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9对江北农贸市场现状的思考
对江北农贸市场现状的思考
党中央一再强调:老百姓的油盐柴米酱醋茶是国家基层的大事。而农贸市场历来为居民生活采购必不可少的场所,其建设直接关系到市民日常生活的质量,是城市良性发展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江北区城市发展速度加快,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发展与农贸市场的不和谐之处日益凸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多次提案要求关注农贸市场的建设。结合商委的职能职责,本文就江北区农贸市场现状作一思考。
一、我区农贸市场现状及特点
(一)农贸市场总量迅速扩大。全区现有室内、室外棚盖及室外马路市场43个,大多分布在居民居住集中区域,经营面积79025平方米,共有摊位5703个,经营户数4079户,从业人员7594人,成交额45272万元。其中室内市场有16个,室外棚盖市场有15个,室外马路市场有12个;80年代开办的有11个,90年代开办的有17个,2000年以后开办的有15个,市场数量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的较快发展。
(二)市场开办主体多样化。从投资主体看,工商部门和街道办事处曾经是市场的主要开办单位,对市场的发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市场也曾经是街道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但工商部门作为国家重要的行政执法机关,街道办事处是政府的派出机构,管办合一使行政执法机关在市场监督管理上难以到位。根据国家要求,市场管办脱钩,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建市场的原则,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方投资建市场的积极性,企业开办市场的情况越来越多,社会投资或其他经济组织投资成为市场建设主体。
(三)市场化程度提高。从发展过程看,我区农贸市场经历了由市到场,由小到大的成长过程。90年代以前开办的市场多是自发形成,以室外棚盖市场、马路市场为主,规模较小;2000年以后开办的市场营业面积不断扩大,经营时间大多超过12个小时,从早上6点开始一直延续到晚上8点,经营种类较齐全,摊位出租率较高,如五里店农贸市场、茶园农贸市场、嘉陵农贸市场等室内市场面积都在5000平方米以上,规模较大。
(四)市场建设的外部环境有所改善。近几年来,为完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商务部分别下发了《商务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开展农产品连锁经营试点的通知》(商建发[2005]1号)和《商务部、农业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标准委关于开展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工作的通知》(商建发[2005]30号)文件,2006年2月又下发了《商务部关于实施“双百市场”的通知》(商建发[2006]42号)等一系列关于农产品市场建设的相关文件,出台了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与改造技术规范、标准化菜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这些文件和标准的贯彻落实,对农贸市场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为农贸市场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我区从2009年已启动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工作,洋河农贸市场作为我区第一个改造样板,得到市政府及市商委、老百姓的高度评价,我委也在全市市场建设工作会上进行了经验交流。今年我委还将启动观农贸寸滩市场、石马河通用市场的标准化改造。
二、我区农贸市场存在的问题及根源
(一)规划布局不合理。受城市建设、拆迁等因素影响,农贸市
场整体分布上的不合理现状正日益突出,与城市发展不相适应。农贸市场主要分布在原来的老城区,一些区域农贸市场布点则出现真空地带,如小苑地区就有鹞子丘市场、电测村市场,而北滨路沿线先后有东方港湾、东海岸、北国风光等住宅小区迅速建成,居住人口增长到几万人,但这一区域却没有规划农贸市场。有些开发建设新居住区时将集贸市场纳入商业网点进行配套规划,并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但实际建设中或建设后执行情况不理想,如嘉信御廷苑、南方上格林。这些区域居民买菜主要依赖临时路边“菜场”。市民买菜很不方便,一些购房的市民因生活不便,迟迟没有搬进新房。居民普遍反映他们居住的地方,商业一天天发展起来了,可居家过日子离不开的菜市场却越来越少了,越来越远了,档次也越来越低了,被迫到很远的地方或超市买菜。买菜难,买菜烦,已成困扰他们日常生活的一块心病。
(二)市场设施陈旧落后。特别是一些老市场普遍存在设施老化,建设水平不高的问题:一是大部分农贸市场为棚式结构,摊棚搭建不规范,简陋的摊位一字排开,或因年久未修,或材质达不到要求,支架已锈蚀严重,大棚开始渗漏,极易发生安全事故。二是在布局、通风、采光、排污等方面普遍先天不足,生熟混杂、干湿不分、污净不分;三是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管线安装混乱,如蜘蛛网一般互相交织,布满灰尘,有相当一部分农贸市场没有配备消防设备,也没有垃圾处理设施;四是食品安全检测设备及冷冻设施缺乏,消费者购物的安全得不到保障;五是农贸市场脏乱差现象严重,已成为“让政府头痛,让市民揪心”的难点、热点问题。
(三)经营秩序比较乱。目前对农贸市场的管理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商贸主管部门管市场的规划布局和产业政策,而这种管理往往太宏观而使管理职责虚置;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市场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开展行政执法,管经营资格、欺行霸市、掺杂使假、短斤少两,但开展经常性巡查不够,主动对市场经营活动监督少;市场业主本应负责组织市场经营活动,为经营者和消费者创造安全、卫生的消费环境,但目前政府和有关部门并没有拿出一个规范农贸市场业主管理权限与责任的政策,受利益驱赶,业主往往重收费,轻管理,由于市场日常管理烦琐、具体,工作难度大,有部分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纪律松散,不认真履行职责,不能及时制止纠正市场中的非法经营行为,他们工作的不到位,直接影响市场的经营秩序和环境状况。
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一是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搞市场经济,政府不需要对农贸市场进行财政投入,任其自然发展。二是缺乏统一的规划布局。我区农贸市场建设规划没有做到与城市建设同步推进,与周边居民生活不配套,导致城区占道经营现象突出,几乎新建一个居民社区,则出现一处马路市场。三是社会投资建市场的积极性不高。农贸市场属准公益性事业,投资大,收益低,回收期长,管理难度大,对投资者吸引力不大,积极性受到影响。四是法规标准制定滞后,规范管理难。目前国家对农贸市场建设管理尚无统一的法规标准,日常监管工作处于无法可依,“多头管理”的被动局面,负责农贸市场建设管理的商贸流通部门调控手段乏力,农贸市场建设处于一种无序发展状态。
四、加强我区农贸市场建设和管理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调控。农贸市场工作是民心工程,关系到
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的地位。农贸市场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场所,它一直是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交汇点,具有的社会意义远远高于其经济意义。目前我区可以安排市场建设的地皮几乎已经没有,而新建的居民小区商业设施因开发商门槛过高而大量空置。农贸市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的宏观把握、总体规划、政策引导很重要,各部门都要把农贸市场建设当作一件民心工程来落实,特事特办;有关开发商也要降低门槛,积极建设、引进农贸市场或农贸生鲜超市,真正体现楼盘的价值。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贸市场的规划应综合考虑区位、交通、地形地势等多方面的因素,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功能分区和道路建设的要求,并且要充分考虑人口密度、服务对象和范围,在人口密集区布局标准化菜市场,在社区布局社区菜市场。建议规划部门根据方便居民生活的原则,结合全区的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全区农贸市场设置布局规划,改变目前农贸市场建设规划滞后、设置不尽合理的现状,通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使农贸市场与城市建设同步发展。
(三)多方融资,抓紧改造。对农贸市场进行标准化改造既是上级商务部门的要求,也是我区农贸市场实际情况的需要,是改变我区现有农贸市场现状的捷径。建议尽快全面启动我区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争取用2-3年时间每个街镇都有一个标准化农贸市场。一是尽快出台我区农贸市场标准化建设实施意见;二是出台激励政策,多方面、多渠道、多层次筹集资金。加大融资力度,对企业、个人愿意投资改造市场的,应该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创造条件。另外可以采取“三个
一点”:市财政补助一点,区财政支持一点,业主投入一点,提高业主改造的积极性。三是农贸市场的改造应该与城市的建设、土地功能的置换结合起来,将新市场的建设与老市场的改造结合起来。
(四)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制定和完善市场交易、市场管理的各项制度,建立起由业主和工商等部门为主体的联合市场管理机构,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和自我保护意识,打击不法商贩和违法经营者,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首先,要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保护合法经营,打击非法经营。商务部门要加强对农贸市场的管理、监督和引导,积极向农贸市场业主和摊点经营者宣传市场经营的政策法规,加强产业和经营管理的指导;工商部门要加大对市场巡查的力度,坚决打击欺行霸市、短斤少两、掺杂使假等违法行为;农业部门要加强农产品的质量监督,除了对农产品基地实行监督外,对流通领域发现的产品质量问题也要及时进行查处。其次,建议制订《江北区农贸市场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业主对市场的管理职责:包括协助工商部门查验营业执照;进行进货查验,票证留验;制止场内经营户经销假冒伪劣商品,并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维护场内清洁卫生;建立先行赔偿制度;协调经营者之间,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纠纷等,使农贸市场业主承担起场内秩序管理主体的责任,从而促进农贸市场的有序经营。
第二篇:农贸市场发展现状思考
农贸市场是社会流通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反映一个地区建设水平、管理水平、生活水平乃至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近几年来,新丰镇各类农贸市场在创建省、市级文明卫生镇村等一系列活动的推动下,硬件设施得到明显改善,管理秩序得到不断正规,交易环境以及商品质量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随着新丰的发展,农贸市场在管理和发展中,一些问题和矛盾凸显出来,须引起各方面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
一、农贸市场的现状
新丰辖区内农贸市场是指主要用于销售蔬菜同时兼营蛋品、家禽、生熟肉制品、水产、豆制品、调味品等多种农副产品的经营场所,目前市场的经营形式主要有农贸市场、早市、小型蔬菜肉食销售门店等。新丰现有农贸市场家,经营面积达平方米,共有摊位多个。早市处,占地多米,经营户多家。小型蔬菜肉食销售门店因其靠近居民住宅区,经营方便灵活,近几年也在不断兴起。但就目前农贸市场现状来看,存在着数量少,档次低,布局不合理,辐射面不广等问题,同时,马路市场不断自发形成,流动摊贩占道经营严重,直接影响到为数不多农贸市场的健康发展,造成交通拥堵、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差等诸多问题。
二、农贸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科学规划,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我县的农贸市场从建设开始就没有经过科学规划。城区现有的市场基本上都集中在原老城区中的人口密集区域,新建的天华南路和县政府所在地的上渡办事处都没有农贸市场,经济开发区有5万多居民,却仅有2个马路市场。乡镇市场大多数是在交通位置优越、人口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自发形成,随意性较大。这些集贸市场建设时既没报当地乡(镇)政府同意,也没经县一级主管部门纳入统一规划,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有的乡(镇)只有一个集贸市场,而有的多达5—6个,有的方圆十多公里没有一个市场,而象石冲口至天龙山不足2公里路却有3个市场。
(二)规范管理难度大,脏、乱、差问题突出。因市场规划和其他原因,虽经政府及有关部门大力整治,全县乡镇集贸市场仍有61%的马路市场,马路市场虽可为当地居民提供简单的购物方便,但影响市容市貌,阻碍交通,规范管理难度大,脏、乱、差问题十分突出。绝大多数马路市场辐射半径不足2公里,逢场赶集交易时间不足4小时,难以形成旺盛的人流、物流。因市场分散、偏僻,乡镇农贸市场成了假冒伪劣产品的集散地。工商部门由于全县点多面广而监管乏力,县市场服务中心和乡镇政府的管理制度,又缺乏正常的执法监督检查和专业的管理人员,造成管理混乱、服务不到位的状态。
(三)市场设施陈旧老化,功能不全,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我县的市场大部分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多数市场只建有简易棚架,由于年久失修,市场设施老化严重,随时有可能倒垮,安全隐患严重。市场内上下水、停车场、垃圾台等公共设施不全,因受地理位置和资金等多种因素制约,改造困难重重。
第三篇:城区农贸市场现状
城区农贸市场现状、存在问题和建议对策
2011-08-04
近年来,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是潍坊市沿海产业发展带和城市发展轴的交汇点,是整个潍坊沿海开发战略的核心地带。位于潍坊市北部,渤海莱州湾南畔,南距潍坊市区28公里,北到潍坊森达美港17公里,是连接山东半岛与京津和华北地区的重要节点,也是联系环渤海与长三角两个经济隆起带的重要着力点。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作为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省级开发区,位于潍坊北部沿海,是环渤海经济圈中的重要节点。潍坊滨海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响应国家实施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战略,不断加快沿海经济开发规划,全区经过招商引资等一系列创建活动,城市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城市形象得到不断提升,有力地推动了城市不断发展。在一系列创建活动中,城区农贸市场也得到较快发展,农贸市场交易环境以及商品质量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农贸市场在管理和发展中,一些问题和矛盾凸显出来,须引起各方面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
一、城区农贸市场现状
目前,滨海区共有登记的农贸市场有6个,年成交额近20万元左右。农贸市场在满足城乡居民日常生活需求,活跃商贸流通,发展农村经济,解决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城区农贸市场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农贸市场开办主体多元化。农贸市场主要是企业、个体工商户、社区和村社组织,其中企业开办2个,个体户开办5个,社区开办3个。
二是经营户发展较快,据统计,目前农贸市场共有农产品、服装、百货、餐饮、日杂、生鲜、水产等各类经营户200余户。
三是市场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工商部门积极组织实施市场监管“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农贸市场经营行为规范等方面有了明显进步。
四是农贸市场经营业态不断提升。一些农贸市场开始引进连锁经营,一些商品市场突破传统的经营方式,向超市化方向发展,使经营更趋时代性和个性化,提高了农贸市场的档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城区农贸市场调查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六方面问题和矛盾:
(一)设施简陋,农贸市场发展滞后。调查中了解,我区城区农贸市场多为农村集贸,名副其实的“城中村”市场,市场先天基础条件较差,交易设施简陋,仓储、运输、垃圾清运、消防等配套设施差,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
(二)投入不足,农贸市场改造提升难度大。农贸市场的经营属于微利行业,因其投入多,成本高,租金高,经营户经营较为困难,效益也不好。目前农贸市场开办者,特别是社区、村社开办的市场,其经营所得除日常开支外,主要用于解决下岗职工、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需要,很少用于市场管理、设施完善及环境改造等方面的投入。
(三)管理落后,农贸市场规范化程度低。市场举办者履行市场经营管理第一责任人职责不到位,管理缺位。很多农贸市场的商品交易没有明确的管理办法、交易规则和质量安全要求,市场举办单位对市场物业、车辆和卫生及治安、消防等方面管理手段缺乏、力量不足、措施不落实,市场脏乱差问题突出,影响市容市貌。
(四)城市发展中,农贸市场新建改建情势紧迫。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增加,群众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和城区市场整体发展情况出现了较大差距。
三、建议和对策
农贸市场在满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需要、活跃农村经济、促进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其他商业设施的功能相比,农贸市场不仅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而且还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因此,要充分考虑农贸市场公益性,坚持与城市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改造提升农贸市场档次,推进文明城市建设。为此我们提出几点建议和对策:
(一)抓好改造提升,改善交易环境,解决农贸市场脏乱问题。农贸市场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重要内容。建议由经济发展局牵头,工商、规划、城建、城管等部门配合,对农贸市场按标准化改建和升级达标改造两种方式进行改造。
(二)建立投入机制,解决农贸市场改造资金问题。农贸市场不仅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而且还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农贸市场改造的首要难题是资金,为加快市场改造提升步伐,有必要由政府牵头,采取政府出一点,开办单位出一点的原则,建立农贸市场投入机制。制定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对公益性市场如农贸市场等要采取减免税费等措施,吸引开发商和社会资金,吸引业户入市经营。
(三)强化监督管理,解决农贸市场规范管理的问题。建议由经济发展局牵头,会同市场管理单位,对现有市场加强指导管理,合理进行市场规划,合理设置摊位摊点,合理确定收费标准,维护市场经营秩序。
(四)政府牵头,部门配合,解决农贸市场消防安全隐患问题。建议由区政府牵头,以消防为主,经济发展局、工商、城管、卫生和街道办事处等部门密切配合,按照消防有关规定,要求现有市场整改落实,符合消防要求,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相信城区农贸市场在全面规划、合理的基础上,通过投入、改造、提升、规范,将会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第四篇:中国农贸市场现状
3.3.1.1中国农贸市场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贸市场蓬勃兴起和快速发展。随着国民经济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农业市场化改革以及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贸市场在促进产销衔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及引导生产资源市场化配置等方面的作用日显突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贸市场在整个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是联结亿万小规模生产者与消费者的重要桥梁,是商流、物流、信息流的集散中心,并承担着农产品集中、分散和价格形成功能。在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专业化、规模化、区域化、标准化和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格局的形成,以及在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增产增收和保障城镇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供应等方面,我国农贸市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国际经验和国情来看,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农贸市场在农产品流通体系中仍将发挥重要的中枢作用。近些年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发布的一系列一号文件和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都明确提出要把加强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和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一、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改革发展的历程
建国60多年来,我国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改革经历了艰苦探索和曲折发展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以前,城乡农贸市场屡遭遏制取缔,农贸
市场缺乏赖以孕育、生存的体制环境和物质基础。
1978年至1984年,开放农市贸易以及“菜篮子”产品的产销体制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农贸市场开始萌芽。
1985年至1991年,国家全面改革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集贸市场蓬勃兴起与发展。
2001年至今,农贸市场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在抓好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同时,重点完善市场信息化、质量安全监管等现代物流功能。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业转入战略性结构调整的新阶段,这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重大目标的关键时期。与此同时,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更加关注农产品和食品消费的质量安全问题。在这样的农产品供给与需求背景下,我国农贸市场经过10多年快速发展,基本构建起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市场体系,批发市场建设发展由数量扩张为主转入以稳定数量、优化布局结构、提升质量档次为重点的新阶段。
二、我国农贸市场发展现状
(一)市场发展基本概况
我国农贸市场历经20世纪90年代快速发展,此后进入市场布局调整、经营品种结构调整和市场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市场管理向规范化现代化迈进的新阶段。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统计,自2001年以来全国亿元以上的农贸市场数量有1800多个,而单体市场的交易规模还在逐渐扩大。
图3.1 2013年全国集贸市场按主营品种分类比重图
另据农业部2014年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农产品农产品交易市场达1800多个,成交额达万亿元,全国经由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的农产品比重高达70%以上,并且仍在继续升高;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沈阳等大城市经由批发市场提供的农产品比例在80%以上;不同层次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城乡农产品流通、交易和确保城乡市场供应中发挥着任何方式都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
农产品流通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产业之一。2012年我国进入流通领域的实体农产品的价值总额为万亿元,占当年社会物流总额的1.4%,成交总额万亿元。我国农贸市场数量稳定在2.5万家左右,与农产品零售相关的超市连锁总店(含折扣店,超市、大
型超市和仓储会员店)568家,门店数量万家,商品销售总额亿元。农产品流通上游连接农业生产者,下游连接城市居民百姓,是关系到国民生活预计2013年农产品批发市场成交额将达到万亿元。
(二)市场建设与改革发展取得重要成果
1.布局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近些年为适应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以及伴随着城市建设扩容和消费群体的集聚,农贸市场在发展中调整、以调整促发展,目前已基本形成了由产地市场、销地市场、集散地市场相互衔接配置,专业市场与综合市场优势互补的全国集贸市场网络,形成了全国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的基本格局。
2.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一大批农贸市场在国家专项资金的引导扶持下,对市场内交易棚厅、场地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升级,市场交易条件明显改善。特别是大中城市的不少销地批发市场,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和解决交通拥挤问题的需要,进行了市场搬迁。这些迁建的新市场在基础设施方面普遍加大了投入,提升了档次。
3.市场服务功能逐步配套。许多农贸市场建立了市场信息收集发布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系统,为进场商户提供餐饮、居住等配套设施;部分市场发展了农产品冷藏加工、分级包装和统一配送等业务,有些市场建立了垃圾污水处理系统。
4.产权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2000年以前,全国农贸市场中,国有和集体所有的市场约占2/3以上。2001年以来,伴随以实行股份制为核心的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进,国有经济逐步退出一些竞争性的非国家经济命脉的领域,农贸市场的产权改革逐步推开。截至目前,原来国有制农贸市
场的大多数已实行了产权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其中以市场管理层和员工参与持股的居多。这项重大改革强化了农贸市场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为市场建设与改革发展注入了持续动力。
5.市场管理向信息化、现代化迈进。
大部分农贸市场建立了面向社会公众的市场信息收集发布平台。其发布的农产品价格信息、成交量信息和供求双方信息,对引导农民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促进产销衔接、增加农民收入和稳定市场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
市场内部管理信息化稳步推进。一批经济实力较强的农贸市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行了客户管理、摊位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治安管理的信息化。
变革交易方式。一些农贸市场摒弃了延续多年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现金交易方式,采用电子统一结算(含双方刷卡交易)方式。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地区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区和农村产地市场发展不足。目前农贸市场的建设速度和发展程度,中、西部地区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农村远远落后于城市。全国成规模的大型农贸市场共1800多家,其中70%分布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仅分别占20%和10%左右。总体上看,大中城市作为商品农产品的集中消费地区,其销地批发市场的发展比较充分,设施条件较好;而农村地区,特别是中部粮棉油和蔬果主产区、以及西部特色农业地区的产地批发市场发展不
足。这是落实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重大战略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2.基础设施薄弱,与现代流通业对接的配套设施建设滞后。总体上看,目前大多数农贸市场仍然停留在提供交易场地等最简易的条件,不少市场还缺乏遮阳避雨的交易棚厅,特别是一些产地批发市场的设施简陋,交易环境差,水、电、路等公共设施保障能力不足,消防安全设施建设不到位。相当部分批发市场缺乏信息服务、质量检测、电子统一结算、安全监控、垃圾处理等配套服务设施,进入市场交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农产品分选包装、冷藏保鲜、冷链物流和配送等设施更加奇缺,而这些都是建设现代化的农贸市场、完善市场服务功能的重要基础条件。
3.经营管理粗放,市场秩序比较混乱。
多数农贸市场交易方式落后,市场管理“重收费轻服务”,停留在一般的物业管理与收费,以及卫生、保安等管理上,缺乏为商户提供便捷的交易结算、信息查询、冷藏保鲜等配套服务。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和改善市场运营管理还做得不够,对市场内商流、物流、人流缺乏及时有效的协调掌控机制与手段,往往处于自发、无序即“乱哄哄”的状态。欺行霸市、假冒伪劣等现象时有发生。管理制度不够规范和健全。
4.流通主体组织化程度低,营销规模小、效率低。
由于农民个体户或农村经纪人是目前承担农产品运销的主要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起步较晚,农贸市场内大多数经销商的
营销规模小、效率低,缺乏有实力、信誉好、规范化的大批发商、代理商组织,因此不能形成稳定的、规模化的农产品供应链条。而且,运销商与生产者之间是一种买断关系,这样既不利于提高农民在市场交易中的谈判能力,又不能使农民分享流通环节的利润。3.3.1.2国外农贸市场建设与运作管理模式
从世界范围看,各国农产品市场体系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普遍性反映了农产品市场流通的共同特点,特殊性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结构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农贸市场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农产品流通中的地位和作用存在明显差别。以下例举东亚、美国以及欧盟等几种模式。
(一)东亚模式:以小规模农户经营和农民合作组织为基础,以批发市场拍卖为中心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1.批发市场在生鲜农产品流通中居主导地位。
东亚地区国家的特点是人多地少,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农业生产方式占主导。随着市场开放和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自由化,它们的农产品流通,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枢纽,以专业门店、连锁超市、社区农贸市场等为零售终端,与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相结合的市场体系。在粮食流通方面,一般实行政府控制、统一管理,而蔬菜、水果和水产品等鲜活农产品实行自由流通,批发市场是鲜活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
2.政府高度重视扶持农贸市场建设。
东亚国家和地区人多地少,农户家庭小规模经营的收入与其他产
业相比,相对较低。为了稳定农业、稳定农民,政府当局均强调农贸市场的公益性,把扶持建设农贸市场,作为促进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合理化、保障国民生活安定的重要措施。
3.农民合作组织是农户联接农贸市场重要桥梁和纽带。无论日本、韩国或台湾地区,在农产品流通中,以农协、农会、农民产销班为代表的农民合作组织的作用都十分突出。它们一方面在产地将农户的产品集中起来,进行分选、包装和标识,大部分送到农贸市场委托批发商拍卖销售,一部分由农协自行统一加工、冷藏保鲜和销售。日本农协在组建产地批发市场和集配中心、组织物流配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日本全国农协系统共有2800多个基层集配中心(集货场),同时建立了众多农产品运输联合会等合作组织,确保生鲜农产品快速运到批发市场。韩国政府资助农协建立产地农产品加工中心(综合处理场所),对农产品进行分选包装后送到批发市场拍卖交易,或直接销售给超市和团体消费者等。台湾的农会组织包括基层产销班,具备产品物资供销、技术推广和信贷保险三大职能。农会开办了许多产地批发市场和农产品超市、便利店,直接从事农产品流通。
(二)欧盟模式:以中等规模农场和合作社为基础,批发市场交易和产销直挂方式并举。
欧盟各国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分为一级网络和二级网络,一级网络以大型农贸市场为主,二级网络即指农产品零售市场。一级网点一般设在各大城市和交通方便地区,形成以批发市场、销售合作社、销售公司为主体的农产品集散网络,它们既带动周边地区的农牧业生产,又把产品销往国内外市场。
欧盟各国普遍设立了由农场主自愿参加的农业合作社、农业工会、农业公司及农产品专业协会等农业合作组织与机构,分为全国性、区域性或行业性几个层次类型。这些农业合作组织都在不同程度上为农户提供农业产前、产中以及产后相关联的农产品仓储、运输和销售等服务,成为农户联接批发市场和大型超市的重要通道。
(三)美国模式:以大农场生产经营为基础,农产品流通以农场与大型连锁超市直接挂钩销售为主。
美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特点是,粮食类期货市场发达,果蔬类以产地生产者或生产者团体将产品分选包装后直接销往城市大型超市、零售连锁店为主,经由批发市场销售的只有10%—20%。由过去农贸市场为主渠道演变为产销直挂为主的市场模式,是与美国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城市商业模式发展相关联的。一方面,美国的家庭农场规模大,平均每个家庭农场约有耕地200公顷,并且实行机械化作业、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经营;另一方面,零售业连锁经营网络和超市、大卖场的发展使零售商的营销规模日趋扩大,要求货源稳定、供货及时、质量有保证,因此,由农场主直接供货或零售商到产地直接采购的流通方式快速发展。
目前,在华盛顿、纽约、洛杉矶等大城市都建有为数不多的大型销地农贸市场。这些批发市场中有的是由政府投资建设,有的是由公司集资建设的。在农产品集中产区,由地方政府投资建设了一批集散
型的产地批发市场,并由政府派公务人员进驻市场实施监督管理。美国的集贸市场多是采取协商议价销售,很少实行拍卖制。
第五篇:关于燕山地区农贸市场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燕山地区农贸市场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燕山市场服务中心 2017
近年来,燕山地区城市建设取得日新月异的发展,城市管理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基础设施——菜市场也相应地进行调整,相关部门加大市容与市场规范整治力度,取缔街边摊点,退路进市,成为全国卫生达标的卫生地区。但随着新的生活区建设的不断规划调整,人口规模的迅速增长,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特别是随着新的生活区渐成规模,旧的菜市场也拆除了,科学布局农贸市场,提升农贸市场硬件设施,规范交易方式,完善市场管理制度,实现农贸市场空间布局合理化、设施建设现代化、管理秩序规范化、培育发展有序化日益提到日程上来。
一、燕山地区农贸市场基本现状
燕山具有一定规模的市场有8个。即东风市场,营业面积1500平米;迎风六里市场建成于2003年,营业面积2800平米;迎风五里市场建成于2001年,营业面积2946平米;迎风一里市场建成于2005年,营业面积237平米;原羊耳峪市场建成于2006年,营业面积700平米,新的羊耳峪综合市场建成于2010年,是集生活超市与菜市场为一体的综合市场。鑫向阳市场建成于2001年,营业面积500平米;宏塔市场建成于1991年营业面积400平米,东岭集市目前也在营业状态。隶属于燕山市场服务中心的市场有东风市场、迎风五里市场、迎风六里市场、羊耳峪综合市场及迎风一里便民临时菜站。
分布状况。目前在燕山新老城区四个街道辖区内,迎风地区有3个市场,分别是迎风六里市场、迎风五里市场和宏塔市场,东风地区有3个市场,分别是东风市场、羊耳峪市场和东岭集市,向阳地区有2个市场,迎风一里露天简易市场和鑫向阳市场,星城社区内目前没有农副产品市场。
规模层次不齐。2006年到2008年三年间,东风市场、迎风六里市场和迎风五里市场先后升级改造成为“市场设施规范化、经营环境整洁敞亮化、店面标识统一化、经营商品部分品牌化”和“设施规范、服务管理规范、经营行为规范、制度规范、安全保卫规范、卫生环保规范”的“四化六规范”北京市规范化社区菜市场。与此同时,迎风一里市场还属于露天简易市场,面积狭小,没有上下水,设施陈旧。东风东岭市场由自发形成的早市发展到集市。
二、市场建设与管理面临的问题和不足
尽管农贸市场在城市化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广大居民群众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目前还面临着许多影响和制约发展的问题和矛盾。
1、总量不足,布局不合理,与地区发展不相适应,市场建设存在规划缺失,设计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的问题。目前燕山部分社区生活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方便群众每天就近买菜的菜市场在个别地方缺失。燕化星城是1995年燕化公司投资建设的职工住宅生活新区,社区建设起点高,共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有住宅楼149栋,居民9千户,常住人口近2.5万人。社区先后获得首都文明街道、市学习型社区建设先进等市级荣誉十余项。但目前该社区内一个巨大的缺陷是没有规范化的农副产品市场,居民群众购买农副产品仅依靠小区外的农村集市,食品安全存在严重隐患,居民意见强烈,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每年都有提案和建议。
富燕新村是惠及燕山广大居民群众的一项“民心工程”,占地约40公顷,东侧紧邻房山北关,北侧为辅助生产区预留地,西南为燕房路主干线。该工程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规划为四个住宅小区,建设职工住房5805套,共有职工住房2040套,但这一“民心工程”也没有考虑到菜市场。随着新区的建成和居民入住,这种规划的缺失必将导致居民生活极大的不便。
据了解,今后,北京新建大型社区里至少拥有1家800至1000平米的社区菜市场,政府将采取产权回购回租、投资入股等方式让菜市场回归公益性。一般来说,3万人以上的为大型社区,7000人到3万人的为中型社区。
另外建成的市场设计缺乏布局合理性和科学性,前些年兴建的迎风六里市场是地区最大的市场,但因为服务了迎风六里和北庄地区,居住在燕房交界的杏花东里和西里小区部分居民因离市场比较远购物不方便,部分无照游商小贩聚集于居民楼附近,环境卫生、食品安全和交通等扰民问题引起居民群众强烈不满。
2、硬件设施相对落后,部分市场面临升级改造。这几年虽经努力,建设改造了一批简易市场和棚式市场,但在设施功能方面不健全,如迎风一里和迎风二里马路市场的整合后仍处于简易露天经营状态,上下水不完善,排水不畅,污水排放路面,设施陈旧;东风市场钢结构瓦楞铁屋顶,冬冷夏热不保温,棚顶年久失修,渗漏严重,经营户和消费者意见较大,消防管线空中架设,冬天容易冻裂,市场供水管线老化,房屋内无暖气冬天水表经常冻裂,且场外没有停车场,居民购物不方便;迎风六里市场棚顶和水线也面临改造难题;向阳商业楼暖气管线老化,水线需要改造,二楼棚顶需要做防水;燕山公园南门商业街房屋老旧,雨季个别房屋漏雨。
3、电气线路存在隐患,整改迫在眉睫。燕山的市场从94年陆续兴建以来,到现在都存在电气线路老化不规范的问题,隐患颇多。痛定思痛,为杜绝火灾的发生,必需进行整改,规范的电气线路是市场建设管理的起码必备要素,也是消防技术规范最起码的要求;同时,规范的电气线路从硬件和技术上规避了火灾风险,防止了管理人员和商户的不当使用电器设备的行为。
4、场内经营业主整体素质不高。目前在市场经营的基本上是个体工商户,其人员构成比较复杂,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经营者缺少必要的商品知识、法律知识,经常出现不服从市场管理的现象,场内经营方式传统单一,多是小规模小本经营,因经营作风不良引起争议,影响市场的正常秩序。
5、市场环境卫生与经营秩序没有形成良性长效化规范化局面。各市场的环境卫生、经营秩序经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弹。主要表现在:市场内外环境卫生保持不彻底,并存在个别卫生死角。个别商户的商品摆放杂乱无序,各自的摊位和周边卫生脏乱。部分市场内的商户存在占道经营,摊位外经营。个别承租门脸房的商户屡屡店外经营,并乱倒垃圾和脏水,致使门店周边苍蝇横飞,气味难闻。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集中整改和突击整改并没有真正改变市场的卫生状况和经营秩序,长效机制没能很好的得到落实,市场的管理和服务存在瑕疵,共创共享卫生区的成果并没有成为所有商户的共识,保持整洁的环境在一些商户的意识里只不过是应付检查,都是走过场。
6、监管有待完善。目前对农贸市场的管理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发改委和商务监督检查所由于是宏观管理而使管理职责虚置;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市场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开展行政执法,经营资格、欺行霸市、掺杂使假、短斤少两,但开展经常性巡查不够,主动对市场经营活动监督少,将管理责任归集在主办单位多。市场管理单位采用粗放式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形势需求,如何向精细型、集约化、长效良性化转变是个突出的问题。在实际管理中,一方面食品安全管理,特别是食品检测制度和责任倒查追究制等还不完善;另一方面在对经营者管理方面不完善,约束力不够。如何把监管和引导结合,帮助经营户树立自律意识、文明经营意识、和谐双赢意识、公平诚信意识,如何通过延伸监管层次,拓展监管范围,强化监管力度,使市场管理由静态管理转变为动态管理,确保监管到场、到户、到人是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7、部分市场存在商户退租现象。由于游商沿街摆摊设点和超市的低价促销的冲击,东风市场和羊耳峪市场部分商户纷纷退租,尤以羊耳峪菜市场退租现象严重。
8、市场周边环境秩序监管的缺失。由于市场是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是居民消费重要场所,与此同时市场周边也成为了无照经营的游商小贩青睐的宝地,游击战与城市管理和食品安全导致了市场周边环境秩序混乱,卫生、交通和治安问题成为扰民的重要因素。在东风大街、迎风一里六角楼西侧、迎风六里岗南路口、迎风高层周边等,地摊市场都不同程度存在。游商打游击,无照经营游商愈演愈烈,成为困扰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一个死角和难治的“顽疾”。
9、产权不清晰,存在潜在的发展障碍。主要是所辖的市场因工商体改前产权未办证,导致市场产权问题,现在市场没有产权证明,没有土地和房产证,在依法开展业务,在申请开办各种活动时成为极大障碍,制约了市场的发展。
三、对燕山地区市场建设与管理的思考
城市管理是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副产品市场的建设与管理是城市管理的一个不可缺失的环节,是一件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大事实事,是政府执政为民的一个具体表现。做好农副产品市场的建设与管理工作所产生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经济利益,是保民生保稳定的基础设施,为此,关于菜市场在城市建设与管理中做以下思考: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按照市区有关精神,以现有市场为基础,按新城区居民生活的要求,完善市场布局。要充分考虑人口密度、服务对象和范围,科学规划布局调整,遵循“可大可小,方便服务、适用为宜”的方针。在建设中的富燕新村规划农副产品市场。在燕化星城利用空闲土地或房屋,通过所有权归燕化公司主办权归市场的方式,积极稳步推进,打破文明小区缺失农副产品市场的困局。改造提升迎风一里露天简易市场,完善硬件设施,吸引在马路市场经营的部分菜农和商贩进入场内经营,取缔占道经营,“退路入场,还路于民”。另外,新建或改造的市场遵循商品分类划行归市,特别在停车场、公共卫生设施、消防等配套设施建设方面有所突破,加快现有菜市场改造提升和新建规范化菜市场的步伐。
2、制度先行,保障落实。继续完善中心的各项管理制度,以科学、规范、实用的原则来建章建制,推进以制度来加强人员和工作的管理模式。发挥制度管理的优势规避了乱讲人情、依据特殊惯例等麻烦。明确规章制度,真正做到令行禁止,奖惩分明,突出示范引导作用;表明惩戒劝止之意。调动市场管理员和商户的积极性,把长效机制落到实处,把管理和服务落到实处,真正做到长效良态的管理模式。
3、安全为本,常抓不懈。切实抓好消防安全、食品安全、员工及商户和顾客购物时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从规章制度、消防设施、人员安排等方面全方位做好消防安全工作。组建业主消防志愿队,和市场管理员共同做好排查隐患、日常检查、演练、宣传等工作。以《食品安全法》的实施为准绳,中心加强与街道、工商、城管、卫生、质监等部门配合,加大对市场内部商户的监督管理,逐步建立以监控、监测、监管为三条主线,市场准入、市场交易、市场退出为三个环节的质量监管模式。确保食品安全。
4、硬件升级,提升档次。各市场应在办事处的统一规划下,按照北京市规范菜市场升级改造要求,着力解决消防通道狭窄、市场内部规划不合理、消防隐患突出、棚顶、水线等问题,实施硬件升级改造,提升市场的档次。
5、共同管理,共同发展。加强同业户的联系,为业户解决经营上的各种困难;同时要采取措施让业户充分参与市场的建设管理。可以引导商户成立业户委员会,共同参与市场管理与发展,为市场的发展提供合理、有效的建议和措施,实现业户和市场共同发展、共同盈利的双赢局面。另一方面应为顾客着想,在市场内设立导购图、提供临时休息点等便民措施,创造舒适的购物环境。
6、及时预警,风险评估。定期邀请安全专业部门或机构对市场各方面进行风险评估,中心做好预警工作。中心该上的保险要上保险,并要求所承租的商户必须上所有财产险。
7、整洁便利,秩序良好。以迎接国家卫生地区复审工作为契机,通过专项整治和集中整治,打造环境优美整洁、经营秩序良好、和谐舒适的购物环境。并形成长效良性管理模式,长期保持下去。形成管理规范,商户自律,顾客满意的局面。
8、依托物流,尝试直营。各市场蔬菜供应,可尝试采取社区菜市场+社区菜店+生鲜超市为主的业态组合。7000人以下的小型社区,可采取社区菜店+小型生鲜超市+早晚市+流动售菜点的业态组合。也可尝试与蔬菜生产地区建立蔬菜直供战略合作,北京的社区菜市场、社区菜店还要实行“五统一”,以提高规模化,降低经营成本。“五统一”分别是:统一管理、统一采购和统一配送、统一标准、统一品牌。引导经营业户充分依托现代物流业,统一储运、配送、结算,形成一个有序、连贯的供应链,使市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效率,降低商品流通成本。
9、疏堵结合,服务延伸。在积极配合城管中队等部门共同清理市场周边的游商的同时,梳堵结合,既然有游商,就说明燕山有购买力,老百姓有需求,燕山有市场。建议能否在各社区分别设立流动临时便民服务站,分别招租,划好区域,统一管理,统一标准,以便民、惠民、惠商为出发点,以整洁、不妨碍公众利益为准绳,把菜篮子延伸到居民的家门口。统一的站点,统一的管理,统一的服务,游商也一样可以为燕山城市的美化和建设增光添彩。虽然对有形正规市场有一定冲击,可这也有竞争的好处,市场内的商户可优先申请到一些便民服务站经营。
10、加大宣教,培训提升。许多矛盾的产生,多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或不畅通所至,或对有关政策法规缺乏足够的了解,不能通过适当的途径及渠道合理解决争端促成的。对商户开展经常性地法规政策教育、文明道德教育,是避免和减少矛盾发生的一项根本举措。对此,市场应该制定出详细的宣传教育计划,通过黑板报、宣传栏、发放宣传材料、开展广泛深入的教育。开展创建“诚信经营示范摊”、“诚信经营户”和“党员示范户”活动,为广大个体私营户找到发挥作用的舞台,向社会充分展示个体私营的形象。另外,建议由政府拿出一定数额的奖励基金,加大对现有农贸市场的考核奖励力度,对通过自身整改,达到创卫标准并通过创卫验收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能保持创卫成果的,对主办单位进行表彰奖励,整体提升市场和入场经营者的综合素质和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经营户参与市场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觉地维护市场秩序。
11、强化素质,服务群众。增强行业自律性,加强自我管理、自我规范,定期培训教育,全面提高市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管理技能,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教育市场管理人员树立全心全意为居民服务的意识,提升服务水平,构建首都文明市场。健全领导接访制度,解决或解答商户或群众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咨询站”、随时为商户和居民群众提供咨服务,解决疑难问题。加强硬件建设,依据北京市地方标准,加快部分露天市场升级改造,完善设施功能,对重点区域进行安全监控,加强技防和人防,消除安全隐患,打造首都平安市场。
12、部门联动,齐抓共管。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国家卫生区的创建,市场管理日益成为城市建设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门。政府主导下,尝试组织街道、工商、城管、卫生、质监等部门成立综合执法队,分成若干执法小组,划定责任区域,形成联动机制,互通有无,联防联控,采取经常性巡查与突击检查相结合,思想工作与强制措施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整治,加大市场内部管理的同时强化市场周边环境秩序整治,共同打造平安燕山、和谐燕山。
13、精心组织,搞好协调。着力解决农贸市场权属不清的问题,依法开展各项业务。市场产权如果不及时解决,可能造成资金流失,产权易主,而且也是依法开展市场业务中比较大的障碍,必将严重影响农贸市场的发展。要综合运用协调的办法、行政的手段和法律的工具,解决这一问题。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尝试对市场设施进行财产保险,从而确保市场的稳定运营。
总之,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要求,燕山地区农副产品市场将在政府的主导下,根据建设和谐、宜居城市的要求,“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坚持科学发展,深化燕房合作,推进工业强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燕山”,以适应城市建设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总体要求,向着更好更高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