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开展专题询问工作
询问是《组织法》和《监督法》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监督权力,专题询问是询问的一种具体形式,是人大监督的一种重要工作手段。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专题询问的具体工作流程,不便于实践操作,因此询问成了一把生锈的利剑。那么,如何让专题询问这把利剑发挥它应有的作用?通过实践探索,笔者认为应该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把握原则
专题询问的原则就是专题询问工作的主心骨,有了这个主心骨并始终贯彻如一,就能把准方向,做到不违法、不越权、不走样。专题询问应该把握六大原则:一是坚持党的领导,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够准确把握专题询问工作方向;二是依法办事,人大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来源于法律,人大履职行权必须以法律为依据;三是突出重点,专题询问工作要找准重点,力求在事关全局、事关民生民本方面下功夫,为大局、为群众凝心聚力;四是客观公正,对于专题询问工作中的情况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对错正反、清楚明白,不偏不倚、不枉不纵;五是民主公开,监督法要求人大工作要向公众公开,这样既能及时让公众了解事情的真实面貌以外,又能接受群众监督,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进而全面促进工作;六是讲求实效,专题询问的目的不仅仅是过问一下,问只是出发点,目的是促进工作,因此在专题询问过程中应该设置评价体系、问责办法,使被问者有压力、有动力、有目标,通过专题询问要实实在在地促进工作,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二、明确主体
专题询问工作,首先要明确的就是谁问、问谁这两个问题,也就是专题询问工作的主体。按照相关法律规定,询问的主体分为询问者与被询问者。
询问者主要是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人大代表十人以上联名、常委会组成人员三人以上联名可以提出专题询问。列席专题询问会的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负责人,也可以对有关问题提出询问。
被询问者主要是询问内容涉及到的“一府两院”及其相关部门,包括上级部门在当地设立的垂直管理机构,这些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为应询人。人大常委会认为需要,“一府两院”的相关领导、受询问单位的班子成员也可到会接受询问、听取意见。
三、找准问题
专题询问的内容自然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与民生民本相关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党委需要推动、政府需要助力、群众需要结果,事关全局,影响深远,不得不引起重视。一是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开展监督工作中,遇到不了解、不清楚或者不理解的事关全局的情况和问题;二是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三是重大、重点工作推动不力,效果不佳、影响深远的问题。这些问题如能得到解决,势必全面推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四、规范程序
形式体现内容,专题询问工作之所以滞后就是因为法律规定过于简单,没有明确的操作程序、没有可操作性,可以说没有规范严格的程序,专题询问工作就没有生命力,因此应当为专题询问工作制定规范的操作程序。为了便于开展工作,笔者认为专题询问工作应当有以下几个步骤:一是找准专题询问问题,这是专题询问工作的起点,也是专题询问工作预期推进的目标;二是确定专题询问对象,也就是专题询问工作所涉及的相关工作部门;三是制定专题专题询问实施方案,方案应明确专题询问时间、地点、对象、参加人员、专题询问主题、程序等内容;四是开展专题询问前的调查活动,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通过调查,全面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才能问出水平、问出实效;五召开专题询问会;六是跟踪问效。
五、追踪问效
专题询问工作,问只是起点,其终极目标是促进工作、推进发展。要使专题询问活动能取得实在的效果,就应该让专题询问结果对被评单位及其领导产生实实在在的影响,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询问现场满意度不记名测评,对于不满意单位责令限期整改,并通过媒体向公众曝光;二是整改期限内组织代表视察不满意单位,查问题、找差距、寻病根,力促工作开展;三是对于限期整改到期后再次满意度测评不过关的,应启动问责、罢免程序。
综上所述,当我们把握住了原则、明确了主体、找准了问题、规范了程序,并且全力跟踪问效,专题询问工作将会成为人大监督工作的一把利器,强办推进地方人大监督工作,全面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