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型农贸市场的思考

时间:2019-05-14 22:44: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构建新型农贸市场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构建新型农贸市场的思考》。

第一篇:构建新型农贸市场的思考

构建新型农贸市场的思考

资料介绍

在目前的市场中,除了新型的百货超市和连锁专卖店外,农贸市场仍是市民日常购物的重要场所之一。但由于农贸市场作为传统的商业业态日益受到如生鲜超市等现代商业业态的冲击,如南城百货、联华超市等,而到农贸市场购物的消费者以及租赁经营的商户对市场设施、布局、环境、管理水平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面对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农贸市场的经营模式的创新变的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构建新型农贸市场,是摆在我们经营管理者面前的重要问题。要想使农贸市场在创新中求发展,需要首先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2009-07-04 我只爱艳 第 1 次编辑 已奖励 6 个地产币

构建新型农贸市场的几点思考

在目前的市场中,除了新型的百货超市和连锁专卖店外,农贸市场仍是市民日常购物的重要场所之一。但由于农贸市场作为传统的商业业态日益受到如生鲜超市等现代商业业态的冲击,如南城百货、联华超市等,而到农贸市场购物的消费者以及租赁经营的商户对市场设施、布局、环境、管理水平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面对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农贸市场的经营模式的创新变的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构建新型农贸市场,是摆在我们经营管理者面前的重要问题。要想使农贸市场在创新中求发展,需要首先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一、明确几个概念问题

集贸市场、农贸市场和肉菜市场的含义是很相近的,但经营的业种有所不同。集贸市场是综合性的市场,泛指一切集散性市场;农贸市场以经营农产品为主,其他日常用品和杂货行业为辅的市场,多数在城市;肉菜市场可以包括农贸市场,它以经营肉类和蔬菜为主,以其他副食为辅的市场,多数在城镇和农村。基于公司现有市场的经营模式和业种配置,多数市场属于农贸市场。认清这几个概念有利于市场的发展定位和规划,提升市场的核心竞争力,避免发展混乱和错位。

二、农贸市场的属性和地位

农贸市场与其他商业业态一样具有众多属性和一定的社会地位,但主要的属性有两个方面,一是农贸市场的拥有者和商品经营者追求租赁和经营收益的最大化,使其具有明显的经济属性;二是作为城乡居民“菜篮子”商品供应的主要场所,它同时具有社会性和很强的公益性。也正因如此,农贸市场与其他商业业态的功能相比,社会价值的取向更能体现政府形象,所以在经营上,能得到政府的支持,使区域的农贸市场竞争力更大。

三、制约农贸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农贸市场作为一种传统的商业业态,存在很多制约其健康稳定发展的因素,有硬件的因素,也有软件的因素。这些因素无论在大城市发展成熟的市场还是在中小城镇发展滞后的市场都具有很多共性,主要制约因素如下:

1、市场基础设施陈旧:很多农贸市场建设年限已久,建筑物显得十分陈旧,加上管理不善,致使市场变得“脏乱差”;场内摊档位十分陈旧,有的甚至是临时搭建的台位;市场的水电设施和排污设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市场经营的需要,它已经成为影响市场形象的关键因素。基于

以上基础设施陈旧、排污能力差、经营和购物环境差,使部分市场的人气和经营效益每况日下,竞争力也越来越差,使很多消费者流失。

2、市场收益率低:农贸市场带有很大部分公益性质,也受到区域性的限制,市场建设的资金投入往往是投入大、收入小,致使市场日渐破败,甚至改造升级后其经济效益不升反降。农贸市场的盈利模式单一是致使市场收益率低的另一重要原因,目前农贸市场的经营收入是以租金收入为主,由于市场租金提升有限,市场经营规模难以扩大,使市场的租金收入长期以来难以得到提升。

3、市场竞争加剧,新型商业业态分走客源:随着城市大型超市、购物广场、连锁专卖店、生鲜超市以及便利店的增加,以及部分农贸市场实行“农改超”经营模式,它们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优质的服务,整洁的环境,齐全的商品吸引着大批经营户和消费群体,这对传统农贸市场,特别是购物环境较差的市场造成很大的冲击。

4、专业的管理制约农贸市场行业的发展:一流的管理队伍一直是目前市场缺少的,经营者的管理和发展水平是制约农贸市场发展的主要原因。一直以来,人们认为农贸市场行业是一个“夕阳”行业,对农贸市场的认识是很低层次的行业、工作环境脏乱差、发展前景有限,导致农贸市场长期以来吸引不了专业的人才及团队进驻,没有了一流的人才,一方面使市场的经营缺乏战略性规划,另一方面使市场管理人员难以正确理解落实公司的发展措施,即执行力度不够。

四、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消费者消费需求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或城市传统农贸市场将逐步退出市场舞台。目前,深圳、广州、上海等地区在城市商业发展规划中已不再规划新的农贸市场,而以其他新型业态取而代之,对已有的农贸市场都要求进行升级改造,比如:新型街市、社区服务中心和农改超等等。

在短暂的时间内,农贸市场在城市里仍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而在城镇、市郊等区域发挥主导作用。从长远看,农贸市场升级、转型、甚至退出历史舞台是不可避免的。纵观国内农贸市场的历史演变,总结先进地区品牌市场、创新型市场的做法,农贸市场未来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多元化主权主体、复合化混业经营、专业化特色彰显、连锁化品牌扩张、综合化市场服务、电子化交易方式、地区化兼并重组。但这种形式还需要时间的演变。

五、创新型农贸市场的操作思路

基于以上分析的农贸市场属性、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作为农贸市场的经营者,转变保守、凝固、夕阳的思维,对创建新型农贸市场是十分重要的。但求变时,农贸市场都要符合地方政策、遵守国家法规、适应当地市场环境,更要统筹考虑农贸市场产权人、经营者以及消费者的利益关系。

第二篇:职业学校构建新型教学新模式的思考

职业学校构建新型教学新模式的思考

一、职业学校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

(一)教学模式改革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必然需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是我国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换代的必然要求。发展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是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在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成功的办学经验的过程中创建富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正是适应这一时代要求的产物。

(二)创新教学模式是打破传统教学束缚的有力武器

传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受时间、空间、教师素质、课程理念、实践经验、开发设计能力和实施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存在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岗位需求脱节、专业教学内容与企业工作任务脱节、学生素质教育与企业文化脱节,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学生整体工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欠缺,人文关怀缺失,课程与教学的设计结构化,教学资源的固定性等问题。基于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我校通过立足于真实职业情境,解决课程与教学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与改革。

二、职业学校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途径

(一)立足本校实际,创新教学模式

立足于我校现状及职业教育研究视野,大力推行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改革;深入开展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实现教学和学习方式的方向性转变。

(二)项目引领,实现教学体系五对接

以“专业结构与职业分类相对接、课程设置与岗位任务相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相对接、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相对接、评价方式与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手段与职教前沿对接”“五个对接”为切入点,针对不同专业,制定学习模块,并使之系统化、精细化;制定相应的实训项目,构建以“项目化”教学为主体的专业教学特色。

第三篇:农贸市场发展现状思考

农贸市场是社会流通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反映一个地区建设水平、管理水平、生活水平乃至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近几年来,新丰镇各类农贸市场在创建省、市级文明卫生镇村等一系列活动的推动下,硬件设施得到明显改善,管理秩序得到不断正规,交易环境以及商品质量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随着新丰的发展,农贸市场在管理和发展中,一些问题和矛盾凸显出来,须引起各方面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

一、农贸市场的现状

新丰辖区内农贸市场是指主要用于销售蔬菜同时兼营蛋品、家禽、生熟肉制品、水产、豆制品、调味品等多种农副产品的经营场所,目前市场的经营形式主要有农贸市场、早市、小型蔬菜肉食销售门店等。新丰现有农贸市场家,经营面积达平方米,共有摊位多个。早市处,占地多米,经营户多家。小型蔬菜肉食销售门店因其靠近居民住宅区,经营方便灵活,近几年也在不断兴起。但就目前农贸市场现状来看,存在着数量少,档次低,布局不合理,辐射面不广等问题,同时,马路市场不断自发形成,流动摊贩占道经营严重,直接影响到为数不多农贸市场的健康发展,造成交通拥堵、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差等诸多问题。

二、农贸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科学规划,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我县的农贸市场从建设开始就没有经过科学规划。城区现有的市场基本上都集中在原老城区中的人口密集区域,新建的天华南路和县政府所在地的上渡办事处都没有农贸市场,经济开发区有5万多居民,却仅有2个马路市场。乡镇市场大多数是在交通位置优越、人口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自发形成,随意性较大。这些集贸市场建设时既没报当地乡(镇)政府同意,也没经县一级主管部门纳入统一规划,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有的乡(镇)只有一个集贸市场,而有的多达5—6个,有的方圆十多公里没有一个市场,而象石冲口至天龙山不足2公里路却有3个市场。

(二)规范管理难度大,脏、乱、差问题突出。因市场规划和其他原因,虽经政府及有关部门大力整治,全县乡镇集贸市场仍有61%的马路市场,马路市场虽可为当地居民提供简单的购物方便,但影响市容市貌,阻碍交通,规范管理难度大,脏、乱、差问题十分突出。绝大多数马路市场辐射半径不足2公里,逢场赶集交易时间不足4小时,难以形成旺盛的人流、物流。因市场分散、偏僻,乡镇农贸市场成了假冒伪劣产品的集散地。工商部门由于全县点多面广而监管乏力,县市场服务中心和乡镇政府的管理制度,又缺乏正常的执法监督检查和专业的管理人员,造成管理混乱、服务不到位的状态。

(三)市场设施陈旧老化,功能不全,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我县的市场大部分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多数市场只建有简易棚架,由于年久失修,市场设施老化严重,随时有可能倒垮,安全隐患严重。市场内上下水、停车场、垃圾台等公共设施不全,因受地理位置和资金等多种因素制约,改造困难重重。

第四篇:构建创新型检察机关的思考

构建创新型检察机关的思考

【内容摘要】创新型检察机关是通过主观判断、思考、论证,得出不同于已有事物的新发现、新理论、新观念、新方法的一个过程。创新已经成为当前检察工作顺应时代潮流的重要体现,是检察机关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服务经济建设的重要手段。笔者试以打造创新型检察机关为视角,结合五华县检察院的创新做法以及在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如何打造创新型检察机关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 创新型;检察机关;思考

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已经成为当前检察工作顺应时代潮流的重要体现,是检察机关 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服务经济建设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作为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五华县检察院,在办案数量、办案规模远远比不上“珠三角”地区的检察院的情况下,以打造创新型检察机关为目标,从创新机制入手,在创新中抓特色、求突破,走出了一条山区检察工作全面持续协调发展的路子。本文笔者试以打造创新型检察机关为视角,结合该院的创新做法以及在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如何打造创新型检察机关进行探讨分析。

一、创新型检察机关的概念和特征

创新型检察机关作为创新型组织的一种,是指以检察工作的科学协调发展为最终目标,利用有促进作用的新发现、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构建具有包括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系统化机制和制度,从而满足党和人民对检察工作的司法需求。其具备如下几个特征:

(一)以敢于解放思想为核心。解放思想是创造性实践的先导。在利益结构日趋多样化,犯罪日趋智能化,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变量日趋复杂化的形势下,创新型检察机关首先就是要敢于解放思想,勇于破除阻碍发展的陈规陋习和陈旧观念,才能不断解决检察工作和检察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破除影响检察工作健康发展的障碍,最终推动检察工作科学发展,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和谐、稳定的安全保障。

(二)以打造创特色检察品牌为支撑。创新型检察机关是通过主观判断、思考、论证,得出不同于已有事物的新发现、新理论、新观念、新方法的一个过程。这就要求检察机关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意识,在检察工作中的难点、盲点,热门和冷门中总结经验,去填补缺陷,在影响和制约发展的关节上做足文章,寻求工作的突破与提高,做出自己的“品牌产品”,推动业务亮点的树立,从而带动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三)以创新信息得到推广为标志。衡量创新型检察机关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所创新信息的流出,创新的成果在多大范围和程度得到肯定和推广。因此,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法制建设形势的变化,检察机关只有把创新的出发点放到执法为民上,把落脚点放到办实事、求实效上,把重点放到解决实际问题,获取实际成效上,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检察机关。

(四)以配套的体制和检验机制为基础。创新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问题、矛盾、束缚和障碍不可能在一个创新过程中就能全部得以解决,这就需要一个系统化创新的体制和机制来推动一个创新成果的成熟。因此,创新型检察机关是一个包括由创新考评、创新激励、创新风险承受等相关机制以及对检察工作创新的成果进行总结提炼、宣传报道和理论支持等等构成的一个创新体系,在这种体系下,通过对社会环境、运行环境、实际效果等从整体上把握,解读影响检察创新系统整体效能的环境变量和组织变量,以此来检验创新成果能否得到广泛认同。

二、构建创新型检察机关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意识不强。主要表现为有的干警片面地认为创新工作是某些部门和某些人员的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的固步自封存在保守意识,认为创新需要标新立异,因而怕遭非议;有的缩手缩脚存在畏难情绪,认为创新可能失败,因而患得患失,怕影响个人荣辱升迁。

(二)创新举措不多。表现为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缺少工作方法和举措,站得不高,看得不远。在遇到矛盾和问题时,往往习惯于用老眼光看待新事物,用老办法处理

新问题,不是思考“应该怎么办”,而是看“过去怎么办”。

(三)资金渠道不畅。创新经费投入的机制与体制不健全,没有形成多渠道的经费来源,创新工作缺乏资金支持,大大影响了创新工作的开展。特别一些基层检察院经济困难,创新经费没有明确的资金渠道,单位财务投资支出预算没有开支项目,有创新的想法和思路由于缺少资金也无法去开展工作。

(四)工作氛围不浓。创新工作不够浓厚的主要原因一是专业人才十分缺乏,缺少高、精、尖办案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一些重大战略性问题没有思路,没有能力开展,加上整个检察系统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虽然一些地方制定了激励创新实施办法,但由于资金紧张,奖励政策不能落实或没有按标准兑现,干警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

三、如何构建创新型检察机关

创新型检察院的构建目的就是在宪法和法律法规的范围内,全面推进检察工作体制机制、队伍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的改革与创新,对不适应工作发展需要,不适应社会发展进程的工作机制进行创新,使检察工作获得不断发展。结合五华县检察院近年来一些做法及取得的成效,笔者认为,应从如下五方面构建创新型检察机关:

(一)立足眼前,突出重点打造品牌。立足眼前包含了对自身的准确定位以及确立今后的创新目标和战略。检察机关首先要对自身的准确定位,要“吃透上情、摸透社情、立足院情”,扎实做好深入调研工作,为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其次要确立创新的发展目标和战略,为检察工作创新提供新的适应时代发展的方向和指引。实践证明,抓住主要矛盾,突出工作重点是确立创新的发展目标和战略的有效方法,只有明确重点,明确主攻方向,集中精力突破重点,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工作领域和工作方法,才能树立起检察品牌,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如结合五华县是农业大县,农村人口多,由邻里纠纷引起的故意伤害等轻微刑事案件比较突出。五华县检察院先行一步,早在推行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前己大胆实践,在处理轻微刑事案件中实行和解制度。该院在这一方面探索取得的成效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省院专门邀请该院干警参加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论证会,并全文转发了该院的工作做法和调研文章。

(二)立足职能,找准创新渠道。找准创新渠道是全部创新的依托和保证。创新渠道可以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种。原始创新是指通过在检察业务活动中找准理论研究无人涉足的空白地带,广泛搜集服务立意的可用素材或者他人欲立而未立的思想,创新出在检察系统中独一无二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如五华县检察院创新出台的渎职侵权行为警示制度、对行贿人谈话教育警示制度、共同预防违法行政工作制度等,在检察系统均属首创,得到了上级院的肯定和推广。集成创新是指从工作的细微处抓起,通过集体智慧的合成、凝聚,融合人才、管理、监督等多种资源对检察业务进行的创新,如五华县检察院创新出台的《五华县人民检察院考核规定》、建言献策奖励制度、纪检监察联络员制度等就是该院在坚持管理创新,整合以前的制度以及结合该院队伍现状的基础上对管理机制的大胆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指在借鉴成功典型和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多侧面、多角度地去搜集信息,丰富自己的思路,通过理论与已有实践的结合,进行升华和创新。如五华县检察院推出的民事督促起诉制度,就是在借鉴浙江省检察院出台的《关于浙江省检察机关办理民事督促起诉案件的规定》的基础上,结合该县实际在广东省率先出台的,至今成功收回国有资产30余万元,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立足大局,推动创新实效化。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公平正义是大局,检察工作的出发点和检察标准都要在此充分体现,检察创新既要坚持从本部门、本科室的实际出发,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更要注意了解大局,服从大局、服务大局,把各项工作放到大局中来认识,看是否符合大局利益,是否有利于大局,不违背大局。只有这样,检察事业才会更有生命力,法律监督空间才会更加开阔,执法办案结果才会更为社会认可,人民检察院的公信力才更能得以提升。如五华县检察院紧紧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等重大战略部署,积极探索通过非诉讼手段服务大局的形式和方法,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出台《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意见》、《参与平安建设的八项措施》、《“七个着力”服务崇商重企》等的制度,引起县委、县政府的高

度重视,发挥检察机关了的特点和优势,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四)立足人才,搭建创新平台。创新最基本的主体是人,人力资源是决定检察机关创新水平的战略性、基础性、决定性要素。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质,关键在于如何合理地激发出这种潜力,要建立包括创新绩效考评制度、创新绩效兑现制度在内的一系列制度,充分检察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每一个干警为检察机关的共同目标不断地扩展自我能力、不断突破自我极限、不断实现自我发展,使检察机关的每一名成员真正地体会到创新是为了他们、创新是依靠他们、创新的成果也是他们和组织、社会所共享的,由此使检察机关创新的动力得到充分地凝聚。同时,把实践作为衡量人才的根本标准,建立如检察人员分类管理、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等制度,使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真正使人才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满足感,有贡献社会的成就感,有得到社会承认和尊重的荣誉感。

(五)立足引导,建立监督模式。由于检察创新的开展基本上是先从基层慢慢摸索,再得到上级检察院的肯定并予以推广,最后形成规范性操作规程或制度。因此要提高检察机关的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下狠心,大力增加基层检察院创新经费的投入量,使得基层检察院有能力进行创新的人才能够有较好的条件和支持平台。笔者建议在省、市一级检察院成立检察创新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技术指导,尺度把握和检查监督等具体事项,特别是建立检察创新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对检察创新经费的投入。对于涉及检察队伍管理、机关建设方面的创新,如人事制度改革等要与地方组织和人事部门沟通,上级检察院要积极帮助基层检察院沟通和协调,争取的支持和配合,基层检察院也要广泛听取人大代表、相关执法部门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充分考虑创新的法制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确保检察创新工作的发展方向,并取得实效。

第五篇:构建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的思考

关于构建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的思考

从逻辑角度来说,构建中国城市新型社区管理体制,首先应该解决构建什么和怎样构建等基本思路问题。本节就此作一些探讨。

一、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的主要特征

根据已经显露的端倪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走向,笔者认为,我国城市新型社区管理体制应该是以基层法定社区为载体,多元管理主体相统一,多元管理手段相结合的基层社区管理体制。其基本特征主要有:

1.基层法定社区管理是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主体模式

正如前面所分析的那样,我国城市传统管理体制的主体模式是单位管理,此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主体模式不可能再是单位管理,应该是基层法定社区管理。这是由经济社会变革所决定的。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使基层法定社区越来越成为社会管理的最基本载体。笔者依据相关统计资料粗略估算,目前,就全国大多数城市而言,主要依靠基层法定社区组织来管理服务的成年市民已占其成年市民总数的60%以上,而主要依靠工作单位来管理服务的成年市民已降至总数的1/3乃至更少。即便对于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来说,由于传统单位体制的衰落,也促使他们从“单位人”向“社区人”、“社会人”转变。与此同时,越来越明显的居民利益社区化趋势客观上要求基层法定社区进一步发挥社会管理之基础载体的功能。

在肯定和认同社区管理是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新型管理的主体模式的前提下,还应该看到,作为城市基层社会新型管理之最基本载体的应该是基层法定社区而非自然社区,应该是基层法定社区体系而非其中的某一环节。关于基层法定社区的含义,本书第一章已经论及。简单地说,它是在自然性社区基础上,出于社会管理需要而设置的具有明确边界和法定组织管理机构,且有一定法律地位的基层社区,是基层政权组织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辖区共同体。这样的共同体所构成的社区体系之作为我国城市新型社会管理的最基本载体的必要性在于:它是由社会管理的操作性所决定的,因为社会管理是一种实际行动,是一种具体的操作过程,客观上要求其基本载体必须具有明确的地域范围和法定的组织管理机构;它是由社会管理的结构性所决定的,因为中国特色的基层社会管理是政府行政管理

和社区自我管理的有机统一,客观上要求其基本载体应该是基层政权组织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辖区共同体的统一。

2.新型社区管理主体是以党和政府为主导,以群众性自治为主体的多元力量的有机统一

按照党中央提出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总要求,我国城市新型社区管理主体无疑是由多元力量所组成的。其中,中共党组织居于领导核心地位,发挥总榄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发挥领导群众性组织的作用,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基层政府组织是新型社区管理主体系统中的主导力量,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尤其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但非社区管理的唯一主体。基层社区群众性组织(包括居民委员会、社区民间组织、业主委员会等等)是新型社区管理主体中的主体力量。充分发挥这些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充分发挥这些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和规范行为的作用,积极支持这些组织协助政府做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是新型社区管理区别于单位管理体制的一个显著特征。有必要提及,由于历史因素和管理体制的影响,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城市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仍然会通过管理职工发挥社会管理主体的一部分功能。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们也是基层社会管理主体系统的组成因素,只是不再充当社会管理的最基本主体的角色。

3.新型社区管理手段具有多元性

适应经济社会深刻变革与社区管理主体多元化、管理客体复杂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城市新型社区管理手段是法律、道德、利益协调、社会保障、社会舆论等等手段的有机结合。其中,法律是最基本的管理手段,发挥着教育、威慑、惩罚作用。道德作为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种非强制性的管理手段。它虽然没有法律那样的强制性,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更广泛、更普遍的约束力。它通过教育和舆论反复不断地对人们的行为做出是非、善恶、美丑、公正与偏私、高尚与卑鄙等评价,逐渐使其内化为人们的行为标准和价值观念,从而控制人们的思想和活动,维持社会安定有序。利益协调的重要性主要根源于利益主体多元化乃至利益过度分化的社会事实,这就决定了合理协调不同社会群体间的利益,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成为新型社区管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与此相联系,社会化社会保障是新型社区管理所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之一。尤其应该构建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以保障数千万离退休人员的生活需要;构建覆盖各类从业人员包括农民工的社会化保险体系,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就业形式多样化的需要;构建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专项救助为辅助的新型救助体系,以解决城市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构建社会公共福利服务体系,以提高广大市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居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和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由于大众传播媒介和互联网等信息传输载体迅速普及,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从而促使社会舆论在社区管理手段中的地位作用明显增强。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使舆论得以在很快时间内迅速形成,使社会公众自发形成的舆论对官方舆论构成了冲击和压力,使消极性舆论极易发挥对社会管理的负面作用。因此,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对社区管理和社会整合发挥促进作用,最大限度地控制其消极作用,是构建新型社区管理体制,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最重要任务。

下载构建新型农贸市场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构建新型农贸市场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构建创新型国家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摘要: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进过了30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结合国内外的发展情况,我们应清醒的......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东宝区浏河小学 严安珍 周群 凡任过班主任的教师都知道师生之间心里沟通的重要,可以说,它是班主任搞好班级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 所谓心理沟通,即指师生之......

    构建新型政商关系

    构建新型政商关系 对于任何政府来说,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始终是最重要的关系,是决定自身盛衰兴亡的基础。在当代社会,人民群众是划分为阶层、界别、地域、团体的。作为人民政府,正......

    关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思考[范文]

    关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战略构想。 2013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围绕这个战略......

    新型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的思考[合集五篇]

    新型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持续增长,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2003年,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社......

    构建新型民警队伍激励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构建新型民警队伍激励机制的实践与思考作者:颜君发布时间:2016-09-26来源:累计访问人次:535(作者为宁乡县公安局政委陈魁昱、政工室代理副主任贺国强)当前,随着世情、国情、社情的......

    关于构建六枝特区新型煤炭产业体系的思考

    关于构建六枝特区新型煤炭产业体系的思考陈 石〔内容摘要〕 煤炭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六枝特区的主要支柱产业,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思路,扎实工作,构建......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调查与思考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调查与思考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对加快建设农业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