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8 关于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专项审计调查反映的问题进一步严格管理的通知
关于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专项审计调查反映的问题进一步严格管理的通知
保障办〔2008〕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保障办:
审计署从2007年9月开始,通过16个特派办对全国16个省份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及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调查,其中:西部省份9个,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甘肃和宁夏;中部省份3个,包括安徽、河北和河南;东部省份4个,包括浙江、广东、山东和辽宁。审计调查对各省新机制的实施效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反映了一些需要各地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现通报并提出有关要求如下:
一、专项审计调查反映的主要问题
(一)违规使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
接受审计调查的部分省份,不同程度地存在挤占、挪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现象。具体表现为:挪用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两免一补”资金、公用经费等新机制资金和国家专项工程资金,用于部门办公等方面的开支;挪用校舍维修改造专项资金和远程教育工程专项资金,用于非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开支。一些地方存在虚报学生人数、虚列支出或虚报项目等违规行为。一些省份义务教育专项工程实施内容和规模与预算批复不相符。一些农村中小学违规开支公用经费,用公用经费发放教师津补贴和代课人员工资、偿还债务、缴纳各类乱摊派和乱罚款。个别学校以公款私存、收入不入账等形式私设“小金库”。
(二)没有按规定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
一些地方应承担的新机制资金没有足额落实到位。一些县(市)在中央和省级财政增加投入后,减少县级财政投入,出现“挤出效应”。一些地方没有按照《义务教育法》规定,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三个增长”。
(三)滞留、滞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 个别省份省级相关部门滞留国家义务教育专项工程资金,资金长时间闲置账面;一些县(市)滞留危房改造资金、校舍维修改造资金,金额巨大;一些地方滞拨新机制资金,未将免杂费、公用经费和寄宿生生活费资金及时拨至学校,个别地方滞拨时间长达9 个月。
(四)“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现象仍然存在
被审计的省份农村中小学均不同程度存在违规收费情况。个别学校仍向学生收取杂费。一些学校违规向学生收取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统一为学生办理保险并从中收取回扣。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统一组织学生征订或变相向学生推销教辅材料并从中获利。
二、有关要求
已接受审计调查的16个省份,要迅速组织力量对审计调查反映的问题进行认真核查,并立即进行整改。其他未接受审计调查的省份,也要结合审计调查反映的问题进行对照检查,坚决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确保新机制各项政策不折不扣地得到落实。
(一)认真核查整改,及时向当地党委和政府报告
接受审计调查的省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要领导要主动与审计部门进行沟通,组织专门人员就审计调查报告反映的问题逐一进行核实,并协调财政、监察部门责成有关县(市)和单位,对已经核实的问题立即进行整改。要将核实和整改情况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报告。对重大违纪和违法问题,要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二)举一反三,对其他地区进行教育和培训
接受审计调查的16个省份要及时召开专门会议,在全省范围内对已核实的问题予以通报,重申新机制各项政策规定和财经纪律,以会代训并要求其他地区进行自查。各地均要在2008年春季开学前后,结合此次审计调查所发现的问题和调整完善新机制政策的落实情况,对本地区新机制工作组织开展一次全面深入的专项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
(三)进一步完善制度,加强管理 新机制实施后,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先后印发了一系列文件,包括:《财政部、教育部关于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加强财政预算管理的通知》(财教〔2006〕3号),《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06〕5号),《财政部、教育关于印发<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06〕6号),《教育部、国务院纠风办、监察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中坚决制止学校乱收费的通知》(教财〔2006〕6号),《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有关工作的通知 》(教财〔2007〕10
号)等,就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校舍维修改造专项资金管理、新机制资金支付管理和规范学校收费行为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将这些规章制度落到实处。要结合此次审计调查发现的问题,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度,严格管理,严禁用公用经费发放教师津补贴和偿还债务,严禁出现“挤出效应”,坚决制止“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
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八年一月十四日
第二篇:关于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经费管理的通知
关于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经费管理的通知
【字体:大 中 小】【2011-10-17】 【作者/来源 文印室】 【阅读: 549 次】 【关 闭】
枞教财〔2011〕288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经费管理的通知
各初中、小学:
为了继续深化我县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经费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安徽省财政厅、教育厅关于印发〈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经费管理通知如下:
一、严格执行公用经费开支范围
公用经费是指保证学校正常运转,在教学活动和后勤服务等方面开支的费用。包括:教学业务与管理、教师培训、实验实习、文体活动、教学资料印刷、水电、取暖、交通、差旅、邮电;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教学软件等购置,房屋建筑物及仪器设备的日常维修维护等。公用经费不得用于人员经费、基本建设投资、偿还债务等。中心学校应将富余公用经费向薄弱学校倾斜,保证薄弱学校基本需求,缩小区域间学校差距,促进学校均衡的发展。不得挤占、截留、挪用、平调资金。
二、严格执行公用经费开支标准
在学校公用经费支出中,教师培训费占5%,招待费不超过2%,教学教研活动经费不低于25%,文体活动经费不低于5%,房屋建筑物日常维修费等不低于20%、音体美等教育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支出不低于10%,办公、会议、水电、邮电、差旅等公务费占30%,其它占3%。
三、建立学校经费收支监督机制
1、成立学校民主理财小组。学校应成立5-7人的民主理财小组,小组成员由工会主席、教职工代表(由教代会推荐产生)等组成,负责监督本校财务收支活动,小组成员原则上每学年确定一次,报县教育局财务科备案。
2、建立财务公开制度 财务人员每学期将财务收支明细情况经民主理财小组成员签字后在校务公开栏内公布,接受师生和群众监督。
3、监督检查,抓好落实
为了把我县义务教育经费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我局成立四个督查小组,分片包干,对全县义保经费管理进行考核,考核内容⑴工作开展情况。⑵政策落实情况。⑶经费管理情况,具体考核指标见枞教财〔2011〕242号文件,考核小组及包干乡镇所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分组情况如下:
第 一 组:何孔健
包干乡镇:枞阳镇
周潭镇
雨坛乡
会宫镇
项铺镇
第 二 组:慈龙兴
包干乡镇:义津镇
其林镇
官埠桥镇
金社乡
浮山镇
铁铜乡
第 三 组:王胜刚
包干乡镇:汤沟镇
钱桥镇
陈瑶湖镇
白湖乡
白梅乡
长沙乡
第 四 组:桂锦先
包干乡镇:横埠镇
老洲镇
山镇
钱铺乡
凤仪乡
每组第一人为负责人,成员由2人组成(由组长抽选),检查时间从10月下旬开始,11月5日前结束。检查结束后,局长办公会议听取各组汇报,检查结果作为项目资金安排重要依据。
特此通知
枞阳县教育局
2011年10月15日
抄:县财政局、县民生办
报:市教育局、市民生办
第三篇:莱芜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情况专项审计实施方案
莱芜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情况专项审计
实施方案
一、编制依据
根据省审计厅统一部署和《关于印发<全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情况专项审计工作方案>的通知》(鲁审行字[2008]44号)的要求,结合我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基本情况(一)改革总体实施情况
我市从2007年起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市政府成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逐步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农村学校范围按2003年市政府确认的莱城城市建成区范围以外的学校。具体包括177所小学(其中:莱城区114所,钢城区41所,高新区8所,雪野区13所,泰钢1所),在校学生人数55104人;
41所初中(其中:市直1所,莱城区28所,钢城区8所,雪野区3所,泰钢1所),在校学生人数35610人(以上数据为2008年6月末数据)。
(二)改革主要内容
1、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免杂费标准按农村初中每生每年300元,农村小学每生每年210元执行。所需资金由省(含中央)、市、区共同承担。省财政负担60%,莱城区市与区的分担比例为6:4;其他区市与区的分担比例为5:5。
2、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2007年我市农村中小学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莱城区农村初中不低于65元,农村小学不低于60元,其他区农村初中不低于95元,农村小学不低于90元(省定标准:农村初中不低于40元,农村小学不低于30元)。所需资金由省、市、县按照免杂费资金的分担比例共同承担。
2008年,省定农村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含免杂费)标准由240元提高至295元,农村初中由340元提高至445元,所需资金省与市仍按农村义务教育改革确定的分担比例执行。
3、免费提供教科书。从2007年秋季开学起,向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国家课程的教科书,补助标准为小学每生每年35元,初中每生每年70元;从2008年春季开学起,向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地方课程的教科书,补助标准为小学每生每年15元、初中每生每年20元,所需资金全部由省级财政负担。
4、继续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费标准按“一费制”规定执行;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贫困家庭学生补助生活费,补助标准每生每年不低于300元;莱城区补助比例为12%,所需“一免一补”资金由省、市财政安排,其他区补助比例为8%,所需资金由市、区财政负责安排。
我市从2007年下半年起,提高“一免一补”学生比例,莱城区、雪野旅游区提高到16%,其他区提高到12%。
从2008年春季开学起,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由每生每年补助300元提高到小学500元、初中750元,享受补助的困难学生占寄宿生的比例为8%,所需资金由省、市按免杂费的分担比例执行。
5、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
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以地方为主,省根据各市财力状况、义务教育规模、危房改造完成情况等因素给予奖励性补助。校舍维修改造资金实行项目管理。
6、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按照“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全额纳入区本级财政预算,统一县域内中小学教师工资标准,统一津贴、补贴和社会保障政策等,并及时、足额发放。确保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三)资金投入情况(2007年省、市级)
1、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经费省、市两级共投入2667.3万元。其中:中央、省财政分担1796万元(免杂费1464万元、公用经费210万元,免教科书81万元,补助寄宿生27万元,特教14万元);市财政负担871.3万元(免杂费496万元,公用经费249万元,免教科书40万元,补助寄宿生63.3万元,特教23万元);资金分配去向:市直138.44万元,莱城区(含雪野区)2010.28万元,钢城区418.66万元,高新区34.33万元,泰钢工业园65.59万元。
2、秋季学期免教科书省转移支付资金493万元,资金分配去向:市直13.85万元,莱城区341.83万元,钢城区93万元,高新区14万元,泰钢工业园7.81万元,雪野旅游区22.51万元。
3.农村中小学校校舍维修改造资金730万元,其中:省级专项资金430万元,市级配套资金300万元。资金分配去向:钢城区所属15所学校资金290万元,莱城区所属学校12所学校400万元,高新区1所学校20万元,雪野区1所学校20万元。
三、审计目标
通过专项审计,促进我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实施,全面落实各项保障政策;强化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完善“校财局管”的教育财务管理体制,健全农村中小学预算资金支付管理制度;促进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促进我市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四、审计范围和对象
对我市和所辖莱城区、钢城区、三个功能区及所属农村中小学校2007和2008年1至6月,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情况进行审计,重大问题向以前追溯,重要事项延伸至审计日或有关单位。
五、审计内容与方法
(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组织实施情况。通过查阅各级政府、财政、教育部门出台的文件、规定等,检查各级政府是否成立了组织领导机构,是否制定了改革实施方案并建立了必要的工作机制;是否制定了关于确保经费投入、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免收杂费、增加教育公用经费支出,增加校舍维修改造专项资金等管理办法。
(二)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情况。检查各级财政部门编制的预算表,检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专项资金是否在各级财政预算中单列;运用计算、分析性复核等审计方法,剔除“两免一补”财政补助资金因素,比较2007与2006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拨款增长比例,判断是否高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分析有无用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专项资金抵顶教育经费正常增量问题;检查农村中小学编制经费预算是否科学合理,准确完整,有无漏编少编或不切实际超编问题。
(三)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情况。了解各级制定的有关教师工资方面的文件规定,索取区级及不同乡镇教师工资表,比较同等级别教师工资水平,检查是否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全部纳入区本级财政预算,是否统一县域内的中小学教师工资标准,是否统一津贴、补贴和社会保障政策;有无拖欠、扣发教师工资问题。
(四)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及教科书费情况。通过检查财政拨款文件、学校财务帐及问卷调查表等方式,检查相关政策落实情况:自2007年春季开学起,是否全部免除了农村中小学杂费,有无继续收取杂费问题,2007年春季预收学杂费是否全部退还学生;免杂费后财政补助生均公用经费是否达到市(省)定拨款标准;省级财政补助资金是否到位,市、县级财政是否按配套比例落实资金并拨付到位,有无资金不到位和拨付不及时问题,有无挤占、截留、挪用等问题。自2007年秋季开始,是否全部免除国家课程教科书费用,已预收书费是否全部退还学生;自2008年春季开始,是否免费提供地方课程教科书;免教科书后中央补助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到位,应由各市、县(市、区)级补足的资金是否落实到位。
(五)免除农村贫困家庭学生课本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情况。通过了解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工作流程、查阅贫困学生登记表、抽查部分家庭困难学生等方法,检查接受资助的贫困家庭学生人数是否达到规定比例,补助寄宿贫困家庭学生生活费是否达到规定标准;省财政扶持的财政困难县资金是否到位,其他县是否由市、县级财政落实资金;是否成立了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有无专职工作人员和相应办公场所;是否采取向贫困生发放“政府助学券”的办法,有无向学生发放现金情况;资助政策、范围和工作程序是否公开透明,资助对象和时间是否公示,接受群众监督,有无弄虚作假、照顾亲属、骗取补助等问题。
(六)义务教育专项资金管理支付情况。检查各区是否开设了农村义务教育地方专项资金特设专户;索取专户银行帐、银行对帐单,填写专户情况表。检查省级补助的各项资金是否按规定及时拨付到区开设的农村义务教育专项资金特设专户;区级财政部门是否及时办理各项资金直接支付业务,有无滞留、挤占挪用问题;查清账户累计结余资金数,分析结余资金性质和结余原因;区级是否建立了“校财局管”财务管理体制,已建立的“校财局管”财务管理体制是否正常运行,会计核算是否规范;是否还存在乡教办未撤销或虽已撤销但资金未上交“县管”问题,乡级有无截留、滞留、挤占、挪用教育经费和私设“小金库”问题。
(七)收费情况。通过检查财务帐、调查表等方式,检查教育主管部门有无以各种名义违规收费问题。检查学校是否按“一费制”规定的额度收取寄宿学生住宿费;是否借代购课本费、作业本费名义额外收取手续费、服务费;有无以自费生、转学生、旁听生等各种名义乱收费问题;有无以校中校、校中班、特长班或者以举办辅导班、提高班、实验班、快慢班、超长班、竞赛班等名义乱收费问题;有无以教师节、校庆等名义向学生摊派捐款、向家长乱拉赞助等问题;有无强制安排学生购买指定物品、教辅材、参加保险等;检查学校有无强制性代收费和代收费不据实结算问题;查处以代购学习用具、生活用品收受供应商“回扣”问题。
(八)学校管理使用教育经费情况。对照《山东省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检查学校是否制定公用经费内部管理办法并按规定办理支出,是否定期公布公用经费使用情况接受师生和群众监督;公用经费支出是否符合规定的开支范围,有无用于人员经费、基本建设投资、偿还债务等问题;检查专项资金是否专款专用,有无挤占、挪用、转移资金问题;对符合政府采购条件的仪器设备、教学办公用品及图书资料是否编报政府采购预算并执行;学校有无私设账外账、“小金库”、公款私存等问题。
(九)校舍维修长效机制建设情况。索取项目立项、预决算等资料,对照《山东省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检查区级教育部门是否组织编制了校舍维修改造总体规划,有无编制规划不切实际或编制虚假项目骗取财政资金问题;中央及省安排专项资金是否及时到位,市、区财政是否根据规划安排了专项预算资金;改造项目是否执行政府采购,公开招标,有无工程预算和决算审计;资金结算是否执行报账制,有无直接拨付到乡(镇)和项目学校问题;专项资金是否专款专用,有无挤占、挪用、虚列成本、转移资金问题。
六、组织分工和时间安排
(一)组织分工。本次审计由审计和教育部门联合、以审计部门为主组织实施,采取“同级审”和“上审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市审计局、教育局联合组成审计组,对市本级和钢城区、高新区、泰钢工业园、雪野旅游区进行审计;莱城区审计、教育部门联合组织对莱城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情况审计。各区对农村中小学校的抽查审计面要不低于50%(对有维修改造专款的学校要全部抽查)。审计组由审计和教育部门人员共同组成。审计通知书由审计机关制发,采取“上审下”方式的主送下级人民政府。
(二)时间安排。
1、审计准备阶段
2008年6月20至2008年7月10日,对区财政、教育部门进行审前调查,安排区教育部门、学校按照审计方案内容开展自查,形成自查报告。起草并下发审计通知书。
2、审计实施阶段
2008年7月10至2008年8月20日,按照审计实施方案内容要求,全面展开审计。根据学校自查情况,抽查部分学校
3、审计报告阶段
2008年8月20至2008年9月30日,整理审计资料,起草审计报告,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莱城区9月10日前完成审计任务并向市审计局报送审计报告、有关报表
(同时报送纸质和电子版)。9月底前市审计局会同教育局完成全市汇总审计报告并报省厅。
七、工作要求
(一)认真学习法规,准确把握政策。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政策法规多,涉及面广,更新快,各级参审人员要认真学习,熟练掌握,准确运用。
(二)严谨细致审计,确保审计质量。实施审计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审计程序,围绕审计内容,把问题查深查透,做好审计取证,全面如实反映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加强综合分析,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从机制、体制、政策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和完善的意见和建议。
(三)密切配合协调,按时完成任务。此次专项审计由审计、教育部门联合组织,审计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时间和工作计划,注意上下联动,横向交流。参审的人员要密切配合,相互学习,确保按时完成审计任务,按规定时间和要求报送审计报告。
二〇〇八年六月十七日
第四篇:2008义务教育经费专项审计抽查的通报
浙教办审〔2009〕116号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2008 义务教育经费专项审计抽查的通报
各市、县(市、区)教育局:
为促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巩固完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建立全省义务教育经费20%审计抽查制度要求,今年4月起,省教育厅在全省开展了2008年义务教育经费管理和使用情况专项审计抽查。现将审计抽查结果通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本次审计共抽查了21个县(市、区)的教育局机关及下属单位和学校88个,审计范围为2008的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使用情况,审计内容主要包括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管理、使用和教育收费情况。
审计抽查结果表明,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首先,经费保障水平不断提高。被抽查的各县(市、区)生均中小学日常公用经费全都达到或超过省定标准;免学杂费、免课本作业本费和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得到较好贯彻执行。其次,义务教育经费的管理使用进一步规范,本次审计抽查未发现有设立小金库的情况。第三,教育乱收费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在审计抽查过程中没有发现较为严重的乱收费情况。
但是,本次审计抽查中也发现,在义务教育经费管理和使用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除上城区、德清县、绍兴县、上虞市、松阳县、遂昌县6个县(市、区)的学校未发现明显违规问题外,其他15个县(市、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一是去年抽查发现并在全省通报要求整改的一些问题,虽然从整体来看得到了明显改进,但在一些地方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如通过食堂违规获取利益、违规办班、违规集资和教育基金会经费使用方面的问题等。二是发现了去年审计通报中未提到的一些问题,如挤占挪用公用经费和专项经费的问题。
二、审计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通过食堂违规获取利益现象依然存在 食堂工作是学校后勤保障服务的重要工作,国家和省规定严禁义务教育学校从服务性收费中牟取利益。抽查发现有14所学校,通过食堂在向学生收取的伙食费中获取利益,涉及金额95.62万元。一是通过食堂向学校上交管理费发放教师奖金福利。衢江区实验小学食堂2008年以其他收入和附属单位缴款名义上缴学校管理费19万元,学校用于发放教职工福利奖金。二是通过食堂发放教师福利补贴和跟班管理补贴。其中临安石镜小学2.8万元、镇海区澥浦中学1.67万元、象山县荔港学校6.72万元、象山县新港小学4.51万元、鹿城区新村小学9.57万元、吴兴区文苑小学17.32万元、吴兴区上强中学9.88万元、定海区六中3.61万元、武义县实验小学14.39万元、开化县实验小学6.15万元。三是教职工免费就餐,挤占学生伙食费,审计发现有嘉善姚庄镇中心小学、兰溪市实验中学、衢江区实验小学、黄岩沙埠镇中心小学等4所学校涉及这方面的问题。
(二)个别学校仍有违规办班情况
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范教育收费的规定,从2007年秋季开始,学校不得为社会机构或个人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举办的各类培训班提供场地、组织生源,严禁在职教师参与办班教学和管理。镇海区仁爱中学利用学校的场地和师资举办少儿剑桥英语培训班,2008年收取培训费及考务费共19.94万元,以镇海职业教育中心名义上缴财政专户,返回学校16.73万元,其中用于教师上课补贴费10.08万元,结余转到学校账户上,用于学校公用经费支出。
(三)部分学校尚有违规集资款未清偿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事业单位不得向内部职工或社会公众进行有偿集资活动。抽查发现,截止2008年底,兰溪市、三门县有3所学校共有集资款382.07万元尚未清偿。其中,兰溪市实验中学教师集资款余额87万元,开办共青团小银行向学生吸纳的存款余额63.57万元。三门县实验小学教师集资款余额202万元。三门县六敖中学教师集资款余额29.5万元。集资款主要用于学校基本建设或购置教学设备,集资利率一般高于银行同期利 率。
(四)挤占挪用公用经费和专项经费
国家和省明确规定中小学公用经费不得用于人员经费,对各类专项经费实行专款专用,禁止挤占挪用。抽查发现有5个县(市、区)的7家单位存在不同程度挤占、挪用公用经费和其他专项经费情况,涉及资金59.77万元。一是在公用经费中列支人员经费、发放福利补贴等。其中,吴兴区上强中学和文苑小学分别为2.66万元和3.09万元;开化县马金中学和实验小学分别为17.03万元和21.41万元;黄岩区沙埠镇中心小学3.28万元。二是在专项经费中列支与项目无关的支出。其中,苍南县教育局在新课程改革培训专项资金中列支职称评审补贴等4.1万元;定海区教育局在师资继续教育培训经费中列支汽油费、汽车装璜费、汽车修理费等4.9万元,在课改经费中列支临时工教师节慰问、临时工工资及汽油支出等费用3.3万元。
(五)教育基金会管理和经费使用有待进一步规范
一是机构手续不完整。桐乡市教育基金会未按1998年浙江省社会团体管理办公室提出的要求,向省民政厅补办申请注册登记的手续。临安市教育基金会未及时办理民政登记手续。二是不符合章程规定出借资金和对外投资。定海区教育基金会出借资金500万元。临安市教育基金会对外投资250万元,出借资金300万元。三是支出不规范。定海区教育基金会2008安排公益事业支出未达到章程规定的80%的要求;桐乡市教育基金会2008 年以年终慰问费、劳务费名义给有关部门领导发放补贴12.67万元。
(六)资金管理不严和核算不规范问题。苍南县第一实验小学、苍南县龙港镇第一中学把备用金存入出纳个人存折;武义县教育局核算中心把备用金直接打入各学校报账员的个人存折上。桐乡市洲泉中学将收取借读费和住宿费直接存入开户银行,未上缴财政预算外资金管理专户。三门县实验小学收取的住宿费在食堂账簿中核算。
三、下一步工作要求
近年来,特别是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以来,我厅高度重视义务教育经费管理制度建设,先后对学校公用经费、校舍维修改造资金的管理使用和严禁学校举办培训班收费等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2009年又出台了加强食堂财务管理、加强社会捐助资金管理、规范青少年假日活动中心三个规范性文件。同时,加大了对义务教育各项政策和财务规章制度落实情况的审计监督力度,在近年国家审计署、省审计厅对我省义务教育经费审计调查的基础上,2008年组织了全面的审计调查,建立了义务教育经费20%审计抽查制度。各县(市、区)教育局也紧密结合实际,建章立制,加强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但有的地方、学校、单位仍存在财务管理混乱、违规使用教育经费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虽然有教育经费紧张、人员资金福利经费保障不到位等客观因素,但这不能成为学校和单位违规的理由,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主观意识问题。部分单位领导财经纪律观念薄弱,政策执行不严格,制度贯彻不到位,尤其是在去年组织全省性的审计调查并对各类问题进行通报后,一些地方未能做到举一反三,对照检查,及时纠正错误做法。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落实整改。
(一)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逐一加以整改。对本次抽查发现的问题,我厅将逐一发函给各县(市、区)教育局,有关县(市、区)教育局要认真剖析原因,做到逐单位、逐问题加以整改。对通过食堂发放教师补贴或免费就餐,要补交相应经费。对挤占挪用公用经费用于 2 人员福利的要组织清退,属于核算不规范的要及时调整。违规集资的要制订还款计划,要求在今年底前清偿完毕。严格按照教育基金会章程的规定管理使用经费,出借的资金要及时收回。性质严重的违规问题,要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整改工作完成后,要对发现问题和整改结果进行通报,要求所属其他学校、单位对照检查,自查自纠。相关县(市、区)教育局要在10月16日前完成整改工作,并将整改情况报我厅审计室备案。
(二)加强督查工作,促进政策制度的全面落实。各市、县(市、区)教育局要根据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出台的各相关政策和配套制度,结合近年来各级各类审计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加强督查工作,督促义务教育各项政策制度的全面落实,指导下属学校、单位规范经费管理。2010年上半年,我厅将结合义务教育经费审计抽查开展专项督查活动,重点对我厅今年3月印发的《关于加强对义务教育社会捐助资金管理的通知》、《关于加强义务教育中小学食堂财务管理的意见》和《关于清理和规范青少年假日活动中心的通知》三个规范性文件的落实情况开展检查。
(三)加强培训,提高校长和财务人员的素质。各县(市、区)教育局要结合典型案例分析,突出预算编制执行、内部控制管理、义务教育相关政策法规等重点内容,继续加强对所属学校、单位领导和财务人员的培训。通过培训,强化领导干部的法纪观念,提高财会人员的专业素质,增强执行政策的自觉性,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四)加强审计,建立预防财务违规问题发生的有效机制。各市、县(市、区)教育局要认真贯彻落实我厅今年3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浙教审〔2009〕34号),健全内部审计机构,落实专职审计人员,充实审计力量。建立完善全省教育系统省、市、县(市、区)三级审计制度,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预防功能。各地每年要组织力量对所辖学校、单位开展审计抽查,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认真地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促进内控制度的不断完善。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
二○○九年九月七日
第五篇:财政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资金
【发布单位】财政部、教育部 【发布文号】财教[2009]2号 【发布日期】2009-02-03 【生效日期】2009-02-0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财政部
财政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
(财教[2009]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教育厅(局、教委):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以来,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大量增加,经费管理制度框架不断完善。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农村中小学预算财务管理基础较为薄弱等原因,经费管理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2007年,审计署对16个省、54个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专题审计调查,发现了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和学校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预算安排、使用和管理等方面的诸多问题。为进一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资金(以下简称保障机制资金,含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资金、免费教科书资金、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资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等)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现就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切实落实各级政府之间和部门之间的经费分担责任和管理责任
要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2005]43号)以及《财政部教育部关于调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相关政策的通知》(财教[2007]337号)等要求,采取更加有力的监督约束手段,确保各级保障机制资金分担和管理责任的落实。
(一)建立健全上下级之间经费投入的约束反馈机制
对保障机制资金的预算安排和执行实行“下管一级”,即上一级财政部门负责对下一级财政部门加以监督,下一级财政部门及时将资金安排情况向上一级财政部门反馈。一是在预算安排环节。在安排年初预算时,本级财政部门除按照经费分担责任,足额安排本级应承担经费外,还要对下一级财政部门应承担的经费数额作出规定并及时告知下一级财政部门。县级以上地方财政部门要将本级人代会审议通过的保障机制资金年初预算安排情况,抄送上一级财政部门备案。二是在预算执行环节。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教育部门要将下达保障机制资金的预算指标文件逐份抄送上级财政、教育部门。上级财政、教育部门根据收到的预算指标文件和国库集中支付记录,监控下一级的预算安排和预算执行。三是完善执行报表体系。严格实行保障机制资金报表编报制度,及时快捷反映预算执行进度;逐步建立投入公示制度,年初公示预算,年终公示执行结果,便于社会监督。
(二)划分并落实部门、学校之间的经费管理责任
中央财政、教育部门负责制定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通用的财务规章制度、经费管理办法、绩效评价办法以及其他需要中央出台的制度或办法。制定经费开支的范围和标准。科学合理地分配中央应承担的各项资金,及时足额拨付中央财政保障机制资金。指导推动全国农村中小学预算编制、执行及决算工作。做好全国保障机制监督检查的指导以及对部分地区的抽查工作。
省级财政、教育部门负责按照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地区中小学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以及经费管理、绩效评价等办法。按照《预算法》、《会计法》以及我国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相关财政改革的要求,因地制宜确定本地区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体制。按照经费省级统筹的原则,明确本辖区内省以下各级应承担的经费,落实省级财政应承担的经费;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合理分配中央和省级各项保障机制经费,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投入力度。制定省以下农村中小学经费开支具体标准,指导做好预算编制工作,加强本地区经费使用、管理的监督检查。
县级财政、教育部门对上级和本级保障机制资金负有主要的管理责任。负责根据上级财务规章制度规定和本地实际情况,具体制定并实施相关的制度、办法。负责制定全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预算管理办法,并组织和指导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和决算等工作,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财政部门报告中小学教育经费保障管理情况。及时足额拨付保障机制资金,特别是春、秋季学期开学前,要及时拨付部分资金到校,确保学校正常运转。负责指导学校财务管理工作和会计核算工作,负责监督保障机制资金的使用。负责中小学资产管理。加强学校财会人员的管理与培训。
中小学校财务管理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负责组织学校按规定编制学校预算;严格按批复的预算抓好执行,合理合规使用资金。制定学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学校资产管理。对学校经济活动及财务收支情况进行控制和监督。定期公示学校财务收支状况。组织编制学校决算,进行财务分析,如实向上级教育、财政等部门反映学校财务收支状况。
二、强化农村中小学预算财务管理
各地要按照规范的部门预算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预算编制制度。中小学预算以独立设置的学校为基本编制单位,实行一个学校一本预算。教学点的预算由其所隶属的学校统一编制。中小学校要坚持勤俭办学的方针,按照量入为出、统筹兼顾、保证重点、收支平衡的原则,合理编制预算,不得编制赤字预算,不得随意变更和调整预算,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收入预算要积极稳妥,按照有关规定将各项收入全部列入预算,不得遗漏;支出预算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基本支出预算要按国家统一的“目”级科目进行细化编制,项目支出预算要充分论证,按轻重缓急原则合理排序。各地要逐步统一农村中小学预算编制报表、软件等,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和规范性。
要强化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学校支出的管理,严格按照预算批复的支出项目和规定的标准执行,把好支出审核关,各项支出要据实列支,严禁虚列虚支、虚报冒领和挤占挪用,不得以“白条”以及其他不规范票据充抵支出。加强学校货币资金的管理,严禁私设小金库、公款私存。加强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建立固定资产台账,做到账实、账账相符。规范收费行为,加强服务性收费、代收费的管理,严禁自立项目乱收费和向学生收取明令禁止的费用,严禁违规代收费,防止“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加强财务管理基础工作,依法设置会计账簿,明确核算流程,规范会计行为,做好财务决算。健全财务机构,农村中心小学以上(含中心小学)的学校应依法设置财务机构或配备专(兼)职财会人员,中心小学以下的学校应配备专(兼)职报账员。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加强会计人员培训,提高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水平。强化内部控制和审计,加强监督检查和财务公开,推进民主理财,确保资金安全、规范和有效。
三、切实规范资金支付管理
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保障机制资金支付管理,建立包括中央专项资金和地方应承担资金在内的保障机制资金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确保资金支付的安全、高效和快捷。进一步加快预算批复和资金拨付进度,各级都要制定资金拨付时间表,及时足额拨付资金,确保学校用款需要。特别是县以上各级的保障机制预算文件和资金要尽早下达,便于县级统筹安排和及时拨付。县级财政、教育部门要加强保障机制资金预算执行情况,加快预算执行进度。
加大农村中小学经费的国库集中支付的力度。对校舍维修改造资金和符合直接支付条件的公用经费资金,由县级财政部门直接支付到收款单位或供应商;无法直接支付的公用经费资金和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费,将资金支付到学校账户,或县级财政和教育部门确定的直接核算学校经费的有关账户。
四、开展保障机制实施情况的绩效评价,进一步完善奖惩机制
保障机制资金量大,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注重绩效管理。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预工委关于建立重点支出的绩效评价制度等要求,财政部、教育部将开展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绩效评价工作,健全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工作机制,对保障机制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跟踪问效。各地也要把绩效理念贯穿于经费管理的全过程,资金分配使用要向义务教育薄弱环节倾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为支持引导各地加强经费管理,中央财政将根据绩效评价结果等情况,进一步加大奖惩力度,健全完善奖惩机制。对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落实足额到位、资金管理规范、绩效突出的地方,加大奖补资金安排力度,并予以通报表彰。对于不按规定落实资金、管理责任落实不力的地方,要扣减“以奖代补”资金,情节严重的要扣减其他相关专项资金,并在一定范围内通报批评。对违反财政资金拨付和预算管理规定等行为,要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的有关规定给予严肃处理。
财政部 教育部 二○○九年二月三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