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教育改进报告

时间:2019-05-14 23:20: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7年中国教育改进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7年中国教育改进报告》。

第一篇:2017年中国教育改进报告

2017年中国教育改进报告

一、2017年中国教育改进状况 2017年教育改进的主要方面有:

(一)高考招生改革平稳实施2017年,上海、浙江首届参加“新高考”的高中生完成录取工作。新高考改革给予学生和高校更多选择。9月,北京、天津、山东、海南作为第二批试点地区,正式在高一年级启动高考综合改革,其他各省都颁布了高考改革方案,依次在2020年前进入新高考。浙江、上海的高考改革试点比较严格地在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范围内进行,让多年形成的改革设想落实到实际行动。为解决上海、浙江的改革中暴露出选科过于功利依据兴趣不足,考试次数过多,师生压力大增等问题,11月浙江省公布高考招生改革调整方案,完善监管措施。在招生录取改革方面,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多所高校实行大类招生,浙江实行“三位一体”招生,部分高校将高考分数作为录取依据的60%,另外40%依据综合评价和学校的测评,分类招考成为高职院校招生主渠道,这些有益的招生探索为进一步的招生改革提供了参考。

(二)教育主体需求多样化随着教育和信息、交通条件的改善,教育主体需求的多样化就逐渐显露出来。不同人心目中好教育、好学校的具体标准开始各不相同的:上优质而又实惠的学校成为普适度高的选择。尽可能少支出而得高回报已成为多数人选择教育的普遍取向,在幼儿园阶段挤着上公办园;留守儿童家长舍弃乡村义务教育段公立学校选择自费上私立学校;优质公、私立高中都会成为香饽饽,显示大多数人将优质作为第一选择,将实惠作为第二选择,在二者不可得兼时有条件的家庭就会花钱买优质。对优质教育需求随经济条件水涨船高。只要条件稍有改善,父母就尽可能抬高对教育的需求。乡村稍有经济条件的村民都将自己的孩子送进镇上或县城学校就读;城镇居民中条件较好的又将自己的孩子送到更好的城市学校就读;城市居民除了竭力让孩子在当地挤进自认为优质的学校外,还在设法将孩子送到国外就读,留学低龄化现象继续扩大。对教育的自主选择性增强。越来越多的家庭增强教育选择意识,对教育投资增长迅猛,选择“在家上学”、新私塾,其他教育形式的也呈增加态势,反映出公众教育需求的多样。

(三)教育经费增长得以确保2017年中国经济增速继续减缓,辽宁、内蒙古等地分别挤掉GDP数据的水分,教育经费投入继续保持了增长势头。2017年5月公布的2016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38866亿元,比上年增长7.57%。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主要包括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等)为31373亿元,比上年增长7.36%。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连续5年保持4%以上,在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率和效益上作了一定努力,效果仍不够明显。

(四)教育信息化程度加深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进展快速。2017年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已达90%,多媒体教室的比例增加到83%,师生网络学习空间数量增加,中小学教师、校长、职业院校的教师接受教育信息化的培训增多。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加深。截止2017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7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5.8%,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优质教育资源能够为更广大的偏远地区师生共享,教育理念的创新和教学模式的深刻改变也随之发生。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新样态出现。在线教育发展迅速,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手机课堂、混合式学习等教学和学习新样态出现。2017年,教育+AI发展与运用迅速,主要集中在:自适应学习、智能测评、语音处理、图像识别、机器人等方面。与之相应的教育产品涉及K12教育阶段作业辅导、考试测评、课堂教学等,延伸至钢琴陪练、机器人等教育领域,出现多家融资亿元以上的企业,众多教师从重复性工作中释放出来。

(五)高校和学科建设向前推进2017年1月24日,教育部等三部委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提出设立专家委员会,确定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认定标准。2017年9月,“双一流”名单正式公布,共有137所高校入围。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下放。2017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出《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将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校,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加强监管。11月,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了《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在保障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力清单的同时,开出一份责任清单和管理服务清单。政府下放了事前的评审权,但要在事中、事后的监管方面建立起相应规则。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校,尚不具备独立评审能力的可以采取联合评审、委托评审的方式,主体责任由高校承担。高校副教授、教授评审权不应下放至院(系)一级。新工科探新路。2017年2月,复旦大学主办综合性高校工程教育发展的战略研讨会,探讨高校如何在当前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为特点的新经济蓬勃发展形势下,培养具备更高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新型工程技术人才,达成了10点“新工科”建设意见共识(“复旦共识”)。会后教育部发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师范专业认证启动。在师范专业准入放开、规模扩大和质量进展缓慢的背景下,2017年10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师范类专业认证,为师范教育质量提升提供依据,强化师范院校的使命意识,提高教师培养质量。高校产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高校进入世界排名前列数量显著增加,近100个学科进入世界前千分之一。

(六)教育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17年,中国教育市场总规模约为9万亿元。随着人们对教育需求的不断增加,教育行业发展迅猛,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教育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和农村家庭教育支出是中国教育市场的资金主要来源。互联网在线教育市场强势崛起。在线教育以网络为渠道进行教学资源的分享、传播和学习,有效地解决了当前中国教育体制下师生资源不匹配、供需不匹配、时间空间限制等问题。在线教育能够针对不同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二、2017年中国教育改进不足之处 2017年中国教育改进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目标分化,难以形成合力。新修订《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及可行性遇到难题,亟需为民办学校发展明晰稳定的期望;农村教育发展的难题急需解决,教育体制单一分层,难以实现平衡充分发展;教育改进亟需切实的行动。

(一)教育改进方向和目标未能聚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曾经在比较大的范围内汇聚各方面形成共识程度较高的教育改进价值、方向、目标和措施。2015年后《规划纲要》发挥的效力逐渐降低,到2017年中国教育改进的价值、方向、目标和话语进一步分化到此前未曾有过的程度。其中改变比较大的是政府提出新的宏观教育长远规划,加快教育现代化,成为世界教育中心,实现教育的平衡与充分发展;民众经过多年的体验与选择更为关注教育的多样性、可选择性、公平与实惠程度;学界关注的焦点比较长时间稳定在在教育的品质、效力与质量提升以及杰出人才培养。由于方向和目标分化,难以形成合力,阻碍延缓了教育改进,形成新的方向和目标共识需要政府及行政人员减少任性,回归到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基点,真正了解人民的教育需求,尊重教育规律;学界保持独立思考,不为社会情绪推波助澜,也不违背规律为不现实的口号做诠释;民众要进一步增强理性,找到真实的自己成长发展。

(二)民办学校需消除前景不确定焦虑2017年9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新《民促法》)正式施行,而人们期待的该法《实施细则》却未能如期公布,到2017年最后一天也未见公布消息,使该法到了实施期无法真正落地,显示该法规定实行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分类管理的办法在实施上遇到难题。主要障碍在于对民办学校的产权明定和清产核资难以施行,地方政府实行财政、用地、收费差别化扶持难以兑现,该法律制定者对实施环节的可行性考虑不充分,相关政策法规仅仅从行政管理立场出发,缺少依法治教和学校责权视角,使民办学校近年来处于发展前景不甚明了,未来期望不稳定的焦虑状态,亟待对该法中可行性过低,不切实际的条文终止实施,尽快划出民办学校发展的清晰底线,以利于民办学校发展。

(三)农村中小学是改进的难点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与城镇化大潮叠加对教育影响巨大,部分农村地区中小学发展出现危机。生源减少,教师老化,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劳技、信息等科目专任教师匮乏,教师结构性短缺突出,教学水平低,家长不放心,危机的规模、范围、影响仍处在发展过程之中。此类学校90%以上的新教师补充依靠特岗教师,勉强有个别特岗教师派到村小也是满1年即要求调离,甚至有特岗教师因此选择离职。留任的特岗教师几乎全部集中在镇中心学校,特岗教师质量偏低。年轻教师教学任务是老教师的几倍,工资却只有老教师的一半,心里很不平衡。教育部已提出按照生师比和班师比两种方式配农村学校教师,不少地方未能落实,依然仅按生师比配教师,对农村小规模学校不利不公平。按师生比1:19的最新标准测算,各村小及教学点教师严重超编,但从教育教学工作需要看各校又严重缺人,不得不聘请代课或短期聘用教师。

(四)教育平衡充分发展需改变层级性单一办学主体教育发展的区域、城乡、校际、人群之间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区域间各级各类教育在办学理念、投入、条件、标准等方面都差异巨大,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严峻。教育供给主体的层级性和单一性使得不同学校对应隶属于不同层级的行政机构,获得不同的经费和政策资源,这是产生并延续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根本的体制性原因。供给主体单一还使得供给结构单一和能力不足,供给的教育产品单

一、粗放,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能力不足不均衡,与人民教育需求的多样、个性及实惠之间矛盾越来越突出。学生天性的多样性与社会用人机构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都需要改变教育供给主体的单一性、层级性和封闭性。当教育的供方是有层级的单一主体就会与教育需求方平等公平多样性的需求之间存在必然的矛盾。从政府管理体制到资源配置等各方面改革来改善教育供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的供需矛盾。已有的优质教育资源按供给方的层级提供给社会才导致需求方的不公平感存在。事实说明靠有层级的单一的教育供给主体不可能实现教育的平衡又充分的发展。改革供给管理体制机制,实现政府角色的转变,增加教育供给主体的多样性和平等性,减少供给主体的层级,建立扁平式多方治理模式,才能为教育平衡与充分发展创造更适合的体制基础。在此基础上,做好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平有效配置,依据公平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向高效、多样化的目标平衡配置优质教育资源,才有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民族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效解决中国现阶段教育供需所呈现的突出问题。政府要做好多主体参与发展教育的整体规划、规则制定和各方协调工作,同时给地方和各类教育主体及当事人放权,建立矛盾的分散机制,避免矛盾积累或过度集中。

(五)教育质量、品质、效率提升需提升专业评价地位中国教育较长时间以来质量、品质、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专业评价地位不高、专业性不强,导致忽视质量。而评价是工作的驱动和导向,评价结果是地方政绩的显示,评价方式和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教育工作实际效果。由于目前教育管办评分离不到位,专业评价在政府和学校工作中的地位不高、专业性不强,仅仅依赖看考分的考试,缺少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多数地方还只有第一方和第二方评价,缺少第三方评价;受利益关联和专业水平限制,评价工作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在评价过程中又常常以量化为主抬高数量价值相对忽视质量,所采用数据的真实性没有经过有效的检验,导致教育当中数量可观未必可信,人民对教育质量不满意。在不少地方,从学生、家长到教师、校长、教育行政管理人员,都倾向于把数量增加当自己作业绩的显示,由于不能对教育质量做出判断,缺少相应的评价标准,评价实施不到位,也就很少关注质量。质量意识不强又导致教育质量难以有效快速提升,民众对教育质量的需求与教育主办和管理者教育质量意识淡薄之间存在明显剪刀差。树立科学的教育观,遏制片面追求升学冲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很难实现,实际工作中背离教育规律的情况还时有发生,沉重的课业负担限制了人的视野,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

(六)教育改进切实的行动稀少2017年,各级政府的教育发文仍居高不下,有关教育的新口号、新名词较多。实际工作中对于教育的现状完整呈现事实不够,表扬性的评论较多,非基层工作在云雾之中,精力、资源、政策瞄准真实问题不够,一些要求还停留在口号和导向上,可操作性不强。工作没抓到症结上,切实改进的实际行动稀缺,“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现象在一定程度存在,真实的教育改进雷声大,雨点小,在教育的各个存在问题的领域都亟需切实的行动。

(七)教育热点问题需要有效处理2017年多地发生很长时间以来少有的教师集体讨薪事件,《教师法》所确定的“教师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要求难以落实,集中表现在教师年终绩效工资难以兑现,发放不能及时足额,也显示地方政府对教育和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2017年多家幼儿园发生虐童事件,仅被媒体曝光的就有19起,延续成为社会热点。在政绩和功利双重动力推动下,幼儿教育普及率在短期内快速提高,质量问题频出,幼教师资短缺、专业水平偏低、幼儿教师职业吸引力不强等问题并存。2017年学生自杀事件发案率高,湖南发生的杀师案更令人震惊,显示学生压力与师生关系的问题较为严重。

三、2018年中国教育改进期望 2018年中国教育改进希望能够沿着人类文明前进的方向,培养身心健全的人,共创共享幸福生活。发展第三方教育评价,建立良性教育评价生态,以评价推动教育改进仍是教育改进的重要生长点。

(一)理性定位教育目标和方向对教育目标和方向定位缺乏理性的既有政府工作人员,又有教育当事人。政府工作人员的非理性来自对教育基本事实和客观规律认识不够,唯书唯上过头,唯实不足;教育当事人则由于对教育局部利益和实际功利追求动机过强,对教育的过程和整体了解过少。世界经济论坛2016-2017年和2017-2018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在138个经济体当中“市场规模”排名第1位,而综合竞争力连续两年排名第28位,“宏观经济环境”排名第17位,创新及成熟度因素排名29位。同经济发展指标相比,中国教育与培训相关指标世界排名更为靠后。2016-2017年教育指标的排名——初等教育质量排第47位,高等教育质量排第54位,教育体系的质量排63位,数学和科学质量50位,管理质量61位。2017-2018年卫生及初等教育世界排名第40位,高等教育及培训排名第47位,劳动力市场效率排名第38位,金融市场发展第48名,技术就绪程度排名第73名。根据2017年世界创新的指数报告,中国排第22位,人力社会教育只有高一的水平,排第62位,中国的留学生占比较低,中国教育的国际化不是双向平衡的。行政部门在政绩冲动下过于频繁使用新的概念和术语必然造成教育的各层级间的不协调,造成一定范围内的混乱、不知所措和迷失方向,非理性左右和胁迫了教育去从容实现培养身心健全的人的目标,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和错失学生的成长发展机会,损失将延续一代人,数量和规模都难以估计。

(二)聚焦教育质量提升教育质量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对教育需求的重要内涵。教育质量问题已经尖锐凸显出来,中国教育已进入从数量规模的外延发展向质量提升内涵发展的转换节点。即便对于发展较慢的中西部及贫困地区,教育的主要问题都已经是质量问题,而非数量和规模的扩张;教育平衡、充分发展实质上也是质量的平衡、充分发展;解决幼儿教育发展的短板及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也需要从质量和内涵发展着手,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更是质量与内涵的建设。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问题众多,诸如幼儿教育各类事件频出,义务教育巩固率较低,高中受高考影响难以有效实现本阶段教育教学目标,高等学校“三不高”(所设专业志愿填报率不高、拿到录取通知报到率不高、入学后满意度不高)现象扩展。提高质量的关键是把提高质量、效益和效率放到更高位置;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形成良性教育评价生态,大力支持发展第三方教育评价;改变长期以来重数量轻质量,过于追求数量而质量意识弱,追求数量的发展的积极性超过追求质量的提高,重视经费投入、规模、硬件等方面,却缺少相应的有效提高质量的具体方法和措施,抓数量有术提高质量无方等状况。由于质量发展具有长远性、效果滞后性,成效不能很快显现,所以带有急功近利心态的各级教育当事人抓质量的积极性不高。如何在现有教育规模的基础上提升人才培养的品质、规格和社会适应性,降低教育的时间和经济成本,需要有相应的教育研究和评价相配合,而不少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还是习惯于单打独奏,发号施令,成为教育质量提升的体制和作风障碍。

(三)妥善解决高考改革面临的新问题高考综合改革是一场“持久战”,需要从改变政府包揽、计划招生、总分录取、单一评价标准等关键方面入手深化改革。一是完善评价需要从小学开始。选科困难是由于旧高考限制了孩子自我探索和发现的机会,综合评价需要小学、初中阶段就让孩子通过相应的活动发现兴趣和潜能,孩子自然能够发展个性,高中阶段也就不难做出选择。二是积极推进招考分离。“招考不分”体制仍待消解,尽早实现招考分离需要及时纳入改革内容;“唯分数论”积弊根基仍在,用一个总分排队录取几乎成为唯一依据的不专业性问题,学考科目、综合素质评价基本上游离在录取标准之外,没有发挥实质性招生选拔作用,不能全面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三是不断达成改革共识。坚持公平导向,尚需考虑不同利益群体诉求差异,改革社会成本不断上升,招生计划的合理性等亟待在过程中凝聚共识。四是建立有效的社会参与合作机制。政府需要强化服务思维,建立利益攸关方深度参与的社会合作机制,综合利用传统及现代沟通交流技术,搭建政府、学校和社会组织信息交流平台,在个人与公共、局部与整体、眼前与长远利益保持平衡,使最先进、最前沿的知识技术直接用于高考招生改进。

(四)确保教育经费并提高使用效率受各级政府财政状况的影响,2018年中国教育经费增长的风险进一步增大,提高教育优先发展以及教育与整体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才能为教育经费的增长提供认识基础。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和效益的关键障碍在于对教育自身特性的认知不够,宏观上,各级政府一定要认识到教育是民生之本,涉及到每个人权利和人生幸福,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要找准突出问题治标,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办好特殊教育,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免费高中阶段教育,更好保障残疾人基本教育权利,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高效而有质量的教育。微观上,经费投入的事前评估、决策程序、绩效评估、事后监督不完善是经费使用效率难以提高的制约,降低教育行政运行经费,增加直接用于一线教学的经费;减少基建投资,增加教师工资及教师素养能力提升、从事研究活动的开支;减少学校外延发展的投资,增加学校内涵发展的投资。

(五)降低学生和家长的教育负担由于整体教育的效率低,学生和家长承受着教育经费、精力与时间投入过高却产出低的压力,2017年全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校外教育总体参与率在47.2%,平均费用为5616元。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7年中国中产阶级家庭教育观念白皮书》称,中产阶级家庭的子女,84.0%都接受过课外培训班,为子女报1-2个培训班的情况居多,占比74.4%。另外,家长在子女课外学习的时间投入较长,87.7%的孩子每周课外学习时间在6个小时以上,时长在11-15个小时的占比更多。家长在子女的课外学习中也有较长的时间投入,71.0%的中产家长每周在子女学习上的时间投入在6小时以上,以6-10小时居多。78.9%的中产阶级家庭子女课外教育年消费在10000元以上,超半数家庭在课外教育上年消费在20000元以上,占比52.3%。但在时间、财力上的付出,并没有换来预期的效益,家长的顾虑较多,最担心的是当前学校在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培养方面的缺失和有针对性的指导的薄弱,担心的核心是现有教育体系缺失针对每个孩子的个性化教育,28.1%的中产阶级家长有送孩子出国留学的计划。

(六)公共服务的标准一致与办学主体多样结合分层满足人民多样教育需求解决迅速生成的多样化需求与教育的评价标准单一,供给主体单一所带来的方式、结构、体制单一和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就必须在政府更加充分、精准履行基本公共服务职责的前提下,找到满足多样化需求的途径。就是在确保政府对每个受教育个体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一致的前提下,通过不同的办学主体去提供多样化的服务,由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实际加以选择。这样才可能避免将天性多样的人送进千校一面的学校,培养成千人一面的人,又难以适应社会不同岗位对人才多样性的需求。因此,要下大力气做好供给侧改革,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都要明确学校要为所有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而不仅仅是为考试成绩好的部分学生服务,也不能用一个标准衡量,只为符合该标准的学生服务。通过管理、评价改革,促进学校将学生的天性和成长发展的需求作为教学的第一依据,放在更高的位置。减少行政部门对学校教学过多的干预。

(七)加长薄弱公立学校发展短板整体看,全国教育面积最大的短板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薄弱学校,很大一部分是农村公立学校。2016年,全国共有乡村小学和教学点20万所,其中不足100人的乡村小规模学校111420所,占乡村小学和教学点的55.7%,它们基本上都是公立学校,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学校;高中阶段薄弱校最多的也是公立高中,大学阶段学校的薄弱面也在公立地方学校。基础教育阶段优质校在公立学校,数量巨大的薄弱学校也是公立学校,这本身既是不充分的体现,也是不平衡的表现。借力乡村振兴“全面改薄”势必成为补齐基础教育阶段公立学校短板的必然选择,薄弱校的改造提升是实现平衡与充分发展政府所必须攻克的难关,需要对薄弱校在管理、评价、经费投入、办学条件、教师质量、办学水平等方面采取适合当地情况的措施,促进薄弱学校自主提升。

(七)师生基本权益得到有效维护确保教师的工资及时足额发放,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确保教师的教学自主权。确保学生的睡眠、体育运动和自主活动时间,确保学生的学习自主权。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瞄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破解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不只关注教育总量,更加关注结构;不只重视供给,更加重视教育资源合理分享与配置;不只要求学校改善,更加紧迫地实施政府职能优化和转换;不用单一标准衡量教育发展,而要建立多元的良性教育生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更大的开放促进教育更加快速现代化,在历史大视野下沿着人类文明发展前进的方向不断探索,教育改进才能更为有效。(本文来自中华教育改进社发布稿)

第二篇:中国教育舆情分析报告(2012)

书籍概要

《中国教育舆情分析报告(2012)》是民科院数据研究中心基于学术视野和科学方法做出的第三方客观深度研究分析报告。本书以中国的教育舆情事件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案例分析为切入口,对2012中国教育舆情的10个典型案例进行了精细研究,以求为公众及政府提供真实有效的参考依据。书中选案例通过软件跟踪和人工监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获得,不仅符合中国教育舆情的主题要求,也是2012教育流域的重要话题,在一定程度上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中国教育舆情发展的基本态势。中文名: 中国教育舆情分析报告(2012)版次: 2013年5月第一版 出版发行:新华社出版

书号:ISBN 978-7-5166-0466-3 请点击链接详细关注:http:///special/shujizhuanti/?pc_hash=K7vbMC# 作者简介

北京民教信息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民主促进会委员,北京东城青年委员,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工商联民办教育出资者商会常务理事兼信息宣传部主任。中国传媒大学管理硕士研究生。承担着教育部国家教师基金会“十二五”规划全国重点课题《关于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及其中介机构的研究》科研任务,著有《大众传媒时代的学校品牌塑造》一书。在《中国管理信息化》、《人民政协报》、《现代教育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及评论30余篇。2012年7月,被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国家教师科研基金管理办公室授予“全国科研杰出院长”称号。

写作背景 关于舆情的收集和分析,古来有之。但千百年来,它都一直由官方秘密掌控。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伴随着互联网影响力的日益增强,舆情分析慢慢从官方走向了大众,从秘密走向了公开,从仅政治分析走向了社会分析和科学研究。可以说,以网络技术为推手的舆情分析将公众带入了一个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既可广泛参与又可深入研究的社会调查新领域,有力推动了社会政治民主。如今,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术机构都越来越重视互联网舆情的监测、研究和引导工作。教育舆情作为公共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教育舆情的监测、分析和正确应对不仅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提高自身危机应对能力的必修课程,也是加强对外宣传和提升品牌形象的常规工作。

胡锦涛同志早在2008年6月20日考察人民日报工作时就曾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2012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育舆情应对工作的意见》,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组织保障等四个方面,就如何加强和改进教育舆情应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2013年1月9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随着网络、手机、微博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当前的舆论生态发生根本性变化,进入了全球全民全媒时代。面对全新的舆论环境,我们要主动适应、顺势而为、趋利避害,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一是主要负责人对新闻宣传和舆情回应要高度重视,把宣传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二是深入解读中央重大教育决策部署,全面反映基层好做法好措施,系统报道师生好典型好经验,多让教师说、多让学生说、多让家长说、多让社会说,增加正能量。三是政策制定时要多听意见,政策出台后要准确解读,政策执行中要重视反映,最终要让人民群众满意。”从上面的政策措施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舆情的应对工作已日益成为一些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缺乏科学而有力的预测和指导,一些教育机构在应对突发舆情事件时往往捉襟见肘,因此,如何加强对教育舆情的深入研究与理性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书籍介绍

本书对2012全国各地应对教育舆情的典型经验和民科院的部分理论成果进行了整理汇编。研究分析报告主要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教育舆情综述。数据研究中心通过软件跟踪检测和人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于2012年共检测到3051条教育舆情,并从中筛选出了507个典型教育舆情事件,按照时间分布、地点分布、事件类型、情感色彩、舆情来源和教育层次分布等六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

第二部分是十大教育舆情事件详解。数据研究中心通过对天涯论坛、凯迪社区、新浪微博等媒体的数据统计,遴选出了“异地高考政策引争议”、“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救人”、“浙江温岭幼儿教师虐童”等十大教育舆情事件,并按照“事件概述”、“舆情进程”、“各方意见”和“独家点评”四个维度对这十大事件进行了一一解读。第三部分是教育机构媒体和公众关注度排行。数据研究中心以“百度指数”提供的“用户关注度均值”和“百度新闻”提供的“媒体报道数量”为参数,对2012在中国大陆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主要包括各地的学前教育机构、中学、公办高校、民办高校和教育培训机构)进行了科学而客观的排行。

第四部分是教育舆情应对的理论与实践。在这一部分里,我们对上至教育部,中至全国各地教育厅、局,下至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在教育舆情应对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进行了认真地梳理和总结。

为保证报告数据来源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数据研究中心对舆情事件的提取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步骤:

(一)实时监测国内主流媒体中关于教育系统中的热点事件线索,综合《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现代教育报》等纸质媒体的网络版以及新浪、腾讯、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教育频道的新闻排行,以日为单位,依据新闻的采写量和转载量、点击量、回帖量,对教育热点舆情事件进行初步筛选。

(二)在以上筛选的基础上,在论坛和微博中进一步确定这些教育舆情热点事件,论坛以天涯社区、凯迪社区、强国论坛、百度贴吧、猫扑网、中华网论坛、西祠胡同为主,微博以新浪、腾讯为主,根据热帖排行、置顶、点击量、回帖(评论)量、转载量等数据进一步确认这些热点事件。

(三)根据上一步的分析结果,综合国内主流搜索引擎的关键词排行榜,如百度、Google、搜搜、有道、搜狗等,以日为筛选单位,对比单位时间内,关键词排序的区位差异,并根据设计某一关键词的网民关注热度及争议热度进行各网站加权评估,从中筛选出该日较受关注的热点事件,并累计为月度热点事件的汇总,形成热点事件数据库。

(四)在教育热点事件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月度和数据统计。对整合后的热点事件数据,根据事件整体的关注程度数据,统计网页搜索量+咨询量+论坛量+博客量的信息总量再进行排序,遴选出研究需要的教育舆情事件,最终形成该报告研究的数据支撑。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中国教育舆情综述

一、时间分布解析

二、地域分布解析

三、事件类型及情感解析

四、舆情来源渠道解析

五、教育层次分布解析

第二章 十大教育舆情事件详解

一、异地高考政策引关注

二、黑龙江“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救人事件

三、浙江温岭幼儿教师虐童事件

四、江西贵溪校车事故

五、贵州毕节5名男孩在垃圾箱内生火取暖致中毒死亡事件

六、湖北高考“吊瓶班”引关注

七、崔永元怒斥湖南省教育厅事件

八、河南光山22名小学生被砍伤事件

九、鹰爸”暴雪中训练儿子

十、北京市叫停奥数事件

第三章 教育机构媒体和公众关注度排行

一、早教机构用户关注度排行榜

二、中学媒体关注度排行榜

三、高校用户关注度排行榜

四、高校媒体关注度排行榜

五、高校微博影响力排行榜(腾讯微博)

六、民办高校用户关注度排行榜

七、教育培训机构媒体关注度排行榜

第四章 教育舆情应对的理论与实践

一、各地教育舆情应对实践

二、教育舆情应对理论指导

书籍2012教育舆情综述

2012,数据研究中心共监测到3051条教育舆情事件,经过人工检索和层层遴选,共统计到507个在现实社会和网络系统中影响比较大的典型教育舆情事件,其中全国性事件有69起,地方性事件有438起。总体而言,我国2012年的教育舆情呈现稳中有险、险中有稳的态势。考察这些教育舆情事件的概况,有助于我们系统地理解和把握教育舆情。为此,我们从时间、地点、类型、情感、来源和教育层次六个层面进行分析。时间分布解析

从2012中国教育舆情事件数量季度走势来看,第一季度,伴随着各级各类学校的开学,教育舆情事件的发生数量稳中有升,到3月份的时候,出现了一个舆情小高峰;第二季度,舆情事件数量呈现平稳下降趋势,至6月份,由于学校处于期末复习考试阶段,学子忙于毕业,这一时期的教育舆情事件数量跌至谷底;第三季度,7、8月份,处于暑期期间,教育舆情起伏较为平稳;9月份,伴随着新学期开学,教育舆情事件的数量陡然升高,飙升至78起,是一年中教育舆情的高发期;第四季度,教育舆情趋于稳定,起伏不大

地域分布解析

2012年中国教育舆情事件频发,北京民教信息科学院数据研究中心共监测到3051余起,其中舆情较为突出的有507起。从地域分布图上可以看出,舆情分布呈现出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特点:其中30多个省、市、自治区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均有所涉及。除全国性的舆情事件以外,北京舆情最为突出,湖北、广东紧随其后,这三地形成第一梯队;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地舆情事件皆在20起以上,居于第二梯队;其他各省市区域的舆情则较为平缓。从区域分布图上可以看出,有56%的舆情集中在东部地区,31%的舆情集中在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舆情远远低于中部和东部地区。这启示我们在今后的舆情监控工作中,必须结合各地区、区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监测和引导。

事件类型及情感解析

根据教育舆情的具体内容,我们将2012的507个典型教育舆情事件分为安全事故、毕业就业、教育管理、考试招生、师德师风、学生表现、政策法规和其他8个一级类型。如图1-9所示,从整体上看,教育管理类的舆情事件最为突出,共发生145起,占到了30%。较为典型的有“崔永元怒斥湖南省教育厅”事件、“湖北高考„吊瓶班‟ ”事件和“湖北麻城小学生自带课桌上学”事件等。学生表现类和师德师风类紧随其后,分别发生114起和82起,占到22%和16%,较为典型的事件有“女博士吐槽死也不下基层”事件、“浙江温岭幼儿教师虐童”事件和“黑龙江„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救人”事件等。政策法规类的教育舆情也较为突出,共发生68起,占到13%,较为典型的案例有“异地高考政策”、“北京市叫停奥数班”等。此外,考试招生、毕业就业和安全事故在总的教育舆情事件中占到的比重并不大,但有一些事件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尤其表现在安全事故方面,如“贵州毕节5名男孩在垃圾箱内生火取暖致中毒死亡”事件、“河南光山22名小学生被砍伤”事件等。

舆情来源渠道解析

教育舆情事件并不是横空出世的,必定有可以追溯的信息源头,所以探寻舆情事件从哪里来,也就是寻找舆情的来源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教育舆情的诉求渠道多种多样,诸如上访、官员调研、代表提案、听证会等。但从当前的舆情环境来看,这些传统的诉求渠道已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草根阶层所遭遇的教育问题。而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组成的传播媒介成为了讨论教育问题、表达草根阶层教育意愿的最佳阵地。这些舆情表达渠道的门槛更低,空间更为开放且自由,较易形成群体性意见并造成实际的社会轰动。下面,我们就从纸媒、网媒(门户网站、视频网站、论坛)、电视、广播和自媒体(微博)几个层面,来分析2012我国教育舆情事件的来源分布情况。需要说明的是,事件来源为社交网站(即SNS网站,如人人网、豆瓣网)的,为了统计方便,也计入论坛一类。从图1-16中我们看出,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主导的传统媒体掌握着丰富的资源,在教育舆情的来源中,仍然占据着绝对优势。在507起教育舆情事件中,来源于纸媒的有259起,占到50%。来源于广播和电视的分别有8起,占到2%。传统媒体共占54%。这充分说明,长期以来,传统媒体积累的品牌优势和权威性的媒介形象,是新媒体短期内无法比拟和超越的。

教育层次分布解析

在2012年发生的507个教育舆情事件,分别分布在不同的教育领域内,如图1-19所示。其中,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舆情事件比重较大,分别发生238起和235起,各占全年教育舆情事件的46%。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又分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三个阶段,学前教育舆情事件28起,占基础教育舆情事件的12%;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部分)舆情事件149起,占到基础教育舆情事件的62%;高中教育舆情事件54起,占到基础教育舆情事件的23%。除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舆情以外,家庭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舆情事件也时有发生,各发生9起和10起,分别占到全年教育舆情事件的2%。

尽管家庭教育和继续教育在教育舆情事件中的比重并不算大,但舆情事件的影响力并不比其他教育类舆情逊色,诸如家庭教育中的“„鹰爸‟暴雪中训练儿子,4岁裸跑弟视频爆红网络”事件、“14岁女孩当街暴打飞踹亲生父亲,连扇十余耳光”事件、“男童地铁当众大便”事件、“武汉7对父母将孩子带回农村,租房种菜自当老师”事件、“北大毕业生让6岁儿子退学,在家教子”事件等,继续教育舆情中的“广东中山市官员更改儿子公考分数被双开”事件、“全球最大私人英语教育机构英孚教育中枪欺诈门”事件、“王石婚变捧火圈子经济,长江商学院学费65.8万”事件、“日媒讽中国海监无人报考”事件等,这些舆情同样引起公众的广泛热议。

第三篇:中国教育报告英语讲稿

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today I would show something about Chinese education.China is running the biggest education system which enrolls [in'rəul] 20% of the whole world,but Chinese educational funding is only 4% in GDP.Chinese education investment [ɪn'ves(t)m(ə)nt] even less than Uganda [ju:'ɡændə] ,a very pool Africa country, and the number of out-of-school children of the China is the largest in the world.800 million of the 1.3 billion people live in the rural areas, and 80% of them can not gain a good educational condition.Due to lack of funding, we often hear some news about school bus accident, students’ food poisoning ['pɒɪz(ə)n], etc.In many rural areas, pupils have no desk, no textbooks, they don’t have enough teaching materials.Special funds is really need for improving their poor education conditions.The number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s always very big, although the universities increase their enrolment, there are still many students failed to enter college every year, because of the large number of students and the unequal[ʌn'ikwəl] policy.In China, children are shouldering more and more pressure, why? Because their parents don't want to let the children lose at the starting line, so all kinds ofspecialty['speʃ(ə)ltɪ]classes occupy the children's spare time.Interest is the basis of learning.However, students are not born to be interested in learning;instead, they should be led to acquire it.Flexible ['fleksɪb(ə)l] teaching method should be improved to help students get interested in learning.Students should develop their enthusiasm [ɪn'θjuːzɪæz(ə)m;en-] and interest, and eager for knowledge, not just study mechanically[mi'kænikəli],not just to obtain a diploma[dɪ'pləʊmə].Because of teachers′wrong ways and boring classes,many students often skip classes in college.After 4 years studying in college, some of us return our knowledge back to teachers.With the increase of employment pressure, it′s very hard to find a ideal job.I think the most important skill we learn in college is the ability to learn by ourselves.Below are my education dreams.I hope I can witness our dreams come true.

第四篇:中国教育名著读书报告

中国教育名著导读之读书报告

选课那会第一眼看着课程名,还真不知道这个课讲什么,中国教育?中国教育名著?还是教我们怎么去读中国教育名著?仔细推敲了一下课程名,终于得出了一个结论,肯定是讲跟中国于是名著有关的东西。我觉得自己对中国教育名著还有些兴趣,于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选了这门课,如果不好,大不了撤了就是。但是自我上第一节课开始,我就发现我原来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正好是我想选的课,可以学到很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果断不能撤啊!

到了现在,这门课都快上了两个月了,而我也确实觉得自己受益匪浅!

在上这门课之前,我曾天真的以为中国的文学主流就是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诗人,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散文家,以及元明清的戏曲家,小说家之类,而对所谓的子学、经学、佛学、新儒学之类的要么是稍微了解有那么些东西存在,要么干脆就是一概不知!上了这个课之后,我才对中国的学术界的历史发展传承演变有了个基本的了解,原来传统学术界有着这么多伟人,我还闻所未闻,因此我真的感到深深地惭愧!但是再想一下,于众多学生中,我绝不是唯一一个这样孤陋寡闻的人,我觉得大部分人都像我一样,甚至还没我了解得深刻!因为我在大学以前,我也看过不少书籍,自我感觉对中国的历史文化颇有了解,但是我从来没有看过一本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学历史及其实质的书籍!于是我想问:为何会造成这种现象,我们这些普通学生对

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的是如此之少?连中国传统的文化内涵我们都鲜有了解,我们还算得上是炎黄子孙吗?

记得上小学时,课本上有些是童话故事之类的,但相比之下更多的是有关于五四以后有关于中国革命的发生发展及成功的历程,几乎不牵涉到中国的传统。当时作为小学生,天真纯洁,懵懂无知,当然不会去追问为啥这么设置小学教材,其实根本就不知道还有别的可以学,当然就不会产生有这样的疑问。但其实从我们一开始接受知识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深受现行的教育体制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的讲这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倘若我们能从启蒙那会,就能有更多的机会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那必然会让我们受益更多!

到了中学的时候,我们开始接受文言文以及些长长的高难度的诗词,要命的是我们不得不一字不漏把他们背诵和默写下来!这不仅让我们对古文没有了兴趣,而且让我们觉得很痛苦,于是我们讨厌上了学习古文!而且正如我前文所写,真正的中国文化历史及其内涵根本就不怎么涉及。于是,第一,我们学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被扼杀了;第二我们也想学也学不到内涵!难怪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这么孤陋寡闻,这能怪我们自己吗?

我是来自一个小县城的学生,网络在我们那还不是很通用,书店倒是有,可进去一看全是五花八门的参考习题书,可就是找不到一本讲中国文化内涵的。因此我们就是非常非常想了解相关知识,也丝毫没有办法。

就此我觉得现行的语文教育需要大的改革。一直以来,老师们都

教育我们爱国主义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可是五四以后几十年的历史文化怎么能够代表中国五千年传承的优秀文化!因为对传统文化的不了解,我们都不知道我们的国家以前是是怎样的,那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感情能够变得很强烈吗?要培养人民的爱国意识,就必须让全民都对我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增加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当然,整个教育体制也需要改革,死板的应试教育只能让学生的压力越来越重。如果永远都是做不完的作业和试卷,那学生哪有时间统知识文化?

除此之外,国家还必须加大对小城市和农村的基础教育设施建设,实现网络普及和图书多样化,特别是应该让有关中国文化的书籍能够普及!

说起名著,我在大学以前也看过诸如《史记》、四大名著、《论语》等经典,也曾一度关注过百家讲坛,名著不愧为名著,里面的包含了很多的为人智慧,确实让人受益终身!上次课上讨论元明清的学术演变时,我也就是结合原来所阅览的名著和查阅的相关资料而做的发言!原本打算在大学里好好学习专业知识,没空的话就没必要浏览太多!但自从上了老师的课之后,我发现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程度还远远不够,大学我已经失去了快两年的学习国学的机会,不能再失去余下的两年了,所以我决定以后再忙也要抽出时间经常阅览传统名著,关注国学文化,并努力使国学传承,争取做一个合格的炎黄子孙!

对本课程的建议:

一. 老师可以让课堂的形式更丰富一点。比如:事先让学生准备

某个话题,然后课上讨论,表现积极者可以加平时分。这样

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同学积极性,也就不会造成老师讲

得很辛苦,学生却神游天外!另外,老师还可以在课上增加

“看一看”环节,即播放相关视频。好的视频有时候更具体,更直观,更有说服力。甚至还可以让每个同学都推荐一份相

关的好视频,很好的可以在课堂上播放。

二. 因为名著数量不少,国学博大精深,本课程要讲的内容很多,强烈建议老师可以设置更多的课时,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了

解国学。

三. 我觉得老师对很多事情都有独到的观点,内容讲得很精彩,但是很多学生还不了解这门课和老师您,所以这门课热度还

不高。我曾几次向我周围同学推荐他们来听听您的课,结果

他们都因为不了解而没来。所以我建议老师可以在学校开一

些讲座,跟同学们讲讲国学,同时推销这门课,这样就可以

让很多真正想了解国学的人主动选这门课,经学生们互相交

流传播,那样这门课就会受到全校学生的欢迎!

2、问:谈谈你从小到大学习相关理论的经验?

答:我觉得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小学到高二。这段时间政治课一直都是主课,说句实话,当时的我对这些理论并不十分理解,只知道原封不动的背下来然后考试,至于这些话是怎么得出来的,能不能换个法说从来没想过。第二阶段是高

二、高三两年。由于选择了读文,历史成为了主课。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现代史的学习,再加上自己的思考,终于明白了以前的那些话究竟是如何得出的,这一时期是我认识上量的飞跃。第三阶段是进入大学以后。通过大学四年的素质教育,使我的思想更加活跃,特别是在党校的学习,使我终于完成了认识上质的飞跃。

3、问: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这两句话?

答:我认为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一个优秀政党的执政。科学技术是引起生产力变化的内因。例如:机器的发明与使用导致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但是一个先进、优秀的执政党通过提供良好的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环境对生产力的发展也是不可获缺的,它是生产力变化的外因。

4、问:你如何看待目前党内出现的腐败现象?

答:我国现阶段有党员两千多万,但腐败个例仅有几起,不能影响我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心。我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得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党内的思想教育,二是从些具体角度入手解决这些问题,例如:探讨“高薪养廉”可不可行等等。

第五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国教育电视台教育新闻宣传工

【发布单位】教育部办公厅 【发布文号】教厅闻[2005]13号 【发布日期】2005-10-17 【生效日期】2005-10-1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教育部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国教育电视台教育新闻宣传工作的通知

(2005年10月17日教厅闻[2005]13号)

为了更好地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文件精神,努力营造有利于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有利于未成年人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现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国教育电视台教育新闻宣传工作通知如下:

一、各地、各高校要紧紧围绕教育部党组中心工作,始终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按照“三贴近”的要求,大力宣传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针政策、改革思路和重大举措,大力宣传教育系统的先进典型和工作成就。各地要充分利用中国教育电视台这一宣传阵地,及时反映各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态和先进典型,交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功经验,引导社会各界更多地关注教育,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各地、各高校要积极配合和支持中国教育电视台的教育新闻宣传工作,进一步明确中国教育电视台地方记者站两级管理的责任和工作内容,要为记者站和通讯员站开展日常工作创造必要条件,提供必要支持。

三、各地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与中国教育电视台共同办好主题活动,通过举办各种积极向上、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促进学校德育工作既生动活泼又富有实效地开展。

四、各地、各高校要采取切实措施,支持中国教育电视台做好第一套节目在各地的覆盖维护和信号落地工作。各高校要在校园有线电视网络中开辟专用频道转播中国教育电视台第一套节目(CETV―1),以此既进一步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大力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可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同时,也可在高校食堂、图书馆、宿舍楼等公共区域发展电视网络,专门播放为大学生服务的各类节目。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2017年中国教育改进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7年中国教育改进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谈中国教育

    对中国教育的思考 我在读中学时就常在想,人生也就几十年, 而从小就上学,上十几年的学, 是浪费青春吗?我想现在的很多少年在学校里还会有这种想法,而且更多的可能是无奈和矛盾。学......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 严跃森 下载整理 一、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试点地区。 1. 明确政府职责,完善学前教育体制机制,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2. 探索政府举办......

    中国教育梦

    中国教育梦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好课堂小学数学教学观摩活动 ——学习体会 王海英 2014年5月24日和25日两天,我去参加了在赤峰市党校举办的中国教育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好课......

    中国教育沉思[合集]

    中国教育沉思 美国女孩跟我说:“这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早餐,非常谢谢您!”这个孩子这么会赞美别人,我第一次被惊到了。给我孩子 做了十几年的饭菜,也没听到啥赞誉的话。被赞美的感......

    中国教育未来式

    中国教育未来式 ——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七年级(二)班 童雅兰 《窗边的小豆豆》是日本女作家黑柳彻子讲述的一段她小时候在巴学园的学习故事。这里的巴学园是每个学生梦想......

    5.2 中国教育

    中国教育现在出现了一个令人尴尬的矛盾现象。一方面,成千上万的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更确切的说,他们无法找到比外地打工者待遇高很多的工作;而同时,待遇丰厚的公司却无法找到合适......

    中国教育学刊

    中 国 教 育 学 刊 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2011)征稿启事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最新精神,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教育管理工作者和广大教师教育教......

    中国教育随笔

    随笔——中国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纵观现在的多数家庭,多为一个或两个子女,一个孩子至少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大人照看。一个孩子这么多人围着照顾,几乎每个带孩子的家长还是会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