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校加强干部理想信念与道德品行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党校加强干部理想信念与道德品行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发布日期:2014-08-22
作者:林宇宏 编辑:卢芳萍 审核:值班编辑
摘 要:根据中组部近日印发的《关于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加强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的通知》要求,充分认识现阶段加强干部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的重要性,探讨党校加强干部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切实增强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党校 干部教育 理想信念 道德品行 途径方法
近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了《关于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加强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要充分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在各类主体班次中要把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作为必修内容,定期开展需求调研,作出具体教学安排。并对不同学制、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班次安排这项必修内容提出了不同要求,强调要通过务实管用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取得实际效果。
党校姓党,在加强干部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中要充分发挥特殊而重要的作用,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途径和实用的教育方法。要灵活运用课堂讲授、现场教学、典型示范、研讨交流、音像教学等方式方法,把强有力的灌输教育与潜移默化的情感传输、春风化雨般的悉心引导结合起来,增强干部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的说服力、感染力。具体要把握:
一、入学教育
有些干部不清楚党校与国民教育的不同,他们认为上党校就是干部任职和上岗前的必经程序,是提高自己工作能力和搭建人脉关系的地方。因此,党校首先要抓住开班时机,进行深刻的入学教育来纠正这种模糊的认识。让学员清楚地认识,党校不同于国民教育的根本点在于党校姓党,是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骨干的学校,是培训党员干部的主渠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和宣传的主阵地,是提高党员领导干部政治素质和增强党性的大熔炉。党校是主渠道、主阵地和大熔炉的性质、地位及职责,决定了党校在干部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中有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通过入学教育,让学员明确:进党校是为了坚定理想信念和提高道德品行。因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和政治灵魂,是共产党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总书记把理想信念形象的比喻为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他说:“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会没有骨气,就经不起诱惑,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生活上堕落。”从中纪委网站经常公布的党员干部违法乱纪的事实足以证明“缺钙” 的严重后果,以及“补钙”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因此,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既是党校一门首要的也是一门永不结业的必修课。
通过入学教育,还要让学员明确:坚定理想信念和提高道德品行,是成为一名好干部的首要标准。习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好干部的标准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并强调“理想信念坚定,是好干部第一位的标准。”
党校的入学教育,要根据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积极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和中组部的《通知》要求,把干部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放在党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培养造就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的要求落实在党校教育的全过程。
二、专题教育
加强干部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需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放在首位。党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方面发挥着其他学校和研究机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因此,党校要在主体班尤其是在学制较长的班中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党史党建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梦等相关内容来开设有关“坚定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和提高道德品行”的专题课,要让学员从思想上重视为什么要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的教育?从理论上明确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是什么?党员干部应具有什么样的道德品行?为什么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等问题。因为党员干部崇高的信仰和坚定的信念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理解和掌握基础上的。正如习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指出:“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也是领导干部必须普遍掌握的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
要让学员掌握好看家本领,党校就要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主体班(特别是长班)教学安排中的份量,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教学。因为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因此,党校要做到马列经典著作教学主课地位不动摇、主课内容不减量、主授力量不减弱,加深学员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真正领会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只有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才能防止在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公民社会”等言论的鼓噪下迷失方向,也才能防止在封建迷信和宗教的影响下失去自我。
党校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等方面的教育作为必修课。使学员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党校要深入开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尤其要把习总书记一系列讲话精神作为理论武装的重要着力点,特别是要让学员对“中国梦”有深刻的认识。因为中国梦,是一个全民族的理想,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其核心内涵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主要内容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我们党要用“中国梦”这个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人生出彩的热望,释放创造的潜能,形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实现美好生活的目标。党员干部一定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是实现中国梦的主要途径;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是实现中国梦的行动指南;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
党校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特别是要抓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引导学员追求高尚情操,维护公平正义,忠实履行职责,坚守道德底线,远离低级趣味。开展道德品行教育,关键是要引导学员明大德、守公德,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在教学中,要坚持用共产党人的道德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学员,引导他们培养良好的生活作风和健康的生活情趣,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始终保持道德品行的纯洁性。
党校还要深入开展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世界历史的教育,帮助学员了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来龙去脉,深刻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深入开展国情世情教育,引导学员在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道路的比较中鉴别优劣、看清趋势,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感情认同。
党校开展专题教育进行理论武装,要坚持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相结合,运用历史的、辩证的方法,讲透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科学性,引导学员在与众多社会思潮的比较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帮助学员夯实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的思想理论基础。
三、主题教育
党校要充分发挥学员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要通过学员党支部,围绕主题定期开展组织生活。比如:学员党支部可以通过举办“在党的阳光下成长”主体班会、“我的中国梦”主题论坛和开展履职能力经验交流、典型腐败案例讨论等方式,以自己的成长成才经历来切身感受理想信仰和道德品行的力量。思考为什么一些干部对共产主义心存怀疑,对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信心不足,甚至向往西方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为什么有的干部不信马列信鬼神,从封建迷信中寻找精神寄托,热衷于算命看相、烧香拜佛,遇事“问计于神”?为什么有的干部在涉及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原则性问题的政治挑衅面前态度暧昧、消极躲避、不敢亮剑?为什么有的干部信奉金钱至上、名利至上、享乐至上,情趣低俗,玩物丧志,沉湎花天酒地,纵情声色犬马,心里没有任何敬畏,行为没有任何底线?主题教育就要突出问题导向,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难点问题,广大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党员干部思想和作风方面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组织学员深入开展讨论,研机析理,真正把问题弄清弄透,引导学员廓清思想迷雾,增强政治定力、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
通过学员党支部开展主题教育,可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通过研讨和论坛,让学员深刻认识: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是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引领者。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状况关系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关系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随着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干部在理想信念上遇到的纷扰是多重的,在道德品行上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更需要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由于党校学员大部分都是领导干部,在开展主题教育时必须结合他们的思想和工作实际,这样效果会更好。比如,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员的体会就比较深刻。党校在此基础上再做一些有关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专题辅导和现场教育,会让学员更深切感受到树立宗旨意识、确立群众观点、改进工作作风、实现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和提升党员干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能力的重要性。
学员党支部要组织学员认真学习党章,深入开展政治品质、政治纪律和“三严三实”教育。引导学员对党和人民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对上对下讲真话,面对大是大非能够挺身而出,面对歪风邪气敢于进行斗争。学员党支部还可以在主题论坛用“讲经典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让学员深入阐发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引导学员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捍卫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独立性,防止成为西方道德价值的“应声虫”。
开展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主题教育,关键是要引导学员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
四、现场教育
现场教育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拓展了干部教育培训资源,增强了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在党校干部教育培训中日益受到重视。通过把理论教学与实践现场衔接起来,将培训课堂搬到鲜活的实践现场,将鲜活的实践现场变成培训课堂,让学员直接接触现场,观摩了解现场,深入考察现场,感悟现场背后的思想精髓。现场教育,它不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看现场,而是“有备而去”并在现场解疑释惑。现场教育具有联系实际、直观感受、亲身体验、生动感知、富有感染力的特点,这种教育方式能充分调动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开拓视野、拓宽学员知识面,深受学员喜爱。
党校要充分利用现场教育开展干部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比如:组织学员去革命老区延安、临沂等地去领悟延安精神、沂蒙精神的精髓,感悟延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所体现的信念的力量和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把给人民以看的见的福利”所体现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做为共产党执政的目的;感悟沂蒙精神“爱党爱军、无私奉献” 所体现的立场坚定、方向明确、追求执着的崇高政治信仰和陈毅同志说的“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所体现出的血肉相连的党群关系。在现场,学员通过看实物、文字、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听报告和讲解等方式重温党的光荣历史,深切感受党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深刻体会人民对党的忠诚和党对人民的热爱。对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特别是对习总书记强调的“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现场教育的生动和震撼效果是一般课堂很难达到的。在临沂听了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一口饭,作军粮;一块布,作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感人故事,引起了学员的思考:人民这样无私的奉献是为了什么?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革命先烈在艰难困境下前仆后继、浴血奋战?思考的答案是:建立新社会的伟大理想和为了共产主义牺牲一切的坚定信念。今天,中国正处在一个利益格局剧烈碰撞、调整的历史变迁过程中,社会转型期引发了意识形态的嬗变和价值多元化的趋势,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想信念。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践行群众路线,必须认真落实好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把改进作风要求落实到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中去。这样,人民群众就能不断地从党的群众路线中和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实践中感受到温暖和实惠,才能像革命战争年代延安、沂蒙老区人民那样,更加衷心地信任党、拥护党、热爱党。
党校的现场教育资源应该是丰富的、涉及的领域也应该是宽泛的。不仅有传统革命教育基地,也应该有现代改革开放的前沿基地,还应该有各行业各领域的基地。特别要积极开发利用革命历史、党风廉政、中华传统美德等现场教学基地,为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提供鲜活生动的课堂。通过现场教育,让学员在鲜活生动的实际面前,体会理想信念是支撑一个民族奋发向上、追求进步的精神动力,更加深刻地理解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是党安身立命之本、长盛不衰之基。
五、党性教育
党校要把党性锻炼贯穿到培训的全过程。党性锻炼是党校培训的鲜明特色和最大优势,是党校姓党的集中体现。
党校要把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寓于日常的教学和管理之中,要求教师在授课中,自觉把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作为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以聆听党课、读党史书籍、重温入党誓词、观看红色电影、和道德模范对话、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日常性的党性教育对学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的增强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坚定学员的理想信念,要求党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工作都要围绕学员加强党性锻炼,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党性锻炼大熔炉的作用。党校不同的主体班次都要建立学员党支部,学制一个月以上的主体班次(即长班)要制订《培训班党支部党性锻炼工作计划》、《培训班组织生活制度》等规章制度。学员党支部有针对性的开展组织活动,严格党内生活,强化教育管理。规章制度的制订为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长班都要通过个人、小组、支部进行党性分析交流并撰写报告。党校要认真做好动员、组织、评议、总结等各个环节的工作,确保党性分析不走过场。学员在撰写党性分析材料时,要针对个人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作出专门剖析,敞开思想、触及灵魂、深挖根源,明确改进方向和整改措施。
党校要不断创新党性教育的载体,从而增强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真正达到触及灵魂、震撼心灵、提升素质、锤炼党性的目的。要引导学员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做好眼前的事情,干好最现实的工作。做到虔诚而执著、坚定而深厚、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锤炼是广大党员干部的终生课题。
六、警示教育
党校要通过聆听廉政教育课、观看廉政教育片、品读廉政教育读本、参观反腐教育基地和监狱、举办廉政知识测试等形式对学员加强警示教育。特别是参观监狱,通过感受高墙内外的巨大反差和腐败典型的现身说法,让学员们思想上受到强烈震撼和警醒,从而强化了加强主观世界改造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认识到接受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的重要性和长期性。
通过深刻剖析反面典型违纪违法的道德根源而进行的警示教育,能够引导学员“见不贤而内自省”,防微杜渐,筑牢思想道德防线。
党校开展反腐倡廉教育,还要按照《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有关规定,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作为重要内容,教育引导学员严格要求自己,反对铺张浪费、奢华攀比。
七、典型教育
党校要以先进典型教育引导学员。用身边的人讲身边的事,用身边的事影响身边的人。邀请道德模范进课堂现身说法,发挥先进典型人物的道德示范、带动和激励作用;用焦裕禄、杨善洲、张云泉、丁晓兵等先进人物的事迹教育学员,激发学员“见贤思齐”的内生动力。
党校进行典型教育还可以开发一批红色后代访谈、时代劳模与学员互动课程;制作一批先进人物典型事迹音像教学课程;打造体现“航天精神”等富有时代特色的优质课程。通过典型教育,真正使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行成为党员干部的思想之魂、远行之帆。
八、师资教育
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加强党校教学、科研和管理人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党校要重视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专职教师的培养,特别是骨干师资。加强师资库建设,大力选聘自身素质高、授课效果好的领导干部、专家学者、道德楷模,充实师资力量。
党校教师要要牢固树立党的意识、党性意识和党校意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传播党的声音,维护党的形象。在课堂讲授、参加学员研讨时,党校教师要自觉地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纯洁党校讲坛和论坛,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党校教师还要加强对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的理论研究,深化规律性认识,不断提升教育培训质量。
总之,党校加强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必须科学设计培训内容,创新培训载体,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各种新兴媒体,采用网上党校、网上大讲堂、网上论坛、短信、手机报、微博﹑QQ等形式的在线学习。不断完善以互联网技术和党政信息平台为主的教育网络,开发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的相关课件,开展“订单式”、“菜单式”、“点播式”网络培训,加大教育的互动性,激发党员干部的学习动力,实现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资源的纵向直达﹑横向共享,不断扩大干部教育的覆盖面,使新媒体成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的新载体。
党校还要积极探索培训途径和方法,多用引导式、启发式、体验式和讨论式,不断提高干部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的科学化水平,使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更加切合学员思想实际,更加符合时代和任务的需要。
第二篇:新形势下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本站推荐)
新形势下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
[摘要]:新形势下加强党员干部的道德品行与理想信念是巩固执政党地位的根本所在,是新时期反腐倡廉的重要武器,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手段。党员干部必须树立崇高的信仰,加强理想信念与思想道德品行。要有强烈的公仆意识,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勉。新时期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与思想道德品行必须正确处理好理论学习与制度规范的关系,责任与权力的关系,品行和能力的关系,自律和监督的关系。
[关键词]:党员干部 理想信念 道德品行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共产党员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2014年7月,中央组织部印发了《关于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加强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的通知》,指出干部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状况关系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在干部队伍中,理想信念缺失、道德品行不佳是一个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加强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引导和帮助干部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
2.宗旨观念淡化。多数党员干部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能把集体利益放到优先位置,能为他人和集体牺牲个人利益,集体主义观念比较强。有一部分党员干部内心并不想失去个人利益,在不损害个人利益的情况下兼顾集体利益。还有一部分党员干部宗旨观念淡薄,把党的宗旨抛在脑后,由于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有的党员干部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追求效益最大化,存在功利思想,不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只追求个人利益而丢掉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淡化为人民服务观念和服务意识。
3.党员意识薄弱。一部分党员干部组织纪律涣散,组织意识不强,将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对上级政策,当面不说,背后乱说,随意点评,乱发牢骚,不负责任地指手画脚,甚至道听途说,发布小道消息。有的党员由于党员意识淡化,不能自觉地按照党员条件严格要求自己,不能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思想意志衰退,落伍僵化,不积极做群众工作,脱离人民群众。近期网上被炒的沸沸扬扬的“毕老爷”不雅视频,公开辱骂党和国家的创始人以及人民军队,就是典型的严重丧失了党员意识现象。
4.思想道德低俗。一个思想上、政治上保持先进性,具有真理力量的党,必然是一个保持高尚道德情操,具有人格力量的党。必须看到,现在在干部队伍中确实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道德滑坡、道德失范等现象。特别是在极少数党员干
是一些掌握权力的领导干部,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等价交换异化成一种权力的寻租行为,市场经济的逐利性使各种思想无不打上利益的烙印,使部分领导干部为追求个人利益而进行权钱交易。面对利益和金钱的诱惑,其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影响,从而导致理想信念的扭曲,思想道德品行滑坡。
3.行政管理体制存有弊端。现在虽然都制定了不少规章制度,多数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一些领导奉行好人主义,乐当好好先生,多栽花、少栽刺,对于违反规定的人和事,该批评的没有批评,该教育的没有教育,该惩戒的没有惩戒,客观上助长了党员干部队伍中的不良风气。同时单位中普遍存在人员臃肿,人浮于事,干与不干一个样。少数单位职能交叉,权力过大,出现了有利相互争执、无利相互推诿的现象。
4.干部任用机制不够完善。虽然干部选拔任用有一整套程序,但当前还存在一些“数字出官、跑送出官”的现象,在干部的提拔、使用上缺乏一定的操作性强的标准,公平、公开地选贤任能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真正想事、用心谋事、踏实干事的人得不到重用。干部激励机制、竞争机制还没有完全实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干部队伍的积极性。
5.监督约束机制不够健全。一些党组织的监督流于形式,存在不会监督、不愿监督、不敢监督、监督不了的现象,特别对“一把手”的监督更加难以落实。监督的渠道不畅,模范带头作用。
2.要忠诚于党的事业。忠诚于党的事业是我们推动各项工作的不竭动力源泉,一个对党忠诚干部,必定能够做到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必定能够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原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焦裕禄同志就是这方面的榜样,他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政治上同党的要求保持高度一致,对党同心同德,坚贞不渝,对共产主义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他坚决拥护并身体力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党的事业,最终累倒在为党工作的岗位上。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学习焦裕禄同志的这种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终生的革命精神,忠诚于党的事业,坚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3.要有强烈的公仆意识。增强公仆意识是具体的、实在的,关键是要把公仆意识体现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实际行动上,落实到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伟大实践中。党员干部在工作中一定要像“如履薄冰、如临深渊”那样谨慎行事。如党的好儿子孔繁森同志他一生勤政务实,兢兢业业,夙兴夜寐,经常深入群众访贫问苦,体察民情,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孔繁森同志用生命书写了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新篇章,为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树立了光辉榜样。
4.要有牢固的自律意识。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和
行修养建设。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完全集中体现为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上面。可以说,政治思想的坚定便是党性中的首要要求。结合党员领导干部队伍的发展现状来看,在其理想信念教育及道德品行修养建设方面,既需要掌握核心、把握重点,又需要具有十足的针对性。应当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勤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精神,始终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改革开放充满信心。除此之外,党员干部还应当自觉摆正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时刻加强组织纪律教育、政治纪律教育、廉政纪律教育以及同人民群众工作纪律方面的教育,从而来不断增强自身的纪律意识。
2.时刻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增强理想信念教育及道德品行修养建设的有效性。共产党人理想信念教育及道德品行修养建设的根本便是主体与客体其价值互通的一种过程,这便决定了共产党人在理想信念教育及道德品行修养建设的具体方式方法上是需要切入到个体,激发心灵共鸣的。这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所强调的那样:在理想信念教育及道德品行修养建设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心理疏导以及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这种概念的提出,更纵深化的丰富了共产党人理想信念教育及道德品行修养建设的内容,开拓了共产党人的视野。所以,由此可知,理想信念教育及道德品行修养建设首要应当尊重每一名共产党人的个人价值以及充分的人格完整。在对其进行相应教育的过程
第三篇:树立理想信念与培养道德品行“两不误”
树立理想信念与培养道德品行“两不误”
建设丰富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就要将理想信念与道德品行“两手抓”,二者缺一不可。若干部只树立理想信念而忽视道德品行的培养,家园的建设便少了约束,会变得杂乱无章。若只培养道德品行而失去理想与信念,劲儿不能往一处使,家园便失去了向心力。那么如何开展理想信念与道德品行教育呢?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三点:
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素质。林逋曾说过:“心不清则无以见道,志不确则无以立功”。意在表达“心”与“志”的重要性。在国内外环境此起彼伏变化莫测的浪潮中,干部应在思想上足够重视理想信念的树立与道德素质的培养,这样,才可能不会被重重考验击退。有这样的思想觉悟固然重要,而最实际的还要将其付诸于行动,把理想信念化为舵,将道德素质做甲板,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与先进性。只有这样,这条共产主义的大船才不会沉,才能抵住突破海浪的敲击与海风的抗衡。
正确合理树立理想信念,应以科学理论为基础,顺应历史发展规律,认清基本国情。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非志无以成学”。理想信念的树立对于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这也是要建立在一定基础上的,不是盲目的,更不是自私的,这需要有标杆作为引导与支撑。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到现如今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无一不支撑着共产主义理想坚定着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在此过程中,不断学习摸索历史规律,始终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也是尤为重要的。
拥有良好道德品行,成为一个高尚而纯粹,有道德不庸俗,有益于人民的人。古人有云:“良无磐石固,虚名复何益”。贤良的道德品行要像磐石一样坚固,要真真切切的在主观意识上严格要求自己的道德品行,也要从开展政治品质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汲取更多的养分,使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在忠于党和人民的基础上有所作为并且敢于作为,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尽职守,尽职尽责。在良好道德品行的得到培养的同时,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力量也会越来越强大。
理想信念与道德品行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并行的两架马车,两者都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因此,合理有效制定相应计划,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才能切实做到树立理想信念与培养道德品行“两不误”,共建党的精神家园!
第四篇:浅谈生命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浅谈生命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咸丰县尖山民族中心小学
龚林成
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又是教育的最高追求。“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教会青少年珍爱生命,更要启发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青少年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帮助生命的发展的一种行为。”泰戈尔也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递生命的信息。”这些论述都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生命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的起源和归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中小学生命教育要有机渗透在学校的各门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既要充分运用学科教学,传授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又要突出重点,利用课内外相结合等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更要坚持以实践体验为主,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这就具体地给学校开展生命教育指明了方向,指出了方法和途径,规定了生命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那么学校应如何开展生命教育呢?
学科渗透生命教育。依据《纲要》的规定:中小学生命教育要有机渗透在学校的各们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学科教学有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历史使命。如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形象都是生命教育的范例,有的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有的具有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有的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品德学科的“生命教育”单元,“法制教育”,对毒品、邪教的认识教育等,以其广泛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数学科学学科中也有许多地方渗透了生命教育的内容;音乐美术学科以其独特的魅力,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美、享受美,从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敬畏生命,体育教育更是直接帮助学生锻炼身体,强健体魄,让生命更有活力。任何一门学科都能起到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去观察事物、体验生活、热爱生命、尊重生命、享受生命。
专题活动开展生命教育。学校经常组织开展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学校安全教育、法制教育、消防按安全知识讲座及消防演练、食品安全教育等教育活动,就是专门针对学生进行的与生命相关的教育,这些活动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关注生命、珍视生命、热爱生命的教育,对学生进行安全告知,使他们学到了安全知识,增强了生命意识,提高了自我保护的能力。
开辟地方教材,开设专门安全教育课。新课程背景下,各个学校可以结合校情、地区、季节实际,自主开发安全教育校本教材,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如城镇以交通安全,防拐卖,安全用电用气,不进营业性舞厅、网吧,远离毒品、拒绝邪教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农村应以交通安全,防水防火,正确使用沼气,安全用电,远离毒品、拒绝邪教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春夏重防水,防疾病,秋冬重防火,防流感的教育。这样各校根据不同的校情开发出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教材,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课外活动应加强生命教育。课外活动前教师要讲清楚注意事项,要强调安全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遵守游戏规则,如未成年人不能驾驶机动车等;做事前要观察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如骑自行车上街;有些活动要在家长或成年人的带领下进行,如下河游泳;有些不适合未成年人的活动,不要去做,如不能冒险过河;活动中要教育学生不蛮干、不做傻事,珍惜自己的生命,懂得生命只有一次。还要教育学生与他人合作,在合作中,关注他人的安全,关注他人的生命,让学生懂得每个人的生命都一样的宝贵。
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个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渗透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中。要广泛地集合各方面的力量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活动。”全社会都应该关注人的生命教育,都应为培养和发展人格健全,体魄健壮,意志坚强,勇于负责,珍爱生命,热爱社会,热爱生活,关心他人的新一代合格人才而共同努力。
第五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的实践初探
一、研究背景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人面提高民族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因此,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客观要求。由此可见,重视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培养,已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这些品质无一 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素质教育就是要求中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的素质全面发展,中学生素质发展有多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不仅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其他素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
目前,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如何?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课题组,通过对随机抽取的3万余名中学生心理检测,调查结果令人担忧:约有32%的学生有心理障碍,12%的学生有心理缺陷,28%的学生有心理失常。中学生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驱体化、强迫症状、忧郁、焦虑和敌对五个方面,教育方式、人际关系、性意识、学业压力、性信息刺激和社会支持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症状表现为:缺乏耐力、容易被人误解、思想不集中、缺乏自信心、爱操心、缺乏观察力、过于担心将来的事、容易动怒、父母期望值过高、缺乏决断能力等。
基于此,我们要重视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而采用哪些方法与途径对中学生进行教育比较合适呢?作为一个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加以探索。本人作为一个心理教育工作者在具体的心理教育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以飨同行。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正确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开设中学生心理课的课堂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所有学生充分参与。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尽量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使他们 “理直气壮”地倾诉心声,渲泄情感,发表意见。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善于体察和适应学生的情绪变化,进行灵活的教育与调控,引导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训练良好的心理素质。
2、等尊重性原则
平等尊重性原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使自己处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努力与他们建立友好信赖关系,使学生意识到双方在人格、权利上享有同等“待遇”,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取得满意的效果。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教师放下架子,杜绝说教,要重视学生的情感,理解学生的看法,采纳学生的意见,在关心、热爱、同情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耐心的启发和疏导。
3、动性原则
活动性原则是指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达到训练健康心理开发学生潜能,使之生动活泼地发展的目的,贯彻这一原则,教师必须保证课前进行认真的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要及时反馈,正确引导,激发情趣,形成轻松活泼的气氛,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4、保密性原则
保密性原则指的是在进行心理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谈话内容予以保密,使学生名誉和隐私权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证。保密性原则是学校心理教育的重要原则,它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的心理基础,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格及隐私权的最大尊重。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教师与学生必须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一方面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对学生进行热情、诚恳、耐心帮助;另一方面,在特殊情况下,对有明显的伤害性人格的精神障碍要做好及时的预防工作。
5、助人自助的原则
咨询员的咨询过程不是替您出主意、想办法的过程,而是帮助您自己想清楚问题的所在,并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咨询过程中,您自己的心理能够得到成长。因此,咨询是“授人与渔”,不是“授人与鱼”。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许多心理教育的方法:如催眠治疗、集体心理治疗、心理咨询、行为治疗等等,本人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筛选了以下几种方法:
1、心理咨询,帕特森认为,咨询是一种人际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咨询人员提供一定的心理氛围或条件,使对象发生变化,作出选择,解决自己的问题,并且形成一个有责任感的独立个性,从而成为更好的人和更好的社会成员。例如,我们班级中的一位女中学生A,只给她本人咨询,这个女生也没有说家庭情况,只是给她本人做心理咨询,结果以失败而告终。这个案例是失败的。但是,我还是没有真正明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根据家庭系统论的理论行事,太脱离家庭了。如果采取权氏家庭心理治疗法,我认为那位女中学生的心理障碍的解决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又例如,一位女生B,性格内向,胆小腼腆,原先学习自觉刻苦,成绩名列班级前茅,但有一段时间精神萎靡不振,郁郁寡欢,无心学习。面对父母、老师的批评,该生泪水涟涟,欲语又止,后来向“心理信箱”投了一封“我该怎么办”的未署名的求助信,讲述在男女同学交往中带来的内心苦恼和难以自解的矛盾心理。心理咨询室为此专门出了一期以“青春期如何开展男女生正常交往”为主题的黑板报。不久,该生主动找实验教师畅谈,把心中郁积已久的苦恼毫无保留地倾诉出来。心理咨询教师在表示充分理解学生的这种感受的基础上,讲了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怎样正确处理好学习与恋爱的关系,使该生恢复了先前欢快、轻松的精神状态。她在日记中写道:“是心理咨询老师帮助我从痛苦的深渊中解放出来,我又发现了天空是那么广阔,花儿依然那么美丽芬芳,同学们的笑脸那么和谐可亲。”
2、集体心理治疗,简称集体治疗,指治疗者同时对许多患者进行治疗。这些患者常具有疾病及相关问题的共性。这种方法的优点,能节省治疗所需的人力,也能利用集体的力量产生积极效应。例如,某学校高中学生C自杀未遂,在学校家庭社区内引发为危机。对于这些事件,需要从各个侧面展开广泛的小组活动,对这种感受予以资讯,消除对学校、家庭、社区的潜在危害。小组领导者需要具备的技巧与咨询小组大致相同。又例如,我们班级有许多同学为了一点小事自己不快,便向别人发泄,摔摔打打骂骂咧咧,•有的则以戏弄别人为自己开心,对别人冷嘲热讽,没有温暖之心.班主任可以利用班队课对班级学生进行集体心理教育.3、行为治疗,是以减轻或改善患者的症状或不良行为为目标的一类心理治疗技术的总称。它的发展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具有针对性强、易操作、疗程短、见效快等特点。由于学派理论甚多,它的种类名称也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例如,我们班级学生D,平时上课经常不认真听讲,在做小动作,对这种不良行为或变态行为施加一个不愉快的体验,用言语责备等方法,利用痛苦的条件刺激来替代异常行为的快感,从而减少或消除异常行为,因此人们通常又称之为“以毒攻毒疗法”。
4、个别心理治疗,是相对集体心理治疗而言,是以单个病人为对象的心理治疗,实际上大多数传统心理治疗均是采用该种形式,与本章中其他心理治疗在理论和方法上会有所重叠。
例如,我班级里有一个学生E,家庭父母离异,平时很自卑,也很悲观失望的,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我找她谈了几次,要求她冷静的思考自己的家庭情况,告诉她如何去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了,如何去面对自己的心理障碍.并要求她采取以下的心态会比较有益:首先,必须接受自己的“自卑”、“悲观失望”现实;其次,必须自己承担起克服心理病的主要责任;然后,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或专业心理治疗。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到中学各学科的教学中,也可以通过班、团、队活动来进行。但是,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还必须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这一主渠道的主导作用,并辅以心理咨询、心理测评、心理治疗等手段,才能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1、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的专门课程。
它不同于传统的以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培养为目的的普通课程,它是着眼于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从格的全面发展。学校可以自编教材,一般每周可开设一节心理健康课,由专任教师执教。教师根据个体心理特点与规律,运用以上设计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活动中调节其不良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原理,根据个体心理特点与规律排除心理障碍,使其回复到健康状态。可以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鼓励学生主动前来咨询。教师通过对有心理障碍和心理偏差的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认真分析,耐心疏导,帮助他们增强自我调适能力,促进个性心理健康、和谐、平衡发展。
2、心理测评是根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
现在科学的心理测评主要采用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法。通过心理测评手段,从个人简介、家庭背景、学业表现、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心理健康状况、学习动机和态度、思想品德和价值观等各方面进行因材施教与教育、教学研究提供依据。
3、结合班级、团体活动开展心理辅导
不把心理辅导作为一门课程单独开出、列入课程计划,而是结合班会活动、课外活动、团体活动来进行,是这一途径的特点。新生入学时的“始业辅导”、毕业时的升学就业辅导也属于这一类。其有利的一面是能把心理辅导与班级、团队活动以及学校的其他例行活动结合在一起,便于发挥这几项工作在统一的育人活动中的整体功能。但要注意的是,心理辅导仍须有自身的目标和内容,不要让心理辅导被班级、团队的日常活动所代替而丧失自己的特色。
4、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
学习辅导是辅导的重要方面,它主要是结合学科教学来进行的。
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地解决。实际上各科教材中蕴含有不少适用于心理辅导的内容素材,教学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在有利于实施心理辅导的教育情境。教师只要细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收到心理辅导的实效。近年来,已有中学小学教师在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社会等科目中尝试渗透心理辅导,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三)、帮助家长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往往在幼儿期就开始体验到心理困惑。这些心理困惑的缓解有待于父母抚慰。倘若缺乏这种感情爱抚,幼小的心灵就会忧伤,被孤独感笼罩,易形成孤僻的个性。如果孩子在小时候心理障碍就潜伏下来,在长大以后遇到困难时,就无法正确克服,甚至走上邪路。现在许多农村家长还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普遍认为孩子没病就是健康,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要通过多种渠道来帮助家长提高认识,帮助家长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首先,要重视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班主任可利用家长会的机会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也可以请一些专家、教师到会为家长们上课。其次,学校通过《家长报》(或其它媒介,如闭路电视等),让家长更多地知道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也解决了农村学生住家比较分散,召集家长不易的难题。再次,班主任通过家访与家长进行沟通,与家长一起共同商定、共同采取措施来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最后,班主任还可以通过写书信或电话联系的方法,与家长进行更多的交流,及时地把学生有关情况反映给家长,取得家长支持,共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与思考
(一)、成果
在学校教育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
1、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普遍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教育,使心理辅导教师认识到心理素质在素质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改变单凭分数片面评价学生的发展,形成了“不求人人升学,只求人人成才”的正确观点。
2、在学校教育中,心理辅导教师要多与学校其他任课老师取得联系,在各科教学和班主任、学校德育教育中要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在学校管理中自觉地重视心理素质教育。
3、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学校教育中没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前,学生对心理素质知之甚少,对心理问题讳莫如深,常把心理问题错误地归结为思想道德问题。通过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在心理素质的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观。
4、通过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数学生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树立起正确的目标。初步养成了良好的观察、思维、想象、创造的良好习惯,发展了主动、创造精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建了良好学校气氛,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学风。
(二)、思考
通过在学校教育中进行心理辅导教育,引起了以下几点思考:
1、学校教育中学校领导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养,组织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学习,培养骨干。
2、学校领导要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认真学习借鉴外校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并从本校实际出发,讲求实效,在实践中走出一条适合本校的路子。
3、学校心理辅导老师要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个别辅导为辅,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进入课堂。
4、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强调行为训练。如果心理健康教育只停留在说教,或灌输理论知识,而不是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那么是收不到多少实效的。
参考文献及搜索的网站
1、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助读本
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2、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1—3册)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3、上海心理热线网
4、心海扬帆网
5、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网
6、心理教育网
7、牵牵心理热线网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王极盛教授历时多年,对北京500多个班、两万多名学生进行测试所得出的结果也表明:当今中学生三个人中就有一人存在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
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中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呢?分析起来不外乎几个原因:
一是与学习有关。学校课业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学习成绩好才能得到老师和家长们的奖赏,才能被评为好学生,考上好学校,长大了找到好工作;反之,不少学习差的学生,则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家长的打骂。由于老是担心成绩不好,不少学生回到家中就立即看书写作业,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睡眠质量不高,第二天到校时精神状态不佳,听课效率低,成绩无法提高,造成恶性循环,以至许多学生出现了厌学的问题。
二是由人际关系引起。由于教师、父母对学生缺乏理解和沟通,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从而引起学生的困惑和烦恼,或因父母离异、家庭关系不和给学生造成了心灵伤害。另外,处理不好与同学的关系也令他们十分苦恼。
三是来自情感方面的困惑。青年时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困感,如初恋的兴奋、失恋的沮丧、单恋的烦恼等等。
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一些家长总以为孩子只有感冒发烧才是得了病,出现学习障碍、多动症、焦虑、厌学、胆小、说谎、不守纪律、打架等就不是病。而我们的学校和老师们也总是把着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上,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考虑开设相应的课程,来帮助他们了解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巧来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其实健康是由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两方面组成,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要随时经常注意学生心理的微妙变化,发现问题及时疏导,切不可等闲视之。
现代医学越来越证明,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青少年时期虽不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时期,但却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由于中学生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性、认知结构的不完备性、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对社会和家庭的依赖性等,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和遭遇到更多的挫折,也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暂时性的心理障碍若得不到及时排除,便会产生不良反应,从而影响以后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会酿成日后难以挽救的心理疾病。所以中学阶段是容易滋生心理异常的温床期,必须将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学生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来抓紧抓好。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摘要】随着中学生越来越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出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始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如何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便成了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探讨了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从情绪、行为、个性以及与异性交往等方面作了分析;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只针对“心理有病”的人,也不仅仅等于是心理咨询、开设心理课或者德育教育中的一个方面,而是这些方面的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在对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中提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在培养中学生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加强青春期性心理教育,注重实践,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学校应与家长、社会一道共同努力等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
一、引言
在中学,广大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应该说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比如说抑郁、自卑、怯懦、孤僻、敏感等,据有关研究发现31.3%的中学生存在轻度心理问题, 7.0%存在中重度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既是考察学校管理效能的重要指标,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学生的基础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如何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便成了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有些学校根本没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或者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错误而开展的方式不对。所以有必要对该问题进行一定的思考并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
二、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情绪方面
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是由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期”,情绪不稳定,情感既丰富又脆弱。遇到一些刺激就表现为易急躁、易冲动,自我失控,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2.行为方面
一方面世界观还不够成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行为能力等;另一方面又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主要表现为好逞强、好与人争斗、做事鲁莽、不顾后果,逆反心理强烈,对父母或老师有较强的抵触情绪。
3.个性方面
主要表现为任性,自尊心、好奇心特别强,过高估计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看问题片面,总把错误归于别人,爱嫉妒他人。4.异性交往方面
中学阶段是人生观确立的重要时期,学会和异性交往,在交往中认识异性,是中学生青春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生逐渐走向成熟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初中生处于青春的萌动期,对异性感兴趣、有爱慕心理,对两性关系意识朦胧。他们渴望与异性交往,但是在同异性相处时又感到害羞不自在,对与异性交往有误解,这说明他们还很不成熟,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引导。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不是“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使学生更有效更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心理健康是全员性的问题,是每一位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面临的挑战,包括那些学习优秀、在教师和家长看来是“好”孩子的学生,也同样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时候可能还会更需要,因为,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这些“好”学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侧面就常常被忽视,得不到重视和及时的帮助。
2.心理健康教育不等于心理咨询
根据各级教育部门的要求,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建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需要在开展心理咨询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然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应仅面对个别学生和家长的特殊需要。心理咨询只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方面,它不应成为全部内容。心理咨询室可以被视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为依托,应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广播、刊物等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与教育活动。3.心理健康教育不等于开设心理课
开设心理课的做法很好,但是认为开了心理课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内容就太片面了。诚然,每周固定的课时安排,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时间上有了保证,并有了稳定的传播知识的途径。但从目前我们所了解到的各学校开课的情况来看,仅仅开设心理课难以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首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许多属于非知识性的内容,单单在心理课上是达不到教育目标的。它需要让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训练等亲自体验才能获得,而课堂教学所能提供的活动空间、实践机会是极有限的。其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除主题内容外,还包括测验、咨询、班团会活动、野外训练等,而这些内容是无法由心理课来涵盖的。再次,心理课侧重解决一般性、整体性及共性的心理问题,而无法深入地解决特殊的、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所以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向学生日常生活中渗透,心理知识的传授应与心理教育活动相结合,对全体学生的心理教育应与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相结合,心理课程应与心理训练、辅导相结合。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在教室里进行,而更应该走出课堂用各种实践活动来内化所学的心理学知识。
4.心理健康教育不等于德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与德育工作相辅相成的而不能由它来代替。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以及学生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可以有效地帮助学校教师改善师生交往状况。例如,一位学生最初在课上捣乱,可能他就是为了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只是他以不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了。如果教师以传统的德育的眼光看待这位学生课上表现出来的捣乱行为,这位学生就会很容易就被纳入到坏孩子的行列。如果教师重视并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他就会觉察这位学生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需要,更多地给这位学生以积极的关注,这位学生需要关注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就不会在上课的时候以捣乱来引人注意了。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教师以一种更宽松、更接纳和理解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和学生的行为,不仅注意到行为本身,更注重去发现并合理满足这些行为背后的那些基本的心理需要,不简单地进行是非判断,而是从一种更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教育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四、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前面概括了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误解。为此我们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并走访了几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小学了解情况,主要从学校管理、教师培训、家校协同和学生发展等不同的层面,全方位地、立体地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深入思考,得到一些启发,下面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谈几点建议:
1.培养中学生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精力旺盛,充满活力的时期,他们情绪变化强烈,易冲动,不善于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感情用事。如果是在正确思想引导下,激情状态能使他们做出对自己和他人成长有益的事;但如果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也可能干出危害他人及社会的事情。因此教会学生调控自己的情绪是增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2.加强青春期性心理教育
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身体和生理上发生巨大变化,尤其是性器官迅速发育并趋于成熟。他们这时会对异性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接近了解异性的要求和愿望,并且在性本能的驱使下,他们逐渐产生性意识,有了性的冲动,心理学上称这一时期为“暴风骤雨的时期”。
中学生对这种迅速成熟带来的巨大生理和心理冲击缺乏一定的心理准备,他们对异性表现出眷恋和向往,但又不知道这是成长中的正常现象,于是可能会产生悔恨、恐惧、自卑等矛盾心理,造成精神紧张,影响身心健康。所以在这一时期加强对中学生的青春期性心理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进行性心理教育,即关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学习,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观念,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与异性交往的知识及技巧,如如何与异性同学交往、早恋心理调适等就至关重要。
3.要注重实践,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让学生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通过那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实处。
4.学校应与家长、社会一道,共同推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当孩子进入中学后,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他人,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除此之外,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文化与传媒等其它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得到真正开展。
总之,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祖国将来的栋梁之材,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要在保证他们身体健康同时,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建立相互支持、相互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是使中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必由之路。最后我呼吁全社会都动员起来,为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共同努力。
2.1.1 更新教育观念,加强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李岚清在全国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说:“素质教育的本质是要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要求,使学生成为品行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所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四有’新人.”又指出:“素质教育应包括思想品行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这些论述说明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同时也指出了素质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以往我们的学校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习分数,造成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理想信念模糊,道德观念淡漠,集体观念缺乏,思维方法僵化,实践能力差,创新意识不强,使我们培养的人才在中学阶段没有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的心理素质差也就在所难免.所以,把实施素质教育当作教育的头等大事来抓,是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基础.2.1.2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开展适应他们特点的心理卫生课程,帮助中学生掌握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了解个性心理的基本结构,克服成长中不断出现的学习、生活、生理、交往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完善人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2.1.3 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专门经过训练的心理咨询人员,根据心理学的原理,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心理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对发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促使他们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调节;对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及时防范和推荐治疗,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早期的解决.2.1.4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中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具有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勤学向上的特点,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使学生生活在轻松、和谐、活泼的氛围中,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从而减少心理压力和心理负担,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抵御各种心理困扰.2.1.5 建立新教学观,改进教育方法
教师不仅要重视教书,更应该重视育人.育人是全方位的教育,除了课本知识的教学以外,思想品德教育、身心健康教育、创新能力教育等,都要通过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贯彻到教育的全过程.教学分学科,教育则是全方位的,教师如果把自己分教学科外的教育当作份外的工作,就是不合格的教师.教师从与学生接触开始,就时刻要考虑自己的育人职责,如为人师表、公正平等的对待学生;教育学生端正学习目的,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不良思想和作风;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耐心启发学生刻苦学习,鼓励学生开展创造性思维,不要机械的死记硬背,强调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根据学生的气质、性格、兴趣、能力来培养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改变以往单纯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运用讨论式、启发式、点评式、导读式、实验式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觉主动性.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教学之中,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直观的表现出来,促进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对学生调整学习的心态,促进心理健康也十分有益.2.2 家庭教育
2.2.1 全面耐心的了解自己的孩子
在孩子的中学阶段,家长应充分关注他们的成长情况,及时了解孩子的情绪、情感、思想等精神世界,给孩子充分倾吐和宣泄心理感受的条件和机会,与其建立真挚的情感基础,在履行监护责任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监护孩子的心理发展.2.2.2 创造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
父母对子女的错误采取严厉惩罚、无情打击,往往不但没有起到教育作用,反而使自己成为孩子的模仿对象,并可能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在民主、宽松、温暖的家庭气氛下的孩子,活泼、外向、受朋友尊重,也懂得尊重别人,好奇心强,富于创造性和建设性.相反,父母对子女的虐待、专制、忽视、放纵、溺爱和过分苛求,都会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2.2.3 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精神
对子女的关心并不等于对其物质上的绝对满足,也不是对其精神上的无原则放纵.真正的关心和爱护是从小培养子女的自立自强精神,这样的孩子经得起挫折,懂得自尊自爱,富有进取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毅力,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现象曾被恩格斯称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但进入本世纪,与之相连的心理问题逐渐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据调查表明,中学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中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偏差,甚至违法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已成为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一、造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只有了解中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预防和解决它。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有以下原因:
1.社会影响。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很大。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在社会上蔓延,渲染色情、暴力的书刊、音像制品充斥文化市场,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屡禁不止等,严重侵害了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另外,遍布城乡的游戏厅、录像厅、网吧等更是诱发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温床。
2.家庭影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教与家风对孩子的心理及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成长环境先天不良,缺乏父爱或母爱是导致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第一诱因。教育方法不当也严重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溺爱型”的家庭教育往往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贫图享受、自私自利、专横霸道的恶习;“高压型”的家庭极易造成孩子的人格自卑和逆反心理;“放任型”的家庭教育,极易造成孩子的性格孤僻、冷漠。此外,父母的不良行为以及单亲家庭也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有的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3.学校教育影响。由于种种原因,在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致使学校生活单调、乏味,许多学生对学习生活感到枯燥,心理恐慌,信心不足。另外,一些教师忽视学生身心特点,教育学生采用不当的方法,对学生体罚、心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偏激、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4.中学生自身的因素。中学生时期,尤其是初中阶段,正是学生的“心理危险期”。这时期,中学生生理上迅速发育,造成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及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被打破,致使中学生生理“早熟”与心理“晚熟”的反差越来越大;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片面性和主观性;中学生精力旺盛,感情丰富,但又带有冲动性,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而对于这种悄悄到来的变化,中学生自身没有思想准备,家长、老师也往往缺乏充分认识,不能及时地采取措施,帮助孩子渡过这个阶段,致使这一时期成为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加强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齐抓共管,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中学生不良心理问题的产生。
1.优化中学生的成长环境。要大力倡树新风正气;要努力消除各种精神“污染源”,保证中学生有一个安全、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要教育、引导中学生自觉远离游戏厅、录像厅、网吧等不宜进入和涉足的营业性娱乐服务场所。同时,要努力以丰富多采、健康向上的活动吸引中学生,满足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积极营造适合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2.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要帮助家长懂得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使家长了解中学生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对中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要有思想准备。对孩子的教育一定要符合中学生心理规律。对“问题家庭”的孩子更要特别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
3.加强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一方面,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要有很强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使自己始终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另一方面,要对教师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这对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学校应认真落实素质教育,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4.全面提高中学生自身素质。应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要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普及心理健康有关知识的过程中积极进行心理指导和心理训练。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心理素质。
总之,我们要正确引导和帮助中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方法,立足中学生实际,培养中学生的健康心理,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