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铁路现场新型安全防护体系的思考[5篇]

时间:2019-05-14 23:47: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构建铁路现场新型安全防护体系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构建铁路现场新型安全防护体系的思考》。

第一篇:构建铁路现场新型安全防护体系的思考

 构建铁路现场新型安全防护体系的思考

在当前铁路创新发展的形势下,强化现场防护工作,是促进防护人员严格履行岗位职责,消除职工“任性”作业行为,促进施工作业规范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切实维护职工生命的有力保障。

防护工作是铁路基层单位确保行车安全和人身安全的一项关键措施,是铁路大动脉安全畅通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随着铁路不断提速,列车密度日益增大,防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而传统防护模式在日益严峻的安全形势面前,已渐失防控职能,构建新型安全防护体系迫在眉睫。

一、充分认识构建新型安全防护体系的必要性

-----各线列车大面积提速,施工作业防护难度增大。随着列车大面积提速,行车组织发生了深刻变化,列车密度越来越强,运行间隙愈来愈小,施工作业面临着和列车抢时间的困境。

-----高速铁路渐成主趋势,给防护作业提出新课题。国内多条高速铁路的相继上马,高铁已逐步嬗变为当今中国铁路发展的主趋势。高速铁路对防护工作的要求标准更高,如何在天窗点内有序履行防护职责,完成防护任务,为高精度完成高铁设备的整修助力,这给设备管理单位提出了亟需破解的课题。

-----施工作业模式突变,防护工作面临新挑战。天窗修模式成为现在各条干线上的主要维修模式。天窗修的特点就犹如在完整的运行图上挖出一个窗户,须利用一定的列车运行空档进行施工作业。由于天窗修须兼顾列车运送旅客和企业效益,行调往往多安排设备管理单位在夜间施工。夜间施工作业最大的困难是视线不良,最直接的危害是无效劳动甚至因维修精度的下降形成有害作业。且作业人员长期夜间作业,人困马乏,生物钟紊乱,日常处于精神不振状态,给防护工作增加了难度。

----线上施工作业人员成分复杂,安全防护形势严峻。由于大量的新线开通,而人员配备采取内部调剂,如此情形下,各铁路局不同程度均有使用协议工、临时工或季节工的现象。这些临时凑起来的人员未成建置,日常的安全培训、技能学习严重缺乏,对铁路信号、安全作业要求不甚了了,导致了人身伤亡事故时有发生。

二、找准现场防护作业存在的“短板”

长期以来,防护员大多为单岗作业,由于施工作业主体单位监管不力,防护员违反规定和制度的现象屡见不鲜,且呈多样性。笔者对太原南工务段近年来发现的防护员违规现象进行了认真梳理,主要存在以下十种现象:

一是旁人兼任不能专职。2012年4月6日,该段清徐线路车间北格工区在太中银线上行K974—K976进行线路改道及整理外观作业时,整理外观现场防护员由带班人员兼任,改道作业防护员使用临时工担任,违反现场作业防护规定,存在人身安全隐患。

二是驻站登记弄虚作假。2012年7月5日,该段榆次线路车间驻站防护员在榆次西站17时10分上岗,按照早登记、早销记的惯性思维,登记为16:40到达,弄虚作假提前了半小时。

三是临时调整安排仓促。2012年9月6日,该段寿阳重点维修车间在管内石太线北合流-东赵区间进行大机捣固施工作业时,点前临时调整了大机捣固处的防护人员,造成现场点前防护安排紧张、混乱。

四是不经培训资格缺失。2012年11月6日,该段榆次桥隧车间组织协议工实施路基线下护坡修筑施工作业。段领导检查时发现,有未经过培训的人员担任现场专职防护员,存在看惯了、干惯了的侥幸麻痹思想。

五是简化程序省略防护。2013年1月29日,该段文水探伤车间吕梁一、二工区按照作业计划检查太中银线上下行,两个作业班组只在现场来车方向设置防护,简化了防护程序。

六是心不在焉旁顾其他。2013年5月6日,该段干部作风检查组人员检查石太线上行196km+200-193km+780换轨施工现场,发现现场防护员坐在轨枕上答月考试卷,置规章制度于不顾,把人身安全当儿戏,严重违反作业纪律。

七是通讯不畅联络中断。2013年5月20日,该段吕梁桥隧车间在太中银线赵家庄1#隧道进行掉块整治,现场盯控的车间干部只携带一部G网电话,防护员均未携带G网电话,致使无法与车站沟通,驻站信息不能及时传达到现场。

八是任务不清滥竽充数。2013年6月22日,该段领导检查石太线上行东赵-北合流间更换轨枕施工,发现在石太线下行东赵线路车间防护员未在《防护员记录本》上记录封锁时间及施工地点、内容,检查人员现场询问其相关内容,该防护员对当日施工的时间、地点、内容均不清楚。

九是私自脱岗严重失责。2014年12月11日,该段领导检查石太线巡线作业情况时,发现在石太线下行东赵线路工区管内,有一人独自巡线作业,现场无防护员。经了解,防护员私自脱岗办事,岗位职责不履行,安全意识极差。

十是扎堆聊天暗藏隐患。2015年5月9日,检查人员在太中银线吴城站检查,发现吴城线路工区职工在吴城站三道检查线路,防护员与检查人员扎堆聊天,且未填写防护日志,未执行作业标准,存在极大人身安全隐患。

防护员是施工作业阵地的前哨,是把好施工安全和人身安全关的门将。门将失责,隐患必将滋生,人身安全何谈有效保障!

三、防护工作存在“短板”的原因探析

一是思想站位不高。部分干部没有把防护工作上升到确保职工生命安全、建设和谐企业的高度去认识,只是把防护工作当作简单的、寻常的生产业务。认识的偏低,导致了行动乏力。

二是安全意识淡薄。习惯性思维占踞了责任者头脑,总认为一时的疏忽算不了什么,一时的不到位也不会出事,侥幸心理作怪,拿现场职工生命当儿戏。

三是干部履职不到位。各级盯控干部在安全管理上时有松懈,对防护工作疏于管理,没有特别地提出明确的警示和要求,对日常班组存在的防护不到位问题不能及时督促整改,好人主义严重。

四是职能作用发挥不力。部分机关业务科室对一线车间、班组日常防护作业检查较少,尤其是对偏远班组防护作业检查指导缺失,造成防护员违章作业现象不能及时发现、分析和纠正,导致防护惯性问题一再发生。

五是标准化制度不落实。防护人员执行作业规章乏力,有章不循,有禁不止,标准化作业严重走样,防护功用打了折扣。

四、构筑安全防护体系的设想

防护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针对职工作业中的生命安全所采取的综合性措施,直接涉及职工的切身利益,体现着企业对职工的关心关爱,同时体现着企业的和谐经营理念。结合目前基层单位现场安全生产和施工作业实际,须构筑实施人防、机防、技防、制防多措合一的“三四四四八”安全防护体系。具体内容包括:

-----明确防护“三个主体”。从确保人身安全的宏观层面来说,各个单位的党政工团属于主体;从发挥职能作用抓好现场安全防护的业务指导上而言,各个单位的机关业务科室应是主体;从增强自身安全意识、发挥生产前沿“哨兵”的作用上来讲,防护人员本身就是主体。这三个主体互为补充,相谐相承。

-----严把“四好”准入标准。各单位在选用防护人员时,一定要严把入口,要求防护人员要达到:

一是身体好。无影响本职工作的疾病,身体健康;二是素质好。业务知识全面,技能熟练,能正确使用各种防护备品,考试成绩优秀,持有《铁路岗位培训合格证书》;三是心态好。态度决定一定,防护人员须对防护工作有正确的、良好的认识;四是表现好。综合考评应在上年度无触碰“红线”、“两违”记录,工作责任心强。

------不断培养“四种能力”。防护员是现场施工安全的根基和命脉,守住防护红线,才能确保大动脉安全畅通。因此,对防护员要高标准要求,严细实管理。要求防护员要通过不断努力,逐步培养并具备“四种能力”:

一是协调能力。能与施工所在车站积极协调,准确办理各种施工作业登销记手续,填写各种运统表报,同时迅速准确地从车站行车室获知各种车流信息。

二是应急能力。如遇紧急情况,能及时、迅速地通知现场防护和现场带班负责人。

三是担当能力。不以“官”小而自卑,防护员应有胆识制止无计划、超范围等违章及触碰“红线”行为,有责任制止或纠正作业负责人的错误指令。

四是传递能力。能口齿清楚、层次分明地传递各种列车、调车运行信息和指令。

-----筑牢“四道屏障”。防护体系是综合保安全过程,要充分发挥各方人员、各层面力量、汇聚各类科技资源,真正筑牢安全防护屏障。

一是实施驻站防护员、现场防护员、远端防护员“三员一体”的防护链。特别是对大型施工,要“三员一体”同上阵,真正发挥防护人员的专业效应。

二是布设隔离绳、爆闪灯、防护带“三光一体”的防护墙。针对夜晚施工照明条件差的现实,设置防护时可综合利用光源,在隔离绳上套光环、在移动停止牌上安装爆闪灯、远距离安设发光防护带,使现场防护明显、标志凸显。

三是配备G网电话、录音笔、对讲机“三机一体”的防护网。通过配备先进的语音设备,使光、声有机融合,加筑一道安全防护网。

四是完善拉绳队防护、监督员现场督查、干部现场盯控“三位一体”的防护岗。遇集中修、综合修等大型综合施工,除发挥防护人员的作用,还应有效利用党员拉绳队进行现场拉绳防护;应发挥工会劳动安全监督员的作用,深入施工现场盯问题,抓整改;更应发挥各级干部的盯控作用,把盯质量与盯安全有机结合起来,使每一岗位都履行职能,形成共同确保安全的防护网。

-----架起八条“红线”:要让每名防护员心有所戒,行有所忌,把“红线”作为加强防护管理工作的“高压线”:不准兼职防护或一人担任两个区间的防护;不准防护员在班中看书和与他人闲谈;不准间断了望私自窜离岗位;不准班中接客送友和看热闹;不准关闭电话和报话机;不准盲目回答臆测行车和冒险放车;不准胡思乱想打瞌睡;不准做与防护无关的工作。

安全防护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场不可言败的攻坚战、持久战,需多方合力,久久为功。各个单位必须结合实际,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狠抓落实。要通过健全机制,强化责任,切实扎紧防护体系的“篱笆”,切实为现场施工安全提供更多更有效的保障,稳妥推进安全防护体系在生产一线落地生根。

第二篇:关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思考[范文]

关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战略构想。2013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围绕这个战略构想进行了总体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作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重要举措,进一步提出了具体要求。在此背景下,重新认识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科学分析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基本特征和主要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农户家庭经营与传统农业经营体系

农户家庭经营、公司农业经营与发展现代农业的相容性。20 世纪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我国通过农村改革构建了以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业双层经营体制,形成了农户家庭经营“小而全”、“小而散”的格局。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往往绕不开如何对待这种传统的农户家庭经营的问题。进一步说,这种“小而全”、“小而散”的农户家庭经营能否通过转型提升,有效转化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主体?

农业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的统一。在可预见的将来,至少在大多数常规的农业生产领域,农户家庭经营仍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并具有相对于公司农业经营的比较优势。当然,农户家庭经营的这种比较优势往往不一定表现在单纯的经济方面,而是表现为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如许多公司农业经营不愿种植利润率较低的粮食作物,喜欢种植高度出口导向的非食品作物。大面积采用公司农业经营替代农户家庭经营,容易加剧农产品供求结构的矛盾,形成对局部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毁灭性破坏”,甚至引发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①。缺乏相关经验导致管理失误等农商企业内部的问题,也是许多国家公司农业经营不成功的重要原因。

从国际上看,20 世纪 80 年代后,墨西哥支持外资和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生产的教训值得我们汲取②。当时,墨西哥在降低农产品关税、开放农产品市场的同时,推动农业市场化改革,放宽对外资投资农业的限制,并把土地所有权交给分得土地的农民,允许农民通过土地买卖、租赁等方式转让土地,鼓励外资和商业资本对农业用地进行投资。由此造成墨西哥农业生产结构转向以面向出口的经济作物为主,粮食等大宗作物生产在跨国公司的挤压下迅速萎缩,粮食由自给自足转向高度依赖国际市场。与此同时,农业产业链甚至农业的土地经营和技术选择日益受到跨国公司控制。这些农业跨国公司很少直接投资农业生产,而是将投资的重点放在利润更高的农业产前、产后环节,导致农业利润大量外流,农民只能获得产中环节的小部分利润。跨国公司主导的农业技术选择主要服从于大规模农场的需要,导致普通农户缺乏获得技术进步的机会,越来越多的农民因失去土地被迫进入城市贫民窟。从我国的情况看,近年来,部分地区向工商企业的土地流转过快,推动了农业“非粮化”提速,增加了危及粮食安全的隐患。部分地方政府变相强迫农民将土地流转给工商企业,也容易增加工商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冲突,蓄积形成群体性事件的风险。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至少在与粮、油、棉等大宗农产品密切相关的生产领域,农户家庭经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导形式,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引导我国“小而全”、“小而散”的农户家庭经营实现转型提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一,由于农户家庭经营的高度异质性,不同类型的农户家庭经营相对于公司农业经营的比较优势也是不同的。发达国家的农户家庭农场具有运行企业化、经营市场化等特征,它与发展现代农业的相容性,往往不是我国“小而全、小而散”的农户家庭经营所能企及的。在我国农业经营主体的选择上,既要看到农户家庭经营作为农业经营主体形式的合理性,又要看到其对于发展现代农业的局限性。

第二,总体而言,家庭经营相对于公司农业经营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环节。而随着农业发展内外部条件的变化,以及农业产业链运行中消费者主权的强化和对食品安全重视程度的提高,公司农业经营的比较优势、农户家庭经营的比较劣势在某些方面迅速凸显,这种状况对于“小而全”、“小而散”的农户家庭经营更是如此。

第三,即便是在农业生产环节,农户家庭经营也并非在所有领域都呈现比较优势。比如从国际经验来看,在有机农业、设施农业和受天气影响较小的集约型养殖业中,公司农业经营相对于家庭经营的比较优势正在日趋凸显。

传统农业经营体系的问题和局限性。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相对于传统农业经营体系而言的。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传统农业经营体系的问题及其对发展现代农业的局限性。我国传统农业经营体系的运行,以“小而全”、“小而散”的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在农业发展上存在着“重生产、轻服务”、“重政策优惠、轻制度建设”等倾向。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深入推进,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这种传统农业经营体系的问题和局限性日趋突出,对于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制约迅速显现,主要表现在:

第一,妨碍农业竞争能力的提升,增加了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难度。在传统农业经营体系中,“小而全”、“小而散”的农户家庭经营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同质性,缺乏分工协作,加剧了我国农产品成本高、农业经营效益低和农业竞争力弱的问题,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相距较远。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城,以“小而全”、“小而散”为主要特征的农户家庭经营,还容易加剧农户兼业化、农业经营副业化和农业劳动力老弱化的问题,导致以农为辅的兼业经营成为农业经营的主体形态。由此会推动农业经营粗放化、农业技术选择简约化,甚至会导致农业商品化出现退化,加剧农地撂荒和农机等设施设备的闲置,制约农业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容易导致农户的农业经营日益偏离农业发展的效率目标,弱化农户推进农业集约化和专业化的动力。

第二,难以实现资源利用、科技应用、市场拓展和抵御风险等方面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妨碍农业创新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在传统农业经营体系下,对大量家庭经营的农户而言,许多影响深远的资源利用、科技应用、市场拓展和抵御风险活动,包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往往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农户缺乏参与的动力甚至能力。农户之间“搭便车”行为的存在,也往往会导致参与这项活动时面临较高的“动员”成本和“协调”困难。比如,在农作物制种、动植物疫病防治时,少数农户的不参与甚至会导致多数农户的参与“无功而返”。许多地方在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治、实行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以及推进农产品优质化、标准化和品牌化经营时,往往面临较大困难,与此也有很大关系。因此,在传统农业经营体系下,农业创新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难以提高,甚至农业经营粗放化和欠组织化,以及农业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发展缓慢,在一定程度上是农户行为的“理性选择”。

第三,加大农业产业链协调整合的困难,将农户推向农业产业链利益分配的边缘。如前所述,农户家庭经营的主要优势领域在于农产品生产环节。但是,如果将研究的视野从农业生产环节“切换”到整个农业产业链,特别是农业的产前、产后环节,如农资采购与供应、农产品物流与营销、农产品加工和储藏保鲜、农产品安全和品牌建设、农业金融保险或农产品期货市场等领域,农户家庭经营的比较劣势就会迅速凸显。与此相对应,传统农业经营体系的优势领域也在传统的农业生产环节。相对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竞争已由产品之间的竞争,转化为产业链之间的竞争。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传统农业经营体系在农业产业链竞争中的比较劣势日趋突出,对于农业产业链、价值链转型升级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制约迅速凸显。况且,随着全球范围内产业融合的深化,农业产业链的服务环节日益成为农业产业链或价值链的主导者,成为农业产业链资源整合、优势集成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农业产业链的利润重心也逐步呈现向农业服务环节转移的趋势。这会进一步加剧传统农业经营体系的问题与局限。

一般而言,“小而全”、“小而散”的农户家庭经营难以实现有效组织,难以联合起来与组织化程度较高、在农业产业链中居于垄断地位的工商资本(包括服务业企业)抗衡。因此,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传统农业经营体系的运行,不仅会加大农业产业链协调整合的难度,增加农户家庭经营与现代农业产业链对接的困难,还会推动农业产业链运行中工商企业垄断格局的形成和“企业控制产业”现象的发生,容易将“小而全”、“小而散”的农户家庭经营推向农业产业链利益分配的边缘,制约农民增收,甚至导致农户在农产品市场竞争和价格决定中日益陷入“被动接受”的地位。近年来,面对农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许多地方农民“承担风险多、获得利润少”,与此不无关系。

第四,阻隔农业需求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和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对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促进作用,影响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过程。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农业产业结构(供给结构)、需求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和产业组织结构战略性调整有机结合的产物。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外在表现;农业需求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引擎;农业要素投入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根基;农业组织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载体。传统农业经营体系的运行,由于在产业链协调整合方面存在较大困难,往往导致农产品市场需求的信息难以有效传导给农业生产者,加大农产品供求协调和价格实现的困难与风险,不利于发挥需求结构优化升级对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引擎作用。传统农业经营体系的运行,由于妨碍农业竞争力的提升,容易加剧农业比较优势的下降,降低农业发展对优质资源、优质要素的吸引力,甚至导致农业发展中优质要素的外流。这又会制约农业要素结构的优化升级,侵蚀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根基。在传统农业经营体系下,农业组织创新的滞后,不仅容易削弱农业生产环节与农业产前、产后环节争夺利润的能力,以及农业生产者与工商资本的谈判能力,还容易导致农业组织创新滞后成为制约农业产业链一体化的难点,增加农业产业链、价值链转型升级的成本与风险,妨碍农业产业链整体素质和增值能力的提升。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基本特征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有哪些基本特征?概而言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四个方面有机结合的产物。

我们认为,所谓集约化,是相对于粗放化而言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将集约化作为其基本特征之一,一方面顺应了现代农业集约化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正是为了消除近年来部分地区农业粗放化发展的负面影响。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集约化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单位面积土地上要素投入强度的提高;二是要素投入质量的提高和投入结构的改善,特别是现代科技和人力资本、现代信息、现代服务、现代发展理念、现代装备设施等创新要素的密集投入及其对传统要素投入的替代;三是农业经营方式的改善,包括要素组合关系的优化和要素利用效率、效益的提高。农业集约化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创新能力,但也对农业节本增效和降低风险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推进农业集约化,往往是发展内涵型农业规模经营的重要途径。

所谓专业化,是相对于兼业化,特别是“小而全”、“小而散”的农业经营方式而言的,旨在顺应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更好地通过深化分工协作,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的资源利用率和要素生产率。从国际经验来看,现代农业的专业化实际上包括两个层面:第一,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主体的专业化。如鼓励“小而全”、“小而散”的农户家庭经营向专业化发展,形成“小而专、专而协”的农业经营格局。结合支持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培育信息服务、农机服务等专业服务提供商,也是推进农业专业化的重要内容。第二,农业的区域专业化,如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产业区,以及美国的玉米带、大豆带等。从国内外经验看,农业区域专业化的发展,可以带动农业区域规模经济,是发展区域农业规模经营的重要途径。专业化的深化,有利于更好地分享分工协作效应,但也对生产和服务的社会化提出更高层次的期待。

至于组织化,主要是与分散化相对应的,包括三方面的含义:第一,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或服务主体的发育及与此相关的农业组织创新。第二,引导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主体之间加强横向联合和合作,包括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等,甚至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农产品行业协会。第三,顺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提高农业产业链的分工协作水平和纵向一体化程度。培育农业产业链核心企业对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整合能力及其带动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升级的能力,促进涉农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等,增进农业产业链不同参与者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均属组织化的重要内容。

社会化往往建立在专业化的基础之上。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将社会化作为其基本特征之一,主要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农业发展过程的社会参与;二是农业发展成果的社会分享。农业产业链,换个角度看,也是农产品供应链和农业价值链。农业发展过程的社会参与,顺应了农业产业链一体化的趋势。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链主要驱动力正在呈现由生产环节向加工环节以及流通等服务环节转移的趋势,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引领支撑作用也在不断增强。这些方面均是农业发展过程中社会参与程度提高的重要表现。农业发展过程的社会分享,不仅表现为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高,还表现为随着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产业链逐步升级,并与全球农业价值链有效对接。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农业产业链消费者主权的强化和产业融合关系的深化,农业产前、产后环节利益主体参与农业产业链利益分配的深化,以及农业产业链与能源产业链、金融服务链的交融渗透,都是农业发展成果社会分享程度提高的重要表现。农业发展过程社会参与和分享程度的提高,增加了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为通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促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或服务主体的成长、增进其相互之间的联合和合作等,有利于保护农业生产环节的利益,避免农业产业链的利益分配过度向加工、流通、农资供应等产前、产后环节倾斜,有利于保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分工协作关系的深化,多数农产品供应链日益由线性的单链转化为非线性的网链。因此,农业经营体系社会化发展的高级形态是网络化。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过程中,推进网络化发展的原因,主要在于集体转变成本和需求规模经济的存在,旨在提升网络效应。③许多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实际上是在局部区域内农业经营体系网络化的结果。农业经营体系的网络化,为创新要素有效植入农业产业链提供了多元便捷的通道,有利于提高农业发展对资源、要素的动员和集成能力,促进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升级,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强调的重点不同。集约化和专业化更多地强调微观或区域中观层面,重点在于强调农业经营方式的选择。组织化横跨微观层面和产业链中观层面,致力于提高农业产业组织的竞争力,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资源要素竞争力,影响利益相关者参与农业产业链利益分配的能力。社会化主要强调宏观方面,也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运行的外在表现,其直接结果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发育。在新型农业产业体系的运行中,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应该是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它们是支撑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厦”的“基石”,不可或缺。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面临的主要任务

当前,我国正处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初期。基于实践经验,总结新型农业经营体制的主要特征还为时过早。但是,基于国内外经验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通过对传统农业经营体系的科学扬弃,仍能大致勾画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面临的主要任务。

培育充满活力、富有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在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同时,通过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鼓励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的发展。结合改造提升农户家庭经营,积极支持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发育。通过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成长发育,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新的载体和带动力量。就总体而言,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把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或企业家)的成长放在突出位置。因为无论哪类新型经营主体,其带头人的“企业家精神”或企业家素质,都是决定其活力、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

发展引领有效、支撑得力、网络发展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借鉴日本等国的经验,随着农业劳动力老弱化、农户兼业化的发展,特别是以“二兼农户”为主导的农业经营格局的形成,将培育农业企业家和发展农业服务业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解决发展现代农业“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等问题。在一个地区,如果有几个精明强干的农业企业家“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选择经营方向,老弱化的农民发展现代农业“从何着手”、“向何处去”的难题,就比较容易解决。因为“带着农民干”的农业企业家,既可能是家庭农场的农场主、专业大户的户主,也可能是农民合作社甚至农业企业的带头人。“少数农业企业家 + 发达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 大量老弱化的农民”,不失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从国际经验来看,面向农业产业链的生产性服务业(简称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日益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引擎。通过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其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甚至网络化发展,可以更好地拓展农业发展与产品市场、要素市场甚至产权市场对接的通道,形成农业组织结构创新、新型主体发育与农产品市场、农业要素市场创新联动发展机制,拓展农产品市场空间和农业要素结构优化升级的空间,更好地抢占现代农业发展的制高点。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还可以借助城乡服务业的有机联系和城市高端服务业密集的优势,更好地促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惠、城乡一体。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还有利于增强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引领作用,通过促进三次产业在农业产业链的融合发展,更好地带动城乡协同发展,支撑农业更好地引进高级、专业性生产要素,缓解农业资源要素流失,培育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机制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需要指出是,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与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一定不同。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较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范围更广、内涵更丰富。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和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都强调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和运行社会化。但是,相对而言,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在继续重视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的同时,更多地强调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化,更多地重视专业化、市场化农业生产性服务主体的成长发育,借此增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优化其可持续发展机制。因此,在立足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运行特点的基础上,诸多有利于服务业产业化的措施,如推进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网络化和信息化,以及引导领军人才、优质要素进入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等,都是在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过程中需要更加重视的。相对于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更加有利于持续增加和优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从而有效引领并强力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更容易形成网络发展的农业服务供给格局和农业服务能力格局,促进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增进农业服务链对农业产业链转型升级的引领支撑能力。

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链接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的过程,以及推进现代农业的组织创新,一方面表现为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为节本增效、降低风险和优势互补,为增强竞争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而采取的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努力;另一方面,表现为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之间为增强协同效应和网络效应,更好地对接要素市场、产品市场和增强竞争优势,而采取的横向一体化或纵向一体化努力。随着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数量的增加,这些新型主体自身的问题和局限也会日益凸显。较为突出的共性局限主要是组织规模小、层次低、功能弱、服务能力差,甚至同质性强。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发展,面对横向一体化或纵向一体化程度较高的跨国公司,增强我国农业产业组织的竞争力日趋迫切。因为,随着农业对内对外开放的扩大与深化,农业产业组织如果没有竞争力,农业就不可能有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更是无从谈起。发达国家的农业跨国公司,往往经历了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在农业的大多数领域,我国难以在短期内形成能与跨国公司竞争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但通过引导农业产业组织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通过促进农业产业链不同环节的有效合作,仍然有望形成可与发达国家农业跨国公司有效竞争的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因此,加快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链接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应该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

按照构建新型农业产业体系的要求加快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构建新型农业产业体系,完善制度和政策环境至关重要。如从近年现实和可以预见的趋势来看,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链接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组织体系,除培育新型农业经营或服务主体之外,可供优选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几条:首先,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及联结农户的方式,增强对农户或现代农业发展的服务功能。其次,引导新型农业经营或服务主体之间加强联合合作,培育农业产业链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农业组织创新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协同效应、网络效应,推进农业组织功能的转型升级。第三,通过成立行业协会或产业联盟,不但可以增进行业共同利益或解决特定农业产业(链)的共性问题,而且可以为发挥核心企业在现代农业产业链整合中的作用提供平台。第四,通过支持发展现代农业集群或农业产业化产业区,促进现代农业产业链的一体化,推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集群化和网络化发展,培育农业产业链的竞争优势④,提升农业的品牌效应和农业产前、产后环节的集聚效应。

但是,这些可供选择的路径能否有效转换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现实,主要取决于能否通过深化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有效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如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过程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至关重要。这包括在与农户有直接利益关系的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与农户之间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为农民更好地分享发展现代农业的增值收益创造条件;也包括健全农业产业化行业协会、农业产业化联盟、龙头企业集团甚至农业产业化集群、产业区与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以及健全农民合作社等对农业产业链垄断现象的制衡机制,为农业产业链不同环节之间更好地分享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升级的成果创造条件。在这些方面实现突破,必须有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节作为支撑。

第三篇:关于构建六枝特区新型煤炭产业体系的思考

关于构建六枝特区新型煤炭产业体系的思考

陈 石

〔内容摘要〕 煤炭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六枝特区的主要支柱产业,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思路,扎实工作,构建新型煤炭产业体系,促进六枝特区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保障六枝特区基础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为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关 键 词〕 科学构建煤炭产业体系思考

〔作者介绍〕 六枝特区党委常委、政府副区长

六枝特区是全国重点产煤县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煤炭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已发展成为六枝特区的主要支柱产业,为促进特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煤电油供应全面趋紧。中央和省、市及时做出了一系列宏观决策,全区煤炭行业识大体,顾大局,积极贯彻和落实调控措施,发扬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深化改革,深化整治,努力增产促销,做好产、运、需衔接,煤炭产量持续增长,煤矿生产能力得到提高,重点用煤得到保障,促进了六枝经济平稳发展。但是,由于长期受传统发展观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影响,我区煤炭产业走的基本上是一条低层次的发展道路,基础还十分脆弱,存在着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科技水平低、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煤炭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治理滞后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煤炭产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制约了我区整个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因此,分析和研究六枝煤炭产业的发展思路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近几年的工作实践和调研,结合六枝实际,就六枝煤炭工业的发展思路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六枝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及构建新型煤炭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

六枝特区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境内共有8个含煤构造单元,25个井田,勘探程度高,有23个井田达到精查、普查程度,其余块段达到普查或找煤程度。截止2006年底,累计探明储量33亿吨。煤种齐全,有焦、肥、瘦、贫和无烟煤,以焦煤为主,所占比例为51.6%。开采技术条件:一方面煤层埋藏较浅,大多出露地表,开采条件简单,投入少,为平硐开拓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地质条件复杂,煤层变化大,倾角大,灾害严重,特别是煤层瓦斯含量较高,部分煤层尚有突出危险,导致开采条件相对困难。境内共有各类煤矿60对(能力456万吨/年),其中,省属国有煤矿4对,地方乡镇煤矿56对。地方煤矿经整合后变为36对,能力从244万吨/年增至389万吨/年,到2015年拟规划新建矿井14对,新增能力540万吨/年,加上国家发改委已批准的黑塘矿区总体规划,全区总设计能力可稳定在1100万吨/年。西部大开发,西电东送的实施,为六枝煤炭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面对机遇与挑战,必须要认识现状,抓住机遇,采取措施,促进煤炭产业又快又好的发展。

第一、解决能源瓶颈制约,结构不合理问题,迫切需要构建新型煤炭产业体系。煤炭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作为我区基础能源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全区工业和经济发展对本区煤炭的依存度不会改变。同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六枝电厂及煤化工等项目的建设,对煤炭的需求量将不断加大。由于现在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市场经济体系不规范,煤炭开发因为历史原因,开采秩序混乱依然存在;煤矿交易频繁,管理落后,管理机构不健全,政府监管力量薄弱;煤矿生产规模小,生产工艺和方式落后等,特别是最近几年煤炭价格快速上涨,煤矿企业竞争激烈,部分煤矿企业急功近利,追求高额利润回报,采厚弃薄,采易弃难,造成资源损失浪费严重。加上长期以来,煤炭行业重开采轻加工、重生产轻利用,致使煤矿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回采率低,资源浪费严重等等这些,成了制约煤矿发展的瓶颈,必须加以解决,我们应该看到,资源是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面对煤炭资源,我们必须调整不合理的煤炭产业结构,构建新型煤炭产业体系,合理有序开发煤炭资源,保障六枝经济发展用煤需求。要强化管

理,科学规划,高度重视煤炭的勘探、生产、建设和有效利用,促进煤炭产业的科学、稳定发展。

第二、解决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问题,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迫切需要构建新型煤炭产业体系。我区煤矿结构、布局极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市场稳定性差。突出表现在:矿井数量多,单井规模小,技术水平低,装备落后,职工队伍素质低,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全区共有有证煤矿56对,单井生产能力都比较低,只有3对年产9万吨的矿井,平均生产能力约4.2万吨,有12对年产6万吨的矿井,缺乏一批对全区煤炭供需平衡和市场稳定并具有一定调节能力的大型煤炭企业。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在一个相对统一的市场中,如果生产相同产品的前四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集中度)的总和低于40%,则该行业内极可能会出现无序竞争的现象。2005年,这15家煤炭企业总产量仅占全区产量的45%,远远达不到煤炭产业良性发展要求。全区煤矿约有一半靠原始生产方式开采,有3000多名矿工还在从事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由于企业组织结构上存在的差距,我区煤矿市场稳定性差,煤多时竞相压价,恶性竞争;煤炭紧张、煤价上涨快时,不顾一切违章违法生产,从不考虑市场承受能力,造成市场波动极大,既不利于用户的经营,也不利于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回顾我区煤炭产业发展历程,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已经成为实现煤矿安全生产和煤炭有效供应、促进煤矿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构建新型煤炭产业体系,提高产业集中度,提高技术水平,提高员工素质,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第三、解决煤矿安全基础薄弱、安全形势严峻,切实维护矿工生命和财产安全,迫切需要构建新型煤炭产业体系。近年来,各级各部门和煤矿企业,狠抓安全生产,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煤矿事故仍不断发生,百万吨死亡率仍居高不下,煤矿安全形势严峻,既有煤炭赋存和开采条件差,瓦斯灾害严重等因素,又有从业人员素质低,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差。究其原因,一是经济发展速度与社会教育等事业发展不配套;二是我区煤炭产品在产业链中基本上属于上游产品,大多数煤炭企业水平还比较低,处于后原始积累阶段,安全生产投入严重不足;三是新材料新工艺与现有从业人员素质不配套,现有的从业人员无法完全掌握和使用。因此,必须通过构建新型煤炭产业体系,采取综合措施治理煤矿安全,有效遏制煤矿事故多发的被动局面,实现煤矿安全形势的根本好转。

第四、解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问题,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迫切需要构建新型煤炭产业体系。我区煤炭的开发、生产和利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和地质灾害,由此而引发的工农纠纷时常发生,严重影响煤矿的生产秩序和安全,严重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构建新型煤炭产业体系,努力解决好经济发展与环境制约的矛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明晰六枝煤炭产业发展思路,全面构建新型煤炭产业体系

构建新型煤炭产业体系,要站在六枝特区经济发展和长远利益的高度,从发展大局和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做到统筹规划、科学整合、科技兴煤、提质增效、安全生产、协调发展。以煤炭可持续发展,支持六枝特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建立新型煤炭产业体系,促进煤炭产业健康发展。

(一)强化规划管理,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是煤炭产业能否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针对当前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要坚持资源勘探、开发和节约并重原则,改进管理模式,实现由粗放开发型管理向科学合理开发、保护节约型管理的转变。一要强化资源的规划管理。理顺矿业权管理与煤炭发展规划的关系,矿业权设置要和煤炭生产开发规划相衔接。二要合理有序开发煤炭资源。煤炭矿业权资产化要与科学的生产规划相结合,按照“统一规划、集中开发”的原则有序进行。严格执行煤矿设计规范,加强开发强度管理,禁止超层越界和乱采滥挖。三要严格开办煤矿审批手续。由于煤炭生产受水、火、瓦斯和顶板等自然灾害的严重威胁,必须严格准入条件,对申请开办煤矿的业主要严格实行资格审查。四要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煤炭资源回采率的监督检查。凡达不到回采率的生产矿井,要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仍达不到要求的,依法予以处罚,直至吊销其煤炭生产许可证。要强制淘汰落后的开采方法、生产技术和回采工艺,努力提高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提高回采率。要鼓励采用先进技术,开采难采煤层和极薄煤层,有效利用资源,杜绝资源浪费。

(二)坚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淘汰落后生产力相结合的原则,加大煤矿整合、技改扩能力度,促使煤

矿生产上规模、安全上台阶、管理上水平。一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采取关闭淘汰、联合兼并、改造提高等手段,整合煤炭资源,实行集约化、规模化开发经营。二是要鼓励资源储量可靠的小煤矿,通过资产重组实行联合改造,努力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三是要继续保持高压态势,巩固深化整治成果,淘汰布局不合理、不符合安全标准、不符合环保要求和浪费资源的小煤矿,坚决依法打击和取缔非法小煤矿。凡证照不全的煤矿不得进行煤炭生产,对违法生产的,坚决予以查处。四是要继续推进采煤工艺和支护材料改革,狠抓质量标准化矿井建设,加大采煤方法和支护材料改革的力度,实现正规开采,正规支护,消灭木支护。

(三)按照“三个一批”的建设步伐,努力构建稳产、高效的煤矿结构。一是新建一批,根据煤炭发展规划和开发布局,加快新建矿井的建设步伐,改变煤矿结构,提高总体生产能力。对资源条件、开采技术条件较好的井田,积极建设大型矿井,对资源条件、开采技术条件一般的井田,建设中小型矿井。“十一·五”期间,我区拟新建2对大型矿井(新华煤矿、黑拉嘎煤矿),5对中型矿井和7对小型矿井,总新增设计能力540万吨/年,加上原有整合技改煤矿能力,力争2010年全区煤矿总设计规模达到1100万吨/年。二是整合一批,通过资源整合,建设一批年产15至30万吨以上的矿井;三是技改一批,对具备技改条件的煤矿,积极鼓励、帮助技改扩能,改造升级,产生规模效益。

(四)按照洁净、高效的原则,努力做好煤炭深加工利用工作,延长煤炭产业链,实现就地转化,就地增值。在“十一·五”期间,着重建设煤电转化和煤化工转化项目。争取六枝电厂(4×1000MW)建成投产及加快六枝煤化工(液化)等洁净能源项目的进程。同时,根据现有焦化工业发展的要求,除对现有的部分焦化企业进行改造外,还拟建一座年产量为60万吨的焦化厂,两座入洗能力分别为60万吨/年的洗选厂。

(五)规范煤炭市场经营秩序。当前,我区煤炭市场经营秩序混乱,一些国家公职人员利用手中权力,干扰煤矿的正常生产销售秩序,非法倒买倒卖煤炭产品,牟取不正当利益,造成国家税费严重流失,同时还影响了煤矿的正常生产和调运秩序。要进一步深化煤炭流通体制改革,逐步规范煤炭市场经营秩序,积极推进煤炭企业的战略性重组,加大提升、整合和改造现有煤矿,增强煤矿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同时,要打破行业界限,实行煤电联营、煤运联营,积极推进煤炭企业的战略性重组,以现有煤矿企业为主体,整合资源,盘活资产,平衡区内煤炭市场供需关系。要加大对国家公职人员违规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要采取必要措施,严格煤炭经营资格审查和监管,整顿煤炭流通秩序,依法打击掺杂使假和扰乱经济秩序的行为。要加快引导、扶持建立煤炭产品交易批发市场。

(六)坚持综合治理,促进煤矿安全形势稳定好转。必须始终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方针,进一步认识煤矿安全生产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持久性,坚持不懈地抓好安全生产。一要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按照“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煤矿安全工作机制的要求,进一步强化企业安全主体责任,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作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严格执行煤矿矿级领导干部下井带班作业制度;进一步落实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安全监管责任,全面落实煤矿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完善地方领导联系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制度,坚持煤炭企业内部安全生产机构派驻制度。二要加大安全投入,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煤炭部门要按规定督促煤矿企业足额提取安全生产管理的相关费用,用于隐患治理、事故防范等方面,以提高企业本质安全。为提高企业的本质安全,可采用统一采购机电产品方式,切实解决煤矿图便宜使用假冒伪劣电器设备问题,奠定煤矿安全的物质基础。三要切实强化煤矿安全监管。区、乡(镇)政府是煤矿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第一责任者,对所辖煤矿安全工作负监管责任。必须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搞好煤矿日常安全监管工作,督促煤矿企业及时治理重大安全隐患,严格查处各类违法生产行为。四要加强教育,强化培训,培育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努力提升全行业整体水平。首先要强制全员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和业务技术水平。所有下井人员必须先培训,具备井下作业基本技能,再入井作业,使其行为不危及自身安全或他人安全和设备安全。特殊工种岗位,必须做到持证上岗。特别是对瓦斯监控系统、瓦斯抽放系统、综合防突、防水等方面,要强化培训力度,真正做到能防、能治、能救。其次要采用特招、送培、委培等多种方式,尽快解决煤炭专业技术人员短缺问题。煤矿企业要尽快按规定配齐采煤地质技术人员,大力引进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建立一支煤矿安全生产的技术保障力量。煤炭部门要将企业培训工作作为日常监督检查的重点,常抓不懈。建立和完善培训制度,完善培训体系,建立培训长效机制,有计

划有步骤的做好培训的组织、指导和实施工作,全面提高煤矿职工队伍素质。

(七)加强综合利用与环境治理,树立经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理念。按照高效、清洁充分利用的原则,开展煤矸石、煤泥、煤层气、矿井水排放以及与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鼓励瓦斯抽采利用,鼓励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走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在煤炭生产开发规划和建设项目申报中,必须提出资源综合利用方案,并将其作为核准项目的条件之一。要明确煤矿企业的环境治理责任,加强矿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废弃物和采煤沉陷区治理。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产品能耗标准,推广先进的节煤设备、工艺和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

(八)制定对策措施,提高煤炭产业宏观调控水平。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促进煤炭产业发展政策,切实减轻煤炭企业负担,整顿市场秩序,促进煤炭企业持续发展。要大力推进煤矿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改善作业环境,减轻矿工劳动强度。根据井下矿工的劳动强度和风险、生产环境等情况,制订或提高煤矿井下从业人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矿工收入水平,从而促使煤矿生产队伍的相对稳定。

(九)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煤炭产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水、电、路的滞后已适应不了煤矿建设发展的速度。煤矿要做大、做强,基础设施必须跟上。现在运煤公路的路况非常不好,煤炭运输成本高,严重影响煤炭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大对煤矿运煤公路的维修和改造。同时,要加快煤矿双回路电源的规划和建设,满足煤炭产业做大做强的需要。

(十)正确处理煤炭产业发展中两个关系,促进六枝煤炭产业健康发展。一是正确处理安全和生产的辩证统一关系,实现安全和生产完美的统一。安全和生产到底谁重要?这是我们在具体工作中常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我认为两者都重要,只是重要性各有不同,我们不能强调一方,排斥一方。所谓安全第一就是说,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在处理保证安全与实现生产经营活动的其他各项目标的关系上,要始终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实行“安全优先”的原则,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生产经营活动的其他目标。从根本上说,保证生产安全与实现生产经营活动本身目标是一致的,不生产,安全第一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安全生产方针包含了同一个劳动过程中,具有的安全和生产两个侧面,它是指导我们如何安全的进行生产,如何在生产过程中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并不存在安全和生产对立的意思。因此,我们在具体工作中,不能老是考虑安全和生产到底谁重要,而是要把精力放在整个劳动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上。在保证生产的同时,努力促进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促进经济发展,也就是“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这样做才符合安全生产方针。我们在生产实践中应正确地认识安全和生产的辩证关系,要以科学的态度来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实现安全和生产完美的统一。我们要大力倡导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要多出煤,出好煤,充分实现煤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这也是我们吸引外来投资加快我区煤炭产业发展的魅力所在。二是正确处理煤炭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关系,实现煤炭产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完美的统一。煤炭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煤炭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走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要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加强对矿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保护,充分利用废弃物,实行循环经济;要加强对采煤沉陷区治理,建立矿区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要创造稳定和谐的矿区环境,协调好工农关系,以积极的、科学的态度处理好工农纠纷。一是优化开采设计,认真搞好地质灾害评估工作,严格按设计进行施工开采,避免因设计或开采不合理酿成地质灾害的发生。二是确定合理的赔偿标准和赔偿制度,使开采影响有标准、有制度。三是充分发挥乡镇党委、政府及村支两委的作用,做好企业与村民的协调、解释、输导工作。

第四篇:肉食品质量安全体系构建思考

食品安全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跨入新世纪后,科技与经济飞速发展,但食品的质量和安全似乎在倒退。2008年云南省肉类总产量已达395万吨,比2000年增长了92%,其中猪肉总产量315.9万吨,增长82.7%,居全国第9位。虽然肉蛋奶等畜产品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餐桌,但却没有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对肉食品美味和安全的感觉。在餐桌上人们

常常会问:现在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什么食品才安全?

肉食品生产能否有安全保障,不仅关系到畜牧产业的发展,还关系到人类的生命安全和社会进步。所以,肉食品的安全管理毫无疑问是政府行为,应由各级政府来组织监管。

造成食品不安全的直接原因,是因为食品从生产到餐桌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受到有害物质的污染(包括无意的和人为的),加之缺乏监测和规范管理,不能及时地处理而使其流入了市场。特别是在肉食品生产过程中,污染源复杂,感染途径多。尽管我们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的养殖场和加工企业,却因肉食品的加工原料被污染而使企业承受极大风险。因此,要解决肉食品的安全问题,还得从源头抓起,从生产环节抓起,从原料基地抓起。

在肉食品生产过程中受有害物质污染致使质量下降的因素很多,大致有五个方面:一是动物疫病。包括在养殖过程中因畜禽疫病带来的细菌和病毒以及在治疗后留下的兽药残留。二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中带来的各种有害物质。如重金属、硫磺类、四环素等兽药残留超标。三是人为非法添加有害物质。生产者在饲料中人为地非法添加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莱克多巴胺、三聚氰胺等有害物质。四是环境污染。即从废水、废气和废渣(粉尘)“三废”中带来的氟、砷、镉、铅、汞、锰等有害物质。五是人畜互传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因此,对畜禽安全生产的监管应该是全方位的,包括养殖、屠宰、储运、加工等,这就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肉食品质量安全体系,由这个体系来规范各个生产环节的安全生产措施及安全体系建设。肉食品质量安全体系由生产、监管体系构成,主要包括健康养殖技术标准体系、肉品安全生产法律体系、可追溯的技术监测体系、市场准入管理体系以及安全教育体系等。

健康养殖技术标准体系

优质、安全的肉食加工产品必须有优质的原料作保证,而优质的原料必须依靠安全、清洁和科学管理的畜禽养殖基地提供。所谓安全、科学,就是要求各个生产环节都要按照国家规定的技术标准规范饲养。从养殖场的选址和建设抓起,养殖场应建在远离水源、城镇、医院、学校和交通要道,建设布局应有防疫隔离设施、生产区、生活区和缓冲区。空气质量和水质量应符合养殖业环境质量要求,即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畜禽产地环境评价要求》、《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无公害食品畜禽饮水用水标准》等规定。养殖生产过程中,要执行一系列的国家畜禽养殖卫生标准,如养猪场,就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实施清洁生产,并符合农业部《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管理准则》和《云南省无公害生猪饲养标准》。

在养猪生产中所用的饲料及原料也必须执行国家《饲料卫生标准》、《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饲料使用准则》。所使用的添加剂产品必须是农业部公布的《允许使用的添加剂品种目录》。药物添加剂的使用还要符合《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药物的使用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兽药质量标准》、《进口兽药质量标准》、《饲料药物饲料添加剂使用规范》和《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兽药使用标准》等。生猪养殖中的品种改良、兽医防疫、产地检疫和重大疫病的防控有一系列的技术规程和法律法规,都必须严格执行。

对屠宰场和肉品加工厂的标准和要求正在建立和完善。屠宰场的选址和建设都必须符合《动物防疫法》。建场地点不仅要远离城镇和水源,还要远离养殖场,位于居民区主要季风下风处和水源的下游。屠宰场的水质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其工艺和排污必须执行《生猪屠宰操作规程》。品质应按《生猪屠宰产品品质检验规程》进行检验。肉品检疫检验合格后,须加盖检验合格讫印章、饲养基地编号印章等,并符合《猪肉安全卫生要求》的规定。

肉食品生产的各种产品,特别是终端产品,都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安全标准,包括与养殖场相匹配的饲料原料种植基地都要达标。大型加工企业还应达到与国际接轨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和haccp质量控制体系。

肉食品安全生产法律体系

近两年我国发生的在猪饲料中非法添加瘦肉精、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等事件,充分说明造成食品不安全的主导原因不是污染物的复杂和环境的变化,而是某些经营者道德败坏,为了牟取暴利而违法害民。所以,必须用法律的手段约束和制裁那些丧失良心的违法犯罪者。世界上任何一个对国民负责的政府,都非常重视肉食品安全工作,并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我国也不例外,今年6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第五篇:如何构建新型企业文化体系

如何构建新型企业文化体系

农行的全新品牌战略定位于:“伴您成长”充分体现了新时期的主题理念——成长,与时代成长,与客户成长。抓住时代成长的机遇,与客户营造平等合谐的伙伴关系,以完美卓越的服务助客户发展,互惠互利,共同成长,实现双赢。

新战略的启动也带动了新型企业文化的构建,既是相适应,那么,也需体现成长这一理念,强调伙伴这一概念,不仅表现在银行与客户之间,而且也表现在银行内部,即员工与员工,员工与领导之间。企业文化一般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的并被企业员工普遍认同和遵从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工作作风的总和,它渗透于生产经营的各方面,是企业独特的内涵、素质和风格,是企业的灵魂和持久动力。它是整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以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为基础。它强调,在企业内部,要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员工的归属感、使命感;在企业外部,强调企业对社会的适应性和社会对企业的认同程度和信誉程度,以最终达到企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文化的构建应在着重管理文化的基础上拉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积极发展。管理是充分利用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决策、激励与创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个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过程。管理文化是体现管理行为的企业文化,包括制定制度规范的文化和实施的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即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包括计划,控制,决策等。行为文化既有管理层的行为,也有员工的行为,管理层的行为文化既要表现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为员工的发展提供平台,利用培训机会提升员工的自我价值,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提高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实现伙伴式的双赢。员工行为文化表现在自律和他律的过程,一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积累经验,另一方面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并养成习惯性行为。

企业物质文化是由企业的各种物质设施、行业标识及其生产经营的产品等构成的器物性文化,包括标识文化,服务文化和环境文化。标识文化要体现农行的特色及农行人的精神面貌,如统一农行大楼外观形象设计,统一着装等。服务文化是成长理念的关键,只有完美卓越的服务才能带动客户共同成长,因此,在办理金融业务时,应讲究文明用语,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办事效率,提供超值服务。抓好营业窗口建设,从礼节礼仪、交际规范等方面提升员工服务水平,将简单的办事程序升华为高层次的服务文化。环境文化应提高整体布局质量,使员工在简洁庄重的环境下办工,客户在神圣的环境下接受金融服务,提升两者精神层面的满足感。另外加强人文环境建设,完善活动室,荣誉室,图书室等文化设施,增强员工对农行这个“家”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农行事业的兴衰紧紧捆绑在一起,共同成长。

精神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作用领域、员工结构等各种因素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农行的精神文化主要从价值观,企业精神,发展目标,企业道德等内容构建。价值观应体现“以人为本、团结协作、创新进取、和谐发展”四个基本特点:以人为本,尊重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坚持“以人为本、公平竞争、选贤任能、人尽其才”的人本理念,将农行发展目标与员工个人发展目标相结合,达到农行与员工共同成长。二是团结协作,强调团队精神。三是创新进取,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等活动。四是和谐发展,以优质的服务提供客户发展机会,从而实现农行的发展。农行的企业精神是服务三农。在资源配置上,单独对三农这一战略业务单元计划、效果评估等。发展目标:加快股改进程,实现网点顺利转型。企业道德包括爱岗敬业、廉洁从业、创新立业、团结兴业,弘扬新时代敬业精神、自律精神、创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

下载构建铁路现场新型安全防护体系的思考[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构建铁路现场新型安全防护体系的思考[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铁路安全防护规定

    1、对作业人员上道前的安全规定:在进入防护网(上到路肩)后,必须集中排队沿路肩向施工地点行走,施工负责人和现场防护员位于最前和最后位置。 2、跨越线路,必须确认上下行无接近列......

    幼儿园安全防护体系

    幼儿园安全防护体系 为顺利应对我校(园)安全突发事件,妥善处理紧急情况,做到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减少意外事故带来的损失,保障我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根据我校(园)实际,特拟定本应急预......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调查与思考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调查与思考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对加快建设农业现代化......

    构建新型农贸市场的思考

    构建新型农贸市场的思考 资料介绍 在目前的市场中,除了新型的百货超市和连锁专卖店外,农贸市场仍是市民日常购物的重要场所之一。但由于农贸市场作为传统的商业业态日益受到......

    高校如何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如何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自鸦片烟战争以来,民富国强是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追求的梦想。自共和国成立60周年来,特别是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之后不久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对......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感想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成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毕竟中国还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绝对优势数量,农业也是所有产业的基础,所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很有......

    现场安全防护2(精选五篇)

    安全防护方案 一、编制依据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规范》JGJ80—91 《安全帽》GB2811—89 《安全带》GB6095—85 《密目式安全》GB16909-97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