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区域性环境现状与治理
区域性环境现状与治理分析
摘要:区域性环境是我国最大的环境问题,治理环境问题应以点带面的进行。区域性发展已经造成了巨大的环境污染,保护区域性环境迫在眉睫。影响我国区域性环境的因素众多。本文分析我国区域性环境污染产生现状与治理,对我国区域环境保护提供一些参考性的意见。关键词:区域性环境环境污染环境保护公众参与
环境除具有整体特征外,还具有区域性特征。区域性环境问题,即指区域性内的环境问题,它是特指某一区域或是某些区域性内普遍存在的问题。按功能和性质可分:自然区域环境、社会区域环境、农业区域环境、旅游区域环境等。比如说某某区域工厂排放有毒气体严重超标,严重恶化了此区域环境污染现象。如厂矿排出的有害废水对水系的污染影响多局限在下游沿岸一定地区范围的环境和居民,而厂矿排放的有害气体对大气的污染影响则多以厂矿为中心波及一定范围(尤其是下风向地区)地区的环境质量和居民健康。又如自然疫源性(生物源性)地方病和化学元素性(地球化学性)地方病也都具有严格的地方性区域特征,自然疫源性地方病由于病原体与所处地区内自然地理条件相适应,以及宿主生活习性的选择性生存特点决定了自然疫源性地方病区域性特征。化学元素性地方病的地域性特征则由地质地理等自然因素的分布所决定,且因地球化学元素在地球外壳的分布并不均匀,故它们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环境问题区域性的特点
当代环境问题,与过去任何时期的环境问题相比,由于受现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呈现了新的特点,归纳起来有以下六大表现:
1.1 全球化
过去的环境问题无论是影响的范围。对象还是产生的后果,都具有局部性、区域性特点。而当代环境问题则表现了明显的全球性,这是因为:一些环境污染具有跨国、跨地区的流动”性。
当代许多环境问题涉及高空、海洋甚至外层空间,其影响的空间尺度已远非农业社会和工业化初期出现的一般环境问题可比,具有大尺度、全球性的特点。环境问题的全球化,决定了环境问题的解决要靠全球的共同努力。1.2 综合化
20世纪中期出现的“八大公害事件”曾引起世界的震惊,但它们实际上都是由污染引起的损害人们健康的问题。而当代环境问题已远远超出这一范畴,涉及到了人类生存环境的各个方面。如森林锐减,草场退化、沙财大、土壤侵蚀、物种减少、水源危机,气候异常、城市化问题等,已刚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环境问题的综合化,要求我们必须采取综合整治的措施,才能减轻或控制其影响,预防其发生。1.3 社会化
由于当代环境问题已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影响到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当代环境问题已绝不是限于少数人、少数部门关心的问题,而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虽然当代环境问题仍在向恶性方向发展,但保护环境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解决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各部门、各学科关注的焦点。1.4 高科技化
随着当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由高新技术引发的环境问题日渐增多。如核事故引发的环境问题、电磁波引发的环境问题、超音速飞机引发的臭氧层破坏、航天飞行引发太空污染等。这些环境问题技术含量高,影响范围广、控制难、后果严重,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1.5 累积化 虽然人类已进人现代文明时期,进人后工业化、信息化时代,但历史上不同阶段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在当今地球上依然存在。同时,现代社会又滋生了一系列新的环境问题。这样,形成了从人类社会出现以来各种环境问题在地球上的积累、组合,集中暴发的复杂局面。1.6 政治化
当代的环境问题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成为国际政治、各国国内政治的重要问题。其表现在:
环境问题已成为国际合作和交往的重要内容;环境问题已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的导火索之一,如各国在环境义务的承担、污染转嫁等问题上经常产生矛盾并引起激烈的政治斗争。2 规划原则与目标 2.1 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珠江三角洲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的,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倡导生态文明,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2.2 规划原则
以人为本,环境优先: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切实改善环境质量,确保区域环境安全。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合理规划、布局城镇和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从区域整体的角度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着眼未来,科学谋划:着眼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分析未来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制约因素,正视当前的环境状况与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要求的差距,探索新思路,谋划新发展。完善机制,强化调控:强化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主导作用,明确职责,落实分级目标、任务,建立机制,采取措施,合理有效配置公共资源,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2.3 规划目标
规划总体目标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被大幅度削减,环境保护综合指标达90分以上,所有城市达到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要求,建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群。生态环境安全格局基本形成,循环经济体系逐步完善,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所有城市达到生态市要求,建成生态城市群。3 战略任务
3.1 构筑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3.1.1 生态功能区划
根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的差异性等。3.1.2 构建区域生态结构体系
对大型自然斑块以及湿地进行保护、抚育及自然恢复,保护相对孤立的区域自然生态系统保留地,建设成区域生态体系中的结构性生态控制区。3.1.3 保护重要与敏感生态区
保护水源涵养区,合理调整和优化水源涵养区的产业结构和布局,严格控制水污染源,加强生态培育和建设。建设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占陆地面积的比例稳定增加保护河口及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自然水土流失治理率达80%以上,坡度大于25度的陡耕地全部还林还草,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控制。3.1.4 实施生态保护分级控制
按照对生态保护要求的严格程度,将其划分为严格保护区、控制性保护利用区、引导性开发建设区,以此作为区域生态保护和管理的基础。3.2 优化水环境安全格局
调整取水排水格局,调整和优化各河段水功能,实现高、低用水功能之间的有序协调,确立水环境总量控制目标,确保区域持续性供水安全。3.3 绿线提升,引导经济持续发展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产业的生态转型为核心,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建立可持续的发展模式。3.3.1推广生态农业
(1)推广生态农业模式
在西部生态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东北部生态防护与水土流失控制区,采用丘陵山区立体农业、庭院立体经营等模式,以沿河流两岸和沿海岸生态农业带建设、绿色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户用沼气池建设为重点,开展以生态防护为主的生态农业建设。(2)建设生态农业体系
以生态农业示范区、生态农业带、生态农业圈建设为重点,发展都市型农业、观光休闲型农业,建成可持续的生态农业体系。3.3.2 发展生态工业
调整工业结构和布局,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以九大支柱产业为重点,提升工艺技术水平,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实现产业生态转型。(1)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制定园区环境规划,规范工业园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并制定园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和相应的管理措施,实现污染集中控制集中治理。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积极发展生态工业。(2)促进产业生态化建设 鼓励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并建立生产者责任延升制度,促进产品生态设计,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3)合理引导重大产业的布局及开发
必须合理引导,促进开发区产业生态化和清洁化,构造产业发展优势。3.3.3 推进生态旅游
建设生态旅游景区。加强生态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和保护,依托区域优势,积极发展特色旅游和跨市生态组合旅游。3.3.4 促进可持续消费
以发展清洁能源、绿色交通和建设生态文明为重点,引导可持续消费。3.4 蓝线建设,保障环境安全 3.4.1 重点解决水污染问题(1)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2)综合整治河道(3)控制面源污染
3.4.2 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1)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2)控制可吸入颗粒物(3)防治氮氧化物污染
3.4.3 防治固体废物环境污染(1)安全处置危险废物
建设工业危险废物处置中心。(2)综合处理工业固体废物 强化源头控制。加强建设项目审批管理,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建立示范,促进各类废物在企业内部的循环使用和综合利用,减少废弃物的产生。(3)加强生活垃圾管理处置
建设无害化处理系统。焚烧与填埋相结合,区域联合,集中处理。(4)资源化利用电子废物 组建废旧电子电器收集网络。4 保障措施
为实现规划目标和任务,应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机制,重点解决综合决策、区域协调、管理体制和能力等方面的突出问题。4.1实行综合决策,加强区域协调 4.1.1 建立完善综合决策机制
4.1.2 加强区域协调,从严统一区域环境保护要求 4.1.3 深化环境保护考核制度
4.2 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环保机制 4.2.1 明确政府职责
制定规划实施方案,明确政府和有关部门职责。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狠抓目标和任务的分解落实,在规划实施、组织建设、投资、政策引导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4.2.2 强化政策引导
按照“污染者付费”和“投资者受益”的市场经济规则,建立相应的环境政策体系。4.2.3 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加强环境政务信息公开,创造条件方便公众查询。制定实行企业环境行为分级标准体系,公示企业的环境行为信誉等级。4.2.4 推进环境科技进步
加大人才、科技、教育支持力度,对重大环境问题进行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加快环境科学研究和环境监测、环境分析、环境预警及其应急体系建设。4.2.5 鼓励公众参与
推行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等群众创建活动,倡导绿色消费,弘扬生态文明。保障公众对环境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实行环保监督员制度。4.3 改革环境管理体制,提高环境管理效能
4.3.1 强化环保机构建设全面加强各级环保部门机构建设,制定和实施各级环保机构编制规范化建设方案,充实环保管理队伍力量,并将其工作经费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
4.3.2 加强乡镇环境管理有条件的市可设立独立建制的乡镇环保管理机构,实行委托执法,并根据实际情况配备相应的人员编制和财政经费,提高环境管理效能。
4.3.3 提升环保管理现代化水平建立区域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环境污染监控系统、环境污染应急系统,强化环境管理能力建设。4.4 加大环保投入,抓好重点工程建设 4.4.1 拓宽环保融资渠道
将环境保护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每年在预算中安排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全面推行促进民营资本参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的城市污水处理收费、垃圾处理收费、危险废物处理收费政策。
4.4.2 重点抓好五大建设环境工程(1)区域污水处理工程
(2)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工程(3)电厂脱硫工程(4)固体废物处置利用工程(5)环境预警应急工程 参考文献: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02期.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及其方法论 吴文恒.牛叔文.郭晓东.常慧丽.李钢《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耦合的演进分析》 [期刊论文]-自然资源学报2006(6)3 《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时空变异特征——以湖北省为例》-中国土地科学-2008, 22(11)4 张宝莉,徐玉新主编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2004-9-1ISBN《环境管理与规划》
第二篇:我国矿山环境治理现状与思考
矿 山 环 境 保 护 论
文姓名:陈路路 学号:310903020211
班级:环境09-2
我国矿山环境治理现状与思考
[摘要]在分析我国矿山环境管理的现状基础上,对我国矿山环境治理现状进行了总结。借鉴国外先进的矿山环境保护制度并提出了新时期加强我国矿山环境管理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对策、建议以及对我国矿山环境保护制度的思考。关键词:矿山开采、环境保护、矿山环境保护制度;
引言: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不少地区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但与此同时,矿产资源的开发也造成了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并引发各类地质灾害。这些环境问题的产生又将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甚至有的因此还抵消了经济发展成果。
一、我国矿山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我国矿山生态环境存在诸多问题,矿业开发在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效应。可大致划分为以下五大种类。
1、占用和损毁土地
据国上资源部门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国矿业开发占用和损毁土地约166万公顷,其中尾矿堆放占地约91万公顷,露天采坑占地约52万公顷,采矿塌陷占地约20万公顷,以及为采矿服务的厂房、矿区、交通设施(公路、铁路)等所占用的土地。
2、引发地质灾害
我国矿山地质灾害类型较多,井下开采导致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矿井突水等,主要发生在煤、磷等非金属矿床和铁、铜等金属矿床开采中。露天开采导致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多数发生在建材类矿山中。
3、破坏地下水资源
采矿使地下水均衡系统得到破坏,导致部分区域地下水、地表水渗漏,有的地区地下水位F降达几米甚至数十米,造成大面积疏干漏斗.引起地表严重缺水,影响农作物生长,进而影响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引发了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4、三废(废石、废水、废气)问题严重
全国矿山企业每年产生的废石和尾矿量巨大,占用大量土地,污染周边环境:大量末处理合格的矿山废液废水的排放,加剧了区域性、流域性水体污染及部分湖泊富营养化:采矿产生大量废气、烟尘、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导致空气浊化,酸雨区扩大。
5、破坏地貌景观
我国露天开采矿山数量众多,点多面广。有的矿山开采对山体和自然景观破坏严重,如大量建筑石材露天开采.造成森林植被破坏,基岩裸露,使得昔日青山绿地成为荒山秃岭。尤其在交通干线和城市周边的露天矿山开采,产生许多负面影响。
二、我国矿山环境治理现状
我国较为系统的矿山环境调查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较大规模的矿山环境治理工程则始于新世纪。由于我国矿山数量众多,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因此,矿山环境治理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 性、艰巨性、复杂性等特点。从总体上成绩显著,任务艰巨,问题突出,有喜有忧。
1、主要成就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矿山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中央和各省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应对措施,有效地遏制了矿山环境恶化的势头。
(1)加强制度建设。从国家层面修订法律法规,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规章规划,注重从源头上治理和保护环境。
例如:2001年,国家发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要求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国家在“十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点专项规划中,将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列为重点工程内容。2002年,国务院批准“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将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均制定规划,并经国土资源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批准了各省区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将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作为主要任务之一。
(2)加强全国范围的工作部署,开展大规模全面系统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摸清了我国矿山环境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评估,自2002年开始至2007年结束,历时5年。在国土资源部统一部署下,由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牵头并联合全N31个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共同完成。本次调查评估以摸清全国矿山地质环境现状、查明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危害为重点,调查评估了全国各类非油气矿山11万3干多个,涉及开采矿种193个,内容包括:矿山位置、规模、开采方式、生产能力、生产现状、矿山面积、各类矿山环境问题的发育程度和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等。通过对取得的调查数据资料进行全面统计整理、分析研究和成果集成,首次对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现状作出了全面评价,取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形成了《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综合研究与成果集成》,为我国下一步矿山环境综合治理提供了详实的基础资料。
(3)加大对矿山环境的综合治理力度,政府和企业投巨资实施矿山环境治理示范工程,收到了显著成效。
自2001年中央政府批准设立矿山环境治理专项资金,由国土资源部负责组织落实国家矿山环境治理工作以来,在各级政府与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下矿山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了可喜的进展,项目和资金投入的增幅明显。通过国家资助和地方政府配套资金,选择不同矿业基地,开展老矿山环境治理示范工程,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提供了新的经验。
(4)引入市场机制,采用多元化投资体制,吸引社会资金来进行矿山环境治理工程,并把矿山环境治理与政府其他管理手段结合起来。
2、主要不足
由于诸多社会历史原因的影响和当前经济社会条件的限制,我国矿山环境治理与保护的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薄弱。一是我国基础地质工作程度总体偏低,矿产勘查后备基地较少当前2/3的国有骨干矿山已进入中晚期,国内矿产资源保障程度下降,迫切需要加大勘查力度,高强度的开发导致矿山环境恶化;二是我国矿业开发综合利用总体水平较低,在矿产开发中,滥采乱挖,采富弃贫,浪费资源和破坏矿区环境的现象普遍存在,并产生一系列矿山环境问题;三是治理资金缺乏,尽管最近几年我国用于矿山环境治理工程的资金投入已近40亿元,但由于全国矿山数量众多,需要治理的矿山环境问题太多,因此现有治理资金投入远远跟不形势的需要。
(2)制度缺失。我国矿山环境管理制度包括国家法律、法规、条例和行政规章规定。当前在制度建设方面,尚需改进和加强。从国家层面看,尚须补充宪法、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等权威法律的条文规定和司法解释;从地方层面看,不少省份还缺少配套的地方性矿山环境管理规章、条例及实施细则,亟须从政策制订和执行两个方面加强矿山环境的制度建设。
(3)管理缺位。在矿山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和矿山企业负责人由于大局观念淡薄,受政绩和利益驱动,片面强调发展速度,降低经济建设的生态环保门槛。有的矿产开发项目未经环境影响评价就工程上马,或将环境评估报告制度流于形式。一些企业和矿主急功近利,进行粗放式甚至是掠夺式开采,而当地政府部门又监管不力,加剧了矿产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影响守法的矿山企业和周边群众的矿山环境保护积极性。
(4)技术落后。一是我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总体水平不高,工作起步晚,历史账多,矿山治理规范化、科学化不够。如冶金矿山复垦率仅为百分之十几,而国外发达国家的矿山复垦率为百分之五十左右14l;二是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技术较单一,不少治理方案整体设计起点不高,致使复垦区生态环境面貌改善不大;三是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科研工作跟不上,对造成矿山环境问题的主要技术因素、经 济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如何减少这些因素造成危害的深层次问题,缺少对性的研究。
三、借鉴国外经验,对我国矿山环境保护制度的思考
现在,各国都很重视矿山环境的保护和防治,通过前文对美国和澳大利亚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比较完善的矿山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① 在开采矿产,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坚持环境优先的原则。② 强调管理的程序化和制度化,协调不同部门的职责,注重各种环境管理技术和方法的应用。③ 注重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对环境可能造成的破坏进行十分全面而细致的监管。借鉴外国经验,结合我国的实践和现状,对我国矿山环境保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完善我国矿山环境保护立法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行矿山主管部门和本地区政府严格的矿山环境保护责任制,绩效考核与问题责任追究制;要制定矿山环境保护规划、治理方案、保证费用;健全矿山环境保护的监管体制,加大矿山环境保护力度,以坚持从源头上防治破坏矿山环境和扭转矿山生态恶化的趋势。
(2)全面建立矿山环境保护准入制度
在严格审查矿山开采方案的同时,注重对矿山环境影响报告、环境保护和恢复工程计划的审查;对未按规定如期足额缴纳保证金的不予登记发证;有效控制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确因审批不当,造成的矿山环境污染和破坏,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和恶劣影响的,追究有关人员及领导的民事、行政责任,乃至刑事责任。
(3)理顺矿山环境管理体制
合理有效的矿山环境管理体制是矿山环境恢复的基础和保证,通过对国外矿山环境管理模式的分析,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明确我国的矿山环境管理工
作模式、职能分工,以确保矿山环境保护工作高效、有序的进行。
(4)完善矿山环境管理法律制度
基于我国矿山环境保护法律的不健全、零散、缺乏可操作性等缺点,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目前的立法和现实情况,明确、具体的规定以下矿山环境管理
制度:① 矿山生态环境恢复规划制度;②矿山环境影响评价制度;③矿山环境许可证制度;④矿山环境监测制度;⑤ “三同时制度”;⑥矿地复垦及环境要素恢复制度;⑦ 矿山环境监督检查制度;⑧矿山环境责任制度;⑨矿山生态环境恢复的标准制度等。对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中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的运用和实施制定具体的规定,增加其可操作性,发挥各项制度的最大效力。
(5)经济手段和激励措施并用
借鉴大多数国家的经验,在矿山环境管理中,应把矿山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与经济措施密切结合起来,矿业企业应尽快实行矿山生态环境恢复和土地复垦的保证金制度,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企业能够接受的能够保证环境恢复的保证金额度。国家应加大资金投入,设立矿山环境防治专项基金,形成多渠道的资金筹集体系。对新建矿山实行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对老旧废矿山的治理可以应 用矿山环境治理基金,对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对矿地复垦和矿山周围环境要素恢复的问题上,贯彻“谁开发,谁恢复;谁治理,谁受益” 的原则,并对环境保护义务履行较好的企业给予税费上的优惠政策,以调动矿山企业进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的积极性。
(6)促进建立企业自身的环境保护机制,增强矿山企业的社会责任
我国可以借鉴澳大利亚矿山企业的做法。建立“矿业公司环境管理系统”,由矿山企业管理层对矿山环境管理作出全面的承诺,并把对矿山环境管理的承诺落实到组织战略和日常规划的运作中,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在矿山企业内部建立环境目标评估程序和决策模式,鼓励企业发扬主人翁精神,对自身的环境保护行为进行评价和反思,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治理矿山环境,恢复矿山环境生态系统。结语:总之,面对我国矿山环境管理的诸多问题,既要治标,更要治本。既要抓住追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又要紧紧抓住依法治矿和制度建设这个根本。以政府管理为主导,以矿山企业为主体,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刨新为动力,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为杠杆,以矿山环境恢复补偿机制的建立为核心,层层落实责任制,使政府、矿山企业切实承担起矿山环境保护的责任,实行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促进我国矿业町持续发展,提高我国资源保障能力。
参考文献:
【1】 高连和 金融生态,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关系新辩【J】.生态经济,2006
(3):95-99.【2】 阿德里安·佩恩 关系营销——形成和保持竞争优势【M】。梁卿,译。北
京,中信出版社,2002.【3】沈渭寿,曹学章,等.矿区生态破坏与生态重建[M]. 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4,9.
【4】刘凤民,刘海青,等.矿山公园建设现状与发展建议EJ].资源产业经济,2006,(7):16—18.
【5】[日] 荒山裕行,彭近新. 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
F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杜,2001,4:132.
【6】杨京平,田光明主编.生态设计与技术[M1.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9:5
【7】武强,刘伏昌,等.矿山环境研究理论与实践[M]. 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1: Ⅱ.
第三篇:矿山环境现状与治理对策
矿山环境现状与治理对策
内容摘要:矿产资源开采点燃了人类文明的烛光,带来了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却造成了矿山环境的破坏,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束缚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矿山环境问题较多,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并贯彻落实《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关键词:矿产资源 环境 采矿 问题 三废 破坏 治理 对策
前言: 铁岭县已查明矿藏20余种,钾长石、钠长石储量居亚洲之首,有被毛主席纪念堂和北京地铁选用的“铁岭红”大理石、“亚洲一号”之称的玄武岩和用于碑刻的优质石材——“王千青石”,以及含钙量高、蕴藏量大的石灰石,还有金、铜、铁、锌、煤碳、菱镁岩等多种宝贵的金属、非金属资源。全国最大的坑口发电厂——铁岭电厂坐落境内,装机总容量达120万千瓦。
矿山环境问题,是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各类环境问题中最重要的类型之一。矿产资源的开发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而相伴而生的大量矿山环境问题,不仅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严重影响区域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社会安全。矿山开采中“三废”的排放严重污染了矿山及周围地区的地质环境。
1.矿产资源开采带来的矿山生态环境问题
目前我国矿山环境问题较多,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① 采矿活动破坏了大量耕地和建设用地;采矿诱发地质灾害;② 采矿使矿区水
均衡遭受破坏,产生各种水环境问题;矿山开采中废气、粉尘、废渣排放,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③ 采矿破坏自然地貌景观,影响整个地区环境的完整性;④ 矿山开发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十分普遍;⑤ 采矿活动使矿区周围水平衡系统遭受破坏。结论认为:我国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形式十分严峻!1.1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由于大量的采矿活动以及开采后的复垦还田程度低,使很多矿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许多地方矿石私挖滥采,造成水土严重流失,在矿山建设和资源开采过程中,由于剥除矿体表层土壤,直接破坏了地表植被,加之新产生的废石、废渣、尾煤等松散废气物也易发生流失,加速和扩大了自然因素所引起的土壤破坏和岩石侵蚀,造成水土流失。
1.2侵占土地和水均衡遭受破坏
矿产资源开采活动都不可避免地需要占用一定的面积来修筑道路、固定井架、建立贮煤场及建设必须的生活设施,以保障矿山开采的顺利进行。据统计,正常情况下每个煤矿井口占地面积大约0.2km2,甚至更多。除露天采掘直接破坏大量土地外,采煤排出的矸石、废渣、尾煤也侵占了大量土地。矿山建设免不了要征用土地、砍伐森林,直接破坏植被、农作物及野生动物栖息地,导致绿地面积缩减。由于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矿坑需要疏干排水,导致区域性地下水水位下降,从而破坏了整个地表水地下水均衡系统,造成大面积疏干漏斗、泉水干枯、水资源逐步枯竭以及河水流断、地表水入渗塌陷坑灌入地下等
问题,影响矿山生态环境平衡。
1.3废水、废气、废渣污染
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保护好水资源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存亡和国家发展的大事。一方面,矿山开采过程中对水源的破坏比较严重,由于矿山地下开采的疏干排水导致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出现大面积疏干漏斗,使地表水和地下水动态平衡遭到破坏,以致水源枯竭或者河流断流。另一方面,矿山企业和选矿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废水这是全国矿山普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矿山附近地表水体常常作为废水、废渣的排放场地。由于现在的地方煤矿处于暴利时期,业主多数建有焦化厂生产焦炭,产生的气体全部排放。炼焦、矸石山自燃、煤层自燃不仅排放大量CO、CO2和H2S气体,而且还有一定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环境,危害生命。
1.4影响矿山景观环境
矿产资源开采直接导致矿山景观环境的破坏主要有自然保护区、地质遗迹、风景名胜区等。其产生的原因是剥土、采煤、爆破、弃土等。例如由于剥弃土直接造成矿山景观环境恶化,土地荒芜,地形地貌发生变化,改变原有景观,基岩煤渣裸露,房屋倒塌,路断桥裂,洼地积水,煤粉尘飞扬,煤矿区呈现一片荒凉景象。
矿山环境问题由来已久,但近些年来显得尤为突出,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矿业长期以来实行的粗放型资源利用模式,以牺牲矿山环境为代价进行大规模超强度矿产资源开采。
2.矿山环境治理的对策措施
我国矿产资源开采历史悠久,历史遗留下的矿山环境问题严重,同时,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正处于快速、持续、稳定的阶段,对矿产资源的需要将持续增加,由此引发的矿山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加强矿山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已刻不容缓。
2.1贯彻落实《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矿山废弃物综合利用,进一步提高矿山废弃物资源化水平,努力提高矿山环境治理水平。同时坚持“强化法治,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突出“预防为主”的方针,从源头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环境问题”。
2.2加快编制《全国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
鉴于目前我国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形势,为科学、合理地指导和有计划、分步骤地安排全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必须着手开展全国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编制工作。
2.3明确重点,做好防治与治理工作
在目前国家财政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实施重点突破,以起到示范作用,从而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进来。这样可以有更多的资金为矿产开发造成的滑坡、泥石流、塌陷等次生地质灾害和地下水位下降、边坡失稳、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进行防治和治理。
2.4加快我县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工作,努力摸清我县矿山环境问题的渊源
以摸清我县矿山地质环境现状,查明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危害,为合理开发矿产资源、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和开展矿山环境整治、矿山生态恢复与重建、实施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提供决策支持的《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综合研究与成果集成》。通过对取得的调查数据资料进行全面统计整理、分析研究和成果集成,对我县矿山地质环境现状作出了评价,提出了全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对策和建议,为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全面开展矿山环境调查,在摸清情况基础上,拓宽资金渠道,推进矿山环境综合治理。对柴河铅锌矿、铁法煤矿沉陷区和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基础设施保护区,铁路、省级以上公路干线两侧直观可视范围,开展复垦还绿和自然景观修复工程。
2.5建立和完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以下简称保证金)是一项规定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义务的经济激励措施,属于押金性质,并非行政收费。其管理以“企业所有、政府监管、专款专用”为原则,矿山企业在采矿过程中以及矿山停办、关闭或闭坑时,履行了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义务,经验收合格的,按义务履行情况返还相应额度的保证金及利息。保证金可以通过市场化运作,吸引更多的市场主体进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领域,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产业化。
严格执行《辽宁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规定的小型矿山闭坑制度。矿山闭坑时,必须提交矿山闭坑报告,由相应级别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
门会同相关部门审查,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完成后方可批准闭坑。采煤矿山闭坑时,井口附近的矸石堆必须进行处理,并填埋、封堵井口,恢复地表环境。
2.6加快《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技术规程》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的预算定额标准》的建设,加强项目管理,提高各个恢复治理项目的工程质量
解决矿山环境综合治理问题,必须明确指导思想,积极推进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延伸相对资源产业链;全天实行矿山生态经济管理,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矿产品综合开发;要把矿山环境保护纳入企业的决策管理,采用清洁生产工艺,最终实现矿山废渣、废气、废水的零排放;积极进行矿山环境整治,高标准立体式复垦、恢貌、绿化、美化被破坏污染矿山,达到资源开发效益明显和矿山环境双赢。
参考文献:
[1]尹国勋《矿山环境保护》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10.5; [2]《中国矿业》2011年08期; [3]琚迎迎;中国矿山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 [4]姜建军;刘建伟;张进德;石磊;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问题及对策探析
[J];国土资源情报;2005年08期;
第四篇:环境化学 水污染治理现状分析
水污染治理现状分析
摘要:我国年平均降雨量648.2毫米,水资源总量为2.8142×10(12)立方米/年,其中河川径流量为2.7115×10(12)立方米/年。年径流量约占全球的5.8%,居世界第六位。虽然我国水资源总量不算少,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所以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很低。关键词:治理
水污染
对策
现状
我国水污染现状
一.我国的淡水资源
我国年平均降雨量648.2毫米,水资源总量为2.8142×10(12)立方米/年,其中河川径流量为2.7115×10(12)立方米/年。年径流量约占全球的5.8%,居世界第六位。虽然我国水资源总量不算少,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所以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很低,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165立方米/年,约为世界平均值的五分之 一,在世界上排名第88位,中国已被列入世界12个贫水国家的名单中。我国除了人均淡水资源贫乏之外,水资源的分布在时间和空间上也很不平衡。我国属季风气候,水量大部分集中在汛期,夏季径流量几乎占全年的40%,那时大量的淡水未被利用,通过洪水排入大海,而其余时间又往往缺水,因持续干旱而造成河流断流现象时有发生。从地区上来说,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径流量约占全国的81%,而北方广大地区不足20%。南方人均年径流量为4,170立方米/年,北方只有938立方米/年,南方为北方的4.5倍。我国目前600多个城市中有300我个城市缺水,日均缺水量达1,600万立方米,影响产值每年为200亿元以上。水资源的短缺,严重制约了城市 的经济发展,使得一些城市不得不进行长距离引水,如天津引滦工程、青岛引黄济青工程、北京引密工程、大连碧流河引水工程、长春引松工程、西安黑河引水工程、贵阳红枫湖引水工程、太原万家寨引黄工程等,耗资巨大。
二.水体污染现状
1. 地下水
我国的饮用水源污染非常严重,符合饮用水标准者约占30%,在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各主要城市地下水超采,且严重超采现象十分普遍。比较突出的有太原、西安、北京、南京、石家庄、苏州、大同、唐山、保定、青岛、烟台等。而大连、青岛、烟台、北海等城市的海水入侵现象日益突出。
2. 河水
对我国532条河流的污染状况进行的调查表明,已有436条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占调查总数的82%。到1994年为止,全国各大江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并呈发展趋势,工业发达城市(镇)附近水域的污染尤为突出。据全国七大水系和内陆河流的110个重点河段统计,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1、2类的占32%,3类的占29%,属于4、5类的占39%。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和生化需氧量。大、中城市的下游河段普遍受大肠菌群污染。
以下列举了我国几个河流主要河流的水质情况
长江干流水质好于支流,但主要城市河段岸边水域污染严重,对沿岸饮用水源构成威胁。据统计全流域水质符合地面水1、2类标准的占42%,3类的占29%,4、5类的占29%。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挥发酚,个别河段铜、砷化物超标。
黄河干流水质尚好,但有些河段受到有机污染。支流汾河、渭河、湟水河、伊洛河的部分河段污染严重。全支流域水质符合1、2类标准的占7%,3类的占27%,属于4、5类的占66%。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和挥发酚。1994年,黄河兰州段发生两起较大的水污染事故,造成约500公里河长的水体污染。
淮河流域水污染严重,1994年发生了3起特大污染事故,其中以7月15日-20日淮河干流鲁台子段到蚌埠间段发生的污染事故最为严重,群众反应强烈。此次污染在一段时间内给淮南、蚌埠、淮阴、连云港市区、盐城等地数十万居民生活用水带来严重影响,给工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其中1、2类的水质占16%,3类的占40%,4、5类的占44%。
松花江、辽河流域水污染严重。水质符合1、2类标准的仅占6%,3类的占23%,属于4、5类的占71%。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挥发酚、酮、氰化物。其中太子河的本溪段污染最重。
海河流域的拒马河水质尚好,其余河段基本为污染河段。水质符合1、2类标准的占32%,3类的占24%,属于4、5类的占44%。
上海黄浦江水质状况分为三个断面,闵行以上江段原水水质为2-3类,临江、长桥江段为3-4类,而位于市区的南市、杨浦等江段为4-5类。
城市地面水污染普遍严重,并呈恶化趋势。影响城市河流水质的主要污染指标是石油类、挥发酚、氨氮、生化需氧量、总汞等。
3. 湖泊、水库水
我国湖泊达到富营养水平均的已达到63.3%,处于富营养和中营养状态的湖泊水库面积占湖泊水库总面积的99.5%。环境监测表明:大淡水湖泊富营养程度进一步加重。主要污染物是总磷和总氮。巢湖西半湖和滇池污染较重。太湖高锰酸盐指数较高,入湖河道污染较重。洪泽湖突发性事故时有发生。全国城市内湖富营养化严重,其中济南大明湖和南京玄武湖污染较重,大型水库水质普遍较好,但多数水库也受到总氮、总磷等污染的影响。
4. 海水
近年来,沿岸海域各海区无机氨和无机磷普遍超标,污染程度有所增加,局部海域营养盐含量已超过国家3类水水质标准,油类污染有所减轻,但珠江口、大连湾、胶州等海域污染仍较严重。我国近海海域内发生赤潮的频次和面积都有所增加。1994年,全国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没有改善,水产养殖业受到严重影响,局部水域内发生水生生物死亡。沿岸梭鱼、海螺、蛤蜊、毛蚶、贻贝、牡蛎等水产品受污染影响较大。
据统计,1994年全国共发生工业污染事故3,001起,比上年增加240起。其中,废水污染事故1,617起,比上年增加186起。据20个省不完全统计,94年共发生污染渔业事故333起,造成渔业经济损失12.6亿元,较93年增长142.3%,其中海水产品损失6.01亿元,淡水产品损失6.59亿元。水污染案例
水污染事故一:2011年6月4日晚上22时55分左右,杭州市辖区建德境内杭新景高速公路发生苯酚槽罐车泄漏事故,导致部分苯酚泄漏并随雨水流入新安江,造成部分水体受到污染。事故发生后,杭州市民超市疯狂抢购矿泉水。同时杭州、建德两级政府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环保、消防、交警、林水等部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处置;杭州市委、市政府紧急动员、多管齐下,及时果断采取有力措施,提供各类净水机、净水器等净水设备产品,全力保障杭州市居民用水不受影响。
水污染故事二:2010年7月30日,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发生爆炸事故:监测发现苯类污染物流入第二松花江,造成水质污染。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向媒体通报,受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爆炸事故影响,松花江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吉林、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启动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采取措施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每年都会有水体污染的事情发生,2008年我国水环境质量已经达到了一个危险的临界点。2008年松花江水污染的事故到太湖蓝藻爆发危机无锡群众饮水安全,直至发生在汉江严重的污染致使20余万人无法正常用水,千吨融雪剂流入水源造成广东上万村名饮水困难……
面对水环境的挑战,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提出了“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战略思想。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为“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战略思想的实施提供了最有利的保障。这一战略下的五大强有力的对策—严格环境准入,淘汰落后产能,全国防止污染,强化综合手段,鼓励公众参与,在新修订的《水污染的防治法》中都上升为了法律意志。水污染的危害(1)危害人的健康水污染后,通过饮水或食物链,污染物进入人体,使人急性或慢性中毒。砷、铬、铵类、笨并(a)芘等,还可诱发癌症。被寄生虫、病毒或其它致病菌污染的水,会引起多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重金属污染的水,对人的健康均有危害。被镉污染的水、食物,人饮食后,会造成肾、骨骼病变,摄入硫酸镉20毫克,就会造成死亡。铅造成的中毒,引起贫血,神经错乱。六价铬有很大毒性,引起皮肤溃疡,还有致癌作用。饮用含砷的水,会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砷使许多酶受到抑制或失去活性,造成机体代谢障碍,皮肤角质化,引发皮肤癌。有机磷农药会造成神经中毒,有机氯农药会在脂肪中蓄积,对人和动物的内分泌、免疫功能、生殖机能均造成危害。稠环芳烃多数具有致癌作用。氰化物也是剧毒物质,进入血液后,与细胞的色素氧化酶结合,使呼吸中断,造成呼吸衰竭窒息死亡。我们知道,世界上80%的疾病与水有关。伤寒、霍乱、胃肠炎、痢疾、传染性肝类是人类五大疾病,均由水的不洁引起。
(2)对工农业生产的危害水质污染后,工业用水必须投入更多的处理费用,造成资源、能源的浪费,食品工业用水要求更为严格,水质不合格,会使生产停顿。这也是工业企业效益不高,质量不好的因素。农业使用污水,使作物减产,品质降低,甚至使人畜受害,大片农田遭受污染,降低土壤质量。海洋污染的后果也十分严重,如石油污染,造成海鸟和海洋生物死亡。
(3)水的富营养化的危害在正常情况下,氧在水中有一定溶解度。溶解氧不仅是水生生物得以生存的条件,而且氧参加水中的各种氧化-还原反应,促进污染物转化降解,是天然水体具有自净能力的重要原因。含有大量氮、磷、钾的生活污水的排放,大量有机物在水中降解放出营养元素,促进水中藻类丛生,植物疯长,使水体通气不良,溶解氧下降,甚至出现无氧层。以致使水生植物大量死亡,水面发黑,水体发臭形成“死湖”、“死河”、“死海”,进而变成沼泽。这种现象称为水的富营养化。富营养化的水臭味大、颜色深、细菌多,这种水的水质差,不能直接利用,水中断鱼大量死亡。污水治理办法
为加强水资源保护,防止对水资源的破坏、浪费和严重污染,应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工作,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全面保护水资源。一是完善法律法规,强化管理,严格执法。贯彻执行《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同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水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对污水的排污标准进行严格控制,尤其要加强对工业污水排放的监督和管理,对违法排放的工业企业要从重处罚。对集中排污口的各类污染源,加强跟踪监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加强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监测和水源的保护工作。以流域为单元,以河流为主线,以城镇为节点,建立流域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体系,强化流域管理的监督职能和协调能力,加强各相关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二是从源头控制污染。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从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来遏止污染的进一步扩大。对企业要采取有力措施,改善经营管理,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工艺,提高物料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通过修定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用行政、经济手段推行节约用水和清洁生产。三是大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重复利用率。我国水资源利用率不足50%,重复利用率为20%左右[3]低效的水资源利用,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和严重浪费局面。只有施行较高的水资源价格、高额的水污染排污费,才能有效地促使企业采取措施,改直流冷却为循环冷却,改漫灌为喷灌或滴灌,采用先进的节水技术和生产工艺,研究污水的治理和重复利用,降低生产成本,进而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的环境效益的统一。四是提高水污染排污费的收缴额度,使排污费远远地高于水资源恢复治理的费用。当前,我国排污费定位太低,远远低于水资源补偿费用,因此全面提高排污收费指标,向等量甚至高于水资源恢复治理费靠拢,采取“严进严出”的措施,也许对乱排现象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五是研究解决污水的资源化利用。污水资源化利用是解决用水紧张的一个有效途径,并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实现较好的环境效益。六是加强宣传,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1)水资源合理分配的基本路线 作者:关业祥 水利部规计司处长书名为
(2)行政院环保署「安全饮用水手册」:第3页
(3)中国城市排水建设与发展
(4)中国水资源公报199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第2页
(5)《造福子孙后代》:前言
第五篇:禾源大理石矿山环境治理现状与思考
禾源大理石矿山环境治理现状与思考 禾源中学九(5)班廖玉连
[摘要]在分析禾源矿山环境管理的现状基础上,对禾源矿山环境治理现状进行了总结。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矿山环境保护制度并提出了新时期加强禾源矿山环境管理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对策、建议以及对禾源矿山环境保护制度的思考。
关键词:矿山开采、环境保护、矿山环境保护制度;
引言:
大理石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促进禾源经济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不少自然村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但与此同时,大理石矿产资源的开发也造成了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并引发各类地质灾害。这些环境问题的产生又将严重制约禾源经济的发展,甚至有的因此还抵消了经济发展成果。
一、禾源大理石矿山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禾源矿山生态环境存在诸多问题,矿业开发在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效应。可大致划分为以下五大种类。
1、占用和损毁土地
据禾源土地管理部门统计截至2014年底,禾源大理石矿业开发占用和损毁土地约2000多公顷,其中尾矿堆放占地约190多公顷,露天采坑占地约1000公顷,采矿塌陷占地约20多公顷,以及为采矿服务的厂房、矿区、交通设施(公路、铁路)等所占用的土地。
2、引发地质灾害
禾源矿山地质灾害类型较多,开采导致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矿山突水等。
3、破坏地下水资源
采矿使地下水均衡系统得到破坏,导致部分区域地下水、地表水渗漏.引起地表严重缺水,影响农作物生长,进而影响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引发了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三废(废石、废水、废气)问题严重
禾源大理石矿山企业每年产生的废石和尾矿量较大,占用大量土地,污染周边环境:大量末处理合格的矿山废液废水的排放,加剧了区域性、流域性水体污染;采矿产生大量废气、烟尘、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导致空气浊化,酸雨区扩大。
5、破坏地貌景观
禾源露天开采矿山点多面广。大量建筑石材露天开采.造成森林植被破坏,基岩裸露,使得昔日青山绿地成为荒山秃岭。尤其在交通干线露天矿山开采和圩镇周围生产加工,产生许多负面影响。
二、禾源大理石矿山环境治理现状
由于禾源矿山数量众多,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因此,大理石矿山环境治理是一项很大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 性、艰巨性、复杂性等特点。从总体上看成绩显著,任务艰巨,问题突出,有喜有忧。
1、主要成就近几年来,禾源矿山环境问题已经引起遂川县政府和禾源镇政府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应对措施,有效地遏制了矿山环境恶化的势头。
(1)加强制度建设。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规章规划,注重从源头上治理和保护环境。
例如:将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作为主要任务之一。由禾源镇乡镇企业办公室牵头,组织各矿山企业在各自矿山及加工厂建立污水处理池,确保污水不直接排入河中,从源头上切断污染源。
(2)加强全镇范围的工作部署,开展大规模全面系统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摸清了禾源矿山环境的基本情况。本次调查评估为禾源下一步矿山环境综合治理提供了详实的基础资料。
(3)加大对大理石矿山环境的综合治理力度,镇政府和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实施矿山环境治理示范工程,收到了显著成效。
近些年镇政府联合矿山企业共同出资对大理石矿山尤其是大理石板材厂进行了环境专项治理,由镇乡企办负责组织落实遂川县矿山环境治理工作以来,在各有关自然村委会、企业及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下矿山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了可喜的进展,项目和资金投入的增幅明显。
(4)引入市场机制,采用多元化投资体制,吸引社会资金来进行矿山环境治理工程,并把矿山环境治理与政府其他管理手段结合起来。由禾源镇政府牵头组织了禾源大理石矿山协会,办公地点设禾源圩镇沿河路13号。该协会经常组织开展一系列调查取证,协调企业与百姓劳动待遇等各种关系,同时开展篮球赛的系列娱乐活动,深受百姓的好评。
2、主要不足
由于诸多社会历史原因的影响和当前经济社会条件的限制,禾源矿山环境治理与保护的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薄弱。近些年禾源大理石矿山开采量大,大理石矿产资源迫切需要加大勘查力度,寻找其他大理石矿源成为未来几年的首要工作。目前高强度的开发导致矿山环境恶化,在矿产开发中,滥采乱挖,采富弃贫,浪费资源和破坏矿区环境的现象普遍存在,并产生一系列矿山环境问题;治理资金缺乏,尽管最近几年禾源用于矿山环境治理工程的资金投入较大,但由于大理石矿山数量众多,需要治理的矿山环境问题太多,因此现有治理资金投入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2)制度缺失。大理石矿山环境管理制度包括国家法律、法规及当地政府的有关法律法规。当前在制度建设方面,尚需改进和加强。从地方层面看,还缺少配套的地方性矿山环境管理规章、条例及实施细则,亟须从政策制订和执行两个方面加强矿山环境的制度建设。
(3)管理缺位。在矿山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当地政府政府和矿山企业负责人由于大局观念淡薄,受政绩和利益驱动,片面强调发展速度,降低经济建设的生态环保门槛。将环境评估报告制度流于形式。一些企业和矿主急功近利,进行粗放式甚至是掠夺式开采而当地政府部门又监管不力,加剧了矿产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影响守法的矿山企业和周边群众的矿山环境保护积极性。,(4)技术落后。一是禾源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总体水平不高,工作起步晚,历史账多,矿山治理规范化、科学化不够。二是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技术较单一,不少治理方案整体设计起点不高,致使生态环境面貌改善不大;三是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科研工作跟不上,对造成矿山环境问题的主要技术因素、经
济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如何减少这些因素造成危害的深层次问题,缺少对性的研究。
三、借鉴国内外经验,对禾源大理石矿山环境保护制度的思考
现在,世界各国都很重视矿山环境的保护和防治,我们可以看到,比较完善的矿山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① 在开采矿产,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坚持环境优先的原则。② 强调管理的程序化和制度化,协调不同部门的职责,注重各种环境管理技术和方法的应用。③ 注重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对环境可能造成的破坏进行十分全面而细致的监管。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禾源的实践和现状,对禾源矿山环境保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完善禾源矿山环境保护制度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行矿山主管部门和本地区政府严格的矿山环境保护责任制,绩效考核与问题责任追究制;要制定矿山环境保护规划、治理方案、保证费用;健全矿山环境保护的监管体制,加大矿山环境保护力度,以坚持从源头上防治破坏矿山环境和扭转矿山生态恶化的趋势。
(2)全面建立矿山环境保护准入制度
在严格审查矿山开采方案的同时,注重对大理石矿山环境影响报告、环境保护和恢复工程计划的审查;对未按规定如期足额缴纳保证金的不予登记发证;有效控制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确因审批不当,造成的矿山环境污染和破坏,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和恶劣影响的,追究有关人员及领导的民事、行政责任,乃至刑事责任。
(3)理顺矿山环境管理体制
合理有效的矿山环境管理体制是矿山环境恢复的基础和保证,通过对国内外矿山环境管理模式的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明确禾源大理石矿山的环境管理工
作模式、职能分工,以确保矿山环境保护工作高效、有序的进行。(4)完善矿山环境管理法律制度
基于禾源矿山环境保护法律的不健全、零散、缺乏可操作性等缺点,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禾源目前的现实情况,明确、具体的规定以下矿山环境管理制度:① 矿山生态环境恢复规划制度;②矿山环境影响评价制度;③矿山环境许可证制度;④矿山环境监测制度;⑤ “三同时制度”;⑥矿地复垦及环境要素恢复制度;⑦ 矿山环境监督检查制度;⑧矿山环境责任制度;⑨矿山生态环境恢复的标准制度等。对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中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的运用和实施制定具体的规定,增加其可操作性,发挥各项制度的最大效力。
(5)经济手段和激励措施并用 借鉴大多数国家的经验,在矿山环境管理中,应把矿山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与经济措施密切结合起来,矿业企业应尽快实行矿山生态环境恢复和土地复垦的保证金制度,并根据禾源的实际情况制定企业能够接受的能够保证环境恢复的保证金额度。禾源应加大资金投入,设立矿山环境防治专项基金,形成多渠道的资金筹集体系。对新建矿山实行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对老旧废矿山的治理可以应
用矿山环境治理基金,对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对矿地复垦和矿山周围环境要素恢复的问题上,贯彻“谁开发,谁恢复;谁治理,谁受益” 的原则,并对环境保护义务履行较好的企业给予税费上的优惠政策,以调动矿山企业进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的积极性。
(6)促进建立企业自身的环境保护机制,增强矿山企业的社会责任
禾源可以借鉴澳大利亚矿山企业的做法。建立“矿业公司环境管理系统”,由矿山企业管理层对矿山环境管理作出全面的承诺,并把对矿山环境管理的承诺落实到组织战略和日常规划的运作中,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在矿山企业内部建立环境目标评估程序和决策模式,鼓励企业发扬主人翁精神,对自身的环境保护行为进行评价和反思,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治理矿山环境,恢复矿山环境生态系统。
结语:总之,面对禾源矿山环境管理的诸多问题,既要治标,更要治本。既要抓住追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又要紧紧抓住依法治矿和制度建设这个根本。以镇政府管理为主导,以矿山企业为主体,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刨新为动力,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为杠杆,以矿山环境恢复补偿机制的建立为核心,层层落实责任制,使政府、矿山企业切实承担起矿山环境保护的责任,实行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促进禾源矿业町持续发展,提高禾源资源保障能力。
参考文献:
【1】沈渭寿,曹学章,等.矿区生态破坏与生态重建[M]. 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4,9.
【2】 刘凤民,刘海青,等.矿山公园建设现状与发展建议EJ].资源产业经济,2006,(7):16—18.
【3】 武强,刘伏昌,等.矿山环境研究理论与实践[M]. 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1: 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