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农垦企业集团公司选择何种财务管理模式
浅谈农垦企业集团公司选择何种财务管理模式
农垦企业集团公司选择何种财务管理模式,其依据是充分考虑企业集团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集团内部的组织结构形式和成员企业所在地的外部环境以及集团的整体发展战略等因素。农垦企业集团公司目前正处于发展的初期,笔者认为应选择相对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原因有二:
其一,农垦企业集团公司下属成员企业财务管理尚不规范。大部分企业正处于由传统企业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时期,还没有真正建立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管理混乱的现象,尤其在财务活动中,由于受企业领导人意志的影响,加上部分财务人员素质不高,于是便会出现诸如盲目投资、随意挪用资金和私设小金库等行为。所以由这些企业所组成的企业集团必须采用权力相对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由母公司通过建立并实施有效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来规范公司的财务活动,将子公司重大的财务决策权集中于母公司。
其二,农垦企业已经实现了会计电算化,而且集中式的财务管理软件或者网络财务软件正在推广,这些手段无疑加快了企业间信息传递的速度,使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人员能够通过网络及时了解下属公司的财务状况,为集团公司的决策者进行财务决策提供了信息保障。通过网络,也可以使公司的财务政策迅速传递到各个子公司,便于各个子公司及时接收信息适时调整经营策略,最终实现集团整体价值的最大化。为了使农垦企业集团公司和下属子公司按照集团总体经营目标规范运作、良性发展,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集团财务的相对集中管理,在实际运作时,采用的具体方式或策略应视各个集团的不同情况而有所区别。总地来说,有以下几种方式可供参考:
1.通过财务公司或资金结算中心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资金的集中管理有多种实现方式,比较常见的是在母公司设立资金结算中心或由集团内部各成员企业共同出资成立财务公司。作为集团公司内部的一个独立法人,财务公司是全面负责集团内部所有成员企业资金管理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无法成立财务公司的企业集团可在集团公司设置与财务公司功能相似的资金管理职能部门――资金结算中心。财务公司或资金结算中心具有三项功能:一是结算功能。集团内部各成员企业统一在财务公司或资金结算中心开设账户,由财务公司或资金结算中心以一个户头对银行办理集团内各企业的资金结算业务;二是内部控制职能。这种统一结算模式为各成员企业资金运作的合规性、安全性和效益性提供了保障,使集团公司能够有效控制各成员企业的财务收支,及时掌握各下属企业的资金状况,便于进行调控。
2.建立财务预决算和重要费用控制制度。建立和实行预决算制度,使集团公司对各子公司的财务收支情况做到事前控制事后监督。各子公司在年初向集团公司报送企业一年的收入、成本、费用、利润、投资回报、净资产变动等财务预算情况。预算应在上年决算年报的基础上进行,以当年经营方针、目标、计划为依据,并制作预算现金流量表,从中得出企业的获利潜力、短期偿债应急能力及营运资本管理水平。预算经集团公司批准,即为该公司年度财务指标,将指标与经营者和子公司的工资总额挂勾。
3.建立财务检查和内部审计制度。集团公司为了保证制定的各种制度、文件贯彻执行,要建立财务检查制度,每年度至少在年中或年底进行一次。财务检查由集团公司财务部门统一组织,列出检查范围,由各子公司先对照自查,财务部门进行全面检查,着重对各子公司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内控制度进行检查、评价、分析、提出意见和建议,经集团公司总经理核准后,下发各子公司限期整改。执行好的单位,取得成功经验在集团公司内部表彰和推广;问题较大的要重点检查,增强查处力度。通过定期自查、重点抽查、全面检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漏洞,以便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补救。
集团公司应建立内部审计制度,设立审计部(室),规模较大的子公司也要设立审计科(室),规模较小的子公司要配备专(兼)职审计人员。一方面,使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另一方面,开展定期和不定期审计工作,如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财务决算审计,基建审计等。审计内容主要是有否违反国家制定的财务制度;是否侵犯集团公司利益;是否影响资本金的保值、增值;有无违纪违规现象等。
财务检查和内部审计的结果,是集团公司对子公司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是对经营者业绩考核的主要内容,也是集团公司一个有效的、重要的制约和监控手段。
4.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和财务人员资格管理制度。集团公司为了实现对子公司的财务监控,可依据产权关系,以出资人的身份向其全资子公司和控股子公司派出财务总监,作为母公司派出的监督者。财务总监的主要职责是:监督子公司的经营管理策略,特别是财务政策是否符合母公司的总体战略。在发现子公司经营者的行为损害了集团利益时,有权责令其立即纠正;监督子公司建立执行财务管理制度;批准或否决子公司重大的投、融资决策;将影响集团长远发展的重大事项向母公司董事会及时汇报;对子公司财务人员的上岗资格进行审查并报母公司备案以及母公司赋予的其他权力。财务总监应是子公司董事会成员,参与公司重大事项的决策。为了保证其相对于子公司的独立性,财务总监的工资、资金和津贴应由集团公司统一管理和发放,而且应该实行财务总监定期轮岗制。
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不但可以使集团公司的整体战略方针在子公司得到较深入的贯彻和执行,而且能够规范子公司的财务活动,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和准确,有利于集团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编辑/刘佳)
第二篇:企业跨文化管理模式选择
企业跨文化管理模式选择
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要根据不同的投资地区,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跨文化管理模式。一般说来,企业进行跨文化管理可以选择的模式如下:
本我模式—以我为主,唯我独尊。在这种模式下,母公司财大气粗,自恃技高一筹,照搬照套母公司既成模式,实行总部集权制,由“钦差大臣”对域外分公司进行控制,并以总部既成考评体系来衡量分公司及其经营管理人员和普通雇员的职效表现和薪酬。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可以高度集权,按“既定方针”办,可以雷厉风行付诸实施。缺点是把本我文化生搬硬套于东道国,难以化解外派管理人员与当地员工之间的文化、心理和行为冲突,往往很难真正实现富有成效的全球化跨文化经营。
客国模式—本土化管理。在这种模式中,企业海外总部的权力有限,分公司基本上是自主经营的独立公司,企业管理人员往往是本地人,公司有一套适合本土化和国情的管理体系。这是其优点也是其缺点:这种模式往往过于迁就东道国的传统文化和落后现状,削弱母公司或出资国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优势,“入乡随俗”把自己也庸俗化了,效率也降低了。一些东道国股本占优势的合资企业多采用这种模式。区域模式—确立基本准则,分区而治。实行这种模式的往往是一些大型的区域性跨国公司。这些公司在全球不同区域设有相对独立的区域性集团,集团总部确立一些管理的基本准则,所属分公司分区而治。同一区域集团内各东道国分公司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协调和包容的企业文化体系,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发展基本实现区域本土化。
全球模式—全球化、标准化管理。这种模式应该是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跨文化管理的大趋势和理想境界,采用这种模式的大多是一些具有多元文化融合性的全球化公司。其管理理念具有很强的全球视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在这种模式中被最大限度的融合,分公司职位完全根据全球化、标准化经营需要来设计,人员招聘主要以多元化的适应能力大小为基本判断标准,人力资本投资形成和整合管理真正实现全球化。全球模式的特征是组织机构体系复杂,信息交流量大,具有完善的标准化管理制度系统和高超的沟通技术网络。
综上所述,无论选择何种模式,企业都必须认真做好跨文化管理的基础工作。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跨文化管理问题实质上就是研究如何将跨文化冲突转化为跨文化竞争优势的过程,尤其是要考虑如何克
服自身国家文化的相对弱势,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理念。
第三篇:集团公司平衡型财务管理模式分析论文
摘要: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完善,对企业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财务管理作为现代企业内部管理的重点,建立以KPI考核为核心的财务风险控制管理体系,在当前是最常见的一种财务管理模式。相对于普通企业来说,集团公司内部管理较为特殊,一旦财务管理出现差错就会引起严重的经营后果,导致集团效益受到损害,严重的话还会导致企业破产,因此,集团公司就要努力构建“平衡型”财务管理模式,对公司财权进行适当的划分,形成规模效应,充分发挥集团内部各个主体的作用,从而促进集团公司总的发展趋于良好。
关键词:集团公司;平衡型;财务管理
在现代集团公司内部管理中,财务管理是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企业经营发展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内部结构层级越来越多且变得更加复杂,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对于集团公司来说,要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就需要在当前形势下构建“平衡型”财务管理模式,切实处理好财务管理与内部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从而满足企业发展之所需。
一、“平衡型”财务管理模式的基本制度
1.统一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
财务信息系统是重要构成部分,结合它的实际运用来看,主要涉及到三个层面:第一,财务核算信息系统。这种系统的核心是核算处理,通过正确处理来为财务公司的各项管理提供数据上的支持,从它的实际应用来看,它所依靠的核算系统并不是简单随意设置的,也需要以集团公司和子公司信息及时交流为主,确保业务开展的统一化;第二,全面预算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模块,即预算编制模块、预算差异分析模块以及预算分析和考评模块等,集团公司可以通过此系统来实现对子公司的全过程财务管理;第三,资金信息系统。相对于前两者来说,该系统的作用是实现对所有资金流动的实时化监督,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并且它也和财务信息系统和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之间是紧密相关关系,可以确保资金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2.集团公司财权配置制度
上述提到,在现代企业管理活动中,财务管理是处于核心地位的,而在财务管理中,对于资金的有效性管理又是居于关键地位,因此,在具体管理策略制定上就要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和控制。集团公司在主要负责人和财务总监等的监督管理下,可以通过设立内部结算中心来实现对独立核算单位资金的统一管理,在保留了银行的一个费用结算账户外,其他账户的资金在资金部门通过内部融资来实现对资金的有偿使用,同时在使用的过程中还要形成一整套资金管理制度体系,并在实际工作中高效落实,确保制度的权威性和约束性得以体现。3.财务总监制度企业财务总监的任命是由企业所有者或者是所有者代表来决定的,从管理范畴上划分,其属于是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这一职位一方面需要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合法性、真实性以及有效性等的监督监管,另一方面还要对企业的会计核算真实性、一致性和完整性进行监督监管,确保企业所有者的利益不会受损。
二、如何构建集团公司“平衡型”财务管理模式
1.强化资金管理的核心作用,适度细化权利
(1)内部资金的管理和预算管理的集中对于集团公司来说,出于稳定市场的需要,它可以在依据未来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制定总的经营目标,之后再把各项指标细化下达到每一下属公司,下属公司再根据细化指标和自身实际编制预算,这种管理模式可以对下属公司的资金进行集中管理,增强下属公司资金利用的合理性和透明性,而且在预算方案的执行过程中,还可以对其进行适时调整,使其符合集团公司总的发展要求,实现预算管理的集中,确保预算的顺利完成。
(2)投资和利润分配的集权和分权相结合在集团公司资源分配内容中,利润分配时处于核心地位。对于分公司和事业部门来说,它们的收入并不是自己的,是直接归入到总公司的,这样就不会出现资金分配上的问题,但是,从下属公司角度来讲,在利润分配上集中以股份分红方式为主。对于集团公司来说,也要保证总的利润中有下属公司的比例,使其可以为未来更好发展提供支持,而且这样也可以起到凝聚集团力量的作用。
2.“平衡型”财务管理模式下的财务主体管理方式阐述
(1)总体管理形式分析集团公司总部作为集团公司的“总部门”,在公司各个职能部门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领导性作用,例如财务部门、监督部门、人资部门等等。对于集团公司总部来说,就要对公司现有资源进行集中控制和分配,同时也包括公司财务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等。此外,还要对现有的所有资源采取统一标准进行管控,对于下属公司也可以起到约束效应,同时也可以使集团公司在资源配置上占有绝对的主动权,这样就可以使下属公司对集团公司总部形成一种依赖,进而确保了集团公司最高决策权的权威性和实效性。
(2)事业部门和分公司管理形式从内部管理结构和层级来看,事业部门和分公司两者具有明显的独立性特点,这也是其和其他部门不同之处,但是,这种独立性也并不是完全的独立,在法律上的法人资格上,并不具有独立性。对于集团公司来说,在对下属公司管理和协调过程中,如果需要增加资金量,就需要精细化分析下属公司的具体实际,做到心中有数,保证资金量分配合理,并且能够使下属公司根据需要适当开展属于自身的经营业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具体的制度、方针以及措施上就可以脱离集团公司的统一要求,在上述方面需要主动接受集团公司的监督和审查,与此同时,下属公司还需要保证在同一时期在同行业中,有较高的经营效益,这也是其保持经营价值的一种有效手段。
(3)控股子公司的管理形式从法律方面来讲,控股子公司属于一种特殊的、独立的法人机构,基于它的这种独立性,对于集团公司自身发展来讲,在实现对子公司的管理指导上,就要给予子公司充分的尊重,尤其是法人资格和资产的独立性,不能过多干预,这种独立性尊重同样也要体现在其他方面,不能将其作为自身下属公司来对待。此外,集团公司总部还要在进行管理和控制过程中,也要将整个过程的关键点落实在投资决策权和资产重组权上,有所侧重点不能随心而欲。对于负责人的选拔,也需要集团公司总部指定合适的财务主管来担任,结合长远发展考虑,不能马虎。
(4)正确看待和管理参股公司在集团公司的内部结构中,参股公司可以说是一种“外来者”,不属于它的管理范围。这样就需要集团公司给予参股公司充分的尊重,而集团公司所能做的仅仅是对参股公司经营管理活动的控制,这种控制作用也并不是完全和绝对的,因此,在财务管理工作开展上,就只能将投资收益作为管理的核心和重点。集团公司总部需要根据实际指派特定的工作人员来参与参股公司的投资和资产重组等的重要决策环节中,对参股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及时了解,掌握经营状况所带来的具体收益,与此同时,还要定期对参股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根据报表显示的数据信息来合理制定投资策略,从而提高整个投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最大程度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减少所投入资金的流失,从而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为参股企业的长远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总结
在现阶段的集团公司发展中,实行“平衡型”财务管理模式对其自身经营具有重要意义。集团公司需要在把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来实现权力的科学化分配,在此基础上实行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健全各项基础设施,从而尽可能促进集团企业的长远发展,实现经营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宋薇.集团公司“平衡型”财务管理模式构建[J].财会通讯,2014,(11):53-55.[2]向永海.探析集团公司如何构建“平衡型”财务管理模式[J].中外企业家,2015,(8):5.[3]魏丽.关于集团公司稳定性财务管理模式的构建[J].经营管理者,2015,(21):87.[4]张军霞.浅谈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及其构建[J].才智,2011,(9):5-6.[5]王宁.集团公司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J].现代经济信息,2011,(5):106.
第四篇:无论是选择何种企业 都应了解企业文化
大企业看文化,小企业看老板,这是许多毕业生的求职理念。何谓企业文化?它包括企业的目标、精神风貌、共同的价值观、行为习惯、规章制度以及它们的外在的表现——企业形象。一个企业的文化是否积极健康对员工有吸引力,与企业领导人是否重视及身体力行有关;企业领导往往是企业文化的化身。从这种意义上讲,毕业生无论是选择大企业还是选择小企业,都是在选择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抽象的,它表现在企业的战略、目标、活动、厂风和企业的宣传中;同时,企业文化也是具体的,它体现在企业领导和员工的待人接物的方式、工作的精神状态、厂容厂貌里。毕业生要了解企业文化,从具体的细节着眼,往往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正如某知名企业人力资源主管所讲的:“以人为本”是许多企业文化的核心,但企业是停留在口头上还是落实在日常的管理中,毕业生求职时不妨从细节上去体察。这位主管当初应聘该企业时,从洗手间的墙壁上贴着的如何用水,如何洗土豆,如何储藏食品等常识中领悟到企业对员工体贴入微的关怀。面试开始时,他抛开为面试而精心准备的演讲,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谈自己对该企业文化的认识、理解。正是他这一独特、细致的观察能力,使得他在这次竞争激烈的招聘活动中脱颖而出,如愿地进入这一知名企业工作。
来源:北京人才市场报
第五篇:集团公司管理模式下的企业年金方案设计
集团公司管理模式下的企业年金方案设计
集团公司管控模式的不同,对设计企业年金方案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与“集团管控三分法”的理论相适应,企业年金方案也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设计方式,每种方式各有利弊。在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集团框架性方案指导各子公司实施细则的模式”中,企业年金方案的设计有四个核心内容,分别是实施范围和参加条件、职工的待遇水平安排、资金筹集与缴费办法、归属规则。随着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建立规范的企业年金计划。根据人社部公布的数据,截止至2013年一季度,全国已有57485家企业、1933万名职工加入企业年金计划,积累基金规模达5113.75亿元。其中,不乏一些大型的集团企业。如何适应各种集团公司的管理模式,设计好企业年金方案也日益成为人力资源部门关注的一个焦点。
一、企业年金方案设计的三种方式
按照“集团管控三分法”理论,集团对下属子公司的管理控制分为运营管理型、财务管理型和战略管理型三种类型。与这三种管控模式相对应,企业年金方案的设计也有三种方式。运营管理型是指母公司的业务管理部门对子公司的日常经营运作直接管理,强调公司经营行为的统一、公司整体协调成长和对生产要素的集中控制与管理。与这种管理模式相适应,设计整个集团的企业年金方案时,可采取单一方案模式。即整个集团所有参加年金计划的企业适用于一个具体方案,在参加人员条件、缴费基数及比例、中人补偿及待遇水平、归属规则等方面都遵循相同的规定,方案的修改权也掌握在集团公司,由集团公司职代会对方案进行审议和表决。
这种模式的适用,有赖于运营管理型集团对子公司较强的管控力度,要求各各子公司薪酬福利待遇一致或接近。其优势在于子公司参加企业年金计划的程序简单,工作量少,各子公司年金待遇水平一致,便于员工内部流动。缺点是无法兼顾各子公司的个性情况。现实案例中,很多大型煤炭集团、电力集团、矿业集团等业务相对单一的集团公司都采取了这样的方案设计模式。
战略管理型是指集团与下属子公司的关系主要通过战略协调、控制和服务而建立,集团总部很少干预子公司的具体日常经营活动,而是通过制定集团整体发展战略,通过控制子公司的核心经营层,使子公司的业务活动服从于集团整体战略活动。与这种管理模式相应,设计整个集团的企业年金方案时,可采取制定集团框架性方案以指导下各子公司制定实施细则的模式。即先设计一个集团的框架性方案,对集团总部及子公司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条件、缴费比例上限、中人补偿原则、领取和归属原则、组织管理等事项做出原则性的规定;在集团框架性方案基础之上,集团本部及各子公司再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各自的企业年金方案实施细则,并可在员工加入条件、个人缴费基数、缴费比例、中人补偿、待遇 水平、领取条件等做出具体规定,以体现本单位特色。集团公司职代会对框架性方案进行审议和表决,各子公司召开本单位职代会对本单位实施细则进行审议和表决。这种模式,通过集团框架性方案,较好地配合了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的战略管理,又通过各子公司自己制定实施细则,兼顾了子公司的实际情况,实现了因地制宜。缺点则是各子公司设计方案实施细则的工作量大,各子公司年金待遇水平可能也会出现差异,对集团内部的人员内部流动会有一定的阻碍。财务管理型是指集团对下属子公司的管理控制主要通过财务手段来实现,集团对下属子公司的具体经营基本不加干涉,也不会限定各子公司的战略发展方向。相比前两种管理模式,集团更关注财务目标的实现,并根据业务发展状况增持股份或适时退出。与这种管理模式相应,在设计企业年金方案时,集团没有统一的企业年金方案,只是强调,允许各子公司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建立企业年金计划,并独立设计自己的企业年金方案。
这种模式,对从事无关多元化经营、实施分权管理的财务管理型集团,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但也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即各子公司的业务规模和人员规模足够大,具备建立自己企业年金计划的条件。
二、企业年金方案设计的核心内容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集团提出“一业为主,多元化经营”的经营目标,集团管理往往发展为以战略管理型或运营管理型、财务管理型一种模式为主导的多种模式的综合。因此,集团公司设计企业年金方案时,更多地采用了集团框架性方案指导各子公司实施细则的模式。因此,这种模式的企业年金方案设计成为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研究的重点。按照人社部的规定,企业年金方案应包括九项内容,其中核心内容为参加人员范围、职工待遇安排、资金筹集方式和权益归属四个部分。
1、实施范围与参加条件
在确定集团企业年金计划实施范围时,集团公司可以结合对各子公司的管理要求,在集团框架性方案中对各子公司加入计划的条件制定具体的规定。如各子公司建立企业年金,除必须符合国家监管部门规定的一般条件外,还必须完成集团下达的考核指标等。
在确定员工参加企业年金计划条件时,企业可根据国家政策和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在集团的框架性方案中做出原则性的规定。而各子公司,则可根据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特点,在自己的企业年金计划实施细则中做出更为详细的规定。兼顾公平和效率是确定企业年金计划参加人员范围的基本原则,监管部门对参加计划人数与职工总人数的比例(职工覆盖概率)有所要求,该比例一般不能低于70%。
2、职工的待遇安排
由于我国实行的是缴费确定型的企业年金制度,因此,员工退休待遇的高低与企业年金缴费时间的长短关系非常密切。按照参加年金计划与否及参加时间长短,可将职工分为老人、中人、新人。老人,是指方案实施前已经退休的职工,按法规规定不能加入企业年金计划,应保持其原有待遇不变。中人,指建立企业年金计划前,企业已为员工建立了补充养老保险或发放统筹外的养老补贴,建立企业年金计划后,个人年金账户中企业缴费部分的待遇水平低于试行企业年金制度前由企业负担的统筹外发放的待遇水平,由企业给予一定补偿的职工。中人的划分标准是方案设计的关键,一般有固定待遇法、固定期限法和替代率法等几种确定中人范围的方式。除去中人之外,其他参加企业年金计划的员工均为新人。
3、资金筹集和缴费办法
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企业年金资金来源于企业和个人共同缴费;企业缴费的方式、时间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经济状况和人员状况等情况确定;企业缴费不超过上工资总额的5%,企业缴费基数及缴费比例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灵活设计,以更好地体现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导向;个人缴费不少于企业缴费的1/4。
企业缴费分配办法是企业年金计划方案设计的核心内容,目前一般有三种设计缴费分配的方法:
1)比例法,即以实际工资为缴费基数,然后企业规定的统一比例来计算缴费金额,该方法下企业年金缴费分配规则与企业薪酬结构一致,简单易操作。2)总额分配法,即将企业年金总缴费基数(一般为上职工工资总额的5%)根据职工个人的岗位、工龄、职级等多个因素分配到个人,得出职工企业年金缴费基数,乘以企业规定的统一缴费比例得出职工个人企业年金缴费。总额分配法的设计,使企业年金方案独立于企业现有的薪酬结构,可以用于完善人力资源政策。
3)级别工资法,即使用各职级员工的平均月工资作为缴费基数,但可以在其基础上进行调整。例如:将各职级员工的平均月工资设为该级别员工的缴费基数上限,实际月工资高于该值的以该值为缴费基数,低于该值的以实际月工资为缴费基数,从而达到控制高薪员工与一般员工养老待遇差距的目的。
4、权益归属及资金分配规则
企业缴费部分的归属原则,体现了企业年金“金手铐”的作用,是用员工参加企业年金计划的年限来决定员工离职时企业缴费对个人的归属。企业可以根据情况选择以下二种形式。
1)悬崖式。这种办法适用于员工队伍比较稳定,老员工较多的企业。悬崖式即计划参加人在服务年限满一定期限后,将企业缴费部分资金全部归属给计划参加人。2)阶梯式。这种办法适用于员工队伍比较年轻的企业,以达到稳定计划参加人队伍。阶梯式即随着员工服务年限递增,逐年将单位缴费部分按比例归属给计划参加人。以下是以企业服务年限为基础的阶梯式权益归属计划: 1)1年以下,企业缴费子账户10%归属个人; 2)满1年,企业缴费子账户20%归属个人; 3)满2年,企业缴费子账户40%归属个人; 4)满3年,企业缴费子账户60%归属个人; 5)满4年,企业缴费子账户80%归属个人; 6)满5年,企业缴费子账户100%归属个人;
对于企业缴费未归属权益部分,将划入企业账户,企业可在“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原则下重新分配这笔资金,如可用于设立一次性专项奖励,奖励优秀员工,奖励人选及奖励标准由企业确定;又如可以直接按照相应的比例法将其分配到全体计划内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