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题询问初探[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2 16:33: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县级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题询问初探[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县级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题询问初探[范文模版]》。

第一篇:县级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题询问初探[范文模版]

西华县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题询问调查

西华县人大常委会(2014年9月26日)

专题询问是各级人大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和各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常委会会议期间,结合审议议案或报告,有计划、有目的地向有关国家机关了解情况、实施监督的一种方式,目的是提高审议质量,增强监督实效。依法开展专题询问是法律的要求、人民的期盼和代表的呼声,迫切需要地方人大常委会大胆探索,勇于进取,依法行使好这一权利。自2012年起,参照省、市人大常委会做法,我县人大常委会先后对食品安全、道路交通安全、职业技术教育、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询问。在近三年的实践中,我们做了一些工作,摸索一些经验,也遇到不少问题和困惑。为进一步开展好专题询问,使之真正成为增强基层人大监督实效的重要途径,近日我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连杰带领办公室的部分同志和部分人大代表,深入到药监局、教体局、农业局等县直单位和部分乡镇,采取召开座谈会、走访企业和群众等方式,系统了解了专题询问的实施效果,征求了对改进专题询问工作的建议意见,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开展专题询问的基本情况

2010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和上海、安徽、湖北三省市人大常委会率先开展了专题询问。2011年,开展专题询问的省份扩大到 1

24个。2012年,专题询问在各地人大全面铺开,我省人大常委会及各市县人大常委会也开始开展专题询问。从各地专题询问的形式来看,有的是一年选取若干议题,在某一次常委会上集中进行专题询问;有的是在每次常委会上都要进行专题询问;有的对询问情况进行电视直播,而有的只是以简报形式内部刊发。各地专题询问的形式和方法各不相同、各具特色。我县自2012年以来,把专题询问列入县人大常委会工作要点,已经开展了两次专题询问,每年一次。2014年10月我县将进行第三次专题询问。从我县近三年来开展专题询问的实践看,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监督实效,还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并在询问主体、规模、形式、问答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是在议题选择上广泛征求人大代表和社会各界群众意见。在选择专题询问议题时,我们一方面参照省、市人大做法,做好省、市人大安排的相关议题的专题询问。另一方面依托县乡各代表活动小组,广泛征求各级人大代表和各界群众意见,筛选一些事关全局的重大事项、事关发展的热点问题、事关民生的难点问题,提交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讨论决定后,进行专题询问。

二是在方案制定上积极参考上级人大和外地成熟的做法。结合西华实际,在参会人员、询问地点、询问方式以及对外发布方式等方面,进一步细化、具体化,制订了较为详细的专题询问工作方案,为专题询问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三是在参加人员上既力求广泛又贴近群众。在确定参加人员时,2

有意多邀请一些相关界别的代表,同时还邀请一些利益相关群体的群众代表参加。比如,在进行职业技术教育专题询问时,除教育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会议并回答询问外,还邀请有职业技术学校的部分师生、家长及县内部分用工企业代表参加会议,并通过现场提问的方式旁听建言。由于利益相关群体的介入,使整个专题询问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更加活泼,更富有成效。一些参加过专题询问的群众说:‚老百姓问政府,这事真稀罕、真管用‛。

四是在舆论宣传上坚持做到及时准确全面。利用县广播电台、电视台、《今日西华》报、手机报和《西华人大》简报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专题询问的目的意义和组织方式以及实际效果,动员更多的人大代表和群众关注、参与专题询问。2012年,我县人大常委会在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专题询问时,要求县电视台全程录像,并以专题节目的形式向全县播放。同时在手机报、《今日西华》报上刊发,努力做到及时、准确和全面地公开专题询问的相关信息,接受公众的实时监督,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与参与权。可以说,专题询问虽然是个新生事物,但在我县已经‚热‛了起来。

二、开展专题询问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专题询问作为一种监督方式,既‚老‛又‚新‛。‚老‛,是指宪法和代表法、监督法等法律法规对此早已有明确规定和要求。‚新‛,是指该监督方式具体落实较晚,近几年才全面铺开。当前,在县级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的制度化和常态化趋向日益显现,在实践中既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因素。

(一)有利条件。

一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开展专题询问营造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健全‘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制度‛,‚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开展专题询问实质上就是对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种实践创新,有利于增强人大监督力度。开展专题询问,与提交议案建议、下发审议意见等相比,具有监督、批评的‚硬‛色调,虽然只是提出询问,实际行权时却可以连续追问、句句较真,有效增强监督的主动性、纠偏性和约束力,成为促进‚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有力有效监督行动。同时,询问权的运用,有利于整合监督资源,增强监督实效。

二是人民群众民主意识的不断提升为开展专题询问营造了有利的社会舆论。近年来特别是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人民群众对国家事务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尤其是网民因事涉民生的热点焦点问题而对‚一府两院‛灌水、拍砖的事件屡见不鲜,很多网民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专业性很强,已经不仅仅是‚围观‛、‚打酱油‛那么简单。而开展专题询问恰恰可以更加专业和更有针对性地回答群众提出的问题。询问权作为人大监督权中的一项重要职权,与一般的询问相比,专题询问的对象比较明确,内容更加具体,通过选择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听取‚一府两院‛及有关部门的专题汇报,并要求其负责人当面给予答复,具有社会关注度高、针对性 4

强、互动效果好等特点。我县近年来开展专题询问的实践证明,通过事先精心准备、深入调研、‚电视直播‛、‚会上追问‛等做法,紧盯事关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关注百姓生活和民生疾苦,直击社会热点,直指时弊,对于扩大人大监督的公众参与度、增强监督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一府两院”的现实工作需要为开展专题询问营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棚户区改造、征地拆迁、信访稳定等成为基层政府最棘手的工作,有些地方还因处理不当引发了一系列重大群体性事件。而开展专题询问有利于帮助‚一府两院‛加强与人民群众特别是相关利益群体之间信息沟通,有利于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从这个角度上讲,对于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来说,询问是监督法规定的一种重要监督形式。对‚一府两院‛来说,回答询问则是一种回应民意、接受监督的政治义务,有问必答则是接受监督的应有姿态。在询问过程中,组成人员就相关工作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诉求,为进一步做好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一府两院‛的工作出谋划策,以及通过与有关机关或部门负责人对话、互动交流,可以更好地推进‚一府两院‛的工作,增强监督实效。通过加强对被询问部门答复意见的跟踪督办,势必强化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履职责任,促使其更好地依法行政,用好手中的权力。

(二)不利因素。

一是对专题询问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从社会层面看,有的群 5

众认为询问权与质询权等其他一些刚性监督手段一样,是装点人大监督工作门面的摆设,难以真正发挥应有的监督效能;从‚一府两院‛层面看,有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认为专题询问只是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或人大代表随便问问,一问一答,没有监督刚性,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也不会取得实质性效果;从人大自身层面看,有的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对待专题询问,思想上不重视,行动上不积极。

二是部分人大代表参与专题询问积极性不高。有的人大代表认为政府的重大工作多由党委决定,询问多了会影响同党委的关系,人大监督工作是例行公事,举手赞同才是地方人大常委会应尽的职责,开展专题询问意思一下就可以了;有的瞻前顾后,担心开展专题询问会影响人大同‚一府两院‛的关系,工作不求过得硬,但求过得去,缺乏询问的勇气和信心,不敢提出尖锐的、实质性的问题。归根结底是部分人大代表认识不高、站位不准、主体意识不强,没有充分认识到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人大代表在管理国家事务中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认识到行使询问权、监督‚一府两院‛是人大代表的法定职责。

三是工作机制不够健全。由于当前开展专题询问还处于摸索阶段,工作经验不足,其方法、步骤和问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尚无章可循,工作不够规范。尤其是最初开展专题询问时,有‚比葫芦画瓢‛的现象,按照省、市人大的做法,走走过场,摆摆样子,让社会和公众了解一下人大监督工作的‚新花样‛,没有在询问的效 6

果上下功夫。部分人大代表由于业务不熟,在询问相关问题时抓不住重点和关键,有的提问题不痛不痒,或随声附和,或很少发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题询问的实际效果。

三、关于开展专题询问的几点建议

结合近年来我县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题询问的实践,针对我们在具体操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现就基层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题询问提出以下建议:

(一)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夯实专题询问的基础。

专题询问是一项系统性、程序性、规范性很强的工作,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做好议题选择、方案制定、沟通协调等前期准备工作尤为重要,只有将准备工作做细、做实,才能确保专题询问工作达到预期目的,取得实效。

一是科学确定询问议题。开展专题询问,首要的是选准、选好询问议题,才能确保询问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富有成效。要坚持把‚事关全局和工作大局的问题‛、‚代表和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切的问题‛和‚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作为议题选择的标准。通过向社会公开征集、向代表征集、向人大各工作和办事机构征集、向基层人大征集、与政府及有关部门沟通征集等,拓宽询问议题选择渠道。在议题的选择上要坚持可行性,即选择经过询问可以解决或可以有效推动解决的问题作为询问议题,避免议题选择过大、过窄,偏离实际。坚持敏感性,即选择带有倾向性、矛盾性、前瞻性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作为询问议题,确保问之有意。坚持实效性,即选 7

择当前突出矛盾、亟需解决、时限性强的问题作为询问议题,以确保专题询问的社会效果。

二是认真制定询问方案。为使专题询问工作有章可循,确保询问有序进行,专题询问活动开始前,人大常委会办事机构和相关工作机构要围绕常委会的意图精心设计专题询问工作方案,内容主要包括指导思想、目的意义、主题内容、时间地点、参加对象、程序步骤及责任分工等。专题询问方案根据实际需要还可细分为询问议题选择方案、询问内容调研方案、询问组织实施方案、询问后跟踪监督方案等,以便于实际操作。专题询问工作方案须经主任会议研究并通过。

三是精心组织询问调研。专题询问的调研工作关系到委员提问的针对性,直接影响着询问的质量。调研前,要认真组织调研人员学习专题询问方案及监督法等相关法律规定,人大相关工作机构要围绕专题询问议题和内容提前准备好有关法律法规、条例规定、文件资料等背景材料,供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及调研人员调研使用参考。调研中,调研组可以单独组织调研,也可与政府相关部门共同进行调研,同时可邀请人大代表、专家学者参与调研。调研可以采取视察、召开座谈会、走访群众、外出参观学习等形式,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开展调研,掌握第一手材料,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切实把情况摸透,问题找准,这样才能做到在询问时心里有数、理由充分、证据确凿,才能确保问有深度、问到要害。

四是注重加强沟通协调。由于专题询问涉及人大、‚一府两院‛ 8

及众多相关部门,需要密切沟通和协调。要密切人大内部协作。人大常委会办事机构要密切与相关委室的协作,明确责任分工,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加强工作协调,搞好工作衔接。要密切与‚一府两院‛的沟通。专题询问开展前,人大常委会要及时召开工作协调会,加强与被询问的‚一府两院‛及相关部门的联系、沟通、协商,明确专题询问的目的意义、参加人员、时间地点、内容范围、形式方法、程序步骤等,统一对开展专题询问活动的思想认识,克服畏难情绪和模糊认识。根据专题询问的需要,人大常委会可将专题询问提纲提前告知受询问单位,以使受询问单位按照专题询问的有关要求,及时认真地做好回答询问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询问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做好组织实施工作,严格专题询问的程序。

实施环节是搞好专题询问的最重要阶段,采取什么形式、使用什么流程、控制多长时间、如何应对突发情况等问题有效解决,是决定专题询问成败的关键因素。从实践来看,抓好专题询问的实施环节,要切实做到‚三个规范‛。

一是规范询问形式。专题询问与一般询问相比,组织形式更规范、程序步骤更复杂。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的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题询问主要采取分组会议和联组会议的形式。从外地地方人大开展专题询问的实践来看,有采取常委会全体会议的形式进行专题询问的,也有采取分组会议的形式进行专题询问的。县级人大常委会由于人员较少,议题 9

较为集中,建议采取全体会议的形式进行专题询问,时间一般控制在三个小时之内,必要时,常委会还可以对有关专项工作报告作出相关决议决定。

二是规范询问程序。专题询问的组织实施程序主要包括:主持人介绍开展专题询问的目的、意义、流程、要求等;被询问对象就询问的内容向常委会进行专题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进行询问,‚一府两院‛相关部门负责人答复;‚一府两院‛主要或分管领导表态性发言;主持人总结询问情况,并提出询问意见、建议办理要求。在整个询问实施过程中,要重点把握好问答环节。有的地方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有的地方采取指定人员询问和随机询问相结合、随问随答、连续追问的形式进行,以增强询问效果。实践证明,采用后一种方式进行询问效果更好,群众参与积极性高,建议全市统一采取随机询问、随问随答、连续追问的方式进行专题询问。

三是注重询问质量。专题询问的效果取决于询问的质量,询问时要有追问、有辩解、有讨论、有分析、切实做到:问准,坚持易准不宜偏,紧扣主题提问,切中要害实质,设问要科学合理,符合逻辑、观点鲜明、严谨得体,防止脱离实际、泛泛而谈。问精,坚持易精不宜多,由于专题询问的时间有限,提问问题不可能面面俱到,询问问题要少而精,答复要精而简,一问一答要体现精益求精。问深,坚持易深不宜浅,在深度上下功夫,特别是对答复不清楚或不满意的,要及时跟进追问,防止其答非所问、走形式和消极应付,起不到应有效果。

(三)做好跟踪督办工作,确保专题询问的效果。

对人大及其常委全来说,询问是责任也是义务。而对‚一府两院‛来说,虚心听取、有问必答、落实承诺则是回应民意、接受监督的政治责任,也是抓好询问的应有之义和最终目的。所以,询问结束并不意味着监督工作的结束,还要不断跟进,抓好督办。

一是梳理交办。专题询问结束后,县人大常委会相关委室或工作机构要把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的所有问题,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对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办理意见、建议,经主任会议同意后以函件的形式交‚一府两院‛研究处理,明确办理回复方式和完成时限。对询问中达成的重要共识、重要事项、重要内容等建议通过召开询问问题交办会的形式进行交办,统一思想认识,增强‚一府两院‛办理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意见建议的责任意识。

二是跟踪督办。专题询问的意见建议书面交办后,县人大常委会相关工作机构要负责跟踪督办,通过及时沟通、电话了解、听取汇报、视察检查等方式,督促‚一府两院‛对专题询问意见建议提出的问题深入调查,认真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抓紧落实整改。对‚一府两院‛答复承诺的问题要一跟到底,防止不了了之,对其答复不满意的,可以开展质询,真正做到有询问、有答复、有结果,使专题询问的监督起到改进和推动‚一府两院‛工作的目的。

三是总结评估。专题询问意见办理规定时限结束后,县人大常委会可根据‚一府两院‛专题询问意见办理情况,在下次常委会会议听取和审议办理情况,必要时可对意见办理情况进行再询问、满 11

意度测评或质询,评估专题询问绩效,切实做到言必行、行必果,确保专题询问问出实效。同时,及时总结专题询问工作经验,进一步改进专题询问形式,不断提高常委会专题询问的实效。

(四)做好机制完善工作,推进专题询问常态化。

近年来,全国人大每年都要开展2-3次专题询问,已将其作为常规工作坚持下来,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作为地方人大,我们要效仿全国人大的做法,通过提升思想认识,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创新丰富询问形式,真正使专题询问走进人大,实现专题询问的常态化制度化。

一是明确专题询问的定位。专题询问作为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职权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有组织、有准备地集中对特定议题进行问答的活动。相较于一般的询问,专题询问具有主题突出、问题集中、针对性强的特点,能有效克服提问的随意性和问题的发散性等不足,是提高各级人大常委会审议质量、增强监督实效的有效形式。但长期以来,这种形式很少在人大监督实践中使用,一个重要原因是监督法等法律对询问的内涵未作具体界定,以致在实践中产生种种误解,影响到专题询问的正常开展和常态化工作机制的形成。结合我县的实践,我们认为,要深化对专题询问的认识,明确专题询问的定位,将其作为法律层面的要求,既要大胆行使,又要理性对待,更要善于运用、科学运用。进入专题询问的程序,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会更加深入,要根据监督效果的需要,及时地、程序式地开展专题询问活动,推进专题询问的常态化,充分发挥其简便性、经 12

常性、针对性、互动性等特点优势,提升人大监督的实效。要注意增加专题询问的频次。当下中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类问题也呈增生之势。因此,迫切要求各级人大加大对‚一府两院‛尤其是政府的监督,促使政府执政为民、依法行政。地方人大常委会应使专题询问成为每两个月一次的常委会会议的规定议题,必要时还可就专题询问增加常委会会议的次数。通过这一措施,真正增强地方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力度。

二是强化专题询问的制度保障。人大行使职权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是讲究程序性,遵循规范性。专题询问作为询问的一种形式、一种创新的监督方式,在监督法等法律中并无具体体现和操作规范,因此容易在实践中出现随意性、主观性,降低和弱化了人大监督的效力,亟需在法律层面和制度上做进一步完善。为此,我们建议,在国家具体规范专题询问程序的法律出台之前,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可以根据宪法和相关法律的立法本意,在法律的框架内大胆探索,结合各地好的做法和本地实际情况,或制定开展专题询问实施办法,或在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中,明确专题询问的法定人数、形式要件、内容要求、具体程序、答复机关和人员,特别针对个别部门敷衍应付的心态,对答复的时间和整改效果作出明确规定,切实增强专题询问的法律权威,为专题询问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建立坚实的法理基础。

三是创新专题询问形式。目前,全国人大和部分地方人大大多是在常委会会议期间开展专题询问,形势相对单一。结合我县实际,13

我们建议地方人大常委会应积极探索开展专题询问的方式方法,拓宽专题询问渠道范围,在地方人大常委会会议进行专题询问的基础上,探索结合人代会各代表团、代表小组专题审议时进行专题询问的方式,使代表更好地履行询问权、知情权和监督权,不断创新专题询问的形式。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人大工作力量的源泉。专题询问向广大人民群众公开程度,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人大询问监督的成效。从外地实践看,继全国人大通过网上图文直播、电视直播向媒体开放后,不少地方人大还采取网上视频直播、邀请群众旁听等方式,公开专题询问的全过程,并向人民群众广泛征询存在问题,增强询问的针对性、实效性。这些形式不仅有助于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激发关心、参与国家事务的热情,还能够让被询问部门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给他们的工作施加一定压力,促使他们及时解决问题,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因此,在今后开展专题询问的实际工作中,应建立规范的询问公开制度,在询问问题、公民旁听、接受群众监督等方面扩大公众的有序参与,并将询问和答复情况向社会公布,以增强监督的透明度。

第二篇:地方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初探

地方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初探

近年来,专题询问频见于各种媒体报端,各级各地人大常委会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直至将专题询问作为一种独立之监督方式,笔者对此认真审视,尝做思考。

一、专题询问的渊源

在人大监督实践中,专题询问源于全国人大常委会。2010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将选择代表普遍关心的问题听取国务院有关部门专题汇报,请国务院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答复问题。6月24日上午,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分为6组审议中央决算报告,许多常委会组成人员就加强和改进预决算管理工作、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等提出了问题,财政部负责人一一认真作了回答,此为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专题询问”。此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就粮食安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保障性住房建设、教育改革、农田水利建设、保障饮用水安全等问题,结合审议国务院相关报告,开展了多次专题询问。

二、专题询问的实践

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题询问期间,各级各地人大常委会也积极探索和实践,纷纷“效仿”全国人大常委会,陆续开展了为数不少的专题询问活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是将专题询问剥离于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或议案之外,独立进行;二是事先确定专题询问之内容,甚至于常委会议审议通过工作要点时安排询问事项;三是在专题询问之前成立组织、开展调研、形成专题报告并提交会议审议,为专题询问而专题询问、调研、审议;四是专题询问当场不能作答者,可在事后书面答复,询问后形成专题询问意见并督办落实等等。

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题询问(询问)的实践可以看出,专题询问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结合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开展的询问活动,其本意绝不是把专题询问作为一种独立的监督方式而使用,是结合审议专项工作报告而开展询问,是针对专题而开展询问,是询问监督方式 的深化。然而,地方人大常委会在监督实践中的做法,很多曲解了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询问)活动的本意,将专题询问作为了一种全新的监督方式,剥离于审议工作报告或议案之外,将其专门化、独立化,并不断健全完善其办法、程序,为专题询问而专题询问。

三、专题询问的思考

专题询问,现代汉族词典中并不作为词组存在,其汉语本意应源于询问(征求意见、打听),监督实践中的专题询问活动应近似于询问及质询的法定监督方式。询问的监督方式在我国的监督法、地方组织法、预算法、代表法、立法法中均有相关规定;监督法更是对质询的主体、答复方式、质询案等做出了详细、明确的规定;而关于专题询问,在法律中则没有任何表述。

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本区域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其监督活动首当循法而行,曲解之下,将专题询问作为一种全新、独立之监督方式,实为不妥。一方面,将专题询问作为一种独立之监督方式,没有法律依据,也没有实践参考依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历次专题询问(询问)均是结合审议工作报告而开展;另一方面,专门、独立地开展专题询问没有意义,未见报告或议案而事先确定询问内容似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专题询问而成立组织、进行调研、提请审议、寻找询问事项,实在是浪费成本、舍本逐末,难免渲染、做作之嫌。此外,询问其实也无所谓专题,东拉西扯、谈高论阔为乡野杂谈,作为法定监督方式,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为审议报告而获知信息、了解情况,理应专注,自然为专题事项而询问。

方式创新诚然值得提倡和鼓励,然须遵守法律之规定、考虑成本之取舍。当前,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开展的专题询问其实更倾向于询问与质询之间的过渡性方式,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定监督方式尚需进一步探索、完善并常态化,实在无需于法定之外引入其他方式。

(辽宁朝阳县人大常委会

魏殿余

***)

第三篇: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办法

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办法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下简称市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等法律法规和《宁波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的规定,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专题询问,指市人大常委会针对某一特定问题或工作领域相关情况,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市人大代表,向市人民政府、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宁波海事法院进行询问,是依法履行监督职权的一种具体方式。

第三条 专题询问遵循依法办事、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民主公开、注重实效的原则。

第四条 专题询问的议题应当是事关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一般可结合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的议题确定。

第五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以下简称市人大专门委员会)、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以下简称常委会工作机构)应当在每年十二月上旬前提出下一拟进行专题询问的议题建议。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以下简称办公厅)汇总后,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以下简称主任会议)决定是否列入市人大常委会工作要点。

除列入市人大常委会工作要点的专题询问议题以外,市人大专门委员会、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五人以上联名、市人大代表十人以上联名,可以在主任会议确定市人大常委会会议议题的七日前,提出与会议审议议题有关的临时性专题询问,由主任会议决定是否提请市人大常委会会议进行专题询问。

第六条 专题询问由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市人大专门委员会协助开展专题询问工作,主任会议讨论决定具体实施方案。常委会相关工作机构根据主任会议决定,承办专题询问的有关具体工作。

开展专题询问应当成立专题询问工作组,由市人大常委会分工联系主任担任组长,常委会相关工作机构负责人任成员,负责指导、协调专题询问工作的实施。

专题询问工作组可聘请专家学者或专业人士担任咨询员。

第七条 常委会相关工作机构负责拟制专题询问工作实施方案。专题询问工作实施方案包括:询问的目的、询问的议题、询问人和被询问人建议名单、时间、地点、会议议程、主持人、参加(列席)人员、旁听人员和新闻报道等内容。

询问人建议名单由市人大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机构推荐或者个人报名的方式产生。(原第十条第一款修改调整至此)

第八条 市人大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机构围绕专题询问的议题,可以根据下列途径了解情况,拟定询问的主要问题:

(一)市人大常委会在执法检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

(二)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市人大代表对与询问议题有关的工作进行视察或者专题调研中发现的突出问题;

(三)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就询问议题提出的比较集中的问题;

(四)议案、建议中反映的突出问题;

(五)通过调研、代表座谈会、群众来信来访、征求意见函和媒体网络等收集的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

(六)其他途径汇总的意见中比较集中的问题。

第九条 办公厅一般应在召开专题询问会议一个月前,将询问目的、时间、地点和主要议题等相关事项通知被询问机关。在专题询问会议召开的七日前发出正式通知。

临时决定的专题询问的相关事项由办公厅在主任会议研究决定后通知被询问机关。

第十条 专题询问一般在市人大常委会联组会议或全体会议上进行。对于突发性、特别重大的事项,主任会议可以决定在市人大常委会会议闭会期间安排专门会议进行专题询问。

在专题询问会议前,可以事先就相关议题进行分组审议。

第十一条 专题询问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或受主任委托的副主任主持;根据专题询问所涉工作,市人民政府市长、副市长,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宁波海事法院院长,市政府有关工作部门主要负责人应当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

根据专题询问需要,被询问机关可以邀请有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到会说明情况。

第十二条 专题询问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对同一问题可以补充询问一次。(原第十四条、第十六条归并)提出询问应当征得主持人同意,在被询问机关职责和询问议题范围内询问。提出的问题应当重点突出、事实清楚、客观公正、条理清晰。

被询问人应当如实准确地回答询问人提出的问题,不能推脱或者回避问题,不得对询问人提出反问。

被询问人不能当场答复的,应当说明原因。并在下次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前书面答复。(原第十八条第一款修改调整至此)

第十三条 询问问题涉及多个政府部门的,应当以承担主要职责的部门为主答复,其他有关部门可以补充答复。

第十四条 常委会相关工作机构整理形成专题询问文字实录,经主任会议研究通过,以专题询问意见的形式交由承办机关研究处理。

承办机关应当在收到专题询问意见的三个月或主任会议指定的时间内,将研究处理情况报告先送交市人大相关专门委员会或常委会相关工作机构征求意见。经主任会议研究确定后,向市人大常委会提出书面报告。

主任会议认为必要时,可以决定将专题询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报告提请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原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调整至此)

第十五条 市人大相关专门委员会或常委会相关工作机构应当对专题询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对被询问机关在询问答复中提出的具体事项进行重点督办。

被询问机关对专题询问意见落实不力、工作不到位的,市人大常委会可依法采取其他监督方式督促落实。

第十六条 市人大常委会认为必要时,可以就专题询问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或者作出决议、决定。

第十七条 专题询问情况,应当向市人大代表通报。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通过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工作程序

***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工作程序

2012年5月6日

人大常委会会议期间开展专题询问是加强对“一府两院”工作监督的重要方式,是提高常委会会议审议质量,增强监督工作实效的有效途径。为规范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工作,根据《组织法》、《监督法》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的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工作程序。

一、专题询问议题的提出

常委会开展专题询问的议题,应围绕全市工作大局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提出,由办公室汇总整理后,提交主任会议研究确定。

二、开展专题调研和视察

(一)专题询问前应围绕专题询问议题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开展调研和视察。

(二)专题询问前的调研由常委会副主任牵头,由常委会有关组成人员、市人大代表及相关工委组成调研组具体开展。具体方式与常委会会前议题调研、执法检查相同,可一并进行。

(三)专题询问前的视察采取集中视察和分散视察进行。集中视察由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并邀请所视察县区市人大代

表参加。集中视察前,由相关工委结合前期调研情况,制定具体视察方案,明确视察目地、重点内容及要求,确定视察时间和地点,提前5日印发常委会组成人员、邀请的市人大代表及有关部门、单位。分散视察由常委会组成人员单个或几个人联合采取就地就近的方式,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和群众意见、建议,掌握更多第一手资料。视察期间,常委会组成人员应根据视察了解的情况,提出拟询问的具体问题。

(四)视察活动结束后,相关工委结合前期调研情况,汇总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的意见建议及专题询问的具体问题,归纳整理后,提出专题询问的具体问题建议,提交主任会议讨论。主任会议根据具体情况,确定6—10个具体询问问题,并从常委会组成人员中确定4—8人个主询问人。

三、沟通与协调

(一)专题询问议题确定后,常委会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应及时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沟通,取得市委支持与政府配合。

(二)专题询问的议题及具体询问问题确定后,常委会秘书长及相关工委应及时与市政府秘书长及市政府相关部门沟通。涉及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的议题,由常委会分管领导与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院长沟通,加强协调配合。

(三)根据不同的层次和时间,沟通可反复多次进行。沟通的主要内容包括:专题询问的目地和意义,依据和方法,议题和拟询问的具体问题,拟推动解决的问题、落实的难度、询问后如何跟踪落实等。

(四)市“一府两院”及相关部门,要认真研究专题询问拟询问的具体问题,总结工作,查找出现问题的原因,寻找解决方案,为回答专题询问做好准备。

四、开展专题询问

(一)常委会会议分组审议期间,专门安排半天时间,召开专题询问大会,开展专题询问。

(二)专题询问大会除常委会组成人员及列席常委会会议人员参加外,还可根据需要,邀请有关专家、学者或公民列席,听取专题询问,提出意见。

(三)被询问的有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列席常委会会议,听取意见,并在专题询问大会上回答常委会组成人员的询问。对确实存在的问题应承诺改进的方法和时限。

(四)专题询问每个问题的问答过程应控制在20分钟之内。由主询问人主要询问,在被询问人回答过程中,其他组成人员也可随机发问,被询问人应当场给予回答。

(五)专题询问过程中,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的意见建议,指出的问题,由相关工委整理后,吸收到审议意见(草案)中。

(六)专题询问大会开展专题询问期间,天水日报、天水电

视台、天水在线网站等新闻媒体应派记者到会,进行专题报道。

五、专题询问后的跟踪督查

(一)常委会闭会后,相关工委应结合决议、决定和审议意见,对专题询问中常委会组成人员指出的问题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监督,也可选择其中某一问题进行跟踪督查。

(二)市“一府两院”及相关部门,对专题询问中所指出的问题的整改情况,两个月内书面报告常委会。

(三)常委会收到市“一府两院”及相关部门整改落实情况报告后,交相关工委进行审查,并将结果报主任会议。对整改不力的,由主任会议决定,责成其进一步整改落实,并将落实情况在一个月内向主任会议报告。

第五篇:关于地方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题询问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地方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题询问的探索与思考

自2010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开展专题询问以来,地方各级人大纷纷效仿全国人大相继探索开展了一系列专题询问活动,专题询问正稳步走进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是各级人大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和各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常委会会议期间,结合审议议案或报告,有计划、有目的地向有关国家机关了解情况、实施监督的一种方式,目的是提高审议质量,增强监督实效。如何开展好专题询问,使之成为增强人大监督实效的重要途径,是法律的要求、人民的期待和代表的呼声,迫切需要地方人大常委会大胆探索,勇于进取,依法行使好这一权利。

一、开展专题询问的意义和作用

当前,许多地方人大常委会已经或正在尝试开展专题询问,专题询问的制度化和常态化趋向日益显现。专题询问作为一种新的监督工作方式的探索,之所以呈现出“四处开花”之势,关键在于其在增强人大监督实效上所发挥的作用。

首先,开展专题询问有利于增强人大监督力度。开展专题询问,与提交议案建议、下发审议意见等相比,具有监督、批评的“硬”色调,虽然只是提出询问,实际行权时却可以连续追问、句句较真,有效增强监督的主动性、纠偏性和约束力,成为促进“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有力有效监督行动。同时,询问权的运用,有利于整合监督资源,增强监督实效。

其次,开展专题询问有利于增强人大监督的针对性。询问权是人大监督权中的一项重要职权。与一般的询问相比,专题询问的对象比较明确,内容更加具体,通过选择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听取“一府两院”及有关部门的专题汇报,并要求其负责人当面给予答复,具有社会关注度高、针对性强、互动效果好等特点。在这些方面,已经开展了专题询问的地方人大常委会都做出了很多努力,通过事先精心准备、深入调研、“网上直播”、“会上追问”等做法,紧盯事关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关注百姓生活和民生疾苦,直击社会热点,直指时弊,以扩大公众的参与度。

最后,开展专题询问有利于督促“一府两院”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对于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来说,询问是监督法规定的一种重要监督形式。对有关国家机关来说,回答是一种回应民意、接受监督的政治义务,有问必答则是接受监督的应有姿态。在询问过程中,组成人员就相关工作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诉求,为进一步做好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一府两院”的工作出谋划策,以及通过与有关机关或部门负责人对话、互动交流,可以更好地推进“一府两院”的工作,增强监督实效。通过加强对被询问部门答复意见的跟踪督办,势必强化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履职责任,促使其更好地依法行政,用好手中的权力。

二、各地开展专题询问的情况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率先破冰,为地方人大开展专题询问提供了示范和借鉴。专题询问不再成为装点人大监督门面的“摆设”,而是以“燎原”之势成为全国遍地开花的人大监督新实践。据调查,2010年,全国32个省级人大常委会中开展专题询问的省份有3个,分别是

上海、安徽和湖北;2011年,全国省级人大已开展或计划开展专题询问的已达到23个,分别是甘肃、宁夏、山西、上海、陕西、湖南、四川、海南、西藏、吉林、内蒙古、宁夏、浙江、福建、湖北、重庆、江西、新疆、黑龙江、广西、云南、贵州、广东。两年间共有24个省级人大常委会开展了专题询问,占全国省级人大常委会总数的75%。在分布上,西部地区除青海外,均开展过专题询问,长江以南的所有省份也全部开展或计划开展。未开展的8个省份或直辖市中,其市县人大也普遍开展了此项工作。济南市天桥区人大常委会于2011年3月31日,对区政府农业经济发展、整顿规范医疗市场两项工作进行了专题询问,这是全省人大系统首次开展的专题询问,其后,天桥区人大将专题询问这一监督形式坚持下来,每次常委会议期间都安排专题询问环节。济南市其他县(市)区人大常委会还未开展专题询问,济南市人大和部分县(市)区人大已将开展专题询问列入2012年工作计划。

从各地人大开展专题询问的实践看,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监督实效,还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并在询问主体、规模、形式、问答方式等方面为这一监督方式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如,广东、湖南在开展专题询问时,通过网络广泛征求社会公众、全体省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湖北在对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情况开展专题询问时,邀请10位农民工、棚户区、低收入以及新参加工作的青年代表现场旁听,并通过网络邀请旁听建言。湖南在开展食品安全的专题询问中,近百个旁听席位被法学界和群众、学生代表挤满。全国人大和湖北等地方人大,在进行专题询问时通过电视、网络等现场直播,并通过各类媒体广泛报道,努力做到及时、准确和全面地公开专题询问的相关信息,接受公众的实时监督,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与参与权。广东、湖北等省在开展专题询问之前,出台了专题询问工作暂行规定,并制订了详细的专题询问工作方案,确保了专题询问工作的顺利进行。可以说,在全国人大的示范下,专题询问在全国各地人大纷纷“问”起来了。

三、影响地方人大开展专题询问效果的主要因素

自从去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率先开展专题询问以来,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也纷纷开展。但有极少数地方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题询问重在“形式”,致使人大监督效果不明显,其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是意义和价值没有被充分认识,开展专题询问的主动性不够强。有的错误地认为询问权同质询权等其他一些刚性监督手段一样,是装点人大监督工作门面的摆设,难以真正发挥应有的监督效能;有的认为专题询问只是组成人员随便问问,一问一答,没有监督刚性,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也不会取得实质性效果;还有的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对待专题询问,思想上不重视,行动上不积极。

二是主体意识不够强,存在畏难情绪。有的认为政府的重大工作多由党委决定,询问多了会影响同党委的关系,人大监督工作是例行公事,举手赞同才是地方人大常委会应尽的职责,开展专题询问意思一下就可以了;有的瞻前顾后,担心开展专题询问会影响人大同“一府两院”的关系,工作不求过得硬,但求过得去,缺乏询问的勇气和信心,不敢提出尖锐的、实质性的问题。

三是工作机制不健全,存在不善询问的情况。由于一些地方开展专题询问还处于摸索阶段,工作经验不足,其方法、步骤和问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尚无章可循,工作不规范。有的地方人大迫于形势压力开展了专题询问,走走过场,摆摆样子,让社会和公众了解一下人大监督工作的“新花样”,没有在询问的效果上下功夫。还有些地方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结构、素质上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询问抓不住重点和关键,有的提问题不痛不痒,或随声附和,或很少发言,影响专题询问的有效开展。

四、对开展好专题询问的建议

结合全国人大和各地人大开展专题询问活动的做法,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抓好准备环节

专题询问是一项系统性、程序性、规范性很强的工作,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做好议题选择、方案制定、沟通协调等前期准备工作尤为重要,只有将准备工作做细、做实,才能确保专题询问工作达到预期目的,取得实效。

一是科学确定询问议题。开展专题询问,首要的是选准、选好询问议题,才能确保询问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富有成效。要坚持把“事关全局和工作大局的问题”、“委员、代表和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切的问题”和“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作为议题选择的标准。通过向社会公开征集、向代表和委员征集、向人大各工作和办事机构征集、向基层人大征集、与政府及有关部门沟通征集等,拓宽询问议题选择渠道。在议题的选择上要坚持可行性,即选择经过询问可以解决或可以有效推动解决的问题作为询问议题,避免议题选择过大、过窄,偏离实际。坚持敏感性,即选择带有倾向性、矛盾性、前瞻性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作为询问议题,确保问之有意。坚持实效性,即选择当前突出矛盾、亟需解决、时限性强的问题作为询问议题,以确保专题询问的社会效果。

二是认真制定询问方案。为使专题询问组织工作有章可循,确保询问有序进行,专题询问活动开始前,人大常委会办事机构和相关工作机构要围绕常委会的意图精心设计专题询问工作方案,内容主要包括指导思想、目的意义、主题内容、时间地点、参加对象、程序步骤及责任分工等。专题询问方案根据实际需要还可细分为询问议题选择方案、询问内容调研方案、询问组织实施方案、询问后跟踪监督方案等,以便于实际操作。专题询问工作方案须经主任会议研究并通过。由于专题询问涉及的内容重要且敏感,涉及到“一府两院”及相关部门等众多单位,因此,专题询问实施前还应以人大常委会党组的名义向同级党委进行汇报。三是精心组织询问调研。专题询问的调研工作关系到委员提问的针对性,直接影响着询问的质量。调研前,要认真组织调研人员学习专题询问方案及监督法等相关法律规定,人大相关工作机构要围绕专题询问议题和内容提前准备好有关法律法规、条例规定、文件资料等背景材料,供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及调研人员调研使用参考。调研中,调研组可以单独组织调研,也可与政府相关部门共同进行调研,同时可邀请人大代表、专家学者参与调研。调研可以采取视察、召开座谈会、走访群众、外出参观学习等形式,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

实际开展调研,掌握第一手材料,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切实把情况摸透,问题找准,这样才能做到在询问时心里有数、理由充分、证据确凿,才能确保问有深度、问到要害。四是注重加强沟通协调。由于专题询问涉及人大、“一府两院”及众多相关部门,需要密切沟通和协调。要密切人大内部协作。人大常委会办事机构要密切与相关委室的协作,明确责任分工,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加强工作协调,搞好工作衔接。要密切与“一府两院”的沟通。专题询问开展前,人大常委会要及时召开工作协调会,加强与被询问的“一府两院”及相关部门的联系、沟通、协商,明确专题询问的目的意义、参加人员、时间地点、内容范围、形式方法、程序步骤等,统一对开展专题询问活动的思想认识,克服畏难情绪和模糊认识。根据专题询问的需要,人大常委会可将专题询问提纲提前告知受询问单位,以使受询问单位按照专题询问的有关要求,及时认真地做好回答询问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询问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抓好实施环节

实施环节是搞好专题询问的最重要阶段,采取什么形式、使用什么流程、控制多长时间、如何应对突发情况等问题有效解决,是决定专题询问成败的关键因素。从实践来看,抓好专题询问的实施环节,要切实做到“三个规范”。

一是规范询问形式。专题询问与一般询问相比,组织形式更规范、程序步骤更复杂。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的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题询问主要采取分组会议和联组会议的形式。从地方各级人大制定的一些规定和开展专题询问的实践来看,省、直辖市人大常委会主要采取常委会全体会议和分组会议的形式进行专题询问,市、县一级人大常委会则多采取常委会全体会议形式进行专题询问,也可结合分组的形式进行。时间一般控制在三个小时之内,必要时,常委会还可以对有关专项工作报告作出相关决议决定。

二是规范询问程序。专题询问的组织实施程序主要包括:主持人介绍开展专题询问的目的、意义、流程、要求等;被询问对象就询问的内容向常委会进行专题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进行询问,“一府两院”相关部门负责人答复;“一府两院”主要或分管领导表态性发言;主持人总结询问情况,并提出询问意见、建议办理要求。在整个询问实施过程中,要重点把握好问答环节,通常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也可以根据询问的实际采取指定人员询问和随机询问相结合、随问随答、连续追问等形式进行,以达到询问的效果。

三是注重询问质量。专题询问的效果取决于询问的质量,询问时要有追问、有辩解、有讨论、有分析、切实做到:问准、坚持易准不宜偏,紧扣主题提问,切中要害实质,设问要科学合理,符合逻辑、观点鲜明、严谨得体,防止脱离实际、泛泛而谈。问精,坚持易精不宜多,由于专题询问的时间有限,提问问题不可能面面俱到,询问问题要少而精,答复要精而简,一问一答要体现精益求精。问深,坚持易深不宜浅,在深度上下功夫,特别是对答复不清楚或不满意的,要及时跟进追问,防止其答非所问、走形式和消极应付,起不到应有效果。

(三)抓好督办环节

对“一府两院”来说,虚心听取、有问必答、落实承诺则是回应民意、接受监督的政治责任,也是抓体询问的应有之义和最终目的。所以,询问结束并不意味着监督工作的结束,还要不断跟进,抓好督办。

一是梳理交办。专题询问结束后,人大常委会办事机构(办公厅或办公室)与相关工作机构要把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的所有问题,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对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办理意见、建议,经主任会议同意后以函件的形式交“一府两院”研究处理,明确办理回复方式和完成时限。对询问中达成的重要共识、重要事项、重要内容等也可通过召开询问问题交办会的形式进行交办,统一思想认识,增强“一府两院”办理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意见建议的责任意识。

二是跟踪督办。专题询问的意见建议书面交办后,市人大常委会相关工作机构负责跟踪督办,通过及时沟通、电话了解、听取汇报、视察检查等方式,督促“一府两院”对专题询问意见建议提出的问题深入调查,认真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抓紧落实整改。对“一府两院”答复承诺的问题要一跟到底,防止不了了之,对其答复不满意的,可以开展质询,真正做到有询问、有答复、有结果,使专题询问的监督起到改进和推动“一府两院”工作的目的。

三是总结评估。专题询问意见办理规定时限结束后,人大常委会可根据“一府两院”专题询问意见办理情况,在下次常委会会议听取和审议办理情况,必要时可对意见办理情况进行再询问、满意度测评或质询,评估专题询问绩效,切实做到言必行、行必果,确保专题询问问出实效。同时,及时总结专题询问工作经验,进一步改进专题询问形式,不断提高常委会专题询问的实效。

(四)建立完善专题询问常态化工作机制

自2010年6月首次开展专题询问两年多来,全国人大每年都要开展2-3次专题询问,已将其作为常规工作坚持下来,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地方各级人大要效仿全国人大的做法,通过提升思想认识,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创新丰富询问形式,真正使专题询问走进人大,实现专题询问的常态化。

一是明确专题询问的定位。专题询问作为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职权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有组织、有准备地集中对特定议题进行问答的活动。相较于一般的询问,专题询问具有主题突出、问题集中、针对性强的特点,能有效克服提问的随意性和问题的发散性等不足,是提高各级人大常委会审议质量、增强监督实效的有效形式。但长期以来,这种形式很少在人大监督实践中使用,一个重要原因是监督法等法律对询问的内涵未作具体界定,以致在实践中产生种种误解,影响到专题询问的正常开展和常态化工作机制的形成。笔者认为,要深化对专题询问的认识,明确专题询问的定位,将其作为法律层面的要求,既要大胆行使,又要理性对待,更要善于运用、科学运用。进入专题询问的程序,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会更加深入,要根据监督效果的需要,及时地、程序式地开展专题询问活动,推进专题询问的常态化,充分发挥其简便性、经常性、针对性、互动性等特点优势,提升人大监督的实效。要注意增加专题询问的频次。当下中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类问题也成增生之势。因此,迫切要求各级人大加大对“一府两院”尤其是政府的监督,促使政府执政为民、依法行政、防止腐败。地方人大常委会应使专题询问成为每两个月一次的常委会会议的规定议题,必要时还可就专题询问增加常委会会议的次数。通过这一措施,真正增强地方人大常委会对 “一府两院”的监督力度。

二是强化专题询问的制度保障。人大行使职权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是讲究程序性,遵循规范性。专题询问作为询问的一种形式、一种创新的监督方式,在监督法等法律中并无具体体现和操作规范,因此容易在实践中出现随意性、主观性、降低和弱化了人大监督的效力,亟需在法律层面和制度上做进一步完善。因此,笔者认为,在国家具体规范专题询问程序的法律出台之前,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可以在法律的框架内大胆探索,结合各地好的做法和本地实际情况,或在监督法实施办法中做出更为具体的规范,或制定开展专题询问实施办法,或在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中,明确专题询问的法定人数、形式要件、内容要求、具体程序、答复机关和人员,特别针对个别部门敷衍应付的心态,对答复的时间和整改效果作出明确规定,切实增强专题询问的法律权威,为专题询问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建立坚实的法理基础。

三是创新专题询问形式。目前,全国人大和部分地方人大大多是在常委会会议期间开展专题询问,一般采用分组或联组会议进行,形势相对单一。笔者认为,地方人大常委会应积极探索开展专题询问的方式方法,拓宽专题询问渠道范围,在地方人大常委会会议或分组会议进行专题询问的基础上,探索结合人代会各代表团、代表小组专题审议时进行专题询问的方式,使代表更好地履行询问权、知情权和监督权,不断创新专题询问的形式。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人大工作力量的源泉。专题询问向广大人民群众公开程度,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人大询问监督的成效。从各地实践看,继全国人大通过网上图文直播、电视直播向媒体开放后,不少地方人大还采取网上视频直播、邀请群众旁听等方式,公开专题询问的全过程,并向人民群众广泛征询存在问题,增强询问的针对性、实效性。这些形式不仅有助于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激发关心、参与国家事务的热情,还能够让被询问部门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给他们的工作施加一定压力,促使他们及时解决问题,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因此,在今后开展专题询问的实际工作中,应建立规范的询问公开制度,在询问问题、公民旁听、接受群众监督等方面扩大公众的有序参与,并将询问和答复情况向社会公布,以增强监督的透明度。

下载县级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题询问初探[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县级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题询问初探[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宁波市江东区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暂行办法

    宁波市江东区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试行办法 (草案)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区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依法履行询问职权,促进区人民政府、区人民法院、区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一府两院”)......

    吉林省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办法五篇

    吉林省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办法(试行) (2016年10月19日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第一条 为了增强省人大常委会监督实效,规范专题询问工作,促进依法行政......

    浅谈如何开展专题询问工作

    浅谈如何开展专题询问工作询问是《组织法》和《监督法》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监督权力,专题询问是询问的一种具体形式,是人大监督的一种重要工作手段。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规......

    宁波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食品安全工作实施方案

    宁波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食品安全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3年监督工作计划和跟踪监督食品安全工作总体方案,今年6月市人大常委会将对我市食品安全工作开展专题询问......

    江苏徐州审计首次接受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

    江苏徐州审计首次接受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 “请问市审计局的领导,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加强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的审计工作?”近日,在江苏省徐州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

    关于开展专题询问的方案1

    关于开展刑事诉讼法贯彻执行情况专题询问的 实 施 方 案 根据《监督法》及《市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等有关规定,市人大常委会拟在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对《刑事诉讼......

    关于人大开展询问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于人大开展询问工作的几点思考(提纲) 任震宇第一个问题:询问是什么?法理依据何在? 一是关于“询问”的有关规定: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 2.《中华人民共和......

    劳动合同询问

    我和单位签订了5年劳动合同,工作一年多,现在不想在这继续工作了,打算辞职,需要赔偿单位吗?请教专家 一、你原订的劳动合同中有没有约定:如果你提前解除合同将赔偿多少金额给单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