落实差别化住房信贷、税收政策,调整完善房地产相关税收政策,加强税收征管,有效遏制投机投资性购房。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测和市场行为监管,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三是建立健全考核问责机制。稳定房价和住房保障工作实行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市县人民政府负直接责任。有关部门要加快完善巡查、考评、约谈和问责制度,对稳定房价、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不力,从而影响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地方,要追究责任。

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今年是医改三年实施方案的攻坚年,要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一是在基层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完善基本药物保障供应体系,加强药品监管,确保用药安全,切实降低药价。

二是抓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鼓励各地在医院管理体制、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和监管机制等方面大胆探索。完善医疗纠纷调处机制,改善医患关系。

三是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稳定提高城镇职工、居民医保参保率和新农合参合率。

四是完成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任务。今年全国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25元。加强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的预防控制和规范管理。加强妇幼保健工作,继续推进适龄妇女宫颈癌、乳腺癌免费检查和救治保障试点。认真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大力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落实各项扶持政策。

五是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放宽社会资本和外资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范围。完善和推进医生多点执业制度,鼓励医生在各类医疗机构之间合理流动和在基层开设诊所,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参与社会管理,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完善社会管理格局。

以城乡社区为载体,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整合人口、就业、社保、民政、卫生、文化等社会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加快建立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和纠错机制,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切实解决乱占耕地、违法拆迁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制,提高全社会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加强信息安全和保密工作,完善信息网络管理。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落实企业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主体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健全法制,严格标准,完善监测评估、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地方政府监管责任,加强监管执法,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七)大力发展文化建设

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在全社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加快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

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建立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增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能力,重点加强中西部地区和城乡基层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档案事业。

加强对互联网的利用和管理。

(八)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继续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大力发展金融市场,鼓励金融创新。

完善成品油、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和各类电价定价机制。

建设廉洁的政府是一项持久而又紧迫的任务,是人民的殷切期望。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认真治理政府工作人员以权谋私和渎职侵权问题,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和形式主义。

加大对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的监督力度。

第五篇:国务院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3]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渔业是现代农业和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海洋渔业快速发展,结构不断优化,海水产品产量大幅增长,渔民收入显著增加,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但是,我国海洋渔业发展方式仍然粗放,设施装备条件较差,近海捕捞过度和环境污染加剧。为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定不移地建设海洋强国,以加快转变海洋渔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生态优先、养捕结合和控制近海、拓展外海、发展远洋的生产方针,着力加强海洋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提升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调整海洋渔业生产结构和布局,加快建设现代渔业产业体系;着力提高海洋渔业设施装备水平、组织化程度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海洋渔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着力加强渔村建设和优化渔民就业结构,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二)基本原则。

——坚持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合理开发利用海洋渔业资源,严格控制并逐步减轻捕捞强度,积极推进从事捕捞作业的渔民(以下简称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加强海洋渔业资源环境保护,养护水生生物资源,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坚持转变发展方式与创新体制机制相结合。大力发展海洋渔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发展方式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完善海洋渔业经营制度,健全行业准入和退出机制,不断增强自身发展活力。

——坚持发展生产与改善民生相结合。提高海洋渔业设施装备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服务,保障渔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强渔村建设,改善渔区基础设施条件,推进渔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渔民生活水平。

——坚持市场调节与政策扶持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现代渔业多元化投入机制。将海洋渔业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改善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海水产品产量稳定在3000万吨左右,海水养殖面积稳定在220万公顷左右,其中海上养殖面积控制在115万公顷以内;近海捕捞强度有效控制,外海和远洋渔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海水产品精深加工规模不断扩大;渔业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渔民收入稳步增长;渔船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安全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基本形成;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修复能力明显提升,渔业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到2020年,海洋渔业基础设施状况显著改善,物质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海水养殖生态健康高效,渔船数量和捕捞强度与渔业资源可再生能力大体相适应,海水产品供给品种丰富、质量安全,海洋渔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渔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形成生态良好、生产发展、装备先进、产品优质、渔民增收、平安和谐的现代渔业发展新格局。

二、加强海洋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

(四)全面开展渔业资源调查。健全渔业资源调查评估制度,科学确定可捕捞量,研究制定渔业资源利用规划。每五年开展一次渔业资源全面调查,常年开展监测和评估,重点调查濒危物种、水产种质等重要渔业资源和经济生物产卵场、江河入海口、南海等重要渔业水域。加强渔业资源调查船建设,完善监测网络,提高渔业资源调查监测水平。

(五)大力加强渔业资源保护。严格执行海洋伏季休渔制度,积极完善捕捞业准入制度,开展近海捕捞限额试点,严格控制近海捕捞强度。加强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建设一批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严厉打击非法捕捞、经营、运输水生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行为。完善海洋渔船管理制度,逐步减少渔船数量和功率总量。发展海洋牧场,加强人工鱼礁投放,加大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力度,科学评估资源增殖保护效果。

(六)切实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强化监测能力。严格控制陆源污染物向水体排放,实施重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严格控制围填海工程建设,强化海上石油勘探开发等项目管理,加强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和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完善和落实好补救措施。控制近海养殖密度,加强投入品管理,减少养殖污染。切实加强“三沙”(西沙、中沙和南沙)捕捞管理,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渔船油污、生活垃圾等废弃物排放管理,减少对近海、外海和远洋的环境污染。

三、调整海洋渔业生产结构和布局

(七)科学发展海水养殖。按照《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等相关涉海规划,制定并落实水域、滩涂养殖规划,引导渔民依法规范养殖。加大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力度,推进近海养殖网箱标准化改造,大力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广深水抗风浪网箱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装备,鼓励有条件的渔业企业拓展海洋离岸养殖和集约化养殖。加强水产原种保护和良种培育,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的良种生产基地,提高水产良种覆盖率。加强水产饲料研发,积极推广使用人工配合饲料。加强水生动物疫病防控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八)积极稳妥发展外海和远洋渔业。有序开发外海渔业资源,发展壮大大洋性渔业。巩固提高过洋性渔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参与开发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加强远洋渔业科技研发,提高远洋渔业资源调查、探捕能力。

(九)大力发展海水产品加工和流通。积极发展海水产品精深加工,加快研制加工处理机械、生产线和废弃物处理设备,全面提升水产品加工工艺、装备现代化和质量安全水平。加强海水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和批发市场建设,积极发展海上冷藏加工,实现产地和销地有效对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保持水产品国际贸易稳定协调发展。鼓励海洋渔业龙头企业、渔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品牌创建,提高海水产品附加值。强化海水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发展电子商务,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四、提高海洋渔业设施和装备水平

(十)加快渔船更新改造。升级改造海洋捕捞渔船,逐步淘汰老、旧、木质渔船,发展钢质渔船,鼓励发展选择性好、高效节能的捕捞渔船。全面提升远洋渔业装备水平,培育一批现代化远洋渔业船队。加强渔船建造管理,落实好老旧渔船报废工作,逐步建立定点拆解和木质渔船退出机制,坚决取缔违法违规造船,严格限制建造对渔业资源破坏强度大的底拖网、帆张网和单船大型有囊灯光围网等作业类型渔船。

(十一)加强渔业装备研发。加大对渔船装备技术研发的投入,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整合科研资源,建立研发平台和技术创新联盟,培养渔业知识和装备设计制造技术兼备的人才队伍,系统开展渔业装备共性和关键技术研究。

(十二)加强渔港建设和管理。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岸线资源,完善渔港布局,加快建设进度,尽快形成以中心渔港、一级渔港为龙头,以二、三级渔港和避风锚地为支撑的渔港防灾减灾体系。重点加强渔港防波堤、护岸、码头和渔政执法设施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建设和完善港区渔需物资供应、船舶维修、海水产品加工、市场等经营性服务设施。理顺渔港建设管理体制,强化渔港管理和维护,明晰渔港设施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和监督权。建立健全渔港及其设施保护制度。

五、进一步改善渔民民生

(十三)积极推进渔村建设。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渔港建设带动渔区小城镇和渔村发展。开展渔区村庄整治,加强渔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饮水安全、用电、道路等问题。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渔区教育、文化、卫生、养老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落实扶持政策,启动实施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

(十四)切实促进捕捞渔民转产转业。编制捕捞渔民转产转业规划,加大转产转业政策扶持力度,调动渔民减船转产积极性。支持发展海水养殖、海水产品加工和休闲渔业,延长产业链,提高渔业效益,拓宽渔民转产转业和增收渠道。落实相关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加强渔民职业技能培训,鼓励用人单位积极吸纳渔民就业。

六、提高海洋渔业组织化程度和管理水平

(十五)提高组织化程度和科技水平。创新渔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培育壮大渔民专业合作社和海洋渔业龙头企业。鼓励渔民以股份合作等形式创办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引导龙头企业与合作组织有效对接。鼓励龙头企业向渔业优势产区集中,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加快建设一批现代渔业示范区。大力发展海洋渔业科技教育事业,深化海洋渔业科研机构改革,加强涉渔专业和学科建设,创新渔业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培育新型渔民和渔业实用人才。深化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发挥各级水产科研机构、技术推广部门优势,鼓励和支持渔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推广、病害防治等社会化服务,提高水产技术推广能力。

(十六)加强渔政执法。严厉打击“三无”(无捕捞许可证、无船舶登记证书、无船舶检验证书)、“大机小标”(实际功率大于铭牌标定功率)渔船及各类非法捕捞和养殖行为。制定禁止或者限制使用的渔具目录。

(十七)强化涉外渔业管理。深化双多边渔业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渔业条约、协定和标准规范的制订,建立健全与国际渔业管理规则相适应的远洋渔业管理制度,提升远洋渔业管理水平。加强渔民及渔业企业的教育和管理,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国际条约。

(十八)大力加强渔业安全生产管理。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加强宣传和培训,深入开展“平安渔业示范县”和“文明渔港”创建。加快建设渔船信息动态管理和电子标识系统,进一步规范渔船流转管理,加强渔业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尽快普及配备渔船救生筏、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卫星监控系统、渔船通信设备等安全设施。强化海洋渔业气象服务,完善渔业安全应急预案,合理布局救助力量。积极引导渔船编队生产,鼓励渔船开展相互支援和自救互救。

七、强化保障措施

(十九)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海洋渔业的支持,加快渔政、渔港、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支持海洋渔船升级改造、水产原良种工程和水生生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

(二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统筹考虑并完善捕捞渔民转产转业补助与渔业油价补贴政策,研究提高转产转业补助标准,调整油价补贴方式,使之与渔业资源保护和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继续实施渔业海难救助政策。保障渔政、资源调查、品种资源保护、疫病防控、质量安全监管等经费。继续实施增殖放流和水产养殖生态环境修复补助政策。加大对水产育种、病害防治、资源养护、渔业装备等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

(二十一)完善金融保险等扶持政策。金融机构要根据渔业生产的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合理确定贷款规模、利率和期限,简化贷款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加强信贷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海洋渔业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形成多元化、多渠道海洋渔业投融资格局。研究完善渔业保险支持政策,积极开展海水养殖保险。调整完善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征收政策,专项用于渔业资源养护。将渔业纳入农业用水、用电、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范围。

(二十二)强化法制建设。进一步研究完善渔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征收、征用渔业水域、滩涂的,要按照物权法、土地管理法、海域使用管理法等规定予以补偿安置。

八、加强组织领导

(二十三)加强部门协调。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加强工作指导,加大工作力度,积极落实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改进渔业服务,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和程序,减少办证数量,坚决制止涉渔乱收费等侵害渔民合法权益的行为,切实减轻渔民负担。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要落实加快海洋渔业发展的资金。农业部要认真履行规划指导、监督管理、协调服务职能,做好海洋渔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工作。

(二十四)落实地方责任。沿海省级人民政府要对海洋渔业发展工作负总责,逐级落实责任制,建立协调机制,强化渔业行政管理体制和执法体系。沿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将海洋渔业发展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研究制定本地区促进海洋渔业发展的实施方案。

国务院2013年3月8日(此件有删减)

下载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意见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内政字[2005]209号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有关委、办、厅、局:我区是国家第二大煤炭资源储量和生产省区,煤炭......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2009年以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宏观经济政策,房地产开发......

    强化监管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创新举措 强化监管 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市的房地产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交量逐年增加。根据房地产市场的变化发展情况,市房管局根据杭州的实......

    强化监管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创新举措 强化监管 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市的房地产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交量逐年增加。根据房地产市场的变化发展情况,市房管局根据杭州的实......

    《国务院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公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国务院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公布 作者: 来源:《办公室业务》2013年第07期 《国务院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 国发〔2007〕3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奶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乳品是重要的“菜篮子”产品,与......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转发国发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转发国发〔2008〕3号文件的通知 (内政发〔2008〕14号)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大企业、事业单位: 现将《国务院关于促进节......

    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

    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 驻政〔2010〕80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单位,各金融机构: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金融工作的方针政策,更好地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