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环境保护法配套实施办法知识普及试题_(答案)

时间:2019-05-14 23:01: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环境保护法配套实施办法知识普及试题_(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环境保护法配套实施办法知识普及试题_(答案)》。

第一篇:新环境保护法配套实施办法知识普及试题_(答案)

《环境保护法》配套实施办法 考

考试时间:2015年

项目公司(部门):

姓名:

分数:

一、判断题

(每题2分,共计20)

1、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按日连续处罚,应当依法向社会公开行政处罚决定和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等相关信息。(√)

2、实施按日计罚,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必须有违法排污行为,必须受到罚款处罚,环保部门责令改正。(×)(实施按日计罚,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必须有违法排污行为,必须受到罚款处罚,环保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

3、再次复查时违法排放污染物行为已经改正,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之后的检查中又发现排污者又违法的,应当重新作出处罚决定,按日连续处罚的计罚周期重新起算。按日连续处罚次数不超过3次。(×)(再次复查时违法排放污染物行为已经改正,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之后的检查中又发现排污者又违法的,应当重新作出处罚决定,按日连续处罚的计罚周期重新起算。按日连续处罚次数不受限制。)

4、按日连续处罚每日的罚款数额,为原处罚决定书确定的罚款数额。(√)

5、按照按日连续处罚规则决定的罚款数额,为原处罚决定书确定的罚款数额乘以计罚日数。(√)

6、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作出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决定时,应当责令排污者改正或者限期改正违法行为,并依法实施行政处罚。(√)

7、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决定的解除:自排污者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次日起解除。(×)(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决定的解除:自排污者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之日起解除。)

8、《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处理办法》适用于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原因、性质、责任的调查处理;适用于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

(《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处理办法》适用于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原因、性质、责任的调查处理;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依照核与辐射安全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9、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将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单位的环境违法信息记入社会诚信档案,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10、环境保护部负责组织重大和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的调查处理;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组织较大和一般突发环境事件的调查处理。(×)

(环境保护部负责组织重大和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的调查处理;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组织较大突发环境事件的调查处理;事发地设区的市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视情况组织一般突发环境事件的调查处理。)

二、选择题(每题2.5分,共计50分)

1、《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按日连续处罚办法》、《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查封扣押办法》等新环境保护法五部配套办法于 颁布,自 施行。(C)

A、2014.12.15 2014.12.19 B、2014.12.15 2015.1.1 C、2014.12.19 2015.1.1

2、实施按日连续处罚,应当坚持 的原则,引导和督促排污者及时改正环境违法行为。(A)

A、教育与处罚相结合 B、预防为主 C、停产整顿

3、按日连续处罚的计罚日数为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送达排污者之日的 起,至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复查发现违法排放污染物行为之日止。(A)A、次日 B、次月

4、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针对违法排放污染物行为实施按日连续处罚的,可以同时适用责令排污者限制生产、停产整治或者查封、扣押等措施;因采取上述措施使排污者停止违法排污行为的,实施按日连续处罚。(C)

A、继续 B、可以 C、不再

5、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查封、扣押排污者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设施、设备,应当符合有关法律的规定。封、扣押排污者已被依法查封的设施、设备。(A)A、不得重复 B、可以重复 C、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6、查封、扣押的期限不得超过 日;情况复杂的,可以延长,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 日。(D)A、30 15 B、15 15 C、15 30 D、30 30

7、对就地查封的设施、设备,排污者应当妥善保管,不得擅自损毁封条、变更查封状态或者启用已查封的设施、设备;对扣押的设施、设备,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妥善保管,也可以委托第三人保管;扣押期间设施、设备的保管费用由 承担。(A)A、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B、排污者 C、第三人

8、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解除查封、扣押申请之日起 个工作日内,组织核查,并根据核查结果分别作出解除查封、扣押(改正了)或维持查封、扣押(未改正)。(B)A、3 B、5 C、7 D、15

9、限制生产的情形包括(A)。

A、超标排放,超过日最高允许排放总量指标排污的 B、超标排放 C、超总量排放的

10、限制生产一般不超过 个月;情况复杂的,可以延长,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 个月。(B)A、1 1 B、3 3 C、6 6

11、停产整治的期限,自责令停产整治决定书送达排污者 起,至停产整治决定解除 止。(C)

A、次日 次日 B、之日 次日 C、之日 之日

12、排污者被责令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对排污者履行限制生产、停产整治措施的情况实施,并依法进行处理或者处罚。(B)A、督促 B、后督察 C、监督检查

13、排污者解除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在解除之日起 日内对排污者进行跟踪检查。(C)

A、7 B、15 C、30 D、60

14、企业事业单位如实向社会公开环境信息,推动公众 环境保护。(A)A、参与和监督 B、参与 C、监督 D、举报

15、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于每年 月底前确定本行政区域内重点排污单位名录,并通过政府网站、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布。(C)A、1 B、2 C、3 D、6

16、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公布重点排污单位名录后 日内公开 环境信息;环境信息有新生成或者发生变更情形的,重点排污单位应当自环境信息生成或者变更之日起 日内予以公开。(E)

A、7 7 B、15 7 C、30 30 D、60 30 E、90 30

17、重点排污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责令公开,处 万元以下罚款,并予以公告:不公开或者不按照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内容公开环境信息的;不按照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的方式公开环境信息的;不按照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时限公开环境信息的;公开内容不真实、弄虚作假的。(B)A、1 B、3 C、10 D、20

18、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的调查期限为 日;较大突发环境事件和一般突发环境事件的调查期限为 日。突发环境事件污染损害评估所需时间不计入调查期限。调查期限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状态终止之日起计算。(C)

A、30 15 B、60 15 C、60 30 D、90 30 E、180 30

19、发生突发性事件的追究责任,规定了以下几种方式:一是依法给予行政处罚。二是及时移送有关部门处理。三是。(C)

A、双开 B、追究刑事责任 C、提出处分建议

20、对于连续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或者突发环境事件造成严重后果的地区,有关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约谈 地方人民政府主要领导。(C)A、上级 B、同级 C、下级

三、多选题(多选、错选不得分,少选得1分;每题3分,共计30分)

1、对不易移动的或者有特殊存放要求的设施、设备,应当就地查封。查封时,可以在该设施、设备的控制装置等关键部件或者造成污染物排放所需()等开关阀门张贴封条。(A B.C)A、供水; B、供电; C、供气;

2、实施查封、扣押的程序包括()、解除。(ABCDE)A、调查取证 B、审批 C、决定 D、执行 E、送达

3、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的,应当依法向社会公开 决定,限制生产延期情况和解除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的日期等相关信息。(A B)A、限制生产 B、停产整治

4、重点排污单位的确定依据:综合考虑本行政区域的环境容量、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以及企业事业单位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等因素。(A B C)A、种类 B、数量 C、浓度 D、总量

5、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强制公开的信息:包括企业排污信息,企业的排污信息包括主要污染物及特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口数量和分布情况、情况,以及执行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核定的排放总量。(ABC)

A、排放浓度 B、总量 C、超标

6、《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处理办法》适用于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原因、()的调查处理;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依照核与辐射安全有关法律法规执行。(AB)A、性质 B、责任

7、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应当遵循 的原则。(ABC)A、实事求是 B、客观公正 C、权责一致 D、教育与处罚

8、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根据调查报告,对 下达督促落实突发环境事件调查报告有关防范和整改措施建议的督办通知,并明确责任单位、工作任务和完成时限。(B、C)

A、同级人民政府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B、下级人民政府 C、下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9、接到督办通知的有关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在规定时限内,书面报送 的落实情况。(BC)

A、处罚 B、事件防范 C、整改措施建议

10、开展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应当收集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单位建设项目 等日常监管过程中和突发环境事件应对、组织开展突发环境事件污染损害评估等环节履职情况的证据材料。(ABCD)A、立项 B、审批 C、验收 D、执法

第二篇:新环境保护法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新环境保护法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新法立法的目的?(C)

A、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B、保障公众健康 C、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D、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于1989年 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 次会议通过。(A)

A、12 十一 B、12 十二 C、11 十一 D、11 十二

3.新环保法规定,是国家的基本国策;一切 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A)A、保护环境 单位和个人 B、环境保护 企业和个人

C、环保优先 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 D、生态立区 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 4.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B)A、县级 B、县级以上 C、地市级 D、省级

5.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制定经济、技术政策,应当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有关方面和专家的意见。(A)A、听取 B、接纳 C、参考 D、借鉴

6.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 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并公布实施。(D)

A、主体功能区 B、土地利用总体 C、地方环境保护 D、国家环境保护 7.与旧环保法相比较,新法在关于环境定义的规定中,新增了下列哪一个环境要素?(B)

A、冰川 B、湿地 C、绿洲 D、植被

8.人民政府应当加大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财政投入,提高 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D)

A、县级 B、地市级 C、省级 D、各级

9、我国新《环境保护法》中的“环境”是指.(C)

A.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社会、经济因素的总体 B.影响生物生存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C.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10.新法提出,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A)

A、教育行政部门、学校 B、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D、高等院校 11.下列哪一项条文表述是不正确的?(D)

A、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

B、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C、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D、环保宣传部门应当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12.对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表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C)

A、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B、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C、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低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D、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应当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13.下列对环境影响评价的表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C)A、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发利用规划,不得组织实施 B、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

C、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已提交待批,建设单位可先开工建设

D、编制有关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14.新环保法规定,国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实行严格保护。(C)

A、特定区域 B、重要水源涵养区域

C、生态保护红线 D、濒危野生动植物自然分布区域

15、我国新《环境保护法》规定,环境受到污染,可能影响 时,依法及时公布预警信息,启动应急措施。(A)

A.影响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

B.生产受严重影响 C.自然资源受极大损害

16、当前解决好环境保护问题要坚持污染防治与 并重的原则。(A)

A.生态保护

B.节约资源 C.废物利用

17.国家鼓励和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使用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和 产品,减少废弃物的产生。(B)

A、低碳 B、再生 C、节能 D、绿色

18.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有关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 事件造成的环境影响和损失,并及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A)A、评估 B、统计 C、总结 D、汇总

19.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使用、和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物品,遵守国家有关规定,防止污染环境。(B)

A、处置化学物品 必须 B、处置化学物品 应当 C、使用有毒化学物品 必须 D、使用有毒化学物品 应当 20.新法规定,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农村生活废弃物的处置工作。(B)A、乡级 B、县级 C、地市级 D、省级

21.对依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编制时向 说明情况,充分征求意见。(D)

A、政府部门 B、环保部门 C、社会公众 D、可能受影响的公众 22.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将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环境违法信息记入 档案,及时向社会公布违法者名单。(C)

A、企业诚信 B、政府诚信 C、社会诚信 D、金融诚信

23.新法强调,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或者委托专业机构,对环境状况进行调查、评价,建立环境资源承载能力。(B)

A、动态数据库 B、监测预警机制 C、预警响应机制 D、统计监测工作体系 24.国家建立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统一监测、统一的防治措施。(A)A、标准 B、行动 C、部署 D、实施 25.下列哪一句属于新环保法中的规定?(C)A、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鼓励开展环境基准研究 B、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制度 C、国家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 D、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26.新法指出,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改善环境,依照有关规定转产、搬迁、关闭的,应当予以支持。(A)A、人民政府 B、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C、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D、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27.新环保法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 起,按照原处罚数额。(A)

A、次日 按日连续处罚 B、三日 按月连续处罚 C、五日 按季连续处罚 D、七日 按年连续处罚

28.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重点排污单位不公开或者不如实公开环境信息的,由 责令公开,处以罚款,并予以公告。(B)A、民事责任;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B、刑事责任;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C、民事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D、刑事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29、我国新《环境保护法》自

起施行。(C)

A.2014年6月1日 B.2014年12月31日 C.2015年1月1日 30、当前解决好环境保护问题要坚持污染防治与 并重的原则。(A)

A.生态保护

B.节约资源

C.废物利用

二、判断题

1、以环境问题的危害后果为标准,环境问题可区分为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

2、环境法保护的对象相当广泛,包括自然环境要素、人为环境要素和整个地球的生物圈。(√)

3、环境法调整的内容主要可分为污染防治与生态资源保护。(√)4、1989年《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目前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法。(√)

5、放射性物质污染是环境要素污染的一个方面。(√)

6、行为人有过错是承担环境行政责任的选择条件。(X)

7、我国环境行政执法体制实行“统一监督管理、分级分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X)

8、废气污染是最严重的一种环境要素污染。(√)

9、我国对重点海域实行排污总量控制制度。(X)

10、自然保护区属于非生物资源保护的范畴。(X)

第三篇:新《环境保护法》试题及答案

新《环境保护法》试题及答案

单位: 姓名: 得分:

一、选择题(30个小题,共30分,每个小题1分,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1.新环保法明确规定,本法自 起施行。每年6月5日为。(C)

A、2014年10月1日;联合国环境日 B、2014年11月1日;世界环境日 C、2015年1月1日;环境日 D、2015年1月1日;世界环境日、2.新环境保护法第四十六条中规定,禁止引进不符合我国环境保护规定的。(ABC)

A、技术;B、设备;C、材料和产品;D、工艺;

3.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损害担责的原则。(ACD)A、预防为主; B、防治结合; C、综合治理; D、公众参与;

4.新环境保护法规定,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CD)A、社会教育机构; B、职业技术学校等; C、教育行政部门; D、学校;

5.新环境保护法第十六条中规定,监测机构应当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监测设备,遵守监测规范。监测机构及其负责人对监测数据的 和 负责。(BC)A、科学性; B、真实性; C、准确性; D、及时性;

6.新环境保护法第十六条中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 和,制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AB)A、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B、国家经济、技术条件; C、国际环境质量标准; D、环境质量标准协会标准;

7.国家采取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 等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ABC)A、环境保护技术装备; B、资源综合利用; C、环境服务; D、环境保护研发;

8.新环境保护法规定,和,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AC)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B、地区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C、军队环境保护部门; D、国家环保部;

9.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 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BD)A、不允许制定; B、可以制定; C、低于; D、严于;

10.新环境保护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在污染物排放符合法定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人民政府应当依法采取、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予以鼓励和支持。(BCD)

A、补贴; B、财政; C、税收; D、价格;

11.国家实行 和 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对本级人民政府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负责人和下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的考核内容,作为对其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考核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开。(CD)A、环境保护监督制度; B、环保公开制度; C、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D、考核评价制度;

12.新环境保护法第三十条规定,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应当合理开发,保护,保障,依法制定有关生态保护和恢复治理方案并予以实施。(AD)A、生物多样性; B、自然资源; C、和谐可持续发展; D、生态安全;

13.新环境保护法第三十六条中规定,和 的其他组织应当优先采购和使用节能、节水、节材等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设备和设施。(AC)A、国家机关; B、企业单位; C、使用财政资金; D、环保志愿者;

14.国家在、和 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BCD)A、自然保护区; B、重点生态功能区; C、生态环境敏感区; D、生态环境脆弱区;

15.新环境保护法第三十条中规定,引进外来物种以及、和 生物技术,应当采取措施,防止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ABC)A、研究; B、利用; C、开发; D、使用;

16.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ABD)A、同时设计; B、同时施工; C、同时监督; D、同时投产使用;

17.新环境保护法第二十条规定,国家建立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实行。(ABCD)A、统一规划; B、统一标准; C、统一监测; D、统一的防治措施;

18.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改善环境,依照有关规定 的,人民政府应当予以支持。(ABC)

A、转产; B、搬迁; C、关闭; D、停产;

19.新环境保护法第六十一条规定,建设单位未依法提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者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的,由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责令,处以罚款,并可以责令。(AD)A、停止建设;

B、提交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C、关闭; D、恢复原状;

20.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排污费。排污费应当全部专项用于环境污染防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或者挪作他用。(BC)A、侵占; B、截留; C、挤占; D、扣除;

21.国家加强对、、等的保护,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调查、监测、评估和修复制度。(ABC)

A、大气; B、水; C、土壤; D、冰川;

22.新环境保护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排放污染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可以 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设施、设备。(AB)A、查封; B、扣押; C、转移; D、搬迁;

23.新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七条中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的 和事后恢复等工作。(ABC)A、风险控制; B、应急准备; C、应急处置; D、应急救援;

24.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使用、处置 和 的物品,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防止污染环境。(AD)A、化学物品; B、农产品; C、含有污染性质; D、含有放射性物质;

25.禁止将不符合农用标准和环境保护标准的、施入农田。施用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及进行灌溉,应当采取措施,防止重金属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环境。(BC)A、农药; B、固体废物; C、废水; D、化肥;

26.是国家的基本国策。(A)A、保护环境 B、防治污染 C、保障公众健康 D、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7.新环境保护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组织对生活废弃物的、。(AC)A、分类处置; B、科学分类; C、回收利用; D、综合治理;

28.国家实行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对 国家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或者 国家确定的环境质量目标的地区,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暂停审批其新增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CD)A、完成; B、低于; C、超过; D、未完成;

29.国家对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实行淘汰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 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和产品。(ABCD)A、生产; B、销售; C、转移; D、使用;

30.新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一条中规定,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符合经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要求,不得擅自 或者。(CD)A、转产; B、转移; C、拆除; D、闲置;

二、简答题:(共12道小题,共70分。)

1、新环境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如实向社会公开什么内容,进而接受社会监督?(5分)

答:新环境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如实向社会公开其主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2、新环境保护法第六十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如何处理?(5分)答: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其采取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等措施;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

3、新《环境保护法》第四十条中规定,企业应当优先使用清洁能源,采用什么措施减少污染物的产生?(4分)

答:新《环境保护法》第四十条中规定,企业应当优先使用清洁能源,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工艺、设备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污染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4、我国新《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是什么?(5分)

答: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5、我国新《环境保护法》中的关于“环境”的定义是什么?(5分)答: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6、新环境保护法第五十九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可以依法作出如何处罚措施?(4分)

答: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

7、新环境保护法中,关于符合向人民法院提起环境诉讼的社会组织的条件是什么?(5分)

答:新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中规定: 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下列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一)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

(二)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

8、新环境保护法中,关于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违法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请列出相关行为?(8分)

答:

(一)建设项目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被责令停止建设,拒不执行的;

(二)违反法律规定,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被责令停止排污,拒不执行的;

(三)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的;

(四)生产、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生产、使用的农药,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

9、新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二条中规定,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防治在生产建设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哪些污染物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5分)

答:第四十二条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医疗废物、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光辐射、电磁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10、新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七条中关于企业事业单位环境应急预案及响应的相关要求是什么?(6分)

答: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

11、新环境保护法第六条中关于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公民的环境保护要求是什么?(8分)

答:新环境保护法第六条中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12、新环境保护法第六十八条中关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过、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其主要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的违法行为有哪些?(10分)答:

(一)不符合行政许可条件准予行政许可的;

(二)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包庇的;

(三)依法应当作出责令停业、关闭的决定而未作出的;

(四)对超标排放污染物、采用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污染物、造成环境事故以及不落实生态保护措施造成生态破坏等行为,发现或者接到举报未及时查处的;

(五)违反本法规定,查封、扣押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设施、设备的;

(六)篡改、伪造或者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

(七)应当依法公开环境信息而未公开的;

(八)将征收的排污费截留、挤占或者挪作他用的;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违法行为。

第四篇:环境保护法试题及答案

全国2010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2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我国《环境保护法》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这一分类是依据()

A.环境的形成B.环境的要素

C.环境的功能

D.环境的范围

2.依照我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的规定,水污染损害是由受害人重大过失造成的()

A.排污方不承担赔偿责任

B.可以减轻排污方的赔偿责任

C.排污方仍应承担赔偿责任

D.由排污方平等负担赔偿责任

3.依照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规定,将废物直接作为原料进行利用或者对废物进行再生利用的活动被称为()

A.减量化

B.再利用

C.资源化

D.无害化

4.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中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的规定,体现的生态规律是()

A.相生相克律

B.协调稳定律

C.时空有宜律

D.负载定额律

5.工业发达国家环境管理体制发展的共同趋势是()

A.由现有的部兼负环境保护职责

B.同时设立协调机构与部一级的专门机构

C.设立具有更大权限的独立机构

D.几种机构同时并设

6.我国《环境保护法》第4条所规定的最重要、基本的环境政策是()

A.预防为主、防治结合B.环境管理的公众参与

C.污染者治理、开发者养护

D.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

7.依照我国《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负责协调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的机构是()

A.全国环境保护部际联席会议

B.环境保护部

C.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

D.国务院突发事件应对办公室

8.下列选项中属于自然资源补偿费的是()

A.水资源费

B.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

C.森林植被恢复费

D.耕地闲置费

9.某国际组织于1974年提出了被各成员国共同接受的“环境污染”的定义,该国际组织是()

A.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B.欧洲共同体

C.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D.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10.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的“两控区”是指()

A.一氧化碳控制区和二氧化碳控制区

B.二氧化碳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

C.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碳控制区

D.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

11.依照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规定,下列建设项目属于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是()

A.海上潮汐电站

B.修船厂

C.岸边油库

D.滨海火电站

12.我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规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必要时,可以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外围划定()

A.三级保护区

B.缓冲区

C.准保护区

D.储备区

13.依照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规定,禁止夜间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进行()

A.抢修作业

B.抢险作业

C.生产工艺必需的连续作业

D.住宅装修作业

14.以是否跨越国境为标准,固体废物转移行为可以分为()

A.进口转移和出口转移

B.境内转移、过境转移和越境转移

C.贸易转移和非贸易转移

D.协议转移、互惠转移和项目转移

15.依照我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在核动力厂等重要核设施的外围地区应当划定()

A.规划限制区

B.核设施退役区

C.核事故场内应急区

D.核设施流出物监测区

16.下列自然资源属于不可更新资源的是()

A.土地资源

B.石油资源

C.水资源

D.生物资源

17.我国《水法》规定的取水许可适用于()

A.直接从江河取水的行为

B.为家庭生活少量取水的行为

C.城镇居民取用自来水的行为

D.村民从本村水库取水的行为

18.依照《退耕还林条例》有关退耕还林目标责任制的规定,与行政机关签订责任书的主体应当是()

A.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

B.项目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

C.项目技术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

D.项目财务负责人和人事负责人

19.下列关于我国渔业捕捞许可证制度的表述,错误的是()

A.海洋大型拖网、围网作业的捕捞许可证,由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发放

B.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不得超过船网工具控制指标发放海洋作业捕捞许可证

C.捕捞许可证可以买卖或者出租

D.捕捞许可证不得涂改、伪造或者变造

20.依照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规定,狩猎证持有者可以猎捕的野生动物是()

A.国家一级保护的B.国家二级保护的C.非国家重点保护的D.《濒危物种贸易公约》禁止贸易的21.依照我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规定,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

A.核心区、缓冲区、外围保护区

B.核心区、实验区、外围保护区

C.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

D.实验区、缓冲区、外围保护区

22.世界上第一个以环境保护为宗旨的国际组织是()

A.国际自然保护同盟

B.世贸组织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C.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D.保护自然国际咨询委员会

23.《京都议定书》规定的清洁发展机制适用于()

A.公约附件一缔约方之间

B.公约附件一和非公约附件一缔约方之间

C.公约附件二缔约方之间

D.公约附件二和非公约附件二缔约方之间

24.在生物安全领域,以处理科学不确定性问题为核心的国际条约是()

A.《京都议定书》

B.《伦敦议定书》

C.《卡塔赫纳议定书》

D.《蒙特利尔议定书》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未选均无分。

25.下列关于环境基本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A.环境基本法在各国的出现反映了环境立法从局部到整体的发展趋势

B.环境基本法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C.环境基本法的出现反映了各国从单项环境要素的保护和单项治理向全面环境管理及综合防治方向的发展

D.环境基本法的出现是环境法向完备阶段发展的重要标志

E.一般来说,单行环境保护法规是在环境基本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6.下列许可证中属于自然资源开发许可证的是()

A.木材运输证

B.养殖使用证

C.捕捞许可证

D.草原使用证

E.采矿许可证

27.下列关于环境信息公开的表述,正确的是()

A.环保部门应当在当地主要媒体上定期公布排污超标或者超总量的污染严重企业的名单

B.被列入污染严重企业名单的企业应当定期公布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C.省级人民政府环保部门可以对未完成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市、县予以公布

D.在环评审批阶段环保部门应当公告已受理的环评文件简要信息与审批结果

E.大、中城市人民政府环保部门应当定期发布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公报

28.依照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是指()

A.工业园区

B.医疗区

C.文教科研区

D.机关办公区

E.居民生活区

29.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的固体废物管理原则包括()

A.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

B.专门处置原则

C.全过程管理原则

D.就地处理原则

E.分类管理原则

30.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的保护耕地的主要措施包括()

A.耕地占用补偿

B.耕地总量不减少

C.基本农田保护

D.节约使用土地,禁止闲置、荒芜耕剑

E.鼓励合理开发未利用地

31.依照我国矿产资源保护法律的规定,转让探矿权应当具备的条件包括()

A.自颁发勘查许可证之日起满1年

B.完成规定的最低勘查投入

C.探矿权属无争议

D.已缴纳探矿权使用费与探矿权价款

E.已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

32.国际环境法的渊源包括()

A.国际条约

B.国际习惯

C.一般法律原则

D.司法判例和公法家学说

E.“软法”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33.简述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指导原则。

34.简述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的适用范围。

35.简述我国文化遗迹地保护立法规定的主要保护管理措施。

36.国际环境法客体中“国家管辖以外的环境与资源”有哪几类?请举例说明。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7小题12分,第38小题8分,共20分)

37.最近几年,我国一些省、市纷纷在人民法院设立环保法庭、在人民检察院设立环境检察处、在公安机关设立环保公安分局,以建立和完善环保执法的协调机制。请你谈谈公、检、法机关设立上述机构的积极意义。(12分)

38.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分别对环境噪声与环境噪声污染的概念做出了解释,但该法在第61条仅对“受到环境噪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个人,有权要求加害人排除危害”做出规定,而未对环境噪声干扰所致妨害作出规定。

问:何为“环境噪声”与“环境噪声污染”,它们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立法为何要做出这种区分?当邻里之间发生环境噪声干扰所致妨害纠纷不能依据第61条予以解决时,应当依照民法(或者物权法)规定的何种原则予以解决?(8分)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9小题l2分,第40小题8分,共20分)

39.2003年以来,某市花园小区(以下简称小区)距离某汽车修理厂(以下简称汽修厂)最近的一栋住宅楼中陆续有居民被确诊患有癌症。由于小区位于汽修厂下风向,已被确诊患有恶性淋巴癌的小区居民李某意识到癌症的发生可能与汽修厂喷漆作业有关。经专家证实,汽修厂喷漆过程中产生的刺激性气体含强致癌性的苯类物质,长期接触会诱发癌症。

李某遂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汽修厂停止喷漆作业,并赔偿损失30万元人民币。李某提交的证据除损害证明外,还包括汽修厂所用油漆含有苯类物质的产品说明书、关于苯类物质具有强致癌性的专家证明、长期接触苯类物质会诱发恶性淋巴癌的医学文献资料、李某患有恶性淋巴癌的诊断证明。汽修厂则辩称虽然喷漆所产生的气体中含有苯类物质,但由于致癌原因很多,李某提交的证据不能直接证明其所患癌症与其喷漆作业之间存在必然因果关系,因此请求人民法院驳回李某的诉讼请求。

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自1998年以来汽修厂因喷漆作业未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有害气体散发,环保部门曾屡次向其下达限期治理决定书,责令其停止喷漆作业,重新选址,并远离人口集中区域。但是,汽修厂对此决定并未理睬。

问:(1)在本案中,如果汽修厂否认李某提出的侵权事实,是否应当举证,为什么?(4分)

(2)如果汽修厂应当举证,那么应当对哪些事项承担举证责任?(4分)

(3)环保部门责令汽修厂限期治理而不采取进一步强制措施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4分)40.2004年6月1日某市环保局接到投诉,称某河支流河水有严重异味。环保局主管局长汪某指示环境监测站进行调查。环境监测人员经取样检测后,发现该支流河水中氨氮类物质严重超标。收到检测结果后,汪某认为氨氮类物质易于挥发,且汛期水量较大,不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环保局未采取进一步措施。同日环保局又收到投诉,称该河支流有死鱼现象。环境监察人员排查后发现氨氮类污染物是由某化工厂排放的,进一步调查后又查明:在总经

理张某授意下,该化工厂新引进的生产线主体工程完成后,环保设备未“三同时”验收即于2004年5月31日进行了试生产。在试生产过程中,由于环保设备不能正常运行,使得大量高浓度含氨氮污水直接排入某河支流。

6月2日环保局工作人员制作了限期整改通知书草案,责令该化工厂立即停止试生产,并提交给汪某签署。汪某则认为该化工厂是当地的利税大户,曾多次受到当地政府的各类表彰。因此,汪某并未签署限期整改通知书。6月4日该河干流开始出现死鱼现象,自来水厂也被迫关闭了部分取水口。6月5日汪某意识到事态严重,遂通过电话责令该化工厂立即停止试生产。然而,一切为时已晚。当天夜间该河干流即发生了重大水污染事故,除河内的鱼类大量死亡外,沿岸十余家自来水厂也被迫全部关闭,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3000万元。

数月后当地检察院向法院提起公诉,追究张某和汪某的刑事责任。法院经审理后做出了有罪判决。

问:(1)张某的行为构成何种犯罪,为什么?(4分)

(2)汪某的行为构成何种犯罪,为什么?(4分)

第五篇:新环境保护法四个配套办法

新环境保护法四个配套办法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按日连续处罚办法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按日连续处罚办法》经2014年12月15日环境保护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2014年12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令第28号公布。该《办法》分总则、适用范围、实施程序、计罚方式、附则5章22条,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解释,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查封扣押办法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查封扣押办法》经2014年12月15日环境保护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2014年12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令第29号公布。该《办法》分总则、适用范围、实施程序、附则4章25条,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解释,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办法》经2014年12月15日环境保护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2014年12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令第30号公布。该《办法》分总则、适用范围、实施程序、附则4章22条,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解释,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办法

《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办法》经2014年12月15日环境保护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2014年12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令第31号公布。该《办法》共18条,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解释,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令

第28号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按日连续处罚办法》已于2014年12月15日由环境保护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部长 周生贤

2014年12月19日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按日连续处罚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实施按日连续处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法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以下称排污者)实施按日连续处罚的,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实施按日连续处罚,应当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引导和督促排污者及时改正环境违法行为。

第四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按日连续处罚,应当依法向社会公开行政处罚决定和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等相关信息。

第二章 适用范围

第五条 排污者有下列行为之一,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罚款处罚决定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实施按日连续处罚:

(一)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

(二)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污染物的;

(三)排放法律、法规规定禁止排放的污染物的;

(四)违法倾倒危险废物的;

(五)其他违法排放污染物行为。

第六条 地方性法规可以根据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 增加按日连续处罚的违法行为的种类。

第三章 实施程序

第七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检查发现排污者违法排放污染物的,应当进行调查取证,并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按日连续处罚决定应当在前款规定的行政处罚决定之后作出。

第八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当场认定违法排放污染物的,应当在现场调查时向排污者送达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责令立即停止违法排放污染物行为。

需要通过环境监测认定违法排放污染物的,环境监测机构应当按照监测技术规范要求进行监测。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在取得环境监测报告后三个工作日内向排污者送达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责令立即停止违法排放污染物行为。

第九条 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排污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名称或者姓名、营业执照号码或者居民身份证号码、组织机构代码、地址以及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姓名等;

(二)环境违法事实和证据;

(三)违反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具体条款和处理依据;

(四)责令立即改正的具体内容;

(五)拒不改正可能承担按日连续处罚的法律后果;

(六)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

(七)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名称、印章和决定日期。

第十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在送达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之日起三十日内,以暗查方式组织对排污者违法排放污染物行为的改正情况实施复查。

第十一条 排污者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复查前,可以向作出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改正情况,并附具相关证明材料。

第十二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复查时发现排污者拒不改正违法排放污染物行为的,可以对其实施按日连续处罚。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复查时发现排污者已经改正违法排放污染物行为或者已经停产、停业、关闭的,不启动按日连续处罚。

第十三条 排污者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认定为拒不改正:

(一)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送达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复查发现仍在继续违法排放污染物的;

(二)拒绝、阻挠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复查的。

第十四条 复查时排污者被认定为拒不改正违法排放污染物行为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本办法第八条的规定再次作出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并送达排污者,责令立即停止违法排放污染物行为,并应当依照本办法第十条、第十二条的规定对排污者再次进行复查。

第十五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按日连续处罚应当符合法律规定的行政处罚程序。

第十六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决定实施按日连续处罚的,应当依法作出处罚决定书。

处罚决定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排污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名称或者姓名、营业执照号码或者居民身份证号码、组织机构代码、地址以及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姓名等;

(二)初次检查发现的环境违法行为及该行为的原处罚决定、拒不改正的违法事实和证据;

(三)按日连续处罚的起止时间和依据;

(四)按照按日连续处罚规则决定的罚款数额;

(五)按日连续处罚的履行方式和期限;

(六)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

(七)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名称、印章和决定日期。

第四章 计罚方式

第十七条 按日连续处罚的计罚日数为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送达排污者之日的次日起,至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复查发现违法排放污染物行为之日止。再次复查仍拒不改正的,计罚日数累计执行。

第十八条 再次复查时违法排放污染物行为已经改正,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之后的检查中又发现排污者有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情形的,应当重新作出处罚决定,按日连续处罚的计罚周期重新起算。按日连续处罚次数不受限制。

第十九条 按日连续处罚每日的罚款数额,为原处罚决定书确定的罚款数额。按照按日连续处罚规则决定的罚款数额,为原处罚决定书确定的罚款数额乘以计罚日数。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针对违法排放污染物行为实施按日连续处罚的,可以同时适用责令排污者限制生产、停产整治或者查封、扣押等措施;因采取上述措施使排污者停止违法排污行为的,不再实施按日连续处罚。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解释。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令

第29号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查封 扣押办法》已于2014年12月15日由环境保护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1]

部长 周生贤 2014年12月19日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查封 扣押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实施查封、扣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等法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对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以下称排污者)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排放污染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污染,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设施、设备实施查封、扣押的,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查封、扣押所需经费,应当列入本机关的行政经费预算,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

第二章 适用范围

第四条 排污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法实施查封、扣押:

(一)违法排放、倾倒或者处置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危险废物、含重金属污染物或者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的;

(二)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排放、倾倒、处置污染物的;

(三)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排放、倾倒化工、制药、石化、印染、电镀、造纸、制革等工业污泥的;

(四)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排放污染物的;

(五)较大、重大和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未按照要求执行停产、停排措施,继续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排放污染物的;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违法排污行为。有前款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第六项情形之一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实施查封、扣押;已造成严重污染或者有前款第四项、第五项情形之一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实施查封、扣押。

第五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查封、扣押排污者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设施、设备,应当符合有关法律的规定。不得重复查封、扣押排污者已被依法查封的设施、设备。

对不易移动的或者有特殊存放要求的设施、设备,应当就地查封。查封时,可以在该设施、设备的控制装置等关键部件或者造成污染物排放所需供水、供电、供气等开关阀门张贴封条。

第六条 具备下列情形之一的排污者,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予以处罚,可以不予实施查封、扣押:

(一)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危险废物处置等公共设施的运营单位;

(二)生产经营业务涉及基本民生、公共利益的;

(三)实施查封、扣押可能影响生产安全的。

第七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查封、扣押的,应当依法向社会公开查封、扣押决定,查封、扣押延期情况和解除查封、扣押决定等相关信息。[1]

第三章 实施程序

第八条 实施查封、扣押的程序包括调查取证、审批、决定、执行、送达、解除。第九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查封、扣押前,应当做好调查取证工作。

查封、扣押的证据包括现场检查笔录、调查询问笔录、环境监测报告、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和其他证明材料。

第十条 需要实施查封、扣押的,应当书面报经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案情重大或者社会影响较大的,应当经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案件审查委员会集体审议决定。

第十一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决定实施查封、扣押的,应当制作查封、扣押决定书和清单。

查封、扣押决定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排污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名称或者姓名、营业执照号码或者居民身份证号码、组织机构代码、地址以及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姓名等;

(二)查封、扣押的依据和期限;

(三)查封、扣押设施、设备的名称、数量和存放地点等;

(四)排污者应当履行的相关义务及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

(五)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名称、印章和决定日期。第十二条 实施查封、扣押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由两名以上具有行政执法资格的环境行政执法人员实施,并出示执法身份证件;

(二)通知排污者的负责人或者受委托人到场,当场告知实施查封、扣押的依据以及依法享有的权利、救济途径,并听取其陈述和申辩;

(三)制作现场笔录,必要时可以进行现场拍摄。现场笔录的内容应当包括查封、扣押实施的起止时间和地点等;

(四)当场清点并制作查封、扣押设施、设备清单,由排污者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分别收执。委托第三人保管的,应同时交第三人收执。执法人员可以对上述过程进行现场拍摄;

(五)现场笔录和查封、扣押设施、设备清单由排污者和执法人员签名或者盖章;

(六)张贴封条或者采取其他方式,明示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已实施查封、扣押。第十三条 情况紧急,需要当场实施查封、扣押的,应当在实施后二十四小时内补办批准手续。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人认为不需要实施查封、扣押的,应当立即解除。

第十四条 查封、扣押决定书应当当场交付排污者负责人或者受委托人签收。排污者负责人或者受委托人应当签名或者盖章,注明日期。

实施查封、扣押过程中,排污者负责人或者受委托人拒不到场或者拒绝签名、盖章的,环境行政执法人员应当予以注明,并可以邀请见证人到场,由见证人和环境行政执法人员签名或者盖章。

第十五条 查封、扣押的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情况复杂的,经本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延长查封、扣押的决定应当及时书面告知排污者,并说明理由。

第十六条 对就地查封的设施、设备,排污者应当妥善保管,不得擅自损毁封条、变更查封状态或者启用已查封的设施、设备。

对扣押的设施、设备,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妥善保管,也可以委托第三人保管。扣押期间设施、设备的保管费用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承担。

第十七条 查封的设施、设备造成损失的,由排污者承担。扣押的设施、设备造成损失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承担;因受委托第三人原因造成损失的,委托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先行赔付后,可以向受委托第三人追偿。

第十八条 排污者在查封、扣押期限届满前,可以向决定实施查封、扣押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出解除申请,并附具相关证明材料。

第十九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解除查封、扣押申请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组织核查,并根据核查结果分别作出如下决定:

(一)确已改正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排放污染物行为的,解除查封、扣押;

(二)未改正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排放污染物行为的,维持查封、扣押。第二十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查封、扣押后,应当及时查清事实,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立即作出解除查封、扣押决定:

(一)对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排放污染物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或者处理决定,不再需要实施查封、扣押的;

(二)查封、扣押期限已经届满的;

(三)其他不再需要实施查封、扣押的情形。

第二十一条 查封、扣押措施被解除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立即通知排污者,并自解除查封、扣押决定作出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送达解除决定。

扣押措施被解除的,还应当通知排污者领回扣押物;无法通知的,应当进行公告,排污者应当自招领公告发布之日起六十日内领回;逾期未领回的,所造成的损失由排污者自行承担。

扣押物无法返还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委托拍卖机构依法拍卖或者变卖,所得款项上缴国库。

第二十二条 排污者涉嫌环境污染犯罪已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依法移送查封、扣押的设施、设备及有关法律文书、清单。

第二十三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查封后的设施、设备应当定期检视其封存情况。

排污者阻碍执法、擅自损毁封条、变更查封状态或者隐藏、转移、变卖、启用已查封的设施、设备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及时提请公安机关依法处理。[1]

第四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解释。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令

第30号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办法》已于2014年12月15日由环境保护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1]

部长 周生贤 2014年12月19日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限制生产 停产整治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实施限制生产、停产整治措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以下称排污者),责令采取限制生产、停产整治措施的,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作出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决定时,应当责令排污者改正或者限期改正违法行为,并依法实施行政处罚。

第四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的,应当依法向社会公开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决定,限制生产延期情况和解除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的日期等相关信息。[1]

第二章 适用范围

第五条 排污者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日最高允许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其采取限制生产措施。

第六条 排污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其采取停产整治措施:

(一)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污染物,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的;

(二)非法排放含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严重危害环境、损害人体健康的污染物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三倍以上的;

(三)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

(四)被责令限制生产后仍然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的;

(五)因突发事件造成污染物排放超过排放标准或者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七条 具备下列情形之一的排污者,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予以处罚,可以不予实施停产整治:

(一)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危险废物处置等公共设施的运营单位;

(二)生产经营业务涉及基本民生、公共利益的;

(三)实施停产整治可能影响生产安全的。

第八条 排污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责令停业、关闭:

(一)两年内因排放含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有毒物质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受过两次以上行政处罚,又实施前列行为的;

(二)被责令停产整治后拒不停产或者擅自恢复生产的;

(三)停产整治决定解除后,跟踪检查发现又实施同一违法行为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严重环境违法情节的。[1]

第三章 实施程序

第九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作出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决定前,应当做好调查取证工作。

责令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的证据包括现场检查笔录、调查询问笔录、环境监测报告、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和其他证明材料。

第十条 作出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决定前,应当书面报经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案情重大或者社会影响较大的,应当经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案件审查委员会集体审议决定。

第十一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作出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决定前,应当告知排污者有关事实、依据及其依法享有的陈述、申辩或者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就同一违法行为进行行政处罚的,可以在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或者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中一并告知。

第十二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作出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决定的,应当制作责令限制生产决定书或者责令停产整治决定书,也可以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中载明。

第十三条 责令限制生产决定书和责令停产整治决定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排污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名称或者姓名、营业执照号码或者居民身份证号码、组织机构代码、地址以及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姓名等;

(二)违法事实、证据,以及作出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决定的依据;

(三)责令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的改正方式、期限;

(四)排污者应当履行的相关义务及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

(五)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名称、印章和决定日期。

第十四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自作出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决定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将决定书送达排污者。

第十五条 限制生产一般不超过三个月;情况复杂的,经本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三个月。

停产整治的期限,自责令停产整治决定书送达排污者之日起,至停产整治决定解除之日止。

第十六条 排污者应当在收到责令限制生产决定书或者责令停产整治决定书后立即整改,并在十五个工作日内将整改方案报作出决定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并向社会公开。整改方案应当确定改正措施、工程进度、资金保障和责任人员等事项。

被限制生产的排污者在整改期间,不得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重点污染物日最高允许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并按照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进行监测或者委托有条件的环境监测机构开展监测,保存监测记录。

第十七条 排污者完成整改任务的,应当在十五个工作日内将整改任务完成情况和整改信息社会公开情况,报作出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决定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并提交监测报告以及整改期间生产用电量、用水量、主要产品产量与整改前的对比情况等材料。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决定自排污者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之日起解除。

第十八条 排污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决定自行终止:

(一)依法被撤销、解散、宣告破产或者因其他原因终止营业的;

(二)被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依法责令停业、关闭的。

第十九条 排污者被责令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对排污者履行限制生产、停产整治措施的情况实施后督察,并依法进行处理或者处罚。

第二十条 排污者解除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在解除之日起三十日内对排污者进行跟踪检查。[1]

第四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令

第31号

《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办法》已于2014年12月15日由环境保护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1]

部长 周生贤 2014年12月19日

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办法

第一条 为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的权利,促进企业事业单位如实向社会公开环境信息,推动公众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环境保护部负责指导、监督全国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工作。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指导、监督本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工作。

第三条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强制公开和自愿公开相结合的原则,及时、如实地公开其环境信息。

第四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指导、监督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工作制度。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开展指导、监督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工作所需经费,应当列入本部门的行政经费预算。

有条件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建设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平台。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指定机构负责本单位环境信息公开日常工作。

第五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企业事业单位公开的环境信息及政府部门环境监管信息,建立企业事业单位环境行为信用评价制度。

第六条 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依法可以不公开;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七条 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于每年3月底前确定本行政区域内重点排污单位名录,并通过政府网站、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布。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确定重点排污单位名录时,应当综合考虑本行政区域的环境容量、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以及企业事业单位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等因素。

第八条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列入重点排污单位名录:

(一)被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确定为重点监控企业的;

(二)具有试验、分析、检测等功能的化学、医药、生物类省级重点以上实验室、二级以上医院、污染物集中处置单位等污染物排放行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或者可能对环境敏感区造成较大影响的;

(三)三年内发生较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或者因环境污染问题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

(四)其他有必要列入的情形。

第九条 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公开下列信息:

(一)基础信息,包括单位名称、组织机构代码、法定代表人、生产地址、联系方式,以及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的主要内容、产品及规模;

(二)排污信息,包括主要污染物及特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口数量和分布情况、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情况,以及执行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核定的排放总量;

(三)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

(四)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其他环境保护行政许可情况;

(五)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六)其他应当公开的环境信息。

列入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名单的重点排污单位还应当公开其环境自行监测方案。

第十条 重点排污单位应当通过其网站、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平台或者当地报刊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环境信息,同时可以采取以下一种或者几种方式予以公开:

(一)公告或者公开发行的信息专刊;

(二)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

(三)信息公开服务、监督热线电话;

(四)本单位的资料索取点、信息公开栏、信息亭、电子屏幕、电子触摸屏等场所或者设施;

(五)其他便于公众及时、准确获得信息的方式。

第十一条 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公布重点排污单位名录后九十日内公开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环境信息;环境信息有新生成或者发生变更情形的,重点排污单位应当自环境信息生成或者变更之日起三十日内予以公开。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二条 重点排污单位之外的企业事业单位可以参照本办法第九条、第十条和第十一条的规定公开其环境信息。

第十三条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自愿公开有利于保护生态、防治污染、履行社会环境责任的相关信息。

第十四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有权对重点排污单位环境信息公开活动进行监督检查。被检查者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

第十五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宣传和引导公众监督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工作。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重点排污单位未依法公开环境信息的,有权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举报。接受举报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对举报人的相关信息予以保密,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第十六条 重点排污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责令公开,处三万元以下罚款,并予以公告:

(一)不公开或者不按照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内容公开环境信息的;

(二)不按照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的方式公开环境信息的;

(三)不按照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时限公开环境信息的;

(四)公开内容不真实、弄虚作假的。

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七条 本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下载新环境保护法配套实施办法知识普及试题_(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环境保护法配套实施办法知识普及试题_(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环境保护法试题(多选)

    多选题 76、《循环经济促进法》中所称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哪些活动的总称? A.减量化B.再利用C.资源化D.无害化 答案:abc 知识点:默认知识点 难度: 3......

    2015年新环境保护法知识竞赛模拟题及答案

    2015年新环境保护法知识竞赛模拟题及答案 >卷一 2015年新环境保护法知识竞赛模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1.我国新《环境保护法》第五条规定,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

    环境保护法(答案)

    《环境保护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新修订的《环保法》第四十三条规定,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 。 A、环境保护税 B、经费......

    《环境保护法》试题

    《环境保护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新修订的《环保法》第四十三条规定,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 C 。 A、环境保护税 B、经费......

    2015年新环境保护法知识竞赛及参考

    2015年环保知识竞赛题及答案 1.我国新《环境保护法》第五条规定,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损害担责的原则。(B) A.政府为主 B.公众参与 C.部门配合 2.......

    新环境保护法培训试卷及答案

    新环境保护法培训试卷及答案 姓名:部门/车间: 岗位: 考核时间: 分数: 一、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25题) 1、环境法上的环境概念包括:(A) A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 B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

    新《安全生产法》和《环境保护法》知识答题答案

    新《安全生产法》知识考试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50题,每题1分) 第 1 题 《安全生产法》规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对发现其辖区内的生产经营单位存在事故隐患或者安全生产违......

    临沭县-新环境保护法知识竞赛模拟题附答案

    临沭县环境保护局 新《环境保护法》知识竞赛模拟题 一、 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排污单位应当按国家有关规定和监测规范安装使用监测设备,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保存原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