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云南省“桥头堡”战略析云南小语种导游现状与发展[全文5篇]

时间:2019-05-14 23:59: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云南省“桥头堡”战略析云南小语种导游现状与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云南省“桥头堡”战略析云南小语种导游现状与发展》。

第一篇:从云南省“桥头堡”战略析云南小语种导游现状与发展

从云南省“桥头堡”战略析云南小语种导游才人培养现状与发展

摘要:云南省“桥头堡”战略建设中指出,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作为云南云南省优势产业之一的旅游业将成为该省重点扶持的先导产业。随着桥头堡建设的推进,云南旅游这一优势产业有望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旅游业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境外游客,特别是周边邻近国家的境外游客来到云南省旅游,小语种导游面临挑战,但其队伍现状却不容乐观。本文结合云南省“桥头堡”战略对云南省小语种导游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发展对策,从而使学习小语种导游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能应对小语种导游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云南;桥头堡;小语种导游;现状;发展

一、云南省“桥头堡”战略与云南旅游业发展

“桥头堡”大通道建设,云南从内陆边陲成为开放前沿。桥头堡建设中指出,把云南尤其是昆明建成连接东南亚南亚的交通枢纽,形成航空、水路、公路、铁路、通讯的立体通道,让这个大通道能够把东南亚国家、南亚国家、中东国家连接起来。目前,4条与东南亚南亚国家连接的出境公路和4条出境铁路正加紧建设;年底投入运营的昆明新机场将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家门户枢纽;随着云南省全力推进连接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建设,云南与毗邻的东南亚南亚国家已“越走越近”,过去的“边陲末梢”如今正成为“开放前沿”。这不仅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交通服务环境,提高了云南旅游的可进入性,同时便利了国际间的交流,在利用外资、推进通关便利化、搞活流通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桥头堡、一体化,云南旅游地产迎来了新机遇。“十二五”规划确定了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桥头堡战略地位,虽然在中国行政版图上看,云南是西南边陲,但从经济版图上看,云南将是南亚、东南亚未来的经济中心;同时,“桥头堡”规划主要扶持旅游业和生物医药,旅游地产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云南推进建设中国向西南开放桥头堡战略步伐的加快,以及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云南省出入境人员数量将会剧增。这就扩大了旅游市场,为云南旅游业出入境旅游增加了客源。

二、云南小语种导游现状分析 随着“桥头堡”建设步伐的加快,云南旅游业的发展,既懂专业知识,又有语言沟通能力的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备受瞩目。云南省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云南省共有导游20198人,外语导游1289人,占总数的6.38%。其中日语导游有172人、泰语导游51人、德语导游29人、法语导游20人、韩语导游12人、越语导游12人、西班牙语导游1人、俄语导游1人、意大利语导游1人。若按地理区域划分,目前美洲团、非洲团以及非法语国家语种没有导游,缅甸、马来西亚、印度等国家语种也没有导游。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与缅甸、老挝和越南接壤并以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以及少数民族特有的风俗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外游客,在过去五年间,云南省接待海外旅游者从150万人次增加到329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从5.3亿美元增加到13.2亿美元。很多不是使用英语等国际通用语言的国际旅行团到云南之后,由于没有相应的语言导游为其服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云南旅游国家化发展的步伐。这种有市场而无服务人员的尴尬局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据了解,不少外语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倾向于翻译和外企的工作,进入导游行业的相对较少。近年来,由于云南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经贸往来的不断强化,以及欧美等国际旅游者对云南旅游的热情不断高涨,云南在培养相应的语言人才方面也在不断深化。一些大专院校的小语种培训逐渐火热起来,也有学校专门开设了小语种导游专业。同时,云南省“十二五”人才专项规划,在小语种导游的培养和培训方面予以重点关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财政的资金投入。

目前小语种导游主要来源于旅游院校尤其是外语院校,它们分别具有各自优缺点。一方面,旅游院校毕业生在院校里除了学习掌握导游业务基本知识以外,还丰富人文科学知识以及文化知识。但在外语能力培养发面,却满足不了市场的要求。学生一般只是掌握一门外语,如英语,但要想达到外语导游从业人员的要求,却有一定距离。因为一门语言的学习,需要求学习者围绕相应国家的风俗,文化,生活等多方面进行研究,这样才能在日后运用中得心应手。更何况是小语种,要想在短时间内,经过非专业系统的学习而熟练掌握一种语言,更是难上加难。另一方面,外语专业尤其是小语种专业学生,虽然熟练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能自如交流,但却没有专业性,缺乏导游从业人员所需要的基本导游相关知识。无法在实际应用中应对挑战,完成导游工作。此外,目前高校培养专业人才模式较为陈旧,专业设置过窄,与市场的需求相脱节,知识面不广、教学内容陈旧,专业知识单一等问题在旅游业市场需求中集中体现。

此外,语种导游在专业语言技巧的培养得到重视的同时,旅游服务的意识以及旅游服务的素质还有待提高。因为缺少小语种导游,使得旅行社不得不在高校寻找外语专业学生或老师从事兼职导游工作,这给小语种导游行业带来很大的不稳定性,并产生很多问题。

三、云南省小语种导游的培养与发展

从上诉现状分析中不难看出,要想更好的结合云南“桥头堡”战略发展与培养云南小语种导游人才,就要从根源入手,即从培养和输送小语种导游人才的外语院校以及旅游院校着手。1. 改革专业培养方案

面对市场的挑战,用人单位对导游人才的选拔越来越严格,更注重导游的综合能力,导游不但要有扎实的业务知识,还要有流利的外语表达能力,这对高校提出严峻的挑战。外语院校首先要明确本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和要求。要与市场相结合,根据培养对象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设置相关的教学计划,开设相应的课程。外语专业的教学计划要以外语专业课为根本,根据学生今后不同的就业及发展方向,在高年级提供不同的模块,进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而不应只是一味停留在语言学等传统方向上。对于想要毕业后从事旅游业的学生来说,院校可以在模块下开设介绍导游相关理论、业务等知识的特色选修课程。同时,为了适应导游就业市场的要求,让学生在毕业后有更大的竞争力,学校还可以开设与导游证考试相关联的选修课程,鼓励和支持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全国导游资格证的考试。学校还应该创新课程,努力把外语与导游知识相结合。总之,教学计划要处理好专业基础课程与模块中的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考虑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习之间的关系。

2. 教学方法多样化

在具体教学活动中,要改变以老师为主体,以一本教材为内容,填鸭式的传统的灌输教学方法。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能积极参与进来并从中得以收获,教师不再是课堂主体,而是作为课堂的组织者,给学生一个方向,具体的内容由学生来完成。具体形式比如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情景教学,案例分析,实践模拟,学生报告等多种互动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此外,学院要提供能够适合进行导游实践教学的基础设施。教师要能够开发和应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及手段,掌握电视,光盘以及互联网等形式进行教学。将以PowerPoit等课件制作方法将景区的图片,路线图,旅游行程,带团时所需资料等相关文字,图片、音像资料生动鲜明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或通过互联网,直接将景区信息直观的带到课堂。通过这些方式,学生会对导游工作有一个直观,全面的了解,并能够借助这些资料进行模拟实战,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可以一边学习,一边演习,并相互评议,综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和旅游专业知识,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为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一个扎实基础。3.考核方式创新

创新即改变过去那种只考核学生理论知识,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单一考核方式。具体可根据课程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尤其是对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学生的成绩不再仅仅取决于对外语的掌握,还要取决于能否借助于外语这门工具去解决问题,不再是单一的通过一次性语言表达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是通过实战,通过对比,使学生对自己有个最直观的判断,认识到不足,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比如,在学校允许的情况下,把学生拉出校园,用一场模拟哈尔滨一日游的方式考核学生。老师决定路线后,以旅客入住的具体酒店为起止点,每名学生既是游客,也是导游,老师作为旁观者负责决定在不同阶段导游的替换,学生时刻做好导游与游客之间角色的转换。作为游客学生要尽可能给导游制造难题,而导游则要在行进中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及语言知识完成各项任务,如景点讲解,集合游客,遇到突发事件如何正确解决等。最后由老师和游客共同为担当导游的同学打分。这样既考查了学生,同时又锻炼了学生 4. 强调实践

导游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锻炼,不断提高的职业。因此要重视导游的实践教学环节。学校应该搭建一个平台,与省,市旅游局及旅游景点,旅行社建立合作关系,建立导游实习基地,可以由旅行社的老导游和学生建立一定的团队关系,使学生在老导游的带领下跟团实习,渐渐过渡到独立带团,完成导游服务的整个流程。又或者利用外语院校的自身优势,邀请外国友好合作学校来云南访问,组织学生假期出国交流培训,尽可能给学生创造与外国人直接交流的机会,从而使学生有机会能够直接面对社会。

总之,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导游,在云南省“桥头堡”战略的建设与指导之下,对于向社会输送高层次人才的大学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能让语种导游才人在机遇面前得心应手,成为适合市场需要的高素质,高层次语种导游人才。就看我们是否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加以实施。

参考文献

1.于国政.中国边境贸易地理[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 2005.2.李晓琳.《云南小语种导游缺乏,五年内将扭转现状》中新网昆明5月17日电.2011.5.18

3.宗佶.对越经贸合作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5月 第42卷第3期.4.于国政.中国边境贸易地理[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7.5.鲁刚.中越边界云南段沿线地区的边境贸易与经济合作[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9.

第二篇:云南省桥头堡建设呼唤小语种人才

云南省桥头堡建设呼唤小语种人才

记者日前获悉,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南亚语言文化学院(以下简称东语学院)从今年起新开设马来西亚语本科专业,首届招生35人。自此,该学院共拥有东南亚小语种本科专业6个。

随着桥头堡建设步伐的加快,既懂专业知识,又有语言沟通能力的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备受瞩目。

人 才 供不应求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背景下,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化,云南在不断扩大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交流合作过程中,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在进一步扩大。

据悉,云南省每年对东南亚、南亚小语种翻译人才的需求量急速增加。其中,越南语、老挝语、印地语、印尼语、柬埔寨语等的需求量最大。据云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王永全介绍,截至2009年底,云南有小语种教师169人,专业学生3616人,公共选修课学生10067人。

云南民族大学是全国高校开设东南亚语种专业较早的学校之一。早在1993年,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学院)就率先在云南省开设了泰、缅语等东南亚语种专业,并于2003年成立了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2006年更名为东南亚南亚语言文化学院,历经18年的发展,现已开设有泰、缅、越、老、柬和马来西亚语6个本科专业及“亚非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授予点,被省政府授予“中国—东盟语言文化人才培养基地”,是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非通用语种群”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近3年毕业生就业率为100%,毕业生供不应求。”东语学院院长杨光远自豪地说,历届毕业生大多分配到省市及各地方政府的外事部门、公安部门、边防武警、科研单位等政府事业单位、有涉外业务的大中型企业及各旅游服务行业等单位工作,还有一些在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30多所省内外高等院校任教,东语学院已成为国内本学科专业领域内重要的师资来源。

培 养 多措并举

“桥头堡建设需要一大批相关的高素质人才来支撑,加快东南亚、南亚语言文化学科建设,是促进改革开放和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杨光远认为,加快相关人才培养的步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东南亚南亚语言文化、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复合型人才,为云南建设中国向西南开放桥头堡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是当前摆在教育界人士面前的一件急事、大事。

“培养小语种人才是提高我省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围绕产业特色打造学科特色,促进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适应市场的人才需求,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和就业的重要举措。为此,我省采取积极措施,加强了对小语种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王永全说,2006年10月18日,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加强我省高等学校小语种人才培养工作有关问题。会议对促进高校小语种人才培养工作作出5项议定意见。即:明确我省小语种教学工作主要定位在周边国家泰、缅、越、老、柬等东南亚国家语言;科学确定专业方向及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规模;加强小语种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有计划地选派人员到周边国家学习语言,另一方面积极利用现有资源,通过引进、返聘、外聘高水平的教师到校从事小语种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创新教学管理,对小语种人才的培养采取专业学习、第一外语学习和第二外语学习等方式,引导、鼓励学生选学、选修小语种课程;充分发挥我省地方公派留学基金与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经费的作用,积极鼓励小语种教师到相应语种国家留学、培训。2007年至2010年,省财政每年补助2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高校小语种教师培养和学科、专业、教研室建设工作。

第三篇:云南桥头堡战略对昆明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云南桥头堡战略对昆明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我认为写桥头堡对昆明旅游业的影响时,要重点突出昆明在桥头堡建设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云南省旅游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指出,从格局上看,未来云南省将着力构建“一心六区七廊”发展格局。其中的一个中心,就是把昆明建设成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连接东盟旅游圈和中国旅游圈的枢纽。

服务业是区域合作的先导产业,昆明市也应选择以服务业作为突破口。而旅游业是服务业中投入少、收效快的行业之一,除了跨国观光,还有旅游会展、旅游商贸等。对于昆明乃至整个云南,旅游业是国际化的先导性产业,中国与东盟旅游业发展的目标是形成旅游圈,在云南要先行先试,建立东南亚商城和更多免税商店,为形成人口流动达成支持。旅游业除了这一作用,还因为它的开放性,带动的产业面很大,昆明市应该抓住机遇,将其作为先导型产业,在兴市富民的同时,也把昆明通过国际性游客推向国外。

这是我用的桥头堡战略对云南旅游业的影响,你可以参考一下:

一、桥头堡建设背景下云南旅游业面临的机遇(一)、政策支持 桥头堡建设指出,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作为云南云南省优势产业之一的旅游业将成为该省重点扶持的先导产业。随着桥头堡建设的推进,云南旅游这一优势产业有望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二)、大通道建设,云南从内陆边陲成为开放前沿

桥头堡建设中指出,把云南尤其是昆明建成连接东南亚南亚的交通枢纽,形成航空、水路、公路、铁路、通讯的立体通道,让这个大通道能够把东南亚国家、南亚国家、中东国家连接起来。目前,4条与东南亚南亚国家连接的出境公路和4条出境铁路正加紧建设;年底投入运营的昆明新机场将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家门户枢纽;中国昆明到泰国曼谷已开启“水果贸易”通道„„

随着云南省全力推进连接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建设,云南与毗邻的东南亚南亚国家已“越走越近”,过去的“边陲末梢”如今正成为“开放前沿”。

这不仅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交通服务环境,提高了云南旅游的可进入性,同时便利了国际间的交流,在利用外资、推进通关便利化、搞活流通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云南积极展开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

目前,云南省已与世界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科技、文化联系,密切了与周边国家的高层交往。同时,云南与周边国家的贸易、投资实现了跨越式增长,文化交流日趋活跃,站到了中国向西南开放的最前沿。为贯彻实施建设中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战略,云南省将继续积极落实“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为旅游产业寻求更大范围内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四)、云南省全力推进与东南亚南亚文化教育、旅游交流合作

面对桥头堡建设新机遇,云南充分发挥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在文化资源上的相似性、文化产业发展上的互补性,全力拓展东南亚、南亚文化产品、文化要素和文化消费3大市场。目前,云南已在海外建成4所孔子学院、1所孔子课堂、13个汉语培训中心,以东南亚、南亚国家为主的在滇外国留学生已达1.5万人。

2008年11月,泰国北部17省的政府官员、旅游部门负责人及媒体记者一行41人,来滇考察以西双版纳和昆明为主的云南旅游线路,并与云南旅游界共同商定,围绕昆曼大通道和澜沧江—湄公河这一区域,利用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水陆空畅通的优势,快速推动山水相连的中、老、缅、泰“四国旅游圈”的形成。与此同时,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框架下,云南与东南亚国家在旅游线路推广、互为旅游目的地营销、互送游客、游客流动便利化以及人力资源培训合作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完成了《金四角旅游区跨国旅游线路规划》和《香格里拉—腾冲—密支那旅游区跨国旅游线路》的规划编制工作;开通了“澜沧江—湄公河黄金旅游线”、昆明至吉隆坡、昆明至新加坡、昆明至河内、昆明至胡志明市、昆明至河江、昆明至金边、昆明至暹粒(吴哥)、昆明至万象、昆明至琅勃拉邦、昆明至仰光、昆明至曼德勒、昆明至密支那等多条航空及陆路旅游线路,这些连接东盟国家的精品旅游线路,有力促进了边境旅游和跨国旅游的发展。

(五)、面向西南的云南区域金融中心

“基于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的不断拓展和深化,云南面向西南‘桥头堡’建设战略的确定,以及作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地区,云南建立面向西南开放的区域性金融中心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目前,云南已初步形成功能齐全、形式多样的全国性、区域性、地方性机构共同发展的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多层次金融体系。截至2010年底,云南已有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等分支机构20家,地方性法人银行机构151家,满足了各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建成,云南与周边国家之间的金融往来也迅速扩展,与双边贸易有关的货币兑换、国际结算都有较大提升,大大促进了云南省的金融国际化。这就间接的扩大了云南旅游消费,促进了云南省出入境旅游和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

同时云南省积极联姻金融部门,寻求与金融部门的密切合作。2011年3月2日下午,云南省委、省政府在北京举行“情系彩云南、金融架金桥”迎春座谈会,与中央金融部门和金融机构共谋加大金融对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支持力度,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大计。

当前云南的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实现云南“十二五”发展目标,建立健全现代金融体系,充分发挥金融的战略功能作用,意义十分重大。云南省将按照中央推进金融改革发展的部署和要求,认真落实国家鼓励金融发展与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实施云南金融发展倍增计划,力争到2015年末,全省人民币存贷款规模分别比2010年翻一番,年直接融资规模提升到500亿元,年保费收入增长到500亿元,金融业利润提升到500亿元左右,昆明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地位初步确立,实现云南省金融规模、结构和质量的新跨越。云南省将一如既往地支持金融事业发展,突出打造以金融聚集区为核心的金融产业发展极,推动多层次的信贷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建设,支持各金融机构做大做强。特别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撑体系,为在滇金融机构做好服务,全力支持和推动云南金融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为云南加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云南省希望中央金融部门一如既往地给予云南更多关心和支持,希望各金融机构把云南作为业务拓展的重点地区,在信贷政策等方面给予更多理解和关照,共同推动云南跨越式发展。

(六)、沿边对外开放经济带的建设 云南省沿边对外开放经济带的建设,已成为对外开放合作的新亮点、加快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桥头堡战略指出,积极推进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以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为重点,不断完善跨境交通、口岸和边境通道等基础设施,推进与周边国家的贸易便利化。

瑞丽提出了“瑞丽构想”;

昆曼大通道的全线贯通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处于昆曼公路中国境内最后一站的磨憨,发挥口岸通道等优势,积极构建起面向东南亚开放的商贸基地、物流基地、进出口加工基地和现代服务基地。几年里,浙江中设建工集团、云南云维集团、上海西部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入驻磨憨。与此同时,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自然环境,积极开展跨境旅游,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道全线贯通,中国勐腊至老挝万象定期国际旅游班车和“景洪—会晒—清孔”专线大巴车定期发车,西双版纳至老挝万象和泰国曼谷“朝发夕至”、“一日行三国”、“一天吃三国”已成现实。

河口瑶族自治县把口岸建设作为城市建设来推动,把大通道优势变为大流通优势来推进,把城相连,两国一城格局转化为合作共赢的国际经济大舞台,不断加强与越南老街在管理机制、体制、政策、信息等方面的交流、沟通与联动;完善中越双方党政定期会晤制度和双方口岸管委会会谈制度;完善双方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通关环境,降低贸易成本,实现中越双方口岸的共同发展与繁荣。以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为出发点,以鼓励外经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为目标,通过牵线搭桥帮助企业走出国门开展国际贸易,积极协助企业申报国家、省、州财政各种资金支持,组织企业参加各种商品博览会和商品交易会,及时为企业提供上级出台的各项扶持、优惠政策,做大做强边贸企业,全力推动“桥头堡”建设。

(七)、开放优势显现

“东盟南亚”因素拓开云南新天地。近年来,云南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孟中印缅区域经济合作,推进与周边国家“通路、通电、通商、通关”进程,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进出口贸易快速发展,对外开放不断迈上新台阶。

“走出去”是云南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特色。现在,云南已与周边国家形成了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外经外贸关系,大批企业相继进入周边国家投资,大量承接了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等项目。截至目前,云南省对外投资在西部省区市位居前列。

二、桥头堡建设背景下产业的新现象

(一)桥头堡、一体化,云南旅游地产迎来了新机遇

“十二五”规划确定了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桥头堡战略地位,虽然在中国行政版图上看,云南是西南边陲,但从经济版图上看,云南将是南亚、东南亚未来的经济中心;同时,“桥头堡”规划主要扶持旅游业和生物医药,旅游地产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3月份,昆明与曲靖、玉溪、楚雄分别签订滇中城市群“一体化”合作发展框架协议,四州市将在规划、交通、信息等方面实现同城发展,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为云南的旅游地产带来新机遇;空前严厉的房地产调控使得一些住宅领域的实力开发商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开始布局旅游地产。

部分房企率先涌入“桥头堡”规划区域抢占地盘。比如瑞丽,吸引了云南煤化地产等一些房企争相涌入,又如西双版纳,在景洪市核心位置,西双十贰城、告庄西双景、世纪金源项目、万达项目等诸多项目已经先行抢占地盘,官房地产也已开始部署保山、红河等地。

多重政策利好给旅游地产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桥头堡战略的确立,会让云南旅游地产在未来有一个质的飞跃。在多重因素作用下,众多实力开发商的进军使得旅游地产被推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发展机遇要比过去的十年多得多。

(二)出入境人员数量的剧增

随着云南推进建设中国向西南开放桥头堡战略步伐的加快,以及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云南省出入境人员数量将会剧增。这就扩大了旅游市场,为云南旅游业出入境旅游增加了客源。

旅游业将来会很有潜力吗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旅游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作为国民经济的新兴行业,中国旅游业在发展初期就明确了开发建设的基本方针。一方面坚持对外开放,广泛吸引海内外各界资金;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鼓励国家、集体、个人投资建设旅游项目。这种开放的投资方针推动了中国旅游投资市场的活跃和旅游接待能力的提高,为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创造了条件。尽管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和障碍,特别是旅游业管理体制和投资机制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但总体上看,中国旅游业的投资环境呈不断优化的趋势。

未来10 年间,我国旅游业将保持年均10.4%的增长速度,其中个人旅游消费将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长,企业/政府旅游的增长速度将达到10.9%,到2020 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到2010 我国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例将从2002年的5.44%达到8%。因此,作为六大新兴消费热点行业之一的旅游行业,在今后几年内将存在重大的投资机会。

我国地大物博,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而其中人文旅游有着突出的比较优势,不少旅游资源还具有垄断性,这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所不能比的。

我国是国际旅游大舞台上的后来者,旅游业发展得晚,但区位条件好,发展潜力大。80年代以来,我国周边国家政局相对稳定,为中国国际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进入90年代以后,从周边国家和地区所输入的客源已经超过70%。

我国旅游业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1、相当一部分热点旅游区污染严重。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

2、旅游区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区内垃圾随意抛洒堆积,污水、污物随处可见;

3、一些热点旅游区超规模接待游客,旅游区人满为患,拥挤不堪,旅游气氛丧失;

4、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与旅游区整体环境不协调。

三、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造成旅游区环境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

1、人类经济行为的不当破坏了旅游环境
人类经济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与破坏可以分为三方面:(1)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生产排放的废物及产生的噪音污染了旅游区的自然环境,扰乱了旅游区应有的宁静。结果一方面旅游区丧失了以往清新的空气、透明的水体、静谧的氛围;另一方面游客游览的兴致因环境污染而降低。(2)不合理的资源利用与农业生产方式破坏旅游区的自然生态平衡,旅游资源直接受到影响,例如森林砍伐、过度开采地下水、开山炸石等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游览水体水位下降、奇山丽景惨遭破坏等。(3)在经济结构、生产力布局、城市发展规划中,忽视旅游资源的存在,使得区域经济结构类型、生产力布局方式、城市发展方向与旅游业正常、持续发展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相适应。如在云南石林旅游区建设大型水泥厂,在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建设灰窑、煤窑等。

2、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环境影响
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主要在于旅游过程产生的垃圾对景点环境的污染以及旅游活动本身对景点自然生态平衡及旅游意境的影响。由于旅游区本身设施的不完善和游客素养不高,随着旅游活动规模的扩大,景点垃圾遗弃量日益增加。旅游区内大量垃圾随意抛洒堆积,破坏了自然景观,污染了景点水体,使旅游区水体富营养化。我国许多旅游区水体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相当一部分旅游水体的透明度、色度、嗅味等指标均超过国家规定的旅游水体标准,漂浮物、悬浮物、油迹污染物已经影响游客感官,使其旅游兴致降低。

超过景点容纳容量的超规模接待破坏了旅游区自然生态系统平衡。构成自然景观的生礅系统对旅游活动本身存在一定的承载能力,这种承载能力由生态系统的结构所确定,超过其承载能力的旅游活动将使旅游区生态系统结构发生变化,旅游区旅游功能丧失。主要表现在大量游人将旅游区土地踏实,使土壤板结,树木死亡;大量游人在山地爬山登踏,破坏了自然条件下长期形成的稳定落叶层和腐殖层,造成水土流失,树木根系裸露,山草倒伏,从而对旅游区生态系统带来危害„„

不当的旅游活动本身所蕴带来的问题是严重的,忽视这种影响,只注重短期效益,盲目扩大规模,无限制地接待游客,将对旅游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损害。

3、旅游开发和建设破坏旅游区环境
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有关设施建设与旅游区整体不协调,造成旅游资源、旅游区生态环境、特别是旅游气氛环境、特别是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古迹复原处理不当,新设项目与旅游区景观不协调,改变或破坏了旅游区所有的且应当保留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和气氛,利于具体的旅游对象,其旅游价值主要表现在其本身所蕴涵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时,这些无疑是应当保留且极力保护并充分予以表现的,忽视旅游区的整体协调及其所蕴涵的内涵,盲目开发,只会造成景点的不伦不类,进而丧失其旅游价值,使游客的兴致减退。

城市建设破坏旅游气氛,主要表现在新建建筑与旅游城市的整体建筑不协调。使本身作为旅游对象的城市失去其本来面目。

四、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分析
为使旅游业持续地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针对旅游业所存在的环境问题笔者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1、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的科研工作和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
长期以来,环境科学的研究只是从人类健康需要出发,很少从人类精神、心理需要进行研究,而这正是人类与环境相互联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并在人类旅游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

从旅游业对旅游环境的依赖关系,旅游区环境对旅游活动的承载能力,旅游业发展对旅游环境的破坏等方面研究旅游环境与旅游业的关系;从确定景观美学质量标准、自然生态质量标准、满足特种旅游活动的环境质量标准、旅游区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等方面研究旅游环境保护的方法沦;从美学、心理学角度出发研究旅游环境保护的工程方法;还要进行旅游环境保护政策研究,为正确的决策奠定基础。

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提高人们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向全体游人、旅游从业人员和区附近居民宣传旅游环境保护知识。

2进付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
不当的旅游

开发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破坏是无法弥补的,从保护的角度出发。存开发前对开发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分析、识别建设、经营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减免对策.把可能对旅游环境造成的贝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包括:旅游区环境承载力分析、旅游规模分析、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识别、旅游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分析等等。

3、在旅游区发展建设中做好旅游环境规划。
旅游环境问题的产生、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不当造成的,因此需要制定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预见性的旅游环境规划。用于组织、管理经济、旅游及其它破坏旅游环境的活动,来解决发展生产、扩大旅游规模与景点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使其协调一致,以保证经济发展和旅游活动持续稳定的进行、防止旅游区环境的破坏。

旅游区的环境规划是旅游区的经济发展、旅游业发展和旅游区环境保护的综合性规划,这个规划是从维护旅游区环境美学质量和合理利用旅游资源的角度出发,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与方法,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与旅游区环境美学规律,对经济活动和旅游活动的结构、规模和布局实行统筹规划,达到既发展经济、扩大旅游又不破坏旅游区环境的目的。

4、运用经济及其它手段,控制热点旅游厂的旅游规模。
采取提高热点旅游区的门票价格、划定特殊旅游景点并控制其旅游人数等手段;调整旅游区的旅游规模,在保证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旅游区的环境得到保护。

5、加强旅游环境立法。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做好旅游环境保护工作的保证,通过对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制定行为规范。对破坏行为实行强制性的干涉与惩罚。立法主要内容有(1)旅游区建设项目的审批办法和权限;(2)旅游区保护范围和保护内容的确定;(3)对违反者的处罚办法等

关于云南会展旅游发展条件

一.云南会展业发展现状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云南会展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93年,云南建成了昆明国际会展中心,首届中国昆明进出口交易会在春城的成功举办,打响了云南角逐中国旅游大省.角逐会展市场的“第一枪”,成为云南会展转型跨越式发展的标志,并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春城的名片,成为推动春城乃至云南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发动机”。当时,由于场馆硬件的提前到位,凭借自然优势和区位优势,昆明赢得了会展业广阔的发展空间,知名的全国性乃至国际性展会不断落户云南,彩云之南由此进入国内外人们的视线。

通过昆交会.世博会等大型知名会展的成功举办,有力地促进了云南的对外开放,拉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提升了云南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促进了云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昆明城市建设的步伐。据《会展财富》杂志对“中国会展城市竞争力排行榜”公布,昆明市名列第六,已连续四年被评为中国会展业最佳展览城市。

云南旅游资源享誉海内外。旅游业的兴旺发达是办好会展的重要条件,反过来会展业又能有效地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二者互为依存,相得益彰。’99昆明世博会后,云南跃升为我国发展会展旅游经济的热点地区,进入2000年以后,云南的会展形势越来越好,各种节庆会展活动不断,形成了云南会展的高峰期,并且保持了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近几年每年在昆明地区举行的100人以上的中型会议近千个,在国际.国内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的节.会.展每年都有10个以上,直接产生经济效益10多个亿,拉动包括旅游业在内的间接经济效益超过100亿元人民币。会展有力地促进了举办地交通.运输.旅游.通信.广告.咨询等行业的全面发展。据统计,一个会展商人的消费额要比一个度假旅客的消费额高2-3倍。2003年中国国际旅交会,仅参展商11830人在昆5天期间,吃.住.行.游.购.娱六项的消费达4200万元。

在旅游行业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城市已经看到了会展旅游的潜在优势:组团规模大.客人档次高.逗留时间长.消费能力强.利润丰厚。北京市利用2008年举办奥运会的机会,提出将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中国首都.东方古都.现代新都市为一体的形象,把北京建设成为国内外旅游者的首选之地;上海市国际性会议和展览的效益以超过20%的速度递增,给旅游业带来巨大商机,申博的成功又给上海旅游业带来更加美好的前景。2010年世博会期间,预计有7000万中外游客到上海参观。入境游人数的迅速增长,意味着机会和利润的增长;大连市凭借时装节.世界华人保险大会.大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等品牌展会,以及近年来日新月异的城市巨变,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客商和友人,会展旅游如火如荼。会展旅游业的悄然兴起,不仅为城市会展业的腾飞插上了“翅膀”,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目前,全国许多省市相继明确地打出了“会展旅游”牌,并且根据各自的地域特色和优势,向品牌化道路进军,争相抢占这一新的市场。

从中国西部会展业发展的情况来看,云南已走在前列,但成都.西安.重庆发展势头迅猛,他们占据产业面广.经济总量大和区位辐射力强的优势,积极争做西部会展中心城市,广西南宁凭借出海的便利,在新展览中心建成后,也不甘示弱,奋起直追。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启动,云南的区位优势更加突出,作为连接中国与东南亚.南业的大通道,在国际区域经济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窗口和桥梁作用,云南应该借助会展业这一经济助推器抢占先机,巩固中国西部会展中心的地位,促进云南经济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二.云南会展业发展的优势

近10年来,在中国大地上许多城市上演了一曲曲华丽的会展乐章。除北京.上海.广州等“第一军团”会展城市外,大连.深圳.昆明等会展城市,以最早举办会展.最具影响力的品牌展会.最大的区域优势表现了其不可小觊的影响力。大连服装节.深圳高交会.昆明世博会俨然成为这些影响力头顶上的“皇冠”。这些展会的成功举办,又极大地推动对城市人文精神.经济.价格平台.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平台的时空转换,并促进这些会展成果根植于城市。“会展力”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得到了极大的彰显。

高水平的展会能够大大提升城市的总体形象,改善投资环境,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通过展会这个独特的舞台和窗口,企业得以了解信息.拓宽视野.销售产品.引进技术.树立名牌,对城市文化建设起到独特的作用。同时,会展对于一个相对保守.封闭.落后的地区,还直接起到促使人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促进文明进步的作用。过去的云南,由于独特的“坝子文化”,优良的自然条件,使人们陷入一种自给自足.自娱自乐的怪圈,云南人成为名符其实的“家乡宝”,“不叫不到.不给不要.不吵不闹”俨然已成了不少人的行事风格。世博会后,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云南人变得聪明起来了。

昆明正是有了世博会.昆交会等大型品牌展会,城市才变得越来越美,道路才变得越来越宽,国内外游客才越来越多,国际知名企业和品牌才变得越来越多,厂商开拓国外市场也才走得越来越远。昆明正成为一个区域性国际城市,渐渐融入东南亚.南亚经济圈的佳境。

优势分析:

1.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旅游环境。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不冷不热的“天然空调”气温令人十分舒适,素有“春城”之美誉,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适宜人居住的城市之一,天天都能办会展,成为了国内办展办会的首选城市。

2.日趋完善的旅游交通网络和通讯设施。昆明位于祖国大西南,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门户和南亚经济圈域交汇的中心处。昆明机场是全国五大航空港之一,已开通国内外航线150多条,与周边许多国家架起了空中桥梁。境内铁路长达1648公里,公路里程达15万公里,是全国公路里程最长的省份。邮电通讯设施已形成了可与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200多个大中城市的长途直拨.有线.无线.光缆和通讯卫星并用的现代化通讯网络。

3.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异彩纷呈的民族风情。云南奇特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对海内外旅游者有强大的吸引力。可以说,昆明和云南独特的旅游资源为会展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长足的动力。

4.较完善的会展设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发展,昆明结合城市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城市基础建设和会展旅游的软.硬件建设,现已拥有接待大型会展活动的能力。昆明国际会展中心经过三期改扩建后,展览面积达到12万平方米,拥有国际标准展位约5500个,新落成的6个单体无柱大空间展厅,使云南的展览设施始终保持“国内先进.西部一流”的水平。目前,昆明星级饭店众多,日接待能力达12万人次。

5.具有一批经验丰富的办展办会队伍。已先后举办的第三届中国艺术节.第五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第29届国际民间艺术节暨第6届亚洲民间艺术节.’99世博会.15届昆交会.5届中国昆明国际旅游节.3届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首届中华民族服装服饰博览会.首届中国舞蹈节.首届马铃薯大会.世界烟草展.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展.东亚城市市长论坛等数百个国际性.全国性活动,极大地锤炼和提高了昆明举办大型展会的能力和水平,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举(承)办各级各类大型展会的专门人才,也更增添了举办展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特别是2005年7月举行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第二次领导人会议,六国首脑及亚行行长聚首昆明,这是云南历史上最高规模的一次盛会,我们交出了合格的答卷,充分展示了云南办展办会的高水平。

6.形成了一批区域和地方特色的品牌展会。除去每年流动到昆举办的国际展会和全国性展会外,通过省.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云南的会展市场培养壮大,形成了如昆交会.昆明国际旅游文化节.昆明国际农业博览会.昆明房地产交易会.昆明汽车文化节.云南医疗器械博览会.昆明国际花卉展等一批自主创新的知名展会,为云南会展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发展空间。

第四篇:云南十二五规划与桥头堡战略的重要内容

云南十二五规划与桥头堡战略的重要内容

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八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

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对于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富民强省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结合云南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一、紧抓难得机遇,增强科学发展的信心

(1)“十一五”时期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十一五”时期是云南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百年不遇特大旱灾的严重影响,面对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严峻考验,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省第七次、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奋力克难攻坚,不断开拓创新,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效。全省生产总值实现翻番,人均生产总值接近翻番,粮食连续8年丰收,工业增加值实现翻番,旅游等第三产业快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8万亿元,比“十五”时期增加2.2倍,发展基础更加牢固。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效。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序推进,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6‰左右,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进一步巩固。改善民生取得重大成效。城乡居民就业不断扩大、收入持续增加,城镇社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全面加强,民族贫困地区发展加快,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10万人,全省各族人民居住、生活、交通、通讯条件全面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重大成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深入实施,滇池等九大高原湖泊和重点江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加大,节能减排目标如期完成,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森林云南”建设有序开展,森林覆盖率达到53%,城乡环境明显改善。今天的云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族团结、边境安宁,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五年来,在推进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始终坚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始终坚持增强后劲提高质量,始终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始终坚持统筹协调维护稳定。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

(2)“十二五”时期是我省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我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促进生产要素重组提供了有利条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云南发展,作出了把云南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重大部署,为我省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全面发展、实现跨越提供了重大契机。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更加重视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发展,为我省进一步打牢基础、培育产业、改善民生、建设生态提供了难得机遇。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继续加快,增长动力更加重视内需拉动,生产要素更加突出技术创新,为我省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营造了良好环境。尤其是经过多年的积累,云南进入了厚积薄发新时期,支撑发展的产业平台更加扎实,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得到有效缓解,各族人民群众加快发展、奋力崛起的内在要求不断增强,为我省加速发展积蓄了强大能量。

(3)全面做好“十二五”时期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是我省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我省加速发展、进一步提升竞争实力的重要时期。必须认清形势,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齐心协力建和谐,使云南丰富的资源优势迸发出巨大的活力,使云南优越的区位条件迸发出巨大的活力,使云南多年积累的基础条件迸发出巨大的活力,使云南各族人民加快发展的激情和干劲迸发出巨大的活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二、着力调结构、转方式,推动科学发展上水平

云南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进步,但由于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于一体的特殊省情,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集中表现为综合经济实力较弱、发展方式粗放、产业支撑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城乡居民收入偏低、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维护社会稳定任务繁重、少数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与科学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等。必须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更加周密地做好应对困难和挑战的准备,更加准确地把握发展中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充分发挥我省资源富集、市场广阔等潜在优势,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4)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战略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加快改革创新,加大开放步伐,加强统筹协调,强基础、快发展,调结构、上水平,惠民生、促和谐,不断推进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建设迈上新台阶。

——必须突出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发展是解决云南所有问题的关键,是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期待。在新形势新阶段条件下,我们要争取一个更高起点、更高标准、更高质量的发展,全面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千方百计使云南在科学发展轨道上走得更好更快,走出一条更有效率和更富活力的科学发展之路。

——必须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我省经济发展层次不高、环境约束较大,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尤为迫切、尤为重要。要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重大任务,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转变。要下更大决心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着力解决需求结构失衡、供给结构不协调、要素利用效率低、环境损害大、空间布局不够合理等突出问题,着力提升我省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抗风险能力。

——必须突出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这个抓手。云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归结起来是因为“四化”进程缓慢。要更加有力地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努力形成“四轮驱动”的良好局面,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为加快发展提供强大推动力。

——必须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举措。要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发展手段和目的的有机统一。

——必须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这个重要保障。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巩固云南生态优势的必然选择,是破解资源环境制约的有效办法。要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必须突出改革开放这个强大动力。改革开放是实现科学发展、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要适应国内外环境和条件的新变化、新要求,进一步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创造参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5)“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要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两强一堡”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就业持续增加,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全省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确保实现两位数增长,力争实现翻番。

——结构调整迈上新台阶。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步伐加快,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消费率持续上升,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增加。农业基础更加牢固,传统产业得到优化提升,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成长,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提高,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长,贫困人口比例明显降低,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各族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

——社会建设迈上新台阶。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民族文化强省建设取得新进展,各族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持更加和谐稳定。

——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江河湖泊水质进一步好转,“森林云南”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持续降低,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循环经济取得新进展,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明显增强。

——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桥头堡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开放合作平台和机制进一步完善,国际大通道建设全面推进,“引进来”和“走出去”实现重大突破,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打牢“三农”发展基础

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强化对“三农”的投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6)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基础产业、农民基本素质、农民基本保障、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基本队伍建设。推进“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提高单产和品质,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严格保护耕地,加强农村土地整理复垦,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和“兴地睦边”农田建设工程,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增加旱涝保收的高稳产农田。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优质农产品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提高优势特色经济作物和生态畜牧业的比重。加强农业良种基地建设,发展现代种业,扩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山区综合开发,大力推进中低产林改造和木本油料基地建设。引导外商投资发展现代农业,支持优势农产品扩大出口,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

(7)加快农业产业化。以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完善和落实支持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措施。引进和培育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积极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广泛推广订单生产,完善生产、加工、储运、销售、服务链条,形成有效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8)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突出地方特色,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全农村综合信息化服务体系,强化农村基层科技推广、动植物防疫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和农村公路建设,加大农村危旧房和林区、垦区、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力度。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探索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开展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农垦改革、供销社改革、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培育小型农村金融机构,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

(9)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实施“农民收入翻番计划”,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持续增收。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效益,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扶持力度,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增强农民转移就业的稳定性和增加收入的可靠性。建立和完善支持农民创业的政策体系,促进农民就近就地创业就业。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民直接补贴力度。建立健全大宗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

四、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经济竞争能力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必须选准突破口,抓好具有支撑作用的大产业,培育具有领军作用的大企业,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着力打造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10)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产业政策为导向,加大工业投入力度,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继续发挥烟草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作用,深度开发糖、茶、胶等优势资源,积极发展特色鲜明、市场广阔、吸纳就业人员多的食品、药品、生活用品、石材和工艺品加工等产业。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推动有色、冶金、化工等传统行业向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方向发展,提升装备制造业。完善矿电结合政策,加快发展现代新型载能产业。统筹发展配套产业,增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的配套能力。

(11)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准确把握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立足于现有产业基础,确定重点领域,加强政策支持,大力培育和发展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光电子及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突破一批前沿性、关键性、基础性技术,抓好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培育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加快形成一批新兴产业集群。

(12)积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重视企业在产业建设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全面增强企业的创新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鼓励兼并重组,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培育发展更多拥有核心竞争力、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强与国际大企业的战略合作,推动“央企入滇”取得更大成效,积极引进知名民营企业来滇发展。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支持优势企业向园区聚集,促进产业集群式发展。

五、进一步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更加注重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完善以内需促发展的内生机制,进一步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13)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加快提升传统商贸业,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积极拓展新兴业态。着力抓好农村消费市场体系的配套建设,健全农村流通网络,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快推进社区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规划和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在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一批大型商业中心。加强政府储备和商业储备体系建设。

(14)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完善激励政策。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增加即期消费。改善消费环境,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大力培育文化、体育、保健、旅游、汽车等新的消费热点。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

(15)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推进旅游业“二次创业”,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强资源整合、项目开发、品牌培育和市场开拓,促进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推动云南旅游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省级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培育一批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和大型商品集散市场、专业市场,把云南建成连接国际国内市场的重要物流枢纽。坚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举,大力发展金融、信息、科技、商贸、服务外包、会展以及社区、餐饮、家政、养老等服务业。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加大财税、金融、投资、土地等政策扶持力度,营造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

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

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的要求,以产业为依托,以城镇为载体,加速人口、资源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有序集中,加快形成优势互补、定位清晰、分工合理、布局得当的区域发展格局。按照统筹城乡、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科学定位城镇功能,推进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

(16)完善生产力布局。加快实施滇中城市经济圈规划,将其培育成全省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中国西部重要的经济聚集区。重视建设沿边对外开放经济带。通过规划和产业政策的引导,吸引各种生产要素向城镇、园区和重要交通沿线聚集发展,形成一批辐射力强的增长极和对内对外开放的经济走廊。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突出区域发展特色,防止同质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逐步形成以优势产业为标志的特色经济区域。着力培育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培育一批经济强县。进一步开展扩权强县试点,扩大县级管理权限。

(17)优化城镇体系和管理。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加快构建大中小并举、分布合理、优势互补、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城镇化体系。做强大城市,做优中小城市,做特小城镇,做美乡村,加快推进城镇村落一体化,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培育发展城市群、城镇带和组团型城市,促进不同规模的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发展。重视集约、节约用地,多利用荒坡荒地、缓坡丘陵搞建设,强化土地、水、能源和环境等要素保障。坚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户籍限制,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注重从制度上维护好农民工权益,研究解决农民变市民后的土地、山林、宅基地、生育及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实际问题,力争“十二五”时期末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着力构建城镇管理长效机制,提高城镇管理水平。规范发展住房市场,有效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供应,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18)推进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把民族地区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优先安排与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公益性项目,不断壮大民族地区经济实力,有效改善民族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对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边境地区、高寒山区和石漠化地区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增强欠发达地区的内在发展动力。加快我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继续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以扶持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脱贫发展为突破口,巩固脱贫成果,全面推进扶贫工作,重点解决深度贫困群众温饱问题。加快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步伐,推进青藏高原东缘地区、乌蒙山区、滇西边境山区整体脱贫。

七、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创造更加良好的发展条件

坚持扩大投资规模和优化投资结构并举,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增加对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新兴产业、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的投入,7 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功能完善、安全高效、适度超前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19)突出加强水利建设。科学规划,统筹实施,掀起新一轮水利建设高潮。继续推进“润滇工程”建设,以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农田水利配套、城镇用水供给为重点,完成一批骨干水源工程、“五小水利”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快推进滇池补水工程,力争开工建设滇中引水工程,从根本上解决滇中地区的缺水问题。开展地下水普查和规划,科学利用地下水资源。继续开展六大江河干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和防洪体系建设,提高重点城市和农村集镇、粮食主产区的防洪保障能力。加强跨界河流防护治理,确保国土安全。

(20)构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设铁路新通道,大幅增加铁路营运里程和运输量,加快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高速铁路,努力构建完善的铁路运输体系。继续完善公路网络,提高等级和路网密度,基本建成连接各州市、通达周边的高速公路网和覆盖全省的高等级公路网,实现州市高速路、县县二级路、县乡柏油路、乡村硬化路的目标。完成昆明新机场建设,扩建、迁建、新建一批支线机场。加强港口、航道等航运设施建设,增加通航里程,提高通航能力。

(21)推进信息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宽带网络、无线通信、卫星通信等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发展,提高农村和边远地区的信息网络普及水平。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突出抓好城镇路网改造、通讯、能源、给排水、防灾减灾设施和无障碍设施建设,提高城镇承载能力。积极开展园林绿化,加强城镇绿化体系建设。

(22)提高能源保障能力。加快清洁能源开发,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转变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把云南建成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基地。积极开发利用水电,提高火电清洁化水平,加快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开发,探索发展核电,进一步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生产中的比重。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积极发展沼气等农村新能源,大幅提升水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在全省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完善省内城乡电网,提高西电东送、云电外送能力。加快发展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

八、深入实施科教兴滇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及省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推进科技创新,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坚实的科技和人才基础。

(23)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继续实施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把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善民生紧密结合,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技创新重大工程,推进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努力在共 性和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强化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建设。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广泛开展科技服务,加强科普工作。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积极推进质量兴省战略。

(24)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以巩固义务教育和发展职业教育为重点,全面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积极调整优化教育布局,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分类指导,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积极发展民族教育,关心支持特殊教育,促进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探索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评价制度。加强教师队伍能力培训和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健全教育资助体系。努力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

(25)强化人才支撑。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全面加强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以及工业人才、技能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体制机制,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为牵引的人才引进机制,重点引进我省发展急需紧缺的专门人才和高端人才。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平等公开和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改进人才管理方式,抓好重大人才工程,推动人才事业全面发展。

第五篇:小语种的学习与当前就业现状

小语种一直以来都是高考中大家十分关注的话题,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对小语种的热情始终有增无减。那么小语种是否适合所有人学习,就业情况如何,如何选择学习哪种语言等等都是我们在报考之前需要考虑的实际问题。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对以上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选择学习小语种。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对于语言学习的兴趣,外加一定的语言天赋。外语学习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需要有吃苦耐劳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所以失去兴趣的学习过程是痛苦而且没有效率的。在北外每年都会有同学因成绩过低或未通过等级考试留级。因此在选择小语种前一定要认真考虑自己是否有毅力可以坚持下来。另一个问题就是家庭的经济能力。外语专业相比其他专业经济投入更多,如买词典(纸质或电子词典)、出国留学等都是不小的开销,那么在报考前家长可以考虑一下是否能够承担四年甚至更长时间学习的花费。

小语种学习主要分为西语系和东语系两大类。西语系包括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德语、俄语等;东语系包括日语、朝鲜语、阿拉伯语、泰语、越南语、马来语等。学生和家长要根据当年不同学校的招生状况进行选择。

小语种的就业相对其他专业会容易一些,但并不能说学习了小语种就等于前途无忧。首先要区分的两个概念就是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就业率是当年毕业生就业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一些好的外语院校就业率可以达到90%以上甚至是100%,但毕业生从事的职业良莠不齐,很多人并不能从事很理想的工作,或者没有达到他们关于小语种的期待。其次,小语种只是众多专业之一,有很多同学毕业时甚至没有用小语种找工作。因此大家应该对小语种抱有平常的心态。

从小语种本科生的就业情况看,主要分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企,如中建、中航、中水电、中电子、中石化等工程类企业,这些企业大多需要驻外,如非洲、阿拉伯国家、南美等,驻外工作报酬丰厚,小语种同学进入公司之初主要是进行翻译工作,之后有转行的可能,比如做销售或管理。

二、公务员,如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各省市外办、安全局等。小语种同学在报考公务员上的优势在于一些部门,例如外交部、文化部、科技部等不要求两年工作经验,本科应届生即可报考。

三、事业单位,如央视、国际广播电台、国家部委下属事业单位等。目前央视有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俄语四个小语种频道,但并不是每年招聘。国际广播电台招聘稳定,每年都会有小语种人才的需求。

四、银行,如招行、农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银行的总行或地方分行等。一些银行设有小语种组,每年定期招聘,入职后有培训,之前不需要太多银行专业知识。

五、私企、四大会计事务所、留学或培训机构、旅行社等。今年来看北外有很多学生签约四大,除个别语言组外,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利用英语或经济双学位的优势签约,而不是所学语言。小语种培训机构常年招聘,但并不是学生职业首选。

下面我以北外2012年本科毕业生为例分析几大语种的就业情况:

一、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阿拉伯语。这三个语种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很好,大多学生签约国企,如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进出口银行,也有几名同学考入外交部。而且近几年葡萄牙语就业状况呈上升趋势,西班牙语逐渐平稳趋于饱和。

二、法语。每年法语系在国内读研的人都在四至五人之间,出国留学的同学较多,十人左右。其他进入企业的同学基本要派驻非洲。非洲原是法国殖民地,且中国驻非工程项目很多,需要大量法语翻译。外派工作薪酬高,本科生起薪一般为15万左右,更高年薪可达25万。

三、日语。日语系读研人数较少,大部分同学去日本工作。今年四大招收日语组,也是

很多同学的工作选择。

四、德语。近几年德语就业状况一般,首先德语使用范围较小,全世界五个左右国家说德语。而且德国人普遍英语较好,很多德企并不需要专门的德语翻译。

五、欧语和亚非语系。从就业来看差别不大,都属于需求量较小,但不排除某一年有大量需要的情况,很多人最后用英语找工作或从事和所学语种毫不相关的职业。

以上就是小语种就业的整体状况以及一些有代表性语言毕业生的去向。虽然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或许不尽人意,但整体来说有小语种和英语两个优势还是可以就业的。

学习小语种同时也有一些局限性,如女生就业相对困难,驻外公司偏好或明确要求招男生。如果学校招收男女比例为1:1,可能女生的就业压力会更大一些。小语种毕业生获得的学位是语言文学学士学位,其他专业如经济、管理、政治等背景较弱,如果申请出国留学转专业难度较大。因此建议今后不想从事语言方面工作的同学能在大学期间学好英语,并辅修一些经济、外交等双学位帮助今后申请其他专业的学习。

在选择语种时,我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得出以下可以考虑的几个因素:

一、了解该语言国家与我国的交往情况。如果我国与该国的交往与合作范围广泛,那么就需要大量懂得该国语言的人才,就业前景就好。

二、了解选择学的语言国家的历史、经济、文化、人口等情况,规划出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

三、如果该语言国过去拥有殖民地,那么这些殖民地独立建国之后的官方语言一般依然使用过去隶属国家的语言。例如,目前很多非洲国家官方依然使用法语等,那么法语的使用范围相对就广了。

四、了解自己要学的语言国家的官语是本国语言,还是使用两国或两国以上语言,或者是仅使用英语。如果该国官方使用的既有本国语言又有英语,则就意味着你至少需要同时学好该国语言和英语这两门外语。加以总结即是全面了解所学语言对象国的国情。

以上是我对学习小语种以及小语种就业状况的简要分析,希望学生和家长在报考前能够多角度了解小语种,选择适合自己的语言。

祝考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历年各大学录取分数线http://

下载从云南省“桥头堡”战略析云南小语种导游现状与发展[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云南省“桥头堡”战略析云南小语种导游现状与发展[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云南省昆明市农村客运现状与发展(精选5篇)

    云南省昆明市农村客运现状与发展——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赴云南暑期社会实践团“行者无疆”摘要: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台,城乡......

    论我国交通运输现状与发展(小编推荐)

    论我国交通运输现状与发展 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它把社会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是保证社会经济活动得......

    小论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与发展

    小论农业技术推广现状与发展 农业技术推广作为新时代下的产物,为广大农民朋友们带来更多的收益和保障,在当今社会中农业技术成为农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在农村经济......

    从战略发展的角度对2014年宏观经济的解读(小编推荐)

    从战略发展的角度对2014年宏观经济的解读 2014已经过去快一半了,展望2014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将提振社会各界信心,宏观调控政策会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宏......

    中国农村金融的现状与发展(小编整理)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现状与发展摘要: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肩负着全世界22%人口的吃饭、就业问题,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农村金融问题突出,破解这一难题的困难多、压力......

    南疆地区红枣产业发展现状与战略思考(共五篇)

    南疆地区红枣产业发展现状与战略思考近年来,随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在广阔的南疆地区,红枣产业的发展突飞猛进,面积迅速增加,已经成为南疆地区又一支柱性产......

    浅议我市玻璃行业的现状与发展(小编推荐)

    浅议我市玻璃行业的现状与发展玻璃工业在我国产业中是一个重要的行业,在国家的经济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向小康社会整体迈进,国民经济进入新得增长阶段,建筑业、......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现状与发展1[小编推荐]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现状与发展学生姓名 学科专业准考证号指导老师论文提交日期 2011年 月 日 论文答辩日期 2011年 月日一、中国邮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