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准备金制度由来及现实意义

时间:2019-05-14 23:07: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存款准备金制度由来及现实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存款准备金制度由来及现实意义》。

第一篇:存款准备金制度由来及现实意义

一.存款准备金概况 1.存款准备金的作用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并进行资金清算需要而存入中央银行一定数额的资金,金融机构按规模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一般来说,实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国家中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一旦获得储户存入的存款,就须将一定比例的存款再存入作为货币管理当局的中央银行。这种货币管理制度就是通常所说的存款准备金制度。

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最初目的是为了保证银行券和客户存款的兑付。随着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它正演变为央行调控金融机构存款派生能力和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这一制度下,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通过存款准备金账户进行资金清算和流动性管理,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存款准备金制度具有较强的告示效应。存款准备金比率升降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预示图,中央银行调整准备金比率是公开的、家喻户晓的行动,并立即影响各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头寸。因此,调整准备金比率实际上是中央银行的一种有效宣言,而且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强制性。

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可以有效的控制货币供应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决定货币乘数大小从而决定派生存款倍增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方面直接冻结银行一定数量的基础货币;另一方面影响货币乘数,产生多倍收缩效应,即使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由于种种原因持有超额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也会产生效果。因此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有货币政策“巨斧”之称。

2.存款准备金的传导机制

根据货币政策的内部传导机制可知存款准备金政策影响货币供给的的途径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

首先是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传导影响操作目标的阶段,即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启动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到银行体系所持有的基础货币数量的变动。在这一传导阶段中,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供给具有决定意义。中央银行通过自己所能操作的工具变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工具的运用来调节和控制银行体系所能持有的基础货币数量,决定银行体系的资产业务总规模。

其次是通过操作目标影响中介目标阶段,即从中央银行基础货币量的变动到银行体系的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在这一阶段,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余额增加(或减少),或负债余额减少(或增加),基础货币从银行体系或公众手上流入中央银行(或从中央银行流入银行体系或公众手中),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减少(或减少),在此基础上借助货币乘数效应的传导,使得货币供给量呈多倍伸缩(或扩张)。关于货币调节内部传导机制表明,货币供给的扩张是由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决定的,而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变化则取决于影响它们的各因素的特性及其变化。

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一方面,将使货币乘数变小;另一方面,由于准备率的提高,使商业银行的应缴准备金额增加,超额准备金则相应减少。虽然法定准备金与超额准备金同属于基础货币的组成部分,但法定准备金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一般是不能动用的,这两个项目的一增一减无疑使基础货币的构成发生了改变,降低了商业银行创造信用与派生存款的能力,使得货币供应量减小。若商业银行在准备金率提高后出现准备金不足,商业银行就只能倍数收缩贷款,以使准备金与存款之间的比例符合提高后的准备金率的要求,货币乘数相应下降,从而导致货币供应量的紧缩。反之,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将使得商业银行缴纳法定准备金之后,还有富余的准备金,商业银行必然将其用于扩大发放贷款,又形成数倍的存款,从而使得货币乘数扩大,并导致货币供应量的扩张。

若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政策能显著影响货币供应量,我们就认为该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有效的,若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政策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较小或不明显,我们就认为该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较低或无效。

3.中外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差异

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与西方国家的通行做法存在较大的差异: 一是我国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准备金存款支付利息,而一般西方国家不对存款准备金付息。

二是我国对不同类别的金融机构实施不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但对同一机构则不管活期、定期还是储蓄存款,均实施统一的存款准备金率。而西方国家一般对不同流动性的存款实行不同的存款准备金率。

三是我国以金融机构月末或旬末的存款余额作为计提准备金的基础,而西方国家一般按金融机构的日平均存款余额作为计提准备金的基础。

四是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水平大大高于西方国家,而且中央银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繁程度也远远高于西方国家,如2007年调整了l0次存款准备金率、2008年9次、2010年6次、今年到目前为止已经有4次(每月一次), 可以说,这种存款准备金率频繁使用全球罕见。

第二篇: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

存款准备金制度最早源于19世纪中期美国纽约的安全基金,是银行同业为防止出现流动性危机而设立的民间的自救措施。1914年美国联邦储备体系(即美国中央银行)建立后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后来被其他国家效法。就其本源来讲,它首先是一项银行监管手段,后来在信用货币制度下,逐步被用作调节货币乘数乃至货币供应量的政策工具。

我国自1984年开始实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建立的初衷是作为平衡中央银行信贷收支的手段,中央银行通过高存款准备金率集中一部分信贷资金,再以贷款方式分配给各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准备金分为两个账户:法定存款准备金存款账户和备付金账户。1989年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3%(加备付金率则达20%左右)。1998年3月改革,两个账户合而为一,统称存款准备金账户,法定存款准备金由法人统一缴存。同时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13%降低至8%,1999年又进一步降至6%。即商业银行每日营业终了其存款准备金账户余额不得低于核定存款的6%,存款按旬考核,并恢复了准备金存款原有的支付、清soft-com:office:smarttags" />2003年8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 2003年9月21日起,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的6%调高至 7%,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暂时执行6%的存款准备金率不变。2004年3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宣布自4月25日起,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将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0.5个百分点。2004年4月25日再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即由7%提高到7.5%。为支持农业贷款发放和农村信用社改革,农村信用社和城市信用社暂缓执行,仍执行6%的存款准备金率。38家银行实行8%的差别准备金率。

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与西方国家的通行做法有两方面大的差异,一是西方国家一般对不同流动性的存款实行不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比如,活期存款的流动性高于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所以,活期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要高于定期和储蓄存款的,这主要是因为最初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实施是为了防止商业银行过度放贷而出现流动性不足。我国则没有按照商业银行存款的类别来实施不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而是不管活期定期还是储蓄存款,统一于一个准备金率。第二方面的不同是,西方国家中央银行一般不对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支付利息,商业银行往往把法定准备金要??资金用于贷款或投资,现在由于法定准备要求而使商业银行不能动用这笔资金,而且商业银行获得这笔资金是要支付利息的,所以这项税收的额度相当于商业银行运用这笔法定准备金投资所获的收益(机会成本),加上它的利息成本。我国则实行对准备金存款支付利息的制度。下面是近年来准备金存款利率变动的情

况(不完全)2:

1998年3月21日,中央银行将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利率下调到 5.22%,同时规定同业存款利率不得高于准备金存款利率。2003年12月 21日,下调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由现行年利率1.89%下调到1.62%,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维持 1.89%不变。2005年3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由现行年利率1.62%下调到0.99%,法定准备金存款利率维持1.89%不变。

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滞后制约了利率市场化进程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目标是: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我国从1993年提出要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1996年正式开始推行。经过十年的努力,名义上基本实现了利率市场化。下面来回顾一下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主要进程:

1996年6月1日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1997年6月放开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1998年8月,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次进行了市场化发债,1999年10月,国债发行也开始采用市场招标形式,从而实现了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

发行利率的市场化。

1998年,人民银行改革了贴现利率生成机制,贴现利率和转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的基础上加点生成,在不超过同期贷款利率(含浮动)的前提下由商业银行自定。

1998年、1999年人民银行连续三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2004年1月1日,人民银行再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1.7],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21,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不再根据企业所有制性质、规模大小分别制定。扩大商业银行自主定价权,提高贷款利率市场化程度,企业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扩大到70%,下浮幅度保持10%不变。在扩大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同时,推出放开人民币各项贷款的计息、结息方式和5年期以上贷

款利率的上限等其他配套措施。

进行大额长期存款利率市场化尝试,1999年10月,人民银行批准中资商业银行法人对中资保险公司法人试办由双方协商确定利率的大额定期存款(最低起存金额3000万元,期限在5年以上不含5年),进行了存款利率改革的初步尝试。2003年11月,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可以开办邮政储蓄协议存款(最低起存金额3000万元,期限降为3年以上不含3年)。

积极推进境内外币利率市场化。2000年9月,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和 300万美元(含300万)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下的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仍由人民银行统一管理。2002年3月,人民银行统一了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2003年7月,放开了英镑、瑞士法郎和加拿大元的外币小额存款利率管理,由商业银行自主确定。2003年11月,对美元、日元、港币、欧元小额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商业银行可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变化,在不超过上限的前提下自主

确定。

2005年3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调整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政策:一是将现行的住房贷款优惠利率回归到同期贷款利率水平,实行下限管理,下限利率水平为相应期限档次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商业银行法人可根据具体情况自主确定利率水平和内部定价规则;二是对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城市或地区,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可由现行的20%提高到30%;具体调整的城市或地区,可由商业银行法人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各地房

地产价格涨幅自行确定,不搞一刀切。

从以上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及措施来看,我国至少在名义上已经实现了利率的市场化改革。但事实并非如此。我国渐进改革模式决定了任何单兵突进的改革都是不可能彻底的。就利率市场化改革而言,也是如此。我国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的滞后制约了利率市场

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利率市场化的理论基础是西方的利率决定理论,包括古典利率理论、凯恩斯货币利率决定理论、可贷资金理论等,以及金融发展金融深化理论。这些理论都强调让市场机制来决定利率水平,即资本(货币)的供求决定了利率水平。因此,理论上讲,利率水平下可以无限趋近于零,上可以趋近于投资的预期回报率,正常的利率水平总是在这一区间内波动。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也指出,利率介于零和社会平均利润率之间。在我国,利率水平既不是介于零和社会平均利润率之间,也不是在零和投资的预期回报率之间,而是在商业银行准备金存款利率与投资的预期回报率(社会平均利润率)之间,这是因为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存放的准备金存款支付利息制度人为地抬高了整个社会利率水平的底部,从而使得所谓的市场化利率实际上仍然遭到扭曲。具体来讲,如果商业银行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没有利息收入,由于这笔资金商业银行必须支付成本,因此,商业银行资金运用必须很有效率。例如,商业银行吸收存款100元,利率为5%,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设为10元(含超额准备),则银行可用资金为90元,这90元资金的预期收益必须大于5元银行才不会亏本。银行的盈利压力增大,资金运用多样化、短期化可能性就产生了(银行的流动性管理)。一旦银行有了短期闲置资金,银行会想方设法把资金短期拆放出去。而另一方面,由于准备金不足银行将受到中央银行处罚,所以如果发现准备金不足银行将努力从市场融入资金,于是就有了同业拆借市场的供求和资金交易。由此形成的利率水平一般能够反映资金供求双方的真是状况,即为

市场化利率。

在我国实行准备金存款付息制度下,银行的盈利压力不是很大。以 1998年为例,商业银行吸收一年期定期存款的成本为不足5.22%(该年利率调整了三次,3月21日为5.22%,7月1日调为4.77%,12月7日再调为3.78%),而它存放到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可以获得5.22%的利率,这样它即使不发放贷款,而把全部资金都存放在中央银行,仍然会有盈利,从而在当时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的背景下,商业银行惜贷行为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即使到今天,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下调到0.99%,法定准备金存款利率仍维持1.89%水平。虽然商业银行已经不能完全依靠央行支付给它的利息来维持它的利息支出了,但是,由于它存放在央行的资金仍有利息收入,因此,一旦它有了闲置资金,它的首要选择就是存到央行,只有等到资金的需求方(银行同业或者企业的正常贷款需求)所提供的利率远高于央行提供的利率时,商业银行才有动力把资金贷放出去(毕竟存放央行的资金是无风险的,而贷给企业甚至拆放给同业都是有风险的)。从而尽管我国早在1996年就已经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但可想而知,这样的同业拆借利率显然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利率,这样的利率的下限不再是零,而是央行支付的利率。所以,笔者认为,准备金存款付息制度扭曲了市场利率,导致利率市场化改革无法彻底。

相关的政策建议

1.尽快取消准备金存款付息制度。2006年底我国将向外资银行完全开放,中外资银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竞争。对商业银行准备金存款的利息支出一方面已经成为央行的一大负担,另一方面,如果仅对中资银行支付利息,则有变相补贴之嫌,如果同时也对外资银行支付利息,造成国有资产拱手与人。因此,无论是从这个角度,还是从从利率市场化角度来讲,都应尽快取消准备金存款付息制度。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分超额和法定准备金两步走,首先取消超额准备金的利息,然后取消法定准备金的利息。

2.向西方成熟市场国家学习,进一步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包括对不同流动性的存款要求不同的存款准备金率等。从文章我们可以看到,1998年以后我国频繁运用准备金政策,这与标准的教科书原理相悖。众所周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首先影响货币乘数,然后再间接影响到货币供应量,因此,法定准备率的微小变动将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变动,容易对经济造成不良后果。随着我国市场环境的逐步成熟,今后不宜再频繁使用准备金政策。此外,1990年代以后国外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新发展也值得我们关注,比如美国取消了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要求,只对活期存款要求。而加拿大等国则实行零准备制度等。

第三篇:存款准备金制度与金融调控

存款准备金指金融机构根据规定将其有关存款和负债按照一定比例交存到中央银行的部分。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交存的存款准备金占其有关存款和负债总额的比例为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最初渊源于保证商业银行对客户提款进行支付,之后逐渐具备清算资金的功能,后来发展成为货币政策工具。

近二十多年来,在部分国家,如英国、加拿大,出现存款准备金率下降为零、存款准备金制度弱化的现象;但是在其他很多国家,如美国、日本、欧元区国家和众多发展中国家,存款准备金制度仍然是一项基本的货币政策制度,在货币信贷数量控制、货币市场流动性和利率调节,以及促进金融机构稳健经营、限制货币替代和资本流出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借鉴诸多市场经济国家经验,关注国际趋势,并根据我国实际不断改进和发展。

一、存款准备金制度概要和发展趋势

从目前各国存款准备金制度运作实际来看,存款准备金发挥着货币政策工具、清算资金和一定的支付保证职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内容也主要是围绕这些职能设计和规定的。

(一)存款准备金制度适用的范围

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是影响货币乘数,即影响中央银行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之间函数关系的重要因素。当中央银行降低或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金融机构可用于贷款的资金会相对增加或减少,促使社会贷款总量相对增加或减少,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货币供应状况。存款准备金制度的适用范围,与货币政策调控方式、传导方式、控制的有效性和公平性密切相关。

从存款准备金制度适用的金融机构范围来看,能够影响货币供应的金融机构,特别是存款货币银行(传统中的商业银行)是存款准备金制度适用的主要机构。20世纪80年代,许多西方国家尽可能扩大了准备金制度适用的金融机构范围。如美国1980年的《存款机构放松管理和货币控制法案》规定,所有存款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外国银行的分支机构以及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和信用协会)等机构,都需按照联邦储备银行的规定交纳的存款准备金。与美国相似,日本要求所有经营本币或外汇的银行,韩国要求所有存款机构,马来西亚要求商业银行、金融公司和商人银行,都必须遵循存款准备金规定。80年代,各国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发展迅速,扩大存款准备金制度适用范围,有利于防止新设金融机构逃避准备金管理,增强存款准备金制度约束货币信贷总量的有效性,同时也避免造成金融机构经营上的不公平。

从存款准备金制度适用的负债范围来看,货币供应量口径对应的负债一般是存款准备金制度适用的范围。1980年代,随着各国货币中介目标逐渐由狭义货币供应量向广义货币供应量转变,存款准备金制度适用的负债范围也相应扩大。准备金制度不仅适用于一般存款,也适用于所有符合货币供应量口径的负债。美国存款准备金要求适用于交易存款、储蓄存款、非个人定期存款和某些欧洲货币负债。日本存款准备金要求适用于金融机构的存款、银行向非金融企业以及公众发行的债券、居民和非居民外币负债以及海外汇入等。在德国,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商业银行发行了大量无记名债券代替定期存款,削弱了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基础。1985年德意志联邦银行决定,原到期日期不足两年的无记名债券适用于存款准备金制度,以尽可能有效地实现货币政策调控。

(二)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制度对一国货币供应状况、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机构资产管理有重要影响,确定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是其中关键。准备金率的提高或降低,一方面会相对收缩或扩张货币供应量,另一方面也会增加或降低金融机构经营的机会成本。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在扩大准备金制度适用范围的同时,不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美国从1983年开始多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对5400万美元以上的交易存款由12%下调到10%(法律权限为8—14%),对420万至5400万美元的交易存款准备金率下调至3%,以降低存款机构的资金成本和方便其进入金融市场。日本1986年和1991年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下调至1%左右(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1998,第52页)。

1990年代以来,资本充足制度和存款保险制度要求不断强化,促进了金融机构稳健经营,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金融机构经营成本。中央银行等金融当局在通过其他手段促进金融机构审慎经营的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逐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有利于从整体上安排金融制度,更充分地发挥市场机制和机构自主约束的作用。同时,国际银行之间业务往来趋于密切,资本在各国之间流动增强,金融机构和金融中心之间竞争也不断加剧,为避免使本国金融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许多国家倾向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发展中国家的存款准备金率变动相对复杂,一方面类似发达国家趋于下降,另一方面也可能在下降之后反转提高。例如,马来西亚在1959年中央银行成立时,存款准备金率为2.5%,为抑制出口剧增带来的货币供应量增加,1969年提高至5%,后来逐步提高到10%;1975年后通货膨胀缓解,存款准备金率逐渐下降,1986年降到2.5%;1989年至1996年,通货膨胀加剧,存款准备金率被连续上调10次,达到13.5%。发展中国家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后转而提高,一般与货币供应量增加、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有关。同时也由于在发展中国家资本充足制度建立和实施较晚,主要靠存款准备金制度约束银行贷款扩张。历史上东南亚国家为对冲外汇流入过快相应增加的货币供应量,也采取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手段。

(三)准备金资产、账户与考核

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都被认可为合格的准备金资产,其库存现金在发达国家多被认可为准备金资产,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却不被认可。国债等资产一般不被认可为准备金资产,主要是因为债券资产不属于基础货币,如果将债券资产认可为准备金资产,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存款准备金制度不能发挥控制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作用,不利于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量。美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资产包括在联储的存款和库存现金。德国与美国类似,区别是金融机构库存现金只可充当不超过25%的准备金资产,主要原因是促使金融机构提高现金使用效率,避免保存太多的库存现金。发展中国家中央银行受统计信息技术限制,大多没有将金融机构库存现金列为准备金资产。

一般地,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都开设存款账户,按照账户的性质可以划分为准备金账户和清算账户两大类。在发达国家,两类账户合二为一,准备金账户可用于清算,账户余额即为准备金余额;在发展中国家,两类账户有的是分开的,并对准备金账户头寸的变动存在不同程度限制,金融机构在央行开设有单独的备付金账户用于清算。近年来随着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将两类账户合并。

存款准备金考核包括计算和维持两方面。计算是确定金融机构缴存准备金标准的过程和基础,维持是指按计算出的准备金标准考核金融机构实际缴存准备金的情况,维持期一般要滞后于计算期。例如,美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计算周期从星期二到十四天后的星期一,按金融机构应缴准备金负债的平均余额计算应缴准备金额。维持周期从星期四到十四天后的星期三,比计算周期滞后两天,按实缴准备金的日平均余额考核,该滞后期在国际上是很短的。

准备金计算期和维持期的长短,以及二者之间的时滞,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不同。计算期或维持期长短一方面取决于准备金管理技术,一方面取决于各国央行对准备金弹性和货币政策调控之间的把握。如果准备金维持期较长,则日准备金余额可以有较大幅度的变化,将有利于稳定市场利率,但是不利于稳定货币总量;反之反是。

二、近年来存款准备金在货币政策调控中作用的变化

(一)存款准备金由货币政策调控工具转变为调控基础

存款准备金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存在局限性:一是准备金率调整对金融机构经营震动较大,准备金率变化需要银行重新调整资产组合,但是金融机构在短时间内难以完成,如果市场发育不完善,超额准备金在金融机构间分配不平衡时,这种震动会更大。二是较高的准备金率会降低金融机构通过市场渠道运用资金的比例。并且,如果法定准备金调整频繁,银行会倾向保持较高超额准备金,进一步降低可用资金比例。三是由于多数国家对准备金存款不付息,准备金作为一种税收,容易引发金融机构及市场融资同行为逃避金融监管的现象,甚至形成脱媒。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工业国家中央银行陆续将利率指标确定为货币政策调控的中介目标,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调控基准利率,基准利率水平的变动,通过利率风险结构、期限结构等机制影响金融市场各种利率变化,从而对金融运行和经济运行产生影响。随着货币政策调控趋向以价格调控为主,强调预调和微调的精细化操作,单纯依靠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进行货币政策调控的方式使用越来越少,存款准备金制度以及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变化,更多是从配合其他金融制度实施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的角度出发,存款准备金制度逐步演变为约束货币供应增长、增强公开市场操作和利率调整有效性和灵敏性的基础性制度。

采取利率调控的国家中央银行多是将货币市场同业拆借利率作为基准利率,其货币政策操作是确定和维护基准利率目标水平。为此中央银行必须对银行准备金供给及短期同业资金进行严格控制,并且对银行准备金的需求及同业资金有合理的预见性,然后才能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整流动性和市场利率。保持稳定和可预计的法定准备金有利于保证公开市场操作顺利进行和避免货币市场急剧波动,使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资金需求存在结构性缺口,以增强中央银行调节货币市场利率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要规定适度的最低存款准备金率。由于存款准备金用于满足准备金要求和支付双重需要,一般只有将准备金要求保持在足够水平上,使法定准备金要求超过清算准备金要求,才会形成可预测的流动性缺口。否则,如果清算需求经常超过准备金要求,准备金需求将会变动不定,增加预测准备金需求的难度和政策实施的复杂性。

(二)准备金存款利率变化及影响

存款准备金是法律强制商业银行存在中央银行的资产,存款准备金制度适用范围、存款准备金率水平以及是否对准备金存款支付利息,会影响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

一些国家对准备金存款支付利息,例如,欧洲中央银行对法定准备金存款支付利息,其利率水平低于市场利率。很多国家对准备金存款不付息,其原因:一是认为对准备金存款支付利息,成本会比较高;二是认为支付的利息会增加货币供应,似乎与存款准备金限制货币供应的目的有悖。

但是对准备金存款不付利息也会产生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准备金的机会成本,银行大都以高息贷款或低息存款转嫁给了顾客,会促使资金融出融入者尽力避开银行体系,金融机构创新产品避开准备金要求,这将不利于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竞争,也不利于数量型货币政策调控效率。长期以来,一些国家的中央银行包括美联储都在考虑对法定准备金存款支付利息,但是由于涉及部门多,至今尚无进展。

绝大多数国家对超额准备金存款不支付利息,否则商业银行可能会主动在中央银行存有超额准备金,使基础货币供求变得难以预测,不利于中央银行准确地调控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在对超额准备金存款支付利息的国家,降低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将有利于促进货币市场交易,增强金融机构对货币政策操作的敏感性。

三、外汇存款准备金制度

外汇存款准备金管理与本币存款准备金管理思路有所区别。从货币信贷总量调控来看,当外币在一国境内不能起支付作用时,外汇贷款在境内不会派生存款,也不会在境内形成购买力,外汇存款准备金在控制信贷总量上意义有限。

但是当本外币存款可以互相替代时,如墨西哥、智利在1990年代遇到的情况,将外币纳入法定准备金基数会直接有助于稳定货币乘数或对同业资金的需求。此外,外汇存款准备金管理与控制资本流动有关。资本流入较多,外币兑换的本币会增加货币供应量。在货币替代高或资本流出入较大的情况下,将外汇存款计入货币供应量,将外汇存款准备金率计入货币乘数,有助于货币规划和信贷控制。

协调本外币存款准备金制度之间的安排十分重要。从限制货币替代的角度出发,应相对降低本币存款准备金率并对准备金存款付息;从限制外汇流入角度出发,应提高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特别是在外汇准备金不付息的情况下,这将有助于限制总需求,也有助于控制金融体系面临外汇流入形势突然逆转情况下的脆弱性。

关于外汇准备金存款的币种,从不同角度出发有不同的选择。在发达国家,如日本、德国、意大利,外汇存款准备金用本币缴纳。在90年代的东欧转轨国家,由于通货膨胀率高,曾经要求以本币缴纳外汇存款准备金,以减少本币头寸,控制货币供应量(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1995)。

一些长期存在货币替代的国家,如阿根廷,秘鲁,外汇存款比重高,外汇存款准备金率高,一般用外币缴纳外汇存款准备金。其目的一是控制金融体系应对外汇流出的脆弱性,二是增强中央银行调节外汇流动性的能力,三是使银行避免准备金的汇率风险。

总的来看,在汇率稳定、货币替代有限的情况下,用本币缴纳外汇存款准备金对于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来说都简单便利,并且有利于控制本币的流动性;在汇率不稳定的情况下,用外币缴纳外汇存款准备金则比较简单,有利于降低货币控制的风险,同时避免使准备金需求变得不稳定而难以预测,对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带来困难。

四、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演进和创新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20多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经历了七次调整(见下表)。

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情况

1998年前,准备金存款不能用于支付和清算,金融机构需要在人民银行开立备付金存款账户用于清算。1989年,人民银行规定金融机构备付金率应保持在5—7%。1998年,人民银行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将金融机构法定准备金存款和备付金存款两个账户合并为“准备金存款”账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13%下调到8%,准备金存款账户超额部分的总量及分布由金融机构自行确定。1999年存款准备金率进一步下调至6%,2003和2004年,为对冲外汇占款,适度控制金融机构信贷扩张,人民银行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达到7.5%。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适用一切吸收公众存款或负债并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和客户之间形成了债权债务关系而不是委托代理或投资的关系。近年来,金融机构产品创新加快,对哪些创新产品适用准备金要求关系到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和公平性。目前,在改进金融服务、鼓励直接融资和减轻间接融资压力的背景下,应鼓励商业银行进行业务和产品创新,如发行金融债券、开办代理理财业务。但是从存款准备金管理来看,不能因为商业银行有关负债业务在名称上没有存款二字就不适用于存款准备金制度,对商业银行向公众发行的债券或其他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产品应考虑适用存款准备金制度。恰当地把握存款准备金适用范围,在当前我国金融机构改革、金融产品创新的形势下非常重要。这一方面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公平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规范地进行业务和产品创新,改进金融服务。

目前我国对法定准备金存款和超额准备金存款都支付利息,但是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趋于下降。如前所述,对超额准备金存款支付利息,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超额准备金存款调整吸收过多流动性,不利于中央银行预测货币市场流动性。降低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可以促使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强流动性管理,充分利率货币市场交易融通流动性余缺,增强对货币政策操作的敏感性。

2004年,人民银行开始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金融机构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与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状况等指标挂钩。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越低、不良贷款比率越高,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就越高;反之越低。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综合了存款准备金制度、资本充足要求和存款保险制度的有关思想,体现了我国关于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综合考虑和安排。

从历史来看,存款准备金制度、存款保险制度、资本充足要求创建目的之一是防范金融风险。存款准备金最早用于保障银行支付,防范流动性风险,后来发展成为货币政策工具。资本充足要求以及存款保险制度根据金融机构评级收取差别保费的做法,都有约束金融机构信贷过度扩张的作用,促使金融机构本着质量、效益、市场的原则进行经营,有利于形成金融运行和货币政策调控的市场基础。

在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建立的时间最早,资本充足制度在90年代初引入,但是2000年后才真正逐步发挥作用,存款保险制度还在探索中。目前存款准备金制度一定程度上兼具资本充足和存款保险的职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进一步强化了货币政策调控与金融机构经营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实现金融调控、金融稳定和防范风险的综合效应。在我国金融市场扩张、开放的过程中,建立和完善资本充足制度、存款保险制度和存款准备金制度,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运作、维护金融平稳运行、增强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都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2]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Reserve requirements on foreign currency deposits,March/1995

第四篇:存款准备金考核新政浅析

存款准备金考核新政浅析

为进一步完善平均法考核制度,增强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的灵活性,平滑货币市场的波动,2016年6月3日央行宣布,自7月15日起,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的考核基数由考核期末一般存款时点数调整为考核期内一般存款日终余额的算术平均值。同时,按季缴纳存款准备金的境外人民币业务参加行存放境内代理行人民币存款,其缴存基数也调整为上个季度境外参加银行人民币存放日终余额的算术平均值。

进一步完善存准考核制度

2015年9月央行发布公告,将存款准备金考核制度由时点法改为平均法考核:在维持期内,金融机构按法人存入的存款准备金日终余额算术平均值与准备金考核基数之比,不得低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同时,为促进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存款准备金考核设每日下限,即维持期内每日营业终了时,金融机构按法人存入的存款准备金日终余额与准备金考核基数之比,可以低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但幅度应在1个(含)百分点以内。此次改革是对上次改革思路的进一步贯彻,将上次的分子按日均、分母按时点的模式改为分子、分母全部按照日均考核。

存款准备金考核制度的演变路径如下:

2015年9月11日之前:时点法。维持期(缴准日之后到下一个缴准日之间的一段时期)内,每日营业终了时,金融机构按法人存入的存款准备金余额与准备金考核基数之比(考核基数是考核期末一般存款时点数)不得低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考核基数为考核期末一般存款时点数。存款准备金率=日终存款准备金余额/准备金考核基数(每旬调整一次存款准备金,准备金考核基数就是每旬末时点的余额)。

2015年9月11日~2016年7月15日:分子平均法+分母时点法。维持期内,金融机构按法人存入的存款准备金日终余额算术平均值与准备金考核基准之比,不得低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考核基准为考核期末(旬末)一般存款时点数。存款准备金率=旬内日终存款准备金余额算数平均值/准备金考核基数(变化:分子由时点概念变为日均概念)。

2016年7月15日之后:平均法。维持期内,金融机构按法人存入的存款准备金日终余额算数平均值与准备金考核基数之比,不得低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考核金准为考核期内(两旬间)一般存款日终余额的算术平均值。存款准备金率=旬内日均存款准备金/每旬内日终存款余额算数平均值(变化:分子、分母均为日均概念)。

现行的存款准备率计算公式中,仅分子部分,即金融机构存入存款准备金按法人存入的存款准备金日终余额算术平均值,分母存款考核基数仍按时点法计算。此次调整之后,对存款准备金考核的分子、分母全部变为平均值。

进一步优化境外

人民币存准考核

为避免监管套利,央行于今年1月25日起对存放于境内的离岸人民币存款执行正常准备金要求,境外人民币业务参加银行存放境内代理行人民币存款按季交纳存款准备金。

今年第一季度末,是确定境外人民币季末缴纳准备金存款基数的时点,为了减少需要缴纳的存款准备金,离岸银行一度争相抛售人民币资金,人民币一时间成了“烫手的山芋”,导致离岸人民币隔夜拆借利率首次出现负值(-3.73%)。因此,可以看出,此次调整存准率考核机制的另一个原因即是为了避免离岸人民币利率水平的再次大幅波动。

凸显重日均、熨平波动的监管思路

存款准备金制度发源于18世纪的英国,最早是政府向商业银行变相征税的一种途径。后来该制度在保障银行支付清算功能和控制货币总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30年代起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实施。1984年我国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经历了从最初的“一刀切”管理模式到后来根据不同存款类型的差异化考核。而此次考核方式从时点到日均的转变,反映出了监管机构重视日均、熨平波动的监管思路。

事实上,从近年来的一些监管新规可以看出,监管机构正在沿着重视日均、熨平波动。2011年6月,为防止资金无序流动,监管机构设定了月日均存贷比指标(简称日均存贷比),定义为:月日均存贷比=月日均贷款/月日均存款。2014年9月,银监会、财政部、人民银行共同发文《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设立存款偏离度指标,要求商业银行应加强存款稳定性管理,月末存款偏离度不得超过3%,约束月末、季末存款“冲时点”行为,平抑货币市场利率大幅波动,降低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成本。2015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商业银行法的决定,删去商业银行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75%的规定,并将存贷比由法定监管指标调整为流动性风险监测指标,进一步抑制银行冲时点的冲动,熨平市场波动。而今年6月3日央行宣布的对存款准备金率基准的调整,对于离岸人民币市场而言,避免出现考核时点前夕的流动性过剩,有效平抑了市场价格在季末的大幅波动,美国、日本等经济体都采用了这样的考核办法。

此外,存款准备金率考核方法经历了从时点法到分子日均法、再到全面日均法,从境内监管拓展到境内外统一监管的变化,这一步步变革,也体现出了监管政策的过渡性和渐进性。

对商业银行的主要影响及对策

有助于平滑市场波动。2014年9月开始实施的存款偏离度考核,及2015年存贷比考核的取消,使得过去月末、季末银行冲存款的冲动明显平抑。去年9月存准率计算的分子改为日均法,今年7月起分母也将改为日均法,届时存款的时点余额将不会影响银行应缴的法定准备金,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小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缴存压力,准备金作为流动性冲击的一个来源将会有所减弱,有助于进一步熨平市场波动,稳定市场价格。

对离岸市场影响大于在岸市场。今年1月,央行要求境外人民币业务参加银行存放境内代理行人民币存款执行正常存款准备金率,其目的是收紧境外人民币流动性,提高离岸人民币利率,增加做空人民币成本。由于按季考核,季末出现人民币抛售现象,导致离岸人民币隔夜拆借利率出现负值。改为平均法考核之后,缴准前大量抛售人民币的做法将有所平抑,因规避缴准而出现负利率的情况也得以遏制,有助于稳定离岸人民币资金价格及汇率。而对于在岸银行来说,由于存准率是按旬考核,加之国内银行对存款的渴望、存款偏离度考核等因素使得其不可能在缴准前大幅抛售存款,因此对在岸市场的影响较离岸市场小一些。

对商业银行影响有限。此次调整并没有改变存款准备金的缴存机制,只是调整了定存基准的确定标准,是对上次调整的一次微调,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难度,整体对商业影响有限。2015年末,16家上市银行存款余额为81.6万亿元,日均余额78.4万亿元,偏离度为3.9%。理论上来说,新政实施后,若商业银行今年依然采取以往存款配置策略,保持与去年相当的存款偏离度,那么将少缴3.9%的存款准备金。以工行为例,2015年末工行存放央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25396.6亿元,按以上方法推算,在存款偏离度不变的情况下,工行法定缴准可下降约990.5亿元,即得以释放990.5亿元的流动性。

商业银行应调整存款配置策略和相关考核机制。新规出台后,商业银行应根据新规,调整以往在不同时点的存款配置策略(如在月末冲高存款、旬末做低存款等)和考核规则,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存款配置策略,释放出更多的流动性。此外,商业银行还应关注监管日益明显的“重日均、平波动”的思路演变趋势,过去考核前“临时抱佛脚”的情况可能会越来越少。银行经营和绩效考核应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逐渐转变,更加注重平日的积累和日常经营的稳健与合规,加强对存款等业务的动态管理能力。(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同业竞争与问题研究处)□

第五篇:关于存款准备金管理自查情况汇报

关于存款准备金管理自查情况汇报

根据XX支行存款准备金管理及债券市场业务现场检查实施方案,对照检查的内容及要求,认真开展了自查,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XX下辖XX个信用社XX个分社共XX个营业网点,截止XX年11月20日,正式在职职工XX人,存款余额XX亿元,比年初净增XX亿元,贷款余额为XX亿元,比年初净增XX亿元。

为规范存款准备金、拆借资金、回购资金等资金管理,我社于XX年10月制定了《XX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了存款准备金的缴存范围和缴存办法,按照人民银行规定将XX、XX、XX、XX、XX、XX、2051、2111、2151、2155、2622科目纳入缴存一般性存款准备金范围,将XX、XX、XX的子科目及XX纳入财政性存款准备金范围,及时准确汇缴人民银行。

XX年8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将保证金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交存范围的通知》,文件规定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于XX年9月5日起,三个阶段(9月5日一10月4日,10月5日一11月4日、11月5日以后)保证金存款计入一般存款的基数分别为保证金存款余额的 20%、60%和100%;其他金融机构于XX年9月15日起,六个阶段(9月15日一10月14日、10月15日一11月14日、11月15日一12月14日、12

月15日一XX年1月14日、1月15日一2月14日、2月15日以后)保证金存款计入一般存款的基数分别为保证金存款余额的15%、30%、45%、60%、80%和100%。我社立即对缴存法定存款金的范围进行了调整,将保证金纳入缴存法定存款准备金范围。

XX年10月,根据人民银行XX分行《关于核准XX地区6家农村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缴存存款范围的通知》,人民银行XX市中心支行对我社的一般性存款准备金、财政性存款准备金缴存范围进行了重新核准,我社根据通知精神及时调整,及时、足额缴纳了财政性存款和法定准备金存款。

我社对XX年1月至11月缴存的一般性存款准备金、财政性存款准备金及其报表、旬末余额表等材料,从缴存凭证的真实性、合规性、及时性和准确性进行了自查,经查,我社能严格按照人民银行的规定将存款准备金通过准备金存款、存放中央银行财政性存款科目进行核算,存款归类及准备金缴存符合人民银行的规定,准备金存款统计表、财务报表印章清晰齐全,及时、足额上划存款准备金,无漏缴现象,也无变相规避缴存存款准备金业务的行为。

XX年年初,我社一般性存款余额XX万元,按照准备金 率12.5%计算,应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XX万元,财政性存款余额XX万元,按照准备金率100%计算,应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XX万元。人民银行分别于XX年1月20日、2月24日、3月25日、4月21日、5月18日、6月20日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但随着我社存款余额的不断上升,保证金也逐渐纳入一般性存款余额,截止XX年11月20日,我社一般性存款余额XXXX万元,按照准备金率15.5%计算,应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XX万元,我社财政性存款余额XX万元,按照准备金率100%计算,应缴纳财政性存款准备金XX万元,我社积极调整资金头寸,保证人民银行存款准备金及时准确上交。

截至XX年11月20日,我社备付金余额XX万元,头寸较为富裕,流动性比例较高。我社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如既往地做好资金调剂工作,保证一般性存款准备金、财政性存款准备金的及时、足额缴存。

下载存款准备金制度由来及现实意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存款准备金制度由来及现实意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存款准备金自查整改报告[模版]

    关于存款准备金管理自查自纠的整改报告人民银行中心支行: 年月日,人民银行**地区中心支行对我行存款准备金管理进行了现场执法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对我行存在的不足及问题进行......

    研发准备金制度

    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公司为了贯彻实施国家法律法规,符合新会计准则的要求,以及加强企业研发费用管理,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完善公司关于研发投入核算财务管理制......

    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管理规定

    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管理规定 1.2004年10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 2.银发〔2004〕252号 3.自2005年1月1日起实施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总 则 交 存......

    存款准备金下调的原因及意义

    存款准备金下调的原因及意义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消息称,从2012年5月18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今年以来第二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而从2......

    存款准备金自查整改报告(五篇范文)

    关于存款准备金管理自查自纠的整改报告人民银行中心支行:年月日,人民银行**地区中心支行对我行存款准备金管理进行了现场执法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对我行存在的不足及问题进行了指......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存款准备金管理的通知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存款准备金管理的通知 1.2004年12月30日发布 2.银发〔2004〕302号 中国人民银行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政策性银行......

    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存款准备金管理办法

    XX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存款准备金管理办法(暂行)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我社法定存款准备金管理,促进全县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稳健经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

    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影响(5篇材料)

    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影响几何? [影响一]有助于国内经济增长 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预计全国范围内释放资金4000亿元左右,准备金率的下调,有助于释放流动性,有助于国内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