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我国影子银行的产生、现状与法律监管的思考
对我国影子银行的产生、现状与法律监管的思考 王浩云
[摘要】在对影子银行的概忿、特征及表现形式进行解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子银行在我国出现的原因及对我国经济的双重作用。进而对我国影子银行法律监管制度进行评价。认为应当制定、完善影子银行的相关法律,使其处于监管之下,明确影子银行的信息披露义务。
一、我国影子银行的概念、特征及表现形式(一)我国影子银行的概念、特征
。影子银行”也称为“影子银行体系”、“平行银行系统”、“影子银行系统”、“准银行”等。该词最早是由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在2007年的美联储年度会议上提出的。2010年9月,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给影子银行进行定义:“除接受监管的存款机构以外,充当储蓄转投资中介的金融机构。竹【¨英格兰银行金融稳定部副总裁保罗·塔克认为影子银行是指“向企业、居民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期限配合和提高杠杆率等服务,从而在不同程度上替代商业银行核心功能的工具、结构、企业或市场”[2j。2011年4月,金融稳定理事会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把影子银行定义为:在传统银行体系外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组织实体和业务活动,其具有的期限转化功能、杠杆率和不恰当的信用风险转换特征易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我国也有学者试图给中国式的影子银行进行定义。有的学者认为,影子银行是有一部分银行功能,却不受监管或少受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或业 务¨’;也有学者认为,影子银行是指不受监管或仅受较少监管的,提供融资、股权资本融资、金融组合产品、金融交易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或金融行
为HJ。上述定义有2个共同点:(1)影子银行处于监管之外;(2)影子银行能够提供融资。不同之处在于,有的学者将影子银行界定为机构,有的将其界定为机构和行为,还有的将其界定为工具、结构、企业或市场。至于影子银行是否合法。所有的定义 都未明确提出。笔者认为影子银行在监管之外且能提供融资,且单纯的机构不足以包含影子银行的所有形式,因此,影子银行应界定为机构和行为。至于影子银行行为的合法性,应界定为没有法律依据或者违法。所以,笔者给出的定义是。影子银行是处于监管之外的,能够直接或间接提供无法律依据或非法融资服务的非银行机构和行为。与传统商业银行相比,影子银行的特点在于:(1)资金来源并非存款。传统商业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个人与企业的储蓄存款,而影子银行的资金来源于其本身的自有资金或其通过各种方式筹集到的资金。()不受或少受监管。传统商业银行要受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的监督和管理,受我国《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法律或行政法规的规制,所开展的各项业务都要符合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各项指标、风险也都有严格的控制。但影子银行却在我国的监管体系之外运行,不受管制。(3)利率较高。传统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受 国家严格控制,但影子银行的利率却是由当事人双方自由约定的。正是其较高的利率,才吸收了越来越多的机构从事影子银行业务,影子银行的规模近年也逐渐壮大起来。(4)风险较大。传统商业银行在国家监管之下开展业务,风险可控性较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也较高,而游离在监管之外的影子银行一旦发生资金链断裂,则可能引发前景难测的金融危机。(二)我国影子银行的表现形式
1.企业从事的转贷业务。与中小企业相比,大型企业及上市公司拥有许多优势。一方面,这些大型企业本身实力雄厚,有着小企业难以比拟的资金优势;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对外贷款有着严格的限制与标准,而条件较好的大型企业比较容易以较低 的利率获得贷款,再转贷给中小企业,从中获取利差收入。鉴于我国目前相关法律明确禁止企业之间拆借资金,转贷往往通过银行委托贷款业务进行。对银行而言,委托贷款不占用银行的贷款额度,且能从中获取一定比例的手续费。在委托贷款中,大型企业及上市公司作为委托方,充当影子银行的角色。而商业银行作为受托方,只是单纯的中介机构。委托贷款业务近年在我国日益盛行。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全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2.83万亿元,其中委托贷款为1.30万亿元,占比达lO.1%【5】。截至2011年8月31日,国内有64家上
市公司开展了委托贷款业务,数额达169.35亿元,并且90%以上都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归J。在委托贷款中.借款人由委托方自己寻找,双方对资金的用途、利率、期限协商一致后,向银行提出申请。而银行只对委托方的资金来源、资质等进行审查,不承担其他责任。至于双方借款是否需要担保,则由双方自行协商。事实上,有些经营委托贷款业务的上市公司的公告中写明“无需抵押或担保”。由此可见,委托贷款的风险完全由委托方自行承担。显然,上市公司或国有企业此种行为暗藏巨大风险,上市公司股东以及国家利益势必会受蓟威胁。
2.信托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等机构进行的违规贷款业务。类似信托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这些具有合法身份的机构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经营。但实践中许多类似的机构都在进行变相吸储与放贷活动,这类放贷行为也是我国影子银行的表现之一。
3.部分民间融资。(1)违法民间借贷。我国民间借贷分2种,一种是制度内的合法性民间借贷,即最高利率限定在国家规定之内的,并且主体限定在公民之间或公民与企业之间的借贷;另一种是违法民间借贷,其形式之一是超过国家法律规定的最高利率限制的高利贷,形式之二就是企业之间的资金借贷。这是我国影子银行最为重要的方式。
(2)游离于灰色地带的小额贷款公司。2005年10月.陕西、贵州、四川、山西被中国人民银行确定为实施小额贷款的试点地区。2008年5月4日,小额贷款公司第一次出现在官方文件,即中国银监会与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中。近几年,小额贷款公司的规模日益壮大。由民间组织主导的小额贷款公司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决定了其在制度、监管等方面的缺失,也由此构成了影子银行的另一种形式。(3)地下钱庄。地下钱庄是一种特殊的非法金融组织,从事的主要业务为资金存储、资金借贷,经营活动非常隐蔽。目前,我国地下钱庄的数量和通过地下钱庄流动的资金量难以准确统计。地下钱庄将聚集的民间资本再通过较高的利率贷给急需资金的个人或企业。值得一提的是银信合作业务。国内许多学者认为银信合作业务也是我国影子银行的一种形式,但笔者对此持不同观点。影子银行的特点之一是不受或少受监管,但针对银信合作业务,银监会于2011年1月13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通知》,要求各商业银行在2011年底前将银信合作业务资产从表外转入表内;对商业银行未转入表内的银信合作信托贷款,各信托公司应当按照10.5%的比例计提风险资本。可见,银信合作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表内业务,完全处于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管之下,因此笔者认为不能把银信合作业务归人影子银行中。
二、我国影子银行出现的原因及效应 分析
(一)我国影子银行出现的原因
1.中小企业有需求。近年来,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央行一直采取收紧银根的宏观调控政策。连续紧缩的货币政策和人民币升值,导致资金供应实际上的紧缺,资金的“供”无法满足资金的“求”,加之我国金融体制监管严格,金融准入门槛较高,虽然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政策的高度,但事实上很多中小企业仍然贷不到款。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的银行还是垄断体系,这就造成了大型企业不缺钱与大量中小企业贷不到款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解决资金链断裂的问题,中小企业只能寻求民间资本融资途径。2.社会闲散资金的供给。由于金融领域的利率
受到严格管制,并保持在较低的区间内,远远低于目前的通货膨胀率。在实际存款利率为负值的情况下,社会闲余资金的所有者希望获得存款资金的保值通道,因此许多金融机构的“创意”融资、“以价补量”放高利贷、帮助客户放高利贷之类的业务便应运而生,客户也乐于通过影子银行获得更高的收益。这些都为影子银行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二)我国影子银行的效应分析
1.影子银行对我国经济的正面效应。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业务发展迅速,带来一定的正面效应。
(1)影子银行的存在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能够弥补现有主流金融体系的不足,使资金有效、合理地流人实体经济。随着商业银行监管日趋严格,商业银行融资规模受到了极大限制,中小企业要从商业银行获取资本变得更加困难。影子银行在不改变货币存量的情况下,增加了社会信用供给,具有灵活、快捷特点,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加金融市场的活力。
(2)影子银行较高的利率更能客观地反映市场化的利率水平。在供给不足、信贷从紧的金融大环境下,民间借贷市场飞速成长。2.影子银行对我国经济的负面效应。在影子
银行带来诸多正面效应的同时,影子银行的风险也不客忽视。(1)给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风险,威胁到金融系统的稳定以及社会的安定和谐。随着江浙、福建等地高利贷事件的频发,影子银行蕴含的风险也逐渐显露出来。由于其借贷利率高、融资规模庞大、监管缺失、杠杆率高且不透明,一旦资金链断裂,极易造成大面积民间资金损失,从而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影响社会稳定,带来法律风险。仅2011年9月,温州当地就有将近20家企业的老板因还不起钱而集体跑路口J,类似事件引起了大批债主的恐慌,这就是影子银行风险的现实表现。(2)容易对商业银行造成压力。民间融资投资者的回报都高于甚至远高于商业银行定期存款收益率,吸引越来越多的资金进入这一领域,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变得越来越困难,在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监管的情况下,对于仍然依靠“净息差”收入为主要利润来源的商业银行来说,影响无疑是巨大的。(3)影子银行行使着货币银行的职能,但不在传统货币银行体系之列,大大削弱了央行的宏观调控职能。目前,对于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和发展程度,缺乏官方的 权威的统计数据,这使得央行所能掌握的信息资源日趋受限。影子银行的存在客观上削弱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性工具抑制通胀的效果,造成社会经济数据统计失真。因此会影响货币政策制定的准确性。(4)极易催生黑社会势力。典当行、地下钱庄、高利贷公司都有专门的“讨债部”,市场上也
有专门的黑道公司与其呼应,若使用暴力或恐吓手段追讨债务,往往会出现恶性事件。
三、我国影子银行法律监管制度分析 I一)对于委托贷款的法律监管分析
目前,国内关于进行商业银行委托贷款业务的监管文件只限于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贷款通则》和2000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关于商业银行开办委托贷款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2个文件都是部门规章,效力等级低。没有足够的权威性,而且2个文件中涉及委托贷款的条文一共只有3条。根据《通知》,委托贷款是指由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委托人提供资金,由商业银行(即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贷款。商业银行开办委托贷款业务,只收取手续费,不得承担任何形式的贷款风险。由此可见,在委托贷款业务中,风险完全由委托企业自行承担,即使委托方届时不能收回贷款,商业银行也不承担任何责任。这就很难保证商业银行在审查委托方的资金来源、贷款方的资金用途等方面能够尽到谨慎审查的义务。并且前文已述。目前委托方绝大多数都是国有企业或上市公司,这样势必会给国家利益和广大股民的利益带来巨大风险。I二)对于信托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等机构的法律监管分析对于信托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等机构,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有《信托法》、《担保法》及其司法解释、《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及《典当管理办法》 等。其中《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及《典当管理办法》都属于部门规章,效力等级低。至于监管主体,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由银监会管;融资性担保公司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部门负责监督管理。但各地确定的监管部门也不尽相同;典当行由商务部监管,具体由地方商务局管,但很多地方的商务局疏于监管。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实行的是多头监管,并且都存在监管盲区。对于上述机构在实践中从事的非法吸存、非法放贷、高利放贷等违法行为,虽然银监会也提出要进行监控,但具体的监管部门并没有出台相应的监管措施。
(三)对于部分民间融资的法律监管分析
1.我国关于民间借贷的法律法规散见于民事立法中。如我国《合同法》第21l条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约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限制借款利率的规定。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4倍。另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确认公民与企业之间借贷行为效力问题的批复》对公民与企业之间的借贷进行了认定,《贷款通则》又严格限制了企业之间的资金拆借。《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取缔地下钱庄及打击高利贷行为的通知》对民间借贷与高利贷问题也进行了规定。其他相关金融法律,如我国《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均未涉及民间借贷的问题。但我国《刑法》设立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罪,民间借贷一旦逾越我国《刑法》规定的界限,则将受到我国《刑法》的制裁。
2.对于小额贷款公司,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其态度始终不太明朗,没有明确承认其合法地位,但也没有认为其违法。国家近几年也有涉及到小额信贷公司的文件,如2008年中国银监会与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及《全国妇联、中国农业银行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妇女小额信贷工作的意见》,地方性文件包括《安徽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管理办法(试行)》,这些都表明了国家对小额信贷公司的态度越来越宽容。但小额信贷公司地位还未上升到法律或行政法规保护的高度,其发展的前景难以预测。3.对于地下钱庄,我国法律~直采取严厉禁止的态度。1998年国务院颁布了《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以下简称“《办法》”),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又发布了《关于取缔地下钱庄及打击高利贷行为的通知》,都要求坚决取缔地下钱庄。可以看出,我国对于民间融资的相关规定还不够完善,有些规定之间甚至有矛盾之处。如《办法>中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是指“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出具凭证,承 诺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活动”,但现实中的许多民间借贷机构并未经过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而其利率只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就受我国《合同法》第21l条的保护。《办法》从1998年生效至今已14年,里面许多规定已经严重滞后于我国民间融资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中国的金融监管实行的是分业监管模式,银监会统一监管全国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证监会统一监管全国证券、期货市场;保监会统一监管全国保险市场。目前,缺乏专门针对民间融资进行监管的机构,也缺乏对民间融资进行审批的相关规定,一旦发生问题,可能会出现几个部门相互推诿的现象。
四、对我国影子银行法律规制的建议 I一)制定、完善相关的法律
1.对于商业银行的委托贷款业务,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应尽快出台相关文件,细化委托贷款中涉及到的各种问题。主要应明确以下几点:(1)商业银行的事前审查义务。首先,审查委托方的资金来源,坚决禁止直接或间接将信贷资金作为委托方赚钱工具的行为,即禁止“低贷入,高贷出”的行为。其次,严格审查资金去向。在委托贷款中,受托方借到的钱有相当部分再次进入房地产等高风险领域,极易引起空心经济。因此,商业银行应当严查资金用途,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给以坚决禁止。(2)明确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监管部门、监管内容及监管职责,使商业银行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从事相关业务。(3)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在未尽到相应审查义务时应承担的责任,以促进商业银行更好地履行义务,尽量减少委托方的资金风险。
2.在完善信托、融资租赁等传统金融业态相关
法律制度的同时,加快对担保、典当行等新兴业态的立法进程。清理已出台的有关资产证券化、股权投资基金、金融衍生品交易管理等的规范性文件,提高立法层级,增强权威性。从法律上明确上述机构根据各自规模确定相应的资本金和流动性要求,对其融资来源作严格的限定,硬性规定这些机构的万方数据各种指标,从而保障投资者的利益,增加投资者的信心。另外,应尽快明确上述机构的监管部门,对超出自己业务范围的机构给予法律制裁。3.民间融资促进了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对我
国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资金帮助,是我国正规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但目前我国对民间融资的相关规定位阶较低,如2010年《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弓l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重点工作分工的通知》等,在很大程度上无法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应当使民间融资由“地下”走到“地上”,促使其“阳光化”,最主要的是能够取得法律认可的身份。我国也在一直探索相关办法。“放贷人条例”草案已经于2008年提交国务院法制办,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未获通过。笔者认为,我国应制定“民间融资法”,明确承认民间融资受法律保护,将民间借贷、小额贷款公司都归纳进来,将民间借贷与非法集资严格区别开。从法律上明确借贷双方当事人的权益,以多种合法的方式满足人们的金融需求。从法律上明确规定民间融资应当受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管,对其予以合理规制,使其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进行运营。除此之外,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期限、利率、违约责任都要在法律中明确规定。当然,法律的出台是非常严肃的,是需要很多契机的,也需要较长时间,并且民间融资因其风险较高,国家保持更加谨慎的态度,如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但笔者认为,制定相关法律才是长久之计。
(二)明确影子银行的信息披露义务监管机构没有掌握足够的信息,就无法了解和控制影子银行的个体风险。因此,信息披露机制将成为未来对影子银行系统监管的重点。披露内容则应当涵盖所有与机构本身、产品本身和交易方式相关的信息。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完善相应的信息披露制度,是保证投资者知情权的重要方式,也是防范市场风险的重要举措。在此期间,监管机构有义务为影子银行提交的产品和交易信息保密。【参考文献】
[1]沈而默,橱欣荣.。影子银行”行走在灰色地带[EB/OL].(2011一07一08)[zoll—12一∞】.hap:Nwww.xiexiebang.com/News/20111020/home/585251976300..hanl.
[5】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数据报告
[EB/OL].(2012—01—12)[2012—03一19].http://www.pbe.gov.en/publish/goutonl西iaoliw'524/2012/
201201***839904/201201***839904-.html. [6】陈鸿燕.64家上市公司放170亿“高利贷”,高息背后藏风险[EB/OL].(2011一∞一06)【2012一∞一16].hitp:N嗍.chinsne怖.eem/stoclcJ201I/09—06/3308652.shtml. 【7]陈宁一.温州90多老板负债.出走3人返回[N】.新京报,2011—10—10(A18).
第二篇:我国对银行业监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的思考
我国对银行业监管的现状
与发展趋势的思考
【摘要】目前,针对金融产品过度创新引发的金融危机,发达国家已经开始认真吸取教训,力求在鼓励创新的同时,充分揭示创新背后暗含的风险,并有效管理好这些风险成立银监会是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健全金融监管体制的重大决策,银行业监管在原有的基础上将得到加强,监管方式、技术、理念、制度会有所创新,从而提高监管效率、监管的专业化水平和权威性,推动我国银行业尽快提高国际竞争力为保持监管的严肃性、权威性、强制性和一贯性,银行业依法监管已成为我国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银行业监管现状发展趋势
一、我国对银行业监管的现状
1.利率政策
我国利率改革的方式是明确的,即渐进、有序,原则上遵循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农村、后城市,先大额、后小额的步骤但是中国目前还没有明确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时间表利率市场的起步较晚,从1996年开放同业拆借利率开始,此后又开放了银行间债券利率2000年开放了外币利率(小额外币存款除外),2004年存款利率管上限,贷款利率管下限的格局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至今也尚未形成基准利率体系,自然也没有简单的金融衍生工具,如期权和期货这使得中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差距
2.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即城市商业银行不能跨区域经营《城市商业银行暂行管理办法》第6条规定,城市商业银行在地级以城市设定,一个城市只能设立一家城市商业银行;第二条规定,城市商业银行主要为本市中小企业和居民提供金融服务
分析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城市商业银行是清理整顿城市信用社、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产物与此同时还承担了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支持中小企业的重担城市商业银行人员素质较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风险高度集中这是监管政策明文规定城市商业银行不允许跨区经营的背景
随着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的推进,城商行风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许多城商行提出了拓展发展空间、实现跨区域发展的要求对此,银监会与相关部门进行了认真研究并达成共识,城市商业银行完全可以走出城市2009年4月,银监会调整了中小商业银行的准入政策规定中小商业银行的机构发展不再受数量指标控制,不再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设立分行和支行设定统一的营运资金要求,从而实现了基本上统一监管标准,实施同质同类监管
3.混业经营
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最初期,我国金融业并不是分业经营的当时,商业银行可以设立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比如,交通银行和太平洋保险就是连在一起的但是,由于后来金融业出现了一些混乱情况,当时一种主流的看法认为这些混乱来自于混业经营,因此就逐渐把金融业务切分开
来;同时在立法上加以保证,形成了一种比较严格的分业经营体制1995年通过并于2003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43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进一步完善银行业监管法律体系的相关思路
我们正处于一个金融市场迅速创新、竞争不断加剧的年代这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和银行业法规建设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监管部门应当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明确相关政策法律改革调整思路,进一步完善银行业监管法律体系
完善调整金融市场主体关系的主导性法律制度首当其冲的即是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相关法律制度的调整这些年,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银行业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不仅为国有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剥离不良资产,也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风险控制、财务管理、薪酬激励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但由于进行市场主体制度设计过程中主要按照政府意志展开改革,而未按照私法原理明确主体权利与
义务,导致体制和机制等深层次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改革在许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未来几年,法律需要在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出资人制度、股东权利与义务、股东行为约束、法人治理结构等方面,在深刻理清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作出科学明晰的规定,在私法层面明确银行在市场中的商事主体地位,保护其自治权利,维护市场对于市场主体的选择和对于金融资源的配臵
建设开放性市场准入制度,培育多层次金融市场主体银行业是有限持牌的行业,我国银行业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这是完全必要和合理的但过高的准入门槛也容易导致市场垄断,我国现有金融机构之间在服务方式上、组织构架上、经营模式上、服务对象上、产品设计上、业务流程上都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同质化情况严重,供给动力不足因此,如何实现经济的平等性是今后中国银行业法律制度完善的重要方面作为国际政府管理的长期趋势,放松管制对于银行业发展至关重要一方面,金融机构的丰富可以使优质资本进入银行业,提高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实力;另一方面,各类金融机构可以提供不同的产品,实现服务多样化,从而解决金融市场供需矛盾
借鉴国际银行监管先进做法,不断改进风险监管法规本着“提高战略性、前瞻性、实效性”的原则,我们要密切
关注国际上监管法规发展的新动向,重视借鉴国际银行业监管和立法的良好实践,逐步推行国际最佳做法中国要从自身国情考虑,进一步研究如何创造条件逐步实施新协议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公布了《国际会计准则39号》,这个准则对全世界各行各业都会产生震动和影响,尤其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计算、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和资产证券化的影响更加明显,这对我国银行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又如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和OECD公司治理原则的修改,都与银行业监管和改革的发展趋势密切相关
认真总结美国金融危机教训,完善我国法律政策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显现,并演化为波及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在经营理念、业务创新、风险管理、危险征兆、市场约束等诸多方面都带来深刻的教训,值得我们密切跟踪和研究,我们必须及时发现我国银行业监管政策和法律制度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争取或寻求最佳有利时机,尽早作出补救和预防
第三篇:我国影子银行风险与监管
目录
一、引言………………………………………………………………………………1
二、我国影子银行的现状……………………………………………………………
1(一)我国影子银行的概念………………………………………………………1
(二)我国影子银行的背景„„„„„„„„„„„„„„„„„„„„„2
(三)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2
三、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3
(一)流动性风险„„„„„„„„„„„„„„„„„„„„„„„„„3
(二)系统性风险„„„„„„„„„„„„„„„„„„„„„„„„„3
(三)市场风险„„„„„„„„„„„„„„„„„„„„„„„„„„3
(四)银行产品自身风险„„„„„„„„„„„„„„„„„„„„„„3
四、我国影子银行风险形成原因„„„„„„„„„„„„„„„„„„„„„4
(一)流动性控制难度增大„„„„„„„„„„„„„„„„„„„„„4(二)流动性、杠杆性、期限错配以及监管套利„„„„„„„„„„„„4
(三)转贷套利严重„„„„„„„„„„„„„„„„„„„„„„„„4
(四)期限错配与收益率错配„„„„„„„„„„„„„„„„„„„„4
五、加强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对策„„„„„„„„„„„„„„„„„„„„4
(一)采取规范引导为主和分类化监管的新思维„„„„„„„„„„„„4
(二)建立健全科学评估体系推进和完善相关立法进程„„„„„„„„„5
(三)采取差别化措施审慎监管„„„„„„„„„„„„„„„„„„„5
六、总结„„„„„„„„„„„„„„„„„„„„„„„„„„„„„„5 参考文献„„„„„„„„„„„„„„„„„„„„„„„„„„„„„„5 英文摘要„„„„„„„„„„„„„„„„„„„„„„„„„„„„„„6
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与监管
我国影子银行风险与监管
学生姓名:庄敬晶 指导老师:卫彦琦
摘要:随着国际金融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也在加快金融创新和金融改革的步伐。同时“影子银行”体系在快速发展,影子银行已发展成为我国金融业的一个新的市场模式。影子银行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金融创新,一方面也带来了一定的金融风险。在我国,一些已具备“影子银行”特征的金融业务,尚游离于监管之外,其发展壮大的同时,可能对我国经济发展、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形成不良影响,需加强引导和规范。针对我国金融市场实际发展现状,提出风险监管机制的若干对策。本文介绍了影子银行的概念及其风险,详细阐述了目前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存在监管真空、监管法律法规不完善等问题,并提出了逐步建立并完善我国影子银行监管体系、规范影子银行健康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影子银行 银行监管 金融创新
一、引言
2007年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给全球金融和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而影子银行助推了危机,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2011年以来,非法集资问题在一些地区频频出现,使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问题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影子银行的体系不断膨胀,已经与传统银行并行不悖,成为国际金融业务中重要的参与主体。随着影子银行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如何进行有效监管成为了一个热点问题。必须对影子银行体系进行有效、全面地监管,疏通社会资金在金融体制内外的循环,避免因资金链断裂引起的系统性风险冲击。
二、我国影子银行的现状
(一)影子银行的概念
“影子银行”(shadow banking system)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执行董事保罗·麦考利(Paul McCauley)提出。在2007年的美联储会议上,麦考利用影子银行体系概括那些有银行之实却无银行之名的种类繁杂的各类银行以外的机构。辛乔利在《影子银行》一书中认为影子银行是指那些行使着银行功能却不受监管或少受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其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工具和产品。2011年金融稳定理事会发布最新研究报告,将影子银行概念界定为:在传统银行体系外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组织实体和业务活动,其具有的期限转化功能、杠杆率和不恰当的信用风险转换特征易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更有学者把影子银行等同于现代的金融体系,认为它囊括了二战后商业银行以外的几乎所有的金融创新。
影子银行与资产证券化密切相关,而我国由于金融创新程度较低,资产证券化发展并不成熟,因此,我国的影子银行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
(二)我国影子银行的背景
在巴塞尔协议出台之后,银监会提高了国内商业银行在资本充足率、杠杆率和流动性、商业银行抵制市场风险等方面的要求。在长期实施严格的利率管制和金融监管背景下,我国的影子银行的产生背景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市场需求
在我国严格的资本监管和利率管制下,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受到监管约束,效率低下。为了绕开监管约束,加速资产流动,以及为防止我国于2008年投下的四万亿的投资计划中提供贷款的项目成为“半截子”工程引发坏账而继续供款等导致的坏账风险等,都导致了影子银行的产生。除此之外,国内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下的低利率,居民个人和部分企业不愿意把资金存入银行、而是将资金投放到银行理财、基金和私人借贷活动中。持有大量闲置资金的企业也倾向于把资金投资于基金投资、保险保单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欲通过和银行合作,利用商业银行的资本优势、客户资源等方面的市场优势来开发投资产品,以赚取更多利润。市场需求的扩大,是推动影子银行发展的重要因素。
2.政策因素
从宏观角度分析,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实施了紧缩货币政策和宽松财政政策,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给影子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巴塞尔协议严格的资本充足率和风险控制指标致使商业银行不断扩展表外业务,这导致了非银行金融机构为追求监管套利而大规模发展。同时,我国分业监管模式的金融监管规则,立法修法上欠缺对影子银行的实践,为影子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政策空间。此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相对滞后,货币供给限制、利率未反应市场趋势、市场管制等,部分市场主体的资金需求出现缺口,影子银行则能够加以弥补。
3.金融创新的需求
国内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无法吞吐巨大的信贷需求,而传统存款业务的低利率储蓄无法满足客户的理财需求,这就催生了影子银行体系,即为迫切需要资金的融资方和寻找投资渠道的投资方提供一个渠道。这样的金融创新导致商业银行业务的一定萎缩进而引起盈利能力下降,以信贷资产证券化为主的金融创新为影子银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而影子银行又无需像银行一样受到严格的监管和风险准备,其进入门槛较低,这就出现了像信托、券商、基金等机构蜂拥而入的局面。同时,近年来我们金融业机构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机构类投资活动的增长等都为影子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三)我国影子银行的现状 1.我国影子银行的分类
我国影子银行实际上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银行业内的表外贷款部分,以银信合作为代表,包括不受监管的资产证券化、委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同业代付:另外一部分是不受监管的民间金融,包括地下钱庄、民间借贷以及典当行等。
2.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
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与监管
各方对“影子银行”范畴没有形成统一意见,各国在规模的估算上千差万别。我国将按照分类,运用加总法进行估计。
以银行为主导的内部影子银行体系中,券商资产管理业务规模约0.93万亿元,其他表外业务委托和信托贷款规模为6.5万亿元票规模,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规模为5.6万亿元,信托存量约为6.58万亿元。运用加总法进行估计,以银行为主导的影子银行总量约为20.1万亿元。
民间融资方面,典当行、P2P网络融资规模约5000亿元,小贷公司及地下钱庄等其他民间融资方式规模约4万亿元,共计4.5万亿元。
综合以上两部分的数据,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约在24.6万亿左右,占2012年GDP比重的7.37%。
三、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
(一)流动性风险
影子银行带来的致命性风险可能来自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反作用,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又会造成借款人的道德风险和贷款机构的逆向选择。首先,由于投资者追求高回报,会对一些杠杆较高的金融产品有很大的需求,同时,风险评级机构受到金融产品发行者的劝说,放松了评级要求。这样一来这种高杠杆的金融产品处于极高的风险中,对市场的安全造成一定的危害。而对于影子银行,由于货币流动性萎缩,房价下降,本身就对流动性需求,市场信息和资产价格波动更加敏感,在市场出现危机时更容易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监管条例遭到破坏,同时准备金的要求更低,使得影子银行体系放大了杠杆化的程度,增加了社会信贷的规模以及流动性风险。
(二)系统性风险
系统性风险来源于期限和流动性转换、有缺陷的信贷风险转移以及杠杆的运用。影子银行系统内部大规模的期限和流动性转换,特别是在有杠杆操作的情况下,将引致大的风险。由于商业银行或是影子银行体系的组成部分,或对影子银行体系提供支持,影子银行系统内部的风险极易传导至商业银行,从而引发系统性的风险。
(三)市场风险
影子银行市场风险可能集中在已接受监管但跨市场运作的产品风险传播上。理财产品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代表。在理财产品发行一端,面对的是金融机构客户,反映为金融机构表外负债,这些资产支持的项目或企业表现为金融机构的表外资产。理财资金丰富多样的投资模式,将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之间的传统界限打通,成为跨市场风险传播的主要载体。在规避监管及监管套利动机驱动下,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业务也开始兴起。证券公司专户理财、基金子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发展迅速,资金也主要用于商业银行客户,并以信托贷款、委托贷款反映在银行业的资产负债表上。这些业务一个共同的特征是存在跨市场风险传染性。
(四)银行产品自身风险
市场所指影子银行风险,其实就是指银行理财产品以及与之相关的信托贷款可能发生的违约和兑付风险。理财产品销售的标准流程不严格执行引发的风险。如果银行不能在确定理财产品风险评级、潜在客户群的风险承受能力的评级基础上,将某一风险级别的理财产品卖给同一风险承受能力级别或更高风险承受级别的客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风险匹配,产品销售的过程就是风险埋下的过程。由于这类融资形式连着千家万户,而且规模大,处理不慎容易影响社会稳定。截至2012年9月末,银行理财产品余额6.73万亿元,2012年全年银行理财产品发售规模在20万亿元以上,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而去年信托贷款增长迅猛,该项融资全年增加了1.29万亿元,同比多增1.09万亿元,增长接近翻倍。因此,很多市场人士屡屡警告,如果银信合作理财这类影子银行出现风险,将会引发区域性、系统性风险。
四、我国影子银行风险原因
(一)流动性控制难度增大
我国宏观调控能力弱,导致系统性风险扩大。影子银行的系统和公司内部相关性与风险形成原因有关。影子银行的系统会加剧系统性风险的传播。一方面,当影子银行系统达到了长期资本需求提供短期融资的程度时,它会产生资产流动性不连续风险。影子银行从短期资本市场获得融资,投资于长期资产,存在难以克服的期限错配痼疾。本次金融危机期间,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私募基金等机构出现了类似于商业银行的挤兑,因此进一步加深了流动性危机。
(二)流动性、杠杆性、期限错配以及监管套利
国内影子银行增加了商业银行自身的系统性风险,削弱了央行货币政策的效果。影子银行被媒体形象地喻为“在刀尖上跳舞”。房地美和房利美两家公司杠杆率2007年高达62倍,私募股权基金在收购兼并时,债务通常占收购总价的60%~90%。相对于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更容易出现期限错配和流动性错配的情况,存款期限通常短于贷款期限,用短期负债支持高收益的长期资产。通过规避传统监管条例或者资本金要求,相比传统银行,影子银行体系更低的筹资成本,是影子银行快速扩张的一大动力。监管套利风险的来源主要是对传统银行监管条例的规避。
(三)转贷套利严重
对中国银行业来说,由于监管更多的是针对银行的存贷比管理和信贷规模的“窗口指导”,再加上跨行业的监管分割和监管竞争,围绕着信贷规模的套利活动,构成了“中国式影子银行”的一大特点。在缺乏央行的流动性支持下,只要这个主体或体的活动具有期限、信用和流动性转换的功能,必然会放大其杠杆率,给银行提供监管套利的便利,就应将其归结为影子银行。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使得监管套利活动得以持续进行。由于信息不透明和监管的高成本,监管套利在业界为常态。
(四)期限错配与收益率错配
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都有一个相同的提供信用中介的功能,并且影子银行只对信贷、期限和流动性进行转换。单一按照机构的形式对影子银行进行监管,仅仅监管了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而商业银行的部门业务就会转移到影子银行部分,从而出现了监管空白。如果按照信用中介功能的形式进行监管将避免监管套利。
五、加强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对策
(一)采取规范引导为主和分类化监管的新思维
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与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不同进行深入地对比分析,认为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有其独有的环境和特点。提出对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应当采取规范引导为主和分类化监管的新思维。要立足国情,规范引导为主,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呼吁将影子银行监管纳入相关监管协调机制,统筹监管政策,明确监管主体和职责分工。从防范引发金融系统性风险的角度实施分类化监管。
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与监管
(二)建立健全科学评估体系推进和完善相关立法进程
针对我国影子银行监管,该采取建立科学监测评估体系。推进相关金融立法进程,采用差别化措施对影子银行机构和业务活动进行监管,同时加强监管部门的协调与合作。我国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可以借鉴美国的改革经验,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在监管法律原则方面,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鼓励影子银行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在监管法律政策方面,坚持宏观审慎监管以防范系统性风险。将影子银行正式纳入商业银行监管。建立影子银行体系风险监测评估与预警体系。将对影子银行体系风险的检测评估与预警纳入金融部门评估规划的框架(FSAP)内展开,作为金融体系整体稳定性评估的组成部分。
(三)采取差别化措施审慎监管
构建有效的分工与合作监管体制,提高影子银行监管效率。在目前金融分业监管的模式下,要完善和加强金融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在各监管机构分工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避免出现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提高监管效率。
六、总结
影子银行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加监管可能会导致银行体系的风险蔓延从而导致整个金融系统,如果监管过度又可能会阻挡金融创新的速度与效率造成严重的金融压抑。本文在原有提出的影子银行概念基础上,总结和概括出我国影子银行监管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金融监管的协调机制,监管者要转变监管理念,树立功能性监管理念,才能更加有效的监管影子银行。规避风险需要金融体制的改革,健全和完善金融市场的融资渠道,规范金融市场秩序,为资金的投放和使用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建立完善影子银行的数据库。从影子银行的初级阶段开始进行系统的监管,使其能够发挥的有效的融资作用,为金融市场做有利的补充,以更好地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东卫.关于影子银行系统监管的几点思考[J].金融会计,2011,04:65~70 [2]刘东庆.我国影子银行系统风险的全面监管探析[J].南方金融,2012,04:38~39 [3]谷秀军.影子银行的表现形式与监管[J].中国金融,2013,08:64~65 [4]何文彬.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解析和金融监管困境[J].现代管理科学,2012,11:68~70 [5]李蔚,苏振天.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及其监管研究[J].学术界,2012,04:59~65 [6]马莉.论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产生、影响及监管[J].晋中学院学报,2013,01:48~52 [7]袁增霆.中外影子银行体质的本质与监管[J].中国金融,2011,12:31~32 [8]易宪容.“影子银行体系”信贷危机的金融分析[J].江海学刊,2009,3:70~76 [9]巴曙松.加强对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管[J].中国金融,2009,14:24~25 [10]史纪良.银行监管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97~105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Risk and supervision of shadow banking in China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the country is also accelerating the pace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financial reform.Meanwhile 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 in rapid development, the shadow banking has developed into a new market model of China's financial industry.On the one han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hadow banking financial innovation, but it is also brings certain financial risks.In China, already have a number of “shadow banking” feature of financial services, still separated from the regulatory outside, its development and growth at the same time,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possible, the stability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adversely affect the formation, the need to strengthen guidance and norms.Actual development status of China's financial markets, a number of countermeasures proposed risk supervision mechanisms.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shadow banking and risk, it elaborated on the current regulation of shadow banking regulatory vacuum exists, regulatory laws and regulations imperfect, and proposed to gradually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supervision of 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 and regula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shadow banking recommendations.Key words: Shadow banking
Banking supervision
Financial innovation 6
第四篇: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研究
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研究
【摘要】影子银行伴随着金融创新而产生,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后为人们所熟知的同时也使人们意识到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存在的巨大风险。本文先阐述了影子银行的定义,其次分析了影子银行主要的风险,最后给出了加强其风险监管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影子银行 风险监管 对策建议
一、影子银行的定义
在2007年的美联储会议上,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麦卡利第一次提出了影子银行这个概念,指的是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与传统的接受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监管的商业银行系统相对应的金融机构。Gross(2007)认为影子银行就是一些现代的金融中介机构,它们能够通过在资本市场对股票、债券、信贷资产等进行杠杆化操作从而创造出大量的金融衍生产品谋取丰厚的回报。Zoltan Pozsar(2010)年将影子银行界定为通过广泛的证券化与抵押融资技术工具来调解信用的中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不断的金融创新,目前国内外都没有一个权威的关于影子银行的解释。结合中国现阶段金融市场的特点,本文认为影子银行主要应该包括信托、理财产品、委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如小额贷款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民间融资这些方面。
二、影子银行的风险
影子银行作为金融创新的产物,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合理性,其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分散风险及提高效率等许多方面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影子银行普遍存在期限错配,与商业银行紧密联系,高杠杆率等现象,而这些特征导致了影子银行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因素。在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影子银行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具体来讲,影子银行主要的风险有: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债权人或金融产品持有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影子银行的信用风险早在美国爆发次贷危机的时候就被人们所熟知。由于影子银行的信息披露不充分,其主要内容的许多方面监管普遍缺失,一旦体系内的参与主体发生延迟偿付或者违约不履行偿付义务的现象,就会导致其他参与主体发生经济损失。我国的影子银行是金融压抑的产物。在我国,商业银行一直饱受存贷比和存款准备金的压力,大量的民间资本也急需投资出口。影子银行的诞生虽然解决了双方的困境,但也带来了巨大的信用风险。影子银行没有复杂贷款程序和贷款限制,贷款以隐蔽的形式提供给资金需求方,从而增加了贷款的违约风险。
(二)流动性风险
期限错配问题是引起影子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原因。金融中介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期限转换,将期限短的负债转变成期限长的资产。然而因为资产方和负债方到期时间不同,当负债方到期,而资产方仍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入账的时候,金融机构往往面临流动性尴尬,可能遭遇兑付危机,这就是期限错配现象。传统商业银行的借短贷长就是典型的期限错配现象,金融创新中期限错配现象也很泛滥,因此流动性风险较大。
(三)操作风险
首先,影子银行业务体系中信息不对称现象极其严重,投资者获得的信息不充分,多数投资者对影子银行的资金流向、具体运作方式都不清楚,因此透明度不高是其典型特征。其次,影子银行的业务具有不规范性。传统金融的借贷行为其具体操作、整个流程都有法律明确的规定,而影子银行业务隐蔽形式较为自由,民间金融中有许多是地下交易,没有固定交易场所,再加上现有的法律规范也不全面,整个资金运用的过程没有严格的制度规范,因此影子银行业务操作上很容易出现问题,风险因素较大。
三、加强风险监管的对策建议
鉴于影子银行整个体系中存在的风险因素会对商业银行的安全性及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我们必须提出防范影子银行风险的措施,加强监管,减少风险的影响程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目前有关商业银行方面的有《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许多配套的法律法规,其监管力度较大,效果也较好。针对影子银行,虽然也出台了一些法规,如《信托法》,但是远远不够。这是因为影子银行发展和创新速度比较快,出台的一些法规都不能完全覆盖其所有产品。从长远发展来看,完善影子银行的监管法律,能够将影子银行纳入到法律监管的范畴,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可以通过完善民间借贷的法律法规,以明确民间借贷的合法界限,限制非法集资,引导民间借贷的规范发展。
第二,完善金融监管体系。金融创新是投资者寻找解决市场缺陷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而研发出的各种各样的产品,影子银行是金融创新的产物,其主要产生于金融市场的不发达和利率管制。目前虽然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在不断推进,但是金融市场的发展仍然比较滞后。
另外,金融创新还可以表现为规避金融监管。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揭露了其金融监管在混业经营下的对某些部门的监管空缺。我国金融监管中也存在相似的问题。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各自分头监管,给套利逃避监管留下了空间。巴曙松(2012)认为影子银行部分实现了我国金融改革的目标,不能严厉打击发挥融资功能的影子银行,要积极规范促进影子银行发挥金融转型。那么要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必须在“一行三会”监管的基础上,将影子银行纳入宏观和微观审慎监管体系中。各个监管部门分工负责监管职责的同时应相互承担问题通知义务,避免监管职责的重叠和无人监管区域而给投机者利用金融创新进行监管套利的可乘之机。
参考文献
[1]Bill Gross.Beware Our Shadow Banking System[R].http://Money News.cn.com,2007.[2]Zoltan.Pozsar.Shadow Banking[R].New York: Federal Reserve Bank,2012
[3]巴曙松.加强对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管[J].《金融市场》2009(14): 24-25.作者简介:孔虹霞(1991-),女,汉族,山西平遥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就读于山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政策;李雪琴(1987-),女,汉族,山西大同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就读于山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研究方向:中央银行与宏观调控。
第五篇: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和监管对策
商业银行经营学论文
班级:金融精英班
姓名:余苹
学号:20115007
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和监管对策
摘要:最近,影子银行问题引起人们关注,已成为我国金融发展中新的风险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2 年 10 月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明确将影子银行问题列为中国金融风险的主要问题之一中国式的影子银行的快速扩张,潜在风险不容忽视,文章通过对影子银行的涵义、功能、风险以及发展现状进行剖析,提出了将影子银行纳入金融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健全影子银行法律法规,完善金融机构内控制度。风险“防火墙”隔离机制!公开信息披露制度以及影子银行保险机制等监管对策。
一.影子银行概论
(1)基本定义
影子银行是通过银行贷款证券化进行信用无限扩张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的核心是把传统的银行信贷关系演变为隐藏在证券化中的信贷关系。这种信贷关系看上去像传统银行但仅是行使传统银行的功能而没有传统银行的组织机构,即类似一个“影子银行”体系存在。(2)产生背景
美国“影子银行”产生于上世纪60-70年代,最早是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执行董事保罗▪麦考利在2007年的美联储会议上提出的。不久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全球金融稳定报告(2008 年)》中论及相似的金融机构
和金融活动时,提出了“准银行”概念。报告称,“影子银行体系”近年来在发达经济体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其融资规模已经超过传统的银行体系。2009年之后,“影子银行体系”,“平行银行系统”,“准银行体系”的概念统一于“影子银行”,但尚未有比较清晰的定义。然而,上述定义都没能很好地体现出影子银行发挥着类似商业银行的基本功能,即不受监管或仅受较少监管的特征,也没能准确地界定影子银行的存在形式。
在中国,“影子银行”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只要涉及借贷关系和银行表外业务都属于‘影子银行’。”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发展室主任易宪容给出如此定义。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产品中心副主任袁增霆称,“认识中国的‘影子银行’,最好按银行产品线和业务线来梳理。
(3)影子银行的基本特征
影子银行是随着金融自由化全球化的思潮不断发展演进的,从某种角度上说其本质就是金融创新,具有与传统银行体系类似的功能,也具有非常显著的自身特质:①高复杂性“高杠杆率”一方面,影子银行运用银行贷款证券化等高度复杂的证券化形式实现融资扩大,另一方面,由于其资本运作的杠杆率较高,产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也更高。②监管缺位,信息披露不足“影子银行脱离了政府监管的视线,多为场外交易,外部监督的严重缺乏容易导致漏洞的放大与风险的传播。③高风险性”传统保护机制的缺乏以及固有顺周期性的放大机制强化了系统性风险,多米诺骨牌的传递效应也极易推动风险的进一步升级。
(4)影子银行的主要功能
传统银行的功能往往单一地被界定在中介功能之内,而作为现代金融创新的代表性产物,影子银行的功能更为多元!灵活,在历史上也曾对经济增长产生过积极作用“首先,影子银行具有传统商业银行的信用中介功能,利用不同形式的产品发挥信用、期限、流动性转换的功能,融通社会资金。其次,影子银行具有金融创新的功能,为市场创造出更多样化的金融工具,增加了新的资金和流动性来源,弥合了传统银行体系的缺口,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支持缺口,增强了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大量金融衍生品的产生也节约了银行以及借款人的交易成本;影子银行也承担了一定的风险配置功能,一定程度上疏导、分散了风险,实践了金融风险的市场配置。
二、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
我国影子银行的主要形式
1.银行类金融机构相关业务。当前我国银行金融机构的影子银行业务主要表现为银行表外业务、委托贷款以及银行理财产品等。
2.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业务。当前我国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影子银行业务主要表现为一定的信托贷款、与银行合作的银信理财产品、非银行委托贷款等。
3.准金融机构相关业务”我国的准金融机构主要包括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具有金融机构功能的非金融机构,这一类准金融机构通常有实无名,不受监管部门的直接监管,而特殊的监管体制也给全面监管带来制约,从而加剧风险产生和聚集的可能。
4.民间金融活动“民间金融,也称非正式金融,通常与小规模的生产经营活动相联系,包括个人间借贷、民间合会、业内集资、企业间借贷、小额贷款、地下钱庄、私募基金等多种表现形式,民间金融活动相对于官方金融存在,其灵活多样的特点往往能满足民间经济主体庞大的融资需要,但民间金融往往透明度低、隐藏性高、流动性强,数量与规模难以估计,游离于现行法律制度的边缘。
三、影子银行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
影子银行是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而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也是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而迅速壮大的,所以,影子银行可以说是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发展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既具有时代特点又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同时不可否认其对我国的金融市场的稳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这个角度分析,影子银行其实是把双刃剑,利弊共存,其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产生了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1、对商业银行起一定的补充作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我国金融市场上企业对资金有着广泛的需求,而商业银行体系并不能完全满足这些资金需求,此时,#影子银行$适时出现,通过创新融资工具设计和较为合理的风险分散安排,将原先商业银行体系无法满足的融资需求变成可能,扩大了整个金融体系的效率边界和融资效率”同时,由于!影子银行具有灵活高效的特点,不但可以满足紧缩条件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还可以弥补商业银行业务覆盖面不足的问题,提高了整个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资本活力,为国内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进而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提
供了一定的推动力。
2、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在我国现行的经济大环境下,金融市场上的实际资金需求量是大于实际资金供给量,从而导致实际的市场利率水平要高于商业银行的名义利率水平,商业银行本身无法摆脱国家的利率管制政策,而影子银行则要灵活的得多,可以根据实际的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进行浮动,使得资金供求双方都有了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进行合理定价的权利,这就会使实际的利率水平更加趋于合理化水平。
3、影子银行导致资金“脱媒”,增加了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风险和系统风险。金融市场的资金“脱媒”现象是指在金融管制的前提下,资金绕开商业银行体系这个媒介,在商业银行体系外循环的经济现象。影子银行的一大优势就是信用创造功能,它能够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变相进行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的业务。
4、部分影子银行机构带有高利贷性质,影响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影子银行机构相比较商业银行来说所受到的监管限制较小,因而部分影子银行机构为了获得高额回报,利用资金需求方急于获得资金的心理直接或者变相的抬高贷款利率。
5、影子银行影响央行的货币政策效果。
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央行会通过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进行调控。央行要实现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主要通过银行体系进行操作,而影子银行的资金是在银行体系外循环的,基本不受货币政策调控的影响。如果影子银行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甚至超过银行体系的信贷规模的话,银行体系可利用资金比例下降,市场直接融资规模增大,就会对整个金融市场乃至国民经济产生负面的影响,使得央行的货币政策达不到预期的调控效果,整个信贷领域的风险不断累积放大,国民经济发展受阻。
四、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对策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是一对矛盾体,两者时刻处于动态的博弈过程中,而影子银行作为金融创新的代表,一方面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另一方面也需要监管予以约束"随着金融环境的不断演进,传统的监管体系在影子银行的监管过程中暴露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不完善、系统性风险监管不足法律体系不完备等诸多缺陷,对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健全金融立法,规范影子银行经营行为。
当前,我国关于影子银行的相关立法尚未健全,金融法律框架尚不能对影子银行进行全面界定和监管,缺乏对影子银行业务经营的规范性要求,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现代管理规定不符合发展要求,金融机构破产清算缺乏相关的制度安排。因此,必须加快推进影子银行体系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步伐,明确相关制度安排以及规范性要求,将影子银行的运作和管理纳入法律管辖的范围,为各类机构和产品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二)深化金融改革,有序推进金融创新。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主要问题不是自由化过度,而是发展水平较低,金融管制较多,投机行为过多A因此,应在强调原始基础资产真实性的基础上,合理设计金融产品和服务,在稳步推广市场的同时,建立严密的评价和监管体系,尤其要加强对商业银行向影子银行体系提供“隐性支持”的监管,防止金融创新引发的风险积聚。
(三)推进宏观审慎金融监管体系的建立,防范过度风险。
一是明确各监管部门的职责,增加监管透明度,增强监管效率。二是相关监管部门要建立健全上市公司的征信档案数据库,完善上市公司委托贷款信息统计基础,加大信息共享力度。
(四)努力培育各类金融市场,提高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影子银行体系大部分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其之所以复制银行业务,主要是因为其自身发展缺乏核心竞争力,主营业务缺乏创新。非银行金融机构要在逐步规范的市场中寻求新的商业模式,十二五期间,资本充足率、流动性和法定准备金率三个框架的监管不可能放松,因此,对金融业者而言,创新的重点在于开发出丰富多彩、能满足各种需求的影子银行体系。