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PICC留置期间并发症护理对策
PICC留置期间并发症护理对策
【关键词】PICC;并发症;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7--01
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是指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通常选择在病人的肘前部的外周静脉穿刺置入,沿血管走行最终到达上腔静脉[1]。PICC可以为患者提供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通路,不仅可以减少患者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更重要的可以避免化疗药物对外周静脉的破坏和局部组织的刺激,从而保护外周血管,减少局部不良刺激。本科2015.1-2017.4年共置PICC78例,现将留置期间并发症的护理对策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科2015.1-2017.4共置PICC78例,其中女36例,男42例;年龄23~89岁;右侧:贵要静脉25例、肘正中静脉10例,左侧:贵要静脉31例、肘正中静脉12例。穿刺点渗血5例、机械性静脉炎4例、导管堵塞4例、穿刺点感染3例、血栓性静脉1例、导管体外断裂2例、穿刺点对敷贴过敏4例。
2护理对策
2.1 穿刺部位渗血 穿刺点渗血是并发症中发生率比较高的,可以用弹力绷带下垫纱布块加压包扎止血;告诉患者置管侧上肢避免过度活动[2];使用抗凝剂者通知医生停止服抗凝剂;当血小板在2千以下伴肝功能不全时穿刺点渗血明显,如果加压止血效果不好时,将浸有去甲肾上腺素的无菌小纱布块覆盖在穿刺点上再加压包扎,这样止血效果很好,必要时给予止血剂。
2.2 机械性静脉炎 术前选择合适的导管型号,术中送管速度不可太快,术后告诉患者用热水袋持续热敷穿刺点到腋窝部位48~72h,可以有效地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嘱患者穿刺侧肢体不可过度活动,避免举重物,扶拐行走;一但出现静脉炎立即用25%硫酸镁湿热敷,必要时神灯理疗,特别疼痛的病人可以应用止痛药。
2.3 导管阻塞 ①由于肿瘤病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极易出现导管堵塞,一旦出现输液速度减慢、给药时有阻力感,导管无扭曲、打折时,说明导管处于不完全堵塞状态,此时应立即用5000u/ml的尿激酶进行溶栓,这样可以有效地预防完全堵管发生。②如果输液困难、无法抽到回血,导管无扭曲、打折,说明导管完全堵塞,可以用10ml注射器缓慢回抽血凝块(不可用暴力推注清除凝块,可导致导管破裂),如果血凝块不能清除此时应进行溶栓。③用尿激酶溶栓的方法:PICC接口连接三通管,直的一端连接稀释的尿激酶1mL注射器且关闭,另一端连接空20mL注射器,回抽后关闭。开放直的三通,稀释的尿激酶进入导管,关闭。30min后,将空的20ml注射器抽回,若见回血,导管再通成功;若无回血,再反复一次。④溶栓治疗的观察:注意有无继发出血症状,皮肤黏膜的出血,注射部位的青紫血肿,定期监测出凝血时间和纤维蛋白原,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头疼、头晕等症状[3],酌情拔管。
2.4 穿刺点感染 当穿刺点有分泌物、红、肿、痛,无全身症状时,说明穿刺点感染,首先护士应加强手卫生,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加强换药,换药时穿刺点清洁消毒完毕后,用棉签蘸碘酊涂抹在无菌小纱布块上(碘酊不能太多),然后将小纱布块覆盖在穿刺点上,再贴上无菌贴膜。连续换药2-3d穿刺点痊愈。
2.5 血栓性静脉炎 ①原因:导管的型号和血管的粗细选择不当(导管外周形成血栓);穿刺时损伤血管内膜(血管内膜形成血栓);封管技术不当(导管尖端及导管内形成血栓)。②穿刺前根据血管粗细选择合适的导管型号,使导管漂浮在血管内,送管时动作应轻柔避免损伤血管内膜,给予热敷,尿激酶溶栓,必要时拔管。
2.6 导管体外断裂 不要用力冲管;使用20ml注射器;正确固定导管;不可用力使劲夹管,不要在导管处缝合和使用缠绕胶带;避免使用利器,后端剪裁的在无菌操作下修复导管,前端剪裁给予拔管。
2.7 对敷贴过敏 对敷贴过敏者,穿刺点及周围皮肤消毒后,穿刺点覆盖上无菌小纱布,纱布周围用无菌棉签蘸少量皮炎平涂抹,待干后贴上无菌贴膜,患者不再出现过敏。
3讨论
针对留置期间出现的并发症,首先护士应有高度的责任心及过硬的护理技术,严密观察留置期间穿刺点及患者全身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严格执行手卫生及无菌技术操作;另外?应加强健康宣教:告诉患者注意保护导管,置管侧上肢不可剧烈运动、提重物、扶拐行走等,穿刺点及全身出现异常感觉时及时告诉医护人员,以便做出相应的处理。
参考文献:
[1]李秀君.外周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中外妇儿健康:学术版,2010,18(12):36-37.[2]曾艳,曾凡妮.急性白血病应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化疗的护理与预防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4):681-682.[3]许璧瑜,成守珍,揭素铭.PICC并发症原因分析与对策[J].现代护理,2012,9(5):361-362.
第二篇:48例PICC置管后相关并发症的护理对策
48例PICC置管后相关并发症的护理对策
摘要:PICC(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到中心静脉导管)是肿瘤内科现在常见操作技术,可有效保护肿瘤患者的浅静脉,便于持续静脉用药及时化疗的开展等。同时其具有操作安全,维护方便,创伤小,感染率低,留置时间长,不易脱落等优点,因此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1]。
关键词:常规护理;并发症处理长期留置PICC仍然不可避免的有诸多并发症发生的可能。近2年来我科对PICC置管后的48例患者不断总结护理经验,有效地减少了置管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现将置管后的护理工作要点及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3年7月~2014年3月对我科住院的患者进行PICC置管化疗48例,其中男30例,女18例。年龄29~68岁,置管时间为15~96d平均56.5d,40例一次置管成功插管成功率98%,8例因穿刺成功后置入受阻改对侧重新穿刺置人。
1.2方法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5FR导管及穿刺包一套。操作前嘱患者平卧位,穿刺侧手臂外展与躯干呈90°,先测出所需导管长度,一般是穿刺点到对侧胸锁关节,左侧置管还要加2~3cm,并修剪好尺寸,一般首选肘部贵要静脉,因为其短直且静脉瓣少,其次是正中静脉,再是头静脉。所以经外周静脉穿刺,将修剪好尺寸的PICC导管经插管鞘置入上腔静脉并妥善固定,导管操作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其中经贵要静脉穿刺30例,正中静脉穿刺4例,头静脉穿刺14例。
1.3护理
1.3.1术前护理PICC是新开展的技术,置管前必须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置管的目的及必要性,注意事项,告之PICC优点,缺点,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也可请患者到已置管患者处询问相关情况,实实在在看到置管带来的方便,消除患者顾虑,以取得患者的信任[2]主动签署置管同意书。同时详细评估病情,排除置管禁忌症,查看检查结果了解患者凝血功能。
1.3.2术中护理置管室每天用0.5%含氯消毒剂拖地两遍,保持室内桌面清洁干燥。置管室温度保持在22~25℃,穿刺过程主动与患者交谈,转移其注意力,以防紧张而使血管痉挛,当导管进入患者肩部时让患者头部转向穿刺侧下颌靠肩以免导管进入颈内静脉。遇到阻力时可用注射器脉冲生理盐水或改变手臂方位,不可强行送管。
1.3.3术后护理置管后立即在穿刺点上方覆盖无菌纱布,无菌透明贴膜固定,用2块纱布在贴膜外穿刺口处再用胶布加压固定,嘱患者用指压穿刺点30min,然后去除贴膜外纱布,再拍胸片以确定导管的位置。24h内密切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及血肿,触摸穿刺点有无疼痛,硬结及体温变化。告知患者限制置管上肢活动,避免外展屈肘。置管术后换药1次/d,连续3d,后视季节更换1~2次/w。出汗,弄湿敷料或穿刺口渗血过多应随时更换,更换敷料时应从下往上轻撕揭敷料,防导管脱出。患者出院时强调带好维护手册定期来院维护,以便动态地观察置管后情况,便于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1.4并发症的原因及发生机制及处理体会
1.4.1静脉回血3例患者导管尖端位于锁骨下静脉,置管2~3w后都出现PICC导管内回血。由于锁骨下静相对于上腔静脉静脉管腔较小,静脉压较高,回血机率较高,使用正压接头优于肝素帽,特别是有治疗间歇期,嘱患者2d来医院冲管1次,并给予喜疗妥涂擦和湿热敷肩部,2次/d,可有效延长导管的留置时间。但是当出现肩部胀痛时,说明锁骨下静脉功能下降,就要及时拔管。
1.4.2导管内感染患者突然发生体温升高等征象,诊断感染类型按照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颁布的《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进行判定。2例患者在置管后1月后连续2次出现输液后寒颤、高热,体温在39℃以上,经抗感染治疗及对症治疗后好转。
1.4.3局部感染 1例出现穿刺口红肿热痛,2例出现穿刺口有黄色分泌物并有刺痛感。原因是患者未找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导管维护,且擅自延长维护时间。我科处理时,先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穿刺口用庆大霉素清洗,当穿刺口流液时用雷伏诺尔液纱布覆盖,再覆盖小方纱;当穿刺口红肿或是刺痛时在局部涂百多邦软膏,上面覆盖小方纱。换药1次/d,连续3~4d,好转后按常规换药
1.4.4胸前区不适1例患者在置管后1d后出现胸闷不适,查看X光片,导管尖端位于第7胸椎下,可能是导管插入过深,到达右心房内所致,即给予拔出导管1.5cm,患者不适感消失.
1.4.5敷料过敏2例出现局部皮肤发红,瘙痒,伴有皮肤破损,我院现在使用的是透气性胶布,大部分患者无不良反应,当出现过敏时,可试用3L公司出产的伤口敷贴,这种中间是棉的,刺激性小,缺点是不透明,无法看到外露导管情况,可缩短换药时间,以便更好维护导管及观察局部皮肤变化情况。
1.4.6手臂水肿1例患者置管后4月出现置管侧手臂肿胀,局部皮肤无发红,无体温升高,手臂经常处于低垂位放置。通过抬高手臂位置,患者肿胀的手慢慢减退.2结论
PICC是一种全新的技术操作,其操作程序和步骤比较特殊,所以要求临床工作人员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还要根据不同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采取相应的护理手段进行有效的处理,以达到减轻患者痛苦,治疗疾病和减少并发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艺,王翊,姜秀文,等.1101 例肿瘤患者行PICC 置管前评估与预防并发症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2):1140-1141.[2]?P妙芬.健康教育在PICC 置管患者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12(07).编辑/孙杰
第三篇: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解放军第113医院肾脏内分泌科
摘要
目的:我科3例患者进行PICC置管,用于静脉输液。详细观察 记录我科PICC置管后患者的临床反应,找出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并给予相应护理。探讨患者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方法:向患者及其家属做好解释,签署PICC置管知情同意书,评估并选择合适的静脉,协助患者取仰卧位,穿刺侧手臂外展90度,测量穿刺部位至右胸锁关节再至第3肋间的长度(为导管末端所至位置的长度)及肘上10cm的臂围长度,并做好记录。带无菌手套用酒精和碘伏分别3次消毒穿刺部位皮肤上下15cm,更换无菌手套,穿隔离衣,铺大单,铺无菌治疗巾及洞巾,取出PICC导管及穿刺鞘,并用穿刺液冲关润滑,扎止血带(需协助)),取出穿刺鞘护套,在肘关节下2cm处进行穿刺,见回血后再进针少许,保证针尖斜面完全进入血管,松止血带,撤出针芯,轻按管端止血,将预冲好的导管沿穿刺鞘外套管向前推进导管,送管至15cm时嘱患者头偏向穿刺侧并向下靠近肩膀,送管至所需长度后,将引入导丝从导管抽出,接生理盐水注射器抽回血(以确保导管在血管内),接可来福接头,缓慢推注生理盐水后再用肝素稀释液正压封管。用小纱块覆盖穿刺点,透明敷料及弹力绷带包扎止血。协助患者拍胸片确定位置正常后将输液装置与导管尾端相连接后即可输液。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置管及带管期间的注意事项及导管留置时间,以取得配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做好记录。
结论:应用PICC行静脉输液,导管留置时间长,可反复、间断应用。带管期间不必严格限制患者活动,对患者的工作、日常生活无严重影响,为患者提供了一条安全、方便、有效的静脉治疗通道,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护理的满意度。
1前 言
1.1背景及意义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深静脉穿刺技术,临床广泛应用于中、长期需要静脉输液的患者。应用PICC行静脉输液,导管留置时间长,可反复、间断应用。带管期间不必严格限制患者活动,对患者的工作、日常生活无严重影响,为患者提供了一条安全、方便、有效的静脉治疗通道,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护理的满意度。尽管PICC有许多优点,但仍存在一些并发症和危险,针对带管期间出现的导管堵塞、静脉炎、导管脱出、感染等并发症采取了相应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1.2目的及目标
目标: 探讨患者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利用患者带管期间出现的导管堵塞、静脉炎、导管脱出、感染等并发症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提高护理工作效率,采用量表进行研究评价。
2讨论
2.1穿刺点渗血
2.1.1原因分析 多见于穿刺后3日内及1个月内的每次维护后的第一天:因局部固定压迫止血压力不足,或因患者穿刺侧肢体运动过频、活动度过大;患者期间常出现骨髓抑制,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易引起出血。
2.1.2护理对策 常规置管前评估患者,了解血常规、凝血检验结果;穿刺后在穿刺点用无菌纱布覆盖,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止血;置管后嘱患者3日内避免穿刺侧肢体过频及大范围活动,尤其是置管后24小时内及1个月内的每次维护当日;穿刺第二天,给患者常规维护1次,若渗血较多,换药时穿刺点给敷凝血酶少许;禁止在置管侧上肢测血压;若发现局部渗血,及时处理,以避免出血加重。
2.2穿刺点感染
2.2.1原因分析 深静脉置管形成了人体与外界的直接感染通道;夏季炎热,高温、潮湿环境有利于细菌繁殖;置管处流出的血性液体、分泌物等是致病菌良好的培养基,且肿瘤患者化疗期间自身免疫功能低下易引起感染;操作者无菌观念不强,消毒不严格;患者依从性差,出院后不按时到医院行规范维护均可造成感染。2.2.2护理对策 PICC穿刺及维护人员均需接受正规培训,取得相应资质后才能行相关操作;制定置管及维护操作规范,加强无菌观念;在患者出院时要做好相关宣教。对于已经发生的感染,感染初期应加强换药次数,每次换药时使用碘伏加压消毒穿刺点,局部可外涂喜辽妥,必要时遵医嘱常规应用抗生素,渗出物行培养及药敏试验。如3天内局部及全身症状无改善者需遵医嘱拔管。
2.3静脉炎
2.3.1原因分析(1)机械性静脉炎:机械性静脉炎是急性无菌性炎症,常发生于穿刺后2—3天,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因只管过程中或置管后导管在血管中反复移动损伤血管内膜引起,选择导管的型号和血管的粗细不适宜;头静脉由下向上逐渐变细,且静脉瓣较多,送管过快易损伤静脉瓣;穿刺技术不熟练或血管本身因素导致在血管的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或穿透血管,造成对血管内壁的损伤而引起炎症;只管过程中穿刺鞘和导管对静脉内膜、静脉瓣机械性摩擦刺激发生变态反应;肿瘤晚期患者、恶液质、全身抵抗力及对静脉壁损伤的修复能力下降;置管初期穿刺侧肢体活动过度导致导管与血管内壁发生频繁摩擦,引起血管内摸受损。(2)血栓性静脉炎:导管的型号和血管的大小不适宜,穿刺时损伤血管内膜及封管不规范引起。(3)化学刺激性静脉炎:由消毒剂、滑石粉等异物的化学刺激引起;多在置管1周后发生,也有个别患者在留置数天至数月发生。2.3.2护理对策 置管前正确客观的评估血管,原则上应首选贵要静脉,最好选择右侧路径,因为路径较短且弯曲度少,可减少操作损伤血管内膜;送管速度均匀,不宜过快;送管的过程中如遇阻力,不可强行送管,可边推注生理盐水边送管;置管3天内应避免穿刺侧肢体过度活动,如穿刺点在肘下,穿刺24h内应避免频繁活动肘关节。
2.4 导管堵塞
2.4.1 原因分析 完全性导管堵塞主要是冲管、封管方法不正确,未定期冲管造成导管扭曲、打折,或由于血块或纤维凝块、药物沉淀、导管错位、导管扭结或破裂、肿瘤或赘生物等引起;部分性导管阻塞主要是导管尖端形成的纤维鞘包裹。纤维鞘的存在不仅影响输液速度,而且会滋生细菌,当冲洗导管时细菌就会进入血液循环;再者纤维鞘包裹会引起药物外溢。
2.4.2护理对策 输液时观察输液速度,保持PICC置管的顺畅,避免扭曲、打折;输液粘稠度较高的液体及血制品后,用生理盐水将导管冲净后封管;中心静脉导管应尽量使用输液泵输注液体,防止血液逆流;输液完毕及时封管,封管用10ml肝素钠稀释液行脉冲式冲管后正压风管;患者治疗间歇期间未输液时至少每周冲管及正压封管1次。发生堵塞时可用10ml以上的注射器回抽,抽出血凝块;若为血栓形成阻塞导管,可用尿激酶溶栓治疗。
2.5导管脱出
2.5.1 原因分析 由于导管固定方法不正确;年老、躁动患者不能很好配合;个别患者治疗依从性差,自行拔除导管;沐浴及出汗多等原因使固定导管的贴膜松动,使导管脱出;更换敷料时患者不配合,自行活动肢体将导管带出。
2.5.2护理对策 置管前反复对患者及家属行健康教育;嘱患者穿宽松及大袖的衣服,用袜套或护膝保护肘部;护士在固定导管时,也不宜留有过多的导管在敷贴外;如脱出后体内导管的长度大于25cm,仍属深静脉置管,经过重新消毒、固定后可继续按中长导管留置。
2.6血栓形成
2.6.1 原因分析 血管损伤被认为是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始动因素,血栓形成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患者的血液粘稠度比正常人偏高,易形成血栓;部分患者进食与饮水严重受限,血液浓缩,易导致血栓。
2.6.2 护理对策 操作前正确评估患者的血栓形成高危因素,正确掌握冲封管技术,每次输液结束及治疗间歇期的维护应用10ml以上生理盐水脉冲式封管,采用肝素钠稀释液10ml正压封管保持导管通畅,防止导管内血栓脱落;对可疑发生血栓形成患者及时行血管彩超检查。对已形成血栓的患者则应及时行尿激酶溶栓治疗。
3结论及展望
PICC为临床输液新途径,与传统的中心静脉置管相比,PICC在直视下操作,简单方便,成功率搞,创伤小,安全可靠,留置时间长,可有效地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与导管护理有很大关系,因此,加强护理人员对PICC置管技术,并发症原因和护理措施的掌握,重视对患者的宣教,做好导管的维护,可有效延长导管的使用寿命。
第四篇:PICC护理
4PICC护士维护注意事项
⑴输液前先注入10mlNS确认导管通畅,禁止抽回血,以免发生导管堵塞。⑵每次输液后用NS20ml脉冲式冲管,并正压封管。
⑶输血、抽血、输脂肪乳等高粘性药物后立即用NS20ml脉冲式冲管后再接其他输液。⑷冲管必须使用脉冲方式,并做到正压封管。⑸禁止使用小于10ml的注射器冲管。⑹勿使用暴力冲管。
⑺换药过程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观察并记录导管刻度。⑻禁止导管体外部分移入体内。
⑼观察用PICC的输液的流速,若发现流速明显降低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并妥善处理。⑽PICC为一次性用品,严禁重复使用。
PICC潜在并发症及处理
1、穿破血管
原因:因外周静脉不及中心静脉粗大,即管壁簿,所以在进针时动作勿太快,进皮时力稍大些,进皮后再进血管;未触及血管(穿刺时)。
处理:PICC穿刺针相对普通输液针头较粗,加上在外周穿刺,所以在进针时未碰见血管,可将止血带稍下移(接近穿刺点)以便膨胀血管或位于穿刺点上方,用手造紧或在穿刺点附近轻轻拍打,也可在穿刺前用毛巾热敷所选择的血管使其更充盈。
2、导管堵塞
原因:穿刺时间过长,病人年龄偏大,血粘稠度高。处理:在穿刺前可将导管注满肝素盐水后再穿刺。
3、穿刺针在血管里但未回血
原因:因病人自身血管条件限制,肿瘤化疗病人血管较硬。处理:在穿刺前穿刺针接注射器穿刺,避免穿破血管。
4、送管不畅
原·因:导管前端触及静脉瓣。
处理:可将导管往外退2cm左右再转一圈避开静脉瓣送管,在腋窝处扎止血带或导管接注射器,边推盐水边送管,但必须确定导管在血管内。
5、液体输入不畅
原因:导管只有一末端孔,如末端孔顶到血管壁,回血抽不出且液体滴入不畅。处理:将导管外抽l~2cm,如再不行将导管外端转几圈,避开静脉壁。
6、误伤动脉
原因:穿刺过深,误入动脉。处理:退出穿刺针,加压止血。
7、心律失常
原因:导管尖端位置过深所致,进入心房或心室。
处理:应准确测量长度避免置入过长,退出导管少许。
8、机械性静脉炎
原因:与选择导管的型号和血管的粗细不当有关,穿刺侧肢体过度活动。
处理:湿热敷20min/次,4次/日,抬高患肢,避免剧烈活动。若三天未见好转或更严重应拔管。
9、血栓性静脉炎
原因:与选择导管的型号和血管的粗细有关(导管外周形成血栓)与穿刺时损伤血管内膜有关。
处理:热敷、尿激酶溶栓、拔管。
10、感染
原因:与无菌技术及不及时换药有关,免疫力低下病人。
处理:严格无菌技术,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加强换药,细菌培养。
11、导管阻塞
原因:药物配伍禁忌,药物之间不相溶,未经盐水冲管就肝素封管,脂肪乳剂沉淀引起或血管内膜损伤,正压封管不严格引起。
12、前臂水肿
原因:加压时绷带缠绕过紧,体位关系或侧支循环不良引起。
处理:适当调整绷带松紧,防止穿刺侧肢体受压,适当抬高穿刺侧肢体。
第五篇: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吉首大学成人高等教育
毕业论文
论文标题: 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体会
专业年级: 层 次: 姓 名: 指导老师: 职称 填写时间:
【摘要】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有:导管堵塞、液体渗漏、静脉炎、静脉血栓形成、皮下血肿等,针对这些并发症本文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护理与预防措施,从而保证了输液的安全。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护理;并发症;预防
【Abstract 】intravenous catheter common complications are: duct blockage, fluid leakage, phlebitis, venous thrombosis, hematoma, etc., for these complications, this paper proposes a set of care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to ensure the infusion security.【Key words】 intravenous catheter;care;complications;Prevention
目录
一、常见并发症及预防…………………………………6
1.导管堵塞……………………………………………6
2.3.4.5.二、1.2.液体渗漏……………………………………………6 静脉炎及局部炎症反应……………………………6 静脉血栓形成………………………………………6 皮下血肿……………………………………………7 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的护理措施………………7 常见并发症的预防…………………………………7 常见并发症的日常观察与护理……………………8
静脉留置针以其操作简单、套管柔软、套管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且不易穿破血管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既解决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 又减轻了护士的护理工作量,近年来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尤其在抢救危重患者和静脉营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静脉留置针作为一项护理新技术正日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然而,在应用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特别是长期置管病人常导致某些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在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及观察护理十分重要。
一、常见并发症及预防
1.导管堵塞
造成导管堵塞的原因较为复杂,通常与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导管冲洗不彻底,封管液种类、用量以及推注速度选择不当,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等有关。因此,在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应彻底冲洗管道,每次输液完毕应正确封管,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管液及用量,并注意推注速度不可过快。有研究表明,缓慢推注组堵管率明显低于快速推注组。
2.液体渗漏
血管选择不当、进针角度过小、固定不牢、患者躁动不安、外套管未完全送入血管内或套管与血管壁接触面积太大等原因均可导致液体渗漏。轻者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等刺激症状,重者可引起组织坏死。为避免液体渗漏,护理人员除加强基本功训练外,应妥善固定导管,嘱患者避免留置针肢体过度活动,必要时可适当约束肢体,同时注意穿刺部位上方衣物勿过紧并加强对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
3.静脉炎及局部炎症反应
其常见症状为穿刺部位沿血管上行出现一条红线,局部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硬、滚、滑、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4.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血栓多见于血流缓慢的静脉内。据报道,久病卧床患者发生在下肢静脉 的血栓比上肢静脉多3倍。另外,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采用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易导致血管壁损伤,也是引起血栓形成的因素。
5.皮下血肿
穿刺及置管操作不熟练、技巧把握不好、操之过急、动作不稳等,往往轻易使留置针穿破血管壁而形成皮下血肿。因此,护理人员应熟练把握穿刺技术,穿刺时动作应轻便、稳、准。依据不同的血管情况,把握好进针角度,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因而有效避免或减少皮下血肿的发生。
二、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的护理措施
1.常见并发症的预防
(1).防止导管堵塞
在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应彻底冲洗管道,每次输液完毕应正确封管,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管液及用量,匀速推注。有关报道认为封管肝素液浓度为生理盐水250ml+肝素钠12500u3~5ml。封管时边退针头边推肝素液以防封管失败[1]。
(2).防止液体渗漏
护理人员除加强基本功练习外,应妥善固定导管,嘱患者避免有留置针的肢体过度活动,必要时可适当约束肢体,同时注重穿刺部位上方衣服勿过紧,并加强对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
(3).防止静脉炎及局部炎症反应的发生
护理人员应注重各项操作环节的严格无菌操作,选择静脉尽量选择四肢粗静脉,从血管远端开始,尽量避免使用靠近神经、韧带、关节、受伤、感染的静脉,争取一次穿刺成功,留置时间不超过5天;输液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前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缩短留置时间一般不超过3天,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应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对血管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对局部炎症抗感染的能力。
(4).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穿刺时应尽可能首选上肢粗静脉,并注重保护血管,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对长期卧床的患者,应尽量避免在下肢远端使用静脉留置针,且留置时间不
宜过长。
(5).熟练把握穿刺技术,减少皮下血肿的发生
穿刺时动作应轻便、稳、准。依据不同的血管情况,把握好进针角度,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以有效避免或减少皮下血肿的发生。
2.常见并发症的日常观察与护理
(1).观察局部反应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严格检查留置针的包装及有效期。尽量避免选择下肢静脉置留置针,如非凡情况或病情需要在下肢静脉穿刺,输液时可抬高下肢20°~30°,加快血液回流,缩短药物和液体在下肢静脉的滞留时间,减轻其对下肢静脉的刺激。另外,假如是手术时留置在下肢静脉的留置针,24小时后应更换至上肢。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要经常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肿胀及局部炎症反应等,及时发现并发症的早期症状。一旦发生局部并发症,出现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应立即拔管,并根据情况及时给予相应处理,以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血管弹性,减轻患者的痛苦。
(2).置管期间护理
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应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做好全面护理。每日用TDP灯照射穿刺肢体2次,每次30分钟。输液过程中,持续热敷穿刺肢体。非凡是用湿布热敷效果最好,每2小时一次,每次20分钟。热疗改善了血液循环,加快了静脉回流,增强了患者新陈代谢和白细胞的吞噬功能,有助于血管壁创伤的修复,增强了患者局部的抗感染能力。穿刺部位四周皮肤应每日用安尔碘消毒一次,并盖以无菌敷料予以保护。连续输液者,应每日更换输液器一次[2],注重留置针的通畅情况。输液过程中,须密切观察滴速,以防输液速度过快造成循环负荷过重或药物不良反应。快速输液须严防莫菲壶内液体滴空。
(3).做好卫生宣教
置管前护士应将静脉留置针应用的目的、意义告诉患者及其家属,让其了解有关静脉留置针的护理知识、常见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避免置管肢体过度活动,置管期间注重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睡眠时注重不要压迫穿刺的血管;出汗较多时,应及时更换敷料,并对穿刺部位进行消毒;更衣时注重不要将导管勾出或拔出;穿衣时先穿患侧衣袖,再穿健侧;脱衣时先脱健侧衣袖,后脱患侧
[3]。要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或水肿、疼痛等不良反应。如有不良反应应及时通知护士。
静脉留置针有导管软、不易损伤血管的优点。一方面即保护了患者的血管、保证输液时的安全、减少患者对输液的心理压力、便于肢体活动、使患者在输液时感觉更舒适,又能配合临床合理用药、提高疗效、减少治疗费用;另一方面可避免医护人员因多次输液穿刺产生的意外扎伤和感染、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4]。静脉留置针以其众多优点得到患者和护理人员的肯定。但只有正确的使用,做好日常观察及护理,才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让这项技术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孙会会.留置针在葡萄糖-胰岛素释放实验采血中的应用[N].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0,21(11):1320.[2] 汪守凤.外周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原因分析及预防[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6):372.[3] 陈显春,封悦.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42.[4] 董淑华,王建荣,潘庆联,等.静脉输液相关技术的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9):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