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我国职业建筑师现状的思考
对我国职业建筑师现状的思考
一、建筑师的职业定位和职业精神
“通常是依照法律或习惯专门给予一名职业上和学历上合格并在其从事建筑实践的辖区内取得了注册、执照、证书的人,在这个辖区内,该建筑师从事职业实践,采用空间形式及历史文脉的手段,负责任地提倡人居社会的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福利和文化表现”。由于建筑物投资规模大,存在时间长,对国计民生的影响大,因此各国均立法强制要求所有非本人及本家庭使用的建筑物均必须有设计、审批、建造、验收、使用的法定程序,并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个人或机构来完成。建筑师及设计机构具有编制施工文件的垄断性地位,并负担保障建筑物成为适用、经济、美观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因此,从现代社会的承认和规范化的行业标准来看,作为一种职业的建筑师必须具有两种素质和三重法律身份。
两种基本素质:一是要求具备作为行业专家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技巧;二是要有作为社会公正和公平维护者的诚信和责任感;
三重法律身份:1.作为独立的合同执行者具有独立性;2.作为业主的代理方具有服务性;3.作为准司法性的官员又具有公正性。
从现代职业建筑师的产生历史来看,建筑师从历史变迁和现代职业确立之始就是以建造项目的管理服务为核心的,是以建造全过程中业主和公众利益的维护、建筑专业品质的达成、建筑市场的公正维护为目的的,而非以建筑产品样式为目的。因此建筑设计服务涵盖了一个空间环境需求从设定到满足的全过程,作为职业建筑师的定位应是项目全程的管理者和服 务者。
作为建筑师的“职业精神原则”早在1999年的第21届代表大会上就已确立,即专业(Expertise,专业能力,专业性,科学性,专长)、独立(Autonomy,学术独立,独立性,自主)、承诺(Commitment,诚信承诺,公正性,奉献)、责任(Accountability,职业责任,服务责任,负责)的四项基本原则。应以最高的职业道德和规范,赢得和保持公众对建筑师诚实和能力的信任。
二、建筑师的职能体系
国际通行的职业建筑师职能体系与我国现行的建筑师服务仅限于设计阶段不同,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1.全面代理,全程服务——建筑师不仅仅是做设计,而且是作为业主代理的建造全过程的监控者;目前,国际通行的建筑师需要负责从项目的设计、施工、交付的全过程的质量、进度、成本控制和合同、文档管理,职业建筑师的职能就包含了设计和监理两块内容。联合国的产品目录中也将“建筑服务”定义为建筑设计和合同管理的综合服务。建筑师作为业主的代理,对建造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控制,以保证业主的利益和城市、建筑的公共利益。业主是投资者,负责整合土地、资金、需求、对建造过程可以全权委托建筑师来执行,不需要另行筹建专业的管理团队。2.产品导向、过程控制的设计服务过程——一个需求到产品的技术翻译、客户价值创造、解决方案提供的过程;由于建造过程的项目特征,建筑生产过程是一个建筑产品制造和相应服务的提供过程,从项目管理系统的角度,可以归结成一个需求发现和满足、一个问题发现和解决的过程,一个建筑生产的全过程是一个空间环境的求解过程,是一个建筑需求、业主目标、资源限制中需求平衡和共赢的过程。职业建筑师通过建筑实践提供的建筑服务,而不仅仅是设计图纸等文件,还包括整个设计,建筑过程的管理,最终为业主提供一个完整的环境解决方案。3.专业化的技术,职业化的精神,产业化的管理——建筑设计服务的方式从服务管理和营销的角度来看,建筑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服务产品无形,单品生产,智力密集,技术适宜,过程管理,个性突出的工作,设计企业都是项目流程管理的企业和服务产品的供应商。如同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的其他企业和产业一样,需要科学的组织和管理。而科学管理的核心是商业模式的标准化,程序化和可复制化,这是企业战略规划、组织架构、绩效考评、研发拓展的基石和抓手。设计服务是一个典型客户价值创造的流程,是一个有明确的输入资源和输出成果的特定工作;而管理就是一个连续产生新的非标准化操作规范和新的非程序性决策并不断地把它们转化为标准化操作和程序性决策的过程。设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最终价值的创造就是通过流程的优化和再造而得以实现的。
因此,建筑设计是面向客户的专业化技术、职业化精神、产业化管理、全程化过程的服务。设计是一个立足于现有资源条件下最适合,最优化的环境整体解决方案的推导、求解过程。
三、我国建筑师职能体系的特点
1.与国际通行的建筑师全程代理、全程服务不同,我国职业建筑师本应承 担的建造活动的管理由建筑师、监理工程师、业主工程部来承担,建筑师的服务仅限于设计阶段的图纸交付,建筑师没有权利控制材料、质量、进度、造价,自然也无法控制整体的建筑质量,作为社会责任监管的政府规划管理部门和质量检查部门只负责建筑的最低限度的合格质量,监理工程师缺乏对设计的整体了解和学术支撑,缺乏为业主利益和设计实现的解释、变更、监控的地位和能力,造成现场只能照图施工,制度性的造成了建筑师在建造现场的缺位。由此,建筑师往往将建筑设计称为“遗憾的艺术”建筑师的职业训练和设计观念也由此停留在图纸设计和表面的形式上,对建筑的技术、材料、施工、管理等知识的缺乏成为中国建筑师的软肋,也是中国建筑师和建筑设计在国际建筑师协会等国际组织中和国际竞争中缺乏话语权、缺乏竞争力、无法制定标准的一个重要原因。
2.在我国由于职业建筑师在整个建造过程中的缺位和服务的片段化,造成建设市场中价格成为主要、甚至唯一的评价标准,严重阻碍了建筑施工、部分厂商、建筑设计行业对技术研发的关注和投入,造成整个行业的畸形运转和巨大浪费。对于服务标准,我国目前还只是从设计深度和设计收费的角度对服务流程提出了一些外在的检验指标,而且仅涉及建筑设计环节,前期策划和后期监督都未涉及,就不用说从服务质量本身的过程控制与管理的标准,也无法针对设计服务的产品无形、个性密集、单品生产、技术适宜、过程管理的特点进行有效的监控,更无从提高设计品质和促进产品创新。
3.在我国职业建筑师并不能成为建筑设计服务市场的主体,由于我国规定从事建筑工程设计执业活动的建筑师是受聘并注册于国内的一个具有 工程设计资质的单位,那么就形成了以设计院为基本单位来管理设计企业和建筑师,且由单位承担经济责任、个人承担技术责任的捆绑形态,形成了多重主体和职责不清的局面。职业建筑师的独立执业没有得到社会和政府的广泛承认,建筑师不是建筑设计服务市场的主体,不能承担建造过程中公平、公正的第三者裁判和社会监督的职能,也不利于发挥建筑师职业的自律性和自主性。
四、我国职业建筑师针对当下职能体系应采取何种态度
综上所述,我国职业建筑师的在设计服务过程中的生存环境和创造环境都存在着一定的压力,社会以及相关行业对建筑师的整体认知水平程度也影响着建筑师的创作热情和价值观。建筑师普遍存在着心态浮躁的心理,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境外事务所的大量涌入,自身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建筑师的社会责任和服务意识明显缺乏。针对当前的设计服务现状,作为职业建筑师首先要勇于承担责任,第二要保持思考,最后重在坚持。只要在你力所能及的空间里保持一种创作的状态,脚踏实地,务实求精,少一点浮夸,多一点认真,坚持认真探索和锐意进取。
第二篇:对我国职业建筑师从业的思考
对我国建筑师从业的思考
班级 姓名 学号 对我国建筑师从业现状的思考
关键词:建筑师 从业 职能 职业
在建筑行业,一个建筑师的成长除了要具备优秀的素质,更重要的是要得到接触不同项目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从中积累起丰富的实战经验。,“一件衣服就算有很好看的设计,但如果不能用来穿,那它就不是衣服”,而任何建筑也一样,所有的外观设计最终都是服务于功能。”以满足功能为出发点,结合市场研究,通过设计和建造最终将功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因此,对我过现在建筑师从业的了解与思考,是每一个建筑学学生该做的功课。
一、建筑师的职业定位和职业精神
“通常是依照法律或习惯专门给予一名职业上和学历上合格并在其从事建筑实践的辖区内取得了注册、执照、证书的人,在这个辖区内,该建筑师从事职业实践,采用空间形式及历史文脉的手段,负责任地提倡人居社会的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福利和文化表现”。由于建筑物投资规模大,存在时间长,对国计民生的影响大,因此各国均立法强制要求所有非本人及本家庭使用的建筑物均必须有设计、审批、建造、验收、使用的法定程序,并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个人或机构来完成。建筑师及设计机构具有编制施工文件的垄断性地位,并负担保障建筑物成为适用、经济、美观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因此,从现代社会的承认和规范化的行业标准来看,作为一种职业的建筑师必须具有两种素质和三重法律身份。
两种基本素质:一是要求具备作为行业专家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技巧;二是要有作为社会公正和公平维护者的诚信和责任感;
三重法律身份:1.作为独立的合同执行者具有独立性;2.作为业主的 代理方具有服务性;3.作为准司法性的官员又具有公正性。
从现代职业建筑师的产生历史来看,建筑师从历史变迁和现代职业确立之始就是以建造项目的管理服务为核心的,是以建造全过程中业主和公众利益的维护、建筑专业品质的达成、建筑市场的公正维护为目的的,而非以建筑产品样式为目的。因此建筑设计服务涵盖了一个空间环境需求从设定到满足的全过程,作为职业建筑师的定位应是项目全程的管理者和服务者。
二、建筑师的职能体系
国际通行的职业建筑师职能体系与我国现行的建筑师服务仅限于设计阶段不同,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1.全面代理,全程服务——建筑师不仅仅是做设计,而且是作为业主代理的建造全过程的监控者;目前,国际通行的建筑师需要负责从项目的设计、施工、交付的全过程的质量、进度、成本控制和合同、文档管理,职业建筑师的职能就包含了设计和监理两块内容。联合国的产品目录中也将“建筑服务”定义为建筑设计和合同管理的综合服务。建筑师作为业主的代理,对建造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控制,以保证业主的利益和城市、建筑的公共利益。业主是投资者,负责整合土地、资金、需求、对建造过程可以全权委托建筑师来执行,不需要另行筹建专业的管理团队。2.产品导向、过程控制的设计服务过程——一个需求到产品的技术翻译、客户价值创造、解决方案提供的过程;由于建造过程的项目特征,建筑生产过程是一个建筑产品制造和相应服务的提供过程,从项目管理系统的角度,可以归结成一个需求发现和满足、一个问题发现和解决的过程,一个建筑生产的全过程是一个空间环境的求解过程,是一个建筑需求、业主目标、资源限制中需求平衡和共赢的过程。职业建筑师通过建筑实践提供的建筑服务,而不仅仅是设计图纸等文件,还包括整个设计,建筑过程的管理,最终为业主提供一个完整的环境解决方案。3.专业化的技术,职业化的精神,产业化的管理——建筑设计服务的方式从服务管理和营销的角度来看,建筑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服务产品无形,单品生产,智力密集,技术适宜,过程管理,个性突出的工作,设计企业都是项目流程管理的企业和服务产品的供应商。如同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的其他企业和产业一样,需要科学的组织和管理。而科学管理的核心是商业模式的标准化,程序化和可复制化,这是企业战略规划、组织架构、绩效考评、研发拓展的基石和抓手。设计服务是一个典型客户价值创造的流程,是一个有明确的输入资源和输出成果的特定工作;而管理就是一个连续产生新的非标准化操作规范和新的非程序性决策并不断地把它们转化为标准化操作和程序性决策的过程。设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最终价值的创造就是通过流程的优化和再造而得以实现的。
因此,建筑设计是面向客户的专业化技术、职业化精神、产业化管理、全程化过程的服务。设计是一个立足于现有资源条件下最适合,最优化的环境整体解决方案的推导、求解过程。
三、我国建筑师职能体系的特点
1.与国际通行的建筑师全程代理、全程服务不同,我国职业建筑师本应承 担的建造活动的管理由建筑师、监理工程师、业主工程部来承担,建筑师的服务仅限于设计阶段的图纸交付,建筑师没有权利控制材料、质量、进度、造价,自然也无法控制整体的建筑质量,作为社会责任监管的政府规划管理部门和质量检查部门只负责建筑的最低限度的合格质量,监理工程师缺乏对设计的整体了解和学术支撑,缺乏为业主利益和设计实现的解释、变更、监控的地位和能力,造成现场只能照图施工,制度性的造成了建筑师在建造现场的缺位。由此,建筑师往往将建筑设计称为“遗憾的艺术”建筑师的职业训练和设计观念也由此停留在图纸设计和表面的形式上,对建筑的技术、材料、施工、管理等知识的缺乏成为中国建筑师的软肋,也是中国建筑师和建筑设计在国际建筑师协会等国际组织中和国际竞争中缺乏话语权、缺乏竞争力、无法制定标准的一个重要原因。
2.在我国由于职业建筑师在整个建造过程中的缺位和服务的片段化,造成建设市场中价格成为主要、甚至唯一的评价标准,严重阻碍了建筑施工、部分厂商、建筑设计行业对技术研发的关注和投入,造成整个行业的畸形运转和巨大浪费。对于服务标准,我国目前还只是从设计深度和设计收费的角度对服务流程提出了一些外在的检验指标,而且仅涉及建筑设计环节,前期策划和后期监督都未涉及,就不用说从服务质量本身的过程控制与管理的标准,也无法针对设计服务的产品无形、个性密集、单品生产、技术适宜、过程管理的特点进行有效的监控,更无从提高设计品质和促进产品创新。
3.在我国职业建筑师并不能成为建筑设计服务市场的主体,由于我国规定从事建筑工程设计执业活动的建筑师是受聘并注册于国内的一个具有 工程设计资质的单位,那么就形成了以设计院为基本单位来管理设计企业和建筑师,且由单位承担经济责任、个人承担技术责任的捆绑形态,形成了多重主体和职责不清的局面。职业建筑师的独立执业没有得到社会和政府的广泛承认,建筑师不是建筑设计服务市场的主体,不能承担建造过程中公平、公正的第三者裁判和社会监督的职能,也不利于发挥建筑师职业的自律性和自主性。
四、我国职业建筑师针对当下职能体系应采取何种态度
在建筑行业,一个建筑师的成长除了要具备优秀的素质,更重要的是要得到接触不同项目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从中积累起丰富的实战经验。,“一件衣服就算有很好看的设计,但如果不能用来穿,那它就不是衣服”,而任何建筑也一样,所有的外观设计最终都是服务于功能,“以满足功能为出发点,结合市场研究,通过设计和建造最终将功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建筑人生经历了一个摸索建立空间意义和它的表达,从由实体转向空间,从静态空间到流动和连续空间,在发展到四度的序列展开的动态空间,最后达到戏剧性的空间。建筑师的人生观、自然观决定了他对材料天然特性的尊重,不但注意观察自然界浩瀚生物世界的各种奇异生态,而且对材料的内在性能,包括形态,文理,色泽,力学和化学性能等等仔细研究,“每一种材料有自己的语言……每一种材料有自己的故事,”“对于创造性的艺术家来说,每一种材料有它自己的信息,有它自己的歌。” 对此/我们的建筑人生又是变得何等的精彩
如果就简单认为建筑和材料在历史环境中的不同,又怎么能真正认识到建筑的进步的轨迹出自何处呢,人生应该是遵循一定的循环规律,否则 社会的规律最终会击垮你,我们的建筑人生发展和社会发展不一致的话,只可能会在我们的人生中空留遗憾,建筑大师的成就和社会对建筑的需求的相辅相成的,要规划好自己的建筑师人生还需要我们自己先规划我们社会对建筑的需求方向,方能确定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我国职业建筑师的在设计服务过程中的生存环境和创造环境都存在着一定的压力,社会以及相关行业对建筑师的整体认知水平程度也影响着建筑师的创作热情和价值观。建筑师普遍存在着心态浮躁的心理,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境外事务所的大量涌入,自身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建筑师的社会责任和服务意识明显缺乏。针对当前的设计服务现状,作为职业建筑师首先要勇于承担责任,第二要保持思考,最后重在坚持。只要在你力所能及的空间里保持一种创作的状态,脚踏实地,务实求精,少一点浮夸,多一点认真,坚持认真探索和锐意进取。
第三篇:对我国老年文化建设现状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对我国老年文化建设现状的思考
作者:张 咏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5期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文化的现状与发展已逐步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文章试图从我国老年文化建设的现状入手,提出几点探讨性的认识和设想。
[关键词]老年文化;现状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1A
第四篇:我国职业病防治现状
职业病防治法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职业病防治法是2001年(),经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
A、9月1日B、5月29日C、10月27日
2.职业病防治法于()正式实施。
A、2001年10日27日B、2002年5月1日C、2002年1月1日
3.职业病防治的宗旨是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防治职业病,()。
A、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 B、保护劳动者健康,促进经济发展 C、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经济发展
4.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
A、分类管理、综合治理B、防治结合,综合治理C、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
5.职业病指()。
A、劳动者在工作中所患的疾病B、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C、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因接触粉尘、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疾病
6.职业病防治法规定()依法享有职业卫生保护的权利。
A、劳动者B、用人单位C、地方政府
7.职业病防治法中所称用人单位是指()。
A、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B、企业、科研单位、政府机关C、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
8.()必须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
A、劳动者B、各级政府C、用人单位
9.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由依法设立的取得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进行。
A、医疗卫生机构B、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C、中介机构
10.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所需费用,应当纳入()预算。
A、地方财政B、中央财政C、建设项目工程
11.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
A、同时设计,同时投入生产B、同时设计,同时施工C、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12.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的防护设施设计,应当经()进行卫生审查,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方可施工。
A、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B、卫生行政部门C、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3.国家对从事放射、高毒等作业实行()。
A、专项管理B、计划管理C、特殊管理
14.()应当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A、卫生行政部门B、工会组织C、用人单位
15.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档案。
A、劳动者健康监护B、工资C、人事
16.用人单位违反职业病防治法规定,造成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A、直接责任人员B、责任人员C、管理人员
17.出具虚假证明文件的职业卫生服务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对直接负责的()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A、医疗卫生机构B、用人单位C、主管人员
18.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统称()。
A、职业病危害B、职业危害C、职业危害因素
19.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统称()。
A、职业病危害B、职业危害C、职业病危害因素
20.职业病防治法共有()章,()条。
A、7,78B、7,79C、8,80
二、简答题(共40分):
1、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基本方针是什么?(10分)
2、用人单位是否需要进行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10分)
3、是否可以转移或接受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10分)
4、对未成年工和女职工实行什么特殊劳动保护?(10分)
职业病防治法测试试题及答案
我国职业病防治形势及其对策
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现状分析
1.1 我国职业卫生现状分析我国职业病发病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为:
1.1.1 我国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广泛,从传统工业,到新兴产业以及第三产业,都存在一定的职业病危害,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群数以亿计,职业病防治工作涉及三十多个行业,法定职业病名单达115种。接触职业危害人数、职业病患者累计数量、死亡数量及新发病人数量,都居世界首位。
1.1.2 我国职业病发病形势严峻。近十年职业病发病情况呈现明显的凹形反弹倾向。发病人数从上世纪90年代初逐年下降,1997年降至最低后又呈反弹趋势。其中主要是尘肺病检出率显著回升。截至2002年,全国累计检出尘肺病581377例,其中累计死亡 139177 例,病死率22.22%。尘肺现患病人442200例。
我国的职业危害主要以粉尘为主,职业病人以尘肺病为主,占全部职业病的71 %,中毒占20%,两者占全部职业病的90%。尘肺病又以煤工尘肺、矽肺最为严重,尘肺病患者中有半数以上为煤工尘肺。
1.1.3 根据有关部门的粗略估算,每年我国因职业病、工伤事故产生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元,间接经济损失 2000 亿元。职业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
1.1.4 职业性疾患是影响劳动者健康、造成劳动者过早失去劳动能力的主要因素,所波及的后果往往导致恶劣的社会影响。
1.1.5 对职业卫生机构和队伍现状调查表明,我国已经初步形成职业卫生监督与技术服务网络,但依然存在队伍数量少,质量不高;文化素质偏低,现场技术服务人员比例较低以及后备力量不足等问题。
1.1.6 对我国职业卫生投入调查表明,各级政府自1999年起职业卫生投入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但由于基数低,人均职业卫生投入明显不足,与经济发展水平极不适应,造成职业卫生监督与技术服务得不到保证。
1.1.7 自《职业病防治法》分布以来,用人单位、政府、技术服务机构和劳动者在职业病防治中的法律责任得到明确,职业卫生管理体制得到完善。
1.1.8 我国以及形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为核心,《尘肺病防治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和《使用有毒化学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三条例、12项配套规章和159项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为支撑的法律、标准体系框架。
1.1.9 根据统计分析,可以推测,如果不加以干预,到2005年我国尘肺病患者将累计达到60万人,2015年将达到72万人;随着我国入世,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职业卫生必然与国际惯例相接轨;职业病防治工作必然得到进一步加强。
1.2 国外职业卫生现状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以及《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等国际人权公约、WHO人人享有职业卫生保健的职业卫生策略和ILO全球消除矽肺计划的实施,我国职业卫生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在法国、日本、韩国以及我国香港地区,不仅职业病发病人数明显低于我国,而且政府关注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作业方式、噪声、职业性生物因素引起的疾病得到了足够的重视。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1近十年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点数每年保持在 70 万个点次,但检测企业数呈逐年下降趋势,下降了近40%,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达标率则增加到 75 %。检测企业数的减少和达标率的升高这一相互背离的结果,反映随着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市场化,检测的数据不能真实地反映用人单位工作场所职业危害的实际情况。
1.3.2 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人数从上世纪90年代初逐年下降,1997年降至最低,2000年起回升,职业病检出率在0.4%以上,但仍未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1.3.3 一些乡镇企业、个体经济企业生产力低下,设备简陋,无任何防护设施;管理混乱,制度不全;人员整体素质低,法制观念淡漠和愚昧无知等;个别企业无视劳动者健康权益,职业病危害问题突出,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健康权益得不到保护。特别是农民工从事的职业多为职业危害严重的职业,其社会保障、职业防护等都难以得到保障,职业危害不可预见因素明显增加,健康影响难以估计和控制。
1.3.4 在我国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的同时,一些具有风险性的产品由境外向境内转移,从城市和工业区向农村迅速转移,从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从大中型企业向中小型企业转移。职业病危害因素转移非常严重。
1.3.5 职业病防治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1.3.6 职业卫生资源整体效率低,配置不平衡,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水平不高。
1.3.7 由于职业病防治法的宣传仍存在盲区,职业卫生标准及其配套能力不能满足执法的要求,地方经济保护等导致职业卫生执法力度不够强。
1.3.8 职业卫生涉及多个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尚未充分建立。在一个部门内部,也往往有职能交叉,职业卫生决策、协调、指挥不够充分,部门之间缺乏协同机制,职业病危害前期预防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实。
1.3.9 传统的职业危害尚未得到完全控制,新的职业危害不断产生,对劳动者的健康构成新的威胁。
1.3.10 急性职业中毒明显多发,恶性事件有增无减,社会影响大。
1.3.11 职业卫生标准尚未与国际接轨。
1.3.12 疾病信息监测系统不健全。
2.需求分析
提出我国职业卫生战略目标是提高中华民族整体健康素质、全面建设安全稳定小康社会、促进劳动力资源和经济持续发展、参与世界贸易竞争、建立长效职业卫生管理机制和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职业中毒突发事件应对体系的需要。
3.战略目标
总体目标是为劳动者提供安全、舒适、健康的作业环境,让劳动者人人享有职业卫生保健。阶段性目标是在2005年基本控制特大职业中毒事故;在2010年煤炭、冶金、汽车等重点行业的职业危害基本得到控制;全面控制传统的慢性职业中毒(如慢性职业性铅、汞、锰、苯中毒)。2015年基本消除矽肺。
要坚持企业负责、政府监察、中介服务、社会监督的方针,强化政府职业卫生监管职能,实现全社会的职业卫生监督,用市场经济机制合理配置职业卫生技术资源。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应针对当前我国职业病危害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这些措施包括:
3.1 建立完善的职业卫生保障机制,包括:
依法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卫生管理体制和信息决策机制、完善的职业病工伤保险机制和稳定的、多渠道职业卫生投入机制,以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源。
3.2 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调整对象,调节我国职业卫生标准体系;按照入世要求,通过等同采用国际标准尽可能使我国的职业卫生标准与国际接轨;进一步提高职业卫生标准的可操作性及其可应用性,建立适于我国职业病防治实际工作需要的职业卫生标准体系。
3.3 将现有职业病防治信息网络重新整合,整体规划、进一步完善职业病监测体系;统一职业病、工作相关疾病统计口径,并与国际接轨及互认。建立系统的职业卫生信息与职业病防治评估体系,通过科学分析信息,加强职业中毒事故的预测、预警,及时、准确评估职业病防治效果,为职业病防治决策提供准确、科学的依据,全面提升急性职业中毒控制信息水平。
3.4 有针对性地开展以尘肺病防治、职业中毒检测检验、诊断、救治、控制、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科学管理为中心的科学研究工作,力争突破束缚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颈口,提高我国的职业病防治水平。
3.5 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要求,建设以国家中毒救治为中心,辐射各级地方的重大职业中毒救治体系,做好各种重大职业中毒的预防和应急救治工作。
3.6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作和÷场所健康促进体系,通过工作场所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活动,提高用人单位遵法、守法的法律意识,切实履行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法律责任;创造安全、舒适、健康的作业环境;发挥用人单位的积极性,推动用人单位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切实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普及职业卫生知识,加强劳动者的自我防范意识。
4.政策保证
4.1 进一步充分认识依靠职业卫生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领导,继续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制定和落实职业卫生政策措施,建立完善职业卫生发展的大环境。
4.2 建立相关部门分工合作、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
4.3 依据《职业病防治法》,尽快制定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将职业病防治工作纳入社会经济防治计划,制定方案并组织实施,促进经济发展与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协调发展。
4.4 大力实施职业卫生管理人才培养计划,建立一支既精通业务,又熟谙法律的高素质的职业卫生管理队伍。
4.5 通过各种渠道,加大职业病防治法的宣传,普及职业病防治知识,让更多的劳动者了解职业病防治常识,提高用人单位的法律意识和劳动者自我防范意识。
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
3、C;
4、C;
5、B;
6、A;
7、C;
8、C;
9、B;
10、C;
11、C;
12、B;
13、C;
14、C;
15、A;
16、A;
17、C;
18、A;
19、C;20、B;
二、问答题:
1、答: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2、答:用人单位设有依法公布的职业病目录所列职业病的危害项目的,应当及时、如实向卫生行政部门申报,接受监督。
3、答:(1)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转移给不具备职业病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
(2)不具备职业病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不得接受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
4、答: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孕期、哺乳期的女职工从事对本人和胎儿、婴儿有危害的作业。
第五篇:我国职业危害现状
我国职业危害现状
目前全国有害有毒企业已超过1600万家,受到各种职业病危害的人群已超过两亿。我国职业病危害的接触人数、职业病新发病例数、累计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均居世界首位。
--职业病病例呈上升趋势 尘肺病居八成我国目前法定的职业病共有10大类115种。2003年全国报告新发职业病例10476人,其中尘肺病约占80%,慢性中毒约占20%。尘肺是最古老、流行范围最广、危害最重的职业病,自新中国成立至2001年,全国累计报告的尘肺病例已达58万人,其中已病死14万人,现有患者44万人;2002年以后,全国每年新发现尘肺病人均超过一万例。由于目前厂矿企业劳动者的体检率低,报告不全,专家估计,尘肺实际发病要比报告的例数多10倍,尘肺病实际发生的病例数不少于100万例。2000至2003年,全国共发生急性职业中毒事故703起,中毒人数2773人,死亡452人。其他八大类职业病病例也呈上升趋势。
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生产工艺落后,卫生防护设施差,工作场所普遍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乡镇企业、私人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崛起,劳动用工制度的变化,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技术的引进,各种新职业病危害因素还将大量出现,职业病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将更为严峻:传统职业病危害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新技术、新材料的引进所带来的新职业病危害又不断
出现;职业病危害不断从境外向境内、从城市向农村、从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和扩散;农民工在没有任何防护情况下从事有职业病危害工作的现象十分普遍,由于农民工队伍流动性大、难于管理、职业病发病率高,导致当前我国职业病再次进入发病高峰,如不加强预防控制,职业病事件会不断在各地暴发流行,今后势必会导致出现劳动力严重不足问题。
--职业病很难治愈 易产生连锁不良影响
广西职业病研究所所长、教授葛宪民分析认为,职业病虽可预防,但很难治愈,一旦患上职业病,患者很容易丧失劳动能力,甚至很容易致残、致死,这将严重侵害劳动者的身心健康。
急性职业病往往以出现群死群伤为特点,其危害性不容小视。慢性职业病往往需要终身治疗,治疗和康复费用昂贵,截至2001年,全国患尘肺病者大约有44万人,按每例每年花费4万元计算,全国每年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80亿元。此外,全国每年新增的尘肺病例造成新的经济损失也在以每年6亿元的速度增长,给劳动者、用人单位和国家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一些企业由于慢性职业病人逐年不断累积,其医疗和福利费逐年增加,导致企业不堪重负,有的甚至被拖垮,结果造成绝大多数职业病患者得不到定期康复治疗,职业病患者应享受的法定权益得不到保障。由于农民工职业病患者享受法定权益更难以保障,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比较普遍,特别是那些丧失劳动能
力或病故的农民工,其家中老人和孩子无人抚养,极易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由于职业病患者绝大多数是青壮年,它到直接影响到我国人口素质和劳动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加之部分职业病危害因素可侵害人体的生殖系统,容易引发致畸致癌致突变,影响后代繁衍。此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职业病防治与安全、环保工作一样重要,已成为某些发达国家的贸易附加条件,他们往往会以发展中国家职业病防治工作薄弱为借口,在国际贸易中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抵制和经济制裁,使发展中国家蒙受着非关税壁垒的限制。我国如不重视职业病防治,不改善劳动卫生条件,产品出口就会受限制,从而减弱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能力。因此,职业病问题已经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稳定问题,并已影响到经济建设和经贸交往。
--职业病防治是政府应承担的职责之一
一个地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好坏,直接反映出当地政府的监管是否到位,如果地方政府监管不到位、行政不作为,那么该地区的职业病危害势必严重。当前日趋严峻的形势表明,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可以认为职业病是管理不善造成的人为疾病,是由于一些政府部门没有依法做好职业病的防治规划和计划,没有把职业病防治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没有把职业病防治工作与政府考核结合在一起,因而造成职业病危害日趋严峻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