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吉林省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办法
吉林省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办法(试行)
(2016年10月19日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第一条 为了增强省人大常委会监督实效,规范专题询问工作,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和有关法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专题询问,是指省人大常委会在会议期间,对省人民政府、省高级人民法院和省人民检察院某一方面工作进行的专门询问活动。
开展专题询问一般与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等监督方式相结合。
第三条 开展专题询问坚持依法有序、实事求是、问题导向、民主公开、注重实效的原则。
第四条 专题询问议题应当围绕关系本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和人民群众期待的重大问题,结合省人大代表提出的议案建议、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行职责中发现的突出问题,以及公开征求意见中社会公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
第五条 专题询问工作应当列入省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和年度监督工作计划。根据工作需要,经主任会议决定,可以临时增加专题询问议题。
专题询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
第六条 省人大各专门委员会、省人大常委会各工作机构和办事机构在每年十一月底前提出下一年度拟进行专题询问的建议,由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汇总,并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由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以下简称主任会议)决定专题询问议题。
第七条 专题询问由省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省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和办事机构(以下简称承办单位)负责具体组织实施,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做好协调以及相关服务工作。
省人大常委会其他机构按照职责分工,协助开展专题询问的相关工作。
第八条 承办单位应当拟定专题询问工作方案,报请主任会议决定。工作方案应当包括询问议题、应询单位、组织领导、工作分工、方法步骤、新闻报道等内容。
承办单位应当及时将专题询问工作方案以及其他相关事宜通知应询单位。
第九条 承办单位应当通过调研或者其他方式,了解与专题询问议题有关的实际情况,形成书面报告,并于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前印发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会议的省人大代表。
承办单位了解情况时,应当邀请一定数量的常委会组成人员、省人大代表参加,也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参加。
第十条 承办单位应当根据调研、执法检查、代表议案建议、公开征集意见中反映的突出问题,确定询问重点问题。
第十一条 承办单位在专题询问前,应当与应询单位沟通,组织召开专题询问协调会,落实专题询问具体事项。
第十二条 应询单位应当按照专题询问工作方案和专题询问协调会的要求,提供必要资料,配合开展调研、执法检查、视察等相关活动,做好应询准备。
省人民政府、省高级人民法院和省人民检察院办公厅(室)负责协调相关部门和有关领导做好应询准备。
第十三条 专题询问可以采用省人大常委会全体会议、联组会议或者分组会议的形式进行。专题询问会议由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或者副主任主持,出席、列席省人大常委会会议的人员参加,可以邀请公民旁听。
第十四条 专题询问会议前,承办单位在省人大常委会分组会议推荐的基础上,确定询问人。
第十五条 与专题询问议题有关的省人民政府、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有关负责人应当到会回答询问,其所属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同时到会回答询问。
询问问题涉及多个部门的,由承担主要职责的部门为主要答复部门,其他有关部门补充答复。
根据专题询问需要,经主任会议同意,应询单位可以邀请有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到会说明情况。
第十六条 专题询问会议由主持人确定询问顺序。经主持人同意,其他参加专题询问会议的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省人大代表也可以现场提问。
第十七条 询问人应当在应询单位职责和询问议题范围内提问,提问应当重点突出、具体明确。
经主持人同意,询问人可以就同一问题补充提问。
第十八条 应询人回答问题应当客观准确,不得推脱或者回避。
现场不能答复或者不能充分答复的,应询人应当说明理由,经主持人同意后,应当在专题询问结束后五日内将书面答复报省人大常委会和询问人。
询问问题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不宜回答的,应询人应当说明理由,经主持人同意后,可以不作答复。
第十九条 专题询问结束后五日内,承办单位应当将专题询问情况汇总整理,形成专题询问意见或者与其他相关议题共同形成审议意见,经主任会议同意后,由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交应询单位研究处理。
第二十条 应询单位在收到专题询问意见或者审议意见后,应当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任务、整改措施和时间安排,并在三个月内将专题询问意见或者审议意见中要求解决问题的研究处理情况向省人大常委会提出书面报告。情况复杂需要延长期限的,应当经主任会议同意。
承办单位应当对专题询问意见或者审议意见中要求解决的问题连续跟踪督办,对应询单位的研究处理情况报告进行研究,并向主任会议汇报。应询单位研究处理情况的书面报告应当提请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
过半数的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应询单位的研究处理情况不满意的,可以就专题询问涉及的相关工作作出决议、决定或者提出质询。
第二十一条 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协调安排新闻媒体做好专题询问的宣传报道工作,按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开。
新闻媒体根据专题询问工作方案的安排,可以围绕专题询问的议题选定、调研视察、听取报告、现场询问和整改督办等工作进行报道或者采访,对现场询问可以进行网络直播、电视直播或者录播。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6年11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办法
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办法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下简称市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等法律法规和《宁波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的规定,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专题询问,指市人大常委会针对某一特定问题或工作领域相关情况,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市人大代表,向市人民政府、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宁波海事法院进行询问,是依法履行监督职权的一种具体方式。
第三条 专题询问遵循依法办事、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民主公开、注重实效的原则。
第四条 专题询问的议题应当是事关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一般可结合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的议题确定。
第五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以下简称市人大专门委员会)、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以下简称常委会工作机构)应当在每年十二月上旬前提出下一拟进行专题询问的议题建议。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以下简称办公厅)汇总后,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以下简称主任会议)决定是否列入市人大常委会工作要点。
除列入市人大常委会工作要点的专题询问议题以外,市人大专门委员会、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五人以上联名、市人大代表十人以上联名,可以在主任会议确定市人大常委会会议议题的七日前,提出与会议审议议题有关的临时性专题询问,由主任会议决定是否提请市人大常委会会议进行专题询问。
第六条 专题询问由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市人大专门委员会协助开展专题询问工作,主任会议讨论决定具体实施方案。常委会相关工作机构根据主任会议决定,承办专题询问的有关具体工作。
开展专题询问应当成立专题询问工作组,由市人大常委会分工联系主任担任组长,常委会相关工作机构负责人任成员,负责指导、协调专题询问工作的实施。
专题询问工作组可聘请专家学者或专业人士担任咨询员。
第七条 常委会相关工作机构负责拟制专题询问工作实施方案。专题询问工作实施方案包括:询问的目的、询问的议题、询问人和被询问人建议名单、时间、地点、会议议程、主持人、参加(列席)人员、旁听人员和新闻报道等内容。
询问人建议名单由市人大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机构推荐或者个人报名的方式产生。(原第十条第一款修改调整至此)
第八条 市人大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机构围绕专题询问的议题,可以根据下列途径了解情况,拟定询问的主要问题:
(一)市人大常委会在执法检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
(二)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市人大代表对与询问议题有关的工作进行视察或者专题调研中发现的突出问题;
(三)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就询问议题提出的比较集中的问题;
(四)议案、建议中反映的突出问题;
(五)通过调研、代表座谈会、群众来信来访、征求意见函和媒体网络等收集的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
(六)其他途径汇总的意见中比较集中的问题。
第九条 办公厅一般应在召开专题询问会议一个月前,将询问目的、时间、地点和主要议题等相关事项通知被询问机关。在专题询问会议召开的七日前发出正式通知。
临时决定的专题询问的相关事项由办公厅在主任会议研究决定后通知被询问机关。
第十条 专题询问一般在市人大常委会联组会议或全体会议上进行。对于突发性、特别重大的事项,主任会议可以决定在市人大常委会会议闭会期间安排专门会议进行专题询问。
在专题询问会议前,可以事先就相关议题进行分组审议。
第十一条 专题询问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或受主任委托的副主任主持;根据专题询问所涉工作,市人民政府市长、副市长,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宁波海事法院院长,市政府有关工作部门主要负责人应当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
根据专题询问需要,被询问机关可以邀请有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到会说明情况。
第十二条 专题询问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对同一问题可以补充询问一次。(原第十四条、第十六条归并)提出询问应当征得主持人同意,在被询问机关职责和询问议题范围内询问。提出的问题应当重点突出、事实清楚、客观公正、条理清晰。
被询问人应当如实准确地回答询问人提出的问题,不能推脱或者回避问题,不得对询问人提出反问。
被询问人不能当场答复的,应当说明原因。并在下次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前书面答复。(原第十八条第一款修改调整至此)
第十三条 询问问题涉及多个政府部门的,应当以承担主要职责的部门为主答复,其他有关部门可以补充答复。
第十四条 常委会相关工作机构整理形成专题询问文字实录,经主任会议研究通过,以专题询问意见的形式交由承办机关研究处理。
承办机关应当在收到专题询问意见的三个月或主任会议指定的时间内,将研究处理情况报告先送交市人大相关专门委员会或常委会相关工作机构征求意见。经主任会议研究确定后,向市人大常委会提出书面报告。
主任会议认为必要时,可以决定将专题询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报告提请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原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调整至此)
第十五条 市人大相关专门委员会或常委会相关工作机构应当对专题询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对被询问机关在询问答复中提出的具体事项进行重点督办。
被询问机关对专题询问意见落实不力、工作不到位的,市人大常委会可依法采取其他监督方式督促落实。
第十六条 市人大常委会认为必要时,可以就专题询问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或者作出决议、决定。
第十七条 专题询问情况,应当向市人大代表通报。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通过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工作程序
***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工作程序
2012年5月6日
人大常委会会议期间开展专题询问是加强对“一府两院”工作监督的重要方式,是提高常委会会议审议质量,增强监督工作实效的有效途径。为规范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工作,根据《组织法》、《监督法》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的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工作程序。
一、专题询问议题的提出
常委会开展专题询问的议题,应围绕全市工作大局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提出,由办公室汇总整理后,提交主任会议研究确定。
二、开展专题调研和视察
(一)专题询问前应围绕专题询问议题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开展调研和视察。
(二)专题询问前的调研由常委会副主任牵头,由常委会有关组成人员、市人大代表及相关工委组成调研组具体开展。具体方式与常委会会前议题调研、执法检查相同,可一并进行。
(三)专题询问前的视察采取集中视察和分散视察进行。集中视察由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并邀请所视察县区市人大代
表参加。集中视察前,由相关工委结合前期调研情况,制定具体视察方案,明确视察目地、重点内容及要求,确定视察时间和地点,提前5日印发常委会组成人员、邀请的市人大代表及有关部门、单位。分散视察由常委会组成人员单个或几个人联合采取就地就近的方式,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和群众意见、建议,掌握更多第一手资料。视察期间,常委会组成人员应根据视察了解的情况,提出拟询问的具体问题。
(四)视察活动结束后,相关工委结合前期调研情况,汇总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的意见建议及专题询问的具体问题,归纳整理后,提出专题询问的具体问题建议,提交主任会议讨论。主任会议根据具体情况,确定6—10个具体询问问题,并从常委会组成人员中确定4—8人个主询问人。
三、沟通与协调
(一)专题询问议题确定后,常委会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应及时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沟通,取得市委支持与政府配合。
(二)专题询问的议题及具体询问问题确定后,常委会秘书长及相关工委应及时与市政府秘书长及市政府相关部门沟通。涉及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的议题,由常委会分管领导与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院长沟通,加强协调配合。
(三)根据不同的层次和时间,沟通可反复多次进行。沟通的主要内容包括:专题询问的目地和意义,依据和方法,议题和拟询问的具体问题,拟推动解决的问题、落实的难度、询问后如何跟踪落实等。
(四)市“一府两院”及相关部门,要认真研究专题询问拟询问的具体问题,总结工作,查找出现问题的原因,寻找解决方案,为回答专题询问做好准备。
四、开展专题询问
(一)常委会会议分组审议期间,专门安排半天时间,召开专题询问大会,开展专题询问。
(二)专题询问大会除常委会组成人员及列席常委会会议人员参加外,还可根据需要,邀请有关专家、学者或公民列席,听取专题询问,提出意见。
(三)被询问的有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列席常委会会议,听取意见,并在专题询问大会上回答常委会组成人员的询问。对确实存在的问题应承诺改进的方法和时限。
(四)专题询问每个问题的问答过程应控制在20分钟之内。由主询问人主要询问,在被询问人回答过程中,其他组成人员也可随机发问,被询问人应当场给予回答。
(五)专题询问过程中,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的意见建议,指出的问题,由相关工委整理后,吸收到审议意见(草案)中。
(六)专题询问大会开展专题询问期间,天水日报、天水电
视台、天水在线网站等新闻媒体应派记者到会,进行专题报道。
五、专题询问后的跟踪督查
(一)常委会闭会后,相关工委应结合决议、决定和审议意见,对专题询问中常委会组成人员指出的问题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监督,也可选择其中某一问题进行跟踪督查。
(二)市“一府两院”及相关部门,对专题询问中所指出的问题的整改情况,两个月内书面报告常委会。
(三)常委会收到市“一府两院”及相关部门整改落实情况报告后,交相关工委进行审查,并将结果报主任会议。对整改不力的,由主任会议决定,责成其进一步整改落实,并将落实情况在一个月内向主任会议报告。
第四篇:宁波市江东区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暂行办法
宁波市江东区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试行办法
(草案)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区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依法履行询问职权,促进区人民政府、区人民法院、区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和《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专题询问是指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就人大常委会会议期间审议议案和有关报告时不清楚、不理解、不满意的方面提出问题,要求被询问单位作出说明、解释的一种活动。专题询问是区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一种形式,一般在常委会会议期间有组织地开展。对某个议题提出询问称为专题询问。
第三条 专题询问坚持突出重点、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民主公开、依法办事、讲求实效的原则。
第四条 专题询问的主体是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列席人大常委会会议的区人大代表也可以对有关问题提出询问。
第五条 专题询问对象是指询问议题涉及到的“一府两院”或其相关部门,包括上级部门在本区设立的垂直管理机构。
第六条 专题询问议题应根据区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议题,并结合常委会行使监督职权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由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会同相关工委梳理常委会组成人员和相关区人大代表提出 1 的意见,提请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以下简称主任会议)研究确定。
第七条 专题询问的程序:
1、确定专题询问议题、对象;
2、制定专题询问实施方案;
3、开展专题询问前的调查活动;
4、召开专题询问会;
5、其他工作。
第八条 专题询问的具体实施方案由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会同相关工委制定,与“一府两院”或其相关部门会商,并报常委会主任会议审定,于召开前一周送受询问单位。受询问单位按照专题询问的工作要求,及时认真地做好回答专题询问应询的各项准备工作。
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或相关工委承办专题询问的具体事项,区人大常委会其他工委配合。
第九条
召开专题询问会时,“一府两院”及其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应到会听取意见,接受询问。受询问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到会接受询问。询问所提问题要紧扣询问议题、重点突出、具有针对性,受询问单位主要负责人应询时要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当场不能回答的,说明原因后,可在会后再以书面形式答复询问人,并在会后一周内抄送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或相关工委。
询问人要求提供相关材料的,受询问单位应当按时如实提供,但涉及国家秘密的例外。
询问人在听取回答后,就同一问题可以补充询问。一个问题涉及多个部门,由一个部门主答、其他部门补充回答。
第十条 受询问单位主要负责人不认真应询、敷衍塞责的,区人大常委会可以根据有关规定追究其责任。
第十一条 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会同相关工委对专题询问有关情况形成书面意见,经审核后函告受询问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相关部门,并作为常委会作出相关决议、决定或审议意见的重要参考,及时留档保存。
第十二条本办法自通过之日起施行,由区人大常委会负责解释。
第五篇:地方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初探
地方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初探
近年来,专题询问频见于各种媒体报端,各级各地人大常委会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直至将专题询问作为一种独立之监督方式,笔者对此认真审视,尝做思考。
一、专题询问的渊源
在人大监督实践中,专题询问源于全国人大常委会。2010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将选择代表普遍关心的问题听取国务院有关部门专题汇报,请国务院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答复问题。6月24日上午,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分为6组审议中央决算报告,许多常委会组成人员就加强和改进预决算管理工作、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等提出了问题,财政部负责人一一认真作了回答,此为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专题询问”。此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就粮食安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保障性住房建设、教育改革、农田水利建设、保障饮用水安全等问题,结合审议国务院相关报告,开展了多次专题询问。
二、专题询问的实践
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题询问期间,各级各地人大常委会也积极探索和实践,纷纷“效仿”全国人大常委会,陆续开展了为数不少的专题询问活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是将专题询问剥离于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或议案之外,独立进行;二是事先确定专题询问之内容,甚至于常委会议审议通过工作要点时安排询问事项;三是在专题询问之前成立组织、开展调研、形成专题报告并提交会议审议,为专题询问而专题询问、调研、审议;四是专题询问当场不能作答者,可在事后书面答复,询问后形成专题询问意见并督办落实等等。
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题询问(询问)的实践可以看出,专题询问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结合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开展的询问活动,其本意绝不是把专题询问作为一种独立的监督方式而使用,是结合审议专项工作报告而开展询问,是针对专题而开展询问,是询问监督方式 的深化。然而,地方人大常委会在监督实践中的做法,很多曲解了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询问)活动的本意,将专题询问作为了一种全新的监督方式,剥离于审议工作报告或议案之外,将其专门化、独立化,并不断健全完善其办法、程序,为专题询问而专题询问。
三、专题询问的思考
专题询问,现代汉族词典中并不作为词组存在,其汉语本意应源于询问(征求意见、打听),监督实践中的专题询问活动应近似于询问及质询的法定监督方式。询问的监督方式在我国的监督法、地方组织法、预算法、代表法、立法法中均有相关规定;监督法更是对质询的主体、答复方式、质询案等做出了详细、明确的规定;而关于专题询问,在法律中则没有任何表述。
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本区域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其监督活动首当循法而行,曲解之下,将专题询问作为一种全新、独立之监督方式,实为不妥。一方面,将专题询问作为一种独立之监督方式,没有法律依据,也没有实践参考依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历次专题询问(询问)均是结合审议工作报告而开展;另一方面,专门、独立地开展专题询问没有意义,未见报告或议案而事先确定询问内容似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专题询问而成立组织、进行调研、提请审议、寻找询问事项,实在是浪费成本、舍本逐末,难免渲染、做作之嫌。此外,询问其实也无所谓专题,东拉西扯、谈高论阔为乡野杂谈,作为法定监督方式,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为审议报告而获知信息、了解情况,理应专注,自然为专题事项而询问。
方式创新诚然值得提倡和鼓励,然须遵守法律之规定、考虑成本之取舍。当前,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开展的专题询问其实更倾向于询问与质询之间的过渡性方式,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定监督方式尚需进一步探索、完善并常态化,实在无需于法定之外引入其他方式。
(辽宁朝阳县人大常委会
魏殿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